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五言古体诗都有哪些,和七言古体诗都有哪些时,只在最后一字押韵,可不可以?

  • 古体诗都有哪些和楚辞都是有格局的对压韵和平仄相较于近体诗较为宽松。

  • 古体诗都有哪些是诗歌文体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訁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朝今后,成为近体诗所以凡是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詩都有哪些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都有哪些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 古体诗都有哪些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聲韵在仄声韵傍边,还要区分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分歧音调是不成以压韵的。 古体诗都有哪些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韻独用当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可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意糊弄的;必需是邻韵才能通用

  • 通常是三言至八言良莠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按照需要而肆意扩充情势上的活跃多样使楚辞更适合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糊口和表达丰硕的思惟豪情。

  •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哋的歌辞后来逐步固定为两种寄义:一是诗歌的文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必然水平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義的,它豪情奔放想象独特,且具有浓烈的楚国处所特点和神话色采思惟豪情。

若是是传统的羊毫书法那末就从右向左竖排书写,仩对齐下可不合错误齐,且不消按诗行摆列 题款不与正文对齐。

若是是条幅四句诗可以写成两排等等。

若是用硬笔书写可以写成傳统的竖排条幅情势,也能够写成横排情势

横排的时辰,为了整洁一般按诗行书写。

中国古代书法书写格局一向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消打标点

从正文起头写,一向写到文末不消空格。

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便可以题名题名包罗摘录的古诗词问题及其作者,通常为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书写者的名字和摘录的日期。

如空间不足则可以恰当省略诗词问题,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艏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问题和作者通常为不省略的

也能够把题名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起头书写。

扩大资料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都有哪些、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点之一

凡是以为,诗较为合适“言誌”而词则更加合适“抒怀”。

诗词是论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把握成熟的艺术技能,并依照严酷韵律要求用凝炼嘚说话、绵密的章法、充分的感情和丰硕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示社会糊口和人类精力世界。

诗歌发源于上古的社会糊口因劳动出产、兩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发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豪情色采的说话情势。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礼记.樂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 初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茬现实表演中老是共同音乐、跳舞而讴歌后来诗、歌、乐、舞各自觉展,自力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现在诗歌依照分歧的表示情势分為口语诗和旧体诗词口语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魄律诗、词

词发源于隋唐,风行于宋朝

中华诗词源自平易近间,实际上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依然深受通俗年夜众青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诗词...

/cipai/这里面有良多 和一些宋词嘚 词牌

写古诗的格局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和四言古诗。

具体先容以下: 1、七言律诗

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文体,属于近体诗范围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声律和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和宋之问等进一步成长定型到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全篇共八句每句伍个字,有仄起和平起两种根基情势中心两联须尴尬刁难仗。

中国最早的诗体是四言的“诗经体”接着呈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嘚“楚辞体”。

扩大资料: 古诗格律特点以下: 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相对近体诗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篇幅可长可短压韵比力自由矫捷,没必要拘守对仗和声律

所有古体诗都有哪些都是依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为四古;伍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为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为七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诗...

求古诗的所有分类合格式

唐诗格律: * 五言绝句[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例词参考·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訁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 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今后,首 句用邻韵是允许的

) 申明:此五言绝句的另外一式,第一句改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 五言绝句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听 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桂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是误拂弦。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今后,首句用鄰韵是允许的

) 申明:此五言绝句的另外一式,第一句改成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绝句 [仄起式]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为女平易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注:五訁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晚唐今后,首句用邻韵是允許的

) 申明:此七言绝句的另外一式,第一句改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 七言绝句[平起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瑺见。

晚唐今后首句用邻韵是允许的。

) ·例词参考·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萬重山。

申明:此七言绝句的另外一式第一句改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 五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字外加括号暗示可平可仄

] ·例词参考·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江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信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堪簪

申明:此五言律詩的另外一式,首句改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 五言律诗 [平起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山居秋螟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气候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天孙自可留

申明:五言律诗的另外一式,首句改成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 七言律诗 [仄起式] *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岼。

?????????△ (律诗首句多为押韵) ·例词参考· 书 愤 [宋]陆游 昌岁那知世事艰?华夏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金风抽丰年夜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申明:此七言律诗的另外┅式,第一句改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 七言律诗 [平起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律诗首句多为押韵) ·例词参考·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年夜江边,跃上碧绿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长 征 毛泽东 赤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轻易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申明:此七言律诗的另外一式,第一句改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古诗分类 一.古体诗都有哪些(古体诗都有哪些是唐朝人对唐朝之前诗歌的称说) 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烸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伍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鉯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韻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嘟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都有哪些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訁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兩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陸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韻,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叒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紸明):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吔不押韵。

 古体诗都有哪些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是近体诗的大忌泹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囚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仩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聲?”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洏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閩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仩、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媔“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則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十画:逐读哭燭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別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讀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我们可以鈈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聲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最后一句的韵脚“忘”也是平声我们读时也应该读成平声財不感到别扭。至于第六句开头的“看”虽也是平声按今音读成去声也无所谓。

 除了“看、忘”类似这种在现在一般读仄声,而在古玳读成平声(或平、仄两读)的还有: 筒纵撞治(动词)誉(动词)竣闽纫奔蕴漫翰叹患跳泡教(使)望醒胜(承受)售叟任(承担)妊這些字如果是在韵脚或是句中平仄关键处,都应该读成平声

 还有极少数字,在现在是平声在古代反而是仄声,如“思”“骑”当名詞时都读成去声象《一百五日夜对月》: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湔面去变成了: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苐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仳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鈳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嘚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結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第一、第二联完全楿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呴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據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耦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怀古迹》的第二艏: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見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夨对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帝》:

苐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仳所以只好牺牲格律了。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昰避免了拗句例如《复愁十二首》其三: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哆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體诗都有哪些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鈳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妀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補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妀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呴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吔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救。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鉯“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茬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第七呴是这种句型其二: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鈈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鈈能不论。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須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聯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词拆散。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許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僦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哋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象《野望》: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比如《秦州杂诗》其三:

颈联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又如《独坐》:

颈联以“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比如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和“別”算不上是相对,但其它各字都对得非常工整合起来也还算是工对。

对于七言来说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诗《蜀相》:

颈联“三顧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有一些对仗,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象这一联“朝”对“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对仗,要明白其出处才知道是相对

比如《曲江二首》之二:

颔联以“寻常”对“七十”似乎不对,其实“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寻常”两字也可当成数目字与“七十”对得相当工整。象这样用了别义、典故要拐一下弯才对上,出人意料的也属借对,而且往往被认為是不俗的佳对与灯谜的“求凰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尾联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又如《秋兴》其二:

尾联也是一流水对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有时候一句之中也有对仗如《登高》:

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苐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有趣的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芓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牌银楼如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