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不要不做老好人人的诗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乏兴罪/光庭求免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
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
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
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
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
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任左司谏,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结果使蔡
确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
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
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5分)
(2)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崦,
山;诛求:勒索强取。
1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
被搜刮得贫困不堪。
B. 诗歌颔联中“空村唯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
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
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
地有黄尘,于是回白首,不忍卒看。
E. 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再次直抒胸臆,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
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15.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
”两句强调了学习对于提高人的智
力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借助叙事和写景,含蓄表
现了身为商人妇的琵琶女整日的落寞和悲凉。
(3)李商隐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其《锦瑟》诗中“
”一句就是用鸟的传说隐喻
内心怨恨,意境无比凄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文革期间,身处逆境的周恩来总理为了尽量减少动乱造成的损失,宵衣旰食,呕心沥血,
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②华为2015年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
企业500强”榜单榜首。华为,这位世界通讯业的霸主,已在中国通讯行业稳执牛耳。
③明《大诰》以其通俗的口语化语言、酷烈的律外用刑和对吏治的重点整饬而著称于世,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血腥气味,其刑罚的苛重可谓耸人听闻,但官场风气却并未根本好转。
④淘宝网红凭借靓丽外形吸引数十万甚至百万粉丝,经营着一家家销售额过亿元的淘宝店,在社交媒体上的受关注度和影响力远胜过许多文化名人,甚至令诸多大众传媒鞭长莫及。
⑤西樵山?岭南文旅峰会其间,与会嘉宾实地考查了碧玉洞、听音湖等西樵山文旅项目,
不少嘉宾对西樵山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赞不绝口,认为它被评为5A景区是不容置喙的。
⑥随着神舟十一号的成功返回,景海鹏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位三次登临太空的宇航员,而且和队友陈冬迎接了在太空驻留一个月的挑战,他为中国航天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创造
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B.在“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一案中,官方披露的证据显示,不仅嫌疑人利用QQ群、百度贴吧出售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的名字、习性,“不识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早已站不
C.预计于2018年建成的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一体化的超级交通集群工程,将从根本上
解决阻碍港珠澳三地交通的问题,成为深化港珠澳合作、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D.受31日5.9级地震影响,虎跳峡景区和石卡雪山景区的部分景点已暂时关闭,为了游客及
广大市民的安全,云南迪庆州旅游局发出公告,建议游客暂勿前往。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明与野蛮》从人最日常的吃饭穿衣说到弹琴写字,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89个虱子说
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从马赛伊人拿太太敬客说到巴黎医院里活人和死人睡一床,_①
_上下古今,无一不谈,又无谈不妙。但本书带给人的_②_有趣而已,读者_③_能由此认
识到“所谓文明人_④_很野蛮,而所谓野蛮人_⑤_倒很文明,认识到文明不是哪一个或哪
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许多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认识到文化的宝贵遗产里掺杂了许多
渣滓,要_⑥_提高警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唐君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说书籍是人类文化的一
面大镜子,①_
。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思想的反复咀嚼、品味、
吐哺,这一知识和思想的绵延和再生产过程,将心灵这面小镜子转变为凹凸镜:②
_ ,心灵是凹镜,从四面八方发散地获取中外先贤的广博智慧;传诸后人时,③
_ ,穷其一生所学所悟聚焦于一点,为知识的累积增长贡献绵薄之力。如此洞察秋毫而又见
微知著,锤炼出思想之纵深。
21. 下图是“全国18岁成人教育活动”的标志图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
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中学除了团委会和学生会外,还有很多社团,如文学社、演讲学社、电视台、广播站、
读书协会、机器人兴趣小组、英语角、美术书法协会、摄影社、环保协会、篮球队、动漫社等。高一一位学生刚入学不久就接到了多个社团的入社邀请。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分别征求了
父母、班主任和朋友的意见,但大家意见不一,令该学生莫衷一是。
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你是该学生的学长/学姐,你会提出什么建议呢?请就此写
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
(编题:陈琼瑶;审题:高二语文命题组)
参考答案:
一、1.D(原文说提“掌握饮食”“考察善恶”,可没有说他是老好人,没有说“只报告善行”)
2.A(原文说提“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不能据此推断是“传说”决定了先出现“母系社会”。因果关系反了。)
3.C(C项中“只有12月24日”错,有的人也在除夕当天送。A项显然是把灶神世俗化了,人们认为灶神受点小财,就能像人一样说好话。所以是对的。B农历十二月有时只有29天,有时是30天,所以在天上的时间不一样,故此项是对的。D项见文章最后一段)
4.CE (4分,对一项给2分,超过两项不给分)
5. 【①在每次冲突趋于化解之时,横生枝节,引起新的矛盾。②人们心里容不下、自己嘴上憋不住,有害无益却冲口而出,伤人害己。③有害公共文明建设,破坏和谐环境。(每答对1点得2分,本题最多得4分。关联“多余”的字面义,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①社会成员个人修养不足,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攻击性言行。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互相歧视(互存偏见),缺乏理解和包容。③公共文明系统缺乏有效制约(化解矛盾)机制,小不慎容易酿成大摩擦。每点3分,本题最多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7.D(3分)(D错在“他没有青史留名”,原文信息是他的姓名镌刻在历史坐标轴上,留在时代注脚里。)
8.D、E(4分,对一项给2分,超过两项不给分)(A项错在“独自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建起??”,原文信息是与第一代航天战士一起;B项错在“梁思礼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原文说其母教导与其父遗著让梁思礼产生爱国情怀,没说因此打下深厚国学功底;C项错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评价原文没有信息依据。)
9.①父亲的爱国思想支撑着梁思礼的人生信仰;②留学时出于工业救国动机梁思礼中途转学普渡大学;③新中国成立梁思礼动员留学生回国并以身作则;④梁思礼经历许多失败仍不改初衷地投身祖国航天事业。(5分,答对任一点给1分,答对任两点给3分,答对任三点给5分)
10. D(原文标点: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11. C(关于左、右尊卑和左、右官位的高低的表述绝对化,不同时期,左、右尊卑和官位高低有变化) 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12. B(“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确被贬新州”错,蔡确被贬新州不是因为朱光庭批评他不守臣礼,而是因为朱光庭弹劾他怨恨非议的罪行)
13.(1)详细地阅读了苏轼的文章的意思,这是针对现在的有关官员而说的,不是用来讽刺祖宗的。(得分点:是、有司、所以,各1分,句意2分)
(2)流亡的百姓进入潞州境内的连续不断,朱光庭每天准备食物给他们吃,常常忙到夜里,自己来不及吃饭。(得分点:踵接、第二个“食”、不暇,各1分,句意2分)
(答对1项3分,答对2项5分。)
C项,首联和颔联,表现了乡村荒废的现实以及作者的悲愤之情,这是诗人身处乡村时的所见所感。颈联,诗人步入山林,暂时离开荒废的乡村,看到的山林之景就诗意而言,确实是清幽的,原本悲愤的心情也得到暂时的舒缓,也是诗章节奏的一个变化,但诗人并未因此萌生归隐山林的想法。尾联,诗人在山林远眺时,自然涌出了对深陷战火中的百姓与国家的关切与忧虑。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是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关切和忧虑。E项,尾联并非卒章显志,不是直接揭示主旨。尾联通过诗人远眺所见的“战地”“黄尘”的描绘(虚写),以及“回首(不忍卒看)”这一动作,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忧虑与关切。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15.①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②对百姓的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深同情;③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乱,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答对1点2分,答对3点6分。)
避乱蜀中的杜甫靠舅氏崔卿翁之助,做了一个管理官田的职务,迁居到了东屯。过惯动荡生活的杜甫,如今找到这有禄食无官品的工作,至少可以免去奔走之苦了。可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绝不会满足于一己的温饱,而是时刻想到多灾多难的人民。
此时唐王朝虽已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军阀依然横行,各地战乱频仍,贪官污吏更加疯狂地搜刮鱼肉百姓。蜀中有崔旰、卫伯玉、柏茂琳等大肆搜刮,又有朝廷派出的侍御史到处追比,这些大大小小如同“盗贼”的贪官污吏的一味“诛求”,把百姓弄得一贫如洗,只有逃亡。杜甫在诗的首联就对这帮盗贼予以了痛斥。
颔联描写了东屯北崦一带荒凉景色。因为贪官的搜刮,老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逃亡,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未逢人影。以唯见鸟更衬出荒村的空无一人。颈联诗人信步走去,山壑阴凉,清风吹面,露水滴在身上,景色幽美,诗人的情绪似乎略有舒缓,也更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思绪很远很深。尾联,杜甫眺望远山,遥望战地,唯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 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让诗人回首不忍久看。
这首五律构思新颖。首联直抒胸臆,痛斥盗贼的诛求;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也与颔联颈联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更具艺术魅力。(钟来因)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3)望帝春心托杜鹃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晚了才吃饭。多用来形容勤于政事。用在此处正确。
稳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用在此处正确。
耸人听闻,指实际没有、被捏造出来的事,是故意说夸大或奇特的话,使人听了震惊。用在此处不正确。 鞭长莫及:比喻相隔太远,虽有力,力量也达不到。用在此处不正确。
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置,安放;喙,嘴。用在此处不正确。
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也形容分量重。用在此处正确。
18. C(A成分残缺,“提高”的宾语少了,应在“稳定”后加“水平”或“能力”;B语序不当。应该把“嫌疑人”放在“不仅”前;D“虎跳峡景区和石卡雪山景区的部分景点”有歧义)
20.①而个人的心灵则是一面小镜子
②阅读前人时(读书时,阅读时)
③心灵是凸镜
(1、2、2分)
21. 构图要素:该标志图案由阿拉伯数字“l&和“8&组成一只飞鸟的形象。
图形寓意:“18&意味着成人,飞鸟象征青年的羽翼长成,可以独立翱翔于社会的天空。(要素3分,寓意3分)
22. 基本立意: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7年度第二学期普宁二中期中考高二语文试题等内容。 
 普宁第二中学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  年高二下期中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_高二数学_数学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统考试题 普宁二中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 高二级理科数学试卷命题人:陈...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资料_数学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学年度高二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普宁市第二中学 2018 届高二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_数学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年普宁二中高一语文(月考一)试题注意事项: 1. 本...  泗县二中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书画...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学科竞赛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二中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语文科_高一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科说明:...专用举报投诉电话:
信访室举报电话:
办公室: 传真: 网站建设电话:& 网站建设QQ: 新闻稿件投稿:(注:举报信有专用邮箱,不要发到这里)
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守纪律讲规矩系列谈之一:用纪律和规矩“量”好党员干部言行
作者:夏宝龙 日期: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2015第4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扶正祛邪,正本清源,彰显了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体现了敢于担当、除恶务尽的政治气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依规管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对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了深刻阐述。我们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纪律和规矩的要求去做,用党纪党规约束党员干部的言行,拿起规矩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的言行,拿起纪律的铁扫把,扫一扫身上的尘土,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对党忠诚是党员的基本规矩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衡量人品的基本标准。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对党忠诚老实”。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党员来说,对党忠诚老实是政治合格的底线。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滑坡,不信马列信上帝,参与宗教活动,说什么对共产党有感情,对上帝也有感情;如果一个党员干部在党不忧党、在党不为党,对那些有损党的利益的言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甚至自己也做出一些有损党的利益的事情来;如果一个党员干部不信组织信个人,把对党的忠诚变成对关系网的依附;如果一个党员干部把对党忠诚作为向组织交换的筹码,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牢骚满腹,甚至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如果一个党员干部在危机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动摇、妥协、变节,那么“忠诚”二字从何谈起呢?
广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始终站稳党的立场,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要坚持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多说有利于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团结的事,时时处处坚决维护党的利益。要勇于同那些身在党内、心在党外、对党不忠的人,作坚决的斗争。
规矩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既要严守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还要坚持和遵循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党的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既包括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等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也包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这些列入纪律的规矩是“硬规矩”,是刚性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循党章这一总规矩,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这一刚性约束,必须模范执行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国家法律。违反了这些“硬规矩”,就是触碰“带电的高压线”,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身败名裂、贻害子孙。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含糊,一定要弄得清清楚楚。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硬规矩”,虽然没有白纸黑字的规定,但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是一种传统、一种范式、一种要求,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点到的几种“不成文的纪律”,已经说得明明白白,这些也都是硬规矩。一些党员干部在这方面不大重视、不大注意。比如,有的热衷搞同乡会、同学会、战友会,觥筹交错、互通款曲,交一些酒肉朋友,把称兄道弟、哥们义气、搞小圈子当成时髦;有的喜欢口无遮拦、乱评乱议,传播小道消息,乱发议论,在手机上转发一些灰色信息、黄色信息、谣言信息;有的把本应组织上掌握的机密、个人隐私向小圈子泄露,严重违反工作保密纪律,甚至通敌叛国;有的脱岗离岗也不向组织汇报,一到节假日就见不到人了;有的生重病隐瞒、结婚离婚隐瞒、子女家属定居国外境外也隐瞒;有的在干部人事问题上,通过隐喻、暗示等方式,打招呼、通风报信,违反组织原则。对于这些没有明文纪律规定或禁止的,要掂量一下是否符合党的纪律原则,心里要有这个戒尺,不能装糊涂、打马虎眼。
坚决破除各种盛行的“潜规则”
从现实情况看,“潜规则”积弊甚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审批要“意思”,采购要回扣,看病要“红包”,办事要“门路”,关系网无处不在,人情债易欠难还,各种“潜规则”未必成文却有约束力,心照不宣而有传染性,已成为社会公害。“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言行,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却又被迫参与,无比痛恨却又心甘情愿被绑架和裹挟。
作为党员干部,要坚决向旧习惯说不,向“潜规则”叫板,逐步压缩“潜规则”的生存空间,使之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对那些信奉“潜规则”的党员干部,要经常性地“敲打”,及时教育提醒;对那些利用“潜规则”的党员干部,要严肃对待、坚决斗争,使之潜而无门、潜而无用,潜得越深、呛得越苦,最终不敢潜、不想潜。
坚决破除“老好人”现象
现实生活中,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就是“老好人”现象。“老好人”啥模样?有副对联刻画得很形象:“睁眼闭眼一只眼;你好我好大家好”,横批:“好好先生”,其表现形式很多:一是不说话。在重大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面前,“爱惜羽毛”当“绅士”,即使表态也是看别人先说了些什么,然后附和几声无关痛痒的话。二是说好话。奉行“多栽花、少挑刺”,擅长“吹喇叭”、“抬轿子”,无原则地逢迎讨好。三是好说话。无论事情是否符合原则,都说“好”、都说“行”,只点头、不摇头,甚至对违反纲纪、逾越规矩的人和事,也是包着护着、藏着掖着,一旦别人犯了大错后尽放马后炮,当事后诸葛亮,有的还落井下石。四是不作为。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对工作敷衍应付,遇见矛盾困难绕着走,四平八稳当“太平官”。
贪官猛如虎,庸官害如狼。不廉洁、不奉公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不勤政、不有为也是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比如个别干部在执行工作任务时,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把责任推给上面,透支领导信用。这些现象归结起来,就是不讲原则,不讲是非,怕得罪人,明哲保身。“老好人”现象任其蔓延,不仅腐蚀人的思想,庸俗同志关系,毒化党风政风,而且破坏党的规矩,涣散党的组织,消解党的战斗力,其害莫大焉!
范仲淹曾说过:“凡为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党员干部为了事业而坚持原则、得罪人,有时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须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的纪律、党的规矩的要求,遇事不溜肩、不耍滑、不逢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勇于担当、敢抓敢管。特别是对“老好人”现象要坚决抵制、坚决反对、坚决斗争。各级党组织都要对敢担当者担当,对那些敢担当、肯实干、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不能只看得票多少,要综合考核、大胆使用。对那些搞投机、当“老好人”的干部,哪怕得票再高,也不能使用。当前,各项工作十分繁重艰巨,干部能不能担当应是各级党委最看重的。党和人民需要一大批敢担当、善担当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党的中坚力量、中流砥柱。为官必须有为,必须有大为,绝对不允许不作为的情况存在。
作者:浙江省委书记&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旧版)
绪 论 一、当代文学的分期以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标志,形成不同阶段的文学特点 第一阶段:1949年&1966年史称&十七年文学&。延续延安文艺和解放区文艺的方针和政策。实用理性和狂热的政治激情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普遍应用。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狂热性。五四传统依旧存在,形成潜在的对抗。 第二阶段:1966年&1976年史称&文革文学&。虽然和十七年文学有相似的地方,但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阴谋文化&的渗透,对十七年文学的彻底否定使文革文学呈现出&文化专制&&极端政治化&的特征。 第三阶段:1976年&1989年史称&新时期文学&。特征:思想解放,恢复了五四文学传统。伤痕&反思&改革&先锋派&寻根&新写实&市井小说。人性、人道主题。知青文学、朦胧诗等。个人文学话语的初步确立。 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宏大叙事向个人化叙事的转变。主旋律、消费型、纯文学三分天下。 二、当代文学总方向的变化1942年5月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两次讲话,这就是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广泛深远影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分引言和结论两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在40多年的时间里,当代文学的总方向在提法上发生过一些变化。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定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即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宣布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适应新形势与新任务的要求,日《人民日报》以社论的方式,明确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正确口号。此后不久,林彪、江青等却把它诬为&修正主义文艺纲领&而诛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认真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为补救&文艺为政治服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缺陷,第四次文代会结束不久,《人民日报》在日的社论中,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口号。这个新的提法标志着党对文艺方针的重大调整,更完整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更符合文艺规律。 三、&十七年文学&作家队伍的构成第一类:延安文艺时期成长起来的体制作家。如郭小川、贺敬之、杨朔等,成为新时代的歌唱者,其中包括以讲话为创作指令的作家,形成左翼阵营。 第二类:左翼阵营中的民主人士。多在国统区,具有自己的文学观、世界观。觉得自己必然是革命文化阵营的中坚力量,不曾设想自己也是革命对象,如胡风。 第三类:游离在政治斗争之外,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作家。他们的理想追求带有和政治环境不和谐的因素,文艺观带有民主、自由、独立以及人性化的倾向,如老舍、陈翔鹤。 第四类:在历史上曾和左翼阵营发生过冲突,或者不同程度上存在隔阂的作家。这些作家在政治上带有自由主义、个性主义倾向,与新政权曾经是被否定批判的关系。在新政权的文化环境下,他们处于边缘的、被遗忘的状态。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使其在主流之外,潜在地书写自己的心声,如沈从文、无名氏。 第五类:五四以及二三十年代以后影响文坛的作家与左翼阵营中有影响的作家。这些作家的声望是在三十年代以后或者五四以后确立的,但总体上艺术创作的质量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在整个十七年乃至文革阶段,他们或者偃旗息鼓或者从事理论批评,或者作品质量随文化环境的变动而变动,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特征,如郭沫若、巴金、曹禺、赵树理、叶圣陶、冯至、臧克家、茅盾、艾青、丁玲、夏衍、沙汀、田间、何其芳。这种现象常常被称呼为曹禺现象、何其芳现象、赵树理现象。 四、研究方法 (一)树立怀疑精神与实证的态度(二)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史识:研究主体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认识、理解、判断、评价的能力和见解。史德: 求得历史的真实。史才: 指史家的能力(主要是驾驭文献的能力,对史书体裁、体例的运用能力) 之外,也包括文字表达的能力。 五、学习参考书1.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4.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和途径,提出国内的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在思想文化战线揭开序幕。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从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做出了独到的研究。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要求在批判俞平伯和胡适的同时,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公开批判。
日,《人民日报》开始刊登&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毛泽东写了编者按语,断言胡风等人是&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是以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恢复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为任务的&。  5月1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胡风被捕入狱。并在全国各地逮捕路翎、牛汉等92人。6月份开始,全国展开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胡风本人于196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969年又加判为无期徒刑,从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错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胡风等人恢复了名誉。胡风1979年获释,此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顾问等。日病逝于北京。 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五、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是人为的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引起的,日中国作协党组召开扩大全议对丁玲,陈企霞,冯雪峰展开批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随后整个文艺界展开了反右派斗争,这场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严重破坏了艺术生产力,严重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1958年6月,著名作家丁玲戴上了&丁、陈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集团头目&两顶大帽子。&丁陈集团&是1955年的事,她受到残酷斗争,后来不了了之。谁料1957年旧账新算,《人民日报》以显赫的题目报道:《文艺界反右斗争的重大进展,攻破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不久,又将她作为&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又一主要成员,进行批判斗争,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六、文艺政策的调整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艺界也开始实行文艺政策的调整,甄别平反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家作品等。这些举措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
七、&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1962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向全党全民发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刘志丹》、《红河激浪》、《李慧娘》、《北国江南》、《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谢瑶环》、《海瑞罢官》等作品和相关创作人员受到批判,引发了多起株连甚广的冤案。&左&倾思潮越演越烈火,严重摧残了文艺事业,直接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八、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文学成就概述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十七年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以及具有民歌味的爱情诗创作等方面。主要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等。 散文创作在本时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戏剧创作也较繁荣。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等的《胆剑篇》等均有独特贡献。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文化大革命&概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此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江青、康生等在60年代初期策划批判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与文艺观点,抓了所谓的&个别问题&。1966年初形成并在同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一场文学灾难上升为政治灾难,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文革&期间,江青等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芭蕾舞剧《》、《》,交响音乐《》等戏曲改革成果,封为&革命样板戏&。他们还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等理论。文艺界变成了专制主义的一统天下。
二、&文革&期间的文学成果 除8个样板戏外,&文革&期间有两类文学值得关注:第一类是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如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部)、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等;第二类是主要通过手抄本形式流传开来的地下文学,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等。杨健著:《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993年。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一、历史题材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也取材于解放战争。其他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孙犁《山地回忆》、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此外还有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作品,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等。古代题材方面有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等。 二、现实题材小说1.反映农村生活最多。从土改到农业全作化,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都在小说中得到充分表现。 代表作家作品有:赵树理《锻炼锻炼》、《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路》,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2.正视现实矛盾,揭露阴暗面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3.表现人情、人性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宗璞《红豆》等。 50年代、60年代小说的不足,主要在于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所以,总体成就不是很高。 三、举例:《林海雪原》分析&革命通俗小说&盛行于1950年代中期前后,主要有《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年)、《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烈火金刚》(刘流,1958年)等。用传统手法表现&革命&主题,语言通俗,情节惊险曲折,故事性强。新文学运动中受批判的传统通俗小说,在新时代纷纷穿上&革命&的外衣登场。《林海雪原》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一)&英雄&的&传奇&1.背景:在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报恩与复仇是表达得最为集中的伦理观念。在中国这样的血缘宗法制社会里,报恩复仇的观念通过小说和戏曲的不断传播,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即使新派武侠小说中的争斗,大部分理由是为报家族门派之仇,孝道为其提供道义支持。2.伦理意义上的复仇主题《林海雪原》类似侠义公案小说,在忠奸、善恶、正邪等道德冲突上确立政治原则。作品一开始就将&剿匪&的政治任务与个人&复仇&的自身伦理要求并置起来,&剿匪&也是&复仇&。作为叙事起点,此后陆续出场的所有正面人物几乎都有亲人被杀害的痛苦经历,为亲人复仇成为他们最内在的要求,也成为小说叙事的动力和方向。3.人物刻画的类型特征&英雄传奇&的重心是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一类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一类是诸葛亮式的儒将。粗豪英雄敬奉儒将若神明。少剑波&个人英雄主义&得到渲染:智慧惊人、果断坚决、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与&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形成对立。 (二)英雄也有&儿女情&1.背景:明清之前中国小说中男性侠客的共同特征是无&情&无&性&。明朝末年掀起了一个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的写&情&文学的高潮:&莽汉&变&书生&,英雄成风流公子。清代以后,产生了调和&英雄&&儿女&、统一&侠&&情&关系的&侠情小说&,如《好逑传》、《儿女英雄传》。自此,武侠与言情的合流成为通俗文学的方向。&刚柔并济&、&侠骨柔肠&、&剑胆琴心&的&双面英雄&成为新派武侠主角。2.&书生&气质《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儒将&的另一面是文人气的软弱与感伤,这体现在对姐姐无限深情的怀念中。此时,是&雌化&的男人。3.英雄美人模式少剑波与女护士白茹。年轻、纯洁、美丽的白茹,使剿匪行动多了浪漫而温柔的诗意。二者实际上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翻版。少剑波偷窥白茹睡觉的场景,带有传统小说中特有的世俗气息。这一&穆尔维式凝视&,是常现于中国通俗小说中的场景,是男性主人公、作者与读者共同欲望的表达。(三)妖魔化的反面形象《林海雪原》采用&神魔小说&的策略,把正邪对立转化为神与魔的对立。&剿匪&体现的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却被转述为纯粹的道德冲突,成为&神化&的解放军战士与&妖魔化&的国民党土匪之间的&神魔&较量。有游戏的心态。1.野兽化反面人物的肖像许大马棒、座山雕、蝴蝶迷等。2.以&万恶淫为首&的道德等级制兽化反面人物蝴蝶迷的出身、淫荡的行为等。3.反面形象极端化死亡的描写也散发不同的道德气息。受《水浒传》影响。 (四)旧形式与新内容旧的叙事形式削弱了新的内容的表达。&要将这新的现实装进旧瓶里去,一装进去就炸了。&(老舍)&旧形式在尽量地限制着、改造着和压杀着新的内容。&(冯雪峰)《林海雪原》以传统通俗小说的&英雄&、&儿女&、&鬼神&等文学元素,造成了对严肃的革命的&嬉戏玩弄&。 第二节
杨沫 一、梁斌的《红旗谱》《红旗谱》与《青春之歌》代表的&成长小说&,是对以情节为中心的&革命通俗小说&的取代。后者中的人物性格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事件与人物的遭遇。&主人公性格静止不变,他们是抽象的理想人物&,这是中国传统小说人物类型的共同特点。《红旗谱》和《青春之歌》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开始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即&人在历史中成长&(巴赫金语)。《红旗谱》标志着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一)小说主题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旗谱》,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个人复仇到为阶级献身,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的斗争历程。 (二)朱老忠的形象《红旗谱》中的三代农民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时代:朱老巩&&旧式农民的自发反抗;朱老忠&&成长中的农民群体:从个人反抗到自觉革命,从家族反抗到阶级斗争;大贵、运涛等&&觉醒的农民。在传统的家族纷争(朱、严两家与冯家)的框架内,正邪形成对立。朱老忠的&成长&依然源于子报父仇。个人复仇是他&成长&的动因。1.回乡一年多,他力图以&一文一武&和寻找&靠山&来复仇。此时还未形成真正的阶级意识。2.在贾湘农和运涛等的指引下,逐渐体味到&革命&和&阶级斗争&的抽象意义,完成了民族国家意识和阶级意识的启蒙。&反割头税斗争&。3.在&家族复仇&主题向&阶级斗争&主题的转换过程中,朱老忠将具体可感的个人仇恨置换为高度抽象的&阶级仇恨&,其形象象征着中国农民经历的艰难的现代化转型。在&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上,&朱老忠一代&承先启后,由传统农民转换为现代农民。朱老忠的价值在于和传统农民英雄的区别。 二、杨沫的《青春之歌》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通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幽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青春之歌》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美丽纯洁的女学生林道静,此后就成为她成长道路上很多男性的欲望对象,在拒绝、逃避、犹疑和追求的艰难成长中,经过三次铭心刻骨的恋爱,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者。从而揭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追求、痛苦、改造和考验,献身于人民的事业,才有真正的生存和出路,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一)林道静的形象毛泽东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小资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他们才能得到解放。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人物&。1.地主与佃农的女儿(双重身份)是林道静成长的依据和起点。背叛旧家庭、旧道德,孤身离家。2.成长的第一阶段:与余永泽相爱北大学生余永泽用个人主义、爱情至上、自我价值实现等19世纪人道主义人生观念征服了林道静。五四时代的启蒙主义话语,唤醒了林道静身上的成长意识。半天,余永泽灵机一动,突然转了话题:&你文学?读过不少书吧?&&喜欢。读的不多。&&还没问你:你在北大读哪一系?&&国文系。咱们喜欢的是一样。&于是找到了很好的谈话题目,余永泽不慌不忙地谈起了文学艺术,谈起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谈起雨果的《悲惨世界》,谈起小仲马的《茶花女》和海涅、拜伦的诗;中国的作家谈起曹雪芹、杜甫和鲁迅&&他似乎知道得很多,记得也很熟。林道静睁大眼睛注意地听着从他嘴里慢慢流出的美丽动人的词句,和那些富有浪漫气息的人物和故事。渐渐,她被感动了,脸上不觉流露出欢欣的神色。说到最后,他把话题一转,又转到了林道静的身上:&林,你一定读过易卜生的《娜拉》;冯沅君写过一本《隔绝》你读过没有?这些作品的主题全是反抗传统的道德,提倡女性的独立的。可是我觉得你比她们还更勇敢、更坚决。你才十八岁是不是?林,你真是有前途的、了不得的人。&&&他那薄薄的嘴唇,不慌不忙地滔滔说着,简直使得林道静像着迷似的听下来了。上弦的月亮已经弯在天边,除了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海边早已悄无人声,可是这两个年轻人还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着、谈说着。林道静的心里渐渐充满了一种青春的喜悦,一种绝处逢生的欣幸。对余永泽除了有着感恩、知己的激情,还加上了志同道合的钦佩。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在这一阶段,林道静是追求个性解放、反叛旧式家庭、谋求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的&五四&新青年形象。 3.成长的第二阶段:被卢嘉川吸引卢嘉川使林道静感到了政治上的无知。在全新的革命话语面前,余永泽身上所体现的&五四&文化精神的部分内容正在贬值和消失。林的态度,表示对&五四&精神的反思和批判。 4.成长的第三阶段:江华使英雄成熟 5.余永泽、卢嘉川、江华都是北大学生。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大产生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以北大为小说背景,具有象征性。三人分别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不同的历史选择。 (二)言情小说:从情爱角度来解读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人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性的欲求。余永泽、卢嘉川二人,如同情敌。&小资&的余永泽显然不是后者的对手。卢嘉川具有传统小说中的&英雄&性质。沉着、老练的江华故技重施。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的故事。 (三)&政治&与&性&的结合男性主人公以林道静为性对象,手法惊人地一致:从政治到性,&政治&是手段,&性&是最终目的。而同时,个体的林道静是整体性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象征,她经历了&成长&的三个阶段: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余永泽)、理论马克思主义(卢嘉川)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江华)。在中国现代史上,以上三种话语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思想冲突,斗争的结果是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江华得到了林道静。 《青春之歌》在《我们夫妇之间》后,再一次以知识分子为题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叙事中,知识分子几乎成了边缘人。《青春之歌》很好地印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成长&道路,这是一条必须如此的&成长之路&。后来的《芳菲之歌》、《英华之歌》没有什么反响。 三、柳青的《创业史》《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多次重版中对初版本进行了修改。1978年6月和1979年6月中青社出版了第二部的上卷和下卷。(一)20世纪中国文学中农民形象的整体变化1.新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在落后、野蛮、封闭、沉闷的乡村文化背景下,表现农民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如鲁迅笔下先觉者(启蒙者)与整体社会、与庸众的对立。农民的精神心态被表现为病态。2.解放区作家视野中的农民:30&40年代,在李季、周立波、丁玲以及鲁艺艺术家的笔下,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的农民变为快乐、开放、进取 新农民。明朗、幸福的乡村景象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里进一步展开。如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正篇1958、续篇1960)、柳情的《创业史》(第一部)(1960)、浩然的《艳阳天》(第一卷1964,第二卷、第三卷1966)、《金光大道》(第一部1972、第二部1974)等。 (二)《创业史》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被定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合理的方式,并被表述为穷人的梦想和宗教,使一种政治理想变为道德理想。梁三老汉这个人物,象征性地表达土地改革与农村合作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变革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次事件。1.土地改革剥夺地主的土地,以&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伦理的回归,也是对私有制的回归,由此获得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幸福的翻身农民成为经典土改小说里的主人公。2.合作化运动及随后的人民公社是不同于土地改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以几千年的私有制为对象的现代性革命。在此过程中,农民由土地改革中的主体变为革命对象。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改造,也是中国农民的自我革命、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3.《创业史》要通过1953年前后西北终南山麓下堡乡第五村(蛤蟆滩)的社会主义改造,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了处于&土地改革&与&农村集体化运动&之间的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 (三)旧农民形象1.资本主义发家致富道路的代表:&三大能人&&&阴险、贪婪、好色的富农姚士杰,狡猾、自私、精明的富裕中农郭世富、&最势利眼&、老谋深算、骄横强悍的新中农郭振山。道德败坏程度与财富的数量、政治成分的高低成正比。2.梁三老汉:是传统意义上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勤劳、淳朴,有着在几千年的私有制中形成的生活和伦理观念,希望通过在自己的土地辛勤劳动,过上幸福安康、老幼同堂的生活,充满对富裕的崇尚和敬慕。是合作化运动的真正阻力。因为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富农和中农,而是要彻底铲除私有制的土壤。3.高增福是梁生宝&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坚定支持者。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土改情结&,仇富心理重。 (四)新农民形象:梁生宝1.具有天然的新农民本质。&无父&的孤儿,&养子&使梁三老汉对他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党是他新的父亲。无父&代父&寻父&认父,使农民英雄能彻底摆脱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社会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这成为文革文学中的模式之一。2.对私有制有本能的仇恨。3.体现时代精神的农民英雄。继承了老一代农民忠诚厚道、勤劳简朴、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更有目光远大、朝气蓬勃、聪明能干、诚信自律、克己奉公、富于牺牲精神的时代品格。喻示着历尽艰辛的中国农民终于具有了自己的时代本质。如与徐改霞的感情,爱情服从于事业。最后发展成为&高大泉&式的人物。 (五)《创业史》的理想年,严家炎发表《关于梁生宝形象》等四篇论文,指出梁生宝的形象是概念化、理想化的,成功的形象是梁三老汉。 1.柳青想通过梁生宝的形象,创造出中国农民新的本质,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形象。2.生活原型:特写《皇甫村的三年》中的王家斌,有着与梁生宝相似的经历。但作者注入了新的理想内容,屏弃了原型的弱点。 社会主义理想成为遥远的记忆,梁生宝作为注定失败的悲剧英雄变为历史。1988年&重写文学史&活动中,梁生宝成为公式化、概念化的虚假人物,,梁三老汉被视为唯一真实的农民形象。(教材P23)《创业史》导致了&人物服务主题、事件演绎主题、主题证明政治理论的怪诞模式&。(宋炳辉《&柳青现象&的启示》,《上海文论》1988年4期) 第三节
茹志娟 一、李准()李准50年代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53年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揭示了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敏感性,也初步显示出李准生活气息强、生活基础扎实的创作特点。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一举成名。 (二)第二阶段:年 &双百方针&期间敏锐地抓住现实农村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评。《芦花放白的时候》揭示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的党员干部喜新厌旧的道德问题,《灰色的帆蓬》则揭露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弄虚作假问题。它们都表现出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是这时期出现的&干预生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1957年初的《冬天的故事》写一个名叫陈进才的农业社干部的一段工作经历,他为了帮助农民富起来,努力想方设法抓副业,四处奔波,却得不到农民们的理解,最后无奈地失败。作品揭示和批评了农业社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并含蓄地表示出&教育农民&的问题。
不久,李准的这些作品受到严厉的政治批判。 (三)第三阶段:&大跃进&运动以后反&右&运动的政治打击,给李准的创作带来很大影响。此后相当长时期内,着力于歌颂生活中的光明面,歌颂新时代和新英雄人物,艺术笔调也由犀利的揭露和讽刺转为欢快和幽默。主要作品有《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两匹瘦马》等。《李双双小传》被改编成电影,社会影响很大。这一阶段作品主要是迎合现实,粉饰太平,艺术上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程式化缺陷。《李双双小传》,立足于对&大跃进&的歌颂,表现的生活事实上很肤浅。《耕云记》更具有鲜明的&大跃进&激进和浮夸的特点。(四)&文革&后李准以建国前河南黄河决堤事件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在艺术上有新的突破,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二、茹志娟()(一)作品可分为三类:1.第一类是《如意》(何大妈)、《静静的产院》(谭婶婶)、《春暖花开》为代表的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品,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是作者最好的作品。2.第二类是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扬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百合花》是作者的成名作,茅盾曾说:&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这类作品并不是空洞地煽情,而是通过细节的巧妙设置来抒发细腻的情感。3.第一类是以《关大妈》、《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二)创作特点(P32) 第四节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50年代、60年代,小说不能写小资产阶级的情感、趣味。1950年、1951年部分小说受批判。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到1957年6月反右开始,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作家的自我意识得以复苏,&五四&时期弘扬的人道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出现了一批注重人性开掘和形式探索的短篇小说,被称作&百花文学&。有两种类型:一、干预生活,揭示&阴暗面&,塑造较为复杂人物形象(一)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风格受到前苏联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青春的激情夹杂着淡淡的忧伤。林震的形象(P34)王蒙在反对官僚主义这一主题下,也写出了一支青春之歌。 (二)李国文的《改选》是一则有着&阴冷的结局&的黑色幽默:主人公老郝是一心为大家办实事、在工人中极有人缘的工会主席,后死在选举现场。
使老郝走向毁灭的是那些干部们人性中恶的一面以及老郝过于宽厚的性格。老郝是一个老好人,可他始终缺少和那些官僚干部斗争的觉悟,他的一味忍让恰恰助长了恶的生长。他差点成为能代表群众利益、和官僚主义者对抗的英雄,他的死造成了英雄的&缺席&。老郝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个人的悲剧更凸现了主题的沉重。 二、冲破禁区,展示爱情的复杂性
(一)《小巷深处》写的是一名从良妓女对爱情的向往及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复杂的内心世界。小说细腻描绘了徐文霞内心感情的波澜,并流露出对这样一位女子的同情。 (二)《红豆》中江攻和齐虹最终分手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江攻不愿丢失内心深处的&自我&,可齐虹过于强烈的占有欲妨碍了江玫保持其独立的人格。故事虽在革命斗争的背景下展开,但突破了政治身份决定爱情走向的套路,而就爱情本身作了形而上的思考。
(三)《美丽》涉笔婚外情。小说中未婚女子季玉洁的爱情悲剧,显示出政治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情感这一本是个人的隐私,却不得不暴露在党组织严密的监控之下。季玉洁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个人空间全面丧失的愤慨。 (四)邓友梅《在悬崖上》注重形式探索,运用了双重视角。作品中除了主人公(&我&)外还有一个听者。&我&讲述的是自己浪子回头的情感经历,听者在暗自评判着这段婚外情,提出自己的疑问。&我&的叙述是一个空白,造成了文本的裂缝,而听者(或者说是作者)对他们未来的幸福显然是不信任的。作者穿过文本的缝隙透露了他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我&在外界环境的一次次挤压下逐渐丧失了自我,&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我清醒了过来,看到前边已是机关的大门了。看到这个大门,我更加清楚的明白了今天发生的一切。&&大门&&这一隐喻性修辞诉说了&我&对被关在了集体大门外的恐慌。
50年代、60年代诗歌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一、诗人构成(一)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1.&五四&时期的第一代诗人:郭沫若、冯至、冰心、汪静之、俞平伯、冯雪峰2. 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饶孟侃、孙大雨、陈梦家、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梁宗岱、孙毓堂、吴兴华、林庚、徐迟、王亚平这些3. 40年代成名的第三代诗人:(1)抗战以后形成的&七月派&诗人(2)&西南联大&诗人群(3)《中国新诗》诗人群(九叶诗人)(4)力扬、袁水拍、吕剑、方敬、李季、闻捷、阮章竞、张志民、柯仲平、严辰、公木、魏巍、沙鸥、方冰、蔡其矫、贺敬之、郭小川等。 投卞之琳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 我见你一边走 一边想都厌了 随地拣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 说不定 有人小孩儿 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地拣起象一块石头向尘世一投
(二)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枚、周良沛、高平、流沙河、孙静轩等,其中有的加人了军队,其创作显示了与前述诗人不同的特点。 二、新诗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一)内容和主题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五四&以来的新诗以暴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统治、同情人民疾苦、鼓舞人民斗争为基本内容和主题,面对新生活,诗人们迅速调整创作视角,异口同声地唱起了颂歌&&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胜利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大量颂歌涌现,成为共和国诗坛上第一个澎湃的诗潮。如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艾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等。1.1950年后,歌颂志愿军英雄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2.1953年后,&建设之歌&和&新生活的赞歌如李季的《玉门诗抄》、闻捷的《天山牧歌》等。3.50年代中期,政治抒情诗如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4.1956年,诗歌创作的题材扩大。出现了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和表现国际题材的诗。如流沙河的《草木篇》、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5.1958年,大跃进民歌与长篇叙事诗。如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李季的《杨高传》等。6.60年代,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偏重于革命的壮志豪情的抒写和斗争精神的表现。由于其鲜明的政治性,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如《雷锋之歌》(1963)。 (二)存在的问题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颂歌&与图解政策和流行的政治口号。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丧失导致审美意象的单一。太阳、红旗、战鼓、井冈山、天安门、延安等庄严神圣的意象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甚至是惟一的审美意象。 三、&大跃进民歌&(&新民歌运动&)(一)来源1958年2月,在第一届人代会第五次会议上,一些代表在发言中引用了一些歌谣化了的政治、生产口号,来说明工农业生产的&跃进&形势和群众的劳动干劲。诗人萧三挑选了其中&部分,集中在报刊上登出,并称它们是&最好的诗&(见日《人民日报》)。3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谈到我国诗歌的发展退路,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倡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民歌,认为民歌是中国新诗的一条出路。根据这&倡议,《人民日报》于4月14日发表了《大规模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强调这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它对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诗歌和歌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号召&需要用钻探机深入地挖掘诗歌的大地,使民谣、山歌、民间叙事诗等等像原油一样喷射出来&。此后,毛泽东在郑州会议和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又两次谈到搜集民歌问题及搜集的方法。《人民日报》于7月3日和8月2日,又相继发表了《要抓紧领导群众文艺工作》和《加强民间文艺工作》的社论,对民歌创作、搜集运动进行政治领导。从4月开始,全国文联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相应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的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5月,当时分管文艺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以《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为题发言,把&新民歌&作为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范例,对&新民歌&的思想艺术价值,新诗发展意义,都做了极高评价,称它&开拓了民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开拓了我国诗歌的新道路&。在毛泽东的倡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新民歌创作,成为了由领导部门发动、组织的一个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大跃进民歌运动是全国范围的一次大型的诗歌运动,它的发生直接受当时政治、经济政策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政治冒进和经济失衡延伸下来的一次文学上的片面繁荣,确立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 (二)内容大跃进民歌全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深深地打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1.劳动主题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2.爱情主题大树底下问姑娘,/为啥还不配情郎?/姑娘脸上红霞染,/笑语过后把话讲:/&封不好山不出嫁,/治不服水不出庄!/青山绿水当花轿,/满山花果当嫁妆。&3.颂歌主题主席走遍全国,/山也乐来水也乐。/峨嵋举手献宝,/黄河摇尾唱歌。//主席走遍全国,/工也乐来农也乐。/粮山棉山冲天,/钢水铁水成河。 (三)艺术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重于写理想,抒豪情;在表现手法上则重夸张和想象。因此,大量作品以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表现革命的壮志豪情和美好理想。小篷船,装粪来,惊飞水鸟一大片。摇碎满河星,摇出满囱烟。小篷船,装粪来,橹摇歌响悠悠然。穿过柳树云,融进桃花山。 (四)间接意义1.促进了长篇叙事诗的发展。2.以对民间诗歌的收集和整理为前提,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谣和史诗受到高度重视。3.扶植了不少民间歌手,如王老五、霍满生。 (五)评价新民歌虽然标榜&浪漫主义&,实际它追求的是取消&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文学价值,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写作&的&大诗歌&。这场运动既脱离了毛泽东的初衷,也背弃了新文学民间化的传统。1958年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前前后后,文学的民间化道路实际上是被文学的政治化所替代。 四、政治抒情诗(一)定义关注国际国内政治斗争,反映重大的社会矛盾,有着明确的政治指向和强烈激情的抒发。1.内容:&诗人&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2.形态: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3.风格:思辨性、政论性和鼓动性是其最基本的抒情风格。声音特征则体现为一种洪亮而阔大的&放歌性&。4.结构:主要分作苏俄式的阶梯体和中国式的铺排体两种样式。 (二)代表诗人与作品1.郭小川:具有历史感的思想内涵与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有我之境&。作品中活跃着一个抒情主人公&&战士的形象。通过对战士的内心世界、精神境界的探索,去思考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哲学等问题。主要作品:《厦门风姿》(1961)、《乡村大道》(1961)、《甘蔗林&青纱帐》(1962)、《秋歌》(1962)、《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1962)、《祝酒歌》(1962)、《团泊洼的秋天》(1975)和《秋歌》(1975)。&新辞赋体&: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为&郭小川体&。便于表达开阔的内容,抒发热情、豪迈、磅礴、雄奇的情感,奔涌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
2.贺敬之:借鉴国外政治抒情诗的&楼梯式&形式,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和对仗,以及民歌中的某些形式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正如茅盾所说:&总之,从艺术构思,诗的语言,行、句的对仗和平仄等等看来,不能不说《十年颂歌》对&楼梯体&这个新的诗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达成了民族化的初步成就,而同时也标志着诗人的个人风格。&主要作品:《放声歌唱》(1956)、《东风万里》(1958)、《十年颂歌》(1959)、《雷锋之歌》(1963)、《中国的十月》(1976)等。&楼梯体诗歌&:&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最早是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的独特创造,传入中国以后,对众多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较早做出了成功的试验。其最大特点是: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梯式排列的诗行结构,驾驭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韵律形式,使自由诗的散文的句式与古典诗歌和民歌的韵律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代表作《放声歌唱》等。
(三)诗学规范1.强调诗歌的工具职能,强调为政治服务的直接性、主动性2.选材上直接面对重大的政治事件,切近时事&和时代共脉搏&,为表现重大的政治命题,诗歌多取材于斗争历史、先烈遗物、英雄故事、革命圣地等,以此触发诗情,托物言志。3.诗中的&我&往往以&阶级&&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4.一般都采取&宏大叙事&的表意策略,大气势,大篇幅,大张旗鼓,大开大阖,艺术结构呈现为观念演绎的形态,&形象构成&是用形象化的豪言壮语来表达抽象的思维和概念,以喷薄的激情和形象的&政论&获得&炸弹与旗帜&的效应。5.为获取宣传鼓动的效果,在诗情表达上经常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重视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的音乐感,对偶、排比和华辞丽句的形式。
50年代、60年代戏剧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戏曲改革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一),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二),京剧现代戏的革命。(三)1978年后,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二、当代话剧的新变(一)年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 夏衍《考验》。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彦周《归来》。3.第四种剧本:剧作家刘川在1956年提出。指我国50年代中期(主要是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 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主要特征:一是在题材上的拓展,除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于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等等;二是突破当时话剧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套子,代之以对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三是主题大多表现人民内部矛盾。&第四种剧本&是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剧作家勇闯禁区,大胆干预生活,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成果。它们与同一时期出现的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深入触及社会生活矛盾的报告文学和小说一样,都是突破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较为成功的作品。主要作品: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二)年1.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等。(P48)2.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歌剧的发展(一)主要作品:《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等。(二)两种艺术倾向:1.《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式在戏剧上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音乐结构则采用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结合。2.《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任萍编剧)式在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方面都接近西洋歌剧,说白极少而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剧性。 (三)&左倾&后歌剧兴盛的原因:1.&反右&后作家们对历史剧的热衷。2.中苏外交恶化后对民族新歌剧的重视。l(四)艺术特点:1.情节结构倾向戏曲,具有传奇色彩。2.歌唱、说白、表演并重。3.音乐大都以民歌或戏曲音调为基础。 第二节
《茶馆》 一、老舍建国以后的剧作《方珍珠》、《龙须沟》、《西望长安》、《神拳》等。 二、《茶馆》发表于1957年《收获》创刊号。 (一)《茶馆》反映的时代1.第一幕: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失败以后。2.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期。3.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 (二)人物形象人物众多。主要人物自壮到老。(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而又胆小怕事。(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三)独特的表现形式1.新颖的艺术构思
(1)&反描法&(2)&侧面透露法&①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②茶馆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处,可以容纳各种人物。③茶馆是社会的窗口,可以窥见都市生活的一斑。(3)舍弃&一人一事&的传统结构形式,采取&人像展览式&的方法结构全剧。
(4)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而是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座标式结构。2.运用单纯的个性化语言,幽默,个性十足。 第三节
《关汉卿》等历史剧 一、《关汉卿》(一)响铛铛一粒铜豌豆(二)戏中戏的结构(三)&话剧加唱&的手法 二、田汉的其他剧作《文成公主》和《谢瑶环》(京剧)。
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一、创作实绩两个阶段:(一)49&56年:通讯报告得到空前发展。(二)57&65年: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杨朔、秦牧、刘白羽等散文家已各自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3.尖锐泼辣的杂文: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 二、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一)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二)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三)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第二节
杨朔、秦牧、刘白羽等
一、杨朔的散文主要作品:《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 (一)创作之路1.探索期:年2.发展期:年《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3.诗化期:年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 (二)诗化现象1.以诗为文,意境深邃。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3.峰回路转,曲径通幽。4.语言凝炼,清新别致。 (三)杨朔散文的模式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2.刀刻斧凿的痕迹明显,给人雕饰甚至别扭的感觉。3.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1)描写景物,借喻比人,点明哲理。(2)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升华意境。 (四)杨朔散文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1.时代的产物2.作家自身的局限 二、秦牧的散文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与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其散文的影响与成就远在当时一般作家之上。(一)艺术特色:1.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3.秦牧散文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4.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二)不足:1.知识性的材料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2.罗列材料过多有冗长拖沓之感;浓重的说教气与肤浅的哲理。 三、刘白羽的散文
(一)艺术特色: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风格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2.融情于景,借以抒怀壮怀激烈的诗情。3.以情感为经线,生活的事件为纬线,经纬交织,波澜四起。 (二)不足: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 四、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一)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1.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2.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3.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二)从艺术手法来看1.选材: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2.构思: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3.语言:杨朔:清新委婉。刘白羽:刚健绚丽,气势雄浑。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4.抒情:一座园林;一团烈火;一座花城。
文学思潮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并引发了 &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天安门诗潮&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 二、第四次文代会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革&及以前极左思潮的错误,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为总结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明确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方针,调整文艺政策,日,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3200人参加,邓小平致辞,强调文艺民主,重申&双百&方针,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三、文艺理论争鸣(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P73) (二)关于现实主义的&真实性&(P73)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一、西方现代派文艺讨论(P74) 二、关于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P75)(一)人性问题张笑天《离离原上草》、雨煤《啊,人》、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李英儒《妙清》、戴厚英《人,啊人》等。 (二)道德问题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路遥《人生》。 (三)情爱问题靳凡《公开的情书》、陈可雄、马鸣《杜鹃啼归》、刘克《飞天》、徐明旭《调动》。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一、新方法热(P79) 二、关于文学主体性讨论(P79) 三、&文化寻根&思潮(P80) 四、&重写文学史&讨论(P82)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伤痕文学(伤痕小说)再现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民心灵创伤的历史悲剧,表达了整个民族在政治的反拨中痛定思痛的强烈感伤情绪,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由卢新华《伤痕》得名。代表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意义与价值:(一)&伤痕文学&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反思文学以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避免做一个老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