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灭人欲对个人修为有什么影响

#华与华书房#五个儒家论【8】存天理,灭人欲
#华与华书房#五个儒家论【8】存天理,灭人欲
来源:简书 作者:华杉-13 07:00:01
接着说《中庸》。圣学不传,误解甚多,中庸误解在哪儿呢,就是把中,误解成了中不溜,把庸,误解成了平庸。那么,什么是中庸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我讲中庸,喜欢用美人来讲,方便大家理解记忆。《登徒子好色赋》说那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还有《金瓶梅》里说:“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这不是“中等身材”,这是魔鬼身材,是“中庸身材”,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到极致,是精一不二的身材。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做不到,说它做什么呢?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所以时刻警醒,努力去做。圣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总是在犯错,才成为圣人;小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一贯正确,才成为小人。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比如我们吃饭的中庸之道,假定标准是吃七分饱,摄入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盐,都有一个最精确完美的量,那么你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每种元素摄入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你不可能做到,但知道这个标准,就注点意,不要暴饮暴食。讲到中庸之道,我们又要说说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引起好多诟病,也让人对理学望而生畏。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呢?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这个天理人欲的分界呢,每个人自己要去知行合一,自己给自己画一条线。我觉得,美食也是天理。我不知道朱老师是否喜欢美食,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他也是喜欢喝点小酒的。喝酒是天理还是人欲呢?我画一条线:美食也是天理,但是管不住嘴,吃多了,吃出肥胖三高,就是人欲。喝酒也是天理,喝醉了喝伤了就是人欲。这样,你每顿饭都可以修行中庸之道,都可以修“存天理,灭人欲”了。这就是儒家修身心法——在日用常行中修行,没有大事,全是小事。用在业务工作中呢,在华与华,我们有一条最重要的存天理,灭人欲——为客户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就是天理,希望客户“稳定”,继续付款,继续续约,就是人欲。这就是无私无我,完全没有私心。有了这个原则,你才能做到直道事人,才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才能做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才能致良知,这就是天理。如果没有这个原则,就会投其所好,就会随风摇摆,就会枉道事人,就成了谋财害命,就是人欲。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不允许对客户进行“维稳”,孔子说的:“来者不拒,往者不追。”你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管别人因为别人你控制不了,你只能,也只需要控制自己。他不听你的,或者不理解,就不是你的客户,让他跟别人去。我们只需要管自己,只需要管愿意留在这里的客户,这还是孔子的话:“近者悦,远者来。”近悦远来,把在这里的客户服务好,远方的客人他自己会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悦近来远。这样一切向内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惟精惟一,一心不二,何等洒脱!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大学》的诚意正心。而《中庸》通篇,就讲一个“诚”字,讲“天下之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什么是“性”?《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是定义。性,可以说是天性,于人是良知良能的人性,于物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性质,是天性、天理之必然。率性而为呢,不是任性,是合乎天理、天性。最终达到尽性,天理无不尽其理,自己的潜能也无不尽其性。所以这里的性,也有性能的意思。尽性靠诚,所以《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天下万物之性。诚就是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你尽心尽力的去做,就能知性,发现自己,尽性,能充分发挥自己,不为外物所移,不为私意所蔽。作为领导者,能知团队所有人之性,让团队所有人都尽性,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作为国家领导人,能知全国人民之性,让全国人民都尽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还能知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土壤空气之性,让天下万物都尽性,都处在最佳状态,得到最好的发挥,则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就是超级圣人!所以知性就知天,无所不知。我们回到前面业务工作的话题,你存天理,不要去揣摩迎合客户,你就能“率性而为”,就能“尽性”,就能把自己的“性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你能充分发挥自己,就能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这是你的使命。至于他不识货,他不要,那是他的事,这时候你要灭人欲,不要想非要赚他的钱,任他来去。来者不拒,往者不追。他走了,你更多精力投入留在这里的客户,悦近来远,自然有别的客户来。时间长了,你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行业之王。这个原理,《中庸》里也有: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息,是间断。至诚无息,就是始终保持在诚的状态,没有一点停息。不是说,今天诚,明天不诚;或者对这个人诚,对那个人不诚。久,是常于中。征,是征兆的征,征验的征,表现在外表,也表现出结果效验。悠远,是久远。博厚,是广博深厚。高明,是高大光明。张居正讲解说,人的德要实诚,如果德不实呢,就有缝隙,就为私欲所间杂,而其心不纯,不纯,就有止息之时。圣人之德,既极其真实,而无一毫之虚伪,既无虚伪,则此心之内,纯然是天理流行,而私欲不得以间之,自然就没有止息了。既无止息,则心体浑全,德性坚定,自然始终如一,长久不变。存诸于中时间久了,则必形见于威仪,发挥于事业,其表征效验都不可掩藏。既然长久而有征验,则凡所设施,都是王道,自然优裕而不急迫,绵远而无穷尽。因为其悠远,则积累之至,自然充塞乎宇宙,浃洽于人心,广博而深厚。因为其博厚,则发见之极,自然巍巍乎有成功,焕然乎成文章,高大而光明矣!从至诚无息,到长久不变,到表征于外,到悠远博厚,到高大光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这就是诚的原理和逻辑。《中庸》总结说:“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不求什么,只管修炼自己,他的修为和声名,却越来越彰显。小人用意表现,拼命把自己封神,最后却身败名裂。学程朱理学,学四书,我们学什么呢,就是从《大学》的诚意正心,到《中庸》的至诚无息,就学一个“诚”字,掌握诚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切实笃行。当前位置: &>&&>& >
#华与华书房#五个儒家论【8】存天理,灭人欲
接着说《中庸》。圣学不传,误解甚多,中庸误解在哪儿呢,就是把中,误解成了中不溜,把庸,误解成了平庸。那么,什么是中庸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中庸之道,就是追求极致完美,一点都不出差错,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我讲中庸,喜欢用美人来讲,方便大家理解记忆。《登徒子好色赋》说那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还有《金瓶梅》里说:“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这不是“中等身材”,这是魔鬼身材,是“中庸身材”,无过不及,恰到好处,到极致,是精一不二的身材。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做不到,说它做什么呢?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所以时刻警醒,努力去做。圣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总是在犯错,才成为圣人;小人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一贯正确,才成为小人。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比如我们吃饭的中庸之道,假定标准是吃七分饱,摄入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盐,都有一个最精确完美的量,那么你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每种元素摄入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你不可能做到,但知道这个标准,就注点意,不要暴饮暴食。讲到中庸之道,我们又要说说朱熹讲的“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引起好多诟病,也让人对理学望而生畏。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呢?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这个天理人欲的分界呢,每个人自己要去知行合一,自己给自己画一条线。我觉得,美食也是天理。我不知道朱老师是否喜欢美食,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他也是喜欢喝点小酒的。喝酒是天理还是人欲呢?我画一条线:美食也是天理,但是管不住嘴,吃多了,吃出肥胖三高,就是人欲。喝酒也是天理,喝醉了喝伤了就是人欲。这样,你每顿饭都可以修行中庸之道,都可以修“存天理,灭人欲”了。这就是儒家修身心法——在日用常行中修行,没有大事,全是小事。用在业务工作中呢,在华与华,我们有一条最重要的存天理,灭人欲——为客户尽心尽力做好工作就是天理,希望客户“稳定”,继续付款,继续续约,就是人欲。这就是无私无我,完全没有私心。有了这个原则,你才能做到直道事人,才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才能做到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才能致良知,这就是天理。如果没有这个原则,就会投其所好,就会随风摇摆,就会枉道事人,就成了谋财害命,就是人欲。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不允许对客户进行“维稳”,孔子说的:“来者不拒,往者不追。”你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管别人因为别人你控制不了,你只能,也只需要控制自己。他不听你的,或者不理解,就不是你的客户,让他跟别人去。我们只需要管自己,只需要管愿意留在这里的客户,这还是孔子的话:“近者悦,远者来。”近悦远来,把在这里的客户服务好,远方的客人他自己会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悦近来远。这样一切向内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惟精惟一,一心不二,何等洒脱!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大学》的诚意正心。而《中庸》通篇,就讲一个“诚”字,讲“天下之至诚”。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什么是“性”?《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是定义。性,可以说是天性,于人是良知良能的人性,于物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性质,是天性、天理之必然。率性而为呢,不是任性,是合乎天理、天性。最终达到尽性,天理无不尽其理,自己的潜能也无不尽其性。所以这里的性,也有性能的意思。尽性靠诚,所以《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天下万物之性。诚就是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你尽心尽力的去做,就能知性,发现自己,尽性,能充分发挥自己,不为外物所移,不为私意所蔽。作为领导者,能知团队所有人之性,让团队所有人都尽性,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作为国家领导人,能知全国人民之性,让全国人民都尽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还能知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土壤空气之性,让天下万物都尽性,都处在最佳状态,得到最好的发挥,则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为三,就是超级圣人!所以知性就知天,无所不知。我们回到前面业务工作的话题,你存天理,不要去揣摩迎合客户,你就能“率性而为”,就能“尽性”,就能把自己的“性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你能充分发挥自己,就能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这是你的使命。至于他不识货,他不要,那是他的事,这时候你要灭人欲,不要想非要赚他的钱,任他来去。来者不拒,往者不追。他走了,你更多精力投入留在这里的客户,悦近来远,自然有别的客户来。时间长了,你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行业之王。这个原理,《中庸》里也有: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息,是间断。至诚无息,就是始终保持在诚的状态,没有一点停息。不是说,今天诚,明天不诚;或者对这个人诚,对那个人不诚。久,是常于中。征,是征兆的征,征验的征,表现在外表,也表现出结果效验。悠远,是久远。博厚,是广博深厚。高明,是高大光明。张居正讲解说,人的德要实诚,如果德不实呢,就有缝隙,就为私欲所间杂,而其心不纯,不纯,就有止息之时。圣人之德,既极其真实,而无一毫之虚伪,既无虚伪,则此心之内,纯然是天理流行,而私欲不得以间之,自然就没有止息了。既无止息,则心体浑全,德性坚定,自然始终如一,长久不变。存诸于中时间久了,则必形见于威仪,发挥于事业,其表征效验都不可掩藏。既然长久而有征验,则凡所设施,都是王道,自然优裕而不急迫,绵远而无穷尽。因为其悠远,则积累之至,自然充塞乎宇宙,浃洽于人心,广博而深厚。因为其博厚,则发见之极,自然巍巍乎有成功,焕然乎成文章,高大而光明矣!从至诚无息,到长久不变,到表征于外,到悠远博厚,到高大光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这就是诚的原理和逻辑。《中庸》总结说:“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不求什么,只管修炼自己,他的修为和声名,却越来越彰显。小人用意表现,拼命把自己封神,最后却身败名裂。学程朱理学,学四书,我们学什么呢,就是从《大学》的诚意正心,到《中庸》的至诚无息,就学一个“诚”字,掌握诚的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切实笃行。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美朵)
每日重点推荐
在线阅读专题“存天理,灭人欲”到底如何变态?
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不修空不能祛除。修空者也没有完全祛除得了的。去人欲,那是灭人性,反人性的。存天理,去私欲,才应该是合理的存在,也是可以修为达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怒答,了解之后再批判是最基本的准则,你懂王阳明说的【存天理,去人欲】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去人欲去掉的是【超出合理范围内,违背正当原则的欲望】,怎有变态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天理、人欲之辩,早已有之,非宋儒创制,而朱子反复言之,是因应于时代之结果。天理人欲,义利之辩也。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朱熹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本质上和乘坐五月花号到达美国的清教徒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别无二致,美国的清教徒提倡“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将“世俗工作”看作“修道”的方式,提倡禁欲和节俭。因此清教徒在生活中限制那些纵欲、享乐以及过度消费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人欲自由,天道顺服。不灭人欲,如何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呢?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不变态。今人望文生义,胡乱解读,实则可笑。更有甚者,以此批儒,更是无知。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他否定了人的基本需求,导致了脱离实际情况。可能朱熹未必这么想据说他和尼姑私通,但是他的信徒会将其推向极端。也就走向了伪。就好比把方舟子尊为至圣先师。他的拥趸只会更加激进。然后我们只能装作拥护其以求自保。想想都可怕。我就喜欢女人,女人可爱。我这种表达就出于内心的,不掩饰的,来自于人性自发,但是这句话要看环境,被当臭流氓抓起来别怪我。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朱熹被骂了多年,当然离不开他的这句经典理论:存天理灭人欲。这是什么思想?灭绝人性。是反动封建落后保守文人罪证。可惜,这句话不是朱熹说的。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早已有之,本身就不是朱熹发明的,礼记中就已经提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存天理,灭人欲可是好话,完全不变态,非常正常。如果去掉存天理,换人欲为人性,那才叫变态。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
存天理 灭人欲这句话是儒家的精髓。天理指的是 没有夹杂私欲的时候形成的看法和道理 人欲是指人的私欲。这句话 是教导读书人 如何提高道德修养 成为一个圣贤的 的道理。意思简单来说就是 &消除自己的私欲 仅仅保持对事件最淳朴的看法。 如果你问他为什么变态。那就是把一个指导思想 强迫的变成了一个社会每个人都要遵守的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 才能进行评论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附答案)
总评分4.1|
用知识赚钱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胤中学17―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胤中学17―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总评分4.1|
用知识赚钱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