稻谷施药后6小时下雨用了营养土还要施肥吗一重喷:吗

当前位置: >>
-重庆荣昌全介绍
一、渝西明珠――荣昌1、优越的地理环境荣昌的位置 荣昌,是重庆直辖市西部的远郊县,被誉为渝西明珠。 荣昌地处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交接 地带,位于东经 105?17?~105?44?、北纬 29?15?~29?41?之 间。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横穿县境南部,是 连接重庆与四川的陆路要冲。 荣昌东南邻永川市, 南接泸县
, 西南连接隆昌县,西北靠内江市东兴区,北接安岳县,东北 与大足县接壤,全境南北长 44.3 公里,东西宽 39.1 公里, 幅员面积 1079.1 平方公里。以县北螺罐山为界,中北部为 丘陵区,南部为岭谷区,平均海拔 300~400 米,最高处是古 佛山的三层岩, 最低处在县东南角清江镇的濑溪河水面。 荣 昌 80 万人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低山、丘陵和阶地组成, 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但起伏不大、相对平坦 的地理环境中。 重要的有 25 条, 荣昌的河流 县境有大小溪河 151 条, 多属沱江水系。 濑溪河是流经县内的最大河流, 从东北向西 南斜贯县境东南部流入沱江,再汇入长江,县内流长 51.5-1- 公里,是荣昌的水上大动脉,被视为荣昌的母亲河。清流河 为荣昌与内江的边界河,县内流长 18.3 公里,是县西北与 内江商贸往来的水上交通要道。 荣昌的山系 荣昌县内有三座知名的山系。南是古佛山, 主峰三层岩, 海拔 711.3 米, 为全县最高峰, 山高林密, 云雾缭绕。县境中部的螺罐山,历为县中名胜,山翠峰高, 风景独特。主峰燕子岩,海拔 666.5 米,更是风光如画。北 有铜鼓山,主峰海拔 500 多米,唐宋以来就是县内名山,史 志早有记载。 荣昌的气候 荣昌属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冬暖夏热、 四季分明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 17.8℃, 降雨量 1111.8 毫米, 无霜期在 327 天以上, 年日照 1282 小时。 这样的气候优势, 有利于多种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为荣昌县发展需水量 多、 喜光照强的水稻、 玉米等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荣昌经济社会发展区位 荣昌县不但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具有优越的经济发展区位。县域处于成渝铁路、成 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线上, “三纵五横”的县级公路及四 通八达的乡村公路已经形成网络并互相配套。 农业基础进一 步巩固,工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较快,一批规模大、起点高的 骨干企业正在形成,中国畜牧科技城于 1998 年 10 月 18 日 建成,成功举办“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数字程控电话、无-2- 线通讯、 光纤通讯早已开通使用。 资源开发有很大潜力和广 阔的市场, 又位于重庆的经济发展圈内。 重庆直辖前的 1996 年,就曾作为四川省 36 个县市之一列为“四川一条线”的 经济发展县,是成渝线上很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点之一。 在十一五期间, 荣昌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经济 发展不断增强, 生产总值大幅提升; 强兴工业战略顺利推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物科技、机电制造、轻工建材、电子 信息、 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五大主导产业已形成和具有核心竞 争力;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城市主骨架已扩展到 36 平方公 里,建成区已达 22 平方公里; “六个荣昌”不断推进,已创 建成功国家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海棠 大道和莲花街已分别入选重庆最美大道和重庆最美街巷十 强, 荣昌还被网民票选为重庆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社会民生 不断改善,和谐构建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已达到 77.4,公共文明指数达到 78.6,幸福感日益攀升,在“2010 年中国城市印象”大赛中,组委会认为:荣昌素有海棠香国 之美誉,地处渝之最西,扼川渝之要冲,坐拥渝西经济走廊 桥头堡,抒写着经济建设大步流星,城市建设气贯长虹,社 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幸福安康,乃渝西明珠。因此获“最 具幸福感城市” 金奖, 是重庆甚至整个西部城市中唯一获此 殊荣的城市; 城市精细管理不断推进, 门户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化事业不断推动,海棠文化的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特色-3- 旅游文化不断发扬,早在 2002 年,路孔就被评为重庆市历 史文化名镇,名列第十,2010 年 3 月,又被列为全国特色 景观旅游名镇, 在第五批中国历史名镇名村评选中, 路孔又 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荣昌已被国家确定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示范区的各项 建设正顺利推进。 重庆市人民政府已批准荣昌为渝西川东区 域中心城市,正在按照“北拓、东扩、西进、南延、中优” 的城市发展思路,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体量,重视风貌 特色和历史文化保护, 深入挖掘荣昌历史文化资源, 逐步建 成独具特色风貌的区域中心城市。2、悠久的建县历史建县前县地隶属 荣昌在春秋时期是古巴国的辖地。秦朝推行郡县制, 荣昌地属巴郡。 西汉以后属新设置的犍为 郡,为资州、泸州的辖地。东汉时,荣昌为江阳、汉安两县 辖地, 历经三国、 东西晋、 南北朝, 荣昌先后成为蜀汉、 齐、 梁、 西魏和北周的统治区域。 隋朝统一全国以后到唐朝前期, 一直为江阳(泸州) 、汉安(内江)的辖地,没有单独设县。 中唐始建昌元县 唐肃宗乾元元年,左拾遗李鼎祚看到这一带地域辽阔, 不便治理, 便向朝廷建议: 划出泸、 晋、 渝、合、资、荣六州的部分地区新置昌州,并新建昌元、静-4- 南、大足三县。他的建议得到采纳,在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正月正式建置昌州,州城设置在昌元县。因为它是昌州 的首县,县名也就定为昌元县。昌元县的建立,就是今荣昌 地区建县的开始,迄今已有 1252 年的历史。 建县以来,由于军事、政治等原因,曾两度废置、两易 县名,历尽了风雨沧桑。 昌州、 昌元建置不久,由于兵乱,州、县设在一城同 治的治所(在今盘龙镇的狮子坝) ,就被张潮、杨子琳焚毁, 无法治民,州县随即废置。县地又改归旧属资州和泸州。当 时这一地区,已为k道(今宜宾)涌来的少数民族僚人所占 据。到大历十年,才由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准复置昌州, “以 镇僚夷” ,同时也恢复了昌元县的建置。 明玉珍新置昌宁县 元朝占领全川后,因人口稀少,在至元二十年后, 裁撤昌州并撤去昌元县的建置, 县地并入 大足县,既后又并入合州铜梁县。直到元朝至正二十三年 (1363 年) ,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农民政权,在原 昌元县部分辖地新置昌宁县,是上川南道合州的辖地。 明初改置荣昌县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兵灭大夏。洪武六年(1376 年)十二月在原昌元县内改置荣昌县,隶 属重庆府。 因县地介于古昌州和荣州之间而定名。 除表示县 地历史继承关系外,也寓有人们希望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历经清朝、民国到现在,荣昌县的设置均未改变。-5- 新中国建立后荣昌的隶属 1949 年 12 月 7 日荣昌人民 获得解放, 先后隶属璧山专区及其以后更名的江津专区、 永 川地区。 1983 年 4 月撤销永川地区,荣昌县即成为重庆市属的 一个远郊县。1997 年 3 月,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荣昌仍 为重庆市属县。县下共设昌元等 20 个镇。县内居住着汉、 回、满、苗等 25 个民族,现有 80 多万人。 荣昌人的风貌 荣昌人民具有勤劳务实、艰苦创业的精神。 早在宋代, 人们就称赞昌元人 “民勤稼穑, 俗喜诗书” ; 到了明代,当时的人们认为荣昌人“土质而朴,民俭且厚” ; 清朝以来,人们也一直赞赏荣昌人“淳质未漓,男耕女织” 。 这些评价, 都突出了荣昌人吃苦耐劳、 勤奋务实、 负重自强、 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3、丰富的物产资源荣昌的土地资源 荣昌的土地资源丰富,开发很早,远古时代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广为种植。根据 1993 年土地 详查结果, 全县拥有土地总面积
公顷, 其中有耕 地 63121.09 亩。土种繁多,有水稻土、冲击土、紫色土和 黄壤四大土类及六个亚类,土壤肥沃,生产性能好,适宜种 植的范围广。-6- 荣昌的水力资源濑溪河发源于大足,经荣昌流入泸县再注入沱江。 干流全长 192 公里, 流经县境的干流长 51.5 公里,有约 100 条支流,流域面积为 714 平方公里。清流河 发源于安岳, 经荣昌流向内江注入沱江, 干流总长 172 公里, 流经县境干流 18.3 公里。两河流域面积有 1054 平方公里, 纳水广,水量充足,可终年分段通航,平均年径流量 2.86 亿立方米。 全县河流水力理论蕴藏量有 10688.3 千瓦, 可供 开发的有 3000 千瓦。目前,已在干、支流上建成沙堡等水 电站多座。 荣昌的动物资源和饲养业 荣昌的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禽类、鸟类、鱼类和昆虫类 90 多种,饲养的家畜、 家禽也有 50 多种。白猪、牛、羊、鸡、鸭、鹅、兔和蜜蜂 是荣昌农村饲养的八大畜禽。饲养量大,销路很广,荣昌白 猪、 荣昌白鹅远近闻名。 鸭毛的收购量居重庆区县首位, 鹅、 已被规划为羽绒生产基地县。 荣昌植物资源和种植业 荣昌气候温和,雨水调匀,适宜各种植物生长,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竹木、粮食、油 料、蔬菜、中药材、花草、水生藻萍等植物 577 个品种。 荣昌农业发达,是全国“三高”农业示范县和长江防护 林工程建设县。水稻、小麦、玉米和红苕是著名的四大粮食 作物, 特别是水稻, 推广了杂交品种, 亩产超过千斤。 玉米、 红苕,可以间种、套种,产量很高。花生、油菜和麻类是著-7- 名的三大经济作物,荣昌苎麻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 麻纺织品的原料。 黄麻产量很高, 被列为黄麻种植的基地县。 茶树、桑树和果树,是荣昌的三大经济林木。茶叶生产 为县内新兴产业, 茶叶单产曾创全国之最, 是全国红碎茶出 口的基地县。 蚕桑生产发展很快, 已成为荣昌农村经济新的 增长点。荣昌种植的柑桔最为有名,色香味美,耐藏性好, 可终年上市。生产的桃、李、樱桃、甜橙等水果也很有名。 新引进的“京欣一号”西瓜已在盘龙等镇试种成功,产品已 销往市内外。铜鼓镇的万亩名柚,已种植成园,已成为荣昌 新的果品生产基地。 在植物资源中, 县内有森林植物 273 种, 主要的乡土树 种有松树、柏树和青?,解放后还引种了桉树、泡桐等外地 树种。各种竹类,种植更为普遍,特别是沿河两岸,正在大 力培植,发展十分迅猛。荣昌全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45%,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6%,为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美化环 境、保护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荣昌的矿产资源 荣昌的地质结构具有蕴藏矿产的条件,县内有矿产资源十多个品种,主要有煤矿、天然气、石 灰石、砂矿、页岩和陶土六大矿藏。 荣昌是重庆市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煤质优良, 除 民用外,还为各地提供工业用煤。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代 就有开采记录。 抗日战争时期, 沿海及中部地区的工厂内迁,-8- 用煤量急增,促使荣昌的采煤业大大发展。解放以后,经过 普查勘探, 已探明地质储量达 1.06 亿吨, 主要分布在广顺、 双河一带。1985 年就有中央、省、县、乡镇属的几十个煤 矿在荣昌开采,年开采量一般为 170~185 万吨,潜力很大, 尚有 9600 万吨储量可供开采。 荣昌的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经探明有 10 亿立方米, 是四川盆地内的产气大县,日产气能力 50 万立方米。河包 33 号气井若充分开发,日产量可达 100 万立方米,是市内 的大气井。 荣昌县的石灰石分布较广, 以螺罐山等处出露最好, 昌 元、广顺、双河等 10 余个乡镇都有丰富的蕴藏,全县已探 明储量 1300 万吨。石灰石除用于烧制石灰外,还是制造水 泥的重要原料,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荣昌的沙岩和页岩, 是主要的建筑石材, 红岩坪、 石河、 峰高长坡村等地的石岩,裸露地表,开采容易,是荣昌的重 要石场。 荣昌是全国有名的陶器产地。 生产的陶器, 全用县内的 陶瓷粘土烧制。荣昌的陶土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安富的鸦 屿、 高池铺及双河等地区均有优质的陶土。 荣昌陶土属侏罗 纪沉淀粘土页岩,有红、白两种,白泥原矿呈灰白色,为井 下开采;红色原矿多由紫色泥岩风化而成,呈紫褐色,泥质 细润,为露天开采,是紫砂陶制品的最佳原料。据探明,荣-9- 昌的陶瓷粘土储量在 500 万吨以上,资源十分丰富。 此外,荣昌的石英矿、盐卤、铜矿、铁矿等也有一定的 开发潜力。4、驰名的四大特产在长期的建设中, 荣昌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开发 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荣昌猪、夏布、陶器和折扇成为 享誉中外的四大特产。 荣昌猪 荣昌猪是荣昌广大农村长期群选群育、纯繁纯育出来的地方优良品种。四川盆地内农村饲养的多为黑 猪,唯独荣昌猪全身雪白。经过多年纯育,如今荣昌猪的优 势更为明显,具有抗病力强、耐粗食、成熟早、肉质好等优 点, “白毛猪儿家家有” ,全县农村家家户户都爱饲养。本世 纪初, 仔猪就销往川东南北及云贵等省区。 现在不但已推广 到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 自治区, 市、 同时还远销到日本, 朝鲜等国。 近几年外销仔猪每年均在 150 万头左右, 是全国 最大的外向型仔猪生产基地。养猪业是全县畜牧业的基础, 已成为荣昌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荣昌猪是荣昌的家畜特产,具有“皮薄柔嫩、瘦肉多” 等特点。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 联合国粮农组织鉴于荣昌 猪的品质优良,就决定将产区划为“保种”特区,要求精心- 10 - 培养。50 年代,英国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 , 把荣昌猪列为专条记载。 “七五”计划中,国家农业部把荣 昌猪与太湖猪、 东北民猪列为国家级保护的三个优良地方猪 种之一,在全国首次家畜品种资源保存和利用学术讨论会 上, 专家们呼吁要象保护大熊猫一样, 把荣昌猪作为国宝加 以保护和推广。 荣昌是全国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县, 境内原有四川畜牧兽 医学院(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 、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 重庆市种猪场和荣昌县畜牧管理服务公司等教学、 科研、 生 产和管理单位。 中国畜牧科技城的建成, 已进一步推动荣昌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荣昌猪饲养普遍,猪鬃在民国时期更是久负盛誉的产 品。荣昌猪鬃具有洁白、刚韧、根条粗、毛尖不分岔、弹性 强、耐高温、不变形,是制造工业和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料。 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正式出口, 进入国际市场, 受到广泛称赞。 在很长一段时间, 荣昌都是白猪鬃的贸易集散地。 全盛时期, 年产销量达 4 万斤,产值近 50 万银元。抗战胜利后,海运 畅通,猪鬃经营一度旺盛,年销量高达 10 万斤。 荣昌夏布 夏布的生产,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蜀布”的记载,认为这种蜀布就是荣昌夏布。这种布的上 品, 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 夏布是用苎麻线经过多道手工工 序编织而成。根据不同的要求,能够生产出粗布、细布和罗- 11 - 纹, 用途很广。 尤其是漂白细布, 具有布面平整、 莹润光泽、 洗后易干、烫后棱角明显、坚韧耐用的优点,用它制时装, 穿上典雅大方,深受人们喜爱。 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 5000 多台,全国年销 售总量约有 70 万匹,产值在 200 万银元左右。这些产品, 大都出口欧美、南洋等国家。织布工人经过长期实践,工艺 日益精巧。 民国初年, 周义和曾在 0.75 米宽的布面排上 3600 根线头织成一对夏布,当时售价高达 1200 银元。民国十二 年, 荣昌的漂白麻布曾在天津博览会上荣获第一名, 因为它 是采用传统的技术在濑溪河中漂洗出来的,人们就像赞美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一样,称赞“濑溪河水漂洗夏 布甲天下” 。 解放初期,荣昌夏布的生产,仍有一定规模。织布匠师 郭汉高编织过一匹 2400 根线头的罗纹夏布,比绸缎还细, 其薄如纸, 布面上织有由天安门、 和平鸽等组成的精美图案, 送往北京展览,备受称赞。60 年代后,由于人们生活爱好 的改变和现代纺织工业的冲击, 夏布业步入低谷, 外销中断 30 多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内外的需求,荣昌夏布又 重振机头,开始复苏,产品远销香港、韩国。随着夏布业的 迅猛发展, 荣昌县曾先后成立麻织业同业公会和荣昌县夏布 有限公司、 春光夏布实业公司。 荣昌夏布有限公司曾获得 “全 国创业之星”称号,春光夏布实业公司曾跻身于“中国五百- 12 - 家最大私营企业”之列。1995 年,全县生产销售的夏布已 达 43 万匹,产值 1.2 亿元,创汇 1400 多万美元。荣昌夏布 的生产、销售又走上兴盛之路。 荣昌陶器 荣昌陶器历史悠久,迄今已有 800 多年的 生产历史,它和云南涟水陶器、广西钦州陶器、江苏宜兴紫 砂陶齐名,是中国的四大名陶之一。荣昌陶器,素以工艺精 湛细致,形体优美典雅,色彩绚丽光洁,装饰古朴大方,美 观适用而著称。早在 100 多年前,就销往东南亚各国,并享 有“泥精”之美称。主产地在安富镇和广顺镇,安富垭口一 带,早在明代就以出产陶器闻名。清代陶器生产更为兴盛。 民国时期,产品日臻精美,产量倍增,销路更广,已远销到 云贵康藏和陕甘一带。许多人挑着担子,背着背篼,远走异 乡去销售荣昌陶器。 安富街上批发零售陶器的店铺、 摊位更 是遍布全镇。有一句歌谣唱出了当年的盛况: “安富镇,五 里长,泥精壶壶排成行” 。 解放后, 荣昌陶器生产更是欣欣向荣。 在继承传统风格 的基础上, 提高工艺技术开发新品种。 县内三家著名的陶器 厂, 生产各类陶器受到人们青睐。 规模最大的是重庆荣昌陶 器厂, 曾被省市定为重点出口陶器的生产基地。 该厂能生产 日用和工艺美术陶器 200 多个花色品种, 各种泡菜坛、 黑釉 龙瓶、 凤凰酒具、 各型茶具及黑釉飞马等装饰品, 备受欢迎。 产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展评, 曾分别获省、 部或国家级优胜- 13 - 奖和全国旅游内销工艺品最高荣誉“金龙奖” 。该厂产品从 1964 年起进入国际市场,畅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 20 多个 国家。 荣昌县工艺陶器厂以生产美术陶器为主, 能生产朱砂 釉、钧釉等各种钵、罐、盆、壶、缸、坛和工艺雕塑等 160 多个花色品种,多次获得质量奖、包装奖、银质奖。武城陶 器厂是生产民用粗陶产品, 所产各型花钵、 花盆很受人们欢 迎。生产的 250 千克特大陶坛,茅台酒厂用来窖藏国酒,酒 味芳香浓郁,深得厂家好评。 有一段时间, 全县拥有市属、 县属及个体陶器厂 43 家。 年产日用粗陶 170 多万件, 日用细陶 390 多万件, 瓷质餐具 18 万件,彩釉墙地砖 45 万平方米。 荣昌折扇 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荣昌折扇生产“始于永乐中, 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 每年春间各郡 客商云集于斯,贩往他处发卖” ,可见荣昌折扇的生产已有 四五百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折扇生产有了很大发 展。花色品种已增至 20 多个。同治、光绪年间,县城已有 专业扇铺 40 多家, 每年可生产棕夹全楠等 30 多个品种 400 多万把折扇,远销云贵川陕。民国 6 年,荣昌折扇开发出绸 面、水磨骨、雕刻、漆嵌、泥金、金粉写画等新品种。特别 是雕塑艺人胡贯之在民国 7 年于刘金盛扇庄创制的嵌银丝 折扇,工艺精湛,深受赞誉。民国 14 年,荣昌元兴扇庄生 产的烫花白扇、整棕黑扇参加川北工艺品比赛获得甲等奖。- 14 - 民国 27 年,专营折扇的商号有 62 家,产折扇 500 多万把, 远销印度、缅甸等国,产值约 120~130 万元。著名诗人谢无 量曾写对联一副,赠与荣昌扇庄: “海棠香国,新看画栋连 云,占尽三巴风月;蛱蝶名工,制就齐纨拂暑,凉生两戎河 山” ,对荣昌折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解放以后, 荣昌折扇在继承发扬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不 断改进创新, 已能制作 345 个品种的优质折扇。 除传统的全 楠全棕折扇外,还能生产羽毛扇、舞蹈扇、香扇、绢扇、宫 扇、旅游扇、广告扇和礼品扇。荣昌折扇以其典雅精致、美 观实用而远近闻名, 堪称后起之秀, 与苏、 杭名扇鼎足而三。 荣昌折扇畅销国内,并出口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 折扇是消暑佳品,扇面上常有绘画、书法作品。当代著 名画家张大千、 苏葆贞等都曾多次在荣昌折扇上作画, 郭沫 若也曾在扇上挥毫,盛赞荣昌折扇“清凉世界,出自手中; 精逾鬼斧,巧夺天工” 。此外,折扇不仅是戏剧、舞蹈、健 身的重要道具, 也是人们极为喜爱的装饰品、 广告品, 目前, 许多企业、旅游城市,都把折扇作为广告载体,宣传业务, 获得较好效益。 荣昌有专业扇厂两家, 荣昌折扇厂和荣昌工艺扇厂。 它 们生产的折扇,花色品种曾达 300 余种,年生产能力曾达 400 余万把。 陈子福松竹轩扇庄制作的工艺扇, 曾多次获奖。- 15 - 5、秀丽的自然风光名人吟诗赞荣昌 荣昌地理环境优越,自然风光秀丽。 早在唐宋时期,许多人就赞美荣昌“山环绕而蜿蜒,地宽广 而爽垲”“群峰秀拔,二水迂回” , ,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明代刑部尚书喻 茂坚有诗咏荣昌: “海棠香国开晴霭,步履逍遥踏翠微。青 鸟往来鸣客至,黄鹂上下傍云飞” 。清道光重庆知府王梦庚 也有诗咏荣昌: “鸿呼沙岸白,稻逼远山青。获喜晴阳曝, 炎馋细雨零。 ”民国年间,著名的白屋诗人吴芳吉路过荣昌 时,曾写下了一首赞美荣昌自然风光、题为《施济桥》的诗 篇: “解缆下长堤,竹里见晨曦。桡头轻似剪,舟子小如匙。 秋山紫屏障,秋水碧琉璃。山水光辉映,吾行御空飞。不觉 两岸远,但来天香微。知是丛桂发,造物妙无亏……” ,把 舟行沿途的风光景物写得惟妙惟肖, 使人如临其境, 流恋忘 返。 清代荣昌八景 清代乾隆年间,荣昌一些知名人士集议,评出“荣昌八景” 。这八处最佳风光名胜景点是:棠堰 飘香、桃峰积翠、虹桥印月、龙洞栖霞、古佛眠云、宝岩飞 瀑、石航秋水和鸦屿仙棋。这些景点,均分布在县境昌元、 吴家、盘龙、安富、仁义等地区,在当时都是颇为知名的自 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极具观赏价值。 咸丰年间荣昌教谕谢金- 16 - 元,有诗赞美七宝岩: “七宝庄严辟洞天,牟尼诸佛锁苍烟, 层云密覆峰争耸,飞瀑横空练倒悬。蹬转萦纡盘鸟道,流奔 浩瀚喷龙涎。银河万丈从兹始,休数人间第二泉。 ”可以想 见,当年这里的景色是多么令人陶醉。 “世界到处都有美,就看 新的景观 一位哲人说的对: 你能不能发现。荣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十分丰富, ” 许多新的景点已经或正在开发出来。 1986 年 10 月, 由荣昌县城乡建设委员会主持, 组织 17 人的普查小组,对全县的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了普查,历时 2 个多月。普查中,发现了不少新的景点,均极有开发价值, 它们是: 海棠公园:位于城北 1 公里。面积 108 亩,内有张培爵 墓园、烈士陵园,有鱼湖、花廊、游乐园。一年四季林木茂 盛,繁花似锦,风光优雅,游人不绝。烈士陵园已列为荣昌 县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岚峰森林保护区:距县城 16 公里。林区面积 108 亩, 平均海拔 460~600 米。区内森林植被丰富,树木繁多,有成 片的松木林、楠木林、枫叶林。山峦起伏,山中有泉水、流 水。山水辉映,风光秀丽,美不胜收,观景楼上还可以登高 揽胜。 东湖旅游区:距县城 3 公里。水域面积 360 亩,建有浮 体闸、放水竖井、鱼种场,以前还有网箱养鱼设施。有八角- 17 - 亭可以小坐憩息,有娱乐城可尽情高歌,湖中荡舟,沿湖垂 钓,怡然自乐。该处已列为荣昌县中小学春秋游活动基地。 螺罐山旅游开发区:距县城 4 公里。正在大力开发,已 初具规模。山顶云峰寺系宋代建筑,是荣昌的佛教胜地。现 又新修佛殿两座,千手观音一尊。旅游区占地千余亩,沟谷 纵横,山峰秀丽,果木成片,绿树成荫,引人入胜。 观音桥天然浴场: 在城北观音桥下游不远, 沿河砾石沙 滩, 河水深浅适度, 水清沙净。 成群男女在夏日常来此游泳, 成为城郊的天然浴场。 李家寨:位于城西 20 公里、在安富镇寨子村。山高林 密,空气清新,古寨遗迹,依稀可见。寨下有楠木林 50 亩, 附近麻柳村还有黄竹林千亩,可供观赏。寨周有莲花寺、无 极殿、云雾茶山、鸦屿陶艺等景点可供参观。李家寨竹海已 列为荣昌县中小学生春秋游活动基地。 三层岩:距县城 18 公里。为全县的最高山峰,登高眺 望,浅丘如画,山水田园,尽收眼底。附近有二流水、摩天 岭等景点可供游览。周围成片的楠木林,面积达 150 余亩。 绿色竹海,郁郁葱葱,实为消夏胜地。 河包、凉坪宋塔:是荣昌现存的两座古塔,均修建于南 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虽饱经风雨,现仍 分别耸立在河包、凉坪两地,成为荣昌历史的见证。两塔造 型古朴,气势雄伟,是荣昌仅存的最为古老的建筑文化。- 18 - 得胜岩: 位于城北 3 公里, 原名巴斗岩。 明崇祯十七年, 张献忠农民军部将王洪在此打败荣昌民团。 岩壁上有摩岩题 字及碑文,构成了一组人文景观。 铜鼓山寨:位于县北 40 公里铜鼓镇。唐宋以来就是县 北名山,清嘉庆元年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天全寨,周围数里, 危岩峭壁,甚为险固,以“胜境雄疆锁_地,危岩峻岭金汤 池”而闻名遐迩。现在寨门、寨墙仍有保存。寨内尚有铜鼓 庙、回龙寺、半边寺、宋代摩崖石刻佛像、仙人洞及龙乳泉 及古代战场遗迹, 现正培修成一个新景点, 与铜鼓英烈园构 成一组集自然、 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景观, 成为旅游胜地和中 小学德育教育基地。6、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深厚的荣昌 荣昌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乾元年间,就建置了昌州昌元县,距今已有 1252 年的历史。县 境地理环境优越,自然风光秀丽,是一块使人迷恋的地方。 自唐宋以来, 荣昌更是人才辈出, 不但有位居庙堂的军政要 员,也有遐迩闻名的文人雅士。真是山川钟灵秀,风气育人 文。 荣昌人勤奋务实,具有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在 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 凭自己的智慧, 开发出了具有地方- 19 - 特色的产品,使夏布、陶瓷、折扇、荣昌猪成为远近闻名的 四大名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四大名产的开发, 在荣昌物质生产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荣昌人富于创新精神。 河包的 肉龙、 抬亭子戏, 双河的寿诞礼仪、 焰火架, 路孔的缠丝拳、 放河灯,峰高的家族祭祖仪式,昌元的肉莲花、折扇工艺、 庆坛,盘龙的夏布织造、广东道场音乐、软龙,安富的陶器 烧制、纸扎工艺,仁义的神像绘画艺术,铜鼓的骨雕工艺、 民间铜鼓大王诞辰仪式, 广顺的民俗尝新等等, 都具有浓厚 的地方特色。 其中的荣昌陶器传统手工技艺、 荣昌折扇传统 手工技艺、荣昌夏布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尝新在 2007 年 5 月 25 日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荣昌杀年猪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遗产名录。不久,夏 布织造技艺和荣昌折扇制扇技艺在 2008 年 6 月 7 日还被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颜坤吉和 陈子福分别被确定为夏布编织和折扇制造的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罗天锡、高明江等 16 人被确定为陶艺 制作、 民俗尝新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荣昌县 还确定角雕、黄凉粉等 35 项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 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进一步贯彻 “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努力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荣昌是一个移民县。 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 由于长期- 20 - 战乱,原住人口锐减。在清康熙六年(1667) 。荣昌仅存 143 户,男妇只有 286 人(见《古今图书集成》记载) 。以后清 政府实施“移民实川”的政策,湖广、陕西等省以及稍后的 广东、江西、福建的客家人才陆续移民来到荣昌落户定居。 这些新移民和荣昌的土著人一起, 战天斗地, 为荣昌的社会 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老居民的相互交流中, 他们也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 形成移民文化, 其中包 括语言文化、家教文化、敬祖文化、忠孝文化、信义文化、 戏曲文化、民歌文化、地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民 间群众活动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当然,这些文化,经过 300 多年的相互包容、借鉴和融合,许多文化的特征已逐渐 消失,形成荣昌的地域文化了。但也不是全部消失,有些移 民文化仍然有迹可寻, 如像盘龙有些人家, 还在说 “客家话” , 有些习俗,还有存传,就足以证明。 荣昌人对海棠的欣赏、珍爱和培植,可以说情有独钟, 特别是宋代以来, “海棠香国’的声名远播,海棠文化已成 为荣昌的特殊名片。 历史上的荣昌,孕育了不少优秀儿女,文人雅士,史不 绝书。名人文化,十分丰富。特别是在明末,荣昌还出了刘 时俊这样一个诗歌世家,不但父子、父女“能诗擅词” ,就 是夫妇、妯娌“亦善吟咏”,在当时很有名气。在当代,许 多国内外的知名人物,如著名史学家李新、吴雁南,著名国- 21 - 画家陈子庄、屈义林,中央电视台高级编导邓在军,青年作 曲家刘青等等,都是喝着濑溪河水,踏着家乡的泥土,一步 一个脚印,从荣昌起步,冲出夔门的。 海棠香国名扬神州 海棠香国名扬神州 荣昌县资源丰富,据清代《荣昌县志》 记载, 县境单是植物花卉有名的品种就有海棠、 牡丹、 腊梅、兰草等 43 个。特别是荣昌的香海棠,更是名满神州, 为文人骚客津津乐道。宋代名士彭乘在《墨客挥犀》 、惠洪 在《冷斋夜话》 、明代著名文学家曹学缭凇妒裰泄慵恰 、著 名作家冯梦龙在《古今谈概》以及众多省志、县志里,都记 载这样一则史料, 说有一个叫李丹的人, 被朝廷分配到昌州 去做官,他认为昌州太偏远,不想去,要求另换一个地方。 他的朋友彭渊才向他说: “你傻了,昌州是个好地方,你怎 么不去?”李丹反问他: “为什么说它是个好地方?”彭渊 才就告诉他: “天下的海棠都没有香气,唯独昌州种植的海 棠香气扑鼻,难道不是一个好地方吗?”李丹一听,就没有 话说了。此言一出,昌州、荣昌的香海棠就名扬天下,世人 就雅称昌州、荣昌为“海棠香国” 。这一称誉,近千年就已 脍炙人口。另外,宋代沈立的《海棠记》 、历史地理学家王 象之的《舆地纪胜》中均有类似的记载,可以说源远流长, 有口皆碑。 荣昌县有深厚的海棠文化底蕴。 县境属浅丘地带, 地势 起伏不大,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早年遍地都培植海棠。特- 22 - 别是吴家镇、 盘龙镇等地种植的海棠, 花色微黄, 艳丽多姿, 香味浓郁,沁人心脾。在清代,吴家还建有海棠堰,堰旁建 有香霏阁, 阁下遍植海棠, 名人学士 “春暮登临, 平畴风远, 山川环秀, 阴翳茂林, 百卉争芳, 鱼鸟浮沉, 使人心怡神旷” , 成为宴游胜地。因此“棠堰飘香”就成为荣昌的“八景”之 一。 由于荣昌香海棠名扬天下,引来文人骚客争相赞赏吟 。宋代大诗人陆放翁曾有《咏海棠》诗: “为爱红花抵死 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 。 咸丰七年荣昌教谕谢金元有 《咏棠堰飘香诗》 : “地接巴渝据 上游, 棠香自古属昌州。 新红屡乞春阴护, 嫩绿徐看翠叶浮。 百里芬芳风遍拂,一亭浓淡雨初收。坡公旧梦黄州寄,多少 词人递唱酬” 。知名人士杨堂也有诗《海棠》“春光恰好 : 上帘栊,问暖寻香曲院中。小立池边刚得句,一番花信海棠 风” 国际知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 。 对香国海棠更情有独钟。 他是内江市人, 与荣昌为近邻。 他曾在其 《花卉册页? 海棠》 画幅中题款说: “我家与香国为邻,天下海棠无香。独吾蜀 昌州有香,志称海棠香国,与吾邑接境。想到花时意便俏, 长恨少陵无性,一生不解海棠骄” 。在他旅居国外时,仍时 时想到海棠花,难以忘怀。曾经创作了一幅国画,名称就叫 《海棠春睡图》 ,并题诗一首:“锦绣果城忆旧游,昌州香梦 接嘉州。三十年家国关忧乐,画里应嗟我白头。 ”可见他对- 23 - 故乡、对昌州海棠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海棠文化项目的打造 目前,荣昌县正在利用海棠文化资源,大力发掘、打造海棠文化项目。许多地区早就培植 栽上了海棠名花。 重庆十个最美大道之一的海棠大道就载有 西湖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及铁梗海棠等名贵海棠。不 少居民小区的住宿大楼庭园中也栽有海棠,每年都在开花, 令人喜爱。投建的 3 万多平方米、具有海棠文化底蕴的“海 棠故里” 已经粗具规模, 大片的唐宋仿古建筑已经拔地而起。 县里已经启动,正在打造一座现实版的“海棠香国” ,准备 在五年内, 沿着濑溪河, 连接县城至路孔古镇修建文化长廊, 总长度达 10 公里。投资 1500 万元,正在改建“海棠花主题 公园”“海棠古韵”等特色海棠园区正在紧张施工。这座占 , 地 300 亩的园区将引种全国的海棠花品种。 新规划占地 500 亩的香国公园,也要遍植海棠。县里还悬赏 10 万元寻找久 已失传的香海棠。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令人神往的“海 棠香国”将重现人间。7、光荣的爱国传统荣昌人民历来就具有斗争精神和爱国、 爱家乡的光荣传 统。唐末,与荣昌毗邻的大足县民杜从法领导昌、普、合三 州的农民起义, 元末大足韩法师领导的反元起义, 明嘉靖年- 24 - 间大足赵伯贯领导的白莲教起义,都有荣昌县民闻风响应, 投奔队伍参与战斗。明末张献忠部将王洪进攻荣昌巴斗岩 (现得胜岩)的战斗中,以及清咸丰年间,云南蓝朝鼎率领 的东北军何国梁部在荣昌盘龙、界石(当时为荣昌辖地)和 攻占县城的战斗中, 都有荣昌贫苦农民甚至下级官吏的配合 和支援。清光绪元年,荣昌峰高镇(原新华乡境内)的刘万 雄,发动过反清起义,影响不小。大足余栋臣曾先后发动反 洋教的龙水暴动和两次武装起义, 都有荣昌人参与斗争。 光 绪二年、十二年,荣昌县民还先后捣毁河包、界石等地的教 堂, 引起朝廷的惊恐。 清官府诱捕余栋臣送来荣昌监狱关押 时,荣昌烧酒房(现安富镇)的李禄等人曾大力配合蒋赞臣 包围监狱, 进行营救活动。 余栋臣出狱后荣昌人民还放鞭炮 欢送。 稍后, 荣昌人民帮助反洋教的义军在河包场郑家湾天 主堂内逮捕了法国传教士华芳济, 震动了清朝统治者。 在反 对外国势力的义和团斗争中, 荣昌也有群众秘密参加了红灯 教、顺天教活动。清末,荣昌人民组织了保路同志协会,参 加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张培爵积极投身反清革命, 参与 发动重庆起义,最早建立了四川第一个省级政权――蜀军政 府,张培爵并被推任都督。在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潮中荣昌 人民奋起推翻了清朝的地方统治, 建立了荣昌军政府。 袁世 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以后, 荣昌的余际唐、 唐叔咸、 周献庭等, 也和全省人民一道,进行了“癸丑之役”的反袁战斗。袁世- 25 - 凯在北京称帝, 荣昌的郑英、 颜雍嗣等, 率领护国讨逆力量, 先后攻占了隆昌和荣昌,宣布独立,后虽遭到失败,但荣昌 人民在云南护国军入川前即首举反袁义旗, 在反袁斗争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在受到“五?四”爱国运动洗礼以后,有荣 昌青年于 1920 年 8 月与广安的邓希贤 (邓小平) 84 人一 等 起出发到法国勤工俭学, 寻求救国真理。 在军阀割据和国民 党统治时期,广大人民难以求生。1927 年初,荣昌的第一 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建立了, 随后又建立了特支和县委, 在荣 昌城乡推动工农运动, 组织工会和农民协会, 支持屠工反增 税的斗争和发动峰高乡反烟捐的斗争。 抗日时期, 中共地方 组织开展了各种救亡运动,据不完全统计,荣昌有 27841 位儿女踊跃从军,浴血疆场。荣昌人王麟团长,喋血滕县, 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英勇献身。 文化战士柳乃夫在拉茅津渡 口光荣殉国, 为抗日斗争抛洒了自己的热血。 在推翻国民党 统治的斗争中,双河乡人荣增明、荣隆乡人潘鸿志,在胜利 前夕,血染重庆渣滓洞,被国民党杀害。经过先烈们长期的 革命斗争,荣昌人民才迎来了解放。 在荣昌的历史上, 还有不少杰出的人物。 他们的事迹一 直激励着荣昌人民。北宋末期,昌元人郝仲连,指挥河东兵 马奋起抵抗金兵的进攻, 父子壮烈牺牲。 南宋昌元人赵昴发 在安徽池州的保卫战斗中,拒绝元军的招降,自缢殉难。明 代,荣昌的喻茂坚不畏权贵,弹劾严嵩,勤政爱民,自奉清- 26 - 廉,回乡时“囊无百金” 。明代天启年间,荣昌人刘时俊参 与策划军务, 平息了彝族土司奢崇明叛明战乱, 收复了被樊 龙、樊虎占据的重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清兵灭明后,在 顺治四年(1647)攻入重庆,荣昌的喻思恂避走黔中,南明 政权委任他为兵部尚书, 曾计划与明朝遗臣开展反清复明活 动,后因大势难以挽回,最后病死贵州,其民族气节受到时 人的称赞。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荣昌先辈们爱国爱乡、 奋发图强的 光荣传统,为建设家乡作出贡献。- 27 - 二、荣昌文化名人1、宋代棋坛高手李戡李戡,宋代昌元县(今荣昌县)人,故居在老鸦山鸭子 池坝(今安富镇境内) ,曾考中进士,但“隐而不仕” 。在 家乡濑婆山上读书时,曾偶遇高人弈棋,他在一旁观战,感 悟颇深。李戡即拜高手为师,虚心向其学习棋艺。经过高人 指点,李戡棋艺日精,远近闻名,后竟成宋代“第一国手” 。 一次,外国一批棋手向朝廷请求,要与朝中高手比赛。朝廷 即下诏征求天下善弈者迎战。 蜀帅推荐李戡前去比试。 这些 外国棋手一听李戡要来对弈,均“望风知畏” ,不敢与其交 手。宋宰相文彦传曾写诗赞叹: “昌元建邑几经春,百里封 疆秀气新,鸭子池边登第客,老鸭山下着棋人” 。以后,县 人曾把李戡在濑婆山顶观奕的石盘称为“仙人棋石” ,俨然 把它当成一处名胜,引来不少人前来游赏。清康熙年间,县 人还把它评定为荣昌八景之一:鸦屿仙棋”众多文人墨客, “ 。 争相咏诗纪胜。荣昌知县朱珏有诗纪事: “小隐称棋客,风 流鸭子池。好从登第后,想到出手时。睹墅非因战,成名不 在诗。至今残局在,先路有谁知?”荣昌教谕谢金元也有诗- 28 - 吟唱: “老鸭仙迹旧棋枰,花萼联辉有弟兄。竹院松窗晨雨 润,石幢花影午风清。手淡自是千人敌,神运何嫌百战争。 强虏猖狂皆胆怯,当年应诏有先声。 ”名士杨堂的一首《鸦 屿仙棋赞》也颇能传神: “一局残棋尚未收,当时名士自风 流。休将胜负前探讯,日夕寒鸦满树秋。 ”2、能诗能文的明代尚书喻茂坚明代喻茂坚, 是荣昌出类拔萃的名人, 曾官至刑部尚书。 一生正直清廉, 受到人们的称赞。 少年时期, 他就聪明好学, 深得家人喜爱。 他父亲喻洪深不惜重金购置各种经史图书供 其阅读, 还诚聘进士吴老师亲自教导, 到城东三教寺住下静 心苦读, 以免受到外界干扰。 他从少年时代起就 “立志远大” , 谈吐不俗。 三教寺中塑有降龙伏虎的泥像, 据说他触景生情, 即在壁间题写了一幅对联: “借尔降龙伏虎力,养我腾蛟起 凤才” 可见他从小就抱负不凡。 岁时, , 25 他被县里列入 “特 等食饩” ,由公家资助学习,遂益加勤奋,在 34 岁时终于考 中四川乡试的第十一名。正德六年他 38 岁,到北京参加殿 试, 与全国知名的文学家杨升庵同榜考中进士, 从此走上了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宦途生涯。他先后担任铜陵、临海 知县,河间、真定知府,又曾任福建监察御史、陕西巡抚和 贵州等地的右布政史。在任职期间,曾注意破除陋习,禁止- 29 - 溺杀女婴,并制定奖励措施,对出生女婴发给衣裙,使不少 女婴得以存活,取名“喻女”表示感激。他在明世宗嘉靖元 年平定了总兵李隆的叛乱, 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在总督漕运 期间,由于他精心规划,节余修漕费用 10 余万两银子。根 据惯例。这笔余款,地方官完全可以假借名义私吞,但他却 没有中饱私囊,而是用来代偿庐、淮四府百姓赋税,受到百 姓的爱戴。后来升任刑部尚书,曾不畏权贵严嵩的权势,在 嘉靖廿七年与左都御史屠侨等上书替谏官夏言陈辞, 遭到世 宗的“切责” ,并受到“夺俸(停发薪俸) ”的处分。不久即 辞官回到荣昌。他担任高级官吏 39 载,回乡时却“囊无百 金” 。退休以后,他仍然不辞辛劳,发动县人在县城东门外 修建尔雅书院,亲自“以诗书课后” ,为荣昌培养人才作出 贡献。 尚书能诗能文,所撰楹联亦朴实可颂。致仕(退休)回 荣家居,常与文士交游,曾见处士敖桂高的宅第颇有幽趣, 遂题诗相赠: “海棠香国开晴霭,步履逍遥踏翠薇。青鸟往 来鸣客至,黄鹂上下傍云飞。两江兰桂多森秀,一路林园有 瘦肥。唯爱翁村真乐处,衡门无日不春晖。 ”所撰楹联,多 为训勉后生的教导。 《训示联》“事五尺天而天知、存方寸 : 地而地知、为人父母无愧;领千钟粟以粟养、读万卷书以书 养、在我子孙自修。 ”嘉靖三十九年,在其祖祠明德世馨坊, 亦刊刻了一幅《垂训联》“衍祖宗一脉真传、克忠克孝;教 :- 30 - 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 ”致仕回荣的尚书,对家乡的山 水名胜情有独钟,常与二三知友徜徉古寺涧畔,吟咏唱和, 并为县域的赵文节公(昂发)故里、宝城寺、普泽庙、云峰 寺等撰有碑记, 刻石传世。 他曾有 《问刑条例》 、 《泽媚山辉》 、 《启庆碑铭》《奏疏文集》及《诗对歌赋》等已刻或未刻书 、 稿,惜均已散失。3、一纸弹劾惊朝野的喻思恂喻思恂,字醒拙,号川石,荣昌县人。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考中进士。历任柏乡、枣强等县知县,并考选为山 西道御史,奉命巡视漕运。当时专权的宦官派人向他索贿, 他严词拒绝,说“宁断吾首,不可曲志以事之” 。天启四年 (1642) ,与魏大中等多次上疏朝廷,指出魏“品流卑贱, 心性贪残,目不识丁,巧能饰诈。我皇上信以为忠而莫辨其 大不忠,名之为贤而靡不觉其大不贤” ,他希望朝廷“布告 多方,或逮付法司按情如律”治罪。喻思恂一纸弹劾,义正 词严,虽震动朝野,却遭到朝廷的严旨斥责。他愤然辞职回 乡, 崇祯帝即位后惩治了魏党, 才启用他继续担任山西道御 史,巡查长芦盐政。此后,历任河南道御史、太仆寺卿、浙 江巡抚等职。在浙江巡抚任内,曾与广东、福建合兵,剿灭 了 “海盗” 刘香, 并积极参与防倭 (日本海盗) 及剿倭之战,- 31 - 他主动筹措和捐助俸禄,作抗倭经费。因粮裕兵足,倭寇不 敢来犯,沿海得以安宁。明朝末年,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后退休回乡。养老桑梓,还常与人唱和,曾为碧云寺写有碑 记,回忆他少年时读书寺中,与方丈探讨佛学的情景,感触 颇多。崇祯十七年(1644) ,张献忠大西军入川,他逃到贵 州,被南明流亡政权委为兵部尚书,与遗臣王应熊、范文光 等力图恢复明朝。不久病逝,葬于贵阳。有诗词作品、奏疏 文集,惜在流亡中未能刊刻。4、犹留诗魂在乡邦的喻思V喻思V,字似枣,荣昌县人。11 岁随父在云南寻甸通 判任内的署衙中学习经史。 不久其父积劳成疾卒于官署, 只 好随母回到荣昌。他痛下决心,要立志成才,并撰联明志: “文须恰意方丢手;事不如心看后头”。万历十九年,思V 获得 “特等食饩” 的资格, 益加奋发努力。 仍撰联自励: “担 当君父前头事,收拾乾坤入眼春” 。但后来他在考场并不如 意,36 岁时始中“经魁” 。以后“三试春闱,不与琼林” 。 到万历四十六年,思V已经 51 岁才得以任获鹿知县,开始 步入仕途。由于入仕不易,在任中能勤政爱民。天启六年, 调任大理寺评事,旋转大理寺副。崇祯元年,他负责主审魏 张体乾、谷应选等逆案,以三等定罪,上悦其议,后升任- 32 - 户部山西司郎中,管理河西军粮征运。崇祯六年,授贵州威 靖兵备道,驻普定。后调任云南曲靖兵备道。在任职期间, 昆左地区土司率众反抗官府, 他亲临阵前说服土司归顺, 避 免了一场战祸, 当地乡民曾建生祠以表感谢。 后又调金腾兵 备道,总理军务驻扎贵州铜仁。崇祯十三年,他退休回到荣 昌。 崇祯十七年, 张献忠大西军入川, 他带领亲属逃离荣昌, 辗转从叙州到达遵义。 明朝北京政权灭亡后, 建立了南明弘 光政权, 命他署理平、越、 缉、 绥六府, 安定少数民族地区。 后任太仆寺少卿, 在永历三年, 升任贵州巡抚兼都察院右副 都御史,后代理流亡政权的四川巡抚。其时,思V已年到 82 岁。永历四年 8 月死于任所,所著诗文,曾集有《宦游 小草》《自力楼四律》《奏疏文集》《鞠魏审词》及《赋 、 、 、 役全书》 ,惜多散失,存世不多。但仍有诗词流传于世。有 些作品还声情并茂,清新可读。如《诣阙领敕诗》“辞陛身 : 虽远, 心犹御座间。 梦魂仍鹄立, 趋步恍t班。 诏诰时批阅, 文章几定删。情难君父恝,伛偻自孱孱”《夜半闻鸡鸣诗》 。 : “忽听邻鸡唱,天空月正楼。夙夜思大舜,起舞自神州。士 女怀掀揭,君王拜冕旒。莫教容易听,三尺抱宏猷。 ”5、明代诗歌世家刘时俊在明朝时候, 荣昌曾经出了一个诗歌世家。 在这个世家,- 33 - 不但父子、 父女 “能诗擅赋” 就是夫妇、 , 妯娌“亦善吟咏” , 在当时实属罕见。他,就是刘时俊的一家。 刘时俊号勿所,原隆昌人,后长期定居荣昌。明万历戊 戌科进士。曾任户部观政,桐、庐、吴县等县宰,后擢升南 京兵部主政,又升太仆寺卿。天启元年,在重庆等地参与赞 画平定了屠崇明的叛明战争,因功加兵部侍郎。崇祯二年, 特赠兵部尚书。时俊为人方严警敏,遇事敢作敢为。为官时 很注意兴修水利,劝导农桑,减轻负担,安定士庶,重视教 育,破除迷信,排除阻力,惩治豪强,受到了乡民的感激。 平生亦雅好琴瑟,尤喜吟咏,所作诗感情真挚,清新可读。 如在重庆驻军时有《题佛图关》云: “军驻严关扼上头,凭 栏百里望皆周。群山翠点高低列,两水清涵上下流。地险我 何妨进退,城孤彼自受羁囚。一时纵目还生喜,釜底游鱼可 待休。 ”写来情景交融,表达出作者当时心境,十分贴切。 时俊的次子刘泌,是崇祯九年(1636 年)的解元,曾 任南明总理五省军务,赠兵部尚书。沁七岁就能写诗,随后 更喜吟哦。明亡以后,有志“匡复” ,但始终未能如愿。曾 有《即席有感》“筵前闻乐不胜悲,羞戴南冠宴毳帷。折矢 : 未消男子恨,长戈更向汉儿挥。草间卧骨啼霜月,碛里飞磷 避铁衣。谩说挽河须壮士,太阿于我叹知稀。 ”表达了他饮 恨“草间” ,犹不忘“家国之恨的心情” 。 刘泌妹文玉,幼亦颖悟能诗,而且“词翰敏捷” ,被时- 34 - 人称为才女。 刘泌前妻纫兰,虽早卒,也颇善为诗,与泌妹文玉时相 唱和。她有首《深夜坐吟》“漠漠长空似水清,金波静滑月 : 轻盈。 微风夜半添衣冷, 弱柳千枝带露明。 满院春容锁不住, 一翻花信为谁惊。沉吟深夜愁无绪,金鸭寒窗画竹横。 ”被 认为“神骨修然,肃澹欲绝” ,时人赞不绝口。 刘泌继妻朱怀琼,原是蜀藩王的郡主,亦喜吟咏。她写 的《塞下曲》“飞沙烟雾里,鼓角声未休。杀气一轮苦,羁 : 心万里愁。迢遥边地阔,寂寞北庭秋。戌火连星密,孤生感 白头。 ”刻画边地军旅感受,细致入微,生活气息浓厚,使 人如见其景, 如闻其声, 若与唐代边塞名诗并列, 亦无逊色。 刘泌子善复亦擅为诗。 当泌眼见桂王退入缅甸, 恢复无 望,绝食死于云南永昌弥勒寺时,善复曾作长诗《挽歌》 , 有云 “天心鼎革莫非数, 烈士昧天不复顾。 忠魂缥缈跨箕尾, 孤子徒知风木慕。 木欲静时风尚拂, 父丧子存惟恸哭……” , 感情真挚凄切,十分动人。 象荣昌这样的诗歌世家,真是不可多得!6、编纂《重庆府志》的荣昌教谕寇宗寇宗字万川, 四川渠县人。 清嘉庆十三年 (1808) 举人。 道光七年(1827)授任荣昌县教谕。在任 18 年后又被推荐- 35 - 升任成都府教授。所撰《学宫图考》4卷, 《菊逸山房易学》 1 卷, 《天学》1 卷以及一些医学杂著,都曾刊刻行世。还有 不少兵、 医、 农、 算的书未付梓刊行。 在荣昌担任教谕期间, 很重视奖励学子,注意修缮学校,提倡乐舞教育,以“培植 文风为本” ,受到荣昌乡人学士的赞赏和爱戴。道光年间, 重庆知府王梦庚聘他主编《重庆府志》 ,委任府属各县知县 15 人协助编纂。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刻完成。该府 志共分 9 卷,装订为 12 册,全书“先考封域、稽里道、考 山川、详阙墓,而后食货、职官、学校、武备以及古今政治 之得失, 风土嗜好之奢俭, 人物典章之兴起, 莫不依次详焉” 。 被誉为“蜀中府志冠冕” 。7、甘雨施拜谒孔庙记游踪甘雨施,字岱云,荣昌人。嘉庆十三年(1808)考中举 人后开始步入仕途。其间勤于事务,受到上司称赞。道光十 五年考评一等, 签发到贵州任职。 先后任贵溪, 安化、 湄潭、 桐梓、遵义、修文等县的知县。在任上,竭力兴利除弊、苏 困救灾、培植士林、振兴学校卓有政声。道光二十五年在遵 义督运京铅 120 万斤,行至荥阳县羊子滩,正欲停泊,舟缆 忽断,险象丛生。甘临危不惧,从容指挥,雇水手牵挽拖出 险境,才顺利继续北上,抵达京都交纳。道光二十八年,升- 36 - 任独山州知州,二十九年调开州,任代理知州。州内汉苗杂 处,盗匪横行,甘雨施标本兼治,士民赖以为安。在州县任 上,每当调离时,民人均“攀辕依恋” ,不希望他离任。平 生所著诗文不少,但未刊刻。道光年间,他曾到山东曲阜去 拜谒孔庙、孔林,著有《拜谒孔子庙堂记》《谒孔林记》 、 , 对孔子的功德, 甚为崇敬。 认为能 “谒圣人之里而亲其道范, 岂非大遂生平之志愿哉! ”他还十分关注民生的安定,著有 《行保甲说》 ,主张官府不要扰民,由民自联保甲, “在平日 声气相通,缓急可持,能守望相助。 ”甘雨施晚年优游林下, 还曾为荣昌罗汉古寺撰有碑记, 认为儒佛崇尚有异, 但主旨 却同,均专以惩恶扬善为本,表明他对后生的期望。道光三 十年,他“乞休“回到荣昌。在居家仍以忠孝教育后生,受 到了乡人的称赞。8、敖京友诗文受称赞敖京友,原名甸臣,字兰荪,荣昌县吴家铺人。清咸丰 元年(1851)年举孝秸O谭崾荒辏兴拇ㄐ劣峡葡 试第一名。 授同知, 到贵州候选。 同治四年, 曾被聘协修 《荣 昌县志》 ,但并未实际参与纂修,著有一篇《重修荣昌县志 序》 。同治八年,任贵州乡试内收掌官,并先后委派办理厘 金的征收,后任总局提调,代理正安州知州、仁怀直隶厅同- 37 - 知。政声大著,受到市民拥戴,曾刻碑表彰。当时的贵州巡 抚曾文诚很赏识他,以“老成练达、卓著勤劳”的评语向朝 廷推荐,朝廷批示,以知府候缺任用。后授通奉大夫。光绪 元年(1875)六月,卒于百层河差旅途中。为政之余,常以 诗文自娱。曾著有《红梅村记》 ,描摹县内风物,情景交融, 特别对保护古树的乡人, 大加赞扬。 当时能有这样的环保意 识,实属难能可贵。敖京友著作诗词传记甚多,惜未刊刻行 世。9、撰写名联的严定法师严定法师,俗家姓郑名寿昌,1902 年 10 月出生于湖南 长沙。少年时因体弱多病,在山寺中疗养,对寺僧生活和佛 学有了一些了解,产生了出家为僧的想法。1919 年遂在长 沙开福寺剃度出家,取法名严定。后转赴武昌佛学院,从太 虚法师学佛。 1923 年, 到北京进汉藏文学院学习藏文。 1926 年, 参加大勇法师组织的留藏学法团, 十年间在西藏钻研了 大量的佛学经典。1935 年,严定回到四川,先后在北碚世 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四川大学文学院任职和讲学。1941 年 4 月,还专程到荣昌讲经,受到听众的欢迎。1942 年 10 月,被公推为“十方丛林宝城学寺”的主持,遂长期生活在 荣昌,为弘扬佛教教义、培养佛学人才,贡献不小的心血。- 38 - 他主张“舍己利人是功,损人利己是罪” ,严定和太虚法师 都被佛教界视为“革新派” 。严定学识渊博,能诗能文。宝 城寺前, 曾建有一座精美的碑坊, 上面刊刻有他撰写的一副 对联: “道在此中求,城西古寺数声钟,心底顿忘名利;禅 从何处悟,廓外清溪千里月,眼前一片空明。 ”这副对联, 从宗教内容看, 很切合宗教徒毕生追求的精神境界; 从艺术 角度看,语言明畅。对仗工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确实 称得上一副名联, 所以至今还受到人们的赞赏。 严定在 1953 年,被四川文史馆聘为研究员,1954 年逝世于荣昌。10、知名芦雁画家吴拙生吴拙生, 清光绪十三年 (1887) 生, 河包乡 (现河包镇) 人。天资聪慧,从小喜欢绘画。不论花草虫鱼,平时均细心 观察,描模其形态,尚能得其神似,受到大人们的夸奖。爱 画之心,遂一发而终生不改。后专门钻研芦雁的绘画技巧, 画艺日精,自成一派,被乡人誉为知名的芦雁画家。吴拙生 画雁,采用国画手法,用写意传其神态,芦苇枝叶,往往一 笔勾成,令人叹为一绝。所画水雁,有时用写意模其神韵, 栩栩如生;有时又用工笔细描,雁羽毛发细致入微。无论写 意、工笔,无不自然天成,生趣盎然。古昌镇有一世家,收 藏他创作的一套四幅条屏, 模拟春夏秋冬四季芦雁的生活情- 39 - 趣,被人誉为吴拙生的神品。四幅条屏,分别画着雁群在春 阳普照下呼朋唤侣戏水;夏日倦伏,苇间安眠;秋雁列阵, 高翔蓝天和冬雪铺岸,沙滩闲步,把个水雁的千姿百态,表 现得淋漓尽致,很受时人珍爱。索画者亦多求其画雁,声誉 日隆,邻近县市,均知道荣昌有一画雁高手,指的就是吴拙 生。 后来成为国画大师的陈子庄, 在青年时期也结识吴拙生, 虚心向他求教。除向他学习画芦雁以外,还向他讨教花鸟、 山水等写意绘画技巧, 开拓了他的思路。 在艺术追求的道路 上,使陈子庄跨出了新的一步。吴拙生不但精于绘画,而且 还长于书法, 尤以楷书名闻乡里。 但是吴拙生一生不追求名 利,屈居乡间,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长期以来,均设 私塾教授乡人子弟, 靠取得的微薄收入淡泊度日。 不以为苦, 反以为乐。他也曾经人推荐,到重庆求精中学任教,讲授国 文,还深受好评。但他不习惯那种拘束的生活,认为有违自 己的天性, 遂辞聘回乡, 仍然过他喜欢的那种随寓而安的生 活。 1953 年,吴拙生被四川文史馆聘为研究员。 吴拙生虽然以画芦雁知名,得到画坛中人的认可和赞 誉。但因为荣昌地属丘陵,无芦雁栖息的湖泊水岸,乡间一 般人无缘亲见芦雁的形态, 更不知芦雁的习性。 所以一些人 就误认为吴拙生画的是民间的“鸭子” ,尤其认为他画的是 “麻鸭” ,常戏呼他为“吴鸭儿” 。此虽为民间给他起的“绰- 40 - 号” ,但他甚为苦恼,认为乡人不理解,他实际画的是雁, 怎么能说是鸭呢!这当然只能怪乡人认识的狭小,没有看见 过真正的芦雁,而他也只能徒呼奈何,有些气愤而已。 吴拙生就这样平淡而又充实地度过一生,1962 年 1 月 离开了人间。11、武坛的国画大师陈子庄陈子庄,原名陈富贵(富癸),曾先后在他创作的国画上 署名兰园、南原、十二树梅花书屋主人、下里巴人、石壶等 别号。1913 年(民国二年)10 月 15 日出生于荣昌县双河场 (现双河镇) 峦堡村岩湾陈家老房子。 少年时期就受到民间 美术的熏陶,萌发了绘画的兴趣。虽一生坎坷,却从未放弃 研习国画的初衷,成为他终身的艺术追求。通过苦学勤练、 不断创新, 最终成为一位从荣昌起步, 走向巴蜀、 走向全国, 蜚声中外的现代国画大师。 他从小就十分仰慕古代豪侠, 对 武术情有独钟,练就了一身拳脚功夫。16 岁就开始在荣昌、 永川等地以拳师的身份教育青少年练习武术,闯荡江湖。 1938 年任永川民教馆教员,加入忠义救国会。1939 年准备 出川参加抗日游击队, 在万县被宪兵队逮捕, 押回重庆关押。 出狱后与石孝先结为兄弟, 委任陈为重庆民食协济社荣昌购 运主任。1944 年,在荣昌县城东门外经营花果园,修建兰- 41 - 园公馆,并在城中开设金谷茶园。其间,组织叙荣乐社,任 荣昌社长,并担任荣昌进德社名誉社长。1946 年,任重庆 卫戌司令部荣昌督导处股长。 余际唐组织四川建设会, 陈任 常务理事。1949 年,临近解放,陈任西南游击第一路总司 令部秘书,兼永川团区支队司令。后随王缵绪起义,在重庆 参加西南军政大学学习。1952 年 6 月,转业到重庆三山水 泥厂任模型设计工人。1954 年 2 月,调建新化工社任技师。 8 月,化工社停工,陈即失业。1955 年,经重庆市统战部推 荐任四川省文史馆馆员。1963 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1976 年 7 月 3 日,在贫困交迫中逝世,享年 63 岁。 陈子庄出生于农村,父亲陈荣光(增海)曾与人合伙开 过旅店,做过出售丝烟等小生意。因为他父亲为人正直,又 有文化, 受到乡人的尊重。 他还学到一手用民间技法绘制陶 碗、在折扇上画花的手艺,经常为永川的陶厂画碗、为荣昌 的扇庄画扇。陈子庄六岁时,随父亲迁居永川永兴乡(现永 荣镇)居住,他也在那里入私塾读书。父亲为陶厂画碗的时 候, 他就在一旁观看父亲的工艺操作; 受到民间美术的熏陶 感染,萌发了绘画的兴趣,也常常拿起笔来东涂西抹,兴趣 长久不减。 读私塾时, 也背着塾师在习字本上临摹民间十分 推崇的岳飞、关公等人物形象。以后他做过肉铺的伙计,还 向荣昌庆云寺和尚及民间拳师徐荞耙、 谢棕耙锤等学习过武 术。他在店铺帮工之余或是习武的闲暇,都要拿出笔墨,在- 42 - 废帐簿背面练习绘画。当然,这些都只能算是幼儿学步,但 正是从这里开始,由民间美术的熏陶、到萌发兴趣,到勤奋 临摹,一步一步地进入国画这座艺术殿堂。 陈子庄青年时期,教人学习拳术,也替人绘制扇画,因 而结识了荣昌的知名画家吴拙生。 吴以画芦雁闻名, 陈子庄 就虚心向他求教。 除向他学习画芦雁以外, 还向他讨教其他 绘画技巧,增长了他的技艺,更开拓了他的思路。在艺术追 求的道路上, 跨出了新的一步。 日后他到德阳和成都去谋生, 仍以教习拳术和给厂家绘制绢扇为业, 但在业余仍努力钻研 绘画理论和勤奋练笔,并对书法及治印也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还拜萧仲伦先生为师,苦学文史典籍。他虽然只在幼年 读过五年私塾, 但由于他长期埋头苦学, 为日后在艺术领域 里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 年,他在成都参加了一次武术比赛,在擂台上竟打赢 了军阀王缵绪部队的武术教官, 因而名声大振, 深得王的赏 识,被延为座上客,作了王的保镖。在抗日战争前后,全国 知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 黄宾虹先后来川, 就曾在王家做客, 陈子庄有机会向大师们求教。 他抓住时机虚心问难, 细心观 赏大师亲笔作画的风采。在他们的教导下,得以上窥八大山 人、石涛等的艺术神韵。八大山人名朱耷,本是明朝皇室的 后裔,世居南昌。明亡后削发遁隐为僧,以善画山水、花鸟 知名当时。他下笔纵横驰骋,不拘成法但自成章法,最后虽- 43 - 然突发狂疾, 但他的作品更为世人所珍藏。 石涛与八大山人 为同时代人, 明亡后也曾削发为僧, 亦以善画山水兰竹见长, 被推为江南第一。他的技法也是笔情恣纵,不受成法束缚, 深为世人赞赏。 陈子庄十分推崇他们的风格, 常以其为师法 的目标,对其作品日夜临摹,竟得其神,为他日后继承这一 画派的独特风格而上了一个新台阶。 陈子庄一生经历坎坷,因而阅历十分丰富.从青年时代 开始就闯荡社会,做过店员、拳师、画匠、民教馆教员和军 阀的保镖。 有资料表明, 他曾经参与过农工民主党和民主同 盟的一些活动,还曾掩护过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地下斗 争。解放前夕,曾向永川县人民政府上交枪支 70 余支,并 曾协助郭署南策动王缵绪部队起义。 解放以后, 受聘为四川 省文史馆馆员。还任过省政协委员。综其一生,功过分明, 历史已有公论。通过这些曲折经历,他有机会深入下层,观 察社会, 体验生活, 积累多方面的生活素材, 对其日后创作, 得益匪浅。 陈子庄的生活道路是曲折的, 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始终 是执著的。1939 年,由于复杂的原因,他曾在万县被宪兵 逮捕,关进重庆土桥监狱 3 年。他虽身陷囹圄,仍不放弃作 画。曾疏通看守人员,对他特别照顾,托其买来纸笔,在狱 中坚持练习。 出狱不久即回到荣昌, 在东门外建造了一座公 馆,名为“兰园” ,在花园中手植 12 株梅花树。延聘名师在- 44 - 家研习经史诗词,苦练绘画技巧。定居成都以后,生活相对 来说十分安定, 能够潜心钻研画艺, “文化大革命” 但在 中, 他又遭到残酷迫害。那时,他的才能不被人们理解,受到精 神折磨和物质困顿的双重压力。他曾在一首《杂咏》诗里写 道: “墨华不入时人眼,穷骨欲撑半壁天。儿女啼饥无米煮, 老妻久病又成癫” 。可以看出,他生活上遭受到的困苦。就 在如此艰苦的岁月里, 他仍然不放弃艺术的追求, 酷爱绘画 的志趣仍然不减当年, 以极大的毅力向困境挑战, 绝不放下 手中的画笔。 有资料表明, 他当时家贫如洗, 无钱购买纸笔, 就用小学生习字的毛笔, 用捡来的包装纸、 纸烟盒甚至解便 用的手纸来练笔。 实在没有纸了, 就用毛笔蘸着清水在饭桌 上作画。他虽身遭困厄,但头脑却十分清醒,坚信自己的作 品“百年难得诗千首,画里青山便是家。明日莫愁无米煮, 河东分我一杯霞” 可以看出, 。 他面对如此困难的生活现实, 态度仍然是那么“超逸乐观” ,仍然潜心于艺术的追求。 陈子庄十分重视借鉴祖国的艺术传统,但却着意于创 新。不论在成都、在德阳、在荣昌,他都认真钻研过传统绘 画理论。他曾经在一幅画上题写道: “不读书,虽埋头作画, 磨穿铁砚断难得其仿佛” 。可见他是十分尊重传统,重视钻 研传统经验的。除此之外,他还认真向现代的名家齐白石、 黄宾虹等人学习。但他从不仅仅停留在名家成就的基础上, 总是谋求表现自己的风格。 他不斤斤 “计较点皴勾画的法度,- 45 - 也不拘泥于文山尺树的匀称”, 总是用夸张写意的写法, 注 意“因景生意,因意立法” ,不落陈套。他反对自然主义的 创作原则,认为作品不是对生活直观的描绘。他说“绘画得 其形易,得其神难,形神兼备尤难” 。晚年,他在一首诗中 写道: “妙在性灵能自见,莫将形质缕心肝” ,确实是他的经 验之谈。 在画面布局上, 陈子庄也刻意求新, 力求使作品呈现出 和谐的整体感,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表现出气质 的艺术美,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晚年他重病在床,仍念念 不忘艺术的追求,说“大病不死,还要思考绘画上的章法, 使作品变得更好些” 。他一生热爱自然,经常抓住时机到各 处去游览,兴致勃勃去领略、感受自然风光的绚丽多彩。哪 怕是一处农村小景, 他也要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 发掘它的 美感境界。晚年,他还曾去成都附近的龙泉山、夹江、锦竹 等地写生,认真从生活中去吸取创作源泉,单是汉旺之行, 他就画出 200 多幅写生画稿。 游览龙泉山, 也曾画了近百幅 的写生作品。平时,他还注意吸取其他艺术门类的特长,来 丰富自己的绘画营养。 他对古代石刻艺术做过认真研究, 特 别对彭山、 乐山和重庆等地的汉墓篆刻更是仔细揣摩, 拓印 保存了许多金石、篆刻的拓片,时时拿出来鉴赏。特别对汉 代雕刻那种古朴、浑厚、简洁、明快的技法十分推崇,把这 些艺术特点加以吸取, 溶进自己的创作中推陈出新, 增加作- 46 - 品的艺术魅力。 陈子庄的作品,在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誉鹊起,在 各种报刊广为发布。从 1979 年起,成都、北京、上海、香 港、 美国等地先后为他举办过遗作展览, 受到人们普遍赞赏。 1987 年《中国美术报》曾以《三足鼎立的中国画坛》为题, 把他和黄秋园的国画艺术列为中国画坛三大派别 “正宗” 派 的代表画家。 1988 年 3 月中国美术馆首次为他举办作品展, 展出他的山水、 花鸟画 300 幅, 第一天就吸引了上万人去参 观,引起了轰动。1991 年 10 月,在上海新民晚报社和朵云 轩筹办的陈子庄遗作展览期间,还举行了陈子庄作品讨论 会, 著名文学评论家冯其庸题诗对他的作品进行了高度的赞 扬,他写道: “淡写轻描真画师,青藤八大定无疑。数峰天 外横苍翠,更着石溪上峨眉” 。他还热情地说: “石壶的画 初看似乎貌不惊人, 但只要你稍微仔细看看, 就会发现你面 对着的是一位惊世骇俗的不同凡响的、 高出自己时代的具有 绝代才华的卓越画家” 。美术评论家邵洛羊也撰文称赞他的 “山水画是可使人畅神澄怀, 他的笔墨机能来自前贤, 发自 天机,流自心坎,画境恬静、浑朴、苍润” 。石语参观了他 的遗作展后也发表了他的观感, “陈子庄的作品以巴蜀山 说 乡勃勃的生机和醇厚的真情,笔精墨妙,打动了无数的观 众” 。著名美学理论家王朝闻说: “陈子庄的作品,显示了不 傍人门户的独特面貌” 。通过这些画展和知名人士的评价,- 47 - 他的艺术造诣才逐渐放射出动人的魅力, 被誉为富有创新精 神的国画家, 称他为中国的梵高式大师, 甚至还有人给他冠 以“北齐(齐白石)南陈(子庄) ”的美称。认为他的作品, 具有 “八大山人的空灵简约,石涛的恣纵驰骋,黄宾虹的 笔墨浑苍, 齐白石的纯朴率真, 丰子恺的纯情自然” 等特色。 在港澳和新加坡,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没有收藏陈 子庄的作品,就不算收藏家” 。对他的作品评赏很高,已经 蜚声海内外。他的生平及艺术评价已收入《中国美术家辞 典》《中国百科全书?美术卷》 、 。 陈子庄存世的作品,主要是山水、花鸟和民俗风情画, 题材十分广泛。 他的山水作品,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恣纵驰骋、 潇洒自如的风格,而又“奇不失真,华不坠实” ,显得简洁 疏阔而又奇兀峻拔,深为人们赞赏。他晚年画的山村小景, 更显得简洁平淡, 质朴自然, 往往是几笔勾勒点染就能形神 兼备的表现出恬静优美的农村风貌,寄托出画家的美妙感 情。他笔下的动物花鸟,也往往采用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 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形象, 透露出形神兼备的气质, 鲜活清 新, 令人叫绝。 他的民俗风情画, 更是熔山水、 人物、 房舍、 竹树、 鸡鸭、 牛羊于一炉, 运用夸张写意的技巧, 着墨不多, 即能衬托出疏远辽阔的环境风貌,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引人无限遐想。通观他的作品,无论是长卷大幅,还是册页 小品, 无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在当代画坛中能够异军突起形- 48 - 成“一派新支” ,被誉为有出色造诣的国画家,确是当之无 愧。 陈子庄的作品,传世的不是很多,1980 年以来,上海 的《美术丛刊》 、北京的《人民日报》和《人民画报》《美 、 术》《中国书画》 、 、天津的《迎春花》以及《中国文化报》 、 《光明日报》 等几十种报刊都先后登载过他的作品或做过热 情地介绍。接着,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过《陈子庄作品选》 ,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过《陈子庄写生稿》 ,北京荣宝斋出版 社出版过《陈子庄画集》 ,四川美术出版社和北京外文出版 社还联合出版过中英文对照的大型《陈子庄画集》 ,人民美 术出版社出版过《陈子庄画选》 ,天津出版社出版过《石壶 画集》 ,重庆出版社出版过《石壶书画篆刻集》 ,四川美术出 版社出版过《陈子庄画集》 。除此之外,四川美术出版社还 出版过由他生前口述、陈滞冬整理的《石壶画论语要》 ,印 行过《石壶探篆》 。河南出版社还出版过《陈子庄谈艺录》 。12、诗书画家屈义林屈义林,又名屈江,生于 1908 年,荣昌县清江镇人。 1930 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后又进上海美术 专科学校学绘画, 1934 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 在求学期间,他潜心绘画,得到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千、- 49 - 潘天寿和胡小石等人的教导。上世纪 40 年代,他先后担任 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等校教授。 1951 年,他在东北鞍山市夜大等学校任教。1980 年冬,他被聘 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并先后担任晚霞诗书画院、 徐 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院长、 巴蜀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四 川省诗书画院特约美术师及吴芳吉诗词研究会会长、 泸州市 诗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务。 青年时期, 屈义林先后在成都主编 《九五日报》 《晓 副刊 鹰》 ,在南京中央大学主编《黑白画刊》和主编《中国日报》 副刊《图画周刊》 。1947 年,在重庆与何鲁等人曾参加革命 进步活动。 屈义林钻研中国文学与绘画已历 70 余年。90 高龄,仍 孜孜不倦,老而弥坚。正如他自己说的: “黑头翁真老,壮 志老还春。 ”他一生坎坷,但对艺术的追求却始终执著,从 不放下自己的画笔。到文史馆后,条件改善了,他更加勤奋 钻研,画艺日精。 他的画作题材十分广泛,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草虫 或走兽, 无不精道而独创, 技法融汇中西, 既有传统的继承, 也有借鉴创新。特别是他画的马,更是别具匠心,更能体现 他的导师徐悲鸿的风格和神韵,因此获得了“屈天马”的称 号。 青年时代,他就喜欢写诗填词,功底不浅。曾参加沈尹- 50 - 默、何鲁诸大师发起组织的“饮河诗社” ,广泛结交了时贤 俊彦, 游览了名山大川。 所作诗词, 深受赞赏。 晚年回荣时, 曾有诗赠县政协文史委及县志办: “几度春风送濑溪,廿年 回首梦归迟。街道画叟逢奇遇,海外来鸿觅旧=倮嗽 亲白首,荒天马角映红旗。城乡更见斯民乐,史笔铮铮信有 之。 ”他在总结创作体会时说: “学海书山纵有情,此中原不 为功名。千峰踏遍无人会,一字吟成白发生。 ” 他的书法, 雅致飘逸, 别具魅力。 他的作品, 亦神亦形, 意境为上,诗书交融,万物寄情,常融诗、书、画为一炉, 浑然天成,各具其妙,深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不少博物 馆也非常珍视,竞相收藏。1993 年,他在台北红尘画廊举 办了个人画展, 轰动了台湾, 几十幅作品均被争相购藏。 1994 年,他应加拿大隐珠出版社特约,创作 50 幅《长江古诗诗 意画》配以 3 种译文彩印出版,发行世界各地。1995 年 5 月, 深圳举办了 《徐悲鸿、 张大千大师及弟子书画精品联展》 , 他参展的《赤兔腾空》《冰岩雪梅》在揭晓当天就被订购, 、 8 尺巨幅《四骏图》在联展中售价最高。1997 年 6 月,由四 川省文史馆, 四川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在四川美术展览馆为他 主办了“屈义林九十岁书画展” ,有 1000 多位贵宾、专家参 加了开幕式,盛况空前。 屈义林著有语体诗画集 《桥》 梅竹菊兰松画法、 、 《 画谱》 、 《人像写真技法研究》《义林吟稿》《义林奇遇九十年》和 、 、- 51 - 《屈义林画集》等 10 余种专著,均已出版发行。 2004 年8月 31 日,屈义林逝世,享年 97 岁。13、陶塑创作师胡贯之胡道中() ,字贯之,昌元镇人。生于清光绪 六年(1880)十月。胡贯之少年时期就爱做小玩具。摹仿造 型逼真。10 岁时用橙壳雕刻的吸水烟袋,制作精良,受到 亲友称赞。家贫失学,青年时就去大足邮亭银铺学艺。经过 刻苦钻研,不但能制作银饰品,还能制作陶塑工艺品。民国 9 年(1920) ,受聘到“华蜀瓷厂”制作“乳子美人” 、牛、 马、狗、虫等瓷塑,成批生产。民国 16 年受聘到“彭县瓷 器公司”担任塑形指导,因待遇菲薄回到荣昌。次年,受聘 到“荣昌瓷器社”负责塑型工作。民国 24 年,他曾为重庆 三民相馆橱窗塑制了 10 名中学生打篮球的作品,人物形态 各异,引起人们重视。民国 32 年,胡贯之仍潜心钻研人物 肖像塑制艺术。所塑人物肖像,仪容肃穆,姿态生动。尤其 是对人物肖像的双目制作, 采用银匠特技, 用玻璃吹炼成人 眼晶体, 根据人物黑白眼球构成的不同特点进行装饰, 像真 眼一般,使人物活灵活现。他还有一种塑造功能,被人们称 为“袖里乾坤” ,就是在塑造人物时,先与塑造对象略作攀 谈, 认真观察人物特征, 就在自己的袖筒里把肖像捏塑出来,- 52 - 一望而知就是某人。 胡贯之创作的工艺作品曾多次参加全省和全国的展览, 均获得奖励和好评。1956 年 10 月,在四川省工艺美术品展 会上,他创作展出的川剧面谱、人像及陶塑蟹狗等作品,得 到了“神形具备,艺术价值很高”的评价。1959 年国庆 10 周年向党献礼,他创作的“老旦”“红面”“武生”川剧面 、 、 谱、青老年农民泥塑像、陶制螃蟹水盂、银丝嵌花扇等在省 展出, 均获一等奖。 他的作品还在北京美术艺人代表会上展 出过。1959 年起,他受聘到四川美术学院任塑型创作师。 他对学生们说: “在创作上没有捷径可走,除了对生活认真 观察和体验外,还要听取群众意见,深入思考,实际钻研, 才能不走弯路。 ” 1969 年 1 月,胡贯之以 89 岁高龄在家去世。14、当代知名女画家陈光健陈光健,1936 年 6 月出生于荣昌县。父亲曾留学美国, 回国后担任一家橡胶厂的总工程师。 陈光健小时候随父母去 重庆,11 岁时又迁居上海。1949 年 2 月,父母离开上海到 台湾创办橡胶厂。 她三兄妹在其堂姐的劝说下留在大陆, 没 有同去台湾。 她堂姐当时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学生, 一名地下 共产党员。 在其影响下, 兄妹就在大陆学习和参加祖国的建- 53 - 设。一条海峡就此隔离了与她父母的骨肉亲情。 陈光健在上海就读于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 接受美术 的专业教育。 1953 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深造。 1958 年毕业分配到西安美术学院任教,曾担任过中国画系的主 任。后为西安美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及陕西分会理事、 陕西妇女美协 副主席。 陈光健对工笔画情有独钟, 创作了不少工笔画作品, 参 加过国内、国际上各种展览活动,受到很高的评价。1964 年,她创作的《窑洞小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 年她 创作的 《西去列车》 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获国家优秀作品 奖。创作的《慈母手中线》获全国教师美展优秀奖。创作的 《小路弯弯》和《远方来客》等作品也参加了全国的工笔画 展。她还积极参加对外文化互访和国际文化的交流活动。 1983 年她出访智利,在国际艺术节上展出了她的作品。她 与西安美院院长、 中国美协副主席刘文西结婚后, 夫妇二人 在 1987 年去新加坡举办了中国画作品二人联展。 1988 年两 人又出访加拿大, 在多伦多、 温哥华举办四人中国画作品联 展。陈光健还刻意创新,专注古典汉唐乐舞的展示,创作出 不少中国各民族的舞蹈作品,在日本、美国、印度等许多国 家展出,受到好评并为国外博物馆收藏。 陈光健的作品,风格活泼优美,富于生活情趣,具有深- 54 - 刻的时代内涵,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5、中国党史研究专家李新李新,又名李宗慎,1918 年 9 月 15 日生于荣昌县安富 镇。1933 年毕业于荣昌县棠香中学初中部,次年考入重庆 川东联立师范。1935 年北平爆发“一二?九”爱国学生运 动后,重庆各中学校相继发表宣言,发出通电,声援北平学 生。12 月 24 日,重庆 39 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 114 人 集会,正式成立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李新担任主席。派出 代表向政府请愿,提出收复失地、讨伐叛逆、严惩汉奸、保 障爱国学生运动等六项要求。 学生们的爱国要求, 却遭到当 局的压制, 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成立不到 3 个月即被政府遣 散。李新也在 1936 年夏被学校开除。 1936 年冬,他辗转到达万县,经友人推荐,在万县民 众教育馆三正埠分馆任馆员, 并由李成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党。在万县,他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与志向一致的朋友秘 密高定,在 1937 年冬步行奔赴延安。1938 年初,进入陕北 公学学习。5 月,任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招生委员,负责招收 革命青年到延安学习。1939 年他奉命返回延安,担任《中 国青年》 杂志助理编辑。 同年调任西昆青年救国会第二剧团 指导员,后兼任团长,他率领全团赴华北前线慰问演出。以- 55 - 后历任中共北方局青年训练班主任, 中共太行分局青委副书 记、 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科长、 中共河南杞县和河北永年等 县委书记。1946 年到北平,任军调部北平执行部整军小组 中校组员,参与军调整军工作。以后,调任第十八集团军驻 北平办事处中校秘书及党支部书记。1948 年任华北大学一 部副主任,1949 年任华北大学正定分校主任。解放前,他 在华北解放区高等教育工作岗位上, 为党培养革命人才做了 大量的工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 他参与筹办中国人民大学, 曾任校党 委副书记。 以后调任历史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主义学院教 务长。1960 年~1962 年,还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 长、党组书记,为文字改革的顺利推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56 年,经高等教育部安排,他主编《中国现代史》 。1960 年被授予教授职称。1962 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 究员,并担任现代史组和通史组组长。 1976 年以后,他全身心投入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 的研究工作, 先后担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副所 长,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还先后任中华民国史研究 室主任及近代史研究室主任、 中共全国党史学会副会长、 中 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长。 先后又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 大学等校教授, 成为我国研究近现代史、 中共党史的著名历- 56 - 史学家。1980 年后,他还担任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 员。1956 年、1979 年和 1981 年,曾先后到越南、美国、法 国讲学,受到称赞。1986 年,他还被邀为亚州历史学会会 员。 李新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1956 年~1961 年, 与人共同 主编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 (四卷本) ,于 1988 年获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0 年以来, 《中 主编 华民国史》 (全书十三卷) ,第二编第一、二两卷获 1988 年 全国优秀图书奖。 还开始主编十二卷本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 史》 ,及多卷本《中华民国大事记》 ,也已陆续出版。 李新 2004 年 2 月 5 日逝世于北京,享年 86 岁。16、著名近代史研究家吴雁南吴雁南() ,原名吴运鸿,荣昌县吴家镇人。 1929 年 2 月 25 日出生于一个小学教师家庭。 幼年就在家诵 读《增广》《四书》 、 。13 岁考入荣昌伯桥中学初中学习。他 刻苦用功,成绩名列前茅。1945 年秋,考入四川省立成都 中学高中就读。 在校期间除注意学好规定的课程外, 在课外 还广泛阅读《史记》《荀子》等文史诸子百家之书,养成独 、 立思考的习惯,对祖国文史产生了浓厚兴趣。1948 年 9 月 考入四川大学法律系,由于与他的兴趣不合,遂在 1950 年- 57 - 秋报考转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学习,发奋功读文史专 著, 使他眼界大开, 为后来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了 坚实基础。1952 年秋毕业后即被分配到东北师大的附中担 任历史教师。 他当时就认为: 要为祖国培养造就具有创造性 的人才,首先教师就不能当“教书匠” ,教师既应当是一位 导师,还应当是一个学者。所以,当他一迈进中学教师的门 坎, 就结合教学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 在改进历史教学中取 得显著成效。从 1954 年起,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成 10 多篇文章,陆续在《历史教学》《史学月刊》等杂志上 、 发表, 对中学历史教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阐述。 1956 年底, 他被调往北京 56 中任教。 既后又调到北京市教育局、 华北协作区工作。 这段时间, 他深入钻研中国历史并把研究 心得撰成论文 10 余篇、历史知识短文 30 余篇,在《人民日 报》《历史研究》等报刊发表。1960 年 10 月,他被借调到 、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编辑历史教科书。1960 年正式 调入该社担任中国古代史编辑, 先后编写、 编辑中学历史教 科书及指导参考书共 14 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雁南被送到“五七干校”锻 炼, “接受改造” 。10 年动乱中,他的学术研究活动被迫中 断。1972 年 2 月,吴雁南同夫人何正清在“支援基层”的 口号下, 被下放贵州, 分配到贵阳市师范学院历史系担任教 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雁南的才华才得以施展。- 58 - 1979 年被评为副教授并担任历史系副主任。1983 年 4 月担 任学院院长。1985 年学院升格为贵州师范大学,他担任校 长。1986 年,他被评为教授。在担任校长的 6 年中,他主 持制定师大的“八五”规划,组建了高等师范研究室、历史 研究所及贵州蜡染艺术研究所。 加强了横向联系, 实行多种 形式办学,为振兴贵州省的经济和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为贵州师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9 年 3 月,吴雁南由于参加社会、学术活动繁忙, 且年已 60 岁,申请辞去师大校长职务,但仍担任师大教授 与培养研究生的工作。80 年代中期还出任黔东南民族师专 的名誉校长。 他长期担任中国史学会理事、 贵州史学会理事 长。 还担任过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高等师 范教育研究会理事、 贵州高师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贵州省中 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优秀论文评选 委员会通讯评委、 孙中山基金会理事、 太平天国研究会常务 理事。 担任过贵州省人大代表、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西南师大等 8 院校提高性中学历史教科书主编等多种职务。 吴雁南多年来主要从事的是历史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 在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儒学研究 及教材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54 年以来, 从 他总共发表了史学论文 300 多篇、 200 万字; 近 出版了撰著、 译著、合著或主编了专书、论文集和大专教材共 30 部,40- 59 - 多册共 1000 多万字; 还有尚未出版的手稿 70 多万字。 主要 著作有《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农 、 、 民战争与会党》《儒学与维新》《阳明学与近世中国》《中 、 、 、 国近代史纲》《中外历史新编》《孙中山与近世中国》《清 、 、 、 末社会思潮》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 《大同国粹与政潮》 、 、 、 《近代社会心态与文艺复兴思潮》 、 《清代经学史通论》 、 《心 学与中国社会》 、 《古代乌邦托与近代社会主义思潮》 、 《陈玉 成》及《古代农业科学家》等等。 吴雁南先后主持国家 “六五”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 目“会党研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陆王 、 心学与中国社会”“八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近 、 代思潮”及贵州省“七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古 代乌邦托与近代社会主义思潮” 、 “八五”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项目 “阳明学与中国社会” 等课题研究, 都取得了优异成果。 他还主编了《国学研究》《中国社会思潮》《阳明学研究》 、 、 、 《历史教育与研究》等 4 套丛书,也获得好评。 吴雁南从事史学研究 45 年来, 一直认真学习史学理论, 深入社会调查, 在前进中反思, 发扬中国史学 “求是、 直书、 创新、独见”的优良传统,在史学研究中取得了不少开拓性 的成果,许多独到的观点在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50 年代中期,在太平天国史研究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史 学界出现了过分美化农民起义的倾向, 普遍认为太平天国实- 60 - 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他从具体史料出发,撰写和发 表了《试论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等多篇论文,认为前期和 后期太平天国都没有实行过“耕地有其田”的政策,实行的 只是承认和限制地主收租的减租政策。 他这个观点, 《人 当时 民日报》等报刊都曾先后作过报道。经过讨论和争辩,罗尔 纲等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都放弃了自己早先的主张, 赞同了 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青年吴雁南的观点。 在农民战争史研究方面,他于 1959 年曾在著名史学家 翦伯赞的指导下,写成《略论农民政权的性质》 ,既后又发 表《太平天国政权的两重性》等论文。他对历史上农民政权 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既不赞成把农民政权说成完美无 缺, 也不赞成将农民政权同封建政权划等号。 认为农民政权 既是新型的革命政权, 但又不可避免的具有封建性。 他当时 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 可以说是在向传统论点挑战, 没有明 确的史识和胆识,是不会有勇气提出来的。当然,他这个见 解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派学术观点, 得到了不少近代史研究专 家的支持。 自 1960 年起,吴雁南又投入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工作, 发表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曾收入《辛 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他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革 命的主要目标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盟, 不赞成某些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反对封建主义的观点。 他- 61 - 这个见解, 《人民日报》等报刊也曾经作过报道。1964 年以 后, 吴雁南又集中力量研究清末社会史, 与四川大学魏瀛涛 等学者共同主编《辛亥革命史》中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 注。1988 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因为突破 了前人的框架, 开拓了研究的领域而得到了好评。 日本专家 石田米子,狭间直树等人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武内房司等人还多次专程从日本到贵阳去访问他, 切磋学术 问题。他主编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 、撰著的《孙中山与 辛亥革命》两本论文集,也受到史学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艺24小时施救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