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茂名潘闻晓那一首诗最出名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0|回复: 9
本帖最后由 不提先生 于
17:29 编辑
晋(距今一千六百多年)道士潘茂名,是一位德高望重,行医济世、炼丹药,救治当时流行瘟疫,救活众多百姓,深受粤西人民敬仰,为世世代代传颂。
& && &隋朝开皇18年(公元598年)设立茂名县,是以潘茂名之名命县名,用以纪念潘茂名对粤西人民之恩德。唐贞观8年(公元643年)又用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贞观六年才改高州为南宕州)为潘州。在中国历史上以姓命州、以名命县是否有先例,笔者未有考究。但可以肯定在历史以至现在都属罕见。
& && &潘茂名,高凉人。“世居浮山下”,即高州之潘村人。《茂名县志稿》(民国编)载:潘茂名,晋永嘉未处士,治《易》明《诗》。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奕,旁睨久之。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日:“入由蛇窦,出似雁行”。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久视之术。潘则日夜学习,不预人世闲事。
& && & 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习静,山后二十年。“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柰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终于在这里炼成大还丹和小还丹”,用此神效的丹药,为粤西一带特别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朴灭了瘟疫。
& && & 邑单人潘江在《潘仙赋》云:“出入二语,顿悟元机、道德千言、翻为剩义、此殆凤缘,于是攀薜萝辟荆杞,丹灶烟飞、石船风起……。”这就是潘茂名研究出处方用丹灶炼丹,用石船研药救治百姓的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
& && &&&明代人们喜爱道教,高州建于明代遗迹特别多,计有升真观(已圯)、玉泉庵、潘仙祠、石船丹业(已圯)、玉泉井、思乾井、清虚观(与改作室莲庵、三元宫(已拆)、域隍庙(已拆)东岳庙(已拆)、火神庙(已拆)、文昌阁 (已拆)、文昌楼(在云炉)等。
& && & 除了高州城有多处地方供奉崇祀潘仙外,《茂名县志》还载:曹江甲子坡梁姓居民曾建潘仙庙纪念潘茂名,每年三月二十四日潘仙涎则隆重祭祀。高州城厢(城郊农村)也曾创立潘仙会、以重阳赴观山虔祀,饮酒登高,有辟茱萸之意。相传:“潘仙为一县之主,每年盂兰胜会,县役迎仙主其事,乃相沿日久”。
& && &&&从《神仙通鉴趴《潘仙全书》分析潘茂名的道家思想。 潘茂名属丹鼎派,笃信静虚之说,炼丹上升之旨,其道家思想均出自“清静”,“心印”二经。他认为:“上药之品即神、气、精。他强调他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三品一理妙不可听,其聚则有,其散则零。“一得水得,自然身轻、太和充溢,骨化寒琼。得丹则灵,不得则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这是道教内丹的理论。
& && &潘茂名也十分重视外舟,主张用铅汞配以其他药物作原料,放在炉火中烧成丹药,分点化、服食二种、初步炼成的叫“丹头”,只作点化用,继续再炼,便成为可服食的丹药,俗称“仙丹”。
据记载:潘茂名“爱东山峰峦起伏,隐以炼丹自养”。为了驱除瘟疫。治病救民,他曾先后炼成了“大还丹”、“小还丹”“九转金丹”,至现在民间还留传潘茂名的万应灵丹方法。
& && &有人说:广州因有五羊仙送谷穗种救民的传说而叫五羊城至今未变。而在茂名则有真人真事的潘茂名行医济世之记载。是否可以叫潘仙城呢?但愿今人能学习茂名精神,宏扬茂名高尚品德,为广大人民作奉献。
[ 本帖最后由 想去吹吹风 于
09:12 编辑 ]
历史故事,鼓励!
茂名人的自豪!
几时去寻访一下,古人的足迹.
现在天府公开重金征集潘茂名剧本呢.有料的,不仿上阵.
潘茂名的电视连续剧二十集创作完了.计划明年二月开始在茂名.广西.云南等地选景...同时一般演员及工作人员也开始招人...四五月份正式开拍....
顶,支持本土文化!
:) :) :loveliness: :loveliness: :call: :call: :handshake :handshake
清明祭先祖……:( :(
顶,支持本土文化????
(64.08 KB, 下载次数: 2)
17:29 上传
她是&茂名&的公主吗???
顶,支持本土文化????
Powered by潘茂名与石船丹灶的故事/潘茂名
传说,西晋末,在今 高州一带有位道士潘 茂名,他学易明诗,治病救人,后得道成仙,于 西山(今观山)驾石船飞升 仙游而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活动过的地方叫 茂名。历史上的 潘州、 茂名县,今天 茂名市名的由来,无不与之陈陈相因。
成化元年/潘茂名
1465年,任高州知府的孔镛还撰了《潘仙坡记》,立于“高凉郡东”,说“潘茂名学仙炼丹于此,尚存石船丹灶,今蔽于榛秽中,故名其坡曰:“潘仙坡”。明知县胥学韶曾于此建“仙迹亭”。明崇祯十年(1637),知府姚继舜更辟坡扩亭。亭首有丹灶遗迹,土微突起而坚硬,有二穴,穴口大如盆。据传,穴洞若被坭土杂物填塞,次日晨则完全消失,依然空洞如故。后废,换以砖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灶,高约九尺,宽约六尺。丹灶旁有一大石块,以砖砌基础承了起来。那便是石船的遗迹。今高州城东门冼太庙左侧仍有潘仙祠。丹灶已毁。明代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伊有诗咏潘茂名在潘坡炼丹的《潘坡丹灶》:地有东郊胜,溪山信可夸。偶来因问俗,何意觅仙家。洞倚千寻古,炉蒸五尺霞。至今流水上,时或见桃花。
明万历年/潘茂名
曹知遇等纂修的《高州府志》记载有:“晋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弈棋,立观久之。道士曰:‘子亦识此否?’对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道士可其说。因语之曰:‘子顶骨贯生门,命轮齐日月,脑血未减,心影不偏,修炼则可轻举’。授以黄精不死之方。遂于东山炼丹而上升”。“后千有余年,孔镛来守高凉”,遇此仙人潘茂名于笔架山,因而在笔架山上创建了一座“潘仙亭”,以资纪异。并赋《石船丹灶》诗曰:共说丹砂可驻颜,仙翁何不久人间?石船藓合年年在,丹灶云封日日闲。亭宇已成新岁月,乾坤犹自旧江山。我来欲问长生诀,辽鹤何时海上还。
清初/潘茂名
“ 岭南三大家”之一的 屈大均志士写的《广东新语》卷五“ 石语”篇,记载有《石船铭》:高州潘仙坡有一石船。中污,两端微起若荷华叶。长八尺有半,广四尺。又有石篙一,在云炉洞,长二丈许。相传为潘 茂名真人遗物。予有《石船铭》云:至人餐石,以刚为柔。至人乘石,以沉为浮。风将气御,水以神游。芙蕖一瓣,泛泛如舟。虚无之滓,为尔长留。屈大均又有《后高凉曲》咏“潘仙石船”:不见仙人驾石船,鉴江秋水正连天。石篙撑折三千丈,愁绝 蓬莱路渺然。石船经过多年风吹雨打,面目渐起变化。后被托儿所埋于地下,在建新楼时挖起破碎。现仅存一碎块,长约二尺,宽约一尺余,置于 冼夫人庙门阶前。“潘坡丹灶”和“石船苍藓”,是旧“高凉八景”中的两景。历代不少骚人墨客,对石船丹灶曾留有吟咏。如明郑阜义诗:仙家鸡犬去无存,丹灶空余火不煴。万古灵踪何处觅,淡烟荒草暗孤村。短棹孤帆远远开,潘仙何处问 蓬莱。如今化作沧浪石,春雨年年长绿苔。
相关传说/潘茂名
相传潘 茂名在提炼丹膏时,对炼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讲究,不用受到污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别清纯的 龙泉水。为此,潘 茂名在他的草药种植园内(即今 高州城东门外的荖园村),开凿了一口水井,让它与龙山水脉相通,使井内流出的都是龙涎之泉,专门用作炼丹之用。潘 茂名升仙之后,这口古井就留了下来,后人称之为“ 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辈之意。宋《 太平寰宇记》有载:“潘真人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之,与诸水异。力士奏取其水归朝。传说潘 茂名上东山取药,下潘坡炼丹时,烟通鉴 江西岸观山上的玉井则为白烟;烟通观山稍北一里仙井岭上的 金井则为黄烟。观山是潘 茂名坐石船飞升处,故又名升真冈。“山旧有升真观,既圮, 石香炉犹存。明太守张邦伊即其遗址建 观山寺。寺右为 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沦榛莽。 崇祯二年(1629),邑人 李为相睿复,构亭于其侧,以志灵迹”(见《茂名县志稿(上)》。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观山之东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 茂名。清 高州知府蒋应泰有《观山怀潘仙诗》, 雷州参将潘拱宸也有《观山怀潘仙诗》,署分巡道文星瑞:《观山有怀潘仙诗》等,均见于旧《高州府志》或旧《茂名县志》。与观山隔江相对,有“仙易亭”,亦是纪念潘仙的遗迹,今已不存。清 阮元监修的《广东通志》,对仙人潘 茂名也有记述。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03:51:57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高州名山名水 | 高州市地情网
&|&|&|&|&|&|&|&|&|
高州名山名水
东山&&即高州城东门岭的古称。
清朝嘉庆《茂名县志》云:东山,去城东一里,亦名潘山,郡邑主山也。旧有东山寺,今圯(桥)前有潘仙坡,世传潘茂名炼丹于此。清知府孔镛建潘仙亭,有《仙坡记》,天启间知县胥学韶建仙迹亭,崇祯十年知府姚继舜扩其亭,辟其坡而据其上者为冼太夫人庙,庙左后有潘仙寺。明清时期山林茂密,每天上山砍柴者甚多。他们采薪之余,爱唱山歌,直抒胸臆,声遏行云。粗犷的山歌声与伐木声、鸟鸣声、蝉叫声交织在一起,给静寂的山林美景增添了流动的旋律,确是绝妙景致。明代中期评定高州八景时,就把对唱山歌的地方&东山樵唱&定为一景。
潘茂名,潘州(今高州)人。相传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潘州甚多黄肿病人,无药医治。有一天,潘茂名游历浙江淳安县遇见两个道士下棋,便站一旁观战。两道士见潘站于旁即与其倾谈,并教潘医治黄肿病的方法。道士观其容貌,感到潘非同一般之人,便说:&若修炼则可轻举。&并授潘茂名食黄精不死之法。潘在两道士的指点下,潜心修炼,回来 后,在潘坡筑灶炼丹,上东山采药,于鉴江西岸的观山上挖玉井汲泉。玉泉晶莹纯洁,炼丹功就。潘茂名便四出给百姓治病,药到病除。由于潘州地势较低,经常洪水泛滥,人畜受害,潘茂名便寻找巨石,凿成子母石船两叶。从此以后,每逢洪水,他便划着石船,把受灾的人们抢救上高处,最后他驾上母石船,登上观山之巅,见众人安然无恙,感到夙愿已偿,便 升仙去了。史载石船&在高城东门外,相传潘茂名所乘仙去 弃此&,又传&潘真人在龙山修炼有石船两叶&,后 遇大风雨,龙山倾倒,一船随风雨飞降,落于城东潘 坡上。所遗潘坡&石船苍藓&,是高州古八景之一。 丹灶,史载丹灶&在石船北,潘茂名炼丹处也&,石船和丹灶均位于潘茂名炼丹的潘仙坡,潘仙坡曾于明代为孔镛所修葺,并在丹灶上建&覆以亭&。
&潘坡丹灶&也是高州古八景之一。
观山位于高州市城西侧,鉴江西畔,又称西山。山高40余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虽是一座小山丘,却有悠久历史,是高州市名山和&岭南百景&之一。相传晋永嘉年间,羽士潘茂名在山顶掘井汲泉供丹灶,后于此白日升仙,故原称仙山,又名长真岗。因登仙山可远眺群岫,俯瞅鉴江,观高城全景,视西岸果窳之属,谓高郡之大观尽收于此,后遂称观山。
明万历年间,知府张邦伊创建观山寺,面临鉴江,设佛殿、僧舍,寺门竖潘仙道像。上有&玉泉庵&、&观音殿&。明崇祯二年(1629年)至清道光四年(1824年)先后建有吕祖殿,潘仙殿、报德祠、观心阁、则喜亭、登云亭;巅上有魁星阁,脚下有钓鱼台。山势迂回,自足对巅,凿石为凳,铺砖为道。清嘉庆《茂名县志》云:&去城西半里,隔鉴水西,晋永嘉间潘茂名飞升处,一名仙山,又名升真岗,岗顶旧有升真观,石香炉在焉。&观山古寺群便座落于此,是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典型的以道教和佛教为主体的宗教建筑群。观山高峻,独秀江畔,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明朝知府孔镛游观山感慨万千,咏七绝一首:&偶来山上觅灵踪,路入琼花夹翠松。琳馆也随兵燹废,独留仙井最高峰。&观山现存的寺庙建筑,形成于明清时期。在此期间,观山东临鉴江,南对南宫岭和宝光塔,山青水秀,风景迷人,先后建起了观山寺、玉泉寺、吕仙殿、潘仙殿、报德祠等寺庙。民国时期,开辟成为中山公园,并建有中山亭、若虚亭、茂植亭、咏风亭、襟江亭、旷怡亭、断碑亭等建筑和两座钓鱼台等,使观山增添了不少胜景。形成了一个以寺庙和亭台楼阁相对集中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体。&文化大革命&期间至20世纪80年代初,观山上的大部分古建筑被改造为旅业和招待所。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高州,即下塌于此。改革开放之后,观山上的古寺逐步恢复或重建。现存的主要有如下几处:
高州古城,名胜古迹甚多,其中高城的&四寺&(灵惠寺、发祥寺、观山寺、观澜寺)、&八阁&,邑人谈及时无不兴致盎然,观山寺即属&四寺&之一。观山寺亦名观山观。位于观山中部,升真观下方。观山寺原名观山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雍正年间重修。据寺内石碑《重修观山寺序》载: &高郡城西半里曰:观山。相传晋潘茂名于此飞升。旧有升真观,因以得名。明万历年间观废,复建观山寺。以奉潘仙像。&观山寺原是观山上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初期,三间两进,面阔12.1米,进深23米。悬山顶式瓦脊,抬梁式木构架建筑,木雕飞檐,装饰华丽,布局奇巧,宏伟壮观,四周林木茂盛,浓荫匝地,环境清幽,景色秀丽,是观山上标志性建筑。旧观山寺有门牌坊联曰:典午小朝廷莫怪高人入山去,良辰好风日每携浊酒过江来。明万历年间,邑人、丙子举人冯名望游观山寺后,曾题咏《观山寺》诗曰:鉴江几曲绕西流,隔水青山郭外幽。古刹久虚经幻劫,荒林新辟见山丘。桄榔霭合疏钟出,睥睨烟深半岭收。山海不缘兵火解,谁传梵语到峰头。明万历举人龙南知县李元畅《游观山寺》诗曰:苏门不可到,鸾啸学孙登。急雨扶秋色,孤云伴定僧。竹房全凿翠,茶鼎半绕藤。礼罢渚天黑,归途影佛灯。两诗把观山寺内景物及寺周幽雅环境尽写无遗,令人神往。1737年对观山寺进行一次全面修葺。清光绪拔贡、邑人谭应祥游览观山寺后,即题咏《观山寺》诗一首:古寺行来花木深,观山清景昼森森。松间老鹤闻钟下,槛外高僧倚锡吟。小硐有泉穿石冷,幽岩无暑满亭阴。偶逢知己谈元妙,久坐都忘日影沉。民国后期,因战乱该寺残破不堪。1953年,观山寺的最后一位住持清和法师出任湛江地区佛教协会会长(兼省佛协会副秘书长)。1986年,观山寺前殿被拆除,正殿尚存。1996年,重修玉泉寺,并将它更名观山寺。
位于观山中部,始建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单进,悬山顶建筑,正殿面阔12.4米,进深10.2米。正殿左右两边为附属配殿建筑,各自构成独立小单元。小单元面阔10.5米,进深4.65米。东称&芥子山房&,西称&云林书屋&。芥子山房前另构一室,曰&翠微深处&;殿前另筑一亭,曰&登云&。
位于观山吕祖殿前面,原名&玉泉庵&,始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正殿开始为奉祀明、清时期高州府和茂名县一些名宦而建,后为纪念潘茂名而增建前殿,因其寺后有一玉泉井,故称玉泉寺。三间两进建筑,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架梁结构,通进深21.7米,通面宽12米,总面积约260平方米,寺观保存较好。
位于观山寺右侧,始建于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原为两进硬山顶建筑,1986年拆除前殿,尚存正殿。正殿面阔12.1米,进深10.2米,穿斗式木构架。建筑保存较好。
位于观山寺右上方,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内祀明代及清代的高州名宦51人。该庙为单进建筑,总进深9.4米,面阔10.9米,保存完好。
位于观山顶部,相传是潘茂名飞升仙去之地。北宋时为升真观,咸平元年(998年),有宋真宗赵恒降宋太宗赵炅御书藏于此。观圯后,于原址建省亭。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将省亭改建为魁星阁。20世纪80年代初期,魁星阁被拆除,只留遗址。观山留有各种诗碑、记事碑、记功碑、捐题碑及
名家题词、手迹等。在山上的断崖处,留有摩崖石刻,这些建筑群体和石刻,结构有序,典雅大方,很有风韵。
清代书法家书法朝元周朝勋作《观山寺联》:观山寺驻观山寺香月清观山观日引人入胜;鉴水河流鉴水河淡云秀鉴水鉴天促我超凡。清高州知府钱以垲,游观山怡亭时题《登旷怡亭》诗曰:&极目荒城可会心,更无复阁起千寻。疏疏岸火依江盛,浅浅晨烟得雾深。但出双旌催布谷,敢听流水坐弹琴。偶然学得兰亭叙,把酒临风叹不禁。&
清朝、民国时期民主革命者、诗人熊英()亦曾撰《观山寺》诗:奇峰倒浸一弯水,照影重来十五年。阅世尘颜嗟老矣,饱霜乔木尚嫣然。高人隐处名山重,林罅窥江妙句传。可惜良辰风日好,不曾携酒过平川。清朝进士陈天锡所作回文诗,在民间流传甚广。其中顺读如下:
悠悠绿水傍林偎,
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苔。
鸥飞满浦渔舟泛,
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
流溪远棹一篷开。
倒读则为:
开篷一棹远溪流,
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
泛舟渔浦满飞鸥。
苔映碧泉寒井冷,
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
偎林傍水绿悠悠。
民国期间,观山脚下开辟成为中山公园,并增建一批亭台楼阁,观山更增添了不少色彩。佚名题写了《中山公园风咏亭联》:观山观水,四面风光都入画;树人树木,满园桃李皆成荫。1976年,有&诗、书、印&三绝之称的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秦萼生造访高州,在观山题写一联:双渚渔歌萦古寺,一竿秋水伴孤山。留存至今。
佛子岭位于高州城西宝光街道广潭村,原为牛窝山峭拔一峰,距城区约5公里,因传说观世音菩萨曾驻足此峰,也因其山形酷似坐佛而得名。《茂名县志》云:&牛窝山在县西十里,高百丈,周十许里&,&广潭杨氏聚居山下&,&岗峦绵亘,过坳秀耸一峰,曰佛子岭,高四十余丈,有佛子庵。&郡人为志圣迹,于仙足印留石之侧筑佛子庵,塑如来佛祖、观音圣母金身,朝夕供奉,无名秀峰亦取名&佛子岭&。佛子岭山高林茂,石奇水美,文物古迹众多,其中有合掌石、佛帽石、点将石、试剑石、慧泉、佛子庵、龙王庙遗迹等。至今尚有1000多米保存完好的用石头铺就的高雷古驿道,被誉为绿野仙踪,以前路旁种满桃花,绿荫蔽日,又称为&桃林官道&。
另据《茂名县志》载:&侍郎仁和许庚身慧泉记:'高州杨中书欣,于佛子岭发土得泉,味清而醴,家兄道身,时官此邦,取佛家具大智慧之义,名之曰慧泉。'&&庵左数十步有泉,曰慧泉,出岩石间,广不盈丈,深不二尺,建庵时工匠百人汲取不竭。水极清甘,烹茶最胜。许道身云,诸泉水储洁杯中,越宿有水痕,此泉则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传说玉皇大帝想到人间建造一座皇宫,便派一位仙人下凡间选址。这位大仙看到高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王者之气,于是运用仙术将石头变成山羊赶来建宫。谁知山羊看到佛子岭水草肥美,便跑过来偷吃。神仙急匆匆赶来,右脚刚在一块大石上落定,左脚还在马蹄岭(位于荷塘镇),就遇见一个樵夫在此打柴,忙询问山羊去处。樵夫乃一介凡夫,不知就里,回答说:羊我没看见,只看见很多石头。话音刚落,一群山羊便变成了石头,永远地留在了佛子岭。大仙在石头上留下的足迹,如今依然清晰可辨。清道光乙未仲春,茂邑府贡生邹大琮在仙人脚印的巨石之上铭《佛子岭仙迹》碑,记述这个美丽的传说。诗云:&蛮石踏成脚掌丫,久经霜雪莫遮迷;传来本是神仙迹,左足依然印马蹄(马蹄岭在此西去六十里)。&己丑年仲夏,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纪光明,在羊城挥毫重书《佛子岭仙迹》碑文,赠送佛子禅院。
佛子岭风光旖旎,草木茂盛,大树参天,古藤缠绕,怪石嶙峋,奇石遍布,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山脚下,两棵大榕树枝繁叶茂,纵横交错,被誉为&连理树&。树旁屹立的两块巨石,形似手掌,人称合掌石。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通往山顶。在山顶&将军顶&的巨石上远眺高楼林立的高城,层峦叠嶂,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佛子岭灌木丛生,经常有毛鸡、鹧鸪、画眉、穿山甲、果子狸、山猪等野生动物出没。
佛子岭除了神奇的传说、秀丽的风光外,还留下了高雷古驿道、佛子庵、杨颐故居、太史第等远近闻名的人文古迹。
高雷古驿道,又称桃林官道。是高州城西出直通化州、廉州、广西的重要通道。现存已经不到1000米,中央以石板铺筑,两旁植有桃李等树,并设茶亭歇脚。如今桃李已没,茶亭也不知所踪,只留下一段长满青苔的石砌小道躺在山坳里,光滑冰凉的古石道,静静地向世人诉说历史的苍桑。
三官山座落于高州市新垌、云潭两镇交界处,是集道教文化、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
相传唐朝末年,三位仙人驾临三座山峰,降服祸害民间的两条巨蟒,百姓感其恩,建三清观,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并将三峰命名为三官山,四时拜祭不绝。
三官山以三峰鼎立著称,方圆数十里,主峰海拔高1388米。三官山以&十里平河,百米飞瀑,千亩牧场,红色野蕉林和珍稀植物活化石桫椤&等自然胜景和特色而扬名。山内森林茂密、绿草如茵、溪流众多、奇石遍布,有平河、湖泊、溪流、瀑布,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景区内&瑞花遍地,灵药万丛&,地域内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深厚,水域风光、生物、天象与气候景观独特,是弘扬道教文化、休闲度假、疗养保健、野外探险、祈福迎祥、登山观光的休闲揽胜旅游圣地。景区内主要景点有50多处,道教三清观始建于明朝,其地理气势雄伟磅礴,仙峰福地,香火鼎盛。山景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连片野生红蕉林,空气清新,堪称&绿色天然氧吧&。水景有十里河谷、三官湖、白水角瀑布、百米龙湾涡瀑布等景观。著名的景点有峰顶观日出、峡谷赏奇石、万亩草坪滑草、峡谷漂流等,尤其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的古迹&庙地&、&二十四丹灶&以及现存的丹泉、丹药盅、丹勺等更是令人难忘。游玩万亩大草坪、蓝花谷、&三官山漂流&等更是令人留恋忘返。那些或大或小的奇石,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如高官石、升官石、官印石、凤冠石等,犹如仙人床、如神印、如神龟、如狮头。经过千百年河水的冲刷,这些石头都少了棱角、变得圆滑。三官山气候宜人,有&冬天不用被,夏天不用扇&之说,是市民们休闲避暑,涵养身心的胜地。
&三官山大草坪&
三官山大草坪是指分布在海拔1000米上山腰至山顶的万亩大草坪。那里时而阳光灿烂,时而云雾缭绕,时而凉风习习,时而细雨飘洒。目之所及,全是绿色。这就是大自然赐予三官山的一块巨大绿毯。大草坪那厚软的草层绿得逼眼、柔得醉人,给人以温情的抚慰,使大草坪刚柔相济,豪放与婉约互补。大草坪还是个大氧吧,如果遇到大雾时,能见度不到2米,让人难以辨别东南西北,如置身梦幻仙境。这时,你会觉得头发在滴水,衣服在雾水中浸润。清凉的负离子空气,让游客在山上奔跑也不觉得累。三官山大草坪又是一个天然牧场,山下村民的耕牛,每到农闲时节,赶上山后,不必人工照料,待到农忙时节才拉下山耕作。爬山者往往可见一群群大水牛在草坪上吃草、闲卧,形成了一幅难得一见的牧牛图。不独如此,在微晴的午后,阵阵凉风吹来,游客又如进入空调房一般。白云下的大草坪美不胜收,草丛中摇曳的七彩野花、黝黑温顺的牛群、放牧姑娘的背影、随风飘扬的牧歌,莫不让人情满青山、思绪飞扬。正是:&十里平河泻清澈,百米飞瀑壮非凡。
&蓝花谷&是一个天然氧吧,座落于三官山旅游风景区的峡谷中。因为山谷中盛产板蓝根,且板蓝根盛开蓝色的小花,故名&蓝花谷&。&蓝花谷&溪流从三官山进入幽深的峡谷内,穿过遮天蔽日的大森林,沿着仪态万千的石头河,顺着山坡,飞流直下,形成一个又一个瀑布,镶刻在美丽的蓝花谷中。溪水清澈甘甜,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游人走进山谷,清爽凉快,总是不会觉得疲劳。峡谷两旁,古木参天,苍劲挺拔,万木竞春,满山苍翠。路旁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盛开,百花争妍,鸟语花香,各呈异彩。谷中的板蓝根开着蓝色的小花,
远远望去,一片蓝色的世界。微风一吹,蓝色的小花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翻滚涌荡。那些大树盘根错节,狭窄的小道也被大树的树根伸出与人争道。山谷中绿草如茵,灌木丛生,郁郁葱葱。野芭蕉在河床上、石缝中随处可见。沿着山谷小道而上,每隔不远,就有供游客休息的凉亭,云霄之中轻雾缭绕,堪称人间仙境。
&三官山漂流&
三官山之美最在于它的水美。蓝花谷中一个又一个的瀑布从高山深处倾泻而下,奔腾呼啸,波涛滚滚,婉转迂回;积水潭碧波荡漾,水清见底,在平缓的石头上,流水潺潺。清澈的河水吸引游客们一次又一次地洗脸、浴脚。三叠泉、白水角、仙女沐浴、蝴蝶谷、三官湖,几乎每一百米就有一个景点。&三官山&漂流的水源是冰清玉洁的山泉河道,全长3公里,落差170米;从高空俯瞰,就像一条玉带被深深嵌入山谷之中。沿途130多处急流险滩,30多个水潭,一个个清澈如镜。景区设置了数百艘漂流船,恍如一朵朵磨菇云,让人置身于&人随山水转,心往画中游&的美妙境地。休闲时节,情侣们在漂流船中相拥前进,甜言蜜语,欢歌雀跃。惊叫声、欢笑声、击浪声和欢歌声,汇成一曲曲动人的交响乐,在山涧里回荡。
三官山之美还在于其石之美。登山路上,怪石嶙峋,奇石遍布,河道边、河床里,有高官石、升官石、印合石、凤冠石,如仙人床、如神龟、如狮头,千姿百态。这些大大小小的奇石,经千百年河水的冲刷,无棱无角,横亘在河床中,小路旁,甚至被一些不知名的绿色植物缠绕着,令到奇石生绿,目睹这些奇石异景,无不感叹大自然造化的奇妙。三官山奇石多见于东面半山腰的&平河&,此河终年清水奔流,水中鱼虾、沙石清晰可见,水质甘甜清凉,无污染,村民及镇的学校、机关单位都是接通水管直接饮用。平河的石块形状各异,有可供20多人坐卧的大平石板,有悬空而出的棺材石,有奇特的多孔石,有洁净的鹅卵石,造型各异,百态千姿。
&珍稀&活化石&桫椤树&
三官山上的桫椤树有&活化石&之称,又名树蕨、蕨树,为远古时期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稀树种,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有资料介绍,桫椤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年,属珍贵的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站在桫椤树下,会联想翩翩,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白垩纪的恐龙时代,三亿年前的三官山,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大片桫椤树,不只是自然界一种简单的&活化石&,而是历史悠久,生命的强大,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浮名的虚无,大自然的博大精深。
三官山的瀑布高、大、险、奇。平河水在白水角处以将近70&角狂泻而下,形成两个100多米长的瀑布群,非常壮观,远在十里之外的云潭圩也能清晰地看到这一景象,白水角也因此得名。走近白水角,在震耳的水与石的撞击声中,在纷飞的小雨珠中,既感受如丝的凉意,心潮震动,又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白水角周围全是石场及山林,开发的景观众多。平河的中段,是贮水面积数千亩的三官山水库,最深处达25米,在海拔近800米的高处,竟有如此宽阔的水面,且水库与周边的山林、草地、石块融为一体。与此水库遥遥相望的,是茂名第二大水库&&电白罗坑水库。登临三官山,既可远看罗坑水库的一汪碧水,又可俯视高州、电白一带的村落、河流、田野。视野开阔,每上一峰,境界上升,都有一番新的景观入眼,感受万千。
浮山岭风景区
◆浮山胜景
浮山岭(又叫浮山)风景区位于高州市根子镇境内,是南粤百景之一,被评为&茂名市十大旅游景区&之一,是广东省生态农业旅游风景区,每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5万人次。浮山岭,有五个主峰,最高主峰海拔966米,是茂名市郊相对高度最高、最陡的山。山脉盘亘24平方公里,位于高州市与电白区交界处。据古藉《太平环宇记》记载:&尧时,洪水泛滥,此山独浮,居人得免沉垫,故名浮山。&按清光绪十四年重修《茂名县志&舆地》卷十载:&浮山,县东七十里,高三百余丈,周回二十四里。一名湖山,上有湖广四丈,深不可测,传有双巨鱼潜其下。遇旱祷雨于此,乡人以木石授之,雷雨立至。其尖峰亦名龙湫岩,上有龙须草。土人云,实名龙须岩,清泉涌出,或拔此草,则大风怒发,伤禾稼。山上常有云起,多奇异草木。&浮山岭脚的潘村是岭南道教第一人、西晋时期著名道士潘茂名之故乡。浮山也曾经是南朝时期百越首领冼太夫人的驻军场所。山上有一座规模颇大的冼太庙,香火鼎盛。据《茂名县志》记载:&光绪十一年秋,有神火自电白地之晏公岭飞越至浮山龙须岩下,其光熊熊,其声三日不息。后遂于此立冼太庙&。原庙已被毁,残垣尚在。现在的冼庙是乡民在原庙址处修建的。浮山草木葱茏,环境幽美,山泉、巨石、幽林无不带有传奇色彩。浮山日出,最为壮观。喷薄艳阳,七彩霞光,千变万态,&日破云涛万里&之伟壮令人叹为观止。浮山岭山清水秀,树木郁葱,泉溪清澈,云雾缭绕,置于其间,恍若仙境。浮山岭往西北方向与高州市市区(中山路市政府)相距约28.8公里。
北继云开大山余脉,南临琅江平原直至南海,远眺虎头山和龙头山,犹如茂名大地伸向太平洋的两只巨手,浮山岭距大海约30公里,西靠茂名市区,东向连接电白区西南的连绵丘陵。浮山岭是茂名近郊的&城市之肺&、&休闲观光胜地&。进入山中,可以饱吸新鲜空气。登上山顶,远眺可以看到蔚蓝色的南海,直视繁华美丽的南方油城。近看,荔林沙沙,绿叶婆娑,随风飘渺,农家小院尽收眼底,山、海、城、村,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浮山岭登山线路有两条:一是从山的北侧根子镇登山路线,即从浮山的北侧根子镇出发到达山脚下,沿着山中的水泥路上山,然后顺着山中小路攀爬,一直到山顶。沿途可观赏到潘茂名故居、超世寺、冼太庙等景点。二是从山的南侧电白区霞洞镇登山路线:即从山的南侧霞洞镇出发,山脚下一间小学作为出发点。沿途可观赏到森林、水库、峡谷、瀑布、水车、奇石以及神奇的古文化等遗址。景区主要有潘茂名故里、浮山仙泉、冼庙灵光、双龙戏珠、灵龟祝寿、龙须献瑞、仙人浴湖、浮山观日、大唐荔乡、超世寺等十大景观。
&潘茂名故里&
潘茂名故居与冼太庙,位于浮山岭下的高州市根子镇潘村之后侧,是岭南道教第一人、西晋时期著名道士潘茂名的故乡。现处浮山中部的超世寺,面积224平方米,是在潘茂名故居遗址上修建的潘茂名纪念建筑。相传,潘茂名一生悬壶济世、救苦救难,最后得道成仙,其深厚的道德修行和炼丹制药除瘟疫、驱氤除瘴,普济众生,救治百姓的事迹,深得百姓的赞扬,并受到当时朝廷的称赏。而后世朝廷为了颂扬潘茂名的功绩,就以潘茂名的姓和名分别作为潘茂名故乡的州县命名,这就是唐代潘州和隋代茂名县及现在的茂名市。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庶人姓名作地方命名之最早纪录。现在高州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潘茂名的传奇故事。
&浮山仙泉&
浮山仙泉位于浮山之水波洞,是一处天然构造 的巨石裂隙涌泉。泉下成潭,潭水明净透澈、甘洌清甜、四季常盈。夜来明月照于潭中,玉盘映照。夏日沐于潭中,如浴瑶池,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相传潘仙于浮山炼丹修道时,曾以此泉炼丹,故名&仙泉&。&冼太庙&
民间传说冼太夫人曾在浮山驻军,保境安民。当地民众为纪念她的功绩,特在超世寺右侧修建了纪念她的庙宇。庙内有清代民众捐赠的木牌匾多块和古联,还有冼夫人的练武石等军事文物,清代举人黄雅川题写的庙前对联:&门对三官官阶亦显,神临两县县境咸安。&主殿正门上方,书有&浮山慈云&横匾,字形行体,笔划苍劲,与浮山之雄奇险峻融为一体。1947年5月间,中共茂电信军事特派员王国强,率独立六连,在浮山岭与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了三次战斗,打退了数倍于独立六连的敌人。月底时,在夜色的掩护下成功撤退,转移阵地。2006年2月,高州市人民政府在浮山岭立碑纪念。
&双龙戏珠&
双龙戏珠是位于浮山岭北侧的双龙溪,两溪皆发源于浮山岭北侧山腰的双龙洞。两溪迂回曲折,蜿蜒而下,远远望去,如双龙嬉戏。溪水清澈冰凉,泉声悦耳,溅玉飞珠,烟虹雾彩,美不胜收。
&灵龟祝寿&
在浮山岭山中有一灵龟石。此石形同巨龟,匍伏于山中。石上绿苔潜生,如千年灵龟上之绿毛。灵龟之上有一老榕,气根下垂,长成多株新树,独木成林,盘根错节,牢牢生长在灵龟之上。相传南海神龟仙游浮山,为根子之秀丽景色迷恋,不愿离去,化为此石。游人常在此石前祈愿安康长寿。
&龙须献瑞&
此景位于浮山岭半山腰的龙须岩处,岩高达65米,直如斧削,雄奇险峻。在断岩中部的裂缝之中,顽强地生长着一丛青草,青草久旱不枯,长雨不萎,四时常绿。传说此草是龙王的须,故曰龙须草。每遇大旱之年,只要摇动龙须,天便会降甘露。
&浮山晨曦&
浮山顶上,峰高奇峻,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极目远眺,西北方,荔林绿浪,荔乡风光尽收眼底。正东面,南海归帆绰约。晨早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彩云飘动,海天一色,征帆点点,令人心旷神怡。
&大唐荔乡&
浮山岭下的高州市根子镇、分界镇、泗水镇和电白区的霞垌镇、林头镇、大衙镇是著名的大唐荔乡,改革开放以来,方圆近百平方公里遍种荔枝、龙眼,成为全国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
传说中的岭南道教第一人、西晋仙人潘茂名故居遗址。位于浮山岭半山腰上,山高路险,人迹罕至,近听猿啼鸟叫,远闻鹤鸣九天??这一超凡脱俗的仙山圣境就是潘茂名的故里。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在浮山&超凡入圣,世居道浓&和修道炼丹、悬壶济世的功德,在其故居遗址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定名为超世寺,也是一种深意。位于潘仙故址后侧,由四周的山溪相汇而成。林森树密,野趣盎然。湖面宽阔、清澈、平静如镜,湖边景致倒影湖中,绰绰约约,晰然可观。阴雨天,湖中雾气氤氲,飘渺不散,疑是人间瑶池。相传潘仙于
浮山之时,常浴于此湖,故名仙人浴湖。
玉湖国家水利风景区
玉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又名冼太湖风景区或高州水库)位于高州市东北部长坡镇、平山镇,距高州城区25公里,为高州三大自然生态风景旅游区的中 心点,主要依托高州水库发展而成,集水质纯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水域壮美于一体,是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会务于一体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故称玉湖。高州水库集水面积1022平方公里,库容量11.5亿立方米。建库时间1959年底,面积43.81平方公里,深度全库最大水位87.39米,最小62.39米,平均水位80.75米。日,毛泽东主席指出,现在我们准备在广东茂名搞人造油,那是重工业。日,周恩来总理批示:经中央同意,在茂名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的油页岩炼油厂。从此,页岩露天矿和页岩油厂的建设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同时初步规划建立一个50万人口的石油化工城&&茂名市。但由于茂名市水资源的缺乏,需要建设一个大容量的水库,经勘探选取了良德建设水库。
良德水库从日开工,工地成立水库工程指挥部,由湛江地区专员莫怀任总指挥,冯柱朝任水库工地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余仕超主管工程设计,副总工程师陈国干主管工程施工。在施工前成立高州水库灌区工程指挥部,高州县工地由柯永泰任指挥。全灌区渠道干渠、支渠、斗渠总长200.4公里。日竣工。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凿通了大位岭,拦断了良德河;凿通了一条直径4米、长400多米的输水隧洞,填筑了一座净高42米的主坝和其他七座副坝,劈开马子坳,筑成一座16公尺宽的溢洪道,于1959年9月胜利完成。高州水库的迁安问题,库区内迁移民将近5万人,水淹没田地近4万亩。迁到海南、湛江、中山、斗门、阳江、阳春、徐闻、遂溪及县内等地。高州用民办公助,以劳代资的办法,节省下来的资金,可多兴建一个更大的石骨水库。良德水库完工后,移师修建石骨水库,于1960年7月竣工。并在龙头坳处挖通渠道,使良德水库与石骨水库相通成一体,互相调节,补充水量,两水库合并成为蓄水11亿多立方米的高州水库。良德水库修建时,1958年8月,进场施工民工近万人,干部359人。石骨水库修建时,1958年9月开始修建石骨水库,成立&大拜水库工程司令部,&后改称石骨水库工程司令部,由韩宝东任司令员。石骨水库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工程高峰时期有民工2.4万余人,第二期高峰期有民工4.8万人,民工队伍来自高州县。1962年10月,灌区工程总指挥部成立,湛江地委常委赖鸿维任总指挥,共有干部3000人,进场施工民工12万人。库区灌区合计工程总投资966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077万元,地方自筹1584万元。水库完工后,于1962年,成立高州水库水利工程管理局,属高州县级局,后由湛江地区接管,成立湛江地区鉴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湛江地区分设茂名市后,则由茂名市鉴江流域水利工程管理局管理。水库建成后,除解决农业用水和茂名市工业用水外,还为养鱼、旅游、调节气候等创造了良好条件。高州水库,别称玉湖,是一幅描绘山水的图画。清幽秀丽,风光旖旎。湖水与山色、天色同碧,微风轻拂,一阵薄雾飘来,绕着山,绕着水,若仙境一般。高州水库山腰还建有&绿水山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具备了&东迎旭日、西送夕阳、数星揽月、沐风浴绿&的独特自然条件。高州水库是粤西地区著名的游览、度假胜地。玉湖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库区水面40多平方公里,湖面上浮立着90多个形态各异、郁郁葱葱的岛屿,形成一幅高峡出平湖、大坝展雄姿、山水相辉、水天一色、百岛浮洋、鱼跃鸟翔的壮丽、秀美画卷。尤其是石骨库区的石狗岭,因巨石壁立,形态酷似狗而得名,每逢冬春无风的早晨,往岭上望去烟雾缥缈;夏秋的雨后望去,白云如烟,蔚为奇观,所以&石狗含烟&被称为茂北四景之一。景区所处为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800多毫米,平均气温22.9℃,植被常绿,空气清新,是理想的天然&超级氧吧&。景区内还有依山傍水而建的玉湖宾馆、玉湖酒家、玉湖航运公司,还有可容纳600多人的玉湖影剧院,配套设施完善,能承接大中小型会议和各种旅游团体。优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工程景观和综合景观,使玉湖风景区成为省、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会议、旅游、度假、休闲的首选地。
&大坝雄姿&
&一坝横空锁巨流,茫茫山海出高州&,景点&大坝雄姿&,即是指玉湖石骨大坝之景。它是高州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和伟大杰作。一坝横卧,万水归宗。大坝长860米,高百米,恰如巨人伸出的一条硕大臂膀,将玉湖搂进怀里。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的号角吹响,十万民工汇集此间,安营扎寨,劈山筑坝,修建高州水库。他们挥锄舞铲,肩挑车推,日夜奋战在库区的工地上,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将石骨河拦腰截断,化作一湖碧水,浇灌万顷良田。站在坝顶,极目远眺,玉湖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高山峡谷之间。茫茫水域,山环水绕,碧波荡漾,美不胜收。水库建成后,发挥了灌溉、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成为人们休闲养生的世外桃源。
&龟蛇锁坝&
距离玉湖大坝不远处,有两个小岛,被人们称为龟岛和蛇岛。龟岛在西,蛇岛在东,龟蛇二岛浮于湖上,遥相呼应,美不胜收。当地人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良德郡(现高州水库的所在地)遭遇千年一遇的大旱,当地百姓为抗旱保丰收,终日赤着上身戽水抗旱,但难解旱患。玉皇大帝知道后,便命令经过千年修炼的神龟神蛇下凡抗旱,以身作坝,镇住江水,引水灌田,造福两岸子民。龟、蛇听令,趁着夜色降下凡间,一东一西向前爬行。但十分可惜,龟、蛇的爬行速度太慢了,当它们爬到江边时,天蒙蒙亮了,附近村舍的鸡啼了,龟、蛇的神力顿失,便停了下来,化作二岛守护此地,自始这两个灵物,只有隔江相望,留下一段&龟蛇锁坝&的传奇故事。但谁也没有想到,神龟神蛇没有完成的历史使命,由高州人民完成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十万民工集结在石狗岭下,拦河筑坝,兴建了远近闻名的高州水库和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终于根除了旱患。龟蛇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龙岭仙踪&
玉湖景区栖龙岭上,有龙子与仙姑雕像一座。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栖龙岭融山水于一体,灵气十足,这里水声传诗意,山色涌画情,曲径芳草绿,林荫百鸟鸣。山顶上的石雕,雕着一位姑娘与一位龙子,姑娘偎倚在龙子身边,情意绵绵,而龙子却盘身仰首,一副驯服的样子。这个雕像,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居住在南海的龙王三太子,在龙宫里寂寞难耐,便沿着鉴江溯流而上,来到旧城冼太庙时,
变成一个风流倜傥的年轻人。此时,有一位俏丽的村姑欲进庙焚香,没想到与龙王三太子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发誓共偕连理。后来,龙王知道三太子爱上凡间的村姑,顿时龙颜大怒,声言要龙子与村姑一刀两断,否则,只能将三太子开除出仙界。三太子情坚意决,一声不响离开龙宫,化作凡人,来到石骨河畔的这座小山上,与村姑结庐为伴,终老一生。后来,当地人称这座山为栖龙岭,并建雕像&龙岭仙踪&作留念。该雕像是高州著名美术大师张宗俊创作的,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漫步栖龙岭,这里另有一番韵味。游客置身其中吸一口清新空气,顿时心旷神怡,似有超凡出世、飘飘欲仙的感觉。
&七星伴月&
在玉湖茫茫的水域中,浮动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小岛,其中要数月亮岛面积最大。月亮岛形如半轮明月,静静地镶嵌在碧绿的湖水之中,神秘莫测。在它的四周,有7个形状各异的小岛如同7颗小行星,相伴在月亮岛的四周,构成了&七星伴月&的绝妙景致。大自然的造化,真是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月亮岛树木葱茏,苍翠如碧。岛上有大型烧烤场、钓鱼亭、酒吧等娱乐设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岛上遍植龙眼、荔枝、芒果等果树,绿荫如盖。最奇的是那芒果树,即便是冬天,也是果实累累,招人喜爱。置身如此宁静的小岛上,人世间的一切浮躁喧嚣,红尘俗世的纷扰,都会淡淡地远去,你尽可以在这里品茗啜酒,吟诗言志,放歌抒怀,品味人生的甘甜、淡泊与温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舒坦快活。正是:&七星伴月玉湖中,造化神奇显奇功,百果飘香游人醉,依依杨柳戏春风。&
情侣岛,清雅幽静,独处一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理想场所。情侣岛上有两棵榕树,人称&鸳鸯树&。树冠如盖,枝叶交汇,像一对情人,相依相拥,难舍难分。关于鸳鸯树,当地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呢。据说,古时候,在情侣岛的山脚下,有一对同姓的青年男女,男的叫阿金,女的叫阿娇,阿金与阿娇自由恋爱,情愫日增,每天晚上都悄悄来到岛上幽会,彼此倾诉爱慕之情。此事被族老知道,以同姓同村不能通婚为由,要将两人浸猪笼,以正族规。于是两人以死相约:生时不能做夫妻,死后也要结连理。两人双双赴死,含笑九泉。此后不久,情侣岛上竟长出两棵榕树,年复一年,越长越大,而且枝叶相交、树根连在一块,人们说,那是阿金和阿娇灵魂的化身。大家都奉若神灵,精心保护,后人有诗为证:&村姑农汉爱心痴,棒打鸳鸯两地离。死后化榕情永在,千秋万载总相依。&高州水库建成以后,不少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识、相交、相知,建立了恋爱关系。他们在劳作之余,泛舟相约来到情侣岛上,坐在鸳鸯树下,共同诉说彼此思念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据说凡是在情侣岛鸳鸯树下谈恋爱的青年男女,都能喜结良缘,婚姻生活美满幸福。
&日月同辉&
&日月同辉&坐落在玉湖大坝的一端,是一座高州水库纪念碑。纪念碑由石刻碑记及铜质雕塑&生命树&与&打夯铜像&组成。&日月同辉&碑高25米,用水泥钢筋筑就,顶部圆孔是日月形的图案,寓意玉湖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千秋永记。纪念碑像一只引颈欢歌的仙鹤,注视碧波荡漾的玉湖,仙鹤戏清泉的意境也蕴含其中。纪念碑平台,耸立着一座雕塑&打夯铜像&,三个民工举夯筑土。令人想起当年高州人民日夜奋战,锄挖肩挑,拦江截水,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壮举。整座巨型纪念碑是中国著名雕塑家、高州籍武汉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张祖武设计并率其助手创作而成。表现了高州人民改造大自然造福人民百姓的豪情壮志和巨大力量。
&石狗含烟&
石狗岭屹立于玉湖一隅,有民间传说称,石狗岭原来是天上仙姑养的一只宠物狗,精灵可爱。仙狗经千年修炼成精,化作巨石,殒落在古时高凉石骨河边开阔的河滩上,成了今天的石狗岭。其形似&狗&,因形取名。而且&狗嘴&、&狗耳&、&狗尾巴&一应俱全,令人称奇叫绝。石狗岭云烟飘渺,岿然屹立,似露非露,神秘莫测。而下半部则浮于玉湖水面,倒影成像,恰如一幅丹青山水画卷,山光水色绿得迷人。山腰上,绿水山庄依山而建,亭、台、楼、榭,尽藏绿丛,只露一檐半角,若隐若现。若登临山顶,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石狗含烟&因此而得名,是宋元时期高州四景之一。
&水仙出浴&
&水仙出浴&雕像坐落在玉湖风景区内。相传远古时候,石狗岭下有一个深不可测的仙井,仙井中住着一位年轻貌美的水仙姑娘。这水仙原是高凉石骨河一条金色鲤鱼经千年修炼而成。她手中有一条水带,是汲取井中仙水之精华苦练而成。这条水带能缩能伸,随心所欲,力发千钧。那时候,石骨河周边的村庄,或涝或旱,百姓苦不堪言。水仙姑娘心地善良,见此情景,心中顿生怜恤之情。她决心用手中的水带,消除水旱灾害,造福民间百姓。有一年,石骨河周边连下7天暴雨,眼看就要淹没附近的村庄农田。水仙姑娘站在石狗岭上,将水带用力一挥,汹涌澎湃的洪水就乖乖随着水带流入石狗岭下的仙井之中,消除了水患。若遇大旱,水仙姑娘水带一挥,便将井中之水引出,根除旱患。如此年复一年,高凉大地便成了&蕉荔之圩,弦诵日闻&。人们为纪念水仙姑娘驯水富民的丰功伟绩,在此建立&水仙出浴&雕像,供游人瞻仰、观赏。雕像设计者是高州籍国家级美术大师张宗俊,建成于1986年。
高凉岭旅游区
高凉岭,位于高州市曹江镇银堂村,距高州城16公里,海拔242米,山高、林密、石多、水美,雄伟壮丽,风景优美,盛夏如秋,古迹尤多,是岭南名山和岭南百景之一。西汉及东吴时期分别以此山名字为县、郡名,称&高凉县&和&高凉郡&。南宋王象之于南宋中期编纂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高凉郡土厚而山环绕,高而稍凉因名焉,地不滨海,依山为郡,一日常具四时天气,至三伏间反无甚畏暑,命名似亦不苟然,郡境自有高凉山,意昔人名郡之义或取于此。郡据丛山之中,去海百里,四时之候炽少寒,春冬遇雨差冻,顷刻日出复如四五月天气。&&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吴分立高凉郡。梁大同年间,冯宝为高凉太守,聘轡酋冼氏之女。&臧励酥等人于1931年5月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亦云:&高凉山。在广东茂名县东北。《舆地纪胜》:本名高梁山。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改梁为凉。汉建安十六年,衡毅、钱博拒步骘于高要峡。毅死。博与其属亡于高凉。盖即此山云。或云汉高凉县盖置于山下。&可见,从汉孙权立高凉县以来,直至唐代,高凉县和高凉郡治都设在高凉山附近(旧城村和良德水库范围内)。高凉岭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故里。《隋书&卷八十&谯国夫人》记载:&谯国夫人者, 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由此可见,冼夫人就诞生于高凉山附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高州人。
高凉岭上古林遮天蔽日,原野葱茏,四时春色,岭南佳果,种类繁多,诸如荔枝、龙眼、菠萝、仙桃、芒果、橄榄等四季常熟,处处飘香。其中,尤以红豆相思和高凉风栗最为独特。其间众多是红豆相思树(又名相思树)属豆科植物,树干雄伟苍劲,枝叶婆娑,更为南粤罕见。每当红豆成熟季节,那一颗颗小巧玲珑鲜红的相思红豆,便从密匝匝的豆荚中爆裂出来,撒落在树根下,映红了绿草、野花、流泉。当地群众称相思豆为吉祥好运之物或男女定情信物,不 论入山的樵夫、牧童或男女香客,都喜欢到树下把红豆捡回,装进玻璃煤油灯里,姑娘则把红豆装进香荷包绣赠情人,男女婚嫁把红豆装进花锦被里,长久珍藏。栗子树,属壳斗科植物,果壳有刺,果肉香甜。每到秋高气爽季节,栗子成熟,果实累累,是难得的健身养颜之佳品,栗子皮也可以入药和焗茶。山涧两旁巨石累累,千奇百怪,又构成高凉岭地貌的另一特色。这些奇石之中,以观音石、试剑石、挂榜石、仙椅石、醉翁石、棋盘石和石船等为奇中之奇。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在这些奇石中,最著名的是冼夫人试剑石。试剑石长约三丈,高丈余,中开一缝,裂口整齐光滑。相传是南朝时期,冼夫人屯兵于此,为壮军威,比武试剑,以剑劈石所致。在试剑石左方有挂榜石;右方有观音石,高达数米,形似坐莲观音,故名。在进山小径两端,分别有开门石和关门石。从关门石拾级而上,仰视可见觇星石。高凉岭南侧下方,有一座较为低矮平坦的小丘,称圆盘岭。在圆盘岭圆周,有一环带状的平坦地带,称跑马道上方,是一宽阔平坦大平地,称练兵场。这是冼夫人排兵布阵的演习场所,它与周围的营盘岭、挂榜岭、帅塘、大坡等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攻防练习场地体系。邑中诗人苏俊览胜至此,亦留下了《念奴娇&高凉岭练兵场吊古》佳词:醉携红酒,向青烟幕处,荒凉古垒。铁马金戈当日事,都付曹江流水。抚节长歌,夫人何在?空洒千行泪。残垣断壁,年年鹈鴂(杜鹃)声里。遥想雾鬓云鬟,对关山战火,龙泉醉倚。风动金鞭,征骑嘶,万里纵横剑气。莽莽神州,问千秋俊杰,几人能此?松涛响处,遥知雪魄萦系。&高凉岭冼太庙& 高凉岭冼太庙,顾名思义就是建设于高凉岭上的冼太庙,历史悠久,起源于隋,始建于唐,迁建于明,重修于清,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高凉山冼太庙是南粤百景之一,曾经几度兴废,文革期间被拆毁,改革开放后重建。隋仁寿二年(602年)正月十八日,冼夫人寿终,隋文帝谥为诚敬夫人。百越及其部属感念其恩德,于高凉岭原冼夫人屯兵之营部外立牌位奉祀(后在该处出土牌位基石一块),威灵显赫,远近沾恩,敬祀者日盛,车水马龙。唐朝年间,于牌位处建起冼庙。但较狭小,不适敬祀者盛之需;明朝初年,顺众议迁建于此山现冼庙之所。高凉岭冼太庙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三间两进,硬山脊顶,绿瓦红檐,东西两侧,分别建有文武庙和普宁寺,与冼太庙贯通为整体,庙貌恢宏,灵气氤氲。冼太庙正门门眉上方镶嵌着清同治帝御赐金字匾额&敕封护国慈佑高凉郡主冼太夫人庙&,正门两侧对联为:&慈母本慈心遗爱与高凉万古,佑民兼佑国丰功著纲目三书。&庙内西侧墙壁镌刻有北宋诗人、大文豪苏东坡当年被贬岭南时,路过高凉岭,有感冼太仁德,登山入庙瞻拜,即兴所作《题高凉冼庙诗》诗碑,诗为:&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犀渠破群疑。庙貌空复存,碑板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母思。遗民不可问,偻句莫余欺。爆牲菌鸡卜,我尝一访之。铜鼓葫芦笙,歌此迎送诗。&此诗只存于高凉山冼太庙,相传是苏轼来此庙考察时,发现此庙已崩塌,环境荒芜,睹景思物,有感而写,此诗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吟咏冼夫人的最具代表性的赞颂冼夫人的诗词。此诗既是对冼太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说明诗人很重视发挥冼夫人的教化功能,希望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足的推动力。北宋大诗人苏东坡题冼夫人庙的原文诗碑以及刻有古文字的巨石,均于&文革&期间被毁,现在看到的只是复制品。相传苏轼写此诗时用的墨砚也在数百年后在高凉山下附近的高州市谢鸡镇被发现,现存高州市博物馆。冼太庙前的碑廊,镌刻有历朝历代政要、文人墨客及韦丘、秦萼生、卢有光、黄笃维等当代书画名家游览高凉岭、谒拜冼太庙时的题记和赞颂冼太的诗句手迹,是难得的历史艺术珍品,非常珍贵。
冼庙正殿设有神龛,神龛两边雕刻有龙柱及花柱。整个主题为百鸟归巢。如此精美绝伦的神龛是用来供奉冼夫人的行宫及坐宫。前为坐宫,后为行宫。为了彰显冼夫人的威严及身份,在行宫及坐宫两旁设有丫环伺候。神龛前面设有两张案台,前案台是香客摆放三牲供品及签筒;二案台是摆放冼夫人在高凉岭屯兵镇守时使用过的各种兵器。在神龛左侧设有东方崖松土主,右侧是冼夫人的三位先锋。这般摆设更显冼夫人生前的地位及身份&&冼夫人是威严的首领、统率百部。站立其间,让人立感气氛凝重,昔日刀光剑影犹在眼前。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为冼夫人诞辰节,是高州民间盛大的节日之一,高凉岭冼太庙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无数香客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地,焚香祷告,一连几天,高凉岭上人山人海,鼓乐喧天,举办各种各样的祭奠仪式,颂经、唱戏、表演上刀山、下油锅等民间绝技。
&苏东坡砚&
1981年在高州谢鸡镇义山村附近出土,长20.5厘米,宽12.5厘米,高8厘米,为宋代常见的端石长方形抄手砚,一侧墙足残缺。砚的正面题刻铭文:&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置之,石渠秘阁。永宜宝之,书香足托。&在砚上刻铭始于秦汉,起初内容多为纪年、物主姓名身份、石砚的名称等等。唐宋以来的砚铭有了文采,有些还有思想性。宋代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砚,收藏了多方石砚,方方都&溢美词于其上&,这段铭文就是最常见的一段东坡砚铭。故此,有人认为这就是当年苏东坡被贬海南途经高州时题《高凉冼庙诗》所使用的墨砚。另据资料考证,经苏东坡题刻的砚铭一般都有落款,或&苏轼&,或&子瞻&、&和仲&,此砚底刻&元符三年仲秋日制&字样,但是没有落款,只有&藏宝&二字篆印一方。尽管如此,这一方刻有东坡铭文的砚台,仍不失为高州历史文化的见证,是宝贵的实物资料和难得的文物珍品。
&高凉石船&
高凉石船位于高凉岭的北侧上方,长15米,底宽3米,高1.8米;两头微翘,中间稍凹,下宽上窄,可容十数人。
相传石船是冼太夫人当年的镇山之宝。每当水、旱、风灾来临之前,石船便会摇动,发出警示,冼太据此指挥百姓,抵御灾害。一次,东海龙皇嫁女,到处搜寻宝物作为龙女嫁妆,看上了高凉岭的石船。待冼太夫人外出之时,龙王派出虾兵蟹将来抢石船。鲤鱼精不赞成龙皇这种做法,独自走报冼太夫人。冼太夫人快马挥鞭赶回,见石宝船已被移动到现在的地方,愤怒之极,狠力一脚踏在船上,顿时,地动山摇,山呼海啸,虾兵蟹将吓得屁滚尿流,狼狈败逃。冼太夫人这一脚,却把石宝船踩得与山根连成一体,此后再也不能移动,成为今天的模样。鲤鱼精不想再回东海,摇身一变,化成鲤鱼石,伴随高凉岭的暮暮朝朝。
在船头边沿处,生长着一棵高约20余米的大松树,称船篙。船篙紧傍石船。在石船下方,有石码头一座。石码头长8米,宽3米,高12米。石码头上部宽阔平坦,可容十数人。码头壁立似削,雄伟壮观,气势不凡,石船、船篙、码头,三者紧紧相依,浑然一体,十分奇妙,可谓是鬼斧神工、地作天成。在仙弈石上方,有石池一方,占地100多平方米,池中泉水清冽,称&不老泉&。清嘉庆年间,《广东通志》编修仪克中到高州考察时,曾登高凉岭,并为高凉石池题字,曰&廉泉&,隐喻政府官史要像山泉一样清正廉洁。在石池上方,有似巨石自然交错而成的钓鱼台,高十多米。从台上俯视池中,清晰地可见泉中游鱼嬉戏,悠然自得,充满诗情画意。
&冼夫人兵器墓&
高凉岭冼太庙西侧约30米处,有一个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草坪上方有一土丘墓,相传是&冼夫人墓&。隋仁寿二年(602年)正月十八日,冼夫人寿终,享年91岁。弥留之际,却忘不了屯兵之所&&高凉岭。因而,其后人和部属在冼夫人逝世后,便将其在高凉岭屯兵镇守时所使用的各种兵器集中葬于此地,故称冼夫人兵器墓。道光举人、山西平阳人士、《广东通志》编修仪克中登高凉岭瞻墓时,曾作《题高凉岭冼墓》诗一首:&会须割据可乘时,娘子军声百代知。却见两方传马鬣,遥思十郡拜蛾眉。年深赑屃瘗秋草,夜静笙箫迓古祠。共说尧天有潜德,阐幽从此赖丰碑。&
试剑石位于高凉岭冼太庙左下方,长约三丈,高丈余,中开一缝,裂口整齐光滑,似为刀劈剑斩所致。相传离高凉岭6公里处,有一座山叫大谢岭,岭上有一个名叫黄孝的人占山为王,称大谢王,自以为力大无穷,对冼太屯兵的高凉岭垂涎三尺,欲据为己有。他提出要与冼太比武,比试用剑劈高凉岭上一块长约三丈、高丈余的大石,如果他一剑劈开此石,冼太就要把高凉岭让给他,如若不能,永不来犯。冼太艺高人胆大,一口答应。来到石前,大榭王首先双手抡起大剑狠命一剑向巨石劈去,只见火星溅处,剑折落地,双手虎口震裂,顽石丝毫无损。冼太微微一笑,右手从容抽剑,只见一道银光闪过,电闪雷鸣,地动山摇,剑石撞击之声如山崩地裂,瞬时巨石被劈两截,中开一缝,裂口整齐光滑。大谢王见状,双膝脆下,俯伏在地,从此不敢再来骚扰。邑人游览高凉山时见此奇石即留下佳句:高凉女杰显奇才,试剑生风石劈开。今日青锋无处觅,长留胜迹迓宾来。
仙弈石位于高凉岭冼庙前西侧,约20多平方米,表面平整如棋盘。相传古时常见两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老者,坐于大石前对弈,人近于前,却杳然不见。高凉岭下银堂村有一位名叫冯隆德的村民,绰号亚龙七,生性嗜弈。一天早晨,他早早卧于大石底下,欲观究竟。一会,两老人飘然而至。待两老人对弈着迷时,亚龙七突然探出头来观看,两老人大惊,急忙用衣袖一拂,顿时山风大作,棋子纷然洒落于高凉岭各处,化为石头,两老人化作两道红光而去。从此,老人一去不复返,空余弈石静悠悠。
观音石位于高凉岭山腰处,高达3米多,形似坐莲观音,慈眉善目,普渡众生。相传,盘踞在离高凉岭6公里处大谢岭的大谢王,非常霸道,无恶不作。冼太对他好心规劝,他却怀恨在心,联合不明真相的五曲神等向玉帝诬告冼太。玉
帝派天神下凡调查,发现冼太是护国爱民,仁德泽百越的首领。负责调查的天神离开高凉时,心有灵犀,将高凉岭山腰处的一块大石点化,貌似坐莲观音,以示见证。
龙窜位于高凉岭西侧。相传此地古时有一蛇精,常出没伤害人畜。后经冼太点化教导,此蛇精不再为害,潜心修炼,于明万历年间,在龙窜这个地方连饮七日七夜黄泥水后,化龙飞升,冲天而去,其时白天暗如黑夜,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此地因而得名&龙窜&,&窜&即&冲&意。
&|&|&|&|&|&|&|&|&|
Copyright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高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技术支持:
粤ICP备号     访问数:
(建议使用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茂名潘州大道规划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