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被鸟屎砸中肩膀在自己身上是种什么体验

这特么得有多准?话说有一种叫鸟屎运的东西么? - 新奇军
»&&»&&&
这特么得有多准?话说有一种叫鸟屎运的东西么?
谁当年没年轻过…
发帖: 87801来自: 保和殿正东三里许
状态: 离线
09:32& &&&&&&&
昨天在大街上骑着摩托,飙得还不慢,竟然被一粒鸟屎砸中……可惜了俺这件儿十年的工装啊………………
算一下概率,说不上中五百万,中个五十万的总有吧?可为啥买彩票时候就没这运气呢?
啸风之龙者,北地草民也,生于京师南隅,居之长街北垣.幼无异禀,屡为师长所唾;长少余聪,常得椿萱之责.学十年而仕,仕十载而无尺寸之进;读千卷之书,书千文不得片纸之功.学无所用,辜负寒窗几许;用非所学,方知世事如斯.偶得奇军之论坛,方开别样之生机.著诗谈史,有风骨清奇之士;结伴远游,见血性侠肠之友.三载于斯,嗟夫难解之缘;一朝回眸,叹曰何故如斯.字语珠玑,结九州之挚友;尺寸天地,见十方之风月.谈笑之中皆情谊,往来相与非金帛.且问尘俗混沌,何得此间清乐?
发帖: 14535来自: 天顶星附近
状态: 离线
09:32& &&&&&&&
围裙背背山~
发帖: 7615来自: 合肥
状态: 离线
09:34& &&&&&&&
说截面大,会被封杀吗?
军号:23211~
发帖: 14535来自: 天顶星附近
状态: 离线
09:35& &&&&&&&
百合盐帮 wrote:
说截面大,会被封杀吗?
会,因为不准确,是截面太大!
推背感明显
发帖: 28635来自: 成都人漂泊在外
状态: 离线
09:35& &&&&&&&
正中脑门?!
车子: A3 1.6 DVVT进取型 + 中华V5 1.5T 自豪
In this world things come and go.
With life's twists and turns.
It's hard to determine what the future may hold.
The only real guarantee is nothing stays the same.
谁当年没年轻过…
发帖: 87801来自: 保和殿正东三里许
状态: 离线
09:35& &&&&&&&
推背感明显 wrote:
正中脑门?!
擦,说得我都想吐了……
啸风之龙者,北地草民也,生于京师南隅,居之长街北垣.幼无异禀,屡为师长所唾;长少余聪,常得椿萱之责.学十年而仕,仕十载而无尺寸之进;读千卷之书,书千文不得片纸之功.学无所用,辜负寒窗几许;用非所学,方知世事如斯.偶得奇军之论坛,方开别样之生机.著诗谈史,有风骨清奇之士;结伴远游,见血性侠肠之友.三载于斯,嗟夫难解之缘;一朝回眸,叹曰何故如斯.字语珠玑,结九州之挚友;尺寸天地,见十方之风月.谈笑之中皆情谊,往来相与非金帛.且问尘俗混沌,何得此间清乐?
发帖: 14535来自: 天顶星附近
状态: 离线
09:36& &&&&&&&
推背感明显 wrote:
正中脑门?!
鸟屎爆头?
发帖: 42187来自: 浙江省义乌市
状态: 离线
09:36& &&&&&&&
刚好你张嘴了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人生入戏-戏入人生
河北人在上海
发帖: 30530来自: 上海
状态: 离线
09:36& &&&&&&&
你跑再快也是地面装备,人家是强击机
A518手豪爱琴海蓝,X1 1.5MT白,继续支持自主品牌!简称:有限
我都说过100遍了,相信品牌的力量
河北人上南京牌
发帖: 55891来自: 六线小城东营
状态: 离线
09:36& &&&&&&&
慰问帮主,晚上吃俩蛋压压惊!
请问水饺一碗多少钱?馍馍呢?
发帖: 14535来自: 天顶星附近
状态: 离线
09:37& &&&&&&&
啸风之龙 wrote:
擦,说得我都想吐了……
直接射嘴里了?太准了吧
狼骑竹马来
发帖: 12001来自: 六点半小河畔
状态: 离线
09:37& &&&&&&&
据传楼猪漱了一夜口才来告诉大家,非常有公德,大赞~~
大家好,我是小奇瑞老师的粉丝~~
论带鱼的饲养技术
发帖: 27552来自: bj
状态: 离线
09:37& &&&&&&&
尼奥:我追你很久了,无奈你只爱屁
军号:20024
推背感明显
发帖: 28635来自: 成都人漂泊在外
状态: 离线
09:37& &&&&&&&
啸风之龙 wrote:
擦,说得我都想吐了……
车子: A3 1.6 DVVT进取型 + 中华V5 1.5T 自豪
In this world things come and go.
With life's twists and turns.
It's hard to determine what the future may hold.
The only real guarantee is nothing stays the same.
发帖: 14535来自: 天顶星附近
状态: 离线
09:38& &&&&&&&
连奇 wrote:
尼奥:我追你很久了,无奈你只爱屁
公开示爱了呀?
&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除的帖子
车友谈天说地
&&|- 公告栏
&&|- 车友之家
&&|- FB?天下游
&&|- 我爱我家
&&|- 图片库
汽车技术交流
&&|- 风云、风云2、旗云、旗云2
&&|- QQ6、旗云1
&&|- A5、E5、旗云3
&&|- A3系列
&&|- QQ QQME
&&|- 瑞虎系列
&&|- 东方之子 威麟V5
&&|- A1 M1 X1
&&|- 瑞麒G5 G6版
&&|- 威麟X5 H5系列
&&|- 开瑞系列
&&|- 艾瑞泽系列
&&|- 奇瑞关联车型
&&|- 奇瑞未上市车型
&&|- 汽车运动与改装
&&|- 汽车行业信息
实用设备探讨
&&|- 电台?电子?GPS
&&|- 相机?摄影
各地议事大厅
&&|- 东北议事厅
&&|- 北京议事厅
&&|- 天津议事厅
&&|- 河北议事厅
&&|- 河南议事厅
&&|- 山东议事厅
&&|- 山西议事厅
&&|- 安徽议事厅
&&|- 江苏议事厅
&&|- 上海议事厅
&&|- 浙江议事厅
&&|- 湖北议事厅
&&|- 湖南议事厅
&&|- 江西议事厅
&&|- 福建议事厅
&&|- 广东议事厅
&&|- 广西议事厅
&&|- 西北议事厅
&&|- 重庆议事厅
&&|- 四川议事厅
&&|- 贵州议事厅
&&|- 云南议事厅
&&|- 海南议事厅
&&|- 上海本地分坛
&&|- 山东本地分坛
Powered by
& Version 1.0 Final Copyright & 2000 - 2002 Kelvi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奇军是奇瑞车主自发建立的网上社区,包括但不仅限于奇瑞各种车型
新奇军论坛所登载的文章和数据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新奇军论坛的立场
新奇军论坛由新奇军热心车友提供空间和技术建立,并非奇瑞官方网站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心理学小站&|&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微信号:onexinli&,或搜索“心理学与生活”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吧,亲!
改善生活品质:十四个“最简单小事件”
心理导读:当我们沉浸在痛苦中的时候,总觉得幸福离我们好远。其实,虽然一直维持快乐的感觉会很困难,但如果只是想转换心情,减轻现在的痛苦,只要几分钟的时间。&&&
&文:&&原题《现在开始,走出痛苦:十四个转换心情的「最简单小事件」》&「或许我就是这么一个没有用的人吧。什么都做不好、又胖、又自私,能活到今天已经算是很稀奇了,我还要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奢望?」&「离开这里以后,有关我的某一些部分也似乎死亡了。从前我每天做的事情,现在都不再需要我去做了;我每天遇见的人,现在可能很久都不会再碰面了;我或许,还是适合孤单一个人吧&&。」&「以后该怎么办呢?我该不该跟她说呢?如过说了,会不会影响到我跟他之间的关系?可是,我又不想欺骗他&&」&「他叫我不要再去找他了。我们之间不但没有明天,这句话本身似乎连昨天也一起否定了。我不清楚我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只知道,心里很难受、很闷、很想死&&」&当我们感受到难过痛苦的时候,总觉得幸福离我们好远。其实,一直维持快乐的感觉虽然困难,但如果只是想转换心情,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让自己减轻现在的痛苦。心理学家Segal(2007)等人以内观(mindfulness)为基础提供了一些能改善生活品质的&十四个最简单小事件&,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体会更多幸福的滋味:&1.打电话给一个好朋友(你也可以用简讯、或通讯软体)。2.去看一部你想看很久的片子。3.晚上冲个美好的热水澡、或放段音乐,花时间泡个舒舒服服的澡。4.中午吃少一点,好好睡个午觉,试着让身体有充分的时间休息。5.喝一杯你最喜欢的饮料。6.花3-5分钟,暂缓工作,到附近散散步7.认真地筛选材料,准备一顿晚餐给所爱的人8.选一本书,开始读吧。9.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唱歌。10.花时间整理你的桌子。11.写一封信给一个重要的人,也可以写给你自己。12.有没有那件事情你很想做、却延宕很久了?今天就完成它!13.找一本相簿翻一翻!14.跟很久没见面的朋友,一起吃点东西聚一聚吧。&或许你在很多地方都看过类似的小秘方,可是我们更想问的是:这些方法为什么有用呢?
根据许多情绪的研究,我们之所以会「持续」抑郁悲伤,是因为我们将自己浸泡在负面的回忆里面,一直一直去想错过的人、失去的东西、离开的地方、做错的决定等等(King & Hicks, 2007; Kuehner, Huffziger, & Liebsch, 2009; Perilloux & Buss, 2008; Segal, et al., 2007)。但是,若能将你的大脑重新开机,想想别的事情,转换到新的思考时空,就能多少减轻那些悲伤的强度。而有时候,我们需要以身体来带动这些改变。
Segal(2007)等研究内观的学者指出,你越是逼自己不要去想难过的事情、越是要自己正向思考,反而让自己越痛苦,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白熊效应」。当身边的人跟你说要你看开一点、要正面思考,但你却一点也做不到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自己走出悲哀--将注意力放在身体感受与行为上面。
总之,如果你现在感到烦闷,在上面的十四项练习中,挑一个你喜欢的事情,开始做吧!当你暂停了一直在做的行为、一直在重复的蠢事,你的情绪终于有空间可以喘口气,并找到重新开始的契机。&
左脸君,拯救主人的时刻到了!
心理导读:没有人的脸是完全左右对称的,那左边和右边,哪侧的脸更好看呢?答案是,左脸!自从发现了左脸原则,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照相不上相了!&&&
&文/& & &来源:&怎样才会更上相?&这个问题对于爱美的人来说恐怕不亚于穿衣打扮。45度角仰望天空制造文艺效果,剪刀手挡住脸制造小脸效果&&如果你觉得这些太俗套,不够高端大气,也不&科学&,那么现在就给你介绍一款简单实用科学大气的上相秘籍&&左脸原则(注1)。&
艺术家爱左脸
什么是&左脸原则&?就是原则上要尽量多暴露自己的左脸。蒙娜丽莎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标准的左脸原则范本。&
&心理学家早就观察到,并不只有蒙娜丽莎一个人喜欢将左侧脸呈现给我们,西欧的大部分肖像画都会这样。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麦克马纳斯(McManus)和汉弗莱(Humphrey)于 1973年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检验了1474幅14世纪到20世纪的西欧肖像画(单人),发现891幅人像(约占60%)都展现其左侧脸,而只有583幅人像(约占40%)的人像展现的是其右侧脸。也就是说,艺术家们倾向于将肖像画的左侧脸呈现给我们看。更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展现其左侧脸。在左侧脸的肖像画中,68%的女性肖像呈现的是左侧脸,而只有56%的男性肖像呈现其左侧脸。&
艺术家为什么爱左脸?
左脸到底有什么特别,会被艺术家如此钟爱?&有三种猜想:&第一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画家身上,认为右利手画家更容易画左侧脸。&右利手画家都是右手拿画笔,这样容易将肖像画的左侧脸画出来。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尼科尔斯(Nicholls)等人在1999年发现,以拉斐尔(Raphael)为代表的左撇子画家也喜欢画左侧脸。另一方面,有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偏好展现左侧脸,然而女性中的左利手并不比男性更多。&第二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观看者身上,认为观看者的知觉存在左侧视野偏好。&人们更喜欢看左侧视野的东西,所以画家投我们所好,将肖像的左侧脸展现在人们的左侧视野。可是,我们为什么会更喜欢看左侧视野的东西呢?因为人的右半球大脑在对情绪信息的感知上具有优势,而根据左右交叉的原理,右半球大脑掌管着左侧视野,所以我们更容易感知左侧脸的情绪信息。可是这种解释同样也解释不了性别差异。&第三种猜想将原因归结到肖像画中的人,肖像画中的人偏好展现其左侧脸。&上面提到了右半球大脑掌控情绪的假设,分析的是观看者,这次是用这个假设来分析肖像画中的人。左侧脸的情绪信息更多,心理学家假定肖像画中的人自发地懂得这一点,因而偏好展现其左侧脸,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展现其左侧脸。社会文化要求男性更加理性隐忍,不能随便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因而男性并不想在肖像画中展现自己左侧的情绪脸;而女性是情感动物,更倾向于表现自己的情绪,因而更多地在肖像画中展现左侧的情绪脸。&虽说第三种解释更完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正确的,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考察这个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
左脸真的更受欢迎?
不只是艺术肖像画存在着&左脸原则&现象,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布莱克本(K. Blackburn)和斯基里洛(J. Schirillo)2012年发表于《实验大脑研究》(Experiment Brain Research)中的一篇研究还发现,真实人像中也存在对左侧脸的偏好。这篇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是10男10女微笑的侧面头像照,每个人既有左侧脸的头像,也有右侧脸的头像。为了弄清楚到底是长相问题还是方向问题,研究人员还给出了对应的镜像反转头像。让37名大学生观看图片,每看完一张就对照片审美上的愉悦度从1-9打分,评分越高表示越偏好这张图片;此外还要记录大学生观看每张图片时瞳孔直径的大小,因为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瞳孔会放大。&
右侧脸照片(每张人像的第一个)和左侧脸照片(每张人像的第二个)例子
结果发现,不管是原始图片还是镜像反转的图片,不管头像是男的还是女的,大学生对左侧脸照片(镜像反转图片中的右脸)的愉悦度评分更高,瞳孔直径也更大。也就是说,即使原始的左侧脸(下图2)在镜子中反转后位于右边(下图4),被试也会更喜欢它。&
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左脸?
布莱克本(K. Blackburn)和斯基里洛(J. Schirillo)认为,这个研究结果支持了大脑右半球情绪优势假说。因为右半球控制的左侧脸有着更强烈的情绪,不管左侧脸是向左还是向右,我们都更可能认为它更美。因为当你喜欢一张冷酷的脸时,左侧的脸会比右侧的脸看起来更冷酷;当你喜欢一张充满笑容的脸时,左侧的脸也会比右侧的脸看起来笑容更多。看来之前的三种猜想都错了。&不管原因是什么,总之你现在知道了:再拍照片时把你们的左脸挺出来,像蒙娜丽莎一样面对镜头,你会更美。(在ta面前同样适用哦!)&注1:左脸原则是心事鉴定组编辑自造词汇。&【本文由 psywalker 与 0.618 授权转载,经由编辑。非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
职场心得:功夫在书外
心理导读:书中有宝藏。但是那些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难题时,所采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那些饱含智慧的技巧和技能,大多,其实是从实践中来的。功夫在书外。 &&&
&&在年少时荒唐而又短暂的求学经历中,我发现,对我影响深刻的作者,统统不曾出现在教科书上过。如,&
泰戈尔:&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飞鸟集》);
雪莱:&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
罗曼罗兰:&要把阳光撒进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约翰克里斯多夫》;
以及后来阅读到的胡适、卡尔维诺、亨廷顿、卡尔波普尔&&
&有一段时间,我还疯狂地喜欢读武侠。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的全部作品,我几乎读了个遍。我最喜欢的,还是金庸的小说。尤其是《天龙八部》,所有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我都耳熟能详,能随口道出。我还喜欢将其中一些故事,与工作中的细节联系起来。比如,萧峰的父亲萧远山隐居少林,偷学少林武学;慕容复的父亲慕容博,也隐居少林,默默偷学。这两人,算是当世一等一的绝顶高手。却不料,这一切,都被尽收在每天默默扫地的僧人眼里。后来,两人出手相搏,病发难治的时候,扫地僧却将他们救走了。&将这些,与最基层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则让我明白,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多在基层,也就是在扫地僧们那里。因此,放下一切,不带任何偏见的,多渠道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些知识和技能固然可以从自己的主管、上司的言传身教中学到,可以从资料和书本上得来,有些却不能。特别是那些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难题时,所采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那些饱含智慧的技巧和技能,大多,其实是从实践中来的。
所以,工作之余,我最爱听的故事,是同事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鲜活故事。我非常爱听他们讲,自己是如何获取知识的,怎样提炼出了操作技巧,什么条件下的一个偶然机会得到了启迪,将之与实践结合,从而解决了现实中的难题。这些,远比捧着一本书读,精彩的多。&我在做QC课长之前,当&替补&时的一段时间,曾经跟一位做了多年QC的老技术员学习。说起这位老技术员,简直是一个&奇葩&。他40多岁了,讲一口浓重的江西口音普通话,大多数人根本听不懂他讲什么。再加上他个性孤僻,脾气暴躁,非常不愿意跟别人沟通。车间里,大多都是刚刚学校毕业的小年轻,更加不愿意跟他沟通。所以,平时看他,似乎就生活在自己独立的王国里,不跟外界来往。&但他肚子里却非常有料。一些难做的工装治具,操作中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都是他搞掂的。他每次去,也都是闷着头捣鼓,自始至终,连句话都没有,捣鼓完,掉头就走。他的这种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有时候,连经理都没办法。&说没办法,也只是某些时候。某些时候,经理还是有办法的。比如,经理指定我跟他学习那段时间,就借推行ISO9000的,写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机会,让他把所有得操作过程写成标准的文件。而且还有限期。这下可难坏这他了。他的文化程度不高,文笔也不好,加上平日人缘也不是很好,结果,没人帮他。他在难到快要跳楼的时候,&意外&发现了我,让我帮他写东西。&我当然很乐意这种差事。又一次学习的大好机会啊。&可是,等到他一口述,我就懵了。一是听不明白他的江西话口音,又讲很多专业术语,结果他说半天,我还没能听懂一半;二是他讲东西没什么条理,更没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真的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其时,我涉世尚浅,专业又不过关,他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我也无处下嘴问。结果,他的一份痛苦,变成了两个人的憋屈。&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读到了一本麦肯锡的老太太写的书,通过金字塔原理,解释了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这本书非常好,我所遇到的所有困境,书中都有非常明白清晰的讲解。比如,写东西,要先从结论写起,而后向下分解,写次要的东西,再向下分,写更详细的过程。这样,上司读东西的时候,就可以马上抓住要点。还比如,一个问题,要展开,一般分为三种关联方式,即向上关联,向下关联和横向关联。向上关联的重点是归纳,向下关联重点是分类和分解,横向关联的过程,则往往隐藏在向上和向下关联时所使用的归纳和演绎的技巧中&&我如获至宝,连续看了几个通宵,终于啃完了。接下来,帮他写东西的时候,活学活用,马上派上了用场。&之后,再写东西的时候,我先问:&你讲的这个方法,比以前的更好,还是差?&他答:&好!&我接着再问:&有哪些好处?&好处太多,他又开始纠结在一起,讲不清了。我只好再问:&效率上,有没有提高?成本上,有没有降低?工具制作难不难?操作方面呢,变难了,还是变容易了?操作人数呢,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等他答清楚了,我就再接着问:&除了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做,其它工序和岗位可不可以也这样做?&&换不同的型号能不能也这样做?哪些有限制,哪些没有?&&&&很快,上司脑子里的很多经验和技巧,转换成了我笔下的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文件。在经过经理的校对和润色后,一部分变成了我们的作业指导书,一部分变成了操作经验和心得。也因此,经理对我竖过大拇指。这可是我跟他在一起的职业生涯里,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嘉奖之一啊。&这件事情之后不久,我调离原岗位,结束了&替补&工作,开始任专职工程师,又不久,机缘巧合,我回到了QC任课长,我变成了这位难缠的技术员的顶头上司。因为有之前的合作,我们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因为我掌握了独特的跟他沟通的密码,所以,我在跟他的沟通中,学到了很多当时在文件、资料上看不到的心得体会。其实他只是不善言辞而已,内里,他是个很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而且,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模式,都与众不同,内里藏着有很多人看不见的真材实料。我后来对工装治具的理解和造诣,基本是来自他的真传。之后,也没超越过他。&
这件事情给我的启迪有二。&
其一是:不要小瞧每一个人。在你身边,也许是那些你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基础岗位上,或者某个在你身边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人,就是某个方面,或者某个领域的绝顶高手,身藏很多你在书本和文件上学不到的&秘籍&&绝学&。犹如《天龙八部》中,冷眼观望萧远山和慕容博的扫地僧。区别是,扫地僧在危急时还会出手搭救,而那些隐藏在你身边的&高手&,可能因不受尊重和赏识,早已默默离去。&
其二是:公司里,大部分印在纸上的东西,其实都相对比较浅显,很容易搞得懂。真正饱含智慧和心血的部分,大部分无法用文字和作业文件表达。所谓功夫在书外,比如,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时的切入点&&特别是那些实践性的技巧和技能,很难通过这种途径学到。一部分是学(文件、资料、书籍),一部分是传(上司、同事),一部分,则是悟(自己观察、思考和实践)。&文/ &
设计心理学:身未动,心已知
心理导读:好的设计一定是懂得人们本能的行为模式的设计。You already know how to use it. 甚至在你还没接触一款产品之前,你已经在潜意识里懂得怎么去玩了。 &&&
&&译者:来源:&在iPad最早的电视广告中有这么一句旁诉:&绝对给力,魔幻十足!身未动,心已知(You already know how to use it.)&。好一句振奋人心的广告词。Apple 的 iPad 当然是一款全新的、颠覆市场的革命性产品,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所见的电子设备,而且正如广告宣传的那样,上手极其简单。那么像 Apple 这样的公司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其中一个答案是Apple的设计师对人们一些近乎本能的行为模式的借鉴能力。产生交互的媒介也许是全新的东西,比如在iPhone之前很少人使用过的多点触摸屏。但是大家应该都知道如何去挤捏和拉伸一个物体,而这种交互模式即便是转移到屏幕上,用户也非常容易在看过一次后就掌握。正如 Alan Cooper在《About Face》里所写的:&所有的习惯用法都必须经过学习,但好的用法只要学习一次(All id good idioms need to be learned only once)&。&
一、多巴胺在模式识别中的角色
我们的大脑总是在寻找模式。我们寻找那种被经验认为可以引领成功的模式(爱情中、战争中、赌博中甚至投资上,凡所种种)。Jonah Lehrer在《How We Decide》一书中写到,当我们识别出一些现实生活中为我们所熟悉的模式时,大脑就会分泌出那种可以带来快乐的神经系统化学物质&多巴胺。而当你遵循这个模式完成一件事并取得成功,快乐之源多巴胺就会给你再来一次额外的脉冲刺激。&如果我们识别出一个模式但觉得出错了,或者遵循这个模式但结果并不如预期,那么我们不会得到多巴胺带来的又一次快感,而重新调整我们的期望。许多神经系统科学家相信这个奖赏系统促成了我们&学习&这件事。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基于愉悦能自我增强的循环,这个循环引导我们从错误中学习,从而更好的去理解这个世界。&依凭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期待,多巴胺奖赏系统让我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Lehrer 认为这是对决策过程中情感所扮演角色的传统理解的有力颠覆。柏拉图以来,一直认为理智是可以战胜情感,理性的思考是控制不羁情绪的缰绳。而让我们人类独一无二的,正是这种用逻辑与理智牵制情感,做出明智抉择的能力。Lehre 的书中详细地讲解了近期神经学研究对决策模型推想的支持:情感,由多巴胺奖赏系统引发的情感,在我们的决策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 图片: Sue Clark )
神经学上的这类发现对交互设计中利用模式进行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来看看旋转木马模式(carousel pattern)这个在系统桌面、平板电脑与手持设备上非常流行的交互形式。在 Yahoo Design Library 中它是这样被描述的:以从屏幕的一边滑出的形式来呈现内容;每一边的展示项会被上一个展示项部分遮挡,以求在有限的视觉空间中呈现更多不在当前窗格的内容;箭头适时出现,以引导用户获取更多的展示内容。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交互模式,用户只需用过一次此功能即可习得。&乐于尝试的用户几乎在第一时间就会接触到这种旋转木马模式,但就算用户是初次遇到,也可以立即上手。然后当用户在其它地方中见到旋转木马这种设计形式,即使交互还没产生,用户就可以马上识别出这种模式了。识别出一种模式,多巴胺即燃起用户的愉悦。当用户遵循这种模式进行交互,比如点击两端的箭头以求获得更多内容,而又成功了,那大脑就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增强用户这一次愉悦的体验。&
旋转木马模式,来自 Yahoo Developer Network
Lehrer 的雷达兵故事Lehrer 讲诉了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一个雷达兵的故事。这个雷达兵需要日复一日观测屏幕上的光点,这些光点代表着从科威特海滩某一特定位置返回军舰的飞机。某一个清晨,这个雷达兵突然对屏幕上的一群光点感到相当焦躁,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光点跟他日复一日时时刻刻在观测的光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但是今晨的这些特别的光点就是让他觉得要出坏事了。紧张之下,他下令射下这些光点。这个决定挽救了全员的性命,因为这些光点正是敌军发射的,妄图摧毁海湾上联盟军舰的导弹。&雷达兵无法解释为什么他觉得这些光点就不是返航的飞机。直到对此次经历的多次回顾研究与一个认知心理学家的介入,调查者才发现原因在于导弹光点与飞机光点在屏幕的初始位置略有不同:导弹光点离海滨更远一点点。当下雷达兵并不能直言这点差别,但大脑潜意识告诉他日积月累形成的飞机光点模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情绪焦躁与躯体痛苦,导致雷达兵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摧毁这些光点。&雷达兵的故事(以及Lehre书中提到的其它故事)都表明我们大脑对模式的识别以及遵守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熟悉的模式出现,多巴胺燃起愉悦,所习得被加强,我们进入飘飘然的状态。但如果模式被打破,或遵循之后表现不如预期,一切便像乱了套,我们大脑会发出一个&预测错误信号&。我们大脑中一个叫前扣带脑皮层(ACC)的地方会监视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当ACC监测到由于预期的情况没有发生而导致多巴胺神经元之间的活动缺失(译者注:也就是没有多巴胺分泌),&预测错误信号&就会被发出。这个&预测错误信号&会导致像杏仁核和下丘脑这样的其它腺体分泌出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导致焦躁感: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等等。&
二、模式出错带来的焦躁
我们自然不希望用户在使用我们设计的系统时感到焦躁,但这种事情又时常发生。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经常向用户呈现某个交互模式时,没有针对这个模式赋予足够的视觉引导。来看看 Roku 的频道商店,当用户在频道界面下,想往他们的系统里添加一个频道时,面对的却是一个静态信息表单。如果事先没有旋转木马模式的交互经验,用户很可能认为这个3X4的表单界面就只提供了12个频道。&实际上,这个表单使用了旋转木马交互模式,左右切换就可以看到隐藏在两侧的更多内容。这个表单甚至还可以上下切换来获得内容,但对信息这样的视觉呈现,用户很难会知道。更糟糕的是,用户只能在这里学习到很少的关于旋转木马交互模式的操作,然后下次又要面对它了。讽刺的是,Roku是作为Netflix的流媒体播放器而闻名的,而Netflix在一些游戏机(例如Wii)的交互界面上很好的应用了旋转木马这种交互模式来呈现相同的信息表单。回到《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Donald Norman是这样定义&可见性&(Visibility):&正确的操作应当可见,并且操作可以传递出正确的信息&(the correct controls are visible, and they convey the correct information)。Roku的频道商店却都没能做到,除非进一步的探索,不然用户不会知道旋转木马模式在Roku频道商店中的使用。&
Roku的频道商店
有时候,问题会恰好相反:用户认为某个设计模式被使用了,而实际上没有。如果被我们认定的某个模式没有按预期的工作,我们的大脑便会认为哪里出错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躁不安。以智能手机上项目列表的基础功能设计为例。这是一个为iOS用户所熟悉,在Josh Clark的《Tap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一书中也有著名描述的功能:一个从左向右滑动的手势触发删除操作,&删除&按钮随之出现提示用户确认删除。这个设计模式容易学习,但其它智能手机系统却应用的零散与不可预知。比如Palm的WebOS 中的电子邮件系统,应用相同的手势让用户进行删除操作,但却没有&删除&按钮以供确认手势,邮件就这么轻易的从屏幕上消失了。但是在Palm这个OS的短信应用中,供确认的&删除&按钮却又是存在的。&
iOS下左向右滑动触发删除 ( 图片: Josh Clark )
三、模式匹配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或多或少都体会过这种模式出错带来的焦躁感。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每当我本能的移动鼠标到任务栏上想再次打开某个我以为最小化了的网页,而发现事实上这个我在找的网页是在另外一个tab下开着,而不是我以为的一个独立的最小化窗口时,我仍会感到焦躁,而且至少三年以来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深入人心的交互习惯不会轻易改变。因为我在至少四台电脑上使用三种不同的浏览器,我时常地找不到&主页&按钮,而这个按钮以前在大多数浏览器下都是在地址栏左边的。但是现在,标准安装的Firefox 12浏览器,无论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还是Mac操作系统下,&主页&按钮都在地址栏右边;而标准安装的Safari浏览器则根本没有&主页&按钮。如今已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模式让我们得以确定&主页&按钮在网页浏览器上的位置了。但我们大脑却渴求一个这样的模式,有之便得欢愉,反之导致沮丧(生理上的自然化学反应)。&不可否认,各个平台、浏览器和软件里的不一致性各有各来由,从专利问题到设计习惯都是其产生的原因。而交互设计随着时间必定会发生改变与前进。我们不能因为当前某个模式被大脑熟悉就束缚住。我们应当利用正被逐渐掌握的人类大脑机能原理进行设计。我们可以借鉴像&挤捏&这样不明显但很容易被学会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在现有设计的基本元素上进行设计,这样新的交互设计就保留了足够的旧有模式,大脑还是可以进行识别。我们还可以谨慎的引进新的模式作为附加性功能:比如MacBook Pro&s触摸板的三指和四指手势操作,非必须要用,但用户一旦发现就很容易自然习得,用来代替应用界面的鼠标定位和按钮操作。&实际上,这最后一招正是利用了大脑内的化学反应。&预测错误信号&的发出是因为预计事件没有发生并且结果让人失望或完全失败。但有时候,预测错误的结果会带来愉悦而非恐慌。虽然结果不如预测,但可能发生了更好的事情。David Rock在《You Brain at Work》中提到:喜悦和新奇的经历也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带来愉悦的体验。这种体验与幽默的效果类似:笑话之所以好笑是因为结局有个出人意料的转折,有一个奇妙的结果。更重要的是,风险最小,笑话效果最好:摔个狗吃屎不会让你死。但当玩笑过于犀利,难免如鲠在喉,我们便要抗拒退缩。&新的交互设计可以遵循相似的原则:如果设计能带来意料以外的乐趣,并且没人因此受伤(也没有数据被破坏),那么设计就能激发意料以外的欢愉,从而被快速上手,取代掉你一直想更改的旧有设计。&
电影里的六大职场沟通技巧
心理导读:六种职场隐性沟通法则,你能辨识会使用,还是深受其苦?来跟着几部经典影片学习一下,增进自己的职场智慧吧!&&&
&来源:&在职场上跟人沟通,会面临的人际关系大致包含以下6种:&
1、对老板:展现自我特色
&米歇尔&菲佛在《因为你爱过我》(Up Close and Personal)中,有次向制作人劳勃&瑞福争取成为气象播报员,却被叫去拿他送洗的衣服。隔天正好有位气象主播抗拒穿雨衣播气象,她趁跑去交给劳勃&瑞福衣服的机会,再次强力推荐自己,表示愿意穿雨衣上阵,终究获得播报的职位。&过程中,米歇尔&菲佛总是保持自信与微笑,被拒绝也不放弃,更能察言观色,伺机而动。&主动,选对时机&,是跟老板沟通、争取机会时的不二法门。&有时也可以用&激起同理心&的方法来面对老板。米高&福克斯的电影《成功的秘密》(The Secret of My Success),描述一位乡下年轻人,到城里远亲所开的大公司求职。首先,秘书问他有没有名片,没有就不通报,他灵机一动,干脆贴在复印机上,印出自己的脸,再写上姓名,不就是一张极具个人风格的名片?&职场的沟通常常很制式化、僵硬。满抽屉的名片,你会特别记起哪一张是哪个人吗?在自我介绍时,个人化(personalized)的表现能给予对方特别突出的印象,像是手写的文字,就比印刷的字体来得温暖而生动。&见到老板后,米高&福克斯开门见山,马上简洁提出希望有工作的要求。面对老板对他毫无经验的质疑,他以诉诸同理心的热情说服了老板:&过去你20几岁的时候,不也最痛恨别人问&你能做什么&?我什么都能做,只要有一份工作!&&
2、对部属:转变环境,真心交流
&团队起内哄时,该如何控制场面?黛咪&摩儿、凯文&波拉克在《军官与魔鬼》(A Few Good Men)中饰演军事检察官,有次为了开庭攻防的表现而吵架,海军上尉汤姆&克鲁斯先制止凯文的言词攻击,再要求大家停止工作,各自回去休息。就算争执一时难分对错,但有担当的主管,还是要先保护被欺负的一方,且适时隔开双方,让彼此有重新冷静思考的空间。&之后黛咪&摩儿邀请汤姆&克鲁斯到需要动手剥龙虾的餐厅用餐,原本不太熟稔的两人,一下子就放松心情,有更深入的交谈机会。这个场景提醒了&环境&对于员工心理的影响力,如果他们是去高级法国餐厅吃饭,还能从先前紧绷的气氛中脱离吗?&在工作场合有太多的说,太少的&谈&。比如我们常靠着许多报表数字来认识部属或求职者,却忘记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立场来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像罗宾&威廉斯先毫不隐瞒地向对方揭露他内心深处的感受,才能真正的谈、真正的交心。&
3、对同事:团队默契为彼此加分
在职场上,和同事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如果同事只用你的职称来称呼你,其实表示你们缺乏真诚的沟通和了解,你应该让同事认识&你&是个怎么样的&人&。&《黑色豪门企业》(The Firm)里,律师汤姆&克鲁斯被引荐到一家有名的律师事务所,当他和资深合伙人见面时,原本紧绷严肃的对话,在他将话题转移到和妻子间的相处时,气氛便缓和许多。&很多职场上的沟通,其实可以更个人化一点。在公司办活动时,可以多安排让大家展现私底下的另一面,有助于拉近彼此距离。&
&我一直很向往团队工作里彼此专业上的精准默契,而这点在动作片里颇为常见。不过在《反恐特警组》(S.W.A.T.)一场解除银行抢劫的行动中,很有默契的同僚临时带领你一起抗命,决定冒险救出人质,你该如何反应?&不要给同事或老板这种&惊喜&!大部份的人遇到和原先计划截然不同的&惊喜&,只能不知所措、慌张应对,很容易产生临场失误。&此外,在第一线上能否临场&抗命&,须视不同产业的不同特质而论。比如军、警、消等攸关人命的行业,就必须强调遵守规定和命令;而在重视知识经济的行业,则可以给员工的脑袋多一点空间。&职场上还有另一种默契,就是同事间相互的掩护或帮衬。&《收播新闻》(Broadcast News)是我看过最好、最聪明的职场电影。当埃布尔&布鲁克斯采访的新闻受到大牌主播好评,亲自在播报空档打电话给制作人荷莉&杭特称赞时,荷莉&杭特不忘将功劳归给原作者,请他一同来听电话,但主播因过去和他有嫌隙,便马上挂掉。在这尴尬的时刻,威廉&赫特饰演的草包同事用了个很聪明的解围方法:&你刚才采访的新闻真是棒极了,可以现在带我去看带子吗?&&这些不吝啬的赞美、为同事解围的幽默和善意,在职场上都是非常好的润滑剂,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经营。&
4、对顾客:用心展现热情
&汤姆&克鲁斯饰演运动经纪人的另一部电影《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是如何与顾客相处的极佳范例。当他唯一的客户、二线橄榄球员小古巴.古汀总是抱怨他没争取到好薪水时,汤姆&克鲁斯也直率地说,当你只计较薪水应该要多少时,根本不知道应该要用&心&打球、用&心&展现你的热情去鼓舞观众!&职场上很多人强调要用大脑,却忽略了用&心&。我们的表现能不能鼓舞、感动、激励你的伙伴、你的顾客?这关乎着你的工作,以及整家公司的成功。&
5、对供货商:自信与坚定的态度
&经典电影《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里,达斯汀&霍夫曼为了保住儿子监护权,急着找份新工作,在中介所里一再要求马上联络公司:&我就是要今天面试,如果你不打,我自己来打,这样你就赚不到中介费!&果然成功说服对方拿起话筒。&当他前往面试后,不但积极解说自己的作品,主管请他年后来详谈,他也非常坚持:&如果你要用我,今天就雇用我!&&虽然这是面试的桥段,但达斯汀&霍夫曼不愠不火的坚定态度,遇到关键时刻,不惜来硬的以展现决心,是与供货商沟通时很好的参考。&此外,电影中其实还展现许多小技巧,比如主管们要讨论是否马上雇用达斯汀&霍夫曼,请他走出房间稍等,他不但刻意将作品集留在房间里,临走关门时还不忘定定望着主管3秒钟,再三提醒他的决心和存在。&
6、对竞争对手:善用谈判技巧
&如何在与竞争对手或敌人谈判时占上风?约翰&屈伏塔控告两家企业集团污染镇上水源,造成饮水孩童死于白血病的《法网边缘》(A Civil Action),有很犀利的心理战示范:&(1)营造主场优势。为了商谈赔偿金额,企业法律顾问叫约翰&屈伏塔来哈佛毕业菁英才能进入的&哈佛俱乐部&见面,让非哈佛人的他举手投足感到拘谨,马上将己方气势拉高一截。&(2)明褒暗贬。&你没来过俱乐部?你不是哈佛毕业的吗?&&不,我读康乃尔大学。&&咦,我确定有人跟我说过你是哈佛的?不过康乃尔啊&&那也是所好学校。&对话里暗中强调彼此高低有别,再挫对方的气势。&(3)让对方觉得无聊。切入正题前,法律顾问大谈好几个小时的吃喝玩乐经,甚至买帆船的种种细节&&让不擅此话题的约翰&屈伏塔越来越疲累。&(4)让对方身体感受不适。要求坐得稍低的约翰&屈伏塔将脚高放在不稳的桌几上,趁他感到局促时,突然开始谈判,并叫他先开赔偿金额的数字,谋定而后动。&以上这些招数,你是否曾使用过,还是受害者?日后看电影,也不妨多留意这些小地方,以及角色间的相处之道,放松之余也增进自己的职场沟通智慧。&&&
人类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人类的心理是种奇怪的东西,有些事情虽然明知道不对,行为却好像不受控制,依旧按照着既定的轨迹去运行。本文介绍人们始终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 &&&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鸟笼逻辑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鸟笼必定用于养鸟,结婚必先置办新房,社会必然分三六九等。这种惯性思维的益处是,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快捷地认知和适应周围世界。然而,过犹不及,如果把惯性思维扩展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会成为一种刻板思维。鸟笼如果设计精巧,其实可以作为观赏品;号称&裸婚&的先结婚后置房,已逐渐为80后所接受;在北欧诸国,由于贫富差距较小,社会公平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不妨偶尔尝试突破鸟笼逻辑,进行发散思维,也许鸟笼之外还有另外一片新天地。&
2、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下面举一个真实的事例。&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3、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旁观者效应)。&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6、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7、习得性无助实验(Learned helplessness Experiment)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证人的记忆效应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证人对他们的证词的信心并不能决定他们证词的准确性,这一研究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心理学家珀费可特和豪林斯决定对这一结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考察证人的证词是否有特别的东西,他们将证人的记忆与对一般知识的记忆进行了比较。&他们让被试看一个简短的录象,是关于一个女孩被绑架的案件。第二天,让被试回答一些有关录象里内容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说出对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后做再认记忆测验。接下来,使用同样的方法,内容是从百科全书和通俗读物中选出的一般知识问题。&和以前发生的一样,珀费可特和豪林斯也发现,在证人回忆的精确性上,那些对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实际上并不比那些没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对于一般知识来说,情况就不是这样,信心高的人回忆成绩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多。&人们对于自己在一般知识上的优势与弱势有自知之明。因此,倾向于修改他们对于信心量表的测验结果。一般知识是一个数据库,在个体之间是共享的,它有公认的正确答案,被试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们会知道自己在体育问题上是否比别人更好或更差一点。但是,目击的事件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从总体上讲,他们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别人在记忆事件中的参与者头发颜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9、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10、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世上真的有鬼吗?
心理导读:世上真的有鬼吗?本文从心理学实验和理论出发,来解释 鬼/灵魂 的成因。如果从理性上接受了,在下次遇到鬼时,或许就不那么害怕了。 &&&
&文/ &这世上存在灵魂吗?(没错,你没有看错标题。)&可先别着急表决心,你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不相信灵魂、来世等&封建余孽&。你是否曾被《午夜凶铃》里的山村贞子吓得花容失色?你是否曾向他人心有余悸地讲述自己鬼打墙、鬼压床的经历?你是否曾给先人烧上一些纸币元宝,甚至别墅香车VISA卡?或是在寺庙里&虔诚&地烧香叩头,为自己或家人祈福?&
古埃及人的《亡灵书》
如果你的答案并不是坚定的一连串的否,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够科学。世界上的确存在灵魂,它们就游荡在我们内心,活跃在各地文化中,从古至今,阴魂不散。从盂兰节到万圣节,从古埃及人的冥界漫游指南《亡灵书》,到中国人《聊斋志异》、《牡丹亭》里的人鬼情缘,对灵魂的信念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内心中。&虽然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灵魂之说只是无稽之谈,但为何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相信它的存在?&
身体和心灵的分离
尽管是一名无神论者,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心理学家杰西&贝林(Jesse Bering)一直对灵魂、来世这些超自然现象格外感兴趣。他和同事曾经给4到12岁的小孩做了这么一个实验。首先,实验人员给小孩子们演一出木偶戏:一只迷路的小老鼠,又饿又困,被一条鳄鱼发现,残忍地吃掉了。&然后,他们问小孩如下几个问题。一些是关于这只已经死掉的老鼠的生理状况:它还会需要进食吗?它的大脑还在工作吗?一些是关于老鼠的认知功能:它还会感到饥饿吗?它还能听到鸟儿歌唱吗?一些则属于情感和思维范畴:它还会爱它的妈妈吗?它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吗?&思考死亡时,这些孩子们似乎把身体和心灵两者分开了。尽管很多最小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老鼠死后不需要吃喝,但却觉得它仍然会感受到饥渴。大一些的孩子即使知道这只老鼠的大脑已经停止工作,但它仍然会爱它的妈妈。更有趣的是,年纪越小的孩子,就越愿意相信,即使死亡已经降临,老鼠的各项心理活动仍然在继续。&在杰西&贝林看来,这些把生理和心理分开的身心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似乎是一种直觉性的本能,是我们大脑默认的认知系统。意识到人死后就不再具有心理功能,反而是文化习得的结果。灵魂来自我们认知的局限。没有活人真正经历过死亡,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丰富,他们才会逐渐认识到,人死后,各项心理功能也一并停止。&&我们有两套分离的认知系统,一个处理物质物体,一个处理社会客体。&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鲍尔&布鲁姆(Paul Bloom)认为,这种二元论为我们的超自然信仰提供了基础。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心灵的物体,例如桌椅,杯子等寻常万物,也可以想象心灵独立于身体之外存在,这就是灵魂。即使肉体已经死亡,灵魂仍可以继续存在,我们便有了来世的观念。&
&鬼敲门&的力量
杰西&贝林也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在他和同事于200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一群大学生参加一项空间智力测验。最高分者将会得到50美元的奖励。不过,测量空间智力并不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目的。实验人员故意让电脑程序产生漏洞,有时会意外蹦出正确答案,让参与者有作弊的机会。指导语要求学生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形,就马上按下空格键跳过答案,诚实作答。&参与者还被告知,这项空间智力测验是为了纪念一个已经逝世的研究生鲍尔(Paul)。但对于其中一部分被试,实验人员在旁边,随意却严肃地告诉他们,有人看到过鲍尔的鬼魂在附近晃荡。然后,学生们将会在一个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进行测验。&结果发现,被告知闹鬼的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测验中,作弊行为更少。心理学家认为,对鬼魂、神灵的信仰,可能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就像&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些俗语说的一样,这种来自神灵的监视,尽管只是虚妄,却能无形中规范人的道德,增加人的亲社会行为,提高个体的名誉,从而帮助人们在集体中存活下来。(关于信仰促进人的亲社会行为的探讨,另见《
目的论的信徒
此外,我们常常认为世间万物是设计好的,有目的的,有联系的,过度地将心理状况赋予客观物体,即使它们并无生命。1944年,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和玛丽安&西梅尔(Mary-Ann Simmel)发表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实验,论证了人类这种&目的论&(teleology)的思维习惯,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将观看一段动画短片。短片中,几个黑色的几何图形(两个三角形,一大一小,一个圆形)将围绕着一个有开口的矩形运动。&&&&观看完短片后,被试将描述下他们看到的内容。在34名被试中,只有一名被试用纯粹的几何语言描述了这一短片:&大三角形进入了长方形,它出去了&&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圆形出现了&&&而大多数被试赋予了这些几何图形以人格和行为目的,并讲述出了完整的故事,比如&一名男人计划见一个女孩&&两个男人开始争斗&&女孩开始担心,从房子一角跑到另一角&&&。&
&12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运用目的论来推导它周围的世界。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杰尔杰伊&奇布劳(Gergely Csibra)等人的试验中,婴儿将观看电脑屏幕上的动画。首先,一个大球和小球都朝屏幕上方运动(图上)。它们遇到了一个障碍横版,小球通过其中的横版上的小孔钻了过去,大球只能绕了一个弯路到横版的另一端。这一情形被反复播放,直到婴儿不再觉得新奇,不去注视这一画面。&接下来,研究者分别向婴儿展现两个情形。第一种情形下(图中),尽管横版已经被去除,可是这个大球仍然绕了一个弯路去和小球汇合。第二种情形下(图下),横版被去除,大球直接和小球汇合,不再绕弯路。实验人员发现,一周岁婴儿对第一种的情况的注视时间更长,说明这一情形更加出乎它们的意料。此时的婴儿已认为大球有追赶小球的目的,理应选择最短的路径。&
我们常常会从一些随机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因果关系,看成是上天的某种启迪。比如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飞机出事的噩梦,第二天就临时决定改换航班。认为事情存在因果联系的另外一个例子是人类的&公平世界假象&。我们常觉得每个人得到的结果必然和他之前的行为存在联系,即使他可能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我们总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从没想过,这也许只是随机的结果。&这种将事情知觉为有联系,有目的的思维倾向,无疑是我们形成灵魂、神灵等信念的有力动力。如果我们相信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目的和意图,如果我们认为万物之间皆有联系,那么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就会推倒出有一些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力量在主导、设计这一切。这样,一位&上帝&就诞生了。&
给苇草的慰藉
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阿拉&洛伦萨扬(Ara Norenzayan)和伊恩&汉森(Ian G. Hansen)发现,联想到死亡,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一部分被试将设想自己死亡时的感受。而对照组则只是写下一些团队活动中的感受。&在经过一项分心测试之后,这些人将阅读一篇据称来自《南华早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写到,俄国军方在冷战时期曾秘密使用西伯利亚巫师以协助情报搜集。这些巫师能够与逝去的巫师通灵,在千里之外看到一个人(如俄方人质)的位置。&接下来,参与者被要求回答是否相信这个故事中的种种超自然现象,如通灵、灵魂等等。结果,对于那些已有宗教的人来说,死亡的确会让他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不过,这一联想对本来就是无神论者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效果。&&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句来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反映了人类的终极恐惧&&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死亡的焦虑中,不能预知,又不可避免。&心理学家认为,来世、灵魂这些信念,就是人类内心的一套隐藏防护机制,帮助我们应对来自死亡的焦虑。如果这个世界真有灵魂,如果人死后仍然能以鬼的形式存在,这种设定对于我们这些渺小、脆弱、碌碌无为又茕茕独立的人类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慰藉!&读到这里,你应该对各种鬼片免疫了。不知道下次你再观看《午夜凶铃》等恐怖片时,心头会不会涌现一些温暖呢?&
参考文献:&来源:果壳 & 原题《世界上为什么存在灵魂?》&
授权转载,经由
编辑。非商业转载或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
宅男必看:5种立刻展现自信的方法
人们会被那些更自信的人吸引,并倾向于更相信他们。宅男们往往不擅于&天然自信&这一行,这里有5种方法帮助宅男立刻展现自信。&
&今天我会教你如何表现地更加自信。&为什么?因为自信是人生中能够获得的最重要的技能(当然,学会使用原力除外)。&我教你这些,不是为了使你成为万人迷,而是因为知道,即使一点点的更自信, 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和老板谈涨薪水,还是买车,还是演讲,还是初次见恋人家长。&我们天然会被那些更自信(或者看起来更自信)的人吸引,并且倾向于更相信他们。 宅人们往往不擅于&天然自信&这一行,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像学习其他技能那样学会自信(黑客帝国式)。 如果你已经开始减肥成功,可以肯定,即使你的体型已经变化, 可时常还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以往的那个不自信的自己&& 现在是时候找到自己的骄傲,并习真正地习惯自己了。&下面是五个可以让你立即感觉到不同的步骤&
停止耷拉,站直了腰!
&如果你能摆出良好的姿态&&宅人们往往缺乏的特性&&立马就能看起来145%的更自信。(当然,这个数据是我捏造出来的)&我一直以来都姿态勾偻,这样也带来了长期背痛。直到背痛逼迫我有意识地锻炼尽量直立和伸展后背。 为了维持这个目标,我甚至在卧室门后挂上了一个&立正!&的标语,以免每天清晨醒来忘记。&你可以这么开始:&1、站得尽量高,仿佛你是一个木偶,背后头上有个人在牵着线提着你似的。&2、把后背向下、向后尽量拉低&&如果你生活中长时间窝在办公桌上,那么会感觉非常不舒服。&3、抬起你的下巴,并直视前方&&别再低着眉眼行走,前方还有整个世界可以直视。&如果你觉得向后拉背有困难,可以尝试在进行例行锻炼时,每进行一次胸肌训练, 同时进行两次背部锻炼(比如,前曲下拉练习和哑铃划船, 译注,因为youtube被盾,找了其他的前曲下拉练习,和哑铃划船) 。这样可以锻炼你后背上部的肌肉,使得你可以真正将肩胛骨向后向下拉低。 想要更容易一些的方法吗?可以尝试靠墙站立,后脚跟、臀部和头都靠墙,然后向后拉伸肩膀, 直到双肩都碰到墙壁。每天如此练习,并逐渐增强拉伸的力量。&如果你全天都坐在椅子上,可以尝试这个:坐在椅子上,然后尝试不用前倾身躯就站起来。 如果起来的过程中稍微前倾了,那么就做错了。保持尽量坐直,使得站起时不需要前倾。这样坐的话, 你的后下背可能会觉得极端难受,因为身体还没有适应这样新的姿势&&努力克服它。 每隔一天进行一次撑举锻炼 (plank,争取做到两分钟), 这样就可以锻炼出结实的背部核心肌肉群。&这一步是最艰难的,因为你很可能已经常年养成了坏的姿势而不自知。 专门抽出一个月时间专注于锻炼出良好的姿势,就能够走出迈向自信良好的第一步。 很快你就会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了!&
&我非常害怕当众演讲。真的,我甚至害怕在一小搓人面前讲话。 但我的上一份工作中,在数千人的舞台上负责介绍乐队入场,却成功地融入了那个场合。 你猜我是如何做到的?深呼吸、减慢节奏和提前练习。 仍然会很紧张,但却可以控制住这种紧张,而无人发现。&为什么慢下来那么重要? 当你紧张时,声音会不由自主提高几个音阶, 并且会比自己感觉到的说得快的多。这两点是&胆小猫&的典型特点。&我永远不会忘记大学时展示我的商业计划书的演讲。 当我的演讲进行到30秒左右,自认为进展不错的时候, 突然发现好友Deepa在教室后方疯狂地朝我挥舞手臂, 并用嘴型默喊着&慢~下~来~&。我立即调整了自己的讲话节奏, 大大慢于自觉应有的语速,并在每句话之间都停顿深呼吸。 Deepa后来告诉我,开始时她听不明白,但演说后来的部分 进行地很完美。其他的同学都被我的演讲震惊了,所以真的 很感谢Deepa给我的挽救!&如果你会在人前紧张,不管是人多还是人少,请减慢说话的速度, 慢到比你觉得正常的速度更慢,并且不要忘记深呼吸。 在你的脑中可能会觉得这样太慢了,但实际上往往这样才是正好的节奏。&
&现今人们缺乏微笑,所以我们应当带微笑回归。 当遇到挑战或者不适的场合时,很可能会让你困扰在自己的思绪之中, 而外在看来,就是一张悲伤尴尬的苦脸。如此不久,你就会得到 &那个躲在角落,散发着芝士味道的怪人&之类的名声。 现在,如果你不是真的散发着芝士气味的话,那么离回归正常已经走了一半了!&我们只需要努力做好剩下的一半:微笑。&不是伪装的假笑,不是猥琐的怪笑,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微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自然地微笑吗?站在镜子面前,闭上双眼,并向下看。 接着看上来,微笑,并同时睁开你的眼睛。看到镜子里那副笑容了吗? 那就是一个自然真实的微笑。&
在瞪眼比赛中胜出
&除非你平时都穿着内衣裤在家工作,唯一打交道的是你的猫(我的生活和这截然不同&&所以请闭嘴),那么你很可能每天都会和不同的人对话交道:&&饮水机旁和同事 &CVS柜台的女士 &午餐的服务员 &街上交错而过的陌生人&你盯着人的眼睛看,直到他先扭头转移实现,这样的情形,上一次发生是什么时候? 如果你和我一样,那很可能自己总是先&退缩&的那个人。&我说:别再这样了!&从现在开始,你要成为那个不先扭头的人。 把每次目光交错当作一场迷你战争&&你的眼睛对他们的眼睛。 只要你还在保持微笑和眨眼,就不会显得恐怖渗人&当人,除非你本身是个恐怖的人。 如果你一直都很羞涩,前几次这样的尝试,都会觉得窒息难受&&请勇敢战胜它。 一旦你努力成为了不先退缩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其他人也是紧张非常, 并且只要坚持一小段时间,总会退缩转移视线。&
跳出思维的禁锢
&现在你已经经过了身体的改变,完成了外在的进化,可以花时间来调整内心的感受了。 我自己有时仍然会觉得自己还是那个5英尺、100磅、戴着牙箍的高中生,即使 那早已是十多年前的形象。我也有朋友,曾经肥胖,即使已经将脂肪比例减到个位数, 仍然会觉得自己体型庞大。&是时候停止生活在自己的脑内了。&如果你觉得某个场合非常不适,那么很可能你周围的人也有类似的感觉。 每个人都一样,我们都有自己的纠结担心;只有那些跳出了自我思维的禁锢, 折射出自信之光的人,才能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同是宅男并长期过度担忧的我, 知道这么做很困难:停止无畏的各种思考犹豫,直接行动。&&如果遇到感兴趣的人,别给自己超过三秒的思考时间,马上靠近TA。任何多余的时间, 都会让你不自主地过度分析、犹豫,而最终往往会什么都不敢做。你会很快学会, &如果不去问,那么答案总是No&, 所以没什么可以损失的。&&在聚会的时候遇到陌生人,立即介绍自己&&这样立即就可以摆脱尴尬的状态,而你也会 看起来更酷更镇定。&&如果你准备了你的演讲,那么在真正开始之前,别给自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变得紧张, 专注于其他的事情上吧。不要过度思考,只要按部就班,并缓慢执行即刻。&Ralph Waldo Emerson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是每天都克服一些害怕恐惧,那么他并没有学会人生的真谛。&&我打赌上面列出的三件事情对95%的人来说都是很恐怖的(他们都把我吓坏了, 正因如此我才会故意强制自己去这么做)。 建立自信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冒着风险壮着胆子(和头脑)去做那些让你害怕的事情。&
当你尝试这些步骤后,会开始展现地更加自信,会让你生活中的各种际遇事情更加成功, 并会反过来激励你更加自信,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如此良性循环。 可以把你的自信设想成一个巨大的雪球&&要让它运行起来非常困难,但一旦运转起来, 惯性动量就会自动接掌一切。&你今天的任务 - 当走在街上时,抬起头,拉低肩,摆出微笑的表情,最少和五个陌生人做眼神接触, 并说一句简单的&你好。&记住,必须是他们先扭过头看别处,而不是你。&开始的几次会觉得异常尴尬,不过不要紧&&这些陌生人再也不会见到了对不对? 当你成功完成了这些&任务&时,就可以考虑自己设计更有挑战的任务,比如和陌生人搭话、 演讲、或者抢银行之类。&最后一件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自信和自负之间只隔一线&&没有人会喜欢那种眼中只有自己的傲慢之人。 所以不要使用那些花俏的开场词、自吹的小故事或者渗人的引诱之辞。 害怕和紧张都很容易被发现,但过分的虚伪也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不要改变你所做的事情,而只要学会更自信地对待你所做的人。&所以,我还漏掉了什么要点吗?还有其他的珠玑之言可以分享吗?我们宅男欢迎各种帮助!&- Steve&译者:&来源:&&&
人人信以为真却无比坑爹的6个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一门人人都觉得自己略知一二的学科。我们喜欢分析自己的朋友、同事,觉得自己比他们更有智慧。本文列举出人人都信以为真,却坑爹无比的6个心理学现象。&
译者:& &&来源:&不过,就像任何一门涉足大众文化的学科一样,我们每天听到的很多&常识&表述其实却错得离谱,近乎胡言乱语,比如&&&
NO. 6&&如果生气了,就发泄出来,这样你就会觉得好受些!&
&&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宣泄的经历是如此的奏效,让他们如此的舒心,或者他们会这么说:&如果你压抑怒火,总有一天会崩溃的!&&事实上,&因为不能宣泄愤怒而发疯&是电视或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参见《辛普森》系列剧中内德&弗兰德最后爆发的场景,每部电影中都有一个孤僻的警察为了正义云云不朝有杀妻之恨的坏蛋开枪而无奈对天射击发泄)。&双手死命挤蹂躏玩偶、把头埋进枕头尖叫、拳击沙袋、掐死小猫,这些都是为了防止BOSS把靠近农贸市场鱼缸的职员,淹死在龙虾水槽里的替代行为。&
&&很多真实的治疗都是围绕着这种理念展开的,并且它们基本上都会鼓励你通过在拳击沙袋上发泄来抑制怒气,防止你真的对老板下手。很有道理,对吧?为什么要把你的妻子推到冰箱门上呢?这样她正拿着的法国砂锅会摔碎一地的。&
为什么说这种说法并不靠谱:
研究声称这并无效果。说出你的愤怒之情,甚至把怒气撒在无生命的物体上,都根本不会减轻你的负面情绪。事实上还会让你更生气。想象一下,如果布鲁斯&班纳博士(绿巨人)整天转悠着想揪着一个小借口变身成为绿巨人,而变身后他可能只会剩下令人尴尬的碎条裤子,那么当他最爱的球队输球后,他的朋友和爱人都会很恐慌。&
&所以不好的一面是,很多时候你不会随身携带发泄的工具。如果一个人每次不爽的时候都要痛扁发泄工具,并且沉迷这种习惯无法自拔,那么如果他们遇上无法逃避的事情(如开会),身边的人就有麻烦了。&
NO. 5&&相信自己,你就会成功!&
&自信的理念在我们的脑袋里根深蒂固了数十年,我们都信奉自信能在求学时取得更好的成绩,能结交并维系更多的朋友,通常进入社会后也能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几乎所有高中电影都是这个理念的极端拥护者。一个胖子,厌恶了被歧视被凌辱的日子,发自内心深深的自省后,通过大型舞会/游戏/毕业旅行及时发现了自我价值。然后,身边所有的同学都注意到了这个巨变,并把这个失意者推崇为全校的风云人物(归因于绿日乐队的歌)。&
&&铺天盖地而来的培训课程和自助书籍采纳了这个理念并以此进行操作;它们倡导,建立自信对克服困难和失败至关重要。甚至小学也跃跃欲试,开始把自信课程纳入教学中,因为美国人都知道,幸福的关键因素和现实的成就感息息相关。&
为什么说这种说法并不靠谱:
这种自信就跟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混淆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他们不会认为&也许充满自信的孩子们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好、结交的朋友多,&他们觉得是其他的原因,他们觉得孩子们自我感觉良好是因为他们有信心。所以他们想教人们去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纯粹是因为具备这样的权利,他们认为自我感觉良好的真实原因会在随后的交往中一一浮现。&
结果导致出现一些妄自尊大的孩子,被科研人员称为&讨厌鬼&的新新人类。
我们不是在开玩笑。研究显示,那些自我价值感极度膨胀的孩子在优越感受到质疑时会变得攻击性十足,对小比利来说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个失败者的时候,会遭受巨大的打击(反之,肥嘟嘟的拉尔夫深知自己是个失败者,因此对沮丧的情绪有了免疫力)。&我们当然不是专家,不过,你懂的,解决之道貌似就是教人们掌握通向成功的秘笈(比如社交技巧、更好的应对压力的策略等等),成功、自信手到擒来,而不仅仅是绕过那些直奔自信这单一主题。&Miyagi先生没有教那个学空手道的孩子去建立自信心,而是教他如何去踢中别人的脑袋。&
NO. 4&&崇拜别人是愚蠢的,傻乎乎的二货!&
&&速度去网上找到涉及到邪教的文章,查看下评论。
&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网友都认为加入邪教(或者任何一种有组织的宗教)的人不是弱爆了就是蠢爆了,或者干脆合二为一。我们通常会把邪教和狂热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是由一群披着床单、住在蛮荒之地、在冰激凌纸杯里撒尿的疯子组成的。幸亏出现了像大卫教派和天堂之门这样二货级别的宣言末日或自杀式的邪教,我们才没有想歪。&
为什么说这种说法并不靠谱:
研究发现,邪教教徒们和普罗大众一样(甚至更甚)充满智慧。大约95%的教徒神智非常正常(在他们加入之初),不存在任何精神方面的问题。他们并不蠢,也没有发疯。&当然这只会让邪教看上去更可怕。这些组织究竟是如何让人们&&这些和你的好朋友一样理智、聪明的人&&加入其中的?&好吧,来问问你自己:为什么玩世不恭的摩托车手全都立刻出门,开始像其他摩托车手一样着装和说话?&
&为什么你做了很多青春期才会做的事?&
&&作为群居动物,归属感在我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它就像饥饿和性一样是基本的需求,真实存在。当我们脱离群体时&&比如失业或者搬到一个新的城市,或者和女朋友分手&&我们都会有点小疯狂。邪教非常非常擅长在人们最脆弱的那个瞬间侵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感受到共鸣。那些小册子听上去尽是一堆直白的陈词滥调,却让那些陷入人生低谷的人们犹如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般获得新生。&所以当然,当我们身处正常的、稳定的生活状态时,我们喜欢想象自己运用强大的批判思维沉着冷静地反驳异教教祖那些白痴的言论。不过请记住,下次你喝醉了酒半夜打电话给前女友,或者跟踪她的现男友,潜入他工作地点的停车场,在他的车盖上拉了坨屎。如果你忘了自己因为孤独的感觉和被甩的郁闷曾经做过这些蠢事,不管你是太年轻还是那时喝多了而没记住。&当这些人加入邪教后,他们会意识到,不,不是所有的邪教教徒都会在让人匪夷所思的自杀仪式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大部分人都有正常、成功的人生。&
【1】而一旦他们和这些正常、成功的邪教人士交上朋友,在他们看见像上面提到的&只有愚民才会相信那些垃圾&的自作聪明的网络评论者时,他们会做些什么呢?他们会拥护自己所处的群体,就是这样。&这甚至不是在捍卫信仰,而是在保护他们的朋友。因为所有的朋友都在做那样的事,所以我们也盲目跟随,这种现象在社会中非常普遍。&
NO.&3 "小心!广告商利用潜意识信息掌控我们的行为!"
&&这种说法几乎每十年都会变化方式重现一次。上世纪80年代,它被称作"倒放掩盖",貌似摇滚乐中有内涵(又邪恶)的信息,只有在唱片倒放时才听得出来,却在正常播放时对青少年偷偷产生影响。&不过它面对的潜意识信息的催眠手段,这种手段据称可以让广告商快速地在脑海中闪现讯息,根本无需刻意为之,就能引诱你的潜意识去购买他们宣传的产品。&
你发现了《豪斯医生》里的潜意识信息没?
这些日子,你会听到类似的表述"神经语言程序",这是诸如魔术师布朗&达伦这样的操纵者宣称的,能通过神不知鬼不觉地说出某种指令来达到控制任何物体的目的。&所有这些行为都会带来同样的效果:交流方式能够如魔法般绕开你的意识,操控你的潜意识,直到把你逼入如小狗般无助的境地。&
为什么这种说法不靠谱:不仅这些特定的方法不会奏效,而且据我们所知,没有任何潜意识信息会有效果。没有,我们的大脑不会在正常播放时拾取倒放的信息,甚至在你有意识地返回寻觅时,大多数你想到的、听到的都是你自己的臆想之物。&一项研究宣称,广告宣传所达到的潜意识的"闪光框"效果(比如在电影屏幕上快速闪现"喝可口可乐"和"饿了吗?吃爆米花"会导致这两种产品销量大幅上升)被认为是没有真实的数据做支撑的,如果它真的存在过的话。&关于神经语言程序学,为什么其主要的使用者为魔术师?你懂的。不过这是常识。如果真的存在什么靠谱的方法,来散布这些看不见的、闻所未闻的消息从而把大众变成机器人,那么谁掌握了这种方法谁就掌控了世界。&他们甚至不需要组织军队去入侵别的国家,他们只需在那些国家广而告之,那些国家的人民就会无力抵抗。在这个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创造这样的方法,无论他多么渴望拥有,这让我们喜欢在茶余饭后把这种行为叫做说大话。&
NO. 2 "如果他在撒谎,就会被发现! 给他上测谎仪!"
&&谋杀案嫌疑人、政府求职者和游戏节目参与者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是可以拿测谎器来测一测的对象,看看他们是否说的是真话。测谎器(又叫"测谎仪")测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20年代开始应用于执法部门。此后的80年,这些仪器发展迅速,后来被应用于游戏节目中。&还记得"真心话大冒险"游戏吗?节目中,参与者被联上测谎仪,这样他们说出无耻谎言的时候就会被抓,为了钱在亿万观众面前丢脸(这其实就是所有游戏节目的共同点,不是吗?)。&
&甚至主持人毛里还用测谎仪"帮助"很多对夫妇来判定双方是否存在欺骗行为。虽然毛里能让诺贝尔得主或者《星际舰队》的成员来当嘉宾,但让他家喻户晓的,却是让那些相信测谎结果的说谎之人答应来做测试这件奇怪的事情。&
这种说法并不靠谱的原因:问题就在于"测谎仪"这个绰号本身。它暗示这些仪器会以某种方法探得真相,能够凭空感知谎言。但显然,它们并不能(这就跟魔术一样,你懂的)。它们只是在测试大量的身体反应,而这些反应有可能意味着你在说谎。&有多项研究显示,测谎仪在判定人们是否在说谎时,只是比例如棉花糖之类的东西要好用些,但它根本就不准确。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所做的大型研究发现,测谎仪对识破谎言的作用只比抛硬币要好一些。但这确实是件坏事;如果你的命中率只是高于随机的几率,那么误报的绝对数量就会让你的努力全都白费。举个例子,在对雇员进行测谎(就像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做的那样)时,他们发现你最好拒绝那些"眼睛贼溜溜"的家伙。&
&&问题在于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能够避开这样的结果,从被测试者的性格和身体状况,到测试者的问话技巧,到测试结果的评分方式,再到人们想出来的无数能逃避测试的伎俩(苏联间谍 Aldrich Ames 曾两次毁坏测谎仪)。&这就是为什么测谎仪在某些方面比抛硬币还要糟糕的原因。抛硬币,你知道那是随机的。用测谎仪,你会误以为它是可靠的(要知道,通过测试的说谎者比从没接受过测试的人更不像嫌疑人)。&靠,因为测谎仪的其中一位发明者还创造了"神奇女侠"【2】时,你会期待从这种仪器中获得更多!呃,或许不会,天知道呢。&
NO. 1 "卡尔有同性恋恐惧症!我敢说他自己就是个同性恋!"
&如果你看的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中主要是'同志'角色,那么它们就是艾伦&鲍尔的作品,最后你会发现"厌恶同性恋其实因为他自己就是'同志'"(参见《美国丽人》)。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众文化的原型,当你在健身房看到一些家伙在提到同性恋时面露鄙夷之色,你就可以自动设定在他们的床下正塞着白白嫩嫩帅哥们的玉照,或者金屋藏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会看到这一幕;坚定的保守派政客在公共浴室企图进行性交易,给未成年男孩发送色情邮件。&
为什么这种说不靠谱:
好吧,我们承认它有时候是对的。早在1996年,曾经有一项针对64名男性大学生的热点研究,他们中的35人为同性恋者(根据调查中让他们填写对同性恋主题的态度而知)。研究人员把仪器联在他们的小弟弟上(这是真的!),并给他们看很多色情图片()。&研究发现,大部分同性恋在看同性恋色情图片时勃起了,而只有四分之一的非同性恋者看了会有反应。&你随即就能发现这些数字的奇怪之处。总共有近一半的测试对象在看同性恋色情图片时有反应。那么&&这一半的男人其实都是'同志'?这貌似不太可能。&那么,这是怎么回事?那些自愿参加测试的家伙只是更有那种倾向?但是你得知道非同性恋的29人是非常反对同性恋事的。难道是因为同性恋色情图片做得太精美啦?又或者,可能整件事就是那么荒诞得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对啦!我们觉得有同性恋恐惧症的人,可能就是这么荒诞!可见鬼的是,当得知上面的研究结论是:同性欲望和反同性恋的愤慨之情都能让你勃起。我们就立马风中凌乱了!&这里的主要问题在于,科学无法说明"同性恋恐惧症"确有其事。它也不在现实的恐惧症之列。它更像是一种民间说法,在大众文化中广为使用,用来描述宽泛人群的看法。从那些出于宗教信仰或者教养的考虑而在道德上强烈反对同性恋的人,到那些嫌恶同性间性行为的人,再到那些对同性恋充满令人费解的愤怒之情的人。从这些人当中,你会发现近乎一半的人认为同性恋是不道德的(这种偏见很明显在年长的被调查者中比例甚高)。但并没有科学证据显示他们中的哪些人患有"同性恋恐惧症"。&患有&同性恋恐惧症&的人就是同性恋?听上去好像是我们在小题大做,其实这是人们在扮演业余心理学家"诊断"周遭的人时的一个极好例子。&好啦,我们只要记住,那个在滔滔不绝发表反同性恋激烈言辞的家伙,可能是在掩饰自己内心复杂的同性恋恐惧症,可能希望你同意他的观点,但也很有可能他只是个笨蛋而已。&
1、汤姆克鲁斯参加的科学教(山达基教)虽然在美国是合法宗教,但在某些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及中国,山达基并没有宗教地位,甚至被定义为邪教。2012年10月,他对信奉逾廿年的科学教,开始产生怀疑。&2、关于《神奇女侠》的诞生还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当时美国人马斯顿发明了测谎仪,在人的手腕和腰上绑上导线,测量嫌疑人说谎时的电流。有人讽刺他,说这就像一个能让人说真话的绳套。马斯顿受此启发,便创作出了《神奇女侠》。&【本文由壹心理用户&&翻译,非商业转载须保留译者、壹心理与本文链接。商业使用请联系】&&
先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
&文/佚名&在该做事情时不做,去做其他的事,就是&从老鼠身上挤奶&。想想去从老鼠身上挤奶,即便你花费最大的努力也只能得到很少的成果,即使是从只母老鼠身上挤奶也一样。逃避去做正确的事情,而去做其他的事情,即便是忙得不可开交,看起来也是拚命地工作,但还是等于浪费时间。就心理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逃避反应&,就算是一件最平凡、最乏味的事,当它可以阻挠我们去倣自己不想做的事时,也会看起来有趣。&&不要从老鼠上挤奶&,首先要求我们只做&正确的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鸟屎砸中头是好是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