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中有奇树春江花月夜改写成散文文

《庭中有奇树》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会从意象入手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背诵此诗;了解《古诗十九首》。2、过程和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2)品读法:就是精读、深读,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1、 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2、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3、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2、课前做好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ppt展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大家知道以上这些评价指的是什么吗?对,它们都是后来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看了这些评价,我想大家都对古诗十九首产生了一定的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诗歌会让不同朝代的一流诗评家都对其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通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来领略古诗十九首那数百年依然璀璨的魅力。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古诗十九首简介(ppt展示)引入:大家知道吗?其实《古诗十九首》原本并不是一个文集,也不是同一个作者所写,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却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呢?它们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写的?它们又是在什么时候合成一个文集,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诗十九首》呢?他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又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1、题解《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2、作者和写作年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3、价值《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诗歌细读与讲解大家知道《庭中有奇树》是五言律诗还是五言绝句呢?对,是五言律诗。那你们知道五言律诗又分为哪几个部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对,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记得非常牢固的。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部分进行讲解。现在我们先来一起朗读一下整首诗。1、全班诵读诗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意思2、字词分析,理解句子大意第一层首联: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1) 奇树:犹“嘉木”,珍贵的树。奇,不一般(2) 华:同花,本草之花曰华(3) 滋:当“繁”解。“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大意:庭院中有一棵珍奇的树木,绿叶间正绽放着繁盛的花。颔联: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1)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荣”与上文“花”上下互通。(2) 遗(wei):赠。(3) 所思:指思念的人。大意:攀低枝条折下它的花,准备把花赠送给所思念的人。请同学们自我体会其中意境,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再鼓励同学发言。启发同学。 大家觉不觉得这像是一幅画呢?如果这是一幅画的话,这会是怎样的一幅画呢?请同学发言,讲述他们的看法。参考: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一个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第二层颈联: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1)(2)(3)(4) 馨(xin)香:香气。 盈:满。 莫:无法。 致:送达。大意:花的芳香充满衣襟和衣袖,可是路途遥远无法送达。尾联: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 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大意:“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小结:从以上的讲解中,我们初步知道了一些关于课文的知识,了解到了文章的大意,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地对文章进行鉴赏。第二课时:鉴赏与细品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情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对诗句进行赏析思想内容: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第一层,诗人用朴素的诗句,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与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形成一种含有深沉意蕴的意境,引起读者的联想。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只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更令人难以忍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的。第二层,“馨香盈怀袖”,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而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点明了全文相思怀念的主题。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十分清晰生动的画面。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非常暗淡无光的。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是经不住几番风雨的。细部揣摩诗歌中的“花”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从几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鉴赏:一是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用花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二是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小结: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到应该从背景,诗歌大意,意境,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关键字句的深入探讨等方面对古诗进行鉴赏,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对文章进行赏析,并不能仅仅根据字句的翻译和解释,而是要通过联系背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细部揣摩来理解文章。作业:结合讲解对诗歌进行感受和体会,试背诵诗歌。课外扩展:阅读《古诗十九首》之一,试着了解和体会其大意与思想内容。如《冉冉孤生竹》
范文二: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起初接触《古诗十九首》时,便对这首《庭中有奇树》颇有一览即晓之感。朴素的文字里流露出满怀的思念之情,因而想让我细细咂摸一番。由于《古诗十九首》多搜集的诗歌均无作者,也无标题,因此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代为标题。而咋见这首诗的第一句:“庭中有奇树,”不禁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庭中这棵奇树到底如何呢?作者通过接下来的起承转合向我们表述了其中的情感——妇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为何是“妇人”而非“人夫”呢?这里我们需要从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是出于汉末时期,社会动荡,许多的男性青年被迫服兵役上战场,亦或是为了一家是生计而漂泊在外。在我国古典诗歌里经常有类似的主人公,这和封建时期女子的礼节有关,女子不能踏出闺门,丈夫在外妻子只能在家等候而不能出门寻找。在三从四德的约束下,要孝老爱幼。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妇人,而且丈夫在外远游人未归来。这样的思妇主题的诗歌作品在《诗经》里也屡见不鲜,这篇《庭中有奇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诗中第一句写到“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这里的“奇树”我们可以理解为“嘉木”即美好的树木。基本大意就是,庭院中有一株美好的树,枝叶茂盛,花团锦簇,绿叶的衬托下花儿更加生机勃勃。然而这样的的描述不禁让我们的脑海浮现出一幅美好的画面——阳光微醺,微风穿过庭院,我抬起头,风过而花叶相交,簌簌作响,幸福而美妙的情感溢满心海,美好的回忆也钻了出来。在这么美好的情景中,我们的女主人公又做了些什么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攀着枝条,折下心中认为最美的一朵,想要送与所思之人。当我们看到美好的事物都想与人分享,而女主人公摘下花儿后想要送与远方所思之人,也是如是想法吧。这里与《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涉江采芙蓉》里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均是采集美好的植物想要赠与所思之人。以上两句写得极为朴素,然而在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的女主人公的存在,却将这样的朴素的场面衬托出万分的忧思。女子在那样的时代被困闺中,在等待中任凭芳华流逝,青春不再,而所等之人却未归来的痛苦,盈满心头。通过这两句我们也可以产生许多联想,思妇终日在树下怀念丈夫未出远门时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也许在某年的花开时节,妇人也曾摘下枝头最美的一枝花送给丈夫,丈夫迎笑收下,继而也摘下一朵,佩于妇人的发髻之上,两人相视而笑。春光融融,甜蜜的情感流淌在两人的心间。然而当下的现实是,无数的寒来暑往,花开花落,妇人每年依旧会折下花朵,想要赠与心中所思之人。春去秋来,花落人断肠??满枝繁花只留下凋谢的痕迹,而红颜易逝,韶光易老。妇人内心的苦闷也日增三分,最终糜烂于心头。继而后面的两句就是这篇诗歌的一个转折点。“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采下花儿久久伫立,香盈满袖而不自知,花儿也不能送达丈夫的身边。呆呆的望着门外,无奈的叹息。其中的“盈”字即体现出妇人怀抱花朵之久,而不能送出的悲伤之感。亦或是沉醉于美好的回忆中而忘了自己怀中的花儿,幻想破灭之时又徒添了几分落寞。这里的转折即在于妇人情感的变化,前面写庭中树上花开的美好灿烂,并且想要将采下的花朵送给所思之人。情感中还是夹杂着一些幸福之感,然而这里却有着满心发无奈与失望。然而本首诗歌情感的升华还是在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里的大意是指,这花儿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花寄托相思罢了。我们可以看到妇人的落寞失望之感,对于自己所采的花朵也没了欣赏的兴致,因为丈夫不能收到,这份思念也无以寄托。这一句也会让人想起王维的《红豆》中的那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然而这里的红豆能够寄托相思之苦,妇人怀中的花儿却只能独自欣赏。诗歌的最后两句作者对情感有所着重,这也是诗歌想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于百姓家庭生活的破坏。
范文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 原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注释:1、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2、滋:当“繁”解释。“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3、荣:犹“花”。4、致:送达。5、贡:献。一作“贵”。鉴赏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孙明)
范文四: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尽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一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范文五:庭中有奇树【一】鸿始七年春,暮衍搬入重修后的西园。再度的粉饰雕琢,掩去了曾经大火的伤痕。园中那株百余年树龄的西府海棠如今枝分连理,蘸着光影花开如海。他还会想起承玺。除了遗憾,还有再不得解的困惑,她将错乱的记忆中浮想起的种种细碎与他对号入座。她错误的感情与他无关,但究竟是谁呢? 她最终留下一个模糊不消的结果,她没能猜透。遇见承玺的那年春日,不似如今这般清平安乐,而是政权更迭的多之秋。先帝亲率大军作殊死斗争,仍然抵挡不过。都城沦陷。羽国大军长驱直入。皇室亲族被诸灭殆尽,几处宫殿园林也被大火焚毁。朝巨纷纷归降,暮衍之父振威将军亦在其列。父亲曾受先帝嘱托务必照顾好幸存的皇子皇女。老将在动乱后的都城中四处搜寻,最终在烧成废墟的景和园里找到奄奄一息的承玺。急忙将她救起,带回府中悉心照料。承玺不似别的公主深居后宫,因着老后格外偏宠,才长年留在哀西的景和园陪伴左右。正因如此,才逃过一劫。暮衍去看她时,她似乎正困在梦魇中。呛着声气,眉心深锁,手摸索到他的衣衫,下意识地紧紧攥住,直到蓦然从梦中惊起。她有一双潮湿而明亮的眼,噙着怅然的悲伤。她的唇轻轻翕动,几乎就要念出眼前人的姓名,却又困顿地停住了。她的神情渐渐定格,最终便得无助而茫然。她失去了记忆。父亲说。失忆于她是件幸事。绝不能向她告知身世,也绝不能将此事透露出去。忘记伤痛,公主才能平安地活下去。死守秘密,将军府才能免遭牵连。起初承玺非常少言,只对于暮衍有话可说,于是父亲嘱咐他多加照顾,他时常见她独坐于檐廊之下,对着满庭茂盛的花木若有所思。日光明晃晃地在她身上铺开,她的神色仿佛被稀释了一般寂淡。心间分明有余痛未消,回首却空觉枉然。她模糊地觉得,当日一定是在火海中失去了什么,以至那足以支撑起生命的欢喜和悲痛,都簌簌成灰,再寻不回。她微微侧脸迎上暮衍的注视,那眉眼轮廓如斯熟悉。一刹那,浮光掠影的片段闪回在脑际。她是早就认识他的,她想。承玺莫名的熟悉感令暮衍稍觉困惑。他确定从未见过这位公主。但许多事总是无从解释。她见过他,或许是在某次热闹的宴会上,抑或是她的香车与他的骏马错身的一瞬。她笃信他与过去相关如同抓住黑暗中漏下的一缕光,想寻着这线索,拼凑出记忆的缺失。面对承玺急切的询问,暮衍只能简单回答她:“大军攻陷都城那日,父亲偶然救起了你。之前,我从未见过你,也不了解你的过去。”不仅是对承玺就连湘楚问起。他也简单地敷衍过去。但湘楚与承玺一样,神色中充满了质疑。知道承玺之后,湘楚总是有些介意的。两府世交,她与暮衍自幼青梅竹马,早有婚约。约定暮衍弱冠之年成亲,如今他年已十九。这样的时候,偏偏老将军救了一位来历不明的姑娘带回府中,格外厚待,又命暮衍悉心照顾。她隐隐担忧。唯恐多生枝节,试探着问起承玺,暮衍却言辞闪烁。于是这一颗心,无论如何也放不下了。【二】梦境被花霞染成绯红,呼吸问暗香浮动。她俯在汉白玉石几上春睡方醒。春日和风将盛极的花瓣拂落一些,洋洋洒酒地铺满中庭,沾上她的肩头和衣袖。藏在重重花影间的小小少年一跃而下。淡绿云纹的单薄春衫。随着动作一息一灭。“被发现了。”他清亮的眼噙着笑。信手拈起落在她额上的花瓣。她仰起面,漆黑的瞳人中拓下少年的轮廓——分明是暮衍。他的语声温和而青涩,“虽然你不认得我,我却不是第一次见你了。”承玺醒过来,她的头微微涨痛,方才的梦还清晰地残存在脑海。她记起那就是初遇暮衍时的情形。心底突然涌起一阵急切的欢愉,片刻也等不及,她怀着疑问急匆匆去向他求证。“你以前可会爬树?”她几乎是劈头就问。暮衍被问得莫名其妙,见她认真,有些好笑地回答:“那是当然,小时候调皮,总爱爬树。爬到老树横出的粗枝上坐着,还会直接从上面跳下来。父亲见了,总免不了挨一顿训。”承玺略微失神地望着暮衍笑意温和的面容。是他了。直觉强烈。她猜测自己曾是喜欢他的。她开始急迫地想要回想起更多与暮衍有关的事。记忆亦随之浮现出点滴破碎的片段。于是暮衍常常要回答她种种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被问起可会讲些怪力乱神的故事,比如被问起是否也爱读些诗词,比如被问起是否会以叶作笛吹上一曲,等等等等。暮衍无奈地作答后,总会疑惑地反问:“这些对于你恢复记忆究竟有什么用?”承玺笑容狡黠,她笃定地点点头:“有用的。有些事,我已经想起来了。”记起暮衍于她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三当新政权在都城确立后一切都已尘埃落定。遭遇劫乱的都城被渐渐修复,劫后余生的人们得以松一口气。太子殁了,湘楚之父也没了太子少师的官职。许久不见赵将军,听说他自愿卸去了职务,赋闲在家安度晚年。兵荒马乱的岁月过去,人也清净下来,于是他动身前往赵府,与老友一叙。湘楚难得见暮衍一面,也央了父亲带她同去。见过老将军回湘楚借机溜出来,她猜测大约能够见到暮衍提过的承玺,她早存了心,特意为此而来。绕过回廊,在暮衍书房的窗外停下轻叩窗扉。他探头出来,见是她,有些惊喜地笑了,问:“你怎么来了?”这是他们之间惯常的游戏。自幼她就爱躲在他的窗下以此通传,暮衍就放下夫子交代的功课出来陪她。湘楚笑意盈盈地迈人书房,一瞥之间,梨涡里便噙了一抹微凉。果然如她所料,暮衍的书案旁立着位不曾见过的少女。惊鹄髻反剪,着一件鹅黄色高腰襦裙。深而亮的眼清冷泠地迎上她的视线。她听着暮衍介绍,这就是承玺了。转眼见书案上放着一盏即将完工的孔明灯。小时候暮衍常常手把手地教她做,她偷懒贪看,他便笑她,笑容宠溺而无奈。湘楚不知,如今这灯,可是为承玺而做?念及此,忽觉有一点儿疼。暮衍亲昵地拉过她,问:“今日新帝准许城中百姓燃放天灯祈福,你就又想起我来了!”她这才想起。先前到处兵荒马乱,国之将亡都城笼在愁云惨雾中,连正月也不曾喧嚷热闹过。如今新帝大赦,百姓亦忙着祈求平安。灯确是暮衍为承玺而做,一则为祈愿公主平安,再则为追念先帝。只是这些原委皆不能说,暮衍没有解释,湘楚难免多了心。她瞥见书案上的烛台,燃到半截的香蜡袅袅生烟,暗自有了计较。她佯作无心地提起灯盏来看拂过的衣袖带倒了那香蜡,倾覆的蜡烛顺势点燃了灯中的油。霎时间,整盏灯忽地燃起来,她猝不及防,一把扔出去。灯在地上滚了几滚,如她所料向承玺脚边落去。突如其来的火焰险些要烧着承玺的衣裙,她已来不及躲。记忆一触即发,纷乱的画面急速自眼前掠过。虚空中暮然涌起漫天呼号,有兵戈相击的铿锵,烈焰点燃草木噼啪作响,她惊惶地掩住耳朵,少年将她护在身后,翻腾的火海将他们阻成困兽。她在浓烟中奄奄一息,感觉到少年用力拢紧她。太过漫长的拥抱,仿佛要穷尽他一生心力。他俯在她耳侧轻声说:没事的。你会活下去。你忘了我,再也不要回来。”昏迷前一刻,她的心莫名揪痛,朦胧中知道就要失去他了。有泪自眼角逦迤而下,她用尽仅存的一点儿力气紧紧攥住他的衣衫?……?承玺恍惚地回过神来,暮衍已扑灭了火,焦急地拉住她询问是否受伤。她望住他,下意识攥紧了他的衣袖。眼中有泪,却迟迟不落。张口欲唤,却发不出声。湘楚冷眼在旁,面容渐渐凝霜。暮衍这样着紧承玺。紧急关头他率先选择了承玺而不是她。胸口堵着一腔翻涌不息的情绪,痛觉蔓延开来.似一场海啸席卷。她紧紧咬住下唇,暗想,决不能让承玺长久地留在暮衍身边。【四】过了立夏,老将军思虑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取消暮衍与湘楚的婚约。将暮衍叫来,话一出口立即遭到反驳。“不妥!我与湘楚自幼相识,早有婚约。就算不提多年相知的情谊,若取消婚约令湘楚颜面尽失,又如何向伯父交代?伤了两家世代的情分,就再难挽回爹可曾认真考虑过?”“为父又怎会不知道这些,”老将军低低叹息,“当年我遭小人陷害,身陷图固,险些丧命。因先帝感念旧情,授意彻底追查,才得以免去灭门之祸。我这条命,是先帝救的。先帝有恩于我,安能忘报。所以才甘冒风险,救回承玺。为父深思熟虑,为了保护公主将这个秘密死守到底,只有让承玺嫁到我赵家才最妥当。暮衍,保护公主万全,就是我父子二人的使命。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湘楚那边我会处理。”婚姻大事.向来由不得自己做主。暮衍不愿去想,得知此事,湘楚会如何反应。他也清楚地知道,私藏前朝公主,是多大的罪名。一旦有所牵涉,就如同选择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他们父子只能将秘密藏得深一些,再深一些。细数流年,湘楚自幼唤着暮衍暮衍,一晃就是十几载光阴。彼时她尚梳总角,安静的性情便已显露,却独爱牵着暮衍的衣袖,跟在他身后亦步亦趋,像个缠人的影子。小小少年略带怨愤地回身看她,她便展开清甜笑靥,坦然地迎上他的视线。暮衍的怨怒立刻减了气势,只是闷声不响地加快了步伐。湘楚随着碎跑几步,连声喊,暮衍暮衍,慢些慢些。后来暮衍默许了她的纠缠,她便更常牵着他的衣袖行过花木掩映的回廊,欢声银铃般沿路抛洒。长辈见了只笑说他们两小无猜,打趣问她可是要这样纠缠暮衍一辈子。她蓦地红了脸,一把松了他的衣袖。又觉得不甘,干脆闪身藏在暮衍身后,惹得长辈们哈哈大笑。随后她与他的亲事,没经过什么波折,就被定了下来。她盼望着做他的新娘,等了许多年,等到那时曰终于不再遥远,却骤然有变,他要改娶来历不明的女子为妻。湘楚之父素来最疼这个小女儿,义愤难平,立即前往赵府兴师问罪。湘楚担心地追去,盛怒的父亲已给了老将军重重一拳,他的质问几近咆哮。“你我自幼结义,我素来视你为平生知己。你呢?你眼里还有没有我们两家的情谊?你突然解除婚约,想过我家湘儿的感受吗?她今后还有什么颜面?你若不同意这门亲事,为什么不早说?!”对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疾疾掩门闭窗。湘楚疑窦顿生,躲在窗根底下,她听见赵将军刻意压抑的声音。“你我患难与共,一路扶持至今,我从未忘记这份情谊,任你再打几拳也甘愿承受。不是湘楚不好,亦不是我不同意这门亲事,只是我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老将军艰难地犹豫着,终是下了最大的决心。他的气息有些急促,语声又压低了几分,湘楚只能勉强听见——我府中的承玺姑娘,其实……是先帝的遗孤。”这惊天秘密甫一入耳,她骤然变了脸色。只听老将军又道:“先帝临终嘱托,要我一定保护好残余的血脉。先帝于我恩重,我才甘冒死罪,保护承玺。这等株连九族的大事,我信你,才敢对你说。你若肯原谅我,老夫感激不尽。若不肯原谅,大可去告发我。老夫一把年纪,死又何惧。只是我实在有愧于你,你若告发我,也算我对你的偿还。”湘楚回到府中,不久老父也铁青着脸回来了。想来父亲平生最恨出卖友人的所为,何况此节事关重大,必定不会泄露半句。可一旦此事败露,暮衍也难逃一死。承玺是个太危险的隐患。闪念之间,她又记起那一幕:承玺仰面看他,眼中泫然欲滴。一瞬间,他的神色有所动容。突然有恨破土,潜滋暗长,缠绕不绝。她的指甲死死抠住手心。种种事端皆由承玺而起,若她消失,自然就能平复。而眼下,只缺一个契机。【五】老将军吩咐下来,府中渐渐开始筹备婚事。暮衍少了言笑,偶尔相对,也都换作沉默。承玺在这样的氛围中,总觉不妥。她隐隐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错。分明还记得当日火海中他渐渐收紧的怀抱,强抑别绪的耳语.为何她竟不知他早已倾心他人?往事设下骗局,散发出甜蜜而惆怅的气息她伸出手去。却什么也握不住。她怅然发问:我明明还记得你啊,为何你却不记得我了呢?”暮衍知道,错放的感情已成桎梏,将她囚住。他沉吟良久,最终垂下眼去,答:“我不是你要找的人。承玺眼底凝着清冷的光,抑不住黯然。记忆稀缺,她遗漏了太多情节。她笃信的感情没有往事作依凭若暮衍否认,她无法反驳。深深的困顿之中,她牵了暮衍的马,自难挨的气氛中挣脱。她不熟悉都城的街巷,盲目地沿着某个方向一路行去。行出一段,道边的景色渐渐荒凉起来。坍塌的高墙断亘残垣,露出后面陈旧的花园楼阁,歌台舞榭默默倾诉着某个豪门望族曾经的辉煌。她下了马鬼使神差地踏入这座荒园。满园荒草已将石径淹没,朱漆雕栏残留着斑斑焦痕。庭院里的花木桔死了大半,望去满眼萧索,令人心酸。她在荒草中行迈,被莫名的悲伤攫住,泪水落下来的时候,她蓦然想起曾经念过的古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恰如此刻的心境。不知不觉绕到某处中庭矗立着一株粗壮的老树。承玺仰起脸。树木已然枯死,光秃的树枝旁逸斜出,肆意伸展,在碧空下有种荒芜的美感。若它还能开花,花色必定是深浅有致的绯红宛如云霞谪落。她在一种近乎怀念的情绪中缓缓抚过树干。她想,自己大约是曾来过这里的。她太过沉迷,没有发觉身后默默凝望的视线。那是尾随在后的湘楚。她的软轿经过赵府门前,恰巧见承玺出来,便远远地跟着她找到了这座荒园。湘楚隐在蔓草残垣之后,草木晃动的阴影落在她姣好的容颜上。她轻轻地眯起眼,脑海中有即将威形的计划,呼之欲出。【六】后来承玺常独自去荒废的景和园走走。只是守门的家仆从未阻拦,她也就未曾想过,赵府门禁森严,怎能任她随意出入。全因暮衍私下吩咐过仆役,她才获得短暂的自由。她也不知暮衍早就知道她的行踪,每次都随行在后。他不知她为何竟能找到这里。她在废园中穿梭的时刻,他立在断墙下的阴影里守望着她。他试着问自己,若承玺不曾将他错认,是否就能够接受她的感情?然而没有答案。他想,既然事情已成定局,日后就坦然相对,承担起保护她的使命。转眼间已入了秋。天干物燥的时节最应预防火患。废弃的景和园中蓄水的青铜水缸早已干涸,一旦着起火来,根本无法扑救。而且园中尽是枯枝败叶荒烟蔓草,最容易点燃。湘楚正是算准了这点。生怕火势不够猛烈,又暗中吩咐家仆将几桶酒水洒在园中。安静柔弱如湘楚,经过长久压抑,亦足以酝酿出一场谋杀的动机。她躲在暗处,等承玺进了园子,才有条不紊地点燃火把。景和园日渐荒废,这一带亦少有人烟,就算有救兵赶来,也来不及。因为沾了酒水,几支火把一扔下去就以燎原之势迅速燃开。火焰熊熊,逐渐向承玺的方位蔓延而去。然而几乎是大火燃起的刹那,她却有些后悔了。她艰难地抑制着动荡的情绪,决意一走了之。远远的,承玺纤弱的身影在腾起的火焰中时隐时现,凝固成漆黑的一点。若日后暮衍知道一切是她筹划的,究竟会是怎样的心情?一念及此,她的心倏然凉下去。未及犹豫,她向承玺疾步奔去。在相同的场所,被相同的大火围困,电光石火之间,承玺的记忆穿越时空纷至沓来。她沉迷于往事的光影,甚至忘记了逃生。在被湘楚用力拽住,向外奔逃的瞬间,她瞥见枯树之下静默伫立的少年。她疾疾回首前尘旧事如同眼前纷扬而起又迅速陨灭的星火,拉成一个无限慢放的镜头。淡绿云纹的单薄春衫,一双细长清亮的眼,静静凝视着她。情意深长,仿佛隔阻了千山万水。她终于记起他,曾经盘结心底百转千回过的名字,她脱口呼唤——重光。暮衍方行至景和园的断墙之下,就见园中已起了火光。他来不及细想,飞身跃过断墙扑入火海之中。废园横七竖八地倒着烧断的朽木,自上次失火就被侵蚀得厉害再遭劫难,已然承受不住。暮衍捂着口鼻在园中奔走,噼啪之声不绝于耳。终于发现了被围困的承玺,她护着身边虚弱的湘楚,一时之间找不到突破的出口。他不知湘楚为何会在这里,成倍的恐惧攫住了他。他疾步上前在湘楚倒下前揽住她,急迫中又一把拽住承玺。“跟我走!”他喊。然而承玺没有动只摇首道:“你救不了两个人的。带她走,她呛了太多的烟。”抉择是道难题,他不能放弃承玺。“跟我走!”他更紧地握住她,大呼,“来不及了!”她的面容平静得有些残酷:“暮衍,我全都想起来了。我哪儿也不去,这里就是我的归宿。”见他仍旧执意不肯放手,时间流逝中彼此僵持着,她的目光终于起了波澜。耳畔不停传来建筑倒塌的声响,火势围拢之前承玺竭力挣脱他的手将他推出包围。她嘶声喊,“你快走!”最后一瞬,她投与他漫长的深深的一瞥。那双明亮而潮湿的眼一如初见令他印象深刻,于是此生都无法忘怀。暮衍狠狠咬紧牙,横抱起昏迷的湘楚,转身狂奔而去。在他身后,是滚着火焰不断倒塌的楼台亭阁,纷扬如雨的火星,浓烟火海将那道纤细的身影吞没。他仿佛拼尽了一生的力气死里逃生。他流着泪,没有再回头。【七】这座位于京西的御所原本是最清雅别致的所在。庭院中遍植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取意“玉堂富贵”。承玺最爱的一株西府海棠,树龄已逾百年。当春开花,宛如满庭云霞。她流连树下,歇在汉白玉石凳上念些诗书,抑或只是贪一晌午睡。然而那日,小小女童蒙胧的视线渐渐清晰起来后,分明瞧见藏在花影中的清秀少年。他坐在高处的粗枝上,着一件淡绿云纹的春衫,笑盈盈地望住她。随即纵身一跃轻巧落地,一双细长清亮的眼噙着笑信手拈起落在她额上的花瓣“被发现了啊。”少年语声温和而青涩,“我是重光。”又补充道,“虽然你不认得我,我却不是第一次见你了。”她仰起粉面,漆黑的瞳人中拓映着少年的面容。念出他的名,眉目问不觉添了明媚笑意。空庭之中日光正好,花叶交错,鸟鸣啼啭,仿佛一梦恍惚。那是很多很多年前,久远得接近生命最初的纯白。记忆中从未问起重光从何处来。常常是她午睡醒了,一抬眼便见施施然高坐于花问的重光。而一转身一恍神,又寻不见他的踪迹。等她醒来的时候重光也会随手翻读她的诗书。曾与重光并肩坐于廊下赏月,他便笑吟吟地背了苏子的词给她听。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她仰首望月,手中牢牢牵着他的衣角。心底有柔软到伤感的情绪渐渐漫上来。年复一年,他总在海棠花开之际出现,花期结束之时消失。于是承玺年年盼着短暂的春日辰光。漫长枯涩的冬季来时,她总会格外想念重光。想念他单衫淡绿,云纹流彩,细长的眼,笑容和煦而慧黠。想念他折下早春第一枝海棠花细细插入她的发。重光会吹叶笛,她就缠着他教。重光通晓奇闻,她就缠着他讲。两条尾巴的九命猫,多情的狐仙,食梦的貘,通无所不知的白泽……他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后来,承玺在一本旧得几乎烂掉的书里得知了更多的精怪。书上讲,物老为怪,其中一种就是木魅。她于是想起重光。都城沦陷之日,景和园被付之一炬。她本应是死去的,重光却宁肯散尽百年的修为作为交换,挽留她游走天际的魂魄。她一息尚存,被赶来的赵将军救起,庭中海棠却彻底枯死与荒园一起,被时光封缄。宿命轮回。此刻她与他安静地立于时光的两端。烈焰火海中,枯树仿佛再度抽枝生叶,绽出满枝绯霞。承玺向重光奔去,牵住少年伸出的手,深深拥抱他。她无限欣足地笑着,清澈的泪像明亮的风滑过脸颊。从今往后不会再错认他人,她就留在这里。不必承受煎熬的思念与别离。多年前重光曾问:“你可相信世间有魑魅精怪?”她烂漫地笑着,答:“我信。”【八】彻底烧毁的景和园又荒废了许多年。因先后两度失火多少给人们留下些晦气的印象。然而鸿始七年,赵府在此地建起别苑,重新修缮,改名西园。那株枯死的老树,奇迹般在劫难后重获新生。花匠说:“这是株罕有的连理海棠,双木合生,寓意夫妇情深。”这时湘楚已成为暮衍的妻。举案齐眉的恩爱,但到底有了心结。她猜测暮衍对承玺,大约是有过一段说不清的感情却不愿承认。昔年那场大火熄灭后,暮衍曾近痴狂地在废园中寻找,整座园子几乎都被掀翻过来仍旧没有找到承玺的遗骸。湘楚扶病去荒园寻他,见他颓然坐在满地灰烬中神情空茫她默然俯身拥住他,泪如雨下。暮衍想不清,承玺若死了为何找不到尸骸?若她没死,究竟又去往何方?直到火海中她松开他的手,他才蓦然发觉自己隐藏的情感。自初见,他就记下了那双潮湿明亮的眼。以至于父亲的决定,他亦没有过于反抗。若承玺不曾将他错认,或许他就能接受她的心意,又或,他的心早在察觉之前,就已接受了她。遗憾的是这感情被他藏得太深连自己都被瞒过。婚后暮衍渐渐猜到那场大火的起因,但这怀疑深埋于心.未曾宣之于口.湘楚也小心冀翼避而不提。伤口结了痂,丑陋的疤痕横陈,将两人的心隔绝。湘楚轻轻摩挲着海棠树干。身边稚子在花荫下嬉游欢笑。她远远地看见暮衍穿过回廊,他的目光有些迷茫。不知是在看她,还是望着庭中这株奇树。那年承玺在火海中回首呼唤湘楚寻着承玺的视线望去,亦看见春衫单薄的清秀少年。少年太过俊秀出尘,像一只妖。承玺唤他,重光。是了,那便是海棠的精魅,那便是枯木为何分威连理的秘密。古人赞此佳木:芳根兼倚,花梢钿合,锦屏人妒。湘楚的眼角漫开一点儿凉意,她确是忌妒承玺的,自始至终。但老天终究悲悯,无论如何,她与承玺都得以各自守在心爱之人身边老去。并且知足,长乐。
范文六:《庭中有奇树》教案汉语言文学0807
学号:《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对象:高二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的艺术画面;3、理解、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一起品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二、评价及文学地位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钟嵘给过“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高度评价;《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明代谭元春说:“在诸古诗之上,千古无异议。”问一下学生:“《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三、文学常识介绍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四、诗歌细读与合理想象先让全体学生齐读一遍,接着与学生一起一句一句地品读诗歌。(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后四句分别描写了一幅图景)前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一句中的“奇”字是指“不一般、珍贵”;第二句中的“华”同“花”、“滋”是指“繁”;第三句中的“荣”也是指“花”(板书“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第四句中的“遗”是指“赠送”,读音便为“wei(去声)”(提醒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古文知识点)。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请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后四句讲解------先释词:第五句中的“馨香”是指“香气”、“盈”是指“满”;第六句中的“莫”是指“没法”、“致”是指“送到”;第八句中的“别经时”是指“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接着给五分钟时间给同学根据诗句进行自由、合理想像。请另外两位同学具体描绘一下前四句诗句所描绘的景象,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并给同学描绘一番。五、诗歌鉴赏品味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2、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不矛盾。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贡”,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六、有感情地朗读及流畅地背诵请一位同学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再次感受此诗的艺术魅力;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背诵此诗并叫两位同学起来背诵。七、课后作业----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十八首古诗。
范文七:庭中有奇树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4题。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绿叶发华滋(花朵繁盛)B.将以遗所思(读w8i,送给)C.馨香盈怀袖(传得很远的香气)D.但感别经时(经常,时常)(2)在古代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夫妻真挚的相思之情的,要么是远行在外的丈夫思念妻子,要么是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奔波在外的丈夫。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该诗应属于_______。(3)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说有一诗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你能断定是哪一句吗?简单说明一下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开头两句是以树起兴。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已流露出了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些许责备。E.整首诗围绕着折花“将以遗所思”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阅读答案:答案:略解析:(1)D(“经时”,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2)后者(即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3)“馨香盈怀袖”。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4)AC(B中说“不经意间”有误。既然是庭中奇树,女主人公应是有意观看;D中并无责备之意,应是自我安慰;E中“将以遗所思”并非主题,应为“但感别经时”,即因为夫妻离别得时间相当长了,因而有感而发)。
范文八: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译文: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赏析:《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无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平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范文九:《庭中有奇树》中的“妇喻情结”探析【摘 要】在古代,诗人喜欢把自己比喻为女子,以女子的口吻作诗,如屈原的香草美人自比、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可见“妇喻情结”已随处可见了。《古诗十九首》之《庭中有奇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将重新对诗歌进行“新解读”,探析诗中的“妇喻情结”,全面阐释此诗的主题,以探求该诗歌的独特之处。【关键词】新解读;妇喻情结;主题由于文献资料缺失、时代久远等众多原因,至今为止学界对《庭中有奇树》一诗的解读并没有达到完全一致,而大多呈现“一边倒”现象。在多数注家的注说里,大多都是认为此诗是一首感物怀人之作,即思妇想念远行丈夫的诗。通篇以“奇树”一种意象,但却借此将思妇的情感写得九曲回肠。以极其安详的步调,缓缓地由庭而树,由树而花,由花而思,由思而折,折而赠人,而路远难达,难达则更感离别。前六句有《楚辞》的象征意味,末二句则是从《诗经》“非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而来[1]。层层深人地演泽出幽闺思妇内心深长且复杂的哀怨,在看似明白浅显的风貌里表现了婉曲的情思,蕴含了“深衷浅貌,语短情长”[2]的诗歌特点。而关于这首诗,张庚在《古诗十九首解》中则认为是“臣不得于君,而托兴于奇树也”。“宫怨诗”和“闺怨诗”都是以女性口吻言说女性特有的心事,是以一种他者的眼光言说的,但是还有一种是有诗人自身影子的,或为寻“伯乐”,或作自荐,这类诗集中体现了“妇喻情结”。在先秦时代,夫妇君臣一体的文化氛围也已经大致形成,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的相似点,使得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的手法产生,并为人所接受。通过注疏本便知,《诗经》里面很多以女子口吻所作的诗,都是要有所比附的,而比附的对象,往往是政治,这大概算得上较早的“舆情动态”。诗人用女子自喻,大致是从屈原开始,他所独创的“香草美人体”在后世被广为应用。“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过也”我指着天空发誓,那全都是你的错(灵修是丈夫的意思)、“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说好了要永结同心,你却反悔有了二心。结合文人作诗时,将夫妻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也是常见的。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3]全文诗人以其“奇树”自比,不免有半些自骄和优越之气。“绿叶发华滋”中“华”同“花”,“荣”亦释为“花”,字里行间里流露诗人身上的文人豪气以及胸中的宏图大志,厚积薄发之象。“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首先是承接第一句“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是对花的赞美,因为花之美,诗人才想着要折下来送给君王看,实则想把自己推荐给君王;其次是续接下一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则让人想象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文人形象却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得志。这花是“奇树”之花,自然不同于一般的花卉。“馨香盈怀袖”则更是从正面去描绘它的芬芳之气,由此也可见诗人对自身的期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渴望有伯牙相遇、君主识才从而一展宏图大计的理想抱负。而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则将情绪往抑郁处转变,也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哀与无奈。这充分体现了古人那句话:“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此人之情也。”据最早的记录是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类而推,两汉之作乎?”《庭中有奇树》在《玉台新咏》题作枚乘作,为枚乘《杂诗九首》中的第七首。《汉书.枚乘传》中记载,枚乘曾做过吴王刘濞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这对应了陈沆在《诗比兴笑》认为是“((枚乘)在梁闻吴反,复说吴王之诗”。《庭中有奇树》的时代背景、诗人生平为诗人抒发壮志难酬之心绪提供了可靠的奠基之石,继承先秦开创的“妇喻情结”。再者,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既是当时服务于文化一统的目的机智的思想手段,又是对古代中国潜沉的一个文化规律的准确的提炼。里面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的意思是法度,君王是臣子的法度,夫君是妻子的法度。在这个由不平等的关系构成的貌似稳定的身份系统当中,君之于臣正如同夫之于妻,所以文人为了表达上的含蓄(无论主动或被迫),假托女子来创作也就很自然了。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基础的古代中国,以臣事君,犹以妇事夫,君臣关系与夫妇关系之间,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从负面讲,实在有太多相似处和相通点。忧谗畏讥、乐宠怨妒等心理和情绪的特点,揆理亦一。所谓借男女之情暗含自荐意,或有诗人自己影子在诗中,有时候诗人也含盖了诗人追求作品的美感的目的。以“发华滋”、“馨香盈袖”等视觉、嗅觉等描写,触发读者的想象力,掀开隐喻背后的真实面纱。另外,中国的文人总是擅长幻想,男子总想象自己是闺中弱女,以女子口吻诉说出来的落寞、哀痛无疑增添了一层深刻的沉思。当然,关于《庭中有奇树》的“妇喻情结”解读,为诗歌的主题扩大了一个外延,体现了西汉文人在仕途不得志的情境下,以手写我心,抒发壮志难酬的个人愁绪,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矢志不渝的强烈愿望。注释:[ ]项挺挺.“深衷浅貌,语短情长”――《古诗十九首》之《庭中有奇树》探微[J].诗文评鉴,2015.[2](明)陆时雍选评.诗镜[M].(清)纪均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参考文献:[1]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2](明)钟惺.古诗归[M]续修四科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清)张庚解,赵师秀编.古诗十九首解[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5]王双,徐云平.汉代文人诗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时代意义[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93―94[6]赵逵夫.《玉台新咏》所收“枚乘杂诗”作时新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1-34[7]刘旭青.汉代文人歌诗的文学特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8]赵敏俐.两汉诗歌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范文十: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赏析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为“古诗十九首”之九,为我国东汉晚期作品,不详。
译诗:庭院中长着一株奇佳的树子,绿叶葱笼花儿开得美丽繁盛。攀着树枝儿采摘下一束鲜花,我将用鲜花送给我的心上人。怀间袖里花儿芳香四处飘散,路途遥远无人能够为我奉赠。一束花儿实在是不值得奉献,不过分别已久涌起眷恋思情。第一句“奇树”而无人观赏,繁华而无法馈赠,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一个终日盼望心上人在身旁而不可得,又强打精神攀条折荣的女子精神世界,“奇树”也便可视为“奇女”。“奇树”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美好情感。“奇树”在她花事最盛的时候采摘,要把花儿送给心上人;那么,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献出去,竟连向自己的心上人献出最珍贵的感情都无法叫对方得知,内心受到的压抑和摧残是多么深重和巨大,她是怎样打发这漫长的时日。奇树花儿总是惹人喜爱的,“馨香盈怀袖”的愉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路远莫致之”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这是心灵长期的创伤,也是表达技巧的艺术曲折。朝夕孤身独处,就因为“路远”造成自己深重的单相思。但是,一岁一荣的花儿,多么难以等待,这漫长无尽的日子终于有了花儿装饰和亲昵,心情总会稍稍松驰,稍稍露出喜悦的。难怪,连“攀条折其荣”的细节和过程都要写出来,就更看出这位女子心里怀着怎样的追求,充满着怎样的情意了。女主人公对花的喜爱、揣度、收藏、进而要“遗所思”,几乎每一个动作,动作的过程,都可以在想象中呈现。——这当然是强颜欢笑,明知“莫致之”却偏要这么做,深情地做,怀着无限热望地做。无非是寄托思情,表达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同时,也无非是在消磨难度的时光,无事找事做。这样,我们就可以深深体会到她经历的不幸,她在白白地耗损青春,在虚掷自己的生命。说是珍惜花,不如说要珍惜她的感情,珍惜她的生命,然而诗人笔锋一说道,“此物何足贡”,自嘲自讽起来,最后才点题,不足贵的花儿——连同女主人公自己的感情,之所以仍然要“贵”,是因为离别太久,相思太久,只能折花寄怀了。这首诗在用词造句上很讲究。“馨香盈怀袖”这是最值得赞赏的佳句。一是指此时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全然交融了,是她内情的外在表现;二是炼句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请鉴赏“盈”字的表达效果如何?表面意义是花香充满,四处漫散;实际上,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太丰富了,洋溢出来了,“怀袖”已盛不下了。此时的女主人公,面对繁茂的鲜花,想到远方的心上人,已情不能遏,满怀热望要表达衷情,便怜花自怜、赞花自赞地用“馨香盈怀袖”来加以表达深层的隐蔽的感情。因此,这一句诗正是内情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心灵里涌出来的,对人物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貌浅而意深,当系全诗“诗眼”所在。最后两句,蕴涵深曲。你怎样理解?请你简要赏析。这花本是区区小物,不值得献给远方的心上人,不过假若他果真得到了一束”“馨香盈怀袖”的花,不知该生出多少感慨:当年的情谊,别后的思念,,,,假如这花送到他手里,它不正代替了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吗?所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声声慢改写成散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