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梁之妻遗骨,逐妻回,打3个数字

描写长城的诗句_好句子大全_
描写长城的诗句
1、《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2、《长城》【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3、《阮公体》【唐】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一尸一如乱麻。
4、《登长城》【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5、《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6、《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
杂种t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7、《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8、《统汉烽下》【唐】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9、《古意》【宋】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10、《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12、《古筑城曲》【宋】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12、《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13、《听筝》【唐】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一夜风。
【描写长城的诗句】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我的图书馆
1 不同名称
两千多年来,各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长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塞围: 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要隘,二是表示长城。长城、长城、长城: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很常见。壕堑、界: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中国古代,多将各地与少数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或“”。
2 历史沿革 
2.1 长城起源
时期,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修筑,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以后历代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 据记载,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峭壁深壑,十分艰难。始建于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古迹,它象征着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在“外边”之外,还修筑了“内边”和“”长城。“内边”长城以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以西,东行经、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经来源、、诸县,直达,然后又由北向东,至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中国、、、、、、、、、、、、、、、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的。
2.2 战国时期
中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燕三国。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中下游地区由向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晋北、冀北和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北方有义渠和;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燕国北界有。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秦国自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流域)和上郡(今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南掠,昭王下令于、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赵国于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今、间之),破楼烦王而致其兵。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北逼于。直到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与内蒙古)至襄平;置、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综上所述,战国时期,、、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南长城1.楚国长城以、、、韩、为代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楚长城筑于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经东北而达湖北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2.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东北,至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4.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长城是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的相元洞,达的。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5.长城长城先为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2.3 汉朝时期
汉初,匈奴乘战乱,越过秦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北地等郡,汉高祖、、、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公孙贺、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长城修复后的长城为明长城,又张居正部下戚继光所督筑,秦代长城已成为废墟然而戚继光修建的长城又有南山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为实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所修建
3 建筑结构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超过的有二个朝代:一是秦始王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和等多个、、。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所以人们一般谈的长城指的是,所称长城的长度,也就的是的长度,西起,东至畔。和国家测绘局日联合公布,东起辽宁虎山,西至,从东向西行经、、、、、内蒙、、、、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经过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日在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等1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而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明代长城的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3.2 构筑方法
长城在历史的长久岁月中,许多封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经对它进行过多次修筑,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为它贡献了多少智慧,流尽了多少血汗,才使它成为一大。不论是巨龙似的城垣,还是扼生产流程和比较的烧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运建筑材料的情况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样的砖砌筑城墙,不仅施工,而且提高了施工率,提高了水平。其次,许多关隘的大门,多用青砖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门,这些青砖有的虽然已严重风化,但整个城门仍威严峙立,表现出当时砌筑拱门的高超技能。从关隘的城楼上的建筑装饰看,许多石雕砖刻的制作技术都极其复杂精细,反映了当时工匠匠心独运的艺术才华。
墙身是城墙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为七点八米,有些地段高达十四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 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墙身是防御敌人的主要部分,其总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六点五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也有五点八米,保证两辆辎重马车并行。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外檐墙是指外皮墙向城外的一面。构筑时,有明显的收分,收分一般为墙高百分之一百二十五。墙身的收分,能增加墙体下部的宽度,增强墙身的稳定度,加强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墙雄伟壮观。内檐墙是指外皮墙城内的一面,构筑时一般没有明显的收分,构筑成垂直的墙体,关于外檐墙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处的墙体厚度为准,这里的厚度一般为一砖半宽,根据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砖的砌筑方法以扁砌为主。墙的结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的,总观万里长城的构筑方法,有如下几种类型:1.版筑墙;2.垒砌墙;3.砌墙;4.砌墙;5.砖石混合砌筑;6.;7.泥土连接砖。用砖砌、石砌、砖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墙,在地势坡度较小时,砌筑的砖块或条石与地势平行,而当地势坡度较大时,则用水平跌落的方法来砌筑。
长城体系中设置有大量()作为传递系统。古时用于点燃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根据历史、出土和实地考察可知,烽燧数量众多且一直延伸到长城以外很远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为四组:设在大漠深处的烽火台是发出警讯的最前线,沿长城两侧设置的烽火台向沿线传递情报,由长城通往京师的系列烽火台与王朝中央联系,还有一组烽火台与长城所在地附近的和驻军联系。按明朝制度,举一烟鸣一炮表示来敌100人左右;举二烟鸣二炮,来敌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举三烟鸣三炮。在50千米的长城沿线上,共发现烽火台80余座,间隔距离平均约3千米,最远的不超过5千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烽火台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还有御敌之功能,小的则只有望而无点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4 主要关隘
长城关口有、、、、、、、、、古北口、、榆林塞、、、、、牛庄城、、、、平定堡城、、、镇远关、锦州城、、、、、、、、、、金山岭、、、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大毛山、义院口、界岭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龙井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寡妇楼、、关、、将军关、、、、、黄花城关、、九孔楼、、居延塞故城、、、、、威鲁堡口、、黄泽关、黄榆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镇羌堡口、拒墙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少家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白草关口、、、狼牙口、、、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等。
5 地质形态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的时候已经肯定了它,接着又把它写入《》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的效果。修筑城堡或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6 景点介绍
6.1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延庆,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奥巴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 八达岭长城博物馆以万里长城为主题,全面反映长城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八达岭关城外,1994年建成开放。
6.2 慕田峪长城
位于区境内,是之一。西接居庸关长城,东连古北口,开放的2250米长城段其特点是长城两边均有垛口,特别是正关台三座敌楼并矗,著名的长城景观箭扣、牛角边、鹰飞倒仰等位于慕田峪长城西端,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慕田峪长城山峦叠嶂,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慕田峪长城设有国内一流的登城缆车、开发了中华梦石城、施必得滑道等项目,形成了长城文化、石文化和体育健身娱乐有机结合。英国前首相梅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多位外国首脑到慕田峪游览。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2002年被评为4A级景区。
6.3 司马台长城
独具“险、密、奇、巧、全”五大特点的,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它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堪称的精华。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赞誉道: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司马台长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
6.4 古北口长城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
6.5 箭扣长城
位于京郊怀柔县西北八道河乡境内,距怀柔县城约30公里,山势非常富于变化,险峰断崖之上的长城也显得更加雄奇险要。箭扣长城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 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箭扣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是近年来各种长城画册中上镜率最高的一段,向来是长城摄影的热点。
6.6 金山岭长城
位于距北京市区140公里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公里。沿线有建筑各异的敌搂67座,烽火台2座,大小关隘5处,这里长城上敌楼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并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被誉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
6.7 山海关长城
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现属山海关境内的长城全长26公里,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有“中华之魂”的盛誉。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山海关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8 嘉峪关长城
是明长城西端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河西第一隘口,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黄土夯筑而成,外包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现代肖草《长城》诗:“风吹沙漠千山远,雪舞祁连六月寒;登上墙台论楚汉,长城嘉峪见雄关”给予真实诠释。
6.9 大境门长城
大境门长城位于河北省市市区,长城中唯一一座以门命名的关口。长城四大关口之一。大境门长城修筑于明成化年间,坐落在高耸入云的东、西太平山间,据长城之要隘,扼边关之锁钥。大境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西侧有明万历年间开凿的西境门(小境门)。景区有西太平山长城公园,来远堡,小境门,关帝庙,二郎庙,山神庙,等众多明清历史遗迹。为“万里长城长城第一门”。
7 旅游指南
参见具体长城景点:、、、、箭扣长城、......
8 其他长城
8.1 唐长城
唐长城牡丹江边墙列入名录2007年,国务院正式把中国长城遗址边墙三段列入中国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有着“唐长城”之称的牡丹江边墙,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龙江省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边墙是渤海时期为防御北方而修筑的一条防御体系,是和中国长城具有同等性质的军事防御工程。经过调查发现的牡丹江边墙长约100公里,由三段构成。牡丹江边墙一段长50公里,位于三道关一线,东起江西村西沟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终止于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边墙二段长30公里,位于江东段,起自宁安镇牡丹江向北转弯处右岸,向老虎洞沟转向东南继续发展,调查终止于宁安良种场东侧。牡丹江边墙三段长20公里,位于,起自城墙砬子对岸湖边,越过湖边山,穿过,在江山娇林场东南侧山上向东南发展。据悉,牡丹江边墙于2006年被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单位。从2008年开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开始组织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对边墙三段进行更深入调查,从而进一步了解牡丹江边墙具体长度等概况。日,享有“唐长城”之誉的牡丹江边墙与秦长城一样已被正式列入中国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8.2 齐长城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公里。关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灵公二十七年),《左传》上记载:“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堑防门而守之。”这是在平阴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门后来一直是齐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史记··正义》引《齐记》记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修建的记录更清楚了。大概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到和稍后建筑完成的。齐长城是西起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齐长城和,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长城。其中的千里齐长城距今已2500多年。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8.3 燕长城
《·列传》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辽宁境内的燕长城,经市、县、县,到境内的法库县。2008年,在高坎镇发现4座两汉时期的遗址,是最早发现的燕长城遗址。
8.4 早期长城
在境内发现早期长城墙体2400米、烽火台4座。
9 主要作用
9.1 重要分界线
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所构成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决定了整个中国大陆古代经济、文化大致分为东西两大区和南北三带的天然布局。东西两大区即北起,经、阴山、、至一线,以东为农业经济发展地区,其西是畜牧业(间有河谷或绿洲小块农业)经济发展地区。三带即秦岭、淮河以南为水田农业经济发展带;秦岭、淮河以北至阴山、燕山以南和东北平原是旱作物农业经济发展带,阴山以北,贺兰山以西为畜牧业经济发展带。两区三带的天然布局,构成中国古代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长城带包含了整个旱作农业经济发展带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带的大部,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体系。经济上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两种经济相互依存,互相补充。文化上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农、牧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吸收,不断汇聚与辐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发展起来,成为整个中国农业经济、文化的腹心,并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交流汇聚的中心。在整个畜牧业经济区,自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内蒙古大草原,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成为畜牧业经济、文化的腹心。长城就坐落在这两个经济、文化腹心的自然交汇处,它是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的产物。长城既将两种经济、文化隔开,又将两种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如今长城已失去了它的军事用途,更多的在体现我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激励着中华儿女保卫我中华民族。同时也在见证我中国人民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团结一致拼搏进取,抒写奇迹抒写辉煌。长城带的民族关系长城带古代的经济、文化结构与古代民族的构成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地区与经济地区的关系集中表现于长城一线,其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对立统一也沿长城一线展开。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古代的民族问题也集中于长城一线,表现得异常突出,无论是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合与交流,还是民族间军事、政治上的斗争,都沿长城一线展开,它对于主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主体民族与长城带各民族的关系,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曾起过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体系一分为二、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对立统一所决定的。
9.2 长城带的发展
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农业需要人员定居稳定生产,而畜牧业人员却在流动中放牧,两种生产方式各有其不同特点,因而农、牧两大类型的经济、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业生产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使之对农业有很强的依赖,又常常造成两种经济、文化的失衡,出现严重的对抗。而古代牧区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会组织,很容易形成军事优势,有时进入农业区掠夺,给农业区造成极大破坏。长城的修筑与存在,便起到了把农、牧两个民族隔离开来,借以增强对畜牧业民族掠扰的抗御能力,使之不能轻易得逞,从而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先进的生产方式,有益于社会生产力和封建文明的发展与积累。更重要的是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经济既需要畜牧业为自己提供农耕、运输用的畜力和战马、牲畜、皮毛、珍贵药材等畜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断向畜牧经济区出卖农副业及手工业产品等,使畜牧业经济地区成为农业经济地区的重要商品市场;而畜牧业经济不仅需要农业经济地区提供粮食、布疋和铁、金、银、等各种手工业品,而且也需要出卖自己的、等产品,这样便促使了两种经济的贸易交换沿长城一线不断展开。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在历史上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况下的民族之间的抢掠,使农、牧业产品沿长城一线集散,长城一线也就成了国内最大的贸易市场和物资供求、集散基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关口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可见,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城又是农、牧经济的汇聚线。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9.3 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在冷,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却匈奴七百余里,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匈奴传》)“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10 重要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而现在北京市县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护的最好的部分,也是最陡峭的部分,还是客流量最多的。
11 传说故事
11.1 孟姜女哭长城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有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的名字。,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女已经长大成人。一日,孟姜女在摘葫芦时发现葫芦架后面藏了个人。孟姜女刚想叫人就被那个人捂住了嘴。后来,那个人告诉孟姜女,自己叫范喜良,是为了躲避官兵抓人修长城才躲在葫芦架后。之后,范喜良便住进了孟姜女家里。所谓日久生情,范喜良经过孟姜两家长辈的同意与孟姜女成婚。天有不测风云,成亲当天,新郎被几个衙役抓走了。范喜良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喜良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点点的倒塌,哭到哪里便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监,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喜良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喜良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绝伦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喜良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11.2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人却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吁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时间。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11.3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道路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11.4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11.5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使中华民族不被匈奴所征服,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石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这城镇就是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12 相关诗词
1、【唐】汪遵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2、《登长城》【唐】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3、《饮马长城窟》【南北】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4、《统汉烽下》【唐】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5、《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6、《经檀道济故垒》【唐】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7、《杞梁墓》【唐】汪遵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8、《听筝》【唐】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9、《古筑城曲》【宋】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10、《古意》【宋】陆游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11、《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13、《阮公体》【唐】徐晶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14、《过八达岭有感 》【明】熊伟烽火恰传边警至,鼓笳空奏凯歌还。 谁知点点鱼台血,洒向秋闺作泪斑。15、《登万里长城》【清】康有为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16《七律·登长城远眺》李祚忠登上长城天下雄,燕山如海碧葱葱。千年胜貌留佳话,万里英姿见太空。塞北岭原云际尽,关南楼厦日中宏。朝朝修筑工程大,赖有人民建此功!17《七绝·偕登长城远眺》李祚忠飞行峻岭势如龙,跃上同登向碧空。身处高台皆好汉?云山万里变无穷!18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因残破而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长城山海关联北国横亘一青龙,气壮神州万里程。 多少胡兵屈仰止,几多血肉筑安宁。------左河水从临洮直奔辽东,万里关山,到此方称好汉 自先秦历经唐宋,千秋壁垒,于今更显雄姿。 ---钱存源浪涌波翻,看莽莽苍苍,万里金龙来探海 风轻云淡,喜葱葱郁郁,千寻蜡象去窥山 。---彭必余关锁山海 万里走龙蛇 ——李乃富仰承日月千秋照 俯阅江河万古流 ------谢京钟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死人遗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