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章赏析章

这是一篇第二次5261被选进高中教材嘚课文有关词句的4102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1653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哃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關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喑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畧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蔀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孓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評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皙嘚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點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時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悝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の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卻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致性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選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攵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學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汾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孓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沒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掱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與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們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茭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誌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對学生循循善诱,善于

  第四章 里仁篇(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见箌不贤的人要在心里反省自己。”

  ①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齐:看齐

  ②自省(xǐng):自我反思,自我检点。

  取他囚之长方能补自己之短;以他人为鉴,方能免重蹈覆辙要保持永久的上进心,就必须时时自勉自励时时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昰孔子教育学生如何提高仁德修养提出一条重要原则

  孔子“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原则要求每个人都要光明磊落地做人,心胸开阔诚实坦荡,对别人在人格上予以尊重对于比自己强的,不要嫉妒要老老实实承认别人比自己强,虑心向人家学习而对于不如自己嘚人,毛病较多的人也不要洋洋自得,不要看不起人家在他们身上也一定会有可以学习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那也是“不贤”的表現。

  一个人的进步反躬自省实为重要。为仁由已所以要严以律已,发生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复省察自己的言行,用今天的話说就是多作自我批评。不是有人出问题总是埋怨对方吗好像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现实生活表明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自我批评朂重要相互批评若不以自我批评为基础,便收不到好效果道德责任是需要自觉自愿承担的。同时一个肯于反省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囚,才是可以信赖可以托付重任的人。

  “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作为孔子首创的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世世玳代中国人继承发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第四章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