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0多岁人生总结自今单身尚未娶妻生子。我还有救吗?

对于20多岁的单身青年,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好? - 知乎70被浏览10702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42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中国单身主义注定将穷途末路吗?关注围城之外的剩男剩女__重庆离婚继承律师网
&您的当前位置:
>> 文章正文
中国单身主义注定将穷途末路吗?关注围城之外的剩男剩女
自动滚屏[左键停止]
作者: &来源:&
华丽的时代,沉重的孤寂(1)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一辈子都这么孤单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这样孤单一辈子   天空越蔚蓝越怕抬头看   电影越圆满就越觉得伤感   有越多的时间就越觉得不安   因为我总是孤单,过着孤单的日子   ――刘若英《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这是一个纯粹私人化的问题。以至于如果不是亲朋至交,那些充满好奇的人也不好贸然启齿问询。但是,不管你是从没遭遇激情,还是已历经沧海,抑或是一直挑来挑去而没有中意的人――但你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标签,按照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你可能被剩下了。   也难怪,按照惯常的观点,恋爱、结婚这些事情就如同自然界春夏秋冬季节的交换一般,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尤其是我们又身处一个华丽而艳情的时代,大街上、地铁里、飞机上;网络上、电视里、广告中……到处都散发着爱情的味道。现代社会的物质与技术也为忙碌的都市男女提供了无数邂逅的可能,提供了无数可以迅速上演恋爱故事的初始情境。现代社会科学昌明,通信技术一日千里,通过网络等新途径相恋结合的已毫不稀奇。我们的社会的确变得更多元化了,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选择的范围也更为广阔。   而事实却似乎又并不等同于我们的想当然。环顾四周,一大群并不愿意单身的剩男剩女们,依然在迷茫地寻找和等待着爱情。孑然一身的人竟如此之多,而且很多是干练出色的职场白领。他们精通于找寻工作,却似乎不善于找寻爱情。他们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游走于现代社会匆匆变幻的华丽背景之下,显得无奈而又落寞。   第三次单身浪潮袭来,让越来越多的男人和女人们卷入其中。城市里的剩男剩女如今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一个意味深长的后现代寓言。想起这两年相当走红的电视系列剧《欲望城市》,那是四个大龄的都市单身女性和周围男人的种种关于情与欲的故事。此剧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不在于这种纽约版本的故事多有趣,而是有很多像剧中那样经济独立的男性女性都有同样的困惑――当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为了生活压力去结婚的时候,或者是根本找不到理想的结婚对象的时候,是更自由更解放了呢,还是更孤独更无助?   我们发现,无论是现实版,还是虚构版,无论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是像《欲望都市》中的瑟曼萨,还是像《涩女郎》里那个什么男人都想嫁,却反而常常吓跑男人的“结婚狂”,还有像《甜心俏佳人》中的充满幻想却经常让自己陷入窘境的艾莉;往前推有“相信人生有两次伟大爱情”的乐观的夏洛特,往现实看有大批“不谈爱情”的男女工作狂……两性之间的感情总是像鸡同鸭讲一般地不对位,所以太多的人都带着无处倾诉的爱情断伤。   在各种媒体上,我们已经耳闻目睹了太多剩男剩女的故事。似乎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转向:对于都市里的剩男剩女,舆论对他们的态度,从认为是一种社会问题,转为现今的欣赏和羡慕。理由是假如你一直保持单身状态,至少说明几件事:一、你足够独立,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不需要仰仗任何人;二、你特立独行,有个性;三、你对个人魅力有信心,并且不怕寂寞。据说,现在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是将甘心被剩的精神进行到底。某报纸还非常煽动的说:即使身体不单身,精神也要单身。但在当事人看来,这是聊以自慰的说法罢了。 华丽的时代,沉重的孤寂(2)   当然,寂寞倒也是可以成就一个人。独身的人最不缺的是时间。把自由的时间用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一定就是出成绩的地方。如果独身真的是精彩无限,也就是说,总是能够找到适当的对手乐意和你耗下去,物质和精神的处境都不差,现在的都市人,大部分不介意独身。   然而,现实生活里的人毕竟不同于《欲望都市》里的男女主角。像我们周围的单身男女,天天下了班就买快餐打发自己,回家看电视上网甚至加班,异性的气息几乎嗅不到,日子过得无聊而且黯淡……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所熟悉的。   所以,这又确实是个孤独的时代。在酒吧夜夜笙歌的背后,在单身公寓销售火爆的背后,在情人节的迷离色彩被烘托到淋漓尽致的背后,是难以名状的孤独。生活方式变得如此多彩又如此迷惘,因为选择太多,也就意味着哪一种选择到后来都是错误和后悔。于是只能不安分地浮躁着,心总是处在一种怔忡不安的状态里。   这真是一个令人难堪的困境。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紧张的时代,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社会变革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强烈的竞争压力甚至让我们难以喘息。在这个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需要一个稳定而富有支持力的家庭,来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然而就在这种需要最强烈最迫切的时候,我们的现代家庭在这方面却苍白无力,因为婚姻本身都已脆弱不堪。   现在男孩女孩谈恋爱的目的和动机不再那么单纯,他们一个比一个清醒,一个比一个善于权衡。不到迫不得已,要女孩嫁或要男孩娶都是不容易的。谈爱容易论婚难,这无疑成了现代男女的一大流行病。溺水三千,任取一瓢便可以倾心去爱,而且爱到撕心裂肺铭心刻骨的地步也在所不惜,但是一论及婚嫁,再相爱的男女都难免会迟疑着却步。爱情和婚姻是这样的形同水火吗?以至让他们能够承受爱情之轻,却无法承担婚姻之重。于是,不顾一切的爱情最终在婚姻面前止步。   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比较注重家庭稳定,传统婚姻主张“一旦进入,就不能退出”,而现在人们更多注重生活和感情质量,这种新观念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剩男剩女们的心理压力也是来自于过去社会观念的传承和积淀。当然一旦结婚,人们总是要承担一些责任,因为婚姻需要的,肯定不仅仅是感情。   当然,这些也都不是全部。报刊上“如何获得一个好老公”、“如何获得美满婚姻”之类的文章,也许对剩男剩女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她们还没有决定是否要选择婚姻。最最重要的问题可能是,他们自己对单身生活,对被剩的时光感到开心不开心。看了我们这个关于“剩男剩女”的纪实性调查,你也许会更清晰地认识他们。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一个男人的码头需要一万次靠岸,一个女人的土地需要一生才能走完。那么,对于剩男剩女们来说呢?一个自己的码头需要一万次靠岸吗?一个自己的土地需要一生才能走完吗?我们这本书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吗? 一、旷男怨女从来就很多吗(1)   ――先说个大势   关于剩男剩女的说法,从来不是铁板一片的――它的变迁也很有趣――而且从来不是仅仅关乎这一个群体自身的问题――他们涉及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多种力量的交织   哲学家摩尔根曾用富于感性的语言说:“在文明民族中形成一男一女结对同居的倾向,这并不是人类的常规,而是像心灵上的一切伟大的感情和力量一样,都是由经验产生的。”的确,婚姻是一件值得我们赞美的事物。上下几千年以内的人也都无不为这同一件事情大伤脑筋。找寻一个合适的人,至今也依然是我们生活的重心之一。同样的,这也是剩男剩女为很多人关注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到剩男剩女的历史源头,那简直是云水茫茫,一眼看不到边。在《乐府民歌》里就收集了南北朝时期的这样一首民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唤天”。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丁壮死亡过多,妇女极不容易嫁出去,于是出现这样的歌谣。顺便说一句,任何一个社会对于剩女的关注比起对剩男的关注都多得多,这绝非偶然。在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历史上,战争是造成剩女的主要因素。   在近代历史上恨嫁的剩女也屡见不鲜。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欧,有三分之一年龄在44岁以下的女子无法走入婚姻。究其原因如下:当时欧洲国家社会阶层的构成实行的是封建世袭制,身处社会中下阶层的男士往往求助于婚姻,希望依靠妻子娘家的钱财和权势发达。于是,家庭环境清贫的知识女性就很难找到条件好的丈夫,又因为不愿意降格和平民通婚,到最后只好选择过单身女人的生活。这样的单身女人以英国居多,其中不乏一些著名人物,如女作家简奥斯丁、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两姐妹、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的姐姐――女作家玛丽安兰姆等。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之前,社会上很流行讲述有责任心的职业女性的故事,她们常常在工作与爱情的两难犹豫中最终定下心来工作。为了软化坚硬的社会现实,这些故事的结尾通常以“她以这种方式反而最终获得一个好男人”而结束。而从40年代末期到整个50年代,职业女性渐渐成为一个令人生厌的字眼,整个社会流行年轻的家庭主妇的故事,各种女性杂志和时尚杂志上探讨的是“怎样获取一位男性”、“趁你年轻时生小孩”、“不要怕早婚”之类的话题。而如果引入历史的、社会的视角,我们会知道,在二战中大量的男人走上战场,社会需要女性作为劳动力补充进去,于是出现了对于职业女性的呼唤,而当战争结束,男人们从战场上回来,社会又开始流行一场呼吁女人回归家庭的巨大神话。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25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女人被称为“圣诞蛋糕”,意思是如果在12月25日之前还没有人动它则会成为废品,而如今,31岁的单身女人被称为“除夕面条”,意思是如果在12月31日晚之前还没有被吃掉就免不了被丢弃的命运。当然,这些如出一辙的“悲惨女人”的故事(不过女主人公从25岁变成了31岁也是一个有意味的变化)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也许是有着悠久男权文化传统的日本,在面对单身女性有增无减的年代,利用传统的性别话语所进行的某种“围剿”,以恐吓年轻的女孩子早点进入婚姻。   1999年,据日本一项社会调查表明,东京30岁以上男子一半以上没有结婚,另据日本厚生省估计,1980年以后出生的女性14%将会终生独身。《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一书也引用了这些材料。日本城市大龄青年晚婚和单身的现象已经引起日本社会学家的关注。由于20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物质条件富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生活在大城市的日本青年为了获得更高的物质享受,获得自我实现,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放弃或暂时放弃了婚姻,成为了剩男剩女。   女性对于婚姻的抵制在人类史上由来已久,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并不认为婚姻于她们有什么好处。因为婚姻从它最初诞生时对于男人和女人是绝对不平等的,它本身就是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的产物。恩格斯说:“母权制度的颠覆乃是女性历史的失败,丈夫掌握了家中的管理权,而妇女失掉了她的荣誉地位,变为仆役、丈夫淫欲的奴婢及生儿育女的工具。”   这一段话虽然是恩格斯对家庭创始之初的男人和女人不平等关系所作的论断,但是在今天,依然有它适用的范围。妇女之所以容易接受单身的生活方式,是因为她们在传统家庭中的获益从来都比男人要少得多,而所受的屈辱却从来就比男人要多。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所身受的压迫和不平等,首先来自于家庭内部,其次才来自社会。历史上有一些非常富于智慧的男人也轻视妇女,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男人本性高超,女人低卑;一方是统治者,另一方是被统治……男人的本性较女人适于发号施令,我们必须把女人视作天生的残缺。” 一、旷男怨女从来就很多吗(2)   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都已证实:影响性别的染色体并不影响人的行为。Y染色体和雄性荷尔蒙不导致男性争强好胜;X染色体和雌性荷尔蒙不导致女性依赖他人。因此拒绝被动接受性别角色的女性、超越女性特质的人也会增多。随着女性受教育人数的增多,尤其受良好教育的女性的增多,知识使她们认清自身价值。   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一组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远远冲破百万。而在1990年,北京30岁至50岁单身人数才约为10万人。有关专家据此指出,中国第三次单身潮正在来临。   新中国第一次单身潮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随之而来的是波及全国的离婚潮。上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单身潮来袭。文革结束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青年,主要还是女性。因为很多男知青在下乡时接受了当地的女青年,恋爱成家。可从大城市来的女知青却很难接受当地的男青年。而现在单身潮的主角则是这样的一群人:年龄在28岁到38岁之间,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对于婚姻有着非常理智和实际的态度。   客观地说来,第三次单身浪潮的到来,更多是年轻人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婚姻关系是很脆弱的,既然脆弱易碎,人们就会考虑投入婚姻是否值得,婚姻是否一定是必然。婚姻脆弱的观念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单身浪潮的历史影响下,两性感情的基础变得越来越薄弱。其次,女权主义的兴起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使得女性对于自我权利的要求变得格外严肃起来,这些自然会反映到对于婚姻的态度上。还有,西方的婚姻观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都越来越广泛,这从流行的美国电视剧中就能看出端倪。《欲望都市》表现了都市女人的性观念的自由开放,《绝望主妇》反映了婚姻的窒闷,这些都暗示了一种状态:不去借助婚姻,我们也可以有性、有孩子――而且可能过得更好。   这样长此以往,如果婚姻不能提高双方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性生活的质量,人们一般不会轻易地迁就屈从。现代人越来越倾向将婚姻视作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模式,走进婚姻的门槛也就越来越高。   人们结婚越来越迟,这个结论也是有数据支持的。不过,即使没有数据,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十五六岁结婚,七八十年代的人十八九岁成家,二十一世纪里而立之年谈恋爱也并不迟。   类似的这些问题有一位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过考量。以女性为例,一般说来,单身女子走入婚姻的机会成本更大一些,所以她们宁愿选择单身。还有,这个群体的收入高于普通群体,正是因为经济上的独立性这个前提条件,使她们无须依赖男性,也使她们对婚姻的态度变得挑剔。而在旧时代,女子单身的极少,因为女子一无所有,完全没有经济地位,嫁给男人,失去的是自由,但起码可以衣食无忧。在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却面临着多种选择,她有很多很好的工作机会,有着远大的前程。如果婚姻要她放弃和投入的太多,她当然会犹豫。所以论条件,单身女子往往不是找不到男人,只是因为婚姻的成本太高,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单身自然便成为理性的选择。按照这样的理论,可以预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与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群体就会越大。   有很多情况似乎从侧面反映了大龄单身男女择偶的状况。据我们从北京某地区出现的大龄男员工择偶难的企业了解到,这些企业的大龄男员工的年龄绝大部分在二十八九岁以下,极个别的员工年龄超过了30岁,不少企业在做这方面工作时,是在为二十四五岁“王小五”们未雨绸缪。与此同时,年龄超过30岁的女性则以单身白领居多。这些大龄女性单身白领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不乏博士、硕士,都有一份薪水不薄的优越工作,很多人的个人条件也不错,就是婚姻问题悬而未决。   还有一个与“剩女”问题相关的严重问题,就是“剩男”,也叫“超男”。 一、旷男怨女从来就很多吗(3)   欧洲学者蒂亚森是第一个提出“剩男”问题的学者,在1990年他就提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忧虑。许多“多余”出来的男孩子们,因为贫穷而没有固定的性伙伴和家庭,所以他们需要用逛妓院或者同性恋的方式来解决性需要。更耸人听闻的是他的另一个观点。根据他的计算,到2020年,中国将有万的男性因找不到老婆而成为剩男,这相当于整个大洋洲的人口数量。   无独有偶,2004年5月,美国杨伯翰大学的瓦莱丽赫德森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安德烈亚博尔合作出版了《剩男: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意义》一书,他们在该书中指出,在亚洲,因为种种原因将导致这样一种局面:拥有金钱、技能和受教育优势的男子可以结婚,而没有这些优势的男子却结不了婚,他们会在社会经济底层形成一个剩男阶层。在中国和印度,到2020年,剩男将占到年轻的成年男性人口的12%至15%。这两位学者还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成年男子,为了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会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一些人生目标。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研究中心在日也以“我们的安全是否被‘太多男人’威胁?”为题,举行了一场研讨会。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究竟男女性别比例与政治安全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瓦莱丽赫德森和安德烈亚博尔的观点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支持,马丁沃克2006年3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推测说:“到2020年,中国的剩男很有可能会认为,发动战争,并在光荣的大义下死去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关于这篇文章,得到更多的是质疑。美国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乔舒亚戈登斯坦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质疑,他在《泰晤士报》撰文批评这篇文章的“证据并不能支撑结论”。他认为,将男性过剩同暴力联系之前,需要对男女性别比例不同的各种国家进行系统研究。“我不相信有人曾系统的、在世界范围的比较研究中检验过这些观点。”耶鲁大学的社会人类学家卡罗尔恩贝尔也表示同样怀疑。他指出,简单地根据“剩男”的数量作出社会暴力化的预测忽略了一点――男人的暴力倾向是社会造就而非天生的。   在《剩男》这本由美英政治学研究者合著的书中,中国的“捻军起义”被作为“剩男”引发灾难的典型例子。在19世纪的中国北部,由于干旱引起了灾荒,生活的困苦使很多百姓选择杀死女婴。据一些欧洲学者的统计,当时中国北方的男女比例达到了129:100。后来,这些找不到婚配对象的小伙子聚集起来开始闹事,最终控制了一块领地,竟然统治了600万人口,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太平天国起义余波的“捻军起义”。   由于接触的资料有限,外国人可能不能精确地估算当时的性别比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可能是在想象历史。据我们现在所能掌握的信息,19世纪中期的男女性别比例是在103~110的区间之内。但是,男女比例失调是晚清以来一直就存在的社会问题。在历史上,中国人选择男孩的现象由来已久,过去没办法确定腹中胎儿的性别,所以中国从战国时代起,就有溺死女婴的习惯。   当时人们溺婴的最主要原因是贫穷。下层人怕养不起,上层人家也把彩礼、嫁妆当成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直到清代,还存在因为嫁女而破产的人家。但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对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一直都不很重视,对于民间溺杀女婴的行为也只是道德上的约束。而对于当时的男多女少问题,关注的人大多是民间绅士,当然,他们也只是呼吁一下不要溺杀女婴,保障人口的性别比例平衡。   到了现代,男女比例不平等的状况,开始引发一些巨大的社会问题。在人为干预下的男女性别比例过大,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婚配不平衡,女的都要找富有的上层人士做丈夫,社会地位最低、最贫穷的男子可能会娶不到老婆,最终剩下的部分是最底层的。这种人的大量存在,必然会给社会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2001年,中国不再把同性恋划归为神经疾病。西方的学者对中国的“剩男”问题做了这样大胆的设想:随着同性恋在中国的逐步公开化,中国的大都市有可能成为著名的同性恋之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教授黄荣清反驳道:“历史学家对古罗马的研究显示,当时不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现象,但成年男子常常同已经过渡到青春期但尚未进入成熟期的少年发生热恋,所以,同性恋的产生与男女比例失调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日,《华盛顿邮报》为中国和印度的剩男问题开出了“药方”,说是要借助全球化的力量,把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女性派到其在中国的企业中工作,从而使她们在中国成家立业。但在中国和印度这样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通过跨国婚姻和女性移民来解决女性人口的短缺,除了双方素质不对等的问题之外,显然在数量上也是杯水车薪。要真正解决中国的超男问题,还需要中国人自己转变观念。虽然观念的变化相对于经济现象来说是滞后的,但最终将有一天这种男性选择偏好最终将会得到改善,尤其是在城市里。   有学者指出,剩女是大城市病,是社会浮躁,城乡、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现。而大量剩男的产生,是城乡发展割裂、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未改变的产物。如果城乡裂痕加大,社会更加浮躁,将不只会产生大量超男剩女,还可能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不同意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剩男剩女只是现代性社会的新生现象,它代表的只是人们观念的变更。不过,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研究剩男剩女,不是本书的主题。在接下来的篇章里,我们只是从一些个案出发,以新闻话题和采访实录的方式,近距离地观察一下这个群体,同时探讨一下现代人情感和心灵的出路。 二、“剩女”二字背后(1)   站着一群活色生香的优秀女子   ――拿“3S女人”做个例子   关于3S女人:她们中有高知、海归、外企白领、销售代表、会计师、律师、记者……她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原则,有品味……她们也不乏美丽、幽默与性感……但她们找不到男朋友   30岁,是一个人生命阶段的关键路口,谁经过这里都将面临一场考验,结婚与否、成家还是立业,这些都是必考的考题。面对这样一个生命的关口,你选择如何面对它?尤其是,假如你仍是单身,面对30岁这个恼人的关口,你又会采取何种方式去度过?   若琳是我们在一年前就采访过的。她一个人孤独地在京城过完2005年春节后,曾对我们说:“我一定要在今年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当时,若琳即将迎来的,就是自己的30周岁生日。   若琳是一个长相秀丽的女孩,虽然家在外地,但已在北京拥有了一套两居室住房,月收入上万元。但此刻的她,丝毫没有惬意的感觉。独自一人的生活让这个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女孩养成一个习惯:睡觉时,要在头部周围放三个枕头。只有在如此温暖的环抱中,那种没有依靠的漂泊感才会略为缓解。   “生计不愁了,却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感情的归宿。”若琳说:“除了没有遇到非常好的另一半,基本上,我是快乐的。”可她也承认,这种快乐是不完整的。她甚至有时会怅然地想:爱情可能是同一个苹果的两半,这个苹果被切成两半后,分别被生命的无常抛到不同的方向,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机会便小了很多。   我和这位靓丽的采访对象开玩笑:“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了,但今天见到你后还是有点紧张,感觉有一种被压迫感。如果我对你有一些想法的话,肯定也不敢表达。你或者你们这一类的人,是不是对男人的要求特别高?”   若琳笑了,她沉思着说:“我觉得,首先是我对自己要求高。当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没法不高。我从小就好强――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因为必须让自己优秀,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湮没,才能独立生存下去,才能获得生存的资格和理由。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不是对男人的要求高,而是对情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我要跟一个男人建立一个家庭的话,那我肯定要对他有信心。我跟他生活在一起以后,有一点是最起码的,就是我的精神生活和我的物质生活水准都不能往下降,至少也要保持我现在的状态。还有如果我不爱他,那么肯定就不能进入家庭角色。如果这个人的能力太低了,需要我养活他,我也会觉得压力特别大。可能我把话说得比较直接了一点,可是很多3S女人遇到的,都是我这样的问题。”   若琳所说的“3S女人”,是一个现代都市里的独特群体,3S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了)、Se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在3S女人中,有高知、海归、外企白领、销售代表、会计师、律师、记者……她们有思想,有个性,有原则,有品味;她们冷静,理智,清高,孤傲……她们找不到男朋友。她们有的忙于事业,没时间恋爱;有的太挑剔,择偶要求过高;有的学历太高,让男人有压力;有的喜欢自由,不想进入固定轨道。她们没有在适当的时间内找到适当的人,当岁月已经一天天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了印记,她们还未完成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结婚。   正在来临的第三次单身潮中,3S女人的存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不由得让我们纳闷。有媒体发出了如是天问:究竟会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女人在千万单身汉的宏大背景前婷婷独立,置活活逼出五百万座断臂山的危险于不顾而保持着单身?   这的确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按常理来说,美貌和年龄是女人的最大资源。这种资源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达到最高点后,慢慢减少的。在坐标轴上,是一条不标准的抛物线。一般而言,聪明的女人总会在抛物线下行之前结婚,而女人从来就是最聪明的――所以,女人结婚要比男人早。各国的婚姻法明确地反映了这一点:男人结婚的法定年龄都比女人大些。然而,经过生活的磨砺,3S女人越发美丽与聪明,她们亮丽地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每每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身边那些没她们优秀的女伴们接二连三地嫁人。   我问若琳:“人们都说‘剩女’是两种状态。一种是那种自认为看透了婚姻与家庭的本来面目和实质内容,从而愿意主动选择单身生活;还有一种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男性,不得不单身。你是属于哪种呢?” 二、“剩女”二字背后(2)   若琳说:“我想我肯定是属于后一种。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找一个如意郎君肯定是她的理想。那么剩男剩女为什么越来越多呢,我想这可能跟女人越来越优秀有关。我并不是说我本人有多优秀,只是从总体上指出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那么女人的进步和独立,让她在经济上不再依靠一个男人或依靠一个家族才能生存,这就给她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空间。同时,她的思维和胸怀,也开始往独立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她就变得比较自信甚至是任性了――这一点合情合理,她一定要选择她喜欢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人可以约束她。这样一来,就给她造成了一种进入个人理想生活状态的可能性。像这样的单身女子,在很多年以前,可能很难做到,她即使想被剩下,恐怕也没有可能。所以,说到底这也是社会变迁所造成的一种状态。”   我说:“是啊,过去女人要是20多岁不谈朋友,或者到了30岁还不结婚,人们就会觉得这个女人有问题。反正在邻居眼里看来,或者同事看来,都觉得有问题。”若琳说:“现在好多了,人们会说,可能她是事业型的;或者说这个女子运气不大好,没有遇上合适的。”   像若琳这样的3S女人,她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专业方面表现出色,有一份体面而又报酬优厚的工作。她们对婚姻质量的要求很高,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人,就宁愿不结婚。她们拒绝平庸男人的进入,因为到了这样的年龄,寻找男友更现实了,不但要考虑性格相投,还要求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她们想找知识与情趣、经济与人品皆有的成功男人,适合做丈夫的“白马王子”,即浪漫又可靠。知识水平在其下者,她会瞧不起。这种理想使她们总是在爱情与婚姻之间徘徊。   现在又有人说,女人的理想对象,当然是BMW男人。B即Business(泛指事业),M即Money(金钱),W即Woman(女人),要成为一个标准的BMW男人,必须三者皆备。有人曾说,男人如果有了B和M,何愁后面的W不来?可是换了女人,有了B和M,只怕另一个M(Man,男人)要吓得逃之夭夭,除非他想吃软饭。   对于3S女人们来说,婚姻就是一场赌注,她们再也输不起了,因为留给她们的时间不多。随着时间的流逝,3S女人们的确会面临一些困境。她们对于婚姻这样一个虽无比向往却仍无法拥有的东西似乎已不再羡慕,而是漠然、麻木。没有男人照样过得很好,这样的话语常常出自她们之口。至于语言背后的寂寥,她们习惯了用微笑去掩盖。   在美国,3S女人也是类似的一种景观。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每到周末,希拉瑞赫斯克维茨都会从她的鞋架前挑选出一双鞋,换上华丽的外套,经过一番梳妆后,跑到曼哈顿的一家酒吧,与一群境况类似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希拉瑞今年35岁,是纽约一家电信公司的销售经理。然而,她至今还没有男朋友,更别说结婚了。希拉瑞有三个好朋友:一个是儿科专家,一个是康复中心主任,一个是职业经理人。她们像希拉瑞一样都没结婚。平时她们一起出席曼哈顿富人的私人宴会,一起去俱乐部参加户外社交聚会,一起泡吧,一起跳舞。她们也看肥皂剧《欲望都市》,而且生活方式与电视剧惊人的相似。   但这种状况持续了若干年后,希拉瑞和她的朋友逐渐发现她们急需实现一个梦想:找个男人成立家庭。“出现这个念头后,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以前我从来没有这样想法,但是最近我的生物钟一直在提醒我:‘你该结婚了。’”希拉瑞说。然而结婚对希拉瑞和她的朋友们来说太晚了,她们身边很多男性朋友都已经结婚多年了。   三十年前,像希拉瑞这样到了结婚年龄还单身的女性往往会被认为脑子有病,而现在希拉瑞则代表了当代美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部分人拥有高学历和高收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拥有结婚的资本,但往往选择不结婚。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怀特说:“这部分人本身素质很高,择偶标准也很高,特别是女性错过结婚年龄时,再想找到合适的人就很不容易。”   据报道,单身不仅存在于高知识人群,它也正扩散到整个美国社会。美国统计署最新公布的数字表明,传统型结婚家庭占整个社会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80%下降到现在的50.7%,这就意味着美国有8600万人是单身。如果这个势头得不到遏制,用不了多久,单身将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人群。而现在单身人口已占美国劳动人口的42%,消费人口的40%,投票率的百分之35%。现在,美国人结婚年龄普遍向后推迟,很多人往往选择同居而不结婚,很少人离婚后再结婚。   回过头来再说若琳。给若琳介绍朋友的人不计其数。也许相亲这件事功利性太强,一般的人相处久了还可以做个朋友,相亲却是一眼就知道这个人也许和自己毫不搭界,因此,被淘汰的也真是不计其数。 二、“剩女”二字背后(3)   有一次,朋友给若琳介绍了一个成功人士,据说还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商界大鳄。若琳抱着好奇的心态,见了那个人,一见面就知道不会再有下次了。人的确是很优秀,但年龄的鸿沟若琳说什么也没有勇气跨越。若琳回来以后怅然若失,一个人寻思了很多天。她对我们说:“单身是一个零度状态,美好的婚姻是个正数,不幸的婚姻是个负数。如果把婚姻比做是开公司,如果没有多少把握,我情愿我的婚姻不开张,保持在零度状态,也不要轻易让爱情破产,一蹶不振。”   这大概就是理智的都市女子对自己的保护吧。要不就不嫁,维持在零度状态,要不就嫁个中意的人。如果看不见生命的能量与情感的喜悦在增值,那就宁愿不结婚,也不能突然“发疯”,找个自己压根就不怎么喜欢的男人把自己拖累。因为生命太可贵,实在是输不起。如果把女人比作一株植物,那么她们的花期真是很短。恰如女人爱玫瑰,只因为那映射出她们自己的人生。花开花落,容颜老去,这是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就代表了没有道理可讲,这一点的确是很残酷。   若琳说得对,3S女人的感伤和戒惧也是来自时代的急剧变迁。传统的古典的女人,如同这个古老大地上许多观念一样,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连道德底线,都一再被挑战。传统的女人,美德是“温、良、恭、俭、让”,和这个竞争的年代是这样不和谐。首先受到生存淘汰的,应该也是这样的所谓的“好女人”,她们唯一的寄托,是遇到一个好男人,懂得欣赏和体贴她们的好男人。只是这样的期望是非常危险的。在这个竞争空前激烈,人人都为了生存不惜一切的年头,女人们已对这一点了然于胸:男人并不比自己靠得住。   有的媒体对3S女人抱着同情的态度。其实没有必要这么看,所谓冷暖自知,别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天下女人,并不是每个女人都需要爱情或者婚姻作为自己人生的支点才平衡。有的女人是工作狂、事业狂,收获别人的掌声这件事在她们看来比天都大;而有的女人谈谈恋爱可以,要她走进平淡琐碎的婚姻生活,可能比让她剩下这件事还要令其头疼;而有的女性是既然没有遇到心目中白马王子,还不如铁下心来一剩到底……   3S女人都处在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口。女人这几年,平心而论,确实是一个容易产生危机感的阶段,因为青春从脸上的消失是一个显明的过程。真过了30岁倒也坦然了,若琳说,很多女人可以就此肆无忌惮的把年龄看得云淡风轻。28、29岁是最难堪的时候,不上不下,别人都知道你理应有过去,却不知道你将来会有什么,常常打量一番,奇怪你的独来独往。适龄女子要有约定俗成的合适状态,才能封住别人的口舌,父母也就没有了异议,至少七大姑八大姨盘问起来可以这样从容的说,早就有男朋友了,管不了她,结婚的事让她自己拿主意。如果当时你还没有人接手,那么父母只好脸面无光,支支吾吾,不知该把你往谁身上推脱。再过几年可能性渐渐式微,这几年是很容易就过去的,换言之,你很容易就乏人问津了。“你的婚事不会再有人来旁敲侧击,大家都看出来了,你是注定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只有父母还偶尔会期待有奇迹来将你拯救。”   若琳的谈吐中有一种寻常女人不太容易具备的幽默感。可以感觉到,尽管如她所说,睡觉时需要抱着枕头,但她还可以算是一个内心力量很强的人。从精神气质上来说,女人之所以能够坚持单身,除了自己的能力和经济条件都可以不依赖男人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们不是那么容易轻信男人,也不是让男人容易产生怜香惜玉感觉的人。这就会导致这样一个后果:她们在精神上越追求与男人的平起平坐,越要求被欣赏被尊重,结果她们会越失望。   当然,很多3S女人对这一点并不以为意。一个女人生活得好不好,也可能与她本身的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有可能和她本身的条件成反比例。这么说来命运的成份就很大。就像去买彩票,谁都期望能够中奖,但是中奖与否的主动权并不在自己手上。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若琳说,单身的女人知道自己过得好不好,与男人的关系不大,想明白这一点,她们做任何事的出发点,不会是企求男人的愉悦,她们只会把愉悦自己放在首位。又因为她们有更多的时间打点自己的生活,会更加在意自己。   3S女人的生活,到后来都颇为接近。比如,都有一份想怎么忙都行的工作;都有一套只有自己有钥匙的居室;都有一个紧密的单身女友的圈子。这些也不是刻意的,只是规律使然。3S女人都心有所系,感情太不可靠,事业的大树最坚固;慢慢的,她们与已婚群再找不到共同语言了,这些昔日的朋友已经老公长孩子短地进入了另一套“语言系统”;在需要朋友陪伴的时候她们常常发现,只能跟同样单身的朋友在一起“杀时间”。   对于很多3S女人而言,嫁给自己喜欢的人太奢侈了,奢侈的事情承受不起,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而不喜欢的男人更是嫁不得,人生苦短,这样勉强自己是何苦来呢?找不到能爱的人,所以很多年华正好的女子都左顾右盼,良辰美景虚设。相信爱的年纪已经过去,如果早早嫁掉说不定也就安安心心一辈子。越往后越心寒,知道所谓爱情不过是一种错觉。当然还是有很多三十多岁的女子嫁人的,但怎么看都像是临时拼凑的相互妥协,仓仓促促地拍结婚照,赶上婚姻的末班车。   于是,也有勇敢的3S女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一定要结婚么?” 二、“剩女”二字背后(4)   的确,对于现代女性而言,成家不一定是必要的选择。因为婚姻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或许换一个角度来想,在爱情的学业里,每个人都有他们需要面对的爱情课题,结婚是一种选修,不婚单身也是如此。   由此出发,剩男剩女中的不少人开始向不婚族转变。在这其中,由3S女人延伸而成的单身不婚女性正在成为一个独立群体,一个社会符号。在日本,这个群体被称为“寄生单身”;在欧洲,她们被统称为“Latte一族”。她们的特点是:不彻底奉行独身主义,不属于丁克一族,不排斥婚姻,但又不以婚姻作为某种终点。她们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性活动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各个层面,在她们身上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而她们的生存形态更将成为城市男性趣味的内容和构成。   而对于不接受“不婚主义”的3S女人来说,她们承担着很重的心理压力。时间是最残酷的,她们的优势正在一天一天地化为无形。最令她们感到吃惊的是,“80后”甚至“90后”的姑娘们也像水葱似的一茬茬不断冒出来了,在婚姻的市场上,她们显然更有竞争力。   与“三十而立”的传统观念相比,年龄不足25岁的“80后”纷纷步入结婚礼堂,是否为时过早?对此,“80后”自有一番见解。   “早有早的好处。”24岁的刘小姐如今已是一位准妈妈。她说:“由于比同龄人早读书两年,所以无论是结婚还是生子,一路都赶早。虽然我不承认‘抢’婚,但现在还着实发现了早结婚的好处。我和我先生的父母现在都还算年轻,身体硬朗。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帮我们带孩子,这样对我们的事业发展来说,减少了很多后顾之忧。”   对更多女性“80后”来说,畏惧高龄难嫁是她们早做成婚打算的另一重要理由。3S女人在她们眼中几乎是前车之鉴的代名词。来自沪上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婚姻对女性继续深造已构成一定影响。不少女大学生纷纷放弃读研读博的机会,主要是担心高学历妨碍找对象。而屡次被媒体曝光的3S女人结婚难的问题,则给很多“80后”敲响了警钟,让她们有了“早嫁为妙”的意识。3S女人正是因为持‘先立业,后成家’观念,结果使自己成为大龄单身青年、难以解决个人问题。前人走过的路,对后人必然有所启示。   无论是在找对象意向明显的交友论坛,还是荧屏前的相亲类节目,相比于3S女人,“80后”的介入时间都相对提早,且表现踊跃。在不少专家学者看来,“80后”“抢婚”,走在3S女人前面,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宽松的成长环境或许是形成“80后”“抢婚”的一个原因。与3S女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们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这样“80后”恋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无论是所谓的“抢婚”、“闪婚”还是“早婚”,自主选择婚姻是每个成年人的权利。但对已是成年人但又非常年轻的“80后”来说,面对着多元选择,他们也要意识到,需主动承担起随选择而带来的责任和后果。   现在,大学生现身婚介所的消息也已不鲜见。据广州一家婚介所称:近年来,有不少大学生现身婚介所,现在平均每月要接纳几十名来自各高校的大学生,其中大部分为大三、大四女生,她们都希望找到“经济条件丰厚、事业有成”的男士为伴,并称年龄条件可以适当放宽。“边找工作边找老公”的毕业生人群更加壮大,占征婚者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传统的“相亲”也在广州高校中逐渐走俏,高校外的成功男士愈加受到青睐。   除了“抢婚族”和“闪婚族”外,还出现了“急嫁一族”。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一小批希望“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的“急嫁族”女生,“嫁个有钱人”也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   “急嫁族”的出现除了教育方面的影响外,也存在着其他的因素。现在大学扩招,每年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求职,就业的心理压力很大,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信心大受打击,“急嫁族”的出现可能是在这种压力下一部分女毕业生寻找避风港所导致的。   3S女人看着这些匆匆变幻的风景,心里自然是百感交集、百味杂陈。她们面对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而她们内心的苦闷却不足为外人道。对于30岁以上的男性独身者,人们常常给予的是理解的目光和千万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而对于3S女人们,除了要酸甜苦乐自知、天寒冷暖自助外,还得拿出许多精力去抵抗那些无理的压力和不公平的待遇。大多数的3S女性事业有成,成为人们羡慕的女强人。当然,她们依然在企盼着,冥冥中那个似乎早已安排好的温馨港湾。   若以人生的角度来看,三十岁其实是一个人英年璀璨的时候,它正好是我们心智已经变得成熟、也经历了一些生命的曲折、累积了不少知识与智慧,该是要施展一身抱负、意气要开始风发的大好岁月,所以它应该是个起点,而非终点。3S女人们有着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独立性,有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现在,她们仍在单人房里演绎着梦想,维护着做女人的光荣。她们虽是有过遗憾、惆怅和落寞,但如果说她们充满了“悔不当初”的伤痛,却也未必。我想,她们应当是无悔的。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1)   被剩下的就各有各的理由   ――在“剩”与“被剩”的现场   女人们越发美丽、聪明,她们为事业、为爱情、为掌声和关注精心地准备着、亮丽地呈现着,可转过头来却发现:世界尽在掌握,而可以陪她们一起过情人节的男人们却不见了   剩男剩女显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被剩下的。有无奈被“剩”的,就有主动被“剩”的,有郁闷愁苦的,就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又怎能一概而论?“剩”是一个表面被动的单词,然而在生活丰富的层面上,更多的时候是命运的误会,或是不甘心的错过。   就拿“剩女”来说,她们不仅是剩下的,而且是挑剩下的――不过是自己把自己挑剩下的。有一句古话叫做“只有剩下的男,没有剩下的女”,意思就是,女人不愁嫁,是个女人都剩不下,只有剩下的男人,没有剩下的女人。现在还是一个女人不愁嫁的时代吗?   说起来又不难理解。一位剩女曾这样给我们说过,其实仔细一想,按比例算可以成为朋友的人本来就不多,而这朋友又要是异性,概率又是二分之一,要年龄、性格、学历等等各方面都匹配的概率又小了很多,这样算算,胜算概率是很小,但是如果你遇上了,那就是百分之百,就是一。就如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另一方面,民政局结婚登记处依旧生意兴隆,每天登记结婚的人在门口排起长队。隔岸观火地看看,那些不幸被卷进单身漩涡的女人们,其实并没有什么身体缺陷或智力缺陷,相反,她们大多漂亮、能干、经济独立,有的甚至属于精品女人。而被关在了婚姻的大门外的,为什么偏偏是她们?   如前所述,对此经济学家们曾有个解释,据说原因就在于她们进入爱情门坎的机会成本太大。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面临着许多选择,她们有很好的工作机会,经济独立,前程美好,无须依赖男性,如果选择婚姻要放弃的东西太多,或者投入的成本太大,她都会舍不得。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她们自然选择独身。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的群体就会越大。可是上天就是那样吝啬,不可能把好处全让你占了。单身女子事业心越强,越希望有美好的感情,以获得补偿,但是在期望值较高的情况下,婚姻变得更加不易,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单身男女,这是与嬗变的生活观念、家庭观念密切相关的。说起来社会和时代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点给了他们宽松的环境,要在以前,尤其是对女人,快三十岁还没有结婚,人们一定会对她有看法,认为她不是性格有缺陷,就是生理有问题。但现在是自由开放的年代,未婚女性的社会压力小多了,甚至婚姻降格为只是人生选项之一。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剩男剩女甚至最终选择单身的人还会越来越多。   当然,严格意义上的独身(一辈子不结婚)现象是很少的,更多的则是迟婚。迟婚的原因除了以上分析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一是受教育时间长,从小学到博士,在学校里足足要呆20年,好多机会都错过了。二是性开放的影响,婚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解决性问题,在不结婚也很容易获得性生活时,许多人会不忙于结婚。三是社会约束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婚姻的成本和相对收益,比如住房价格上升导致婚姻成本上升,被迫迟婚。   我们在调查中有一个突出的体会:那些学历甚高、品貌俱佳、收入颇丰的剩男剩女们,起码有一多半在为理想伴侣缺席而长吁短叹、无可奈何,并没有达到“自觉单身、享受单身”的“美好境界”。但是尽管如此,虽说感情不如意和屡战屡败是其普遍特征,剩女们并没有完全被“不如意”所左右,变得不快乐以及胡乱嫁人。   一位剩女据此说:我不知道别的圈子这个年龄段的人怎样生活,我知道我们这个圈里,这种生存状态的人太多了,她们以自己的才智,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按整体社会生活水平来说,她们虽然不属于塔尖,但她们绝对属于公共生活中经济增长的受益者,以惯常社会生活标准来衡量,她们是成功的,但是,却比社会生活中塔尖的人有着更多的期望和更快上升的焦虑,特别是在私生活领域,她们的情感渴望得到更多的满足,但是,她们又是常常无力承担情感渴望和满足带来的危机,所以,她们是矛盾的,是困惑的,但这一切都与道德品质无关。   26岁在某涉外传媒公司工作的方娴,是家里的独生女。这个生性活泼的女孩说起话来很是生动:“咱们这辈,不管是只生一个好还是只好生一个,反正是男女平等了。从小到大,没觉得和男生有什么不同,同样享受父母的宠爱,同样的优越生活,同样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毕业之后,找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不求上进也不会落后,虽然生活不断地重复着有时无趣但也充满快乐,但是突然发现,那个谁谁谁谈男友了,那个谁谁谁结婚了,那个谁谁谁生孩子了,那个谁谁谁电话说晚上一起吃顿饭要介绍男生给你,同学聚个会也不象毕业第一第二年时只谈吃喝玩乐了,搞得好象一个个都神秘地有了另一半,就算一个人的也号称刚失恋,最要命的是父母开始拿你的婚姻大事当成头等国策,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地要给你安排相亲活动。”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2)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个事实:你没有男友!当你双目闪烁着诚实的光芒再次确认无误时,百分之百的人都会说一句百分之百都相同的话:‘你要求太高了吧?’你会非常无法理解,在这个理智的社会中,为什么不能以唯物主义辩证论来看待这个问题,难道‘我没有男友完全是我的责任?’所以25岁一过,很多女孩子就不免恐慌,暗想:从此就要开始要变老了吧!自信心如初冬时节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被风吹走。”   “可我从不自寻烦恼,我觉得26岁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工夫去感叹青春易逝。再说了,现代美容驻颜术和化妆品越来越先进,女性的青春线也越拉越长,女人完全能称得上‘三十一枝花’!25岁没有男朋友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关于婚姻,她认为结婚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方娴说她欣赏的男人是这样的:心胸开阔、风趣幽默、面面俱圆,不小家子气。“关于压力,父母一年一年地老了,我知道他们就希望早日看到我成家。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压力是自己搁脑袋上的,自己这一关都过了,无所谓了。关于未来因为变数太大,没想过,社保加上自己买的商业保险,应该能对付吧?反正现在是‘月光族’,以后怎么样也不知道。”   30岁的某房产公司会计师马丽,现在正努力地反思为什么到现在她仍然没有嫁掉,后来她就产生了一个更深远的疑问:身为女人,人生的最大目标是什么?是结婚吗?结婚是终极目标吗?想得多了经历的多了,这个北京女子说起话来有那么一股没心没肺浑不吝的劲:“当然不是。现在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早婚。我是那种希望一步到位的人,一旦结婚不能离婚,而如果早婚了的话,我现在的履历肯定是‘离异无孩儿’。那是我更不愿意见到的。”   而越嫁不掉,就越嫁不掉,这是一个真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条件与社会价值同步增长,与马丽年龄相当的未婚男子,已经不入她的法眼了。尤其“上了年纪”,个性多少会有些古怪,马丽现在明白人家为什么说“老处女”不好相处,不是唯独她们的脾气怪,其实谁没点脾气呢?但有家有室的女人,会因为社会环境的约束,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下,控制自己的脾气。“我们这种没家没业的女光棍,不欠谁债也不欠谁情,凭什么要控制?我们还就横行乡里了,我们还就气冲斗牛了,我们还就得理不让人了。”   “到了这个年纪,我对男人的要求不但一点没低,反而越来越高,一点没把自己当陈年旧货,想要陪着笑半卖半送。当然,嘴上还是非常谦虚的,只说:‘现在找男人,不希望他可以帮我,只求他不要拖累我就好了。’”   马丽的一个女友常常后悔,为什么没早答允某个男人以至现在仍孤独一枝,马丽就劝慰她:“那些早婚的女子,之所以早婚,是因为她们没有能力不婚,生活不能自理。而我们,我们有条件选择单身,就说明条件还是极好的。”   “我们这样嫁不掉的女光棍,人生目标是随心所欲。现在我越来越理解那些再年长些的女朋友,为什么会被年轻漂亮的小男孩所围绕。越嫁不掉,我越自信,越在自己身上明白什么叫奇货可居,越觉得眼前是无数的门,门背后,是无数的可能。嫁不掉没关系,我安慰着我和我的同类,就让那些娶不着我们的男人着急去吧。”   在中科院下属某研究所工作的郝秀更是坦然。而且令我吃惊的是,在她眼中,孩子是最重要的,但是不一定非要有丈夫。   “关于婚姻,嗯,我也希望结婚,主要是想有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国外,随便找个靓仔生一个,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当然即使不考虑孩子因素我也还是想结婚的,万一一直找不到合适的?那就单身也没什么。好男人越来越少了,不是我不正常,而是男人太不正常。关于压力没感觉到呀。现在来自这方面的社会压力小多了。”   2002年郝秀去康巴藏区,请了十天假,结果跑了二十多天,回来背上了一个留院察看的处分。现在郝秀变得踏实一些了。这两年她开始比较重视赚钱,“这当然部分因为我一直没有结婚,我必须考虑以后的日子。光有个好单位是靠不住的。”   郝秀说,父母一年年老了,他们最操心的还是自己婚姻这事儿。“但这么多年一个人,生活习惯基本定了型,不太容易改变,一想到需要改变自己来迁就另外一个人,一想到那时候的冷战我就心寒,还是算了吧。婚姻需要太多的牺牲精神,你要投资很多东西在对方身上,除了金钱以外尚有精力、时间和个人爱好等等,所以有时候想想,能不改变也就不改变吧,至少现在,还没有一个大的外力让我有改变的冲动。”   我问郝秀:“所谓女大当嫁,现在大家都接受现实,女人结婚的年龄大多都推迟了。但是你觉得,是不是还是有一个坎儿,年龄上的坎儿?”郝秀说:“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可以打一个比方,比如说一个女人,她能够活到70岁,中间她结婚了两次,每一次各十年,那么她的已婚的总年数只有20年。如果我们减去18岁的成长期,70减去20再减去18,可以看出她至少有32年是单身的。所以我觉得,单身女子并没有一个年龄限制,只是说你正好就处在这个状态了。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单身。如果你有好的机遇,一定要去把握,比如说最好你在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或者你在相应年龄段里最好能生孩子。这样,可能你的生命中会有更多的色彩。但是如果这两方面没有把握好的话,就千万不要着急,我觉得只要一个女人有爱心,优雅,内心丰富,即使到80岁她还是会很有风度,还是会有人爱她,还是会有朋友喜欢她。”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3)   某设计公司项目部主任小鲍则是在目前刚刚结束了一段感情,能听出来,她有一种如获新生的喜悦。   “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微妙,蜜里调油的时候不多,反而是经常处于一种说不出来的冷战状态,往往我自己都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他就不跟我讲话,沉默不语。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最初喜欢他还就是因为觉得他深沉,很有味道,最后分手也同样由于深沉,太深了,深不见底,很恐怖。而这种不说话的状态可以一直持续整个礼拜甚至更久。那年他父母在广州过春节,我去他家,还没说几句话呢,他就又开始冷着一张脸不理我。我根本不知道我究竟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或者说错了什么,心里特委屈,这是过年啊,好端端地为什么要给人脸色看呢?   “后来我知道这样的状态有个学名叫“家庭冷暴力”,真深奥。但是家庭冷暴力的杀伤程度甚至比家庭暴力还要高,它伤的是人的心,而人心是最柔软最娇贵的地方,碰不得的,一碰,就碎了。后来终于分手了,尽管是在最渴望结婚的时候,但我居然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我觉得分手对我来说如同摆脱了一道沉重的枷锁,它曾经箍得我透不过气来,现在我总算可以自由呼吸了。”   有了这样一段情感经历,小鲍感触良多。她说,女人在25到28岁的时候最渴望结婚,过了这一段就淡了。“25岁的时候和前任男友开始设计未来的美好生活,恋爱的时候只觉得一辈子时间太短,天长地久这种事情对我们来说简直轻而易举。可是一千多个日子一过,原来不是那么回事,人际关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就是男女关系。”   小鲍还有一个比较激烈的观点,她说这个时代,大把美丽、聪明、事业有成的女子成为剩女,而大把优秀的男子也不急不追,他们泡酒吧里的吧女、泡列车偶遇的女子、泡……就是不泡这些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现在的男人新三项基本原则小鲍解析为:不主动――他们大都不勇敢,害怕失败害怕被打击;不拒绝――原始的本性如此,送上门来的怎能不要;不承诺――不承担责任,坚决不落到任何一个女人手里。“我遇到很多这样的男人,你能说这不是时代的病症吗?”现在,小鲍对于婚姻的态度,就是能拖则拖。   来自四川的沉樱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总结起来,我是挣扎着实现自我的那种人。我会在每个阶段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实现了之后再去想下一步我要做什么。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国企做了两年,之后在重庆开了自己的公司,有声有色地做了几年,然后又重新回北京,在北大进修EMBA。这个阶段对我后来的影响特别大,家里安逸的生活与北京新的挑战摆在我面前,性格使然,我决定走出来。   “这样的选择对于年轻人当然不算艰难,但那时我已经30岁,有父母、男友、公司,走出来就意味着放弃全部。现实与理智,感情与亲情,一夜之间就全部得摊牌了。男友当然不想我离开家,更是不理解我的选择,分手是他提出来的,坦白地讲,虽然我们两个人有一些性格上的差异,但这些年来我们的感情很好,是别人眼中幸福的一对,这样的结果是很残忍的,我本不想用这样残忍的方式成就自己的追求,但理智告诉我没有第二条路可选择。事业与感情,我选择了前者,以前和以后,我都不后悔我的选择。   “男友结婚的那天,给我发来短信:无论我现在选择了谁,在我心中最爱的永远是你。今天回想起来,当年与他第一次约会他说了句:你是一个独特的女人。也许最了解我的还是他,人一生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不管结果如何,我要挣扎着去实现。所以我需要更广阔的舞台。”   沉樱认为自己现在进入了一个感情的从容阶段,可以轻松控制自己的感情,女人其实是用无数的教训或者失败最终了解到,感情是双方的给予,不是你动感情就能解决的。   当然,近来沉樱的压力很大。对于围绕自己的一些说法,她倒不觉得对自己构成多大影响,但心里还是不快。她说了一句激愤之语:“是不是哪怕是一个垃圾婆,或者卖菜女,只要有法定的丈夫,都有资格对单身女子施以同情?”   沉樱说,自己不是看不起卖菜女与垃圾婆。或许,卖菜女与垃圾婆的爱情都令人感动,有值得羡慕的人生,“但是你不是那样的人,你不会满足于她那样的幸福,这不是物质的问题,这是命运。”命运让你所处的位置,既不可能爱上贩夫走卒也不可能被这样的人爱上,“你只能孤独你自己的孤独,美丽你自己的美丽。焦大当然不会爱上林妹妹们,要是万一爱上了,更悲哀。”   “同样的,总有女人身怀灰姑娘的梦想,以为可以依赖嫁一个有钱人来改变命运。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想法。我记得一位女作家也论述过这个观念。事实上,有钱的人与大方的人,从来都是两个概念。男人的钱也是一分一厘挣来的,你以为他会大大方方痛痛快快地都给你?凭什么?再说了,你的位置并非无可代替。除非你娘家有可以匹配的资本,否则,经济地位过于悬殊过头,你的婚姻到底是幸福的开始还是不幸的开端这很难说。也许上天比较公平,不可能让女人既幸福又美丽。如果一定要选,你要哪一样?” 三、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4)   沉樱侃侃而谈,言谈中很是有一股男性的英气。我问沉樱:“好像听过蔡琴的一首歌,就叫大女人。歌词说,你休想与我争,我就是你的大女人。从下星期的菜单,到度假的行程,大大小小我管,你别问。你觉得自己是个大女人吗?”   沉樱笑了,她说:“我不是大女人,也不想做大女人。反之,从内心深处来说,我特想做凡事有大男人照顾的小女人。只是,唉,做小女人是要有福气的啊,我望眼欲穿,等到水滴石穿的地步也没有等到,只能说我命苦,只好做了一个事事靠自己的大女人。你们看我现在很风光,其实我走到今天,没后台没靠山,挣的钱也都是辛苦钱啊。”   但沉樱也做了自我反省:现代女性往往过于倾向独立坚强,而压抑自己的女性气质。“过去我常自以为的所谓豪爽,率真,天真,不假装等等,其实往往不过是霸道,粗糙,任性,不圆通的另外一种美化的说辞罢了。”   我们此次所采访的对象,大多是一些性格十分讨人喜欢的女性。她们活泼可爱,工作性质决定她们的社交圈子甚至比一般女性还要宽,但是仍然没机会碰到心仪的对象,细究起来,看得太多、眼界变宽,于是无形中自己反而不知道想要什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遇到的这位大学教师凌静承认自己是“被剩”的,她抱怨:我想不通,运气怎么这么差?别人都走上了“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的正常轨道,我怎么就这么难?我不丑、不笨、性格不怪心胸不窄,懂得温柔和性感,为什么偏偏“剩”下了我?   凌静的苦闷由来已久。前些日子,她不怎么看得上,所以有点犹豫不知道该不该继续交往下去的两个男友,一个爱上了她的一个女友,另一个也很快转移了目标。半年后,他们纷纷给她发了喜贴。而且,新娘的条件也都并不比自己差。   凌静有些心慌了,她向朋友苦恼地发问:“难道是我没有眼光吗”类似的问题,她不是第一次遇到了。尤其是,当前男友和别人结婚半年后,又在某个场合与她不期而遇。凌静这时会吃惊地发现,他们竟然被家里的女人改造得天翻地覆,有了成熟稳重的男人气质,再不是她看不上的不谙世事的傻小子了。所以凌静哭笑不得,她最怕的就是经常被人问及的一个问题,“哎呀,你怎么到现在还是孤家寡人,嫁一次就这么难吗?”   当然越是嫁不掉,越是没男朋友,凌静就越是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也更努力的工作,也越是这样,男人们就越来越敬而远之。这几乎让她陷入了一个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   看来,没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被剩下的就各有各的理由。但无论怎样,对于时下的剩男剩女而言,有一个最起码的先决条件,正如他们自己所言:“剩要剩得起”。所以,这是一批有自觉意识和思想的单身人,他们完全不同于以往单身者无奈的处境,他们比普通人更有能力和良好的心态去争取人生的机遇和事业的成功,他们在家庭方面的失落,正努力从另一些方面得到补偿。而且现代社会的开放与宽容,也使得他们再也不会像以往的单身人那么寂寞、乏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代剩男剩女们虽是各有各的困境和难处,但在心态上、精神上和经济上,不能不承认,她们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资本。   她们也都相信爱情,很多人也曾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情。平心而论,对大多数剩女来说,她们对男人并不像外人所说的那样:条件太高,眼光太挑。其实她们有的要求并不高,甚至觉得对方即使学历和收入比她们低都不在乎,只想找个懂她们爱她们而又值得她们爱的男人罢了。而在经过了一次次的情感经历后,她们对爱情开始产生了怀疑。在亲人的左规右劝和朋友的围追堵截中,她们也许也会想过找一个凑合的人结一次马虎的婚,但只是一转念,又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对于她们来说,是等待真爱还是投身婚姻,这真是一个难题。   所以,甭管那些剩女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爱情的道路上被剩下了,在某种程度上,我倒是很欣赏她们这种对爱情宁缺勿滥的人生态度。结婚就应该是心甘情愿的,是两情相悦的,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结婚的,而不是为了附庸于什么,或被什么所迫。这样日子虽然过得有些压力,但却有拥有了一份难得的自由心境。   剩女们说,单身久了,还会有点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不用忍受电视机里没完没了的足球节目,玩到多晚都不用觉得对不起谁,在聚会中,未婚的身份多少是个加分。枝枝蔓蔓地长成一个单身生活的小丛林,一个小小的生态圈,倒是也乐得个自给自足。就是偶尔有点闷,有点不甘心,假日和周末还是需要忍一忍,但即使这些,也会渐渐被习惯。再说了,孤独和寂寞,又不是单身女子特有的。全世界的人都很孤独和寂寞。一个人在婚姻生活中很幸福,但是也有时候,会觉得特别的孤独,而且这种状态的出现频率不见得比单身的人低。于是,不少剩女们说:“再去过两人生活,好像越来越难了。”   所以剩女们现在越来越有了一种襟怀:业余地用情,专业地修炼自己。她们把自己修炼得炉火纯青气定神闲,有闲暇的精神和时间,再用感情来滋养自己。她们笑谈:把男人当成美容产品,比把男人当成出路,一定轻松自如得多。   当然剩女们也在梦想着,有朝一日,与一位出类拔萃的男性一见钟情之后,从此步步莲花,进入如鱼得水的理想状态。从此,他们一劳永逸,结婚生子,幸福无限。其实,这种期待是世间女子的一个普遍的梦想,也没有什么错,大方向是绝对正确的。只是,在现世真实的情感际遇里,还是显得太理想主义了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左手持理想主义,右手持现实主义,目光远大,姿态放低,如是方能成就人生的爱情与婚姻之大业。 四、连上帝听了都会失眠的苛刻诉求(1)   ――我挑我挑我挑挑挑   优秀女人和汽车一样,越来越多,而且功能和配置越来越好,款式和风格也各异。而好男人就像停车位,越来越少了   ――某剩女语录   32岁的私企老板梅姐和朋友夜宵后独自开车回来,打开房门第一个动作是踢掉高跟鞋。   对结婚彻底失望的那一天梅姐就买了房。梅姐对自己身边的朋友说过:“男朋友和丈夫完全是两个概念。男朋友我不愁找不到,丈夫就不一样。你说你为什么要结婚啊,这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行为,要跟他生孩子,要把两家亲戚放到一起,要一起出去见人的。”   31岁生日那天,她就对自己说,那么多年都熬过来了,现在凭什么随便找?女人如果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那就好像男人到了一定社会地位,买表也只好买上档次的瑞士表。容貌、才能、经济基础,梅姐都有90分,你说她能不能找个60、70分的男人呢?   所以梅姐现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就是如果实在找不到才华与财富并重的男人,那就干脆等到再老一点,到40岁的时候,找个六七十岁的男人好了。那时候对于她来说,地位和人品是最重要的,其他就可以降低要求了。要么就干脆不结婚了,其实梅姐现在已经很能够享受单身生活,偶尔带男朋友回来,都会觉得他们很麻烦,又不讲卫生。年轻男孩不懂事,老一点的男人又总是满腹心机地算计来算计去,实在让人觉得委琐得很。   梅姐的状况在三十岁以上的剩女中很有代表性。她们在经济上有所积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好男人不是别人的男朋友就是别人的老公,自己怎么就碰不上呢?”待价而嫁五、六年后,每次拿出自己的择偶条件看看,一样都舍不得降低,于是就这样待下去,不甘心却也只能如此。三十多岁了还在挑老公,那就绝对不能将就,这跟女人挑选手表是一个概念――最要紧的是戴(带)得出去。再往后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每一种生活状态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完美的,结婚有结婚的好处,单身有单身的好处,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如此这般,想要结婚的念头就会渐渐淡了。   从梅姐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剩女们与过去的“老大难”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她们在经济能力、文化程度等各方面均不在男性之下,而且注重生活品质,同时她们的外形条件也并不差。也正是因为她们太优秀,反而使婚姻问题变得困难。这些优秀的女人,她们独立能干有主见,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散发着迷人气息,有个性有气度,却也由于太过挑剔,令男人望而却步。   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要挑家室、挑条件、挑外表,哪里有那么多钻石王老五等着你挑啊!有人戏言说:即使有这么多钻石王老五,也要拿来配珍珠翡翠女强人不是?   有媒体做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统计,就是女性对男性各方面的关注度排序。在对300名女性进行过统计测试后,结果发现:以前大家比较重视的地域和年龄差异已经被慢慢淡化,性格因素似乎更受当今独立的女性们的关注。不过,学历、收入、职业这些因素还是一如既往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还有一份由某时尚杂志策划发起的“中国城市单身女性排行榜”调查。这份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35道题目,涉及外貌评价、个人资产、月花费、工作状况、性生活状况、购物习惯、单身原因等多个方面。在反映经济状况的题目里,有近五成的人表示自己有房产,超过两成的人有私家车,这证明现代单身女性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在对待性的态度方面,有接近七成的女性表示虽然是单身,但性生活并不空白,她们有固定的男友。但是,当问及保持单身的最主要原因,有八成多的人表示是“没有合适结婚对象”,看来大多数单身女性并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仍然在“选择”中。   在很多时候,选择多了,其实不见得是好事。有选择,就意味着有退路。一位有很多追求者的女人,不一定会比只有一个男人死心塌地爱她的女人幸福。没有选择的人,因为没有比较,也就没有烦恼,不用比较到底是咸菜下饭还是鱼翅有营养。她会无师自通地领悟到,明白任何东西都没有完美的,咸菜有咸菜的可取之处,鱼翅有鱼翅的作用。鱼和熊掌,从来不可兼得,得到的那一个,肯定会有不足的地方,但再怎么说,至少也有一种伸手可及的实在感觉。而只要有一个以上的选项,问题就会从此复杂起来,因为任何一种选择可以说都是错误。这样说并不是诡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类似的感觉:一个人选了咸菜会羡慕鱼翅的富足,选了鱼翅怀念咸菜的家常,不平衡感便由此产生。   有社会学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般来说,美女是男人们追逐的热点对象。假如最初有10个男人追,美女们总是在10个男人之间挑肥减瘦,并从一些外在信息上对追求者做出判断和选择。随着追逐者的增多,男人们也对美女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好男人们逐渐失去耐心,纷纷退出角逐。在众多男人的博弈中,“劣币驱逐良币”,有钱有权但品行不佳的成了最后的胜出者,女人的命运也就注定要悲惨了。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女人总找不到优秀男人的道理之一。 四、连上帝听了都会失眠的苛刻诉求(2)   “过于挑剔”这类指责大多来自剩男剩女们身边最关心她们的亲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许多人条件降格以求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工夫来挑剔?尤其是剩女们,更让她们感到心情恶劣的是,不仅早年间的优势(比如容貌)正一天天地失去,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80后”甚至“90后”的姑娘们又像水葱似的一茬茬不断地冒出来了,所以婚姻市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30岁了,一切都该有结果的年龄,婚姻却遥不可及。不断热恋失恋的她们确实开始感到累了,好男人在哪?为什么我们被剩下了?真的是因为我们要求的太多了吗?这些话题与剩女们谈起来,便成了怨女申诉会,有类似境况的可不止一个。   “A没有房子、B学历不高、C不够幽默……”北京某报社的记者崔小姐表示自己对爱情一直有种“完美主义”情结,坚持宁缺勿滥,并相信她最终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就是因为这样,按照崔小姐自己的话说,身边的朋友已经恋爱了一次又一次,虽然是离离合合的也并不稳定,但从她们的脸上就可以看到相对丰富的生活。而自己呢,却像一个老顽固一样坚持着自己的想法,独自运行在自己认准的轨迹上,而且越到后来,自己也变得越不能放开了,更加害怕自己走差一步而没有了回转的机会,因为毕竟自己已经二十九岁了。“不过最急的不是我,家里人已经倾巢出动,将我向外推销了。”崔小姐笑着说。感觉她的心态保持得不错,不过她后来说了一句:“转头看看自己一路的挑选过程,也不能说每一个选择自己都能做到没有一丝后悔。”我们才看到她脸上飘过一丝怅然。   25岁的广东女孩玉华一年时间里快速谈了3个男朋友,最后一个都已经到了双方家长见面的程度还是没嫁掉。要说原因应该还是没碰到有缘人,不过玉华自己说:“我自己也有原因,我想我是又想凑合偷懒又不甘心,风吹墙头草结果哪边也靠不上。本来想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算了,只要人品好,经济基础还不错就行。但我始终还是看不透爱情,两个没有爱情的人像木头一样一起生活实在是太可怕了!做爱都会睡着!”   结束第三段感情后玉华认真想了一下,其实别人说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人总是还要过自己的生活。之前女朋友们都劝她像大家一样趁着还年轻找个人结婚生子算了,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就当找了个长期水暖电气工。玉华也这么想过,但是结果失败了。人和人还是不一样,别人能过的日子换一个人未必能过,还是要对自己负责。   “过去的我大概是因为工作太辛苦了,所以起了懒惰的念头。找个人养听起来不错,实行起来代价很大的。毕竟你是一个人嘛,是人就有自己的感情,你当它不存在它就会让你痛苦。”   玉华现在正在积极复习,准备考试出国。也不是一定要出国,只是这样一个人过日子很容易寂寞的,找点事做分散精力,好于乱交男朋友。“开始复习后我也很少出去玩,像卡拉ok啊,买新衣服啊,结果也储蓄了一笔钱,算是意外收获吧。”   我们后来认识的在一家国际旅行社上班的宋瑜,显而易见也是一个挑剔的人,但她就属于另一个比较极端的类型了。她说:“我也是很挑剔的。我抱着的恋爱宗旨是宁缺勿滥。所以除了年少时一场青涩朦胧的初恋以外,我见过这么多的对象,却无法再次恋爱。虽然这与现代女性的个性、经济都比较独立有关,但是最主要的是我对轰轰烈烈的爱情已经不再向往,对时下流行的恋爱法我也不那么赞同。虽然我并不排斥身边的朋友有这样那样的观念,但我对每一个试图追求我的人都坦言,我是以结婚为目的,才谈恋爱。”   大部分听到宋瑜如是说的人都退去了,但也留下少数热爱挑战的。他们不是试图说服宋小姐的,就是希望重塑她的,要不就是没有谈过恋爱一头栽进去的。对于前两者,宋小姐只有说再见,“这又不是恋爱游戏,我既然已经成年,就会有自己的价值观,请不要用你们那很浅薄的经验来破坏我的观念,因为它是用弹性系数很高的材料制成。对于后者,我更是不敢碰触,我并不是恋爱专家,初恋的成功率是多少,我心知肚明。抱歉,我的心境已经老了。”   这位宋小姐说起来对于外在的条件要求并不算高,但是“他绝对不能是一个大男子主义、做事没有主见、无法分辨是非的人。不一定能赚很多钱,但是绝对不能对家庭没有责任感;不一定能成为我炫耀的资本,但是绝对不能没有上进心;不一定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起码得门当户对;不一定得是百事通,但是一定要懂我爱他的心;不一定懂得营造浪漫,但是绝对不能用甜言蜜语哄骗。最最希望的是:他能够给我如沐春风的感觉,给我的心能够真诚。”   可想而知,虽然是“要求不算高”,大部分男人也是会知难而退的。这样的人对于宋瑜来说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她至今还在为自己心中的这个梦想而寻寻觅觅。“有幸能让我找到他,我会立马从‘剩女’升级成为‘结婚狂’,直接拐他进礼堂。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相依相伴,慢慢变老,不需要激情似火的恋情,有的是一辈子的细水长流,相知相携相惜。每一段回忆都是清香的茉莉、甘美的果实,每一个眼神都能心领神会,默契交融。事业路上,我们能相互扶持;人生路上,互为对方珍重。是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个人,那他就是我梦中城堡里的王子。也许,现在我们还没有相见,但是,我就把这段岁月作为神对我们的考验吧……” 四、连上帝听了都会失眠的苛刻诉求(3)   剩女们社会阅历一般都比较广泛,身心更加成熟,可谓是久沐江湖,得大修炼。所以,她们在择偶时往往比一般女性少了激情,多了理智,这就使得她们对待自己的婚恋问题过于冷静、挑剔。见人之前提前把框框树好,“宁可不嫁,也绝不轻易下嫁”,这种过分理智的心态往往容易导致择偶“理想化”的倾向:奢求男性的各种优点集于某君一身。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条件达标的男士多在35岁以上,而此类男子则又多喜欢20岁左右的单纯女孩子。在调查中我们接下来认识的吴靖就属此例。   吴靖在名牌大学硕博连读,这样的成绩确实不是这么容易达到的,可是她做到了。虽然这么多年大学校园生活她为了专心学业拒绝了不少追求者,至今没谈过恋爱,但她所在的医院,拥有这样的学历的女医生屈指可数,也因为这样她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男方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不能和公公婆婆一起住;最好能有自己的车,周末可以出去兜风;学历最好和我一样,年龄在35岁以下。长相当然越帅越好。这些都是硬件,至于浪漫、幽默、体贴方面的软件自然也不能少。”吴靖的择偶标准说明,学历和女人的天性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从25岁开始父母就整天在她耳边唠叨:“女孩子年纪大了,就不好找了”,亲戚朋友们也都纷纷劝告她:“女孩子25岁是个尴尬的年龄了,25岁前是你挑别人,过了25岁就是别人挑你了”,甚至还有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趁年轻找个好对象才是上策”。随着女孩子年纪的增长,这类的话语也会与年俱增,不绝于耳。看着周围的同龄人出双入对,吴靖也有些隐忧,但更多的是还期待:等我毕业后再专心找吧。毕业后,想着在单位站稳脚跟了再谈儿女私情,现在已经是主任医师的她开始感到个人问题的棘手了。   吴靖的例子向我们说明,自我设定的标准太多是不太现实的。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确实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还是要随时调整心态,因为一旦步入剩男剩女行列,自己原本的优势也将弱化。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使许多像吴靖这样的剩女们在无休止的挑选与寻觅中,浪费了青春时光,失去了一个又一个择偶良机。   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用经济学的观点对婚姻进行了如下的论述:“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是单个的经济自由体,拥有自身的完全产权。婚姻是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跟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所付出的不是货币,而是他们自己。每个男女都是一个制造爱情的个体私营企业,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等。”   这番高论的确会让一些爱情至上主义者听得寒心,但如果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不能不承认他说的是事实。正如那位教授而言,人人心中一杆称,爱是不会平白无故产生的。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如年龄、身高、容貌、学历、职业、收入、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等。如果我们把上述各种因素进行适当归类,会发现主要有三个主要条件: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这些因素在婚姻的考量中,其重要性确实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之事天经地仪,操作起来就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结合之前要有一番衡量和比较。讨价还价,货比三家,商业上的规则在这里同样适用。石榴裙下自然迷人,但在单膝跪倒之前,还是应当扪心自问:你拿什么来爱我?这倒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多元混杂的年代。女性既想有独立的自由又想找个像超人一样可以依靠的强大的男人,而男人对女人的要求在几千年的进化中从来没有减少过,在这个时代又变得更加多样甚至会自相矛盾而且混乱不堪,有人想找个既温柔又野蛮的,有人想找个既能干又依赖的,有人想找个既漂亮又聪明、既乖顺又有自己的主见的,甚至还有的男人希望自己未来的老婆既漂亮又不能太漂亮,既聪明又不能太聪明,诸多苛刻的要求以及要求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这是不是让上帝在听到这些诉求后,都会在圣诞夜之后束手无策辗转难眠呢?   风险永远与收益成正比。这是经济学的定律,也是人世间的道理。剩男剩女们往往已经在社会学里将人际学、经济学自修得颇有建树,希望也能有同样不凡的判断能力。风险,指你在动感情的时候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希望,像赌一样,总觉得要有所得才好,权衡来权衡去的时候可能就把真情错过了,那才是最大的风险。   所以,当我们发现了“剩男剩女经济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时候,当我们接受“完美情人难求”的现实,目睹青春在悄然逝去的时候,“爱情完美主义”者就应当适当地降低、淡化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完美的择偶标准,减少种种美好但又显得过高的欲望,处理好“我爱”和“爱我”间的选择哲学问题,将择偶标准多元化。那么,他们将对择偶多几分满意,谈恋爱也会多几分幸福,最终“告别单身”、“终成眷属”的机会也就大了许多。“婚姻经济学”的专家们还说:在爱情世界里,不奢求“利益最大化”,而立足于“成本最小化”的现实主义态度,才是早日“告别单身”、深切体验爱情和美好滋味的明智之举。这句话对那些依然追求完美而又忍受寂寞煎熬的“爱情完美主义”者来说,应该是一句金玉良言。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结束这一节。过分挑剔和拒绝的自觉,使得单身主义的飞鸟总是在天空飞翔。虽然可落的地方太多,但它每当想落的时候总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正确的地方;有时它总算找到了可落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却是拒绝飞鸟下落的红灯。它只有飞翔,飞翔变成了唯一的理由和行动,成了存在本身的目的和意义,那么到最后,最后的最后,它的飞翔会停止吗?它会飞到苍穹里看不见了吗? 五、待价而嫁:婚姻是一种交易吗(1)   褐发的姑娘有房还有地,金发的艾琳达却一无所有   ――摘自《英国及苏格兰流行民歌》   前一段有一个热播的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在一开头,观众就会被那种上流社会的奢华恋爱方式砸晕。以下是第一女主角的旁白:“他叫许建豪,香港某富商之子,他自己也是商界新贵……他常常在下班后赶到机场,飞到这座城市,只为陪我吃顿烛光晚餐或是听场音乐会……一觉醒来,迎接我的往往是快递公司送来的爱情信物……”此时,镜头里出现的,是让女人们尖叫的名牌手袋、名表甚至直接就是银行卡。   超级钻石王老五打“飞的”来约会,送名贵礼物……你是不是已经嗅到好莱坞式浮华爱情的气息?这种纸醉金迷的成人童话,确实可以吸引住一切向往浪漫奢华生活的女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这个时代的男人也就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IT公司就职的冯建,春节一过,就是他的31岁生日了,来北京3年,无数个包括周末在内的夜晚都是11点才离开办公室,而像他这么拼命的比比皆是。家里妹妹的孩子都2岁了,奶奶却盼不来个曾孙子,冯建为此内疚不已,但是他说,现在一个男人不挣下10万、20万的有什么资本娶妻生子?再说,事业做不好,马上就是生存问题,可是事业要想做好了,又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陪女朋友?“我们这圈子,多少老板离婚了,不是有外遇,就是忙,老婆受不了就分开了。”   冯建心里有一种沉郁不平之气。他给我说他最近看到一家报纸策划的关于“人才”标准的讨论,大意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年薪,年薪10万人民币以上才能称为“人才”。冯建说,这种概念,把许多人都摒弃到垃圾桶里去,和“人才”无缘。可是细想想也是,年薪10万够干什么呢?一个月维持一个家庭的基本开销都要元,剩下来的钱,够买楼还是够买车?年薪10万的概念,也不过是月收入8000元左右。   冯建面临的境况现在并不在少数,而是在中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实。尤其在上海,夫妻两个一个月加起来一个月两三万的并不少,一个人的工资还房贷,另一个人的工资用于日常花销,这样一百多万的房子加上利息,也要还几十年,生活并不是很轻松。更何况很多毕业年数不长的,夫妻双方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一般都要双方父母和小夫妻六个人一起来承担这个房子。听听都是白领,其实生活也不会宽裕到哪里去。   冯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一代真是尴尬的一代,不像七零年前出生的大学生,他们是时代的宠儿,读书免费,工作分配,房子便宜。他们已经是很多地方的中层骨干,渐渐成为主流声音。我们也不像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他们是新新人类,显然和我们有着无法跨越的代沟。我们这代好像既没有上一代大学生的骄傲,也没有下一代的张扬个性,看似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又难以弥补的婴儿。我们读书要自费,工作要自己找,房子要自己贷款。   我对冯建的说法很是认同。想想看,我们的大学是在无数资格证书考试的充斥下填满的,所谓的精英只是一群仅仅通晓考试的机器;毕业时一抬头,发现所有的中层职位已经被上一代稳稳占据,无法逾越,一低头,后起之秀都全面发展,来势凶猛,海龟的年龄越来越小,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淘汰;再一看漫天要价的房子,猛然意识到什么是压力,意识到如今办公室的白领已不再是中高收入者。生活压力开始影响我们的择偶标准,很多时候经济成了先决条件,情感脆弱得不堪一击。   物质时代对人的影响还不仅仅是生活压力。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缺乏基本的信任感,人们的头脑被实用主义所占据,根本不相信任何超越性的情感。婚前财产公证、家庭开支AA制等等也乘虚而入,使原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婚姻蜕变成对数量的计算与追逐,使得爱情的领地越来越小。这种理性牢笼成为现代人婚恋中的不能深受之重。   冯建说,回头还是觉得学校里认识的男女朋友比较好,大家比较纯真,环境也简单,各自家庭背景也都接近,不像上班以后这么复杂。读书时认识的,一般来说感情都比较稳固。当时并没有这种感受,现在想想,两个人一起奋斗一起成长,未必不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遗憾的是,现代人很多不是在享受朴实可贵的恋爱、婚姻过程,而是在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人,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却不知道一起拼搏,一起从一无所有开始,相濡以沫地彼此扶持,是一种多少单纯的快乐。 五、待价而嫁:婚姻是一种交易吗(2)   现在我们都逃避这个过程,希望有捷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觉得这个过程太漫长,让人丧失了信心?我们变得越来越缺乏韧性与耐性,这些体现在我们的择偶标准上,就是过分的实用主义。我们变成了“经济动物”。冯建面带惆怅地说,现在真的很羡慕我们父辈那个时代的爱情,简单实惠,质朴清淡。买床铺盖卷买几斤水果糖就结婚了,没人要求花园洋房小车代步什么的。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择偶条件也一定要跟着上涨吗?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但是这个时代却已经给出了一个盛气凌人的答案。在财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