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生日邀请函文言文不愿直接说出来,用文言文表达

阅读(32092次)
  一般来讲,有些人容易忽视文言的修辞方法,其实,掌握一些文言的修辞方法,对於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可以把学习文言文的修辞方法作為一种拓展性的学习内容,这样,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乐趣。
   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的修辞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為了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更得体一些,说得更為有趣一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修辞方法:
   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喻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 &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例3用 &泰山&和&鸿毛&来比轻重,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涇渭分明的价值取向。例2用&百万&的&伏尸&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
  (三) 借代
   借本体的特征或标誌来代替本体;借本体的所属或所在来代替本体;借事物的全部来代替属於局部的本体或借局部来代替整体等修辞方法,均為借代。借代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形象思维。
   例1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
   译文:希望能骑著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例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译文:两岸青山在眼前相对出现,一片白帆向红日轻捷飞来。
   例1中的 &千里足&代替千里马,是局部代替整体。例2中的&孤帆&代替扬著一片白帆的小船,是局部代替整体。
  (四) 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是一种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有时给物以人的对话或语言,有时给人以物的动作或形态,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例1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译文:自从金兵南侵以后,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例2 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译文: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
   例3 雄兔脚朴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译文:雄兔的脚上毛蓬松,雌兔的眼睛瞇成缝,两只兔子并排跑,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
   例1的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作者借&废池乔木&所表露的一个&厌&字,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2的&羈鸟恋&和&池鱼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恋&和&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例3&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动物才讲雄雌,问&安能辨我是雄雌&,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
  (五) 设问
   有疑问就要问,有问就要答,有问有答就是设问。设问可以分為两类,一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二是反面设问,正面回答。
   例1 然秦以区区之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然而秦国以雍州小小的疆域&&但是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并被后人讥笑,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不行仁义,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
   例2 夫击瓮叩缶,弹箏搏髀&&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李斯《諫逐客书》)
   译文:敲打瓦罐,叩拍瓦缶,弹奏秦箏,拍著大腿打拍子&&现在人们不听敲打瓦罐和叩拍瓦缶,而去欣赏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不弹奏秦箏,而选择《韶》乐,这是因為什么呢?為的是听起来高兴,看起来舒服罢了。
   例3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欧阳修《伶官传序》)
   译文:啊!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其实还不是决定於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
   例1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意在引起读者的註意,以达到强调其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目的。例2也是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先交代结果,后叙说原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例3则是用反面的问题来激发正面的答案,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种设问,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反问,不用回答,答案就在问句里面。
  (六) 双关
   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言有其实,意有其因,移花接木,耐人寻味。
   例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译文: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
   例2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誌真堪小草同。(龚自珍《己亥杂诗》)
译文:我对边防事务嫻熟精通,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自己虽怀抱远大誌向,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
   例3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文: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心心沟通相融。
   例1中的 &悠然&有&遥远&的字面意思,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有诗人采菊时心&旷远&的意思。诗人有了这种心境,对眼前的美景才有&悠然&的神情和感受。所以&悠然&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例2中的&远誌&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所以,&远誌&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誌向。例3的&交通&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正所谓生死相依,永结同心,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嘆不已。
  (七) 对比
   不同的事物,表象不同,实质不同,将它们并列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或者是用一个事物来衬托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所要说明的问题,强调所要表述的观点,就叫做对比。
   例1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
   译文:燕雀乌鹊,却在殿堂和高臺上筑巢啊,风姿招展的辛夷树,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
   例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译文: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路上却躺著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
   例3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杨。(《促织》)
   译文: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却又因為促织而荣华富贵,穿皮衣,骑大马,得意洋洋。
   例1中 &燕雀乌鹊&和&露申辛夷&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说明邪恶势力得势,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例2的两种情形相对比,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例3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淫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為。
  (八) 对偶
   几个句子如果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就构成了对偶。对偶主要表现為音节的和谐,节奏的明快,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
   例1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苏軾《石鐘山记》)
   译文: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
   例2 歌臺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译文:歌唱的臺上声响充满暖意,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
   例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綾罗。(《孔雀东南飞》)
   译文:左手拿著剪刀和尺子,右手拿著綾罗绸缎。
   例1是四字对,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例2是两个句子相对,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例3是五字对,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
  (九) 排比
   将几个意思相关,结构相似,字数基本相等的句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就是排比的修辞方法。排比的基本作用是加强语势。
   例1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庄子&养生主》)
   译文: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一切动作,诸如用手推动牛,用肩靠近牛,用脚踏牛,用膝压牛&&
   例2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晁错《论贵粟疏》)
   译文: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冰雪。
   例3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袁枚《祭妹文》)
   译文: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出嫁;你的生平事跡,我已经写了传记。
   上述三例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这些排比句,除了语势的强烈外,还有使句子的内容更為具体的作用。
  (十) 反复
   作者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采取在文章中重復使用某些句子的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反復。反復出现的句子一般能给读者留下较為深刻的印象
   例1 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袁枚《祭妹文》)
   译文:阿兄回去了,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例2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自荐》)
   译文: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我的君主就在面前,你这样呵叱做什么?
   例3 采采芣笖,薄言采之。采采芣笖,薄言有之。(《诗经&周南》)
   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例1 &呜呼哀哉&的反復运用,突出了作者对亡妹的凄楚怀念之情。例2&吾君在前,叱者何也&的反復运用,突出了毛遂对自己君主地位的维护和尊重,以及对秦王的一种心理上的威势。例3&采采芣笖&的反復运用,突出了采摘芣笖时的愉悦心情。
  (十一) 讳饰
   讳饰也叫避讳。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他的词匯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方法就是讳饰。
   例1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与赵?(《战国策&赵策》)
   译文:有朝一日,太后不幸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功绩在赵国安身?
   例2 故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所以记下这件事,等著考察民风的人用它作為参考吧。
   例3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昨天王有命令来,因為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去上朝见王。
   例1的 &山陵崩&是為了避开&死&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2的&人风&是為了避开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民&而使用的讳饰之辞。例3的&采薪之忧&是為了避开&病&字而使用的讳饰之辞。
  (十二) 互文
   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参成互文,合而生义,上下文意相呼应和补充,叫互文。
   例1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译文:十三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学会了织布、裁衣、弹箜篌和诵读诗书。
   例2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到处大喊大叫和骚扰。
   例3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主人和客人都先后下马和上船。
   例1的年龄互补。例2的 &东西&和&南北&互补。例3的&主人&与&客&互补。
  (十三) 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就叫并提。也有人称之為&合说分解&。
   例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译文:不理解文句,倒急於向老师学习;不能解答疑难问题,却反而不愿向老师求教。
   例2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陀传》)
   译文: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例3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如果有做坏事,犯国法的,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处罚;如果有尽忠尽善的,则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奖赏。
   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方法,译文都对句子的并提部分作了调整,使它们成為两个平行的句子。
试试手机扫一扫在你手机上继续浏览此页面> 【答案带解析】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A.③④⑩①⑥
B.②⑦⑤⑧①
C.①③⑤⑥⑩
D.④⑥⑨⑩② 
试题分析:解答时,先明确各个称谓代指的年龄,然后再排序。束发:男子15岁左右;而立:30岁;垂髫:泛指儿童;总角:总角:指幼年;期颐:100岁;弱冠:20岁;耄耋:八九十岁;不惑:40岁;花甲:60岁;豆蔻:女子13岁。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考点分析:
考点1:作家作品
名著:就是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
中国四大名著:(1)《西游记》 (明)吴承恩;(2)《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3)《红楼梦》 [中国] 曹雪芹、高鹗;(4)《三国演义》 [中国] 罗贯中
教育部指定名著阅读书目:
初中部分:
(1)《西游记》 (明)吴承恩
  (2)《水浒传》 (元末明初)施耐庵
  (3)《朝花夕拾》 鲁迅
  (4)《骆驼祥子》 老舍
  (5)《繁星·春水》 冰心
  (6)《鲁滨逊漂流记》 (英)笛福
  (7)《格列佛游记》 (英)斯威夫特
  (8)《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
  (9)《童年》 (苏)高尔基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2、高中部分(20本):
  (1)《论语》
  (2)《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罗贯中
  (3)《红楼梦》 (清)曹雪芹
  (4)《呐喊》 鲁迅
  (5)《女神》 郭沫若
  (6)《子夜》 茅盾
  (7)《家》 巴金
  (8)《雷雨》 曹禺
  (9)《围城》 钱钟书
  (10)《谈美书简》 朱光潜
  (11)《哈姆雷特》 (英)莎士比亚
  (12)《堂吉诃德》 (西)塞万提斯
  (13)《歌德谈话录》(德)艾克曼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15)《欧也妮·葛朗台》 (法)巴尔扎克
  (16)《匹克威克外传》 (英) 狄更斯
  (17)《复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
  (18)《普希金诗选》 (俄)普希金
  (19)《老人与海》 (美)海明威
  (20)《泰戈尔诗选》 (印)泰戈尔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树 下铁凝①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副市长。②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副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③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④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⑤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⑥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⑦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节选自《铁凝作品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方式灵活;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罄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2.作品的第四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阐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时用“
”来说明小年。(2)在《逍遥游》中,表现对列子驾风游行的自由轻妙赞赏有加的句子是:“
。”(3)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写秦朝统治者将剽掠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普通物件,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4)杜牧是个善于铺排,不吝笔墨的人,同时又是极吝惜笔墨的人,他只用六个字,就把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精要地概括出来的句子是:“
。” 
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欣赏颈联的高妙之处。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也有人说“夕望”二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B.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C.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D.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B.“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C.“高宗”,即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高宗是他登基做皇帝时立的名号。D.《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曾公亮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之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2)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闲话红烧肉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从食品技术的角度,“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和“肉”。这里,我们先说“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来源。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更受关注的时代。 “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选自“果壳网”,有删节)1.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这种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的习惯。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往往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B.“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人,就不会影响健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生日祝福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