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什么l.lawliet一样的天才?

揭秘天才们的大脑 跟普通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图)--博雅  的博客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揭秘天才们的大脑&跟普通人的有什么不一样?(图)
爱因斯坦去世后,“宝贝”大脑被切成了240片,成为众多科学家殚精竭虑研究的对象,每一片中究竟暗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越过智慧超人与凡人的界限,在你我沟壑迂回的大脑深处,到底哪里主宰着智商?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是我们最好的参照物。在他去世7小时后,普林斯顿病理学家哈维?托马斯(Harvey Thomas)解剖了这颗全世界顶尖聪明的头脑――当时被切成片保存在福尔马林溶液中。  托马斯在仔细拍摄和观察后报告说,爱因斯坦的大脑除了衰老带来的微微皱缩,以及比平均大脑尺寸略小之外,并无特别之处,显然,这决不是天才拥趸们想要的答案。  形状跟智力究竟有没有关系?  尽管动物们的进化显示出“大脑袋有大智慧”的趋势,可对人来说,脑容量与智力之间却并非如此简单的对应关系。大脑里的哪些区域决定了聪明愚笨,一直是各路科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对智力与大脑形状之间关系的探究,早在19世纪初曾刮起一股热潮。当时德国物理学家弗朗茨?约瑟夫?高尔(Franz Joseph Gall)提出,一个人的头骨外形可以显示他/她的人格特性和思维能力,有点“神神叨叨”的颅相学诞生了,于是当时的人们争相“摸头”,因为颅相学家相信,头骨的隆起凹陷由大脑形状造成,因而反应了代表不同思维能力的脑区发达与否。颅相学家还搜集了许多特别人物包括犯罪分子、天才的大脑,想找出它们与正常大脑的差别。可惜因为缺乏科学证据,风行一时的颅相学还是迅速从科学舞台上消失了。  这颅相学虽然被定论为伪科学,可高尔首先提出的不同脑区负责不同功能的观点却成了现代脑科学的基石之一,很有点歪打正着的意思。现在,我们早就弄清楚了大脑皮层的四部分:额叶,顶叶,枕叶,颞叶,而于前额部位的额叶主要与推理、计划、某些语言与运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有关,能取得这样突破,可必须要感谢一位“非著名”大脑损伤病人菲尼亚斯?盖吉(Phineas Gage)。  日,美国铁路工人盖吉遭遇了一场工伤,一根铁棒从他的左脸颊刺入从头顶正中穿出。大难不死的盖吉在家休养了一年,吃喝拉撒都很正常,神志也很清醒,于是重回工作岗位。可是人们发现Gage性情大变:从前个性平和、聪明能干、做事有条不紊效率很高的工头变成了一个反复无常、粗鲁无礼、毫无耐心、倔强、不尊重其他工人的古怪家伙。Gage的案例引起了外科医生的注意――左侧大脑的前额叶部位被严重破坏会导致人性格的剧变,从此拉开了大脑功能定位的研究帷幕。如今,Gage的头骨和那根铁棒陈列在哈佛大学的博物馆。  这里也有“G点”
利用头皮上的电极记录大脑头皮上的电位变化情况,可以为智力研究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  既然大脑的“总尺寸”看来对高智商没啥贡献,特别的脑区又对特定的思维能力有所贡献,那么聪明的大脑会不会是因为在某几个特定区域有特别的表现而产生的呢?  事实上,在大脑上寻找体现智力的结构与位置这一目标从来没有被科学家们放弃。例如德国解剖学家Korbinian Brodmann根据细胞堆叠的结构特性将左右大脑半球各分为52个小区,建立了细致的大脑图谱,对大脑的功能分区做出了进一步贡献。但在无创伤成像技术出现之前,科学家们要想了解大脑的奥秘,能找到的人脑只有靠搜集死者的大脑,或者像盖吉这样的脑损伤病人。  好消息是,现代神经成像技术如今大显神通,不仅能观察人脑的结构,还能显示出大脑的活动状态,帮助我们在追寻智力本质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打个比方,在大脑中寻找智力本质所在,就好比在计算机的一堆硬件中挖出一个承载人工智能的芯片。而要理解人类的智力,第一关是揭开额叶的重要功能以及其中的细节,搞清特定脑区的活动与我们完成思维任务之间的联系。  运用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剑桥MRC认知和脑科学单位的科学家约翰?邓肯(John Duncan)领导的小组在2000年新发现了一个可以称为大脑 “G点”的区域。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完成不同的智力任务,比如智商测试中最常见的解决空间、语言和运动感知问题,同时监察他们的大脑活动。一般观念认为思考涉及多种认知功能,而邓肯发现一般智商测试中的任务只会引起大脑额叶外侧皮质某个非常局限的区域活跃。但在完成与智商测量任务类似但不需要进行分析的问题时,大脑活动就不再局限于该处而是比较分散。  聪明的脑子爱“折腾”  那个叫额叶的地方无疑对智力的很多方面都很重要。有趣的是,相关研究显示,比较聪明的人做智力测试时,往往额叶区活动比较少而不是更活跃。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任务挑战性不高不需要太动脑子吧。尽管研究人员相信额叶的神经环路是智力的基础,但已有的科学发现只是显示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等于其中有因果关系。目前你唯一可以牢记的事实是,思维锻炼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皱巴巴的大脑皮层又叫灰质,摊平后大约2-4微米厚,主要由层层叠叠的神经细胞构成。在每天接受教育、快速成长的青少年时期,咱们的大脑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美国国立精神健康中心的菲利普?肖(Philip Shaw)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弄清灰质与智力水平的关系,利用磁共振技术采集了300多名7至18岁儿童的大脑图像,并测量每张图像上灰质的厚度;同时依照标准智商测试将这些儿童分为平均IQ(108分以下),高IQ(108分到120分),超高IQ(120分以上)三组。  然而,灰质与智商的关系比科学家预想的复杂很多,这三组儿童18岁时的大脑皮层总厚度没有差别,但超高IQ组的儿童在7岁时灰质比较薄,在十一二岁前持续显著增厚,之后再变薄。而平均IQ组的儿童从8岁时灰质即开始由最厚值慢慢减少。  这意味着在发育时期,灰质的发育越动态,孩子的智商越高。这一研究也同时强调了从幼儿到青少年,大脑皮层会经历迅速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很可能影响到你的最高智商。回想一下,如果你遗传条件不错,从小受到良好的照顾,包括合理的饮食、益于思维的各项活动,现在的智商肯定没啥问题,要是上面的条件都不具备,那可就……  从颅相学到现代神经科学,人们一直怀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塑造一个聪明的大脑。或许有点扫兴的事实是,自打柏拉图提出智慧由脑产生起,无数科学家对智力的探究只是让我们知道了,大脑的某个区域可以作为执行智能的嫌疑部位,无法断言大脑如何运作就冒出了这样那样的智慧火花,无法从一颗大脑的形态来鉴定天才,更无法定制一颗聪明绝顶的脑袋。就像一个大通关游戏,现在只打到第一关。
  丘脑  是产生知觉的核心器官。从人全身活动中获得的感知信息由丘脑转送至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  皱巴巴的大脑皮层由6层细胞构成,平均厚度为2毫米。青少年时期皮层厚度的变化方式指示了智商的高低。  海马体  由此处往下延伸的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情节记忆的结构,受损会导致遗忘症。  大脑额叶  大脑额叶包括与计划、决择有关的前额叶,损坏后会使人丧失部分语言能力的语言区,以及最新发现主管一般智力的区域。  枕叶  进入眼睛的信息都会到达位于枕叶的初级视皮层进行处理。  爱因斯坦“脑仁”里的玄机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玛利亚?戴尔蒙德(Marian Diamond)是少数几位获得爱因斯坦脑片的幸运科学家之一。他比较了11个对照大脑的相应组织切片,发现爱因斯坦大脑中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比例高于常人,大脑左顶叶的胶质细胞是正常数量的两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阿拉巴马大学的布瑞蒂?安德森(Britt Anderson)又把注意力投向爱因斯坦的右前额叶。这是与工作记忆、计划安排、智能行为的调节、运动协调等有关的区域。他发现此处的神经元数量与大小看来与常人无异,但皮层厚度比平均值更薄,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的皮层神经元比常人堆积地更为紧密。1998年,另一名科学家又从爱因斯坦的大脑照片中发现,爱因斯坦的顶叶比一般人要宽,也比正常大脑更为对称,所以大脑更符合球形。总的来说,在某些对空间和逻辑能力很重要的关键脑区,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构确实有点特别。      
来源: 新探索QUO
发表评论:你是天才吗?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为天才?哪些地方最容易出天才?
你是天才吗?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为天才?哪些地方最容易出天才?
时间提炼者
天才的定义天才,英文是genius,是个拉丁词,在古罗马时期,因为古罗马和古希腊都相信万物有灵,天才指的是无处不在的守护神,每一个地方,包括小镇、城市、村庄都有自己的守护神。现在对天才的定义就是“在创造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超凡智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拿天才来形容那些聪明、智商高的人,比如数学天才,运动天才,但是这样的定义有点狭隘了,因为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一生也没什么成就,在作者看来不能称为天才,而很多智商平平的人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些人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天才”。天才聚集之地历史上天才聚集的地方有很多,典型的七个地方是:古中国的杭州、现代美国的硅谷、印度的加尔各答、古希腊的雅典、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古罗马的佛罗伦萨、奥地利的维也纳。在人类历史上,这七个国家出现了大量的天才人物。天才的出现有几个规律,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第一,天才是扎堆儿出现的,不是分散地、一个两个地出现,在这七个国家里,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扎堆儿出现大人物;第二,天才几乎都在城市里涌现。非洲有一句谚语:村落抚养孩子,城市培养天才。意思是说,很多天才出生在乡村,但一定是在城市里长大成才的,因为城市的环境更利于激发创造力。天才的显著特质1、天才都是本土的,他们都是在平凡的时刻中酝酿、成长的。伟大的成就是无数个平凡的瞬间汇集在一起形成的。2、盛产天才的地方从来不是舒适的天堂。一定是有缺憾的,但同时也是蕴藏着机会的。人们有时候会有错觉,就是天才涌现的地方大多数是美好的,就像天堂一样,实际上并非如此,美好的天堂不适合天才。天才是在需要大胆创新来改善的地方才会孕育出来。环境的阻碍迫使人们创新做出改变,天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练就的。历史上的天才之地都是有缺憾的,比如说,雅典在历史上几乎都处在备战、战斗、战后恢复这三个阶段中,在军事实力上,雅典不及斯巴达,佛罗伦萨不及米兰,在资金财富方面佛罗伦萨不及威尼斯。这些都是它们努力实现卓越的动力。爱丁堡也是这样,它极力想要证明自己并不逊色于伦敦巴黎,印度的加尔各答想要证明自己不弱于殖民它的西方。这些要“超越他人”的动力是天才之地普遍具有的特点。3、天才需要有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敬畏之心。这种能力是天才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它来自于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特别是对于创造型的天才来说,他们都有一颗敬畏的心,他们敬畏自然,很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灵感都不是来自实验室,而是源自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各个领域的天才都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把这种能力称为“欣赏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聪慧敏锐的人和愚钝的人的差异所在。4、贫困、失去亲人的创伤可以成为创作型天才的创作源泉。历史上在任何时代,你都会发现,众多天才在幼年时期就失去父亲或者母亲。心理学家艾森施塔特曾经对700多位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发现有35%的人在15岁之前就失去了父亲或者母亲,在20岁前失去父母亲的占到40%。这其中就包括但丁、巴赫、达尔文、米开朗琪罗、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吐温,和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他们从丧失父母的痛苦中恢复过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将痛苦转化为创作。丘吉尔也是早年丧父,他说,“孤独的树木也能长成参天树木,失去父爱的小男孩假如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就能拥有独立坚韧的思想,长大后能让早年失去的东西得到弥补。”适当的贫困对天才的成长也有益。纵观历史,绝大多数天才都处在中层或中上层阶级。他们的钱足以用来追求梦想,但是不足以让他们自鸣得意。挫折会让一个人更具创造力。人们并不是在条件完美的情况下最具创造力,相反,欠佳的条件往往能激发更强的力量。米开朗琪罗的旷世杰作《大卫》,就是用其他艺术家丢弃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他们认为那块大理石有缺陷,那块大理石的确有缺陷。但是对于米开朗琪罗来说,缺陷是个挑战,而不是软肋。而且,大多数天才在成长的路上都没有对食物或生活用品表现出太大的欲望,适当的贫困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益,它能够迫使我们舒展大脑。物理学家卢瑟福曾经说过:“我们没钱,所以必须动脑思考!”这就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5、适度乐观是天才的重要品质之一。如果说美国人有什么财富,那就是乐观主义。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美国硅谷这个现代天才汇集的地方。硅谷并不是一座城市,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郊区的一块延伸区。加州有个优势,历史没有那么厚重,所以这个州生来就是现代化的,因为没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统,后来者就很容易自己创造。硅谷从一开始就奉行自己动手,自己创造。硅谷的名字是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硅谷的天才们不断有新点子冒出来,他们发明新东西,创造新产品,创业公司层出不穷,每天都有公司死掉,也不断有新公司出现,就是这样缔造了硅谷神话。和历史上的天才们相比,硅谷的年轻天才,更坦然接受失败,破产了,失业了,但是马上就能找到新饭碗,用他们的话说,甚至比上一个还好。这就是他们的乐观主义。硅谷和硅谷的天才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它是最好的,而在于它是最先,最快,这就叫“先发制人”。他们宁愿今天出品一个不完美的作品,也不会等到明天出一个完美的。乔布斯曾经说:灯泡发明的时候,可没有人抱怨它光线太暗。所以,抢先才是最重要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名言是“行动迅速、打破常规”。所以对硅谷的天才们来说,他们乐于承担风险,当然他们的生存法则不一样,他们不可能像米开朗琪罗那样把自己关在教堂里画壁画,画上几十年,他们处在一张很大的关系网里,你需要随时接收这张关系网里的信息,然后快速作出反应。6、天才是长期练习、大量产出的结果。天才的不同在于,失败以后,还会再尝试多少次。大量产出的意思就是要不断出作品。爱迪生有1093项专利,大多数是毫无价值的发明,他最有名的发明是电灯,发明电灯的时候他做了1500多次试验都没找到适合做电灯灯丝的材料。他最终能找到钨丝这种材料,是经过了长期反复的试验。毕加索一生有不少传世经典,但你知道他一生完成了多少作品吗?2万多幅。实际上,在这2万多幅画中,大多数作品都和“大作”差得很远。再来看苏东坡,他一生写了2400多首诗词,还有大量的画作;巴赫平均每天作曲20多页;弗洛伊德一生出版了330部著作,梵高只活了37岁,但是有1900多幅作品。这些天才人物和大师,一生都创作了大量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听到的他们的经典,其实只占他们总体创作数量很少的一部分。过去我们普遍认为,数量与质量不可兼得,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得把一件事做精。其实这一点,对创新并不适用。实际上,最多产的人,才最富有创新精神,并且最具原创力的作品,也诞生于他们最高产的人生阶段。有研究显示,作曲家在任意5年时间内创作的曲目越多,产生惊世杰作的概率就越大。此外,天才还有很多其他的特质,比如说:1、天才涌现的地方通常都欢迎新的信息和新的想法。2、导师在天才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在创造力形成的过程当中,即使是最优秀的天才也需要榜样。而且很多天才也会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3、我们常常以为天才是超脱于他所处的尘世之外的,实际上,天才比我们普通人更会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相处,他们能注意到我们注意不到的东西。天才也并不会逃离物质世界,超凡脱俗。因为追求财富和追求知识和美本质上并不冲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时间提炼者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每日分享精炼干货,省时高效学习。
作者最新文章天才的大脑是什么样子?爱因斯坦46片大脑切片首次展出
日 04:56来源:
爱因斯坦(资料图片)据新华社电 想知道天才的大脑是什么样吗?去美国费城看一看吧。费城医学院下属的穆特博物馆正在展出著名物理学家艾伯特·爱因斯坦的部分大脑组织切片。博物馆馆长安娜·杜赫迪告诉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记者,筹备展览只用了9个工作日,参观者可以看到46片大脑切片,其中1片可以借助显微镜细看。杜赫迪说:“他(爱因斯坦)是个独特的人,获得与这位伟大人物智慧关系最紧密的器官是一个好机遇。”他说,展出目的在于让观众看看天才的大脑长成什么样,了解大脑及其生理机能。杜赫迪强调,目前没有人知道究竟哪一部分大脑结构令爱因斯坦取得非凡成就。这些大脑切片一路辗转才“进入”穆特博物馆。爱因斯坦1955年因腹主破裂撒手人寰,享年76岁。病理医生托马斯·哈维负责解剖爱因斯坦遗体,按照标准解剖程序摘除大脑,但没有放回去。病理医生曾“偷”走爱因斯坦大脑,并将其切成240片哈维来称,爱因斯坦的儿子同意他保留大脑。不过爱因斯坦家族对这一说法有争议。不少媒体和民众认为,哈维“偷”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他因此丢了“饭碗”。为方便研究,哈维将大脑切成240片,详细标注每一块的位置。切片时,哈维借用了费城病理学家威廉·埃里克的实验室。为表示感谢,他赠送对方一盒46片切片,每片厚20微米至50微米。埃里克1967年去世后,他的遗孀将这些切片交给当地另一名医生艾伦·斯坦伯格。斯坦伯格又将切片传给费城儿童医院高级神经病理学家露西·罗克·亚当斯。亚当斯近期决定将46片切片捐赠给穆特博物馆。这些大脑切片在穆特博物馆并不孤单。博物馆内还收藏着美国前总统格洛弗·克利夫兰的一个肿瘤,刺杀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的凶手——约翰·威尔克斯·布斯的颈部组织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时尚博主: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像天才医仙一样的漫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