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量宁波k11艺术购物中心心“虚有其表”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NDI2MDc3.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艺术购物中心大部分“虚有其表”?7点没做到位(2)
    技巧三:嵌入文化元素  1、标志设计  K11标志由圆点构成,有如仰望星空、月亮与太阳,就如我们的生活,日复一日的轨道运动,生生不息,无处不在。  2、品牌特质   K11是力量和好玩;   K11是大胆的、原创的、活力的、刺激的、独特的、时而带点玩味的;   都市和前卫是K11的代名词;   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展示多样特质,永远出其不意,璀璨耀眼。  3、品牌标语  4、品牌哲学  K11从博物馆与画廊中吸取艺术源泉,将它们融入街头、店铺以及人们的购物袋。  技巧四:给艺术留出空间  除了广场、中厅等公共空间外,K11还设置了常态化的艺术空间,包括:   K11 Kollection   K11艺窗   K11 Art Space   K11 Stage of the Arts   K11 Gallery   K11 Design Store/K11 Select   虚拟空间  1、K11 Kollection (K11典藏)  将本土和国际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在公共空间作长期展览,包括雕塑、吊挂、座椅等。香港K11典藏共有20 组艺术作品。运用大树、树叶、种子、雀鸟、野马、风、水、云等大自然元素,透过极富生命力的形式,令顾客感受与大自然融合为一, 置身于和平宁静的气氛里 , 从而引领参观者思考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艺术品的功能化(香港K11)&  艺术品成为交流平台(香港K11)  有“土司艺术之毕加索”之称的新西兰艺术家莫里斯?班奈特擅长利用烘焙成不同颜色的面包拼凑成马赛克人像,此幅《蒙娜丽莎的甜笑》由莫里斯和18位香港本土年轻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使用了6000块土司,是全球最大的土司马赛克画作。这不仅是一幅充满创意的艺术作品,也是年轻艺术家发挥创意,扩展艺术文化国际视野的平台。  新颖的现代装置艺术(上海K11)  在地铁与商场的通道上放置由千余支彩色电子表组成的“时间”艺术装置,每分钟都会发出响声。  2、K11艺窗  香港K11共设有19个艺窗,放置在不同楼层,用于展示艺术作品及摄影作品。  3、K11 Art Space(K11艺术空间)  独立多用途艺术的空间,用于各种艺术展览、现场表演、论坛讲座及工作坊。&  上海K11 Art Space,位于B3, 3000平米的艺术交流、互动及展示空间,定期举行免费的艺术展览、艺术工作坊、艺术家沙龙等活动。  4、K11 Stage of Arts  在K11 Stage of Arts举办的 Luminosity 灯光展览,以四位英国殿堂级设计师的灯饰作品及舞台灯光效果,让参观者体验艺术、设计与美学所带来的一场华丽璀璨的灯光展。  5、K11 Gallery  专门的空间用于展示K11的品牌理念及内涵,让大众对K11品牌以及“艺术、人文、自然”背后的理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6、K11 Design Store/K11 Select  K11 DesignStore在全球搜罗优质的设计师原创品牌,比如创意家具、灯饰、家居装饰等,倡导分享给亲友的不只是一件礼物,而是创作者的生活故事。每季也会推荐各地新晋的优秀设计师及其作品,并於K11 Design Store店内及网站上分享其设计品的创作理念、品牌背後的故事,以及他们的生活片段等。  K11 Design Store还设有设计博物馆,展出大师级的设计作品,发掘创意背后的故事。&  K11 Select覆盖8家特选店30 多个国际时尚和生活品牌,并有2个互动工作室,art JAAMaLAMa 和ArtAround,打造艺术乐园 。  7、虚拟空间:ARTISTS BLOG  邀请本土年轻艺术家在其官网上开设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分享自己的原创艺术作品。  微博除了发布推广活动及品牌介绍的信息外,K11的微博还大量介绍全球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涉及设计、绘画、摄影、装置等。
将本文分享到&&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新闻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参与新闻留言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一商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摘自:本站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商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第一商业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20- 传真 020-
Copyright&2016&&第一商业网版权所有 &&&& 解密北京首地大峡谷之殇_新浪乐居_新浪网
专题摘要:凯德商用产业有限公司7月15日宣布,该公司已透过全资附属子公司以17.6亿元收购位于北京市的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该中心属于首都机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该项收购还有待中国政府审批。
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
日开业,是首都机场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首都机场地产集团倾力打造的商业地产项目,坐拥南三环右安南桥南侧与右安门外大街交汇处的黄金地段,邻近地铁4号线马家堡站,周边人口密集,距北京南站仅2公里,购物中心地下3层,地上6层,占地9.5万平方米,号称“京南第一MALL”。
出了马家堡地铁站很快就来到了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商场共9层,餐饮和娱乐部分占去了商场的半壁江山,而服装店面只占了约三成。位于五层的保利影院是购物中心人气最旺的一个区域,挤满了观影的人群。中午时间,位于四层和五层的餐饮生意异常火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场内稀稀疏疏的购物者。
睿意德执行董事张家鹏表示,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业态不够丰富,品牌丰富度不足,客户体验性不好,预期越高失望越大,这对养客是非常不利的,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
体验化是不止关注货品的提供,也是关注到消费者从到达到离开全过程在购物中心的感受,为他们创造愉悦,而这种愉悦的创造关乎到大量细节。
由于招商号召力不强,入驻的一线品牌很少,快时尚品牌也不多,多数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造成整体档次不够高端,没有特色也没有差异化,而当下主流消费群体多数是有足够消费能力且追求时尚和高端的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从现有的业态和品牌构成来看,不能不说项目的定位有明显的错误。 全国工商联商业不动产专委会主任朱凌波先生表示,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10万平方米的体量对于体验式购物中心来讲略显紧张。首地大峡谷的周围方圆2公里之内缺乏与之相呼应的其他商业中心,使得首地大峡谷略显孤独,并且在首地大峡谷的周围已无商业规划用地,这便增加了其扩张和改造的难度,其商业氛围自然难以形成。当年负责首地峡谷招商的总经理司徒文杰就曾对媒体坦陈,“首地大峡谷项目真的很难做,周边什么都没有。”无奈之下,首地大峡谷只能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挖掘项目自身的潜力。 朱凌波先生表示,首地大峡谷和很多成功的大型购物中心比较,其缺乏差异性,区域特色结合不够,对周边消费群体缺乏黏着度。他认为,首地大峡谷周边社区密集,应结合区域消费特征以及居民消费习惯打造特色社区型商业中心。在他看来,文化消费将成为重要趋势的预兆。商业地产随着消费人群的变化,市场会越来越细分化,经营模式会越来越专业化和专题化。分层消费是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像超市、百货等这些通用性的购物型消费,会越来越区域化和社区化。
首地大峡谷购物中心位于北京南城马家堡地铁站附近,紧邻北京南站,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其周边资源非常丰富,有丰台科技园、丽泽商务区和规划中的第二机场环绕身边;另外,还有首都经贸大学、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新发地批发基地、世界公园等人员密集的商圈。 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丽泽商务核心区 大兴第二机场(规划中)文章关键词:
开业:2014-10面积:96.3万O开业:2016-06面积:176.6万O开业:2015面积:150万O开业:2016-12面积:93万O
业态:百货/超市/专业卖场面积:万O业态:餐饮面积:450-600万O业态:餐饮面积:300-500万O业态:服务面积:600-600万O
×扫描分享到微信回复: 149 | 浏览: 36831
| 字体: tT
微信扫一扫 手机看此贴
好内容 随时分享到朋友圈
精华2&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妈币19353 &
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
投资者日记| By 毕老林 大运与讽刺&&
  4月23日,周四。港股连跌两日后回升,并收复万五心理关,以滙控(005)為首的银行股、中资金融和资源股,成為升市主力。恒指收报15214点,升336点或2.26%。国指收报8939点,升217点或2.5%。
  4月期指收报15224点,升364点,高水10点;5月期指收报15010点,升360点。
  内地股市小幅回扬,上证综合指数收报2463点,升2点或0.11%;沪深300指数收报2593点,升17点或0.67%。
  《华尔街日报》发表军事评论文章〈中国是友是敌?〉(China, Friend or Foe? ),适逢中国解放军海军大阅兵,引来西方媒体热烈讨论,连道氏理论(Dow Theory)大师罗素(Richard Russell)也来「搓两脚」。这位年过八十的股市大师擅长睇大盘,由其主理的《道氏理论通讯》(Dow Theory Letters)忠实拥躉无数。罗素对《华日》文章的回应是,把中国视為假想敌,正中美国军工界下怀,问题是中国同时是美国的大财主,「泵水」要靠佢。
Friend or Foe?
  罗素认為,道氏理论并非一种精确的技术,建议投资者除了看图表、观指数之外,还应把更多因素纳入考虑……。大师这两句好似佛偈般精警的评语,有何微言大义?
  老毕不妨用自己的说话代為解读:「中国坐紧你上家,斗气唔多实际。」罗素似乎亦同意,上下家关系就好像某感冒药广告所云:「最紧要夹」。把这个观察引用於投资概念上,在罗素眼中,远的国际大局应不会出乱子,中美如果「夹」得来,全球经济可望很快便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安然度过危机。
  《华日》那篇文章则代表另一种看法,始终放不下「中国威胁论」的主流思想,文中对美国「无暇号」观察船在海南岛被围一事耿耿於怀,更质疑中国致力发展克制航空母舰的导弹及潜艇,居心何在?
  说不上很久之前,美国新保守派预期中国掘起,难免踫撞到老大,中美一战在所难免。布殊上任后,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循着这个战略思维,积极部署围堵中国。2001年美国EP-3间谍机与中国战机相撞,迫降海南,全机二十四名人员被扣查,从当时布殊大大声要中国马上放人的神情来看,friend or foe已呼之欲出。
  回望十年前,国际环境对中国非常不利,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即使当上「世界工厂」,经济前景其实极不稳定,更危险的是中国似乎已成為美国的「唯一敌人」,有可能抵受不住压力而变成第二个苏联。
  有人认為,金融海啸是中国的转捩点,我看「九一一」改变了美国的战略方向,才是真正的关键。中美「化敌為友」,中国始有稳定的国际环境谋求发展,这包括了军事。布殊被一致评為成事不足败事有餘,唯一受到褒扬的是任内中美关系维持良好。这个转折不是很讽刺吗?
  中国大步槛过之后,到头来美国意外中风。其实美国多年来掏虚身子,有识之士早已忧心,毕非德是其中一位,他以「勤俭村」(Triftville)喻中国、「浪费村」(Squanderville)喻美国的寓言,相信读者耳熟能详,大家亦可猜到靠写借据维生的「浪费村」结果会如何。不过,最心直口快的要数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弗格森(Naill Ferguson),老毕一再提及的Chimerica概念便出自此君。弗格森坚信未来二十年是「中美共同体」时代,之后便进入中国领导世界的格局。
  中国领导人口边常掛着「和平掘起」,大家欣赏与否悉随尊便,但「在商言商」,掘起而不用跟老美大打出手,那就是天下最便宜的生意了。
  美国本周公布3月份新旧房屋销售数字,对股市料有短暂影响。然而,老毕对这类综合数据的参考价值向有怀疑,美国那麼大,一地住宅销售劲弹,另一地可以劲跌,个range太阔,一个综合数字可以有多大的指标作用?
  股市也许会随房屋销售、楼价等统计上上落落,但楼市本身何日才「见家乡」、重返次按爆煲前的水平?答案是,可能永远不会。
  《经济学人》上星期发表了两篇文章,质疑欧美政府好心做坏事,多年来提供大量诱因鼓励自置物业,以為人人「居者有其屋」,社会就可以安定繁荣。殊不知,原意是让穷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物业的「金融创新工具」次按,不仅成為金融体系缺堤的推手,断供潮更导致无数人被「逐出家门」,美国自置物业比率从2004年的69%,降至去年底的67.5%。换句话说,「居者有其屋」的政策适得其反,「安乐窝」反而变為经济甩之不掉的包袱。
  与任何资產一样,楼价经过长时间下跌后,终有见底的一天。至於距今一年、二年还是三年,大家都是靠估。可是,楼价见底后可以横行多年,香港人最清楚。97时你跟有物业的朋友讲affordability,他随时还你一句:「香港楼市就系咁short㗎勒,乜你唔知嘅羊?」
美楼市泡沫难再
  科网热时,证券分析员正正经经、理理性性地讲基本因素谈公司估值,分分鐘冇得捞。然而,本港楼市爆煲后,十多年来有波幅无升幅,美国科网股则大部分已人间蒸发,NASDAQ离泡沫爆破前一半不到。
  美国小部分地区楼价也许真的可以重上危机前高位,但大多数恐怕都不会,情况就如本港个别豪宅比97时更贵,但中小型物业长期载浮载沉一样。大型泡沫一旦穿了,就很难再次吹起,就系咁简单。
  花旗国大印银纸,但银行惜借如旧,最新CPI出现负数,暂见通缩未见通胀。若通缩持续,现金实质价值上升,依赖债务的资產如物业便无运行。退一步说,通胀若只是隐而未发迟早降临,美国楼价即使在若干年后重返2006年高位,经通胀调整后的实质价值仍将有所不如。
  还有,美国楼市泡沫,至少有一半拜银行胡贷滥贷、盲毛都借到钱买楼所赐。个煲爆了,联储局和政府以注资和各种行政手段,例如遏止收楼潮试图重新谷起楼市,可是五癆七伤的银行不会重蹈覆辙,借贷标準不一样,楼市很难再颠起来了。
精华0&帖子8&经验值45 &注册时间&妈币45 &
帖子8&经验值45 &注册时间&BB生日
精华2&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妈币19353 &
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
硅谷「先知」押注电池科技
4月24日,周五。港股反覆,走势偏软,尾市滙控(005)回升,地產股反弹,合力将恒指跌势扭转。恒指收报15258点,升44点或0.3%。国指收报8979点,升40点或0.45%。总结一周,恒指和国指皆结束连续六周升市,恒指一周累跌342点,国指下挫73点。
4月期指收15380点,升156点,高水122点;5月期指收报15180点,升170点,低水78点。
内地股市受回吐压力影响微跌,上证综合指数收报2448点,跌15点或0.62%;沪深300指数收报2572点,跌20点或0.8%。
本文见报时,接受华府压力测试的十九家银行,对结果应已心中有数。不过,当局只会在本港时间周六清晨公开测试方法,正式结果要到5月4日才公诸於世,市场对哪些银行财政健全、哪些弱而可救、哪些药石无灵,仍然只能靠估。
难就难在,监管机构一方面希望披露多一点细节,以增强透明度稳定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又怕分析员掌握太多资料,自行对银行作出评估,搞乱个市。
彭博资料显示,在这十九家金融机构中,十三家的不良资產平均按年上升了169%,其中摩根大通的坏账增加185%、美银和花旗亦分别上升229%和128%,西岸大行富国的不良资產过去一年则上升了180%。综合计算,十九家银行合计可能要集资1万亿美元以填补亏损。
法兴分析师蒙捷(James Montier)根据过去六个月美国实质GDP、失业率和楼价,与美国政府為银行压力测试定下的「基本假设」(base scenario)和「负面假设」(adverse scenario)作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发现2009年的「负面假设」跟美国经济当前状况非常脗合【表】。
蒙捷的潜句词是,如果银行在今日的经济环境中无法通过测试,那麼在六个月至一年后相信更难改变资不抵债的局面,难怪华府始终採取拖字诀,投资者到了此刻仍无法辨别真相。
环境局局长邱腾华今天到日本,试驾不同的电动车,下一站将是加拿大。与此同时,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电动车MyCar正接受运输署测试,静候发牌,今年稍后日本的电动车亦会陆续登场。香港天空日后是不是更加蓝,未知,但投资概念一定会先行几步,电动车相关產业开始走红。
比亚迪(1211)股价周五收报19.5元,跌0.85元或4.2%。不过,4月以来,原属科技股、现已变為环保电动车概念股的比亚迪,由14元水平一直升至最高20元。投资者关心比亚迪的「上斜」能力,就如目前电动车反覆测试、改良性能一样,如果踩得上去,那就真的是「好环境」了。
比亚迪率先推出双模电动车F3DM,大出风头,双模指运行模式有两种,一种是EV(纯电动),一种是HEV(混合动力),纯电动排放為零,混合动力则属低排放。掌握双模技术的车厂还有美国通用汽车和日本丰田,二者都是比亚迪的强劲对手。
电池好比CPU
环保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这将是继电脑处理器(CPU)后,令全球经济產业翻天覆地的另一科技。英特尔前行政总裁格罗夫(Andy Grove)最近在《财富》杂誌撰文,指出电池技术势成兵家必争之地,提醒美国政府要「好自為之」,要像上世纪四十年代支援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研发那样,全力啟动美国电池技术发展,否则美国汽车业将会没有明天,以后美国人要开日本品牌的电动车,内里的电池不是南韩就是中国製造。
电动车的电池被格罗夫看成他当年一手缔创电脑时代的CPU,这比喻很有啟发性,看这一次市电动车市场竞争,就等如当年电脑战国时代,有些大热门会「死火」,弱小公司却又会屡创佳绩,有眼光一早判定英特尔跑出,当然可以与顶级投资者平起平坐,退而求其次,适当时候搭到一班科技热列车,也可以享受不错的回报。
任总是先知先觉还是后知后觉,见仁见智,但分析员大都落后於形势,却有数字為证。老毕刚收到市场资讯研究公司Bespoke的报告,罗列出3月9日美股跌至金融海啸低位以来,分析员对标普五百指数十个行业的「买入」和「沽售」建议百分比,然后跟每个指标的实际表现作一比较,发现最多分析员(57%)建议「买入」的股类医疗保健,正正是股价表现最差的行业。标普五百指数期内上升25.01%,医保股升幅只有10.18%。另一边厢,最多分析员建议「沽售」的金融股(14%),期内上涨幅度达67.69%。
从附表可见,自3月初以来被最多分析员点评「买入」(「沽售」建议百分率低)的股类,大部分都是防守性高的行业,除医疗保健外,还有能源、公用、必需消费品等。老毕并非批评这些证券专家见好唱好见淡唱淡,但追随他们的建议出出入入,跟看报纸炒股不会相差很远。
据Technorati Poll的数字指出,美国有二千二百万人做博客(Blogger),靠网上爬格子维生者,只佔很小的比例,多数都是满足自己為主,不过最成功的2%博客,原来收入很高,平均年入7.5万美元,他们写的网誌通常每天有十万或以上的瀏览率。
二千二百万的2%即是四十四万人,以此规模可成一个行业,不过,如何进一步利用这支大军呢?例如博客还可以做多些什麼;要「买入」其服务又有什麼更可行的模式?《微趋势》(Microtrends)作者马克.佩恩(Mark Penn)在《华尔街日报》谈到博客现象,认為市场对这班人缺乏适当的研究,未有深入发掘出更多的市场价值。
趋势与「吹势」
目前最红的博客很有广告价值,甚至当上广告代言人,此外,博客既直接抢报刊专栏作家的饭碗,未来更可以连新闻人的角色也取而代之,成為「第五权」阶层。不过,去年老毕看过一则新闻,美国一位科技博客在家中工作时猝死,报道揭出博客辛酸的一面,他们经常超时工作,日夜颠倒,加上收入不稳定,所以压力很大。
其实看表面数字很难深入判断,还是佩恩够经验又冷静,好多所谓新趋势,其实不过是「吹势」。
《纽约时报》质疑,目前正值二次大战以来首次全球衰退,原油需求剧减,油价為何仍未跌至20美元水平。
Newedge能源公司认為,如今影响油价的主要因素是投资者/投机者的需求,与原油供求动态关系较小。
油价目前基本上处於每桶40至50美元水平,儘管美国原油需求按年下跌、石油库存创下1990年以来新高、全球石油需求也偏软。国际能源总署(IEA)预计,全球石油需求今年将减少2.8%,至每天八千三百四十万桶水平,创下二十多年来最大跌幅。
现时是否投资者开始囤积原油期货及石油相关投资的好时机?Energy Trader的迪茨认為绝非如此。他说,美元滙价不大可能暴跌。若美国经济情况维持疲弱,美元或会稍微下跌,但不会如部分人推断般崩溃,因為欧罗、英镑及瑞士法郎等主要货币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精华2&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妈币19353 &
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
进军新兴市场讲Timing
4月26日,周日。今年第一季标普五百纯利估计下跌37.4%(较上周估计下跌37.8%略减),第二季纯利估计跌幅32.6%(4月1日估计跌幅31.7%)。今年标普五百预测P/E十四倍(上周估计為十三点八倍),即分析界相信企业纯利下跌周期亦进入稳定期。道氏理论专家罗素认為,技术分析必须有客观因素支持。虽然截至今年3月9日道指跌幅约50%,但P/E仍然偏高;熊市三期P/E一般都在八倍左右(最少低於十倍),息率则為5至6厘。值得注意嘅系,标普五百指数已形成上升楔形,MACD则出现三浪背驰,另一次调整极可能响5月份出现【图】。
底特律现象全球化?
美国自1900年起至今衰退期平均只有十四点四个月;战后两次超过十四点四个月嘅衰退期為1973-74年及1981-82年。唔少人认為2009年3月道指已见底(因下跌已超过十四点四个月),但战后嘅最大趋势令我地呢一代十分「恰皮」嘅形势改变。呢次改变唔系微软击倒IBM,又或苹果回朝夺取微软嘅市场佔有率,而系整个价值观嘅改变(Values-shift)。过去十八个月全球财富失去40%至45%,包括楼价下跌、股市崩溃及OECD国家有四分一人口步入五十五岁至六十四岁嘅退休期,最大改变系1946年至1964年出生嘅美国婴儿潮到2006年开始踏入退休年龄,佢地总共佔美国人口四分一,系美国境内最大嘅消费群,造成2007年起全球资產价格回落潮。「Downsizing America」已经响2007年开始!呢次收缩期系绵绵不绝而非周期性。
家吓美国消费佔GDP 70%,相信未来只佔65%,然后60%......。例如Circuit City已申请破產,星巴克為生存而战,Macy在减少百货店嘅数目......。失业率上升,华尔街已裁员25%至35%,今年首季汽车零售减少37%至50%,连大学慈善基金亦收缩左25%至30%。美国人工资扣除通胀率自2000年起在下降中,美国人税务负担则在上升。
经过大跌后(例如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美股出现大反弹十分正常,但千祈唔好将反弹市讲成「牛市」。美国光辉岁月已於2000年结束,艰辛岁月2007年11月开始。至於会否因经济走下坡引发治安问题而令社会不稳,即美国底特律(汽车城)嘅现象变成全国化?木宰羊。
歷史告诉我们,每次重大事件发生后,总有些国家会衰败,另有些国家抓住歷史机遇而掘起。例如十四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嘅美国掘起、1973年石油危机后嘅德国、日本。呢次金融海啸后,谁衰退、谁掘起?
2007年夏季开始嘅美国信贷压碎(credit crunch),已令联邦基金利率跌至0.25厘,同时令美国股价跌至「替代成本」嘅55%(耶鲁大学教授James Tobin估计),為1980年代股市上升以来最低,1974年12月曾一度跌至替代成本的70%。「牛市」短期内系无法出现,在1930年代通缩期,股市反弹幅度可达62%到132%;日开始嘅美股熊市二期第一次反弹(香港系熊市二期第二次反弹),估计升幅唔会细。Julian Robertson(在2000年互联网高峰期结束老虎基金)决定今年3月复业,吸纳对象之一系能源股Occidental Petroleum。油价由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上升接近一倍,由74美元升至147美元,同期美元兑欧罗回落16%。最近油价由2月中35美元之下升至最近50美元之上,升幅42%,钻油活动较去年同期下降43%,有理由相信今年年底前油价可见60美元,短期石油股有一定吸引力。
千祈唔好被中期调整而影响你长期睇法。要知道2003年至2007年透过信贷膨胀而製造出来嘅最后一个信贷泡沫已爆破,2007年11月起游戏规则系逢低买、逢高沽。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推出新经济政策令经济复甦,1937年佢计划加税去减少财政赤字,经济立即回落。美国经济真正繁荣期要到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货横扫全球才正式开始。1990年后日本亦有类似情况,即每次推出刺激经济方案便令经济暂时稳定下来,每次政府欲加税去减少财赤,经济又滑下来。2009年3月美股在刺激经济方案下总算稳定下来,但未来日子千万不可加息或加税,不然另一次跌市随时开始。
2009年首季美国利率已降至0.25厘,同1998年日本嘅零利率政策接近;日本透过政府推出一连串挽救行动,结果只令日本经济唔生唔死。美国政府负债佔GDP比率由1989年50%上升到2008年70%;日本政府负债佔GDP比率由1989年68%上升到%。政府负债一旦相当於GDP 100%以上,当地经济便无法复甦;2009年美国政府负债亦开始向GDP 100%靠拢,各位要小心。
美股市值由2007年10月嘅19.1万亿美元回落到2009年2月嘅9.2万亿美元,共失去10万亿美元;东京股市由2007年6月嘅578万亿日圆下降至2009年2月嘅244万亿日圆;全球股市由63万亿美元回落到2009年3月嘅28万亿美元,下跌56%(或35万亿美元)。美国物业2006年至今失去3.5万亿美元。家吓美国物业市值仍相当於2008年美国GDP 130%(年只相等於GDP 100%至120%;2006年相等於GDP 170%)。换言之,依家美国楼价仍处偏高水平。低利率虽然可阻止楼价及股市进一步回落,但亦同时阻止GDP增长率进一步上升,变成低增长区;结果PEG下降,令股市最终抬唔起头;担心美国正渐渐步入上述景况。2006年美国有2万亿美元「现钞」,同时有50万亿美元「信贷」;2007年9月开始去槓桿化(Deleveraging),引致资產价格大幅跌价及信贷收缩,虽然现钞供应略為上升,但通缩力量超过通货膨胀。简单公式MV=PQ可解释上述现象。M(货币供应)乘V(货币流速)等於P(价格升降)乘Q(產品供应量),虽然政府增加M供应,但V却下降,结果出现P跌价而非升值,除非產品供应量亦下降。
无谓痴痴等另一次牛市重临
美国3月份新屋动工下跌10.8%,系1940年代至今第二低。利用楼价上升作為提款机(ATM)嘅时代已响2007年结束,令经济复甦唔可能在2009年甚至2010年出现,因美国消费文化正在改变中。Big money became fast money,人人希望「Buy on dip, sell on rip」,例如恒生指数2008年10月、道指2009年3月完成大抛售后,进入漫长熊市二期。在各国政府大量提供刺激方案后,经济进入「半杯水」时代,即Not too good and not too bad。香港更因中国政府大力刺激内地经济,而令香港变相受惠;美国亦因7870亿美元刺激方案而令经济由3月起反弹,连大淡友麦嘉华亦估计标普五百指数可由3月上升到7月;至今已上升29%,估计仍可上升16%,即5、6月份股市继续睇好。Steve Leuthold乃2008年大淡友,因抛空而赚大钱,自今年3月9日起亦改行睇好,并估计标普五百指数今年年底见1100点,即后市仍可再升30%。佢认為日股价嘅吸引力,系佢从事证券投资四十五年来仅次於1974年;佢认為现水平应投资大价股而非二线股。各位请继续享受呢次大反弹,记住在恶劣经济环境下一样有赚大钱机会,无谓痴痴地等另一次牛市重临。经过月反弹及月反弹市后,各位唔知学晓在熊市中Double your money嘅技巧未?
由2007年美国次按债券危机发展成為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并伸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包括中国出口受阻。中国嘅好处系由华尔街包装出嚟嘅金融衍生產品在内地仍未流行,相对其他国家中国受毒债影响最细。虽然系咁,面对金融危机压力,西方不但减少对中国投资,甚至抛售在中国嘅资產以自救,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步伐也放慢。中央在3月份两会上提出「三个稳定」: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即中国将以「稳定」政策去应付全球金融危机。由1998年到2007年,中国出口呢架发动机在两倍於GDP增长率下操作,早已过热;去年开始冷却。人民币在去年兑美元升值9.5%,兑欧罗升幅更大,再加上欧美经济进入衰退期,出口导向型的「大跃进」去年起停顿下来,今年中国经济进入软着陆期。过去服务业在中国一直滞后,今年开始啟动,能否成為中国经济「新发动机」,带动另一繁荣期出现?
内房股宜减持
海尔地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卢鏗响北京嘅「中国房地產变革之路先锋论坛」中指出,目前开发商土地存量面积乘以容积率等於二十四亿方米,今年年底空置商品房面积可能达四亿至五亿方米,即整个房地產业嘅存货资產约4万亿元人民币。内地房地產一天未复甦,中国经济「保八」有困难。2007年年底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提出房价「拐点论」,曾引起业内极為尖锐嘅质疑与空前激烈争论,随后绿地、金地等亦加入减价行列,成為内地楼价下降第一波。去年年初因工程款项及银行贷款到期,资金压力与日俱增,开发商被迫降价出售令资金回笼,成為楼价下降第二波。今年3月中央两会态度明确,短期唔会有新政策,眾多仍在观望嘅地產商亦加入降价行列,包括瑞安及长和系都在调整重庆南滨路项目,两岸江景房价更跌破6000元人民币一方米。在上海,黄金城道商舖和御翠园商业别墅亦降价求售。在全国都在争论楼市系咪回暖之际,港资房企今年3月在国内却率先降价抛售。内房股3月份起反弹幅度唔细,2月份内房股市价平均数较资產净值价低47%,4月份只低21%(歷史性平均低26%),相信内房股反弹好快完成。3月份内地房地產成交回升,但唔代表企业纯利回升,唔少内房股减价卖楼令边际利润大跌,因此我老曹建议减持内房股。中国房地產必须為2007-08年泡沫付出代价。从目前地產发展商存货量加上政府推出嘅经济房政策睇,估计中国需要一段好长日子才能恢复住房供求平衡。预言中国楼市复甦仍言之过早,相信只系另一场小阳春,同时各位应小心「倒春寒」!
日资百货成与败的啟示
1970年代好多外国企业预计香港经济将日趋繁荣,中產阶级人数涌现,於是便在香港大力发展业务,例如日本嘅伊势丹、西田百货、松坂屋、崇光百货、八佰伴等,和记企业亦首先引入「家乡鸡」......。大量购物中心1970年代开始在香港涌现,摆满高档商品。今天回望,1970年代进军香港嘅企业,无一能生存至今(今天的崇光百货已非昔日嘅日资企业);反之,后期才进入香港嘅日资百货公司如永旺百货(984)至今发展良好,并已进军中国市场!最搞笑系「家乡鸡」近年再由太古(019)引入,至今发展良好。点解同样系「家乡鸡」,和记企业在1970年代引入唔成功,太古近年引入却成功?理由系企业对成长嘅预估往往超过经济发展嘅「实际曲线」。1970年代我老曹月薪不外3000元(当年已属高薪人士也),但走入去当年日资所开嘅百货公司,嗰D高档商品郁不郁一千几百元一件,相当於我老曹月薪二分一,点样负担得起?只能够Window shopping矣。香港中產阶级冒起系1980年代后期嘅事,今天一千几百元一件商品,大部分中產阶级皆可负担。
唔少日资百货公司因太早进入香港市场而守唔住纷纷退出,反之迟来嘅吉之岛刚好赶上香港中產阶级冒起的洪流而日益壮大。点样评估消费市场的成长速度,而唔会操之过急或太慢,本身就系一项挑战。中国人口十三亿,总有一天会成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甚至超过美国同欧洲加起来),但呢个市场成长走势却相当复杂(较1970年代香港更复杂),既有内在因素,亦有外来因素,又有政府法规及政策,并非单单只睇政府推动内需,便以為可看好内地消费股同房地產股,不然便犯了1970年代日资企业在港所犯嘅相同错误。进军新兴市场,Timing就是一切!
观察《福布斯》四百位全球最富有人士名单,系一份乐趣。1980年的名单大部分系製造业、石油业,只有三十六位来自金融界;但到左2008年,四百位中竟有一百位来自金融界及投资界,可见过去二十八年金融业冒起嘅情况。2009年金融业会否一如1980年嘅製造业或石油业,进入见顶期?
另一方面,四百位中只有七十四位(18.5%)财富来自承继,五十六位(佔14%)系承继后再发扬光大;二百七十位(67.5%)系自创;自创者平均财富有39亿美元,远超过承继者。出身名校佔九十三位(23.2%),其餘都非来自一流大学。证明左学歷同创富无关,甚至同上一代系咪富有亦关系唔大。你唔发达唔系读书少,亦唔系因為你冇一个富爸爸,而系因為你冇自强不息!
在股票市场赢钱,唔系因為你系大户,而系因為你嘅智慧高。智慧非天生,而系来自研究同分析,成功控制感情,唔跟大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每次胜利后,以最快时间忘记它;每次失败后,必检讨自己错在哪里,以后唔再犯相同错误。记住进取不忘稳健,但稳健唔代表停滞不前。
精华2&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妈币19353 &
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
投资者日记| By 毕老林
--------------------------------------------------------------------------------
从「迟早到港」想起&&
  4月27日,周一。港股受猪流感在北美迅速蔓延的消息打击,失守万五大关,蓝筹股全面下滑。游旅和内地肉食股首当其衝。国泰(293)急挫0.73元或8%,收报8.42元,是表现最弱的蓝筹。虽然未有证据证明吃猪肉会感染猪流感,但市场预期疫情对猪肉需求将造成打击,内地最大猪肉加工、肉製品生產商之一雨润食品(1068)收报9元,跌1.02元或10.18%。至於药业股则被炒高,这些药厂并非生產流感特效药的公司,但市场预期保健、增强抵抗力的药物需求将上升,心理上利好有关股类。武夷药业(1889)大升0.22元或31%,收报0.93元。维奥医药(1164)升0.058元或41.4%,收报0.198元。中国製药(1093)升0.5元或13%,收报4.3元。
  恒指收报14840点,跌418点或2.7%。国指收报8641点,挫337点或3.8%。4月期指收报14994点,跌386点,高水154点;5月期指收报14801点,跌379点,低水39点。
  内地股市同样受挫,上证综合指数收报2405点,跌43点或1.77%;沪深300指数收报2513点,跌59点或2.32%。
  原本以為春芽初露,一场猪流感却把世界搞到大乱,最头痛的莫过於上周四庆祝上任百日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未坐定又面对如此严峻考验,看来不仅环球经济雪上加霜,奥巴马的髮丝恐怕也渐见花白如霜。假如今次猪流感的破坏力不下於2003年的沙士,打个不切实际的比喻,港股由03年初的9365点跌至4月25日(疫症高峰期)低位8409点,前后下跌超过一成;日,H5N1禽流感在广西省爆发,恒生指数翌日应声下跌330点,收报13431点,弱势持续至5月18日的11072点,前后跌幅达18%。疫症时期,楼市亦大跌,负资產、破產大增,这个情景一旦在五癆七伤的美国重演,确实几难应付。
  借用周一岳之言:「迟早到港」,香港人也要打醒精神,不能鬆懈。不过,在危机爆发的同时,往往也孕育了新的开始,大家还记得在禽流感「阴云不散」之下,2005年港股闷足一年,在万四、万五点窄幅上落,大家担心禽流感会再爆多次吗?可是,捱过2006年上半年,亦即夏天已至、流感季节过后,港股就像换上一双风火轮,万六之后破万七,年底见二万,接着就是疯狂的2007年。
  不过,港股要有势,事前必见热钱慢慢流入,日任志刚推出三招优化联滙前曾撰文指出,早在2003年第三季沙士疫情逐渐消退后,已见资金流入本港。再看今天,金管局近日多次入市沽港元,银行体系结餘激增至逾1900亿元的歷史新高。如果今次猪流感不幸被周一岳言中:「迟早到港」,股市也许难逃剧跌,许多人期待的大调整势必加快出现。然而,热钱却不会被吓窒,流感是有季节性的,疫情会随着时间减轻甚至消退,当大家「唔觉唔觉」时,股市也许已跌完。
  歷史不会简单重演,不过,几时都要打醒精神,防范病毒如此,在股市中搵食亦然。
也谈抗流感药
  猪流感未到,老毕就预报港股「喜剧收场」,未免言之过早。不过,讲到应景,香港的药股其实得啖笑,真正出產流感特效药的行家,要数英国的药品生產商葛兰素(GlaxoSmithKline)。该公司已派发了十万包瑞乐沙(Relenza),以协助遏制猪流感。
  葛兰素正密切注意疫情发展,并在紧急研究提高瑞乐沙產量的方法。葛兰素的对手、瑞士罗氏药厂(Roche)的特敏福(Tamiflu)在市场的领导地位正受到瑞乐沙挑战。据闻上季瑞乐沙销量首次压倒特敏福,而葛兰素周一股价在伦敦中段升逾6%,罗氏则升逾3%。
  不过,2006年有一项研究报告指称,未有发现可靠证据,证实瑞乐沙与特敏福能有效治疗流感。现在全世界陷入猪流感恐慌之中,大家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无论药也好,两间药厂的股票也好,势必受惠。
  瑞乐沙与特敏福不行,难道山草药行?
  4月23日,老毕列出The ABCs of Gold Investing作者Michael Kosares精心泡製的「白高敦黄金升市指标」(The Gordon Brown Gold Rally Indicator),你大可以笑这是金甲虫的无稽之谈,却不能否认这项指标「其準无比」。
  白高敦月初主持G20伦敦峰会,跟国基会斟掂售金事宜,适逢股市「冬去春来」,黄金避险作用减低,眼见这位十年来三叩国基会大门无功而还的英相,这次终於可以打破次次开口金价皆升的宿命……。殊不知,就在图表派认定金价於1000美元形成双顶、后市看淡之际,中国突然证实过去五年秘密增持黄金(从2003年的六百吨增至一千零五十四吨)。消息一出,金价应声重上910美元以上。
  单以量计,中国已成為全球第五个持有最多黄金的国家,但以金额计,黄金在中国近2万亿美元外滙储备中仍然只佔1.6%,较2003年的2%(以该年年底金价為準)不增反减。不仅如此,以现价计,中国千吨黄金总值不过300亿美元多一点,仅及世界最大持金国美国十分之一。若非中国领导人最近三番四次表达对美元资產安全性的忧虑,并提出以超主权单位取代美元储备货币的地位,老毕对这则新闻能否登上周末《金融时报》头版头条,连「杀到埋身」的猪流感也要退避三舍颇有疑问。
  中国分散外储投资组合非自今日始,但每次市场总把相关消息视作「巨变」,真的有点莫名其妙。
  相比之下,全球投资者在今年首季透过交易所买卖基金(ETFs)净买入四百六十九吨黄金,大破去年3月一百四十五吨的纪录,令ETFs持有黄金总量增至一千六百五十八吨,反而没有多少人注意。黄金在民间的投资需求日益殷切,也许才是支持金价长升长有的重要因素。
参考K比率买金矿股
  看好金价的朋友,除了买入实金和ETFs外,还可以留意金矿股,美国的金矿股在中国增持黄金消息刺激下,上周五普遍录得可观升幅。不过,金矿股表现向来难测,不一定跟足金价上落,投资者需要参考多一些指标,以掌握出入市时机。
  其中一项可靠性不俗的指标是K比率(K-Ratio),其计算方法是把《巴隆氏》金融周刊(Barron's)的金矿股指数(GMI)除以金价,比率愈低反映金矿股相对金价愈廉宜。最新数字显不,K比率处於0.9,即GMI低於金价,意味金矿股又到了值得考虑的水平。
  过去,K比率降至1.2或更低水平,对利用这个指标出入市的投资者是一个强烈的买入讯号。根据他们的统计,金矿股在随后六个月升幅平均高於五成,金价本身亦有二成半以上的进账。
  K比率上次发出强烈买入讯号,是去年10月底,美国金矿股指数迄今约录得一倍升幅。
春江鸭沽美股
  今年环球股市升浪可以维持一段长时间吗?对熟知企业内情的人而言,答案是否定的。
  彭博上周报道,美国上市公司高层正大手沽货,速度之快為2007年10月大市见顶以来所未见。PNC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认為,这绝对是一个警号,因為企业高层对公司前景的掌握,绝非资讯大大不如的普罗投资者可比。
  报道说,美国企业高层及内部人员趁着股市录得自1938年以来最强劲的升幅,大手沽货,速度為美股步入熊市以来最快。自3月9日跌至十二年低位后,标普五百指数反弹近三成。根据研究公司Washington Service统计,美国企业的行政总裁、董事及高层人员本月已沽出总值3.53亿美元股票。
精华2&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妈币19353 &
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
投资者日记| By 毕老林
--------------------------------------------------------------------------------
今日GM明日花旗?&&
  4月28日,周二。港股高开低收,连跌两日,先受猪流感消息打击,其后又传来美国的银行仍有集资压力,大大影响投资情绪。恒指收报14555点,跌285点或1.9%。国指收报8485点,跌156点或1.8%。
  4月期指收14602点,跌392点,高水47点;5月期指收报14420点,跌381点,低水135点。
  内地股市走低,上证综合指数收报2401点,跌3点或0.16%;沪深300指数收报2518点,升5点或0.2%。
  自从美国政府决定对十九家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以来,银行集资传闻便无日无之,上星期最多人讲的是中西部和南部持有大量商用物业贷款的地区银行,今日《华尔街日报》报道,花旗和美银可能需要各自筹集数以10亿美元计的资金。
  上个礼拜五,联储局主席贝南奇还大大声话接受测试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拥有远高於监管要求的资本,想不到事隔一个周末,银行的财政状况便被传媒「踢爆」,真不知贝公如何自圆其说。花旗股价自该行宣布第一季「大赚」16亿美元以来跌了23%,银行研究公司Institutional Risk Analytics董事总经理Christopher Whalen早就话花旗在十九家银行中乃得分最低的机构之一,看来毋须等到结果於5月4日大白於天下,投资者已率先用脚投票。顺带一提,早前向调查员透露在政府压力下收购美林、变相承认隐瞒美林不良资產损害股东利益的美银行政总裁利易斯,明日将面对股东「公审」,随时在关於其去留的表决中人头落地。
强中之强才能集资
  英国上周发表的预算案劣评如潮,原因不是财赤达到GDP双位数、政府需要大规模举债,而是财相戴理德对经济的预测过於乐观,认為英国明年将录得1.25%增长,2011年更可望达到3.5%,美国的银行压力测试也存在同样问题。如果法兴分析员蒙捷(James Montier)的计算正确,测试所用的「负面假设」(adverse scenario)跟美国经济当前状况几乎一模一样,除非你相信GDP、失业率和楼市最差的情况已过、经济不出一年便踏上复甦之路,否则银行过得了今年过不了明年。
  在今日的环境中,银行业只有强中之强才有能力在市场上自行集资,最明显的例子是公布季度业绩后第一时间配股的高盛。美银和花旗在知悉初步测试结果后马上提出抗辩,反而示人以弱,显示二行在集资强化财政状况上打定输数。GM已提出以债换股建议,如获接纳,政府将成為大股东,银行离这一步还有多远?
  猪流感疫情没有减退迹象,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流感大流行级别从第三级提高至第四级,显示爆发「群体性」感染的风险提高。
  不过,世卫的分级制似乎不及另一个现象来得有指导性:美国有无人死。
  先看一看最新猪流感确诊个案和死亡人数:  墨西哥—确诊:一千九百九十五宗;死亡:一百五十二人。
  美国—确诊:五十宗;死亡:零。
  经过金融海啸衝击,美国国力虽大不如前,但「美国打个喷嚏,全世界感冒」之定律依然不变,这不是说其他国家的人命不重要,只不过美国太过举足轻重,一旦当地疫情恶化,纽约股市、芝加哥期货市场停开一天半日、企业员工要在家中上网办公,条数点计?因此,面对今次流感危机,始终要睇实美国。不过,大家还须注意疫情可能因「非病毒因素」而恶化,这是什麼?资讯是也。
注意流感「非病毒因素」
  资讯专家莫洛佐夫(Evgeny Morozov)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网站上留言,表示Twitter可能在今次来势汹汹的猪流感疫情中加快散播负面消息,全球大有可能因此陷入不必要的恐慌。Twitter已发展成比Facebook更红的社交网络,用户可经由SMS、即时通讯、电邮、Twitter网站等渠道输入最多一百四十个字的文字作通讯之用,传播功效及影响力非同小可。大家以為有了这种工具,应可消除「隐瞒疫情」的风险,甚至可利用Twitter作為「全球耳目」。「疫市」多险,这种「人传人」的交流方式,随时被有心人用作製造恐慌和误导;去年发生的东亚挤提事件,大家想必记忆犹新。
  猪流感爆发一事,目前仍然存在很多未解的谜团,有说源头可能在美国,但疫情发展至今,何以死亡个案只在墨西哥出现?Slate在一篇医学文章中提出四个可能的解释:一、墨西哥人以印第安血统為主,一向对「外来」病毒缺乏抵抗力;二、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猪流感同时出现而未被发现,在墨西哥肆虐的是杀伤力较高的一种;三、墨西哥城污染情况较严重,令病毒容易致命;四、美国的卫生监察系统远胜墨国。你认為哪个解释较符合事实?
iPhone与Hi-Phone  苹果CEO乔布斯病癒复出在即,而新一代iPhone亦快将推出,对苹果股民来说是天大喜讯,深圳一眾山寨机產业相关人士,也乐见乔布斯继续推出更多创新產品,於是大家又有新的「山寨」题材。
  《约纽时报》到深圳亲眼见识过iPhone的孪生兄弟──Hi-Phone,百分百中国山寨製造。不过,老美不会欣赏这种產品,因為在尊重知识產权这个大前提下,手机的一粒掣都不可以抄。可是山寨也者,山高皇帝远,目前珠三角有多达百万人依靠山寨產业,考虑到中国出口大幅下滑、工厂倒闭潮、工人失业等问题,打压山寨厂不可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月初在「中国电子技术年会」表示,大家不能迴避山寨机这个问题。山寨机已佔内地手机市场近三分一,完全否定不行,完全肯定也不行。他建议扶助山寨机逐步转為自主品牌。
  简言之,亚爷可能会採取「招安」手段。较早前,内地正言之凿凿,指称深圳市政府有意為山寨手机就地合法,只要不做假冒偽劣,就不封杀。
  不过,山寨有大把痛脚被美国捉着,且看人家几时出招,不是一句招安就可以天下太平的。
精华2&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妈币19353 &
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
缺水买什麼?
4月29日,周三。港股连跌两日后大幅反弹,收复二十天线(14932点),中资股和地產股成為升市火车头。恒指收报14956点,升401点或2.8%。国指收报8796点,上升310点或3.7%。
5月期指收14789点,升369点,低水167点;6月期指收报14710点,升350点,低水246点。
内地股市回升,扭转连跌三天之势,上证综合指数收报2468点,升66点或2.8%;沪深300指数收报2605点,升86点或3.5%。
联储局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结果要到周四凌晨才公布,趁消息未出,且谈一些与Fed有关、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东西。
负5厘的啟示
4月27日,《金融时报》登了一篇文章,引用為联储局上次政策会议準备的内部分析,清楚指出以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官息(联邦基金利率)的理想水平是负5厘(-5%)。对,负5厘!
撰写这篇分析的研究员,根据什麼得出这个结论?答案是「泰勒法则」(Taylor Rule)。本报读者对泰勒(John Taylor)的名字应不会陌生,这位曾出任联储局理事和美国副财长的经济学者,在1993年建议央行决策者根据三项因素设定短期名义(nominal)利率,包括----一、当前通胀率相对目标通胀率的偏离程度;二、当前就业率相对充分就业的偏差;三、短期利率应满足促进充分就业的要求。
联储局怎样演绎「泰勒法则」并不重要,对决策者来说,理论只是一种工具,联储局以「泰勒法则」推算出短期利率的适当水平為负5厘,等於确认美国经济当前最大的风险是经济下滑(商务部昨天公布,美国首季GDP收缩6.1%,远差於市场预期)和通缩。由於联邦基金利率已减无可减,不管今晚会后声明有何话说,央行狂印银纸延长量宽的意向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搬出「泰勒法则」,不过為购入更多国债及其他资產开绿灯而已。
本月中,有记者问贝南奇,量宽政策何时叫停,贝公应之曰,在经济开始复甦那一刻,联储局便会停止印钞,大家对通胀毋须杞人忧天。
贝公在2007年次按危机初现时,对经济大难临头懵然不知,完全抓不着由盛转衰的「转角位」;调番转头,你信不信他有本事準确捕捉经济在哪一刻开始复甦?即使贝南奇有此能耐,在经济增长有迹象持续企稳於正数水平前,联储局是否敢於冒扼杀复甦之险、贸贸然收紧货币政策?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只会在武侠小说中出现;在现实世界,投资者希望见到的是联储局一个清楚的exit strategy。贝公一再强调「心中有剑」,投资者唯有自求多福,為日后的恶性通胀作好準备。
美国出现猪流感首宗死亡报告,形势恶劣,忽然有消息指今次病毒源头是中国,内地卫生部门反驳有人恶意中伤。
中国信心与雄心不断提升,从国家高调要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不再掩饰领导国际的意图可见一二。不过,中国国际形象依然一般,容易招惹负面报道。上次沙士与H5N1禽流感在中国爆发,揭露内地一些城市人口稠密、环境污染、卫生设施乏善足陈的问题,备受外界批评。
若指中国是世纪病毒温床,理据未免不足,但中国必须加强危机感,因為今天的经济成就,是以极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当了二十多年「世界工厂」,土地、空气和水源受到工业化污染,其中水的问题令人特别担忧。
好水与劣水
中国地表水的水质分五类,第一类最好,第五类最差;近年增加了一个劣五类,污染比第五类更严重。一、二、三类水优先保证工业用和生活饮用要求,在供应上已呈紧张,但中国农业用水量最大,剩下用於灌溉的却只有受污染的第四类、受严重污染的第五类,以及劣五类水。
本月初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发表《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指出长江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未出现根本好转。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预期更多企业将迁往西部地区,长江上游受污染的危机大增。据悉,黄河、长江流域水污染造成的「毒水」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农作物有害物质含量自然大大超标,这就会触及食物安全,最终影响到中国粮食能否自给自足这个「战略问题」。
水资源受污染而带来短缺危机,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去年,相关概念股被基金界热烈追捧,供水、水源基建、环保技术公司的股价有过一段风光时期。不过,在金融海啸打击下,这些公司的经营环境变得困难,原因是信贷紧缩,既缺资金又面对原料涨价,股价大跌,迄今未见明显起色。
然而,在眾多国家/地区之中,中国是比较幸运的,因為政府在推出刺激经济方案时,拨出2100亿元人民币加强环保工作,同时向企业放宽借贷,内地同类企业相比之下「水源」充足,有利业务发展。
水资源涉及的问题,不限於污染与健康,跟粮食问题也息息相关。理由很简单,农业是水的最大用户,洁净安全水源难求,意味成本增加,中国水利部去年就调高了水价。
中国属於严重缺水的国家,但為了经济战略需要,中央定下2020年实现95%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要达标就得花钱搞好水资源的安全及确保供应稳定。过去,金、木、火、土概念產业已先后扬威,水概念投资经过调整后,应可接力杀上。
愈堕落愈快乐
有论者说,愈残愈无前景的股票,过去几个月反而升得最多最快。这个怪现象不仅见於香港,类似例子在美国亦俯拾皆是。
眾所周知,在经济衰退下,消费者会尽量减少外出用膳,餐厅尤其高级食肆的生意首当其衝。可是,如果你这样想,便会错失许多赚钱机会,因為与香港一样,过去几个月美国餐厅股是表现最佳的「板块」之一。
全美其中一家最受欢迎的餐厅连锁集团Panera Bread(纽约证交所编号PNRA,图),股价已创出五十二周新高,其他宝号如以龙虾驰名的Darden、扒房Steak 'n Shake、Cheesecake Factory、Chipotle等均露强势,简直当失业和收楼潮无到。
睇远啲,去年一度从高位回落六成的星巴克,股价亦炒上六个月高位。到底是市场先知先觉,预先嗅到「消费开支反弹」,还是股民不可理喻,愈堕落愈快乐?那就要由实体经济提供答案了。
精华2&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妈币19353 &
帖子3317&经验值18342 &注册时间&
疫照防股照炒
4月30日,周五。市场憧景美国经济见底、内地经济复甦,港股甫开市即收复万五点心理关口,午后升势持续,恒指收报15520点,升564点或3.8%。国指收9084点,升288点或3.3%。
总结一周,港股经过上星期温和调整后,本周回升262点或1.7%。国指一周进账105点或1.2%。至於整个4月,恒指累升1944点或14.3%,為年半以来最大单月升幅,也是连续两个月上扬。国指也是连升两月,全月进账1014点或12.6%。
5月期指收报15387点,升598点,低水133点;6月期指收报15311点,升601点,低水209点。
内地股市微升,上证综合指数收报2477点,升9点或0.4%;沪深300指数收报2622点,升17点或0.67%。
罗耕兄昨天在其大作中对2003年沙士改写了本港经济及股市歷史不以為然,令老毕想起当年坊间另一种最流行的说法:香港经济否极泰来,全赖阿爷施恩,推出自由行和CEPA等救港政策。
你很难否定这些措施对本港复甦的贡献,没有CEPA、没有自由行,香港经济股市肯定插得更深。不过,从逻辑出发,如果沙士令港股「终极一跌」提早降临之说成立,那麼有没有中央救港,真的有那麼大的分别吗?正如罗耕所说,香港在沙士后否极泰来,转捩点是环球复甦;沙士、阿爷救港的影响力,看来同被夸大。
百年如一日
讲番猪流感,日本一名由美国回国的女子,怀疑感染猪流感,老毕对此有不祥之感。如果该名日本女子确实是从美国「中招」,那就表示美国已经「失陷」,由於亚洲与美国的交通旅游非常频繁,病毒若是强横的话,中、港两地就很难守得住。
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呼吁国民未来五天留在家中,并暂停所有机构的非必要服务和运作,以减低感染机会。疫情发展至要「变相全民隔离」,商业运作停顿五天,对经济的「杀伤力」不言而喻。
从爆发至今,几乎每一篇论述疫情的评论均提及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但本地关於猪流感与股市关系的分析,大都以03年沙士前后恒指走势為本,从中推敲疫症是危是机。
1918年距今接近一世纪,其时资讯、医疗科技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协作,远不如今天发达,投资者对疫情所知甚少,股市不可能像今天那样,第一时间对疫情变化作出反应。可是,正因资讯不灵却死人无数,公眾唔知发生乜事,活在那个年代的人面对世纪疫症,比现代人更无助更惊惶,股市也更易出现恐慌性抛售。
然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从附图可见,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期间,美股道琼斯指数走势大致平稳,未见特殊波动。
道指在同年秋冬交替也就是死亡人数高峰期虽跌得较多,但幅度不过一成。翌年春天,大流感开始受控,美股随即出现强而有力的升势。
年两次「疫市」,中间相隔近百年,但从美国出现国内第一宗猪流感死亡个案、世卫提升警戒级别至第五级,华尔街却「无动於中」,香港则继续有大量资金流入、金管局连番入市压抑港元强势,可见防疫归防疫,炒股归炒股;投资者不放过任何搵银机会,百年如一日。
真假强势股
老毕昨天提到,美国愈受消费者勒紧裤头打击的股份,表现就愈佳,当时还搞不清到底是市场先知先觉,还是投资者愈堕落愈快乐。看过美国首季GDP报告后,老毕不得不认同股市比经济行先一步。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标普五百指数3月9日至今大幅反弹近三成,但真正称得上强势股的只有两类----非必需消费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和科技股。金融股反弹势头看似强劲,但离二百天移动平均线仍达22%,其他如能源、工业、医疗保健、公用等,全部低於二百天线,只有非必需消费品和科技股例外【下图】。
美国经济上季整体收缩6.1%,但消费开支却录得2.2%升幅;连同较早时公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一起看,投资者在经济低迷中热捧消费股,绝非不可理喻。
内银股已陆续公布首季业绩,大家都留意到贷款业务增长快速。《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文章引用的数据显示,内地银行第一季新增贷款达到4.6万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全年还多20%。
单是3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就超过1.9万元亿人民币。论者认為此一增长速度太快了,如果不收一下,就不是刺激经济,而是信贷过度扩张,后果非常严重。
借贷热须防后果
彭博社的Philip Lagerkranser亦撰文质疑这次狂风扫落叶式的信贷热潮,是否达到真正的目标?中国钱多令人眼红,这还包括轻易得到银行借贷的国企、地方政府机构,面对如此低成本,又似乎没有什麼后果的「政策借贷」,用不著也先拿一笔,结果会怎样?為银行平添一笔好难清理的坏账萝。
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大银行积累大量不良贷款,结果1999年,中央成立四间资產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信达、东方),合共接收1.3万亿元人民币的坏账,整件事前后折腾了十年,好不容易才解决问题,现在如不审慎行事,噩梦随时重来。
老毕较早前已提出中国「权钱圈子」的问题,今次借贷即使不存在太高的坏账风险,但如果只有圈内的国企、地方政府机构才可受惠,中小企仍然信贷难求,那对重振出口及提高就业,就没有什麼实际效果可言。
Philip Lagerkranser提醒投资者,内地银行的坏账问题透明度不高,很可能三年之后才会反映出来。今年首季内银股交出的业绩过得去,但老套讲句,大家对今次借贷热的后遗症不可不防。
信差研究部
银行不应再胡乱量化风险
财经局长陈家强到立法会回答议员提问时表示,在雷曼迷债事件爆发之前,他没有听过迷你债券这种產品;舆论為特区政府对投资风险管理的「无知」哗然,而陈局长的坦率表白则落得「傻强」的謔称。相对在香港掀起地区性风波的雷曼迷债,引致环球金融海啸原因之一的槓桿投资產品结构复杂得多,SIV、CDO、ABCP等等一连串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内容很多人都不甚了了,国际结算银行(BIS)的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和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工作小组特别為此做了一个研究报告并提出改善建议,希望可以作為下次经济增长周期的「前车之鑑」。
国际结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辖下的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连同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工作小组今年4月发表一份名為「估值及槓桿在顺经济周期的角色」(The role of valuation and leverage in procyclicality)的研究报告,探讨槓桿投资与估值方法的关系。报告分析,在顺经济周期(相对於反经济周期countercyclical的 procyclical),市场欣欣向荣,私人以至机构為了增加投资回报,纷纷将资產抵押,资產的槓桿效应则逐渐形成信贷泡抹。
报告指出,私人信贷过去十年迅速膨胀,尤其在房屋价格急升的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以至其他较小的发达国家,很多人将房屋加按,从【图一】可见,英国和美国分别由2000年及2003年开始私人负债急升;银行迎合客户需求,美国的投资银行(包括贝尔斯登、高盛、雷曼、美林及摩根士丹利)及英国银行的槓桿比率同一期间也相应攀升【图二】。
银行严重低估VaR
BIS报告统计,银行槓桿比率在2003-07年经济繁荣这段期间加快上升,金融体系的膨胀步伐也比其他经济环节快得多,导致大量资金局限在金融体系流转。然而,按揭衍生相关业务快速增长并未使银行提高防险意识,反而因為市道畅旺,房价不断上升,银行对按揭资產的风险评估(value-at-risk,VaR)总值在资產负债表直到2006年中持续下降;在金融海啸爆发后回顾,银行当时严重低估VaR,但BIS报告分析,在一个资產价格稳定甚至上升的经济荣景氛围,银行更有兴趣的是争取更多按揭生意,而不是增强传统的防险措施。
但房屋按揭业务高速增长,银行及金融机构也知道不能把太多鸡蛋(资本)放在一个篮子(按揭生意),而 且竞争按揭生意之餘也要符合监管条例及会计制度,於是以房屋按揭炮製了诸如结构投资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SIVs)、抵押债务保证(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s,CDOs)以及资產担保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ABCP)等等金融衍生產品在市场兜售,如此一来,按揭槓桿由私人「传播」给投资银行,再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
衍生產品隐藏槓桿危机
银行利用CDOs和SIVs以及场外交易(over the counter)等衍生產品除了可以对冲部分按揭,同时表面上不会加大槓桿,令资產负债表「好好睇睇」,问题是CDOs和SIVs隐藏(embedded)了槓桿比率及对手违约风险(counterparty risks),到市况逆转时,其杀伤力不易「计算」,亦无法承受。BIS报告引述2005年论坛举例指出,有一个企业债券组合(corporate bond portfolio )以CDO进行部分对冲,发现CDO的槓桿作用竟然相当於债券组合总值约十五倍。报告因此认為,由次按业务担保的CDO令风险日积月累,是导致这次金融海啸的关键原因。
另外,金融机构的错配(mismatches)融资方式也可称為「年期槓桿」。BIS报告指出,年期间长期贷款市场数量大幅下跌,但隔夜钱(overnight repo)市场却激增,反映金融机构尤其是年大量在隔夜钱市场借入资金作為长期贷款融资;在金融衍生產品方面,也有机构发行年期较短的ABCP来融资年期较长的SIV和CDO,因而令ABCP在年中的发行量大幅增长。
按揭市场的「利差交易」
类似外滙市场的利差交易,银行及金融机构利用年期错配以赚取息差的做法十分普遍,在经济繁荣的环境中,市场资金充裕,这是一门稳赚的生意。然而,当经济周期逆转,市场银根紧絀,息口抽高,连大型银行也周转不灵而需要政府注资。
BIS报告检讨槓桿对经济体系影响而提出两项主要政策建议:由次按衍生的结构金融產品的隐藏槓桿作用会令投资者处於高风险环境而不自知,因此必须採取直接措施加强监管所有槓桿相关元素,例如為off-balance sheet金融產品设定槓桿比率标準;其次是VaR的计算方法须避免误导低估风险及避免诱导冒过高风险。
美国政府早前放宽银行资產入账的会计準则,与BIS的建议有矛盾,但据报道银行的压力测试成绩仍不甚理想,美国的银行股恐怕仍未到趁低吸纳的适当时候。
其实报告中述语多多,说到底今次的问题是用1元去炒20-30元之过。黑天鹅作者Nassim Nicholas Taleb一直反驳VaR,早在十多年前他讨论VaR时指出,「我并不是反对量化风险管理,我只是反对粗疏的量化方式,而且VaR的计算方法根本不切实际,尤其是应用在复杂的投资组合,VaR却以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来评估风险。我猜测目前的评估方法是错误的。」
「虽然有些风险经理对我说,VaR是根据过往平均发生次数最多的情况而订定。那些风险经理可能不知道,有一个传奇炒家,他在八年里赚了八百万元,但在八分鐘内输掉八千万元,他赢钱的次数超过输钱的次数不知多少倍,以风险经理的逻辑,这个炒家肯定『平均』表现良好。银行家亏损之后拿出大堆due diligence文件只不过是向股东及纳税人解释(一些不可预计及机会甚低的因素),以及证明他们的计算方法有根有据,他们并提出橙郡(Orange County)及宝洁(P&G)的瓦解歷史以证明VaR对防险行之有效。其实,橙郡和宝洁的失败在於高槓桿冒险并不是因為VaR没有做好,在我个人来说,如果以十倍槓桿操作,价位变动10%,我已倾家盪產。」
The risk management objective function is survival, not profits and losses.---- Nassim Taleb
后抽交投减 15000点争持
环球股市受猪流感衝击表现波动。美股本周二持续偏软,道指曾急跌87点才反弹;全日收报8016点,下跌8点,道指似形成「圆顶」,反映宜守上周低位7791点之上,才能够避免下试50天线7531点。
道指3月「曙光初现」,4月阳烛上升,技术改善,但遇上猪流感,掉头回落,继续揸现金等入市机会。港股亦然,预料半年来的大型上落市因流感而持续。
上证A股指数昨天劲升,全日收报2590点,升70点,继续好淡争持。
港股昨天反弹,恒指最高曾见14983点,上升428点,出现回吐,全日收报14956点,升401点;成交减至507亿元。
恒指一如估计出现技术性后抽,主要是周二恒指小时图9RSI超卖,以及恒指最低14458点,已低於「头肩顶」颈线15000点共542点,果然出现该形态的正常后抽。颈线已伸展至15000点,成為后抽阻力,切忌受阻回落,否则出现量度跌幅,下试13523点或以下,连50天线13655点也难保。
恒指周线图上周「身怀六甲」待变,而本周则阴烛下跌,反映转弱,同时,全周低位一连二周均下跌。因此,提防后抽过后,掉头向下寻底。
5月期指昨天反弹,最高曾见14876点,上升456点,出现回吐;全日收报14789点,升369点。期指一如估计或有后抽,预料「头肩顶」后抽阻力在点,如受制,下试13500点。
国企指数昨天反弹,全日收报8796点,升310点,「头肩顶」现后抽【图】,如受制8850点及掉头下跌,量度跌幅7700点,连50天线7908点也失守。
30th Apr 2009,&&| 陶东财经天下 | 全球经济见底了吗?
全球许多经济资料出现了改善,触发了人们对早日复苏的希望。
的确,瑞信追踪的全球十大经济领先指标中(如美国ISM、德国IFO、中国PMI等),有七个已经触底反弹。这是否意味著战后最严峻的经济衰退已经否极泰来?
毫无疑问,经济形势在向好的方向移动。各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方案积聚起巨大的订单,相信在今后数个季度陆续发力。央行的利率政策和数量扩张政策,不仅将政策利率推向零,而且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按揭利率大幅拉低,银行在贷款上也略有鬆动。
重组按揭、按揭利率下降,使美国的租金回报比按揭成本高出近1%。美国楼市的可承担程度(affordability)已经回到2003年泡沫之前的水平(当然不排除过度调整)。供楼负担的减轻,加上油价的大幅回落,使得美国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上升,零售资料从低位元回扬。
不过首先,欧洲、日本经济资料(尤其是消费资料)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地改善。其次,经济资料从极坏变成很坏,未必代表一场危机已经见到尽头。以美国失业人数为例,最差时每月有六十九万份工作消失,现在有六十三万份工作消失,就业状况仍然极其恶劣。美国已经有五百多万人失业,这是近30年来所没有的。
笔者看来,经济复苏取决於两大因素,而其他经济资料的好转未必可以尽信。经济复苏的第一要素,是就业市场出现可持续的好转,如果就业不保,房市、信贷、零售、企业盈利均难有真正的好转。因为消费者一旦没有了收入,其他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第二个要素是银行信贷得以恢复。现代资本主义没有信贷支援,就像人体没有血液。央行的非常措施将利率拉低,但是贷款必须恢复,企业才能维持正常运作。银行重启金融仲介功能,甚至是就业市场复苏的必要条件。没有资金流动性,企业无从扩张、无从运作,当然无从增加人手。
目前的经济、金融,有从雷曼兄弟倒闭所带来的震撼中清醒过来的迹象。世界末日未必到来,银行未必会全部倒闭,&现金为王&策略未必需要做得太极端。这种恢复是情绪上的稳定,值得庆贺,不过尚算不上经济的实质性好转。
美国政府很快会公佈对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也许这是政府变相对部分银行实施国有化的前奏。如果见到银行被国有化,并成功将有毒资产剥离出去,开始借贷,则笔者会对经济复苏有乐观一点的看法。
牛市必须建立在经济的可持续复苏之上,经济复苏离不开银行恢复功能和就业状况的改善。
30th Apr 2009,&&| 品中资 [李飞扬] | 平保(02318)还是一隻优质股吗?
  我曾在本栏提过,虽然我认為中国人寿(02628)是顶级的中资股,也是中
资股「Big 3」中,我今年最看好的一隻。但一直以来,心底里,如果要拣中资保险股,我
是会倾向拣中国平安(02318)的,原因是她的策略吸引。
  平保很早便将自己定位為综合性的金融集团,而且以「一个客户,多个產品」為发展策略。
无奈地,可能也是这个很具野心的定位,拖累平保在金融海啸中,摔了一大跤(美资的花旗等,
也是因為将自己定位為多元化的金融集团,才在今次金融海啸中,碰到焦头烂额)。
  有留意财经消息的都知道,我所指的是平保於2007年11月,以18﹒1亿欧元收购比
利时富通集团4﹒18%股权一事。现在回看,大家当然可以肯定,当时这个收购价是偏高了!
结果,这宗收购,拖累平保去年盈利大减98﹒6%,只得2﹒68亿元(人民币.下同),单
為富通的投资减值便高达227﹒9亿元。简单来说,这宗收购令到去年平保所赚的几乎化為乌
  虽然平保去年的业绩如此不济,但我想指出一点,平保的股价,跟国寿一样,过去半年,都
是跑赢其他中资龙头股的。
  我在前次品评国寿时已经指出,国寿股价从去年10月低位反弹至今,幅度是凌驾中移动
(00941)和中石油(00857)的;我想再指出的是,国寿股价在过去半年,也跑赢几
隻龙头的中资银行股,包括工商银行(01398)和建设银行(00939)等。
               *平保低位反弹106%*
  但原来,平保的反弹幅度,比国寿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去年10月低位计,国寿反弹幅度為
77%(昨日收市报26﹒65元);但平保的反弹幅度却高达106%(昨日收市报
46﹒85元)。
  我必须承认,经歷过2007年及以前的好日子,又经歷了2008年不寻常的日子,平保
在某方面确实不如国寿,但奈何从股价表现看,机构投资者和基金经理似乎对平保还是不离不弃
               *首季业绩逊於国寿*
  如果从今年首季的业绩看,平保也是比国寿比下去的。平保经歷去年第四季巨额亏损后,今
年首季已经转亏為盈,但仍然按年倒退72%,纯利只有19﹒86亿元;但面对同一市场和同
一经歷的国寿,今年首季盈利却增长55%。
  平保今年首季的投资收益按年比较缩减了近32%,至54﹒49亿元。国寿的投资收益只
较去年同期减少22﹒7%。除了投资收益表现比国寿逊色外,平保的营业支出增幅也远高於国
寿,最终导致平保今年首季的业绩逊於国寿。
  至於平保到底是否一隻优质股,留待下次再品评!
30th Apr 2009, | 大行报告 | 中移动(00941)/招行(03968)/中铁(00390)
瑞银维持中移动(00941-HK)中性评级,目标价76元
瑞银发表报告,维持中国移动中性评级,目标价76元,认為公司投资远传电信符合其大中华区战略,交易对公司财务影响中性。
报告指,由於中移动与远传的文化及语言相似,将有助双方的沟通及合作,而双方建立战略结盟,将更有利中移动為往台湾的高端客户供提服务。
此外,交易亦有助中移动降低国内电信市场的监管风险。
大摩维持招行(03968-HK)中性评级,降目标至14.62元
摩根士丹利发表报告,维持招商银行中性评级,但将目标价由15.53元下调至14.62元,主要是其首季业绩反映经营十分严峻。
按中国会计準则,招行今年首季纯利按年倒退34.41%至42.08亿元人民币;大摩指,招行的主要营运指标均显示面临压力,遂调低其2009至11年的盈利预测7%、4%及6%。
报告指,招行的新增贷款比例中,低息贷款佔比重為同业间最高,可能是受到第一级资本充足率低於同业影响;另该行在手续费收入落后於同业,成本控制方面亦受到挑战。
美林维持中铁(00390-HK)中性评级,升目标价至5.34元
美林发表研究报告,维持中国中铁中性评级,但将目标价由5.06元上调至5.34元,主要考虑其房地產业务销售复苏,相关盈利可望提高。
报告指,中铁现价相当於预期年市盈率16及12倍,相信已充份反映其价值。
此外,中铁去年核心盈利按年升1.7倍至45.8亿人民币,高於该行预期9%,但其基建建设毛利率只上升0.1个分点至5.9%,低於该行预期,而对比同业中国铁建(01186-HK)去年毛利率升0.5个分点至6.4%。
30th Apr 2009, | 石老师投资心得 [石镜泉] | 拒跌?
  世卫将猪流感疫情由四级升至五级,美国首季GDP增长跌6.1%,多於市场预期,但道指不跌反升,因為美储局公布经济下滑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选择对美储局的公布有反应,是因為6.1%是歷史,下滑速度有所放缓是未来,而市场是反映未来的,故拒跌并非是非理性的。
  港股也会否拒跌?今天(30日)是场外期指结算,跟著是长假期,尤其是国内的「五.一」假,内地资金如停战,将又如何?
  不过总的言,自3月9日美国公布连串救市措施后,市场信心是较稳定,有条件不再大跌,日前港金管局续要向市场注入港元,反映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在区应有颇好支持,一旦再攻克15200将可再望16000位。
信报财经新闻 |
P08| 时事评论| 北京政局| By 任慧文
--------------------------------------------------------------------------------
中国海洋国土面临新考验&&
  中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出於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的考虑,自邓小平时代就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推动与周边海上邻国逐步解决岛屿主权争端和海域划界问题,但是有些国家不是搁置争议,而是搁置中国,把中国搁在一边自己开发,致使中国周边海域风不平浪不静,中国在南海海洋国土问题上面临著新考验。
  北京海洋问题专家学者指出,今年的海洋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因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缔约国必须在二○○九年五月十三日之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其有关要求就不会得到承认,这意味著二○○九年是世界海疆开始重新划定和出现重大纷争的起点。
  而且现代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的有关国际判例显示,对海域主权愈来愈重视实际管辖、实际控制,而相对轻视歷史依据。现实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思维,尤其要加强海军力量建设,加大海洋维权执法力度。
近半海洋国土存争议
  据北京消息人士透露,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最多可管辖六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据此规定,中国拥有近三百万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由於歷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属於中国的三百万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近一半存在争议,海域被分割、岛屿被佔领、资源被掠夺的情况甚為普遍,中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已经名存实亡。
  中国的八个海洋邻国,对中国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总面积达一百多万方公里海域。即是说,中国海洋国土近一半存在争议。
  这些中国的周边国家,採取实际控制、国内立法、国际联盟等多种手段,试图将佔领中国南海主权的行為事实化、合法化和国际化。某些国家极力拉盟国美国下水,以期美国干预南海问题。美国事实上也正在奉行「介入但不陷入」的模糊政策,以便获取最大利益。日本、印度、澳洲等国也或明或暗染指南海问题,试图从中浑水摸鱼。
  北京海洋问题专家学者指出,在新的海洋法制度下,中国的八个海上邻国也扩展了自己的海洋管辖权主张,与中国的主张重叠,这将使岛屿主权的争端更加复杂。
力争和平解决海域争端
  消息人士说,长期以来,中国顺应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潮流,坚持通过和平谈判与友好协商,推动与周边海上邻国逐步解决岛屿主权争端和海域划界问题,倡导在争议海域的共同开发,同时对有关国家侵害中国岛屿主权和有关海洋权益的行為进行坚决的交涉和斗争,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九九七年和一九九八年,中国先后与日本和南韩签订了渔业协定,就东海和南黄海海域划界前的渔业活动,作出了实际性的临时安排,有效地搁置了双方的专属经济区划界争议,基本稳定了有关海域的渔业作业秩序。
  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经过长期艰苦谈判后中国和越南签订了北鄱湾划界协定,协定於二○○四年六月三十日生效,这是中国根据新的海洋法,与邻国划定的第一条海上界线,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二年,中国和东盟十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强调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不採取使争端复杂化的行动。
  二○○五年年底,中国和北韩缔结海上共同开发石油协定,在两国毗连的海域共同开发石油资源。这是中国和周边海上邻国,在争议海域进行油气资源实质性共同开发的第一例。
加大海洋维权执法力度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仍不是一个海洋强国,中国一直遭受周边海上邻国在南海挑衅中国主权。最近以来,越南、大马、菲律宾等国接连挑衅中国南海权益。越南四月二十五日任命所谓「黄沙岛县」(即西沙群岛)人民委员会主席,马来西亚欲在弹丸礁建潜水胜地,菲律宾以非法捕鱼為名逮捕四名中国渔民。海洋专家分析,大马行為严重违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国家可能希望藉此来缓解国内各种压力;同时也不排除一些西方强国為了遏制中国,幕后暗中怂恿与支持这些国家。
  进而言之,进入被视為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二十一世纪以来,美、俄、韩、印(度)等都已制定或正在制定二十一世纪海洋战略和政策。
  北京海洋问题专家学者指出,中国也必须制定二十一世纪的海洋战略,并将海洋法律体系入宪;同时抓紧制定和完善中国海洋法、海洋区域法、海上安全法等等;还应加大海洋维权执法力度,扩大实际管辖、实际控制的海域,才能增强维护南海权益的话事权。
二○○九年四月二十九日於北京
信报财经月刊 |
P41-42| 林行止专栏
--------------------------------------------------------------------------------
台湾不会回归?港人多一选择&&
  台湾不愧「宝岛」之名,风物宜人固不待言,空气清新更非香港所能企及,加上楼价物价均较香港廉宜,闽南系的语言习俗饮食和香港亦相去不远,对大部分香港人来说,台湾「可以居」。
  香港和台湾的互动,从去年底民进党要角高雄市长陈菊非官式来港「推广旅游」开始热身,至上月台中市长胡志强应特区政府之邀访港,算是进入高潮;看国台办「乐观其成」的态度,相信高潮将一浪接一浪。不过,不论中、台和港、台的官民「互访」多麼频密,亦不管海协会和海基会如何在友好及与人為善的气氛下进行会谈,在可见的将来,起码在香港有双普选之前,台湾「回归母体」一事是无法加进议事日程的!换句话说,中国「收回」台湾完成「统一祖国大业」之期,遥不可即。
  数月前美国批准武器售台时,笔者便指出这意味在十年八年内台湾不可能「重投祖国怀抱」,因為美国绝对不会让其半新不旧的武器和台湾主权一起落入中国之手;以目前的形势看,美国会信守保护台湾的承诺,在台湾有所求时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台湾的「防御性」武备,那将等於台湾「孤悬海外」的地位持续不变。
  另一方面,基於对「和平掘起」中国的「误解」(以所谓「后现代」的想法,「误解」的產生是必然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老是担心中国有意与美国分而治之,即把亚洲重纳其势力范围,果如是,美国在区内的影响力式微甚至必须退出,这个武功高强的「穷措大」,绝对不会容忍这种变化的。為了阻遏中国对外武力扩张,当前围堵中国的形势不能改动。
  美国民间智库组织国际评估及战略中心(Strategycenter.net)3月16日的特稿〈亚洲海域〉,详细缕述海岸线漫长的中国,在通向大洋上处处被阻拦,颇有「行不得也」之势。北部海域的通路受阻於南韩本土及其济州岛,南下则有日本本土、冲绳以至距离台湾只有六十餘浬的先岛诸岛;再往南走,台湾岛以次,有菲律宾群岛,而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形成一度屏障。从地图上看,中国远洋军舰要「出大海」,北方得经过俄罗斯库页岛与日本北海道之间的宗古(La Perouse)海峡,接著是日本北海道与本州间的津轻海峡,还有台湾与菲律宾间的巴士海峡;从南中国海「出大海」的另一条通道是有美舰巡逻的巽他或马六甲海峡。
  非常明显,上述海域的属国都非「善类」,那等於中国舰隻不易通过或其活动「敌人」瞭如指掌。中国的海军基地若设於青岛,其活动在南韩及日本的监听范围;若设於上海,日本九州的「军事观察站」虎视眈眈;设於海南岛的基地,则经常受美舰「骚扰」,而驻海南岛的潜艇要经过越南海域从马六甲海峡开往大洋,根据规定须浮出水面,毫无秘密可言。由於处处受掣肘,中国才有在巴基斯坦和缅甸海港设海军基地之想,但这些国家政局多变,即使成事亦非久长之计。
  谁都知道,中国通往大洋最理想的出发点是台湾,对中国的「和平掘起」怕得要死的日本和美国会让台湾回归中国吗?答案已写在墙上。换句话说,别说台湾岛内包括执政党抗拒和中国统一的意识非常普遍甚且可说强烈,陆委会最近便曾公开指出「香港十年白过了」和「中国应反省一国两制」,这些针对性的言论,在在显示台湾对中国「管治」香港的手法不满意,那她还愿意接受此种条件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正是笔者得出在可见将来台湾政治上会保持现状不变的底因。
  笔者从公开资料得出台湾政治地位不会改变的结论,有关各方当然更瞭然於胸,因此,笔者相信在「短期」内,中、台双方都会尽量避提、不谈这个问题。在此前提下,中、台频频会商,当不及政治只谈商贸,这必有助於促进两岸(以至三地)的经济发展。
  马英九上台后,笔者说过政权和平交接有充分民主的台湾,也许是对香港民主进程大失所望者移居的好去处;从马氏上任后连串政治立场纹风不动但经济互通有无的策略已收宏效的事实,大大强化了笔者这种想法。
  台湾对嚮往民主港人的吸引力,举其犖犖大者,有如下数项:  •未来中国会怎样变?会否如树懒般缓缓爬向民主?完全是未知数。从其对香港民主进程超缓的「循序渐进」步伐看,可以準确揣测到了香港五十年不变届期之日,香港(遑论中国)的民主仍远远及不上现在的台湾。这等於说若要生活在民主气氛中,未来的台湾比香港胜数筹。
  •台独的气势虽因「阿扁丑闻」而烟消云散,但它必有卷土重来之日,而作為一个民主地区,就像民进党,国民党亦不可能「永久执政」;然而,即使民进党在整固后东山复出,搞台独(明独)亦不会有成果,因為台湾若和中国统一,日本「岌岌可危」而太平洋彼岸门户洞开,美国这个「恶爷」只要一息尚存,便不会让这种事发生,那等於说民进党闹得再兄,在「明独」上止於言文亦即港人所说的「有姿势冇实际」。
  •台湾不愧「宝岛」之名(台中日月潭〔这是笔者去过的唯一名胜〕一带颇有欧陆神韵风采),风物宜人固不待言,空气清新更非香港所能企及,加上楼价物价均较香港廉宜(香港物价中租金含量太重),闽南系的语言习俗饮食和香港亦相去不远,对大部分香港人来说,台湾「可以居」。
  •最令港人忧惧的是台湾官僚贪墨成风,大陆法与普通法亦颇為不同,这些缺失不易克服,是港人不会蜂拥移居台湾的原因;不过,马英九上台后,当局厉行肃贪,在民主开放社会,台湾贪污之风料会收敛;而司法制度互异,只要官员清廉,便不难习惯。
  •笔者认同张五常教授4月14日在《信报》专栏大作的看法,因此相信和上海一样,未来香港会成為「金融特区」,即2047年后只要香港「做得出色」,北京「多半不会干预」……。以目前的趋势看,香港(和上海)都非「不可以居」,然而台湾是另一选择;迄今為止,香港人仍有选择的自由,在史密斯「先為己后為人」的指导原则下,香港人当知如何做出於己最有利的选择。■
香港经济日报 |
A10| 中国要闻| 国情知闻| By 余木
--------------------------------------------------------------------------------
环球金融品牌榜 中国夺三甲&&
  这场百年一遇的国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广州艺术购物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