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智,雄,红编成一首诗

红色经典:智读毛泽东诗词全文阅读_红色经典:智读毛泽东诗词免费阅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0手机专享价
文学艺术热门榜单
& 0手机专享价
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红色经典:智读毛泽东诗词
手机专享价
&0扫码免费下载该书,再送20元代金券
仅限新用户
&&&&&&&&本书选取数十首最具影响力的毛泽东诗词,从“语词注释”、“抚今追昔”和“智读笔记”三个层面加以解读分析,伟人的政治韬略、人生追求、哲学理念、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奋斗历程蕴涵其中,不但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创作诗词的历史背景和特定心态,还引述了众多西方元首、文化名人一语中的、视角独特的评价文字。
目录(共5章)
投诉与建议
扫描下载客户端> 问题详情
智慧冲浪。 《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都反映了童年生活的情趣。发挥你的想象力,选一首你印象最深的把它画成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智慧冲浪。&&&&&&&&&&&《古诗词三首》中的三首古诗词都反映了童年生活的情趣。发挥你的想象力,选一首你印象最深的把它画成一幅画展示给同学们看。
网友回答(共2条)展开
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默写古诗《望洞庭》并回答问题。望洞庭&&&&&&&&&&&&&&&&&&&&&&&&&&&&&&&&&&,&&&&&&&&&&&&&&&&&&&&&&&&&&&&&&&&&&&&&&&。&&&&&&&&&&&&&&&&&&&&&&&&&&&&&&&&&&,&&&&&&&&&&&&&&&&&&&&&&&&&&&&&&&&&&&&&&&。1.默写古诗。2.这是诗人为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第一句应该是&&&&&&&&&&&&&时的景象,表现湖面的&&&&&&&&&&&&、&&&&&&&&&&&。第二句用&&&&&&&&&&&&比喻夜晚湖面的&&&&&&&&&&&&&&&&&&&。第三句写&&&&&&&&&&&&&&&&&&&&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个____&&&&&&&&&&&&&,将&&&&&&&&&&&&&&&&&&&、&&&&&&&&&&&&&&&&&&&比作&&&&&&&&&&&&&&&&&&&、&&&&&&&&&&&&&&&&&&&&。2默写古诗,回答问题。独坐敬亭山&&&&&&&&&&&&&&&&&&&&&&&&&&&&&,&&&&&&&&&&&&&&&&&&&&&&&&&&&&&&。&&&&&&&&&&&&&&&&&&&&&&&&&&&&&,&&&&&&&&&&&&&&&&&&&&&&&&&&&&&&。1.默写古诗。2.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以“动”写“静”,这“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后两句用&&&&&&&&&&&&&&&&&的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和“两”同义重复,把&&&&&&&&&&&&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3读读说说。&&&&&&&&&阅读《忆江南》一诗,你从诗中感受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4默写古诗词,并回答问题。&&&&乡村四月&&&&&&&&&&&&&&&&&&&&&&&&&&&&&&&&&&&&&,&&&&&&&&&&&&&&&&&&&&&&&&&&&&&&&&&&&&&。&&&&&&&&&&&&&&&&&&&&&&&&&&&&&&&&&&&&&&,&&&&&&&&&&&&&&&&&&&&&&&&&&&&&&&&&&&&&&。1.补充诗句。2.作者是&&&&&&&&&&&代的&&&&&&&&&&&&&&&。这首诗写了江南时节&&&&&&&&&&&&&&&&&&&&&&&&&&&&&&&&&&&&&&&&的景象。前两句侧重写&&&&&&&&&&&&&&&&&&&&&&&&&&&&&&&&&&&&&&&&&&&&&&&&&&&&&。后两句侧重写&&&&&&&&&&&&&&&&&&&&&&&&&&&&&&&&&&&&&&&&&&&&&&&&&&,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的赞美。&&&&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人民教育出版版语文四下小英雄雨来最新教案.doc 2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00 &&
人民教育出版版语文四下小英雄雨来最新教案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4* 小英雄雨来 教案一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晋察冀边区、苇絮、泥鳅、门槛、推推搡搡、劫难、趔趄等词语。 2、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和日本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思想品德。 3、 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4、 能给课文每个部份加小标题。 二、 观点重点: 1、 通过阅读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品质。 2、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 教时:一节。 四、 准备:收集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资料。 五、 过程: 1、 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本文选自管桦的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管桦: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河北丰润人。《小英雄雨来》所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抗日战争年代,当时日本侵略军集中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严酷扫荡,企图消灭我军抗日力量,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百折不挠的斗争 ,课文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2、板题:小英雄雨来。 ○3、解题:从课题中你认为应该讲什么?中心词是?(英雄) 2、 初读课文,自同学字、词,了解内容。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并查字典理解。 ○1、读准下面的字: 还(huán) 弹(dàn)扎(zhā)拧(nǐng) ○2、词语解疑惑疑。 晋察冀边区 、劫难、趔趄 (2)、轻声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那些事? ○1、同学读后交流。 ○2、指名说说讲了那几件事。 3、 再读课文归纳各段主要意思。(每段加上小标题可以是词、短语) 第一部份:游泳身手高 第二部份:雨来上夜校 第三部份:掩护交通员 第四部份:跟鬼子斗争 第五部份:河沿上的枪声 第六部份:雨来没有死 4、 老师点拔,突破难点。 (1)、你认为那几部份最能体现雨来是个小英雄? (三、四、五、六部份) (2)、快速阅读这几部份,找出体现雨来英雄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 ○1、“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 (不要以为雨来怕敌人、实际上是为了引开敌人维护交通员充沛表示了雨来的机智) ○2、“一滴一滴的血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鲜血滴在“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身的祖国”这几行字上,体现了雨来为了祖国,为了维护交通员,宁肯流血牺牲也决不屈服的革命意志。 ○3、“有志不在年高” 指人贵在于有志,不能凭年纪大小来衡量,只要你有志气、年轻人也能作出优异的成果。 5、 分小组讲故事。 深入体会雨来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恐吓、毒手,雨来的出色表示更充沛体现“有志不在年龄”的英雄气慨。 六、 总结 1、 课文通过对小英雄雨来的动人故事的描写,形象地刻画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深受我们敬仰。 2、 请同学继续搜集一些感人的抗日英雄的故事。 七、作业: 1、 抄摘你喜欢描写景物的句子。 2、 写几个拟声词。 哐 啷 3、学习课文后你有那些咸受。
14*小英雄雨来 教案二
【教学要求】
1、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初步理解内容,学习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读后能说出每一局部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给每一局部课文加小标题。 【教学重点、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说出每一局部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设计理念】   本文虽是略读课文,但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布置一课时完成。教学中要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培养同学的自读能力。先通读课文,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雨来是哪里人,生活在哪个年代?为什么称他是小英雄?大体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全文研读时一局部一局部地阅读、考虑,特别重点理解“俺们是中国人,俺们爱自身的祖国”这句话。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各局部加小标题。最后进行总结扩展:观看情景剧;建议同学找来管桦小说的原著读一读。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释题引疑   1、课件演示: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问:你们想认识这位小英雄吗?   2、出示课题:    ⑴ 理解课题: 齐读课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示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⑵ 引导到同学质疑:看到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二、汇报预习,以学定教    1、自由读文,交流预习自得。   2、分节读文,相机正音释词。   3、浏览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⑴ 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示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⑵ 文章的其它局部与表示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感悟人物品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15年第2辑中华军旅诗词研究目录
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学习朱德元帅诗《七律·太行春感》的体会...................... 李殿仁(1)
抗战诗词蕴含的中国军魂....................................................................... 刘庆霖(5)
壮我国魂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 姚天华(12)
抗战时期大后方传统诗词的复兴
..................................................... 万龙生(16)
“新边塞诗”的提法平议
............................................................... 星
毛泽东诗词:承前启后的不朽之作...................................................
周兴俊(30)
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重读毛泽东《七律·长征》............
毛泽东抗战诗词举隅............................................................................ 奚仁德(40)
豪气贯日月的元戎绝唱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尚
边关笳鼓远,军旅玉声长(下).................................................... 魏
军旅诗:战争中的号角鼙鼓............................................................. 喻
喜看稻菽千重浪
——第二届军旅诗词评奖有感.................................................... 王殿华(60)
抗战纪念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学习朱德元帅诗《七律·太行春感》的体会 李殿仁 朱老总这首诗是1939年春在太行山写的,所以叫太行春感。原文是: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 先说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家都知道,日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人民全面的抗日战争爆发。从1937年到1939年9月,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战的重要文献就连续发表了14篇,例如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毛选第二卷中有一半文章是在这个时期发表的。当时,全党和全国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居次,因此实现了国共合作。就我们中国共产党来说,方针已定,那就是积极抗战、全面抗战、持久抗战,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早日出师抗日,于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朱德同志的指挥下,由陕北誓师,东渡黄河,浩浩荡荡开赴华北抗战前线。从1937年11月到1939年春,八路军的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深入敌后,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点燃了太行山区的抗日烽火,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收复了60余座县城,使大量国土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放出来,在辽阔的华北大地建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使其成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战场之一,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而在正面战场,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自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广州、武汉之后,国民党军纷纷溃败,国土大片沦丧。而固守太原的阎锡山摇摆不定,在联共和反共间徘徊。日本侵略者看到了国民党的弱点,也看到了共产党的力量,所以集中兵力对付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总司令写作了这首诗。“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
。这开头两句就把当时的气氛写出来了。第一句可以作三层理解:第一层,自然季节已是春天来了,但是政治气候阴沉昏暗;第二层,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春天来了,日寇侵占的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却仍是整天生活在阴沉昏暗的环境;第三层,纵观整个革命形势、发展趋势,充满着春意盎然的气象,而眼前的形势却非常严峻。所以第二句就写出,太行山巍巍挺立,高耸云天,气象肃穆。形势再严峻,我们根据地的军民却是顶天立地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接下来写感悟:“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
。在这两句中,作者巧妙而恰当地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坚持抗战,决心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强信念。前句,运用了《晋书·王导传》中的典故:说的是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现在的南京)重建了新政权——东晋。当时一些北方过江的士大夫为中原的沦陷而悲叹流泪的情形,这是空发牢骚徒悲伤啊!后句借用了宋朝岳飞抗击金兵南侵,收复中原保家卫国,救国兴邦的故事。也有同志理解,像孙中山先生当年北伐那样坚定不移,也有道理。把不洒中原泪和坚持北伐心这两个典故放在一起对比运用,感情真挚,比喻恰当而有力。意思是说,具有忠肝义胆的人就不应该学东晋士大夫那样,因中原暂时沦陷而“新亭对泣”,而应学习岳飞,坚定收复河山的壮志,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接下来又深一层:“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
。这两句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所走过的艰苦的战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伟大功绩,笔调中充满着豪放之感和坚韧不拔的革命气质。百战新师就是指由我们共产党领导的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抗日武装八路军。这支部队立下赫赫战功。比如,著名的首战平型关、伏击雁门关、夜袭阳明堡就是威震四海,闻名中外的大胜利。这三个战役分别是八路军的三个师打的。1937年9月在林彪、聂荣臻指挥下,在平型关打了抗日以来第一个漂亮仗,一举歼灭日本精锐第5师团21旅团共1000多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10月份贺龙元帅领导的120师在雁门关打了个伏击战,毙伤日军500多人,击毁汽车20余辆。还有一个漂亮仗就是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指挥的129师夜袭阳明堡之战。当时,日本鬼子老是派飞机来轰炸我们。我们又没有高射炮,步枪又对付不了飞机,只好到处躲,十分烦恼。当时任八路军385旅769团团长后来成为共和国上将的陈锡联就想,打不着天上飞的飞机,可以打它落了地的飞机。经过侦察敌人的飞机场,只有个把连警戒,就于10月19日突然袭击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一举击毁敌人飞机24架,消灭了机场守敌10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军民的斗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精彩的战例多得很。在战略防御阶段,八路军与日寇作战1600多次,歼敌5万多人,这当然可以称得上“百战新师惊贼胆”,同时也道出了朱总司令和根据地军民三年苦战创建了大好形势,感到无比自豪。最后两句,是豹尾佳句:“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唱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坚持抗战,驱逐日寇,夺取胜利所满怀的战斗豪情和必胜信心,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英雄辈出豪杰林立,军民团结,驱逐倭儿(小日本)解放全中国,迎来祖国新的春天,到那时,如同岳飞当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大家共同举杯共庆胜利,这是多么豪迈,多么畅快,多么令人向往。尾联两句,就其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来讲,可以称得上“豹尾”,以千钧之力振起了全诗,使全诗具有一种冲天的气势,同时极大地拓宽了诗的意境。既是全诗最精彩的两句,也是高潮部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可以列出好几条,比如用典贴切,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对仗工整等等。全诗最鲜明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气势”。一般地说,气势是难以言传的,它只能在吟咏中去细细地体味,去认真地感受。但它又是可以体会可以捉摸的。因为它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作者在诗中选用了一些具有雄浑强健色彩的词语,如“气森森”、“忠肝”、“北伐心”、“惊贼胆”、“献吾身”、“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等等,音调响亮,节奏铿锵。其次是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作者本人那种不畏强暴,不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豪壮情怀和内在气质。而这首诗正是这种情怀和气质的自然流露和艺术升华。就像陈毅元帅说过的“总司令就是总司令,总司令的诗有总司令的本色”。当然,诗的体式韵律,对于表现这种气势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期间朱老总写了很多诗,都很有特色。比如,《寄语蜀中父老》,“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多么明白流畅,铿锵有力。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言为心声,诗品反映人品。朱老总功高不骄傲,待人如春风,毛主席评价他是“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里我再讲一个小例子。也是在1939年冬天,迎来朱老总53周岁生日。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兴讲虚岁,虚两岁一岁是上天给的,一岁是父母给的,也就是55岁,当时正好是进入老年期,算是大寿。北方局和八路军前线总部决定要给功勋卓著的朱老总祝寿,朱老总坚决不同意,所以不告诉他们确切日期。当时八路军前线总部驻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将士们和老乡商量12月17日举办。(实际上朱老总生日是农历11月6日,折合成阳历是12月1日)。当时著名诗人杨朔写了一首《寿朱德将军》的诗为他祝寿。诗曰:“立马太行旌旗红,雪云漠漠飒天风。将军自有臂如铁,力挽狂澜万古雄。”为表达谢意,朱老总写了《和杨朔作学原韵诗》,之后改为《赠友人》,老总诗曰:“北华抗战赖群雄,壮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还我流血红。”后来又将首句“北华抗战”改为“北华收复”,将末句“河山还我流血红”改为“河山依旧战旗红”。老总的这首诗首先把收复北华功劳归到“赖群雄”、“壮士如云”上。申明所取得的胜利是党中央正确领导,干部战士和老百姓团结奋战的结果,自己只是其中一份子。接着以磅礴气势,抒发了驱逐日寇,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壮志,“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现在跟着党中央跟着习主席,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梦。就要学习朱老总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解矛盾,战胜困难,战胜对手,也战胜自己的缺点错误。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同心协力唱大风”,“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词)。
抗战诗词蕴含的中国军魂 刘庆霖 抗战电视剧《亮剑》主题歌《中国军魂》中写道:“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滚滚黄河,滔滔长江,给我生命给我力量。就让鲜血染成最美的花,撒在我的胸膛上……”史无前例的战争岁月在彻底改变了民族生存命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诗人认知和表现世界的艺术方式,进而在诗歌发展的宏观格局上,呈现出战争条件下所独具的某种“时段”的特征。那就是强烈的诗魂、军魂和民族魂的深刻熔铸。抗战诗词按时间上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局部抗战时期(日至日)的诗词;全面抗战时期(日至日)的诗词;以及抗战胜利后反映抗战内容的诗词。在以上三个不同“时段”中,抗战诗词的特点是有区别的,但总体上,它的战斗性、爱国性和警策性是贯穿始终的。我们说,中国军魂在抗战文学中无处不在,其中抗战诗词是熔铸中国军魂和民族魂的最美乐章。抗战诗词为中国抗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单就抗战诗词表现出的中国军魂来讲,其特点则更加突出。一、“敢向烽烟提首行”——勇于战斗的亮剑精神日本大举侵华的残暴杀戮,中国全面抗战的顽强反抗,尤其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全面的、大纵深的、长期的战火在中国大地燃烧。这一时期的抗战诗词,表现出了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中国军人之魂魄,也体现了它的纪实性和战斗性。例如霍松林的《卢沟桥战歌》:“侵华日寇愈骄矜,救亡大计误和亲。东北已陷热河失,倭骑三面围平津。燕台西南三十里,宛平城外起妖氛。卢沟桥上石狮子,饱阅兴亡又惊心。‘七七’深宵巨炮吼,永定河畔贪狼奔。攻城夺桥势何猛,欲将城桥一口吞。阴谋控制平汉路,南北从此断车轮。伟哉我守军,爱国不顾身。寸土不让寸土争,直冲弹雨摧枪林。守桥健儿力战死,守城壮士分兵出西门。挥刀横扫犬羊群,左砍右杀血染襟。以一当十十当百,有我无敌志凌云。征尘暗,晓月昏。屡仆屡起战方殷。天已亮,炮声喑。城未毁,桥尚存。守军有多少?区区只一营。竟使强虏心胆裂,一夕丢尽大和魂。朝阳仍照汉乾坤,谁谓堂堂华夏真无人。”这首长歌纪实诗篇是作者在卢沟桥事件后第一时间写的,它真实地记录了卢沟桥守军以一个营的兵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霍松林先生还有《闻平型关大捷,喜赋》、《八百壮士颂》、《喜闻台儿庄大捷》等数十首洋溢着爱国激情的抗战诗词。他的抗战诗词都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和战斗性。有人评价这些诗词是:“激越、高亢、立如山岳、动如江海、鸣如天鼓的鸿篇,记录了这段历史中的诸多悲壮。”其实,这也是当今抗战诗词的一个特色。再如朱德的《赠友人》:“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这首《赠友人》,是朱德同志由太行山八路军总司令部回到延安以后写的。这是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日本侵略者出动华北驻军三十万,围攻解放区,实行惨无人道的屠杀政策,企图摧垮和扑灭坚持抗日的革命力量。面对这样的斗争形势,朱德同志却“壮志坚持北伐心”(《太行春感》)岿然不动。首句“北华收复赖群雄”,表明收复华北的大好河山要依靠众多的英雄。第二句“猛士如云唱大风”,用了《大风歌》之典。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统一中国后,回到家乡沛县,令沛县儿童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慨叹统一版图后,难得有勇猛的将士来守住四方。朱德同志在此一反其意,指明我们的猛士众多,收复河山自然指日可待。第三句“自信挥戈能退日”,也用了一个典故。“挥戈退日”是一则神话,见《淮南子·览冥训》。战国时鲁阳公和韩国军队作战,激战正酣,日将西下。鲁阳公把长戈向太阳连挥几下,太阳倒退九十里。这是赞扬坚强勇敢的战士排除困难,扭转危局。这里是正面用典,坚信只要人民群众武装起来,就一定能够战胜日本的侵略。尾句“河山依旧战旗红”,充满了对抗战胜利希望,也表现了朱德同志岿然不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胆略。全诗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却体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坚决抗战,不怕牺牲,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军魂。我们再看邵天任的《游击队》:“林深夜黑战犹频,供给多凭缴敌人。拿下炮楼扛大米,截来车队品洋荤。汪奸旗帜擦枪布,日寇钢盔洗脚盆。夜袭夺回三八式,武装全副抖精神。”这首诗写的是抗日游击队的赞歌,从宏观上描写了游击战争的特点,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首联主要说了游击战中的夜战,目的是为了解决在敌人严密封锁情况下的我军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二联具体写战斗的胜利成果——“拿下炮楼扛大米,截来车队品洋荤”。第三联写战斗结束,游击队员归来后的情景。“汪奸旗帜擦枪布,日寇钢盔洗脚盆。”乍一看,似乎与战斗无关,实则是精彩的一笔。战斗胜利结束了,战士们要擦干净手中的钢枪,洗去浑身的疲劳。用夺回的汉奸旗帜作擦枪布,用缴获的日本钢盔作洗脚盆,产生了绝佳的讽刺意味,也饱含了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心酸血泪。当然,这其中也有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情韵。尾联回应首联,对夜袭战斗进行总体概括,意在强调游击战争的作用。全诗对“游击队”的战斗和生活进行了概略性的描写,重点突出,取舍得当,笔调轻松,新颖别致。总之,勇于战斗的亮剑精神是抗战诗词的最大特点。须要说明的是,旧体诗词描写战斗的内容多半是指宏观上的,这是旧体诗词表现真实的特点。例如,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日本,丘逢甲写了一首《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也只是略略地说出事件的结果和诗人的情感,而非事件的详尽过程。我曾经写过一首《全民族抗战》的诗,也是这样:“咆哮黄河狮吼声,忍观国破血还倾。勇挥利剑斩蛇断,敢向烽烟提首行。加固太行为掩体,挪移秦岭摆雄兵。因缝浴火红旗洞,一片朝阳作补丁。”大家知道,我们的锦绣江山,壮丽无比。然而,曾几何时,日寇铁骑侵凌之下,国土沦亡,山河破碎,兵荒马乱,百姓流离。诗的首联“咆哮黄河狮吼声,忍观国破血还倾。”正是从宏观上说出抗战初期国家的危难情景。看到这种情景,“黄河”发出了雷鸣般的“狮吼”之声。“勇挥利剑斩蛇断,敢向烽烟提首行。”道出了中国军人不畏强敌,敢于“提着自己脑袋”去冲锋陷阵的视死如归之决心,以及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坚强意志。“加固太行为掩体,挪移秦岭摆雄兵。”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试想,连太行山都要“加固”成“掩体”,连秦岭都要为摆雄兵而“挪移”,还有什么力量不可以动员来参战呢?终于,抗战胜利了,这个胜利是经过了全民族的浴血奋战和浴火重生才实现的。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们高高飘扬的红旗已是千疮百孔,这时,火红的太阳出来了,正好和红旗的弹洞重叠在一起,火红的太阳重新将红旗“补好”——“因缝浴火红旗洞,一片朝阳作补丁。”这是真实的,诗中的艺术真实来源于现实的真实。二、“马革裹尸骨也香”——甘洒热血的爱国情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从古至今,中国军人就有为国家甘洒热血的情怀。抗战诗词也充分表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情怀和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我在网上,读到桂林曾公岩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男儿卫国身先死,马革裹尸骨也香。”上款是“西历一九三九年抗日负伤留桂纪念”,下款为“张壮飞题”。这一帧石刻,出自一位抗日负伤战士的手笔。1939年的桂林,经常遭到日机的轰炸,但日寇的铁蹄尚未能踏上这块美丽的土地。所以,在前方受伤的战士还可以来到桂林养伤。即使在养伤的时候,他们也仍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只要一声令下,他们会立即返回前方,继续战斗。纵然有一天为祖国为人民而牺牲了,那也是“马革裹尸骨也香”。“马革裹尸骨也香”这句诗多么壮丽,多么真诚,多么有骨气。虽然,它是从“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代徐锡麟《出塞》)诗中化出,但一句“马革裹尸骨也香”,已超出原诗的立意和境界。“骨也香”,意为既使战死了,也要留下中国军人的骨气。它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到这位名叫张壮飞的抗日勇士的详细资料,但我们感谢他留下来的题刻,使我们似乎能够把握到那些抗日猛士们视死如归的真性情。其实,这两句诗中体现出来的甘洒热血的爱国情怀,便是抗战诗词体现中国军魂的第二个特征。我们来看戴安澜将军的一首诗:“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秦皇。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大家知道,戴安澜是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200师师长。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在缅北茅邦村殉国,年仅38岁。戴安澜自号“海鸥”,人称“海鸥将军”。由于他在抗日战争中是最早提出响应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将领之一,并始终英勇杀敌,参加过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和昆仑关大战,多次负伤,战功卓著,最后率领所属200师从云南奔赴炮火硝烟的缅甸战场,战死沙场,人们又将他喻为“奋飞于抗战烽火中的一只勇敢无畏的海鸥”。戴安澜诗中“远征大业迈秦皇”,意为秦始皇大军亦曾远征西南,置桂林象郡,可谓远矣,而今天自己率领的远征军,其地亦在西南,而更远于秦皇。“手挽长弓射夕阳”中的“夕阳”则指日本。日本以太阳为旗号,夕阳西下,即将灭落,何况更有长弓猛射!而“誓澄宇宙安黎庶”,则深刻地体现了戴将军热爱国家的民族大义。所以,戴安澜将军殉国后,被追授为陆军中将,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毛泽东、蒋介石为其写悼念诗词,周恩来为其题写挽词,连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也称赞他是“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我们再来看陶铸的《大洪山打游击》:“寇深日亟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月斜。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这首诗1961年在《羊城晚报》上发表时附有小标题:“日寇陷武汉,于鄂中组织游击战争,冬夜进军石校河”。1937年至1939年,陶铸同志在湖北坚持武装斗争,创建了鄂中游击区和游击队,诗中描写的是当年冬夜进军的情景。“拼将赤血灌春花”,是陶铸等抗日将士面临血与火、生与死考验的时候,发出勇敢的怒吼。为了国家安危,为了人民利益敢于牺牲,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网载: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总部遭到突袭,左权将军让警卫部队掩护彭德怀副司令撤退,自己带领少量警卫人员掩护。在突围过程中,敌人炮弹一发接着一发在身边爆炸,作为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理当卧倒。但为了报务人员和机关同志的生命安全,左权将军站在高坡上指挥大家疏散,结果被弹片击中身亡。左权将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死、兄弟战友生,个人死、国家民族生,肉体死、精神永生”的道理。也是在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屡创日军。日军专门组织“挺身队”刺杀他,别人劝刘伯承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还有,1938年冬,日寇进军汾河,直指晋东南。王震将军奉命夺汾河。战前动员,将军立棺上,挥拳大声曰:“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是役,部队激战一昼夜,大捷,将军头部负重伤。可以看到,信念是力量的源泉,忠诚是军人的灵魂。这些体现中国军魂的事例,从不同侧面诠释了“拼将赤血灌春花”的诗句。我曾工作过的农安县,烈士陵园就在城中心。里面栽满了松柏和鲜花,周围不远处就是居民楼,人们来此静静地散步、小憩。人们从来不曾把这里当作普通的墓地。园中的鲜花是香的,英烈的遗骸是香的。试想,没有“马革裹尸骨也香”这种为人民赴死的决绝之心和壮举,有谁能赢得后人如此的尊敬,如此的爱戴!三、“指点新兵数弹痕”——居安思危的警策思想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华民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然而,我们的胜利来得太迟,来得太艰难。所以,近年来诗人们撰写的抗战诗词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战争的总结和反思的,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警策性。我们单独选几首写卢沟桥的诗为例。警策之一,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例如:“雨后卢沟一色新,长桥战迹已销沉。追思旧日烽烟地,指点新兵数弹痕。”(王子江《雨后与新兵连过卢沟桥》)不错,那场战争过去整整七十年了,“长桥战迹已销沉”,“雨后卢沟一色新”,卢沟桥已经从往昔日本全面侵华的首战之地,重新变为“风景名胜”之地。然而,日本侵华那段历史,尤其是留在卢沟桥的历史,中国人永远也不应该忘记。所以,作为一名老兵,在带领新兵过卢沟桥的时候,便有意地“指点新兵数弹痕”,给新兵们仔细地讲述那段沉痛的历史。其实,记住那段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历史不再重演。可是,日本国内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总想把那段历史埋没掉。他们修改教课书、篡改历史,甚至还要修改和平宪法,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好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民已经觉醒,绝不会让他们把那段历史抹杀掉。正是:“正义人间不可欺,改书篡史罪难移。男儿要在狮桥上,审判当年膏药旗!”(刘庆霖《过卢沟桥》)在卢沟桥上“审判”当年的日本国旗,因为它见证了当年日本侵略的罪恶行径。这种“审判”是历史的审判,也是道义的审判,更是为了维护和平的正义审判。警策之二,居安思危,卧薪尝胆,把我们军队建设好。历史不断地告诫我们,落后就会挨打。自己的国家强盛了,便能预防或推迟战争,即使战争真的来了,我们也能用正义的战争消灭侵略者。我们来看王志滨的《过卢沟桥》:“晓月微茫照石桥,风轻云静卫城高。春深犹恐群狮睡,遥对燕山唱大刀。”这是一首夜间过卢沟桥的诗,“晓月微茫”,“风轻云静”,这里一片平静,正因为如此,作者担心“群狮睡”。这里的“群狮”借指中华民族。大约是十八世纪初,法国被赶下台的皇帝拿破仑就把中国比喻成一头“睡狮”,并说“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王志滨的诗中说“春深犹恐群狮睡”,是在担心醒来的“狮子”再次“沉睡”,所以要“遥对燕山唱大刀”,用《大刀进行曲》提醒“群狮”不可再睡。其真切用心,令人钦佩。一位老兵蒋继辉也写过一首《夜访卢沟桥》,与王志滨的诗可以成为姊妹篇:“秋水流光夜未央,群狮无寐意昂扬。最怜桥上那轮月,留我中华作胆尝。”王志滨的诗说“春深犹恐群狮睡”,而蒋继辉的诗则说“群狮无寐意昂扬”,这是怎么回事呢?蒋继辉的笔下,“群狮”为什么会“无寐”而且还“意昂扬”呢?原来,这“群狮”在卧薪尝胆,它们把卢沟桥上那轮饱经苦难的月亮作为“苦胆”来尝,所以永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连夜晚都意气昂扬。警策之三,是发扬抗战精神,保持斗志,精诚团结和敢打必胜。例如“晚来阵雨挟雷动,瑟瑟残阳落水中。五百醒狮桥上立,凭栏齐唱满江红。”(董澍《卢沟落日》)这首诗似乎应该先看后二句:“五百醒狮桥上立,凭栏齐唱满江红。”这里的“醒狮”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五百”是个大概数字,因为有说492只的,有说498只的,有说501只的,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凭栏齐唱”意为团结,“满江红”指岳飞在1134年写的极其豪壮的《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试想,五百个石狮子在卢沟桥上“齐唱”这首《满江红》,那是怎样的气势!所以诗的开头说:“晚来阵雨挟雷动,瑟瑟残阳落水中。”“雷动”就是《满江红》的歌声,“瑟瑟残阳落水中”,是在说,当年的侵略者是害怕我们团结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凭栏齐唱满江红”,他们就会“瑟瑟发抖”。应该说,这是一首具有战斗精神的诗。还有星汉教授的《游卢沟桥感赋》,也是极其具有战斗精神的一首诗:“石狮依旧对穹苍,亲见八年烽火狂。此地夕阳西下后,朝朝带血起扶桑。”因为石狮子“亲见八年烽火狂”,所以它们不会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现在,日本有一些人想把侵略历史抹掉,连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也不会答应。所以,“此地夕阳西下后,朝朝带血起扶桑”,它们要用“带血”之躯,警告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者——你们的血债还没有还清!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决不容忍侵略!综上所述,抗战诗词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军魂,就是热爱国家、勇于战斗、甘洒热血、居安思危的军人情怀。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但抗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中国军魂已经传承下来,熔铸到新一代中国军人的血脉之中,“磨快宝刀悬北斗,男儿为国枕安危!”这就是新一代中国军人的回答。
壮我国魂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姚天华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提起它,让人想到了抗日战争,想到了诗人光未然(张光年1913—2002),想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1945)。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回顾当年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来龙去脉,寻找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黄河是最好的灵感来源,历史的必然常常是由无数的偶然造成的。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赴吕梁山地区工作。在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时,他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创作欲望。在1939年初抵达延安不久,他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长诗《黄河吟》,并在同年除夕的迎春联欢会上动情地朗诵了其中的一段《黄河》,在现场的冼星海听到如此激情澎湃的诗歌,感慨万千,他在笔记中写道:“有伟大的气魄,有技巧,有热情和真实,尤其有光明的前途……它还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同感。”并在晚会结束后急忙找到光未然,恳切地对他说:“请你把它交给我,我一定能写好它。”
遂全力投入这部大合唱的写作。下面摘录的是冼星海当时创作此曲时的日记片段:“月日今天开始写《黄河吟》,光未然写词,一种新作风。内容包括很广,有下列八种……“月日身体不怎么好,恐怕是营养不足的关系!继续写《黄河吟》。……“月日身体不好,伤风头晕。……“月日《黄河吟》八首长歌曲已完成了!……”从日记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作曲家仅仅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初稿,而且是在“身体不好”、“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这充分说明了冼星海的创作热情。《黄河吟》写成后,即由抗敌演剧第三队排练,4月13日在延安进行初演。整个歌曲的雄伟气魄,引起了听众的巨大反响。同年5月11日由鲁艺合唱团一百多人,在乐队伴奏和作曲家亲自指挥下正式演唱了《黄河大合唱》,取得了极大成功。冼星海在这一天的日记中有如下记述:“今晚大合唱可说是中国空前的……。里面有几首很感动人的曲:(一)黄河船夫曲(二)保卫黄河(三)怒吼吧黄河及(四)黄水谣。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王明、康生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回忆当年在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有这样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在物质条件极缺乏的边区,要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是谈不上的,当时有什么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击乐器。没有谱架,就用木板搭起当谱架。没有低音乐器,就自己动手制作。你看那乐队的右角,立着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铁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发出了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你再看在这具新式“武器”的侧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里面摆了十几二十把吃饭用的勺子。当“黄河船夫曲”的朗诵“那么你听吧!”一完,指挥者的手臂一挥,这具新式打击乐器就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齐鸣,配合着合唱队的“咳哟,划哟!……”,烘托出万马奔腾之势。冼星海于一九四三年至四五年间,在苏联所写的“创作札记”中关于创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曾有这样的描述:“以后延安遇到有大的晚会,如欢迎周副主席、朱总司令、邓宝珊将军、茅盾、沈志远和蒙古代表及国民政府的调查团、慰劳队、西北摄影团等,都是以《黄河大合唱》为中心。”1939年7月8日,周恩来听了《黄河大合唱》后也给予高度评价,并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1940 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对《黄河大合唱》的简谱版进行修订,定名为“交响大合唱《黄河》”。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该曲。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在庆祝会上,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1949年,宋庆龄亲笔题词并赠送乐谱给加拿大多伦多玛希音乐厅。从此,《黄河大合唱》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举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乐会上,《黄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苏联舞台,由全苏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用俄语演唱。1956年,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指挥俄罗斯合唱团和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用俄语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日本的一个劳动音乐团演出《黄河大合唱》时,日文译词连“鬼子”这样的词也忠实地翻译了出来。一位马来西亚的华裔诗人在听《黄河大合唱》时说:“我们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1982年,香港市民抗议日本文部省篡改教科书的侵华历史章节,香港的6个合唱团和林克汉管弦乐团在香港演出了《黄河大合唱》。从1949年开始,《黄河大合唱》在台湾禁唱了40年。而就在《黄河大合唱》问世50周年之际,经台湾音乐界人士据理力争,在大陆的著名指挥家严良等人热情支持下,《黄河大合唱》终于在1989年登上了台湾的音乐舞台。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正义之战,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兴旺的一个里程碑。在这场战争中,社会各界爱国人士都在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其中《黄河大合唱》更是文艺界的经典之作。它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要求,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首先在于作者以感情饱满的笔墨,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悠久历史,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痛斥了入侵者的残暴,描述了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必胜信念。其次在于它本身具有完美的创作技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演奏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上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使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通过粗犷、奔放的劳动号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第二乐章《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宏伟、豪放的激情。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艺术家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第四乐章《黄水谣》,是一首叙事性的抒情合唱曲。用歌谣式的三段体写成,音调朴素,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山西民歌的音调,用民间歌曲中常用的对答形式写成。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歌曲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痛苦的哀怨及对敌人残暴兽行发出的强烈控诉。表达了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要报仇、要雪耻的强烈愿望,是一个悲惨生命的最后呼喊!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这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大合唱的终曲,也是整个合唱的高潮。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
《黄河大合唱》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它创作至今已76年,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磨练, 然而,直到今天,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为之骄傲自豪。
抗战时期大后方传统诗词的复兴 万龙生 抗战时期诗词重获旺盛的生命力 抗战时期,传统诗词在大后方为什么会突然间重新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繁荣起来了呢?这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必然原因与深厚根基的。这是时代赐予的机遇。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空前的浩劫,同时也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大奋起,大抗争。江山不幸诗家幸。正是如杜甫所处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样的时代。家仇国恨,同仇敌忾,怎能不诉诸笔墨,讴歌吟唱?长歌可以当哭,这时候,诗歌自然成为文学形式的最佳选择。中国历史上,以诗歌反映抵御外侮的战争,反映战乱中人民的疾苦,有着悠久而优秀的传统。早在《诗经》中就有《无衣》、《黍离》、《君子于役》、《扬之水》等名篇;后世的民歌中也有《木兰诗》、《十五从军征》这样的不朽篇章。至于中国诗歌的高峰盛唐时代,更有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留下多少辉煌的绝唱!下至宋词的苏辛豪放派,陆游的爱国诗篇,又有多少无价之宝!如此丰富优良的传统,当然不能不对当时的诗坛产生巨大的影响。诗自然要出自诗人的笔下。当时离辛亥革命不过二三十年,一些活跃在各界的知名人士,包括共产党人在内,大多正当壮年,其青少年时代都受过古典文学熏陶,有很好的诗词根底。所以一旦情积于怀,不吐不快,便很自然地选择了诗词形式来倾吐。于是,祝捷,感时,纪事,抒愤,悼亡,怀人,种种过去习用的题材通通在诗词中有所反映,而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一些文学界中人,更是本色当行,纷纷大显身手。吴祖光1942年在重庆写的一篇文章中曾经及此:“
近来复古之风甚盛,许多埋没已久的古书古人古迹都得到机会在伟大的抗战年代里重新出头露面了。只以诗来说吧,甚至二十余年前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抱着凌厉无前以创造中国的新诗为职志的大师们,也兴高彩烈地大做起旧体诗来。事实甚多,不烦枚举。”这样的人物可以毫不费力地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郭沫若、沈尹默、田汉、张恨水、郁达夫、叶圣陶、老舍、罗家伦、阿英、王统照等等,至于本来就是著名诗词家或古典文学专家的,如柳亚子、赵熙、唐圭章、潘伯鹰、谬钺、胡小石、向楚、汪东、成善楷、易君左、霍松林等等,经常活跃诗坛,为抗战诗词多所奉献,就更加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从事抗战诗词创作的诗人队伍是相当庞大而精锐的。这样,整个中国诗坛的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新诗人们奋发踔厉,以诗为枪,投入这场殊死的搏斗的同时,传统诗词也焕发青春,重登大雅之堂,发出正义的怒吼,“兵气每于文字见”(卢前句)!一些原本不理解、不认同、不喜爱新诗,却受过传统诗词熏陶、懂得其格律规范的各行各业的人士,因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就纷纷拿起笔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新文学中许多骁将早年都受过传统诗歌熏陶,这时也不禁技痒,重操吟事,佳作迭出。队伍之壮,作品之丰,使诗词创作走出低谷,形成高潮。这些抗战期间的诗词创作,我们称之为“抗战诗词”。实际上,局部抗战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已开始,相关诗词也因势而生。前文所称抗战诗词,则是指写于1937年7月-1945年9月的以抗战为题材或与抗战相关连的诗词作品;而囿于本文的研究范围,又主要涉及以战时陪都为主的大后方产生、发表、流传的诗词作品。抗战诗词的内容主要是正面歌颂民族抗战图存,揭露日寇滔天罪行,以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与此相呼应的则是反映中国百姓的苦难生活,艰苦历程,战争带来的深巨创伤: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抗战诗词的佳作精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足以传世的很多。优秀之作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五四”以后传统诗词的复兴。 恢宏翔实的抗战诗史 抗战诗词有一个方面是新诗无法比肩的。那就是从1931年“九一八”国难日开始,几乎每一场重要的战役、每一个重要事件都留下了相应的诗词作品。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壮烈牺牲,后方百姓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字字血,声声泪,贯注浸淫于字里行间。当此“四海惊波围古国,域中烽火念苍生”(王统照《忆老舍与闻一多》)之际,诗人们“蓄将心力补危艰”(田汉句)。这些海量之作品,如果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就成为一部辉煌的抗战诗史。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日在卢沟桥打响,举世皆惊。敏感的诗人们纷纷发出愤怒的吼声,歌颂抗战的英雄。其中最可贵的是由50首七绝构成的大型组诗《卢沟桥抗战纪事诗》。作者王冷斋时任宛平县县长,是参与了整个事件的亲历者,这组诗从“七七”一直写到7月28日佟麟阁、赵登禹二位将军英勇殉国,还结合了当时全国大势,不仅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而且每首诗后皆附“本事”,堪称信史。王冷斋后来到大后方参加抗战,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王冷斋赴东京出庭作证。解放后,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1960年在北京逝世。这是后话。7月8日深夜,我军大刀队冒雨突袭敌营,与寇肉搏,一度夺回卢沟桥,王蘧常用班超率三十六骑攻杀匈奴之典,以《大刀勇士》颂之,豪气干云。王蘧常为著名书法家,其抗战诗文,编为《抗兵集》,诗如《八百孤军》、《闻平型关捷报歌》、《大刀勇士》、《胡烈士歌》,文如《论倭不足畏》、《胡阿毛烈士传》,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了民族正气。抗战胜利后,王蘧常在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开始,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1951年起,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调哲学系为教授,直至1989年去世。郭沫若是新诗的开创者之一,同时又擅长诗词。日从日本回国投身抗战,写下一首步韵鲁迅的七律《归国杂吟(之二)》,其结句为“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唱出了时代最强音,立即不胫而走,广为传诵。紧接着,是年10月,上海闵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抗敌的事迹传遍中华,又掀起一个吟唱热潮。郭沫若的七绝《弹八百壮士大鼓书付潜修》:“枯肠搜索费沉吟,响遏行云弹雨音。词与健儿同壮烈,自拟身亦在枪林。”既歌颂了壮士抗敌的壮烈,又赞赏了表演的精彩,堪称酣畅淋漓。此前的上海“八一三”战事,八路军平型关大捷(9月),以及稍后的南京陷落、日寇屠城,无不有诗词反映。抗日战争虽然开始战局不利,但是也打了不少胜仗,所以祝捷之作很多。庆祝台儿庄大捷的诗作当时不知几多,不少是气壮山河,令人斗志倍增的大气之作,如胡厥文的《台儿庄大捷》、欧阳翥的《闻台儿庄大捷喜赋》就是。为武汉空战胜利,涂康作七言长歌相庆,并且讴歌了飞将陈怀民的英雄事迹:“猛撞敌机愿同尽,足动天地泣鬼神!”这还只是抗战前期的一些反映“战史”之作。随着战事的进展,几乎所有重大战役、事件,直至抗战胜利,全民狂欢,莫不留下诗之记录,可以彪炳史册。甚至那些易为时间淘洗而为后人所难知的史实也在诗词中得以存留。如日,中国空军出征台北,炸毁日机40架,全部安返。冯玉祥、杨沧白皆有诗咏飞将之奇功。另如1938年秋,空军烈士孙景灏于汉口驾机撞毁敌舰,陈禅心即集唐人诗句以歌之,将其誉为博浪沙锥击秦始皇之壮举。对于敌军暴行,大如重庆大轰炸自是得到充分反映(代表作有杨沧白《哀巴渝歌》),就连奉节这样的小城挨炸也有所记载(重庆诗人李重人《闻奉节被炸简问亲友》1938)。抗战诗词所涉猎者,还及于境外战场。如李根源(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5年病逝于北京)的《滇缅战场纪事诗》共九题十一首,起自日,迄于12月15日,历述中国赴缅远征军之战功,其小序曰:“贼胆已寒,国威远张。欣慨之余,随口吟唱。”一些诗人的眼光还关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这方面的作品以姚伯麟、李竹侯二人为多,由一些诗的标题就可知其内容。如《日关东西遍遭轰炸》(姚伯麟)、《美军在菲律宾中部登录》(李竹侯)等等。沈祖棻《减字木兰花·闻巴黎光复》如下:花都梦歇,枝上年年啼宇血。还我山河,故国重闻马赛歌。秦淮旧月,十载空城流水咽。何日东归,父老中原望羽旗。由巴黎念及南京,殷切盼望胜利之情感人肺腑。抗日战争是空前惨烈的,许多将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所以也不乏悼亡之作。陶铸的《悼左权将军》写出了同仇敌忾的气势:“此日三军同痛哭,河山誓死逐强梁。”而“生前气已吞胡虏,死去魂犹作鬼雄。”(濮智诠悼念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和
“拼死留得真面目,图存不惜好头颅。”(汪巨伯悼念王铭章师长)皆为绝妙对句。正面描写战争生活,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女诗人李蕙苏填有《减字木兰花·从军乐》三阕,其一为:和衣卧雪,笑拔霜刀映冷月。一响冲锋,跃马声嘶战雾浓。枕戈待旦,斩敌男儿终不倦。奏凯回军,手弄弦声欲上云。金戈铁马,豪气干云,巾帼不让须眉。 战时生活的生动写照 日寇的入侵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对此,许多作品有沉痛的描述,将作为罪证,作为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永远的控诉。像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无不铁证如山,记录在案。而山河破碎,兵荒马乱;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血雨腥风卷落花”(丰子恺《七绝》,1939),“家仇国恨两悠悠”(柯尧放《送内之湄潭》),“抚时伤事心如焚”(何鲁《黑龙潭》,1937),“睇笑中原泪未收”(汪辟疆句),中国人民无穷的灾难尽都入木三分,有诗为证。这样的诗例太多了。著名词家唐圭璋的《雨霖铃·流亡图》如下:风狂雨急。向前途去,不辨南北。乡关极目何处?但迷雾里,千山遥隔。负老怀婴,浑不管衣履都湿。只念念谁收?庐舍成灰火犹炽。
茫茫四野天如漆,问无村一饭何能觅?荒庐败苇深处,凝泪眼几星磷匿。忍死须臾,伫望三军,扫荡腥迹。会有日万众腾欢,相伴还京邑。离乡背井,饥寒交迫,还念在期盼胜利之日。1938年1月,叶圣陶举家入川避难,行至宜昌,有诗纪实:“下游到客日盈千,逆旅麇居待入川。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纯用白描手法,流民惨状如在目前。1942年,他在重庆思乡心切,夜不能寐:“终日驰车不见津,滔滔江水未归人。渝州万籁一时寂,夜雨啼鹃听到晨。”宛敏灏的《新春偶成》:“一从西走避胡沙,道路流离到处家。底事新春动乡思,他乡胡豆又开花。”柳诒徵的《霞坳》:“荷叶街头早稻肥,霞坳雨后翠成围。频年客路飘零惯,但听乡音即当归。”与此异曲同工,都是难以排遣的离人愁绪啊。抗战期间,齐白石陷身北平。徐悲鸿时常念其安危:“烽烟满地动干戈,缥缈湘灵意若何?最是系情回首望,秋风袅袅洞庭波。”一往情深,却山遥路远,不通音讯,无可奈何。田汉是新文化运动骁将,亦以诗词名世,被屠岸称为“巨擘”。1944年他到了贵阳,一首七绝道尽物价飞涨的艰难时世:“爷有新诗不济贫,贵阳珠米桂如薪。杀人无力求人懒,千古伤心文化人。”(《赠人》)。诗人们的悲愤之情无时不有。成都诗人闵虚谷有两句诗: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形象写照:“惊心故国事全非,剩水残山夕照微。”“南天魂已断,故国恨难平!”(刘大杰《哭郁达夫》,1945)。则更加突出了悲愤之感。“戴花村女歌牛背,不似中原战六年。”(屈义林《渝蓉道中杂咏之六》,1943)就是面对美景,亦不忘国难。刘孟伉《答友》第三联云:“身边妻女从何托,眼底流亡大可哀。”不止于一己之苦,更瞩目同胞之哀。老舍是文学全才,亦擅诗词,抗战期间寓居重庆。作于1941年的《述怀》是一首于沉痛中不失信心,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
再摘取一些精彩的片段:陈禅心听逃难者说日寇暴行后,集杜诗记之:“焚烧何太频,谈笑行杀戮。……积尸草木深,天地日流血。”唐圭璋这样写成都遭受空袭的惨境:“悲恻。弹雨密。料血染游魂,楼化瓦砾。城堙火炬连天赤。”优秀女词人沈祖棻以《声声慢》一曲记述了“闻倭寇败降”的复杂心情,喜余还忧,十分沉痛:“肠断吴天东望,早珠灰罗烬,乔木荒寒。故鬼新茔,无家何用生还!”毋庸讳言,抗战期间百姓所受灾难痛苦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日寇,当时社会也存在着种种腐败行径、丑恶现象。对此,诗人们满怀义愤,不吝笔墨,给予有力的揭露、鞭挞。试举诗词大家向楚《感时之三》以见其犀利:“铜臭摸金手,重重刮地层。人为窃食鼠,官似撞钟僧。民贱妻孥贵,天通鬼蜮能。终南开此径,捷足让先登。”卢前的《内江行》写了“乞儿满街走”,“一人哀号数人和”的惨状后,结尾直指当局:“邑有流亡责在谁?寄语内江贤父母。”回顾抗战时期大后方传统诗词的创作情况,我们十分惊叹中华诗词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古典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曾经遭到一次横扫式的几乎致命的打击,但是在抗战期间竟又奇迹般地复苏了。抗战诗词的复兴和繁荣,是具备了充分的内在与外部条件的,这也是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结果。让我们更加珍惜抗战诗词这笔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认真学习其精髓,汲取其精华,为有力地促进诗词创作在新世纪的繁荣兴旺而努力吧!
“新边塞诗”的提法平议 星
汉 一 边塞,边疆地区的要塞,也用以泛指边疆。边疆,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国家消亡之前,边疆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王朝的版图不尽相同,边疆的概念也就不一样。边塞诗论者,有广义的边塞诗和狭义的边塞诗两种意见:前者把凡是写边疆的诗都叫作边塞诗,后者则以唐代边塞诗为基准,多指西北地区的诗歌。“新边塞诗”论者,也有相应的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从空间上看,笔者行文取广义的边塞诗概念。从时间上看,边塞诗论者也有两种意见:一说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一说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西周,《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下至清代,都可以叫作边塞诗。笔者同意后一种说法。《唐诗别裁集》卷4,沈德潜在讲到李益的诗时,道是“君虞边塞诗最佳”,这是最早出现的“边塞诗”的说法。边塞诗派是指盛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派。高岑并称,始见于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诗论家宋末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最早道出二人诗歌风格的共性。明清诗论家多从其说,都是从其诗作艺术风格着眼的。文学流派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形成后有多种类型。唐代的“边塞诗派”,是由于一定时期内的一些作家创作内容和表现方法相近、作品风格类似,而被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冠以这个流派的名称。诗歌的艺术风格总是和题材内容相关联。在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出现后,研究高岑时将艺术风格转向题材内容。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1941年的初版本,正式将高岑称为一个诗派,并认为其“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善于表现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大学教材的各种文学史,即把“高岑诗派”转化为“边塞诗派”;影响极大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实际操作上便以题材划分出“边塞诗派”。作为高校教材,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行文中论及边塞诗时,仍将高岑列为“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但在章节和行文中不再提起“边塞诗派”。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边塞诗”是早于“边塞诗人”、“边塞诗派”的客观存在,“边塞诗人”指创作个体,“边塞诗派”指创作群体。根据不同的认识、不同的需要,对一个文学流派可以这样称呼,也可以那样称呼;可以继续这个称呼,也可以终止这个称呼。 二 在当代诗坛上,新诗和传统诗词都有“新边塞诗”的提法。夏冠洲等主编的《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诗歌卷》(200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第三章第二节《新边塞诗的兴起与新边塞诗派的形成》谓:“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诗人郭小川来新疆时就提出过新边塞诗的主张。”其后,诗评家李元洛发表《评郭小川的边塞新诗》一文,“明确提到了边塞新诗的命题”,而闻捷、田间、张志民、贺敬之、郭小川、艾青、李瑛、袁鹰等人,他们“都曾先后涉足河西走廊和新疆,写下了一些反应西北边疆生活的边塞诗”。日,周涛在《新疆日报》发表了《对形成“新边塞诗”的设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新边塞诗’主张”。1982年3月,在新疆大学雷茂奎的倡导下,在新疆大学举行了“边塞新诗”的研讨会,会后由雷茂奎等人编选了《边塞新诗选》。与理论研究同步,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周涛、杨牧、章德益等一批数量可观的作者,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边塞诗派”。从所论可知,夏冠洲等人所用为狭义的“新边塞诗”概念。我们回头看看周涛《对形成“新边塞诗”的设想》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话:“既然是一支队伍,那就应该有自己的旗帜。……对这支队伍,它的旗帜应该是:新边塞诗。”“新边塞诗并不是要固守陈旧的传统,一味去描摹边地的山水风情画。固守传统只能成为前人脚下的香客,决不可能是伟大前辈当之无愧的伟大后人。新边塞诗的‘新’,不仅仅在于与‘边塞诗’相比它是用白话写成,它还应该有一切前人所不同的新的时代气息,新的社会节奏,新的思想意象,新的艺术手法。唯其如此,才可能对边塞诗有所创新和发展。”周涛和周涛的同道们,说到了,也做到了。在20世纪80年代初,“新边塞诗”出现了空前的兴盛和繁荣的景象。但是,任何一个文学流派都不可能永远的存在下去。《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载姜耕玉《“西部”诗意——八九十年代中国诗歌勘探》一文,认为:“80年代‘新边塞诗’的提法,愈来愈显得捉襟见肘。因为唐代边塞诗是以抒写卫国保家的戍边生活而得名,而今西部诗是为开拓精神家园而歌,二者不属于同一概念层面。只要改变审视角度,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变化中的西部诗歌,就不难发现富有‘西部’诗意的‘新大陆’。”《新疆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载高波《“新边塞诗”的历史经验》一文,认为“‘新边塞诗’的景观和情思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制约着后来诗人的跟进和发挥;‘新边塞诗’的书写内涵和书写方式,又与后起的诗歌潮流相悖,最终也就后继无人。这是‘新边塞诗’淡出诗坛的根源,也是应该记取的历史经验。”姜耕玉和高波的文章,对新诗“新边塞诗”的创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值得后来传统诗词“新边塞诗”的论者对这一提法认真思考。1995年,全国第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银川召开,在传统诗词领域首次出现了“新边塞诗”的提法。会上,回顾、总结了过去“新边塞诗”创作,对“新边塞诗”的未来进行了积极探索。会后,宁夏诗词学会编选了《重振边塞诗风——全国第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1996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收论文43篇,其中28篇是讨论古今边塞诗的论文。1998年,全国第十一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石河子召开,“这次会议的第一个议题是关于如何继承和发展边塞诗的问题”(霍松林《开幕词》)。会后,由周笃文、星汉编选了《春风早度玉关外——全国第十一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收论文49篇,其中19篇是讨论当代边塞诗创作的论文。时至2005年,《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先生谈到“新边塞诗”的创作时说:“1995年,中华诗词第八届研讨会在银川召开,作为会议研讨的主题,提出了在继承古典边塞诗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边塞诗”,并进而形成“新边塞诗派”的设想。以此为契机,新边塞诗的栏目,开始在全国和地方诗词报刊上出现,历时十年,创作渐成风气。相继涌现出了王亚平、星汉、唐世政、周毓峰、凌朝祥、魏新河、秦中吟、赵京战等名家,他们陆续发表的不同风格的有关军旅、军垦、边塞诗和理论批评文章,已引起诗词界的广泛关注。”(王子江《牧边歌·序》)对于“新边塞诗派”,杨金亭先生认为“尚在形成”中。以上,杨金亭先生列举的人名(包括王子江)所处地点为云南、新疆、宁夏、陕西、北京、辽宁等地。从所列人名来看,使用的是广义的“新边塞诗”的概念。应该说,无论当代新诗还是当代传统诗词的边塞诗创作,在诗坛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诗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三 唐代的边塞诗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影响和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是不能抹杀的,但是其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笔者在新疆生活半个多世纪,曾涉足西域诗的研究,此处便以边塞诗中的西域诗来讨论问题。西域诗的古代作者可分为“躬践斯土”和“未临其地”两类。唐代边塞诗作者其负面影响在于,“躬践斯土”者多是通过夸张,渲染一种悲凉的情怀;“未临其地”者多是通过想象,找到一种诗意的感觉。在诗作中,他们有时在把西域神秘化,甚至妖魔化。岑参到过西域,属“躬践斯土”类。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极力渲染边疆的荒寒。其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风掣红旗冻不翻”等句,均属夸张之辞。古今气候会有不同,但不会变化太大。此诗作于北庭,即今吉木萨尔。“白草”就是芨芨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徐松《汉书西域传补注》卷上),秋冬大风来时的芨芨草,可俯伏而不可折断。“千树万树梨花开”,指的是下雪后雪花留在树上。“瀚海”,指山崖背面。西域八月下雪比较少见,即使下雪也会随下随消,还不至于出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景象。《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句子,也是极力夸张西域寒风之威猛。其中“斗”有两种解释,一为量器,一为酒器。即便为酒器,其大小如拳,也不会“随风满地石乱走”。《经火山》中有句为:“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火山”即今吐鲁番的火焰山,在“严冬”时,也不可能出现“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的景象。《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有“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的句子。“热海”即伊塞克湖,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在“水如煮”和“沸浪炎波”的热海里,竟然“中有鲤鱼长且肥”,只能是胡说。尽管“侧闻阴山胡儿语”,是道听途说来的,说明岑参相信有这样的事儿,才作了这样的诗。李颀属于“未临其地”类。其《古从军行》中有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没有到过交河,诗句只是想象之词。交河距离高昌不远,怎么就“万里无城郭”?“胡雁”为什么要“夜夜飞”?“胡儿”在自己的家乡,看惯了这种景象,为什么还要“眼泪双双落”?郑振铎说:“唐诗人咏边塞诗颇多,类皆捕风捉影。”(《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五章)此语良是!岑参边塞诗的过度夸张,对后世影响颇大。现举一例。清代毕沅在乾隆间从陕甘总督明山出关勘查屯田,至西域。毕沅刻意模仿岑参,渲染西域的荒远可怖。其《苦寒吟》是三句一换韵的古诗,诗作体式一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其中“前日北风如虎吼,树折蓬飞石乱走,黄沙阵阵塞人口”;“今晨欲雪犹未雪,百鸟潜身齐结舌,沉沉四望黑于铁”;“冷气切肤森有铓,解带添衣十指僵,梦魂一往天荒茫”。虽然风骨较岑参远甚,但是诗的形式,不着边际的夸张,却是紧步岑参之后尘。李颀的诗作,似乎成了一种模式,后人多有效仿。清光绪间,为平定阿古柏匪帮,“卓胜军”将领金运昌率军由包头出关,安徽人方希孟入其幕。其《戈壁行》有句为:“大风吹空车轮走,蝎虎如人蟒如狗。老鸦呜呜鬼车哭,掠地黑鹰啄人肉。前山火飞后山雪,寸草不生石骨热。马蹄陷沙沙入穴,驼骨支冰冰桥裂。……怪禽四啼行人恐,宝刀凄凉色不勇。月中一管飞秦声,征客闻之皆泪零。”阴森恐怖,如坠地狱,读之令人毛骨悚然。方希孟这类诗作,较之李颀有过之为无不及。对于“未临其地”者的想象之词,后人也有“较真”者。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没有到过玉门关的王之涣,当然也知道“春风”会度“玉门关”的。此诗的寓意,当是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2所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清代乾隆间乌鲁木齐同知国梁和道光间乌什办事太臣萨迎阿,因为都是“政府官员”,在西域长驻,于西域景物多见,更不理会什么“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或许认为“恩泽”就在眼前,于是对王诗给予“反驳”。国梁有《郊外》一绝,道是:“雪底莎青雪消见,枝间叶茁枝添肥。春风早度玉关外,始悟旗亭唱者非。”此诗后二句用旗亭画壁典,谓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说纯属无稽浅陋之语。萨迎阿有《用〈凉州词〉原韵》写到:“桃杏花繁溪柳间,雨余如笑见青山。极边自古无人到,便说春风不度关。”作者在讥笑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同时,赞美了边疆的春色,表达了对边疆的热爱之情。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唐代边塞诗的出现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和当时的边疆战争有关。唐代文人的仕宦道路不止一条,从军求仕位至将相者,不乏其人。立功边塞,是盛唐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岑参即是如此。塞外风光迥异于内地,对于“好奇”的岑参,从军出塞是最好的选择。盛唐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使诗人们热心从军和密切关心边塞。即便没有去过边塞,当边塞生活成为诗歌中普遍的题材的时候,也会创作出数量少而质量高的边塞诗。“躬践斯土”者所渲染的悲凉,意在说明出塞求仕之不易,其目的在于“自我表扬”;“未临其地”者,受到时代的感染,其结果在于“重在参与”。当代传统诗词创作,接受前代边塞诗负面影响者大有人在。有些当代“躬践斯土”者不管时代的变化,不切实际地宣扬边疆的荒凉。由此尚妄想超越前人,那只是“梦呓”罢了;“未临其地”者,但凭耳食就摇笔作诗,成章后也只能是“梦游”之类。 四 边塞诗内容广泛,但主要是边塞战争和边塞风情两种。战争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现象。“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千古万古无战争”(萨都剌《过居庸关》),只是人们一种良好的愿望。边塞诗人对于战争,并不都是在抒发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必胜的坚定信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悲壮中含有凄怆,豪放中透出无奈。边塞诗中的战争,特别是西北边塞的战争,今天看来多为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民族之间曾经不断地进行过攻伐、掠夺、奴役,同时民族之间也曾互相依附、吸收、融合。通过这两种关系的演进,锻炼成了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撂下这句狠话,一直在影响着后世的边塞诗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誓扫匈奴不顾身”(陈陶《陇西行》)等诗句,可以看出是诗人们的用词是“破”、“斩”、“平”、“扫”,“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在战场上要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敌我双方都会这样做。诗人们有时把战争写得还很血腥:“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高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这在当时无可厚非,作为研究者也是必须提及。但是我们今天作诗再用“斩楼兰”、“入汉家”之类词汇,就大为不当。虽然诗歌是艺术,不能作为战争史来读,不能通过某人的某首边塞诗来判定某次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但是在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演员还在舞台上高声朗诵“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语),你本人又是少数民族一员的话,听到之后又作何感想呢?西域距内地之遥远,进入西域要花费大量时日。道光间,林则徐谪戍伊犁,从西安到惠远就走了122天。《钦定大清会典》卷51谓,晚清时自京师皇华驿至新疆省城,通过塘站传递文报须时82日。清代之前,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且看岑参《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再看《过碛》:“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孤独寂寞,无过于此。正因为如此,古代人对于离别倍加珍惜。因为生离,说不定就是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在交通、通讯现代化之前,这种诗句自然会打动离别的亲友。今天交通、通讯的方便,拉近了人们感情的距离。已经不存在“在那遥远的地方”了。以北京到乌鲁木齐而论,飞机只用3个多小时,火车就是只用30几个小时,不只是像岑参一样做官的“边塞诗人”来去方便,就是普通百姓都付得起路费,用不着“辞家见月两回圆”了。今天的戈壁上通有火车、汽车,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有“沙漠公路”两条,全程不过几个小时。诗人们也用不着抒发“莽莽绝人烟”、“地尽天还尽”的哀叹了。限于交通,在古代亲历西域委实不易,纵然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是“西出阳关少故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到了清代,就已经“驿骑送迎多旧雨”(惠龄《果子沟》)了。今天的新疆,到处都是五湖四海的“故人”,在送别时也用不着“劝君更尽一杯酒”了。古代到达西域的内地人不一定是文人,是文人不一定能写诗,能写诗者不一定能流传。
所以清代以前的西域诗人数量颇少。除却周穆王周姬满、汉朝公主刘细君,唐朝武人来济外,“躬践斯土”而又有诗集传世者,唐朝有骆宾王和岑参,蒙元时期有耶律楚材和丘处机,明代有陈诚,清代却是汗牛充栋。凡有诗集传世者,几乎没有不写边西域风情的。笔者把西域风情诗分为风景诗和风物诗两类来浏览一下。写风景者除岑参外,成就较高的还有耶律楚材。其《过阴山和人韵》写到了北疆的果子沟和赛里木湖。陈诚笔下西域的自然景物,也都生动活鲜。《流沙河》写到了今天东疆的鄯善。此类诗作,清人当然更多,兹不枚举。但是诸如今天新疆的天池,在乾隆年间之前尚无“躬践斯土”者的诗作出现;喀纳斯景区,在新中国成立前,也不见有传统诗词作品流传。所谓风物诗指有关风俗物产等的作品。岑参《赵将军歌》写官军和胡族首领纵博为戏,《优钵罗花歌》歌咏雪莲。清人的风物诗大都以大型组诗“竹枝词”的形式出现,笔者现知就有21种,个中风物诗比比皆是。其中,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和萧雄的《西疆杂述诗》最有代表性。古代有诗集传世的边塞诗人往往出于一种“存史”的心态写边疆的风物。例如汪廷楷《回城竹枝词》其五是写维吾尔女子的着装,道是:“恰奇巴克帽儿尖,红络双垂发过肩。衣敞前襟衫袖窄,满头高插纸花鲜。”诗中“红络”句,句下自注:“回女(维吾尔妇女)皆结发为辫,嫁后则梳发后垂。红丝为络,回语(维吾尔语)谓之恰奇巴克。”当时南疆维吾尔人的住房多是土屋,适应南疆降雨稀少这一物候特点。成书《伊吾绝句》其二十七谓:“细毡贴地列宾筵,密室无窗别有天。务恰克通风火出,不教粉壁挂柴烟。”务恰克,维吾尔语,即火墙。汪诗和成诗都是用欣赏的态度、赞扬的口吻来写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民居。时代在前进,一切都在变化。刘细君那种“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黄鹄歌》)的生活方式,只是当代生活的一种点缀,有些只是旅游景区的装点。当代“躬践斯土”者,切不可戴着古人的“有色眼镜”来看待今天新疆的风情风物。当今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和时代潮流同步,服饰非常时髦。牧区、农村的房舍大都宽广明亮,冬天再无人入住“穹庐”,南疆再也见不到“密室无窗别有天”的民居。清代乾隆间的乌鲁木齐已经是“游牧昔善地,水云今江乡”(国梁《轮台八景·北湾稻畦》》)了,今天的乌鲁木齐和内地大城市一样,到处高楼林立,街道上的汽车也多有堵塞。有些当代传统诗词的作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态,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的农村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动辄“羌笛”,动辄“胡旋舞”,动辄“大漠风烟”,食古不化,颇显滑稽。因为缺少周涛说的“新的时代气息,新的社会节奏,新的思想意象,新的艺术手法”,所以在形成诗歌流派过程中,诗多而无益。 五 边塞诗是一种以题材划分的诗歌类别,如同怀古诗、咏史诗、游仙诗、悼亡诗、艳情诗、题画诗、应制诗、科举诗一样。这类划分,有些名称可以延续,如咏史诗、题画诗等;有些名称却不能延续,如应制诗、科举诗等。以题材划分的诗歌类别的前面冠一“新”字,笔者于前人尚未之见。从“高岑殊缓步”演化为“边塞诗派”,再从“边塞诗派”延伸到“新边塞诗派”,这期间有1200年的时间间隔。以边塞诗而言“派”者,仅此两处。“新边塞诗”这个词组中,“边塞诗”,意在说明对古代边塞诗的继承,“新”,意味着对古代边塞诗的发展。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新边塞诗”在题材内容上的继承有限。新诗“新边塞诗派”的创作渐趋式微,传统诗词的创作亦难形成“新边塞诗派”。故而笔者以为,“新边塞诗”的提法不宜继续下去。当代著名诗人熊盛元在《〈当代西域诗词选〉戊子版序》中说,当今吟坛,就地域而言,有四派引人瞩目,即关东诗派,岭南诗派,津沽词派,天山诗派。笔者对天山诗派曾有《天山诗派初探》(载《新疆社科论坛
》2010年第1期)一文予以论述。与其借尸还魂,不如脱胎换骨。杨金亭先生《牧边歌·序》列举的人名,可根据其题材、地域等特点,不妨用“关东诗派”、“天山诗派”、“军旅诗派”、“军垦诗派”等名称呼之。不知读者以为然否?一孔之见,未必是一得之见,舛误之处,还望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毛泽东诗词:承前启后的不朽之作 周兴俊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今天的影视剧,也的确是一代有一代最为流行最为显赫的文学样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影视以外的文学样式的没落与消亡。例如诗词和小说,就我行我素,不仅依旧流行,而且常会显赫一时。绝对不是“诗亡于宋而遁于词,词亡于元而遁于曲”(清·焦礼堂),当然也不是王世贞、李梦阳等明代学者所说“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至于鲁迅“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经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孙大圣,大可不必动手”之说,或可作这样理解:诗要创新,如果没有翻出如来掌心的决心、勇气和本事,大可不必亦步亦趋地模仿唐诗,因为具有唐代风韵与美的好诗在唐代已经作完,那样的古典韵味和美是不可复制的。宋词元曲就是翻出如来掌心的创新产品。鲁迅本人的诗也是,不然他何必动手写呢?还有“五四”以来流行且显赫一时的自由体新诗,特别是风行辉映至今的毛泽东诗词,更是突破唐宋藩篱而创新独树之典范。以毛泽东“没有一首”是他“自己满意”的几首七律来看,首首都可与唐诗媲美,它们不仅在思想气势上胜出,而且在意境乃至语言艺术上超越。例一:崔颢的《黄鹤楼》与毛泽东的《答友人》。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唐诗排行榜》则更将其列为唐诗第一。其诗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毛泽东也有一首借助仙人咏物抒怀之作,名为《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首诗是否比《黄鹤楼》的格调更高、意境更深、联想更丰富、气势更恢弘、语言更新颖、手法更浪漫一些呢?例二:杜甫的《登高》与毛泽东的《登庐山》。杨伦评价杜甫的《登高》是“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唐诗排行榜》则将其排为唐诗第十五。其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毛泽东的《登庐山》恰好也是写登高望远俯视长江之作: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杜甫登高望江写的是个人的愁苦和晚秋的萧瑟,毛泽东则是环顾天下,俯视欧美,展望未来。毛诗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雄安七言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