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鉴赏(B为什么错)

2015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一)
2015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
【2015·上海卷】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6-7题(4分)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
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2分)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
丙句:&&&&&&&&&&&
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以上三句都在感情
高潮时结束。
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二、诗歌阅读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题干中已作了“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
提示,再根据甲句的示例,可知需从表达诗人的“渴望”(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答案】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甲】句就与题目“书博山道中壁”无关。【答案】D
【2015·天津卷】
6.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 这两句诗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他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 这两句诗写诗人处“人境”却“无车马喧”的寂寞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官场的不甘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与征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 诗人对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做了大胆改造,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015年浙江省
【2015·浙江省杭州卷】
2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 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
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 霜前落木多。&
不堪羁宦③日,& 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1)从这首诗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节。(2分)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3分)
答:&&&&&&&&&&&&&&&
21.⑴
登高、望远&&&&&
重阳 (2分,各横线1分)&&&&&
“少年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3分。结合诗句
分析,每点1分,写出3点即可。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15·浙江省宁波卷】
(三)(5分)
【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19.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
▲&&&
▲&&&
20.请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3分)
▲&&&
(三)(5分)19.【解析】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白云堆&&&&&
深林(2分,每空1分)
20.【解析】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示例l】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竞”字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涛人的雅趣。【示例2】明明是挑柴,却说是挑蝶,挑柴的辛劳全无,有的是生活的悠闲,诗人借樵夫表达对悠闲生活的向往。(3分)
【2015·浙江省温州卷】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3~17题。
李白传(节选)[来源:]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③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
【注释】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3.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4分)
& (1)怒引至庭下曰(& ▲& )&&&
A.引导,诱导&&&
B.拉,拽&&&
& (2)拜谢曰(& ▲& )&&&
A.认错,道歉&&&
B.辞别,离开&&&
C.感谢,酬谢
& (3)白时卧庐山(& ▲& )&&&
A.睡觉&&&
B.倒伏&&&
& (4)累系浔阳狱(& ▲& )&&&
A.连接,维系&&&
B.拘囚&&&
C.留意,挂念
14.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3分)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16.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3分)
&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来源:学科网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17.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分)
&&&&&&&&&&&&&&&&&&&&&&&&&&&&&&&&&&&&&&&&&&&&&&&&&&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13.(4分)(1)B(2) A(3) C(4)B
& 14.(3分)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 15.(3分)当韧,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觉得他奇特不凡,曾经把他从死罪中教出来。&&&&&&&&
&&16.(3分)C
& 17.(4分)才高气傲的诗人受永王李璘起兵谋反连累而获罪,后经郭子仪营救改为流放夜郎。他听到笛声,联想到自己命运坎坷,壮志难酣,因此产生这种心境。
【2015·浙江省湖州卷】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13-19题。(18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未解玉骢骄④,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⑥枕绿杨桥,杜宇⑦一声春晓。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弥弥:水盛的样子。③横:广远。层霄:层云,④障泥:马鞯。垫在马鞍下用于挡泥。玉骢(cōng):青白色的马。⑤琼瑶:美玉,喻指月光下的水面。⑥欹(qī:歪,斜。⑦杜宇:杜鹃鸟。[来源:学&科&网]
【宋】苏轼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杞:地名。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②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 (1)及觉已晓(&& )&&&
(2)书此语桥柱上(&& )&&
&(3)妻子送余出门(&&&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译文:&&&&&&&&&&&&&&&&
15.用“/”给《西江月
》小序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16.《西江月》词与小序所写内容互相印证,请举例说明。(2分)
答:&&&&&&&&&&&&&
17.根据《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中的“惜”选择恰当的解释,并说明理由。(3分)
&A.爱惜&&&
B.惋惜&&& C
答:&&&&&&&&&&&&&
18.《书杨朴事》中写了真宗的“大笑
”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选择其一写出你的理解。(2分)
答:&&&&&&&&&&&&&
19.请结合《西江月》与《书杨朴事》的内容写出你对苏轼的认识。(3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13.(1)及;等到……的时候(等到)&&
(2)书;写&&
(3)妻子;妻子和儿女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14.我没有什么话来对他们说,回头对老妻说:你就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作一首诗送我吗?
&评分标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5.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评分标准;共2分,每处1分。
16.示例(1)小序中‘乘月至一溪桥上’点出明月当空,也正因如此,才有词中“照野弥弥浅浪”的绝佳月色。(2)小序中流水锵然说明溪流汩汩,印证了词对水盛(弥弥浅浪)的描写。(3)词中诗人醉眠芳草之想和解鞍奇枕之姿,印证小序中的酒醉和曲线醉卧。
评分标准;共2分。答出一点即得2分。
17.A(爱惜),莫教踏碎琼瑶,一句中将水面比作美玉,足见“一溪风月”之美,“莫教踏碎琼瑶”(忍让马蹄踏碎它)表现作者对美景的爱惜、赞美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释义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18.示例1;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而看出真宗爱惜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
示例2;失笑,苏轼的妻子因为苏轼入狱而哭,苏轼幽默的开解,使之得到些许宽慰,不禁笑了出来,但这笑里有悲伤、无奈等复杂情感。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9.示例西江月中苏轼贬官黄州,以山水为乐,行为放旷。【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时还幽默地以故事安慰妻子,可见他豁达、乐观之人。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豁达乐观得1分,结合词和文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译文】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地名)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
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
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儿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2015·浙江省嘉兴卷】
(一)崆峒①(15分)
【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①此诗写于1889年,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②拏(n&):执持。
13.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
&、▲&& &的特点。(各填一个词语)(2分)
答:&&&&&&&
&&&&&&&&&&&&&&&
14.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13.高峻(高大、挺拔)雄伟(浩荡、勇猛、奔放、富有力量、富有斗志、气势磅礴)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可以刻出崆峒山的高大,气势雄伟等特点。【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尾联化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不应仍问武陵源”表达出诗人追求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桃花红满谷”的崆峒山,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用笔委婉,含意深远。【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尾联“武陵源”“桃花谷”,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典故。关键词“不应”,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应隐居,应该积极入世,积极向上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浙江省舟山卷】
(一)崆峒①(5分)
【清】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来源:]
【注释】①此诗写于1889年,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②拏(n&):执持。
13.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
▲&& &、 &&&▲& &的特点。(各填一个词语)(2分)
14.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13.高峻(高大、挺拔)雄伟(浩荡、勇猛、奔放、富有力量、富有斗志、气势磅礴)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可以刻出崆峒山的高大,气势雄伟等特点。【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尾联化用了《桃花源记》的典故,“不应仍问武陵源”表达出诗人追求的并非世外桃源,而是“桃花红满谷”的崆峒山,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用笔委婉,含意深远。【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尾联“武陵源”“桃花谷”,化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典故。关键词“不应”,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应隐居,应该积极入世,积极向上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5·浙江省金华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1题。
(一)(4分)
①& &&杜甫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
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6.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2分)
答:&&&&&&&&&&&&&&&&&&&&&&
17.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2分)
答:&&&&&&&&&&&&&&&&&&&&&&
16. (2分)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17. (2分)“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2015·浙江省丽水卷】
(一)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来源:学|科|网]
【注】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0.前两句,“&&&&&
⑴&&&&
”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成了诗人&&&&&&
⑵&&&&&
11.“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
10.⑴追⑵(纳凉时)悠闲自在
11.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2015·浙江省衢州卷】
陇西行(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13.《陇西行》和《破阵子》都有“可伶”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
答:&&&&&&&&&&&&&
13.《陇西行》中用“现了现实与梦境、悲哀凄凉的枯骨与年轻英俊的战士形成强烈的反差,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用“可怜”一词打破词人想要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美梦,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悲叹、壮志难酬
【2015·浙江省台州卷】
(一)(5分)
10.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
则是&& ▲&&
,这从“&& ▲&&
”一词可以看出。(2分)
11.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答:&&&&&&&&&&&&&
(一)(5分)10. 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对即可。【考点】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思路点拨】题目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山行》中”,研读诗句“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抓住关键词“不识”,再结合题干中“《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不难用四字短语概括出《山行》中的主人公“初来乍到”“初到此地”。
11.【考点】本题考查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能力。
【思路点拨】揣摩诗歌情感的一般方法有:1.读标题2 读注释(背景)3读关键词4读意象5读作者。就本题而言,虽然题目要求回答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但解答时也要注意结合诗境并展开想象来分析。如,由上阕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可见“物是人非”;由“无可奈何花落去”可见感叹时光易逝,“似曾相识”见其怀旧(人)之情。由前面的“青山不识我”而白鸟“似相识”,且对我“三两声”不难体会其惊喜之情。
《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答对一首得2分,答对两首得3分。意对即可。
【2015·浙江省义乌卷】
&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4-19题。
(一)(4分)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4.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1)▲”是“中秋”,“(2)▲”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2分)
答:&&&&&&&&&&&&&&&&&&&&
【答案】14.(2分)(1)秋三五& (2)蟾盘(1空1分)[来源:学&科&网Z&【解析】试题盼析:阅读全诗,了解
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秋”“月”有关的内容。古代中秋日称作“秋三五”,如无马臻《秋见
月》诗“正秋三五满,万里绝纤垢。”“蟾盘”是比喻月亮,比如又有清代黄景仁《中秋夜雨》
诗“今宵满意觞蟾盘,西北浮云早莛。”X&X&K]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
15.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2分)
&& 答:&&&&&&&&&&&&&&&&&&&&
&15.(2分)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写出对月亮的赞颂1分;写出对社会的愿望1分,从正反两面表达皆可)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诗中“照”一词,理解“私”的含义,即有偏狭不公正之义。而作者说月亮“不曾私照一家人”,说月这“不私”,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私”的财贬斥,对“光明磊落”之品格
的赞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想要关于诗词鉴赏的书籍做摘抄.就是又有诗词又有手法啊鉴赏啊等等的.其实诗词鉴赏的词典不错,但是太贵又太多没高兴买.就是类似那个词典的.
希望好心人推荐下~谢谢!
你从网上找一下
烟雨阁诗词库
这个不错,以个人名义推荐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人间词话 (王国维)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元曲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这几本我觉得不错哦值得一看,值得收藏.一般新...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
您可以到儿童书店找一本《唐诗三百首》,经典的古诗都囊括了。^_^与学习有关的诗也有很多,楼上的朋友已有列举!
《满江红•同邵村省斋集笠翁浮白轩•听曲二首》
自笑狂夫自笑狂夫自笑狂夫自笑狂夫,,,,何处是埋忧之地何处是埋忧之地何处是埋忧之...
答: 请问能推荐尼泊尔EBC徒步的背夫 及其联络方式?
答: “有知识 没文化”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受过各类高等教育,却不懂如何待人接物,没有教养。这里的知识侧重指人们的专业技能,是人们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主要是指具体...
答: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与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
答: 西方的艺术可以说是由希腊人带来与开拓的,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在艺术的表现上也是各具特色。从绘画为例,东方是泼墨写意,强调的是一种意境,而西方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汇编 2012_甜梦文库
中考古诗词鉴赏资料汇编 2012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一)1、 《望岳》 杜甫 唐 诗人主题: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勇于攀登人生高峰,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前六句描写了泰山雄壮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不 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了青年杜甫对人生和未来的雄心和抱负。 2、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宋 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题: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美好奇妙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前两句分别写 晴天的水和雨天的山,描写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后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赞颂西湖的美。 3、 《黄鹤楼》 崔颢 唐 诗人主题:通过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前四句描写了 黄鹤楼的远景,抒发了诗人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美丽、朦胧的江景,抒发了诗人满怀 愁绪的思乡之情。 4. 《山居秋暝》 王维 唐 诗人主题:描写了秋天山林雨后美好、清幽、恬静的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恬静、淡 泊、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检测一 1.“造化”的意思是 2.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检测二 1.“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 2.《望岳》一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情感,并别出心裁地用“青未了”这种切身的体验。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本是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 “奇险”,突出山之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个字也可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 D.尾联中“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这两句 诗,写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他能成为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检测三 1.“决眦”的意思是1 2.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检测四 1.这首诗是 朝诗人 的作品。 )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远望之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 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检测五 1.“岱宗夫如何?”一句中的“岱宗”指的是 2.下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 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 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巢的鸟。透过描写的景 物还能体会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检测六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的情怀。 ) A、全诗以“望”入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A. “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 “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时明暗交替的景色。 C.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 “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检测七 1.泰山集自然之神奇美秀,作者一笔写出它南北不同景色的句子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B.“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 检测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了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之情。 B.诗中第一句以设问起句,意中遥想,写出诗人对泰山仰慕之久。 C.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朝至暮。 D.这首五言古诗为杜甫早年进士落第后漫游山东时所作。 检测九 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 “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 “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 “钟”是聚集的意思。 C、 “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检测十 对《望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 “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 十分有情。 C、 “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 了自己的体验。 D、 “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 顶的雄心和气概。 检测十一 1.诗中“齐鲁”是指现在的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 “造化钟神秀”句, “钟”是“聚集”的意思,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陡峭的形象。 D.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句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检测十二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 _____ 地区。A. “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 “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时明暗交替的景色。 C.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 “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检测十三 1.“造化钟神秀”一句“钟”的意思是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远望之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3。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 “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 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 A 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检测十四 1. “岱宗”是对________的尊称。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 A. 第二句、第四句由不同距离之所望表现了“岱宗”的高大形象。 B. 第五、六句描绘了“岱宗”的神奇秀丽景色。 C. 七八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D.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检测十五 1.“会当凌绝顶”一句“凌”的意思是 2.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检测十六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敬慕之情。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检测十七 下列对本诗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为诗人晚年重要作品,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登岳。 C.首句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作者由望岳而引起的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D.末句化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表明追慕圣贤的情怀。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检测一 1、“潋滟”的意思是 2、对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A、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B、这首诗写于苏轼任职海南期间,应朋友之邀写了这首诗。 C、因为这首诗,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D、“晴方好”“雨亦奇”,使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4 检测二 1.诗中的“西子”指的是 2.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B.一二句写西施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三四句通过比喻赞美了西子的美丽。 D.“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检测三 1.本诗的作者是 《 朝的 》《 ) ,请写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或诗词)《 》 》 。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B.“潋滟”指云雾迷茫的样子;“空鳌笔遣ü馍炼难印 C.诗的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十分美丽。 D.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全面评价。 检测四 1.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 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在雨中的山云雾迷茫若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和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施的,不是描写西湖的。 2.本诗表现了 检测五 1.诗中“空蒙”的意思是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 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C. 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上天赋予的自然之美。 D. 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检测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描写西湖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晴天水光。 B. 次句描写西湖迷迷茫茫,若有若无的雨后山色。 C. 后二句运用比喻写出了西湖婀娜多姿的神韵。 D.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不同天气下的相同风姿的热爱与赞美。 (三)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5。。 检测一 1、 “历历”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检测二 1.“乡关”的意思是__ _______。 )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见江上美景。 检测三 1. “萋萋”的意思是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借传说落笔,写仙人乘鹤离去,于景物描绘中,含蓄表现自己不满现实,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怀。 B. 颔联写“黄鹤一去”之后便踪迹全无,唯有几朵白云在天际悠然飘荡。“空悠悠”的一个“空”宇, 含不尽感慨于言外。 C. 前两联不避用词重复,读来有一种脱口而出、一气呵成的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D.颈联笔锋陡转,诗人极目远眺,但见“晴川历历”,林木如绘;“芳草萋萋”,坦荡如茵。为尾联抒 情作了铺垫。 检测四 1.由鹤去楼空而思及岁月茫茫、人事不再的吊古诗句是“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写楼的实景,再由楼的传说引出吊古伤今的感慨。 B.作者由登临所见引出无限乡愁,诗歌充满了一种朦胧的伤感意境。 C.写作者登临所见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D.此诗三四两句,似对非对,但读来依然音韵流畅,并不拗口。 检测五 1.作者登高远眺,描绘江景,采用 2.选出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的修辞,展现出视野辽阔、植物茂盛的景象。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点明黄鹤楼的景色特点,表达作者登临仙境而难寻仙迹的感叹。 B.颔联表现了黄鹤楼的壮观景色,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其中“空”字集中表达了落寞之感。 C.颈联采用叠词写出了江上的美景,而这美丽的景色,自然引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D.尾联将近景与远景融为一体,在低吟徘徊中,展现出朦胧的江上晚景和愁苦漠然的心境。 检测六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 )6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 ” 渺不可知的感觉。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话中的 “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 写出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思想感情。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楼中所见。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瞒眼的景象,烘染 ” 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渺不可 ” 见的境界。 检测七 1.诗中写登黄鹤楼所见实景的句子是“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绘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 检测八 1.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题及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 的伤感与 的情怀。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检测九 下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检测十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有所失的心情。 B. “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C.叠音词“历历” “萋萋”细腻地描写了凄凉稀疏的河岸景色。 D. “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检测十一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憧憬与现实的反差,抒发诗人寂寥怅惘的感情。7 B.颔联借历史上的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抒发诗人对黄鹤楼的神往。 D.尾联以缠绵的乡愁收篇,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情怀。 检测十二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在今昔变化中凸显眼前黄鹤楼的美好。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期盼。 C.颈联写登楼远眺,运用叠词突出了想象之景的美丽、可亲。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检测十三 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检测十四 1.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C、 “历历”“萋萋”采用了迭词来写江上美景。 、 2.诗人面对“黄鹤楼” ,抒发了 检测十五 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C.颈联描画江上美景,极富人情味。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高耸的雄姿。 D.尾联表达了诗人无奈的思乡之情。 B、颔联中有诗人对岁月、世事的感慨。 D、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绝句。 之情。(四)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检测一 1.本诗作者是 朝 。宋朝的苏轼曾评价他的诗“ ) , ” 。2.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B.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C.作者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淳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隐归了。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一种积极入世的心志。 检测二 1.诗中以动写静的名句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8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秋雨后山间舒朗、清新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 的追求。 检测三 1.诗中的“王孙”指的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 )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检测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时节与地点: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之后的空山之中。 B. “空山”是王维诗中一个特殊的意象,寄托着诗人心灵的空寂与超脱。 C.尾联集中抒情,情由景生,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 D.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是泛指兼自谦。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成为写景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的妙处。检测五 1.题目“暝”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 C.“竹喧”是指竹林里传来的欢声笑语。 检测六 1.“浣女”的意思是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山居秋日的薄暮之景。 C.五六句写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 检测七 1.诗中“春芳歇”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B.颔联描写了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D.全诗反映诗人恬淡无为的生活理想。 B.三四句写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D.七八句点明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 。 。 B.“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D.“春芳歇”意思是春天驻留在这儿。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 C.颈联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生活图景。 检测八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 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9 检测九 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B.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均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画面。 、 C.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句反映了王孙们贪图安逸的生活态度。 D.诗歌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二)5、 《送友人》 李白 唐 诗人 号“青莲居士” 主题: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 表达诗人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6、 《卖炭翁》 白居易 唐 诗人 主题:这是一首讽喻诗,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被宫使无情掠夺的经过,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 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 诗人 主题:描写了清晨古寺静穆幽深、脱俗和纯净,抒发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主题:前四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后四句表现了诗(五)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检测一 1.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 2.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和 )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A.诗的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动,一静,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的送别场面。 B.联中,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形象生动写出了即将远行的朋友像随风旋转的蓬草,漂泊不定。 C.尾联中借萧萧马鸣衬托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班马”是指载人远离的马。 D.本诗的作者与《山居秋暝》的作者是同一位诗人。 检测二 1. “孤蓬”在诗中的含义是 2.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句交代分别的时间、地点 B. “此地一为别”为叙事,交代事件。 C. “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D.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送上祝福,远处马鸣声似谙人性将不舍之情 拉得很长很长。10 检测三 1. “班马”指 2.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点出告别的地点。 B.诗人用“浮云”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落日”比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心情。 C. “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嘶鸣写出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欢快心情。 D.这是一首送别诗,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感情十分真挚。 检测四 1.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青山??”句以写景的方式,点出送别的地点。 B.“孤蓬”用比喻手法,写出朋友的远行路途孤单。 C.“浮动??”句把对友人的依恋之情,寄托在晚间景色的描写上。 D.“萧萧班马鸣”是指征马迫不及待想离去,朋友间只得分别。 2.本诗要表达的是作者 检测五 1. “萧萧”的意思是 2.选出对诗中表达的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之情。A.首联交代送别的地点和环境,隐含着别时的依依之情。 B.颔联点明友人别后踪迹难寻,抒发了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不舍。 C.颈联以“浮云”“落日”喻游子的漂泊,既是对友人的关切,也暗含友人的行踪不定,抒发了内心孤 、 寂。 D.尾联写出离别的场景,以马写人,情意无限。 检测六 1.“浮云”喻指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 ___ A.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 “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 “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 “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 D. “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 检测七 1.本诗中“游子”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青山” “白水”描摹了送别的凄凉场面。 B、颔联用“孤蓬”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关怀。 C、颈联以“浮云” “落日”作比表明惜别的心意。 D、尾联借“班马” 萧萧长鸣体现诗人不忍离别。 检测八 1.“故人”是指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白水”点明送别的环境很清雅。 B.“浮云”“落日”既是眼前之景,也比喻诗人自己。11。 C.“班马鸣”以马写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检测九 1.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 意象,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C.五、六句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检测十 1.“自兹去”的意思是 2.下列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此诗情景交融,画面生动,感情真挚。”“ 、”“ 、”“ 、”等B.三、四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D.七、八句说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不如及时分手。。A.首联交代离别地点,描绘了清冷凄凉的送别场面。 B.颔联用“孤蓬”表达了对朋友漂泊无定的前程的关切。 C.颈联借“浮云” “落日”之景,抒发“游子”和“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D.尾联“班马”意味“分开的马” ,强调“马既如此,人何以堪?”体现离别的怅恨。 检测十一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绕东城”点明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C.“落日”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B.“孤蓬”写出了友人孤单无依的形象。 D.全诗声色俱佳,带有浓浓的哀伤情调。(六)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检测一 1.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 了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新乐府》五十首当中的一首。它通过描写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A.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作者写了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全部呈现在读者面前。 B.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作者突出宫使形象是为了与卖炭翁形成强烈的对照。 C.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把” “称” “叱” “牵” ,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将宫使狐假虎 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D.诗的结尾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检测二 1.这首诗中生动描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12”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说明卖炭翁的辛苦 B.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表明卖炭翁的贫困 C.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说明卖炭翁的慷慨大方 D.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揭露了宫市制度的不合理 检测三 1. “翩翩”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表现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程度。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C.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赞美了“宫使”的风采。 D.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难言的悲愤、辛酸。 检测四 1.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敕”的含义是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检测五 1.“白衫儿”指的是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B.“卖炭得钱”两句表明了卖炭翁的贫困。 D.“手把文书”两句揭露了宫使的蛮横。 。A.“满面尘灰”两句说明了卖炭翁的辛劳。 C.“一车炭”三句批评了卖炭翁的懦弱。 检测六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两句说明了卖炭翁的艰辛。 B.“可怜身上”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处境的悲惨。 C.“翩翩两骑”两句刻画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形象。 D.本诗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检测七 下列对“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翩翩”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词生动写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风度翩翩的样子。 B.这个词生动刻画出穿黄衣服白衣服的两个人骑马的样子。 C.这个词生动写出宫使太监及其爪牙们得意忘形的样子。 D.这个词由远及近写出了宫使太监及其爪牙们敏捷的动作。 检测八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13 A.“衣正单”写出了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C.“翩翩”表现出宫使对底层人民的蛮横。 检测九 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骑”的意思是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一尺雪”增添了卖炭翁谋生的希望。 D.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A.“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刻画,表现了卖炭翁吃苦耐劳的精神。 B.“把”“称”“叱”“牵”四个动词,描绘出宫使的蛮横。 、 、 、 C.“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愤心情。 D.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换一车炭,揭露了当时宫市掠夺的本质。(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检测一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诗题中“乐天”指的是 (人名)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的“凄凉”是贯穿全诗的感情线索。 B.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 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 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D.全诗借白居易对自己际遇的同情作答,着重抒写自己在被贬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愿 消极的思想。 检测二 1. “长精神”指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中作者慨叹自己谪居地点的荒僻以及时间之长。 B.第二句中作者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故友的沉痛悼念。 C.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倍感其惆怅之心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愤世嫉俗之郁闷之情。 D.末句体现作者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 检测三 1. “巴山楚水”概言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 、 ,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检测四14 1.本诗颔联中“”“ 、”两个典故的使用,意在说明。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发出的慨叹。 B. “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突出时间之长久。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低沉郁结的心态。 D.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了诗人要振奋精神的决心。 检测五 1. “歌一曲”是指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借“烂柯人”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回归后的生疏和怅惘心情。 B.颈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升迁的豁达襟怀。 C.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想法。 D.从该诗内容看,诗人在白居易的鼓舞下,重新恢复了丧失已久的对生活的期望。 检测六 1. “凄凉地”指诗中的 ;2.对“怀旧空吟闻笛赋”中“闻笛赋”理解正确的是( ) .. A.听到笛声写了本诗。 B、为听笛子演奏写了一篇赋。 C.听到了“笛赋” 。 检测七 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用了有关向秀思故友的典故。A.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 如隔世的感慨。 D. “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的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检测八 1.诗中“二十三年”指 。 )2.对第二联中“空吟”二字所包含的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对旧友有怀念和对物是人非现状的忿闷。 B.表达了对已逝老友的悼念和徒然吟诵《闻笛赋》的感喟。C.表达了对曾共同探讨生活、人生的时光的思念和目前孤独一人的悲叹。 D.表达了对曾有的欢乐时光的无限向往和美好不再的伤感。 检测九 7.诗中以“ ”指代诗人贬谪之地。 ) B.对仕途受阻的愤愤不平。 D.对岁月流逝的追悔莫及。8.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的人生感受,正确的一项是( A.对凄凉处境的无可奈何。 C.对人生坎坷的豁达乐观。15 检测十 7. 诗题中的“酬”的含义是____ 8.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所到之地。 B. “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 、 C. “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抒发了诗人因朋友亡故的思念感伤之情。 D. “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抒发了诗人因不能改变现实的无奈之情。 检测十一 选出对诗意理解错误的一项( ) ______。A.这首恃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 B.诗的首联,作者直率地倾诉了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渲泻了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C.诗的尾联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和鼓舞。 检测十二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诗中原义是 现今引申的含义是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发出的慨叹。 C.五六句表现出诗人低沉郁结的心态。 检测十三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见赠”指李白在酒席上赠诗给作者。 C. “沉舟”和“病树”都是比喻诗人自己。 检测十四 1.诗中“长精神”的“长”意思是 2.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了作者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突出了经历坎坷。 B.颔联引用两个典故借以表达物是人非而生出悲凉之情。 C.颈联采用对偶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 D.尾联表达出在听了白居易的唱歌后,对生活更加乐观。 B.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 D.尾联点名题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 B.“烂柯人”突出了诗人离乡时间之长。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要振奋精神的决心。 ;(八)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检测一 1.本诗以声衬静,其间又显示出“禅院”这一特定场合的句子是“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6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 。 A.诗歌通过对寺院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情致,反映了作者远离尘嚣、企盼隐逸的理想。 B.这首五言律诗采取了移步换景发法,景随目移,以静衬动。 C.诗中“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写出了后禅院的幽深。 D.以“悦鸟性”“空人心”衬托山光潭影,创设了深幽、宁谧、恬静的意境,透出灵透空明的禅意。 、 检测二 1.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是“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和 “”。A.常建是唐朝著名诗人,长于五言诗,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边塞诗也颇有成就。 B. “初日”指初升的太阳, “初日照高林”指旭日照着高高的树林。 C. “钟磬音”指孔穴里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声音。 D.颈联的意思是:美好的山光使鸟儿们欢悦起来,清澈潭水中的倒影,使人杂念全消。 检测三 1. “万籁”的意思是 2.关于诗歌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禅院大且幽深。 B.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表明环境幽雅使人心灵越发纯净。 C.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安静。 D.诗歌以作者游禅院的行踪为线索, “空”字是全诗的诗眼。 检测四 1. “人心”是指 。 ) 2.关于诗歌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B.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简洁,是盛唐山水诗独具一格的名篇。 C.这是一首劝人摒除尘世杂念,清净无为、平淡度日的古诗。 D.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出仕的愿望,表达了自己要大展宏图的心愿。 检测五 1.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 检测六 1.“万籁”在这里是指 2.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初日照高林”一句中初升的太阳令整个画面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机。 B. “潭影空人心”的含义是清澈的潭水能令人忘却所有的事情,内心只余空白。 C. “但余钟磬音” ,这里凸显钟磬的声响主要是为了点出“古寺” ,首尾呼应。 D.作品中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与古寺禅房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17的思想感情。 。 检测七 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检测八 1.“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展现的环境特点是 A.凄清 B.清幽 C.神秘 D.荒僻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古寺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 B.三、四两句描绘出一幅竹花繁盛的环境。 C.五、六两句以鸟儿之乐,表现诗人的怡然自乐。 D.最后两句以有声衬无声,突出了禅院的安静。 检测九 1.“万籁此俱寂”中“此”是指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在清晨进破山寺是,旭日初升,霞光照亮树林高处。 B.颔联用“幽” “深”等字眼表现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 C.颈联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子表现作者受到的欢悦, “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 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破山寺后禅院” ,可见“破山寺”是全诗的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 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检测十 1.“山光悦鸟性”中的“悦”解释为 2.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出游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C.第三联抒写了诗人恍若隔世的观感。 检测十一 1.诗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 2. 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了诗人出游之心切。 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里花木长势茂盛。 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 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 检测十二 1.由本诗衍化出的成语和□□□□、□□□□。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18B.第二联点题,营造了幽雅宁静的意境。 D.尾联寄托了诗人遁世空门的情怀。和 A.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所写的一首题壁诗。 B.全诗描写了古寺凄清、寂寞、荒凉的环境特点。 C.全诗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D.尾联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来映衬山寺宁静的气氛。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资料(三)9.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宋 文学家 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主题:描写了太守打猎时热烈、壮观的场面,表现了词人渴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 气概。 10. 《如梦令》 李清照 宋 词人 号易安居士主题: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春、惜花的细腻感情。 11.《诉衷情》 陆游 宋 诗人 放翁主题:描写了词人慷慨从军和离职闲居两个场景,抒发了词人命运多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之情。 1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宋 词人主题: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无门、壮志未 酬的悲愤。 (九)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检测一 1.本词的作者是 代 (人名)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 ( 的词风。 )2.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西北的人都看着我射下天狼星。 B.学会拉满月一样的弓箭,向西北看过地区,射下天狼星。 C.学会拉圆月般的雕花的弓箭,在西北地区,射杀敌人。D.将要把好弓拉得同圆月一样,瞄准西北的侵略者,射杀打败他们。 检测二 1.词作描写的主要事件是 2.下列对词句理解,不妥当的项是( ) ... A. “老夫聊发少年狂” ,一个“狂”字笼罩全篇,抒写了作者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B.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是描写作者跟随孙权射虎的壮举场面。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虽有身世之感慨,实际上乃是渴望得到朝廷重用。 D.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检测三 1.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冯唐持节出使云中郡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愿望。19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上片生动地描写了一幅出猎场面,气势浩大,气氛热烈。 B.全词纵情恣意,随性挥洒,是一首豪放之作。 C.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D.作者在词中提到孙郎,赞美了孙郎亲自射杀老虎的豪气。 检测四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千骑卷平冈”一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猎场面的壮观 B. “亲射虎,看孙郎”理解时应倒置,即“看孙郎,亲射虎” 。 C.词的上片抒发作者的胸襟抱负,下片表达作者的爱国热情。 D.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密州出猎”是词的题目。 2.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可解释为 检测五 1. “天狼”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作者围绕“狂”字,通过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以表现自己高超的射雕技术。 B. 本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在密州为官时和百姓们的和谐关系。 C. 词中,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信任并委以重任的心情。 D. 本词词风豪放,抒发了作者愿献身国家、立功边疆的满腔豪情。 检测六 1. “太守”指 2.关于整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描绘了打猎的壮阔场面,下片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胸襟抱负,表现了词人志在沙地为国的 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 B.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是词人自我感情的剖白,意味我酒意正浓,心高胆壮,虽然有了些 许白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中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能立功边疆的迫 切心情。 D. “天狼”指天狼星,古代一般用以代表贪婪掠夺,词中隐指西夏。 “射天狼”意为要狠狠地打击西北方 的敌人。 检测七 1. “孙郎”借指 2.关于整首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 “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D. “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检测八 1.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意境不同的一项是(20))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B.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句话作简要赏析。检测九 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城子”是词牌名, “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 “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既表现了出猎的场景之壮观,也表现了出猎者对朝廷的挑战。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典故表明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迫切心愿。 D.这首词通过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场面热烈,下片写请战,气概豪迈。 检测十 1.词人以“ ”借指自己。 )2.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句“老夫”点明所写的人, “狂”点出所写的神。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气势恢宏,画面壮观。 C.“鬓微霜,又何妨?”是词人狂傲不羁的自画像。 D.上阕中的“亲射虎”与下阕中的“射天狼” ,虚实相间,相映成辉。 检测十一 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狂”字统摄全词,表现词人神态、举止和情怀之“狂” 。 B.“锦帽”两句描绘出猎的壮阔场面,也烘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C.“亲射虎” “射天狼”两处虚写都突出了词人高超的射猎本领。 D.作者以魏尚自比,抒发了他渴望为国效力,抗敌戍边的豪情。 检测十二 1.“黄”在词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侧重描写作者“狂”的行为,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狂”的情感。 B.词的上片写了作者出猎的情景,词的下片写了作者请战的决心。 C.词的上片作者自喻孙权,词的下片作者自比魏尚。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热烈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沉郁顿挫。 检测十三 1.词中有一个字贯穿全篇,这个字是“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城子”是词牌名, “密州出猎”是本首词的题目。 B.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写的是出猎的雄壮场面。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早日赶走冯唐的迫切心情。 D.本首词借出猎之行,抒发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融叙事、抒情为一体。 ” 。21 检测十四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 ,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B.“天狼”喻指西北方敌人。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品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 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检测十五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作者一次冬猎的情景。 C.词的上片作者自喻孙权,下片自比冯唐。 检测十六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句中“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表达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 C.体现了词人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的形象。 D.抒发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检测十七 1.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 2.下面对这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牵黄,右擎苍” ,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千骑卷平冈”一语,既写人数众多,又言行走之快,突出打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前部分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豪放;词的后部分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B.词的下片写出了词人向朝廷请战的豪情。 D.整首词感情纵横奔放,充满阳刚之美。(十二)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检测一 1.本词的作者是 代 (人名) )2.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浓睡不消残酒”的解释是沉睡了一夜,酒还是没有全醒。 B.“却道海棠依旧”中的“道”可解释为“说”。 C.“知否”连续重复是因为卷帘人没有理睬自己。 D.“应是绿肥红瘦”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景物的特点。 检测二 1.全词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尤其是“ 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22”,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昨夜雨疏风骤”中“疏”是稀疏、疏远的意思。 B.“却道海棠依旧”解释为(侍女)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C.“知否,知否?”与“应是”照应,用纠正侍女的疏漏,来表达伤春之情。 D.小令写法别致,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意境层层叠进,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 检测三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检测四 1.从词中看,“绿肥红瘦”的原因是“ ”。B. “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昨 担忧和听到回答后的夜雨疏风骤”,意思是昨夜的风来得突然,还稀稀落落的下起了雨。该句交 代了担忧园中海棠的原因。 B.“试问卷帘人”中的“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花落却又想知道 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C.“却道海棠依旧”中“却”字,既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对海棠的担忧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惊喜 及怀疑,又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心思,回答是的漫不经心。 D.小令写法别致,虽只六句,却几度转乘,意境层层叠进,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 检测五 1.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夜雨疏风骤”写出了昨夜雨大风急。 B.“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C.这首词通篇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构思巧妙。 D.全词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但字里行间流出作者的伤感情绪。 检测六 1.这首词描写的景物有 2.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消”既指酒意未消,更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C.这首词中有人物、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检测七 1.“浓睡”的意思是 。2.下列对“绿肥红瘦”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3 A.“绿肥红瘦”回应了“海棠依旧” 。 B.“绿肥红瘦”说自己酒喝多了,而人消瘦了。 C.“绿肥红瘦”是说海棠长得很茂盛,而人因下雨刮风失眠而消瘦。 D.“绿肥红瘦”的本义是海棠 因“雨疏风骤” ,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检测八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是 A.“浓睡不消残酒”是说一夜沉睡,早晨酒意仍没有全然消退。 B.“试问卷帘人”句表达了欲知花事却又不敢直面残花的怯意。 C.“绿肥红瘦”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说话人对海棠的关切。 D.小令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来抒发作者的伤春之情。 检测九 1.“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十一)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检测一 1.本篇是南宋 (人名)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2.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是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 B、 “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 “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在词中指的是金。 D、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指的是自己在沧州隐居,慢慢老去。 检测二 1.这首词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如“觅封侯” ,暗用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的典故。A、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当年从军抗敌的情景。 B、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表明作者雄心不已,依然在前线战斗。 C、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表现作者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情感。 D、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既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也表现出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检测三 1. “尘暗旧貂裘”一句借用 的典故,表现了作者 ) 。2.对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放眼西北,神州沉陆,妖氛未扫。 C、作者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24B、作者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 D、作者自许自信,慷慨激昂,豪雄飞纵。 检测四 1.词的上片叙事,作者回想到的当年情景是 2.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关切和对自己脱离军队的遗憾。 B、表现词人难以忍受闲居家乡、不能实现壮志的痛苦。 C、词人以天山指代抗金前线,以“沧州”指代闲居的湖边,发出了痛苦的呼喊。 D、这些句子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检测五 1.词中的“天山”指的是 。 )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 “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检测六 1. “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 廷的不满和愤慨。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B. “关河??貂裘”两句,语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C. “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 D. “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检测七 1. “关河梦断何处”一句的意思是 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和 ,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A、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想象自己依旧在前线从军抗战。 B、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 的悲愤之情。 C、 “天山”代指抗金前线,而“沧州”代指词人闲居的湖边。 D、对比是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 检测八 1.这首词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以下对本词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词由回忆当年的英雄气概起始。 B. “关河梦断??”两句中字字表达了作者对前线的关切之情。 C.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作者晚年安逸生活的字眼。 D.整词抒发的是报国壮志难以实现的忧愤。 ) 。25 检测九 1. “关河”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年”两句,抒写词人昔日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B. “尘暗”一句用苏秦故事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 D. “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 检测十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 B. “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D.词下片中的“未” “先” “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检测十一 1. “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 报国的雄心壮志。 B.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 志的一腔悲愤。 C.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 失落和无奈之情。 D. 《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 不幸遭遇。 检测十二 1. “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 2.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 “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检测十三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当年万里”两句写诗人当年慷慨从军,充满豪情壮志。 B.“关河梦断“两句写诗人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胡未灭,鬓先秋??”三句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沉痛悲愤之情。 D.“此生谁料,心在天山??”三句写诗人退隐故乡,情感由忧愤转为豁达。 。26 检测十四 1.“梦断”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追忆往日豪放的军旅生活写起。 C.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是从悲凉转为激昂。 B.下片着力抒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 D.朗诵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既悲愤又深沉的。(十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检测一 1. “麾”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 “麾下”在词中是指_ )A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作者酒醉挑灯看剑回忆战场。 B .词的上阕描绘沙场点兵,表现出军容雄壮士气高昂的场面。 C .词的下阕全部写实,为收复失地赢得建功美名头发都白了。 D .全词表现了作者报国之志难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与悲愤之情。 检测二 1. “沙场”的意思是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画出一副酒后容光焕发,并拔剑在手,跃跃欲试的神态。 B、 “马作的卢飞快”二句写投入战斗。 C、全词写阅兵场面,从当日早晨拂晓写起。 D、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检测三 1.这首词的作者是_ (朝代)著名的爱国诗人_ ) ,与 并称“苏辛” 。2.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气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 、 “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 、 检测四 1.从词中可看出词人早年的梦想是“ 2.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了连绵不断的军营中大家共同分享牛肉的情景。 B. “梦回吹角连营”是说军营阵势强盛,吹号声把人从梦中唤醒。 C. “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出了军营中各种乐器奏出塞外悲壮粗犷的战歌的情景。 D. “沙场秋点兵”记叙了秋天时节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的往事。27 检测五 1. “天下事”指的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的心情。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表现了将士的英勇。 C.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作者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D.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虚,虚实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 检测六 1. “塞外声”的意思是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八百里分麾下炙??”描绘了豪壮而具有边地色彩的军旅生活。 B. “的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鉴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