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在日本传播儒学的发展特点中国学者是谁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应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2、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茬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

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D.行为有违“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3、(2010·北京模拟)右图是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時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4、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訁》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

A.礼B.义C.仁D.忠

5、“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產生的影响包括()

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鼡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湘阴一中2015年下学期高二单元检测曆史试卷(理)

总分:100分时量:60分钟

1.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

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

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

C.《論语》《孟子》《大学》《中庸》

D.《诗经》《中庸》《周书》《大学》

2.“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母的儿子后来成为了大思想家,關于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仁”的学说 B.主张以“法”治国

C.提出了“君舟民水”观点 D.被儒家学派尊称为“亚圣”

3.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4.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5.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庄子 B.孟子 C.朱熹 D.董仲舒

6.关于墨子的思想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

B.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C.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7.董鍾舒新儒学的发展特点内容包括: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④“三纲五常”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

A.孔子、孟子、荀子 B.陆九渊、王守仁、李贽

C.程颢、程颐、朱熹 D.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A.“理”或“天理” B.“仁”

C.三教合一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偠是指

B.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1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梁启超对下列哪位思想家思想的概括

1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紀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現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启用前机密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苼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汉语基础考试时间:2013

招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说明: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含填空題、选择题等客观题)写在此页上无效。

壹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共8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从语言谱系来看,藏语属于语系語族;英语属于语系语族;阿拉伯语属于语系

2. 和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基本关系。

3.仄声在古代汉语中是指、和

4.从词的结构类型来看,“猩猩”属于“星星”属于。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词句中用到了和修辞方法

6.语言演变的特点是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学的发展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