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农家前两句古诗赏析用什么和什么写农家的辛苦

小学生必背的古诗-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小学生必背的古诗
&杜淼&&阅读次数12725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o)(今河北景县)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黄。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您。这里指董大。
  千里尘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北风吹雁南飞大雪纷纷。不要愁前边没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没有不赏识您的人。
名句赏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这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 泊 船 瓜 洲 &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见的作者背景。
  瓜洲: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吹绿。& 还:回家,归来。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离 离 原 上 草, 一 岁 一 枯 荣。
野 火 烧 不 尽, 春 风 吹 又 生。
远 芳 侵 古 道, 晴 翠 接 荒 城,
又 送 王 孙 去, 萋 萋 满 别 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家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进一步写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长规律,暗寓深长的感叹。三、四两句由上句生发开来,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春草的勃勃生机:生机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阳光下的绿色一望无际,远远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精当。最后两句补足&送别&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伤,是意味深长的绝好结尾。
长  歌  行&
&&&&&&&&&&&&&& &&&&汉乐府
青 青 园 中 葵, 朝 露 待 日 晞。
阳 春 布 德 泽, 万 物 生 光 辉。
常 恐 秋 节 至, 焜 黄 华 叶 衰。
百 川 东 到 海, 何 时 复 西 归?
少 壮 不 努 力, 老 大 徒 伤 悲。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敕&& 勒&& 川 ,&&&& 阴&& 山&& 下 。
天&& 似&& 穹& 庐 , 笼&& 盖&& 四& 野 。
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同&现&, 这里不读ji&n。。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出   塞 &
&&&&&&&&&&&&&&&&&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滁 州 西 涧
&&&&&&&&&&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独怜:最爱,只爱。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横:指随意飘浮。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所以格外生动。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 &&&&&&&&&&李 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见的作者背景。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 &&&&&&&&朱 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南宋哲学家。字元晦(hu&),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胜日:风光美好的日子。 寻芳:游赏美景。泗水:河名,流经山东曲阜一带。 滨:水边。 等闲:轻易,随便。 总是:都是。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名句赏析&&&万紫千红总是春。&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春&&&  晓
&&&&&&&&&& &&&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眠:睡觉。 闻:听见。 啼鸟:鸟鸣。夜来:昨夜。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花香,有迷人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春 夜 喜 雨
&&&&&&&&& 杜 甫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 细 无 声。
野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
  见的作者背景。
  当:正当。 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潜:悄悄地。 润物:打湿东西。 野径:野外的小路。 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 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指成都。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从 &军 &行
&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见的作者背景。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 登 &鹳 &雀 &楼
&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见作者背景。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尽:落下。& 欲:想。& 穷:尽。更:再。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 独 坐 敬 亭 山
& &&&&&&&&&&&&&&李 白
众 鸟 高 飞 尽,& 孤 云 独 去 闲。
相 看 两 不 厌,& 只 有 敬 亭 山。
  见的作者背景。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闲:悠闲。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 厌,满足,厌倦。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枫 桥 夜 泊
&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苍:青色。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柴门:篱笆门。 闻:听。 吠:狗叫。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名句赏析&&&风雪夜归人。&
  这是诗中有画,画中见情的四句诗。叙写诗人在一个风雪的冬日远游芙蓉山夜间投宿到一户贫农家的情景。前两句寥寥数语,点明了时间是冬日的傍晚,地点是苍山的脚下,而且通过房屋的&贫&与天气的&寒&相互映照,生动刻画了这户人家的清贫境况。后两句转而叙写自己冒着风雪前来叩门求宿,引得狗叫起来。全诗简练含蓄,写到此处悄然而止,没有再进一步交待主人开门、自己进屋以后的种种场面,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古 朗 月 行
& &&&&&&&&&李 白
小 时 不 识 月,& 呼 作 白 玉 盘。
又 疑 瑶 台 境,& 飞 在 青 云 端。
  见的作者背景。
  朗月行:为乐府古题。呼:称呼。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乐府古题《古朗月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了,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耐人回味。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见的作者背景。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回 乡 偶 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鬓:耳边的头发。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见的作者背景。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晓:一作&晚&。& 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芦芽:芦苇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而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名句赏析&&&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晓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见的作者背景。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店门口的幌子。南朝: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名句赏析&&&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
千 山 鸟 飞 绝,& 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 独 钓 寒 江 雪。
  柳宗元(773-819),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称&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绝:绝灭,消失。径:小路。踪:指脚印。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小船上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我们摧垮。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静& 夜& 思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疑:好像。以为。举:抬,仰。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见的作者背景。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迟 日 江 山 丽,& 春 风 花 草 香。
泥 融 飞 燕 子,& 沙 暖 睡 鸳 鸯。
  见的作者背景。
  迟日:春天的太阳。《诗经》里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融:暖和。泥融:泥巴融化又软又湿。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名句赏析&&&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如画的景色。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而鸳鸯却相互依偎着,在两幅生动的小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极其恰当地渲染出春意盎然、自然和谐的欢乐融和气氛,表达出诗人的兴奋快乐之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见的作者背景。
  绝句:古诗体裁中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鸣:叫,啼叫。& 含:包含,指从窗内可以看见的范围。&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岭背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泊:停船靠岸。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两只黄鹂啼鸣在翠绿柳枝间,一行白鹭飞上了湛蓝的青天。窗口远望见西岭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万里赴吴的航船。
名句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一首如画的诗作。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前两句以黄鹂和白鹭对举,描述初春景象。在翠柳和蓝天的衬托下,黄鹂婉转的鸣声和白鹭轻盈的身影,显得如此和谐而优美;句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后两句写积雪不化的远山和乘风待发的江船,仍然是初春的景色,但&千秋&、&万里&赋予这些景色以宏大的气势,它显示了身居斗室的诗人壮阔的胸怀,也显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信心,因为那顺江而下、穿三峡、过襄阳的万里东吴之途,也正是诗人日夜向往的回乡之路。
浪& 淘& 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见的作者背景。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乐& 游& 原
向 晚 意 不 适,& 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 只 是 近 黄 昏!
  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乐游原:长安乐南方的游览胜地。地势高而宏敞,西汉曾在这里建有宫苑。& 向晚:将近傍晚。
不适:不愉快。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名句赏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古诗人词客,善愁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哀伤。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成为传诵人口的警句。
凉& 州& 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催:催促。 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空 山 不 见 人,& 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 复 照 青 苔 上。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墙 角 树 枝 梅,& 凌 寒 独 自 开。
遥 知 不 是 雪,& 为 有 暗 香 来。
  见的作者背景。
  凌寒:冒着寒冷气候。& 遥知:距离很远就知道。 为:因为。 暗香:不易感觉到的清香。
  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傲然盛开。远远看已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阵阵清香飘来。
名句赏析&&&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bū)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誉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以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梅花屋主等。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少年时常常白天下田、放牛,晚上去佛寺长时灯下读书。工于画梅,又擅长作诗。诗风质朴自然。
  墨梅: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洗砚池: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练习书法,在池水里洗刷毛笔,池水都变成了黑色。& 淡墨痕:用洗砚的池水浇灌梅花,花朵上显出淡淡的墨痕。&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诗中指人间。
  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儿朵朵都染上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奖它颜色美好,只求得让清香之气充满乾坤。
名句赏析&&&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是一首语言质朴,不同一般的题画诗。梅花本是彩色的,她不会因为墨池水的浇灌而变成黑色。显然,这墨梅不是现实中所有,而是出自于诗人的画笔之下;同时,这也不是对梅花外表之美的描摹,而是诗人对梅花品格的赞美。试想,那傲霜斗雪的梅花,即便没有那娇艳颜色,她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凌寒独开的高洁品格不照样值得我们去歌唱、去赞美吗?这同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是多么一致。所以诗人看来,他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保留住她的清香之气就足够了。这是诗人对梅花精神的独特体会,也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
西 北 望 长 安,
可 怜 无 数 山。
青 山 遮 不 住,
毕 竟 东 流 去。
江 晚 正 愁 余,
山 深 闻 鹧 鸪。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可怜:可惜。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七& 步& 诗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萁:豆秆。
漉:过滤。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见的作者背景。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借问:请问。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秋&& 浦&& 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见的作者背景。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南,那里有秋浦河。缘:因为。& 个:这样的意思。& 秋霜:形容头发像秋霜一样的。
  白头发已经长到了三千丈长,因为忧愁才有这样长。不知镜子中的我啊,从哪里来的满头秋霜。
名句赏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前两句出语天真,白发竟然有&三千丈&那么长,在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如此夸张的描写,却把作者内心的愁苦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水到渠成,用&不知&两字写出一种惊奇和叹惜,年华逝去的感慨得到深刻的抒发。&秋霜&两字用语自然,但却发人深思。如果不是仙才,根本作不出这样的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见的作者背景。
  秋夕:指七夕,农历七月七日。银烛:白色的蜡烛。 画屏:饰有彩绘的屏风。& 轻罗小扇:用一种很薄的丝织品做成的小扇子。流萤:萤火虫。 天阶:皇宫中的石阶。
  烛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画屏,轻举罗扇追赶飞舞的流萤。夜色如水透着逼人的凉寒,独自坐看牵牛和织女双星。
名句赏析&&&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独自坐在石阶上眺望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虽然远隔天河,但毕竟还能遥遥相望,毕竟还有一年一夕的相会,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双星的动作暗示了她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心理活动。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见的作者背景。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触摸。 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 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王师:指南宋军队。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2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心情。
塞& 下& 曲
林 暗 草 惊 风,& 将 军 夜 引 弓。
平 明 寻 白 羽,& 没 在 石 棱 中。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引弓:拉弓,开弓。平明:清早。白羽: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没: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石& 灰& 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明代军事家、诗人,永乐进士。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出深山:意思是说石灰是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等闲:寻常,平常。清白:指石灰颜色纯洁雪白。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自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名句赏析&&&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人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须经过山中千锤百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磊落刚正的英雄之洁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虽写过不少爱国诗篇,但最著名的还是田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耘田:锄草。绩麻:即缉麻,把麻搓成线。童孙:幼小的孙子。 未解:不能,不会。 供:担任,担负。 傍:靠近。
  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见的作者背景。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使:奉命出使。 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浥: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更:再。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宿 建 德 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见的作者背景。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旷:空旷。江清:江水清澈。
  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江中沙洲,日落黄昏时旅途的愁思愈来愈深。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江水清清一轮明月离人很近。
名句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诗写旅途愁怀,构思巧妙。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写小船停靠在建德江中的小沙洲边准备住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但新愁何在,作者没有明说,却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江边日暮风景:茫茫旷野,天幕低垂,似要笼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轮明月,在舟边荡漾。在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惟有明月来陪伴孤独的游字。明月让他获得了慰藉,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愁&是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题 临 安 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临安: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邸:旅店。 直:简直。
汴州: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死,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警告: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题 西 林 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见的作者背景。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见的作者背景。
  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潭:指洞庭湖。磨:磨拭。翠:绿色。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见的作者背景。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我国名山之一。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九重天,形容极高的天空。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望 天 门 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见的作者背景。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没有了愁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
名句赏析&&&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被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乌& 衣& 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见的作者背景。
  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六朝时为贵族聚居的地方。朱雀桥:在南京城秦淮河上。 花:作动词用,即开花的意思。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 王谢:东晋时声望、权势最显赫的王导、谢安两大贵族世家。寻常:普通。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名句赏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夏 日 绝 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在今山东)人。早期词风清丽婉约。后期避难江南,国破家亡,词风转向凄苦,但她的诗却充满慷慨悲愤之情。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shāng)》:&身既死兮神似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名句赏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ku&)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读来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与之共振。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通俗清新,流畅自然,人称&诚斋体&。诗的内容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爱惜。& 细流:细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端。
  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见的作者背景。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做过直阁秘书等官。&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己 亥 杂 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土,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他的诗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语言恣纵雄奇。
  己亥:道光十九年。& 九州:指中国。& 生气:活力,生命力。&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 喑:哑。& 究:终究、毕竟。& 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 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 降: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名句赏析&&&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忆& 江& 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见的作者背景。
  忆江南:词牌名。&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忆:怀念。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见的作者背景。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人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之一。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拨:划。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咏 &&&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见的作者背景。
  咏:歌唱,赞美。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打扮。& 绦:丝带。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游 园 不 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原姓李,后嗣龙泉(今浙江龙泉)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游园不值》广为传诵。
  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不值:没有遇到主人。& 屐:一种木头鞋,底下有齿,可以防滑。& 小扣:轻敲。& 柴扉:用树条编扎的简陋的门。
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居蒿山,与韩愈是好朋友。一生穷困,近50岁时才中进士。孟郊写诗以寒苦之音著称,追求奇特的构思和瘦硬的语言风格,多表现下层民众和自己的贫寒生活及遭遇,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游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句描写春天的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