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表现哭怎么办

孩子上幼儿园大哭怎么办?给正在经历这场小别离家长的应对妙招
杭城的幼儿园、中小学开学啦!
各大幼儿园也上演了“分别”大戏
小朋友入园后,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哭一会儿就完事,大多数小朋友都属于这一类,一开始哭得很凶,然后哭着哭着就忘记为什么哭,然后就和其他小朋友玩游戏,玩积木嗨起来了。
随波逐流型
看别人哭自己也哭,也许一开始跟你挥手告别还没有哭,但是看着其他小朋友哭,他/她的情绪也上来了,一起哭。
立场坚定型
从头哭到尾,无论怎么哄都不行,我就是要回家,快点带我回家!!!
后知后觉型
开始几天和别的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即使其他小朋友哭可能还会上前安慰,然而过了几天,新鲜劲过了之后,状况开始出现。这类小朋友反射弧一定超长。
全程无哭点,乐在其中,要么是这孩子心真的很大,要么就是家长的准备工作做得够充分。遇见这类孩子,幼儿园的老师都要躲在被窝里笑了。
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
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在一线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老师出来支招
首先放个大招
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孩子
与孩子聊一聊幼儿园发生的故事,听一听他/她眼中的幼儿园生活是怎样的,而不是开口就问“你今天听不听话?”“有没有跟小朋友打架”之类,听完记得表扬他的表现,谁都爱听好话咯,小孩子更是如此,比如“你今天表现得真棒!”或者单对某一个行为进行表扬,比如“你今天自己吃饭真厉害!”表扬完了别忘了鼓励他。
传授各项技能
专治各种哭闹
这类孩子的家长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即可,那就是将孩子交到老师手上之后坚定不移地转头就走,并跟他约定时间准时来接。因为孩子是个天生的观察家,他在哭的同时会观察你的反应,如果你有所松动,他/她会哭得更厉害,已到达自己目的。
随波逐流型
这类孩子,有时候状况只发生在幼儿园里,家长看不到,老师自会处理。所以,这类家长只要晚上回家放大招就行了。
立场坚定型
这类孩子估计是家长、老师最心疼的。因为哭起来那个撕心裂肺,家长听了也揪心。在班级里哭,也会影响到那些“随波逐流”型的孩子。一般老师都会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处理,给他一些玩具或者一起游戏,效果也是最佳的。2~3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家长要理解孩子这种反应,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哭得太多,晚上回到家一定要让他多喝一些淡盐水补充体力,还要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
家长最先要了解,哭的原因。不想与爸爸妈妈分开?对陌生环境感到害怕?无法适应团体生活?跟不上团体进度?人际交往受到挫折?了解了之后对症下药,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要坚持接送,勤与教师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后知后觉型
一般这类孩子是对幼儿园生活没了兴趣,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家长可以在最初一段时间,让孩子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如:手绢、小公仔、水壶)到幼儿园,起一个间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伙伴初期起到熟悉、温暖的情感安慰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类型,恭喜你,已经在教育的道路上已经超前90%的家长,由于你的前期准备够充分,小朋友工作做到位,所以家长接回家后放大招,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家长还得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之。
从孩子背起小书包,走进幼儿园,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一场“小别离”。
是时间、空间的别离,更是心理的别离。
你将目送他/她走进自己的生活圈,里面除了父母长辈,还有他的小伙伴。
电视《小别离》中,朵朵要出国,他爷爷送给方圆和童文洁一首纪伯伦的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孩子上幼儿园哭闹怎么办?教你克服分离焦虑
本文摘自《别让孩子伤在幼儿园》一书,作者叶邦寿是有40多年幼儿园工作经验的老园长,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建议吧。
入园准备第一步:让孩子学会分离
分离焦虑,是每个宝宝入园都要面临的问题。提前让孩子学会分离是入园准备中最重要的一项。
每年新生入园时,都会看见孩子大哭不止,有的小朋友甚至会出现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引起的。分离焦虑是每个孩子必经的一个阶段。孩子刚出生时,认为妈妈是自己的一部分,到6个月左右,逐渐认识到妈妈和自己的是不同的个体,并意识到妈妈有可能与自己分离,焦虑感由此产生。分离焦虑一般在孩子8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出现,女孩子在3岁左右焦虑感慢慢消失,男孩子则要晚一些,一般在4岁左右才能完全克服这种焦虑感。
大多数幼儿园在处理新入园孩子分离焦虑的问题时,常用的手段都是狠心让家长离开,让孩子哭一会,慢慢适应了也就好了。这种强硬分离导致的结果是大多数小孩会在入园一周左右出现发烧、感冒、恶心、肚子疼等病状。有些处理得不好的孩子病程还会持续数年。现在,要开始尝试一些方法,让孩子习惯分离:
1、每天郑重的与孩子告别
每次离开的时候,妈妈一定要非常郑重的举行一个告别仪式,与宝宝拥抱、告别,让他明白妈妈的不舍,然后让宝宝看着妈妈离开。这样的过程刚开始很心酸,孩子目睹妈妈离开,会伤心的大哭,让接替者告诉孩子:妈妈下午就会回来。
2、如果有熟识的家长,大家可以轮流看护孩子
约4、5个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一起,轮流把孩子送到一家人家中,然后告诉孩子,妈妈要暂时离开,5分钟后再来接你。这样循序渐进,从5分钟到10分钟到半小时,最后孩子可以一上午离开妈妈。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快适应幼儿园的分离。
当然,即使孩子学会了分离,在初入园的几天也一样会大哭大闹,家长在此时不要过于担心,让孩子慢慢熟悉,比如刚开始让孩子在幼儿园待半天,等孩子对环境慢慢熟悉后,再延长至全天。最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相信幼儿园,相信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更信任幼儿园。如果孩子对与妈妈分离表示恐惧,也可以换爸爸或爷爷奶奶接送。
入园准备第二步:帮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有很多已经适应分离焦虑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也一样会大哭大闹,这是由于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老师带来的不安全感。因此,即使已经适应分离焦虑的孩子,妈妈也要在入园前一周,帮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1、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期待
为孩子报好名之后,就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幼儿园的事情,经常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小朋友上下学、做操等情况,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激起他对幼儿园的向往。有的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自己带孩子,于是早早就把孩子送进幼托班了事。当孩子不听话时,就用:“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把你送进幼儿园去!”或者用“你不听话我去告诉你们老师,让你们老师来说你!”这样的话来吓唬孩子。这样会对孩子上幼儿园造成一种精神压力,让上幼儿园变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对上幼儿园充满了恐惧、抵触的情绪。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让孩子对上幼儿园充满了期待,安抚好宝宝由于和家人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恐慌的感觉。
在介绍幼儿园的情况时,既要告诉孩子幼儿园富有吸引力的一面,又要告诉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好感,会特意渲染幼儿园对孩子富有吸引力的一面,避而不谈其他方面,结果孩子到了幼儿园一看,他不仅不能随心所欲的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还要跟陌生的老师待上一整天,这时,他就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更加抗拒上幼儿园。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时,最好先从老师那里详细了解幼儿园一天的生活是怎样,再详细的描述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去幼儿园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有所要求的,同时让宝宝意识到,遵守这些规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这样即使宝宝受到一些约束,他也能欣然接受。
2、利用熟悉环境的机会让孩子做到心里有数
一般幼儿园在开学前都会开放让家长带孩子去熟悉环境,此时,家长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让孩子知道,他马上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送他进去之后,他会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度过一天,而爸爸妈妈要去上班。他将在幼儿园上课、吃饭、睡午觉,等到爸爸妈妈下班了才会去接他。爸爸妈妈可以一边带孩子参观教室,一边告诉他,幼儿园的一天是怎样的,孩子会在哪里吃饭,在哪里睡觉,要喝水、上厕所时他要去哪里,这样孩子才会心里有数。
3、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
最最重要的,是把老师介绍给孩子认识。一般开学前,老师都会先进行家访,了解孩子的情况。此时,是把老师介绍给孩子的最佳时机。当介绍老师给孩子认识时,态度一定要郑重,真诚!可以这样对孩子介绍:“这是XX老师,你上幼儿园后,就会由XX老师照顾。老师是爸爸妈妈非常信任的人,当宝宝与爸爸妈妈分开时,老师会尽职尽责的认真照顾你!你有什么想法、要求需要帮忙,都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的。”在幼儿园开学后,家长也要不厌其烦的再亲自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这样的举动会让孩子知道,即使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而不是举目无亲!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信任老师,才能克服内心的恐惧与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同时,老师也会觉得很温暖。当一个人被人无条件信赖是,她的心里一定会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一定会尽心尽力的照顾好孩子!
入园准备第三步:教孩子学会自理
在家时,很多孩子吃饭、洗手、穿衣穿鞋、上厕所、上床睡觉等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的,宝宝一点都不会,到了幼儿园就不一样了,虽然到了幼儿园会有老师的帮助,但是一个班级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孩子,只有三个老师,老师总有看不过来的时候。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求助于老师,孩子内心的紧张感也会加强。因此,除了帮宝宝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家长还要帮孩子做好生活方面的准备,让孩子学会自理,具备人际交往方面的基本能力。
1、 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理能力
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一定深有体会,照顾自家一个孩子都要花很长时间,何况是在幼儿园呢?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就拿穿衣服这件事来说,,当孩子午睡醒来的时候,老师不可能同时为那么多孩子一起穿衣服,总得一个一个来。如果是冬天,孩子午睡起来之后,一个老师要照顾近十个孩子,宝宝等着老师挨个穿衣服就有可能会着凉,身体抵抗力差一点的孩子就容易生病感冒。
相对来说,如果孩子自身会穿衣服、吃饭、上厕所,不仅家长会省却很多担心,孩子自己也会更适应。在家长下定决心让孩子上幼儿园后,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
无论吃饭、穿衣、大小便、喝水等习惯,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妈妈在训练的时候,用做游戏的方法就能加深孩子的好感,孩子会更乐意接受。
让孩子乐于学习自理能力,首先要让孩子觉得做这些是一件很有趣、很愉快的事情,争取得到她的配合。如果是女孩子的话,可以给她玩布娃娃,让她先练习。如果家长有时间的话,可以和孩子同时学习,给他做示范。孩子往往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所以和孩子同时做,让他模仿大人的动作,孩子就会觉得这些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教孩子的时候要有耐心,不要希望他一次就学会,或者一学会就能很快掌握。孩子新学一样东西,从学会到熟练总要有一个过程。家长们要耐心引导,多鼓励他。
如果孩子不配合,或者不愿意自己做时,家长宜采取“怀柔政策”。尽量让孩子发掘其中的乐趣。比如在教孩子穿衣服时,可以问他:“你看衣服是什么颜色的呀?”“红色!”“像宝宝昨天吃的樱桃对不对?我们想想还有什么水果是红色的?”……“衣服上的图案是什么呀?”一边教宝宝穿衣一边给宝宝提问,让他不断思考,没有时间和大人闹腾。还可以给孩子的衣服起一个外号,比如那件“超人衣服”、那条“象鼻子裤子”等等,吸引宝宝吸引穿衣服的注意力。
2、 调整孩子的作息与生活习惯
幼儿园有严格的生活作息,玩耍、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与家里不一样。在入园前几个月,家长应逐步按照幼儿园的作息调整孩子的习惯。
很多小朋友都无法适应幼儿园的作息,比如有的小朋友8点才起床,2点才午睡,这样孩子到了幼儿园,就无法接受幼儿园的作息。家长最好参照幼儿园的标准,进行调整,无论早餐、午餐、午觉都尽量与幼儿园接近,这样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而不适应。
3、 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能力
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关注的焦点,孩子从小在对自我的高度关注环境中长大,同伴少,不知道如何与小伙伴交往。一旦进了幼儿园,孩子就将与小伙伴自由接触,因此,在孩子入园前,让他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让孩子学会排队、学会分享与等待都是很重要的。家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孩子,如果与小朋友出现了争执需要怎么解决。现在也有一些非常好的绘本,家长可以在陪孩子看书的同时让孩子学习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去儿童乐园等同龄小朋友比较多的地方,让孩子亲身体会。
如果孩子有打人、推人、咬人等行为,喜欢与小朋友抢东西,家长一定要进行调整。有的家长在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习惯用打孩子的方式进行制止,这样孩子的行为不仅不会改善,反而会加剧。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正面引导,在发现孩子暴力行为时及时把孩子拉开,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或通过游戏让孩子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4、入园物品要备齐
孩子入园后会用到的各种物品,家长要早了解,早准备。每个幼儿园的要求都不同,有些幼儿园会统一准备,有的幼儿园则要求家长自己准备,家长要提前了解清楚。无论是幼儿园统一安排还是家长自己准备,家长都需要准备一套姓名贴,给宝宝的物品做上标记。家长最好用印有宝宝照片的姓名贴,这样便于宝宝自己区分。
在孩子初入园时,为了让宝宝尽早适应,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安慰物,如妈妈与宝宝的照片,有妈妈味道的毛巾、宝宝喜欢的玩具等,这些也能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入园准备第四步:家长的心理准备
孩子上幼儿园,不仅孩子会恐惧、不适应,很多大人也会不适应。受不了分离时孩子的大哭大闹,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睡不香,尤其现在关于幼儿园的父母报道越来越多,XX老师虐待孩子,XX孩子被老师体罚致残,XX孩子被幼儿园的校车闷死……,家长总担心这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家长的焦虑比孩子还严重。因此,家长自身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
1、克服自身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的情况不仅会在孩子身上发生,很多家长也一样会出现,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甚至是由于家长的影响导致的。
家长的分离焦虑就像一股反作用力,会阻碍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这种情绪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虽然家长嘴上说着:“宝贝,你要去幼儿园。”其实内心并不希望孩子去幼儿园。而孩子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他们能感觉到父母情绪的微妙变化。他们便会通过哭闹来引起父母的同情和怜悯心,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逃避因此,孩子入园前,家长要检查自己是否有分离焦虑,如果有,要尽快处理,同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让自己的不安传染给孩子。
2、不要把孩子上幼儿园当成一种解脱
很多家长会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解脱了的想法,尤其在自己很疲惫的情况下,更是会不由自主的感叹:“等他上幼儿园就轻松了”,这些想法会让孩子有一种自己是爸爸妈妈的负担,爸爸妈妈对自己很厌烦的感觉,会给孩子带来负面信息,加深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慌。如果家长抱有这样的想法,即使家长不明确的说出来,孩子也能察觉到,这些都会让他更恐慌,更粘家长。
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在2-5岁这个阶段,每个孩子将会经历一种类似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的强烈冲突,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妈妈不是专属于自己的,他们自己会有走向社会的渴望。他们需要认识更多的朋友。同时在情感上,孩子会有更多的情绪出现,他们需要一个更加轻松的环境和氛围,用做游戏或说话等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幼儿园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的。幼儿园提供了一个比家更适合的环境,所有的物品摆设都是配合小朋友的身高,老师会提供一些创意的活动或游戏帮助孩子发展新能力。孩子在这个环境里还会认识许多同龄的小伙伴,他们会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成为同龄团体的一分子。
因此,幼儿园是一个帮助孩子成长的地方,家长让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帮助孩子成长。如果家长坚定这样的信念,孩子就会对幼儿园产生信赖与好奇,也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用幼儿园吓孩子。有些家长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用幼儿园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让老师教训你”、“你这样,到了幼儿园老师会不喜欢”。这些话都会让孩子讨厌幼儿园。
3、相信孩子,相信幼儿园
孩子看似弱小,什么都不懂,事实上,他们的适应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我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家长还在焦虑,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睡不香,而孩子早没事了。
现在的小孩子非常聪明,虽然只有两三岁,但是就已经学会对大人察言观色了。如果大人对于孩子上幼儿园表现出过度的担心和不舍,那么孩子到了幼儿园就有可能不停哭闹,抓住大人焦虑的点,然后不肯去上幼儿园。如果大人对于孩子上幼儿园表现出充分的相信、鼓励的话,孩子对于和母亲分离就不会表现出特别的依赖。同时,如果家长不信任老师,老师也会感受到这份能量,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更不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所以对于送孩子上幼儿园,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过度焦虑,而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卓越心态,3L教练系统之十五项心力
今日搜狐热点宝宝上幼儿园哭 心理专家告诉你怎么办
本文导读:绝大多数的孩子入园都会哭,第一次离开妈妈进入陌生的环境里,多少都会有些害怕。从来没有离开家那么久,从来没有被这么多规矩约束过,孩子们哭也是很正常的!“入园适应”的第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哭?怎么应对这个伤心的宝贝?心理专家来告诉你!
  1、老师说孩子在父母入园时大哭,但多数进入到班里后就没事了,孩子这种现象时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专门哭给家长看的?
  孩子入园时大哭,原因与上面说的有关,同是也是因为孩子还没学会能替代&哭&的好的告别行为。如果父母能坚持用开心平和的状态送孩子去幼儿园,在路上不焦虑、不指责、不提孩子根本领会不了的要求,同时到了门口能开心的和孩子说再见,门口的老师也能亲切、和颜悦色的接他,和他一起与父母告别,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学会好的告别习惯,从而替代过去的&哭别&。
  孩子进了班里就没事了,是和孩子的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关。一是因为孩子这个年龄段的思维特点是&情境性&的,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别人哭自己也会莫名其妙跟着哭,就是由&情境&决定的。所以当孩子离开了当下那个感觉悲伤的环境,很快就会恢复。
  其次,这一表现也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关注的时间不会很长,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当进了班里后,如果小朋友们也没哭,同时又看到了新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就很快会被转移。所以,孩子哭并是不表现给家长看的,而是他当下的发展只到了这样的阶段。
  2、为什么许多家长在家里问幼儿园好不好时,问着问着就变成了幼儿园不好,老师不好,小朋友不好了呢?
  这个原因和上面的原因有些雷同。2-4岁的孩子,思维是情境性的、形象性的,父母不能问那么抽象的问题,比如&好不好&&有没有意思&等,这些问题一来不好回答孩子理解不了,二来就算老师对孩子不好,但是孩子离开了那个情景他除了有些情绪之外具体情况他是无法回忆的。
  孩子之所以最终回答成&不好&也是和父母的情绪暗示或者语言暗示有关,孩子看出了你对哪个答案最关注,所以就用&不好&来成全了父母。
比如如果回答&好&,父母就觉得孩子回答太快没思考,就会反复问,&真的吗&&怎么好&之类的,最终让孩子觉得你喜欢&不好&这个答案。
  还有的父母会喜欢问孩子&快乐吗&&开心吗&之类的,如果这个孩子从小父母就对他进行了的情绪方面的引导与管理,那么这个孩子对这类问题是能回答的。但如果
没进这方面内容的引导,那么孩子回答什么都是&随机&的。
  所以,父母如果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状况,可有两个最直接的方法:一是观察孩子的情绪,因为情绪是最外显的,孩子也善于用,不会伪装;其次是和孩子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了解,比如角色扮演游戏、讲故事等来了解。最终再去和老师沟通来解决。
  3、哭的孩子和不哭的孩子,在班里是一起玩好呢,还是分开玩好呢?
  当然是一起玩好。上面我也说了孩子思考问题是&情境性&的,会受到周围情境的影响,所以和不哭闹的小朋友玩,能让孩子观察到好的行为是什么,何种行为能得到群体和老师的肯定。如果分开,虽然从老师方面而言似乎方便了些但对孩子群体意识和行为的形成会有影响作用。
  当然,如果孩子哭闹的厉害,可以暂时带离群体场合,进行安抚后再回来。如果孩子不愿意,可以让孩子在离群体不远的地方远观,等到他情绪稍有平复、自己愿意时再鼓励他行动。
  4、几乎所有的孩子刚开始上幼儿园时都 会大哭大闹一场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吗?
  趋利避害是所有动物的天性,身为最高级的人也更是如此。孩子上幼儿园哭闹主要是由于孩子感觉自己面临着两大&危险&:一是要离开最熟悉、最亲的人,这个人会把自己交给一个&陌生人&然后离开;二是这个人离开后,自己要面对陌生的老师、小朋友,要接触陌生的生活环境。前者我们把它叫做与父母间的&分离焦虑&;后者我们把它叫做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两种&危险&都会让孩子心生恐惧,由此而产生直接的情绪反应。
  成年人有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方法做基础,所以在面对陌生环境时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内隐的,适应的方法也是多样的。而一个才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活动状态总是外显的,直接的,面对恐惧他们只能用最熟悉的情绪&&哭闹来表达。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知道,孩子入园哭、闹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从正常的时间角度来看,7-15天左右,断断续续哭闹都属于正常,一般情况下一个月基本能适应。但是也有需要引起父母重视的情况,那就是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哭闹一个月以上,哭闹强度是加剧的,那么,这类孩子的哭闹一定是有原因的,至于是什么原因,要具体孩子具体分析,需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及家人关系等因素后才能有效干预。
  5、为什么有的孩子入园哭几天就就没事了,有的孩子会哭几周甚至几个月?
  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会有很多因素的影响:
  1、孩子自身的气质类型
  2、孩子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
  3、父母对孩子是否是爱与信任的关系
  4、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是什么样的
  5、父母对孩子的心态及自身的成长经历
  孩子入园,是孩子社会化教育的开始,这时,小的家庭开始要面向社会,过去是封闭的,家里有再不合适的因素也能做到先不&外扬&,可是当孩子开始面向幼儿园时,封闭的家庭中原有的问题开始外露,开始要勇敢面对和解决了。所以说,孩子入园面临的问题,最考验父母自身心理健康程度、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和谐与否、教育理念是否一致。而哭闹不适应,是最早、最直接的一种。
  6、入园爱哭闹的孩子会影响到以后的成长吗、学习和生活吗?
  入园爱哭闹和将来的成长、学习与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
  孩子的成长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会有太多太多的影响因素,任何人都无法预知。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和研究表明,孩子入园爱哭闹会对将来有何影响。
  入园阶段的孩子才3岁,属于性格各方面的&可塑期&,无论孩子的哭闹时气质决定的,还是由身边人的养育方式决定的,只要愿意改变,一切都有机会。但是,前提一定是:好好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责任编辑:廖露)
育儿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幼儿园哭闹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