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了唐僧凌云渡无底船阴谋,唐僧谢了三个徒弟。对or错

――唐僧喜欢哪个徒弟 上
&&&&细读西游――唐僧喜欢哪个徒弟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xìng格,不同的经历和出身,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信仰,走到了一起。在唐僧的带领下,他们皈依了佛门,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西天取经之路。&&&&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他们历经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他们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挑战,抵制了金钱美sè和物质享受的诱惑,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了种种困难和各类妖魔,终于修成了正果。&&&&应该说这个团队是成功的团队,是一个高效率的团队,是一个结构合理,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富有朝气和战斗力的团队。&&&&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他们的相互关系时,就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微妙,也不难看出唐僧对他的三个徒弟的不同态度。&&&&唐僧作为这个团队的领队,他的责任是带好这支队伍,管理他的三个徒弟,整合他们的能量,使其1+3大于4。这就促使唐僧要认真考虑,善用其长,避其所短,区别对待,各尽所能。客观的说,唐僧对他的三个徒弟并不是一视同仁,他喜欢谁,依靠谁,信任谁,利用谁,使用谁,戒备谁等,虽然没明言,但《西游记》的字里行间已经清清楚楚流露出来。&&&&这充分说明唐僧的深思熟虑,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管理控制能力。当我们分析出他对三个徒弟的不同态度,尽管会使一些人感到意外或惊讶,但实践证明他的方法是正确的,也是合乎规律的,更是符合逻辑的。&&&&纵观西天取经全程,认真研究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的前半生,以及他们更随唐僧西天取经所起到的作用,我们不难看出唐僧善用心机,老谋深算,他针对三个徒弟不同的状况,采取了不同领导策略。他深知没有孙悟空,他到不了西天,孙悟空没有他的门路成不了佛。正是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决定了他对孙悟空是既利用又控制,既依靠又戒备。&&&&沙僧原是卷帘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皇大帝把他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又教七rì一次,将飞剑来穿胸肋百余下方回,因此万般苦恼,只有皈依佛门才有出路。虽然忠心耿耿,但能力不大。正是沙僧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唐僧对他,只是使用,从不重用。&&&&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在蟠桃会上喝醉了酒,调戏了嫦娥,被玉皇大帝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他好吃贪玩,喜欢女sè,本领一般,但xìng格活泼,头脑灵活,善于交际,讨好卖乖,擅长拍马,专会奉承,紧跟唐僧,巧言令sè,可以说是这个团队的润滑剂,同时他的存在对孙悟空起到了很好的钳制作用,因此,唐僧最喜欢最信任的是猪八戒。&&&&现在,我们来看看唐僧是如果对待孙悟空的。&&&&孙悟空本是一个仙石变成的妖猴,他胆大心细,久有凌云志,在花果山众多的猴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猴王。后又拜菩提祖师学艺,成为武艺高强,本领过人,长生不老的神猴。在花果山带领众猴占山为王,自封齐天大圣。玉皇大帝招安封他为弼马温、齐天大圣,他嫌官小,并大闹王母娘娘举办的蟠桃会。抗拒玉皇大帝的缉拿,进而大闹天宫33天,10万天兵天将也无可奈何。&&&&他敢于反叛一切腐朽的落后的制度,敢于挑战玉皇大帝的权威,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不畏强暴。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在《西游记》里,作者是把他描写的近乎完美,是进步的代表,是希望的象征,是深入人心英雄。在人格上就是唐僧也远比他逊sè。&&&&孙悟空原本是东胜神州敖来国人氏,当他从不服敖来国的管辖,自封为美猴王。他广教朋友,善用统一战线,汇集群猴47000口,联络各路72洞妖魔。没有武器到敖来国大肆掠夺。&&&&敖来国对他是毫无办法,他又挑战玉皇大帝的权威,自封齐天大圣。他“久在凡间嫌地官,立心端要住瑶天。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佳,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争先。”并向如来大声疾呼:“他(玉皇大帝)虽年劫修长,也不应该久住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吧了;若还不让,定要搅乱,未能清平!”&&&&可惜的是官官相护,如来用法力,将他压在五行山500年之久。并用一块四方大石上贴着封皮。这封皮写有、嘛、呢、叭、咪、哄”六个金字。让他永世不能翻身。&&&&是唐僧把他救了,从此他皈依佛门,拜唐僧为师,保唐僧西天取经。&&&&当孙悟空跟随唐僧后,第一次遇到麻烦,就产生了矛盾。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yù的yù,忧的忧六个毛贼,持长枪短剑,利刃强弓,拦路抢劫。这正是悟空显示本领的好机会。&&&&唐僧此时非常紧张,担心的说:“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他那里六条大汉,你这般一个人儿,怎敢与他争持?”&&&&悟空胆量过人,那容分说,走上前来,叉手当胸,对六个毛贼施礼到:“你们有什么理由阻我贫僧去路?”&&&&那六个毛贼占人多势大,根本不把悟空放在眼里,大声说:“我等是剪径大王,早早留下东西,放你过去,若道半个‘不’字,教你碎尸粉骨。”&&&&悟空见说理不行,只好从耳中拔出金箍棒。那六个毛贼见状,吓得拔腿就跑,结果被行者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按道理这是悟空的第一仗,也是显能耐的一仗,不费吹灰之力就首战告捷,心里应该是很得意的。&&&&可是唐僧就不这么看了,不仅没有表扬悟空,反而批评道:“你十分撞祸!他们虽然是一伙强盗,就是拿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xìng命,如何做的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幸亏是在山野中,你要是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们怎能脱身?你不是给我惹祸吗?”&&&&不杀生是佛教的第一戒,唐僧这样说我看也是有情可原的,可是面对现实,在这深山野林里,哪有什么道理可讲,哪有法律可依?还是我看把问题看的尖锐,看到透彻,向唐僧解释道:“师父,我若不打死他,他却要打死你哩。”&&&&可是三藏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我这出家人,宁死决不敢行凶,我就死,野只是一身,你却杀了他们六人,还有什么可说?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说不过去。”&&&&唐僧说得是乎也有道理。其实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碰撞。&&&&于是唐僧和悟空就如何对待强盗的方法上发生了矛盾,这也是师徒第一次发生冲突。&&&&悟空是一个暴躁脾气,那里能接受唐僧的批评指责。三藏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按耐不住心头怒火,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得和尚,上不得两天,也不能这样指责,我回去算了。”&&&&那三藏没有答应,悟空就使一个xìng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抬头,早已不见人影。&&&&唐僧与悟空第一次相遇,就产生分歧。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反映出他们的认识、理念等存在差异,以至于一直到最后都伴随着分歧和矛盾,有时甚至还很尖锐。&&&&悟空走了,怎么办?没有悟空参加,没有悟空的保驾护航,这经是取不成了。&&&&还是在观音菩萨帮助下,成功的给悟空上了一个紧箍纱帽。&&&&一个紧箍帽就足以说明,唐僧对悟空不相任。&&&&一次,悟空打死了两个拦路强盗,唐僧起了大慈大悲之心,叫八戒埋了尸体,并要悟空买一些香烛做祷告,悟空买不到香烛,三藏恨恨的道:“猴头过去!等我撮土焚香祷告。”这是三藏离鞍悲野冢,圣僧善念祝荒坟,祝云――&&&&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索xìng等我祝他一祝。”&&&&事后,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依大路向西走去。&&&&在以后的取经的路上,唐僧与悟空在如何认识和对待妖魔,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上,多次与唐僧发生矛盾和冲突,悟空三次回花果山,有两次是唐僧赶走的。&&&&唐僧和悟空在西头取经的途中还有很多的事例,我们不能一一介绍,就上述的一些事例已经足以说明,唐僧和悟空的本质关系了。&&&&唐僧深知没有悟空的保护,他到不了西天,悟空没有唐僧的门路,他休想成佛。因为唐僧是如来的第二个徒弟,名叫金禅子,因不认真听如来将经说法,慢待了如来,被贬到东土。后是观音菩萨点拨到西天取经。&&&&这就决定了唐僧和悟空之间是一个互相利用的关系,尽管他们有矛盾,有分歧,甚至有斗争。但为了各自的利益,各自的目的,他们都包容了对方。&&&&唐僧师徒四人渡过了凌云洞,他们有一段jīng彩的对话,把问题说的已经非常明了了。唐僧过了凌云渡,回头望去,无底船却不知去向。行者说是佛祖来接应的,三藏方醒悟,急转身,反谢了三个徒弟。悟空道:“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了师父解脱,借门修功,幸成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三藏称谢不已,一个个身轻体快,上来灵山。&&&&虽然唐僧并不喜欢悟空,但是好在如来佛祖还讲一点公道。认为悟空隐恶扬善,炼魔降妖有功,保唐僧取经全始全终,加升为斗站佛。我想如果要是让唐僧封官加爵,恐怕就没有悟空的斗站佛位子了。&&
网友推荐排行榜
最新上架的小说题记:古人的生活条件可能比我们差,但思想上绝不比我们落后,觉悟上绝不比我们浅薄,精神上绝不比我们脆弱,甚至有些东西我们是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的,这就是历史的价值。玄奘向印度取经,我们向他取经。    写这个话题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是佛教体系庞大,我也只是站在庙门外顺着门缝往里偷偷瞄了几眼,希望能看出个门道来,虽然忐忑,但可以声明,我不是出来打酱油的;二是中国历史深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国家历史的长河中,我也只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够用;三是中国对佛学知道和略知的人太多,我甚至都不算是这一类的。虽然我自认为民间有高人,但却不认为民间都是高人,而现在的人又爱说话,国家又言论自由,不管懂不懂都要说两句,动不动就要拿三分。我甚至也不算这一类,因为说话容易,说什么话却不容易,发言轻松,但是调查却很难,怎么得出这个话就更不容易,书中如果有误,还希望大家拿三分,不打酱油,批评指正;四是前人有众多著作,在前人的著作面前我是有压力的,但压力变动力,我的写作不为新意而新意,都是真情实感,希望我的写作能给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精神建设,添砖加瓦,给大家带去思考;五是玄奘法师名望太高,我的观点是任何人都有可以书写一生的传奇,更何况是玄奘法师,法师的亮点太多,不是一两句话,一两本书能写清楚的,我也只是窥斑见豹,舀一碗心灵鸡汤和大家分享。我又犹如慧立一般,甚至不如,只能是抛砖引玉;六是有诸多的专家学者,民间高人,我就算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关老爷面前耍大刀,欢迎专家批评指正,但是在我看来,大刀还就要到关公面前耍,大斧还就要到鲁班门前弄,不是显摆,这叫讨教一二,不是卖弄,这叫虚心请教,否则你怎么提高,高手指点才能有所提高,不然整天待在一个小团体里叫好,你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那叫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要见世面,就得找鲁班,要有所提高,那就得找关老爷;七是文笔有限,知识有限,但也算是一种挑战。    我认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第一,人性的伟大;第二,思想的伟大;第三,精神的伟大;第四,事业的伟大。这样的人就值得传唱,而玄奘法师这几点都有。所以这就是我要说的。说历史,说什么?就是说这些最本质的东西,人性。我们说古代,物质文明不如我们高,科技程度不如我们发达,擦个屁股还得到处找瓦片,那我们向它学什么?那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注。科技程度不如我们发达,文明程度不如我们高,但思想绝不比我们落后。否则今天还有很多人在讲论语吗,把孔夫子请出来救市吗,又是心得,又是感悟,搞的沸沸扬扬。这就是思想,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有人说是谋略,有人说是权术,我看都不对,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智慧。所谓谋略、权术也只是智慧的一种,非常小的一种。因为智慧是处,谋略是争,权术是夺,人类社会不是动物世界,绝不是一个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非你既我的世界,而是一个有你有我的世界。所以我非常同意玄奘的一句话,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短,可做的事情有很多,为什么要作恶。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是勾心斗角、争权夺位,也不是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历史告诉我们的是怎样与人和谐共处,这是智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原因是:第一,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同;第二,看待历史的眼光不同。胡适说历史是一个姑娘,任人打扮,有人说历史是一个怨妇,任人糟践。恐怕未必都是历史态度。也有人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什么镜?哈哈镜?凹凸镜?还是西洋镜?或者是一块墨镜。什么镜不重要,关键的问题看待历史的这个人的视力怎么样,是不是近视眼,1.5的还是2.0的。    本书是什么视角呢,总结了一下,四个特点:    第一,平民立场,“俗人”观点。甚至这也是拉帮结派,给自己壮胆,把自己置于某一集团之中,然后说我代表他们,代表吗?不敢。你不能自己说我代表谁谁谁,那得大家同意,得被代表的人授权。所以我的立场甚至都不代表全部的平民立场,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群众心中的形象,或者说是我自己的立场,个人观点。而玄奘法师恰恰是超越了僧俗界线,超越了平民专家界线,超越了民族界线,为世人所尊重。虽然是平民立场,“俗人”观点,但全是尊重,静下心来,尽最大努力追求卓越,怀着一颗真诚和崇敬的心来描写这位法师的传奇一生,续写这位法师人性的伟大,思想的伟大,精神的伟大,与大家共勉。    第二,不谈佛性,只谈人性。因为不管是什么性,人性是基础。一个人性不伟大的人,他的其他性也高不到那里去。这就如同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品性也肯定不高,一个品性不好的人,这个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样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他不能做代表,一做代表,问题全出来了。而且变本加厉,回馈社会。这样的人要让他做代表唯一条件就是看死他,用制度约束他,放任的结果就是作恶,而且作恶的大小与职位的高低成正比。    第三,不做表面文章,而做深层挖掘。讲故事背后的故事,问题背后的问题,至于挖出来的是古董,是宝贝,还是别的什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四,我不盖高楼,只建小屋,不敢高谈阔论,只是老生常谈。因为盖高楼成了楼脆脆,倒不如建小屋实在,道理谁都懂,就是老生常谈,说话也不敢高声语,因为恐惊天上人。    我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事实,坚持两点原则,第一,没有根据的话全不说,第二,有根据的话不全说,因为史料太多,必须有所取舍。    这么做的目的有三,第一,使阅读充满愉悦;第二,与读者共鸣;第三,启发思考。这也是我认为人文书籍应该具备的三个作用,阅读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阅读是一件可以启发共鸣、引发思考的事情。    最后借用沈从文先生在《习作选集代序》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段: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今人再走玄奘路那是走不来的,因为玄奘走的是山路,水路,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不是高速公路,用的是双脚,不是汽车。我也只能带大家走一段心路。
  关注中,看看楼主是否先打动我心,呵呵
  谢谢朋友的关注,我争取吧!也欢迎更多的朋友关注!  ------------------------------------------------  作者:edward128 回复日期: 15:36:53 
    关注中,看看楼主是否先打动我心,呵呵  
  握手!  ------------------------------------------------  作者:盛吉刚123
回复日期: 19:25:00 2#       古人的生活条件可能比我们差,但思想上绝不比我们落后,觉悟上绝不比我们浅薄,精神上绝不比我们脆弱,甚至有些东西我们是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的,这就是历史的价值.          同意。  
  说到玄奘不得不提起一部作品,那就是《西游记》。只不过《西游记》里的是唐僧,不是玄奘。      《西游记》中唐僧说的最多的两句话,一句是“你这泼猴”,另一句是“悟空救我”。这是非常矛盾的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人,一边是在责骂,一边又在求救。使用的最多的方法也是两个,一个是“念紧箍咒”,另一个也还是“悟空救我”。这也是非常矛盾的两个方法,一个是对付“泼猴”的方法,一个是对付妖怪的方法。可见唐僧对这个徒弟是不满意的,不是一个自己理想中完美的徒弟。但是这个徒弟又是有用的,见不得又离不开。因为唐僧的本事是念经,打架不行,是非不分,又没有什么社会经验,还很容易上当受骗,而且是个“名人”,这种人就需要保护,所以需要这个徒弟。即便是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他们的本领在我们看来也远在唐僧之上,那为什么这几个人心甘情愿的跟着唐僧?跟着一个比自己本领差的人呢?只是因为他是“老板”吗!  
  那就是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罪之人”。    孙悟空是一个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反政府武装力量,因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指山下。猪八戒因为性骚扰,调戏嫦娥,被扁下界,沦落福陵山云栈洞,占山为王,吃人度日。沙和尚因为失手打碎玻璃盏,也被扁下界,落难流沙河,饥寒难忍,两三日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这三个人都是有罪之人。而且都对自己的现状表现出不满,认为现在过的都不是自己想过的生活,所以对他们来说等待的是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一个可以翻身“正名”的机会,一个可以过上好日子的机会。机会说来就来,唐僧的出现就是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只有跟着唐僧,保护唐僧,直至取经成功,才能获得合法地位,“重新做仙”,过上好日子,不然你在这个神仙社会上就没法混下去。所以他们跟随唐僧是迫不得已,也是为了自己。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师徒关系,不如说是雇佣关系,合作关系。孙悟空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见《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当唐僧到灵山脚下,上了“无底船”过了“凌云渡”,方才醒悟,急转身,谢三个徒弟的时候,孙悟空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
  这里顺便说一下,唐僧也是一个有罪之人,见《西游记》第一百回,如来说“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具体金蝉子干了什么呢?据说是上课睡大觉。但是这是有问题的,第一,罪不至此。量刑过重,罪名太轻,上课睡觉绝不至于打入凡间。第二,逻辑有问题,上课睡大觉就是“轻谩我之大教”吗?不一定吗!我们讲批评首先要自我批评,原因首先从自己身上找,找不到再找别人的原因,你不能直接一上来就枪口对外,不管三七二十一别人有错,这就不对。完全有可能是你讲的不好,不能引人入胜,听者乏味,所以睡觉。而如来不干,我怎么可能讲的不好呢,开玩笑,我是大佬呀,我怎么可能有错呢,过于骄傲自满。第三,将个人和组织画上等号,将私人问题上升到组织问题,将个人恩怨上升到组织矛盾。我们来看罪名是什么呢?“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那就是说我就代表大教,不听我说法就是轻慢我大教。古往今来,这个问题经常犯,现在还有人经常这样讲,我就代表某某,你反对我就是反对某某,你要对我怎么样就是对某某怎么样。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有待探讨的,个人在组织工作,他有时候代表组织,有时候就不代表组织,只是他自己,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他有这个权力,什么时候行驶这个权力你搞不清楚。所以代表这个事情是很难搞清楚的,该代表的时候不代表,不该代表的时候乱代表,结果表带的太多,他不知道现在几点。
  不管怎么样,这四个人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犯罪组织”。    而孙悟空反政府的原因十分可笑,竟然是不愿意从基层干部做起。自持有些本事,暮虚名,好头衔,认为工作有贵贱之分,不干一行,爱一行。给了一个弼马温的基层干部,刚开始还称职,养得马儿肉肥膘满,后来一打听说官小,就不干了。想自己以前称王称祖,现在却落得个“未入流”,就开始闹情绪。所以现在有些企业不愿意招聘在小公司做过小老板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认为这是一个下贱工作,“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就掀翻办公桌,辞职报告也不写,一路打出南天门。    孙悟空的这些认识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大胆和前卫的,和主流认识有很大差别。我们的主流认识是什么呢?“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工作无贵贱,岗位无差别,都是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我们的主流意见。而且我们都有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这句话有错吗?没错,但是很多人不相信,认为这是骗人的鬼话,说这里面有前途的恐怕只有张华吧。但是张华也有可能卖猪肉,售货员也有可能当老总。人的命,天注定,那是他认命,愿赌就要服输。其实,人的命谁都注不定,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选择的。走上这条路,就不要羡慕别人走上另一条路。知识不只是校园知识,课堂知识,文化知识,还有社会知识,非文化知识,这些校园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命运在自己手中,任何人都不能轻言放弃。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表达过同样的观点,鲁迅先生在厦门平民学校成立会上就说,“没有什么人有这样的权利:能够教你们永远被奴役。没有什么命运会这样注定:要你们一辈子做穷人。你们自己不要小看自己......”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这其中的意思没有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说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就要看你怎么做,权力在你的手里,路在你的脚下。怎么设计人生,自己做主。所以当现实不可避免的时候,不要只在乎你做什么,更要关注你怎么做。有些事情是因人而异,不因行业而异。  
  每天更新,今日奉上!
  孙悟空就是一个不在乎做什么,也不在乎怎么做,却在乎挂什么职称的人。从知道官衔大小的前后变化就可以看出,不知道官衔的时候很称职,相当称职,“那些天马儿见了他泯耳攒蹄”。但是一旦知道这是个“未入流”的干部,连编内都不算顶多是个编外的时候,马上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不干了。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看来,事情没法改变,能改变的是你的看法,不管你知道他是“入流”还是“未入流”,编内还是编外,你都是个养马的,这是个事实改变不了。即便给你个很大的头衔,你还是养马的。知道和不知道,这对做什么并没有改变。这从后来做齐天大圣也可以看出,齐天大圣是一个什么职位呢?有名无实,有官无禄,有职位无职务,而且不拿钱的差事,只干事不发工资。但是孙悟空喜欢,“话说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但是慕虚名是要付出代价的,往往“慕虚名而处实祸”。三国的曹操就说过这话,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但是我们的孙大圣不了解,这个时候还是处于公元前社会,不是三国时期,当然也就没有曹操说过这个话。所以孙大圣不知道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做报告,搞数据,提指标,全是好的,结果虚荣的背后是满目疮痍,一片大好的结果是纷纷落马。我们要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务虚名,搞虚荣的代价,往往不好。
  但是人都是要面子的。    玉帝也是小题大作,走吧便走吧,反正是个“未入流”吗,大不了重新招聘吗。但是玉帝不这么认为,他怎么认为呢?一个未入流的人都敢这么跟我叫板,这还了得,却要拿来问罪,这便开启了大闹天宫的序幕。后来招安,给了个齐天大圣,其实也就是挂了个名,有官无禄。后来又怕猴子闲暇无事惹出事端,就给了个差事,权管蟠桃园。其实这也就是个看园子的吗,和养马的有区别吗?一个看动物,养牲口;一个看园子,养桃子,没看出来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这次孙悟空不在乎,“大圣欢喜谢恩”,因为他已经是齐天大圣了,即便这个齐天大圣也只是个看园子的,他不在乎。结果权管蟠桃园,却将桃儿吃个干净。首先这个桃子可不是一般的桃子,是神物,只有三种:三千年一熟的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就是不管这桃子长的不容易,吃上一个也便得了,却将桃子吃的干净,而且专拣九千年一熟的吃,怎么吃呢?偷吃,明知不能随便吃还吃。因为吃的时候是将土地,力士支走了,这就说明他是明知故犯,明之不可为而为之;其次,这桃是公家财产,或者说是王母的私人财产,但是不管怎么样,都不是你孙悟空的个人财产,你只有管理权,没有经营权,更没有使用权,只是“全权管理,好生在意”,不得私吞,不得侵占,不能据为己有。但是猴子才不管这么多呢,猴子爱吃桃,也没有这个是非观念,就将桃儿吃个干净。这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挪用公款,以权谋私,侵占他人财产。  
  桃子是吃了,可问题也来了。有两个问题孙悟空就没有搞明白,第一,桃子给谁吃;第二,孙悟空吃了谁的桃子?    孙悟空到底吃了谁的桃子呢?孙悟空吃了大家的桃子。表面上看是吃的王母家的,实际上桃子也不是供王母一个人享用,桃子是要分给大家吃的。有些东西一出生命运就已经确定,就注定成为某些人的盘中餐,午餐肉。比如桃子。桃子一出生就已经名花有主,熟了谁吃都已经确定,谁是谁的桃子被谁吃就已经分好。蟠桃会就是大家见证这一盛举的时刻,一起分享成熟的喜悦。所以孙悟空你现在把大家的桃子吃了,大家吃什么。这就大大的不应该,而且九千年熟一回不容易,所以很多人就不干,孙悟空必杀。桃子吃了,孙悟空也犯了众怒,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就是办事前不做好调查的结果,桃子给谁吃他就没有搞清楚。这样一来孙悟空的战斗面马上扩大,与整个天庭为敌,与“人民”为敌,这就是他最主要的失利,没有群众基础。你可以与王母为敌,可以与玉帝为敌,但是你不能与人民为敌,孙悟空的问题就在于他没有群众基础,是单干。  
  后来又因为听说王母设宴没请他大发不满,这个在我们看来纯粹是自己气自己,没事找事。首先这个消息的真假不得而知,来源不可靠,获得消息的渠道就不对。从谁哪听说的呢?从摘桃仙女那里听说的,一个摘桃仙女她不是送请帖的,她只负责摘桃子,请谁不请谁她怎么知道。道听途说,经验之谈,这话的可信度就要打点折扣。官方消息那就要从正规渠道获得,你不能把小道消息当做官方消息。而且摘桃仙女说的是“上会有旧规”,今年是什么新政策,她们不知道。有没有请孙悟空,她们也只是没有听说。所以到底有没有请,在这里找不到答案,从这几个仙女的回答中我们看不出来。如果一定要知道别人有没有请你,找几个有可靠内幕的人确认一下不就可以了吗。而且即便退一步来讲,真的没请,也可以理解,那是人家王母的私人聚会,家庭聚会,请的都是多年的老知交,老相好,跟你又不熟,请你做什么!但是猴子一不确认,二不理解,就认定是没请。“住!住!住!”好大圣使个定身法,定了这几个摘桃子的仙女。还假传圣旨,支走赤脚大仙,变作大仙模样前往瑶池,先偷桃,后偷酒,搅乱蟠桃大会,又窃取老君仙丹,后来酒醒,知道自己罪过不小,竟然敢做不敢当,而是“不好!不好!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走!走!走!不如下界为王去也!”又跑了,害怕追究责任,再次擅自离职。后来还知错犯错,只道地上的酒不好吃,又跑去天上偷来御酒开酒会,与众猴各饮几杯欢乐,还说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话本身没错,可你不能偷别人家的酒啊,你不能拿偷来的钱挥霍,抢来的钱潇洒,喝的潇洒,可这潇洒是追求一种个人享乐主义。
  等到天兵问罪,竟然还说“我就是干了,你能怎么着?”这分明是“恶霸”语言,蛮不讲理吗。被天兵捉了些小兵,竟然说“捉的都是些虎豹狼虫、獾獐狐骆之类,我同类者未伤一个,何须烦恼?”没有把替他卖命的兄弟当成自己人,所以说“移民”未必是好事。后来还跟如来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要让玉帝搬家,将皇宫让与他,便可罢休,否则永无清平。实际上他只是看到了玉帝的名气和权力,而没有看到责任,做玉帝不是掰手腕,谁力气大谁做,需要的是管理能力,治世之能力。即便是好好好让你孙悟空来做,又会怎么样呢,结果是产生一堆马屁精,天下改姓孙了而已吗。“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话确实有他积极的一面,让很多人有了一个皇帝梦,让人们打破皇权迷信,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皇帝毕竟是稀缺物种,决不是人人都能做的,能做皇帝的是少数。所以孙悟空只有皇帝梦,没有皇帝事,他做不了玉帝。
  因为种种的这些事情,孙悟空就被如来收服在五指山下。      五指山下五百年,谁去看过悟空?没有。为什么呢?表面上称兄道弟,实际上交情不深,喝酒吃肉可以,干事不行,一到关键时刻全都用不上,老婆生孩子,丈母娘生病,一个比一个事多。所以说交友要慎重,不求回报,但也求心安。如果你交的是酒肉朋友,那就不要怪人家不够朋友,你们之间是交易,不是交情,这要搞清楚。      这些人不去的原因除了避免政治影响,划清界线,站对立场,摆脱嫌疑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在这里,孙悟空交友不慎,交友不深。虽然后来唐僧取经的时候这些人也出来帮过忙,但那是给孙悟空面子吗!今非昔比,条件不同,身份有别。孙悟空以前是造反,如今是护航,之前是罪犯,现在是功臣。而且这些人帮忙那是给如来面子,给玉帝面子,帮自己的忙。有些人自己就摆脱不了干系,自己的坐骑或者童子下来为妖,他能不出山吗,那其实不是帮孙悟空,是帮自己。否则最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得不偿失。大概只是菩萨某次经过时说了一个取经的有缘人,还是因为公差和顺路。
  猪八戒被贬是因为性骚扰。职衔本来是很高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军总司令,天河这片地可以说就他说了算。可是不知道在哪一次王母举办的蟠桃会上,来了兴致,喝了点酒。但是有兴致无雅致,酒后乱性,就去骚扰嫦娥。    天蓬这个人以前有没有前科我们不知道,没有记载。但是没有记载和有没有是两码事。有没有自己知道,没有记载只能说明没有被大家知道,公众没有知情权,反正摆平这个事情的方式有很多。有句话说“丑事人人有,不露是高手”,从后来的表现来看,天蓬是个高手。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做,就绝对不是一次两次。但是高手也有露马脚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次他几杯酒下肚,就搅乱了那花花肠子,带酒戏弄嫦娥。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因为酒能乱性,(“性”并不单是性事、男女事,而是指性子,就是酒能使人乱了性子,乱了性子的结果就是不讲分寸,没有原则,不负责任,坏了事,而且大多数是男女的事。)所以有些人为了某些事情故意喝酒,他平时不敢,喝酒壮胆,一出事就往酒身上推,“哎呀,这个我不知道啊,可能是喝了点酒,都是这酒给闹的。”于是大家就原谅了他,奏效,下次还喝,最多也就是酒后失德吗。做酒多不容易呀。实际上酒能乱什么性呢,都是人在乱性,人以酒乱性,所以酒有时候就成了借口,成了“替罪酒”,成了某些人开脱的理由,为非做歹的手段。天蓬极有可能就是想找一个借口,是留了一手的。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喝酒无非是几种情况,不尽兴了继续喝,喝醉了当场睡,这是第一种情况,一塌糊涂,不省人事,彻底喝醉;第二种情况就是喝完酒了回家,这也是一个正常的想法,回家睡觉、休息,这还算清醒,喝了酒但没醉,似醉非醉,最起码知道家门在哪;但是你要说你连家门都不认识,跑到别人家里去睡觉,那就是装醉。而且是跑到一个异性家里,“寡妇”家里,那这就说不过去了,这就是第三种情况,没醉装醉,借酒卖醉,别有用心。
  那么骚扰嫦娥的地点是哪里呢?广寒宫。就是说天蓬喝完酒不是回家,而是直奔广寒宫。这就让人纳闷了,你不回家跑广寒宫干吗?你说你回家路过,可这也不顺路吗!你要非说是顺路,这就绕远了。当然这么一来,我们就知道了,天蓬目的就很明确,借酒发挥吗。你说你发挥也发挥的有点水平、讲点情调吧,不,没情调。干什么呢?“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嫦娥要陪歇。再三再四不依从,东躲西藏心不悦。”动手动脚的,这就让人很不愉快了,没有那个人喜欢这种粗暴的方式,这种不尊重的方式。天蓬这次他惹错人了,扰错对象了。骚扰嫦娥,嫦娥是谁呀,是个寡妇,“正史”记载是玉帝的外甥女,“野史”记载更加扑朔迷离,让人揣摸不透,反正“寡妇门前是非多”,嫦娥这淌水多深啊,这次事件就成为天蓬元帅辉煌生涯的结束。据天篷自己说天庭里对性骚扰这种事情的处理非常严厉,按律当斩。玉帝也没有格外开恩的意思,没有因为天蓬的级别高就从轻发落。如果要减刑,方法有很多,糊弄一下群众还是很容易的,躲猫猫,俯卧撑,做噩梦,反正有的是方法,为了避免政治影响,革了官衔也可以啊,大不了以后重新提干吗。但是玉帝没有这么做,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非常严历,不以酒后失德论,而是认定就是性骚扰,不管多大的官都不能随便对别人进行性侵犯,更不能以酒为借口进行性骚扰。天蓬也没有辩驳,认了,这最起码还敢做敢当吗,虽然无耻但不至于无赖。后来多亏太白金星求情,改“重责两千锤”,打的是血肉模糊,皮开肉绽,贬出天庭,投入凡胎。结果投胎的时候出了差错,错投猪胎。这个差错是前所未有的,天庭里贬了这么多神仙,投胎到猪肚子里,天蓬是第一个。所以有人因为这个事情说玉帝办事不地道,暗中使坏,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天蓬元帅错投猪胎我们不得而知。玉帝和嫦娥是什么关系,我们也说不清。反正天蓬是被开除了。而被贬下界之后,那帮原来的部下和朋友也是没有来看过这个前任天篷元帅。直到碰见观音出差,让等一个取经的有缘人。
  写的蛮好的,支持,期待中......
  感谢楼上朋友的支持!
  以人本思想为主!
  沙和尚是有点委屈了,没有太大的是非问题、原则问题和政治性错误,不贪污、不腐败还不包养情妇,也没有个人作风问题,仅仅只是因为失手打碎了个玉玻璃盏。可能就是个花瓶什么的,最多是个过错,但却被治以刑罚,可以说是量刑过重。而且沙僧原是玉帝亲口封的卷帘大将,专门侍御凤辇龙车,同时兼做贴身保镖,这样一个整天待在玉帝王母的身边的人,可以说是红极一时。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王,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朝廷予在上”,何等的气派。那我们就有疑问了,这么个红人到底打碎了个什么东西,能被贬下凡间。这东西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有,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们已经追究不清,但据说是王母的千年私人收藏,属于老古董。据说当时打碎这个玻璃盏的时候,天神个个魂飞魄散,可见这个东西的重要性,大家也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王母就要把卷帘大将推出去杀了,后来多亏赤脚大仙求情,才免死被贬下界。这点玉帝确实有点不地道,也是个怕老婆的人,就因为打碎了一个花瓶,也不出来说说话,求求情,反正卷帘是被贬下界。后来也是受观音指点,等一个求经的有缘人。
  而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这三个都是因为在王母的Party上惹的祸,一个搅乱Party,一个在Party上喝酒后骚扰嫦娥,一个在Party上失手打碎玉玻璃,可见这蟠桃会确实惹了不少麻烦啊。    不管怎么样,最终的结果都是没得混,一个被压在五行山下,一个成了头猪,一个沦落流沙河,都是无期徒刑,等于说这辈子就完了。所以只能跟着唐僧,凭表现减免罪刑,重新获得名份。这是他们跟随唐僧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人都是受了菩萨的指点,不看僧面看佛面,菩萨的话总得听吧,上面安排下来的事情总得做吧。而且话不白听,活不白干,有好处,有承诺。虽然没有正式合同文本,但是有口头协约,也是“签”了合同的,而且出家人不打妄语,菩萨这话可信。    对悟空的承诺,第一,恢复自由身;第二,面包牛奶。五行山下五百年大圣的饮食标准是什么?如来的安排是“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融化的铜汁饮。”这在我们现在看来,简直没人性,虐囚吗,这东西比三鹿厉害多了,直接结石。而且,这是上面的安排,到下面执行的时候又不知会苛扣什么,说不定拿出去卖烂铜废铁了,所以能不能按时吃到铁丸,喝到铜汁,这都是个问题,面包牛奶很诱惑;第三,入我佛门,再修正果,恢复声誉。这是孙悟空最在乎的。孙悟空一生最在乎的就是名声问题,面子问题,西行途中孙悟空最反感别人叫他弼马温,最喜欢别人叫他齐天大圣。但是恰恰孙悟空最不愿意听到什么,别人就喜欢叫他什么,摆明了要跟孙悟空对着干。孙悟空一恼,别人就笑。面子孙悟空的软肋,弼马温是孙悟空的伤疤,不能揭也碰不得,一碰就疼。人活脸,树活皮,面子不能丢,名声很重要,所以孙悟空决定出来干。但是我们说人要面子,不能死要面子。一个不要脸的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死要面子的结果只能是让你很没面子。    对八戒的承诺,将功折罪,“管叫你脱离灾瘴”,恢复人身,这是猪八戒的痛。对沙僧的承诺,第一,“叫飞剑不穿你心”,沙僧被贬之后,这事还没完,玉帝安排每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沙僧胸肋百余下,无比苦恼;第二,功成免罪,复你本职,这个承诺也很诱惑,但是有条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看过程,看结果,只有功成才能免罪,才能复你本职。对白龙的承诺,免死。面对这些承诺的诱惑,这几个人的反应是:悟空“愿去!愿去!”;八戒“愿随!愿随!”;沙僧“我愿皈正果,愿领教诲!”;白龙“叩头谢活命之恩,听从菩萨使唤。”一个个都欢喜的不得了。  
  想当年和上头有人篇:    那为什么这几个人都愿意呢?心不死,日子没法过。深层原因加上现实原因,就必然导致他们欣然接受。一个人心要是死了,就没什么操心的了,心灰意冷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不管你说什么我不在乎。但这几个人恰恰心不死。这几个人的心态是什么呢?不做大哥好多年。报名的时候往往都是“我乃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我乃天蓬元帅是也”、“我乃玉帝身前卷帘大将是也”,都活在历史之中,总在“想当年”,没有活在当下,正是因为心中的一团火是不会熄灭的,所以这帮人愿意跟随唐僧。这是深层原因,这三个人对身前的名望还是很在乎的。现实原因就是他们现在过的日子都不是“人”过的。所以愿意出来干。    再者,唐僧上头有人。选定唐僧去取经的原因就是,第一,唐僧原本是如来的二徒弟,是自己人。所以取经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还是交给自己人来的放心。另一方面,唐僧又是唐太宗皇帝的御弟,同时拥有了人类社会的官方背景。所以这就是唐僧的厉害之处,不看僧面看佛面,唐僧的背后是如来和唐太宗,神人两届的最高领导人。有些人一旦上头有人就不得了,狐假虎威往往比虎更恶毒,因为他是耍威风,而虎是真威风。好在唐僧不是,首先他不知道他上头有人,其次他不是这样的人。  
  跟随唐僧的第四个原因是感恩。但是这个感恩是有问题的,表面上看好像是唐僧救了他们,实际上这是上头的意思,如来许的诺,观音传的话,唐僧只是一个执行者。如来不放话,没人敢放,也没人放得了。但是在悟空他们看来这是唐僧救了他们,知恩图报是一个原因。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孙悟空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一是感恩,二是怕背骂名,说白了还是面子问题。
  《西游记》中唐僧最大的问题就是迂腐,我们看《西游记》最气愤的是唐僧人妖不分,最痛快的是孙悟空斩妖除魔,哪为什么唐僧就分不清人妖呢?《西游记》中把这个原因归结于唐三藏肉眼凡胎,但是我想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僧的信念,妖与人的本质区别绝不在于妖是妖他妈生的,人是人他妈生的。是妖还是人,不在于形,而在于心,一个东西好与坏不在于他长什么样,而在于他怀什么心。人要是有坏心,那就近乎妖,妖要是有善心,那也就几乎于人。是人是妖在于是好是坏。而这个信念是从哪里来的,身边来的,我们来看唐僧身边的这三个人,那个不是妖,孙悟空是不是妖?是,孙悟空自己就承认自己是妖。身边整天就跟着仨妖怪,这对唐僧对妖和人的分辨能没有影响?那既然这三个妖怪可以是稍微好一点的妖怪,为什么别的妖怪就不可以呢。而且后来很多菩萨神仙的童子,坐骑,都占山为王,称妖称魔,那这到底是妖还是仙,说不清。只能说妖也有好妖,人也有坏人。
  而且对于妖和人,菩萨自己也说了:“悟空,菩萨、妖怪,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世上本无所谓妖怪,无所谓菩萨的,都是在一念之间。所以菩萨都搞不清楚,我们就不能怪唐僧了,这个事情本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而且唐僧的处世哲学是什么?“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句话是唐僧与众僧告别的时候说的。一群和尚在一块讨论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只有唐僧不说话,用手指了指心口,点头几度。大家就不明白了,和尚 你什么意思呀?这个时候唐僧就说了这句话,这个意思不就和菩萨的意思惊人的相似吗。所以唐僧并不是人妖不分,他有他的处世哲学,做人原则,那就是不以集体论个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西游记》中唐僧的成功,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是一场官方行为,有背景:就是一小撮不知死活的小妖,看着别人吃唐僧肉,自己也要吃,结果是自讨苦吃。你得做分析,你不能别人干什么你也跟着干,你们一样吗?别人是放出来的,你是跑出来的,别人是计划内的,你是计划外的,别人是安排好的,你天知道是哪里来的,能一样吗。不是别人干什么你就可以干,别人上头有人,你也上头有人吗?和尚摸得不一定你就摸得。别人可以吃,你就不能吃,别人是假吃,你是真吃,这个真不能吃。而且你也不打听打听,调查调查,那些整天嚷着吃唐僧肉的其实都是托,唐僧肉能吃吗?能吃也不是你能吃的。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看看唐僧的背后是谁。这些计划外的妖怪对于唐僧西行的大进程来说只是螳螂挡车,蜻蜓撼柱,结果被打死。计划内的妖怪比如菩萨坐骑类,神仙童子类什么的,那都是安排好的,就被收回。所以唐僧的取经其实是自编自导,自导自演,可以看作是政府行为,官方力保,怎么会不成功呢。成功是必然,取经只是形式,磨难只是增加一些故事性和曲折性,让这次事件有些嚼头。这是一场真人秀节目,但是“演员”并不知情。对于取经这个事情孙悟空就表达过自己的观点,“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但是没有什么事情能逃过如来的法眼,也没有什么人能逃出如来的五指山,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孙悟空在《西游记》第七十七回提出的这个问题,如来一开始就有回答:我要是送过去吧,只怕这帮人不识货,以为我贱卖,好东西你能随便送人,不可能。原话是“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伽之正宗。”可见这个事情都是在掌控之中。  
  第二,讲“身份”就要付出代价,妖怪们的失败:大概这些妖怪成精之后就有了些人性,爱干净,或者是消化能力不行了。以前都是虫狼虎豹什么的,吃生,而且连皮带毛的吃,现在不行,成了“人”了,有了身份,讲究了。非要泡一泡、洗一洗,洗洗更干净。有些还要把唐僧饿上几天,排净体内的粪便才吃。这那里还是动物世界啊,这分明是人类社会吗。有的还要吃熟食,要剥了洗了之后再蒸了煮了,这样才能吃,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解救的机会。而吃一口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这些妖怪非要把人家整个吃了,与众兄弟们分着吃了,有的还要请亲朋好友一块来分享。这就更有点说不过去了,那抓到唐僧之后,先剁根指头,砍条胳膊,卸条腿,剜上一块吃了,可不可以;要与亲朋好友分享也没问题,先杀了,做成干肉、红烧肉,或者做成速冻饺子、唐僧肉包子,可不可以,这样也能目的达到,以后要享受的话热一热,也就可以了。就这样太讲究,以至于后来不但没有吃上唐僧肉,还或被打死,或被收编。有背景的就被收编了,没背景的就被打死了,实际上在我看来跟有没有背景没有关系,具体的来说是计划内的被收编了,计划外的被打死了,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敌人们的失败就是我们的胜利,所以妖怪们的失败也可以看作是唐僧成功的一个原因。
  第三,四位徒弟的强力保护,这个自然不用说。尤其是悟空,可以讲是尽职尽责。    第四,暗中保护。除了得到徒弟们的保护,唐僧更是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有“六丁六甲、五方揭帝、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轮流值班,还有一个二十四小时值班的“金头揭谛”,“昼夜不离左右”。菩萨许的诺是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这岂有不成功之理,一切都是“有惊无险”,只是需要增加一些故事,一些劫难,让这个过程更好看,而这些劫难又在可控之中,其目的是提高“收视率”,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所以成功是必然的。这是一部宣传片。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不是玄奘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借唐僧的壳树悟空的神,取经只是形式,唐僧只是衬托,男主角是悟空,不是唐僧。吴承恩的《西游记》看似说神,说魔,说佛,说道,实际上还是说人。因为不管神魔佛道,都离不开人性,纵使神通广大,也都跳不出人类社会的那些条条框框。九九八十一难,恰恰说明玄奘之路的不容易,群魔乱舞,神仙出山也恰恰说明吴承恩不相信没有神仙相助玄奘能够取得成功。但是不管相不相信,事实就是这样,真实的唐僧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就是这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我们从《西游记》中看到了故事,读出了精彩,读出了思考,同样我们也从中读出了玄奘的艰辛,神话尚且如此,真实又将如何?    真实的唐僧就更不容易了。现实没有神力,只有人力。事不在神助,而在人为。成就绝非天生,而在后天努力。真实的玄奘不是金蝉子,也没有那么多光环,只是众多僧人中的一个,不光上头没人,而且也没有官方背景。不但没有官方背景,而且是偷渡出国。玄奘的西游记没有悟空,没有八戒,没有沙僧,也没有白龙马,有的只是一匹赤瘦老马,有的只是自己。如果非要在玄奘的西游记和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找一些相同之处,那大概就是同样的艰辛,同样的惊心动魄,同样的舍身求法,同样的毫不畏惧,同样的坚持不懈,同样的完满归国。但是他比吴承恩的《西游记》更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人,面对种种的困难,能解决问题的只有自己。但正是因为他是人,我们说他比神更神,更值得我们敬佩。他的出行不光面临这自我的挑战,面临着法律的管制,面临着治安的问题,还面临着风俗习惯的问题,自然环境的问题。今人再走玄奘路那是走不来的,因为玄奘走的是山路,水路,山穷水尽疑无路,不是高速公路,用的是双脚,不是汽车。而且没有媒体,没有宣传,就是靠着自己的双脚一步步坚持不懈的走向那个地方。  
  所以今天当《西游记》高唱“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高唱“玄奘!玄奘!你真了不得!”     玄奘西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路在何方”:    迎来日出 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 成大道  斗罢艰险 又出发  几番番春秋 冬夏  你尝尝酸甜 苦辣  翻山涉水 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 任叱咤  一路豪歌  向天涯  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    一千多年以后的这首歌如果让玄奘来唱该是何样动情啊,这种发自肺腑的声音唱出来的歌又是怎样的一种豪壮呢。    公元627年,当玄奘决定西去取经的时候,很多人质疑“敢问路在何方”,玄奘就是以一句“路在脚下”的魄力和气概,坚定而豪迈的走出了西行的第一步,从此便踏平坎坷成大道,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斗罢艰险又出发,几番番春秋冬夏,尝遍酸甜苦辣,翻山涉水,两肩霜花,风云雷电,任叱咤,一路豪歌向天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故事便传为佳话。也为千百年后吴承恩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历史素材。    然而大师留给历史了很多很多,但是历史留给我们关于大师的记载却很少很少。玄奘给历史了一个伟大的故事,一种伟大的精神,鲁迅先生称之为是“中国的脊梁”。历史也留给我们了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西游记》,一部伟大的传记史学著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部伟大的交通地理学著作《大唐西域记》,历史留给了我们宝贵的财富,却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遗憾。这位用尽毕生心血为佛法传播,为中印关系,为历史,为地理,为交通,为文化交流,为佛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没有留下自己的生辰,历史竟然没有告诉我们这位伟人生于何时,生于何地,关于这一切还现存争议。    借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估计取经路上的玄奘大概也是这种情景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所以我们讲玄奘,说玄奘,也避不开当时的社会,躲不开玄奘身边的人,离不开玄奘身边的事。吴承恩离真实的玄奘就有点远了,大概就是孙悟空一个跟头的距离,差之十万八千里。我们就把距离拉近,把镜头拉回,把历史还原,一起回到公元600年前,去看看真实的玄奘。看看这位伟大的旅行家,思想家,翻译家,宗教学家......    那将是怎样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顶一下!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僧是男的被徒弟轮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