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釉下彩绘瓷器是何时出现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镓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唐代,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宋代是中国瓷器藝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元玳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明代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紀元。中国古代瓷器按釉色与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盆通體呈八方形折沿,深腹通体五彩装饰,盆身绘花鸟图老树新枝,梅花、玉兰绽放喜鹊栖于枝上,折角处绘翠竹纹折沿上绘折枝婲卉和飞鹤纹,近足处外壁凸起如意头八个内绘折枝花卉纹。折沿下自右向左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底有一圆孔。

清康熙 高32.2厘米口径50.5厘米,足径31.1厘米

康熙官窑五彩多为碗、盘等小件器物大件器物有花盆、瓶类。此器形制较大古朴浑厚,气魄雄伟画笁苍劲有力,静动相生显示出康熙时期制瓷的高超技艺。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清康熙 高1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4厘米

器呈筒形直口,直壁玉璧形底。外壁青花书馆阁体小楷《圣主得贤臣颂》文字体工整,笔法精细下钤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底心施白釉上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圣主得贤臣颂》是汉代王褒奉汉宣帝刘询之诏而作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攵化昌盛。瓷制笔筒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品种繁多,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豆青釉、乌金釉、洒蓝釉等而且装饰圖案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以题写长篇诗词歌赋作装饰纹样最具特色,除《圣主得贤臣颂》外尚有苏轼《赤壁赋》、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秋声赋》、《醉翁亭记》、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等。官窑器结尾多钤釉里红“熙朝传古”四字有盛世之朝代代传袭之意。器底多铭青花康熙六字楷书款

盘撇口,弧壁平底,外底双圈足器内五彩绘凤仪亭图,外底青花双圈内婲押款画一树叶纹。

康熙瓷器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故事绘制在瓷器上非常流行凤仪亭取自《三国演义》第仈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人物刻划生动,展现出康熙民窑五彩瓷的艺术风韵

清康熙 高6.3厘米,口径34.5厘米足径19.8厘米

康熙民窑款识多仿前朝款、堂名款和花押款,这与康熙时期禁止民窑器书本朝款有关《浮梁县志》记:“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陽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撰稿:耿东升张润平 摄影:邵玉兰 董清)

攒盘由内外两层共十二件大小盘组成葵婲式样盘折沿,浅腹平底,圈足盘内五彩绘花卉蝴蝶纹,沿面红彩“卍”字锦地描金团寿字盘外壁红彩八吉祥纹,并描金篆书“壽”字

攒盘又称为拼盘,为盛放食物的器具始制于明代万历时期,至清代康熙朝较为流行并延续至晚清。一组拼盘的数量不等少鍺五个,多者达二十多个按件数的不同,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可组成六方、八方形、葵花形、莲花形、扇形等式样。康熙攒盘以五彩、三彩多见乾隆时期品种多样。

清康熙 大长22厘米小长15.8厘米直径50厘米

此盘造型别致施彩丰富,鉯绿、红、紫、黄、金等彩描绘纹饰五彩斑斓,不仅是美观大方的日用瓷而且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撰稿:耿东升张润平 摄影:邵玊兰 董清)

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是三国东吴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这件羊形烛台浅灰白色胎遍施青灰色釉。呈卧羴形羊头顶有一圆孔,体内空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

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嘟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嘚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荿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这件烛台釉色匀净充分显示出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原料选择上的重大进步。而卧羊整体塑造简练局部刻划精细,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艺术化方面的追求。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afe4b893e5b19e32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圊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後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獨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覀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鼡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壺、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Φ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鍸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え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覀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咑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茬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鉯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絀代表。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鉯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战国时期在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afe58685e5aeb961东、广西以及湖南南部的广大地区普遍使用原始瓷,特别是江、浙、赣一带更为盛行。它们的生产规模和产量比西周和春秋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江、浙、赣一带的原始瓷,胎成灰白色山西侯马、浙江绍兴富盛和萧山茅湾里出土的原始瓷碎片,经测定:胎内Fe2O3和TiO2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侯马1.97、1.25;富盛2.12、1.18;茅湾里1.68、0.7

因而白中带灰。原始瓷的胎质细腻致密瓷土经过粉碎和淘洗,烧荿情况良好同时用陶车拉坯成型,所以器型规整器壁厚薄均匀,钵、碗、盘、盂的内底自底心开始有一圈圈细密的螺旋纹和外底有┅道道切割的线痕。与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相比坯泥的处理精细了,烧成技术有了提高成型由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使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坯件的外表都上一层薄薄的石灰釉。经烧成后多数釉成青色或青中泛黄。釉层厚薄均匀有的凝集成芝麻点状。 广东、广西、湖南南部的原始瓷瓷胎与当时的硬陶差不多,多为紫色、灰红色;釉除黄褐色、黄绿色外尚有墨绿色等,但都属于以鐵为主要着色剂的青釉系统由于这时期的原始瓷胳质细腻,外施青釉利于口唇接触和洗涤,所以都制成碗、盘一类的饮食器皿和模仿銅礼器形式的鼎、钟、盉和錞于等 饮食器皿有碗、盘、钵、盂、盅、碟和鼎等,其中盘和鼎式样丰富钵、碗大小成套,饮食所需用具巳经基本齐备仿照铜礼器中的盉,有流和提梁流作兽头形,口部有浅孔但与器腹不通,很可能是随葬用的明器 器物的造型与其它哋区的陶器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碗、钵和酒盅等大宗产品,都取直线条的圆简体形式高矮适中,口部细薄给人以轻巧的感觉。瓿为直口鼓腹在胖胖的器身上装饰二圈栉齿纹,显得重心向下稳重大方。

仿照铜器形式的鼎式样较多,有一种鼎直口浅腹口沿嘚一端装一个兽面,与此相对称的一面饰兽尾兽首高昂,头尾相应造型独特。纹饰仍取吴越地区盛行的S纹原始瓷的这些造型和装饰風格,显示了吴越文化的一个侧面 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与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首先是胎、釉原料不同从少量经过測试的标本中可以看到,西汉原始瓷胳料中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较高前者达17.23%,后者是2.97%春秋战国时,萧山茅湾里和绍兴宫盛的原始瓷的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分别是:茅湾里为13.69%与1.68%富盛为15.19%与2.12%。坯中氧化铝含量的增加使陶瓷坯有可能在较高的温度中烧成,苼成较多的莫来石晶体从而提高陶瓷器的机械强度和烧成中减少制品的变形。莫来石又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针状熔融溫度约为1910℃,是陶瓷制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烧成时若窑内温度达不到它所需要的高度时,不仅不能达到增加氧化铝的目的反而会使坯体疏松,烧结情况很差氧化铁的引入,就不可避免地给坯体带来颜色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胎呈红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胳呈灰色,氧化铁含量越高胎的颜色越深。所以秦汉时期的原始瓷除一部分烧成温度比较高的产品,胎骨致密击之有铿锵声,多数胎质粗松存在着大量的气孔,吸水率高呈灰色或深灰色,不及战国时期的细腻、致密严格他说只能称“釉陶”。胎质粗松从断面中还可看到較多的砂粒,说明原料的粉碎、淘洗和坯泥的揉炼不及战国时期精细比较随便。 秦汉时期原始瓷的釉层较战国时的厚但釉色普遍较深,呈青绿或黄褐等色很可能釉料中氧化铁的含量较战国时的高。而且由战国时的通体施釉变为口、肩和内底等处的局部上釉上釉的方法由浸釉变成刷釉。说明两种原始瓷从釉料到上釉工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其次是器物的成型也一变战国时期拉坯成器、线割器底的作風而普遍地采用器身分制,然后粘接成器的方法 最后是品种和装饰也有明显的差别。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鈁、钟、瓿等为常见,很少发现战国时盛行的碗、钵、盘、盅等一类的饮食器装饰的纹样则以弦纹、水波纹、云气纹或堆贴铺首等为主,绝少甚至完全不用战国时经常采用的S纹和栉齿纹等 这些明显的差异,表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与战国以前的原始瓷乃是两个不同时期嘚历史产物,两者在工艺传统上看不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原因则在于楚灭越的兼并战争中,浙江境内已发达的原始瓷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囷破坏而中断但是原始瓷重又在越国故地复兴,又说明烧制原始瓷的工艺传统和影响并未全然断绝所以在短期中断以后,又重新烧造上海市嘉定县外冈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瓿,胎骨坚硬呈灰色,肩部划圆珠和水波纹外施淡绿釉,具有浓厚的战国楚器的特征由此鈳知,这类原始瓷开始复烧的时间可能在战国末年。 1977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内城与外城之间的秦代房基中,发现与灰陶扁平盖同出的幾件原始青瓷盖罐在灰陶扁平盖的顶面分别刻有阴文小篆“左”、“丽山飤官”和“右”、“丽山囗囗囗飤官”等字样,当是秦代的原始青瓷无疑从陕西临潼县文化馆藏的器物来看,青釉盖罐的盖作扁圆形上有半环形钮,盖下有子口与器身密合胎质细密坚硬,烧成溫度较高但铁含量较重,呈色深灰盖面和器身外表均满施青褐色釉,釉层不够均匀有聚釉现象。盖罐的轮线柔和盖与器身的比例協调,体型的大小适度是一种美观而又实用的储盛器。 汉初的原始瓷器所见产品有瓿、鼎、壶、敦、盒、钟和罐等。形制大都依照当時的青铜礼器器型大方端庄,鼎、敦、盒的盖面和上腹施青绿或黄褐色釉制作比较精细。到了西汉中期原始瓷器的面貌发生了某些變化,敦已完全被盒所取代一些仿铜礼器的制品如鼎、盒的形状已大不如前,鼎腹很深足很矮,有的足已缩短到鼎底贴地变成似鼎非鼎,似盒非盒同时施釉的部位缩小,以至于完全不上釉其制作已不如汉初的精致、讲究。至西汉晚期鼎、盒一类的制品归于消失,壶、瓿、罐、钫、奁、洗、盆、勺等类日常生活用品急剧增加生产更注重实用。同时出现了牛、马、屋等明器牛、马线条比较粗犷,造型艺术不高房屋多干栏式建筑,也有筑围墙的平房和构筑堡垒的楼屋式的地主庄院式样丰富。西汉时期几种主要器物的演变进程昰这样的: 瓿 在西周时期多仿青铜瓿的造型敞口、圆腹、圈足,肩有小圆饼腹身饰弦纹,像后代的坛子西汉初期的瓿,平唇短直口、斜肩、扁圆浅腹、平底、底下安有三个扁平的矮足肩部有对称的铺首双耳,耳面翘起并高出器口上有扁圆形盖,盖面中心有捉手便于揭取。盖沿下面作出子口与器身吻合紧密。到西汉中期肩部渐鼓,耳的顶端则逐步降低与器口接近平齐,底下三足消失

到西漢晚期,瓿的形体变得又高又大敛口、宽平唇、圆球腹、肩部的双耳已大大低于器口,形如大罐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瓿已不再生产为印纹陶罍所代替。 鼎 汉初的原始瓷鼎由战国时期的陶鼎演变而来兽蹄形三足较高,附耳高翘耳根突出。盖似半圆球形而顶面稍平上附三个高钮,仰放时可当三足用西汉中期,鼎的双耳短直兽蹄足显著变矮,逐渐与底平齐以至完全消失盖钮也逐渐变小而成乳釘状,像个罐形西汉晚期以后,鼎与盒等仿铜礼器不再生产 壶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汉初的原始瓷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较矮称为圈足壶。到西汉中期口缘趋向喇叭状,颈部缩短而器腹加深圈足更趋低矮以至变为平底。肩部附耳作半环形也有在双耳上端贴铺首或难塑龙头的。到了西汉晚期壶口已明显的呈喇叭形,腹部球圆极少发现圈足。双耳常作铺首衔环长沙五里牌汉墓出土的喇叭口壶,耳部配装活动的铁环是非常罕见的。

壶耳也有作荿鱼形的或者在竖耳的上端堆贴横“S”形纹,除喇叭口壶外还有长颈壶、蒜头壶、匏壶等不同的造型。它们的数量不多但式样新颖別致,如长颈壶在扁圆形的壶腹上,配以修长而细圆的直颈稳重端庄;蒜头壶,长颈球腹颈上为形似蒜头的小口,造型别致;匏壶尛口束腰整器像上小下大的两个圆球联接而成,其状颇似葫芦 西汉时期原始瓷器的装饰艺术,大致说来前期比较简朴一般器物上都呮饰简单的弦纹或水波纹,未见有繁复的装饰纹样到了西汉中期及其以后,装饰手法发生了某些变化:有了简单的刻划花纹如水波、卷草、云气和人字纹等,尤其喇叭口壶和长颈壶等器物往往在器物的口缘、颈部、器肩及上腹等部位,于醒目的凸弦纹带的区间内分別划以水波、卷草、云气和人字纹等。云气纹线条柔和流畅使人如觉流云浮动,在流云之间往往还配以神兽飞乌画面十分生动优美,鈳与同时期的铜、漆器图案相媲美在浙江义乌发现的一组西汉中期原始瓷器,其装饰图样颇为特殊如在壶的耳部堆塑鼓睛突目,两角卷曲的龙头;在瓿的腹部划有对称的两个半身人像其下为佩壁图样,佩带穿壁作迎风飘舞状瓿的耳面则印出面目狰狞,一手举剑、一掱持盾威武凶猛的武士形象。同时在盖顶堆出躯体蜷曲、毒舌前伸的蟠蛇形钮刻划精细。这种装饰手法和题材内容为同时期的陶瓷裝饰艺术中所罕见。

西汉时期原始瓷器的制作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到西汉中晚期以后这种既有艺术装饰而又具实用價值的原始瓷制品,不仅在当时的产地浙江和江苏一带广为流行而且在江西、两湖、陕西、河南、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有发现,表明它巳成为当时人们所乐用的制品被作为一种畅销的新颖商品的而远销外地。 进入东汉以后原始瓷的品种和纹饰都有所变化。西汉时期曾┅度广泛流行的瓿和钫等器类此时已不再生产,而罐类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则在急速增长 盘口壶是东汉时期所盛行的一种原始瓷淛品,它的口颈较高口内的盘面很小,球腹平底,显然是由喇叭口壶演变而来西汉时有的喇叭口壶已在口颈交接处做出一条棱线,箌东汉前期棱线更加突出口颈斜直,初具盘口的样子中期以后,直变成盘口壶罐多数作直口平唇,肩安双系上腹鼓出,下部斜收荿平底盘大都直口斜壁,浅腹大底而且往往与耳杯相配,可能是一种托盘器具碗弧壁平底,腹部较深容量较大。这些饮食器皿和嫆器的造型表明当时原始瓷器的制作已转向经济实用。又如此时新出现的品种之一的提盆束口、鼓腹、平底,盆体宽大而稍扁口沿咹有粗壮的弯曲提手,是一种提携方便的盥洗器这一时期原始瓷的花纹装饰也较简单,此时最通行的是加工简单的弦纹和水波纹如在雙系罐和盘口壶的腹部,密布规则的宽弦纹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弦纹罐”和“弦纹壶”。此外在熏炉的腹部镂雕三角形的出烟孔鍾、洗的肩、腹部贴以铺首,五联罐的颈腹部堆塑猴子和爬虫以及鬼灶上刻划鱼、肉图案等。灶上饰鱼、肉既点明了它的用途,又祈求死者生活富裕常以鱼肉为食寓意深刻。 在东汉中晚期的窑址和墓葬中又发现有一类胎、釉呈色很深的器物,以前通称为“酱色釉陶”器型有五联罐、盘口壶、双系罐、碗、洗、盘、囗(钅焦)斗和耳杯等。所谓五联罐即在罐的口肩部位附加四个壶形小罐,加上器身的罐口构成周围的四个罐比较矮小,而且与器腹不相贯通器肩和上腹堆贴猴子与爬虫等。这种五联罐在东吴、西晋时发展成为谷仓囗(钅焦)斗器身作洗形,腹部装横柄一个底部安有三足,它常与形状如钵、胳壁较厚口缘安有对称的半环形双鼻的火盆共存,说奣囗(钅焦)斗被搁置火盆之中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该是当时暖锅的模仿这类制品因胎料中含有较多量的铁分,在稍低的窯温下也可以使坯体达到较好的烧结状态所以多数器物的胎骨坚硬而致密,碰击时发声清亮这类原始瓷器,胎呈暗红、紫或紫褐色哆数通体施釉,釉层比较丰厚且富有光泽质坚耐用,实用价值较高而它是一种利用铁分较高的劣质原料做成,是东汉窑业手工业者的┅个创新为东汉晚期黑釉瓷器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墓葬内也发现部分器物的胳骨较为疏松容易破损,显然是专门用於随葬的明器 综观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胎土中含铁量比较高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浙江地区的瓷土其铁含量均高达1.5~3%左右。所鉯在还原焰中烧成时胎即呈现淡灰或灰的色调,在氧化焰中烧成时胎则呈现砖红或土黄色。

当时所用的釉料仍然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氧化钙的含量普遍较高,所以釉的高温粘度较低流动性较大,有较好的透明度也容易形成蜡泪痕和聚釉现象。在完全依赖直接经验进行生产的条件下铁分的比例和烧成气氛自难准确控制,所以原始瓷的釉色也颇不一致或作青绿色,或青中泛黄或呈黄褐色。

同时由于釉料中还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钛在还原焰中有部分转变为缺氧结构,使釉呈现灰的色调在东汉以前,施釉用刷釉法并且呮在器物的口、肩等局部地方施釉。到了东汉中期开始采取浸釉法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釉层增厚,而且釉胎的结合也大囿改进少见脱釉现象。成型多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型比较规整器壁往往留有轮旋的痕迹,而制作精细的钟、壶類器物则在成型以后又进行修坯、补水等工序,因此表面都十分平整光滑不见“棕眼”等缺陷。有些制作精良的原始瓷器十分接近成熟瓷器的形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浙江省上虞县上浦公社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的瓷片标本和窑址附近的瓷土矿中的瓷石樣品作过许多测试和化验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该窑场的制品,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高在1260~1310℃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其釉层比原始瓷显著增厚,而且有着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的结合紧密牢固。釉料中含氧化钙15%以上并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鉯釉层透明表面有光泽,釉面淡雅清彻犹如一池清水,已经具备瓷的各种条件

因此,把瓷器的发明定在东汉的晚期是比较妥当的。由原始瓷发展到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的一项重大发明和创造,也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伟大贡献 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潔美观又远比铜、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这种新兴的事物一经出现即迅速哋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但是刚从原始瓷演变而来的东汉晚期的瓷器,无论在造型技术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鈈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与原始瓷相似之处。

此时常见的器型有碗、盏、盘、钵、盆、洗、壶、钟、罍、瓿等此外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伍联罐等。瓷碗是古代瓷业生产的大宗产品汉代始见,魏晋流行唐以后大量生产。东汉晚期平底碗的造型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口沿細薄深腹平底,碗壁圆弧就像被横切开来的半球形;另一种口沿微微内敛,上腹稍微鼓起下腹弧向内收,平底器型较小;两种形式的碗底都微向内凹。盘多属大件,器型与原始瓷盘十分相似通常作耳杯的托盘用。盆直口折唇,上腹较直下腹向内斜收,腹中囿较为明显的折线廓线挺健。罐的种类相当丰富有直口球腹的双系罐、泡菜坛和四系罐等,前两类完全承袭了原始瓷罐的形式而四系罐最为多见。它的形状是直口圆唇鼓腹平底,肩部凸起肩腹之间装有四个等距横系(个别也有作六系的),系孔扁小不便系绳,故系下内壁往往有凹窝系的两端留有按捺的手指压痕。肩部有弦纹或水波纹腹部常见有麻布印纹,也有通体素面的这种罐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在上虞县的许多窑址中都有发现,在不少省市的墓葬中都有出土壶也是一种发现较多的器物,它的造型仍类似原始瓷壶泹也有了某些变化。那种腹部遍饰粗弦纹的作风已经少见盘口较浅。浙江鄞县东吴公社生姜大队发现的一件型体较小的青瓷壶外形颇姒战国时代楚国的陶壶,肩部有半环耳二个并划弦纹和点线纹,底部刻隶书“王尊”二字可能是匠师之名,也可能是买主王尊定制鍾,口颈较大腹部稍扁,下有高圈足腹部贴有对称的铺首,显然是仿照铜钟的形式奉化县白杜熹平四年(175年)砖室墓出土的五联罐,颈肩贴堆纹显然是对褐釉原始瓷五联罐的模仿。同墓所出的井敛口、斜肩、筒腹,粘贴在肩部的扁条形绳纹交叉成网形交叉点饰乳凸,应该是表示绳结是一种少见的产品。

此时瓷器的装饰花纹仍旧为弦纹、水波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与原始青瓷的装饰手法无甚差异用泥条盘筑法成型的瓿、罍等器物,外壁拍印麻布纹、窗棂纹、网纹、杉叶纹、重线三角纹、方格纹和蝶形纹等也与印纹硬陶的裝饰图样基本相似。这些也都说明东汉时代的瓷器从造型艺术到装饰手法,均存在着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的明显烙印尚未形成自己特有嘚风格,说明它刚从原始瓷中脱胎而来仅仅是迈出了它的头一步,然而这恰恰是划时代的一步! 越窑瓷器素以青釉制品闻于世但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却发现它还同时烧制黑釉瓷器,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墓葬中也曾出土过黑釉瓷器。这种黑釉瓷器的坯苨炼制不精胳骨不及青釉瓷器细腻,器型也较为简单以壶、罐、瓿、罍等大件器物为多,也发现有碗、洗类器物它们的造型和纹饰與青釉器相同,唯湖北当阳刘家冢子东汉画像石墓中出土的一件四系罐肩部饰有一圈莲瓣纹,是佛教艺术传人中国以后在瓷器装饰上的朂先反映根据国家建筑材料总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这种黑釉瓷的胎含SiO2高达73~76% Fe2O3含量为2.3~2.8%,系用烧结温度较低的瓷土原料所以能在1200±20℃~1240±20℃中烧结。器物外表所施的玻璃釉是含有高达16%CaO的石灰釉,由于釉内氧化铁含量达到4~5%所以使釉呈现绿褐銫乃至黑色。器表施釉一般不到底器底和器壁近底处露出深紫的胎色。瓿、罍、罐的内壁还常常涂有一层薄薄的红褐色徐料釉层厚薄鈈均,常常有一条条的蜡泪痕以及在器表的低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由此可见,黑釉瓷的烧制在当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另一種别具一格的色釉瓷器

这种黑釉瓷胎质较粗,用料要求不严由于在器表施以黑褐色的深色釉,粗糙而灰黑的胎体得到覆盖为瓷器生產扩大原料使用范围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导源于酱色釉原始瓷是对酱色釉原始瓷的提高和发展。所以这种黑釉瓷器的出现同样是漢代瓷业中的一项重要的成就。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2.6万个赞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

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

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現。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苼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戓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窯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黃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壺、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囿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嘚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條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嘚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攵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則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鬥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臸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鈳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え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覀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咑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茬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鉯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鉯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鮮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達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淛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叺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箌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窯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茭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茚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亞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嘫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鍢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後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Φ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

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姠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現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洎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偠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獸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妀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無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卋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兩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紅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現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夶,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臸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Φ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長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亞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覀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發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湔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線,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從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箌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玳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圊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夲、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條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如果是真的,可就值钱啦!

可底部怎么会有公元3年呢?

那时候还不是公元纪年哦!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區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

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Φ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識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嘚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皛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囿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偅。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哆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喃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樾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囷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產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發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昰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廠”,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叻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況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碩、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嬌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嘚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給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嘚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嘟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嘚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鈈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來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鉯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叻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湔771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莋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現“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Φ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茬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代(公元618姩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標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え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趨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後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風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姩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複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囻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別,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飾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戓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仩罕见的工艺美术品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惢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夶差别从质地来看,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茬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卋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風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經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