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dota2严父教子,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七略》刘歆,是什么意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在书中自述她15岁时因父母吸毒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真是令人不忍卒读,心生同情。B.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姚佩兰,身患绝题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在书中自述她15岁时因父母吸毒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真是令人不忍卒读,心生同情。B.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姚佩兰,身患绝症后为给孩子留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处心积虑的母爱,感人至深。C.几年前的滨湖还比较荒凉,现在已经成了美轮美奂的一道风景,随着合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座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D.这个商场展出的商品,有的包装简陋却价格昂贵,动辄上万;有的外观精美却不名一文,很多顾客都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在书中自述她15岁时因父母吸毒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真是令人不忍卒读,心生同情。B.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姚佩兰,身患绝症后为给孩子留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处心积虑的母爱,感人至深。C.几年前的滨湖还比较荒凉,现在已经成了美轮美奂的一道风景,随着合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座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D.这个商场展出的商品,有的包装简陋却价格昂贵,动辄上万;有的外观精美却不名一文,很多顾客都对此感到非常奇怪。A(A.。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B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老虎。形容蓄谋已久。贬义。C、美轮美奂,用错对象,形容房屋或建筑等高大华丽。D不名一文,一个钱也不占有,形容贫穷。)安徽省合肥168中学2014届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题答案A(A.。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B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老虎。形容蓄谋已久。贬义。C、美轮美奂,用错对象,形容房屋或建筑等高大华丽。D不名一文,一个钱也不占有,形容贫穷。)相关试题拒绝访问 | www.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8e39e12d74743e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和译文-免费语文教学资源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和译文
作者: &&加入日期:11-12-06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椋磺囊妫似渌ひ病<胺耪呶蛴ダ裱В嫫室澹欢廊吻逍榭梢晕巍&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义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W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总言以上诸子)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去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总言诗赋)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专,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渐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本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是以扬子悔之,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人用赋也,则贾谊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序诗赋为五种。&
    翻译
    全文翻译:&
    &儒家那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若是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奇奥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那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来的祸患啊。&
    &道家那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相符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阴阳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尊重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尊重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固执的人来实行阴阳家的学术,就被禁忌所牵制,拘泥于占卜问卦的小手艺,舍弃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法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法官。他们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来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易经上说:「先王用很严明的刑罚来整饬法律。」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来实行法家的学术,那么就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门用刑法,而想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至于残害了最亲近的人,伤害恩义刻薄了应该亲厚的人。&
    &名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掌礼仪的官职。古代名号品位不一样,所用的礼节也就异等。孔子说:「一定要来端正名分啊!珠海成人玩具厂名分不端正,那么所说的话就不顺当;所说的话不顺当,那么所做的事就不成功了。」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喜欢攻击别人阴私的人来实行名家的学术,那么就只会卖弄一些屈曲破碎、支离错杂的言辞罢了。&
    &墨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宗庙的官职。他们住在茅草盖顶,以采木为椽的房子里,所以注重节俭;奉养大哥更事致仕的人,所以主张兼爱;以大射礼选拔人才,所以崇尚贤人;尊崇鬼神尊敬祖先,所以崇敬鬼神;顺从四时做事,所以不相信命运;以孝道宣示天下,所以崇尚同心同德;这就是他们长处。等到眼光浅短的人来实行墨家学术,只看到节俭的好处,因此就反对礼节;推广兼爱的旨意,而不知道分别亲疏远近。&
    &纵横家这个流派,大概是的出于古代的外交官。孔子说:「读了诗经三百篇,派他出使到国外去,不能独当一面应对进退,固然学了很多又有何用呢?」孔子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这就是说一个使者应该权衡工作的利害得失做适当的处置,只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应对的言辞,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来实行从横家的学术,那么就崇尚欺诈,而背弃了应该遵守的诚信。&
    &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荡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
    &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
    &小说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小官。(这一派)是大街小巷的谈论,马路上传说的人所造成的。孔子说:「固然是小的技巧也一定有值得观赏的处所;但想要推行久远恐怕滞泥不通,所以君子是不学的。」但是它也不会没落。(小说家)是乡里有小智慧的人所写的东西,也要把它编辑保存起来而不要健忘了;假如里面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来采用,这也就如同古代樵夫、狂放的人他们的议论一样(有参考的价值)。&
    &诸子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观赏的不过九家而已,都是起于王道政治已经衰微今后,诸侯以武力相征伐,当时的国君,喜好厌恶的不一样,所以九家的学术纷纷兴起。各自引用他们的一种学说,推崇他们学说的好处,用这学说来奔走游说,迎合诸侯的心理。他们的言论固然不一样,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没落也是互相生长的;就像仁与义,敬与和,固然性质相反却又是互相生成的。易经上说:「天下(学问)的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是归趋是相同的,思虑虽然很冗杂但是目标一致。」现在各家的学者,各自推崇他们学说的长处,用尽了智慧和思虑,来阐明他们学说的要旨。虽然各自有偏见短处,但是综合他们的主要归趋,发现他们也都是从六经分支出来的。假使让他们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能折中采用他们的主张,他们都可以成为辅佐的人才啊。孔子说过:「礼仪散失了要到乡野去寻找。」现在距离圣人的时代很久远了,圣人的道术残缺废弃,没有处所再去加以追求了,采用他们九家的学术不是胜过去乡野找来得好吗?若是能修明六经的学说,观察参考这九家言论,舍弃短处取用长处,就可以通达治理国家的各种方法了!
    &从前孔子去世今后,简洁平实而涵义精深的言论就无人能够传授了;七十二贤去世今后,对儒经大义的解释就开始产生分歧。所以《春秋》分成了五个学派,《诗经》分成了四个学派,《易经》有了好几家的传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学术上也是真价格立门户、互相争论,诸子百家的学说众多而又混乱。到了秦朝,认为这种状况是一个祸患,就焚毁儒经,想用来使百姓变得愚昧无知,利于统治。汉朝建立今后,改革了秦朝的弊政,大量收集图书,广泛开辟了献书的途径。到了汉武帝的时代,书籍中文字残缺、竹简脱落,礼乐制度也衰败到了废弛的田地。皇上感慨地声称道:“朕对此非常有旅啊!”于是建立了藏书的策府,设置了抄书的机构,上自儒经,下到诸子百家的传注与著述,全都收藏到了秘府之中。到了成帝的时候,见于书籍严重散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搜求散失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订儒经、传注、诸子之书和诗歌、词赋,命令步兵校尉任宏校订兵书,命令太史令尹咸校订数术之书,命令侍医李柱国校订方技之书。每一部书校订完毕,刘向就分别列出它的篇名,总结它的大要内容,抄录下来然后呈报给皇上。工作即将完毕之际,适逢刘向去世了。哀帝就又让流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继续完成他父亲未竟的事业。刘歆于是总括了整理完毕的全部书籍的内容,然后向皇上呈报了他的《七略》,包括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导读:汉书艺文志序原文,翻译:,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的简单阅读,《汉书艺文志》由班固撰写,汉书艺文志序原文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汉书 艺文志序原文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翻译: [译]从前,孔于死了,就断绝了精微要妙的言辞,七十二个弟子亡了,就违背了正道,所以,《春秋》分成了五家,《诗》分成了四家,《易》有几家流传。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真假难分,互不相让,诸子的文辞混乱纷纷。秦始皇对这种情况感到忧虑,于是烧光文章,使人民愚昧。汉朝兴起,一改秦朝的败局,大收书籍,广开私人献书的门路。到武帝时代,书简缺失,礼坏乐崩,武帝喟然声称;
“我很忧伤”于是制订收藏书的计划,设立抄写书官吏,下及诸子和传述、解说经义的书,全部充实到皇室藏书的地方。到成帝时期,因为书籍散逸得很严重,就派遣谒者陈农在全国收求失落于民间的书,诏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的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法的书,太史令尹成校天文历法、五行占扑的书,御医李柱国校医药、卫生的书。每―本书校毕,刘向就分条列举这些书的编章目录,摘取旨意,抄录下来,奉献给皇帝。到刘向去世,哀帝再派刘向之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业。刘歆于是聚合群书,奉献他所著的《七略》,所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我现在删去它的《辑略》.使书籍体例完备 《诸子略》 儒家 儒家者流,溢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期、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 义之阮,
“狙述尧氏宪章文武”,宗师体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他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折,儒学富袁,此辟儒之患。 翻译: 儒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帮助君主、依顺阴阳、彰明教化的司徒官中产生的。他们行文靠六经,留意在仁义,效法唐尧虞舜,遵循文王武王,尊崇并师承孔子:,借以表明白己学说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仁义是最高阶段。孔子说:
“假苦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试用过的。”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繁盛、孔子事业的发达,都说明已经尝试见效。然而,迷惑不清的人既不能选精发微,邪僻的人又时抑时扬,违背仁义,脱离本旨,胡乱地以哗众来取宠。后学遵循它,因此五经支离破散,儒家学派渐哀,这是邪僻儒生的祸患。 道家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椤保磺囊妫似渌ひ病<胺耪呶蛴ダ裱В嫫室澹欢廊吻逍椋梢晕巍 翻译: [课]道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一一记下成败、存亡、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抓住要点、掌握根本的史宫中产生的。他们自我保持着清静虚无、柔弱卑下的原则,这是国君的统治手段。道家符合于尧的让,《易》的谦.一谦反而四益,这是它的长处。至于旷放的人来推行它,便想废除礼学,兼弃仁义,说什么单凭清静虚无.就可以统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
“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翻译: 明阳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掌天文的羲和宫中产生的。恭敬地遵循天道,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颁发给百姓使用,这是它的长处。至于刻板的人来推行它,便拘泥于焚忌和小技,不要人做事,听凭鬼魂种灵。 法家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宫。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
“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 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翻译:
[译]法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赏功罚罪、以助礼制的理宫个产生的。《易》说:
“先代君王严明刑罚、整饬法度”,这是它的长处。至于苛严的人来推行它,便政教风化全无,仁爱之心都丢,想单凭刑法以求得统治巩固。竟至残害至亲,得罪恩人和挚友。 名家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o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鳖者为之,则苟钩W析乱而已。 翻译:
[谓]名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掌礼仪的礼官中产生的.古时候名位不同,礼仪的等级也就不一样,孔子说:“一定要纠正名分上用词不当的现象呀!用词不当,言语就不可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事情就不可能做好。”这是它的长处。至于吹毛求疵的人来推行它,便胡乱分析得支离破碎,淆乱了名实关系。 墨家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 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 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翻译:
墨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清庙官中产生的。茅覆屋,饩褪枪蠹螅蛔鹑希甯饩褪羌姘谎∠褪浚写笊洌饩褪巧邢停桓阕陟耄搭易樱饩褪怯夜恚凰乘募径惺拢饩褪欠敲话研⒄咽咎煜拢饩褪巧型U馐撬某ごΑV劣诔忠挥缰娜死赐菩兴笥欣虼朔炊岳瘢煌凭考姘囊庖澹床恢婪直鹎资琛 纵横家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位于四方,不能颥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
“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援而弃其信。 翻译:
杂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议官中产生的。它把儒、墨、名、法诸家糅合在一起,使我们看到国家制度内有它的存在,君主政治中无不贯穿着它,这是它的长处。至于放荡而无基础的人来推行它,使散漫得使意向无所归。 农家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程稷之官。播百谷,勤耕 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日货。孔子曰:
“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律舷轮颉 翻译: 农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农官中产生的。他们勤于播谷、耕田、养蚕、用以丰衣足食。所以八政第一是食物,第二是财物。孔子说:
“以人民和食物为重”,这是它的长处。至于鄙俗的人来推行它,认为没有侍奉帝王这回事,想让君民―起种田.这就淆乱了上下等级。 小说家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宫o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于曰: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匆尧狂夫之议也。 翻译:
小说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稗宫中产生的。小说是那些衔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人作成的。孔子说,
“即使是小道理,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因为怕它阻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去摘它。”然而,小道理也没有灭绝。乡里知识肤浅的人所看到的事理,也让它聚合起来,水志不忘。如果有一言可采,那也是平民和愚人的言论。 后序
诸予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逢出并作,各引一端,祟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⑩。仲尼有言:
“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旅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木,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翻译: 诸于十家中,可以给人看的九家罢了。它们都在王道已经衰微、诸侯以武相征、时君世主好恶各异的时候兴起。因此,九家学术,犹如蜂群,一时并作;他们各持一端推祟自己喜好的,靠它往来游说,以适应诸侯的要求。九家学术,言论尽管不同,却比如水火一样,相生相克,也比如仁义、敬和一样,相反相成。所以《易》说:
“普天之下殊途同归、百虑一致。”现在,不同学派的人都称颂各自的优点,用尽心思,阐明宗旨;即使有缺点,汇集起它们的指要,也是六经的支流。假如这些不同学派的人逢圣君之时,又不偏不倚,折中调和.那就全是辅弼的人材了。孔子有言在先,
“朝上失礼在野求。”当今,离圣君既久且远,王道废、学术缺,无处再寻;那九家之说,难道不比在野强吗?假如有人能够研习六经学术,又观察九家吉沦,取长弃短.鼠可以通晓多方面的谋略啦。 读后感: 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的简单阅读,不仅仅是了解到了这本书中的内容,更多的是他的体系的了解。《汉书艺文志》由班固撰写,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该书记载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共六略。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办公文档、文档下载、教学研究、工作范文、外语学习以及汉书艺文志翻译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连载 第三、四、五章 - 哲学考研的日志,人人网,哲学考研的公共主页
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连载 第三、四、五章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前一章 说,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它们成为主流,是由长期演变而来;而在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它们还不过是争鸣的许多家中的两家。那时候学派的数目很多。中国人称它们为&百家&。
司马谈和六家
  后来的历史家对&百家&试行分类。第一个试行分类的人是司马谈(卒于公元前l10年),他是作《史记》的司马迁(公元前145一前86?年)的父亲。《史记》最后一篇中引用了司马谈的一篇文章,题为&论六家要指&。这篇文章把以前几个世纪的哲学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如下:  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在中国思想里,阴、阳是宇宙形成论的两个主要原则。中国人相信,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是儒家。这一家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孔子学派&。但是&儒&字的字义是&文士&或学者,所以西方称为&孔子学派&就不大确切,因为这没有表明这一家的人都是学者以及思想家。他们与别家的人不同,都是传授古代典藉的教师,因而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至于孔子,的确是这一家的领袖人物,说他是它的创建人也是正确的。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它的含义要广泛些。  第三是墨家。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起的。  第四是名家。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就是&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这一家,司马谈叫做&道德家&,后来简称&道家&。第一章 已经指出,应当注意它与道教的区别。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二个历史家是刘歆(公元前46?一公元23年)。他是当时最大的学者之一,和他父亲刘向一起,校对整理皇家图书。他把整理的结果写成附有说明的分类书目,名为《七略》,后来班固(公元32&92年)用它作为《汉书&艺文志》的基础。从《艺文志》中可以看出,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即十家。其中有六家与司马谈列举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刘歆在结论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句话是说,小说家没有其他九家重要。  这个分类的本身,并没有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后来的学者,特别是章学诚(年)、章炳麟(年),大大发挥了刘歆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要义,是主张,在周朝(公元前1122?一前225年)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换言之,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当时封建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人以私人身份讲授。只有官吏以某一政府部门成员的身份才能够讲授这门学术。  这个理论说,周朝后期的几百年,王室丧失了极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位。流落各地。他们这时候就转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们的专门知识。于是他们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学的&师&。各个学派正是由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刘歆所作的全部分析如下:&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长也。&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尧狂夫之议也。&(《汉书&艺文志》)  对于十家的历史的起源,刘歆所说的就是这些。他对各家意义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他把各家各归一&官&有时也是任意的。例如,他描述道家思想,只涉及老子,完全忽略了庄子。又如,名家与礼官的职能也并无相同之处,只有一点,就是两者都强调区别。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刘歆的理论,在详细情节上也许是错误的,但是他试图从一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寻求各家起源,这无疑代表着一种正确观点。我大段地引用他的话,是因为他对各家的描述本身就是中国史料学中的经典文献。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当代,特别是正在1937年日本侵入的前几年、已经有很大的进步。根据最新的研究,我才得以形成自己的关于各家哲学起源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精神与刘歆的相合,但是一定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这就是说必须从新的角度看问题。  比我们想象一下,古代的中国,比方说公元前十世纪的中国,政治上、社会上是什么样子。当时政治、社会结构的顶点是周王的王室,他是天下各国的&共主&。周王之下有成百的国家,为其国君所有、所统治。有些国家是周朝建国的功臣们建立的,他们又把这些新占的领土分给他们的亲属作采邑。另一些国家则由周室以前的敌人统治着,但是现在他们已经承认周王是他们的&共主&。  在国君统治下,每个国家内的土地再分为许多采邑,每个采邑各有其封建主,他们都是国君的亲属。当此之时,政治极力和经济控制完全是一回事。土地的所有者,既是领地的政治、经济的主人,也是居民的政治、经济的主人。他们是&君子&,其字面意思是&国君之子&,但是已经用作封建主阶级的共名。  另一个社会阶级是&小人&阶级,或曰&庶民&即普通人民群众。这些人是封建主的农奴,平时为君子种地,战时为君子打仗。  不光是政治统治者和地主,就连那些有机会受教育的少数人,也都是贵族的成员。于是封建主的&家&不仅是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也是学术的中心。附属于它们的有具有各门专业知识的官吏。但是普通人民没有受教育的份儿,所以他们中间没有学人。这就是刘歆理论所反映的事实:周朝前期官、师不分。  这种封士建国制度被秦朝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正式废除。但是在正式废除以前的几百年,它已经开始解体了,而在几千年后,封建的经济残余仍以地主阶级权力的形式保存着。  这种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何在,现代历史学家们仍无一致意见。要讨论这些原因,就超出了本章的范围。在这里只要说明这一点也就够了,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七至三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  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这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的确切时间。不过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已经有些贵族成员,由于当时的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爵位,因而下降为普通庶人。也有些普通庶人,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受到特别宠信,变成了国家的高级官吏。这些事例表明了周朝解体的真实意义。这不只是某个具体的王室的解体,而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的解体。  随着这种解体,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或者本人就是贵族,或者是服事贵族统治者室家而有世袭职位的专家。前面引用的《艺文志》中,另有刘歆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艺为生。这些向另外的私人传授学术的人,就变成职业教师,于是出现了师与官的分离。  上面所说各家的&家&字,就暗示着与个人或私人有关的意思,在没有人以私人身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不可能有哪一&家&的思想。  有各种不同的&家&,也由于这些教师各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于是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他们名为&儒&。也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士。有说话艺术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他们被称为&方士&。还有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他们被称为&法术之士&。最后,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深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社会,躲进自然天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按照我的理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这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套用刘歆的话,我可以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以下各章将对这些说法作出解释。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位于中国东部的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在孔子出生以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  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从这篇世家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很穷,五十岁时进入了鲁国政府,后来作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逼他下台。离乡背井。此后十三年他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可是一处也没有找到,他年老了,最后回到鲁国,过了三年就死了。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和六经
  前一章 说过,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的而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照传统说法、他有几千个学生,其中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前一个数目无疑是太夸大了,但是毫无问题的是,他是个很有影响的教师,而更为重要和独一无二的是,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前一章 提到,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这些经的性质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那也是要纠正一切偏离传统的标准和做法,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屡见不鲜。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人著作的事。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在孔子的时代以前已经有了六经。六经是过去的文化遗产。六经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可是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随着封建制的解体,贵族的教师们,甚至有些贵族本人,&&他们已经丧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在庶民之中。前一章 说过,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把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孔子作为教育家
  不过孔子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儒。在《论语》里他被描写成只是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原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与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与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经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正是这样,才使孔子不同于当时寻常的儒,而使他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正因为这个学派的人都是学者同时又是六经的专家,所以这个学派被称为&儒家&。
  孔子除了对经典作出新的解释以外,还有他自己的对于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  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换句话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  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您,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后来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无:ocr)矩之道&。就是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公元前三、二世纪儒家有一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有一篇《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一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举的例证。强调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不论在哪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就包括了义的性质。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论语》有一章 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的&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单,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论语》记载,孔子被某个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宪问》)。《论语》还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告诉另一个隐者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后面我们将看到,道家讲&无为&的学说。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由此看来,知命也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因为,如果我们尽应尽的义务,那么,通过我们尽义务的这种行动,此项义务也就在道德上算是尽到了,这与我们行动的外在成败并不相干。  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在道家的著作《庄子》中,可以看到道家的人常常嘲笑孔子,说他把自己局限于仁义道德之中,只知道道德价值,不知道超道德价值。表面上看,他们是对的,实际上他们错了。请看孔子谈到自己精神修养发展过程时所说的话吧,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论语》中孔子说:&志于道。&(《述而》)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的志于学,就是志于这个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他说四十而不惑,是说他这时候已经成为知者。因为如前面所引的,&知者不惑&。  孔子一生,到此为止,也许仅只是认识到道德价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换句话说,他到这时候也认识到超道德价值。在这方面孔子很像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觉得,他是受神的命令的指派,来唤醒希腊人。孔子同样觉得,他接受了神的使命。《论语》记载:&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有个与孔子同时的人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所以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认识到的价值也就高于道德价值。  不过,我们将会看出,孔子所体验到的超道德价值,和道家所体验到的并不完全一样。道家完全抛弃了有理智、有目的的天的观念,而代之以追求与浑沌的整体达到神秘的合一。因此,道家所认识、所体验的超道德价值,距离人伦日用更远了。  上面说到,孔子到了七十就能从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地正确。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指导。他的行动用不着有意的努力。这代表着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西方对于孔子的了解,可能超过了对于其他任何中国人的了解。可是在中国内部、孔子虽然一直出名,他的历史地位在各个时代却有很不相同的评价。按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通教师,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高于其他一切教师。到公元前二世纪,他的地位更加提高。当时许多儒家的人认为,孔子曾经真地接受天命,继周而王。他虽然没有真正登极,但是就理想上说,他是君临全国的王。这显然是个矛盾、可是有什么根据呢?这些儒家的人说,根据可以在《春秋》的微言大义中找到。他们把《春秋》说成是孔子所著的表现其伦理、政治观点的一部最重要的政治著作,而不是孔子故乡鲁国的编年史。再到公元前一世纪、孔子的地位提高到比王还高。据当时的许多人说,孔子是人群之中活着的神,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个汉朝(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所以他在《春秋》中树立一种政治理想,竟能完备得足够供汉朝人实施而有余。这种神化可以说是孔子光荣的顶点吧,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叫做宗教。  但是这种神化时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公元一世纪初,就已经有比较带有理性主义特色的儒家的人开始占上风。从此以后,就不再认为孔子是神了,但是他作为&至圣先师&的地位仍然极高。直到十九世纪末,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固然又短暂地复活,但是不久以后,随着民国的建立,他的声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在现在,大多数中国人会认为,他本来是一位教师,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是远远不是唯一的教师。  此外,孔子在生前就被认为是博学的人。例如,有一个与他同时的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从前面的引证,我们也可以看出,他自认为是继承古代文化并使之垂之永久的人,与他同时的一些人也这么认为。他的工作是以述为作,这使得他的学派重新解释了前代的文化。他坚持了古代中他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又创立了一个有力的传统,一直传到最近的时代,这个时代又像孔子本人的时代,中国又面临巨大而严重的经济、社会变化。最后,他是中国的第一位教师。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孔子之后,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史记》上没有说他是哪国人,关于他的生平也说的很少,实际上等于没有说。因而关于墨子是哪国人历来有意见分歧。有些学者说他是宋(今豫东鲁西)人,另一些学者说他是鲁人。他的生卒也不能肯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一前381年以内。研究墨子思想。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  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在古代,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也不亚于孔学。把这两个人进行对比,是很有趣的。孔子对于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相反,认为它们不正当,不合用,力求用简单一些,而且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代替之。简言之,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度和常规,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对掉。
墨家的社会背景
  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他们的军事专家。当时军队的骨...
阅读(226)|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严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