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称谓在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都有哪些

“老师”在古代有多种称谓 你都知道哪些?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
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
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后来用夫子尊称教师。《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先生,对教师的尊称,《礼记》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孟子·告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教授,学官名,宋代始为教师的称谓。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州、县学均置教授,用经术行义教导诸生,并掌学校课试等事。今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最高一级的职称。
助教,始于晋,协助博士授学生经学。后来国学中均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等。现为高等院校教师的初级职称。
学官,汉代尊称太学教师为学官,又称教官,主持学校教育工作。《史记·儒林传序》:“公孙弘为学官。”
学长,对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的敬称,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乃命耆(张耆)为学长,张景宗观察为副学长。”后来,“学长”也用作对比自己年长或比自己年级高的同学的尊称;也用于尊称一般同学。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教师。其职务是协助博士教学,并做训导工作。元代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生员。
祭酒,原来指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举酒祭神,为一种荣誉。汉武帝设五经博士,首席称博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于是祭酒就成为官学中教师的称谓。西晋改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隋以后称国子监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
监学,清末中学以上学堂设监学官,称教师为监学或学监,负责考察学生出入、功课勤惰和起居生活等工作。
司业,官名,兼教公卿大夫等贵族子弟,故后世用作教师称谓。隋朝始设国子监司业,帮助祭酒教授生徒。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这里的司业就是明代国子监中的教师称谓。
函丈,《礼记·曲礼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郑玄注:“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书函中常用作对师长的敬称,犹言讲席。黄宗羲《与陈乾初论学书》:“自丙午奉教函丈以来,不相闻问,盖十有一年矣。”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古汉语中的称谓(教师中心稿)
古汉语中的称谓(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安县秀水中学 李代兴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 吾  吾不能居其地  (《勾践灭吴》)    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我。
&&&2、 余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余:我。 
盖余所至    (《游褒禅山记》)   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予:我。
&&&4、朕  回朕车以复路兮 (《离骚》)   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汝:你。
&&&6、尔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尔:你。
&&&7、乃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若:你的
&&&9、二三子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勾践灭吴》)  二三子:你们。
&&&10、或  或百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  黎民不饥不寒  (《寡人之于国也》)   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  贾人夏则资皮 (《勾践灭吴》)    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  其身为夫差前马 (《勾践灭吴》   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  太后明谓左右 (《触龙说赵太后》)  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  问征夫以前路 (《归去来兮辞》)  征夫:行人。
&&&9、灵修  怨灵修之浩荡兮 (《离骚》)    灵修:神圣,指君王。
三、表恭敬的称谓
&&&1、公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表敬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鸿门宴》)  公:您 。
&&&2、子  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  子:古代对人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3、君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劝学》)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君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君:您、丈夫,这里是妻子对邹忌的尊称。
&&&5、媪  老臣窃以为媪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6、卿  卿但暂还家 (《孔雀东南飞》)&&&&&&&卿:这里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四、表谦虚的称谓
&&&1、寡人、孤、不谷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烛之武退秦师》)寡人: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意思是少德的人。另外,帝王还有自称孤,意思是小国之君;自称不谷,意思是不善,不好。
&&&2、贱息  老臣儿子贱息舒祺 (《触龙说赵太后》) 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贱,谦词。息,子女,这里指儿子。)
&&&3、自称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季氏将伐颛臾》)  丘:孔子,名丘,按古礼,自称名,是谦称。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籍:项羽的名。
&&&4、臣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臣:我,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5、妾  妾不堪驱使 (《孔雀东南飞》) 妾: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
五、表年龄的称谓
&&&1、颁白者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通“斑白”,鬓发花白,喻指老人。
&&&2、妪  家有老妪 (妪:年老的女人 《项脊轩志》)
&&&3、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卫风氓》
&&&4、结发  结发同枕席 (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般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孔雀东南飞》
&&&5、黄发、垂髫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
六、其它特殊称谓
&&&1、 元首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谏太宗十思疏》)&&&&元首:指帝王。
&&&2、 昆弟、国子姓  凡我父老昆弟及国子姓 《勾践灭吴》 昆弟:兄弟。国子姓:国君的同姓。
&&&3、 丈夫  丈夫二十不取,  (《勾践灭吴》)  丈夫,青年男子,名词。
生丈夫,二壶酒 (《勾践灭吴》)  丈夫:男婴,名词
&&&4、 嫡子、支子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勾践灭吴》)  当室者: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叫“嫡长子”;嫡长子及继承祖先的人称为宗子,其余的称为支子。自周代起,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5、 婚姻  约为婚姻  《鸿门宴》 (婚姻:亲家,女方父亲叫婚,男方父亲叫姻。)
&&&6、 僮仆、稚子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归去来兮辞》  僮仆:未成年的仆人;稚子:幼儿。
&&&7、 亲戚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亲戚:亲,指族内的;戚,指族外的。亲戚,指所有的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这里指家中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8、 祖父  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     祖父:祖辈和父辈。
&&&9、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 妻子和儿子。
&&&10、 先妣  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   先妣:去世的母亲,用“先”称已去世的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死的帝王为先帝,称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已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已死去的老师为先师。  
&&&11、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卫风氓》)   氓:民,古代称百姓,特指从外地迁来的人。)
&&&12、 士  无与士耽 (《卫风氓》)  士:成年男子的通称。
&&&13、 众女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离骚》)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四川省安县秀水中学 李代兴
邮编  622655     
电话 2  
 作者简介:
李代兴 男 1999年6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会员,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现在四川安县秀水中学担任高三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曾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家级奖励。指导学生习作多次在<<剑南文学>><<中学生学习之友>>上发表。[推荐]9张图带你了解古代人对老师的称谓|老师|称谓_新浪新闻
  原标题:[推荐]9张图带你了解古代人对老师的称谓  当今时代,人们习惯于将教书授业的人统称为老师。然而在古时,根据时代、官职和教学领域的不同,人们对老师的称谓可说是多种多样。戳图↓↓↓一起了解古代人对老师的各种称谓及其由来!By央视
相声“成也原始,败也原始”,但在扩展的市场秩序里,“成”会得到进一步放大,“败”的血腥味则会被对冲。
有一年春节,我没留在北京,而是和慧聪集团的董事长郭凡生一家相约,选择加勒比这条航线,经历了一次有意思游轮旅行。
爱是一种逃避开世间的一切琐碎、无聊、丑陋、平庸的办法。当人爱的时候,生命得到了升华。
老板说,部门官员流行着“三不”:不吃请,不收礼,不办事。吃饭请不到人,送礼没人敢收,但要办事也是能拖就拖,苦恼得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老师的称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