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是什么意思 明镜亦非台什么意思

&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 
回答:级别:特级教员 14:57:46来自:天星教育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作者:佚名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
总回答数1,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提问者请及时处理问题
您需要注册后才能参与话题讨论,并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可输入个汉字
上传图片:
参考文献资料:
可输入个汉字
- 如果您的回答内容参照了其他文献资料,就请标明其出处;- 如有知识产权等纠纷,由回答者本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搜狐博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请稍候,正在下载...
提示:您需要开启Javascript
检测到您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脚本语言(javascript),或该功能已被禁用。
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用户界面,可以让您很方便地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主页。
如果您想体验这些新功能,需要开启浏览器的脚本(javascript)功能,然后。最好是通俗的解释一下,谢谢!
全部答案(共9个回答)
需要悟,而何为“悟”,这很难予以解释。唐王李世民也曾经就“悟”的问题询问一位法师,法师言道:悟是不问,问即不悟。呵呵~很滑头的一句话,也可见这个悟的确是不好讲。
个人认为,把慧能大师的这句偈语翻译出来并不难,甚至是根本无需翻译。但,如想参悟其真谛,首先需要对禅有所了解,同时需要一定的慧根,其理不言自明。
中国的佛教分为很多派别,其中较为流行...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句偈语。
大相关信息需要悟,而何为“悟”,这很难予以解释。唐王李世民也曾经就“悟”的问题询问一位法师,法师言道:悟是不问,问即不悟。呵呵~很滑头的一句话,也可见这个悟的确是不好讲。
个人认为,把慧能大师的这句偈语翻译出来并不难,甚至是根本无需翻译。但,如想参悟其真谛,首先需要对禅有所了解,同时需要一定的慧根,其理不言自明。
中国的佛教分为很多派别,其中较为流行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就是“静中思虑”的意思,又叫“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也就是所谓的参禅。
禅在中国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来华的菩提达摩,达摩就是我国的禅宗初祖。禅的种类也很多,比如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等等。
但禅宗能够大行其道,兴盛迄今,当从六祖慧能开始,慧能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讲究见性成佛。
既然是顿修顿悟,就不需要人们一定要象僧人那样远离尘世苦修,只要心存佛性,抱定一句话头,真实参究,即能见性成佛。这种习佛之法深得士大夫们的认可,或迎合了他们的心理,因为中国崇尚儒学,学而优则仕、齐家治国平天下,怎能出家修行。因此,特别是读书人、上层人士为两者兼得,多习禅学,禅宗也因此大盛。
所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还有一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
本人好佛但不修佛,认为儒学和禅学是相互融通的,包含了很多入世为人的道理,参禅并不能出世成佛,但可以平和心态。
单就本偈语而言,我想如能透过此偈,认识到只有抛去哪些功利心,才能真正免除人心的浮躁,并保持好良好心态,则足以。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寒潭秋月心如洗
一般心情压抑时会想用一些"远离尘事烦恼并且心情放松"的词汇,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不知你是不是属于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多做放松肢体...
这个问题我多次问过老婆,归纳起来是:1,射精时不再抽动了,她会感到一些博动,一跳一跳的感觉;2,如果是边射精边维持着猛烈地抽动,那是她感觉不到射精的,只是当你仃...
这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
答: 我家小孩在沈阳金阳光学画画一年多,感觉没太大进步,还是简笔画那样,妈妈们,你们说还要不要小孩学下去?
答: “有知识 没文化”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受过各类高等教育,却不懂如何待人接物,没有教养。
这里的知识侧重指人们的专业技能,是人们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主要是指具...
答: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与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
答: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与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