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的意思

《诗经》植物图解(下)
我的图书馆
《诗经》植物图解(下)
【龙】释名草名。《诗·郑风》隰有游龙。《陆玑·草木疏》一名马蓼,生水泽中,今人谓之小荭草。初夏开花成穗,略带红色。又称大蓼。 《本草纲目·草五·马蓼》:“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种。”诗句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山有扶苏【茹藘】 rú lǘ 【蕑】 jiān释名茹藘,即茜草。其根可作绛红色染料。《诗·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毛 传:“茹藘,茅蒐也。” 孔颖达 疏引 李巡 曰:“茅蒐,一名茜,可以染絳。”又可指茹藘所染之绛红色。《诗·郑风·出其东门》:“縞衣茹藘,聊可与娱。” 毛 传:“茹藘,茅蒐之染女服也。”蕑,《诗·郑风》士与女方秉蕑兮。《传》蕑,兰也。《尔雅翼》蕑草,大都似泽兰。《盛弘之·荆州记》都梁县有山,山下有水清泚,其中生兰草,名都梁香,因山为号。其物可杀虫,毒除不祥。故郑人方春三月,于溱洧之上,士女相与秉蕑而祓除。诗句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东门之墠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出其东门士与女,方秉蕑兮。 溱洧彼泽之陂,有蒲与蕑。 泽陂【勺药】释名即芍药。古人离别常用以相赠。《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药。” 毛 传:“勺药,香草。” 陆德明 释文:“芍药,香草也。《韩诗》云:‘离草也。’”诗句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洧【柳】释名《说文》小杨也。《埤雅》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颠倒植之皆生。诗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东方未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采薇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小弁有菀者柳,不尚息焉。 菀柳【莠】 yǒu释名即“狗尾草” 。一年生草本植物,样子很像谷子。《诗·齐风》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孟子》恶莠恐其乱苗也。《赵注》莠之茎叶似苗。《鲁语》马饩不过稂莠。《注》莠草似稷而无实。诗句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甫田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大田【藚】 xù释名《说文》水舄也。《尔雅·释草》藚,牛唇。《诗·魏风》彼汾一曲,言采其藚。《疏》今泽泻也。《本草》藚断,药名。诗句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汾沮洳【枢】释名《诗·唐风》山有枢。《草木疏》枢,其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茹,美滑于白榆。诗句山有枢,隰有榆。 山有枢【榆】释名《说文》榆,白枌。《陆玑·草木疏》榆有十种,叶皆相似,皮及木理异。《尔雅》释榆者三:一曰藲荎。郭注:今之刺榆。疏:《诗·唐风》山有枢是也。一曰无姑,其实夷。郭注: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所谓芜荑是也。一曰榆白枌。疏:《诗·陈风》东门之枌是也。诗句山有枢,隰有榆。 山有枢【杻】 niǔ释名《诗·唐风》隰有杻。《陆玑疏》檍也。叶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多曲少直枝,叶茂好,二月开花如练而细蕊盖树,名万岁枝。或谓之牛筋,材可为弓干。诗句山有栲,隰有杻。 山有枢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南山有台【椒】释名《说文》莍也。《尔雅·释木》椒樧丑莍。《注》莍萸子聚生成房貌。《疏》椒者,樧之类,实皆有莍汇自裹。《诗·唐风》椒聊之实,蕃衍盈升。《陆疏》聊,语助也。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蜀人作茶,吴人作茗。今成皋山中有椒,谓之竹叶椒。东海诸岛亦有椒树,子长而不圆,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此,肉作椒橘香。诗句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椒聊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东门之枌有椒其馨,胡考之宁。 载芟【栩】释名即柞木。《说文》杼也。其实皂。一曰样。《徐》曰皂斗谓之样,亦栗属也。《诗·唐风》集于苞栩。《草木疏》今柞栎也。徐州人谓栎为栩,其子为皂斗。诗句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鸨羽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东门之枌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 四牡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 黄鸟【稻】【粱】释名稻,《说文》稌也。《韵会》有芒谷,即今南方所食之米,水生而色白者。《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稻曰嘉蔬。《诗·豳风》十月穫稻。《周礼·地官·稻人》掌稼下地。《疏》以下田种稻,故云稼下地。《史记·夏本纪》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尔雅翼》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一名稌。然有黏,有不黏,今人以黏为糯,不黏为粳。又有一种曰籼,比于粳小,而尤不黏,其种甚早,今人号籼为早稻,粳为晚稻。《六书故》稻性宜水,亦有同类而陆种者,谓之陆稻。记曰:煎醢加于陆稻上,今谓之旱棱。南方自六月至九月穫,北方地寒,十月乃穫。粱,《说文》米名也。《篇海》似粟而大,有黄青白三种,又有赤黑色者。《韵会小补》粱,粟类,米之善者,五谷之长,今人多种粟而少种粱,以其损地力而收穫少也。《尔雅·释草注》虋,赤粱粟。芑,白粱粟。《周礼·天官》犬宜粱。《疏》犬味酸而温,粱米味甘而微寒,气味相成,故云犬宜粱。《广志》有具粱、解粱,有辽东赤粱。《本草》白粱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有襄阳竹根者最佳。黄粱出青、冀。《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閒黄粱。《注》《本草》香美逾诸粱,俗呼竹根黄。诗句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鸨羽十月穫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国风·豳风 七月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小雅·甫田之什 甫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白华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閟宫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 黄鸟【蔹】 liǎn释名蔓草。《诗·唐风》葛生蒙楚,蔹蔓于野。《疏》蔹似括楼,叶盛而细。五月开花,七月结球形浆果,根入药。诗句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葛生【杨】释名《诗·秦风》隰有杨。《崔豹·古今注》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栘杨圆叶弱蒂,微风大摇。又有赤杨,霜降则叶赤,材理亦赤。诗句阪有桑,隰有杨。 国风·秦风 车邻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东门之杨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南山有台汎汎杨舟,载沉载浮。 菁菁者莪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巷伯汎汎杨舟,绋纚维之。 采菽【郁】释名《诗·豳风》六月食郁及薁。《传》棣属。《陆玑疏》其树高五六尺,其实大如李,色正赤,食之甘。诗句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 国风·豳风 七月【苞棣】 bāo dì释名即棠棣。《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郭璞注:“今山中有棣树,子如樱桃,可食。” 花黄色,春末开。 唐 李商隐 《寄罗劭兴》诗:“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冯浩 笺注:“《尔雅》分列唐棣、栘,棠棣、棣,而疏以《召南·唐棣之华》、《小雅·常棣之华》分属之。《本草》合引於郁李下。今且未细剖,而其花或白或赤,皆不言黄。故 程氏 谓今人园圃中有名棣棠者,花繁黄色, 义山 其指此耶?所揣颇似之矣。”诗句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晨风【檖】 suì释名檖树。一名赤罗,一名山梨。其果实较一般梨子为小。《诗 秦风 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毛 传:“檖,赤罗也。” 陆玑 疏:“檖,一名赤萝,一名山梨,一名鹿梨,一名鼠梨。今人种之,极有脆美如梨者。” 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 辩证》:“又与苞櫟、苞棣、树檖非类,直是当时梓榆耳。”诗句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晨风【荍】 qiáo释名《诗·陈风》视尔如荍。《传》荍,芘芣也。陆疏:似芜菁,华紫绿色,可食,微苦。《尔雅翼》一名锦葵花。诗句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东门之枌【紵】 zhù释名《说文》苘属。细者为絟,粗者为紵。《急就篇注》紵,织紵为布,及疏之属也。《书·禹贡》厥贡漆枲絺紵。《诗·陈风》可以沤紵。《陆玑疏》紵,亦麻也。《周礼·天官·典枲》掌布缌缕紵之麻草之物。《注》白而细疏曰紵。《左传·襄二十九年》子产献紵衣焉。《注》郑地贵紵。《史记·司马相如传》揄紵缟。《注》紵,织紵也。诗句东门之池,可以沤紵。 东门之池【菅】 jiān释名《玉篇》茅属也。《诗·小雅》白华菅兮。《疏》已沤为菅。《左传·昭二十年》无弃菅蒯。《注》菅似茅,滑泽无毛,筋宜为索,沤与曝尤善。诗句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东门之池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白华【旨鷊】 zhǐ yì 【旨苕】 zhǐ tiáo释名苕,《诗·陈风》邛有旨苕。幽州人谓之翘,夏生,茎如劳豆而细,叶似蒺藜而青,其茎绿色,可生食,如小豆藿。鷊,鷊有二义,一指绶鸟,亦名真珠鸡,头似雉,项下绶彩斑斓。一指绶草,多年生矮小草本。夏季开花,花小,白而带紫红色。因小草有杂色,似鷊鸟五色绶文,故名。诗句中唐有甓,邛有旨鷊。 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 防有鹊巢【苕】 tiáo释名《诗·小雅》苕之华,芸其黄矣。《注》陵苕,一名鼠尾,亦名凌霄、紫葳。生下湿水中,七八月中花紫,似今紫草花,可染皂,煮以沐发即黑。诗句苕之华,芸其黄矣。 苕之华【蔚】 wèi释名《说文》牡蒿也。 菊科。一种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药。诗句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蓼莪【蓍】 shī释名《诗·曹风》浸彼苞蓍。《传》蓍草也。古代常以其茎用作占卜。《说文》蒿属,《易》以为数。天子蓍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白虎通》蓍之言耆也,阳之老也。《易·系辞》蓍之德,圆而神。《韩诗外传》孔子出游,妇人中泽而哭,孔子问焉,曰:乡者刈蓍薪,亡我蓍簪。诗句洌彼下泉,浸彼苞蓍。 下泉【薁】 yù释名蘡薁也。《诗·豳风》六月食郁及薁。《注》薁,蘡薁也。《疏》蘡薁者,亦是郁类而小别。晋宫阁铭云:华林园有车下李三百一十四株,薁李一株。车下李即郁,薁李即薁,二者相类而同时熟。诗句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 国风·豳风 七月【葵】释名《玉篇》菜名。《诗·豳风》七月烹葵及菽。《仪礼·士虞礼》记注:夏秋用生葵。《王祯·农书》葵,阳草也,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尔雅翼》天有十日,葵与之终始,故葵从癸。《左传·成十七年》,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诗句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 国风·豳风 七月【枣】释名《说文》果名。《小尔雅》棘实谓之枣。《埤雅》大者枣,小者棘。于文并刺为棘,重刺为枣,盖枣性重乔,棘则低矣。诗句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 国风·豳风 七月【樗】 chū释名即 臭椿。恶木也。《诗·豳风》采荼薪樗。《陆玑疏》樗,树及皮皆似漆,青色,叶臭。《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不中规矩。《唐本草》椿、樗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苏颂·图经》椿叶香,可啖。樗气臭,北人呼为山椿,江东人呼为鬼目。诗句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国风·豳风 七月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我行其野【果臝】 guǒ luǒ释名植物名。即栝楼。《诗·豳风·东山》:“果臝之实,亦施於宇。” 郑玄 注:“果臝,栝楼也。” 亦作“ 栝蔞 ”。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卷须,以攀缘他物;。果实卵圆形,橙黄色。中医用来做镇咳祛痰药。其果实亦称“ 栝楼 ”。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察疑》:“栝蔞似瓜,愚者食之。” 五代 丘光庭 《兼明书·礼记·王瓜》:“今验栝楼,立夏之后其苗始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栝楼》:“栝楼即果臝,二字音转也。” 王国维 《观堂集林·〈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下》:“栝楼亦果臝之转语。”又《淮南子·时则训》:“孟夏之月……王瓜生。” 高诱 注:“王瓜,栝楼也。” 五代 邱光庭 《兼明书·礼记·王瓜》:“《月令》:立夏之后十日王瓜生……王瓜即栝楼也。栝楼与王瓜形状藤叶正相类,但栝楼大而土瓜小耳。以其大於土瓜,故以王字别之,《尔雅》诸言王者,皆此类也。”诗句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东山【駮】 bó释名《诗·秦风》隰有六駮。《传》駮如马。《疏》陆机云: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駮荦,遥视似駮马,故谓之駮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兽。诗句山有苞栎,隰有六駮。 晨风【苹】 【蒿】 【芩】 qín释名苹,《诗·小雅》食野之苹。苹,青蒿也。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细裂如丝,有特殊气味。茎、叶可入药。嫩者可食。也叫“香蒿”。蒿,《说文》菣也。《诗·小雅》食野之蒿。《传》蒿,菣也。《礼·月令注》蒿亦蓬萧之属。《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注》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通呼为蒿。《陆佃·诗疏》蒿,草之高者。芩,《说文》草也。《诗·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芩。《疏》根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咸处为草,真实牛马亦喜食之。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小雅·鹿鸣之什 鹿鸣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蓼莪【台】释名草名。《尔雅·释草》艾,冰台。《疏》艾,一名冰台,即今艾蒿也。《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台,夫须也。《疏》夫须,莎草也,可为蓑笠。《又》彼都人士,台笠缁撮。《传》台,所以禦暑。笠,所以禦雨也。《笺》台,夫须也。都人之士,以台皮为笠。诗句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南山有台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都人士【莱】释名又名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说文》蔓华也。《玉篇》藜草也。《诗·小雅》北山有莱。《疏》莱,草名。其叶可食。诗句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南山有台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十月之交【枸】释名《说文》木名。《诗·小雅》南山有枸。《陆玑·草木疏》枸树高大如白杨,子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蜀以为酱。亦书作蒟。诗句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南山有台【蓼】 liǎo释名《说文》辛菜。《诗·周颂》予又集于蓼。《本草·释名》蓼类性皆飞扬,故字从翏,高飞貌。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叶味辛,可用以调味。诗句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小毖其笠伊纠,其鎛斯赵,以薅荼蓼。 良耜【莪】 é释名《玉篇》萝莪,蒿属。《诗·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传》萝蒿也。《疏》陆玑云:生泽田渐洳之处,叶似邪蒿而细,科生三月,中茎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颇似蒌蒿。又《小雅》蓼蓼者莪,非莪伊蒿。《尔雅翼》莪即古之蘩。始生为莪,长大为蒿。诗句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菁菁者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蓼莪【榖】 gǔ释名《说文》楮也。《诗·小雅》爰有树檀,其下维榖。《注》恶木也,《本草》作构。《尔雅翼》叶无瓣曰构。《埤雅》皮白者榖,皮斑者楮,盖一物三名也。《陆玑诗疏》幽州人谓之榖桑,或曰楮桑。荆、杨、交、广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诗句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鹤鸣【蓫】 zhú释名《诗·小雅》我行其野,言采其蓫。《传》蓫,恶菜也。《笺》牛蘈也。陆注:今人谓之羊蹄菜。《尔雅·释草》蓫薚,马尾。也即“商陆”。诗句我行其野,言采其蓫。 我行其野【葍】 fú释名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花叶似蕹菜而小,对农作物有害。《诗·小雅》言采其葍。《传》葍,恶菜也。《注》大叶白华,根如指,正白,可啖。诗句我行其野,言采其葍。 我行其野【莞】 guān释名《说文》草也,可为席。《诗·小雅》下莞上簟。《笺》小蒲之席也。《尔雅·释草》莞,苻蓠。《注》白蒲,一名苻蓠,楚谓之莞蒲。《礼·礼器》莞簟之安而藁秸之设。《前汉·东方朔传》莞蒲为席。《注》莞,今谓之葱蒲。俗名水葱、席子草。诗句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斯干【茑】 niǎo 【女萝】释名茑,寄生也。茎攀缘树上,叶掌状分裂,略作心脏形,花淡绿微红,果实球形,味酸。女萝,亦作“女罗”。 即松萝。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诗·小雅·頍弁》:“蔦与女萝,施于松柏。” 毛 传:“女萝,菟丝,松萝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罗。” 王逸 注:“罗,一作萝。”《汉书·礼乐志》:“丰草葽,女罗施。” 唐 元稹 《梦游春》诗:“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 古直 《哀朝鲜》诗:“女萝附松柏,妄谓可始终。”一说亦泛指菟丝子。诗句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頍弁【柞】 zuò释名《诗·小雅》维柞之枝,其叶蓬蓬。《诗辑》柞,坚韧之木。新叶将生,故叶乃落,附著甚固。诗句陟彼高冈,析其柞薪。 车辖维柞之枝,其叶蓬蓬。 采菽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绵瑟彼柞棫,民所燎矣。 旱麓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 皇矣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载芟【芹】释名《说文》楚葵也。《诗·鲁颂》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笺》芹,水菜也。《尔雅疏》水芹,一名水英。《吕氏春秋》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埤雅》芹洁白而有节,其气芬芳,味不如莼之美,故列子以为客有献芹者,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也。诗句觱沸槛泉,言采其芹。 采菽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泮水【蓝】释名染青草也。《诗·小雅》终朝采蓝。《周礼·地官·掌染草注》染草蓝、茜,象斗之属。《通志》蓝三种:蓼蓝染绿,大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淀,色成胜母,故曰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诗句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采绿【菫】 jǐn释名《诗·大雅》菫荼如饴。《传》菫,菜也。《礼·内则》菫荁枌榆,免薧滫瀡以滑之。《注》冬用菫,夏用荁。《尔雅·释草》苦菫。《注》今菫葵也。又《类篇》曰:药名,乌头也。《尔雅·释草》芨菫草。《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菫。《庄子·徐无鬼》药也,其实菫也。又《淮南子·说林训》蝮蛇螫人,傅以和菫,即愈。《注》和菫,毒药。诗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绵【栵】 liè释名《说文》栝也。《广韵》栵,栭。江东呼栭栗,楚呼茅栗。《尔雅·陆玑疏》叶如榆木,理坚韧而赤,可为车辕。诗句脩之平之,其灌其栵。 皇矣【柽】 chēng释名《说文》河柳也。《诗·大雅》其柽其椐。《尔雅翼》柽叶细如丝,婀娜可爱,天之将雨,柽先起气以应之,故一名雨师,而字从圣。诗句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皇矣【檿】 yǎn释名《说文》山桑有点文者。《书·禹贡》厥篚檿丝。《注》檿丝,蚕食檿桑所得丝,韧,中琴瑟弦。诗句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皇矣【荏菽】 rěn shū释名大豆。《诗·大雅·生民》:“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毛 传:“荏菽,戎菽也。” 郑玄 笺:“戎菽,大豆也。”《尔雅·释草》:“戎叔谓之荏菽。” 郝懿行 义疏:“戎,壬,《释詁》竝云大。壬、荏古字通,荏、戎声相转也。”诗句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 大雅·生民之什 生民【梧桐】释名木名。落叶乔木。种子可食。亦可榨油,供制皂或润滑油用。木质轻而韧,可制家具及乐器。古代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孔颖达 疏:“梧桐可以为琴瑟。”《庄子·秋水》:“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澹泊听,声在无声中。”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局骗》:“馁腹欲餐胡地雪,梧桐巢破凤凰分。”诗句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卷阿【笋】释名《说文》竹胎也。《尔雅·释草》笋,竹萌。《疏》竹初萌生谓之笋。《诗·大雅》其?维何,维笋及蒲。《陆玑疏》笋皆四月生,惟巴竹笋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长数寸,鬻以苦酒、?汁浸之,可以就酒及食。《唐书·百官志》司竹监掌植竹、苇,岁以笋供尚食。《本草》竹有雌雄,雌者多笋,于竹根行鞭时,掘取嫩者,谓之鞭笋。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为冬笋,??可鲜食,为珍品。南人淡乾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可为蔬食。诸竹笋气味甘,微寒,无毒。诗句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韩奕【来牟】 lái móu释名亦作“来麰”。 古时大小麦的统称。《诗·周颂·思文》:“貽我来牟,帝命率育。” 朱熹 集传:“来,小麦。牟,大麦也。” 宋 苏轼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之一:“来麰有信迎三白,薝卜无香散六花。”诗句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周颂·思文于皇来牟,将受厥明。 周颂·臣工之什 臣工【稌】 tú释名糯稻也。《韵会》稻利下湿者。诗句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丰年【茆】 mǎo释名《韵会》凫葵。《郑小同云》莼菜草。《诗·鲁颂》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陆玑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中皆有。《干宝云》今之鴨蹗草,堪为菹,江东有之。又云:或名水戾。一云今之浮菜,即猪莼是也。诗句思乐泮水,薄采其茆。 泮水 附: 搜韵订阅号(sou-yun2),欢迎关注!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搬运】川菜发展史的断裂及其背景(节选) | 吃货研究所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1117295人加入此小组
前言的前言:之前发帖询问辣椒入川之前川菜是什么样的,今天终于看见一篇很系统的文章。但是里面提到的很多的可以吃的植物,我貌似没见过几个,所以,我转到这里,求吃货达人们,能把那些文中提到的能吃的植物给张照片,合适的时候,我们用那些古时的食材,复刻古代的食物。嗯,想想就有点小激动~~这篇我是在喷嚏网看见的,原始出处来自天涯。=================================================================================零、前言 总觉得要议论一个菜系的历史源流和变迁是非常困难的事,结论说某菜系或某菜有久远的历史,这个自然是不难的,但倘若要认真钻研个究竟,就要花作者格外多的精力和时间了。 我的兴趣在调查川菜的发展史,时下无论学术讨论的论文集与书籍,还是报刊和互联网,关于川菜起源的文章,可以说已经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然而遗憾地是,没有一篇文章,一本专门书籍把川菜的起源理清楚,它们不是拾取古代文献里残枝剩叶,未经严格考证和思考,就贸然做出结论,便是凭空穿凿,想当然地得到结论,结果以讹传讹,在广大读者中造成了误导。当前,历史领域里研究文化现象已经蔚然成风,饮食文化是文化领域里的重要分支,可是国内烹饪史界的研究里,却还存在着许多不严谨的地方,这是需要我们努力加以纠正的。
川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它既有可以追溯的悠远历史,又正方兴未艾地冲击着中国饮食文化,并将深刻地影响中国饮食的未来。有趣的是,川菜的历史就像四川历史一样,中经蒙元入侵和清初战乱的破坏,几乎被中断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趣的是,我们从现代川菜的烹饪方式和种类里似乎可以发现它继承了秦汉以来烹饪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几乎在其他菜系里完全消失了。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却发现现代川菜和古典川菜除了总体精神和少数方面以外,几乎没有具体的共同联系,这两个特征使我对川菜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让我思考文化传播的一般现象。
我读过许多介绍川菜史的文章,那些文章语气坚定地认定现代川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中国菜系开始出现南北分野的时候,却又缺乏必要的文献资料以证明其结论。如果说从现存唐以前的古代文献里我们尚能发现齐鲁菜和吴馔的较多资料,那么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古典川菜所留下的痕迹实在是非常稀少和粗略的。就算文献里留下一些似乎确切的名词术语,仍然很难弄清楚它们的本来含义,袁枚就曾评论过杭州西湖醋鱼:“宋嫂鱼羹,徒存虚名。《梦梁录》不足信也。”(注 1)东坡先生发明的“东坡肉”的真实味感如今同样不可知。一、 古典川菜所具有的中国烹饪的共性与现代川菜对这些共性的继承 因此,为了想弄清楚现代川菜与古典川菜之间的发展源流,我们只能凭借间接的资料来加以综合分析,本节,我们将通过对烹调作料的考察来得出一些结论。 ① 姜
早在战国末,《吕氏春秋》已经记载了蜀地的姜驰名于中原(注2),而姜在春秋以前是中原烹饪里的主要调料之一。蜀国所产优良生姜的声誉一直保持到三国时期,东晋葛洪《神仙传》里说:“吴主闻蜀使来,有蜀姜作齑甚好,恨时无此。象曰:‘蜀姜岂不易得?愿羌所使者,并付直。’吴主指左右一人,以钱五十付之,象书一符,以着青竹杖中,使行人闭目骑竹,竹止,便买姜。此人承其言,骑竹须臾已至成都。”这个神话故事说孙权闻蜀汉使者出使东吴,决定用鱼鲙招待他,而烹饪鱼鲙需要使用蜀地的姜粉作为调料,却苦于节令不对,在江南市场上无法购得。吴国著名术士介象为孙权想出了一个办法,派遣一个人骑上竹杖,在法术的驱使下飞往成都买回蜀姜。故事虽然荒诞不经,却向我们提示了三条重要线索:
1) 魏晋时期的巴蜀菜里使用姜作为作料之一;
2) 蜀地所产的姜质量遐迩闻名江南地区;
3) 农产品市场在三国时期已经跨国形成,孙权说“恨时无此”,换句话说,只要时令
符合,江南地区还是能够买到四川地区产的姜的。
这个故事印证了《吕氏春秋》的结论(注2),而今天四川一些地区的生姜仍然以优质享誉全国(注3)。 ② 花椒 花椒是古代烹饪里的重要作料,花椒的使用最早见于《诗。陈风。东门之枌》: “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这首诗指出了花椒是古代祭祀神的贡饭中的香料。花椒作为作料,在我国烹调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花椒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栽种,至今除了四川菜最广泛地使用花椒以外,全国许多地方的菜肴也使用花椒,然而不同地方种植的花椒的香味和麻味差异极大,且在菜肴里放入的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可以说四川菜和河北菜都使用花椒,我们却只能说四川菜有麻味而河北菜却没有麻味。
四川地区在很早以前就以川椒(蜀椒)驰名全国(注4),三国时陆玑《毛诗草木疏》:“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后来,南宋贾似道后人写的《始丰稿。贾氏族谱》:“蜀多美椒,汉州解官归,携其种蒔之,其味辛烈不减蜀椒,至今人称汉州椒云。”这段文字说,贾似道的先祖曾在四川汉州做官,解官后将四川优质花椒种带回浙江(天台地区),后来那里所产汉州椒的香麻程度不减川产,由于蜀椒在古代的影响,我们可以推测古代江浙菜调味也是追求麻味的。从南宋吴氏的《中馈录》、清李化楠的《醒园录》、 民初冲斋居士的《越乡中馈录》里,我们可以发现民国以前江浙家庭菜里一直都使用花椒作为调味香料。
然而奇怪的是,今天全国各菜系里除了川菜(和川菜的亚系--云南菜与贵州菜)以外,其他菜系的品味里,已经没有“麻”味的概念了。据研究,古代平均有四分之一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远大于今天中国菜谱中花椒入谱的比例,从北魏开始到唐,使用花椒的比例逐渐增大,最高的唐代达五分之二,两宋继续保持这个比例,明代稍有下降,达三分之一(注5)。以上事实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调味之一,也是“五辛”之一--花椒及其所产生的麻味,只有在今天的川菜里才被保持并被强烈地发扬。 ③ 芥末 另一样四川和全国共有的调味品可能是芥末,芥末就是芥菜的果实磨成的粉末,它具有强烈的刺激味,并不属于“五辛”(注6)之一,是宋代广泛视为“辣”味的调料,在浦江吴氏的《中馈录》里有“芥辣”的说法,《东京梦华录》里的“辣菜”应该指用芥末调味的小菜。芥菜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知,西汉《尹都尉书》是最早记载种植芥菜的书,东汉《四时月令》也讲到其栽培法,三国华佗弟子所著书《吴氏本草》第一次出现“蜀芥”的名称。《本草纲目》讲芥菜分为蜀芥(大芥菜)和小芥菜,其中,小芥菜就是雪里蕻。虽然现代川菜较少使用芥末作为辛辣调味品(注7),但根据蜀芥在全国的知名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代川菜烹调里是用到芥末的。
除了以上调味品以外,古典川菜里还有全国其他地方菜系共同的作料,例如茱萸、大蒜、胡椒、肉桂。 ④ 茱萸 茱萸有三种,即吴茱萸、 山茱萸和食茱萸。只有食茱萸才是药食兼用的本草。食茱萸有好几种名称。《礼记》称它为“藙”,《广雅》又称它为“樾椒”。中药书上则称它为“欓子”(《本草拾遗》)、“辣子”(《本草纲目》)。古代四川人用“艾子’来称呼它。
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自古相尚的“三香”,很早就有种植。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蒟蒻茱萸……众献而储。”作为香辛调料,古典川菜有下列用法:
一是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做牛羊猪肉菜的调味料。《礼记•内则》言“三牲用藙”,注疏解释说:“今蜀郡作之。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连其实,广长四五寸。一升实可和十升膏,名为藙也。” 一是用整粒做羹臛的调味料。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言“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宋祁还说“作为膏尤良”,称赞“绿实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匹敌”,竟可以与花椒、桂子相匹敌。 一是做酒的味料。北宋赵抃《成都古今记》载:“蜀人每进酒,辄以艾子一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
至明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从上述所引史料可见,食茱萸也是古典川菜继承春秋烹饪作料的重要例子,而且当食茱萸在全国其他菜肴制作里已经绝迹的时候,古典川菜仍然坚持食茱萸的使用,一直到明末清初以后,食茱萸才在以移民为主体的当时四川居民的烹饪调味里消失了。两百年以后,到了清咸丰同治时期,另一种后起的辛香作料辣椒才重新接过食茱萸的班,有趣的是,食茱萸的辛辣味略似辣椒。 ⑤ 大蒜 不用说,大蒜是现代中国烹饪里最重要的作料之一,它最广泛地被用在北方饮食调味里,却在华东烹调里较少使用。相传大蒜是在汉代,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陕西关中地区,以后遍及全国。东汉章帝时,李恂任兖州刺史,将蒜种带到住所种植,后又分赠下属、家眷,从而相传相种,渐渐地从兖州发展至周围各郡、县,成为齐鲁菜的重要作料。以后,大蒜成了“五辛”之一(注6),估计也是古典川菜的辛香调味品之一。今天,川菜的凉拌菜里大蒜仍然扮演了麻辣以外最重要的角色,这是与江浙菜显著不同的地方之一,从这里我们看到现代川菜受到北方菜系的深刻影响。 ⑥ 胡椒 胡椒早在北魏时候就被中国知道,那是西域一种对羊肉加工的作料之一(注8)。胡椒变成中国烹饪调味的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宋代,元马可•波罗谈到杭州的市集异常繁荣,仅仅胡椒一项,每天就销售44担(注9)。我们不清楚两宋时候的川菜里是否出现过胡椒。
肉桂,肉桂主要产地在两广、福建、云南,肉桂在春秋烹饪里已经出现。宋祁《益部方物略记》透露了早在北宋时期,肉桂已出现在四川烹饪里。 ⑦ 其他 八角、豆蔻(草果),在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草木》里谈到广西出产的情况,现代川菜里也使用,不清楚古典川菜里是否使用过。橘皮、乌梅(白梅)在《齐民要术》里屡次出现,前者现在仍然在中国烹调,包括四川烹调里出现,后者现已不用。
除了上述调味作料以外,还有两种重要的食物半成品:酸菜和豆豉以及调料酱或醋在古典川菜调味里有影响,它们至今在现代川菜里还是重要的原料和菜肴。 ⑧ 葅
春秋时期和更早,中国烹饪里就有“葅”的说法(注10),葅就是泡菜,或酸菜。《齐民要术》引《食经》介绍蜀人的腌酸瓜,称赞其味“美好”(注11)。又有“芥葅”,就是用芥菜做的酸菜。用芥菜制作酸菜的历史可能远到秦汉以前,至今四川泡菜的主要原料之一还是蜀芥(注11)。最早为其他地区所知的四川特产蔬菜,还是这个蜀芥,蜀芥在南北各地都有栽种,但只有四川产的蜀芥质量为上乘。今天,全国各地都有酸菜,一般说来,这些酸菜的种类都很有限,例如东北用大白菜(古代叫做“菘”)做的酸菜,其他地方用芥菜、罗卜、芜青(大头菜)做酸菜,且制作工艺都很简单,只有四川发扬光大了春秋战国烹饪里的制葅工艺,对多种蔬菜进行复杂的酸菜制作,因此,川菜在这方面,发展了古代中原地区的传统烹饪技术。 ⑨ 豆豉 豆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调味品,早在秦汉以前就成了中原诸侯国烹调的主要作料,古歌曰:“美豉出鲁门”(注12),《楚辞.招魂》:“大苦酸咸,辛甘行”指的就是豆豉。古代豆豉最常见的种类是所谓“咸豉”,咸豉是一种有浓厚咸味的豆豉,它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味。在秦汉以前,以山东齐鲁所产最佳,到了魏晋时期,南方人对豆豉的嗜好已经超过了中原(注13),估计原因在气候的变迁(注14)。由于古代文献里未曾提及四川地区有豆豉作为烹调作料,我们不敢遽然断定古典川菜调料里有豆豉,但从豆豉应用的广泛和古代四川与外地的文化交流大致可以推定豆豉也是古典川菜里的调料。西晋张华《博物志》说:“外国有豉法,以苦酒溲豆,暴令急燥,以油麻蒸迄复暴,三过乃止,然后细捣椒屑筛下,随多少合投之。”张华介绍了非中原某地人民的一种豆豉制作法,以醋来浸泡豆子,经过暴晒,干后再用油和芝麻反复处理,最后随意撒上花椒粉。一种观点认为《博物志》是后人假托张华撰写的,但问题是,无论张华还是其他人撰写,《博物志》谈豆豉是什么时候?假设是书谈及豆豉时是魏灭蜀以前,则“外国”就很可能指的是蜀汉,这是由于其中提到了使用花椒,因此可能是巴蜀的一种豆豉做法。
现在,豆豉依然是中国烹饪里重要的调味品,各地都产,尤以南方所产为佳.现代很多菜肴都有豆豉调和其中.粤菜和川菜可能是豆豉用得最广泛的菜系了。现代川菜的麻婆豆腐,回锅肉,川北凉粉,二姐兔丁都离不开豆豉的参与。 ⑩ 酱 《论语》说:“不得其酱不食”,可见酱在先秦以前的烹饪中的重要地位了。秦汉以后,酱的种类更是有增无已,《齐民要术》里提到的“豆酱汁”和“豉汁”可能是现代酱油的前身。古代酱的种类远多于现代,包括植物做的酱,其中豆酱一直到现代还在用;也包括了动物做成的酱,如肉酱和鱼酱,现代中国烹饪里已经没有了。古典川菜里应该是有酱参与的,如陆游诗里就称赞过“醢酱点橙薤”(注44)。古代酱除了作为调味品以外,也被用来作为菜肴,这是与现代人之利用酱是不同的。现代川菜在酝酿阶段,酱参与的成分并不很重要,如注59所引清道光年间的宴会菜肴作料里未见酱单独出现,仅有酱油和酱腌(大头)菜,制酱的质量也不高,但在后来对酱的应用上却颇有声色(15)。
王隐《晋书》说:
“王文长州辟别驾,阳狂不诣,举州追求。乃于成都市,见蹲地啮胡饼。”
胡饼是汉时从西域传到中国的一种较大型面饼,其中嵌有芝麻,由于汉灵帝好吃它,洛阳居民嗜之成风,魏晋以后成为各地居民常见食物,这段文字透露了晋代巴蜀居民的食物里有和全国各地也能吃到的胡饼,它是在文化交流过程里被输入巴蜀地区的。
同时,古代巴蜀地区的一些食物发明也流传到全国别的地区。
1981年5月,四川忠县出土的东汉墓葬(注16)中的 “庖厨俑”头戴配花的高帽子,一手执刀,一手拿肉,身前摆满了牛头、猪头、鸡、鸭、龟、鱼、腊肠、蔬菜、瓜果、饺子等,形象地再现了东汉巴蜀烹饪成熟景象。尤其是饺子的出现,据考古专家研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出现饺子的记录。上述姜、蜀芥、蜀椒等调料也是巴蜀地区流传到全国其他地区的产物。
综上所述,战国以后的川菜具有中国当时菜肴调味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是来自四川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天的川菜仍然保持了其中一些共性,如麻味和酸菜的制作,而全国其他地区的菜肴制作里,不是式微,便是绝迹了。
+ 加入我的果篮
虽然觉得要是古代的食物比现在的好吃那古代的食物就不会被替代,但也想看看古代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另,楼主为什么选的标签是“黑暗料理”?
引用 的话:虽然觉得要是古代的食物比现在的好吃那古代的食物就不会被替代,但也想看看古代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另,楼主为什么选的标签是“黑暗料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标签选项,只是觉得黑暗料理更贴近一点,比如山茱萸代替辣椒做菜什么的
引用 的话: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标签选项,只是觉得黑暗料理更贴近一点,比如山茱萸代替辣椒做菜什么的我以前看古诗一直以为茱萸是一种小黄花,后来看到图片说是一种红色果实我都正震惊了。
食品科学硕士,果壳网编辑
大大来看看
川。古时风味和现在截然不同。因为现在川人都已经不是古川人后代了。川,经过了若干次大清洗,仅明末清初,川就被至少屠杀了4Kw人,后来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事情。川,古时口味据说以清淡为主。后来变成移民城市后,大量移民带来了新的烹调习惯,并且由于气候原因和工作勤苦缘由,开始喜欢辛辣刺激的味道,然后逐渐形成现在的川菜口味,
先占坑,慢慢研究。来自
引用 的话:转载最好注明原作者和出处愚人顶
引用 的话:转载最好注明原作者和出处愚人我在喷嚏网看见的,我也注明是搬运了。
引用 的话: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标签选项,只是觉得黑暗料理更贴近一点,比如山茱萸代替辣椒做菜什么的其实跨时代的料理很容易产生黑暗感。……尤其是罗马的=.=bb
引用 的话:先占坑,慢慢研究。引用 的话:先占坑,慢慢研究。妹纸你滴头像很漂亮哦来自
引用 的话:川。古时风味和现在截然不同。因为现在川人都已经不是古川人后代了。川,经过了若干次大清洗,仅明末清初,川就被至少屠杀了4Kw人,后来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事情。川,古时口味据说以清淡为主。后来变成移民城市后...是湖广的重口味导致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玉茗茶的功效和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