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戴口罩就胃疼哀悼算不尊重吗

郭金龙等北京市领导人哀悼“7·21”灾害遇难者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7月27日,在十渡镇前头港村,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安顺等市领导为遇难者致哀。北京日报 饶强摄   中新社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 杜燕)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第7天,中共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北京代市长王安顺等到重灾区房山区看望受灾群众,向在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表示哀悼。郭金龙表示,这场灾害给北京带来的教训是异常深刻的,必须不断反思,使得这样的灾难不再出现。  27日是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的第7天,按照中国丧殡习俗,死者魂魄于“头七”返家。上午,郭金龙、王安顺等北京市领导到房山区看望受灾群众,检查指导救灾善后工作及防汛工作落实情况。  11时15分许,身着白色衬衣的郭金龙、身穿灰色T恤的王安顺以及北京市委副书记吉林等,来到房山区十渡镇前头港村拒马河边。他们踩在碎石瓦砾之上,双臂下垂、表情凝重地深深鞠躬,向在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表示哀悼。  王安顺指出,将竭尽全力做好灾后救灾善后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的水电路通讯,做好卫生防疫和下一步防汛准备工作,绝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27日出版的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在头版以专栏形式,刊载77人在7·21特大自然灾害中遇难的消息,并配发短评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任何一个成员的失去都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损失。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同胞乡亲、兄弟姐妹,都是值得我们怀念和追思的一家人。”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当天不仅在头版刊发《北京暴雨遇难者升至77人》的消息,还在二版大篇幅刊登部分遇难人员名单。  该报配发的短评指出:对遇难者的尊重,往往被视作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它不仅能够体现出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有效阻止谣言的产生和危害,更重要的是,它使平凡而普通的个体,得到了生命中最后的、也是应有的尊重。这生命的代价警示我们:无论国家和个人,需要去做好我们必须做的,最大限度减少种种不幸。(完)
相关报道: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一言一行皆有情:从温总理拒戴口罩说起
·温家宝总理在灾区视察防疫情况,慰问防疫人员。
&、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温家宝总理的一言一行无不引起世界的关注,也无不为他的一言一行所感动。一言一行皆有情,正是温家宝总理民本思想的长期积淀。这里所说的温总理拒戴口罩一事,不仅是他作为一个大国总理风度的一次展现,同时也是他作为平民总理风采的自然流露。
为了防疫和禁止疾病传播的需要,自5月21日起,整个北川便实行了“封禁”,只准人出不准人进,凡因工作需要不得不留守北川地区的救灾人员,均需戴口罩和穿戴其他防护服装。
5月23日,正是北川中学的定点消毒防疫时间。距离前来视察灾区防疫情况的温总理不足二十米的教学楼废墟上面,两辆红色军用生化消防车,正在用高压管,向废墟上高空喷射杀毒药水。温总理正准备向废墟更深处去的时候,现场的人群中有人喊:“请总理戴上口罩,要为国家保重身体。”
听见喊声,随行军车中一位负责保卫的年轻军官,连忙快步上前,递给温总理一个厚厚的白色口罩,请他戴上。不料,让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温总理当着在场所有群众的面,摆摆手,竟然拒绝了。&&&
这一拒绝,显示了总理对逝者的礼遇和尊重。总理在地震的当天就赶到了灾区,可以说是目睹了灾区种种惨状的发生和延续,内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悲愤的煎熬。人们经常从电视荧幕上看到温总理因失去同胞而痛苦得难以自制。当他再次身临废墟的时候,遗体的腐臭,虽掩鼻不能绝其味,且有细菌感染的风险,但在他的心中,这些遗体都是自己的同胞亲人,面对自己的父兄、儿女的遗体,悲痛万分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一拒绝虽不合理性,但却合感情。这一拒绝无疑闪现了总理人性的光辉。
这一拒绝,显示出温总理的从容和坚定。绝非温总理不知道防疫基本知识,总理不戴口罩,主要是为了向世界表明,北川以及整个四川地震灾区是安全的,灾后没有瘟疫流行。
这一拒绝,显示出温总理的淡然和坚韧。面对灾难,温总理表现出自己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令人叹服。在抗震救灾战争中,世界各国舆论在看着这个温文尔雅的总理,总理的一言一行将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
这一拒绝,显示出温总理的了乐观与豁达。自地震灾害发生后,温总理总是亲临现场,镇定自若,忙而不乱。哪里有危险,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温总理的身影,总理一直鼓励灾区人们要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温总理的乐观豁达,也感染了和带动现场的人们。温总理知道地震带来人们的心理恐慌是巨大的,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自信的态度,才能将地震后人们的心里创伤减到最低。
注:被新浪首页、博客首页、文化博客“读书随笔”、“史话”、“人文视野”、“深度阅读”、“女子文坊”、“记录”、“新浪大众书评”、“锐博客”、“博客首页圈子、专栏”、“博论坛”等栏目收录推荐的文章还有:&
&&&&·&&&&&&&&&&&&&&&&&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精彩视频)&
·举国哀悼日,民族壮行时&&&&&&&&&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美总统候选人罗姆尼2次念错寺庙枪击案哀悼词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据中国日报消息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米特·罗姆尼日前向威斯康星枪击案遇难者致哀时,两次将“锡克教”读成与之拼写相近的“酋长”,使听众备感意外。   7日晚,罗姆尼在艾奥瓦州首府得梅因市出席筹款晚会并发表演讲。他在向5日锡克教枪击案的6名遇难者致哀时,竟然两次将“锡克教”(Sikh)说成“酋长”(sheikh),引得台下一片哗然。   “今天早晨,我们在芝加哥为那些在酋长寺庙枪击案中失去生命的人默哀,”他说,“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悲剧。酋长民众是你能想到的最热爱和平、尊重生命的人,他们的信仰就是如此。”   在演讲结束后,罗姆尼的发言人赶紧举行记者会解释说:“罗姆尼犯了个口误,这已经是晚上了,他把两个发音相似的词说错了。但他已很明确地提到了威斯康星的悲剧。你们也很清楚地听到他今天早晨在芝加哥提及此事。”   罗姆尼虽然在筹款方面力压对手奥巴马,但他经常口不择言,落下不少话柄。在不久前的欧洲之行中,罗姆尼一路状况频出,先是对伦敦奥运的筹备情况表示“不安”,引发全英上下反感,后又与英国多名官员就此打开“口水战”。
相关报道:
【】【】【】【】恢复默认设置
第3章 日本男人会成为中国男人的镜子吗?
作者:唐辛子
字数:50513
此书首发于【中文书城】, 114啦小说获权转载公众章节
需要参照物的日本人近几年日本首相频繁辞职,几乎不到一年就会换一位。还记得2007年,日本原首相安倍刚刚辞任的第二天,早上一到公司,就听到办公室的年轻女孩子们在议论说:「美しい国が辞めた」(美丽的国家辞任了)。「美しい国」(美丽的国家)是安倍写过的一本书名,结果这本书名成了大家对安倍的代称。大家从安倍的辞任谈论到小泉,并将二人进行比较。喜欢小泉的人说小泉「性格がカッコイイ」(性格很帅有个性),不喜欢小泉的人说他「パフォーマンスが多くて中身がない」(作秀太多没有实质)。而对于安倍呢,女孩子喜欢的似乎是他的政治世家的出身,以及因出身不凡而带给他的贵族气质,而对于安倍本人,即使说喜欢的女孩,也觉得他的确比较「弱い」。过去我一直以为日本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孩不关心政治,但事实看起来并非如此。我曾问过公司的女孩是否看报?结果发现她们的家中居然大都订阅了《中日新闻》和《朝日新闻》。有个女孩还告诉我说:有个中国作家,好像还一直在《朝日新闻》写着专栏哪~日本全国选举的时候,我也曾问过公司的女孩子们是否有去投票?回答的结果居然是大家全都去了。问为什么去呢?回答是:家中的长辈或是先辈希望她们去投票,所以就去了。至于投给谁?她们并不关心,总之去投了一票,先辈投给谁就跟着投给谁,或者是找一个看起来顺眼比较帅点的议员投他一票,还有一种投票选择是谁离自己近一点就投给谁,投票完毕赶快溜走。我有时候觉得像日本这样多重性格的民族,的确有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例如他们会热爱一只蜘蛛,即使蜘蛛们在家门口织下天罗地网,他们也舍不得扫掉,认为那也是生命啊!然而我在陪女儿看少儿节目的时候,却看到日本的孩子们将刚刚从海中打捞上来的、活蹦乱跳的小鱼塞进嘴里,旁边的大人问:味道如何?孩子们就对着镜头大声说:「うまい!」(味道真棒)这样的镜头是令我诧异的——难道那些小鱼,它们便不是生命么?记得很久以前看的一本平假名社的长谷川先生写的书,说有一只受伤的野鸭,落单掉进了某地的湖边,于是这只幸运的鸭子,牵动了全日本的心,所有的媒体和媒体观众都在用慈爱的目光关注这只野鸭的命运——日本人对于生命的尊重真是令人潸然泪下。可是,当你擦干眼泪,走上街头时,却骇然发现眼前的烧鸡店正排着长队。众所周知,日本是个非常遵守交通规则的国家。但在日本生活久了,你会发现也不尽然。我在日本街头就做过这样的试验:马路两边站满了等红灯的人。如果有人带头闯红灯的话,会怎么样呢?我边这么想就边决定试一试,果然,马上有一群人跟在我的后面穿越红灯一起过马路。这样试过好几次,居然屡试屡灵。之所以会这样,我想主要原因是日本人大多忍耐自己、附和他人的性格作怪。与是非曲直相比,日本人更加需要的是某种由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参照物,并以此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安心地感觉到自己是某群体的一员。如同开头所说,日本的年轻人对于政治不感兴趣,这是个事实,但如果现在将关心政治作为一种规矩,我也相信他们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因为他们所持的参照物如此,因为敢于背叛群体的日本人少之又少。在日本参加抗震防灾训练星期天上午9点30分,刚刚吃好早餐,整理完厨房没多久,正要打开电视看看有什么新闻呢,突然间警报大作:不得了~~地震了!飞快地抓起沙发上的一个靠垫护住头部,遁入客厅的长条餐桌下……大约一分钟之后,估计地震的摇晃差不多结束了,依旧用靠垫护住头部,先打开窗和门,确保逃生出口,然后拔掉房间内所有电源插头,关闭水道、煤气、电源总闸,快速步行到离家大约2分钟的公园避难。到了公园一看,发现自家周围前后左右的所有日本邻居们早就到了,居民自治会干事正在清点各组避难居民的人数,人数清点完毕之后,统一交给防灾联络要员,由防灾联络要员跑步前往指定的避难学校,递交给校区防灾要员,之后,“校区防灾要员”传递给“地域防灾要员”,“地域防灾要员”再将汇集的避难人数传递到“市防灾对策总部”……以上,是1月17日星期天,我所参加的一个居民防灾训练,参加训练的是住宅小区的各家庭成员。日本人以这样的方式,来记住15年前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关西地区的M7.3级“阪神淡路大震灾”。日凌晨5点46分52秒,日本关西地区发生M7.3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有6434人死亡,43792人受伤,249180栋房屋全毁或半毁,10389处道路和桥梁受损……受害总额高达10兆日元左右。在今年元旦过后不久,就收到住宅小区自治会发来的通知,要求各家庭在1月17日做好防灾训练的准备,在派发给各家的“防灾手册”上,详细地写有家庭防灾说明,如:1.如何固定家具,防止地震时家具倒落;2.平时要做到的室外安全度确认,自己住宅的耐震强度点检测;3.日常必备的各家庭防灾用品清单;4.万一大地震发生,断气、断电、断水的情况下,维持日常生活的应急对策法;……阅读过有关日本地震的一些书籍和资料,日本最早的地震记录,发生在公元5世纪时468年的奈良,从5世纪至今,日本历史上发生过超过7级以上的大地震,已经超过150次以上,其中发生在日M7.9级的“关东大震灾”,死亡、受伤、失踪的人数高达105385人,是日本震灾史上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宇宙人都知道,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为此我的朋友还曾“不怀好意”地调侃我:你真勇敢啊,知道日本那小岛地震多,还敢天天住在那里~~日本地震多是不错,但朋友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建议可以去查阅中国的地震史,会发现在我们中国内陆的大地震也并不少,如2008年的M8.0级“5·12汶川大地震”,2001年昆仑山西口的M8.1级地震,1976年的M7.8级“唐山大地震”,1970年的M7.8级“云南通海大地震”等等。而在世界的地震史中,目前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是1月12日发生在海地的M7.3级大地震,前天看来自中国网的新闻报道,说“海地地震死亡人数正急剧上升,有可能达50万”。无论是10万还是50万,因为几十秒钟的地壳运动,所有的生命化为泥浆……我想任何一位专家恐怕都不能拍着胸脯保证说:某某地区绝对不会发生地震,由此可见:平时做好防灾准备,定期参加防灾训练,是多么必要。在日本遭遇警察说心里话,日本的警察给我的印象挺好的。因为日本警察的服装设计得很好看,男人们穿在身上看起来令人感觉特别帅。更重要的是:我见到的日本警察都非常温和有礼,个个看起来都像教养很好的绅士。十几年前在我刚到日本的头两年,心里一直很诧异的一件事就是:来日本两年了,怎么出门上街的时候,就一直没遇到过一个警察呢——我这儿所说的警察是指交警。记得在上海的时候,满街都是交警在发号施令指挥交通,而且,只要是警车,必定头顶红灯,必定是从你身边呼啸而过——中国的警察似乎永远在没完没了地抓坏人。但日本的警察给我的感觉和中国警察不一样。随便举个例子吧:我们所在的住宅小区,每天都有警车巡逻。因为是在巡逻,所以车速很慢,遇到路上有行人,车速会更慢或完全停下来。日本警察会在驾驶位上点头致意,请行人先过。看到这些静静地巡逻的警车,心里会感觉很安心——明白自己是安全的,因为有警察在保护我们。不仅是在生活小区,到车流繁杂的大街上也是一样。有一次我们全家开车出行,在路口前不巧遇到旁边的车正是辆警车,对方就非常客气地打手势,请我们的车先行。不过也有例外的时候。刚刚说日本警察看起来像绅士,但也并非个个就是绅士。例如“我家谁谁”曾经遇到过的那位日本警察,就很难说是位有教养的“绅士”警察了。“我家谁谁”学的是建筑,专门负责住宅的品质检查,做的是现场监督的工作,为此每天要开车来回穿梭N个工地现场。“我家谁谁”是中国人,但在他手底下干活听他指挥的全是日本人,这事儿让我这个虚荣心N强的人,心里一想起来就挺虚荣的。“我家谁谁”遭遇警察的那回,是10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们住在名古屋。名古屋属于日本的爱知县,所以名古屋的警察就是“爱知县警”了。那天,“我家谁谁”跟平时一样开车去各个工地现场做例行检查。在一条车流稀少的小道上,遇到前面的信号灯正要从绿灯过渡到黄灯,“我家谁谁”不假思索,在绿灯闪烁着过渡到黄灯的时候便开车越过了信号路口。才刚刚开过信号路口呢,突然一辆摩托车从后面超过他的车,一个急刹车横挡在了他车头前。“我家谁谁”大吃一惊,以为遇到日本的暴走族或是飞车党了,定下神来一看,原来是位警察。这下“我家谁谁”就心里有些不乐意了:有这么践的警察吗?别忘了你拿的工资可都是纳税人的钱!无缘无故地,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啊!!那位警察朝“我家谁谁”走过来,态度还是挺客气的,先敬礼出示证件,然后请“我家谁谁”出示他的驾照,说他刚刚闯了红灯,违反交通规则了。“我家谁谁”认为自己根本没有闯红灯,但还是客客气气将驾照递交给这位交警过目——一看到驾照上的中国人名字,这位警察的态度就有些变了,说话的口气也傲慢起来:“啊?中国人哪?你的外国人登陆证呢?拿出来看看。”按照日本的有关法律,在日外国人必须随身携带“外国人登陆证”,以备检查。所以这位警察要看“我家谁谁”的外国人登陆证,并不违反规定。但是他态度的转变和说话时口气的转变让“我家谁谁”心里非常地不愉快——刚才还挺客气的,一看是个中国人,这态度就不一样了——这人怎么这样呢?那位警察认真看过“我家谁谁”的“外国人登陆证”,不像是伪造的,便还给他,接着开了一张罚款单交给“我家谁谁”,要他签字,并让他在指定时间内去交罚款,罚款金额大约是1万日元左右。但“我家谁谁”坚决不肯签字。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闯红灯,而那位警察则认为他闯了红灯,因为那条小道上没有安装监视系统,旁边也没有第三者做证人,所以“我家谁谁”和那位警察两个人各持己见,相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位警察最后说:愿不愿交罚款你自己看着办吧,真不愿意交,就等着法院的传票好了。说完便骑上摩托车走了。这事弄得“我家谁谁”一个晚上都特别窝心,躺在床上到半夜都睡不着,心里说不出的生气:第一,自己没有闯红灯,但是又找不到第三者做证人;第二,那位警察一看是中国人,说话的态度和口气就傲慢起来,实在太无礼了。最后“我家谁谁”对我说:“打官司就打官司!我宁愿花上10万100万跟这个警察打官司,也决不交这1万日元的罚款!这世界欺负的就是老实人!”就这样,第二天“我家谁谁”去了警察局,将头一天的事情经过详细复述了一遍,并对警察局的人说:我没有闯红灯,所以也决不会交这1万日元的罚款。我等着你们法院的传票,你们日本警察歧视外国人,我正要告你们。接下来我们就天天在家等法院的传票。但10年过去了,传票一直没有来。这事现在早已经结束了。但它告诉我们的一个经验是:在一个法制的国家,只要你有把握认为自己有理,就可以据理力争。即使对方是个警察也没什么可怕。从日常生活细节看日本我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大部分都是日常的生活琐事。整理在日生活的几件小事,供有兴趣的朋友做个参考。让我们一起来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观察日本。1.冰淇淋女儿才一岁多的时候,去百货商场的游乐场玩。累了,于是抱着女儿去买冰淇淋,付了钱,店员递过来一个蛋筒,雪白的冰淇淋高高地堆在上面,女儿好奇,伸手去抓,我连忙闪身,这一闪不要紧,女儿的小手是躲开了,可高高堆起的冰淇淋却全掉在了地上,只剩下个蛋筒抓在我的手里——怎么办?正当我红着脸看着那堆掉在地上的冰淇淋时,店员过来了,边连声说:“对不起!”边拿了块很洁净的抹布跪在地上擦地,看店员跪着擦地的样子,我不好意思极了,也红着脸连声说:“哪里哪里!是我该说对不起!”说完,想掏钱再买一份冰淇淋,这时候,另一位女店员已经又递了个新的冰淇淋过来,这次不是蛋筒装的,而是装在一个塑料大杯里,我要付钱,可店员摇头拒绝了,鞠躬说:“真是很对不起!这是我们的责任,您抱着孩子,我们应该考虑到给您用杯装的冰淇淋,而不应该用蛋筒装,这样就不会掉到地上了。还请您谅解!”2.电器屋的年轻人刚来日本的时候,正遇上丈夫工作调动,于是搬新家,原来的许多旧家电都不要了,换上新的,去电器屋挑选好电器后,说好第二天上午10点,他们免费送货上门,于是回家等着。到第二天上午10点差几分,先是电话,接着门铃准时响起。打开门,两位穿着电器屋制服的年轻人正微笑着站在门口,请他们进门时,先鞠躬说:“对不起!打搅了!”然后脱鞋,小心翼翼地进屋。进到屋子的第一件事,是先在家中央客厅的地板上铺上一块又大又厚的棉布,正当我纳闷时,他们已经搬了电视机柜的板块进来放在大棉布上,开始跪在上面组装电视机柜。……一切弄好后,两位电器屋的人将垫在地板上的大棉布小心地折叠起来,又拿了随身带来的干净抹布,将客厅中间有可能弄脏的地方全擦了一遍,最后,鞠躬说:“很对不起!太打搅您了!”说完面朝着我后退着出了门。3.停电通知来日本十多年,遇到过唯一的一次停电,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天,外出回家收到电讯局通知,大意是:下星期日要进行电路检修,会在上午8点左右停电一分钟,云云。不就停一分钟电嘛!日本人也仔细得有些啰嗦,我没有在意,将那份通知随手扔在一边。到星期日时,一早有人按门铃,拿起对讲机,对方说:我是电讯局的“牛”(不要误会啊,此人姓“牛”,按日本人的习惯,一般都要主动自报家门),过会儿因电路检修,会停电一分钟左右,请您现在不要使用电器,很对不起!云云。果然,一会儿,家里那只一直闹哄哄的冰箱突然停了一下,接着一分钟不到又开始响起来,再接着,电讯局的“牛”又来敲门了,这次请我开门签字,证明电路没有问题。当我开门签字时,“牛”还在一个劲地鞠躬道歉说:“很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4.塞车“五一黄金周”全家出游,在路上遇上交通堵塞,长长的车队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看不到头尾,路上静悄悄的,只有塞车显示牌在不断变换文字,告诉大家塞车原因、塞车路段、预计塞车时间等。看不到交警的影子,也没有人大声喧哗,大家都安安静静地排队等待,缓缓前行。5.地震某日正看现场直播,突然房屋开始摇晃起来——地震了!正在做电视直播的主持依旧端坐在主持台前,朝着电视观众们说:地震了!大家不要惊慌,请赶快检查煤气是否关闭。接下来,不到一分钟,电视屏上方打出一行字幕:××点××分×××处,发生5级地震。不愧是地震大国啊,地震速报装置一流。在日本和伊朗淘古董年初有国内学者来访,周末陪同去京都一游。原本是计划去清水寺、金阁寺等京都名胜走马观花的,结果那位学者前辈原来是位古董爱好家,走进了京都的古董街之后,便再也出不来了。于是从中午开始,整整大半天时间,我们都只在那条瘦长的古董街徜徉,一直到傍晚天黑店铺打烊,才终于意犹未尽地离开。与地处繁华地段热闹的百货店、电器店之类相比,京都古董街的氛围静谧安详,走进任何一家店铺,都绝对听不到生意人冲着顾客常“吼”的那句话:“欢迎光临。”听不到招呼声,自行推门走进古董店内,除了陈列着的古董旧货,店内仿佛空无一人——那些标价不菲的物品,无人看管地就摆放在你的手边,可以十分容易地拿在手中从容揣测,自由把玩,而店主往往都坐在里间,须得大声呼唤方露尊容。在一家古董店内,学者前辈看到摆放有几样中国清代的瓷盘,便拿在手中细看,然后告诉我这个对古董一无所知的外行:这东西真倒是真的,只是店老板标出的年代不对,××年间是不使用这类花草图案的,这该是××年间的物品才对。我们在这边唧唧咕咕的时候,那店铺老板远远地坐在靠里间的一张桌子边忙着手头自己的事,对于店堂内站着的两个大活人视而不见。看店主对进店来的客人如此傲慢,我忍不住走过去,将刚才学者前辈告诉我的话,用日语重复了一遍。听了我的话,店主没有吭声,只是站起身来,从陈列着的玻璃橱窗里,再拿出另一个盘子给那位学者前辈看,前辈看过,又指出几处地方,这次店主唤出个女孩,让她从楼上捧出一大一小两只香炉,学者细细看过,说这应该是明代末期的物品,店主面露微笑,连连点头,让那女孩将两只香炉收起来,说:这个只看不卖。接下来店主一改之前的沉默,开始滔滔不绝介绍自己去中国淘宝的种种经历,又显摆了几样自己得意的收藏,最后我们准备告别离去之前,双方还郑重地互换了名片,方在店主的连连鞠躬之中恋恋而辞。在日本生活数十年中,购物经历无数,商店里的店员即使再热情洋溢,服务周到,也是付钱走人,从无二话。京都古董街这样的购物经历,还是第一次碰到。“购物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蕴含着文化精髓的。”日本作家五木宽之曾在一篇随笔中,写到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经商历史的伊朗人是如何购物的:假设你要去古董店买一只泪壶,你最好能事先腾出一整天的时间。即使无法腾出一天时间,也至少应该腾出从中午到下午的四至五个小时。所谓“泪壶”是一种手工艺品,英文为“lachrymatory”,据说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的教徒们在参加哀悼典礼的时候,相信阿里的儿子侯赛因以及其家族所流的眼泪是祛病除灾的灵药,因此用这种壶来盛他们的眼泪,故名“泪壶”,后来被用作盛玫瑰水的一种容器。据说,泪壶起源于古罗马用以承装送葬者眼泪的小瓶。近代在伊朗还有一个浪漫的说法,说泪壶是德黑兰的妇女,思念远赴战场的丈夫而用来盛装思念之泪的壶。现在你决定要去买那只泪壶了,那么,在出门之前你得先查阅资料,在脑子里装进些预备的知识。然后穿戴整齐,刮干净胡须,酝酿好足够的好奇心,带上期待雀跃的心情一起出门。你走进店铺之后,先要表情淡然地在店内转上一圈,因为老店主的眼睛,正躲在他那副深而厚的眼镜下面观察着你呢。这个时候你和老店主之间,还处于海面之下的安静的较量,所以即使你心里惦记着那只泪壶,却须得不动声色地、专心致志地把玩他物。接下来你慢慢踱到老店主跟前,气定神闲地与他说起今天的天气,还有你初到此地的印象,并询问老店主他的店铺名的由来。这时候老店主自然要郑重地回答你的问题。然后,不用多久,老店主会拿出他喜爱的玻璃茶具,邀你一起品尝他的红茶。这时候你千万不要将角糖直接放入红茶内,你得将那块状似岩盐一般的角糖块放入口中,用你的舌尖巧妙地在口中旋转那块角糖,然后托起红茶杯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饮,当口中的角糖正好完全溶化时,你也正好饮完最后一口茶。OK。这个时候,你可以向老店主咨询那个泪壶的来历了。老店主会谨慎地将泪壶托来放在你的眼前,开始对你说起有关泪壶的种种。作为回报,这个时候你应该跟老店主谈论他的那套玻璃红茶具,并从玻璃的罗曼史一直谈到现代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这个时候你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两位考古学家。只有在谈论到泪壶的价格的时候,你们才重新变回顾客与商人。你得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砍价。在慢慢砍价的过程中,还会再上几回中途休息的红茶。几回红茶之后,价格依旧降不下来,这个时候你得装出完全放弃的样子,彬彬有礼地告别离去,而老店主虽然心中满怀不舍,依旧矜持地与你话别。这个时候你们是两位演技出色的演员。就在你要转身离去的瞬间,老店主终于心有不甘地拉住了你——这是一种演技。在这种炉火纯青的演技的感召之下,你重新走回到店堂内。这个时候你们分别成为了律师与法官,到了这个环节,泪壶的价格已经减少到最初报价一半了。于是在这当口儿再上一轮红茶。这次红茶才喝到一半,话题又回到了泪壶……在那只泪壶的价格下降到报价的四分之一的时候,老店主终于用旧报纸包好那只泪壶,交到你的手中……接下来你们紧紧拥抱并交换热吻之礼,互相肯定和确认这一天的收获是多么丰厚,然后才依依不舍地彼此告别。从上面这段有关“购物”的过程的细节描述中,可以看到在这种传统的购物方式中,买卖双方不仅仅只是店主与顾客的关系,还是学者、演员、律师或法官,双方分别扮演并完成着人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并在历经期待、雀跃、试探、猜测、高兴、失望、沮丧等种种心情耗尽之后终于价有所取,物有所归,买卖双方彼此的心满意足程度可想而知。的心满意足程度可想而知。那是一种历尽心思之后收获到的大快乐。随着时光流逝,购物之时的种种细节与乐趣,会在心中越酿越醇,成为人生故事的一部分,而那份曾经历尽心思所购得的物品,便是昔日所经历过的人生的最好凭证。这份人生的凭证令人内心踏实。只是这样的购物方式,对于受时间的约束与局限的现代人而言,实在过于奢华。这是一个快餐文化风行的年代,我们处在与快餐文化同步崛起的快餐时尚的包围之中,所有被包围的时间,都零碎而拥挤,无法拥有完整而浪漫的悠长过程。特别是每当快餐时尚店换季打折的时候,人们数着时间疯抢,大包小包采购,这种面目全非的“购物”方式,已经不再是“购物”而是“血拼”。“购物”是属于过去的,或者属于为数不多的珍贵古玩的。而高效率的现代文明之下所发生的“时尚”,少了时间的沥滴渗浸,注定只能属于“血拼”。日本公司令人瞠目的经费“节约术”上周末遇到一位先辈,闲聊时说起日本的不景气,这位名声在外的先辈就说:日本的电视台请他去做节目嘉宾,现场直播完毕之后,正是午饭时分,按电视台以前的惯例,这时候起码得给邀请来的各位嘉宾准备个盒饭,但为了节省成本,最近电视台连这个“盒饭待遇”也给取消了,负责接待的人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只好一个劲地给嘉宾们鞠躬,说对不起对不起,实在太辛苦您,太给您添麻烦了。因为不景气,许多日本公司都在削减经费,控制成本。例如“我家谁谁”所在的公司,属于全球500强企业之一,也算是一家知名的大公司了,但今年4月开始为了削减经费,公司管理层的工资全体下降10%,“我家谁谁”去年好不容易才升上去一级,本来还想按照职务工资以后可以多拿N万日元呢,结果这10%的下降,如意算盘就落空了~~而且,为了节省成本,“我家谁谁”的公司还控制职员出差,现在能够偶尔出差的都是部长以上级别的人,公司要求大家尽量使用网络和邮件联系工作。“我家谁谁”负责在中国某处高级住宅小区的技术指导,可是,甚至不能回国去亲眼看一看工地现场,一切只能靠电话邮件联系,这个“技术指导”当得真够郁闷的。像“我家谁谁”的公司这类经营经费“节约术”,还是极其普通的行为,看看日本《现代周刊》上所介绍的其他日本公司的“节约术”,才真正是令人大开眼界:一上二下运动别看错了啊,不是“上山下乡”运动,是“一上二下”运动。“一上”就是上楼时,步行走一层;“二下”就是下楼时步行走两层。尽量不要使用电梯,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电费,还能锻炼身体减肥。灭灯运动某建筑公司规定晚上19点之后公司大楼全体关灯。规定既然制定了,大家不管有意见没意见,都严格执行,于是每天一到晚上19点,公司大楼办公室内一片漆黑,可是第二天要提交客户的资料还没忙完,怎么办?公司职员们只好拿出备用的应急灯甚至手电筒赶“功课”,若因此引起客户投诉,说不定就此给炒了鱿鱼,岂不是后果更严重~~当然,这家公司的“灭灯运动”的做法有点“生猛”,有些公司就做得很“循序渐进”。例如日本某地一家银行的“灭灯运动”,是这么“开展”的:第一个月,关闭两根日光灯管;第二个月,再多关闭两根日光灯管;第三个月,再多关闭两根~~以此类推~~这家银行的职员说:现在办公室里灯越开越少,越来越黑了,因为部长说了:每个月多关闭两根灯管,这样慢慢下来,大家的眼睛也就渐渐适应了~~~禁用空调是为“爱护环境”?某位刚进公司不久的新员工,大热天兴冲冲地赶去公司上班。跑到公司一看,办公室里的四台空调中有三台给贴上了胶带纸。“咦~~这么热的天,空调居然一起连坏了三台?”新员工想也没想,马上打电话找人来维修,结果事后被部长臭骂了一通,原来那三台空调的胶带纸是社长亲自贴的,因为要“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办公室以后只许使用一台空调。而另一家公司的社长更厉害,干脆禁止使用空调。结果天热的时候,职员们只好脱掉制服取下领带,卷起衣袖伏案工作。为了防止衣冠不整的样子被客户看到,办公室门口还安排一总务部的女孩“站岗”,一见有人来,“站岗”女孩就大声通报:“××~~××公司的××来访!”听到通报的人,马上飞快地穿戴整齐迎出去~~禁止使用公司厕所大便日本某广播公司职员说:最近他们公司下了“节水令”,大楼里的抽水马桶的水量被调整得非常小,只够冲洗小便用,大便的话不连续多次根本无法冲洗干净。这家公司的职员也个个认真,公司要求大家节约用水,结果大家都努力克制,尽量等到午休外出吃饭的时候,去外面就餐的餐厅“方便”;还有一家专门推销汽车配件的公司,这家公司的社长干脆在厕所门口贴上亲笔写的纸条:“为了节约用水,请不要使用公司厕所大便。”日本人讲规矩,公司规定不许使用公司的厕所大便,大家还真的认真遵守制度,都不敢随便上厕所了。不过,下班后同事们相邀了一起去喝酒,喝到兴头上,怨言就出来了,说:哪有这样“节约用水”的嘛!这条规定害得我现在每天都有“便秘”的感觉了,不仅身体“便秘”,销售业绩也跟着一起“便秘”~这日子还怎么过下去啊~~唉~在日本做“傻拉利忙”(公司职员),真是那个什么啊~日本人如何扔垃圾我们住的地方,属于名古屋的郊外,用中文来更具体地描绘,也就是“城乡结合部”,属于“郊区菜农”的级别,为此每次我带着女儿MII回老家长沙,MII的胖舅舅都会很可耻地嘲笑我们母女:“哇噻!日本菜农又进城来了!”可是,这个“菜农”级别虽不高,却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单就扔垃圾,就让我痛苦不已。我们这地方关于如何扔垃圾,有许多麻烦的规定,而且还十分讲究,例如:扔可燃垃圾使用白色塑料袋,扔不可燃垃圾则使用粉红色塑料袋,而且这些塑料袋都必须是专用的,要去附近的超市或24小时店里购买。可燃垃圾每周一和周四按规定扔在指定的地点,而不可燃垃圾,则是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和第三个星期三才能扔。扔可燃垃圾还好办,不要的东西通通地塞进白底绿字的大塑料袋里,然后每周一和周四早上上班出门时顺便带出去扔掉,而要扔不可燃垃圾,则就相当麻烦了,日本人将不可燃垃圾分得非常细,例如:空铁罐和空铝罐要分开,空啤酒罐和空果汁罐要分开,还有各种各样的瓶子——白色的,棕色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也全都分门别类地扔,每次去扔那些该死的瓶瓶罐罐时,在负责回收垃圾的老头老太的目光炯炯之下,我总是表现得非常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将要扔的那些瓶啊罐啊一个一个慢慢地在规定的回收筐里摆放整齐,那样子倒不像在扔垃圾,而像是在举行什么告别仪式,显得非常依依不舍的样子。其实倒不是我真的对垃圾依依不舍,只不过是担心老头老太们明察秋毫的眼睛,例如若我准备扔掉的一个透明的装过辣椒酱的瓶子没有洗干净,老头老太就会呼唤我说:“奥样!”奥样是日本人对太太的称呼,他们会大声对我说:“以后这样的瓶子记得一定要洗干净了才能拿来!”老头老太说这话的时候,其他在扔垃圾的日本“奥样”们的目光,便都会齐刷刷地朝我这个中国“奥样”射来——可不能给中国“奥样”们丢脸啊!为此MII家的各类空瓶子总是洗得十二万分的干净。这还只是一般生活垃圾,此外还有粗大垃圾,例如旧电视、旧沙发、旧冰箱、旧汽车等等要扔这些大垃圾,得事先给区役所打电话预约,然后区役所在预约好的时间里来人,看看你要扔的是什么货色,再规定价钱让你付费——在日本扔这类粗大垃圾是要付钱的,钱付给谁?付给搬运工人。也许你要说了:那不简单,我自己搬出去扔,不就可以免去这笔费用了!NO,不可以的,日本政府在前几年颁布了一项“垃圾”法令,法令规定私自乱扔粗大垃圾者,除巨额罚款外,还可以处以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监禁。还记得这个该死的法令颁布不久,电视台没事找事地在某些垃圾扔放点偷偷安装上摄像头,结果马上有一大班人“中标”,那人在晚上偷偷扔掉了一台不要的旧冰箱,正好给电视台抓个正着,日本全土曝光,罚款,还给抓起来三个月,真是杀鸡给猴看啊!全体日本人,包括我这个中国的“奥样”,大家都变成了“猴子”,以后扔垃圾都扔得特别虔诚。今天是第三个星期三,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捧着那些空瓶空罐的非可燃物品去扔掉,想象一下:穿着T恤和牛仔裤的MII妈,长发飘飘,脚步矫健,迎着初秋的朝阳,一手拎一粉红色大垃圾袋,坚定不移地朝前走去——多么气宇轩昂的中国“奥样”啊!日本国民不爱足球爱“野球”?要说日本国的国民们不爱足球爱“野球”,这当然是在闭着眼睛说瞎话了。这从各届世界杯在日本一直居高不下的收视率就知道。2010年这次的南非世界杯,19号晚上的日本队对荷兰队,在日本的收视率为43%,瞬间最高收视率高达55.4%。2002年日韩世界杯的时候,日本对俄罗斯一赛的收视率更是高达66.1%(瞬间最高收视率甚至高达81.9%)。从世界杯足球赛直播在日本所拥有的超高收视率,从日本在今年的南非世界杯首次打入16强时,日本列岛集体沸腾,日本球迷们激动得纷纷跳河表达亢奋之情,都可见日本国民们对于足球的热爱,比起中国球迷们来也毫不逊色。但是尽管如此,足球在日本的地位,依旧还只能排行老二。在日本排行老大的是什么球?是“野球”。“野球”——这是两个日文汉字,是日本人对于棒球的称呼,英文“Baseball”一词的日译版。Baseball在明治4年(1871年)由当时在东京开成中学教英文的美国老师HoraceWilson最先教授给学生们,后来Baseball在日本全国普及,但一直没有正式名字,日本人只是根据英文发音,将Baseball读写为“ベースボール”。直到一位名为中马庚的Baseball选手,撰写了一篇关于Baseball的文章,并在文章中将Baseball称为“野球”,Baseball才终于在日本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当时的“野球”选手、后来成为日本教育学者的中马庚认为:Baseball是在郊外的原野所进行的球类活动,有别于网球等庭园娱乐的球类,故取名为“野球”。“野球”的称呼一出,当时的日本媒体也跟着凑热闹般地大量使用,并随着Baseball在日本越来越普及而得到推广,成为了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日文名词。“野球”虽然是从美国进口到日本,但看看日本人对其热心痴迷的程度,很令人怀疑这“野球”是不是土生土长在日本的国技?日本的“野球迷”不分年龄,也没有男女界限,使用夸张的说法,说日本“举国皆为野球狂”也毫不过分。走到日本街头,随便抓住个日本小男孩,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十有八九会回答你说他长大后要做个“野球选手”,再或者拦住个日本老太来问,对方也一定会毫不迟疑地回答你说她是×ד野球队”的粉丝。远处不说,就说我的两位日本邻居:住我家前边一点的邻居家有个中学生,每天傍晚我回家路过他家门口,都可以看到那孩子手中抓根棒子在那儿飞舞着,做出种种击球的动作;住我家东边的一位日本大爷,更是不得了,每天清早大约4点半或是5点左右,大家都还没起床呢,就听到这位大爷在院子里将一根“野球”的棒子舞得山转水转般地呼呼响。日本人家的院子大都小巧,就是住宅小区里的公园,也大部分是为学龄前孩子准备的,根本无法成为“野球”练习场,所以,“野球”粉丝们想要练球,要么得去郊外,要么就只能满怀着痛苦与激情,在家门口小小的空地里朝着空气飞舞球棒,摆一摆各种击球的POSE,聊作精神上的满足。说到日本的“野球”,就不得不提及“甲子园”。甲子园是全日本最有名的“野球”场,建于1924年的甲子年,故名“甲子园”,每年春季日本全国各所高中的“野球选拔赛”和夏季的“选手权大赛”,均在甲子园球场举行,尤其是每年夏季的选手权大赛,被日本人称为“甲子园热斗”,可容纳5万多人的“野球场”座无虚席,鼓声阵阵,呐喊喧天,叹为观止。对于许多从幼儿园时代开始,就拧着玩具棒球由爸爸领着在家门口的公园里练习击球的学生“野球”选手们而言,甲子园是“野球”的圣地,能够登上甲子园的“野球场”,是他们学生时代最高的梦想。甲子园球场,还有日本形形色色与“野球”有关的动漫,带给日本孩子们莫大的影响。日本有名的保险公司“第一生命”曾在日本全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做调查问卷,询问孩子们长大后最想成为什么?结果,在男孩子们的回答中,连续六年排名第一的都是“野球选手”,之后才是排名第二的“足球选手”。日本的“中学生体育联盟”,也曾经在2005年就足球与“野球”在日本全国各所中学进行过调查,对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各所中学进行了一次大统计,其数据结果是:全国中学生“野球”选手人数为295621人;足球选手人数为216059人。“野球”选手的人数是足球选手人数的1.368倍。“野球”VS“足球”,现在俨然已经成了日本的“两大球类运动”,虽然“野球”在男生们中间一直高居第一,而足球屈居第二,但在女生们中间,到底哪一种球会更受欢迎呢?日本TBS电视台的一档深夜娱乐节目为此曾经做过一次这样的街头调查——在东京涩谷街头随机采访来来往往的年轻女孩,问她们是喜欢足球还是“野球”?结果被问到的100名女孩子中,回答说喜欢足球的有62人,只有38人回答说喜欢“野球”。这一街头调查结果后来被人作为“新闻”贴到网上,引来日本的“野球”粉丝们一片愤怒的骂声:“TBS可以去死了!这样的节目也捏造得出来!!”七夕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吗?无意中查看了一下中国农历,在8月26日那一天的日历格子里,写着一行小字:“七夕情人节。”居然又是一年七夕节到了。哦,七夕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提起这个美丽的节日,我脑子里隐现的,是牛郎与织女相思相恋的爱情故事,流传到现在,人们都说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情人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能干的织女是古代女子的偶像与榜样,所以每逢七夕,女孩子们都要向织女七姐献祭,以祈求自己可以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因此,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据说在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尤为隆重,当时民间还出现有“乞巧市”,用来专门买卖与“乞巧”相关的物品。大凡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都可以在日本找得到,七夕也不例外。七夕在日本的奈良时代(710—794年)从中国传入日本,并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在每年的阳历7月7日。住在国内的朋友们,如果你在每年阳历7月7日之前,去日式的超市或百货店,看到在这些超市和百货店里插着竹枝,竹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纸条的话,那便是日本人的七夕节“乞巧”的方式之一了。那些五颜六色的纸条,日文中叫“短册”,这些“短册”上写满了人们的心愿,那是人们一年一度为自己心中想要达成的心愿,而虔诚写下的祈祷。除了短册,在竹枝上,还会装饰上各类的折纸,如纸鹤和纸人形(用日本纸做的日本女孩)、花朵、水果等什么都有,清新普通的竹枝,被这些五花八门打扮得如同圣诞夜里的圣诞树般缤纷耀眼。除了商场,日本人家庭的玄关,还有会社、学校、幼儿园、商店街等,在七夕前都会悬挂七夕节的装饰。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在夜空中变幻莫测的五彩烟花,伴随人们阵阵的欢呼,将七夕节的气氛推向高潮。虽然,日文汉字中“七夕”的写法和中文一模一样,但却不像其他流传到日本的传统节日一样,发音也是与中文相似的音读。日文的“七夕”念成“塔拉巴塔”(タナバタ,日文汉字写为“棚机”)。关于“棚机”,有一个古老的日本民间故事,说有一位“棚机津女”,将自己奉献给神而拯救了全村人。因此有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版的“七夕”,是中国的牛郎织女与日本的棚机津女之传说的结合。为此,虽然许多日本人知道日本的七夕与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有关,但却大多认为七夕节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与节日。日本原官房长官盐崎恭久就曾说过:“七夕是日本文化中的文化。”七夕是日本人的文化吗?联想起韩国人说端午节是韩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听着心里别扭吧。可是,作为七夕节发源地的我们,除了“七夕情人节送礼”以外,还在以怎样的方式,来度过属于我们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呢?我在日本经历的N次地震今天早上5点多,日本静冈发生6.6级地震。上午9点多,住在美国的朋友打来国际电话,问:你们没事吗?地震的地方好像离你们很近啊?我说我们好好的,没事。早上5点多地震的时候,我睡得正香呢,什么感觉也没有。接完电话,看了看时间,还不到上午10点,地震刚过去4个小时左右。打开电视看新闻,听到NHK新闻在报道地震损失情况:一处高速公路塌方了,还有一处高速公路隆起了一座“小山包”,有69人受伤,2200户人家停电,静冈一个叫菊川的地方全区停水。开往静冈方向的新干线受影响延误了两个小时。此外离静冈很近的名古屋的JR电车也受影响延误近一个多小时了。看到NHK记者在名古屋车站现场采访一位公司职员,那位男性公司职员面对镜头说:今天一大早就来赶头班电车想早些到公司,现在电车延误,看来今天非迟到不可了——那位男职员说这话的时候满面笑容,看样子居然“十分高兴”,看来这个地震,给了他一个天大的、名正言顺的迟到借口。呵呵。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地震大国。来日本十多年,也亲身经历过N次小地震或不大不小、不伦不类的地震了。从最开始遇到地震的“惊恐万分”到现在已经锻炼得“遇震不惊,麻木不仁”。当然,土生土长在这个地震大国的日本人,比起俺这样对于地震仅仅只是“不惊不仁者”,其对于地震的态度与认识,又高出了N个层次。我们还只是遇到地震不再那么惊恐,而被“震”惯了的日本人,很久不遇地震,居然就会心中迷惑不解,无限不安地扪心自问:咦!奇了怪了!怎么还不地震呢?而且若是N年还没有遭遇大地震,日本的电视、报纸、杂志就会开始制作各类专题报道,并请出地震专家们出来说话,说××地方××年没有大地震了,估计大地震的日子马上要到了,就在这几十年以内了,云云。甚至电视台还会模拟制作遭遇大地震时的专题节目,事先播放给电视观众们看,说:喏!你们还不做好地震准备的话,就是这样的下场——瞧瞧这日本人都过的什么日子?仿佛没有地震,就没法活下去似的。在日本遭遇的N次地震中,最令我惊恐万状的一次,是在刚刚生下女儿、初为人母的时候。那是个仲夏的夜晚,女儿已经乖乖地一个人去睡觉了,我在MSN上和朋友聊天,“我家谁谁”在沙发上看书。很温馨的画面吧,就这时候地震来了。当我的电脑台突然间摇晃起来时,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飞奔到女儿睡着的榻榻米上,用身体护住女儿的头。但地震很快停了,女儿不明白怎么回事,反倒被我弄得哭了起来。接下来电视里马上出来了地震报道:东海地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电视台还同时播出地震时的画面,摇晃得厉害,但不过几秒钟的样子。第一次遇到地震,则是刚来日本的头一年,也是个晚上,我在房间看书,“我家谁谁”在客厅看电视,正看书入迷时,突然感觉到有火车经过的声音,并且整个屋子开始摇晃起来——这屋子周围并没有火车啊?这个念头刚在脑中闪过,便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得了!地震啦!当时就吓得摇晃着从房间飞奔而出……就这时候地震停了。记得那天也是马上看了电视的新闻报道,是邻县的6级地震,算是大地震了,好在我们处在地震的边缘,好在那时候没有女儿。但因为是第一次遇到地震,所以记忆十分深刻。次遇到地震,所以记忆十分深刻。另一次记忆深刻的地震,是在怀孕的时候。自从知道自己要做母亲之后,除了注意饮食,保持健康,还特别预先学习了地震来时该如何自我保护。电视里和书上都说:地震的时候,第一,不要惊慌失措;第二,先关掉所有可能引发火灾的隐患:煤气、电源等,地震之后发生的火灾,是人类受害的最主要原因;第三,不要马上朝屋子外面跑,要先找坚实的地方躲避起来,例如钻到坚实些的桌子下面,防止地震时有下坠的东西打伤身体和头。要等余震过后才跑到附近的空地上等待营救。既然了解得这么详细,俺便胸有成竹地不再害怕地震的到来。记得那一次的地震,是在接近清晨的时候,天正黎明,地却突然摇晃起来,“我家谁谁”还睡得正香呢,俺挺着大肚子,居然已经身轻如燕地钻到了大餐桌的下面,因为钻得太快,弄出的响声居然比地震的声音还大,竟然将“我家谁谁”吵醒了,“我家谁谁”半梦半醒地问:“干什么啊,你?不睡觉跑去钻桌子,梦游啊?”“地震啦,你居然没感觉?”——俺真是好诧异。“不就一个小地震吗?快睡吧。”“我家谁谁”说。后来看电视,果然只是个3级的小地震,真难为了我,居然还大惊小怪地去钻了回桌子。现在,再遇到三四级的小地震,我已经跟日本人一样“无所畏惧”了。不对,确切地说,是跟日本人一样麻木不仁了。例如几星期前,睡到半晚,屋子突然摇晃了几下,俺只在心里迷糊地对自己嘀咕了一句:“地震了?”完了翻个身,继续酣睡中。闲话日本人日本人给人的感觉大都规矩内向,谨言慎行。但看看日本电视台每天那么多的娱乐搞笑节目就知道,其实日本人挺幽默的。日本人的幽默感,源自他们对生活和环境的悲观。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可能你今天才建好个新房子,明天就来一地震给你震得四分五裂,当然现在日本的房子防震度越来越高,这类现象几乎没有,但我曾在电视上看过日本的山崩,刚刚建好的新家给崩成两半——即使是这样的情况,直播中也绝没有人呼天喊地,日本人沉默,一言不发埋头修补或再建新房。作为极度悲观的民族,日本人将幽默当作职业来做,所以就幽默得非常敬业。看看国内一些非常人气的娱乐搞笑节目就知道,其原版就有来自日本的。以前在内地的电视娱乐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曾是大陆模仿港台,港台模仿日本。过去认识一位台湾朋友,是位电视人,与朋友喝酒聊天的时候,就曾经开玩笑地抱怨说:“这日本人怎么搞的,最近的电视娱乐都没什么创意了,害我们也都推不出新节目了。”还有包括七八十年代我们非常喜欢的港台流行歌曲,居然90%以上都由日文金曲翻唱过来的,记得几年前网上有篇文章,标题叫《中国流行音乐全军覆没》,里面列举了一大串大家喜欢的歌手名单和他们唱得很红的歌,发现居然全是由日文歌曲翻唱过来的。我有段时间最喜欢看的一个日本电视节目,是每周三晚上八点的金曲排行榜。这个节目除了介绍本周最新歌曲排名,还会一起回顾若干年前同一时期排行前十名的老歌,那些歌曲的旋律每一首我居然都那么熟悉——因为全都由我喜欢的港台歌手用中文翻唱过。中国人到了五十岁,说老了老了,日本人六十岁,说我才六十岁啊,还年轻得很。我家隔壁是个游泳学校,夏天我去那儿游泳,结果发现那儿的会员,居然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居多。她们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那儿游泳,穿上泳装戴上泳帽,在水里就跟一条鱼一样舒展,身段依旧如少女的婀娜,找不出一丝老态。瞧着她们,才发现原来人老了真不是件坏事。日本这个民族,最令我佩服的一件事,就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我在NHK看过一个专题节目,专门报道日本的下岗工人。因为不景气,有几年日本的公司裁员裁得猖獗,而且日本公司裁员和中国不一样,他们基本从高职位高薪水的人开始动手,这些人基本都是公司部长级的人物。青春都贡献给了公司,但年纪一大难免成为公司的粗大垃圾,占着个位置妨碍发展钱又拿得比年轻职员多得多。当然日本人的裁员办法很多也很委婉,说起来又是另一个话题,此处略去不提。我想说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对日本老夫妻,丈夫被裁员前是松下还是三菱的一个部长级人物,下岗后,自己开一家小公司,亲自带着自己的太太开着工具车一家家给人清洗厨房的排油烟机来赚钱,记者现场采访,夫妻二人在镜头前气定神闲,说:干这活感觉真好,看着那么脏的东西在自己手里变得干干净净,非常满足,很有成就感。记者问那太太,说:你以前是部长夫人啊,不委屈?太太说:不委屈,还很幸福,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天天一起回家,不必像从前一样天天等他回家。这对夫妻还有两个在东京大学上学的孩子,学校放假时,孩子们就来帮父母的忙,一家人埋头苦干,汗也流得欢畅。了不起啊,这样大彻大悟的人生。中国式送礼与日本式送礼先说个笑话:有位领导,姓王名中元,某年夏天出差到日本。到达日本之后,王中元领导去日本的繁华街“考察”日本民情,惊奇地发现:所到之处的百货店,从里到外全都挂满横幅,上书几个醒目的大字「お中元」——“王”这个汉字的日文发音,正与“お”相同,这下王中元领导美得差点没背过气去。天啊!原来俺在日本这么有名哪!居然全日本都在欢迎“王中元”!呵呵~纯属笑话哈。其实,并不是全日本都在欢迎“王中元”呢,而是一到夏季,便接近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日本人有在中元前后这段时间送礼的习惯,送礼的对象主要是对自己有过恩惠的人或是关照过自己的前辈以及恩师等。中国人送礼,一般以中秋和春节为主,而日本则以年中的“中元”和年末的“岁暮”为主。每年这两个时候,日本的各大百货店、超市等,都会开辟出专门的“お中元”、并指定专人负责接待购买“お中元”“お岁暮”礼品的客人。“お岁暮”专柜,、这两个时间段里,除了商店之外,邮递公司也特别忙,还有家家户户的门铃也跟着一起“忙”,因为不断有邮递公司的人来按铃说“特急便来了”。日本人送礼缺乏浪漫,讲究实用。礼物价格从几千日元到上万日元不等。所以“お中元”与“お岁暮”的礼品盒,便显得形形色色,有些包罗万象的味道。食品的话,可从海鲜到咸菜,甜品到拉面;日常用品的话,连洗衣粉、肥皂沫、浴液、洗发水、洗涤剂等也全都摇身一变成了礼品,统统包装在漂亮的盒子里,盒子外再包上若干层雅致的包装纸,包装纸外再贴上白色的长条纸,上书几个隆重的大字:「お中元」或「お岁暮」,于是一份很传统的节日礼物便大功告成。平日里大家都忙于工作、生活,难免疏忽了自己的恩师或前辈们,每年在年中和岁末各送份礼物过去,算是聊表惦念与感谢之心。除了中元和岁暮,日本人也和我们中国人一样,在朋友或家人结婚、生子、乔迁等时候,也有送礼的习惯。结婚或生子的时候,根据对方的关系亲疏不同,所送礼品或现金也不一样,一般从几千日元到几万日元不等,与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送礼物或现金讲究送奇数,如1、3、5、7、9等数字,不像我们中国人讲究“好事成双”。除此之外,日本人在搬家的时候还有给邻居送礼的习惯。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传到日本,日本人似乎也记得特别牢。于是每搬家到一处新地方,必定要准备好礼品去前后左右的邻居家打招呼,自报姓名后,做简单的自我介绍,最后送上准备好的礼品,说:一份小小的薄礼,请务必收下,初来乍到,不懂得此地的许多规矩,今后还请多多关照。云云。当然,那送出去的礼品,也是“货真价实”的薄礼:如一小盒肥皂,一小盒点心,一盒洗涤剂或是一盒洗衣粉等。价格一般在500~1000日元左右便可。这种场合下的礼物绝对不可太贵重,礼物太重反而叫对方心情惶恐。写到这儿,想起曾经看过的日本一家文化协会主办的日文刊物,上面有一段谈到中日送礼之大不同:中国人送礼,喜欢将最好的、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礼物送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并且,中国人送礼,有时候会这么对对方说:“这是我特意去为您买的礼物,找了许多地方才终于找到。”以此表达对方在自己心目中是何等重要;而日本人送礼,即使是特意去买的,也要故作镇静,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路过的时候顺便买的,挺无聊的小礼品。”日本人这么做,是因为日本人从小接受“不要给人添麻烦”的教育,他们害怕礼物送得太隆重,反而会给对方平添了一份心理负担,令人内心不安,岂不是给人“添麻烦”了么?看来中国和日本,虽然同属汉字文化圈,但即使是送礼这么一件小事,其实也有许多不同呢。日常生活品质管理的5S法则这几天貌似很忙,书桌上堆满了资料和打印纸,我家小学生放学回家后推门进来,看到书桌上左边一堆右边一叠地拥挤不堪,便轻言细语地开口了:“妈妈,你的书桌该进行整理整顿了!”“整理整顿”——这是我家小学生从幼儿园时代就学会的一个词。幼儿园小朋友不太认识汉字,这几个字就写成日文假名“せいりせいとん”贴在幼儿园的墙上,而现在,在小学生学校的走廊上,则白纸黑字地贴着“整理整顿”四个大大的汉字。关于“整理整顿”,拥有日企工作经验或是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一看便能知它的出处——它源自日本企业现场管理的“5S法则”: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质。这几个词在日文罗马字中都以“S”起头,因此简称为“5S”。“5S”的大致含义是:整理(せいり、Seiri)——整理:整理出需要的和不需要的,需要的妥善保管,不需要的果断废弃;整頓(せいとん、Seiton)——整顿:分类保管,固定存放,物归原处,无论是物品还是资料信息,都要保持着在需要时便可马上“随手拿来”的状态;清掃(せいそう、Seisou)——清扫:扫除灰尘污垢,时刻保持干净明快的作业环境;清潔(せいけつ、Seiketsu)——清洁:就是保持和彻底维持上述的“整理—整顿—清扫”这3S;躾(しつけ、Shitsuke)——素质:“整理、整顿、清扫”是行为,彻底的保持和维护。“清洁”是过程,令这些行为与过程成为一种良性循环的习惯,便是“5S”的素质。“5S管理”不仅可以减少经营成本,避免浪费,而且还能保证产品品质,提升企业形象。记得曾经去过一家生产服装的日企参观,脱鞋进入车间一看,车间内窗明几净,地板一尘不染,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惊叹的是,打开机器的油箱来看,连装满油的油箱内,都是清澈透明见底的,看不到一丝污染。可见日本产品质量好,背后的细节管理功不可没。其实,“5S管理”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去日本的书店,随手拿起一本告诉主妇们如何打理家务的书,一定会看到这一类的句子:“整理整顿上手”,“目标——做整理整顿的达人。”不久前读过一篇日本小学生写的作文,写到自己的妈妈,那孩子这么写:“我的妈妈最拿手的事,是整理整顿。”看来,日企5S管理中的“整理整顿”,在日本是妇孺皆知,并融会贯通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家庭扫除,还是家庭理财,日本的主妇将企业管理的5S法则,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贯彻得非常彻底。这方面做得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日本的女艺人松居一代。松居一代主演过不少电影,并且经常出演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在日本算得上是位名艺人,但松居认为做主妇也是自己的工作之一,所以对于做家务也十分积极努力,其努力的结果是,松居整理出自己日常打理家务的实际经验,写出了N本大受欢迎的畅销书。如《松居一代的超级扫除术》、《松居一代的超级整理收纳术》等。日本的电视台为此曾去松居一代的家里进行现场采访,有一个这样的镜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松居家玄关处有两个大鞋柜,一个是松居的丈夫船越英一郎的,还有一个是松居自己的。两个鞋柜同时打开,一边男鞋,一边女鞋,如同百货店的鞋柜一般摆放得整齐有序,一目了然。主持人当时就问松居:“你现在的鞋柜正好摆满,如果又买了新的鞋子,该怎么存放?这鞋柜里若再多添一双,就会嫌挤了。”松居回答:“我现在不用再买新鞋,因为这些数量和款式足够用了。而且,我一直按鞋柜可以存放的数量来买鞋,不多一双,也不少一双。如果有一双新鞋进来,也会同时扔掉一双旧的,鞋柜的数量永远保持不变。”从松居的“鞋柜整理法”中,就完全看到日本企业管理中“5S法则”的影子:一目了然的鞋柜,可以避免多余的购置,从而节省开支;鞋柜里添置一双新鞋,就同时扔掉一双旧鞋,令鞋柜始终保持整洁,永不拥挤,鞋子得到良好的保管,穿在脚上舒服,心情也会感觉舒畅。这些写出来,也许会感觉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不要忘记一点:细节决定企业的成败,细节也同样决定生活的品质。新的一年,愿意像松居整理鞋柜一样,使用“5S法则”,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吗?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还包括时间、情感、计划与目标等,都可以使用“5S法则”来进行梳理:留住必须的,摒除多余的,清扫桌子上的灰尘,也拂去沾染在精神中的尘埃,让自己在未来新的一年里,活得更清晰更有方向感。街头流行口罩秀新型流感说来就来,一夜之间,大阪、神户等日本的关西地区,遍地口罩盛开,满街行人口罩蒙面,个个形迹可疑。各家商店、超市里都口罩脱销,好不容易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找到,却是限量供应,规定一人只能买一个。口罩如此供不应求,估计那些口罩供应商们一定个个乐得屁颠屁颠。仔细想想,原来流感来了也并非全是坏事,说不定正因为这一场全球大流感,而救活了若干家行将倒闭的口罩工厂。想起小时候读契诃夫的《套中人》。如今,因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类新型流感接踵而来,人类追求了思想的自由,却追求不了身体的自由,只好从“套中人”沦落成为“罩中人”。看着满街白花花的口罩,忍不住胡思乱想:想我们人类最开始也是不穿衣服的,但后来为了保暖学会用树皮、树叶御寒,又为了遮羞而开始学会披袍穿衣。学会了穿衣之后自然要追求美观,于是有了服装设计。当思想越来越粗糙的时候,我们的服装也越来越精致了;当地球变得越来越破旧的时候,我们的服装也变得越来越华丽了。若干年以后,除了服装设计,会不会出现口罩设计专业呢?看看近几年来不断爆发的各类新型流感,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像需要衣服一样需要口罩,没有口罩便无法出门。如果真到了那样的地步,口罩设计行业将无比盛行,口罩不再白花花千篇一律,人们可以在街头巷尾欣赏到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时尚口罩秀。每一款口罩都款式新颖、个性独特,而习惯了口罩秀的人们也将见怪不怪。倒是那时候若有一个没有戴口罩的人走在路上,估计会像现在的人们看到有人在街头裸奔一样,引发一阵尖叫:“天啊!那个人居然将嘴露在外面!”樱花与日本人说到日本,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樱花。樱花不仅是日本的象征,甚至还代表着日本人的精神。日本人的团队精神有目共睹,而樱花正是表达团队精神最彻底的一种花朵。每到春天,日本列岛的樱花,就如同花的浪潮一样,从南到北地如同潮水一般开放,其席卷春天的架势,令人几乎要忘记,樱花其实是多么柔弱的花朵。单独看樱花,一小朵一小朵的,十分柔弱,但是,当所有的樱花一起开放时,其凝聚力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撼。因此,许多人都说,樱花,代表着日本这个民族的精神。樱花的花期很短,盛开一周之后,便开始纷纷飘零坠落,春风徐来时,落下一阵又一阵的花瓣雨。日本人用樱花短暂而灿烂的生命,来比喻武士道精神,说:“花为樱木,人则武士。”日本明治时代著名学者新渡户稻造,也曾在其用英文著述的名作《武士道》一书的开章里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如同日本的象征——樱花一样的事物。”虽然日本的学者与武家,将樱花与武士道精神相提并论,但对于普通的日本人而言,他们所喜爱的只是樱花本身,樱花的细腻与纤细,带给人无名的感伤,樱花短暂的开放令人感怀生命即逝,从而愈加珍惜生命之可贵。樱花不仅代表着日本人的精神,也隐藏着一份日本人的宗教心。古代从事农业的日本人,从樱花的开放中预测一年的凶吉,将樱树当作圣树来信仰,这种源于古代的、对樱花质朴的信仰,代代流传下来,演变至今成了每年春天日本列岛的人们对于“樱花前线”(樱花开花的花期)的预测,以及赏樱的期待。如同樱花像潮水一般开放那样,日本人的“赏樱行动”也如同潮水一般“汹涌”。樱花盛开的周日,家家户户都“倾巢而出”,老老少少全都“移民”到了樱花树下。铺上一大块野餐布,打开特意准备的“赏樱便当”,邀请谈得投缘的亲友一起喝上一杯,喝得醉了便倒头在樱花树下做个樱花梦。梦醒时分,华灯初上,夜色朦胧中的樱花别样娇美,隐隐约约中令人遐思,在夜樱中再度举杯,借着微醉载歌载舞。柔美的樱花洗涤去人们日常生活的疲惫,唤醒人们内心中封存许久的幽幽情怀。樱花的花朵绚丽短暂,而樱树的树龄却可以高寿长达千年之久,令人遐想着在古老樱树里,是否居住着千年的灵魂。在日本的许多文学作品里,樱花不仅被描述成仙子,也被描述成女鬼,既清雅圣洁,又妖冶淫荡,即灿烂又静谧,既大胆又含蓄,既复杂又单纯。樱花,这种雅俗共赏的花朵,不仅代表着日本这个民族的精神,还代表着日本这个民族复杂而矛盾的性情。日本人的精致与繁琐这两天在家看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先生的随笔集《浮世物语》,其中有一篇随笔《工巧》,说他在东京街头看日本人给人擦皮鞋:“东京街头擦皮鞋,我看着有趣的是工具之多。所谓工具,除了刷子、鞋油还有布,居然布有多种,换来换去地擦。”又提到日本的农家,说“再小的农家,各式各样的锄头也挂满一墙”。不似中国人讲究的是“一种工具多种用途。……以一器多用为能事”。想想真是这样呢。举个身边的例子:俺家小学生去上学,光是鞋子就得每天准备三双:一双运动鞋,用来穿在脚上;一双白色布鞋,用来进学校玄关的时候更换入室(日本的小学进教室前都得换上室内专用鞋);此外还得另准备一双体操鞋——这双体操鞋是在室内体操场上体育课时专用的。除了鞋子,还有配套的衣服:体育课使用的体操服和体操帽;游泳课使用的游泳套装(包括游泳帽、游泳衣、潜水眼镜、大浴巾等),总之每个周一去学校,都弄得跟搬家似的,大包小包拎上一大堆去学校,到了周五又再大包小包拎回家来清洗。精致吧?够精致的,繁琐吧,也真够繁琐的。而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式精致与繁琐,大概首推日本料理与和服。日本料理的碗碟之多,地球人都知道:吃鱼得使用鱼盘,吃天妇罗得使用天妇罗专用的篮子与滤油纸巾,吃日式蛋羹得使用专用的小木勺,即使是咸菜与芥末酱油等调味品,也得配备专用的小碟,如此一来,满桌子的碗碟,令品尝日本料理的人都惊呼:日本料理是用来“看”的料理!此外还有日本的和服。若想穿上一套正宗的日本和服,光“穿”所花费的时间,就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而且穿上之后,还行动极其不便(特别是想去洗手间的时候),所以来日本旅游且想试穿和服者,千万千万小心了。当然现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日本女性都不穿和服了(除了日式料理店的女将们和酷爱和服的老太太们以外)。不过虽然不常穿和服,但日本女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着装,依旧有许多繁琐的讲究。例如礼服,根据场合不同,礼服要求也完全不一样。所以,若长期生活在日本,又有一定社交圈子的人,起码得准备下面几种场合的礼服以随时备用: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学校时的入园式或入学式的礼服,婚宴礼服,丧事礼服,周末派对时穿的半礼服,参加日式茶会时的礼服还有听音乐会需要的晚装等,每套服装当然要配备不同饰品与不同的手袋与鞋子,由此计算一下成本,这样的精致与繁琐还挺花钱的。不过这还只是礼服。日常生活中的便服,日本女子们也都要根据场合不同来分门别类的。与我很要好的一位日本太太,光围裙就有十多条,分别为:烧饭专用,染布专用,给果树喷药专用,去菜园专用,种花插花专用……看到人憋不过气来。这种“精致的繁琐”若再沾上某种爱好,那又更上了一层。例如就有这样的日本人:属于疯狂爱车族,名车发烧友,这类人住旧的廉价公寓,每天吃泡面,省下来的钱都用来购置名车。朋友就介绍过他知道的一位超级奔驰发烧友,省吃省用购置了两台奔驰,一台白色,一台黑色,开白色奔驰出门就穿一身白衣;开黑色奔驰出门就着全身黑装。这个例子虽然有些特别,但日本人的“精致的繁琐”也可见一斑。讲究“先辈”、“后辈”之分的日本人每天早上,都有一只来历不明的猫在我家的院子里散步,慢慢地从院子的西边踱到院子的东边去。当初搬家来大阪,看了N处房子之后选中这里,就是看中这儿有个大院子,而且这幢独家独院的日式小楼建在接近山顶的山腰之上,站在二楼的阳台俯视山坡下的街道和电车,很有高高在上的临风之感。站立在这样的角度看大阪,虽然我只是个外来人,却居然有了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但那只来历不明的猫对我无中生有的优越感不屑一顾。它每天悠悠然从我家院子的西头走到东头,眼神里带着一种老到的傲慢。那只猫用它全身的肢体语言告诉我:它在大阪生活的时间远远比我长,它走过的这条院子的路比我吃的盐更多,虽然现在这个院子属于我,但它是“先来的”,我是“后到的”,它活该是我的“猫先辈”才对,所以它不用跟我打招呼,也可以在我家院子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地逍遥自在。这只该死的日本猫!日本人所谓“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精神不学,这种“论资排辈”摆出“先辈”面孔的姿态倒学会了。日本猫尚如此,日本人就更不用说了。迄今为止,我就还从来没有见过比日本人更讲究“先辈”与“后辈”之分的民族。随手捡来个例子:我家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4月份开学不久,就从学校带回来一张班级通知,通知上书写几个大字:“二年级的小先辈”——没错,因为上了二年级,下面就有新入学的一年级了。为此,通知上要求“二年级的小先辈”要在开学一周内带领“一年级的新后辈”参观学校各处,了解学校设施,并记住校园里的路线图。查阅一下日本人对于“先辈”的定义,这么写:“先辈,就是指入学或就职比自己哪怕只早上一年的人。”也就是说,日本人所言的“先辈”,与年龄没有关系,即使你年龄比对方大,但对方入学或就职比你早,对方就是你的“先辈”。按照日本人的处世法则,“先辈”对“后辈”有照顾的责任与义务,而“后辈”在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想要很快适应并被接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先辈”搞好关系。学生时代的“先辈”与“后辈”之分,比较简单。日本从中学开始有各种各样的“部门活动”,例如“棒球部”、“足球部”、“书道部”等,日本人简称其为“部活”。参加各类“部活”并由此交朋结友,是学生时代学习人际关系的一种,因此,对于想加入“部活”的“后辈”而言,得学会听从“先辈”的指导,首先获得“先辈”的认可,才能真正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因为这种奇妙的“先辈与后辈”的关系,所以,对于新手“后辈”而言,遇到什么样的“先辈”,对于以后的人生与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遇到一位善良又有责任感的“先辈”,那将是“后辈”莫大的福气,因为“先辈”不仅会维护着你,还会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但若遇到一位心术不良的“先辈”,那就惨得大了,你不仅会沦落为“先辈”的跟班,甚至还会被欺负到连做人的尊严也没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日本的校园里,时有凌辱事件发生的原因。相比之下,职场中的“先辈”与“后辈”之分就有些复杂了。虽然日本企业里有论资排辈,讲究“年功序列”的习惯,但是有能力的“后辈”也会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而超越“先辈”甚至成为“先辈”的上司,这种时候,如何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就非常需要为人的技巧了。例如“我家谁谁”所在的公司,是很典型的日本企业。公司里有一位次长,入社时间长,资格非常老,但这位次长的后辈都当上公司董事了,次长还是次长,20多年没有变化。但次长若去公司总部出一次差,做了董事的“后辈”再忙也必定抽出时间陪次长“先辈”喝酒,听他满腹牢骚,并依旧客客气气地尊其一声“先辈”。因为工作中虽然早是上下级关系,但工作之外,“先辈”永远还是“先辈”。日本大男人的“爱妻事业”“幸子,我爱你!”“芳枝!现在依然喜欢你!”天空晴朗的午后,在距离轻井沢30公路的群马县嬬恋村,标高1000米的卷心菜地中心,有一群日本大男人正在朝着自己的妻子大声喊出爱。他们中间有的三十不到,有的八十出头,他们之所以从日本的全国各地赶来汇聚在这片开阔的菜地上,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站在卷心菜地的中心,大声对妻子呼唤“我爱你”。“站在卷心菜地的中心呼唤爱”——这一活动的策划灵感来源于《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这部感人的纯爱文学作品。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日本爱妻家协会”的山名先生。“爱妻家协会”成立的契机今年50岁的山名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广告策划人。现在自己经营着一家广告策划公司。问到“爱妻家协会”的成立契机,山名先生告诉笔者,主要源于他自己的一次离婚经历。33岁那年,山名先生与第一任妻子结婚,当时他是个典型的日本式思维的男人,认为男人爱妻子的最好表现,就是努力工作,埋头赚钱。对于男人而言,没有比工作更重要的。工作第一,妻子第二。因为埋头于策划方案、广告计划,连续深夜回家而忽视了妻子的存在,山名先生的第一次婚姻在持续了8年之后,以离婚告终。离婚之后的山名,感觉自己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他痛感在日夜忙碌之中,失去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因为男人要赚钱,所以女人就应该忍耐着呆在家里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妻子第一,工作第二。”这是山名的现任妻子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再婚后的山名,这次发誓要让自己的妻子感受到幸福,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个偏执的“工作狂”,而是将工作之外的时间用在与家人团聚,和妻子共处,享受家庭之爱所带来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令山名惊奇地发现:以前因为工作忙碌,加班无止无尽,他很容易性情急躁,生意也不顺畅。而现在他为自己的时间留出些空白之后,他的性情变得安静沉着,心平气和起来,与人打交道时更加充满自信。山名说:虽然花在公司的时间比过去少得多,但公司业绩却比过去还好。而山名也被朋友们戏称为“爱妻家”。“大约是2004年的一个秋天吧,有一天,突然觉得这样与自己的妻子在一起,是件十分幸福的事。”山名说。他希望能将这种回归家庭的幸福感传染给更多人。2005年4月,“日本爱妻家协会”诞生了,协会总部设立在日本群马县的嬬恋村。之所以将总部设立在日本乡间的嬬恋村,是因为日本历史上有名的神话人物“日本武尊”在东征时行走到现在的嬬恋村时,听到自己的爱妻弟橘姬舍身投海的厄讯,当众大声哭喊“我的爱妻啊~~”嬬恋村由此得名。山名和他的爱妻家朋友们,认为日本武尊是日本爱妻家的开山老祖,所以不仅将“爱妻家协会”的总部设立在嬬恋村,还追认日本武尊为“爱妻家协会”的名誉会长。爱妻家们的特色“爱妻运动”“爱妻家协会”的五大“爱妻铁则”:1.做一做:做一件让妻子高兴的家务;2.说一说:将心里的感谢说出来;3.听一听:听听世上的事和今天发生的事;4.扔一扔:炫耀、害羞、主张、面子;5.变一变:变回恋爱时期的心贴心。爱妻家协会在成立之初只有10个人,都是山名身边的好朋友,但现在已经发展为150多人的民间组织,协会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别出心裁的爱妻活动,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站在卷心菜地的中心大声呼唤爱”以及“在日比谷公园对妻子大声说出爱”、“男人归家大作战”、“夫妻手牵手计划”、“给妻子送花计划”、“拥抱妻子计划”等。这些通俗直接的爱妻活动主题,看起来简单,但爱妻家们可都有板有眼地细分步骤或方法的。例如“拥抱妻子计划”这个活动主题,就有如下的细分:1.常规拥抱:每天出门时在玄关处的“常规拥抱”;2.伺机拥抱:在等待电车、等待红绿灯时的“伺机拥抱”;3.纵向拥抱:如同恋人拍照时那样从背后紧紧拥抱;4.横向拥抱:相互搂着腰紧贴在一起行走的高难度拥抱。看看上面关于拥抱方式的划分,可见“爱妻家”的这个“家”字,绝不是无缘无故添加的,爱妻要爱得透彻,爱得如同做学问般进行各项“爱妻研究”,方才配得上“爱妻家”的头衔。每年的1月31日,是“爱妻家协会”制定的“爱妻日”。“爱妻日”这一天,爱妻家协会的爱妻家们号召全日本男人行动起来,实施“男人归家大作战”。要求男人们每年1月31日这一天必须在8点之前回家,并在8点至8点03分这三分钟时间内,制造浪漫氛围,呼唤妻子的名字,凝视妻子的眼睛。山名告诉笔者说,这一活动从2008年开始,已经持续三年了,因为“归家大作战”是在各自的家庭中进行,所以具体人数无法统计,但是这一活动开始之后,他们的“爱妻家协会”网站收到了近500条参加者写下的留言和邮件。这些留言和邮件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如果有一百万名男人都能在晚上8点回家,一起对自己的妻子说‘我爱你’,也许世界都会要变得和平许多吧。”山名先生说。将“爱妻事业”进行到底“日本爱妻家协会”成立5年来,每年定期主办爱妻活动,并因其幽默与特色而拥有不小的影响力。爱妻家协会总部所在地的群马县嬬恋村,如今被爱妻家们誉为“爱妻圣地”,不仅吸引日本国内的游客,甚至还吸引着来自新西兰等其他国家的爱妻家们。那片标高1000米、爱妻家们在每年秋天大声对妻子喊出爱的卷心菜地,也被人们命名为“爱妻之丘”,成了当地的一个新景点。作为振兴地域经济的杰出案例,嬬恋村和爱妻家协会为此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总务大臣奖,以表彰他们为振兴地域经济所作出的贡献。不过,爱妻家们活动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振兴地域经济这么简单呢。“妻子是除自己之外最为贴近自身的‘他人’,如果珍惜妻子的人增加,也许世界会变得稍许丰富与和平一些。源于这样的甜蜜理想,我们向世界推广或许是日本独特文化的爱妻家这一文化活动。”这是爱妻家协会的“爱妻理念”,爱地球,爱环境,爱和平,这一切“爱”都应该从自己身边的最亲近的人和事开始,比防止地球温暖化更重要的,是防止家庭寒冷化。为此,爱妻家们说:“热爱妻子是男人的工作之一。”虽然“爱妻家协会”只是个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但爱妻家们却是将热爱妻子当成事业来对待,并要将这份“爱妻事业”进行到底。有位年过半百的“爱妻家”在爱妻家协会的网站上,曾给自己的妻子写下了一段这样的留言:“意想不到的裁员,没有积蓄也没有应得的退休金,年过50岁再就职的残酷,在无以言状的不安中,只会歇斯底里地嚎叫大哭……这样的我即使被你训斥也是毫不奇怪的,可是你却一直默默地承受着。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报你的这份温柔与信赖,谢谢你,我会努力!”看来,热爱自己的妻子这件事,的确是值得男人们一辈子作为事业来对待的,因为热爱妻子的男人,不仅可以带给社会一份平和,也能带给家庭一份安定,并同时能从对妻子的爱中收获一份努力的勇气。日本男人会成为中国男人的镜子吗?每天早晨或黄昏,都有一对老夫妻携着手,慢慢地踱着步从我家门前经过,如果那个时候我正在院子里忙碌,那对老夫妇就会停下来跟我说话,我注意到这对70岁或是80岁左右年龄的老夫妇,即使只是每天在家门附近的例行散步,但都一定穿戴十分整齐,小巧的老妻子虽然已经满脸皱纹,但一定不会忘记给自己化上一个精神焕发的妆,并在左边的衣襟别上一朵别致的胸花。每次老夫妇停下来跟我说话的时候,我都会大声地赞美老妻子当天的妆容美丽,衣襟上的胸花也十分雅致得体。通常这个时候,老妻子会像小姑娘一样害羞起来,而她身边的老丈夫则微笑着代替老妻子说:“谢谢。”这对每天携手散步、相依相偎的老夫妇,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看到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幻想自己老后的样子。我相信,在日渐人口老龄化的日本,像他们一样携手走完人生的恩爱夫妻,一定是非常多的。但凡事也有例外。前段时间在日文网站看到一篇新闻,转载的是3月3日《周刊现代》的一篇报道,说“希望丈夫早死的熟年妻子越来越多”并列举如下事例:事例一:今年57岁,在某大公司就职的大塚洋二(假名),预定还过三年退休。虽然离退休还有三年,但大塚洋二已经将未来的人生设计好了:在青年壮年时期,每天埋头工作,家里一切全靠妻子打点,所以,大塚洋二决定退休之后,要多花时间陪伴妻子,夫妻二人一起去温泉度假、去海外旅游……大塚洋二甚至还希望能跟着妻子一起去跳妻子多年来热衷的社交舞。因此,在和妻子聊天,谈到退休生活安排的时候,大塚洋二对妻子说:“退休之后,一切都以你为主,以你的幸福优先。”大塚洋二这么说的时候,原以为妻子会高兴会感动,但谁知一贯温柔的妻子却突然大发雷霆,怒吼:“什么?到这个时候你才说什么‘以你的幸福优先’?这之前你都干什么去了?我的人生被你给彻底毁了,你真希望我幸福,就快点死!”事例二:在某IT企业供职的40多岁某男A,因为工作出色,几年前被提拔到公司董事的职位,不仅成为公司数一数二的人物,每个月的工资也翻了N倍。按理,这位A先生的妻子应该非常高兴了。可是,有一天,A先生半夜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妻子手拿点火器,恶狠狠地站在自己床前,咬牙切齿地说:“去死吧,你!”A先生闻言大吃一惊,回忆起自己做董事的这几年,每天回到家都是凌晨甚至早晨,周末好不容易有一天休息,也用来陪客户去打高尔夫,妻子多次对他说“什么时候一起去家庭旅游吧”,“结婚纪念日找个喜欢的地方一起吃饭吧”,都被他以“工作太忙”为由拒绝,于是日积月累,引发了妻子无法继续忍耐的怨恨。2009年日本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局做过一个公开调查,在1077名接受调查的男性中,有17.8%的男性,也即平均5个人中有1个人回答说感受过来自妻子的威胁和厌恶,其中感受到生命威胁的达4.7%。这些感受到来自妻子的威胁的男性,主要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熟年男性,50~60岁的日本男人,他们年轻的时候,正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日本,如同现在的中国,地价高腾,物价升涨的同时,也充满了可供积极钻营的机遇,男人主外,事业为本;女人主内,孝夫育子,是日本大多数家庭的基本模式。那个时候的男人,年轻,充满雄心壮志,他们的青春不属于家人和妻子,而是属于外面的世界。等到他们衰老,想要回归家庭的时候,却发现,他一直以为最安全的、始终会在家守候他的女人,已经因为怨恨而内心对他充满了疲惫与厌倦。日本的社会问题专家将日本的熟年夫妇的问题,归纳为“三K问题”:经济问题、健康问题、心(理)的问题”(经济、健康、心这三个字的日文字母都以“K”打头),专家们发现,带给这些妻子们怨恨或厌恶的根源,居然都是些在男人们看来毫不起眼的小事,例如“十多年前,丈夫曾经忘记自己的生日”,“回到家就倒头大睡,对自己毫无兴趣”等。当然,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男人们认为妻子和家人花的是自己赚的钱,于是理所当然地以为“谁赚钱谁就是老大,就得听谁的”,这样的思想所带来的大男子作风,也是引发妻子怨恨的根源。虽然日本和中国的国情有很大不同,但目睹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回顾过去日本的高度经济成长期,从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中,仍然可以寻找到某些相似之处。看看日本老男人们的悲凉晚景,每天在外忙于赚钱应酬的中国男人们,也许很有必要及时反思些什么。但愿这些日本男人不会成为中国男人老后的一面镜子。日本的“冷饭”与中国的“热菜”有段时间我热衷于做日式便当,红红绿绿地摆在便当盒里,煞是好看。心中得意,拍了N多张照片摆到网上来,“守株待兔”般专门等着朋友们的表扬。可是我最亲密的一位朋友却毫不客气批评我了:“你做的便当虽然好看,但冷冰冰的不适合中国人的胃。中国人习惯的是热饭热菜热汤。”这样的批评真是令人大倒胃口啊!受了打击,所以我现在好久不做便当也不贴照片了。不过想想,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肤色、脸孔都长得比较接近,但饮食习惯却是如此不一样。因为饮食习惯的不一样,性情也因此大大地不一样。日本料理是“冷料理”:生鱼片,生蔬菜,冷饭团,全是冷的、凉的。当然日本人也会给这些生冷食物配个汤,但绝不会是“热汤”,而是“温汤”。日本的“热汤”只在澡堂里有,因为日本人管洗澡水叫“汤”。吃多了生冷的东西,日本人的性格也自然和他们所吃的料理一样。说好听点是日本人很理智,说难听点就是日本人其实和他们的料理一样“生冷”。大家都说日本料理是用来“看”的料理。日本料理讲究造型,追求视觉的美感。这也有些类似日本人的为人,例如日本人讲究公共场所的礼仪,追求待人接物的得体。这些看在人们眼里,就很美,礼仪之美。但是日本料理很少有香味,看上去很美,却刺激不了人的食欲。这就像你与日本人打交道一样,你时刻感受到对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学峰不戴口罩的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