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填词格律检查有一两个字不符格律,可以吗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填词平仄怎么分?
平仄 填词平仄怎么分?
相关解答一:填词平仄有要求吗? 我认为有吧!古人用平仄(平、上、去、入)四声要求韵律。你后面解释的,也许就是古代人音阶的发音吧!巧,感兴趣前几天看书也看介绍很模糊的感觉。相关解答二:填词的平仄请教 1:(平)表示可平可仄,以平为佳。同理(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仄为佳。2:定格变格都是可以的,古人流传下来的变格都是在符合音律的基本条件下创作的。3:不可以自创变格。因为当今词的曲调已经失传,变成了纯文学,咱们无法获知当时的音律,所以不可以随便更改。Ps:我是古代文学专业的。提高下可信度。至于这个问题……不合平仄当然可能会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但这么说来,那作品就不能称之为词了。所谓词就要依谱唱和,严格遵循先人足迹:不仅平仄,还有句式等很多问题。相关解答三:填词平仄有一二个出律可以不 诗词以立意为重,只要意境高,平仄不合没什么影响相关解答四:填词为什么不能按律诗的平仄规律填? 律诗是律诗,有自己特殊的格律要求。词是词,有各自的词牌格律要求。这个道理就好像,在诗里面,有五律,有七律,有古风,有七绝,你不能按七绝的格律填七律。又好像,同样一个炖豆腐,川菜和粤菜各有不同的做法。你不能用川菜做法代替粤菜做法。诗歌上的格律要求,不是法律条款,也就是说,如果你就要违反这个规律,没人惩罚你。但诗词的各自的格律要求,是古代经过很多伟大的诗人和歌唱家的研究和传承,约定俗成的。你如果强要违反,就会贻笑大方。反传统可以,但要有反传统的资格。五四时代,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用白话来写诗歌,实际上就是颠覆了诗词的格律传统,叮那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是一批很有才华的诗人的努力。相关解答五:填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要求吗? 其实珐汉语发展到现代,对平仄的讲究程度不是很重。但,一个词牌是押平韵还是仄韵,还是要注意一下的。比如《一剪梅》《阮郎归》,它押的是平声韵;《念奴娇》《如梦令》,就是要押仄声韵。填词要说是否遵守平仄,注意这个是最基础的。相关解答六:填词的时候,除了韵脚,字数,平仄,还有其他要求吗? 1.作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2.作词。唐宋人作词,初无定式,多自己谱曲,亦可改动旧调创制新调。后人作词,须按照已有词牌之字句定额、声韵安排等格式,故称填词。 3.元明以来曲剧,亦须按曲牌选用字词,进行创作,故亦称填词。填词是指人们依照音乐或格律,填写能依声诵唱的词。由于“词”在古今有所不同,因此“填词”亦可以按所填的“词”是古或今而分类。但不论是哪种词,填词都是依声填写字句的文学创作。4.现代诗歌是在五四运动后产生的新诗体,它并不局限于字数以及别的什么要求,但是阁下的是填词,假如您按照现在已经有的词牌填词,如果不按照词牌以及韵脚还有字数等去填的话,我们称作这叫出格,此乃做诗词上的大忌,而古人若在已有的词牌上改变我们成为变格,当然人家古人出错我们一项认为是正确的,或许他有别的意思,就比如通假字,古人写错别字就叫做通假字,而我们的错别字就是错别字,这就与出格或变格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还是按照要求来写,如果你只是写给自己看的话,或者发在个人区域,到可以不顾及那么多,毕竟无论是词人还是诗人他们写诗词并不是写诗词,写诗词最主要的目的是表现他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或是想要抒发自已的感情,总而言之就是一种在感情基调上的一种升华,因此诗词最主要的表现其意境或是其思想新意,当然现在我们所见的李清照或是李煜等大多数的词人所写之词可以让世代千万人所追捧支持,最主要是因为他们写的诗词感人渲染能力强,所以词所具备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它是否可以带给人深思或是带人到另一种境界。5.如果你是要发在帖子或者网站上,那么我奉劝您还是一格律为上,这样反对的人不多,我确实觉得无论是任何网站,因为参与人数多,而且里面高手居多,所以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也不少,所以你是初学,这些不必要的打击能免则免。
阁下说的词,其实词的要求比诗歌要松一些,诗歌中也数律诗比较严格,而且诗歌种类也比词要多一些,毕竟诗歌是从许久就开始了,比词早许多。 当然鄙人最至上的还是境界以及是否感人,一首可以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的就是好词,不过先声明,咱是借bb的号回答的,所以若有什么意见请别对此帐号进行反对,(注:此bb是鄙人自己认的)。您问的是词,那么诗歌我的就不多说了,说多了也无意义,另外你可以去新浪博客或者百度贴吧宋词吧去提相关问题,那里的人都很懂。6.你如果确实不想把握也可以不顾及,即使是发上公共场合(比如帖子),只要你的思想以及境界是好的,那么憨些特别要求也可以不顾,关于格律,你也不一定非得要完完全全符合,做到十之八九也不错了,另外悲剧产生美,我建议阁下您写带有悲剧色彩的词比较容易上手!!还有写词一定要注意有美感要有感情,还有用心,否则就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这样的···(不说)。好了,说的有一点多了,因为你说您是新手,那么我的住口了,一句话,做到你认为的最棒,一首让你的感情升华的词,一首感人的词,就是好词,真的做到这些了,那些格律上的差错也可以演示,因为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已经沉浸在它的感情中,就不会注意了。7.填写宋词中国古代的“词”,通称为宋词。宋词有不少词牌,所谓“词牌”就即是词的曲调之名称。词人在选定词牌后,就得严格依照词牌规定的字数、平仄、押韵等格律,来选字用韵,把字填进词调中。古人填写元曲的方法,亦与填写宋词很相似,都是拣选曲令,然后依曲调填字。最重要的:宋词的平仄、用韵,为《广韵》系统,实际上则可依照《词林正韵》。元曲的用韵则变化很大,可依照《中原音韵》。在一般人的习惯中,创......余下全文>>相关解答七:根据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的平仄格式填词 《沁园春 雪》的平仄很多地方是错的,若依此填词,就是错上加错了……下为《沁园春》词牌: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例一:辛弃疾《沁园春(三径初成)》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鲙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例二: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相关解答八:填词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像平仄该如何划定?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余下全文>>相关解答九:如何填词?关于平仄格式·和押韵的问题 填词是很高深的东西,容我细说。1.平仄填词绝对不能不按照平仄格式写,若不尊平仄,就不是词,也不要写词了。平仄问题,有古今之分。若按照今四声,则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若按照古四声,则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只有平,仄声有上去入三种。我个人还是支持用古四声,毕竟词就是源于古时。2.押韵押韵也分为古韵和今韵。古韵要遵守《平水韵》(诗用)和《词林正韵》(词用),且一首词里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不能换韵。有的词牌上下片可以换韵。今韵则按照《中华新韵》,也是一样押同一韵部的韵。当然,我也支持用古韵。相关解答十:怎么写诗,填词,韵律,平仄等都是什么,我想学学 近体诗基本规律我们以最简单的方法,来看看如何构成一首完整的今体诗。基本句型“逢双必反”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这就是所说的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的“拗句”里我们会具体谈到。至于最后一字的平仄押韵则是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句脚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韵则平声收尾,不押韵则仄声收尾。(这是基本规律,实际上也有许多仄韵诗)句型平仄“对句相反,邻句相粘,首末相应”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对句相反:指同一联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为仄仄平平仄。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首末相应:首句平仄与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仄。符合了以上这四条基本规律,中规中矩,就是一首合格的律诗。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要想进一步了解其规律,请看“平仄”“押韵”“对仗”。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余下全文>>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推荐: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旧体诗词格律进门[整理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旧体诗词格律进门[整理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谈格律诗入门 - 简书
谈格律诗入门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诗歌人人都喜欢,很多人在读诗之余,也喜欢写诗。随着国学不断被重视,爱诌几首古诗的人也多了起来。古体诗词创作向不乏人,呈现在公众视野的大多是各地政要和离退休老干部的作品。因为报纸内部有个规定,古体诗文一般不发,能够见诸报端的,作者大抵背景深厚,而呈现出来的往往就是所谓的“老干部体”,通病就是貌似齐整,章法全无,言之无物,面目可憎。真正潜心古诗词创作的,交流的刊物都非常小众,限于内部流通,旁人无缘得窥门径。因此现如今该如何写古诗,一般人都不太明白,以为五个字、七个字一堆砌,就可以完工了。格律诗所要求的押韵、平仄、对仗等几大基本要素,全不遵守。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学习掌握古诗创作基本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所称的古诗,限于格律诗,因为自唐以来,格律诗就是诗之正宗,即使创作古体诗,也是以格律诗的规范作参照,反其道而行而已。格律诗,也称作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以后慢慢形成的诗歌创作体例,以杜甫诗最为正宗。一般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以及排律等。排律且不去管。格律诗有几个特点:一是字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二是必须押韵,一诗一韵,且必须押平声韵,必须按韵书押韵;三是讲究平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关键字脚平仄绝不能出错;四是讲究粘对,每句平仄要与上句呼应,这是平仄规范里头很重要的一条准则;五是讲究对仗,尤其是颔联、颈联,至少一联是需要对仗的,就算对的不工整,还是有这个要求。以下从押韵、平仄、对仗三个方面做粗略解释。一、押韵押韵是诗歌的第一要义,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还是新诗,都以押韵为正宗。看一首诗是属于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首先就从押韵上来判断。近体诗必须是按韵书,押平声韵的。不符合这一条的,都可归入古体诗。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韵脚不是平声字,因此不属于近体诗。我们说的韵书,最通行的是指平水韵,金人王文郁编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经南宋刘渊整理,称作《平水韵》,因为都是平水人。清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基本沿袭了《平水韵》的韵部分法,《平水韵》成为千百年来写诗的用韵标准。平水韵共106部,按平、上、去、入来分,其中平声因为庞大,又分上平、下平,上平15,下平15,上声29,去声30,入声17。每个韵部有代表字,上平分别是“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分别是“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古人训蒙书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熟读了自然就明白各字归于哪个韵,对现代人而言,要弄清每个字在韵书中的韵部,是非常困难的事。如“一东”、“二冬”里的字,“同、中、公”是“一东”的,“农、冲、松”是“二冬”的,写诗的时候,“一东”的字跟“二冬”的字是不能押的,但这几个字韵部有什么区别,实在难以了然。这是格律诗写作非常考验人的一个地方。要想不在押韵上出错,可以去熟读古人训蒙的书,也可以大量诵读前人诗,记多了他们的韵脚字,慢慢也就对哪些字可以押韵了然于胸,再不然就需要拿着平水韵一一比对了。对于明清人来说,也发生了诸如入声字消失等问题,对韵部的把握跟我们现代人有着一样的痛苦。但是他们要科举,这苦楚只有默默承受。格律诗一首诗只能用一个韵部,首句可以不押韵,但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必须押韵的。古人搞诗会,往往从韵字柜里随手抽一字,以为限韵,所作之诗则必须押这一韵。《红楼梦》里各位才子才女一起作诗,往往依此例,还有让某个丫鬟随口道一个字,就用那个韵作诗的。古人作诗还很喜欢唱和,有的是和朋友的诗,有的是和前人的诗。和诗往往是跟原作同韵的,叫依韵和诗,要求更高一点,韵脚字也与原作相同,叫用韵,还有连韵脚字的顺序也相同的,叫步韵。有些韵部常用字特别少,那就是所谓的“险韵”,要限韵作出一首流畅的诗就很不容易。自己写诗,还是要多用富韵,少些束缚。格律诗的首句可以不押韵,对于五言诗而言,首句押韵的反而不多。但是如果首句的末字是平声字,很多时候作者还是习惯性让它入韵的。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且对于入韵的首句而言,还有一个优惠,就是允许使用邻韵,即音相近,但是在韵书上却不归入同一个韵部的字,如“一东”“二冬”的字,用在首句的韵脚字上,就不用那么讲究了。二、平仄诗歌讲究韵动,音色错落,读起来铿锵分明。古人从音色上将字脚分为平、仄两类,平声字以外的上声、去声、入声都归入仄声字。上声类似普通话的第三声,去声类似普通话的第四声,入声字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分散在平、上、去三声中。格律诗一般以两字为单位,要求平声跟仄声相间,一般不能连用。以七言诗为例,基本格式就是:(一) 平平仄仄平平仄(二) 仄仄平平仄仄平(三) 仄仄平平平仄仄(四) 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诗跟七言诗相比,无非就是减去前头两个字而已。一般来说,两个字的重音在后一个字,这个字的平仄特别讲究,因此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第一句第二个字“日”用了仄声字,那么第四个字“山”必得用平声字。而第三句第二个字“穷”是平声字,但“欲”字却可以用上仄声字,因为它是这句的第一个字,可平可仄。格律诗每句里用字平仄相间,两个句子同样要求平仄对应。如首句用“平平仄仄”,第二句必然是“仄仄平平”,这叫对。古人对对子,对平仄是极讲究的。除了对,还要求粘,即第三句首两个字的平仄要跟第二句首两个字的平仄相一致。这是为了让诗歌更有韵动感,因为如果一味平仄相对,第三句的平仄就跟第一句完全一样,那就显得非常呆滞。粘仅是对首两个字而言,严格来说是第三句的第二个字。第三句全句的平仄却不能跟第二句完全相同,因此我们看到第三句最后三个字从“仄仄平”改成了“平仄仄”,这样第四句的平仄也就相应发生了变化。完整四句诗的平仄是各不相同,却又相互呼应的。这就是“粘对”这一规定起了作用。根据粘对的原理,第五句要跟第四句粘,然后整句又要有变化,那其实又回到的第一句的平仄范式上来了。掌握了粘对的方法,一首诗可以绵绵不断写下去,那就是长律或称排律了。格律诗的平仄规定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最主要的有两点,不能犯孤平,不能三连平。所谓犯孤平,就是在押韵的句子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成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如果第三字非用仄声字不可,那就只有把第五字改用平声字,即“仄仄仄平平仄平”,那就没问题了。三连平很好理解,就是每句最后三个字全是平声字,这本身已经跟平仄相间的规定相违背了,自然不符格律。有时候古人会写看上去很符合格律的古风,然后会有意识的用上三连平的句式,让你明白他写的并非近体诗。我们在审视一首诗的平仄时,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入声字,因为很多入声字现在读起来是平声字,是很容易弄错的。要认识这些隐藏在平声字中的入声字,对南方人来说并不是很困难,因为方言中保留了很多,方言念起来很短促的,往往就是入声字,如“竹”、“哭”、“急”等。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规律来判断入声字。一是阳平不送气声母的字都是入声字。即“b、d、g、j、zh、z”等作声母的第二声的字,如白、达、阁、及、职、砸等。二是“zh、ch、sh、r”作四声母,“uo”作韵母的字全是入声字。如桌、戳、说、若等。三是“b、p、m 、d、t、n、l ”作声母,“ie”作韵母的字,除了“爹”以外,全是入声字。如别、瞥、灭等。四是“üe”作韵母的字,绝大部分是入声字。如缺、学等。还有些格律诗,从一句上看,在该平或该仄的时候并未遵守,看似出律了,但是作者会在相应的地方调整字眼的平仄,整体上看仍然是均衡的,这就是拗救的功夫。如“平平平仄仄”,在律诗的第七句经常用成“平平仄平仄”,几乎可以看做是格律诗的常例。我在咏戴复古一诗中,最后一联写道:“凄凄向隅泣,明月照乡关。”当时老师就指出按一般规律,“向隅”应是“隅向”才好,但是在第七句,反而是合律的。这是歪打正着了。拗救的功夫太高深,不仔细研究是难以完全掌握的。高明的作者会故意弄些拗句,显得自身作诗功力,从杜甫开始,宋代的江西诗派,清末的同光体诗人,都是个中高手,这是我们难望项背的了。三、对仗对仗是对律诗的特别要求,绝句没有硬性规定。律诗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一般来说,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也就是中间的四句,要求对仗。如果中间的四句不对仗,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也有的仅有颈联是对仗的,有的则是首联也是对仗的。长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都要求对仗。如《红楼梦》中著名的“芦雪庵联诗”、“凹晶馆联诗”,全是对仗工巧的句子,誊下来就是一首长律。对仗又分工对和宽对。工对讲究同类的词相对,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需要相同,所谓“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更讲究的是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如颜色词、方位词、植物等,“红对绿”、“下对上”、“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一联诗中,多数字是对的工整的,就算工对了。对仗更多的是宽对。一联诗中,往往半对半不对,即算对了,也只顾及同类相对,没有考虑更多的小类。古人对仗有很多技巧。如借对,就是一个多义词,诗中是这个意思,但对仗时靠的是它的另一个意思。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就是经常、平常的意思,但是跟“七十”相对,却是用“八尺为寻、两寻为常”的度量衡概念。有的借对则是借同音或谐音。还有流水对,单独看一句话并不完整,或没有意义,必须对仗的两句合在一起才能明白起来。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话是一个整体。谈古诗创作,难以回避格律与诗意问题。很多人对格律嗤之以鼻,认为不值得用这些条条框框来约束。最有力的例子就是《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作诗的一番论调。林黛玉告诉香菱:“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这里头有个错误,即“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实际上应该是“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才是。这且不去管它。我们知道林黛玉是非常高明的诗人,近体诗、古体诗都写得非常好。她在这里头其实讲了三个意思,第一,诗歌立意是最要紧的,人云亦云的诗,不作也罢,没有诗意的诗,不能称其为诗;第二,诗歌的格律是很重要的,起承转合对仗平仄,不能马虎;第三,炼字是很关键的,画龙点睛的字眼必须高度提炼琢磨,真有好的字眼,关键时刻是连格律要求也可以牺牲掉的。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非但不是反格律派,还是格律派的坚定执行者。她讲的三点原则,就是古诗创作的三个基本原则。毛泽东诗词是我很喜欢的。但是毛泽东的诗出律的也不少见,如《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里“难、丸、寒”是“十四寒”韵的,而“闲、颜”则是“十五删”韵的。而且一诗中“军、水、山”都两次出现,一首诗重复一个字已属下乘,何况三个。但是整首诗气势磅礴,虽有瑕疵,仍不失佳作。毛泽东自己在致陈毅的信中谈到律诗创作,谦称“还未入门”,“写过几首七律, 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倒是“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既懂词学创作,就绝不会不懂格律诗,尽管格律诗的创作,确实要难过依谱填词。我们要写出律的诗,还是要建立在懂得格律诗的基础之上。毕竟格律诗是在漫长诗歌发展史上演进而来的,已经臻于极致,才会传承千年被各诗家奉为圭臬,谨遵不渝。当然我们不能说格律诗外无好诗,唐代以前那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唐代以后也有大量传颂一时的古体诗存世。但是格律诗是诗家正统,毋庸置疑。我们要真正传承文明,就必须学习掌握格律的要求,遵从它的创作范式。即使偶有出律,那也是林黛玉所说的不以词害意之意,而非不懂格律的胡乱创作。有的人主张押韵用新韵,弃用平水韵,用字平仄依普通话四声,弃用古韵书,以示与时俱进之意。这不能全盘否定,但仍宜审慎对待。旧瓶装新酒,要仍有陈香,实属不易。写古诗,无非求它个古意,新词尚难妥帖入诗,如有人诗中多有“摇滚”、“高铁”、“苹果”、“网络”等词,必然不伦不类,那在音韵、平仄上尽量依从前人,似乎也是应然。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作诗填词格律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