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立碑有什么讲究,碑底下放零钱对吗

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记乡卫生院院长刘易--中华网--新闻中心
最新消息:
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记乡卫生院院长刘易
16:41:42  
【】【】【】【
  新华网西安5月10日电题: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记延安宝塔区贯屯乡卫生院院长刘易  新华网“新华视点”记者张严平、刘书云  他是在日夜里12点,从一座没有护栏的桥上摔下深沟去的,这一天他一直骑着摩托车在山里出诊。  人们记得,一天里他只吃了一包方便面和两个酸菜包子;那一晚他本可以留宿在乡亲家,可他惦记着第二天要上报的全乡合作医疗表,谢绝了老乡的挽留,蹬车上路。  这是大山里最黑最冷的午夜,在距离卫生院仅仅还有不到2里路的桥上,他竟永远地去了……  噩耗传开,几千山里人痛断肝肠,一路哭喊着涌向桥头:“咱贯屯人咋就这么没福气,这么一个好医生没留住啊……”  寒风裹着凄厉的呼叫在山野间回荡,大山以它无言的怆痛铭记下一个年轻而高尚的生命。他——就是延安宝塔区贯屯乡卫生院年仅33岁的院长刘易。  16张地图,两句承诺,一个电话号码,他让卫生院走进农民的心窝窝  走进大山,我们来到他的世界。  刘易是日上任贯屯乡卫生院院长的。3天前,当区卫生局长征求他意见时,贯屯在他脑子里还是一个遥远冷僻的地方,而这一年31岁的他已经是宝塔区姚店中心卫生院优秀的外科医生。  贯屯距离延安70多公里,是全区最远的一个乡,山大沟深,地偏人穷,被称为延安的“阿里”。乡里上世纪70年代就建了卫生院,可没个上心的人,除了卖点药以外,所有医疗防保业务都开展不起来,连最基本的打点滴也做不了。年复一年,卫生院只剩下个名,几孔窑洞破败不堪,院子里荒草长得没膝高。农民们只得小病忍着,大病扛着,而城里的大医院是要筹借很多钱才能去的。  “贯屯5000多农民能去哪儿看病啊?!”卫生局长的一句苦叹,让刘易最终铁了心。  行前,父亲问他:“娃啊,贯屯那么小,那么穷,你不觉得委屈吗?”他说:“贯屯虽小,娃也很小,我一定要在贯屯把白衣战士的形象树立起来!”  刘易上任了。当他终于置身于大山中,望着重重叠叠的山峰,想着山后面的一个个村子、一户户人家,真正体会到山里的农民看病有多难;当他第一次看到来买药的山里人抱着半个脸盆大的包包,打开一层又一层,最后拿出的是一卷零毛零块的票票时,他深切懂得了生病对于农民有多么沉重。他对卫生院的职工说:“人要做事,事在人为。我们要送医上门,让卫生院走进农民的心窝窝!”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两个字——出诊。  山里冬天的风硬得像刀割,刘易带上两名职工一头钻进寒风中。他们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拜访,每一个村有多少户,每一户多少人,家在什么位置,户主叫什么名字……一一登记在册,晚上,他再根据白天的记录绘出图纸。就这样,他们跑完了贯屯乡15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访问了全乡的1038户人家。  一个月后,刘易在办公室挂出了一张他自己手绘的全乡各村各户的分布总图和15张每一个行政村的分图。在这些图里,他注明了每个村的具体位置以及每户人家在村里的居住位置,并按进村先后顺序编了序号,对家里有7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的老人、孕产妇、乡医和村干部的住户都做了特殊标记。从卫生院出发到哪个村、哪户人家怎么走、需要多长时间到达,看着这些图便一目了然。  之后,刘易又拎着灰桶,把卫生院的接诊电话号码刷到了全乡公路边上所有能写字的墙上,并挨家挨户发放了“医疗联系卡”。他向乡亲们承诺:贯屯乡卫生院8小时上班,24小时出诊,保证随叫随到。  卫生院里面也在发生变化,荒草除了,窑洞整了,新开了门诊室、治疗室、手术室、产房和两间病房,药品的价格全部下调。  农民们惊奇了,几十年里从没见过卫生院有这动静。过去山里人有句老话:“医生门前过,请往家里坐一坐。”在他们眼里,医生是这个世界上最善最亲的人。眼下,这个新来的娃娃院长的承诺可都是真的?山里人重看不重听,他们将信将疑。  那一天,贯屯乡最高的杜家山村有一位老人发病,村里人无奈之下试着给卫生院拨了电话,刘易放下电话就往村里赶,十几里的山路赶得人喘不过气。一位开三轮车的青年农民路过卫生院,得知刘易去了杜家山,吃了一惊。这个小伙子对新来的院长一直不抱希望,眼前,他感动了,轰大油门一路追去,谎说正想去杜家山办事,硬把刘易拽上了车。 只有四五十人的小村子,竟有30多口人迎候在村头,得知来人就是卫生院院长时,他们几乎不敢相信,簇拥着他就像簇拥着久别的亲人。刘易的眼睛湿了。他在山上呆了4个多小时,给那位老人看完病后,一直被众人包围着,这个问腰腿痛怎么办,那个问头晕眼花能不能治。下山时,乡亲们把他送出半山腰。  又一天,宋家沟村的一位叫李富强的农民腿部受重伤,被人抬进卫生院。刘易仔细为他查伤治疗,得知他担心交不上药钱,便安慰他:“不要紧,没钱药费先欠着,我个人给你垫上一部分。”李富强住院7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刘易一天三顿为他端饭端水,每天用便盆为他接尿倒尿,用肩膀架着他上厕所大便。这个断了骨头都没落一滴泪的山里汉子,面对刘易的温情,几次热泪长流。  这两桩事口口相传,成了山里的头号新闻。上卫生院看病、打电话求诊的人一天天多起来,这一年贯屯乡卫生院接诊病人由原来的600多人次,上升到了2800多人次。卫生院就像春天里的一颗种子,在这片大山里农民的心中破土发芽……  “半夜叫,半夜到;‘鸡叫’叫,‘鸡叫’到”,他把温暖带到每一个病人的身旁  刘易到贯屯乡3个月后,一次进城开会回到家对妻子白海燕说:“海燕,跟你商量件事。我们卫生院太穷了,我想用咱家的钱买辆摩托车下乡出诊用。” 海燕害怕了:“人家都说‘骑摩托是骑老虎’,贯屯山高沟深,路不好走,万一出事怎么办?” “海燕,你不知道贯屯的乡亲们有多可怜,他们小病拖,大病扛,有的村离卫生院30多里路,我骑自行车太慢,心里着急啊!”  妻子同意了。她是姚店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妇科医生,从谈恋爱到成家一直与刘易在同一个单位,她了解在丈夫的心里没有什么比病人更重要。 刘易买回了一辆价值5000元的摩托车,用铁皮做了一块写有“急救”二字的牌子挂在车前。从此,贯屯乡老百姓有了自己的“救护车”。 人们无法说清刘易骑着这辆摩托车究竟出过多少趟诊,跑过多少里路,他留下的是无数让山里人暖着心窝的记忆。  在龙湾村,我们见到了70岁的老婆婆钟桂花,提起刘易,老人落泪了。2005年9月,老人上山摘苹果,不慎摔了一跤,致使半身不遂,下不了炕,也认不清人了。家人把电话打到卫生院,刘易骑着摩托赶来,检查后,决定用中草药为老人治疗。他开了方子,把药送来,亲手为老人熬了第一锅药,之后每吃完3天,他就来为老人做一次检查,把方子调整一次。每一次来时,他都会把自己的手放进老人的手里,让她长久地握着,观察老人的病情是不是好一些,当感觉老人握他的手越来越有力气了,他便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地笑。  4个月后,老人的身体奇迹般地康复,能下地走路,脑子也清楚了,还能做些轻微的家务活。她拉着刘易的手说:“娃娃,你的大恩大德我下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啊!”刘易慌了:“大娘,快别这样说,看到你站起来,看到你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老人回忆着,慢慢走到院子里,望着通向村头的路,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娃娃,好娃娃……”  在这个村,我们还听到一件事。一天清晨,农民白安云刚刚一岁多的女娃娃突然发高烧,抱到卫生院时已经昏迷。刘易放下刚端起的饭碗,火速抢救,用冰块和酒精轮番为孩子降温,直忙到深夜。看到孩子的病情还未稳定,他便日夜守候在病床边,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孩子终于得救了。白安云的家人流着泪说:“女娃这条命是刘院长给的。”  在史家湾村,我们见到82岁的任凤鸣老汉。他盘腿坐在炕上,还没开口,眼圈红了。他老伴说,老汉一直肺气肿,厉害时喘不上气来。那年去卫生院,刘易给他看完病,又用摩托车把他送回家,告诉他,你年纪大了,以后不要往卫生院跑了,不舒服就打个电话来。从此,不论啥时辰,只要老汉一犯病,电话一打,刘易就到。挂点滴时,他总要守上一个多小时,直看到老汉没什么问题,才会离开。这位一辈子连贯屯乡都没有出去过一步的老汉抹着泪讲:“刘易娃娃病治得好,钱也不多收,连咱一口饭都没吃过。好人哪,好人!”  农民们说,刘易是半夜叫,半夜到;“鸡叫”叫,“鸡叫”到,他为百姓做下的善事多得就像夜里的星星。  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冬夜,摩托车骑不成,刘易带着一名职工徒步在雪地里走了10多里,去刘胜沟村为一位妇女接生。  一个冬天,一位老汉来卫生院看病,刘易要给他做检查,他怎么也不肯,说自己身上脏。刘易拉着他的手告诉他,只有检查了才能下药。他把老汉扶上床,做了仔细检查,开了药,一直把老人送出大门外。老汉一路掉泪,对人说:“这娃娃不嫌弃咱哪!”  2005年初,政府的合作医疗政策下来后,为了让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它,刘易利用晚上的时间,跑遍全乡每一个村子,向农民讲解合作医疗的好处和参加的办法,当年全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70%以上。  在贯屯乡卫生院,我们看到了一张刘易生前填写的“个人情况一览表”,里面有这样两栏字——座右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职业宣言:艰苦奋斗,努力工作,热心奉献,服务民众。  刘易做到了。他以自己短暂的一生,温暖了这片大山里每一个需要他的人。  他的眼里有的是农民的疾苦,而绝不是“赚钱”!他因此成为幸福的人  采访中常听到一句话:“刘易是个过光景的人。”最初我们不太理解,后来,懂了。 国家每年拨给乡卫生院的经费只是正式职工的人头费,其他所有费用都要靠自己去挣。刘易本也可以像时下某些人一样,把人人离不开的医院办成个“暴利”之地,或者至少弄个日子舒舒服服。 然而,刘易的眼睛是一个真正的医生的眼睛,他的眼里有的只是病人,只是农民的疾苦,而绝不是“赚钱”! 卫生院要发展,怎么办?他只有苦自己,省自己。他知道,只有自己苦了,省了,农民身上的担子才能轻些,再轻些。 上任之初,卫生院整修时新添的设备都是他从四处“淘”来的。他通过熟人从延安的大医院求助到一批人家退下来的旧桌椅,他用油漆把它们刷新;求助到人家闲置的手术无影灯,自己动手设计建起了手术室。病房没有钟,病人看时间不方便,他把自己在姚店卫生院工作时获奖的一个挂钟,挂到了病房。护士治疗护理需要掌握时间,他又把在延安家里的一个小挂钟拿到了治疗室。 作为院长,他有时要到外面开会,凡是会上需要花钱的地方,他总是躲得远远的。有一次,他去榆林参加一个为期3天的乡镇卫生院长疾病分析统计培训班,得知每人要交300元住宿费,他放弃了自己的房间,每天早晚赶10多里路借宿在岳母家。培训班结束时,他发现许多人把班上发给的档案盒扔了,便四处“有不想要的给我!”结果收了一大堆,他用绳子捆成一串,颠簸一百多里路带回了卫生院。 刘易到贯屯后,发现这里的妇科病非常普遍,想在全乡做一次普查,可卫生院这方面没有人,去外面请要花钱。他想到了妻子,电话打回家:“海燕,你倒休几天,来帮帮忙,工资没有,路费不报,就当扶贫吧。”知夫莫如妻,海燕一口应下。她利用自己几个休息日来到贯屯,为这里的妇女做了她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妇科普查。 刘易平日里很少回家,院里几个职工都是刚从卫校毕业的女娃娃,他怕万一有急诊,她们经验少,耽误事。他只有在进城开会时才会顺便回家看看。每一次回去,他都带着一大堆要给卫生院办的事,其中一件很花力气的事就是进药。从延安到贯屯如果每次包个车,运费一年算下来不是一个小数,刘易舍不得。于是,他总是先把进好的药抱回家,收拾好东西再带着药挤公交车,之后再由公交车倒上去贯屯的长途客车。海燕曾劝他不要为难自己,打辆车直接把药拉上。可他说:“我在那里工作可不是一朝一夕,山背后的日子长着呢!为了贯屯的老百姓,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妻子心酸了。打这,她主动承担起帮刘易运药的活。每次药进好后,刘易给她打个电话,她就想办法把药拉到开往贯屯的长途车上,她再打个电话,刘易那边接货。 碰上海燕工作忙不开,这个活就会被刘易的母亲揽下。这位已近60岁的母亲提起儿子,忘不了那一次,刘易来看望父母,母亲拉着他去商场想给他买件衣服,转了一圈,看中一件,一问,要200多元钱,刘易扭头就走。回到家,他问:“妈,您说两块钱能不能看个病?”母亲说:“两块钱在城里只够挂个号。”刘易说:“我在贯屯就用两块钱给老乡看了许许多多病。妈,您不知道山沟里的老乡有多可怜,他们常常就是带着一两块钱来看病啊!”母亲半天没再说话,她知道儿子是有牵挂的人了。她为儿子心疼,又为儿子高兴。每当为儿子往卫生院运药时,她就会想:“我给儿子帮一把,儿子就省一点心。” 有人说,刘易的心很细很细;也有人说,刘易的心很大很大。这其实是一个刘易。他太疼爱山里的百姓,因为爱,他的心绵密如织;还是因为爱,他的心天高地阔。 有一个晚上,同样是结账,他发现卫生院多收了一个病人的5毛钱,立刻叮嘱一位职工第二天一早把钱还上,并要赔礼道歉。旁边有人说了句:“只要把病治好,多个块儿八毛的没啥。”他生气了:“不能!对于那些贫困的农民,5毛就是5毛!” 还有一次,宋家沟村的一个农民在卫生院买了一盒银翘解毒颗粒,回家后发现盒里的药好像少了几袋,打电话来询问。当确认由于一位职工的疏忽盒里的确少了药后,刘易立刻骑上摩托车把药送回那位农民的手里。 刘易为农民出诊看病,从不收出诊费,也从不收看病费,病人只需付药钱。据农民们说,自打刘易来了之后,全延安地区就再找不到比贯屯乡卫生院的药价更低的药了,而且这里的药可以整盒买,也可以拆散了买。即使这样,刘易每次给病人看完病开药时,都会问:“家里还有什么药,能用的就用上,短缺的我给你配。” 刘易身上总是装着一大把零钱,那是他每次买东西时特意让售货员找的。遇上哪个来看病的农民手头紧,他就帮上几块。 在卫生院的账单上,刘易来贯屯两年,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从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奖金;出诊一次补助2元的登记中,唯独没有刘易的名字。职工们甚至难以记起刘院长和他们一起吃过几顿安稳饭。由于出诊看病,他总是赶不上饭点,而又从不在农民家吃饭,他常说:“农民养家糊口太不容易,生了病就更难,吃他们的饭我于心不忍啊!”他买下一箱子一箱子的方便面,用以果腹。职工们常常看到他因为反胃在墙根呕吐。 卫生院的一位年轻人有一天曾问刘易:“刘院长,你每天这样操劳受累究竟是为什么呢?” 他微笑了:“我想做一个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就是永远记得别人给过他什么,而不记得自己给过别人什么。” 刘易的确是一个幸福的人。他以他的幸福证明了一个人民医生的高尚!  他将生命化为如火的山丹丹,永远为山里的父老乡亲们而灿烂  年轻的刘易匆匆地走了,没来得及向他挚爱的乡亲们告一声别,没来得及给惦念着他的家人打一声招呼…… 他留下的遗物是3个纸箱子,一个装着书和杂物;一个放着两床被子;还有一个是没有吃完的半箱方便面。 哭干了眼泪的父母在家里翻出一条儿子围过的羊毛围巾,那是母亲送给他的,他只围了几天,惦记着天冷母亲会冻着,又悄悄送了回来…… 心痛欲碎的妻子捧出丈夫去世前3天进城开会时,他和她带着女儿一家三口照下的照片,这是他们结婚以来唯一的一张“全家福”。他曾对她说:“把照片放大些,我下次回来要好好看看!”可他竟没有来得及看上一眼…… 默默流泪的女儿收藏的是爸爸当年在地区卫生系统文艺调演中,以一段名为《超凡脱俗》的个人霹雳舞表演而拿到的一等奖奖状,爸爸在家常跳给她看。以后,她再也见不到爸爸帅气的舞姿了…… 几千名山里的老百姓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风中,扶老携幼,高举着“好院长刘易,贯屯人民想念你”的大幅挽幛,呜咽着挤满了通往延安的送行路上。这一晚,农民们通宵为刘易守灵…… 伤痛如山,思念如水。一户、两户、一百户、上千户……全乡的父老乡亲们从衣兜兜里捧出4438块9毛钱,为刘易立下一块碑,碑文上写道:  医泽永铭心,  医德传千秋。  品高共日月生辉,  英气随天地长存!  ……
精品&&&&&&&&&&&&&
发表言论:
笔  名:
中华网搜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给老人立碑,准备的花篮上应该写什么条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不知长辈详情,写几个通用的吧先人乘风而去 儿女泪洒衣襟依稀叮咛犹在耳 不觉眼前泪满眶梦中身影犹在,眼前已是惘然须臾叮嘱时谨记 满腔思念忆先人音容笑貌长相忆.儿孙碑前祭先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记乡卫生院院长刘易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记乡卫生院院长刘易
.cn 日16:27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安5月10日电题:农民为乡村医生立碑――记延安宝塔区贯屯乡卫生院院长刘易
  新华网“新华视点”记者张严平、刘书云
  他是在日夜里12点,从一座没有护栏的桥上摔下深沟去的,这一天他一直骑着摩托车在山里出诊。
  人们记得,一天里他只吃了一包方便面和两个酸菜包子;那一晚他本可以留宿在乡亲家,可他惦记着第二天要上报的全乡合作医疗表,谢绝了老乡的挽留,蹬车上路。
  这是大山里最黑最冷的午夜,在距离卫生院仅仅还有不到2里路的桥上,他竟永远地去了……
  噩耗传开,几千山里人痛断肝肠,一路哭喊着涌向桥头:“咱贯屯人咋就这么没福气,这么一个好医生没留住啊……”
  寒风裹着凄厉的呼叫在山野间回荡,大山以它无言的怆痛铭记下一个年轻而高尚的生命。他――就是延安宝塔区贯屯乡卫生院年仅33岁的院长刘易。
   16张地图,两句承诺,一个电话号码,他让卫生院走进农民的心窝窝
  走进大山,我们来到他的世界。
  刘易是日上任贯屯乡卫生院院长的。3天前,当区卫生局长征求他意见时,贯屯在他脑子里还是一个遥远冷僻的地方,而这一年31岁的他已经是宝塔区姚店中心卫生院优秀的外科医生。
  贯屯距离延安70多公里,是全区最远的一个乡,山大沟深,地偏人穷,被称为延安的“阿里”。乡里上世纪70年代就建了卫生院,可没个上心的人,除了卖点药以外,所有医疗防保业务都开展不起来,连最基本的打点滴也做不了。年复一年,卫生院只剩下个名,几孔窑洞破败不堪,院子里荒草长得没膝高。农民们只得小病忍着,大病扛着,而城里的大医院是要筹借很多钱才能去的。
  “贯屯5000多农民能去哪儿看病啊?!”卫生局长的一句苦叹,让刘易最终铁了心。
  行前,父亲问他:“娃啊,贯屯那么小,那么穷,你不觉得委屈吗?”他说:“贯屯虽小,娃也很小,我一定要在贯屯把白衣战士的形象树立起来!”
  刘易上任了。当他终于置身于大山中,望着重重叠叠的山峰,想着山后面的一个个村子、一户户人家,真正体会到山里的农民看病有多难;当他第一次看到来买药的山里人抱着半个脸盆大的包包,打开一层又一层,最后拿出的是一卷零毛零块的票票时,他深切懂得了生病对于农民有多么沉重。他对卫生院的职工说:“人要做事,事在人为。我们要送医上门,让卫生院走进农民的心窝窝!”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地写下两个字――出诊。
  山里冬天的风硬得像刀割,刘易带上两名职工一头钻进寒风中。他们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拜访,每一个村有多少户,每一户多少人,家在什么位置,户主叫什么名字……一一登记在册,晚上,他再根据白天的记录绘出图纸。就这样,他们跑完了贯屯乡15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访问了全乡的1038户人家。
  一个月后,刘易在办公室挂出了一张他自己手绘的全乡各村各户的分布总图和15张每一个行政村的分图。在这些图里,他注明了每个村的具体位置以及每户人家在村里的居住位置,并按进村先后顺序编了序号,对家里有7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的老人、孕产妇、乡医和村干部的住户都做了特殊标记。从卫生院出发到哪个村、哪户人家怎么走、需要多长时间到达,看着这些图便一目了然。
  之后,刘易又拎着灰桶,把卫生院的接诊电话号码刷到了全乡公路边上所有能写字的墙上,并挨家挨户发放了“医疗联系卡”。他向乡亲们承诺:贯屯乡卫生院8小时上班,24小时出诊,保证随叫随到。
  卫生院里面也在发生变化,荒草除了,窑洞整了,新开了门诊室、治疗室、手术室、产房和两间病房,药品的价格全部下调。
  农民们惊奇了,几十年里从没见过卫生院有这动静。过去山里人有句老话:“医生门前过,请往家里坐一坐。”在他们眼里,医生是这个世界上最善最亲的人。眼下,这个新来的娃娃院长的承诺可都是真的?山里人重看不重听,他们将信将疑。
  那一天,贯屯乡最高的杜家山村有一位老人发病,村里人无奈之下试着给卫生院拨了电话,刘易放下电话就往村里赶,十几里的山路赶得人喘不过气。一位开三轮车的青年农民路过卫生院,得知刘易去了杜家山,吃了一惊。这个小伙子对新来的院长一直不抱希望,眼前,他感动了,轰大油门一路追去,谎说正想去杜家山办事,硬把刘易拽上了车。
  只有四五十人的小村子,竟有30多口人迎候在村头,得知来人就是卫生院院长时,他们几乎不敢相信,簇拥着他就像簇拥着久别的亲人。刘易的眼睛湿了。他在山上呆了4个多小时,给那位老人看完病后,一直被众人包围着,这个问腰腿痛怎么办,那个问头晕眼花能不能治。下山时,乡亲们把他送出半山腰。
  又一天,宋家沟村的一位叫李富强的农民腿部受重伤,被人抬进卫生院。刘易仔细为他查伤治疗,得知他担心交不上药钱,便安慰他:“不要紧,没钱药费先欠着,我个人给你垫上一部分。” 李富强住院7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刘易一天三顿为他端饭端水,每天用便盆为他接尿倒尿,用肩膀架着他上厕所大便。这个断了骨头都没落一滴泪的山里汉子,面对刘易的温情,几次热泪长流。
  这两桩事口口相传,成了山里的头号新闻。上卫生院看病、打电话求诊的人一天天多起来,这一年贯屯乡卫生院接诊病人由原来的600多人次,上升到了2800多人次。卫生院就像春天里的一颗种子,在这片大山里农民的心中破土发芽……
  “半夜叫,半夜到;‘鸡叫’叫,‘鸡叫’到”,他把温暖带到每一个病人的身旁
  刘易到贯屯乡3个月后,一次进城开会回到家对妻子白海燕说:“海燕,跟你商量件事。我们卫生院太穷了,我想用咱家的钱买辆摩托车下乡出诊用。”
  海燕害怕了:“人家都说‘骑摩托是骑老虎’,贯屯山高沟深,路不好走,万一出事怎么办?”
  “海燕,你不知道贯屯的乡亲们有多可怜,他们小病拖,大病扛,有的村离卫生院30多里路,我骑自行车太慢,心里着急啊!”
  妻子同意了。她是姚店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妇科医生,从谈恋爱到成家一直与刘易在同一个单位,她了解在丈夫的心里没有什么比病人更重要。
  刘易买回了一辆价值5000元的摩托车,用铁皮做了一块写有“急救”二字的牌子挂在车前。从此,贯屯乡老百姓有了自己的“救护车”。
  人们无法说清刘易骑着这辆摩托车究竟出过多少趟诊,跑过多少里路,他留下的是无数让山里人暖着心窝的记忆。
  在龙湾村,我们见到了70岁的老婆婆钟桂花,提起刘易,老人落泪了。2005年9月,老人上山摘苹果,不慎摔了一跤,致使半身不遂,下不了炕,也认不清人了。家人把电话打到卫生院,刘易骑着摩托赶来,检查后,决定用中草药为老人治疗。他开了方子,把药送来,亲手为老人熬了第一锅药,之后每吃完3天,他就来为老人做一次检查,把方子调整一次。每一次来时,他都会把自己的手放进老人的手里,让她长久地握着,观察老人的病情是不是好一些,当感觉老人握他的手越来越有力气了,他便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地笑。
  4个月后,老人的身体奇迹般地康复,能下地走路,脑子也清楚了,还能做些轻微的家务活。她拉着刘易的手说:“娃娃,你的大恩大德我下辈子做牛做马也要报答啊!”刘易慌了:“大娘,快别这样说,看到你站起来,看到你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老人回忆着,慢慢走到院子里,望着通向村头的路,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娃娃,好娃娃……”
  在这个村,我们还听到一件事。一天清晨,农民白安云刚刚一岁多的女娃娃突然发高烧,抱到卫生院时已经昏迷。刘易放下刚端起的饭碗,火速抢救,用冰块和酒精轮番为孩子降温,直忙到深夜。看到孩子的病情还未稳定,他便日夜守候在病床边,整整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孩子终于得救了。白安云的家人流着泪说:“女娃这条命是刘院长给的。”
  在史家湾村,我们见到82岁的任凤鸣老汉。他盘腿坐在炕上,还没开口,眼圈红了。他老伴说,老汉一直肺气肿,厉害时喘不上气来。那年去卫生院,刘易给他看完病,又用摩托车把他送回家,告诉他,你年纪大了,以后不要往卫生院跑了,不舒服就打个电话来。从此,不论啥时辰,只要老汉一犯病,电话一打,刘易就到。挂点滴时,他总要守上一个多小时,直看到老汉没什么问题,才会离开。这位一辈子连贯屯乡都没有出去过一步的老汉抹着泪讲:“刘易娃娃病治得好,钱也不多收,连咱一口饭都没吃过。好人哪,好人!”
  农民们说,刘易是半夜叫,半夜到;“鸡叫”叫,“鸡叫”到,他为百姓做下的善事多得就像夜里的星星。
  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冬夜,摩托车骑不成,刘易带着一名职工徒步在雪地里走了10多里,去刘胜沟村为一位妇女接生。
  一个冬天,一位老汉来卫生院看病,刘易要给他做检查,他怎么也不肯,说自己身上脏。刘易拉着他的手告诉他,只有检查了才能下药。他把老汉扶上床,做了仔细检查,开了药,一直把老人送出大门外。老汉一路掉泪,对人说:“这娃娃不嫌弃咱哪!”
  2005年初,政府的合作医疗政策下来后,为了让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它,刘易利用晚上的时间,跑遍全乡每一个村子,向农民讲解合作医疗的好处和参加的办法,当年全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70%以上。
  在贯屯乡卫生院,我们看到了一张刘易生前填写的“个人情况一览表”,里面有这样两栏字――座右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职业宣言:艰苦奋斗,努力工作,热心奉献,服务民众。
  刘易做到了。他以自己短暂的一生,温暖了这片大山里每一个需要他的人。
  他的眼里有的是农民的疾苦,而绝不是“赚钱”!他因此成为幸福的人
  采访中常听到一句话:“刘易是个过光景的人。”最初我们不太理解,后来,懂了。
  国家每年拨给乡卫生院的经费只是正式职工的人头费,其他所有费用都要靠自己去挣。刘易本也可以像时下某些人一样,把人人离不开的医院办成个“暴利”之地,或者至少弄个日子舒舒服服。
  然而,刘易的眼睛是一个真正的医生的眼睛,他的眼里有的只是病人,只是农民的疾苦,而绝不是“赚钱”!
  卫生院要发展,怎么办?他只有苦自己,省自己。他知道,只有自己苦了,省了,农民身上的担子才能轻些,再轻些。
  上任之初,卫生院整修时新添的设备都是他从四处“淘”来的。他通过熟人从延安的大医院求助到一批人家退下来的旧桌椅,他用油漆把它们刷新;求助到人家闲置的手术无影灯,自己动手设计建起了手术室。病房没有钟,病人看时间不方便,他把自己在姚店卫生院工作时获奖的一个挂钟,挂到了病房。护士治疗护理需要掌握时间,他又把在延安家里的一个小挂钟拿到了治疗室。
  作为院长,他有时要到外面开会,凡是会上需要花钱的地方,他总是躲得远远的。有一次,他去榆林参加一个为期3天的乡镇卫生院长疾病分析统计培训班,得知每人要交300元住宿费,他放弃了自己的房间,每天早晚赶10多里路借宿在岳母家。培训班结束时,他发现许多人把班上发给的档案盒扔了,便四处声明:“有不想要的给我!”结果收了一大堆,他用绳子捆成一串,颠簸一百多里路带回了卫生院。
  刘易到贯屯后,发现这里的妇科病非常普遍,想在全乡做一次普查,可卫生院这方面没有人,去外面请要花钱。他想到了妻子,电话打回家:“海燕,你倒休几天,来帮帮忙,工资没有,路费不报,就当扶贫吧。”知夫莫如妻,海燕一口应下。她利用自己几个休息日来到贯屯,为这里的妇女做了她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妇科普查。
  刘易平日里很少回家,院里几个职工都是刚从卫校毕业的女娃娃,他怕万一有急诊,她们经验少,耽误事。他只有在进城开会时才会顺便回家看看。每一次回去,他都带着一大堆要给卫生院办的事,其中一件很花力气的事就是进药。从延安到贯屯如果每次包个车,运费一年算下来不是一个小数,刘易舍不得。于是,他总是先把进好的药抱回家,收拾好东西再带着药挤公交车,之后再由公交车倒上去贯屯的长途客车。海燕曾劝他不要为难自己,打辆车直接把药拉上。可他说:“我在那里工作可不是一朝一夕,山背后的日子长着呢!为了贯屯的老百姓,能省一点是一点吧。”
  妻子心酸了。打这,她主动承担起帮刘易运药的活。每次药进好后,刘易给她打个电话,她就想办法把药拉到开往贯屯的长途车上,她再打个电话,刘易那边接货。
  碰上海燕工作忙不开,这个活就会被刘易的母亲揽下。这位已近60岁的母亲提起儿子,忘不了那一次,刘易来看望父母,母亲拉着他去商场想给他买件衣服,转了一圈,看中一件,一问,要200多元钱,刘易扭头就走。回到家,他问:“妈,您说两块钱能不能看个病?”母亲说:“两块钱在城里只够挂个号。” 刘易说:“我在贯屯就用两块钱给老乡看了许许多多病。妈,您不知道山沟里的老乡有多可怜,他们常常就是带着一两块钱来看病啊!”母亲半天没再说话,她知道儿子是有牵挂的人了。她为儿子心疼,又为儿子高兴。每当为儿子往卫生院运药时,她就会想:“我给儿子帮一把,儿子就省一点心。”
  有人说,刘易的心很细很细;也有人说,刘易的心很大很大。这其实是一个刘易。他太疼爱山里的百姓,因为爱,他的心绵密如织;还是因为爱,他的心天高地阔。
  有一个晚上,同样是结账,他发现卫生院多收了一个病人的5毛钱,立刻叮嘱一位职工第二天一早把钱还上,并要赔礼道歉。旁边有人说了句:“只要把病治好,多个块儿八毛的没啥。”他生气了:“不能!对于那些贫困的农民,5毛就是5毛!”
  还有一次,宋家沟村的一个农民在卫生院买了一盒银翘解毒颗粒,回家后发现盒里的药好像少了几袋,打电话来询问。当确认由于一位职工的疏忽盒里的确少了药后,刘易立刻骑上摩托车把药送回那位农民的手里。
  刘易为农民出诊看病,从不收出诊费,也从不收看病费,病人只需付药钱。据农民们说,自打刘易来了之后,全延安地区就再找不到比贯屯乡卫生院的药价更低的药了,而且这里的药可以整盒买,也可以拆散了买。即使这样,刘易每次给病人看完病开药时,都会问:“家里还有什么药,能用的就用上,短缺的我给你配。”
  刘易身上总是装着一大把零钱,那是他每次买东西时特意让售货员找的。遇上哪个来看病的农民手头紧,他就帮上几块。
  在卫生院的账单上,刘易来贯屯两年,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从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奖金;出诊一次补助2元的登记中,唯独没有刘易的名字。职工们甚至难以记起刘院长和他们一起吃过几顿安稳饭。由于出诊看病,他总是赶不上饭点,而又从不在农民家吃饭,他常说:“农民养家糊口太不容易,生了病就更难,吃他们的饭我于心不忍啊!”他买下一箱子一箱子的方便面,用以果腹。职工们常常看到他因为反胃在墙根呕吐。
  卫生院的一位年轻人有一天曾问刘易:“刘院长,你每天这样操劳受累究竟是为什么呢?”
  他微笑了:“我想做一个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就是永远记得别人给过他什么,而不记得自己给过别人什么。”
  刘易的确是一个幸福的人。他以他的幸福证明了一个人民医生的高尚!
  他将生命化为如火的山丹丹,永远为山里的父老乡亲们而灿烂
  年轻的刘易匆匆地走了,没来得及向他挚爱的乡亲们告一声别,没来得及给惦念着他的家人打一声招呼……
  他留下的遗物是3个纸箱子,一个装着书和杂物;一个放着两床被子;还有一个是没有吃完的半箱方便面。
  哭干了眼泪的父母在家里翻出一条儿子围过的羊毛围巾,那是母亲送给他的,他只围了几天,惦记着天冷母亲会冻着,又悄悄送了回来……
  心痛欲碎的妻子捧出丈夫去世前3天进城开会时,他和她带着女儿一家三口照下的照片,这是他们结婚以来唯一的一张“全家福”。他曾对她说:“把照片放大些,我下次回来要好好看看!”可他竟没有来得及看上一眼……
  默默流泪的女儿收藏的是爸爸当年在地区卫生系统文艺调演中,以一段名为《超凡脱俗》的个人霹雳舞表演而拿到的一等奖奖状,爸爸在家常跳给她看。以后,她再也见不到爸爸帅气的舞姿了……
  几千名山里的老百姓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风中,扶老携幼,高举着“好院长刘易,贯屯人民想念你”的大幅挽幛,呜咽着挤满了通往延安的送行路上。这一晚,农民们通宵为刘易守灵……
  伤痛如山,思念如水。一户、两户、一百户、上千户……全乡的父老乡亲们从衣兜兜里捧出4438块9毛钱,为刘易立下一块碑,碑文上写道:
  医泽永铭心,
  医德传千秋。
  品高共日月生辉,
  英气随天地长存!
  ……(完)
】【】【】【】
世界杯|美女|刀刀|风景|更多&&
  歌曲名
  歌曲名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父母立碑碑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