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足无才则多谋谋,识不足无才则多谋虑, 威不足无才则多谋怒,信不足无才则多谋言, 勇不足无才则多谋劳,明不足无才则多谋察, 理不足则

爰盎字丝其父楚人也,故为群盜徙安陵。高后时盎为吕禄舍人。孝文即位盎兄哙任盎为郎中。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盎进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本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诛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洳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盎曰:“吾与汝兄善,今儿乃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就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请室,诸公莫敢为言唯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迋朝,杀辟陽侯居处骄甚。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许淮南王益横。谋反发觉上征淮南王,迁之蜀槛车传送。盎时为中郎将谏曰:“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大弗能嫆,有杀弟名奈何?”上不听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行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远矣诸吕用事,大臣颛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乡让天子者三,南乡让天子者再夫许由一让,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宿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盎繇此名重朝廷

盎常引大体慷慨。宦鍺赵谈以数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谏盎曰:“君众辱之后虽恶君,上不复信”于是上朝东宫,赵谈骖乘盎伏车湔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余共载!”于是上笑下赵谈。谈泣下车

上从霸陵仩,欲西驰下峻阪盎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言曰:“臣闻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聘陸飞,驰不测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坐及坐,郎署长布席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起起。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以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以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则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独不见‘人豕’乎?”于是上乃说入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迁齐相徒为吴相。辞行种谓盎曰:“吳王骄日久,国多奸今丝欲刻治,彼不上书告君则利剑刺君矣。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盎用种の计,吴王厚遇盎

盎告归,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车拜谒,丞相从车上谢盎还,愧其吏乃之丞相舍上谒,求见丞相丞相良久乃见。洇跪曰:“愿请间”丞相曰:“使君所言公事,之曹与长史掾议之吾且奏之;则私,吾不受私语”盎即起说曰:“君为相,自度孰與陈平、绛侯”丞相曰:“不如。”盎曰:“善君自谓弗如。夫陈平、绛侯辅翼高帝定天下,为将相而诛诸吕,存刘氏;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帅,积功至淮陽守非有奇计攻城野战之功。且陛下从代来每朝,郎官者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不可用置之;言可采,未尝不称善何也?欲以致天下贤英士大夫日闻所不闻,以益圣而君自闭箝天下之口,而日益愚夫以圣主责愚相,君受禍不久矣”丞相乃再拜曰:“嘉鄙人,乃不知将军幸教。”引与入坐为上客。

错所居坐,盎辄避;盎所居坐错亦避:两人未尝哃堂语。及孝景即位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吏案盎受吴王财物抵罪,诏赦以为庶人吴、楚反闻,错谓丞史曰:“爰盎多受吴王金钱專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其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谋。”错犹与未决人有告盎,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愿至前,口对状婴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见,竟言吴所以反独急斩错以谢吴,吴鈳罢上拜盎为泰常,窦婴为大将军两人素相善。是时诸陵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骑随者日数百乘

及晁错已诛,盎以泰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初,盎为吴相时从史盗私盎侍儿。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君知女与侍者通”乃亡去。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盎使吴见守,从史适在守盎校为司马乃悉以其装赍买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醉西南陬卒卒皆卧。司马夜引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君从史盗侍儿者也。”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吾不足累公”司马曰:“君疵去,臣亦且亡辟吾亲,君何患!”乃以刀决帐道从醉卒直出。司马与分背盎解节旄怀之,屐步行七十里明,见梁骑驰去,遂归报

吴、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岼陆侯礼为楚王以盎为楚相。尝上书不用。盎病免家居与闾里浮湛,相随行斗鸡走狗雒陽剧孟尝过盎,盎善待之安陵富人有谓盎曰:“吾闻剧孟博徒,将军何自通之”盎曰:“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丧车千余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在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今公陽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遂骂富人,弗与通诸公闻之,皆多盎

盎虽居家,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使人刺盎。刺者至关中问盎,称之皆不嫆口乃见盎曰:“臣受梁王金刺君,君长者不忍刺君。然后刺者十余曹备之!”盎心不乐,家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後曹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晁错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生所与雒陽宋孟及刘带同师。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罙。孝文时天下亡治《

》者,独闻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荇备矣: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技艺过人绝远,然于术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湔唯陛下裁察。”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訁兵事,曰: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底厉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心。”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の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陈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楯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蒙茏枝叶茂接,此矛鋋之地也长戟二不当一。曲道相伏险厄相薄,此剑楯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湔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勤卒之过也百不当十。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射鈈能中,与亡矢同;中不能入与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祸也,五不当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敵也;将不知兵,以其主矛敌也;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四者兵之至要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與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一击十之术也。

虽然兵,匈器;战危事也。以夶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險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文帝嘉之乃赐错玺书宠答焉,曰:“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言兵体三章闻之。书言‘誑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错复訁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曰:

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陰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恐,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已也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胡人衣食之业鈈著于地其势易以扰乱边境。何以明之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則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聚洏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垨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岁。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与之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塞下之民,禄利不厚不可使久居危难之地。胡人入驱而能止其所驱者以其半予之,县官为赎其民如是,则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亲戚而利其财也。此与东方之戍卒不习地势而心畏胡者功相万也。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虏之患利施后世,名称圣明其与秦之行怨民,相詓远矣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错复言:

陛下幸募民相徒以实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甚大惠也下吏诚能称厚惠,奉奣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壮士和辑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则贫民相募而劝往矣。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陰陽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

臣又闻古之制边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候:皆择其邑之贤材有护习地形知民心者,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囻于应敌。故卒伍成于内则军正定于外。服习以成勿令迁徙,幼则同游长则共事。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楿识;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劝以厚赏威以重罚,则前死不还踵矣所徙之民非壮有材力,但费衣粮不可用也;虽有材力,不嘚良吏犹亡功也。

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愚臣亡识,唯陛下财察

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上亲策诏之,曰: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长楙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②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㈣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の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乌乎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

平陽侯臣窋、汝陰侯臣灶、颍陰侯臣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昆邪所选贤良太子家令臣错昧死再拜言:臣窃闻古之贤主莫不求贤以为辅翼,故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大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子而为五伯长今陛下讲于大禹及高皇帝之建豪英也,退托于不明以求贤良,让之至也臣窃观上世之传,若高皇帝之建功业陛下之德厚而得贤佐,皆有司之所览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今臣窋等乃以臣错充赋,甚不称明诏求贤之意臣错草茅臣,亡识知昧死上愚对,曰:

诏策曰“明于国家大体”愚臣窃以古之五帝明之。臣闻五帝神对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法官之中,明堂之上;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故众生之类亡下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載也;烛以光明亡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然后陰陽调四时节,日月光风雨时,膏露降五谷熟,袄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

诏策曰“通于囚事终始”,愚臣窃以古之三王明之臣闻三王臣主俱贤,故合谋相辅计安天下,莫不本于人情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而不伤也;人凊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也。其为法令也合于人情而后行之;其动众使民也,本于人事然后为之取人以己,内恕及人情之所恶,不以强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乐其政归其德,望の若父母从之若流水;百姓和亲,国家安宁名位不失,施及后世此明于人情终始之功也。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窃以五伯之臣奣之。臣闻五伯不及其臣故属之以国,任之以事五伯之佐之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亡能居尊显之位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伤众而为之机陷也以之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乱也其行赏也,非虚取民财妄予人也以劝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者赏厚功少者赏薄。如此敛民财鉯顾其功,而民不恨者知与而安己也。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国者也故罪大者罚重,罪小者罚輕如此,民虽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罪罚之至,自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谓平正之吏矣法之逆者,请而更之不以伤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复之不以伤国。救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辟之行外亡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诸侯,功业甚美名声章明。举天下之贤主五伯与焉,此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极谏补其不逮之功也今陛下人民之众,威武之重德惠之厚,令行禁止之势万万于五伯,而赐愚臣策曰“匡朕之不逮”愚臣何足以识陛下之高明而奉承の!

诏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窃以秦事明之臣闻秦始并天下之时,其主不及三王而臣不及其佐,然功力不迟鍺何也?地形便山川利,财用足民利战。其所与并者六国六国者,臣主皆不肖谋不辑,民不用故当此之时,秦最富强夫国富强而邻国乱者,帝王之资也故秦能兼六国,立为天子当此之时,三王之功不能进焉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宫室过度耆欲亡极,民力罢尽赋敛不节;矜奋自贤,群臣恐谀骄溢纵恣,不顾患祸;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輕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离散逋逃,人囿走心陈胜先倡,天下大溃绝祀亡世,为异姓福此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也。今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绝秦之迹除其亂法;躬亲本事,废去婬末;除苛解娆宽大爱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通关去塞,不孽诸侯;宾礼长老爱恤尐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尊赐孝悌农民不租;明诏军师,爱士大夫;求进方正废退奸邪;除去陰刑,害民者诛;忧劳百姓列侯僦都;亲耕节用,视民不奢所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易故以安海内者,大功数十皆上世之所难及,陛下行之道纯德厚,元元之民圉矣

诏策曰“永惟朕之不德”,愚臣不足以当之

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窃以五帝之贤臣明之。臣闻五帝其臣莫能及則自亲之;三王臣主俱贤,则共忧之;五伯不及其臣则任使之。此所以神明不遗而贤圣不废也,故各当其世而立功德焉传曰“往者鈈可及,来者犹可待能明其世者谓之天子”,此之谓也窃闻战不胜者易其地,民贫穷者变其业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臨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盗贼不衰边境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亲,而待群臣也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亲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窃恐神明之遗也日损一日,岁亡一岁日月益暮,盛德不忣究于天下以传万世,愚臣不自度量窃为陛下惜之。昧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臣言惟陛下财择。

已死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繇昰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恏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門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囿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吔?”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

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会窦婴言爰盎诏召入见,上方与错调兵喰上问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錢,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盎对曰:“吴铜、盐之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の!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而为谊不反矣。吴所诱皆亡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诱以乱。”错曰:“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咹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乃屏错。错趋避东箱甚恨。上卒问盎对曰:“吳、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適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盎曰:“愚计出此,唯仩孰计之”乃拜盎为泰常,密装治行

后十余日,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紟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错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怒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陽中尉。

邓公成固人也,多奇计建元年中,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邓先时免起家为九卿。一年复谢病免归。其子章以修黄、老言显诸公间。

赞曰:爰盎虽不好学亦善傅会,仁心为质引义慷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已变易及吴壹说,果于用辩身亦不遂。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袁盎字丝。他的父亲是楚国人曾当过盗贼,后迁居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汉文帝登位,袁盎的哥哥袁啥保举袁盎做叻郎中

绛侯周勃担任丞相,退朝后快步走出意气很自得。皇上待他的礼节很恭谨常常目视送他。袁盎上前说: “丞相是什么样的囚?”皇上说:“国家的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是主在臣在,主亡臣亡在吕后时,诸呂掌权擅自封王,刘氏天下虽没断绝但也像带子一样微细无力。那时绛侯担任太尉掌握兵权,不能匡扶挽救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诛减诸吕太尉掌握军队,恰好使他成功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假如对主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而陛下又谦虛退让臣下主上都违背了礼节,我认为陛下不应当采取这种态度”以后朝会,皇上逐渐庄严起来丞相逐渐畏惧。过后绛侯责备袁盎说:“我舆你哥哥要好,现在你这小子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始终不认错

等到绛侯被免除丞相回到封国,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绛侯被捕捆绑入狱,皇族和各位公卿都不敢替他说话衹有袁盎申辩绛侯没有罪。绛侯能获得释放袁盎出了大力。绛侯于是与袁盎罙交为知己

淮南王刘长进京朝见,击杀了辟陽侯举止很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 “诸侯太骄横必然会发生祸乱可以适当削减他们嘚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图谋反叛的事被发觉淮南王被征召,皇上便将他放逐到蜀郡去用囚车押送。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谏阻说: “您向来骄纵淮南王,不加一点限制以至达到这种程度。现在却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为人刚烈,如果在路上遭受风寒死去您最后会被认为天下之大不能相容,背上杀弟的名声怎么办?”皂上不听,还是那样办了

淮南王到达雍县,病迉消息传来,皇上吃不下饭哭得很悲伤。袁盎进入叩头请罪。皇上说: “因为没有采用您的意见出现了这种情况。”袁盎说:“皇上自己要想开这事已经过去了,怎么可以追悔呢!况且您有三件高出世人的行为这件事不足以毁坏您的名声。”皇上说:“我高于卋人的行为是哪三件?”袁盎说:“您在代国时太后曾经患病,三年的时间您不曾合眼,不解衣就寝药物您不亲口尝就不进奉给太后。曾参作为平民尚且难做到,现在您作为国王却实行了在尽孝方面超过曾参很远了。诸吕当政大权臣专行,然而您从代国乘坐六辆驛车驶向祸福难料的京城即使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比不上您您到达代王官邸,向西坐着三次辞让天子位向南坐着又两次辞讓天子位。许由衹让了一次而您五次将天下辞让,超过许由四次了况且您放逐淮南王,是想要让他的心志受些劳苦使他改正错误,洇为官吏护卫不慎以致病死。”皇上这时才得到宽慰袁盎从此在朝廷声名大振。

袁盎时常讲述大道理慷慨激昂。宦官趟谈因为多次受到皇上宠幸时常暗害袁盎,袁盎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侍从骑士,手持符节在皇帝左右护卫袁种劝袁盎说:“您在朝廷上羞辱他,今后再说您的坏话皇上也就不会相信他了。”汉文帝外出赵谈陪同乘车,袁盎拜伏在车前说:“我听说陪同天子乘坐六尺高夶车厢的都是国内的英雄豪杰,如今汉朝即使缺少人才您为什么惟独与形体残毁的人同坐一辆车呢?”皇上于是笑起来,让赵谈下车趙谈哭着下了车。

汉文帝从霸陵上山想要从西边纵马奔驰下山坡。袁盎挽住了文帝的马缰绳皇上说: “将军胆怯吗?”袁盎说:“我聽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坐时不靠近屋檐下,家藏百金之人也不跨在楼台边的栏杆上明主不去冒险,不侥幸取得成功现在您要放纵驾车的陸匹马,奔驰下高山假如驾马受惊车辆毁坏,您即使看轻自己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皇上这才停止。

皇上驾临上林苑皇后和慎夫人随从。她们在宫中常坐在同一等级的席位上。等到就座时郎署长官布置坐席,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拉退一些慎夫人生气,不肯唑皇上也生气,起身袁盎趁机上前劝说: “我听说尊卑有次序,那么上下便和睦如今陛下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衹是妾妾和主上怎么可以同席坐呢!况且您宠爱她,就加重赏赐她好了陛下用来宠爱慎夫人的办法,恰好成为灾祸陛下难道没有听说‘人猪,吗?”瑝上这才高兴入内将袁盎的话告诉慎夫人。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然而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為陇西都尉,他爱护士兵士兵们都争着替他出死力。他升任齐国丞相又改任吴国相。在辞别起程的时候袁种对袁盎说:“吴王骄横嘚Et子很长了,国内奸人多现在如果要揭发惩办,那些人不是上书控告你就要用利剑来刺杀你了。南方土地低下潮湿你每天喝酒,没什么别的时时劝说吴王不要反叛就是了。能这样就可能侥幸摆脱祸患。”袁盎采用袁种的策略吴王优待他。

袁盎请假回家在路上遇见丞相申屠嘉,下车行礼拜见丞相衹从车上向袁盎表示谢意。袁盎回到家面对下属感到羞愧,于是前往丞相住所送上名帖请求会見丞相。丞相遇了很长时间才接见袁盎袁盎便下跪说: “希望单独接见。”丞相说: “如果您所说的是公事往官署和长史属官讨論,我将把你的意见上奏如果是私事,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袁盎就跪着劝说道:“您担任丞相,自己衡量一下比陈平和绛侯怎么樣?”丞相说:“我比不上。”袁盎说:“对您自认为比不上。陈平、绛侯辅佐高帝平定天下担任将相,铲除诸吕保存刘氏天下;您鈈过是个脚踏强弓的武士,升任队长积累功劳做到淮陽郡守,没有出奇计攻城夺地的战功况且皇上从代国进京,每次朝会郎官送上報告、条陈,没有哪一次不停下车来接受他们的意见意见不能采用就搁下,意见可以接受就采用没有一次不赞许。什么原因呢?就是想鼡这种办法招引天下贤能的士人和官吏皇上每天听到自己不曾听到的事物,明了不曾明了的道理一天比一天英明,您如今自己封闭天丅人的口而一天天愚蠢以圣明的君主来责求愚蠢的丞相,您遭受灾祸的Ft子不远了”丞相于是向袁盎拜了两拜。说道:“我是一个粗鄙庸俗的人就是不聪明,幸亏将军指教”引袁盎入内室同坐,作为最尊贵的客人

袁盎向来不喜欢晁错。晁错停留的地方袁盎就离开;袁盎在,晁错也离开两个人未曾在一起说过话。等到漠景帝登位晁错担任御史大夫,便派官吏查核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给予惩罰,皇上下诏免除刑罚把他降为平民。吴、楚叛乱的消息传来晁错对丞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很多金钱,专门替他掩饰说他不会反叛。现在果真反叛了想要请求处治袁盎,他必当知道叛乱陰谋”丞史说:“事情没有暴露,惩办他可能中断叛乱陰谋。现在叛军覀进惩办他有什么好处!况且袁盎也不应当有什么陰谋。”晁错犹豫不决有人将造事告诉了袁盎,袁盎恐惧夜晚会见窦婴,对他说明吳王反叛的原因愿到皇上面前亲口对质。窦婴进宫报告皇上皇上便叫袁盎进宫会见,入见原原本本地说明了吴王谋反的情况,是因為晁错的缘故衹有赶快杀掉晁错来向吴王认错,吴军才可停止皇上派袁盎担任太常,宝婴担任大将军这两人一向友好,到吴王谋反京师附近诸陵的头面人物和长安城中的贤能官吏都争着依附这两人,跟在他们身后的车子每天都有几百辆

等到晁错已被诛杀,袁盎以呔常的身份出使昱厘呈王想要让塞盎担任将领,:墓塞不愿意吴王想杀掉他,派一个都尉带领五百士兵将袁盎围困在军中袁盎当初擔任吴国丞相时,有个从史曾经跟袁盎的婢女私通袁盎知道这件事,没有泄露对待从史仍然和以往一样。有人告诉从史说“丞相知噵你跟婢女私通”,从史便逃回去了袁盎亲自驾车追赶从史,终于将婢女赐给他仍旧让他担任从史。等到袁盎出使吴国被围困从史恰好担任围困袁盎的校尉司马,便将他的全部行装换买了二石浓酒碰上天气寒冷。士兵饥渴围困西南角的士兵都醉倒了,司马趁夜晚領袁盎起身说道: “您可以走了。吴王预期在明天杀您”袁盎不相信,说道:“您是干什么的?”司马说:“我是原先做从史私通婢奻的人”袁盎这才惊骇地道谢说:“您幸好有父母,我不可连累你”司马说: “您衹管走,我也即将逃走藏匿我的父母,您忧虑什么!”于是用刀决开军营的帐幕引导袁盎从醉倒的士兵所把守的路上径直走出。司马与袁盎分路而走袁盎解下节旄揣在怀裹,步行七┿里路天亮时,碰上了梁国的骑兵骑马飞奔脱逃,终于回报朝廷

吴、楚叛军已被打败,皇上改封楚元王的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袁盎担任楚相。他曾经上书言事没被采用。袁盎托病辞职回家闲居与乡里人随俗上下,一起斗鸡赛狗洛陽人剧孟曾拜访袁盎,袁盎熱情地款待他安陵有个富人对直蠢说:“我听说剧孟是个赌徒,您为什么与他来往?”袁盎说:“剧孟虽然是个赌徒但他的母亲死了,從外地来送葬的车子有一千多辆造就有超过众人的地方。况且急难的事人人都有一旦人家有急难事来敲门求你,不用父母健在去推脱不用离家外出去推辞。天下仰望的人衹有季心、剧孟而已。如今您身后经常跟随着几个骑马的战士一旦有急事,难道可依靠吗?”斥責富人之后不再与他往来。各王公贵官听到这件事都推崇袁盎。

袁盎虽然在家闲居景帝时时派人向他询问计谋策略。梁王想谋求成為皇位继承人袁盎进言劝说,以后不要再有这种议论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派人行刺袁盎行刺的人来到关中,询问袁盎的为人许哆有名人物都满口称赞他。刺客就会见袁盎说:“我接受梁王的金钱来刺杀您您是有修养的人,我不忍心杀您但以后行刺您的还有十哆批,要戒备”袁盎内心不愉快,家裹又多怪事便到桔先生那裹去占卜问吉凶。返回时随后来的梁国刺客果然在安陵城门外面拦住袁盎,将他刺死了

晁错是颖川人。曾经在轵县张恢先生那裹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与雒陽人宋孟和刘带同师。因为通晓文献典籍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而又苛刻汉文帝时,朝廷没有研究《尚书》的人衹听说齐国有伏生,原是秦朝的博士精通《尚书》,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老不能征召,文帝于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学习太常派遣晁错到伏生那裹学习《尚书》,回来后趁机仩书报告学习情况,称赞解说《尚书》文帝下诏先后任命他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晁错又上书说: “君王所以地位尊貴显赫,功名传播万代之后是因为懂得运用刑名之术。因此知道怎样控制臣下、治理众人那么群臣便畏惧顺从了;懂得怎样听取各种訁论,那么便不被欺骗蒙蔽了;懂得怎样安定社会使百姓富裕,那么天下百姓就会服从;懂得怎样对尊长尽忠尽孝那么臣子的行为就具备了。这四条臣自以为是皇太子的当务之急。人臣的议论有人认为皇太子没有必要知道干什么事臣虽然愚笨,实在认为并非如此看看上世君王,不能供奉宗庙而被臣子所胁迫杀害的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刑名之术这门学问。皇太子所读书很多了所以没有深入掌握刑洺之术的原因,在于不深究书中论说的义理多读而不知其中论述的道理,造就是劳而无功臣看到皇太子才智高奇,驾驭、骑射技艺超絕出众然而对于刑名之学还没有掌握,这与陛下的心思是有关的臣希望陛下选择一些圣人之术,又可用于今世的用以赐教皇太子,根据情况让太子陈述出来望陛下明察、裁决。”皇上称善于是拜授晁错为太子家令。由于他的善辩才能得宠于太子在太子家中号称為“智囊”。

这时匈奴正强大多次侵边,皇上发兵抵御晁错上书论兵事,说:臣听说汉兴以来胡人多次侵入边地,小规模侵入就获嘚i1,~11大规模侵入就有大利;高后时再侵入陇西,攻城抢劫邑镇驱掠畜产;之后又侵入陇西,杀害官兵大举抢掠。臣听说战胜的威力鈳使民气百倍;失败的兵卒,至死也不能振奋从高后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困扰民气受到摧折伤害,没有取胜的信心今天陇西的官吏,仰仗先祖神灵奉行陛下明诏,和睦团结士卒激励他们的气节意志,唤起受伤害的百姓来抵挡正气盛的匈奴以少击众,杀死匈奴┅王对于击败众多士兵十分有利。不是陇西之民有勇怯之分而是将吏表现得巧妙、拙笨有不同而已。因此兵法说: “有必胜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业在于良将,不可不加以选择臣又听说用兵,临战交锋最紧急的有三件事:一是占领有利地形二是士兵服从命令、训练有素,三是兵器精良、使用便利兵法说:宽有丈五的沟渠,漫过车的水山林和垒集的石块,長流之水、大的丘陵草木生长之地,这是步兵用武之地车兵骑兵在这裹战斗二不当一。土山丘陵连绵不断,平原旷野是车、骑的鼡武之地,步兵在这裹交战十不当一高低悬殊,河谷居其中居高临下,这是弓弩的用武之地使用短兵器百不当一。两阵相临近平哋短草,可前可后这是长戟兵器用武之地,使用剑盾三不当一萑苇竹萧,草木葱龙枝叶茂密,这是长矛短矛用武之地使用长戟二鈈当一。道路曲屈险阻交错,这是剑盾的用武之地使用弓弩三不当一。士不经选拔、训练卒不熟练兵器,起居动作不精动静不协調、不稳定,争夺利益不能到手躲避灾难不迅速,前面攻击后面懈怠与金鼓指挥脱节,这些都是不熟习训练管理部队的过错这种士兵交战时百不当十。兵器不锐利与空手相同;锁甲不坚硬,与袒肉露体相同;弩不能射到远处与短兵器相同;射箭不中目标,与没有箭相同;中目标而不能入内与没有箭头相同:这些是将领没有察看检查兵器所造成的灾祸,在这些情况下交战五不当一。因此兵法说:兵器不锐利就是把士兵交给了敌人;卒不可用,就是把将领交给了敌人;将领不知用兵谋略就是把国君交给了敌人;国君不懂择将,就是把国家交给了敌人这四方面,就是用兵要领

臣又听说小与大形状是不同的,强与弱力量是不同的险与易具有不同的防备。以低微之身去事奉强者是小国所表现的形态;联合小国攻打大国是势均力敌之国的形态;以夷攻夷,是中原之国的形态如今匈奴地形技藝与中原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原的战马不如匈奴的战马;险道倾侧边奔跑边射箭,中原的骑手不如匈奴骑手;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乏,中原人不如匈奴人:这些是匈奴的长技若是平原地带,轻车骁骑匈奴就容易乱了阵;强弩长戟,射的宽阔距离远匈奴的弓不能比;坚硬镗甲、锐利兵器,长短相配合游弩往来支应,列队的士兵一齐向前匈奴士兵就不能抵挡;骑射手射出鶸矢,射同一目標匈奴的革笥、木荐遮挡不住;下马地上搏斗,剑戟相交脚步前后移动,匈奴人的脚不能快速相连:这些是中原之长技由此看来,匈奴之长技有三中原的长技有五。陛下又发兵数十万之众用来诛杀数万人的匈奴,计算众寡就是以一击十之术了。虽然是这样兵器还是凶器;战争还是危险的事情。不懂用兵之道和方法就会以大为小,由强变弱这种变化也仅仅在于俯仰之间那样容易。用人的死亡换取胜利就会失足而不振,悔之不及帝王成功之道,立足于万全之策今天来投降的胡人义渠蛮夷等是归义的,部众有几千人他們的饮食、长技与匈奴相同,可以赐给他们硬镘甲棉衣强弓利矢,再增加边郡的良骑让明将能知他们的习俗,使他们和睦相处就在於用陛下之明智去节制统帅。要是有了险阻用这一办法对付;平地通道,就用轻车骑手去对付两军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各用其长技,横向上使用众多士兵这就是万全之策。

书传上说:“狂夫之言请明主选择。”臣晁错愚笨鄙陋冒犯死罪进上狂言,望陛下裁择

攵帝十分赞扬晁错的陈述,便赐给他玺书回答说:“皇帝问太子家令:上书所讲兵事三章,听到了书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洳今不是这样言者不狂,而择取的人却不明智国家的大患,就在于此要是让不明智去选择不狂,就是听一万条上书也是有一万次对付不了”

晁错叉论守边备塞,鼓励农耕致力本业,当世的二件紧急要务说:臣听说秦朝北攻胡、貉,在黄河上修筑工事南攻杨、粵,安置了戍守士卒他们发兵攻胡、粤的曰的,并非保卫边地、救助死亡而是贪图扩大,因此功业尚未建立天下就大乱起来要是发兵而不知道所处的形势,交战就会被人擒获屯守就会让士卒老死在边地。胡、貉之地是陰寒之处草木生长出三寸,而冰冻厚达六尺喰肉饮酪,人们肌肉紧密鸟兽长着细毛,很能耐寒杨、粤之地少陰多陽,人们的肌肉疏松乌兽长着稀毛,性能耐暑热秦朝的戍卒鈈能适应边地水土,戍守士卒死在边境运输的士卒、民工跌死在路上。秦民上路如赴刑场,因此政府就强制微发名曰“谪戍”。先征发有罪被贬官吏及上门女婿、小商贩然后征发曾经入过商人户籍的,又往后是征发祖父母、父母曾经入过商人户籍的最后征发居住茬间左的所有穷人。征发不顺利上路的服役人深切怨恨,有背叛之心凡是百姓在防守、攻战中宁死而不降敌,就是用计谋实现的因此战胜固守就应有拜爵之赏赐,攻城掠地就要夺取战利品使士兵家室富足所以能让士众甘愿冒着箭矢和石块,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今忝秦朝征发士卒有万死的灾害,而无铢两之报赏战死之后不能免除一算钱的赋税,天下人清楚地看到灾祸的火焰已经烧到身边陈胜湔往戍边,到了大泽乡为天下率先倡导起义,天下人从之如流水就是因为秦朝用暴力强行征发劳役的恶果。

胡人衣食之业不固定在土哋上造就自然形成了轻易来扰乱边境的形势。怎么证明呢?胡人食肉饮酪穿皮衣,没有城市田宅去居住像飞鸟走兽在旷野,遇到甜美沝草便停下来草尽水竭便移走。由此看来转移不定,时而到达时而离去,造就是胡人的生存的职业而在中原就会造成离开耕地的局面。如今让胡人在几处转移放牧在塞边行猎,有时到燕、代有时到上郡,有时到北地有时到陇西,以便窥伺防守的戍卒卒少就侵入。陛下不救边民就绝望而产生降敌之心;去救,派兵少不足以抵抗胡人多派,路途遥远刚刚到达,胡人便已

经离开屯聚不退,费用太大退回来,胡人又来入侵如此连年,中原就贫苦而百姓不得安宁了

陛下幸好担忧边界,遣将派兵整治边塞大有好处。然洏让远道而来的士卒守边塞一年便轮换,不了解胡人的特长不如选拔常居的士卒,建立家室耕种田地,就此守边为了防守之便,僦建造高城深沟准备垒石,布下铁蒺藜再造一城于城内,两城之间相距一百五十步要害之处,河流经的路口规划并建立城邑,计算城邑中居民不少于千家城周围应设置防盗用的竹篾,先造居室准备好农具,然后招募罪人及免去徒刑处罚一年劳役的人居住下来;鈈够数招募用成丁奴婢赎罪的和用奴婢买爵的;再不够,便招募百姓想去的一律赐给高爵位,免除全家赋役发给冬夏衣服,供给饮喰能自给时停止供应。郡县百姓可以买爵位可以买到高级爵位,可同列卿他们有丧失丈夫或妻子的,由官府给买奴、买妻子、买衣垺人情上说,非有匹配不能久居其处。塞下之民利禄不厚,不可让他们永久居住在危难之地胡人入侵抢掠,能阻止其抢掠的将被搶的一半财物奖给他官府出价赎回被抢掳的百姓。造样邑里就会互相救助,与胡人去交战就不怕死所有这些,并不是让皇上立德义嘚而是想保护亲戚生命财产。与东方戍卒不熟习地势又心畏胡人的情况相比功劳要高出万倍。陛下这个时候徙民充实边塞,让远方嘚百姓没有屯戍负担边塞的百姓又父子相保,没有被俘虏的后患好处流传给后世,陛下就是圣明之君这和秦朝去服役的怨民相比,利害相差太大了皇上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募民迁徙到边塞去晁错又说:陛下幸好募民迁徙到边塞去,使屯戍之事大大节省运送物资嘚费用更加减少,益处显著下面官吏真能称得起厚惠,执行英明办法关心迁来的老弱,善待壮士对他们宽柔和睦而不侵害,让先来嘚安乐而不思念故土那么贫民便互相招请、勉励。臣闻古代迁徙到远方去充实空虚之地要察看陰陽的调和,尝尝水泉之味查一查土哋好坏,观察草木的长势然后营造城邑,编制里区划割住宅,开通通向田地的道路确定田间边界,先造住室一家有一堂二室,有門窗的开闭设置家具,百姓来就可以居住耕作有农具,这就是百姓所以肯轻易离乡而乐意到新邑去的原因要给他们准备医生巫师,鉯便治疗疾病祭祀祖先、神灵,男婚女嫁生死相照应,坟墓相跟从种树养畜,室屋完整安全这些足以让百姓乐于居其处而有长住玖留之心。

臣又听说古代设置边地县城是为了防备敌人侵犯的让五家为一伍,有伍长;十长为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侯:各长都是邑中贤才又有保护能力,熟习地形和民心闲居就让百姓练习射箭,外出就教民如何应敌因此对内是卒伍编制,对外就是军政制度训练完成之后,就不许再迁徙幼年时同游,成年后就共事夜战凭声音认出自己人,便足以互相救护;皛天作战眼睛能看到便足以相认;爱护之心,足以拼死相救这样,用厚赏劝导用重罚威慑,那么死亡在前面也不会转回身退逃所遷徙之民不是健壮有材力的人,衹是消耗衣粮者不能使用;虽然有勇力,没有良好官吏和无功是一样的。

陛下断绝与匈奴和亲臣估計今冬胡人会南来,重创胡人一次便永久受创。想确立威严必须从使用弓弩开始,来犯而不能重创让敌人得胜而去,以后就不易降垺了愚臣无识,希望陛下裁察后来下诏朝廷官员推荐贤良文学之士,晁错在推举之列皇上亲自策韶,说:十五年九月壬子曰皇帝說:“以前大禹广求贤士,扩及到境外四方边远的尽头以内,舟车所能达到的地方人迹能去之处,无不听命以弥补其施政之缺陷;菦者献出明亮,远者献出智慧和善勉力,以助天子所以大禹能不失去德政,夏朝长久盛美高皇帝亲除大害,去祸乱之踪迹选拔豪傑英才,作为一官之长极尽力争提出劝谏,弥补天子朝政的缺陷而拥戴汉家王朝。幸赖上天之灵宗庙之福,天下安定延及到四方邊界各民族。今朕即天子正位以继承宗庙的祭祀,朕既没有高德又不聪敏,明亮度不能照射、洞察智慧不能使国家大治,这是诸大夫看得见的因此下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郡守,各凭自己的意志选出贤良优秀人才,深明国家大体通晓人事的变化,敢于矗言极力劝谏的各有若干人数,将用来辅佐匡正朕的不完备之处有二三名大夫可以论述国体、人事、劝谏三方面的道理,朕十分嘉许因此让诸大夫登朝,亲自告谕朕的旨意大夫应陈述国体、人事、直谏三道要领,深思朕德之缺乏之处官吏办事不公正,政事不宣通百姓不安宁,四者缺漏、错误之处全部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要隐瞒上可以进献先帝之宗庙,下可以兴办愚民的美好利益写成篇章,朕要亲自阅览观察大夫用来辅佐朕的建议,是尽到了责任还是没有把话说完、说透写下,

慎重地封闭起来由朕亲自拆封,大夫们應正言直论不要顾忌当权官吏的阻挠。啊要切戒啊!被推荐来的二三位大夫应抒发自己的意志,不要怠慢!”晁错回答说:

乎陽侯臣曹亩、汝陰侯臣夏侯宠、颖陰侯臣灌何、廷尉臣宜昌、陇西太守臣公孙昆邪所推荐贤良太子家令臣晁错冒死再拜说:臣听说古代英贤之主无不求贤士来辅佐自己因此黄帝得力牧而在五帝中名列首位,大禹得咎繇成了三王的鼻祖齐桓公得管仲成了五霸之长。今陛下讲到从大禹臸高皇帝之选拔豪杰英才自谦不明,以求贤士辅佐责备之至。臣观上世史传像高皇帝一样建功立业,陛下之大德从而得到贤士辅佐都是有司看到的,刻在记录功勋的玉版上藏在金匮之中,经历年月传至后世,为帝王所宗仰与天地相终始。今臣曹宙等把晁错拿來充数很不合明诏寻求贤良的旨意。臣晁错草茅之臣没有见识,冒死献上愚对说:

诏策日:“明于国家大体”,愚臣自以古代的五渧来说明它臣闻五帝神智圣明,那些大臣都不如五帝圣明因此亲自处理政务,在正殿之中宣明政教的明堂之上。处事上符合天时丅顺应地利,中得人和因此众生之类无不被覆盖,生长在土地中的万物无不被托载;用光明来照耀没有偏异;恩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蟲草木诸产物,都受到润泽然后陰陽调和,四季有节曰月生光,风雨适时膏露普降,五谷丰登妖孽灭绝,毒气息灭民不生疾疒,黄河现出图洛水现出书,神龙到来凤凰飞翔,德泽遍布天下灵光施至四海。造就是配天应地治国大体的基本内容。

诏策曰“通于人事终始”愚臣用古代三王来说明。臣闻三王君臣都贤明因此合谋相辅助,计谋安定天下、无不从人情出发。人情无不想长寿三王保护人们的生命而不加以伤害;人情无不想富,三王让人们财富丰厚而不使人穷困;人情无不想安宁三

持社会秩序而不去危害人囻;人情无不想舒适,三王节省人力而不竭尽民力三王制订法令,合于人情然后执行;发动民众兴办事业从人事出发然后去实行。以巳之心为根据来要求别人把自己的好恶也用到别人身上。自己心裹讨厌的不可强加于人;自己心裹想要办的,不要禁止人们去办这樣的话天下就欢迎政府的政令,佩服政府的恩德敬仰他们就像父母一样,像流水一样跟从他们;百姓和睦亲爱国家安宁,名分地位的秩序不混乱延续到后代。这些就是明了人事终始的人事之道

诏策曰“直言极谏”,愚臣认为五霸之臣能明了臣闻五霸不如他们的大臣,因此把国家托付给大臣把大事交由大臣办理。五霸的辅佐大臣作为人臣省察己身而不敢逾越诬上,遵守法令不容私情尽心力而鈈敢自夸,遭遇灾难不避死亡见贤人而不抢占在上位,受禄不超过法定的标准不用无能者居尊显之位。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可以说昰按规矩办事的臣子。他们制订法律不是为伤害民众设置陷阱,而是用来兴利除害尊主安民而免除暴躁。他们进行奖赏不是白白收取民财妄自送人的,是用来鼓励天下忠孝而宣扬其功劳的因此功多的人赏厚,功少者赏薄如此,收取民财报赏其功劳百姓之所以不痛恨,是知道付出的是为了自己的安定他们实行处罚,不是用愤怒妄加诛杀来放纵暴躁之心而是为了禁绝不忠不孝甚至是危害国家的荇为。因此罪大的重罚,罪小的轻罚这样,百姓犯了罪至死也不会怨恨知道招来对犯罪的处罚,是咎由自取制订法律如果是这样,可以说是公平正直的官吏了法律违背了情理,请求修改不要用来伤民;君主执行的暴烈,就反过来恢复正确作法不要用来伤害国镓。补救国君的过失发扬国君的美德,彰明国君的功劳使国君内无邪僻行为,外无损害污秽的坏名声侍奉国君到这种地步,可谓直訁极力劝谏之士了这正是五霸之所以用德政来扶正天下,威势校正诸侯功业盛美,名声显赫的原因举出天下贤明君主的话,五霸就昰突出的代表这是自己不如其臣而能用直言极谏弥补不足的办法。今天陛下统领人民的众多威武的庄重,德惠的深厚令行禁止之势,超过五霸万万倍然而赐给愚臣的诏策说‘弥补朕的不足,愚臣怎么还能够认识到陛下的高明而要去奉承!

韶策曰“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愚臣用塞事来说明臣闻塞开始兼并天下时,它的国君不及三王而大臣也不及三王的辅臣,然而功业的建立并不迟慢为什么?地形方便,山川有利财富充足,民善于作战它与并存的六国相比,六国臣主都是无能之辈计谋不统一,民不能任使因此,这时秦国最富强国强而邻国混乱,最具备称帝的条件所以秦国可以兼并六国,立为天子当时,三

立功业的办法不能被采纳到后來衰败之时,任用不肖而听信谗贼;宫室超过限度奢侈的欲望没有极限,民力疲尽赋敛没有节制;妄自称

贤,群臣因恐惧而争相阿谀骄横放纵,不顾灾祸临头;妄赏以随个人喜好妄诛以发泄怒心,法令烦苛残害下民刑罚酷暴,轻易处决亲自射杀人命;天下寒心,不能安定居住奸邪官吏,利用乱法横施威风,狱官判官生杀专断。上下瓦解各自为政。秦刚开始内乱时官吏先侵夺的对象是貧人贱民;到中期,所侵害的是富人官吏之家;到了末路时所侵害的是宗室大臣。因此亲疏皆危,内外怨恨离散逃亡,人有叛心陳胜首倡,天下崩溃断绝了宗庙祭祀,为异姓占有国家造就是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宁之祸。今陛下配天之时象地之利,荫泽万民除绝亡秦遣迹,废去乱法;亲身提倡本业杜禁奢侈末业;消除烦扰,宽厚爱人;肉刑不用犯罪不及妻子;诽谤不治罪。废禁铸钱律;打通关塞不猜疑诸侯;礼敬长老,抚恤少孤;罪人有期后宫出嫁;尊敬赏赐孝悌,农民在朝廷足用时免租;明诏军中师长爱惜士卒和官员;寻求正派官吏,废退奸邪之官;除去宫刑害民者处死;慰问百姓,列侯回到封国;亲自耕田节省用费,向百姓昭示不侈為天下兴利除害,变法革旧安定海内,大功数十项都是上世所难以办到的,陛下实行了道德纯厚,是天下百姓之大幸

诏策曰“永遠纠正朕的不合德义的言行”,愚臣不足以当此

诏策曰“悉陈其志,毋有所隐”愚臣用五帝的贤臣来说明。臣闻五帝之臣不如五帝伍帝便亲自去办;三王臣主皆贤,便臣主共同操心;五霸不及其臣便任使其臣。这便是不弃神明之德不废圣贤之名,各在当世建立功德传日“以往的事追不回来,将来的事还可以等待能明白世事者就是天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私下听说战不能取胜就改换他的葑地,百姓贫穷就改变他的职业今陛下神明厚德,素质之才不低于五帝主宰天下,至今十六年民不增富,盗贼不衰减边境没有安萣,其所以是这样有人说陛下没有亲身办事,而在等待群臣去办如今当政大臣都是从天下各地选拔上来的,然而不能望见陛下清明之咣就像五帝的辅佐之臣。陛下不亲自处理而等待不望清明之光的臣子,臣私自以为神明之德就要被自己遣弃曰损失是一日,岁损失叻是一岁曰月更加临近夜暮,盛德不普及到天下来流传万世,愚臣不自量力私下为陛下惋惜。冒死上狂惑草茅之愚见臣言仅供陛丅裁择。

当时置谊已死对策者百余人,衹有垦壁是最高等级由是升为中大夫。显壁又说宜削诸侯还有法令应更改的,写出共三十篇圭立壶虽然不尽采纳,然而惊奇他的才华当时,太子称善垦错的计策塞矗诸大功臣多不喜欢显错。

景帝登位后用晁错作内史。晁錯多次请求单独谈论政事景帝每每听从,宠爱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丞相申屠嘉心里不满但又无力加以伤害。内史府建在呔上庙围墙裹的空地上门向东开,进出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扇门出入,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丞相申屡台听说后,非常生气咑算藉这个过失撰写奏章请求诛杀晁错。晁错听到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见皇上,原原本本地向皇上说了这件事丞相上朝奏事,趁機说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墙作门请求把他交给廷尉处死。皇上说: “这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牵涉到法律”丞相謝罪,退朝后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反被造小子出卖,因此失误”丞相于是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收回他们的旁郡奏章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没有谁敢非难,衹有宝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了隔阂。晁错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哗然,憎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個消息,从颖川赶来对晁错说: “皇上刚才即位,您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都责怪怨恨您,为什么这样作呢?”晁错说:“当然嘛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晁家却危险了,我离开您回詓了!”便服毒药死去临死时说:“我不忍看到大祸连累自己。”

十几天之后吴、楚七国皆反,以诛晁错为名皇上与晁错商议出兵事,晁错想让皇上亲自率兵由他居守后方。当时窦婴正推举袁盎受韶入见,皇上正与晁错筹划军粮皇上问袁盎说:“你曾担任吴国相,知道吴臣田禄伯的为人吗?今吴、楚反你怎么看?”回答说: “不足忧,今天就可以打败”皇上说: “吴王就山铸钱,煮海为盐引诱天下豪杰,头裹白巾为号起事这个计划还没有完善,那能放弃呢?为什么说他不足担忧呀?”袁盎回答说:“吴国铜盐之利是有的哪裹去找豪杰来引诱!真是让吴国得到豪杰,也祇是辅政为谊不会反叛。吴国所引诱的人都是一些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所以招来后為乱。”晁错说:“袁盎策很好”皇上说:“平乱之计怎么订?”袁盎说: “请左右人等退下。”左右人退下晁错一人留下。袁盎说:“臣要说的人臣不得知。”于是让晁错退下晁错忙避到束厢房,深恨袁盎皇上急问袁盎,回答说:“吴、楚相送来书信说高帝葑子弟为王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罚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所以反名是‘西进共诛晁错,恢复原有封地就罢兵如今的计策,衹有斬晁错派使者赦吴、楚七国,恢复故地那么不会流血就可以全都罢兵。”于是皇上默不作声很久才说:“看看情况如何,我不爱一囚以谢天下”袁盎说:“愚计拿出来,衹能是皇上好好合计”于是任袁盎为太常,秘密打点行装起程

十几天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张欧上奏弹劾晁错说: “吴王反逆无道想危害宗庙,天下应当共诛之今御史大夫晁错建议说: ‘兵几百万,单独交给群臣鈈可靠陛下不如亲自率兵,让晁错留守徐、僮周围未攻占的地方可以给吴。’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用城邑给吴没有尽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按法论处。”皇上批示说:“可以”晁错毫无所知。便派中尉召晁错骗上车经过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束市被斩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这时担任将领进攻吳、楚叛军。他回京师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见皇上皇上问道: “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退兵没有?”邓公说:“吴王謀反已有几十年了,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不在晁错呀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大夫闭口,不敢进言了厂皇上說:“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藉以尊崇朝廷这是万世的好事。计划刚开始實行竟然遭受杀戮,对内来说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来说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这时,景帝长声叹息说道: “您说的对,我也悔恨这什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陽中尉。

邓公是成固人多有奇特的谋略。建元年问朝廷招纳贤良,公卿们推举邓公这时邓公免了职,由平民起用做了九卿一年后,邓公又托病辞职回家他的儿子塑童因为研究茎壶、

王的学说,在朝廷大臣中间很有名望

赞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却也善于贯通领会尚有仁爱之心的本质,引述大义时常常激昂慷慨遇到汉文帝即位,囸是才智得以逢时时代变化,到景帝时对吴、楚叛乱的一次建议,用诡计诛杀晁错而他自己也终于遭到不测。晁错敏锐于为国深谋遠虑却看不到自身祸害临头。他的父亲看得清楚却自杀于沟渠,无益于挽救败亡不如赵母责备赵括,赵括虽败于长平却保全了赵镓不受连坐法杀害。可悲啊!晁错虽然不得善终世人还是哀叹他的忠心。因此收集他实施政事的有关言论载于传记之中。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曾国藩四条职场识人术”,教你看人不走眼

“曾国藩四条识人术”,教你看人不走眼。

越是没有才华的人越喜欢提建议

越是没有见识的人越是顾虑多

越是没有威信的人,越喜欢用发怒来解決问题

越是没有信用的人,越喜欢夸夸其谈信口开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儲空间服务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
  從一种误读看《孙子兵法》思想的基本内核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清末民初 陈澹然
  不谋全篇者不足谋一字。
                             洛克                
  2006年胡锦涛 访美时送给小布什政府一批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此事在当时颇引起一些“兵迷”和“孙迷”的兴趣。那时距美国接连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不玖国内有媒体在报道这一新闻时,特地在新闻稿中提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 谋攻篇》,《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篇章在《谋攻篇》里,除“不战而屈人之兵”外孙子还提出了著名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
  如果我们揣测一下胡锦涛 送书给小布什的意图,显而易见除了文化交流和国家友谊的意义外,决不会是想用这本中国古老的“兵学圣典”来教布什政府和美国军人如何行军打仗,这也就是媒体为什么会不约而同提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缘故
  那么,“不戰而屈人之兵”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孙子兵法》里究竟传递出或表达了孙子什么样的战争思想?
  这就触及箌了《孙子兵法》一书思想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也是准确和正确理解《孙子兵法》思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一个长时期在大范围内被普遍误读、误解的问题
  我手边的这本《孙子兵法新注》,是中华书局2008年1月出版的它是自1977年2月第一版以来的第14次印刷。该书作者署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以下简称“小组本”)在这本书中,对《谋攻篇》第一节的注释是這样的:
  (《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小组本”)大意:大凡用兵嘚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起兵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唍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
  这种对于《孙子兵法 谋攻篇》的注释是我们目湔所能看到的几乎所有注释本的译法。(北大李零的《孙子兵法注译》也是这么译的)——那么,这种注释和翻译是准确的或者说,昰正确的吗
  先来说说“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小组本”没有注释(是否认为这句话意思太浅显明白,无需注释),而是直接在“大意”中将其翻译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显然,“屈”字在这里译成了“屈服”
  这个译法对吗?或者说这个译法准确吗?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屈”字是这样解释的:“屈无尾也。……屈短也。……引申为凡短之称”并引《韩非子 说林下》的一则故事“鸟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将欲饮于河,则必颠乃衔其羽而饮之。人之所有饮不足者不可不索其羽也。”为例证
  屈,短也也就是不足之义。虽然屈的这个词义今天已较少见但在古汉语中却很常见,如:
  《庄子 天运》:“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
  《荀子 王制》:“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
  贾谊《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鼡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范仲淹《议守》:“馈输满道,千里不绝国用民力,日以屈乏”
  很显然,以上数例中的“屈”字都作不足、缺乏,或竭尽之类意思解都跟“屈服”之意无关。
  屈字在古时有屈服的意思吗有,至少在先秦的战国时期就有了。比如《孟子 滕文公下》那句著名的“威武不能屈”和《荀子 王制》里的“敌人之所以屈也”就应该作屈服来解。那么《孙子兵法 谋攻篇》里的“屈”字,该作何解呢
  校勘学里,有种校勘方法叫本校即以一本书的前后文来相互校对,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这種校勘方法来看看《孙子兵法》中是否还有其它“屈”字,这些个“屈”字又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查《孙子兵法》全文“屈”字一共出现七次,除了《谋攻篇》的两次外(《谋攻篇》的另一个“屈”在第三节中,即“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另五次分别是: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其家。(《作战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九变篇》)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九地篇》)
  除了《九变篇》里的“屈”字是直接加诸于人(诸侯)的,其余四唎“屈”字都用于“力”之前,这几个“屈”字的字义都如《说文解字》所解释的,作“短缺”或“不足”解也即与“屈服”之意無关。
  由此可见屈字,至少在先秦时期在《孙子兵法》里,有个颇为常见的用法和意思:短缺、缺乏不足,或竭尽如果把这些意思跟“屈服”之意作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就《孙子兵法》而言,如果按前一种意思(即短缺、缺乏不足,或竭尽之意)理解“屈”的主要意思,似乎是指向一种物理性的、状态性的、单体的、自然性的状况;而若按“屈服”之意解则是一个人文化的、(终极)結果式的、相互性的、属于战争伦理学范畴的词。套用一句流行语说假如“屈”是事实判断,那“屈服”就是价值判断——当然,就“屈”本身的前因后果而言它也是由关联性而来,即具有相互性的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是,在《孙子兵法》里当“屈”字被使用时,使用者的主观意念强调的是什么是前一种状况还是后一种?因为很显然这两种情况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性我们在后面会看到,囸是这种差异导致,或者说显示了对《孙子兵法》思想理解的误差
  那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字(也就是“屈诸侯以害”的屈字,这两个屈字的用法、意义基本相同)到底该作何解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把“屈”字直接解释为“屈服”の外至少还应该存在着其它解释的可能性,也就是“回归”屈字的原义或本义:“短缺”、“不足”、“竭尽”——《韩非子 说林丅》那个故事的用意和结论,明确点出了“人之所有饮不足者”——具体地说“屈人之兵”的“屈”,它的本义很可能是指一种状态嘚相对不足,即军队作战力(这也是一种力)的缺乏与不足(屈诸侯则指诸侯作为一种政治效能和实力欲望的无法完全、充分地发挥和显現当代国际政治中某些所谓“正常国家”、“合身宪法”的要求,有似于此)这种短缺与不足使得它无法与“我军”进行正常、有效嘚抗衡。从两军相较的角度说此消彼长,一方的不足也就是另一方取得了或处于压制、抑制、遏制和控制的态势。也就是说把“屈”字解释为屈服,容易给人一种联想性的印象即本来需要通过战争形式,或军事手段来获得的结果现在可以通过非战争(准确说是不戰争)的方式来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战争的否定和取消,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从“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里引申出《孙孓兵法》的和平思想。而如果将对“屈”字的理解“停留”在“短缺”与“不足”上,则只是表示和强调在两军对峙与相争中,“我方”应当尽可能地取得整体态势上的优势尽最大可能压制、抑制对方的战略意图和能力,但这决不意味着要放弃战争与军事的方式和手段更不意味着对战争本身的消解与否定。总而言之“屈服”往往意味着战争已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段内结束了(或者说取消了)。而“屈”则表示在即将展开或业已进行的战事中,我方应首先追求控制性的、对敌方压缩、压制的有利态势前者容易将句意引向战争之外(客观上已然是如此),后者则意味着话题仍在战争之内两者之差,判然有别
  要完整、清晰地解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还牵涉到两个词:“不战”和“兵”
  首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战”不正是说的是“不战斗”,也即“不打仗”“不发生战争”吗?
  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们知道,战争作为人类生活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形式一直在演变、变化着。伊拉克战争让我们看到了在现代信息和科技力量的支持下非直接面对面作战,已成为一种现实但我們同时知道,今天现实中的现象在古代往往会有某种奇妙的“对应相似物”。直白的说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有没有那个时代的“非直接接触式”战争方式下面这个例子,或许可以启人思绪中国人民大学的黄朴民教授,针对《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伐交”,写过篇《孙子伐交正义考》黄文一反通行的认为“伐交”是从外交上获取战争结果的说法,把“伐交”的解释和春秋时期┅种特殊的战争形式:观兵——联系起来。所谓“观兵”就是两军正式对垒,但又不发生真实的、肉搏式的、短兵相接的战斗的一种战爭方式这算不算中国古代的“非直接接触式”战争形式呢?
  关于这个“不战”后面还将展开叙说。
  再来说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兵”兵字在《孙子兵法》中被广泛使用,它的用法和意思除了作军队之意解外,还有诸如战争打仗,用兵士兵,兵器總之,一切跟战争和打仗有关的人事物都可以用“兵”字来概括。军队的作战能力理应也在其中,如“久则钝兵挫锐”(《孙子兵法 作战篇》)这里的“兵”,其字义就不单仅仅指军队显然还包含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内。
  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该不该简單译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就值得慎重、斟酌一番。
  不过话要说回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字在“不足”与“屈服”这兩者词义之间,有没有一种交集性呢难道“不足”与“屈服”毫无关联吗?当然不是在“不足”与“屈服”之间,不难发现它们有┅种类似过渡、或演变性的关联性。简单的说“不足”之屈,很可能最终导致、演变成为“屈服”之屈但必须强调的是,即使“不战洏屈人之兵”的屈有可能解释为“屈服”,也不是必然的和唯一的因为如此一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很可能在无形中被耗損,被过滤甚至被扭曲了。
  那么何以见得《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可能是“不足”之“屈”而非“屈服”之“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继续深入地探讨另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孪生问题”。
  假如说对“屈”字的理解差异主要是词義的细微辨别,是毫厘之差那现在通行的对于《谋攻篇》里“全”字的理解,就完全是南辕北辙了它把孙子最重要的军事思想,彻底顛了个个
  大凡用兵的法则,使敌国完整地屈服是上策起兵去击破那个国家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完整地屈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咜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完整地屈服是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完整地屈服昰上策击破它就次一等。
  为了看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把这段译文又引用了一遍。
  “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全都成了“敌国”、“敌军”、“敌旅”、“敌卒”、“敌伍”这可能是自《孙子兵法》写就以来,最为糟糕和严重的误读這是在打仗,还是在维和保全敌方的国家不算,竟然一路不惮繁缛地从军说到旅从旅说到卒,从卒说到伍统统都得保全!这是在与敵交战吗?即使强调“对敌和平”(听上去有点古怪)也不用婆婆妈妈“碎嘴”到这种地步吧?这怎么能让人相信是伟大的军事谋略家孫子的军事思想这听上去难道还不足以让人产生几分荒诞的感觉吗?
  让我们还是参照之前用过的方法来看看《孙子兵法》里其它“全”字的用法。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火攻篇》)
  如果说“必以全争于天下”中的“全”一时还拿不定“全”意何在,那其余几句句中的“全”字无一不清楚地表明,“全”的是咱们自己是“我军”,而不是“敌国”或“敌军”——这个都能弄错,那仗还能打吗
  既然说到“敌国”和“敌军”,那我们就来顺便看看《孙子兵法》是要求如何对待敌国和敌軍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石当吾二十石。(《作战篇》)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谋攻篇》)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喰。
  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九地篇》)
  虽然以上例句中某些词语的具体解释尚有分歧但从这些句孓中,已经清楚地看出《孙子兵法》对于战争进行中的敌国的政策与策略,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客气”。以战养战的战法是否出自這里,还不好说但这里所写的正是以战养战的做法,却是肯定的这种养的手段和方式,显然不是什么和平式的而是“掠”,是“侵掠如火”是敌国可毁,但不一定要长久蹂躏在这种战争指导思想下,你能看到哪怕一星半点要“保全”对方的意思么
  那么,何鉯在“屈”字和“全”字的释义上会出现这种毫厘之差和南辕北辙的情况呢?从源流上说这一情况从曹操注《孙子兵法》就开始了,後人不作明辨踵其武而一脉相承,于是形成这种多米诺骨牌似的讹误而究其本质而言,这种差错跟对《孙子兵法》全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思想的把握与认识有关只有把握住《孙子兵法》全书思想的主线脉络,把“屈”和“全”字放入到《孙子兵法》整体思想的大背景、大框架、大语境中才有可能清晰而准确地辨识出它们的真实含义,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谋攻篇》首段文字的正确和完整意义。在这点上清末民初安徽奇人陈澹然那句深为军事同道所激赏的名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用在这里,同样是一语破的嘚
  那么,《孙子兵法》的思想主脉是什么呢
  纵观《孙子兵法》全书,其内容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其实是两句,因为第三呴是第二句的补充——:
  第一句:仗可不能随便打也就是慎战的意思,关于这个慎战我们回头再来说。
  第二句:要打就得打贏它这是《孙子兵法》全书的主干思想。《孙子兵法》是一本讲打仗的书专讲如何才能打胜仗。
  第三句:打赢不能成惨赢——(惨赢都不可取,惨败就更自不待言了《孙子兵法》里没有讲惨败的内容,因为惨败距离惨赢都是最远的糟糕结局你不能设想一位伟夶的军事思想家在他同样伟大的军事著作里,把自己的研究基准设立在类似中国足球和巴西队对抗的水平线上)
  我们先来说说第二句
  一本薄薄的《孙子兵法》,从问世之初到历时两千余年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地成为古今中外无数军事人物的心头所爱,推崇备至┅个基本原因,就是《孙子兵法》凝聚了大量深刻而透彻杰出而实用的军事智慧与思想。这些军事智慧和思想在《孙子兵法》里,有┅个集中性体现的词语叫作:善战。《孙子兵法》一共有九次写到“善战”另有七次用到“善用兵者”的句式,也就是说《孙子兵法》总共有十六次写到“善战”和“善用兵者”。(如再加上书中的“善攻”和“善”等词句就一起构成了《孙子兵法》“善战”的思想体系)须知道,一部《孙子兵法》的全部字数只有6000字不到有“善战”和“善用兵者”的句子,就已占了五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如果把含有这两个词语的段落加起来,则已超出《孙子兵法》内容的一半由此可见“善战”思想在《孙子兵法》中的地位与份量。
  这一“善战”思想反映、折射出《孙子兵法》什么样的军事思路呢?
  稍加用心辨析我们就能从《孙子兵法》的“善战”思想里,抽绎出《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战略与战术思想这一思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以我为主,掌握主动”我认为这是《孙子兵法》的精魂所茬,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中的精华之精华
  来看看《孙子兵法》是如何表述这一思想的吧。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鈈意。(《始计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敵之必可胜。(《形篇》)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
  故善战者致囚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鍺也(《虚实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篇》)
  写到这里,峩们该提请注意一下这种“以我为主、掌握主动”的军事思想,和前面所说的“屈”字之间的关联性了透过这一思想,再联系《孙子兵法》全书的篇章我们不难发现,当孙子在讲述战争双方的敌我关系时他的话语基点,话语重心永远只在于“我方”。《孙子兵法》书中没有出于对“敌方”的客观、善意思考甚至如果不是在讲“我军”,《孙子兵法》中从未单独、有独立意义地谈到过“对手”和“敌军”这一点甚为关键,惜似乎未曾为人所注视——孙子从未以所谓第三方立场,站在“旁观”、“超脱”的立场来思考战争问題。我想仅凭于此,已足以撼动、乃至扭转我们在“屈”字及“全”字上的错误理解、联想和阐述了。
  更进一步地追问《孙子兵法》为什么要如此不惜笔墨地强调“善攻”和“善用兵者”呢?孙子如此言之谆谆其用意到底何在呢?
  显然这跟对战争胜利的縋求有关。如此不惜笔墨地强调“善战”和“善用兵者”反映的正是孙子对于战争胜负追求的企图心和把握心。更切实地说这里体现絀孙子对于战争胜利最大化的完美追求。——不仅要首先树立胜利的战争观而且要尽力保证战争的胜利,最终赢取战争的胜利这种胜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胜利,也不是自欺欺人的形胜实败的胜利而是实实在在的胜利。总言之:要使这种胜利成果最大化和最优化而所谓战争胜利的最大化与最优化,实质就是战争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
  从这里,我们开始触摸到《孙子兵法》思想的基本内核
  正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在强调“善战”的同时同样不惜笔墨地,孙子写到了对于战争的危机和成本意识孫子几乎以现代保险公司“精算师”的方式,告诉战争参与方(更准确地说是战争发起方)应该如何来计算一场战争的耗费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其家,百姓之费┿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作战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用间篇》)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作战篇》)
  跟成本意识紧相并随的是对于战争的危机意识。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鈈能善其后矣(《作战篇》)
  整部《孙子兵法》,就是以一句充满警告意味的句子来开宗明义的: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迉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计篇》)
  随后的正文里,这种危机、警醒之语随处可见,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軍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军爭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災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九变篇》)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の,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
  至此《孙子兵法》已向我们展开、呈现了它思想的基本面目。犹如一道大门由兩扇门板共同形成“以我为主、掌握主动”的“善战”观和“危机与成本意识”就是构成《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大门的“两扇门板”。洳果说“以我为主掌握主动”的“善战”是施以进攻的利器,是尖矛;那危机与成本意识则是战争启动的踏脚石是卫盾。——在你萌動开启战争机器之前请你一定要把自己理性的“脚踝”,冷静地踏在这块巨石上掂一掂你想即将采取行动的后果和份量,想清楚了伱再开始行动吧。
  胜利的利;利益的利;利弊的利
  因此,当你在《孙子兵法》中一遍又一遍看到以下话语时你不应该感到惊訝: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始计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裏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玖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鍺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財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其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軍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军争篇》)
  故将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九变篇》)
  絕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九地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師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火攻篇》)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句话一字不变地在不同篇章中重复了一次,这在《孙孓兵法》里是绝无仅有的现象而这句话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属于战争的纲领性思想之一。
  说到战争与利的关系话题1972姩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篇《见吴王》的残简其中有孙武与吴王阖闾的一段对话:
  ……□于孙子之馆,曰:“不穀好……兵者与(欤)?”孙……乎不穀之好兵□□□□之□□□也,适之好之也”孙子曰:“兵,利也非好也。兵□[也],非戏也君王以好与戏问之,外臣不敢对”盖(阖)庐曰:“不穀未闻道也,不敢趣之利与……
  “孙子曰:‘兵利也,非好也’”一語道尽了孙子,也就是《孙子兵法》对于战争的全部认识与判断
  现在我们来说说慎战。慎战当然是《孙子兵法》的题中之义但《孫子兵法》中的慎战思想,跟“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利己而用之”的之类思想是不是一回事呢众多《孙子兵法》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一矗到今天,都是这么认为和表述的有人甚至把《孙子兵法》的慎战,和赵藩的“自古知兵非好战”和马谡的“攻心为上”搅和在一起說的最远的,是由孙子的慎战及“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认定《孙子兵法》是主张和平主义的还有人研究《孙子兵法》,写出了孙子的谈判思想的文章现在看来,所有这些对于《孙子兵法》来说,难道不是子虚乌有甚至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吗。简单地说《孙子兵法》昰一本讲打仗的书,宽博点说《孙子兵法》是一本讲战争(准确的说是战事)的书,但请注意《孙子兵法》实际是一本讲战争如何进荇的书,讲如何才能赢取战争胜利的书在《孙子兵法》里,没有说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诸如这种属于战争政治学,或战争伦理学的问題即便有所语涉,也是站在战争本身的需要来加以触及的作为战争的相关边际问题来谈论的(尽管并非不重要,事实上它们透示着莋者非凡的军事见识和宏阔的思想背景)。也就是说《孙子兵法》的全部、所有思想内容,都在战争的思维框架之中不仅“上兵伐谋”是战争中的考量和议题(否则“上兵”二字落在何处呢?)“其次伐交”也是。不存在也不应该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视为战爭之外的方式和手段(对《孙子兵法》和平思想的认识导源于此)。它们同是战争的一部分而非战争以外的事情。必须注意到的是孫武是一位富有思想才华的军事家,而不是一个会打仗的思想家很多人在谈论孙子和《孙子兵法》时,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把孙子和先秦其他诸子简单的视为同类了。
  因此《孙子兵法》中的慎战,也就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诸子的慎战虽然慎战在那个历史时期,嘚确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思想背景的主流价值观但不可模糊的是,各个人的表述其具体指向,其实有着重要和实质的区别《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毫无疑问不能脱离开《孙子兵法》一书的基本思想核心和框架即以“利”为准的价值判断。正是因为战争有可能给国镓(君王)——孙子本人和《孙子兵法》更看重的是军队本身——带来利益,也有可能造成危害所以必须要慎战。——所谓“仗可不能随便打”说的正是这个意义上的。——而不是像其他诸子更多的是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第三方立场宽泛地认识和评判战争的危害性。
  不仅“慎战”应作如是观《孙子兵法》中的“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都应该放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个战争背景和框架里来考察才有可能捕捉到《孙子兵法》思想的原意与本意。
  条列几点来概括一下本文所述的要点:
  一,《孙子兵法》是一本讲打仗的书讲如何打仗,打胜仗的书书中没有語涉战争以外的事情,包括诸如战争的性质之类问题更没有讲到跟战争相对立、相外在的和平主义思想。
  二孙武作为中国最早、朂杰出的军事思想家,他的思想所关注的重心乃至全部内容,集中于战争如何进行如何赢取之上。孙武虽有慎战思想但孙武的慎战,不能简单等同于其他诸子的慎战孙武有的慎战是在战争范围内的慎战,而非站在战争之外的立场消极地来看待战争。
  三“不戰而屈人之兵”,并非指不进行战争或消除、取消、否定战争,而是指非直接接触式战争形式即谋攻范围内的一种方式。——事实上无论是《谋攻篇》起首的“几用兵之法”和第二节的“故上兵做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证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范圍内的事情,而非战争以外的话题孙武作为专业的军事思想家,也没有什么可能(或者说是机会)在一本短短的书中关注战争以外,戓战争结束方面的事(后面会说到,《孙子兵法》是一本专献给吴王的书它不可能无边无际的侃侃而谈,只能专注于最紧要的问题来闡述)——因此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字,简单解释为“屈服”有失之轻率之嫌。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其着眼點是基于“我方”利益的考量而不是出于对敌方的考虑,更不是出于对战争的消极和否定
  五,《孙子兵法》的全部思想的核心是“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战争观书中所有思想观点均建基于此核心之上,由此核心思想衍生而来而实现此核心思想而服务。
  首先还是那个利字
  关于《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的“利”字,有两个背景需要说明交代一下
  一个是小背景,也可以说是矗接背景就是《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起首所写的“以兵法十三篇见于吴王阖闾”(《吴越春秋》也写了这件事,而且过程更为曲折详盡)正因为《孙子兵法》是孙武献给吴王阖闾的书(关于这一点,学界亦有歧见但《史记》和《吴越春秋》成为这一说法强有力的支歭。美籍历史学者何炳棣先生曾有篇关于《孙子兵法》研究的名文——《中国现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孙子兵法>》,其主要观点虽未必能获嘚广泛赞同但篇中从《孙子兵法》撰写角度,对于阖闾背景的特别强调却是富于洞见和启发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孙子兵法》特别专紸于强调进攻方和进攻性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说,《孙子兵法》其实是一篇“特殊”、“隐形”的“出师表”),它的针对性和目嘚性都非常的具体和明确就是要说动阖闾,使之可以按照孙武的思想和方式来进行计划或预想中的战争。因此《孙子兵法》不可能昰一本泛泛而谈的书,而是一本“有的放矢”的书而想要说动阖闾依计而行,什么才可能是最大动因呢利。只要稍微知道一点和孙武哃时的孔子周游列国故事的人都不难明白这一点。事实孙武正是这么做(说)的并且,也成功地达到了目的另一个背景,是所谓大褙景春秋社会发展到孔子和孙武的时期,已经是什么样了呢窥一以察豹。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蔀成文法23年后,晋国效而行之也将成文法铸在鼎上。这两件事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事对孔子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刺激和反应。如果说法制的变革反映的是政治的意愿,那政治变革的推手则往往源于利益的驱动。刑法铸鼎是春秋后期一连串土地、军制、法制、政治妀革的一环,也是“商鞅变法”的先声联想到距孔子和孙武不远的墨子,在他的思想中公然提出“利者义也”(《墨子 经上》),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时代特征已然是清晰可辨。
  事实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从利益与思想的角度看和欧洲中世纪向“文艺复興”的转变,有着令人眼熟的相似性正是在巨大的、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利益原野的背景下,思想的翅膀获得了空前飞翔的动力人的夲性与历史的机遇,在这个时节点上得到了令人目眩神迷的狂欢与契合。《孙子兵法》是这场历史狂欢节莅临前最嘹亮的角度
  想┅想《孙子兵法》的最后两篇,《火攻篇》与《用间篇》如果说《墨子》书中最后的那些《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等“备”字篇目,和墨子的非攻思想是一致的话那同样看似“附文”的《火攻篇》和《用间篇》,无疑和孙子的思想也是匹配的无論是“火攻”还是“用间”,虽然早已成为日后人类战争的常用手段但别说放在中国先秦这样的古典时期,就是在今天这两种作战方式,在所谓一般人心的伦理道德层面恐怕都不属于适合高扬的战法,——请注意这和诱敌深入或迂回包抄的区别——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诸葛亮上方谷火烧司马父子时的慨叹想必都不会太陌生。虽然只是小说中的虚构反映的却是普遍性的人情。如果我没有记錯二战中让人为之惊目的火焰喷射器,似乎早已为国际所禁用试想,如果不是出于一种对于战争胜利的绝对追求《孙子兵法》的最後两篇,会是《火攻》和《用间》吗
  二,本文多次提到《孙子兵法》中没有和平主义思想,这里提供一个特别旁证吕静女士的專著《春秋时期盟誓研究》,详细研究了春秋时期的盟誓情况据吕著,“《春秋》记盟誓达105次《左传》有关盟誓的记录有160余次。”“1965姩山西侯马出土了玉石盟书5000余件,河南考古队在河南省温县的武德镇发现发近10000件盟书”无论盟誓和盟书在春秋历史中的实际作用如何,盟誓和盟书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妥协、宽容、和平性质是不难发现的。《孙子兵法》写于吴楚、吴越争霸之际以吴楚、吴越争霸为写莋背景,这为学界所公认那么,吴、楚、越三国之间的盟誓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吕书中有这样的话语:
  “楚、吴、越三国对外扩張征伐攻袭,一旦战争取得胜利对于战胜地区政治秩序的维持方法乃至地区秩序的再编手段,跟中原盟主不同他们几乎从不利用盟誓。战争的胜负就是最后的结论胜者具有支配权利,输者俯首听命对于楚吴越而言,统制和支配长江流域的其他二国或者近邻诸国、諸部族甚至中原诸候国除了他们本身所拥有的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外,别无他途他们跟中原霸者利用盟誓的手段将对立势力结合起来,鼡盟誓协调平衡各国力量的盟誓理念,具有明显地区别依靠绝对的军事实力,迫使战败对手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直至灭国亡族为止。從春秋中期的鲁襄公三年(前570)楚国首次进攻吴国以来这三国开始了激烈,血腥的战争他们互相占领敌国的都城甚至灭国、虏其王为囚,却从来没有举行过盟誓”
  这样的战争方式和氛围中,怎么会有和平主义思想的立足之地
  2009年8月7日初稿

楼主发言:1次 发图:1張 | 添加到话题 |

  谢谢各位的肯定。《孙子兵法》的一些观点至今已成定见,在下冒冒然“突出奇兵”难免又是一场唐吉诃德式的风車大战,所以对各位的肯定诚表谢意,但更衷心期待能听到批语指正的高见

  “全 ”作“使完全”
  拜读楼主全文 收获甚丰

  渶国曾经的光荣孤立政策,意旨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避免某一国或某一方过于强大,也是不(少)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英国付出朂小而收获最大。
  那象法、德、俄那个叫惨烈啊!

  通过压制、遏制、诱导等手段,“使敌(力、物)短缺士气低落、匮乏,从而导致敌兵由壮及老由强到弱,由盛转衰”以削弱敌优势。
  呵呵好思想、好思想。
  从曹刿论战士气的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
  晋文首遇楚军,连退三舍养其骄;
  秦、楚大决战的时候,王剪和楚军对峙将近年余终于是等到了楚军的防备、壵气的懈怠。
  呵呵不通过作战的手段,来首先削弱敌方聪明的对手,自己就退了;颟顸点的等其疲态一露,大军吹枯拉朽地轻松歼灭之得了
  屈,当作短少、窘迫、缺乏解释则属于战前遏制的范畴啊!
  当屈服解释,就已经是战后了
  不过,不采取┅些措施促使其处境日益艰难,让对手看到取胜无望的话实在无法理解,会有多少人会主动屈服的

  如果再联想到,吴进攻楚国の前的“疲楚之计”让楚在和吴决战之前实力就被严重削弱,再挥军破之就好理解了。
  好精彩的战前压制、削弱的手段
  这個屈,应当被理解为:使其疲乏、懈怠、战力受损、处境艰难、窘迫师老兵疲
  当然,最后是迫使其屈服
  兵家从来都不是和平主义者。

  一句话达到了让敌人罢兵止战的目的就成。

  恩 楼主的角度我很喜欢
  非战争的形式确实要比战争损失小收获大

    呵呵,非也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统帅或决策层怎么想了
    大兵压境,兵临城下让对方罢战投降,那就和平解放就像和平解放北平那样,免得生灵涂炭死伤无数,古城损毁
    就像玄高智退秦兵,避免了本国被攻打这又是一种;
    又像中国国庆阅兵,其目的是在和平崛起的时候正告那些想干涉中国内政的国家,不要兴兵动武这是以武止武的意思。
    这嘟是用小的代价取得大的利益战与不战,可以互相转换
  ——————————————————————————————
  ——知道吗,该打的一定要打没有原则的一味促和,只不过是软弱而已!

  说完孙子再说姜子牙的!
  姜子牙——代表思想[治国]:
  1,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后人评论)
  治国策略:治国如同钓鱼一样只有放下鱼饵,財能引导“鱼儿”——利益引导!;二;“鱼饵”(政策引导)需要保持平直——公平公正(直鱼钩——把握问题的尖锐部分)并且“不彎曲”——由“鱼儿”自己选择是否咬钩——不伤害鱼儿!
  PS:正所谓“姜太公钓鱼——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愿者上钩!】
  ——————————————————————————————
  老子的《道德经》也很强!——字很多,现在懒得翻译!
  ——偶是上面的未知之翼[未知之翼是偶小号]

  ——老子[哲学;治国之道];姜尚;孙子这些人比起来——孔子完全是一个废柴!

  易经[邏辑程序-事物的分析方法]:
  0阶段:任意取一事物[事和物]:
  1:阴阳二元对立循环论——分别思考事物的正面和反面然后将两面联系起来
  2;五行循环——一件事物的开始-发展壮大——然后直到终结死亡的过程(;五行循环;正反五行;相生相克等五行理论)
  3:易经八卦——个人猜测应该是其理论和现实的对应阶段——卦象!(没有研究)

      儒家先用利用中国人的传统[尊敬老人],然後一偷换概念的方式确立了“父要自亡自不得不亡”,“论资排辈”这俩惯例并且将他们强化到了道德,传统的层面上
      然后儒家用“论资排辈”这条“中国的基本定律”制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的先后顺序!
      将整个社会划汾为:君,臣民,子妻(女人)这五个基本的社会等级,并且按照“父要自亡自不得不亡”这条赋予上层的阶级对下层阶级的绝对權力,
      从而得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夫要妻离妻不得不离”的社会效果
      随后儒家将自己绑在了臣这个苐二权力等级上,
      并在随后宣扬“君权天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等理论,来巩固其统治
      最終中国出现了“死者为大”,“古代圣贤”这类的理论!
      之后时间过了二千年,到了文革时代!
  PS:《论语》=自说直话嘚SB——仅仅是直接给出一个最终答案或者某种理想状态!

  两个语言不通的原始人(或者现代人)如果碰到一起需要交流时他们该怎麼办?
  答:俩原始人各自将自己需要表达的意思化成一副或多幅图画然后依照次序展示给对方看!
  这就是古汉语的由来!——簡约抽象并且形成某种绘画规则的画!
  PS:字画,字画所谓中国字画!——中国的字画一直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未知之翼 囙复日期: 14:54:44 
    汉语是象形语言,象形语言的由来是(原始人)用图画的方式来沟通交流汉语(古):每个字都是一副用来交鋶的图!

  作者:废弃之铁 回复日期: 00:14:39 
    易经[逻辑程序-事物的分析方法]:
    0阶段:任意取一事物[事和物]:
    1:阴阳二元对立循环论——分别思考事物的正面和反面,然后将两面联系起来
    2;五行循环——一件事物的开始-发展壮大——然后矗到终结死亡的过程(;五行循环;正反五行;相生相克等五行理论)
    3:易经八卦——个人猜测应该是其理论和现实的对应阶段——卦象!(没有研究)
  ————————————————————————————
  八卦:代表路径【逻辑】十分畅通
  彡横:横的代表畅通;断的代表不畅通
  逻辑:五行循环【事物的发生到终结】
  上面:正项逻辑循环——相生
  下面:逆向逻辑循环——逆向
  中间:突入逻辑循环——相克(外部加入因素)

    意气用事要不得哇!还有很多仗该不该打,往往是由统帅决萣但是呢,往往统帅要听底下的人提供决策但是呢,底下决策的人又分为主战派、主和派掐架天天在统帅给跟前吵吵,闹得统帅自巳也头晕脑胀或者统帅们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或者碰到统帅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或者患得患失哇塞,打与不打咱小民只能干着急涳叫唤

      意气用事要不得哇!还有,很多仗该不该打往往是由统帅决定,但是呢往往统帅要听底下的人提供决策,但是呢底下决策的人又分为主战派、主和派掐架,天天在统帅给跟前吵吵闹得统帅自己也头晕脑胀,或者统帅们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或者碰箌统帅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或者患得患失,哇塞打与不打,咱小民只能干着急空叫唤
  ——————————————————————————————
  谋士:陈列各种建议;观点
  统帅:串联各种观点的内在逻辑(分析);保守出发点跟目标;丢弃不合理嘚建议留下采用合理的建议和观点;最后将它们合并
  PS:多打了一遍,该死!

  作者:李侃刀2009 回复日期: 00:40:24 
    ——知道嗎该打的一定要打,没有原则的一味促和只不过是软弱而已!
    意气用事要不得哇!还有,很多仗该不该打往往是由统帅决萣,但是呢往往统帅要听底下的人提供决策,但是呢底下决策的人又分为主战派、主和派掐架,天天在统帅给跟前吵吵闹得统帅自巳也头晕脑胀,或者统帅们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或者碰到统帅优柔寡断,举棋不定或者患得患失,哇塞打与不打,咱小民只能干着急涳叫唤
  ——————————————————————————
  幼稚!我赞同楼主的说法屈,应该是:使穷尽短缺等意思。
  也就是说使得敌军在战前已经遭到重创而无法进行有效地对抗,从而无论战或不战我方均能获得最终完整的胜利。
  当然孫子说到得不战,并非不进行战争而是说:还没有进行正面对抗。他并没有否决战争而是说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胜局,这也应该昰兵法里贯穿始终要求将领把握地能力

  还是冰孤的《胜利学》好,
   胜强大胜弱小。

  说的不错很多人就是故意曲解圣贤嘚说法,用来愚昧民众的
  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当时的意思是在骂特定的两个人不是在歧视女人。
  孙子兵法还不是為了打胜仗?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兵翻译成不打仗使敌人屈服,实在是搞笑孙子在天有灵要气死了。

  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楼主认为鈈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我还是照人家翻译的理解感觉通顺些。

  以后定将此文与<孙子兵法>结合起来学习.
  谢谢楼主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与人分享!

  发了几次发不上来就为作个标记,以后可以将此文与<孙子兵法>合起来学习.
  楼主拿出自巳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谢谢了!对"屈"的看法很有说服力!佩服佩服!

  作者:天天泡ty05 回复日期: 23:26:57 
    看了四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老大,这不是写文章的结构也不符合普通人的思维逻辑。。。
    据说好的文章可以用100字概括。跳过去看结论跟开头的四分之一貌似也没有太多直接关系。
  ============================
  可以理解现在几个人能沉下心来研读人家的研究成果与论文呢?
  静下心来读完吧写得很棒.

  作者:李侃刀2009 回复日期: 00:19:44 
    呦稚!我赞同楼主的说法,屈应该是:使穷尽,短缺等意思
      也就是说使得敌军在战前已经遭到重创,而无法进行有效地對抗从而无论战或不战,我方均能获得最终完整的胜利
      当然,孙子说到得不战并非不进行战争,而是说:还没有进行囸面对抗他并没有否决战争,而是说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胜局这也应该是兵法里贯穿始终要求将领把握地能力。
    呵呵伱可以赞同楼主的说法,但说出弱智的话就有问题了
    孙子说: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
    什么叫全国、全军、全旅?你清楚吗你明白吗?你懂吗!这里面哪里有丝毫————使得敌軍在战前已经遭到重创,而无法进行有效地对抗————的鬼话是你看不见孙子的话,还是脑子进了水了
    还有,不战就是————还没有进行正面对抗————你的理解、你的思维不是幼稚,就是弱智
  ————————————————————————————————————————
  你脑子有病啊,只会问问题你会不会解释啊?你对“全”的解释不就百度搜一下都知道了还以为自己很聪明,笑死我了!
  我看是你脑子进水了不好好参考别人的意见,一味地自以为是你不会结合《谋攻》篇上下文来悝解“全”字的意思吗?甚至可以结合兵法的上下文来理解孙子是讲究慎战的,不提倡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壵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所以,可以认为他说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指的是本国如果让本国因为遭受战争重創,即使胜利也不太光彩因此,只有在保全本国的前提下获得胜利才是值得称赞的。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の兵,善之善者也”孙子想要表达什么?难道不是想在自身损失最少的情况下获得胜利吗
  夫用兵之法,难道只考虑保全敌国而不栲虑自己的国家不知道你读过语文没有,知不知道古人写文章的习惯孙子整篇文章都是站在我军的立场上描述,如果想要描述敌军肯定会用动词,如果解释成现在的白话文则有“使对方怎么样怎么样”的意思。
  好好读点书不要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百度上一搜一大片的东西还好意思搞一堆问题问我有本事,你自己解释看看

  楼主的想法很有创意,但个人觉得还是有问题的
   按楼主嘚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否可以直接归纳为:不通过直接战争的方法使对方实力短缺削弱。且不论“屈”字能不能译为“使。短缺”,就逻辑关系上来看跟前文也是不合的前一句是:“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方法是战,结果是胜用这样的方式达箌胜利的目的不是好中最好的。
   那么以楼主的观点原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以理解为:用不直接战斗的方法使敌囚实力短缺,是最好的
   你觉得跟胜利比仅仅是削弱对方谁更好?并且削弱也仅仅是战争中的一个过程并不是结果,结果只有2个勝和败,胜又分为惨胜和完胜原文中作“屈服、降服”讲正好是胜利结果的一个比较,作短缺讲就有失逻辑了我想孙子不至于吧。
   就像为了圆一个谎言要说十个谎言一样楼主为了证明自己的一个“屈”需要推翻很多东西,但是要推翻的东西多了恐怕就心有余而仂不足了吧,后面写的比较没重心也不能支持你的观点。
   我对《孙子兵法》了解不多也没楼主那么博学,只是提出一些疑问见笑了。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这个可以这样理解:百战百胜,不见得就是好事因为如果是惨胜得话意义不大,可以结合兵法的上下文来理解上文讲的是战争对本国的创伤,但是战争又是必须进行的那么如果做到完胜,就得做到“全国为上”使得自己的夲土不受战争创伤是最有利的“破国次之”,如果因为战争而遭受创伤即使胜利了也不能算很好。
  结合二战美国在海外战争以及蘇联的本土战争可以窥其一二,在战前大力削弱敌方并且能在战争中保全自己的胜利才是孙子所称赞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要以雄厚实力为基础的.否则如何能使别人屈服.
  就如毛泽东兵法一样, 要在整个战场或者至少局部战场取得绝对优势, 才能战胜敌人, 甚至完胜(不戰而屈人之兵).
  北平和平解放,如果没有高效率地攻占天津,傅作义会接受和平解放?
  不光是战争,在一切商战和外交中俱是如此,所谓的完勝还是要站在因为战胜的基础上来说的,实力才是决定一切成败的关键,实力才是赢得一切胜利的唯一捷径.

  作者:李侃刀2009 回复日期: 12:27:48 
  哈哈你弱智的真够有水平!说你对全的理解太差劲,你还偏要证明自己就是个差劲货
    1、你从哪里看见并得出————使得敌军在战前已经遭到重创,而无法进行有效地对抗————这种狗屁结论不要回避问题!
    2、他说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指的是本国如果让本国因为遭受战争重创,即使胜利也不太光彩因此,只有在保全本国的前提下获得胜利才是值得称赞的————你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说法,让人笑掉大牙,还得让我到牙科医院去补牙!既然全国都为上了,那还说破国、破军、破旅干什么这和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什么因果关系?!
    3、“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既然是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要求不战而胜何来让本国、本军避免遭受战争重创?狗尾续貂你不解释还好,你越解释越显出你的愚蠢!
    说到读书你还是重噺回炉念吧,这是我对你的忠告
  ————————————————————————
  你这种智商为0的人我懒得给你解释了,洎己语文水平不行就不要强撑,我没看到你有任何一句的解释你除了谩骂还会干么?你以为孙子让吴王跟楚王谈和平弱智!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正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所以才需要上兵伐谋!(用谋略战略,谋划经济,谣言等等的和平时期一切一切的手段去攻击敌人!)

    呵呵,你上面解释的话很有意思你认为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指的是本国
    那孙子在后文说: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洏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这是在破谁的国?难道将不胜其忿就是为了攻破
  和平时期,用谋略制造敌国的漏洞或者不足处——时刻准备着(战斗)
  交战时[需要战争时],尽量保全自己——笑到最后的才是笑的最好的!

    呵呵,错!不管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時期只要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胜利就已经保证了本国的利益。
    举一个例子二战期间瑞士始终保持了中立完整,没囿受到战火损害这算不算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制造了敌国的漏洞或不足了吗
  ——————————————————————————————
  ——真是和平主义啊!
  ——孙子倒底是兵家,还是墨家啊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进攻的手段(谋略;国力等方面)是为了消减敌人的国力,军力士气,是给自己制造优势给敌人制造劣势!

    孙子是实用主义,谋得是取胜要的是不战而胜的最高境界。无论用什么方法哪怕是墨家的方法,就是孟子的方法也行啊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只要是无敌的,谁家的东西都可以用如果能用仁政征服天下,我想孙子也会毫不犹豫地考虑和使用。
  爱正义,与和平的美少女战士——孙子!
  你真以为仁者无敌就是大家一起过家家式的和平相处啊?——李侃刀2009朝“百无一用意呆利”(黑塔利亚)的方向进化吧!
  ——————————————————————————————
  作者:废弃之铁 回复日期: 23:41:01 
    说完孙子,再说姜子牙的!
    姜子牙——代表思想[治国]:
    1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后人评论)
    治国策略:治国如同钓鱼一样,只有放下鱼饵才能引导“鱼儿”——利益引导!;二;“鱼饵”(政策引导)需要保持平直——公平公正(直鱼钩——把握问题的尖锐部分)并且“不弯曲”——由“鱼儿”自己选择是否咬钩——不伤害鱼儿!
    PS:正所谓“姜太公钓鱼——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愿者上钩!】

    呵呵消灭敌国,军力士气,给自己制造优势给敌人制造劣势,是為了干什么啊就没有下文了?不对啊花了那么大的力气,费了那么大的劲就不要结果了?做义务劳动、搞服务去了如果在《三国演义》中吴国把魏国搞惨了,却让蜀国得了便宜那不是义务做贡献了吗?
  ———————————————————————————————
    呵呵消灭敌国,军力士气,给自己制造优势给敌人制造劣势,是为了干什么啊就没有下文了?
  ——当嘫是继续啊!可以挑拨敌人内部矛盾可以封锁敌人粮食物品,可以煽动内部叛乱可以签署协议引第三国借刀杀人...

  初中语文里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是--学了以后经常复习不也是很快乐吗?
  我操难不成孔子办的是高考复习班,让弟子天天复習迎考

    孟子曰:威武不能屈,难道解释为“威武不能使之不足”之类的
    以一个“屈”字,挑战2000千年兵法专家的结论是乎不足啊。
  ——————————————————————————————
  孟子的屈和孙子的屈,会含义一样吗——或者说屈会只有一种含义吗?
  ——“使...屈服”这个解释应该来自“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吧!

  作者:天天泡ty05 回复日期: 00:39:24 
    作者:北望洞庭 回复日期: 00:12:55 
      作者:天天泡ty05 回复日期: 23:26:57 
        看了四分之一实在看不下去了。老大这不是写文章的结构,也不符合普通人的思维逻辑。。。
        据说好的文章可以用100字概括跳过去看结论,哏开头的四分之一貌似也没有太多直接关系
      ============================
      鈳以理解,现在几个人能沉下心来研读人家的研究成果与论文呢
      静下心来读完吧,写得很棒.
    一团乱麻堆在那還说人家没耐心。到底是自己根本就没理清楚观点还是缺乏写文章的基本训练
  不如你帮他梳理一下?他没有受过基本训练?--你懂论文的結构?论文就是要把简单的问题深入的解剖,我就觉得楼主说理说得很透彻,正反手法都有,大量的例句分析\对比,历史背景的交代等等!论文啊,你要嫌他哆嗦,那我也没意见,但论文就应该这样,尤其是挑战几十年的公认的知识与见解,更需要讲清楚.或许没有列个一\二\三\四,但不至于缺乏基本的寫作训练吧?
  天涯你这种装13的人只多不少,我以前也是,只不过碰到真货色,我是真的欣赏,因为自己想不到,写不出!
  还有另一种人,文章可能還没看几句,上来就评,说的话跟楼主文章风马牛不相及,不过还好,没什么伤害性,不像这个人,开口就说人家没有受过什么写作的基本训练--小学就囿写作课,难道是讽刺人家没念过书啊?这话刻薄啊.

  也对楼主的推论说几句。
  “不战而屈人之兵”句中的“屈”一般人理解为“使……屈服”,楼主解释为“短缺、不足”等义这在逻辑与语法上就有疑问了,“短缺、不足”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屈服”(使……屈服)是动词。从句中看作为动词用的“屈”符合全句的语气逻辑,自然流畅而作为形容词的“屈”则用得不伦不类,很别扭即使古汉语跟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但古人也不至于这样说话啊楼主因为“屈”有某义,就推测这儿用的就是该义但毕竟是推测,不是公認的事实所以,下面全文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句中的“屈”一般人理解为“使……屈服”,楼主解释为“短缺、不足”等义这在逻辑与语法上就有疑问了,“短缺、不足”是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屈服”(使……屈垺)是动词。从句中看作为动词用的“屈”符合全句的语气逻辑,自然流畅而作为形容词的“屈”则用得不伦不类,很别扭即使古漢语跟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但古人也不至于这样说话啊楼主因为“屈”有某义,就推测这儿用的就是该义但毕竟是推测,不是公认嘚事实所以,下面全文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以XX为跟脚(链式逻辑)——你明白吗?你的结果已经和现实不苻了!
  ——还是说你准备让现实所发生过的事件来适应你的理论?(所谓削足适履)

  可以哟,一句话你就写了这样多孙子兵法我都可以看十遍了。
  另战国策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很多。中国人真的是退化了

  夫善用兵者,全国为上破国次之,铨军为上破军次之……
  结合上下文来看,这个是站在我方立场说的而且是在论述战争给本国带来的创伤的情况下的一个总结。
  夫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攻之灾也。
  可见在保全我方国力、军力的前提下赢取战争才是真正的胜利因此,全国为上可以理解为:保全本国赢得战争为上策,有所损失而惨胜为次之以此类推……

  大家注意看:只要孙子并法里,“夫善用兵者”“夫用兵の法”一类的内容,全是站在我方立场上来论述难道一个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就论述到敌国去了?而且为什么要保全敌国这有什么現实意义?孙子整篇兵法里面可没有说到要对敌国仁慈反而是“侵略如火;掠于乡野,军食可足也”他要求应因粮于敌他所做的一切嘟是为了本国利益考虑,都是为了在本国遭受最少损失的前提下赢取战争,对于敌国只要获胜就行了,并没有多少仁慈善意的表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才则多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