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大赞美诗人才华的诗句吴伟业有过什么著名诗句

著名诗人吴伟业的古意赏析 - 武林网
>> > 著名诗人吴伟业的古意赏析
著名诗人的古意赏析《古意》是吴伟业的代表作之一,共有六首诗歌。吴伟业画像第一首是:争传娶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哪得恨长门?第二首是:豆蔻梢头,十三初入万年宫。可怜目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第三首是:从猎陈仓怯马蹄,玉鞍扶上却西东。一经辇道生秋草,说著长杨路总迷。第四首是:玉颜憔悴几经秋,薄命无言只泪流。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第五首是:银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锢。君王自有他生约,此去唯应礼玉真。第六首是:珍珠十斛买琵琶,金谷堂深护绛纱。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这六首《古意》都是吴伟业的经典作品,是六首怀古作品。诗歌中,吴伟业用了大量的意象描绘出了六幅不同的场景,虽然画面不同,但是都有同一个主旨目的,在于抒发亡国之情。诗中,用了泪痕、恨、哭、憔悴、泪流、怜等词眼,向世人说出内心的悲凉之情。吴伟业生活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他才华最盛的时候,恰好也是社会最为动乱时候,入京后,皇帝自杀,李自成称皇帝没多久,就引清军入关,此后明朝廷彻底结束了。面对新的统治政权,吴伟业在诗歌中,用珊瑚和花等意象,抒发了自己不愿向清朝统治阶级低头,但是面对世态,无可奈何之情;除此之外,进一步表了到身为明朝遗员,如果降服于清政府,就无颜面对旧明朝人士的纠结之感。吴伟业诗选的鉴赏及赏析《吴伟业诗选》是叶君远所选注的诗歌选集,这部作品于2000年发行。众所周知,诗歌最繁盛的时代便是清朝,比如、、、等,都是著名的诗人,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名气,直到今天,他们的诗歌作品依然炙手可热,成为老少咸宜的经典作品。吴伟业作品唐诗宋词虽然有很大的名气,但是其它朝代也有一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们一生写有大量的作品,后人知道的却很少,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叶君远将明代吴伟业等诗人的作品选入到《吴伟业诗选》中,让读者在欣赏唐代诗歌的同时,也能了解其它朝代的名家大作。在《吴伟业诗选》中,有大量吴伟业的诗歌作品,比如《圆圆曲》、《遇旧友》、《读史杂感》等等,吴伟业的诗人大多为怀古之作,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在诗歌《过吴江有感》中,吴伟业写到: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吴伟业通过诗歌叙事,先是用了大量的意象烘托出一片寂寥毫无生机的破败景象,进而借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诗歌中,可以看出吴伟业心生悲凉,但是却无力扭转的情形。《吴伟业诗选》中收藏了明清之际的诗歌作品,让后人在此基础之上,解读明清诗歌发展历程和形式体现,拜读明清诗人的瑰丽作品。吴伟业诗作遇旧友赏析吴伟业是明末清初年间,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当时和等人被称为“左江三大家”,在当时社会享有很高的盛名,除此之外,吴伟业在诗歌上有很高的成就,因为擅长写七言叙事诗而被人熟知,后人称他的诗歌体裁为“梅村体”,在诗歌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诗歌《遇旧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吴伟业画像“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这是《遇旧友》的诗歌内容。在这首诗歌中,吴伟业向世人展现出了一幅凄惨落魄的画卷。明末清初年间,社会动荡不安,明朝廷的日益腐败,导致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当时,农民起义频频爆发,加上清军对明朝的虎视眈眈,后来吴三桂投靠清军,灭掉李自成的队伍,清军入关后,明朝正式覆灭,吴伟业身为一名明朝遗民,内心必然是十分痛苦。他身为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不能披甲上战场,但是内在又有文人的气节,不为清朝统治所低头。生活在乱世之中,吴伟业感觉自己非常困苦,走在路上时,刚好碰见了和自己遭遇相同的明朝遗民,俩人相见都落下了眼泪,因为有相同的遭遇所以倍感亲切,彼此约定成为朋友。这首诗歌反映了吴伟业心中苍凉落寞的心情,面对新的朝廷统治,他很不甘心,但是却没有办法。在当时,和吴伟业一样的文人们,大多选择了隐居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吴伟业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吴伟业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2:10:3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明末清初的杰出诗人吴伟业
官方公共微信  吴伟业()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祖父始迁(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赏识,收为学生。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并称&江左三大家&。《》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他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富有时代感。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有《》、《过淮阴有感》、《》、《扬州》、《读史杂感》、《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其中《扬州》四首,更是他七律的力作。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如《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降清;《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楚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写艺人的飘零沦落;《临江参军行》颂扬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船行》等。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传诵颇广。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其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如〔满江红〕《蒜山怀古》,咏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
  吴伟业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等。
  ---------------------------------------------------------------------------
  “自题圆石作诗人”――“江左三大家”之一吴伟业
  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尊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吴伟业诗歌在有清一代的地位。
  一、“苦被人呼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宗源瀚《题梅村先生写照》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五月二十日,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博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
  天启四年(1624),张溥创立复社,吴伟业即成入室弟子,名重复社。崇祯四年(1631),吴伟业参加会试,遭到乌程党人的诬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的试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同年,吴伟业奉旨归娶,荣极一时。陈继儒描绘当时盛景说:“年少朱衣马上郎,春闱第一姓名香。泥金帖贮黄金屋,种玉人归白玉堂。”(《送吴榜眼奉旨归娶诗》)张溥也高兴地夸奖自己的弟子:“人间好事皆归子,日下清名不愧儒。”(《送吴骏公归娶诗》)
  崇祯十年(1637),吴伟业迁东宫讲读官,与温体元党斗争剧烈。十二年(1639),再迁南京国子监司业。十三年(1640),升中允谕德(太子官属)。十六年(1643),升庶子。这段时期,吴伟业仕途之上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而这一切与崇祯帝对他的殊遇是密切相关的,他从内心感激崇祯帝。
  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出于对明王朝的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的感恩心理,吴伟业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顺治二年(1645),南京福王政府召拜吴伟业为少詹事,居官仅两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不合,谢官归里。
  对清朝政权,吴伟业开始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
  顺治十年(1653),“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四年(1657),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
  对这段历史,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顺治九年(1652)贻书相约,终隐林泉,杜门不通。后侯方域去世,吴伟业在《怀古兼吊侯朝宗诗》中万分悲痛地自责:“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尊。”
  康熙十年(1671)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梅村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由此看来,吴伟业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他不愿别人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普通通一“诗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伟业”条认为:“《清史列传》列(吴伟业)入‘贰臣传’中,殊属不当。”他与钱谦益的失节降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后人“苦被人呼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的评议可谓甚得伟业之心。
  二、“萧瑟真怜庾子山,空余词赋动江关”――施补华《题梅村先生画像》
  吴伟业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首先是诗人。他的诗歌专模唐人格调,辞藻华丽,长于七言歌行,尤工关于时事之古诗,这一方面可以举《永和宫词》、《圆圆曲》、《楚两生歌》为其代表作品,与唐代白居易之《长恨歌》、《琵琶行》颇有同调之感。因此,后人以“诗史”评价吴伟业诗歌,说他的诗歌是“诗中有史”。吴伟业的诗歌创作以明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诗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后一阶段的诗作,风格一变,苍凉萧瑟,晚年学庾信,风骨愈上。他的诗歌收集在《梅村诗集》中。
  除诗歌创作外,吴伟业还是清初重要的戏剧家,代表作品有《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等。他希望通过戏剧创作来表达自己的“伤心痛哭之调”,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唱三叹,于是乎作焉,是编也,果有托而然耶?果无托而然耶?余亦不得而知也。”(《〈秣陵春〉序》)他的戏剧方面的创作收集在《乐府杂剧》中。
  上文说过,吴伟业“专纪崇祯时流寇迄于明亡”撰《绥寇纪略》,全书分十二篇,每篇以三字为标题。这本专著是站在明王朝一方攻击明末农民起义的。因为是站在亡明的立场之上,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最终还是触犯了清朝统治者的忌讳,几构一场文字狱。吴伟业的学术专著还有《春秋氏族志》、《春秋地理志》、《复社纪事》等。
  吴伟业的文章清秀隽丽,值得注意。他曾说“平生以文章友朋为性命”,足见他对文章的重视和自负。《梅村家藏稿》收集他的各类文章,共成三十五卷。另外,吴伟业还是清初有名的画家,有作品传世。
  三、“掬伤心之抱,奏亡国之音”――王式通《〈梅村家藏稿〉序》
  《四库提要》论吴伟业诗歌云:“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风华绮丽是吴伟业诗歌的突出特点,例如《田园杂兴八首》(其四):
  竹坞花潭过客稀,灌畦才罢掩松扉。道人石上支颐久,渔父矶头G乃微。潮没秋田孤鹜远,阁含山河断虹园。亭皋木落黄州梦,江海翩跹一羽衣。
  又如《无题四首》(其一):
  系艇垂阳B啼保袢讼婀芑鄙睢G勘膛毫徵缤螅痪戆沤锻鹱摹L獍蘸齑案杌夯海辞嗄裥懦脸痢L毂咔∮谢乒煤蓿等胂衾纱艘挂鳌
  吴伟业诗歌的又一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现实地记叙了明清之际民不聊生、伤乱流离的社会生活,善于叙事,抒情性强。如《避乱六首》(其六):
  晓起哗兵至,戈船泊市桥。草草十数人,登岸沽村醪,结束虽非常,零落无弓刀。使气挝市翁,怒色殊无聊。不知何将军,到此贪逍遥?官军昔催租,下令严秋毫,尽道征夫苦,不惜耕人劳。江东今丧败,千里空萧条。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君见大敌勇,莫但惊吾曹。
  再有大量的作品,则表达了眷怀故国之深情,人事苍凉之悲愤,如《过淮阴有感》: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晚年作品,则偏重于表达逸民之痛、失节之恨,凄婉动人。如《贺新郎?有感》: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事,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吴伟业死前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他所说“寄托良苦”,一是指他的诗歌多影射时事,只是慑于清廷之威不敢直言,所谓“诗史”之义即指此;二是指他以诗歌抒发自己失节之恨,希望后人能通过读他的诗歌而了解他的内心痛苦,并体察他复杂矛盾的心情,进而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年代】:清
  【作者】:吴伟业
  【作品】:过吴江有感
  【内容】: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年代】:清
  【作者】:吴伟业
  【作品】:圆圆曲
  【内容】: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r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岳热巳ヌ章獭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年代】清
  【作者】吴伟业
  【作品】自叹
  【内容】 自叹
  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
  鼓び行奶痈铮瞥岛问鲁龀じ桑
  旁人休笑陶弘景,神武当年早挂冠。
  吴伟业的身世观照历史兴亡痛失名节梅村体――歌行体的新境界
  在清初诗坛上,吴伟业与钱谦益并称。吴伟业才华出众,其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代。他的诗有程穆蘅、靳荣藩、吴翌凤等人分别进行笺注,这在清代诗人中罕有其比。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官至少詹事,明亡里居,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出仕,任秘书院侍讲,迁国于监祭酒,三年后丁嗣母忧南还,居家而殁。在明朝他以会元、榜眼、宫詹学士、复社领袖,主持湖广乡试,辅贰南雍,“为海内贤士大夫领袖”,名垂一时,但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仕明而明亡,不愿仕清而违心仕清,成了“两截人”,丧失士大夫的立身之本,遭世讥贬,深感愧疚,诗歌成了他的寄托,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陈文述说:“千古哀怨托骚人,一代兴亡入诗史”(《读吴梅村诗集,因题长句》,《颐道堂诗集》卷一),就是这种情况的概括。
  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这类诗歌约有四种:一种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戚畹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如《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田家铁狮歌》等。第二种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的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如《临江参军》、《雁门尚书行》、《松山哀》、《圆圆曲》等。第三种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败覆灭,如《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等。最后还有一种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恶政和下层民众的痛苦,类似杜甫的“三吏”、“三别”,如《捉船行》、《芦洲行》、《马草行》、《直溪吏》和《遇南厢园叟感赋》等。此外还有一些感愤国事,长歌当哭的作品,如《鸳湖曲》、《后东皋草堂歌》、《悲歌赠吴季子》等,几乎可备一代史实。他在《梅村诗话》中评自己写《临江参军》一诗:“余与机部(杨廷麟)相知最深,于其为参军周旋最久,故于诗最真,论其事最当,即谓之诗史可勿愧。”这种以“诗史”自勉的精神,使他放开眼界,“指事传词,兴亡具备”,在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上,取得突出的成绩,高过同时代的其他诗人。
  痛失名节的悲吟,是他诗歌的另一主题。这以清顺治十年出仕为标志,在灵与肉、道德操守与生命保存之间,吴伟业选择苟全性命,堕入失节辱志的痛苦深渊,让自赎灵魂的悲歌沉挚缠绵,哀伤欲绝。《自叹》、《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组诗《遣闷》等,忏悔自赎,表现悲痛万分的心情,“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怀古兼吊侯朝宗》诗说:
  河洛烽烟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诗人自注:“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在《贺新郎?病中有感》词里,自我剖析:“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临死仍不忘反省:“忍死偷生廿载馀,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自怨自艾,后悔不迭。吴伟业是真诚的,以诗自赎确实是其心音的流露,《梅村家藏稿》以仕清分前后两集,“立意截然分明”,表示他不回避和掩饰自己的污点,死时遗命家人敛以僧装,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用以表明身仕二姓的悔恨与自赎的真心。这类诗歌对我们认识在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困扰与冲突里挣扎的人生悲剧,有着启迪作用。
  吴伟业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他是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它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也是吴伟业脍炙人口的长篇歌行,它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极委婉的笔调,讥刺吴为一己之私情叛明降清,打开山海关门,沦为千古罪人。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一代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不仅重新组合纷繁的历史事件,动人心魄,也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于传奇色彩。细腻地刻画心理,委婉地抒发感情,比喻、联珠的运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注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诗人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积于错金镂彩的华丽辞藻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精警隽永,成了传颂千古的名句。
  吴伟业歌行成绩突出,誉满当世,袁枚说“公集以此体为第一”(《吴梅村全集》卷第二附“评”)。赵翼评吴伟业诗:“以唐人格调,写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词藻又丰,不得不为近代中之大家。”(《瓯北诗话》卷九)受其影响写作“梅村体”的吴兆骞(1631~1684)因丁酉科场案,遣戍黑龙江宁古塔,《秋笳集》描写塞外风光和郁愤情怀,苍凉激楚。吴兆骞的《榆关老翁行》、《白头宫女行》,以“老翁”和“宫女”的身世遭遇和荣辱变迁,反映家国灭亡,感慨沉沦,与“梅村体”诗歌一脉相承。至清末王运《圆明园词》、樊增祥前后《彩云曲》、杨圻《天山曲》、王国维《颐和园词》等,都是“梅村体”的遗响。
                         
资料出处:
-- 合作媒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美诗人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