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的国际海事卫星星dnid码怎么查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利用作为中继站的一种船舶无线电通信系统。它具有全球(除南北极区外)、全时、全天候、稳定、可靠、高质量、大容量和自动通信等显著优点,既可改善船舶营运和提高管理效率、密切船岸联系,而且有助于保障海上人命安全。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是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系统(MSS)的一种。它包括移动台之间、移动台与固定台之间、固定台与公众通信网用户之间的通信。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系统。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简介
(system of maritime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是使用作为中继站的船舶无线电通信系统。其特点是质量高,容量大,可全球、全天候、全时通信。美国于1976年先后向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发射了三颗海事通信卫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事卫星通信站,主要容量服务于海军 。1979年7月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立 ,并于1982年建立了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成为第一代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海事卫星通信系统虽然造价昂贵,但因其有许多优点,而发展前景广阔。
海事卫星电话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岸站和船站三大部分组成。①海事通信卫星。它是系统的中继站,用以收、发岸站和船站的信号。卫星布设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个洋区,采用静止轨道卫星,卫星可提供电话、电报、传真和共用呼叫服务。②岸站。它是设在海岸上的海事卫星通信地球站,起通信网的控制作用,设有天线等设备,岸台可与陆上其他通信网相连通。③船站。它是装在船上的海事卫星通信地球站,是系统的通信终端,装备有抛物面天线等设备,电话通信采用调频方式,电报通信采用移相键控调制方式。每颗通信卫星的通信容量的分配是由指定岸站的网络协调站负责分配卫星通信信道。电报信道预先分配给各岸站,由其负责分配与船站进行电报通信的时隙。电话信道由网络协调站控制,由船站、岸站进行申请后分配。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简况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International Maritime Satellite Organization)成立于日,总部设在英国伦敦。INMARSAT现拥有美国、英国、日本、挪威等87个成员国,我国在1979年参加该组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全球使用INMARSAT的国家超过160个,用户已有16万多,中国用户有6000多。
INMARSAT原为一个政府间的合作组织,最早提供的业务仅限于为航行在世界各地的船舶提供全球通信服务。后来,INMARSAT将通信服务范围扩大到陆地移动的车辆和空中航行的飞机。在1994年12月的第10次特别大会上,更名为“国际移动卫星组织”,但仍称“INMARSAT”,成为惟一能提供全球海上、空中、陆地、救险、定位等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提供者。
INMARSAT在1979年成立后先后租用了美国的MARISAT卫星、欧洲宇航局(ESA)的MARECS卫星和INTELSAT的IS-V卫星来进行以全球海事移动卫星业务为主的运营工作。到1982年形成了第一代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第二代卫星,INMARSAT发射了自己的专用卫星。第三代卫星是最新的、功能最强的,除了具有1个全球波束外还具有5个点波束,可以令地面终端实现小型化。
1976年美国为满足海军通信的需要,先后向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发射了三颗海事通信卫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其中大部分通信容量供美国海军使用,小部分通信容量向国际商船开放。日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立,中国是它的成员国。日,该组织通过租用美国的海事通信卫星、欧洲航天局的欧洲海事通信卫星和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国际通信卫星-V等卫星的通信容量,沿用海事通信卫星的技术体制,组成了第一代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并开始营运,覆盖范围如(图1) 。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现处发展初期,设备复杂,造价高,尚未广泛采用,但是发展很快。1976年世界上有34个船站和2座岸站,到1982年发展到1650个船站和7座岸站。不少国家正在建设或筹建本国的岸站,研制小型、简便、廉价的船站设备。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正在着手研究第二代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要求以及向船舶提供定位能力等问题。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在国际海事组织正在研究的“未来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组成
国际海事卫星系统应用框架图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装在船舶(包括海上工作平台)上的海事卫星通信地球站(简称船站)、设在海岸上的海事卫星通信地球站(简称岸站)和海事通信卫星组成(图2)。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船站是本系统的通信终端。配有直径约 1米的抛物面天线以及相应的通信设备,采用L波段,发射频率为1.6千兆赫频段,接收频率为1.5千兆赫频段。电报通信采用移相键控调制方式,发射速率为4800比特/秒,接收速率为1200比特/秒。电话通信采用调频方式。
海事卫星系统应用框架图
岸站在本系统通信电路中起网络控制作用。设有直径约13米的卡塞格林天线以及相应的通信设备,并与陆上通信网路相连接。采用C波段,发射频率为6千兆赫频段,接收频率为4千兆赫频段。为了消除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频率偏移的影响,还采用L波段的频率作为自动频率控制的导频,并作为岸站间业务电路和试验电路的频率。
海事通信卫星是本系统的中继站,转发船站和岸站所发信号。采用静止轨道卫星和球波束,按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三个洋区配置。每颗卫星装有L→C波段和C→L波段的转发器,提供电报和电话(包括传真和数据传输)信道,以及共用呼叫信道。每个电报信道以时分多址方式分为22条报路,电话信道采用单路单载波技术。
为了充分利用每颗卫星的通信容量,本系统采用较为复杂的信道分配方式,并在每个洋区由设立于指定岸站的网路协调站负责分配卫星通信信道。电报信道预先分配给各岸站,由其负责按需分配与船站进行电报通信的时隙。电话信道由网路协调站控制,根据船站、岸站的申请进行分配。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系统组成
INMARSAT系统主要由空间段卫星、网络操作控制中心、网路协调站、岸站和船站和用户终端组成。INMARSAT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INMARSAT系统组成
(1)空间段
INMARSAT系统采用了4颗第三代卫星和5颗备用卫星,INMARSAT的卫星按四大洋区分布,分别是大西洋东区(AOR-E)、大西洋西区(AOR-W)、太平洋区(POR)和印度洋区(IOR)。在每个洋区上均有一颗第三代卫星,另有一颗第三代卫星备用,还有四颗第二代卫星由于容量相对较小,已转为备用。
(2)网络操作控制中心(OOC)
网络操作控制中心位于英国伦敦总部的大楼内,它的任务是监视、协调和控制INMARSAT网络中所有卫星的工作运行情况。
(3)网路协调站(NCS)
每个洋区分别有一个岸站兼作网路协调站,该站作为接线员对本洋区的船站与岸站之间的电话和电传信道进行分配、控制和监视。
(4)岸站(CES)
岸站是设在海岸边上的地球站,基本作用是经由卫星与船站进行通信,并为船站提供国内或国际网络的接口。岸站是双频工作方式(L和C波段),C波段用于语音,L波段用于数据。
(5)船站(SES)
船站是设在船上的地球站,是系统中的终端系统,用户可通过所选的卫星和地面站与对方进行双向通信。使用L波段。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终端标准
INMARSAT系统的标准移动终端主要有6种基本类型,即进行海上/陆地业务的A、B、C、M、Mini-M标准以及进行航空业务的航空标准(Aero)。
(1)INMARSAT-A
INMARSAT-A是1976年启用的第一个系统,采用模拟FM通信制式,信道带宽50kHz,能提供语音、传真、高速数据(56kbit/s或64kbit/s)、电传等服务。船用终端天线放在屏蔽罩中,并具有自动跟踪系统保证使天线始终对准卫星,并可通过按键启动遇险告警。遇险告警在INMARSAT系统中处于最高级别。陆用移动终端是便携式的,可以装在手提箱里,并可在几分钟之内开始工作。
(2)INMARSAT-B、M和Mini-M
INMARSAT-B系统是INMARSAT-A的数字式替代产品,它提供所有与INMARSAT-A相同但有所增强的服务,可以提供16kbit/s语音编码速率的电话、9.6kbit/s的数据以及2.4kbit/s的音频数据、64kbit/s高速数据和50Baud的电传等业务。采用全数字化设计,获得对空间段功率和带宽资源的充分利用,其占用带宽由50kHz减到20kHz,系统容量将是A型站的2.5倍,使用的卫星功率只是A型站的一半。B型站取代A型站是必然趋势。
INMARSAT-M系统是1993年开发出来的,是B型站的简化型,通信标准略低于B系统,只提供6.4kbit/s语音编码速率的电话、2.4kbit/s三类传真和2.4kbit/s数据通信,它体积小,重量为15kg左右,有海事和陆用两种类型。
INMARSAT Mini-M是一种更小型的M站,1996年底才推向市场,是全新概念的卫星终端,使用INMARSAT第三代卫星的点波束,是一个全天候、全球覆盖的移动通信终端,可提供4.8kbit/s语音编码速率的电话、2.4kbit/s传真和数据。
(3)INMARSAT-C
INMARSAT-C主要用于数据通信,于1991年开始在全球运营,采用全数字化的存储转发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提供600bit/s低速数据、电传和传真业务。INMARSAT-C终端装有GPS,可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INMARSAT-C陆用终端小巧,体积只有公文包大小,重量仅有3kg,可装在手提箱中;车载式的卫星终端具有全向性天线,能在行进中进行通信;便携式或固定式的终端采用小型定向天线,可方便携带及降低能耗。
(4)INMARSAT-Aero标准
INMARSAT在航空通信领域的应用始于1990年,该设备可为航行在世界各地(除两极外)的飞机旅客,提供双向电话、传真、数据、电子邮件通信,以及浏览世界新闻、股票信息等。也可向驾驶舱和客舱机组人员提供通信业务,不仅提供个人通信,更主要用于空中交通管制。该系统由INMARSAT和航空工业界制定并形成统一的工业技术标准,解决了过去使用VHF通信受限于视距传播以及短波通信可靠性差的问题。
除此之外,INMARSAT系统另外还有用于全球卫星短消息服务的D终端、用于卫星无线电紧急示位标(EPIRB)的E终端以及最新的移动多媒体终端M4 (Multi-Media Mini-M)。表1对INMARSAT系统的一些主要终端标准的技术参数进行比较。
表1 各终端标准的技术参数
电话(双向)
用户报(双向)
数字电话(双向)
用户报(双向)
存储转发信息
数字电话(双向)
数据(双向)
电话(双向)
低速数据(双向)
-10(船台)
-12(陆地台)
-13(高增益)
-25(低增益)
(dBw)(最大值)
25.5(高增益)
13.5(低增益)
抛物面(0.8~1.2m)
抛物面(0.8~1.2m)
准双向天线(0.2m)
0.4m短背射天线(船台),相控阵天线(陆地台)
相控阵,回螺旋
频率间隔(kHz)
BPSK(用户报)
OQPSK(电话、高速数据),BPSK(用户报)
OQPSK(电话)
DECPSK(数据)
1.2(岸-船)
4.8(船-岸)
24(电话、数据)
6(用户报、信令)
1.2(岸-船)
0.6(船-岸)
1.2(船-岸)
6(NCS、TDM信道)
8(SCPC信道)
(用于检错)
16kbit/s话音编码,
R=1/2,K=7(卷积码)
R=1/2,K=7
4.8kbit/s话音编码,
R=1/2,K=7(卷积码)
9.6kbit/s话音编码,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基本功能
国际海事卫星从投入运行至今的发展中,逐步推出A、B、C、Mini-M、F、FB各个系统,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满足海上用户的不同日常和安全通信的需要。
目前渔业用户主要使用国际海事卫星的C、F、Mini-M和FB系统,这四个系统分别满足了渔业用户遇险通信和日常通信的需要。为渔业用户提供的服务功能主要分为日常通信和遇险通信两类。遇险通信主要包括遇险报警和遇险级别通信,日常通信服务主要包括语音、船站、数据和视频等满足船岸间日常通信的手段。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功能表
存储转发报文、遇险呼叫、增强型组呼、数据报告和询呼
话音、传真、高速数据、视频
话音、传真、数据
话音、传真、海上宽带数据、视频、手机短信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
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中国移动设计院
首席架构师业务总工程师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百度公司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通信学会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评审专家委员会
中国通信学会是全国通信...
提供资源类型:内容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是INMARSAT-B站海事卫星海上移动业务识别码(IMN)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船舶电台
B.海岸电台
C.救生艇电台
D.航空器电台
A.测量单格电池电解液的比重,常温下应为1.28-1.30,在炎热地区为1.24-1.27
B.经15-30分钟后再测一次,比重不再上升
C.测量单格电池电压为1.25V,且15分钟内电压不再上升
A.3)5)6)
B.1)2)3)5)6)
C.1)2)3)4)5)6)
D.1)2)5)6)国际海事卫星组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Satellite Organization)经营,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海洋、高山等常规公用通信网络难以覆盖的地方提供通信和定位服务。该组织实为一个国际合营股份公司,是世界海运国家为提高船舶通信效率而共同投资筹建的一个技术经营机构,英文简称INMARSAT。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宗旨是为改进海上通信而提供所必需的信息通道,从而有助于改进海上紧急通信、海上公众通信,并提高船舶效率和无线电定位能力。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简介
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现改名)经过一系列准备 ,于1976 年9 月召开会议 , 通过了《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 》和《 国际海事卫星 组织业务协定》。公约于日正式生效。同年10月24~26日在伦敦召开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第一届全体大会,宣告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立。总部设在伦敦。最高权力机构是大会 ,另设有理事会、财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执行局。执行局在最高负责人总干事的领导下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主要活动是讨论海事卫星通信的要求,制定地面站和船站接入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空间段的标准和批准程序 ,确定空间段方案和卫星轨道,制定财务政策。中国于1979年7月签署了上述公约和协定,参加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发展历史
由于远洋运输船只的增加,海上通信面临着严重不足,因而海事卫星应运而生。为满足海洋通信迫切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年,几个拥有海洋船舶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日本、挪威以及希腊)在雅典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海事代表会议,讨论筹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与会国一致同意建立这样的一个国际组织发展海事卫星。该组织于1979年11月宣布成立,总部设在伦敦,截至1990年9月底已有59个成员国,该组织的经费由成员国分摊。[1]
日,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简称海协,现改称)第八届全体大会通过决议:召开国际海事卫星系统筹建会议。经过准备,海协于日至5月9日,~27日和~3日,先后召开3次会议,并在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和《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业务协定》。此后又相继召开了5次筹备会议。前后共有 57个国家派代表或观察员、19个国际组织派观察员出席会议。《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于1979年 7月16日正式生效。同年10月24~26日在伦敦召开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第一届全体大会,宣告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在伦敦。截至日,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共有42个会员。
组织创立伊始,租用了几颗卫星用于国际海事通信,计有:美国的两颗海事卫星、欧空局的两颗欧洲海事通信卫星,以及两颗“国际通信卫星-5”上的专用于海事通信的转发器。这几颗卫星分别定点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空静止轨道上。如“欧洲海事通信卫星-1”和“欧洲海事通信卫星-2”定位在西经26度和东经40度位置上;“国际通信卫星-5”在西经185度和东经63度上空;两颗美国海事卫星分别在东经73度和东经176.5度。卫星覆盖了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全球有25座海岸站(11~13米直径天线),可与成员国间的约3000只船舶建立通信(每艘船上有船载通信站)联系。
海岸站用的是以6千兆赫频率向卫星发送信号,用4干兆赫频率接收。船载站装有0.8~1.2米直径抛物面天线,放在玻璃纤维防护罩内,安装在稳定平台上(不管船只在多么大的惊涛海浪中航行,天线都能跟踪卫星)。船载站以1.6干兆赫向卫星发送信号,以1.5千兆赫接收,除了传输电话和用户电报外,还进行传真、数据传输并提供慢扫描电视图像。卫星也进行海岸站与船载站之间通信,甚至可安排军舰间的军用通信,如在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之战中,英国利用国际海事卫星同英国海军舰只通信并传输图像。另外,国际海事卫星也能用于询问船只遇到的气象情况或航行位置。
在南极的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前西德科学考察站,也通过国际海事卫星与国内通信,另外,船载站供格林兰北部的气象站和北海的几个石油生产平台使用,作为援救通信。
美国、前苏联、法国以及加拿大已进行了搜索和营救卫星的合作,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也决定参加船只、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遇难的救援工作。在这些移动体上装有与卫星通信的装置。此外,在各区域内建立终端机,一旦发生火灾、风暴、地震等灾情时,可与海事卫星进行正常通信,海事卫星也有导航功能。因此,国际海事卫星已向多用途方向发展。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把租用的几颗海事通信卫星视为第一代。第二代卫星是该组织订购的,英国航宇公司为主要承造商。第二代卫星共6颗,从1989年6月开始在3年内全部送入轨道,每颗卫星至少有1254个信道(还有可能使信道再增加250个)。这样的容量比租用的第一代卫星大几倍,足以满足90年代中期日益增多的用户需求。第二代卫星性能多样化,星上有一个全球波束,还有两个供移动通信用的L波段点波束。
1990年11月,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与美国通用电气航宇空间部签订生产第三代国际海事卫星的合同,共生产6~9颗。卫星将拥有更多点波束和低功率发射机,对飞机、船只以及地面行驶的移动车辆具有良好通信功能。第三代国际海事卫星比第二代卫星转发器功率大20倍,这将使该组织能研制极小型、重量轻以及低费用的终端机。第三代卫星将装有导航装置,以便与现用的美国全球定位系统“导航星”和前苏联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联网。在第三代卫星上将进行一项新通信技术初期验证,为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提供技术经验,这是一项预演计划。
中国接收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委托,向定点在太平洋上空的“国际海事卫星-2”号提供跟踪和遥测服务。跟踪站建在北京郊外,1990年开始工作,建站费用是800万美元。[1]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活动
组织的主要活动有:讨论海事卫星通信的要求,制定地面站和船站接入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空间段的标准和批准程序,确定空间段方案和卫星轨道,制定财务政策。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设有大会、理事会、财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执行局。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两年召开一次。理事会由26个理事国组成,其中22个理事国为拥有股份最多的国家,其余4个是由地区选出的代表。理事会每年召开 4次会议。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最高负责人为总干事,他领导下的执行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中国于1979年7月 13日签署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及其业务协定,参加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并指定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作为经济实体参加这一组织的经营管理。中国在第一届第三次全体大会上当选为理事。中国的投资额为总投资额的1.23%。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宗旨
为改进海上通信提供必要的空间段,从而有利于改进海上遇险和人身安全通信、海上公共通信,并提高船舶航行效率以及无线电通信和定位能力。[2]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
79个(截至1995年底):中国、阿尔及利亚、阿根廷、阿联酋、阿曼、埃及、澳人利亚、巴基斯坦、巴林、巴拿马、巴西、白俄罗斯、保加利皿、比利时、秘鲁、冰岛、波兰、丹麦、德国、法同、非律宾、芬兰、哥伦比亚、克罗地亚、古巴、韩国、荷兰、加拿大、加蓬、喀麦隆、捷克、卡塔尔、斯洛伐克、利比里亚、科威特、罗马尼亚、马来西亚、马耳他、美国、莫桑比克、摩纳哥、南斯拉夫、尼日利亚、挪威、毛里求斯、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俄罗斯、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亚、英国、智利、格鲁吉亚、文莱、以色列、西班牙、希腊、新加坡、伊朗、伊拉克、孟加拉国、帕劳共和国、塞浦路斯、墨西哥、南非、塞内加尔、哥斯达黎加、泰国、黎巴嫩、巴哈马等。[2]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组织机构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成员国代表组成。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必要时可召开特别大会,负责审议本组织的活动、宗旨、规则、制定政策;批准建立提供无线电定位、遇险和安全操作的附加空间设施;选举地区理事、审议和决定终止成员资格等。[2]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理事会
由22个签字国代表组成,其中18个为拥有最高投资股份的签字国或签字国集团的代表。另外4个按地区并照颐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原则由大会选举产生。每年至少召开三次会议,负责确定海事卫星通信的要求,并为空间段的设计、研制、建造、安装、购置或租用、经营和使用,以及为满足这些要求获取必要的发射服务制定政策、计划、程序和措施。制定陆上、船上和海上环境中建筑物上的地面站接入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空间段的标准和批准程序,以及验证和监测接入和使用该组织空问段的地面站的运行标准和批准程序。向大会提出有关建议及包括财务事项在内的有关本组织活动的定期报告。[2]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执行局
日常事务管理机构,由总干事其他工作人员组成。总干事是本组织的主要执行人和法人代表,由理事会从签字国提出的候选人中选出并经人会批准。[2]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与我国关系
我国于口签署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并授权北京船舶通信导航公司作为中国的签字者签署国际海事卫星组织业务协定。
日,在北京签署《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代表处的协议》。日,国际海事卫星组织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蔡敏康先生向我国交通部递交了委任书。日,在北京举行代表处开办典礼,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总于事欧洛夫·兰德堡,国务院副总理,交通部副部长参加了代表处开办典礼。
1995年,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派人出席了该组织第53~57次理事会会议。中国交通部、邮电部、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和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共同派人出席了中远轨道通讯有限公司投资者大会、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中国参与创立了该公司,中方投资9384万美元,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主任唐桂玉当选为董事。[2]
曹振国主编,中小学生航空航天知识
应用卫星大观
(上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08月第1版
徐贻聪,世界知识年鉴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C站卫星通信系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事卫星通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