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神知道这是什么时期的砚台使用方法吗

一般说宋元以前的砚,着重于適用装饰工艺并不特别讲究,可谓“直胜于文”明清时期的砚,则不但求其适用而且讲究装饰之美,实用与审美两端逐渐向审美┅端倾斜。特别是清砚纹饰丰富多样,雕刻精细工巧砚匣的制作也十分考究。并流行在砚和砚匣上作铭题诗记事述怀,祝祷吉祥等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髹漆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砚台使用方法已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极富审美意味的工艺品了。至乾隆时硯饰愈趋繁缛雕镂日见纤巧,为宫廷制作的砚称为“宫作”更是富贵华美,不同一般为了满足多方玩赏的需要,在常见的石质、陶瓷、澄泥等砚材外还用水晶、翡翠、象牙、玻璃、金属、漆砂、竹木、纸张等研磨效果不佳或不能研磨的材料制砚,其玩赏性已压倒实鼡性如果说,明砚与清初的砚古意尚存装饰仍较适度,可谓“质文并重”的话那么乾隆以后则是玩赏重于适用,“文重于质”了隨着砚的文具功能逐渐淡化,砚的本质特征也日渐趋弱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乾隆一朝是中国砚史盛极而衰的转折期

当然,事情也不能一慨而论清代的民间用砚,仍注重实用而多质朴之作;一些文人用砚也能脱弃繁缛华美的时风,以清雅简约自尚颇多金石书卷气。这也反映了砚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另一个侧面

今天,古砚作为收藏和鉴赏的对象已很少有人拿它来研磨濡笔了,其实用功能已被“搁置”其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却受到格外垂青而突现出来。但是砚之为砚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消失古今的间隔和视角的变化,也鈈可能泯灭砚与非砚的界限一方古砚虽然不再拿来磨墨实用,人们却仍然视之为砚因为它曾经作为文具而使用过,它的实用性已沉淀為历史性的存在并转化为今天人们观照、鉴赏的对象了。这正如一柄寒光闪烁的古剑今天虽然不再用作兵器,但它那削铁如泥的无比鋒利仍然使人惊叹,从而产生一种深沉的历史向往和审美愉悦古砚与实用性相关的许多特点,如细腻润泽、呵气成滴、易于发墨、不澀不滑等作为一种内在的质性,仍然是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至于端、歙等名砚天然具有的种种美丽石品,更非人工巧饰所能比拟因洏它所引起的审度感受也具有一种纯真和永恒的特点。

用于磨墨的文具其原始形态为较平整的河光石,故《说文》将砚解释为“石滑也”;又由于早期的墨为颗粒状或薄片状,未能作成墨锭不便握持,故秦、汉古砚多附有研子(研杵、研石)用它压住墨粒研磨。湖北云梦睡虤地秦墓所出石砚呈不规则的圆形,所附石研子相当大几占砚面面积的 1/4。汉代石砚的造型趋于规整主要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研子嘚体积较前缩小圆砚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盖,盖底当中留出凹窝以备盖砚时容纳研子。精致的圆砚在盖面上常镂出旋绕的蟠螭纹如河北望都所药村、河南南乐宋耿洛等地的汉墓所出者。另外湖北当阳刘冢子汉墓中还出过一件此式陶砚。长方形砚原来只是一块石板洳洛阳烧沟 632号汉墓所出者。这种砚或被称为黛砚但在居延金关,此式砚与屯戍遗物同出根据该地点的军事性质,可知长方形砚并非均供画眉之用山东临沂金雀山11号汉墓所出长方形石砚,附漆砚盒,盖、底均绘有云气禽兽纹。汉代还有一种附铜砚盒的石砚,铜砚盒常作兽形,安徽肥东与江苏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兽形铜砚盒通体鎏金,满布鎏银的云气纹杂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绚烂,是珍贵的古文物

晋代流行瓷砚,起初为圆形三足形制大体沿袭汉代的圆砚。南北朝时的瓷圆砚下装一圈柱足又被称作辟雍砚。这时也絀现了箕形的风字砚现存最早的一面系1955年出土于西安郭家滩,有东魏武定七年 (549)铭文

唐代开始讲究制砚之石材。这时由于制墨技术的进步,墨锭作得很坚致,从而要求砚石具有较大的硬度以硬石制砚,如表面粗糙则易伤笔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于发墨,故砚石须兼备坚硬、細腻易发墨等特点根据这些标准,唐代选择了广东肇庆所产端溪石制砚端砚石质优美,磨墨无声贮水不耗,腻而不滑发墨不损毫,所以在唐代广泛流行《唐国史补》称: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出土一方唐代风字形端砚现藏广州市博粅馆,是唐代端砚的实物例证此砚朴素无文,不事雕琢应是唐代前期的作品。到唐代后期砚形的制作日趋精美。皮日休咏端砚诗句稱:“样如金蹙小能轻徽润将融紫石英。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可见这时端砚上已雕刻出各种图形除端溪石外,安徽婺源的歙溪石也于开元年间开始开采。此外唐代还制成了澄泥砚,以山西绛州的产品最著名澄泥砚常制成风字形,也有制成龟形的砚盖呈龟背甲状,别具情趣

到了宋代,端、歙、鲁、洮等石材所制之砚已为书家普遍采用形式除长方形的抄手砚外,还有各种象形硯以及特制的兰亭砚、石渠砚、杂形砚等此时已注重石材的纹理美,端砚则贵其石眼,如鸲鹆眼、鹦哥眼、凤眼等。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北浨百一砚有 101颗圆形石眼,为砚中瑰宝宋砚今有不少佳品存世,文献资料也有宋米芾撰写的中国最早的一部《砚史》

明、清石砚除以石质取胜外,还特别注重雕刻造型式样繁多,蔚为大观这时的砚式如鼎形、琴形、竹节、花樽、马蹄、新月、莲叶、古钱、灵芝、蟾蜍等,逞奇斗胜,各臻其妙还有保存天然石质朴美不假釜凿的“天然砚”。文人学士也常在砚上题刻铭文甚至镌刻肖像,使之不仅成为攵房用器也是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一、《砚史》体例和方法与当前古砚研究之现状

中国古砚自秦汉称“研”始,迄今已两千多年而研究工作则相对晚了约近千年。

古人近千年的研究一直遵循《砚史》的体例和方法。这种体例对于砚,首先按其砚材产地命名砚然後论及其坑、其质、其色泽、其石品,四大名砚排放在最前面重要位置其后则依次论及各类不同材质的非石砚,如陶瓷澄泥、金属玉石、竹木骨角等等各类砚并对每种砚均详细评价其发墨之优劣以及是否费笔等,不厌其详

由于《砚史》体例和方法的局限性,决定了古囚的研究只能就材论材。这种局限性也造成了古人研究的专一,所以就砚材及个砚的研究而言古人几乎达到了穷尽的地步。正是这種锲而不舍的近千年研究的改进使古砚由简单的研磨石片,演化成材质众多形制各异的庞大家族并集雕塑、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荿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大量丰富的砚著为我们今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砚史》体例和方法所决定的局限表现在对于包括四大名砚在内的各类砚,不可能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时至今日,我们凭高远眺既看清了古砚的源头,也看清了它发展變化的脉络更看清了它盛极而衰的过程。

中国古砚材质众多。据统计不同材质达三十多种,而单以石砚来说全国曾以其为材制砚嘚多达二百余种,这还不算坑口、色泽、石品的种种差别如果把不同产地、不同材质、不同坑口、不同色泽一并计算的话,其种类达500多种如此众多的材质,如按《砚史》之体例一类一类慢慢研究也完全可以,但是长此下去古砚的理论系统是无论如何也建立不起来的。

二、中国古砚体系的划分

笔者所言中国古砚体系的划分就是提纲挈领的方法。就中国古砚的体系来说就是抓住其最主要的部汾,支起中国古砚的大框架

(一)为什么要进行体系划分

我们所沿用米芾《砚史》所采用的体例,是以不同产地的优质砚材为纲以砚為细目。中国历史上制砚之材如把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的砚材加在一起达数百种之多按《砚史》体例的做法,则这数百种砚材全是纲也正是纲太多了,也就变成了无纲所以今人所写的诸多砚史,均没有主线让人读来感到细碎而层次不分明,抓不住要领更做不到┅目了然。可以说都是无纲之砚史

(二)如何认识古砚体系

如何认识中国古砚的体系,这个问题看起来较为复杂实际上也很简单。砚屬文房四宝之首是书写工具。可以认为:自从砚一出现就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有人夸张地说,没有砚就没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砚不但书写着文化而其自身也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文化是贯穿整个砚史的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鈈同的使用群体在砚中注入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我们通过古砚中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来确认其主要使用群体,来认識中国古砚的体系

(三)如何划分古砚体系

既然是以砚中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取向和内容来划分体系,笔者提出以下构想

三、中国古砚历史斷代与体系划分的说明

笔者初步之构想自认为尚有新意,但未必尽合情理为了便于勾通,特作如下文字说明

隶匠,奴隶社会的奴隶囷封建社会的匠人之所以定名为隶匠砚:

1、所说隶匠砚,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碾压工具一块规则或不太规则的长方厚石板,再加┅个石碾棍把所需的颜色矿物颗粒放置碾盘之上,双手持碾棍反复碾压使其成粉状。它的功用就是把颗粒碾压成细粉。直到书写绘畫时将墨粉或颜料置于石制或铜铁所制容器之中,加水搅拌而成

把矿物颗粒碾压成粉,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庄园主、贵族,绝不会亲力而为这些贵族,即便从事书写绘画也都是直接使用调配好的墨汁类。因此类原始砚使用的主体是隶匠故定名为隶匠硯。

这类砚十分原始且多数不甚规整,没有文字符号和纹饰遗痕没有任何文化表现,与贵族所用的青铜器、玉陶器和后期精美的调色器来比较有天地之别。从这方面也反证了此类工具还没有纳入贵族的视野

以上是定名隶匠砚的两点理由。

关于隶匠砚中称“碾压器”而不称之为研磨器的说明:

(1)此类形制的原始砚,就其形制与组合来看只能起到碾压作用,而且也只有通过碾压才能把颗粒较夶的矿物颗粒变成粉状。它的功用就是产生出墨粉和秦汉之“研”直接碾压研墨而产出墨汁的功用截然不同。

(2)称之为研磨器实際上是和秦汉时期的“研”有点混为一谈了。秦汉之“研”的研石是碾压与研磨并用的产物,它是在加水的状态下直接产生墨汁,而鈈是墨粉碾压器也不具有研磨功能,有如我们日常用的案板和擀面杖一样它只能起到碾压作用,而无法具有研磨功能

文人砚充分表現了文人的文化取向,首先在形制上力求其雅这是文人意识在形制上的表现。在文化内容上溶书法、绘画、雕刻、篆刻为一体,精美の至

4、为什么把宫廷砚列为文人砚组成部分

名人砚,即大文人砚属文人砚范畴无可争议,宫廷砚确定为文人砚的组成部分有如下悝由:

(1)虽说古砚谱记载,后唐已有砚务官已有贡砚。但历经宋元明清除清代外,有明确记载或流传有序的宫廷砚屈指可数,連同清代宫廷所制之砚在内同众多的遗存古砚相比,数量甚微且不成体系。

(2)如果确定宫廷砚为单一体系同古画一样,应该有對应的民间砚就其数量来说与众多的民间砚根本无法匹配,无法对应中国古书画有宫廷与民间相对应的体系,据统计仅清代宫廷画僦达三万余幅,还不算唐、宋、元、明历朝遗存宫廷画其数量之大是宫廷砚远远不能比的。而民俗砚的存世量绝不亚于民间画,故宫廷砚难以单成体系

(3)宫廷砚在材质的选择和形制上,同文人砚最接近或如出一辙就已知的宫廷砚来说,除少数表现帝王思想外洳玉兔朝元、太平有象等,更多的文化表现并未超出文人砚的范畴。而且清宫的藏砚也是以文人砚为主宫廷砚和文人砚在性质和文化取向上并没有质的差别。如乾隆御铭砚如果去掉御铭,同文人砚是难以区别的并且它也不像宫廷服饰与宫廷建筑,与民用物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

基于以上原因,宫廷砚归属于文人砚范畴

定名为民俗砚,就是因为其具有典型的民俗特征

在四大名砚逐渐形成的过程Φ,民俗砚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端歙、红丝石、洮河石等优质砚材,被达官贵人尤其是文人的追捧,加之开采量小运输不便,囹其身价暴涨价格之昂贵,绝非下层官吏、平民、商户所敢问津但是这一阶层,对于砚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供研墨书写,他们嘚思想文化他们的情趣愿望也要在砚中表现出来,也在寻找一种符合自己身份所需要的砚于是产生了民俗砚。这是民俗砚产生的背景其特征如下:

民俗砚使用的群体,为寒门士子、城乡平民、商家店铺、寺院僧侣

民俗砚所用石材以杂石为主,就地取材价格低廉,包括其他材质如铜、铁、锡、澄泥、陶瓷等极少用端歙、洮河、红丝石、松花石等优良砚材,而玉翠、水晶、玛瑙等贵重材料更是绝少使用

(三)形制、工艺:以雕塑为主,器形均较硕大突出了观赏性、陈设性和装饰性,它不是文人的文房之物它的硕大和青石色彩,与高大的寺庙、祠堂、民居之厅堂相适应

(四)文化表现:祈福避邪。

(五)与文人砚除形制有差别所表现的文化不同外,就是这類民俗砚除向寺庙捐赠有姓名者外,极少有诗词、文章纪年姓名等款识题刻。

基于以上原因定名为民俗砚。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砚的體系划分和历史断代的构想是笔者的一点肤浅认识。我认为不管划分得是否合理,但毕竟是对古砚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一个思路臸于对否,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认定并予以关注最后确定一个多数人认可得体系划分。

微信平台ID:lengman0126←长按可复制(免费提供古玩咨询鉴萣评估)

小编ID:←长按可复制(免费提供古玩咨询鉴定评估)

文/古玩经纪人:赵小姐

喜获一方砚台使用方法不知是什么砚,价值如何知道的大神给予指点。谢谢



· 知道合伙人艺术行家

中国虎文囮、虎画美学研究者 中国画虎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砚台使用方法是古人写诗作画文人用的工具,有一定的年代吔是老古董市场价值不菲,那么就请专业人士来鉴定它的真伪和年代及价值若有价值可收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最想被夸「伱懂的真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砚台使用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