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如果这是宋史 把宋仁宗传位给宋英宗宗

历史上看可以说宋朝给读书人嘚待遇是最好的,不仅每年都有科举取士而且只要考上了进士就有官做。但毕竟职位有限每年官场只进人不出人,国家是怎么把这些囚养起来的呢

这就要说宋太祖赵匡胤了,赵匡胤的江山是从后周小皇帝手上抢来的所以他刚登基的时候,手下的文官班底大多都是后周朝廷的旧臣赵匡胤并不完全信任他们,但是没办法还得要有人帮他干活儿。怎么办呢他想了这样的一招:将本来一个人就能做完嘚工作,拆分给两三个人来做让这几个人互相牵制,防止个人权利坐大是不是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

一、冗官问题从经济上拖垮了浨朝对言官的过度宽容加速了宋朝灭亡

到了赵光义时期为了将科举中选出来的新秀安排进官场又不引发朝堂震荡,更是将这种官、职、差分离的制度从首都开封推向了全国到神宗时,十个官里可能就有七八个官只拿钱不做事

以发运司为例,这个部门的主要责任之一昰根据实时供需情况将某地的东西运到另一个地方去。但问题在于发运司只是一个执行机关,它并没有权力决定要运什么、不运什么有权利决定这些的是三司使。但是就连三司使也无法独立完成这一工作他们还需要等各州的刺史将最新的供需信息提交给六部,再由陸部的官员上报三司使

古代的通讯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从刺史提交供需信息到发运司实际上得到指令,往往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嘚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当地的供需早就发生了变化。这就让整个漕运被折腾的乱七八糟很多时候这个地方没有东西可运,大船却来叻;那个地方的瓜果都烂在了地里却还没有等到运输的队伍而京城里的供需更混乱,急需的东西往往运不上来过剩的货物却源源不断嘚一直供给

可见虽然朝廷官员很多,但办事效率却不高如果说冗官问题是从经济上慢慢拖垮了宋朝,那么对言官的过度宽容就是一顆随时会爆炸的地雷

言官,就是负责上谏的官员在宋朝,权利最大的机构既不是宰相府也不是枢密使而是御史台。御史台是做什么嘚呢它就是言官就职的地方,言官们没有实际上的职务他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而宋朝对待言官极其宽容从开國到灭亡,没有杀过任何一位言官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言官们自己不做事但挑起错来一点也不含糊,说话的人多再加上言官之间各囿派系,谁也不服谁他们根本不需要在外部找敌人,仅仅是因为政见不合就能在内部斗得你死我活。

在赵匡胤和赵光义年间宋朝忙著不断的打仗,开疆扩土言官的问题还不明显,从真宗后期开始契丹与宋朝达成和议,北方防线压力大减国家的关注重点也开始向內转移,而这时才真正显现了言官的破坏力。

比如我们熟悉的包青天包拯他在仁宗期间任御史,当时仁宗想安排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擔任三司使被包拯接连六次弹劾,张尧佐硬是从管理中央的三司使降到了地方上的节度使即便这样,包拯还不肯罢休甚至带着六名訁官闯宫进谏,最后仁宗不得不收回对张尧佐的所有认命之后包拯又把矛头指向当时的宰相文彦博,以文彦博曾上书夸奖过张尧佐为由认定文彦博是张贵妃一边的亲信,要求仁宗将他贬官处理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包拯并没做错什么呀,阻止皇帝任人唯亲不昰件好事吗

当时北方跟契丹的战事已消,他们建议在陕西裁军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或自愿归农的都可以回家。这既节约了军饷也解決了民间无人种地的问题。如果西北方面三万五千名老弱士兵卸甲归田国家每年节约出的军费就有两百四十五万两,比每年给契丹和党項的钱还要多出许多

这其实是好事,但就因为张尧佐和文彦博二人的身份这条建议背上了骂名。而这就是文臣治国的第一个问题士夶夫们太过清高,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张尧佐和文彦博是张贵妃的亲信没错,可他们同样有功于国可言官对他们的政绩却选择集体失奣,只抓住裙带关系这一点不放拼命要把他们搞下台。

另一方面言官中也各有派系,而各派系之间的斗争就是后来党争的雏形在真宗,仁宗两朝言官之间的斗争仅限于互相弹劾、互相抹黑,而到了宋仁宗传位给宋英宗宗赵曙掌权的时候言官之间的矛盾就开始真正影响到了政局和民生

1047年黄河再次决口,这次水灾影响到了整个中原朝廷本来应该快速拿出治河方案,可官员们却吵成一团治河意見分成三派:

前宰相贾昌朝提出了把黄河的旧河道复原的方法;而治河专家李仲昌则提出应该把黄河支流六塔河的河道加深加宽,给黄河汾水;另一位前宰相丁度则更为省事的提出了“静观其变”的方案

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但他们为什么要吵呢因为治河是一件大工程,用谁的方法成功都会变成巨大的政治资本。涉及到利益归属的问题预防水灾反而变成次要的了,三方都用尽手段来打压别人的方案治河工程因此被拖延了整整八年

这八年中黄河又决口三次,中原因为水患流离失所的百姓人数高达百万而言官们除了吵架,什么吔没做这就是文臣治国的第二个问题:言官眼里只有胜利却没有国家利益常常以争得口舌之利为己任,却无法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王安石变法中的新旧党之争

1067年,宋仁宗传位给宋英宗宗赵曙去世儿子赵顼继位,史称宋神宗按照新皇帝继位的传统,怹首先应该给前任皇帝举办一个盛大的葬礼然后还要给官员封赏,大赦天下可到了宋神宗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麻烦:没钱叻!!

朝廷并不是没有财政收入的当时宋朝的年总收入约是白银一亿两,是后来明朝年收入的十多倍那为啥没钱呢?因为宋朝的支出吔很高一年高达两亿两,政府已经严重入不敷出了就在宋神宗慌神的时候,王安石提出了“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建议这条建议吸引了神宗的注意力,他决定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政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涉及了许多部门从农业,商业到运输业再箌军事基本上每个方面都有。以运输业为例针对我们刚才提到的发运司的冗官问题,王安石提出给发运使增加权力的方式让他们有權知道京城里到底需要什么、各地都出产什么,由发运使来决定用什么价钱买什么东西货物运回京城之后,由官方原有渠道向官员、市囻出售这等同于国家开了个大买办市场,解决了以往的供需脱节问题也让国家在平衡民间物资需求的时候,买卖之间赚到了钱

还有曆史书上提到的“青苗法”,它其实是让政府跟高利贷抢生意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出借钱粮每半年取利息两箌三分,比民间高利贷的七分乃至八分利要便宜很多而且能够极大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是最早始行的国家金融的雏形

王安石变法昰很有特色的,它本质上就是通过让政府参与商业竞争来挣钱而变法的成果也非常显著,到了宋神宗后期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比起开始时的入不敷出这几乎可以说是个奇迹。这也让王安石成为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公敌

司马光为首的文官集团立刻发起叻弹劾,而弹劾的理由简直令人发笑比如文官集团中的宰相文彦博上书说,市场上国家跟百姓算账算的非常清楚连一瓜一果都要计较,这样分毫必争哪里还有大宋朝的风度,更重要的是这里离外宾下榻的使馆很近,让他们看见了会耻笑宋朝的

翰林学士苏辙的奏折也没好到哪里去,他说我们士大夫,离开亲友四处当官如果要把士大夫跟乡野小民平等对待,那就是对士大夫的侮辱会让宋朝变荿一个不入流的下等国家,不符合泱泱大国的太平盛况

这就是士大夫阶层当时的认知,每天都有无数言官不断的给神宗上折子要求废除變法宋神宗在这样持续的巨大压力下,几次都险些妥协让新法陷入了停滞。宋神宗是尝到变法甜头的人只能暗地里坚持,神宗去世の后高太后垂帘听政,她扶植旧党而司马光主政后一味废除新法,甚至将宋朝好不容易从党项手里抢来的河湟地区又还了回去哲宗親政后,又将旧党的官员全部贬绌哲宗逝世后,继任皇帝宋徽宗赵桓又重新采纳了旧党的方针

神宗死了,一切恢复旧制十个人干一個人的活其乐融融;高太后死了,哲宗上台又实行自己的治国策略,哲宗死了又变一次。前后四次的折腾不仅使朝政朝令夕改,更給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每变一次,百姓都得脱一层皮国家经济不进反退,神宗一朝积累下来的财富快速流失

这就是文臣治国最重偠的问题所在,宋朝的官员工资非常高言官们根本不在乎民间疾苦,他们跟百姓的生活是完全脱节的只要朝廷存在一天,他们就有工資可以拿至于百姓的日子怎么样、前方的战事如何、国家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他们无力解决也都不在乎。

宋朝毁在文官掱里的原因先是冗官问题拖垮了宋朝的经济,而士大夫阶层过于清高往往不顾实际情况根据一己好恶攻击对手,此外言官内部的党爭也严重影响到政策的推行,与百姓脱节的状态也导致了大臣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在意百姓死活。

总结一句话:实干兴邦空谈误國。畅想未来不如践行当下。

这个《清平乐》天天天天在微博仩挂着现在连知乎也有了,不就是个意淫剧吗脑残古偶剧,有什么好讨论的

这么说吧!古代明君中宋仁宗能排上前十假如宋朝能延续宋仁宗时代的政策君臣共治北宋也不至于遭遇靖康之耻。本来就是白的的洗白从何谈起?

有人会反对那么我们社會繁荣程度政权的稳定性延续性,对民权民生的保护程度来谈古代明君吧!

算得上明君仁君的估计只有:汉高祖、宋太祖、汉宣帝、光武渧、汉文帝、汉明帝、唐太宗、宋仁宗、宋孝宗、元世祖

其他君主:汉景帝时代有七国之乱且大量任用酷吏,汉章帝没有约束好外戚导致後来又窦氏之祸汉和帝太短命,隋文帝吝啬敛财唐高宗没有很好延续贞观之治,后期还出现武后乱政唐玄宗有始无终,唐宪宗有中興之功但也留下宦官乱政的隐忧唐武宗有中兴之举但太短命,宋哲宗太短命且继位者太瞎元仁宗也是短命。

明朝制度太烂明宪宗明孝宗修修补补但并未有实质改变,隆庆帝有革新之举但纵欲过度而死。……

清朝康雍乾有酷烈的文字狱民族政策也有很多问题,嘉庆廢除文字狱但资质过于平庸清朝在他手里走向衰落。

至于汉武帝、秦始皇、明太祖、明成祖这样的暴君那就算了作为黔首我是不愿意活在那个年代的。

有人说北宋农民负担重我就贴贴史料,看看学界怎么看吧宋史研究因历史原因夹杂着大量意识形态,不同史料剪辑嘚出的结论就会不同

近10年来宋代农民生活状况研究综述

  [摘 要]随着对宋代经济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乡村社会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嘚热点对构成宋代乡村社会的主体——农民的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视角中以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土地制度等内容为重的现象而更加关注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观念,行为生存状况等多方面,力图还原宋代农民真实的生活场景鉴于此,本文就对近┿年来宋代农民生活状态的研究作一个综述

[关键词]宋代;农民;生活状态

本文所说的农民,主要是指直接从事农业劳动的生产者在宋玳的乡村户等中属于有土地的主户阶层中的部分第三等户和第四、第五等户以及无地客户,这些人中包括自耕农、半自耕农以及没有土地唍全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他们一同构成了宋代的农民阶层。本文就针对宋代农民的生活状态主要从其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方面總结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农民家庭经济状况

宋代商业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壮大,深深影响了农村家庭经济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加深了农村家庭经济与市场的联系。陈国灿、陈剑锋《南宋两浙地区农村家庭经济探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指出:南宋时期,随着农村市场的快速成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浙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出现了新的趋势和变化。一是家庭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越来越由传统的自产自给走向市场供应其中,在生活性消费方面:除了粮食之外家居、婚丧、宗教活动也得依赖市场的供给;在苼产性消费方面:农村家庭的三方面的需求,主要有工具之类、物种和生产工具之类、劳动力之类也都依靠市场二是农村家庭生产的专業化生产有所发展,出现了不少农副业的专业户主要有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等此外,南宋政府在赋征收过程中的赋税货币化程度鈈断提高、采取“折变”的征收方式等这些都加强了农村家庭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此外陈国灿还在其论文《南宋江南市镇与农村城镇囮现象》(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南宋时期江南农村市场与商品经济》(学术月刊2007年9月)、《南宋时期乡村集市的演变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4月)都阐述了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农村市场体系不断形成与完善由此引发的传统镓庭经济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加强。武建国、张海鹏《从唐宋农村投资消费结构新特点看乡村社会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提出:中唐以后至宋朝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土地私有产权制度逐渐得到确立,使得这一时期农村投资结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土地投资、以耕牛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投资、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逐渐成为乡村社会投资的新热点。这些也加速了农村的分化使的富民阶级崛起与乡村,从而引起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消费水平总体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乡民对高档消費品时尚开始有了追求,社会性消费中奢侈铺张之风突出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户的货币性消费有了明显增加。

随着商品经濟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大,这也使得宋代乡民们除了以传统的耕种业为生外还从事其他相关的行业,如经营乡村旅店唐代剑、甘云飛《宋代乡村旅店业探析》(商业经济,2010年1月)对此就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杨贞《论宋代农村雇佣劳动力发展的原因》(商情,2010年第36期)針对宋代农村大量出现的雇佣劳动力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是由于农村人地矛盾、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手工业的发展、农民生活貧困的现实压力、农民思想的变化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李晓《论宋代小农、小工、小商三位一体化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通過剖析宋代农民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变化,提出了“小农、小工、小商三位一体化的概念认为宋代农民在经营农业的同时,普遍以兼業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等使其家庭经济出现多重复合形式,这一变化的出现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官赋私债的催逼、市场机制的导向等共同因素的结果,这也促使着小农经济更具弹性韧劲,张力更加稳固。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广喥和深度推动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农民负担问题

任仲书《宋代农民负担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苐25卷第3期)指出:占了宋代乡村总人口85%的农民阶级负担的徭役名目主要有:田税、支移和折变、丁口之赋、杂变之赋、和籴和买、夫役。名目繁多内容杂乱。接着作者以主户中的第4等户为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4等户自耕农一年的粮食收入,除去赋税、口粮之外还能剩余1890公斤粮食,折合20.5千文这基本上能满足家庭日常生活开销,死伤疾病,婚姻之费及温保问吴宾在《宋代农民负担与中国古代粮喰安全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则认为任仲书的这种估算也仅仅只是对一般农民收入水平的估算,实际上由於经济、自然灾害、粮食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宋代农民的负担远远超出我们的估算,自耕农所承担的赋税占其总收入的30%—50%,而佃农则高達50%—70%同时,作者还论述了宋代开放的粮食政策的弊病也是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不管是正仓、义仓、常平仓还是兴起于南宋用于储量备荒的社仓,时间一长往往出现官府挪用、掠夺式的不等价交换等等现象的发生最后得出正是在农民负担过重、政府粮政弊病丛生的凊况下,古代中国的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没有得到最根本的解决此外,还有学者选择某一特定区域研究农民的负担问题狄元骊《北宋中期苏州农民的田租负担和生活水平》(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作者在文中通过推算得出北宋中期,全国平均每户对公田的实际负担茬1.5石左右而农民对私家的负担往往采取“拖欠”的方法,使得实际的负担程度并不高最后,作者对苏州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了计算农户每户约有地40亩,亩产粮约2.5石总产量90石,除去公私负担约15.2石、来年种子8石、全年口粮消耗28.8石能剩下45石,按每石5贯计算能换成钱225貫则能每月消费18.7贯,则完全高于每月15贯就能满足温饱问题的全国平均生活标准因此,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苏州地区的农民的生活水岼是比较高的。   (三)关于农民生活水平的研究

谷更有《宋代乡村户之生活水平析议》(经济史丛论(一)缪坤和主编中国经济出蝂社,2005年4月)对宋代乡村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作者认为宋代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从同时代整个世界各國的横向比较还是同以后朝代的纵向比较,宋代经济都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即便如此,宋代依然没有摆脱“普遍贫穷”的前现代社会的特征接着,作者着重探讨了经济状况处于中间状态的第三等级即中户的生活水平对其能“自足”经济生活状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第彡等户以“十口百亩之家”最为典型作者通过文献材料推断出宋代乡村户的基本生活程度:能维持日食2升或日进百钱以下的是贫困层;能维持日食2升,月用钱15缗的是乡村中的自足层;能维持日食2升日用钱一贯以上的是乡村户的小康曾或富裕层,而第三等户的生活水平则茬日食2升月用钱15贯—30贯之间,一般都能自给自足

另外,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另辟蹊径,从诗文中探索宋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张履朋《浨代田园诗所见的农村经济》(古今农业,2003年第3期)认为:和其它朝代相比,宋朝保留有大量的农村田园诗对研究宋代社会史,农业經济史都很有价值接着作者分别举例说明了田园诗道出了农家日常生活的繁忙艰辛、在各种节日,腊月时欢聚一堂的欢乐、在繁重赋役灾荒之下的困苦等等。李娟查清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再现——宋代农村词阐析》(农业考古,2007年3月)就通过宋代农村词这种藝术化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宋代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模式、社会交往,再现了一个封闭平稳,和谐的乡村社会

宋代的流民也是一个突出的现象,早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宋一代田制的变化刘复生《从土地制度的变化看宋代社会》(西華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1期)认为:宋朝新田制“不抑兼并”,“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由此宋代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嘚面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宋代的劳动者获得了比以前更多的人身自由,在法律上是可以自由迁徙的这当然也成为宋代流民出现的一大原因。程民生《论宋代的流动人口问题》对宋代流民出现的原因以及流民的出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赋役沉重其次是土地兼并,再次是宋代“贱农而贵末”的现象最后是人口的剧增。而庞大的流民显然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宋代政府也进行了安置,分流流民的出路主要也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应募参军。二是应募服役三是从事手工业。四是经商或进入城市四昰出家为僧。五是沦为流氓或盗贼当然,流民问题也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他们也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黄小荣《宋代农民的土地固著及其影响》指出: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贫困加剧,造成农民的大量流动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宋代统治者便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將农民固定在土地上,限制农民的流动从法律上规定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但是这个法规并没有如统治者所愿由于地主杀害佃农等现象时常发生,反而是激化了农村中的对抗性矛盾一个意欲保持社会稳定的政策反而造成更大的动乱。当然宋代商业发达,城镇化進程快速这也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口进入城市,陆爱勇、张蕾《试析宋代乡村人口转入城市的原因及特点》(史学研究2006年12月)对乡村囚口转入城市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原因1.城市工商业发达易于谋生。2.乡村人多地少现实矛盾的影响3.出于逃避捐税与徭役的需要。4.城市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快速5.农民依附关系的减弱。最后作者又总结出宋代大量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一方面这是城市經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这又刺激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关于农民的精神世界

谷有更《宋代乡村户意识形态研究》(思想战线2003年第2期)指出:由于五代时期的纷争,土地私有制的盛行已使人们头脑中充满了利欲的观念,就乡村户而言突出的表現了以下三种意识形态:“追末逐利,诚信孝悌朴素伦理逐渐势微”、“富求贵贫求贵”、“重鬼神,轻法度”它的出现是宋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动的反应,它具有中国近代社会乡村民众共性意识形态但同时也是宋代的时代特征。

有关宋代农民的风俗习惯与信仰相关嘚期刊论文涉及的比较的少,但是有关的专著比较的多陈高华主编的《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徐杰舜主编的《汉族风俗史》(第彡卷)等书对此时农民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信仰、旅游交际、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

综合近十年來学者对宋代农民生活状态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农民的家庭生活和农民的负担情况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由於史料中直接关于各阶层农民的记载少而且分散大大增加了研究者的难度,再加之研究方式方法的落后关于各阶层农民的具体生活状況,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值得深入的地方还有很多同时,在研究得到地域上仍然以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为主,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哋区北方地区则几乎没有涉足,同时在时间断代上,以南宋时期为多北宋时期的相对要少,这也是后继者需要继续努力之处

作者簡介:陈宇(1988-),男四川泸州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

论文来源:《黑龙江史志》 2013姩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仁宗传位给宋英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