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和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网盘一起修炼并成为第101圣贤被称作少圣的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网盘小说

诸子百家的故事
(连载)       
西门杏庵       
写在前面     
感谢煮酒论史!迄今为止,我发在“煮酒”里发的所有帖子都已成书或者签定了出版合同,包括那个点击量还不足3000的《一个编辑的论语讲义》。这给了我一个提醒:写作首先是愉悦自己,其次愉悦网友,至于点击率如何,那不必太放在心上的。    
本人才疏学浅,生活上也过于随意,实在没有能力靠写作养活自己,所以只好继续着按部就班的工作——它毕竟是我赖以养家糊口的饭碗。去电视台做嘉宾,主持人问我:你的爱好是什么?回答说:听话!  
是的,我的爱好是听话。是的,在单位,我变成了喜欢听领导话的员工;在家里,我变成了喜欢听老婆话的男人。    
我不靠写作吃饭,写作不过是爱好而已。带着这种心态来写作,反而很放松。有感兴趣的选题就写,没有就上班、看书、休息。  我的职业是一个编辑,但是一直没放弃兼职教师的职业。    
回想起来,我教过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高中生,教过了大学、中学,就是没有教过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我没有信心能教好,但对于教好小学我充满信心。    
给小学生上课,得学会讲故事,不是吗?“卖火柴的小女孩”诸如此类的外国童话故事,孩子们已经听厌了;“狼来了”的故事讲烂了,何不讲讲诸子百家的故事呢?那是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啊。  
我把这个想法和电视界的朋友说了,他们鼓励我,让我写出来,写成电视讲稿,然后开讲。  
好吧,那我就开写吧。    
什么叫“诸子百家”?顾名思义,“诸子”指的是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先秦文化名人;“百家”呢?是不是真的就是不多不少、刚好一百家呢?不是的。“百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说当时思想家较多。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他们提倡忠孝仁义,玩的是中庸之道,这是他们的传家之宝;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他们提倡的是自然,无为,玩的是大智若愚、装疯卖傻之类;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提倡兼爱,非攻,玩的是墨守成规;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倡导依法治国,现在话叫冷酷无情,或者装酷装忧郁什么的;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传世名言是“白马非马”,他擅长辩论,现在话叫诡辩;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现在话叫迷信,神神道道。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搞外交联合的,现在话叫八面玲珑、能说会道;杂家的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什么都知道一点,现在话叫知道分子,博学家;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现在话可以叫“特农民”;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什么的,就是现在狡猾的狡猾那种人;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是稗官,不是今天靠写小说混饭吃的家伙,而是指喜欢民间传说,考察民俗民风的人,就像今天那些特八卦的人。    
易中天说,汉武帝以后在思想文化界,儒家文化基本是执政党,法家是隐蔽的执政党,道家是参政的在野党,墨家是地下党。这不过是个比喻而已。其实在秦始皇之前,诸子百家是不分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诸子百家的故事》一书提纲    1. 孔子的故事  2. 墨子的故事  3. 老子的故事  4. 庄子的故事  5. 孟子的故事  6. 韩非子的故事  7. 列子的故事  8. 晏子的故事  9. 公孙龙子的故事  10. 杨子的故事  11. 公孙龙子的故事  12. 荀子的故事  13. 商鞅的故事  14. 申不害的故事  15. 许行的故事  16. 告子的故事  17. 惠子的故事  18. 孙武、孙膑的故事  19. 张仪的故事  20. 苏秦的故事  21. 田骈的故事  22. 慎子的故事  23. 尹文的故事  24. 邹衍的故事  25. 吕不韦的故事  26. 管子的故事  27. 鬼谷子的故事  28. 邓析的故事  29. 桓团的故事  30. 彭蒙的故事  31. 宋钘、尹文的故事               
  沙发?激动中
  刚看完大秦帝国51集,那个时代的诸子百家和言论自由在其后的二千多年到现代都无法比的,好羡慕。  电视里的商鞅前半部估计历史可信,后半部太假了,希望从楼主这看到真实的商鞅与商鞅变法。
  期待中
内容简介(卖点提炼)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等诸子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轶闻趣事等等。  作者依据诸子原文同时又跳出原文,通过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诸子,具有故事性强的特点。行文深入浅出,可以作为大学小学生课余消遣读本,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告诉人们幸福之道,处世处人之道,孝敬之道,教书育人之道等等,从而成为现代人安抚浮躁心灵的文化读本。   
   谢谢hexj_88:大秦帝国写得不错哦。我讲的是故事,希望不让您失望,谢谢了。
  谢谢刍狗天下!
  从少时看过《春秋》《战国策》,《商君书》等书后,诸子百家所在先秦时代是我最喜欢时代,我一直认为中国从秦以后无思想,后人不过把先秦诸贤的思想好象猪油炒冷饭,炒了又炒没有一点新意,不过本人文笔太差不能将心中所想一一道出。现在有西门兄为我们讲述诸子那段让人热血沸腾故事,能让我们过足瘾。当然要多多捧场。
(一)    
圣人性情通达,胸襟开阔    
还是先从儒家开始讲起吧。毕竟,儒家在中国的影响大。什么是儒呢?按照字面的理解,儒,就是需要的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儒家的源头是司徒官,司徒官就是帮助君王“顺阴阳、明教化”的。顺阴阳,就是礼制。明教化,就是宣传礼教,进行教化,简称“礼教”。《说文解字》里说:“儒者,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儒者都是很柔和的,和法家相反的。  
讲儒家,就得讲它的创始人孔子。    
先说个笑话吧。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饱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大伙饿得头晕目旋。       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子路便问 “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 ”孔子答道 “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子路三日沉思而不得其解,却在第四天突然顿悟:原来夫子虽是圣贤,仍如同常人一样,车到那里说那里话啊!      
这当然只是个笑话而已,不能当真的。关于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还有这么一个传说。没有一粒米吃实在不是办法,于是,有个学生出注意说,前面有一户人家,我们去借点米来充饥吧。大家看看颜渊,因为他长期营养不良,身体看起来比较弱,又显得笨笨地,也许是去借米的最佳人选。但是,颜渊全然没注意到大家的目光,甚至没有听到大家在议论什么,他刚刚听到老师和子路、子贡的对话,收获很大,正在用心琢磨该如何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之中,子路忍不住了,毛遂自荐,大家不要观望了,我去借。孔子想阻止,但子路不听。    
子路走到前面那户人家的门口,敲响了主人的门,开门的是一位老人。子路马上递上孔子的“名片”,自我介绍说是孔子的学生,不幸困在半路,饿了几天,想借点米。    
老人一听是孔子的学生,就说,我写个字,你如果认出来,不必借,我免费招待全体师生的吃饭和住宿;如果你认不出,那对不起,一粒米都不借。小伙子,你看这样公平吗?    
子路心里偷着笑,我是孔子的学生,别的不敢吹,文化知识方面的事情还能难得到我?就满口答应说,很公平。你随便写。    
老人就写了一个上面是“直”、下面是“八”的“真”字,让子路认。子路看后说, 这是真字嘛!老头一听,马上关门,你可以走了,回去告诉你们老师,不借。    
子路一肚子疑惑,回来把事情的经过给孔子讲了,孔子听后说,子路呀子路,让我说你什么好呢?叫你不要去碰钉子,你偏要去。这个时代呀,人心不古了,看看我们的下场,饭都没得吃,你还“认真”干嘛?    
子夏的好奇心上来了,便要去见见他个老人,自告奋勇去借米。老人开门后,还是写同样的字让他认。子夏想,我不会像子路那么没脑子,写个啥就念啥,就很有把握地念出来:这分明是个“假”字嘛。    
老人一听,马上关门,你比刚才那个学生还差!不借,不借!子夏回来后给老师一说,孔子听了叹息说,你这个人真糟糕,做人有时候也要“认真”的呀!    
上面的故事不是正史当中记载的,不能太当真。什么叫达者?不是滑头,而是两面都说得通,所以儒家不主张在是非之间辩论来辩论去。在处世做人方面,为什么说学问深时意气反而“平”了呢?原因就是学问深的人,不会太固执己见,不会刚愎自用,而是性情通达,胸襟开阔,有超然的修养,有艺术的情操,人情练达,深通世故,这样的人不会急躁,不会手外在环境的影响,真真假假的事情,不会太往心里去,不会斤斤计较。   
  准备条过儒家看墨家,一看才发现墨家还没写出来
孔子:历史上唯一的贵族          
“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这话是朱熹说的。    
    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他的后裔能够世代享受除秦朝之外历朝政府的尊重,甚至享有专门津贴,两千多年没有间断,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创建儒家学说之后,寂寞了数百年,到了汉武帝时代时来运转,得到意想不到的重视,以至于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步。秦朝之后的历代帝王都拿孔子当牌位,把他老人家当成神供起来。后来的王朝把四书弄成必考科目,通过科举考试,考上举人、进士的,都要去庙里祭孔。据有关史料记载,古时读书人获取“状元”功名后,都要到孔庙大成殿行古礼参拜孔圣、诵读孔圣经典语录、缅怀孔圣训戒等,久而久之,形成传世礼制,称“状元礼”。谁要是在祭拜的过程中开小差,交头接耳,轻者取消录取资格,重者打入大牢。    
从汉武帝到康熙,历代帝王给孔子的封号由“文宣王”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先后成为五朝师者至尊。“大成”是说孔子的学问,“至圣”说他的为人和功劳,“先师”就是第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文宣王”,是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宣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才是贵族,唯一的贵族,因为他的身份不受朝代更迭的影响。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孔子的“祖国”是宋国,他的祖先是宋国的大贵族孔防叔,后因宋国内乱,举家移居鲁国。孔子的爸爸叫孔纥,又名叔梁纥,是鲁国的武士,做过地方上的小官。孔子出生时,老爸叔梁纥已经是66岁的老人。3年后,父亲便去世,此后,孔母颜氏便携子移居曲阜阙里,过着艰难生活。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说,我小时就像贫下中农家里的孩子,啥粗活都干过。    
家里贫穷,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了。孔子15岁就四处拜师,立志学习文化,多年下来,积累了很多人情世故,懂得了以德为本,以诗为用;到十七岁,就由于“年少好礼”,被鲁大夫视为特别有发展前途的有为青年。20岁的到40岁这个阶段,他在鲁国当过几任管理仓库和牛羊之类的小官。快到50岁的时候,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也就是地方的行政长官;第三年升为司空,相当于工程建筑部长;第四年,51岁的孔子当上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今天的司法部长吧,并且代行鲁相职务。这是孔子一生当过最大的官了——摄行鲁相,也就是代理总理,但也仅仅三个月,就被季氏等人撵下台了。         被罢官之后,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54岁的孔子屡手排挤,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带着弟子,向各国的公卿大夫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向各个诸侯王宣讲他的政治思想,但都未见用。孔子先到齐国,受到排斥,到了宋国、卫国,曾被驱赶,到了陈国、蔡国,遭遇穷困。就这样,整整奔波了14年,一直到68岁,又回到鲁国。鲁国君王还是善待他。孔子68岁开始著书立说,编订六经。        40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孔子之前,中国的教育是在官府里面进行的。孔子是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是第一个平民教育家。孔子一手创办的孔子学校里,就他一个老师,不像我们现在,有语文、数学、体育老师,数学老师里面又细分为代数、几何、三角老师。很难说孔子是个语文老师还是个体育老师、数学老师、历史老师、音乐老师,他什么都懂,什么都教。孔子上课的内容很丰富,骑马、射箭、音乐、诗歌、礼仪,都是他一个人教。        在《论语·述而第七》里面有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只要拿10根腊肉,都可以来上学。孔门弟子3000,贤者72人。孔子是他那个时代知识最渊博的人之一,所以人们称赞他“博学”。这为他日后创立儒家学派,开办教育,广收学徒,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  
    孔子生长在尊重传统、严守周礼的鲁国,耳濡目染,他从小就重视礼节,在儿童时代就经常陈列俎豆。俎和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代祭祀时,用来盛祭品的器皿。《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孔子就在陈俎豆的游戏中,做摹仿祭祀、学习礼节的游戏了,从小就受到周礼的熏陶,所以,长大后,孔子到30左右聚徒讲学,看到各国礼乐崩坏的现象,他痛心疾首,着手做恢复“周公之礼”的工作。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尽管孔子付出了很多,社会的礼乐仍然在一天天地崩坏,无力回天的孔子明知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他仍为此付出奔波一生,无怨无悔。        季氏是鲁国重臣,根本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后来鲁国内乱,阳货擅权,他采取的态度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意思是碰到有道明君就出来做官,碰到无道的暴君当政就拉倒,干脆远走高飞或是装糊涂。所以,在阳货擅权时他弃官而去,“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听说齐国国君重用士人,他到了齐国,齐国国君对他确实很好,可惜的是,齐君的权力已被架空,说话不算数,没人听。孔子只好又回到鲁国,开始办私学授课,希望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来,权臣阳货被逐,季氏取而代之。孔子重新被重用,但齐国怕鲁国因用孔子而强大起来,自己的国家就有被兼并的危险,便想出了一个美人计——把女乐送给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而不听政,“从此君王不早朝”,无可救药地沉湎于女色,孔子自然被冷落。《我是刘跃进》中解论语“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说:为什么孔子仅高兴远方的朋友,而不喜欢近处的朋友呢?正因为近处的朋友看得清楚,太烂了。这话虽是调侃,对这时期的孔子来说,大约也是真实心情的流露吧?        55岁那一年,孔子带着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传道之路。        
孔子周游列国,14年,吃了许多苦。柏杨说,孔子到卫国就是去寻找实现自己政治理念的机会,这次见到了执掌朝政的南子,总算看到了一线希望。但是老天总是不遂人意。就在孔子在卫国这当儿,夫差召开诸侯大会,卫宣子让孔子和他一起去。此一去卫宣子就没有回来,被逃出国的太子干掉。孔子受各国保护,回到卫国,还和南子一道粉碎了太子的夺权计划。可是不仅垂涎王位的太子还垂涎南子的美色,他不能眼睁睁的就看着自己这么成全了孔子和南子的好事。他答应离开卫国,但是有一个条件,孔子也不能留在卫国。        可怜南子这个全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女人,好不容易喜欢上了这么个男人又阴差阳错的错过,也可怜孔子,命不好不能怨社会。         柏杨的话,只是图一时快活,不能当真的。南子是否喜欢孔子,这事已无法考证。记不起来是谁的话了,说子见南子的故事,在过去的时代,科举考试《四书》章句作为题目出了个遍,但“子见南子”却很少有考官出过,如果真的出了,考生都要骂的,因为实在不好演绎,一个不留神,说出孔夫子“寡人有疾”来,那可麻烦大了。         孔子前来游说君主推行他的“以仁治国”的政治主张,南子难道不知道“以仁治国”是个好东西?可是,在那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时代,诸侯分割,大臣僭越篡权,当你推行仁政的时候,他人早已挥起大刀要砍你的头了,无论是卫国还是宋国,在一个崇尚武力的时代,大家都选择铁腕和血腥来消灭异己,并把这些视为巩固权力的最有效手段,即使异己是自己的血亲也毫不手软。孔子却要求君主行仁道、守礼法,这未免太不识时务!在今天的人看来,不是神经病就是书呆子。        这正是孔子的可敬之处,看上去很拙的孔子,从一个国家都另一个国家,口开闭口谈“仁”,谈恢复他认为最理想的秩序周礼,劝大家不要再厮杀了,可是,君主们都不听,反而认为孔子的到来纯属添乱、多事,甚至咒骂他是“丧家之犬”,以至孔子不是被人追杀,便是被驱逐出境。         但执著于理想的孔子没有气馁,明知道推行不了还要说,还要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异于常人之处。大智慧必定有大悲悯,大悲悯也必有大智慧,即使走投无路,也能随遇而安,百折不挠。        整整14年,忧郁的孔子坐着破牛车,从一国到另一国,他坚忍不拔地游说,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直到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愿意理他,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收留他,他这才无可奈何地踏上返回故里的归途。唐玄宗有诗云:“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栖栖”两字倒是孔子一生的真写照。孔子的一生栖栖惶惶,可以说苦不堪言,人家笑他“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用今人的话来说,就是没享过几天清福,没过过几天安静日子,但孔子却不言苦,依然“乐天知命”。        周游列国的孔子吃了多少苦,今天恐怕难以想象。
2.墨子的故事      
(一)中国最早的帮会头子    
有关墨子的传说是这样的:目夷国原为商王朝建立的同姓方国,位于今天的山东滕州市木石一带。入周之后,目夷国变成小邾国,先后曾为宋、邾、鲁、齐等国的附庸。随着历史的变迁,目夷氏从贵族降为平民(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约在春秋末年(公元前480年),墨氏喜添贵子,墨子应运而生。有一个“母梦赤乌”的故事可以进一步说明。据《琅缳记》与滕州民间传说,墨子出生前,“其母梦日中赤乌飞入室中,光辉照耀,目不能正,惊觉生乌”。乌即翟,是凤凰的别名,因而取名墨翟。“子”是后人对墨翟的尊称。今滕州市木石村有目夷亭,村西为狐骀(即目夷)山、目夷河;村西是落凤山,传说墨子出生时,凤凰落于此山,因而得名。    
查《辞海》,对“墨子”这个人物是这样解释的:墨子(约前486-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不脱殷商传统的思想形式,但赋以“非命”和“兼爱”的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其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们反对侵略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时权贵“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老者得息,乱则得治”。探究关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真理认识准则的三表,并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取实予名的认识论命题。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其艰苦实践,服从纪律。    
后人有云,“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由此可见墨学影响之大,无疑成为当时著名的一派,完全有资格和儒家PK。 梁启超对墨子评价很高,他在《墨子之论理学》中说:“以全世界论理学一大祖师,而二千年来,莫或知之,莫或述之”。有人说,历史如果是由思想的辩论来决定的话,那么墨子必定不逊于孔子。    
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这当然都是后人加给墨子的头衔,历史的真实是:他专门训练了墨家军--一支百八十人的“敢死队”,专门帮助弱小的国家“防守”。张之亮导演、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墨攻》,讲的就是距离今天2200多年的战国末期,赵国想要攻打燕国,赵国大将军巷淹中率领大军,逼近夹在赵燕之间、只有4000余人的梁城。为难之时,梁王向以“墨守”(即擅长防御之术)著称的墨家(军)求救。但是梁王等到的却是一个其貌不扬、孤身前来救援的墨者——革离。    
如果把儒、墨和道当成春秋三教,那么哪一个教派的规矩最多、门规最严呢?恐怕还是墨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孟与老庄尽管也有说教,但是毕竟没有军事组织,更没有建立一支“敢死队”之类的机构,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为义而牺牲生命,墨家“矩子”却做到了让所有的信徒们“皆愿为之尸”的地步!    
《淮南子》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墨家军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平日里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为高尚事。墨子的心中有一个乌托邦,他发誓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全新的理想社会,使人人都“兼相爱,交相利”。他们以为同为人类,皆宜兼而爱之,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差别。为此墨子还自称兼士,称儒家的爱人为别士。    
历史记载,宋楚相争,他一个人去调解。墨子从鲁国出发,那个时候没有飞机,他使用的交通工具只是一辆老牛拉的车,一路上的颠簸可想而知,如果遇上下雨天,那就更难走了。墨子以一个社会活动家的身份,用十日十夜的时间赶到楚国,说服楚王不要攻宋。在墨子前往郢都,阻止楚军攻宋的时候,他的弟子禽滑厘率领着三百名同门,登上宋国的城头严阵以待。    
他到了楚国,人家知道他墨子是大学者,有著名的墨家学校,还有自己的“敢死队”,就不想招惹他。对他还算客气。国君就派一个和他一个级别的能人--公输班陪他喝茶、聊天。听他谈大道理。公输班是何许人也?说出来,吓你一跳。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鲁班师傅,那在当时也是一个高级工程师,怎么着至少也是副高职称啊。    
墨子问,你觉得可以征服宋国吗,凭啥呢?公输班出招,被墨子一一拆去,墨子明白地告诉他,你的所有的招,我都有防守之术。你打不倒我的。墨子为了实践他的“非攻”思想,干脆威胁对方说,你们如打宋国,我就打你们。    
公输班气得脸通红,说我如果使用最后一样武器看你怎么办。墨子说,你要杀死我很容易,但是我告诉你,这没有用。天下人谁不知道著名的“墨守”,如今我已经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的弟子。今天你如果那把我杀了,我的那些弟子可不会善罢甘休,还有我训练的墨家军,你自己看着办吧。公输班当然知道,墨子的学生遍天下,毕业后不少人进入了“精英”阶层,很多国家里,都有墨子的学生,他们的中坚领导分子称为“钜子”。这“钜子”大多很有声望和地位。一般人见了都要敬三分。这可不是吹的。墨家这个组织当时的势力不可小视,在不少国家都设有办事处。有一个当时在秦国的“钜子”, 他只有一个独子,犯了罪,依法要判死。但秦王了解到是“钜子”的独生子,也给墨家组织一个面子,下令特赦。可这位“钜子”很会处理事情,他亲自去看秦王,以来是表示感谢,二来呢,是给秦王找个台阶下。“钜子”说,大王您的特赦令我很感动,但是我们“墨家”的家法不能特赦,不能让人在天下人面前说不起话。于是自己把自己的独子处死了,算是给对秦王一个交代。  
墨家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团。其最高领袖为锯子,锯子的职位是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的。他们有严密的纪律,所有的成员必须绝对服从矩子的指挥。据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他们平时一律食“藜霍之羹”,穿“短褐之衣”,足登麻或木制的“歧矫”,是一群深为战乱所苦、决心在艰苦的生活方式和严密的准宗教团体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游士”。    
你想,这样的墨家组织,这样严密的机构,其创始人墨子来陪你聊天,你公输班敢杀吗?你楚王能不给点面子吗?公输班只好放弃了杀墨子的念头。    
墨子是中国最早的帮会头子。他是“天下为公”的人。每个国家都怕他,两个国家要打仗,他上来说,你们不能打。你们要打的话,墨家的弟子都来打你们两个。     
(未完待续)    
  作者:heruei 回复日期: 23:11:40 
    准备条过儒家看墨家,一看才发现墨家还没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以看墨家了。
  杏庵小学开张致贺!
  快点写啊,看得正入神,没了。。。
  作者:太阳大王 回复日期: 1:08:08 
    杏庵小学开张致贺!  +++++++++++++++++++++++++++++++++++++++++++++++++++++++++++  呵呵,谢谢!
周游列国的墨子    
墨子本来是师从儒门,后来因为和儒门的观点产生分歧,所以“背叛师门”,开门办学,另立门派,成为“诸子”之一。所谓“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纷纷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主张,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个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们为抢地盘,动辄就发动战争。墨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诸主张。墨子的基本精神在“救世”,为了天下太平,他甘愿劳心苦思,摩顶放踵而利天下,靠的就是一个“义”字。    
什么叫“义”呢?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像我们今天所提倡的雷锋精神。我们今天通常把侠义两个字放到一起,成了一个固定词组。那么“侠”是怎么来的呢?原来那是春秋时代的一个职业阶层:“游侠”。《史记》中称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种武士道德是墨子独创的吗?不是的。在周代,帝王公侯这些达官贵人都拥有自己的军事专家,这些人是世袭的武士,是当时军队中的骨干。周朝后期统治权力解体,这些军事家下岗了,原有的权力和爵位也随之丧失,到处找机会打工,不然的话,没法吃饭。这些曾经属于世袭的武士们,被称为“侠”或“游侠”。墨学中,有一大部分便是这种武士道德的延伸。《墨子·公输》篇里,墨子最后对楚王说,“公输般想谋害我。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用我设计的武器武装起来,在宋国城墙上等候着楚国军队的进攻。我可以被谋杀,但是楚军无法杀尽他们。”——这句话中提到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就是“游侠”。    
如果说,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仁政的话,那么墨子周游列国则是为了行“义”。在墨子止楚攻宋取得成功的第二年,恰值楚惠王当政五十年,墨子为宣传“义”,专程到楚国献上自己的著作。楚惠王读了此书后,对墨子说:“您的大作很好。请您留在楚国,做我的顾问。每年俸禄一百钟,委屈您这位贤人了。”墨子一听话说得很客气,就感觉到惠王不准备实行自己的学说,于是决意辞行回家。    
楚惠王封地五百里的厚禄,被他拒绝,理由是他的“仁义学说不被采用,不滞留于朝廷。现在我的观点未被应用,所以我决定回鲁国去”。钱财不是他的目标。公尚过见到墨子,说明越王的意图。墨子问:“你看越王能听我的话吗?”公尚过说:“恐怕不一定。”墨子说:“如果越王能听我的话,用我的道理,只要有饭吃,有衣穿,跟其他大臣一样待遇就行,何必要分封的特殊待遇呢?越王不听我的话,而只要我接受分封,这不是让我出卖义吗?同样出卖义,在中原国家好了,何必跑到越国?”于是,拒绝了越国的分封。    
鲁国南部有一个名人叫吴虑,冬天制陶,夏天耕作,自比尧舜。墨子听说后就去见他。吴虑对墨子说:“义,贵在切实可行,何必空言!” 墨子说,为了不使天下人受饥饿,我曾经想去耕田。但是,我所能做的只是一个农民的工作。一个农民耕田所收获的粟米,分给天下的人时,每人还分不到一升米,不能令天下饥饿的人饱足。为了使天下人都有衣服穿,我曾经想去纺织。但是,我所能够做的只能抵得上一个妇人的工作,一个妇人纺织所成的布,分给天下人时,每个人还分不到一尺,也不能令天下贫寒的人温暖。为了救助诸侯的患难,我曾经想去当一个士兵,但是一个士兵虽努力作战,也不能抵御三军。这样看来,那些作为收效甚微,不如诵习先王的道术,研究先王的学说,了解圣人的言辞意旨,去游说居上位的王侯贵族,去晓谕广大的黎民百姓,那样做效果要大得多。我到各国宣传义,可以救天下,获利巨大,怎能不去宣传呢?从此,墨子成了救世道路上一个百折不挠的苦行者,“虽枯槁不舍也”。      
墨子为了行义,推荐耕柱子到楚国做官。不久,有几个弟子去探访耕柱子。耕柱子请他们吃饭,招待并不优厚。这几个人回来告诉墨子,耕柱子在楚国没有什么好处。墨子答道:“这还未可知。”没有多久,耕柱子送给墨子200两黄金,说:“弟子不敢贪图财利违章犯法,这200两黄金请老师使用。”  
墨子为理想奔波一生,晚年回到家乡。有一次和家人一起去祭祖先,几个得意的弟子随身相随。他先到殷微子墓前,接着又到目夷君墓前,叩头行大礼。墨子肃立墓前,默然地说:先祖啊,您为义而不慕荣利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墨子祭祖之后,又与几位弟子漫游染山。回忆自己一生所做的事——创办私学、招收弟子、组织团体、研制器械、周游列国、制止战争等,仰面看到大自然优美的景色,慨然而呼:“天下无人,则墨子之言犹在!”。      
(未完待续)    
(三) 焚书:首当其冲的是墨家
与先秦诸子不同,墨家是一个劳动——技术型战斗团体。墨家学校可不仅仅是个学校,而是个半军事化的组织。墨家私学有领袖,称为“巨子”,墨家的首领称巨子,即手握矩(尺)的工匠。墨子门徒有义务绝对服从,巨子由上代巨子指定产生,代代相传,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类似于宗教领袖,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     
这一点令后来的统治者很不欣赏,惟恐他人效仿。秦统一中国以后,李斯上书说,民间“非法”办学对君主的统治不利,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惟一有严密纪律的半军事化私学学派组织。后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焚书、禁私学。焚书首当其冲的就是墨家。     
墨子总是到处帮助小国抗敌守城来倡导和维护和平,墨家子弟以“舍我其谁”的态度面对现实。《淮南子·修务训》中说:“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也有学者说,墨子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墨翟早年的职业和基督很像,据说也是个“木匠”。    
周游列国回到家,墨子干什么呢?除了讲学,还自己琢磨造“飞机”。我们知道,墨子是个熟练的手工艺人,抽根烟的功夫,他就能削好三寸之木,然后很快制成一个载六百斤重的车轴。墨子的木工技术可以和鲁班媲美。《鸿书》记载说:“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墨子·鲁问》也说:“公输子(鲁班)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天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不知道为什么,韩非子一口咬定造“飞机”(木鸢)这桩伟大的创举墨子也干成过。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天墨子看到鸢(鹰)在空中翱翔,就花了三年工夫,用木片等材料精心制作了一只木鸢,飞了三天掉下来了。他的一个弟子拍马屁说:“老师您真了不起,竟然能让木头的老鹰飞起来。”墨子谦虚地说:“我差得太远了。我的木鹰,造了三年,三天就坏了。”    
“小孔成像”的故事听说过是吗?说的就是墨子。墨子对光学很有研究,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若干物影成像,进行了精彩的描述:有一次,墨子进行光学试验,他在堂屋朝阳的墙上开了一个小孔,让一个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内相对的墙上出现倒立的人影。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从上下直射,人的头部与足部成影在下边和上边,构成倒影,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     
墨子是中国的科学圣人(任继愈语),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毛泽东高度评价“墨子是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如果讲对社会的贡献,那墨子的贡献大了。先说政治上吧,墨子提出“尚贤”与“尚同”,告诫统治者任人唯贤,不要任人唯亲,不要搞裙带关系。还要当官的树立一个理念--不要看不起人,要知道“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道理。他还认为人民的思想要统一,全国要统一思想。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兼爱、非攻。    
经济上呢?墨子提出“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对于分配制度,墨子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上,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  
教育上,墨子主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  
军事上,墨子主张“有备无患”,有著名的“墨守”。  
外交上,墨子主张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子出身贫寒,成了名人后,也没有住豪宅,没有当大官,没有为自己捞好处。他始终都和学生们混在一起,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穷日子,并自称“贱人”。    
公元前390年前后,墨子带着他的美好理想,离开了那个战乱动荡的人间。据传弟子们遵照他生前节葬的主张,将他的遗体从简安葬了狐骀山下的苍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极其简单,最有价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  
(未完待续)    
  强帖留名!
  首页留名
      作者:各飞 回复日期: 11:59:06 
    快点写啊,看得正入神,没了。。。  ++++++++++++++++++++++++++++++++++++++++++++++++++++++++++++    谢谢楼上的。
  墨子的沙发
  我看过个文章说是墨分为三后墨家的游侠派参加了楚国的内部斗争,因为帮叛军守城,城破时全部殉城。派出报信的一名弟子也在报信后自杀。请问西门兄有没这方面的资料,有的话请详解。  谢谢
3. 老子的故事     
老子、儿子、孙子三代的故事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界历来说法不一。一说即老子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在东周帝国的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史”(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但也有其他说法。比如说,有人把老莱子、太史儋,说成是老子之传人。     
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先秦的老子就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孔子这样形容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在孔子眼中,老子就像一条龙,难以捉摸,“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养乎阴阳。”     
从司马迁的记述中看,他是倾向于第一位老子李耳。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到底活了多少年?也是个谜。有说800年,有说900年,也有人说老子是不死的。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凡人的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还有人说,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精子,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还有一种说法,说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这些传说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不是出自经书或正式传记中,没有什么依据。《道德经》的作者之所以被称为“老子”,大概首先是因为他年老,长寿。当然,《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有一次,我翻杂书看,翻到我爱人的一本物理学方面的专业书——《走进非规则》。这本书的序言很有哲学味道,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在序的开头,这样说:也许人们感悟或认识自然具有准周期的同时性。人类的历史中总有某些人,往往在几乎同一时期感悟、认识自然的某些共同问题。例如,由我们这一时代上溯到大约2500年前,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与中国古代的老子(李耳)几乎同时认识到物质的结构性和制约的协调性,而上升到哲学的认识论。但稍后的中国孔子和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可以说几乎同时形成了思维或观念的转换时代,即构建了归一的规则化。只是由于老子的学说在中国影响巨大,其威望之高,在当时的诸子百家中,也被列为首席大学者,而有老子之称。在当时的诸多学者中,惟有老子没有被称为“李”子。即使后来对东方文化有很大影响的孔丘,也只被称为孔夫子。    
按照这个美国学者的说法,老子是当时的首席大学者。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其实,道家的“巨擘”,不止老子一人,也有人说庄子才是宗师。还有人开玩笑说,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儿子——倪子、孙子。当然,老子、儿子、孙子三代的说法,不过是说笑,是游戏之言,他们并没有血缘的祖孙父子关系。      不过孙子——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他的军事哲学思想,确实是由道家思想而来,他写的《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      倪子,本姓倪,而倪字原有儿子的含义。一说倪子就是计然子,究竟确否?后世很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计然子实有其人。又有说他是范蠡的老师。    
范蠡是个啥样的人呢?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我国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范蠡有三个儿子,史记上是明白记载的。他的小儿子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美女西施所生,这个史实来自于宋云彬先生的《大男》。西施长在吴宫,后为富商之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明确写道:“朱公居陶,生少子。”陶朱公是谁呢?正是范蠡。  
中国历史上,范蠡是个大名鼎鼎的人。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要说做官,他做到人臣之极,当到了相国之位。要说经商吧,他做到中国首富,这样的人,谁不佩服?更精明的在于范蠡这个人深知“鸟尽弓藏”的道理,非常会把握机会,懂得激流勇退,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范蠡三徙”的故事至今对我们颇有启发。《史记》中称赞他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并说,像他这样的人,想要不出名都难。   ??  
关于“范蠡三徙”的故事是这样的:范蠡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大臣。勾践在会稽山被吴国打败后,被迫称臣,勾践深感耻辱,发誓要复仇。卧薪尝胆的故事说的就是越王勾践。越王勾践的幕后策划者是谁呢?正是范蠡,是范蠡支的招。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所用就是道家的学说。有了范蠡这样的“师爷”,越王勾践奋发图强,二十二年后,终于灭掉了吴国。此后越国称霸于诸侯,勾践拜范蠡为上将军。     
范蠡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激流勇退,向勾践递辞职信后,带上美女西施,一叶扁舟,离开了越国,飘然于太湖之上。这正是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风范。《史记》说:范蠡“装其轻珠玉宝,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意思是,范蠡走的时候,带了大量的珠宝,和家人一起乘舟泛海来到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过着普通人的日子。范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勤劳致富,成了齐国的著名富商,名声越来越大,在地方官眼中成了能人和奇人。被齐国的国君封为相国。这个位置对于他不是什么好事,毕竟他是个外来移民,树大招风的道理他自然明白。他又一次选择了逃避,把相印还给齐王,把家里的钱财都分给朋友乡亲,只带了最贵重的财宝,偷偷地跑到一个叫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地方,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    
陶居于天下的中心,是全国交通枢纽,洞明世事的范蠡认为在这里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就自称陶朱公,带领家人做起了生意。没有多久,发了大财,成为天下首富。后世尊称他为天下生意人的祖宗,就源于此。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罕见的智士,史书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未完待续)  
  作者:heruei 回复日期: 22:47:59 
    我看过个文章说是墨分为三后墨家的游侠派参加了楚国的内部斗争,因为帮叛军守城,城破时全部殉城。派出报信的一名弟子也在报信后自杀。请问西门兄有没这方面的资料,有的话请详解。  ++++++++++++++++++++++++++++++++++++++++++++++++++++++++++++
请查看中华书局李小龙注解的&墨子&一书,那里应该有.    
   谢谢楼上的。
  没来得及更新.明天争取.
  西门开新帖,祝贺!
  呵呵,又开一帖,先顶    呵呵,再提前预告,此帖不久又将成“太监帖”,因为不久的日子,此大作又要出版,呵呵,西门哇
  又见西门杏庵,先顶了再看~~~~
  作者:木鱼之木 回复日期: 12:15:33 
    呵呵,又开一帖,先顶        呵呵,再提前预告,此帖不久又将成“太监帖”,因为不久的日子,此大作又要出版,呵呵,西门哇  ++++++++++++++++++++++++++++++++++++++++++++++++++++++++++++  
呵呵,我坚持写完。
?诸子百家的故事 (连载)  
      
老子被逼,写下《道德经》  
南怀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关吏尹喜,大概像现在机场、码头海关的联检处长,知道这位过关老人是修道之士。据《神仙传》上记载:有一天,这位函谷关的守关官员,早晨起来望气——中国古代有一种望气之学——他看到紫气东来,有一股紫色的气氛,从东方的中国本土,向西部边疆而来,因此断定,这天必定有圣人过关。心下打定主意,非向他求道不可。      果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骑了一条青牛,慢慢地踱到函谷关来了。关员向他索取关碟,他却拿不出来,这一下,可正给了关吏一个机会,他本色当行地说:没有关碟,依法是不能过关的。不过嘛,你一定要过关,也可以设法通融,你可也得懂规矩。所谓“规矩”就是陋规,送贿赂。这时,老子似乎连买马的钱都没有,哪儿凑得出“规矩”。好在这位关吏,对于老子的规矩,志不在钱,所以对他说:“只要你传道给我。”老子没法,只好认了,于是被逼写了这部五千字的《道德经》,然后才得出关去。老子以变相红包,留下了这部著作,西度流沙不知所终。    
道教就是这样传说,由老子传给关尹子,继续往下传,更是壶子、列子、庄子。一路传下去,到了唐朝,便摇身一变而成为国教,而《老子》一书,也成了道教的三经之首。道教三经,是道教主要的三部经典,包括:由《老子》改称的《道德经》,《庄子》改称的《南华经》与《列子》改称的《冲虚经》。  
常看到网友在论坛里发帖互相祝贺又出书,一看内容,拾古人牙慧而已。想起主编《四库全书》的著名学者纪晓岚曾经说过的话:“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纪晓岚一生之中,从不著书,只是编书——整理前人的典籍,他自己的著作只有《阅微草堂笔记》一册而已。    
真正大学问者,甚至不著一字。释迦牟尼只讲述,一辈子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更没有出过一本书,没写过一个字。六祖慧能甚至不识字。老子一辈子被逼无奈,才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而后人阐述、解读《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汗牛充栋,不知道多少人靠研究《道德经》拿到教授的职称和学者的头衔。纪晓岚对道家下了八个字的评语:“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圣人和凡人的区别,一目了然。老子《道德经》中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唐朝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来质疑老子: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智者不言,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轻易说话的,不乱说的。当然,也不会乱写的。当一个人吹嘘说,我出了13本书云云,那这个人的学问是值得怀疑的。    
看看今天的写手写的书吧,动不动就是20万字,就像电视剧,就那么一点事,动辄就写50集。再说电影,为什么一些有思想有才华的导演都走上了像《无极》《黄金甲》这样的道路呢?    
古人说起自己的书,常常自谦说,拙作徒有虚名,不过用来盖酱油缸罢了。到书店里看看,现在有多少书值得掏钱,恐怕也只能“用来盖酱油缸”了。     
关于老子的诞生,有这么一个故事:老子在李树下出生,所以就姓李。更传说他母亲怀胎了八十一年之久,因此生下来时,须发皆白,立刻就成为太上老君。据说,唐太宗的第一代始祖就是老子。唐太宗捧老子就像朱元璋捧朱熹一样,所以,道教实际上也成为唐朝正式的国教,唐玄宗、杨贵妃这些人,都曾受符箓。       老子晚年的归宿在何处?不知道。史书只说他到西域去了。他死在哪里?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也不知道。           
(未完待续)
    来听08笑笑生讲故事。    读诸子百家小故事,品人文荟萃大历史。——怎么这话可着像广告语?    我深信,西门之文绝不会太监。起码,在我印象里,庆哥就没有软的时候:)  
   者:V罗杰V 回复日期: 23:44:07 
        来听08笑笑生讲故事。        读诸子百家小故事,品人文荟萃大历史。——怎么这话可着像广告语?        我深信,西门之文绝不会太监。起码,在我印象里,庆哥就没有软的时候:)  +++++++++++++++++++++++++++++++++++++++++++++++++++++++++     那是,阿庆怎么能软呢?还是罗兄了解我。
   古人说起自己的书,常常自谦说,拙作徒有虚名,不过用来盖酱油缸罢了。到书店里看看,现在有多少书值得掏钱,恐怕也只能“用来盖酱油缸”了。  
  学习了~~~~
  好东东,以后教育后代有故事讲了,永恒的道理,经典的故事,先贤的光辉思想万丈永存.呵呵  杏庵兄台辛苦了,写的不错,一直关注你的贴,抓紧写完然后出书我收藏一本.
   ?诸子百家的故事 (连载)        
(三)人往低处走     
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还有道教哲学等等,这些都是道教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我们常听说“仙风道骨”这个词,神仙像风一样缥缈,骨头像道士一样,柔软若水。神仙和道士总是连在一起的。在上古的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西王母是种蟠桃的,这些神仙都令人羡慕不已。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既然是宗教,那么就该有教主了。被道教奉为教主的,除了黄帝,就是诸子百家中的“老子”,他被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与黄帝一起被称为“黄老”。他传世的唯一著作《道德经》,是道教文化的开山之作。道家的代表人物有战国时的庄子(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鬼谷子、秦时方士徐福、西汉方士东方朔、东汉人张道陵、东晋道士葛洪、金代著名道士王重阳(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等。      前面我们说了,老子出生在哪里、从事过什么职业,还是个谜。《史记》里也只是说他故里在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那地方直到晋时还有濑乡祠,祠址即老子诞生的地方。民间流传有老子童年买牡丹根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洛阳是著名的牡丹之乡,老子的家乡曲仁里也盛产牡丹。一天家乡来了个卖牡丹的老人,嘴上功夫了得,他的吆喝也与众不同。只听他喊到:“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老子一听,出口成章啊,冲他的口才,买了一棵牡丹根,回到家种上,结果呢?上当了。后来并没有开出牡丹花,原来老人卖给他的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这个人说话很难听,口才也不好。老子问他,你卖的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没号称气地喝斥他说:“我卖就是这东西,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老子有点不好意思,忧郁了一会还是买了。这一次他没有上当,牡丹根开出了鲜艳的牡丹花。    
据说,老子后来在《道德经》中写出的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就是由此启发而来。  这句话出自《老子·八十一章》。在老子看来,真话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大意是: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就不真实;好人的嘴不巧,巧嘴的人不是好人;真懂的不卖弄,卖弄的就是不真懂。  
老子的话太有智慧了!不但中国人听起来受启发,老外也一样。《道德经》第六十章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一样。美国前总统里根就非常喜欢“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他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引起强烈反响。后来《道德经》一书的英译本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里根并不是故作高深,用外国古人的话充门面,而是深悟其妙。众所周知,里根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和繁荣。  
    首先,老子明确指出,烹煎的对象是“小鲜”,不是“大鲜”,更不是牛排。厨师在做这道菜的时候,必须因“菜”而异,火候适中,不能过,否则小鱼就焦了,糊了,难以下咽;火候不到也不行,腥味除不去,同样不好吃,不喝口味。治理一个大国也是一样,决不能同用煎牛排的方法煎“小鲜”,煎糊了就白白浪费。悠然自得,不愠不火,该翻身时就翻身,掌握好分寸、火候就可以了。一个大集体公司的总裁,如果整天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和放松,那就是想想了,有没有必要事必躬亲?是不是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一个人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事事过问?真正的大老板,一定有“治大公司若烹小鲜”的胸襟和气度,充分发挥下面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凡事都要案“请示”后才敢做。     
著名导演陆川曾如此评价自己的老板王中军:“你可以看到中国有钱的制作公司很多,为什么在王中军这儿导演可以拍出好作品?因为他管方向不管具体的事,他相信你作为一个创作者,你热爱你的东西,你的热爱是完成它的根本。很多制作公司会到现场说三道四,甚至一个角度都要和你掰扯。中军没有介绍过任何演员演戏,这是一个很技术性恰恰是很有意义的信任。”    
这当然不是套话,在陆川成名之前,拍摄电影《寻枪》时,华谊兄弟就敢于让从来没有拍摄经验的陆川当导演。提到这其中的风险,王中军表示:“我只要用人,就是百分之二百的信任。”后来,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陆川一度打退堂鼓:“我有一次特别沮丧的时候,给中军打过电话。中军说你把片拍完,最后一句话是我信任你。我觉得中军是拿实际行动在支持你。”    
正是因为王中军的“信人”,陆川才得以拍成《寻枪》,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一部著名文艺片。老子有句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上善之人好像流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最后流到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老子很崇尚水德,认为水性最接近道。他用水性来比喻具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一是柔弱,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争。    
有句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常高处走。这话的后半句是很有问题的,完全违背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不符合道,是逆道而行。真正顺道而行,就应该学会:人往低处走。这才符合老子的处世哲学。    
也就是说,做人要像水一样,性柔而能变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盆中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未完待续)    
  作者:殇梦骑士 回复日期: 22:55:19 
    好东东,以后教育后代有故事讲了,永恒的道理,经典的故事,先贤的光辉思想万丈永存.呵呵    杏庵兄台辛苦了,写的不错,一直关注你的贴,抓紧写完然后出书我收藏一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殇梦骑士兄谬奖了,谢谢。
  似乎论述不充分亚,墨子还好,儒家基本没有描述主要政治主张,虽然讲到仁,可怎么叫仁,怎么叫义,都需要说明白亚,现在儒家被误读得很多,到底他凭什么独领风骚数千年,这都需要讲清楚亚~~~我相信一点,存在的必有它的合理之处~~~至于道家,我个人很不喜欢,特别是无为而治,如果大家有好的知识,经验都不传播出去,人类怎么进步呢?说起来都是自己过好万事大吉的学说,与人无益~~~
  作者:tdj306 回复日期: 0:18:09 
    似乎论述不充分亚,墨子还好,儒家基本没有描述主要政治主张,虽然讲到仁,可怎么叫仁,怎么叫义,都需要说明白亚,现在儒家被误读得很多,到底他凭什么独领风骚数千年,这都需要讲清楚亚~~~我相信一点,存在的必有它的合理之处~~~至于道家,我个人很不喜欢,特别是无为而治,如果大家有好的知识,经验都不传播出去,人类怎么进步呢?说起来都是自己过好万事大吉的学说,与人无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tdj306言之有理。
4. 庄子的故事      
(一) 做一只在烂泥中摇头摆尾的乌龟      
庄子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通过阅读,便可以了解庄子这个人。  
庄子是一个啥样的人呢?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宋国,那可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个时候,人们说起宋国来,那就是像是欧洲人说起希腊来一样。文化名人一般出在宋国,孔子,也是宋国的后代嘛。这是大概是因为,宋国曾经是殷商的封地。庄子生卒年学界有争论,还不能确定下来,大约生于公元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时期,他曾经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经常用一些怪人来说故事,比如说怪人子桑和子舆是好朋友,有一次,子舆去上门看他,子桑家穷得吃上顿没下顿,大约饿了几天,没力气说话了,一个人在那里有气无力地唱歌,那歌声像哭又像笑,特别刺耳,什么“父邪!母邪!天乎!人乎!”不让我吃饱穿暖,为什么要生我呀,一副令人哭笑不得的样子,感觉他连气都快没有了。看到子舆说,你来了。你看我学问做得那么好,为人也不差,文凭也有,可是就因为学文科的,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我就关在家里想啊,拼命想,还是想不通。既然上天给了我生命,怎么又让我挨饿?让我求职四处碰壁?真的有命运吗?不是说天地是无私的吗?那为什么命运之神就不光顾我一下?难道这就是我的命吗?        当一个人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命也夫”,就是命了,命就是答案了。但是,庄子说,一个得道的人,没有命运之神,你自己就是神,只不过找不到。庄子的“命也夫”也不过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而已。       
庄子说,什么叫快乐?我问你“人有能游,且不得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悠游自在,那么他在哪个单位不自在?一个人如果他就是一个性格古板、多事、闲不住的人,那么即使让去务虚协会养老,也不会悠游自在的,一样会给自己找麻烦也给别人找麻烦的。没有办法,人与人不同,你就这性格,受苦的命,改不了啦。林语堂有一本书,叫《生活的艺术》,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是林语堂在西方的大学课堂上讲课的讲义,讲的就是传统中国人的快乐观。很明显,林语堂是受了庄子的影响。苏东坡的文章写得好吧,还不是从庄子那里偷学了几招。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快乐呢?在庄子看来,很简单,就是自己主动卸掉各种各样的拖累,像名呀,金钱呀,知识呀,大房子呀,乌纱帽呀,美丽的情人呀,荣誉呀等等。庄子不是说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短暂的,而知识浩如烟海,无边无涯,用短暂的生活去追求无止境的知识,是很危险的;而明知道危险还要那样做,那就更危险了,无可救药了。       一般人把庄子这段话解释成,追求知识,比如现在钻研学问,考学位等等,其实,这只是庄子借求知来说事罢了,求知如此,追求官位,追求金钱,追求美女,追求名声等等,又何尝不是如此?道理是一样的嘛。         庄子不过是告诫世人,不要贪得无厌,要克制欲望。一般人对美好的东西总是追求起来没完没了,刹不住车。钱多了还想更多;房子买了一套又一套,官已经当上了,还拼命地上爬;好吃的菜,天天想吃,不好吃的,一口也不尝;书已经出了几本了,还想再出更多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纵欲,纵欲就无法逍遥。鸟背着金钱、房子还能飞得起来吗?不可能的,纵欲的结果,只能离生命和生命所提供给你的自由和快乐越来越远。    
一般人怕官,怕权贵,庄子呢?他视权贵如腐鼠。《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老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看你了,他可是名人哦,学问比你发,你的相位危险了。     
惠子一听,我刚当上宰相,他就来打我的注意了,非常心虚,马上安排下面的人找到庄子,让他尽快离开,否则不客气了。派去的公差在大街搜了三日三夜,还是没有找到庄子。不料庄子从容地来到惠子的府上,见到惠子,开门见山地说寓言: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不知道相爷听说过没有?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阁下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惠子听了,面红耳赤,羞愧得无言以对。心想,好你个庄子!你不想当官也就罢了,怎么变着法讲寓言来骂我!把我说成“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的猫头鹰!岂有此理。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现在社会,谁愿意当一头缩头乌龟?大家争先恐后,挤破脑袋,都想做一匹千里马,忧心忡忡、翘首以待地等着被伯了看中。而庄子怎么想的呢?他不做人人羡慕的千里马,而宁愿做一只在烂泥中摇头摆尾的乌龟。    
(未完待续)  
一般人怕官,怕权贵,庄子呢?他视权贵如腐鼠。《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老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说,庄子来看你了,他可是名人哦,学问比你发,你的相位危险了。          惠子一听,我刚当上宰相,他就来打我的注意了,非常心虚,马上安排下面的人找到庄子,让他尽快离开,否则不客气了。派去的公差在大街搜了三日三夜,还是没有找到庄子。不料庄子从容地来到惠子的府上,见到惠子,开门见山地说寓言: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不知道相爷听说过没有?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阁下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惠子听了,面红耳赤,羞愧得无言以对。心想,好你个庄子!你不想当官也就罢了,怎么变着法讲寓言来骂我!把我说成“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的猫头鹰!岂有此理。      
  “御”可不是“骑马”,是“驾车”。    
  作者:龙城快刀 回复日期: 15:22:26 
    “御”可不是“骑马”,是“驾车”。  ——————————————————————————————  是我弄错了,谢谢龙城快刀!
  呵呵,来看西门,顶
  ========================================  “万爽节”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秘密!  ========================================
老婆死了,鼓个破盆唱歌     
西门杏庵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庄子·至乐》中关于这个故事的原文是: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流沙河先生对这段话是这样翻译的: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在庄子看来,大自然赋给我们形体,用生活来使我劳顿,用岁月来使我年老,用死亡来使我永远休息,自然是变化的,人必须顺应自然,这样才能不喜不惧生死。甚至,死也是快乐的。有一天,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震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旁边草丛中露出一个空头骨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看穿了生死。这么说来,庄子的人生就没有迷茫了吗?我们来看一则故事: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弟子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庄子也看穿了穷富。在《论语·雍也》里有这样的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孔夸奖弟子颜回,颜回的品性高,一箪饭,一瓢水,住在陋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庄子的境界比颜回高多了,颜回还坚持说“君子固穷”,而庄子根本就没有了穷的概念了。《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未完待续)  
   庄子的境界比颜回高多了,颜回还坚持说“君子固穷”,而庄子根本就没有了穷的概念了。《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4.庄子的故事    
(三) 庄子畅论三剑
       
刀剑在古代被视为武士的灵魂与精神象征,日本武士必须常年佩刀,刀不离身,故在所有的古武术门类中,剑术是武士必须掌握、流传也最为普及的武艺技法之一。剑术在古时又称剑法、击剑、平法、兵法、小兵法、刀法、太刀打等。明治以后始称剑道。  
金庸笔下的剑客,曾经让我神往。尤其是那些高人所使用的武功,什么“北冥神功”、“化功大法”,什么“乾坤大挪移”等等,很有李白的洒脱,很是佩服金庸对剑道的理解。比如他说,侠客的至高境界仍旧是无招胜有招等。  
后来看了李白《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疯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曾经以为李白能写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绝妙诗句,一定是剑道高人吧。令小辈慨叹不已。    
等到读了《庄子·杂篇》中的《说剑》之后,才明白,原来他们都是从庄子那里偷来的,他们武学的始祖是庄子。在天龙八部中,“北冥神功”,“化功大法”等著名武功直接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中不是说了嘛,“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再后来,看了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就觉得很露骨地在学庄子了,不过是把庄子的武功大大发挥了一番。庄子讲“大音希声”,李连杰说:剑术与琴韵相仿,都讲究大音希声之境界。张艺谋讲了剑术的三层境界:第一,手中有剑,心中有剑;第二,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手中无剑,心中无剑。这三种剑,赤裸裸地脱胎于庄子的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只不过改了一下名称而已。张艺谋的武功藏有一式:十步一杀,与庄子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相比,其内功更不敢望庄子之项背。庄子的剑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已达到登峰造极,后世只能高山仰止,无法逾越。  
《庄子》中的《论剑》,其实就是论勇。赵文王喜欢剑术,门下聚集的剑客有三千多人。他们日夜在赵王面前对击,一年死伤百余人,而赵王喜之无厌。如此三年,国势衰弱了,其它诸侯国便商议讨伐它。
      庄子时代,赵国的大王赵文王酷爱剑术。天下的剑士纷纷投其所好,想从大王那里捞点好处。大王就命令他们比试,看谁最厉害。宫门左右云集天下众多剑士,多的时候达三千人。他们互相拚杀,都想得天下第一。    
这种血腥的比赛经常进行,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乐此不疲。赵国的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是人不是人都号称自己剑士,因为只要被大王看上了,荣华富贵就不愁了,所以老百姓像梦想中大奖一样地梦想当一流剑士,没几个人在踏实地工作、耕田了,导致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如此下去,国将不国,难免不被其他野心勃勃的诸侯国意吞并。        太子赵悝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天下早晚是他的。这样下去,不用等到自己即位,国家就灭亡了。于是,他悄悄地召集心腹大臣商量,怎么办?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你们大家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悦大王不反感的情况下,阻止这种无聊的剑士比赛。如果有这样的能人,“吾将赏赐千金。”    
大家一听,这样的事,我们实在无能为力,但有一个人可以办到,这个人就是庄子。    
庄子是谁?太子问。一大臣说,庄子呀,他是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红包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千金红包你们拿回去,事情我照办就是了。就这样,庄子和使者一道来见太子。庄子开门见山问太子,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什么指示?    
太子说,久闻先生大名,特奉上千金作为您进京的路费。先生不收,是不是事情很难办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劝大王放弃好剑的癖好。如果劝大王比成功,逆了大王的意,那么我就有负太子重托,我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如果我既能成功地游说了大王,帮太子解除了后顾之忧,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还用得萡拿那区区千金红包吗?    
太子一听,果然是了不得的高人。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非常傲慢地说,太子介绍您来,你打算以什么教给寡人?    
庄子不卑不亢,说,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大王说,您的剑术有什么特点?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文王一听了,这么厉害,好,天下无敌矣!庄子说,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说,不急,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说,臣盼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说,任何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说,说吧,哪三剑?庄子口才十分了得,就从容地说,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    
赵文王好奇了,居然有这样三剑?说来听听。    
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剑锋,齐国泰山为剑刃,晋卫为剑脊,周宋为剑环,韩魏为剑把;包以四夷,镶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用五行制衡,用刑德论断;阴阳开合,春夏养持,秋冬运作。这种剑,直刺一往无前,高举冲破云霄,下探穿透黄泉,左右挥劈旁若无物,上断浮云,下斩地维。这种剑一用,诸侯听命,天下顺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呢?    
庄子说,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    
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    
庄子说,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    
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说,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    
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自杀了。      
这就是庄子。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来自于他,来自于距我们2400年的这个我们称作“庄子”的人。纵横生死,豪迈豁达,终其一生,庄子一直对生命严肃而幽默,从未亵渎。     
庄子与惠施那场著名的“子非鱼”之辩大家都很熟悉吧?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你看那鱼,在河中游得那么悠闲自得,多么快乐啊。  
当时著名的辩论家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马上反驳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肯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未完待续)    
  庄周说剑,故事虽好,但毕竟很明显是后人借其名,杜撰出来的。和庄子内篇不仅在思想上自相矛盾,而且在文风上也大相径庭,一为内含,一为外放。
  作者:四月的胡杨 回复日期: 12:07:58 
    庄周说剑,故事虽好,但毕竟很明显是后人借其名,杜撰出来的。和庄子内篇不仅在思想上自相矛盾,而且在文风上也大相径庭,一为内含,一为外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错,虽然目前学界颇有争议,但是庄周说剑已经影响了李白等文人侠客.
?诸子百家的故事 (连载)             
西门杏庵  
      
(四) 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          一天,庄子带着一帮弟子在在崇山峻岭中,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那个季节,正是深秋,寂寞的季节,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庄子穿着粗布衣,戴着破草帽,穿着烂麻草鞋,像个奇怪的老渔民。自古逢秋悲寂廖,庄子在萧瑟的秋风,感觉有点冷,仰望着空旷的天空,他老人家放声高唱道: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跟随的众弟子们一听,懵了。老师不是一向豁达大度的吗?江湖上都知道庄周化蝶的故事。这是老师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为了讲清楚“齐物”,老师拿自己作例子,来个现身说法。他说,前段时间,我做了个梦,梦到我变成一只蝴蝶了,在花丛中惬意地飞舞着,飞舞着,舒服极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突然醒了,吓一跳,哎呀,我还是庄周。这下麻烦了,懵了,我糊涂了。弄不清楚究竟是蝴蝶在梦中化成了庄周呢,还是我庄周做梦梦到化成蝴蝶呢?“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搞不清楚谁是谁了,而庄周与蝴蝶又必定是有区别的,这样的变幻形态,就叫物化。       
想必刚才是梦里,现在醒来了;哎,不对,不对,一定是刚才是醒的,现在在梦中。于是庄周化为蝴蝶,翩翩起舞,到了“忘我”的境界了,也就是“无已”了,这个嘛,就叫“物化”。《齐物论》的核心就是讲这个。在道家,人的死不叫死,叫物化,是另一个生命变化的开始。死不可悲,活着也没有什么可喜,差不多,一个是睡觉去了,一个来做梦。    
“庄周化蝶”这个故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太大了。很多文人都受了这个故事的影响,常常浪漫主义地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羽化”。仙剑里面就有化蝶,很美,很美。明末有个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叫冯梦龙,他编写了一部《三言》,影响很大。在《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讲到一个故事《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说的是临安城里有个金老大,从祖上到他,做了七代团头(乞丐头目),吃的住的都很好,但是富而不贵。金老大有个漂亮的女儿名叫玉奴,有才有貌,很想攀一个官宦之家的少爷,无奈门户不对,只好嫁给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莫稽。玉奴婚后不惜财力物力供相公莫稽读书。三年后,莫稽金榜题名,得授官职。在携眷上任的路上,因怕乞丐之女的身份丢人,索性将玉奴推下河里……金玉奴获救,恩人许德厚收她为义女。那许公恰巧是莫稽的顶头上司。许公以嫁女为名,让一对旧夫妻二次圆房。“羽化”为官宦千金的金玉奴指挥丫头棒打薄情郎后,与莫稽破镜重圆,夫妻和好,比前加倍。     
“庄周化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既然你知道做梦的状态,那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是清醒的呢?     
弟子想,一向乐观大度的老师今天居然伤感起来。太奇怪了,一定又有了新的感悟,于是马上上前问:老师,今天为什么悲伤呢?                 庄子说:在当今乱世,天下哪里有乐土?哪里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哪里才是安全的地方?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正当的?世俗眼中的富贵、长寿、美色、音乐真的快乐吗?贫贱、病夭、丑陋,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乐,这些真的痛苦吗?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弟子问:老师,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    
庄子不正面回答,反问学生:你们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像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像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像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    
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鲁王养鸟的故事可以解释一下庄子上面的话。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时明月诸子百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