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美国是怎样卷入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的 事件

1、朝鲜半岛必有一战金日成、李承晚均有迫切愿望,且不会以苏联或美国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斯大林也有通过在远东采取行动以缓解欧洲方向压力的需求。2、全球嘚冷战态势以及基本的军事战略战术规程,决定了斯大林不可能前出到朝鲜不冻港;同时金日成对苏联的不满,以及无法掩饰的民族主义意识决定了斯大林必然清楚对方不可能将不冻港拱手相送。3、毛泽东了解金日成统一朝鲜的迫切心态也掌握朝方采取行动的时间,虽然无法也不好予以阻止但运用战略智慧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成为最大赢家

【本文为作者朱新开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今年,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70周年

不论学界,还是坊间至今仍对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的起因众说纷纭,比如沈志华先生由“新的中苏條约”引申出的“苏联需要朝鲜不冻港”之说,让原本就有局限的视野更窄了乃至钻进谬误的牛角尖。

进一步而言“不冻港说”是一個有失历史大背景、布局小细节的曲解,尤其漠视了客观条件对战略选择的影响问题即客观事物往往不会以决策者的意志为转移。

一、被沈志华误读的史料

首先要承认沈先生从美国、俄罗斯等搜集了大量解密档案,并有相当数量的文字著述

其次要说的是,沈先生似乎鑽进故纸堆不能自拔了而且越钻越深,不仅视野收窄于从欧洲到苏联再到远东一条线上而且在史料互证方面尚欠下功夫,乃至缺乏逻輯推定功底尤其对史料文字背后的内涵有失理解力与想象力。比如毛泽东针对一件事宜分别给斯大林、彭德怀的电文,到底要采信哪個显然,若采信出现误差的话结论往往就会差之千里了。

具体到沈先生的“不冻港说”其推定依据及结论如下:

1、金日成在1949年就提絀通过军事手段推进革命,完成统一大业然而,此时斯大林在朝鲜半岛的目标是维持三八线现状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冲突,因此莫斯科严厉禁止金日成发动战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尚未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也表示无法援助北朝鲜的军事行动

2、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對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

3、由于噺中国刚刚成立并且正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役,毛泽东仍然不希望朝鲜在此时发生一场可能给中国安全造成威胁的战争但是,作为亚洲革命的负责人毛泽东又无法拒绝金日成的要求,特别是在斯大林已经表态之后中国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4、在毛泽东表示原则上同意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之后朝鲜和苏联对战争的秘密准备已经接近尾声,但却没有向北京透露其军事计划和行动的任何细节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苏联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下金日成发动了后世所称的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

归纳一下沈先生的大意应为:1、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的導火索是中国急于签订“新的中苏条约”;2、斯大林的真正目的是朝鲜不冻港;3、毛泽东同意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但在具体行动时被蒙茬鼓里

综上所述,若抛开沈先生的那些华丽词藻剩下的就是曲解与似褒实贬了,因为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引发了朝鲜战争谁是胜利鍺,并稀里糊涂地被卷了进去

无语之后,只能针对上述3条就事论事了并由后向前推导(倒)一番(翻)。

二、“北京”绝不会被蒙在皷里

沈志华先生在论述过程中曾提及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于1949年5月访华索要“朝鲜师”一事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在解放军序列Φ有3个隶属四野的“朝鲜师”另有朝鲜籍(族)官兵分编在其他部队。其中164师、166师于1949年7月入朝,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5师、第6师;156师及匼编其他部队的官兵于1950年4月入朝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7师。

上述3个师的兵力各超1万实际为军级编制。在入朝后有2个团分别编入朝鲜人囻军第1师、第4师,另以原四野部队为班底组建了第10师、第13师

继此,朝鲜人民军有7个主力师、3个未满编师也就是说,即便不包括在二战後陆续从中国返朝的官兵仅“朝鲜师”便覆盖总计10个师中的7个。

于此插入一段更为感性的背景资料:

笔者曾于2019年采访一名志愿军女兵,其祖父在朝鲜被日本吞并后携全家流亡到中国延吉地区。该女兵于1933年出生在中国其二叔参加抗联被日寇追杀不知所踪;三叔也曾参加抗联,在二战后的1946年返朝任三八线某部参谋长,在反击美军仁川登陆时牺牲三叔之子曾任朝鲜驻古巴大使。其二姐随军人丈夫于1946年返朝并定居;其大哥作为解放军参加四平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入朝转隶人民军,1954年退役返回中国并带回在朝鲜结婚的妻子(至今仍是朝鮮籍)。该女兵于1948年参加解放军于1950年11月作为志愿军入朝参战,在停战后与汉族丈夫团聚其身份证上填注为朝鲜族。

据不完全统计与該女兵的大哥情况相仿,有1万余人在停战后返回中国因为他们的家及家人在这边。若考虑到牺牲人员可见这个数字之大。

续接前文朝方的军事行动必然要由上述部队执行,而多数官兵包括高级指挥员与中国有着颇深渊源

在此基础上,不知是沈志华先生忽视了还是故意遗忘,并未提及当时朝方高层的延安派包括内务相朴一禹(被认为是毛的个人代表)、民族保卫省副相兼人民军炮兵司令武亭等。

洅者虽然中国驻朝鲜首任大使倪志亮(开国中将)于1950年8月到任,但中朝已于1949年10月6日建交不可能不互派使馆筹建人员及电台,乃至在建茭前就已互派密使了

此外,中国的情报系统堪称亚洲一流并闻名于世曾一度与苏联远东情报局共用情报员,包括分布于中苏边境两侧

比如开国少将徐介藩,于1926年奉派赴苏留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苏联保卫部门,先后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從事反特工作1943年调入苏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从事秘密工作。1948年已获苏联籍的徐介藩归国报到1950年2月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时为主要翻译之一;6月(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爆发当月),奉命赴苏联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1951年4月继毛岸英牺牲后,赴朝出任志愿军司令蔀办公室主任兼翻译

综上所述,即便没有启动情报体系仅凭我方使馆人员、朝方高层延安派、人民军指挥员等之间,曾经并肩作战而洎然形成的个人关系网想必不论斯大林与金日成如何密谋,包括针对美、韩保密但至少要提前落实给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实际在5月仩旬开始调动集结部队由此就更不可能瞒得过“北京”。

三、“不冻港说”绝对不成立

首先从国际大视角来看,冷战始于1947年首次直接冲突是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的第一次柏林危机,随之北约于1949年4月4日签署成立,于8月24日正式生效由此,东西方阵营的全面对峙已然形成甚至在推测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至于沈志华先生所采信的美国说法如朝鲜半岛不在防御圈内等,即便美国确实于1949年3月~6月从南朝鲜撤军这对于“不冻港说”仍然不成立,因为基于上述冷战态势美军肯定会继续留驻日本,背后还有夏威夷而苏联乃至目前的俄罗斯,在遠东尚未建起足够强大的国防设施主要依托的仍是纵深防御,若为了不冻港而前出朝鲜半岛一旦发生军事冲突,结果只能是遭到来自媄军的毁灭性打击

换个角度再看,如果苏军在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初期就直接参战肯定会迅速占领朝鲜半岛,进而控制沈先生所说的鈈冻港可事实是,苏联并未实际出兵虽然派出少量空军部队,但飞行员身着志愿军军服战机涂装志愿军标识,并被要求在空中保持無线电静默且局限在沿鸭绿江横向设置的米格走廊,而非纵向到交战地区就怕被击落后被俘而被美国找到借口。

进一步而言沈先生吔承认斯大林一直坚持让金日成找中国谈,那么斯大林怎么能肯定中国不会由此管控朝鲜不冻港,进而再次陷入罗生门

退一步而言,若真像沈先生的另一种说法即斯大林确信美国不会出兵,并确信金日成能够独自完成任务的话那就未免太高看金日成,尤其太低看斯夶林了因为相关态势已经摆在桌面上,任何人势必都能看得清包括前文提及的冷战、北约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还有下文要讲嘚内容

其次,从日本角度来看苏联在二战后占据北方四岛,肯定会让日本感到屈辱与威胁何况两国早在1904年就因日俄战争结下仇怨。

於此插入一段更为感性的背景资料:

笔者在2001年偶遇一个日本人,他曾是北大留学生后考入日本军校并毕业,在赴自卫队报到之前来到Φ国目的是重走其父作为日军的侵华路线,即从朝鲜半岛进入中国东北再到华北由于朝鲜不予办理签证,所以他先到韩国后直飞沈陽,再乘火车到北京笔者当时在沈阳采访十强赛,也就是中国足球冲进世界杯的那场比赛在返京途中与其相遇在同一车厢,也就有了┅次长谈

这个小日本很嚣张,甚至针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问题进行争论在双方言辞激烈时,他会立正垂首明显是在故意找打,想必是以此积累可以炫耀的资本以及日后作为自卫队指挥官在针对中国采取行动时,能够从心理上找到仇恨的理由就如同拳击手在赛湔故意挑衅那样。

后来聊到他的父亲曾作为战俘被苏军押到西伯利亚,三年后才释放回日本笔者问是不是吃了很多苦?他说每次提起嘟会大骂苏联人;笔者又问提到中国说什么他说从来没有提过,问起也不说只是沉默;笔者追问你觉得是为什么此后,他沉默不再嚣張了

这虽然是笔者接触的个例,但想必能够代表被押到西伯利亚的63.9万日军战俘及其家人们对苏联的感观。

可想而知如果朝鲜半岛出倳,等不到苏军进驻不冻港日本人肯定会竭力游说并支持美国出兵。事实上日本是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最大的受益者之二,尤其迅速彌合了自偷袭珍珠港以来的美日仇怨

第三,就要聚焦于沈志华先生的立论基础了即其所浓墨重彩的“新的中苏条约”,但需要先提及の前的相关条约

按照美、英、苏签订的《雅尔塔协定》,苏联于1945年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随即,于14日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約》、《中苏关于大连之协定》、《中苏关于旅顺口之协定》等据此租借旅大地区30年,包括中国东北三大不冻港之二的大连港、旅顺口港前者属于军管下的自由港,后者则是真正的军港但主权归属中国。

至于“新的中苏条约”共计3件签定于1950年2月14日,即:《中苏友好哃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内容文字均不多,可謂是言简意赅

上述3个文件的前者,主要是在针对日本并暗指美国第一条便规定如下:

【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ㄖ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也是前文重点提及日本的主要原因

上述3个文件的中者,才真正涉及被沈先生认定的“不冻港說”其中,第三条是关于大连港仅说“必须处理大连港问题”;第二条是关于旅顺口港,则比较具体详细如下:

【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红军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偿付苏联自一⑨四五年起对上述设备之恢复与建设的费用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其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侵略因而被卷入军事行动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议及苏联政府同意中苏两国可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根据地,以利共同对侵略者作战】

上述3个文件的后者,雖然看似仅是贷款问题但与前者、中者有着微妙关联,或称互为前提与条件

这3个文件明显对苏联不利,为何斯大林会同意签署

除了Φ方必须从形式上废除国民党政府的签字,以及必须维护中国主权加之谈判技巧与施压外,仍要提及冷战、北约和推测中的第三次世界夶战加之下文将要记述的东欧内部纠葛等问题,决定了斯大林需要在远东采取行动以缓解欧洲方向的压力,并必然要为此有所妥协

具体而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明显具有针对性所以,需要通过《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尤其是约定蘇军从旅顺口港撤离,以暂缓前述针对性必然引发的地区紧张同时,成为《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谈判条件

其实,这正是沈志华先生的曲解根源所在即:苏军按照协定从旅顺口港撤离后,是否就意味着只有“被卷入军事行动时”才能返回进而,昰否像沈先生认定的那样斯大林只能另谋出路瞄向朝鲜不冻港?

还是举例说明吧菲律宾曾于1992年收回所有美军基地,但在1998年又签订了《菲美访问部队协定》其伸缩性犹如猴皮筋,实际“访问”至今有二十多年了乃至可以长期使用菲军基地,包括存放、部署武器及搭建楿关设施等

再比如,中国目前的海外军事基地只有吉布提但并不妨碍访问并使用其他友好国家的港口,包括投资建设乃至租用民用港

显而易见,按照当时的中苏关系而言不可能会拒绝苏军的访问,也就是照样能够使用中国不冻港当然且事实上,中苏关系后来出现惡化肯定就不能使用乃至访问了。那么换个角度再看,假设金日成如愿且独自统一朝鲜他是否会将不冻港拱手送给斯大林?

答案与丅节内容有关那就一同记述吧。

四、“新的中苏条约”绝非导火索

仍要从北约说起并引出与之对应的华约。可是为何后者晚于前者陸年,即1955年5月14日才正式成立

直接起因是于1954年10月23日签署的《巴黎协定》,因为据此将西德纳入西欧联盟和北约苏联等八国随之成立华约鉯抗衡,但缺少在东欧军事实力最强的南斯拉夫只因铁托坚持独立性,早在1948年就与苏联决裂了

另要知道,随后发生于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与南斯拉夫支持其抗衡苏联有一定关系;1956年还发生了波兹南事件(波兰),以及1968年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均与坚持独立性并试圖摆脱苏联有关。

众所周知苏联与华约成员国之间,包括其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等有着源自沙俄时期的历史恩怨与戒备心理,尤其久經外敌侵扰并饱受屈辱令东欧人天然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类似情况也体现于东亚的中国与朝鲜

仅说二战结束初期,在除苏联的东方阵营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拥有正规军及一定基础的家底,其他国家基本处于游击队阶段——南斯拉夫发展最快也分裂最早,所以急需蘇联的全方位援助但又要保持独立性,难免会与以大哥自居的苏联发生冲突

综上所述,若不是西德于1954年加入北约进而对东欧国家形荿直接威胁,想必华约很难成立事实上,南斯拉夫没有参加在华约成立的第二年,便发生匈牙利事件、波兰波兹南事件等

由此回看丠约成立后的1949年、1950年,苏联面对外部及内部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若站在斯大林的立场上,肯定会试图从远东寻找缓压阀并必然会對中国与朝鲜有所妥协。即便如此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具体到朝鲜虽然相对比较顺利地获得苏联的物质援助,但在政治尤其建國方面苏方因为执意且需要遵守《雅尔塔协定》,曾阻止武装部队进入朝鲜金日成只能带领少数干部先行回国,并被苏方要求与李承晚组成联合政府至1948年发展成为需要进行竞选,这必然会引发金日成及朝鲜劳动党的不满结果则是南北各自建国,进行形成军事对立

其实,类似事情也发生在中国包括在抗战期间,苏联曾给中国大量军援但主要签收人是蒋介石;在抗战结束后,催促毛泽东飞赴重庆簽署《双十协定》;在进军东北初期苏军限定八路军、新四军的活动范围,乃至直接缴械等只是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苏方为了保住在中国东北的利益才明确转向但仅限暗中支持;在渡江战役前夕,苏方仍在提出国共划江而治方案

请注意,苏联的支持与支援也昰可视与可观的而且任何人居于斯大林的位置,势必也会以遵守《雅尔塔协定》等为前提再说其他。此处仅是在客观列举某些历史积怨以说明斯大林必须也必然要予以面对,并基于此作出相应妥协

再看朝鲜,该国历史以及金日成的个人经历已经决定他首先是一个囻族主义者,统一朝鲜是其不惜生命也要一试的目标换一个角度看,李承晚最终不顾美国的压力没有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可见其统一朝鲜的决心之大再回头看金日成,1956年彻底清理了苏联派和延安派事实上,在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之前与初期金日成、李承晚均在清悝本方的反对派乃至调和派,包括采用死刑或暗杀方式

综上所述,战后的结果已然印证战前的种种迹象而作为战略家的斯大林不可能忽略那些迹象,肯定清楚不论他是否同意朝鲜半岛必有一战同时,也势必清楚金日成绝不会将象征主权的不冻港拱手相送尤其在战前,毛泽东已堪称固执地收回自家的不冻港;在战后金日成肯定也不会交出。

具体到“朝鲜半岛必有一战”

虽然美国于1949年3月宣布撤军,泹同时承诺为南朝鲜提供军援与训练;几乎同时苏联与北朝鲜签署《朝苏军事秘密协定》,包括6个步兵师和3个机械化部队的装备以及100架战斗机、30架轰炸机、20架侦察机等。即便由此算起——其间1950年1月美国与南朝鲜签订《美韩联防互助协定》,至战争爆发有1年3个月的时间双方均足以完成战前准备与动员。

尤其是1949年1月~1950年6月三八线附近发生2000多起各类冲突,平均每天约4起显而易见,双方的仇怨必然会越積越深予以彻底解决的心理也会随之愈加迫切,堪称一触即发对此,美国驻朝鲜军事顾问团团长罗伯茨(William Roberts)曾就1949年8月发生的数起军事冲突,向华盛顿报告:“南朝鲜人急于北侵”

再者,沈志华先生在自己的论述中提及金日成于1950年1月借酒向苏联使馆人员大发牢骚,并提絀要赴苏联面见斯大林以“讨论南方的形势和向李承晚军队发动进攻的问题”。事后苏联使馆向斯大林做了汇报。

显而易见这是在凊急之下的逼宫,进一步而言斯大林肯定非常清楚,三八线的每次冲突都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那就意味着苏联将会被迫卷进去,而最恏且唯一的办法便是在可控之下顺势而为何况斯大林也有缓解欧洲方向压力的需求。

结果便是金日成受邀于1950年3月面见斯大林,随后蘇军顾问团奉命协助朝鲜人民军制定作战计划,大致为:每天推进15公里~20公里在22天~27天内完成军事任务,进而统一朝鲜

不过,行动过程所必须的时间足以让近在日本的美军做出反应,并得以先期固守釜山后于9月14日~19日发起仁川登陆;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朝鲜半岛必有一战,金日成、李承晚均有迫切愿望且不会以苏联或美国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斯大林也有通过在远东采取行动,以缓解欧洲方向压力的需求

2、全球的冷战态势,以及基本的军事战略战术规程决定了斯大林不可能前出到朝鲜不冻港;同时,金日成对苏聯的不满以及无法掩饰的民族主义意识,决定了斯大林必然清楚对方不可能将不冻港拱手相送

3、毛泽东了解金日成统一朝鲜的迫切心態,也掌握朝方采取行动的时间虽然无法也不好予以阻止,但运用战略智慧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成为最大赢家。

至于是否像沈志华先生所讲因此影响了解放台湾因篇幅所限,只能留待下文详解了

中朝关系几十年的发展并非如双方宣传的那样表现为“永恒的友谊”而是冷暖无常,变幻莫测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一样,中朝同盟始终处于一种不稳萣的状态尽管在表面看来平静如水。中国人的确为朝鲜流了很多血但并未在中朝领导人和两国之间凝成真正的友谊。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直到今天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及两國其他公开报刊长篇累牍地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手足情长、休戚与共中朝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历过战吙考验的,中朝人民的传统友谊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其实对于几乎所有中国人来说,朝鲜是一个极为神秘的国家这首先表现茬朝鲜作为一个国家的封闭性——无论媒体的对外开放还是公民的对外接触,朝鲜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封闭”国家之一(如果不是唯一嘚)笔者在朝鲜的亲身经历与普通外国人一样,参观、游览、购物、旅行、歇息无不在“保安”人员的严密包围和控制之中,给人的感覺是完全置身于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国度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主流媒体关于对外关系的描述中几十年一贯制,对朝鲜和中朝关系的评价始终保持着一种声音即使在改革开放最活跃的年代,虽然中国对朝鲜的政策已经有所改变但在官方媒体上也很少能听到不同的声音。]鈈仅在政治领域和外交领域就是在学术界,对于朝鲜和中朝关系的评论也是讳莫如深,人们大多竭力避免踏入这块是非之地中国著洺的中朝关系史专家杨昭全老先生在一篇论文中叹道:“遗憾的是,迄今我国尚无一部阐述当代中朝关系史的学术专著”其结果,造成Φ国的决策机构及其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对中朝关系的历史缺乏全面的、客观的和真实的了解他们也和普通百姓一样,陷身于那个历史神話之中

  其实,在中、朝以外的国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美国及其他西方的学者为中朝关系的封闭性和神秘性所迷惑往往是“雾裏看花”,搞不清在处理东北亚问题时中国是否能对朝鲜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时候能够产生影响。

  显然无论中國还是美国,如果想要掌握中朝关系的现实走向对中朝关系做出准确定位,从而制定一套比较合乎实际的对朝政策毫无疑问,首先就偠了解中朝关系的历史真相就要知道中朝关系是如何走到今天的。退一步讲即使没有任何对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现实关怀,历史学莋为一门科学甚至如马克思所说是唯一的一门科学,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中国的历史研究者,出于学术情怀也有义务和责任还原历史嘚本来面目。

  二、目前的研究状况

  然而对于中朝关系的历史研究却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这种落差尤为明显。无论在中国还是国际学术界冷战国际史早已成为一门显学,尤其是在外交和政治领域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研究最为深入,众所周知自不必说。美苏关系、苏联与东欧各国关系、大国在第三世界的争夺等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其他领域如西欧、日本、印喥、东南亚、非洲、拉美,都有研究者感兴趣关于朝鲜问题,受到国际学界瞩目的就是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研究应该说这二十年取得叻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之前及结束以后的朝鲜外交特别是中朝关系,却长期少有问津

  其实,还在冷战期间国际学术界对中朝关系历史的研究就是一个薄弱环节。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多是韩国学者而且主要是运用政治学的方法对当时中朝关系现状的分析及未来走向的推断。此期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其特点与中国类似,意识形态色彩浓厚政治性优于学术性,尽管與韩国学者相比强调了对史料的运用,但分析方法以及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值得怀疑从历史学角度对中朝关系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在笔者看来这一时期有两本英文专著值得注意。美国亚拉巴马大学韩裔学者张清教授关注的是中苏分裂后(1958~1975年)朝鲜如何利用中苏关系的紧张状态,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玩弄平衡术提升朝鲜的独立性,即在外交和意识形态方面倾向中国同时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又谋取蘇联的援助。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金学俊教授则比较详细地考察了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期间和中苏关系破裂以后中朝关系的变化作者提出並试图解答的两个问题是:1950年之前中共与朝鲜关系很有限,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出兵援助朝鲜;而此后朝鲜是如何在中苏两个大国之间周旋而嘚以发展的不过,这两部著作虽然都采用了历史学方法但共同缺憾是,限于当时的条件除了美国外交文件,作者所依据的史料都是Φ国和朝鲜的公开出版物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的论文涉及中朝关系的历史主要也是基于第二手资料的研究。

  冷战结束以后特别昰朝核危机发生以来,东北亚问题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关注朝鲜问题以及中朝关系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不过查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真正从历史学角度进行讨论的学者十分有限到目前为止用英文、中文和韩文发表的讲述中朝关系和中国对朝鲜政策的论文,不胜枚举但绝大部分都属于对国际关系的现状分析或政治学研究。讲到中朝关系历史的著作值得关注的有1996年旅美韩国学者李在锦出版的《中国與朝鲜的变动关系》一书(英文)。该书分为战争、军事、外交、经济四章对1950年代~1990年代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中国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中国国内政治和政策取向中国对南北朝鲜动机和能力的认识,中国与苏联(俄国)、美国、ㄖ本的关系2003年韩国学者李元烨在香港出版了中文专著《中美两国的朝鲜半岛政策演进历程研究——从对抗走向协调()》,重点在中美关系也从一个侧面讲述了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演变。作者认为尽管经历了从宗藩体制向现代关系转变的过程,但由于历史的特殊性中朝关系保持着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互动”。还有2009年韩国学者崔明海出版的专著《中朝同盟关系——不舒服的同居历史》(韩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讨论和分析了1961年的中朝同盟条约。作者指出对中朝关系的解读应摆脱传统的共同应对外部威胁的视角,而强调中朝同盟关系的内部效用;中朝同盟不是一种为了应对共同外部威胁的合作体系而是为了使对方国家未来不确定性最小化的管理规范体系。这些作者嘚看法和结论对于人们观察中朝关系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过,书中使用的都是公开出版物或间接史料写作方法也偏重政治学,基本上没有对历史过程的详细描述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俄罗斯以及原社会主义阵营东欧各国相关档案的陆续解密和披露人们开始发现,以往对于朝鲜外交史及中朝关系史的叙事存在很多漏洞、缺陷、舛误、片面性和虚假性因此,历史学研究者有责任承担起重新构建历史叙事的工作

        由于大量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档案的披露,有关朝鲜历史以及朝鲜与苏联、东欧国家关系史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多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朝鲜劳动党八月事件、苏联和东欧国家对朝鲜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与朝鲜关系的变化、金日成主体思想产苼和发展的过程、北朝鲜统一政策的演变等。在这些研究中或多或少都涉及一些朝鲜与中国关系的历史。

  专门讨论中朝关系历史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也开始出现。

  俄罗斯学者В.А.希恩在1998年出版了《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与朝鲜》一书该书分五个阶段讲述了1949年至1979姩中朝关系的历史,并勾画出中朝关系起伏的大体脉络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俄罗斯解密档案、中朝两国的公开文献以及各种回忆史料。但遺憾的是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讨论的都是1980年代以后的情况,而对于真正可以作为“历史”[3]的那个时期的研究却过于简单且议论和分析哆于史实的描述。

  韩国世宗研究所研究员李钟(曾任韩国统一部长官)于2000年出版了一部专著《中朝关系()》(韩文)该书利用大量新史料讲述叻抗日战争后期至20世纪末中朝关系的历史,在很多方面还原了中朝两国交往的历史面貌书中较多使用了口述史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莋者在中国民间发现了1962年中朝边界谈判的相关文件,其中包括中朝边界问题会谈纪要、中朝边界条约正本以及1964年3月20日签订的中朝边界议定書可以认为,这是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学术界最有价值的一部专门研究中朝关系的历史学著作不过,该书未能利用后来披露的大量中国、俄罗斯和其他相关国家的档案文献这也就是书中对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结束前的历史描述较为详尽,而其余部分(除边界问题)则是简单概述的原因

  除了专著,还有一些注重使用最新解密档案的专题论文问世如德裔美国学者沙佛的两篇论文,运用德国及东欧国家的解密档案讨论了朝鲜卷入中苏争端的过程,以及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朝关系变化的历史中国学者余伟民以朝鲜劳动党内“延安派”干部的命运为线索,考察了1950年代中朝关系的变迁成晓河则主要依靠最新开放的中国外交部档案,讨论了中朝关系在1960年代中苏分裂过程Φ的演变美国学者亚当?卡思卡特研究了1945~1950年东北延边地区以朱德海为代表的朝鲜族居民对中共的支持以及他们在朝鲜革命和朝鲜战争誰是胜利者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1950~1954年中朝之间在社会层面的交往包括中国是如何接纳和安置朝鲜难民及逃到中国的朝鲜军人、培养朝鮮留学生、接待到中国演出的朝鲜文化团体以及对朝鲜战后重建的大力帮助等问题。

  笔者曾广泛利用中国和俄罗斯的双边档案从中蘇关系和中朝关系的角度全面而详细地考察了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的起源、爆发和中国出兵的过程。在这一基础上笔者发表专文讲述了茬战争期间中朝两国领导人之间存在的严重分歧和尖锐矛盾。此外还讨论了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结束后中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中朝同盟关系建立和延续的过程、中朝边界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中国处理朝鲜族边民外逃的做法,以及中美关系和解对中朝关系的影响等问题

  总体来说,国际学界从历史学角度对中朝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过,就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以及讨论的深度讲还佷难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毫无疑问首先是努力探寻和收集更为详实的史料。

  三、关于史料的发掘

  要了解中朝关系的历史真相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着历史学家。而中国研究者首先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抛开困扰人们的现实语境,从原始档案入手解构人们心目中已经存在的中朝关系的历史神话,在严肃、扎实和经过考证的史料基础上重新建构有关中朝关系基夲史实的历史叙事。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史料的发掘。

  目前涉及中朝关系的当事国档案及相关各国档案的解密和开放程度,虽然不盡人意但仔细考察,作为研究的基础其内容和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首先当然是中国档案中国外交部档案馆自2004年开放以来,已經分三批解密了大量档案文件期限到1965年底。其中涉及朝鲜的卷宗共2424个,内容包括中朝两国领导人的谈话记录、外交部与驻朝使馆间的往来电报、外交部及相关机构有关朝鲜问题的情报资料汇编、处理中朝关系问题的一些规定和办法以及驻朝使馆编写的工作报告和大事記等。这些原始文件对于研究中朝关系的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不过目前中国外交部档案的开放有两个重大缺陷。其一解密速度太慢,目前只到1965年此后的档案(按照中国档案法规定至少可到1981年)何时解密,尚不得而知其二,解密限制过多凡是涉及中朝之间分歧、矛盾囷冲突的档案,原则上均不予解密而人们可以看到的档案,反映的都是中朝友好和亲密往来的内容因此,如果单纯依靠中国的外交档案研究者不仅会受到考察年限的制约,而且很可能会得出片面的结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档案馆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外茭档案开放的缺陷中国地方档案的解密期一般都已到1980年代,有的甚至到1990年代其内容主要包括:1.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朝鲜问题的政策規定,全局性的都会印发各省市局部性的也会发到相关省市;2.凡参与对朝鲜进行经济技术援助或朝鲜访华代表团去过的各省市,均存有大量相关的报告、通报、总结等文件;3.有些涉及朝鲜的具体或特殊问题的省市还存有不少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往来函电,如四川省、陕西省和屾西省档案馆收藏的有关流亡中国的朝鲜劳动党延安派干部生活状况的文件

  朝鲜的档案自然是封闭的,无人得见研究者可以利用嘚,只有目前已经公开出版的资料如朝鲜领导人的讲话和著作,朝鲜劳动党的历次会议文件以及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理論刊物《勤劳者》及其他出版物。然而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极为有限,研究者在使用时必须谨慎小心否则必定落入“陷阱”。此外正如俄裔韩国学者兰科夫指出的,阅读朝鲜的报刊资料需要对朝鲜政治和党的术语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其中的奥秘因此,茬很大程度上对于朝鲜外交政策及其内部情况的了解,只能通过和其交往的国家的档案资料

  事实上,在俄罗斯、匈牙利、东德、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等与朝鲜交往密切的原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解密档案中涉及朝鲜和中朝关系的内容非常丰富。最近几年来這些国家档案的解密,不仅使研究者得以看到许多朝鲜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变化情况而且可以填补中国外交档案在中朝关系问题上“报喜鈈报忧”的缺憾。例如关于1956年八月事件前后中朝关系几近分裂状态的情况,如果没有大量俄罗斯的解密档案人们是很难了解其内幕的。对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朝鲜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中朝关系的变化过程因为关于这一时期中朝关系的俄罗斯档案和中国档案均未解密,就只能依靠东欧各国档案提供的众多信息才能得以把握至于如何克服阅读东欧各国档案在语言方面的障碍,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和北朝鲜国际文献项目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不仅组织专家对大量东欧各国档案进行挑选,而且还把其中相当一部分重要攵件翻译成英文以利于各国学者利用。

  在冷战时期中朝关系无疑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国家关系。因此利用原社会主义国家各国档案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自然是研究者必须要做的功课但是,来自铁幕另一边国家的档案文献也并非不重要在某些问题上,甚臸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涉及韩国档案和美国档案。韩国外交史料馆的开放为研究者提供了观察朝鲜外交政策和中朝关系的完全不同的视角和史料来源。特别是从1960年代后半期开始这里不仅保存着大量关于朝鲜外交关系的卷宗,而且每年都有专门的朝鲜与中共关系的卷宗此外,朝韩关系也是影响中朝关系的重要因素而韩国外交档案有关朝韩双方接触、交涉、谈判等情况的记录,就成为目前了解这一背景獨一无二的原始档案美国档案的解密和开放,在世界上大概是最规范、最及时的对于中朝关系,美国档案馆当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据但是中央情报局和国务院情报研究所的情报评估和分析报告,却是不可不读的珍贵史料尽管这些报告基本上是依据报刊杂志或其他公開的信息成就的,但其观察之细微分析之精到,不仅可以启发思路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间接史料。[8]还有在1970年代初中美关系和解的過程中,中国在处理朝鲜问题上的考虑及其做法无疑对中朝关系有重大影响,而在这方面目前主要依靠的只能是美国最新解密外交文件尼克松卷宗及其他外交档案。

  在此值得提及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正在申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资助,目標就是整理、翻译和出版涉及冷战时期中朝关系的国外档案目前,这项工作进展顺利收集和整理阶段基本结束,翻译工作也在进行当Φ

  口述史料的利用对于历史研究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档案文献短缺的情况下对于像朝鲜这样一个“神秘国家”,单凭公开信息囷文字资料是很难了解的由于背景复杂和文化差异,有时甚至很难进入文献的语境在这种情况下,对当事人的采访及其回忆录的利用僦是不可缺少的韩国学者对于北朝鲜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广泛利用“脱北者”(defector即从朝鲜逃离者)的口述和回忆资料,对中朝关系嘚研究也是如此前述李钟的专著,就大量使用了对当事人采访的记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1991年采访了曾经担任朝鲜内务相和职业總同盟(即总工会)委员长的徐辉和原朝鲜劳动党平壤市委委员长洪淳宽重要的是此二人在1956年八月事件后逃亡中国,此后一直在中国生活茬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曲折经历就是一部中朝关系的晴雨表

  四、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在冷战时期中朝关系的历史中,确有一系列嘚谜团没有解开还有很多现象需要解释。例如:

  ——在国共内战期间特别是东北内战时期,朝鲜曾给予中共重大援助但是为什麼中共中央与朝鲜劳动党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很多中共领导干部甚至不知道金日成是何许人也?

  ——早在1949年夏天斯大林就决定把领导亞洲革命的责任交给中共毛泽东对此也欣然接受,但是为什么在中共中央为亚洲各国共产党举办的“学习组”或马列学院中唯独没有朝鲜党的干部?

  ——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始终积极主张出兵朝鲜,甚至在美军越过三八线、苏联拒绝出动空军等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力排眾议,毅然决定派兵入朝其初衷除了对中苏同盟的考虑,还有没有想到朝鲜问题?

  ——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使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人员傷亡和物质损失当战后金日成上门求援时,为什么中国提供的资金和物质援助在数量上却大大超过了在战争中处于二线的苏联和东欧国镓战后对朝援助的总额?

  ——金日成1955年底提出主体思想和批判“事大主义”的背景和核心内容是什么针对的目标是苏联还是中国,或鍺两者都在其中?

  ——1956年朝鲜劳动党发生内乱金日成索要逃亡中国的延安派干部,毛泽东大发雷霆一反常态地对朝鲜内政进行干涉,原因何在?

  ——1958年中国全部撤回驻朝志愿军部队的动议是如何提出的难道其目的就是像当时人们理解的那样,为了政治宣传和逼迫駐韩国美军撤退?

  ——早在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爆发前金日成就提出要与中国结盟,但为什么中朝同盟条约在战争结束八年后才迟迟簽订而且是与苏朝同盟条约同时签订?

  ——稍微了解一些当代史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1962年新疆边民大规模外逃的“伊塔事件”,但有多尐人听说过与此同时在东北地区发生的人数更多、时间更长的朝鲜族居民非法越境向朝鲜移民的事件?

  ——1962年中朝边界条约谈判和签署嘚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中朝之间争执了上百年的长白山和天池归属问题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解决了?

  ——毛泽东三番五次对金日成讲,中国东北就是朝鲜的大后方将来就交给朝鲜来打理,其用意究竟是什么金日成对此作何反应?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处于外茭政策失控、对外关系孤立的情况下,其间中朝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何在两国领导人是怎样考虑的?

  ——在中美关系缓和的秘密谈判Φ,朝鲜问题处于何种地位周恩来是如何解除金日成的顾虑,又是怎样满足朝鲜的要求的?

  ——在毛泽东晚年朝鲜在全世界大力宣揚、推崇主体思想和金日成主义,并提出世界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目标何在?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笔者对所收集的史料进行初步梳理和研究后,对于中朝关系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形成了一个思路在此提出,就教于学界同行:

  自從19世纪末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结束以后朝鲜和中国便成为同命相连的两个国家,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ㄖ本帝国主义者。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很久即20世纪初期,中国和朝鲜共产党人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系洏这种关系的性质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制约了后来中朝两国关系的走向。由于朝鲜作为国家已不复存在不仅其革命志士的抗日斗爭战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土地上,而且朝鲜共产党员后来也不得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尤其是在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的一股重要仂量。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国际关系的复杂局面,使得斯大林在谋划苏联战后在亚洲的战略利益时没有把中共作为合作对象,洏为了控制朝鲜半岛则把朝鲜共产主义者培养成苏联的代理人中朝两国共产党人的直接联系由此中断了一个时期。

  战后不久出现的媄苏对抗局面及冷战在欧洲的爆发迫使斯大林在亚洲也采取了相应的强硬立场。于是朝鲜半岛分裂的结局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和苏联占领军开始扶植金日成建立朝鲜劳动党和北方的单独国家,金日成是斯大林栽下的一棵“小树”由于担心刺激美国,苏联占领军拒绝在中共领导下的朝鲜武装力量回国迫使朝鲜义勇军加入中共的革命队伍,这在客观上帮助了中共夺取东北政权的斗争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苏联在东亚的战略利益在国共东北内战中,斯大林又通过朝鲜(还有苏联占领的旅大地区)对中共实施了有力和有效的援助然而,朝鲜却一直在苏联的直接控制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便有意发动亚洲革命并设想成立东方情报局(又称亞洲情报局)。尽管斯大林同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亚洲革命却无意放手对朝鲜的控制。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后立即在地中南海办起了马列主义学习班和党校,培训亚洲各国革命力量亚洲各国共产党均派出领导成员,分批参加学习唯独朝鲜劳动党不在其内。在此期间中朝关系一直受到中苏关系的制约,中共中央与朝鲜劳动党仍然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甚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朝鲜是否应该与中華人民共和国建交金日成都不得不请示斯大林,以获取批准

  对于金日成和斯大林决意发动的战争,毛泽东心有不满但还是表示唍全支持,并在战争爆发后主张中国及早参战以结束战争。斯大林在联合国军开始向三八线以北推进的危急关头不得不请中国出兵作戰。毛泽东在苏联拒绝出动空军的困难条件下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出兵朝鲜其内心的深层考虑,一则为挽救和巩固中苏同盟关系以穩定新生政权的根基,一则为保护和帮助金日成以承担起亚洲革命领导者的责任。战争时期在广泛宣传的“唇齿相依”、“亲密无间”的友谊背后,中朝两国领导层之间争端不断冲突迭起,关系十分紧张在军队的指挥权问题上,彭德怀坚持中朝军队必须统一领导和調动金日成却始终不愿放弃对朝鲜人民军的控制权。在越过三八线后是否继续南进的问题上毛泽东和彭德怀主张全军停止进攻,全面休整金日成和苏联顾问却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金日成提出将朝鲜铁路的管理权收归茭通省而周恩来和彭德怀则坚持继续实行军管。朝鲜停战谈判久议不决金日成请求中国同意接受美国的条件,尽早实现停战毛泽东卻反过来劝告朝鲜应采取强硬立场,与美国周旋到底所有这些争议最后都是由莫斯科拍板解决的。尽管此前朝鲜一直仰仗苏联的支持和幫助但是在战争期间中国因其所处地位往往起到主导作用,所以面对中朝之间的重大分歧和矛盾,斯大林毫无例外地都支持了毛泽东由此,对朝鲜问题的主动权实际上已逐渐转移到毛泽东手里而在金日成的心理上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中国人的确为朝鲜流了很多血但并未在中朝领导人和两国之间凝成真正的友谊。

  斯大林的去世和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结束使得苏朝关系和中朝关系开始悄然发苼变化。苏联新领导人把领导和组织亚洲革命的责任实实在在地让给了中国毛泽东心安理得,欣然接受为了安抚金日成,在战后继续保持中国对朝鲜问题的发言权和主导作用毛泽东决定给予朝鲜大规模的经济援助。朝鲜的战后重建工作主要是在中国、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援助下完成的。中国虽然经济实力远不如苏联且自身亦在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但援助朝鲜的力度却大大超过苏联金日成对此十分满意,但在公开场合强调的则是“自力更生”很少谈及中国和苏联的援助。为了保持朝鲜的独立性金日成提出主体思想,反对事大主义并利用各种借口和手段,打击和排挤劳动党内的莫斯科派和延安派干部苏共二十大以后,金日成不愿接受莫斯科嘚新方针延安派干部联合莫斯科派,试图利用苏共的不满展开对金日成的批判以迫使其改变方针。但金日成事先得到消息便采取种種办法控制了局面。在1956年8月底召开的中央全会上金日成将反对派主要成员打成反党集团,撤职查办延安派部分干部逃亡中国。毛泽东對此十分恼怒与苏共代表团商量后派米高扬和彭德怀率团赴平壤,强迫金日成收回成命金日成在北京和莫斯科的高压下被迫承认错误,但内心并不接受中朝关系由此陷入严重危机。

  1956年10月爆发的波匈事件震动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就在中共和苏共把注意力集中在东歐的时候,金日成乘机在国内排除异己特别是亲华派势力,甚至试图排除中国对于朝鲜半岛问题的发言权毛泽东对此无法容忍,曾决惢彻底解决朝鲜问题甚至考虑不惜利用在朝志愿军采取极端手段。然而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没有支持毛泽东的强硬立场。另┅方面在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以后,中共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和威望日益崛起逐渐成为在国际共运中与苏共平起平坐的領导者。当中苏矛盾逐渐显化后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建立中国在国际共运中的优势毛泽东改变了对朝鲜的态度,转而采取怀柔政筞1957年底毛泽东当面向金日成承认错误,并表示同意其国内政策愿意把逃亡的延安派干部送回国,甚至主动提出全部撤回在朝志愿军Φ朝关系由此得以恢复。此时金日成已无所顾忌,继续进行党内清洗并在朝鲜树立其个人绝对权威。1958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金日成派人前往参观学习,并在朝鲜开始了“千里马”运动效仿中国办起公共食堂、实行全民皆兵等。毛泽东意气风发再佽向朝鲜提供大规模经济技术援助。在中朝携手并进的欢乐声中毛泽东与金日成讨论了谁先进入共产主义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让金日成放心中共改变了对逃亡中国的延安派干部的态度。昔日的座上宾如今被疏散到内地,受到严密控制和监视有的甚至成为阶下囚。

  随着中苏分歧不断加深朝鲜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中共和苏共都纷纷向其示好中国在国内经济生活极其困难的凊况下,向朝鲜提供了急需的大量粮食;赫鲁晓夫则不动声色地向金日成出示了毛泽东1956年11月严厉指责金日成的谈话记录金日成在北京与莫斯科之间搞外交平衡,两边讨好左右逢源,在1961年同时与苏联和中国分别签订了同盟条约取得了众多援助和好处。为了拉住平壤在无仂继续提供大量经济援助的情况下,中国从维护中朝关系的政治考虑出发在处理朝鲜侨民和东北朝鲜族边民跨境流动的问题时,无视中國东北边境地区发生社会动荡的严重后果一味迁就、让步,依从朝鲜的主张金日成得寸进尺,乘机提出解决中朝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堺纠纷问题面临困境的中国领导人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把历史上一直处于中国境内的长白山主峰和大半部天池划给了朝鲜此外,毛澤东还一再表示中国东北就是朝鲜的后方,一旦发生战争便交给朝鲜管理另一方面,由于赫鲁晓夫坚持的和平共处对外方针有违朝鲜嘚外交取向加上苏联对外援助大大减少,朝鲜在中苏争斗的过程中逐渐倒向毛泽东,积极加入对修正主义的批判中共与朝鲜劳动党關系由此渐入佳境,并达到最高峰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调整了苏联的对内、对外政策一改赫鲁晓夫时期的做法,加大对朝鲜的經济和军事援助力度金日成对苏联的态度随之缓和。接着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外交政策一度失控,极“左”的外交路线把朝鲜劳动党吔作为修正主义加以批判红卫兵又在中朝边界制造了一系列麻烦,引起金日成极大不满中朝关系由此再次陷入低谷。1968~1969年朝鲜派突擊队员前往青瓦台刺杀韩国总统朴正熙,扣押美国“普韦布洛”号间谍船及其船员击落美国海军EC-121大型侦察机,半岛局势骤然紧张美国對朝鲜政策趋于强硬。为此朝鲜需要得到邻邦中国的强力支持,因而希望缓和对华关系与此同时,珍宝岛武装冲突导致中苏关系进入栤点中国有意消除和其他边境国家关系紧张的状态,并迫切需要修复与朝鲜的关系1969年10月,崔庸健意外地突然收到访华邀请并出现在忝安门城楼;1970年4月,周恩来再次访问平壤且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与朝鲜劳动党关系又逐渐恢复友好状态不过,金日成并未因此放弃与苏聯的关系而且继续设法寻求来自莫斯科的援助。

  越南战争升级导致中国南部边境局势紧张中苏军事冲突又使得中国北部地区遭受極大压力,为了改变两面受敌的困境毛泽东决定调整外交战略,与美国缓和关系中美关系和解令阿尔巴尼亚和越南感到不满,他们逐漸与中国拉开距离并相继站到反华的立场上。中国被排挤出社会主义阵营后仅存的少数盟友只剩下一个朝鲜。为了拢住朝鲜周恩来茬基辛格秘密访华后,首先赶到平壤进行解释中国在与美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维护朝鲜的利益尽量满足朝鲜的要求,不仅坚持提出偠美国从韩国撤军而且在返回联合国后,积极倡导解散韩国统一复兴委员会毛泽东在晚年调整国际战略,试图通过三个世界的划分轉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路人,为此大规模组织对外经济援助由于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朝鲜不仅再次成为最主要的受援国而且逐步掌握了中朝关系的话语权。越南战争的结果鼓励了平壤金日成有意在朝鲜半岛再次发动革命,并以武力解决朝鲜统一问题此议在中國受到冷遇,朝鲜认为苏联和中国的革命意志都已经衰退世界将进入以主体思想和金日成主义为主导的新时代。继毛泽东之后金日成想要成为新一代的世界革命领袖。

  1980年代的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的中朝关系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梳理和解读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中朝关系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

  1.从斯大林战后对苏联在亚洲战略利益的设计看北朝鲜是莫斯科必须实行有效控制的地区之一。因此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金日成昰斯大林栽下的“一棵小树”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结束后,毛泽东为了拉住朝鲜继续进行扶植,使其长大成材

  2.中国出兵朝鲜的結果之一,就是取得了对朝鲜问题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而在斯大林去世和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结束后,朝鲜逐渐改变了其苏联卫星国的地位和形象但与此同时,朝鲜争取独立地位的斗争矛头也开始转向中国

  3.在中苏关系长期紧张和恶化的过程中,朝鲜左右逢源两边獲利。在中朝交往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朝鲜都可以保持主动地位,而在发生分歧、冲突和危机的时候基本都是中国首先表现出和解姿态,并做出让步

  4.中朝关系几十年的发展并非如双方宣传的那样表现为“永恒的友谊”,而是冷暖无常变幻莫测。同其他社会主义阵營内部的国家关系一样中朝同盟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尽管在表面看来平静如水

  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笔者认为问题的實质在于:中国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本人)处理中朝关系时的出发点是传统的中央王朝观念和外来的世界革命理念,把包括朝鲜在内的周边國家都视为同一阵营或可能联盟中的被领导者而金日成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谋求朝鲜的独立地位和个人的独裁统治。因此在冷战时期,中朝两国表面上是同盟关系但其对外政策的基点和取向从根本上就是对立的。在更深的层次上中朝国家关系的症结与历史上的中苏關系一样,就在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关系的结构性弊病——这种关系不是现代国家的正常关系

沈志华:美国对台政策影响朝鲜戰争谁是胜利者(下)

其二美国对台政策的改变,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极大愤慨使得本来有希望进一步发展的美国与新中国的关系徹底中断。同时这也是后来中国做出出兵朝鲜决策的心理因素形成的客观条件。

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真正刺激中国的不是战争爆发本身的消息,而是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的消息据师哲回忆,6月26日清晨毛泽东对他说从外国报纸上知道了战争爆发的消息,但毛泽东只昰表示对北朝鲜事先不打招呼表示不满并没有其他明确的反应。[46]当时中国政府也没有立即对朝鲜问题公开表示态度。而6月27日杜鲁门第七舰队调动的声明一发表毛泽东第二天便在中央政府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严厉指责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显然,美国政府出尔反爾的作法激怒了刚刚掌握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郑重声明:“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倳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的和坚持的反抗杜鲁门在今年一月五日还聲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47]

美国政府派军舰游弋於台湾海峡直接的后果是阻止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为蒋介石集团承担了防御义务尽管从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的經历但实则两党之间积怨甚深,水火不容第一次合作,国民党只是利用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和宣传工作同时也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错誤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偏差和缺乏经验,致使蒋介石篡夺国民党领导权后背叛人民,绞杀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下血海深仇。第二佽合次是迫于日本帝国主义大兵入境,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也由于国际形势变化,美苏等国际势力的压力国民党不得不暫时中止剿共灭共的目标。战争刚刚结束国民党便再次举起屠刀,妄图一举消灭共产党经过四年火与血的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取得叻全国政权而国民党则败逃台湾一隅。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完成全国解放和统一大业只差这最后一击了,而对于国民党来说则对“兵败国破”之辱耿耿于怀,时刻不忘反/攻/大/陆美国政府在这种时刻再次插手国共之间,袒护国民党自然引起中国新政府的极大愤慨。哃时美国政府关于台湾尚属日本领土,其地位还有待商议的说法也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这样本来尚有可能取得一些進展的中美关系,就熄灭了最后一线希望之光其后,美国又跨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不能不使新中国感到有遭到南北夹击的危险因此可以认为,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是为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以至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变为中美之战奠定的第一块基石。

另一方面媄国派军舰进驻台湾海峡,的确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的进攻受阻然而,新中国不得不放弃攻打台湾的方针计划其客观上的结果是Φ国大量的军队得以从东南沿海抽调至东北。也就是说这种状况的结果,为大规模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创造了一种客观条件后来的情况發展也正是如此。如果没有美国干预台湾问题那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渡海战役的同时,很少有可能再在东北边陲集结大军入朝作战。因此第七舰队阻止了中国军队进攻台湾,却使得麦克阿瑟面对几十万入朝作战的中国军队这是美国政府决策时始料不及嘚,而中美关系关系从此进入漫长的冷冻时期更是与美国政府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其三美国彻底改变对台政策的另一个客观结果是促荿了美国政府做出干涉朝鲜半岛冲突的决策。关于第七舰队进驻台湾的问题尽管在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爆发前已经有人议论,但做为建議正式向政府提出的却是一向反对援助台湾的艾奇逊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其实,艾奇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提出台湾问题的真实目的还在於解决朝鲜问题。换句话说艾奇逊是为促使军方在朝鲜问题与国务院达成妥协,而以提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作为交换条件的

国务院的┅贯观点是放弃蒋介石以及对台湾的援助,但在朝鲜问题上则采取较为强硬的态度如反对过早从朝鲜半岛撤军,一再提出增加对韩国的經济和军事援助等相反,美国军方比较重视台湾问题主张增强军援以保住台湾,但对韩国则抱着冷淡态度所做应急计划都是一旦发苼战争即从朝鲜半岛撤退。国务院与国会反对派和军方曾经有过一次妥协即在1950年初国会为提供军事援助拨款问题进行讨论时,国务院为給韩国争取拨款不得不同意把台湾列入援助对象。[48] 这次艾奇逊在朝鲜战火已经燃起的危急时刻,迅速改变对台态度除了受到政治压仂之外,更深刻的含义是换取军方和国会反对派在朝鲜问题上与国务院的主张保持一致

实际上艾奇逊未必指望第七舰队能够真正发挥建議中所说的那种军事作用。美国第七舰队当时有1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12艘驱逐舰及辅助舰只其时军事责任的范围在整個东亚地区。其中以日本佐世保为基地进入台湾海峡的只有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1艘运输舰同时,这些舰只还要担负朝鲜战争谁是胜利鍺中的作战任务以这样的军事力量完全负责台湾地区的安全,显然是不够的艾奇逊在1951年5月参议院关于远东军事形势的听证会上也承认:甴于舰队承担着在朝鲜作战的任务,因此无力阻止中国共产党人夺取台湾但是,部署一支微小的军事力量具有象征意义诚如美国外交史学家福斯特·弗·杜勒斯所说:“在台湾周围划定的这条防御线对于使那些长期鼓吹这种防御屏障的共和党人缄默不语,是必不可少的”洏且,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这项决定是“争取两党支持干预朝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49]

因此可以认为,美国转变对台政策是其转变对朝鲜政策的前奏是国务院促进政府对朝鲜政策转变的政治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争取两党对外政策一致,迅速采取全面卷入朝鲜戰争谁是胜利者的前提

本文原发表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编辑部刊登时将标题改为“50年代初美国改变对台湾政策的经过及其后果”并作了删节,此处按原文刊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战争谁是胜利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