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无涯言之滑稽灵希洛飞之心灵的羁绊无羁绊 什么意思

心灵无羁绊
心灵无羁绊
&&&&&&&&&&&&&&&&&&&&&&&&&&&&&&&
——读《袁枚日记》
《袁枚日记》每篇都短小精悍但又韵味无穷,从字里行间读到的满是生活的惬意和乐趣。
在袁枚的日记中记载的往往是生活中的琐事,笔法清新自然、生动形象,读者如亲身经历。这位随园主人连续两年出游,一再对标致女子赞不绝口,几乎每日下棋,与弟子刘霞裳下棋为胜棋而偷奸耍滑的事总是出现在袁枚的日记中,这位德高望重的随园老人此时就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却也彰显着他自由随性的性格。所以在读《袁枚日记》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挂着挥之不去的微笑,我在这种闲情逸致中也读到了几分安逸几分闲适。
山居士的诗也大多是咏叹生活琐事和田园生活的,诗中流露出的淳朴以及清新自然的风格让人向往他的诗“
可爱的牧童,也不禁让我感叹“诗唯性灵以传世”。
我认为,正是他悠闲的文士生活使他的诗歌摆脱了儒家的“诗教”束缚,“真”、“活”、“新”,直抒胸臆,辞贵自然,用生活书写个人灵感,性情遭际。“提笔先须问性情”,他的生活也正是这真性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此,袁枚的诗歌中总有一种天然的浪漫,无时无刻不在感动读者。
反抗狡夺自然之性而负重累的孔教文化的袁枚以他带着一丝顽劣的质朴,用直觉去感觉生活微笑着把这一切说给心听。林语堂说:“君子是用仁来施行恩惠,用义来建立条理,用礼来规范行为,用乐来调和性情,用温和、慈蔼、仁爱的态度来感化世人。”在袁枚的日记中刻画出的正是这样一个君子的形象。
在葵巷,子才专心编写着《随园食单》;在沐阳,简斋廉政爱民;在随园,随园老人用他的生活告诉每一个心灵:“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散文的生命诗性,是与“精神诗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们隶属于主体诗性的不同层面。此处所说的生命诗性,首先是指散文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而后是指这种生命方式是一种感悟的直觉体验,以诗的审美性穿透日常生活的表象,呈现出超越性的意义。如果说,精神诗性包含更多的知性的内涵,它属于哲学之思的诗化,那么,生命诗性更多地倾向于感性和激情,它是人的一种感觉能力,是散文中最充满活力的实在,是能够使作品升腾、勃发起来,喷薄出无限热力的理想的朝霞。因此,好的散文,应当是生命诗性中包含有精神诗性,或者是精神诗性中渗透着生命诗性,它们共同筑构了“诗性散文”最令人神往和心醉的底座。
   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传统的散文理论对散文中的个体“生命”一般都不太重视,而对于“生命诗性”则更少涉及。这种对生命诗性的轻慢主要受制于以往散文创作的理论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经验。如众所知,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大陆的散文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基本上没有人的“自我”与“个性”,人成了政治的符号,成了时代和集体主义的代名词,这样自然也就谈不上生命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有自由发展的可能性。正是文学创作的苍白导致了散文理论的失衡。可喜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散文创作中的生命意识日渐彰显了。许多散文家意识到了生命之于散文创作的意义,并开始身体力行将生命的感悟、体验和审美的表达结合起来,于是,90年代我国的文坛上便出现了一批可以称之为具有一定“生命诗性”的散文。这种散文的出现无疑为我的“生命诗性”的理论阐释提供了便利。事实上,这里的“生命诗性”命题的提出,主要也是构建于90年代的中国大陆的散文创作之上。当然,在考察中也会涉及到中国大陆二三十年代及港台的一些优秀散文。
人类文学艺术史与生命诗性
在具体分析散文的生命诗性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人类的文学艺术史。
我们看到,人类的文学艺术从诞生那天起,就与生命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上一章谈到的意大利的维柯就认为古代的诗歌形象思维之所以特别发达丰富,是因为原始人生命力特别强盛的缘故,他们是“全凭身体方面的想象力去创造”,而人类最初的精神方式之所以是一种“诗性智慧”,也是由于生命力作用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的结果。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同样十分看重艺术与生命的关系,他认为绘画和雕塑除了要描绘出对象的外观细节,还应“现出生命”。稍后的柏拉图的“迷狂说”,也将生命视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认为正是这迷狂、炽热、涌动勃发的生命力构成了原始初民艺术创造的源泉。在古罗马,生命意识同样受到高度的重视。如郎吉弩斯在《论崇高》中就说:“从生命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一个人如果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和优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马上体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间的”。在郎吉弩斯看来,艺术创造是以谛听开始的。艺术创造的最根本动力是生命。正是生命的炽热、奔突和狂放,创造出一种伟大崇高、激情飞扬的艺术。这种推崇炽热狂放的生命原力的生命观,到了尼采那里更被推向极致。尼采一方面认为生命力本身就是权力意志;一方面又将生命力视为诗,视为美。在他的眼中,生命不仅像诗一样地沉醉、升腾、勃发,而且宏大的原始性生命力本身就是本体。生命力是超个人、超主体的充满激情的存在,是世界的根基和万物之源。因此,当“上帝死了”之后,生命的自然本性就成为艺术唯一的价值尺度。艺术只有遵从生命本然的法则和律令,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审美才有可能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在尼采之后,上世纪初的德国还兴起了一股生命哲学的潮流,其代表人物如狄尔泰、西美尔等都对生命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此外,像黑格尔、克罗齐、苏珊•郎格、卡西尔等,对生命与艺术,生命与哲学和美学的联系,均有相当精彩的阐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哲学家美学家不仅推崇生命的美和自由,还特别强调生命的个性化、创造性和体验性,而这一切,正是生命诗性的来源。
   如果说,对生命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一直以来是西方诗学的一条主要理论线索,那么,在中国的哲学和文化诗学中,生命本体同样获得了哲学家和作家、诗人的普遍关注。刘士林在《中国诗性文化》中指出:“只有中国古代文明,直接继承了诗性智慧的本体精神,所以中国的诗性智慧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死的智慧,它直承原始生命观而来。与古希腊的哲学方式不同,它不是采用理性思维的反思方式,而是以一种诗性智慧的直觉方式把死亡融为生命的一部分”。
刘士林的这段话,虽然说得绝对了一点,但他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古代的诗性智慧,是和生命紧密相连的。那么,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艺术中的生命又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呢?《周易•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易”就是变化流迁,即是说,生命的本原,一方面来自于宇宙的变化流动;另一方面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生生不已的流动过程。正是这种生命过程与宇宙过程的同构关系,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同时也培育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以庄子的“逍遥游”为例,他的“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逍遥自由、超越世俗和生死的人生态度,就既是个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和谐融合,也是生命的创造精神与诗性智慧的最高表现。庄子生命哲学中所蕴藏的中国人对生命的体认,以及将人生艺术化的生命趋向,无论对后来的哲学和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六朝的散文,李白的诗,苏东坡的诗文,甚至梁祝的“化蝶”等等,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建立于“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生命形态,一种气韵生动、富于心灵感悟的诗性智慧。也许正是深切的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杨义先生认为“中国诗学是生命——文化——感悟共构的多维诗学”。既然中国诗学是以生命为它的内核,以文化作为它的血肉,那么,“我们对它们进行生命分析,就可能揭示出属于文学和诗的深层的本质。”
也就是说,生命分析是我们深化文学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当然,杨义先生在这里的所谓“生命分析”,主要是对古代的诗歌而言,那么对于散文,“生命分析”是否同样有效?我认为,对于散文来说,生命分析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为散文是一种最具个人性的自由自在的心灵表述,它与生命的个体性和自由性有一种天然的吻合。同时,散文还是一种“赤裸裸”的艺术,它最讲求自我表达的真实,而散文的真实性,惟有落实在生命体验的真诚表达上,而不是停留在生活表层的真实上,它才真正达到了感情和心灵的“本真”。总之,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和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散文的灵魂。而当生命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出现在散文里,以往困惑散文的那些政治理念、社会角色、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等等自然也就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属于生命本身的本能、痛苦、感觉和情绪,以及自由的诗的灵魂在自然山水中无拘无束的跃动。是的,只有经过生命灌注的散文才是精彩鲜活的散文;而散文,则是生命的绝佳栖息地,是散文作家的灵魂与生命的相融。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先编辑,去掉文中乱码!
  因为散文是一种最具个人性的自由自在的心灵表述,它与生命的个体性和自由性有一种天然的吻合。同时,散文还是一种“赤裸裸”的艺术,它最讲求自我表达的真实,而散文的真实性,惟有落实在生命体验的真诚表达上,而不是停留在生活表层的真实上,它才真正达到了感情和心灵的“本真”。同时,散文还是一种“赤裸裸”的艺术,它最讲求自我表达的真实,而散文的真实性,惟有落实在生命体验的真诚表达上,而不是停留在生活表层的真实上,它才真正达到了感情和心灵的“本真”。总之,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和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散文的灵魂。而当生命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出现在散文里,以往困惑散文的那些政治理念、社会角色、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等等自然也就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属于生命本身的本能、痛苦、感觉和情绪,以及自由的诗的灵魂在自然山水中无拘无束的跃动。是的,只有经过生命灌注的散文才是精彩鲜活的散文;而散文,则是生命的绝佳栖息地,是散文作家的灵魂与生命的相融。  ===================================================  我对散文,对陈老师以上文字的理解就是:能够抵达内心,触及灵魂,能够引起读写两者感情共鸣的散文,就是一篇好的散文。
  前来学习!
  陈老师又发新帖了。先提顶!
然后再学。
  对。能够抵达内心,触及灵魂,引起共鸣的散文,就是好散文。
  俺觉得散文天下就有很多在场主义的写作者,他们的作品确实“能够抵达内心,触及灵魂,引起共鸣”。应该得到在场主义的大奖!  
  俺觉得散文天下就有很多在场主义的写作者,他们的作品确实“能够抵达内心,触及灵魂,引起共鸣”。应该得到在场主义的大奖!  
  拜读好文.支持,学习.
  再学习.再支持.再感佩!
  拜读好文.支持,学习.
  欣赏!!!支持!!
  看来陈老师这又是个宏篇呀.
再学习.  
  尽管刘亮程自认为是一个冷漠孤独的人,他仍然希望生命中有一盆炉火,能够温暖自己也温暖他人。
  面对繁花秋月,你当会感到生命的绚丽幽美,俯仰草木鱼虫,你也会品味出生命的可贵顽强,甚至看到蜻蜓的薄翼或露珠在草叶上的滚落,你都会为之感动莫名。是的,如果你拥有这份体贴生命的美好感情,则生命于你便有了一种特殊的价值、一种厚重饱满的质感  
  散文的生命诗性,是与“精神诗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们隶属于主体诗性的不同层面。此处所说的生命诗性,首先是指散文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而后是指这种生命方式是一种感悟的直觉体验,以诗的审美性穿透日常生活的表象,呈现出超越性的意义。  ==========    云山雾罩的,别看陈老师口若悬河,但他自己都不见得懂。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告诉记者,“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发给齐邦媛《巨流河》的原因是,“她以个人和家族经历,观照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史,以片段的经验呈现,抒写哀痛而执著的生命历程,具有鲜明的介入意识和时代精神。”今年5月,齐邦媛获得第九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散文家奖。(南方都市报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___________    陈老师的文章就像那庄重古朴的中山装,决不会像那些奇装异服甚至皇帝的新衣般昙花一现。平时让人不待见的中山装,在重大的正式场合,还要非得靠他装扮装点派头。看来什么时候还是脱离不了传统。  
  只有经过生命灌注的散文才是精彩鲜活的散文;而散文,则是生命的绝佳栖息地,是散文作家的灵魂与生命的相融。        再学习.  
  今天和一帮朋友聊天,谈到散文这个文体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主张,认为散文是最不酒色财气的文体。换成通俗的说法,意思是散文除了要散发写作者个体的真实体温外,但凡是好的篇章,都不俗气。  有许多人写了一辈子散文,为何提升不了境界,我想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本就是个俗人。  我的观点很偏颇,不一定对,还请陈先生指正。
  散文除了要散发写作者个体的真实体温外,但凡是好的篇章,都不俗气。      基本赞同楚先生看法.散文与生活有一种特殊的契约.他不排斥俗的东西,但俗的背后需有大雅.就如梁实秋的散文.  
  再学习.再支持.再感佩!
  俗的背后需有大雅.          ,赞同!
  尽管生命留给“我”的是荒凉与创痛,但“我”仍然悉心地去抚摸生命,用整个的身心去拥抱生命。
  再学习.
  支持!!
  期待填加!
  三、对生命价值的探询
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现代以来的不少散文家都作过这样那样、或深或浅的追问。比如鲁迅的散文集《野草》,就有不少地方涉及到生命的价值问题。沈从文的散文,写的大抵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以及源于大地强健的原始生命形态;但另方面,又认为“生活”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人需要“生活”,却不能没有“生命”。但生命不能停留于原始野性的层次,而应体现出个性的色彩,应有自由自在的形态。这样,生命才能从兽性进入到“人性”和“神性”,也只有达到这样的层次,生命才是美的和值得留恋的。这就是沈从文的“美在生命”的艺术观。沈从文一再表明:“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沈从文的散文为什么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具有如此的思想艺术魅力,皆因他的散文是他的“美在生命”的艺术实践。沈从文的“美在生命”的艺术观曾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在史铁生的手中得到继承与延续。史铁生整个散文创作的中心或者说他的散文的根,就是对“生之意义”的求索。尽管在长年的静坐冥想中,他洞察了人类无法摆脱的困境,并认为“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特别在21岁那年,他的双腿便高位瘫痪,为此他曾想到死,但后来他还是活了下来,然而“活要活得明白,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依据”。这个“理由和依据”,就是要活得有意义和价值。于是,他选择了写作这一行当,并写出了《我与地坛》这样堪称杰作的作品。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仅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忍耐与宽容,写了母亲的生命价值在“我”心中的渗透,更写出了地坛中的各式各样的人对“我”生命的鼓舞与启蒙,正是从业余长跑家等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中,“我”感悟到美在于过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过程的追求。在这里,史铁生是以健全的身心来感受生命的意义和寓于其间的无限机趣的。他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源于他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他将个体的苦难与人类的共有的苦难汇于同一调色板上,在静静的时空中倾听生命慢慢的流逝,倾听着生命因梦想而发出的悦耳音符。于是,他的散文获得了一种神性,获得了从此岸到彼岸的超越。
   命运的不可知与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史铁生散文创作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深知个体无法知道也无法反抗“上帝”和“宿命”;另方面,他又执着地认为人靠阅历,靠感悟是可以“识破”命运的。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就成了他最基本的义务。如果生命本身缺乏意义,那么为生命创造意义便成了作家的唯一选择。因为生命世界从无意义到有意义,只能以生命本身的被赋予意义作为依据。这就是以个体生命创造出既激扬闪光而又具审美意义的一种生命形式,即“无时间的本质形式”。
   余秋雨的许多散文,也体现出寻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创作倾向。只不过,史铁生是在反抗“上帝”、“宿命”的重要精神矛盾中来探求生命的价值,而余秋雨却是在人文,在历史文化中来体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在《柳侯祠》中,本无足观的中国文人的生命,却在山水间裸呈:“唯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摺中抽出,重新凝入心灵,并蔚成方圆。它们突然变得清醒形,浑然构成张力,生气勃勃,与殿阙对峙,与史官争辩,为普天皇土留下一脉余音。世代文人,由此山水而增添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于全然黯暗”。在《都江堰》里,作者与其在写江水,不如说是在彰扬一种强悍的生命:“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即便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服。••••••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正是借助这喧腾咆哮的江水,我们窥见了李冰那种既大智、大拙又大巧的独特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他的强健鲜活的生命跃动。而在《西湖梦》中,作者说西湖:“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 戾,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他还进而认为:“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统的鸿儒高土,在社会品格上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的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边得姿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埋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一方面惋惜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性的文化人格的黯淡,批判萎顿消极、躲进自然小天地中自娱自乐的生命;一方面又赞赏苏小小、白娘子等逸出传统文化圈子外的野泼泼的可爱生命,并将其生命价值与大写的“人”字联系起来思考,由此可见作品选材的独特、构思的巧妙和作品内涵的深广。类似这样以个体的生命价值为核心,从自然与文化的结合,感性与哲理的交融的层面来解读生命的佳作,在余秋雨的散文中还可举出《沙原隐泉》、《狼山脚下》、《三峡》、《苏东坡突围》、《流放者的土地》等等。
   王充闾的散文,同样十分注意对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的生存意义的探索。他“乘物以游心”,在冥 蒙无际的历史文化的某个联结点上,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大自然的浩瀚,同时以一种或欢乐或悲哀,或沉重或轻松的灵魂搏动,以丰盈充沛的自我生命去约会一个个古人,并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美学的对话中呈现出一个个真实而完整的生命。在《青山魂》里,王充闾塑造了两个李白:一个是现实存在的李白;一个是诗意存在的李白。“现实存在”的李白仍摆不脱传统士人的立德与立功的引诱,他时刻渴望着登龙们,摄魏阙,居高位,但由于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认识不足,加之有太多的诗人气质,结果只能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落得个一生坎坷,困顿穷途,壮志难酬。而“诗意存在”的李白则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李白。他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和虚伪道德,高扬“不屈己,不干人”的旗帜。他轻世肆志,荡检逾闲,不但对君主圣王没有诚惶诚恐之心,而且总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我。当然,作者更是以浓彩重墨写了李白的饮酒:“不管怎么说,佯狂痛饮总是一种排遣、一种宣泄、一种不是出路的出路,一种痛苦的选择。他要通过醉饮,来解决悠悠无尽的时空与短暂的人生、局促的活动天地之间的巨大矛盾。在他看来,醉饮就是重视生命本身,摆脱外在对于生命的羁绊,就是拥抱生命,热爱生命,充分享受生命,是生命个体意识的彻底解放与真正觉醒”。在这里,我们看到,李白是一个自我意识十分突出的人,他重视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个体生命的自我扩张。这种追求个体的自由独立的生命价值观虽然使他的一生充满着矛盾、焦灼和痛苦,甚至使他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从另方面来看,正是这种超越现实的价值观给他的诗带来了巨大的张力,使他成为一代诗仙名垂千古。这就是生命之于李白诗歌的意义。而在《寂寞濠梁》中,王充闾笔下的庄子则是一个既有精深的思想,超人的智慧,又是一个善于敞开自我生命的人。他“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他住穷闾陋巷,穿着打了补丁的“大布之衣”。靠打草鞋维持生计,“但他在精神上却是万分富有的,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将万物情趣化,生命艺术化。他把身心的自由自在看得高于一切”。这篇散文中的庄周,在濮水边上悠闲地钓鱼,一会儿与朋友惠施讨论秋水中的游鱼的快乐,一会儿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作者以娓娓道来的笔调,以一些“生活琐事”和幽默的语言故事为素材,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庄子的“诗化人生”,使读者看到一个时而“乐在濠上”,时而作“濠濮间想”的超拔不羁,既纵情适意又逍遥闲处、淡泊无求的哲人的形象,并由此感悟到一种物我两忘、客体与主体合二为一的生命境界。
   正由于对于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独立自由的尊重,所以一些散文家对于摧毁人的生命的专制主义行径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愤概。比如林非的《询问司马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穿行于司马迁的偃蹇的命运之间,感受着司马迁因宫刑而带来的巨大耻辱,同时讴歌司马迁这一颗始终追求着善良和正义的心灵。这篇散文,一方面关注着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同时向往着生命的平等和自由;一方面又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制主义统治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作者认为,这种专制主义不仅时刻在扼杀着有价值的生命,而且是培养和滋生奴性的温床。林非的这篇散文写得大气凛然,掷地有声,它不但有强烈的感情流露,具体细腻的形象刻化,又有深切的生命体验。正是这些,使人们仿佛听到了一个“思想者的澎湃心声”。
事实上,不独林非的《询问司马迁》如此,王充闾的《青山魂》、《寂寞濠梁》、《无字碑》,余秋雨的《流放者的土地》、《遥远的绝响》等,也都涉及到了专制与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生命的独立与自由的问题。可见,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任何一个认真严肃,希望生活更为美好的思想者都会有意无意地在散文中渗透进生命意识,并使个体的生命在散文中迸发出绚丽夺目的火花。
   为什么有成就的优秀散文家如此重视对生命的开掘。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因为首先,整个大千世界或人类文明的创造都是由于生命冲动所造成的,生命构成了自然世界和精神存在的理由和本质。因此,散文在描绘自然,表现社会人生时,如能注重对独特的个体存在的发掘,关注人的命运,人的生存困境,又不忽略对生命价值的探询,充分展示生命的丰富性、神秘性和复杂性,这无疑能使散文更具有穿透力和超越性。其次,按苏珊•朗格的研究,她认为生命形式和艺术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选择的一致性。生命形式具有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的特点,而艺术形式也要具备上述的元素,因此,只有把生命形式和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活的图象和有序的结构,散文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二,散文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而情感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中了、强化了的生命,是生命涡流中最为突出的浪峰。因而“如果要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一个艺术品)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自己作为一个生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必须使自己成为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
可见,散文中若有了生命的投入,并赋予生命以逻辑形式,读者就更能领悟散文中的感情,把握散文的美点。总之散文中的生命开掘,体现了散文的一种深度追求,它是使散文告别肤浅平庸,使散文更丰富多彩,更具独创性的保证。
  (待续)
  陈老师这又是个宏篇又续了一节呀.
再学习.    
  他“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他住穷闾陋巷,穿着打了补丁的“大布之衣”。靠打草鞋维持生计,“但他在精神上却是万分富有的,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将万物情趣化,生命艺术化。他把身心的自由自在看得高于一切”。      学习.  
  再学习.再支持!
  再支持!
  诗意存在”的李白则是另一番景象。这是一个“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李白。他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和虚伪道德,高扬“不屈己,不干人”的旗帜。他轻世肆志,荡检逾闲,不但对君主圣王没有诚惶诚恐之心,而且总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塑造自我。      再学习
  再学习.再支持!
  四、生命的生长性与整体性    
就生命的表现形式来说,死亡同样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谁都知道,在时间面前,人类是最弱小的,同时,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帝王将相还是一介平民,最后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一现实。因此,任何一个对生命敏感的作家,他都要涉及到生命与时间,这也是文学作品的深度之所在。另一方面,死亡还表现了人对存在的恐惧。由于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所以导致了生命的焦灼,或者对生命产生了一种哀愁一种悲悯。当然,也有一些散文家将死亡看作生命的一个环节,一个不断循环和不断生长的过程。比如鲁迅就是这样。   鲁迅在《野草•题辞》中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生命的“死亡”之所以能带来“大欢喜”,皆因生命不是在死亡中结束,而是在“腐朽”中获得新生。鲁迅笔下的“野草”,正是这一生命循环过程的形象性展示:“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腐朽”。“野草”也要“遭践踏”,也要“死亡而腐朽”。“野草”的死亡,就个体而言是生命的悲剧;但“野草”又是通过这死亡孕育了新的生命,并且因此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鲁迅说:“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可见,“野草”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生命观,即“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这样,鲁迅的“生命哲学”便不仅仅停留于生物学上的生命现象,也不局限于个体生命的消亡,而是带有“类”的概念上的生命,是一种“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
的生长循环的过程。  在生命的生长循环这一问题上,史铁生与鲁迅的精神有着共通之处。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说自己曾在地坛一连十几个小时想关于死亡的事,这样一连想了几年,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既然死亡是一个无需寻求和等待就会自然降临的节日,我们每个人大可从容不迫地“活”出精彩,活出诗意。这样,“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当“葬礼的号角”吹响时,太阳依然“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甚至当它收尽苍凉残照走下山去之际,说不定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热烈朝晖之时”。诗性的语言,传达出来的是多么深刻的生命感受,这样的生命体验使我们想起海德格尔的生命哲学。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但正是死亡使人更像人,这是人的本质。史铁生的散文不但敢于正视生的痛苦,而且总是那么坦然从容,那么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并在生与死的思考中重构生命的意义。不独如此,他还将生命过程的沉痛比喻为孩童无意间的一次离家嬉戏,但不管嬉戏多久,我们每个人总得踏上归途,总得寻找自己的“家园”,而当人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获得了一种“诗性的存在”。这便是史铁生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死亡的生命生长形式意识。   上面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生命诗性进行了一番考察,我们看到,这些散文作家在感知生命形态,探询生命的价值,感知死亡与时间的关系时,体现出了一些共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这就是生命的整体性。   生命整体性的第一个方面是生命即生活,生活即生命。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生命哲学”的一个引人瞩目之处,就是强调生活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以生活关联域为基础,一切的思想都离不开日常生活和与其相关的个体的生命。生活,丰富多彩色的个体生活构成了生命的世界,它同时也是散文取之不尽的素材。我们看到,现当代文学中那些比较优秀的散文作家,都是十分重视从生活中体现生命的结构。比如沈从文的散文,就十分注重生活与生命的联结,并通过这种联结使散文从“自为状态”上升到“自在状态”。张晓风的散文,更善于从日常的生活细节,从一些小事物、小故事、小物件的独特角度来拥抱生命和感悟生命的价值。至于刘亮程的散文,同样是日常生活的生命言说。他不独注重生活与生命的联结,而且还在生命的言说中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即生命是艺术的个体,艺术是生命的表现。因为他们意识到,文学首先是对个体生命本相的一种认识,其次才是这种人类生命意识的独特表达。因此,尊重生命,也就意味着尊重个性。生命是人的最本质、最独特、最活跃的表现形态,没有生命也就谈不上人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个性是蕴含于生命之中的。个性通过生命的形式呈现出来,而生命也依赖个性得到更充分的肯定。   生命整体性的第二个方面是生命的关联性。生命固然以个体为标识,为特征,但人的生命本身体现出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共构关系,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而整体离开了个体,也就难以成为整体了。因此,散文对生命的探询,既要尊重个体的生命,同时也要有整体的眼光和胸怀,这样散文的生命表达才能获得一种深度和广度。我们注意到,在个体生命向整体生命掘进这方面,90年代的散文家是做得相当不错的。比如在余秋雨、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充闾、林非、雷达、于坚、张锐锋、庞培、苇岸、刘亮程等的散文中,我们都能明显领略到这种整体性的生命倾向。当然,余秋雨、王充闾、林非、雷达、韩少功等作家较侧重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整体中来理解个体生命,而刘亮程、张炜则更关心“我”的个体生命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  也许我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都是人的鸣叫。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第53页    眼看着四肢被青藤绕裹,地衣长上额角。这不是死,而是生。我可以做一棵树了,扎下根须,化为了地上的一个器官。从此我的吟哦不是一己之事,也非我能左右。一个人消逝了,一棵树诞生了。生命仍在,性质却得到了转换。  ——张炜《融入野地》  很显然,在这里,刘亮程把所有的生命激情和生命梦想,都投注到这些动物、植物、昆虫上,这样“我”便与自然界的这些植物共构成一个整体;或者说,“我”与大自然合二为一,一起共享生命的和谐与快乐。正由于我与大自然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所以,在荒野中,一朵花对我微笑,“我”也对整个世界微笑,对每一朵花微笑,并用这种微笑表达对“一个弱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在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刘亮程生命言说的美,但正如摩罗所说,他的美不只在才华,它的美在于情感和灵魂所处的状态,在于他的情感及灵魂与这个世界构成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刘亮程是从整体来感悟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并在这种联系中来反思我们的生命状态。而张炜的情况也与刘亮程相似。当“我”融入野地,成为野地的一部分,尤其当“我”化为故土的一棵树,“我”与野地的整体联系也就更紧密了。从此,孤独是“另一边的概念”,从此“我”的经验和感受,也就是“树”的经验和感受。的确,当个体的生命和事物的整体性达到一种鲜活的联系时,词语也随之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诗意与活力。    (待续)  
  陈老师这又续了一节呀. 先顶起来! 再学习.  
  当个体的生命和事物的整体性达到一种鲜活的联系时,词语也随之获得了新生,获得了诗意与活力。          学习  
  再学习.  
  先顶起来! 再学习.  
  我可以做一棵树了,扎下根须,化为了地上的一个器官。从此我的吟哦不是一己之事,也非我能左右。一个人消逝了,一棵树诞生了。         学习  
  再学习.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任何一个认真严肃,希望生活更为美好的思想者都会有意无意地在散文中渗透进生命意识,并使个体的生命在散文中迸发出绚丽夺目的火花        。   学习  
  先顶起来! 再学习.  
  学习。
  先顶起来! 再学习.  
  能够抵达内心,触及灵魂,引起共鸣的散文,就是好散文。    支持,赞同!
  五、“融入”与“倾听”:体验生命的两种形式
散文在通往生命的途中,如何才能抵达“诗性”之境呢?这是我们必须进一步追问的问题。当然,通往“诗性”的路径不仅仅只有一条,比如我在上面分析过的生活即生命,生命的整体性,都有可能达到诗性,不过依我看来,抵达诗性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体验。
所谓体验,不是外在的镜子式的反映,不是自然科学的那种被动的经验认识。体验是感性个体本身的规定性,它是指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所经历的一种独特的生命历程和感情的活动,它直达人的生存的深层,具有心灵性、内在性和知觉性的特征。诚如生命哲学家齐美尔所说:“没有无内容的生命过程和生命的形式。我们在自身的生活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容,这种体验(erleben)实际上是心灵把握生命的活动。••••••生命根据包括在体验中的形式的原则来创造对象。它为世界创造了艺术、知识、宗教等对象,而这些对人都有自身的逻辑一致性和意义,独立于创造它们的生命。生命在这些形式中把自身表达出来,这些对象则是生命的审美、理智、实践或宗教的能动性的产物,它们也是生命的可理解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尽管体验在每一个人那里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体验却有其逻辑上的一致性,它的内容往往是命运、苦难、死亡,生命的意义等等;它的思维形式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创造力。换言之,体验是把人的心灵从现实生活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心灵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同时,使创作主体与文学艺术的生命关联得以强化。就散文创作来说,生命体验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穿透生活的晦暗不明的现象,并通过感悟使散文的境界得以澄明,使散文的诗意表达成为生活本质的表达。以史铁生的创作为例,他对苦难、死亡、生的意义以及差别、欲望的思考都离不开他的心灵体验,他以对宇宙人生的超常感情,以一颗经历过磨难的敏感心灵,去感知命运的无常,人生的惨痛,以及人类的困境,正是这种生命的体验与生命的梦想,使他在有限中领略到无限,在虚空中感受到实在,把生命表现得辽阔、深沉而神秘,并使其与“心之家园”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共振。
   在体验生命方面,更具说服力的例子是王充闾。在《渴望超越》中他谈到:“我深切的体会到,散文作家像小说家、戏剧家一样,同样也应该具备深切的生命体验和心灵体验,这是实现散文创作深度追求的需要,也直接关系到文学回归本体,以人为本,重视对于人的自身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可贵的是,王充闾不但有清醒明确的生命理论意识,而且通过大量的创作时间来印证自己的生命体验理论。在《一夜芳邻》这篇以勃兰特三姐妹为题的散文中,就充分体现出了王充闾的生命体验和心灵体验。作者来到了勃兰特姐妹的故居,他一遍又一遍地漫步在连结故居与教堂的小径上,觉得好象步入了19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渐渐地走进她们的绵邈无际的心灵领域,透过有限时空解读出它的无尽沧桑,又仿佛与她们一道体验着至善至美而又饱蕴酸辛的艺术人生与审美人生。他还透过临风摇曳的劲树柔枝,朦胧中仿佛看到窗上映出了几重身影,似乎三姐妹正握着纤细的羽毛笔在伏案疾书,甚至还听到一声声轻微的咳嗽声从楼上断续传来。正是这种“灵海的翻腾,生命的律动”使作者与三姐妹之间“产生了心灵的感应”:
  其实,艺术的力量说到底就是生命的力量。任何一部成功之作,都必须是一种灵魂的再现,生命的转换。勃兰特三姐妹就是把至深至博的爱意灌注于她们至柔的心灵、至弱的躯体之中,然后一一熔铸到作品中去。这种情感、意念乃至血液与灵魂的移植,是春蚕般的全身心的献祭,蜡烛似的彻底燃烧。作品完成了,作者的生命形态,生命本质便留存期间,成为一种可以感知、能够触摸到的活体。而当读者打开她们的作品时,便像是面对面地与之交谈,时时感受到她们的生命气息,在分享着生命的愉悦的同时,也充分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生命冲击。所以说,读她们的作品需要用整个心灵而不能只靠一双眼睛。
  一方面凭借生命体验和心灵体验去感悟三姐妹最深层、最神秘蕴含最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生命的形式和生命的价值;另方面在生命体验过程中也不是完全靠非理性的直觉感受,而是适度的加进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辨,包括借助女作家的书信、传记、生平展览,等等,从内在世界和外部环境两方面来追踪女作家的心路历程,探索文学天才成功的路径,以及三姐妹作品审美意义形成的深层原因和不朽的内在奥秘。这样,《一夜芳邻》自然便与那种浮光掠影、罗列名胜古迹的所谓“游记散文”不可同日而语,而具有直观性和超越性的形而上的特点,难怪作者本人在写出《一夜芳邻》后,深有感触地说:“对于一个作家,如果说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是根基,是泥土;那么,形而上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便是它所绽放的两枝绚丽之花”。
   需要指出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散文作家注重了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体验。比如林非的《浩气长存》,一开篇就投入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作者说在遥远的少年时代,朗读着荆轲的故事和吟咏着“易水寒”的悲怆曲调,“心中竟燃烧起一团熊熊的火焰,还立即向全身蔓延开来,灼热的血液似乎要沸腾起来,无法再安静地作在方凳上,双手抚摸着滚烫的胸膛,竟霍地站立起来,绕着桌子缓慢地移动着脚步,还默默地昂起头颅,愤怒地睁着双眼,就像自己变成了不畏强暴和视死如归的壮士”。在《询问司马迁》中,作者也是一开始就写道:“曾经有过多少难忘的瞬间,沉思冥想的猜测着司马迁
偃蹇的命运,痛悼着他灾难的遭遇。有时在晨曦缤纷的旷野里,有时在噪音喧嚣的城市中,这位比我年轻十来岁的哲人,好象就站立在自己的身旁。我充满兴趣地向他提出数不清的命题,等待着听到他睿智的答案,他就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许多使我困惑的疑问”。林非主张散文中要有“我”,要有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以上两篇作品包括他的《汨罗江边》等篇,都可视为他的散文理论的实践。由于有生命体验和心灵体验,因而读着这些作品,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感到有一股浩烈之气,一阵来自历史深处的悲风扑面而来,从而受到极大的思想和心灵的撼动。同样的原因,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打动了那么多人,这其中当然有文化的思考,作品中的故事性、作家的虚构想象和睿智,以及叙述的洒脱和文字表达上的优美等原因,但同样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余秋雨那些最优秀的散文,比如《这里真安静》、《一个王朝的背影》、《道士塔》、《流放者的土地》等等,都灌注了他丰盈的生命激情和心灵体验。关于余秋雨散文中的生命问题,我们在上面已有过较详细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史铁生、王充闾、林非、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加深了我们对生命体验的理解。即是说,生命体验不仅具有直观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特征,生命体验也不仅是一种心灵的感悟,生命体验还需要“融入”与“倾听”。融入是指从外部返回生命本身,也是一种外在世界的心灵化、内敛化过程。融入是人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大自然中“融入”,在融入中获得生命的内在节律,获得一种带有灵性和“神喻”意味的神秘性体验。以张承志为例,他的“融入”往往是在“静夜”,是面对浓重而神秘的黑夜时融入。在《静夜功课》这篇散文中,作者用肌肤去触摸黑暗,用灵魂去沟通世界,在静谧孤寂中化入冥冥,于是,“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驱,已经溶在这暗寂中了”。是的,这就是生命的“融入”。由于这“融入”,张承志的生命体验在“瞬间”直达生命的本体和世界的本原,并获得了一种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这是张承志,自然也是史铁生、张炜、刘亮程等散文作家体验生命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的散文逼近“诗性”,并使这种“诗性”有一种大沉甸甸的感觉的艺术方式。应该承认,这种通过“融入”使激情生命获得一种诗意呈现的方式,在以往的散文中是极少见到的。
   与“融入”密切相连、互为表征的,就是“倾听”。倾听是生命体验的另一种方式,它是个体生命把握人生意义和感受宇宙自然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功能。在我国古代,庄子曾有倾听“天籁”的爱好。在德国浪漫哲学尤其在海德格尔那里,也格外强调倾听。不过海氏贬低观看,强调凝神静思的倾听,主要是要人们倾听诗人的诉说,通过超验的沉思即倾听体悟神灵的话语,并以此抵抗现代的工业文明。而对于散文创作来说,倾听主要是使散文家更贴近生活的内核,使散文的生命表达更加真实和远离功利,更能够体现出生命的审美化。比如张炜,当他“融入”野地之后,“我”凝视着大地的远方,静静倾听万物的吟唱和大地的心音。当然,“我”也倾听自己的内心,倾听神灵的对话,于是,在倾听中,“我”摆脱了生命的寂寞,体验到孤独的苍凉的美。在倾听中,“我”还感受到语言的活泼坚硬和力量,它们洒落在野地上,潜藏于万物间,就等着人们去寻觅与发掘。同样,正是在倾听中,“我”学会了谦让、理解、爱与宽容。质言之,通过倾听,“我”更加关切人的存在的意义,对艺术的追求也更加虔诚和执着。在这里,张炜对于生命的倾听正是为了忠实于生命的本体感觉,为了突出生命的心灵化体验。的确,正是倾听,使张炜的这篇散文闪烁着诗意的光辉,使他的灵魂真正“融入”了故土,使他的生命在作品中活泼泼地跳跃••••••总之,生命的倾听,使《融入野地》成为当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美文”。
   对于一个有理想和文学追求的作家来说,深度永远是一种渴望,一种对自我的超越。文学包括散文的深度来自作家的信仰,思想的深度广度,也来自作家的生命意识。一个作家可能没有信仰,可能思想还不够阔大深邃,可能他的艺术创造还不够完美,但只要他执着于生命,并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融入,去倾听生命,那么,他的作品也就具有一种诗性,具有一种能够打动人、滋润人的思想艺术营养。特别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由于它是一种最能体现作家主体的文体,由于它对真实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更由于它是一种最贴近心灵的自由自在的言说。因此,散文更需要灌注进生命的液汁、生命的元素,散文惟有包含着大量生命的活性元素,并夹带着毛茸茸的来自生活的真切感受,散文才能成为雷达所说的“活文”。关于生命意识与体验之于散文创作的意义,事实上不用我多加阐发,我们只要用心细读沈从文、史铁生、余秋雨、王充闾、林非、张晓风、张承志、张炜、刘亮程等的作品,相信不难找到明确的答案。
  对于一个有理想和文学追求的作家来说,深度永远是一种渴望,一种对自我的超越。文学包括散文的深度来自作家的信仰,思想的深度广度,也来自作家的生命意识。一个作家可能没有信仰,可能思想还不够阔大深邃,可能他的艺术创造还不够完美,但只要他执着于生命,并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融入,去倾听生命,那么,他的作品也就具有一种诗性,具有一种能够打动人、滋润人的思想艺术营养。    精采之论    
  陈老师这又续了一节呀. 先顶起来! 再学习.  
  对于一个有理想和文学追求的作家来说,深度永远是一种渴望,一种对自我的超越。文学包括散文的深度来自作家的信仰,思想的深度广度,也来自作家的生命意识。一个作家可能没有信仰,可能思想还不够阔大深邃,可能他的艺术创造还不够完美,但只要他执着于生命,并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融入,去倾听生命,那么,他的作品也就具有一种诗性,具有一种能够打动人、滋润人的思想艺术营养。      学习.受益.  
  其实听过管道故事的人应该都知道的。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月薪过万,但是你得起早贪黑的工作,而且越往后越辛苦。第二份工作,第一个月收入800,很辛苦,第二个月1600,也很辛苦,第三个月3200,有点辛苦,第四个月6400,比较轻松。依次类推。那么让你选择,你选哪个?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聪明人一眼就知道该怎么选择。很多人觉得放弃月入过万的生意不做,有点太狠了,其实一点都不狠,放弃捷易通的目的没有别的,只是为了干一份更好的事业——淘福啦。那么淘福啦到底是什么?接下来尽量让没接触过的人能理解的方式给大家讲讲。    1.举个例子,一件产品,出厂价10元,到批发市场的价格就是20元,到超市商场的价格就是30元,再去掉商场店铺的租金,装修费用,员工工资,有的还有广告费用,就得变成40元,那么当消费者购买的时候,估计就得花50元。也就是说,很可能你花50元才买到了价值10元的东西。那中间的40元利润哪去了?淘福啦,就是这样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把原厂生产的产品通过淘福啦这个平台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省去了若干的环节,把中间节省下来的40元分给了我们这样的代消商(注:ABC模式,Agents代理商,Business商家,Consumer消费者、简称“代消商”)。    做淘宝是单打独斗的事业,做淘福啦是团队的事业,这是最吸引人的一点,在淘宝上,同行就可以说是敌人,但是淘福啦,你推荐的伙伴,大家绝对会去帮助而不会去抢,这就是把团队人的利益绑在一起了。做淘宝的时候,交流最多的都是我的那些徒弟,仅从在网上求知这个角度讲,我感觉我的进步十分有限或者说我进步的速度非常慢,但是淘福啦这个团队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都会帮助你,很多都是我非常崇拜的,跟他们在一起,可以学到更多,成长的更快。[table][tr][td][/td][/tr][tr][td=2,1]人活着肯定是要消费的,淘福啦只是给你提供一个消费的平台而已,今天不在淘福啦消费你在别的地方也一样要消费。在别的地方你买东西你能得到什么?买个手机送个手机链么?淘福啦不一样,在淘福啦上消费每件产品都有对应的福分,消费够一定福分,就由消费者的身份免费转换成经营者,也就是代消商,你就拥有了商城所有产品的经营权,就有了自己的福码,同时你拥有了一个属于你个人的大型网上超市。比你后进来的人,他消费多少福分你就能得到多少福分,不管是你推荐还是团队的伙伴推荐的,只要比你后成为代消商的,他终身在淘福啦上消费的福分,你都会得到。      [/td][/tr][/table]很多人都觉得淘宝比淘福啦名气大多了。是的,这点必须承认、但是想问的是,知道什么是先机么?淘宝03年上市的时候怎么不进呢?现在淘宝名气大了、你想开淘宝了,那你知不知道,如果你去百度搜索开网店有关的事儿,很可能会被误导去卖虚拟充值软件了。如果想开实物店,那么货源、物流、库存、拍照、PS、信誉、好评、浏览量、成交量、消保1000元、旺铺每天1元、直通车按点击付费。我想问的是,这些你哪个行?好,就算你都行,那么,你搜索一件宝贝,带有商城标志的肯定排在前面,你有自己的实体店铺么?通过工商局注册了么?加入商城后需要缴纳更多更高的费用。你都知道么?你能承担得起这些费用吗?还没搞清楚怎么赚钱就要大量的烧钱。还有一点,想做好淘宝,需要了解学习的知识真的太多太多了。你想凭借个人本事去研究,估计没等你研究明白什么呢,你自己就先放弃了、要么花钱去学习,学来你就能赚钱吗?而在淘福啦什么都是免费的。如果你真的可以坚持,那么我敢说,你做淘福啦,肯定能赚到的更多,选择不同,结果是不一样的!    其实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惯,也是致命的缺点,中国人大多数都不喜欢自己去研究,去实践,去证明一件事物,他们都喜欢先看看别人能否做好,别人能做好,他再去做! 这难道不可悲么?商机不常有,先机更不常有!!!!!!    [b][color=red]联系QQ:[/color][/b]  团队网站: [url=][/url]。  [flash][/flash][url=/v/98T2pvlit_Q/v.swf]/v/98T2pvlit_Q/v.swf[/url]
  再学习.  
  读陈老师作品也需要用整个心灵而不能只靠一双眼睛.
  “对于一个作家,如果说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是根基,是泥土;那么,形而上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便是它所绽放的两枝绚丽之花”。   
  “对于一个作家,如果说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是根基,是泥土;那么,形而上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便是它所绽放的两枝绚丽之花”。   
  品读。学习!
  再学习.  
  拜读,学习!
  一个作家可能没有信仰,可能思想还不够阔大深邃,可能他的艺术创造还不够完美,但只要他执着于生命,并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去融入,去倾听生命,那么,他的作品也就具有一种诗性,具有一种能够打动人、滋润人的思想艺术营养。         学习.受益.  
  @陈剑晖
老师晚上好,前几节课我在老师的课堂上对于《背影》、《目送》、《离别》的解读中学习到了散文解读“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对比分析手法,恰逢我在读《中国散文精品》一书时,读到了马瑞芳先生写的《高兰先生》,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藤野先生》一文。于是,我根据老师您在课堂上讲授的方法对这两个文本进行了简短的分析,发现两者的确存在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只是囿于时间问题,评论尚未完成,不敢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
  窃以为,生命诗性可,文体诗性就值得商榷了。问好剑晖,夏安!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滑稽列传文言知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