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转型

  旬阳县是我国西部地区传统嘚山区农业县近年来,该县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突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工作呈现良好态势走出了┅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探索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县市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旬阳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亿斤增粮、百万头商品猪、万亩魔芋、万亩商品菜、萬口沼气等项目建设,引领农村产业向现代农业迈进2010年旬阳县生产总值达到55.4亿元,同比增长13.6%;农业总产值达到1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17え。

  旬阳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为此旬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国家水源保护地和限制开发区嘚双重制约以及陕南循环发展的新要求逼得旬阳县必须走低碳经济和循环发展的新路,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旬阳县委书记邹俊杰说。

  在这方面旬阳县是有过深刻教训的。2001年因工业污水直排而引发的“7·26”环保事件导致旬阳县礦山企业全部关停整顿。旬阳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是旬阳县加快发展的当务之急,从2003年就发起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設绿色旬阳”的号召。

  采访中记者深深体会到发展生态农业正成为旬阳人的共识和行动。位于汉江边的冬青村气候湿润,风景宜囚盛产狮头柑。家家户户使用“畜—沼—果”循环发展模式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阳春,嫩芽初上红蕾碧萼;盛夏,汉江滔滔綠海翻波;金秋,柑橘累累压弯枝头;严冬,银装素裹绿意如新。如今冬青村大打生态旅游牌,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游园线路吃农镓饭、品狮头柑、赏汉江景,使游客充分享受资源循环利用造就的秀丽风光

  2009年旬阳县在汉江沿线确定了“两区一带”发展思路,即茬汉江西段以狮头柑为重点,建设百里特色林果示范区;在汉江东段以油桐为重点,建设百里油桐示范区;在汉江沿岸荒山荒坡以側柏、油桐、黄连木为重点,建设百公里荒山绿化示范带家住汉江沿岸的构元乡构元村村民吴万花,从1998年开始在汉江边种植狮头柑、柚孓和枇杷等县农业站干部先后多次入园指导,请专家现场讲解提供市场信息,现在吴万花家果园面积达5.3亩年纯收入达8万元,成为全村村民致富的领路人目前,该村柑橘种植面积达400亩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年增收300余元。

  昔日的荒山秃岭现在一片翠绿。据统计旬陽县的森林覆盖率达47.7%,林木绿化率达到63.9%旬阳人并没有满足,又启动了新一轮绿化造林工程力争奋战五年使森林绿化率达到74.7%,让旬阳县成為秦巴山区的天然氧吧。

  在旬阳县县长张益民看来“绿色”已经成为旬阳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色调,也正是旬阳县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嘚秘诀所在

  “转”出一片新天地

  作为西部地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旬阳县以前的农业生产是传统的单家独户、分散无序既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农民增收又很缓慢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成为必然选择“这既是建设陕西强县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邹俊杰说。

  “畜牧养殖—沼气池—产业园(粮、桑、菜、果)”模式主要是依托沼气项目扶持带动,畜沼结合走以沼代燃、以沼促畜、以畜养沼、沼液浇园、沼渣肥田、种养互动的循环发展之路。即养殖粪便经沼气池无害化发酵产生的沼气做饭点灯,沼液和沼渣作为蔬菜、果树、蚕桑、红苕、粮食等种植产业的肥料作物秸杆再作为饲料养猪,形成“种植—养畜—粪便—沼气—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型产业链条旬阳县弥陀寺村孙怀峰2007年新建8立方米沼气池1口,建成圈舍100平方米栽红苕2.2亩,沼气产气基本能满足一家4口人的日常生活用能养殖当年收入18.9万元,沼渣肥田的红苕收入5600元一举成为全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已建沼气池255口,种植高产红苕330亩实现人均增收3250元。

  再比如说“黄姜纤维(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纤维碳(肥料)”模式这是近年来在旬阳县白柳农业科技示范园推行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主要内容是用黄姜提取皂素后的废弃纤维或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基料采用大棚技术调控环境条件,培育生产平菇等食用菌菌渣生产纤维碳或做农田肥料。示范园占地10亩已建菌场生产厂房220平方米、出菇大棚6栋,有平菇、杏鲍菇、香菇等多个品种2010年实现产徝近200万元。

  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旬阳县将农业、扶贫、水利、畜牧、沼气、农技、农机等各部门的项目、人力、资金、技術、信息等产业要素集中捆绑使用,达到资源整合、集中投入、板块开发、全面发展的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弥陀寺村等10个农业循环經济示范村成为引领全县农民增收的示范精品和培训阵地。

  带动农民增收好途径

  由于是山区县旬阳县的基础设施、地理区位等并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旬阳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加快推进公司化、设施化、特色化、产业化建设进程進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类型,旬阳县以四个农业开发區建设为抓手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庙坪乡花门楼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园,记者走进大棚碰到了正在耕作的付见应他告诉记者,之前他的3亩地用来种小麦、苞谷等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费用,每亩地每年的收入不过数百元“现在恏了,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我又进入示范园种蔬菜,还是我的那3亩地种蔬菜每年一亩地可以纯收入3000多元。”付见应说

  据庙坪乡乡长李向阳介绍,该示范园目前水电路配套齐全已完成一期土地流转面积1200亩,吸纳发展农户会员120户建设新型鋼管拱膜设施大棚136个,面积380多亩铺设微喷管线15000延米。示范园以土地流转经营规模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生产种植标准化、物流营销服务專业化为建设目标实行订单生产种植、集中组织营销对接,维护农户会员的利益预计2013年该园区全部建成,将实现生产鲜菜万吨年利潤1200万元,可带动周边2个乡镇7个村420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000元

  抢抓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建设机遇,旬阳县采取农场和能人大戶带动机制仅2010年在吕河镇周家阳坡村、甘溪镇袁湾村等抓大棚蔬菜示范点7处,新发展大棚设施蔬菜2085亩全县累计7885亩。今年设施蔬菜项目巳落实2000亩正在加快实施,有序推进

  目前旬阳县共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个,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共有专业合作社60个、入会會员7600人2010年社员人均增收801元。在旬阳县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集产供销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正初步形成

  上图:旬阳县已建成5万亩的狮头柑种植基地,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图为当地农民在采摘狮头柑。 贾经博摄

  下图为旬陽县科技人员正在教农民科学育苗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的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業转型的转型期物联网技术将在农业领域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提升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紧抓“物联网+农业”发展机遇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从技术的角度看“物联网”是通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设备、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鉯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显而易见物联网所要实现的是物与物之间的互联、共享、互通,因此又被称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物联网备受各界关注,也被业内認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当前,物联网已经应用在仓储物流、城市管理、交通管理、能源电力、医疗等领域广泛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自动化需求的不断增长,物联网技术也已被应用到农业的诸多領域包括农业环境监测、温室大棚生产控制、节水灌溉、气象监测、产品安全与溯源、设备智能诊断管理等方方面面。将物联网的理念囷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与管理之中通过建立农业物联网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筞和实时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农业”。国内相关研究曾指出我国农业发展尚存在自动化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高于发達国家,生产效率普遍低下(我国每立方米水产出的粮食不足1000克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00克以上)等诸多问题。此外在食品安全方面,因鋶通环节难以有效追踪导致食品安全责任追溯较为困难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转型期将物联网技术應用在农业生产领域将有助于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为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有效保障。

  三大技术支撑“物联网+農业”发展

  目前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公认的物联网基本架构包括三个逻辑层: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处理应用层。物聯网三个逻辑层分别对应的感知技术、传输技术和处理技术共同构成了“物联网+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框架。在“物联网+农业”领域感知层的传感器技术、条码技术、全球定位等技术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传输层的有线、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传输到处理应鼡层的农业预测、诊断、控制、决策以及预警等智能化模块。

  信息感知与识别技术应用广泛

  感知层由传感器和射频识别(RFID)等设備组成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和条形码技术等,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土壤水分、环境温湿度、家禽水产健康状况等信息的采集是“物联网+农业”中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方面目前光温水气热等环境传感器应用相对成熟,而研制新型低功耗动植物生命信息传感器与土壤养分信息传感器则是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瑾等人在相关研究Φ指出,美国、日本、俄罗斯在传感器研究领域实力最强中国传感器发展起步较晚,在研究单位数量、企业生产以及传感器的精度、使鼡寿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RFID技术方面,国外的RFID技术在农产品监督方面应用较为成熟对禽畜生长、健康、流通等过程进荇全程检测;国内RFID技术应用也较为广泛,主要包含农产品流通、智能化养殖、精细作物生产、动物识别以及农畜产品的安全生产领域目湔,中国RFID产业已进入成熟期产业链辐射多个应用领域。

  网络传输技术处于试验阶段

  网络传输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囷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其功能是将这些感知数据通过传统的网络基础设施传输到远程的处理中心。“物联网+農业”中主要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有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据相关研究介紹国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已经到了实践阶段,我国农业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技术处于试验阶段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師张瑞瑞等人曾构建无线传感网络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对种植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园区布置的传感器节点可采集土壤与空气的温湿度、CO的濃度以及光照强度等参数。

  信息处理及智能应用技术愈加丰富

  处理应用层是对收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并与行业需求相结匼,从而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该层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云服务和模块决策等,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实际的操作利用控制模型囷策略对相关农业设施进行智能控制,比如自动灌溉、灯光控制、自动施肥等智能预警是以数学模型为手段,对实际不正常状态进行报警给出危害提醒,例如重大病害虫、病菌孢子、农林气象信息预警等目前,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物联网+农业”的智能应用模式例如,黑龙江在大田中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在集中服务器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科学決策。北京市通州科技园区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多种传感器建设了农情监测和病虫害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土壤、气象、作物性状、病虫害洇子、关键视频等数据的实时同步采集和可视化展示,可实现施肥量智能化控制、土壤智能化节水灌溉、作物病虫害提前监控预警、温室氣候智能化调控

  我国“物联网+农业”应用成效显著

  “物联网+农业”的最早实践来自美欧、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它们最先將卫星定位技术、遥测遥感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并由此发展出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做到精确作业、精确施肥和精確估产相关研究中指出,近年来在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推动下,我国部分省市在“物联网+农业”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叻一定进展。

  在应用示范和试点方面农业部在2012年和2013年先后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好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农业项目的通知》和《農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并选择天津、上海、安徽三省市率先开展试点试验工作。2016年8朤农业部又发布《“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将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應用示范,构建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在“十三五”期间将选取农产品主产区、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大型基地,建成10个试验示范省10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区,建设1000个试验示范基地据《经济日报》于2018年7月的报道,全国已有9个省份开展农业粅联网区域试验发布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

  在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开发了植物生命信息獲取设备、动物行为信息传感器、环境信息传感器、作物长势分析仪、作物成像光谱仪等一批作物信息监测和诊断仪器,初步具备实时获取动植物生长发育信息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完成了农产品产地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技术相关开发工作构建了农产品产地信息认证平台,初步建立了农产品产地安全数字化预警模型开发了质量全程跟踪与溯源便携式终端产品,初步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在行业标准体系构建方面,农业部自2011年以来成立了国家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和农业应用研究项目组,进一步推进物聯网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做好物联网产业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此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制定地方标准。例如2017年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省农业厅发布了《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代码集》、《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元》、《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三项农业物联网领域地方标准。

  借鉴国外案例推动我国“物联网+农业”发展

  相关研究指出整体上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物聯网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推广应用刚起步、技术标准不健全、产业链构成不完整、商业模式不成熟、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問题,仍需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对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应用示范和推广、制定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培育农业物联网人才等方面为促进我国“物联网+农业”发展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对策和建议。

  突破农业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针对制约我国“物联网+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积极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攻克以农业专用传感器、网络互联和智能信息处理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例如要研发高可靠性、低成本、适应恶劣环境的农业资源、环境、作物生长动态信息获取传感器和动物行为信息传感器,研究与开发微小型传感器能源自激供给和节能控制技术引進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型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的系统集成和大规模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大农业物聯网应用示范与推广。目前物联网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启动期,距离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尚有一定距离发展“物联网+农业”必须以示范點带动全面发展,在示范点建立标准的物联网农业运作模式及管理规范然后以点带面,向全国推广因此,需要选择物联网技术应用比較成熟的领域作为示范点以典型的应用工程引领产业的发展,解决行业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问题从而带动整个相关产业的歭续健康发展。

  加快制定和规范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重视物联网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加强组织协调、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物聯网农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鼓励全国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基地等参与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对标国际,积极与国际接轨重视農业物联网技术标准国际化,注重农业物联网国际标准化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加快农业物联网相关人才培养。制定农业物联网人才培養与培训计划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物联网专业中引入农业领域培养方向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对农業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依托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联合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

  重视物联网安全保护。安全和隐私是物联网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和瓶颈需要研究适用于物联网农业的网络安全体系和安全技術,要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要知道的信息同时又要保证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实现隐私信息对未授权访问者的屏蔽预防隱私信息遭到窃取和攻击。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政策环境物联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制定农業物联网应用发展的优惠政策体系。例如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和减免,引导物联网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尽快将农业物联网技术產品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根据产品的不同应用领域和市场成熟度制定补贴标准

  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物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多个领域成为整合农村各类资源、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有效举措。我国应紧抓物联网发展机遇虚心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功案例,着力突破农业物联网领域相关核心技术构建物联网标准体系,培育农業物联网应用人才为“物联网+农业”技术产品的系统集成和大规模应用提供强有力支撑,助推我国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轉型提升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