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子问礼于老子与老子,在西方世界里,更认同哪一个的思想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高二历史
编号:231003
主编人:杜翠芳
核定:刘国萍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会归纳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能独自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与簇员分享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我们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和做学道,初步了解孔子和老子;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 2.通过上课展示,质疑,进一步拓展知识,加深对孔子和老子的了解;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小结,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框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情境链接】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 “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孔子的封号一加再加,直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反映了孔子地位的上升和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深受重视。)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孔子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孔子 55岁时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研读文本】 通过读课本,掌握以下知识结构 1.孔子: 生平著述 1
学簇: 学说:政治学说 哲学观点 教育思想 历史地位 2.老子: 生平著述 学说:哲学思想 政治学说 历史地位 【思维导图】
【问题探究】 第一类问题:(通过“看、记、忆、写”等方法掌握基础知识。) 1.把文本研读的的知识结构补充完整,可以在书上勾画出来。 第二类问题:(通过阅读材料提高概括能力)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天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回答:仁的含义是什么?途径又是什么?仁体现在政治思想上是什么?
3. 读完下面句子后,简要概述老子的“道”的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
第三类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4. 读小故事,回答: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这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实质是什么?应该怎样看待? (历史问题本身就来源于历史生活,通过历史故事的方式设置问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是我们进行问题探究设置的一个很好的利用渠道。)
5.请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孔子、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6.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却不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呢?
第四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7.你怎样看待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8.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说明原因。
学簇: 【实战演练】 1.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是(
D 周公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以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 ①②
D ②④ 3.老子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
) A 强调人们必须遵守社会秩序,要克制自己 B
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C 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D 指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4.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下列言论,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内容是(
) A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也
B 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C 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与调节人际关系
D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5.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有一次孔子谈到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表明(
孔子对春秋末期“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B 他尚未意识到“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兴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
C 孔子对没落的奴隶制社会感到大势已去,对“礼坏乐崩”应该忍一忍。
D 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加区别地维护它,客观上不利于奴隶主贵族保持其统治地位的 7.材料解析题
将课本的解析与探究的答案写在下面
【困惑问题】就本节课写出自己的一些体会,困惑问题及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解决。
年级高二学科历史 课题第1课孔子与老子 编号_______班级
号学生姓名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 “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 “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2.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万物的本原
B 抽象的概念 C 具体的物质
D 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3.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 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 手工业者的要求
D 富裕商人的要求
4.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教育不分贵贱的是:
A “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 当仁不让于师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均分 10分8分人6分人不及问题问题分析 人数 数 数 格数 题号 学生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老子和孔子在西方哪一位更受欢迎?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个人认为是老子,虽然在国外虽然孔子学院很多,但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一种变相的自由的思想,而在西方,恰恰就是自由要比尊崇更加的重要,因此个人认为,如果让外国人在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话,应该是老子的选票占得份额较多,但是要是论名气的话认识中国就要从建立在各国的孔子学院开始,所以名气上孔子显然是更胜一筹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当前所在位置:&&&见学论说&&&学真经学真经
& & &&孔子、老子和佛陀的言行对比〔上〕
& & & & & && 老报人∕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孔子、佛陀和老子三大圣人的文化,作为国民教育,厚儒家而薄佛、道,是非常可悲的。道教和老子之间不能划等号;佛教在流传中出现了穷究玄理,远离民生的现象,本来神圣的形象染上了神化的色彩;儒家被过分美容之后,原来的面目也真假难辨了。
三大圣人的言行,本文从8个方面加以比较:
一、经典史书描写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
二、佛陀和老子否认有造物神,孔子对鬼神下了明确的定义;
三、佛陀和老子都反对战争,孔子则主张用兵禁残止暴;
四、佛陀不杀生,老子不滥杀无辜,孔子既杀动物又杀人;
五、佛陀与孔子都讲孝道,但目的不一样,老子的孝道观惊世骇俗;
六、佛陀和老子主张万物平等,孔子提倡等级森严;
七、佛陀和老子倡导“以德报怨”,孔子主张“以直报怨”;
八、三圣都倡导言而有信,但孔子又说特殊情况可不守诺言。
&“善”是佛陀的入世化身;“道”是老子的人格形象;“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三大圣人的明显区别——
一、看到的空间不同:佛陀用佛眼,老子用天眼,孔子用肉眼。
二、把握的时间不同:佛陀观照三世,老子关注二世,孔子关心一世。
三、言论的品质不同:佛陀说真言,老子说智言,孔子说名言。
四、言说的目的不同:佛陀利众生,老子利国民,孔子利国君。
五、救世的方法不同:佛陀办医学院、老子办哲学院、孔子办礼学院。
六、如用一个字概括他们的标志:佛“善”;老“道”;孔“礼”。
七、如用两个字概括他们的行为:佛陀正心;老子正命;孔子正身。
八:如用三个字概括他们的追求:佛陀求快乐;老子求自然;孔子求功名。
九、如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一生,那就是:佛陀洞察一切,善待一切;老子
发现大道,顺应大道;孔子看好仕途,失意仕途。
敬仰佛陀万世传颂的利众精神:敬佩老子千古流芳的益世文化:敬悯孔子百折不饶的奋斗意志: 孔子生命不息,求官不止的精神可嘉,值得敬重。他游说了70个诸侯,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君们巩固政权,可结局却是被一国一国地炒鱿鱼,实在可怜。史书记载,他自己也为此痛哭过。
因三圣而形成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有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但境界各不相同。因孔子而形成的儒文化是泰山;因老子而形成的道文化是武当山;因佛陀而形成的佛文化是青藏高原;雪漠弘扬的源于佛文化又超越了佛文化的大手印文化则是喜马拉雅山。
& & & & & & &&?& &&&?&&&& ?&&&& ?&&&& ?&&&& ?&&&& ?&&&& ?&&&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孔子、佛陀和老子三个大圣人的文化,作为国民教育,厚儒家而薄佛道,是非常可悲的。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就是为此而写的。
道教和老子之间不能划等号;佛教在流传中被制度化以后,出现了穷究玄理,远离民生的现象,本来神圣的形象染上了神化的色彩;儒家被过分美容之后,原来的面目也真假难辨了。所以,我不谈儒、释、道三教,只说说自己同时拜读佛、老、孔三圣言行之史记的一点真切感想。
三圣的相同之处
佛陀、老子和孔子同是西周时代的人;同是劝人学好的人;同是收授过弟子的人。
& & 一、都是西周时代人
三圣的出生地都有明确的记载。佛陀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花园,如今在尼泊尔境内。老子出生在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如今河南省的鹿邑县太清宫镇。孔子出生在鲁昌平乡陬〔zōu〕邑,如今山东省的曲阜市南辛镇。
孔子的生卒年月日有明确的记载,即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享年73岁。
老子的出生年月,没有准确的说法,多数书上写的是,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还有他“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莫知所终”的记载。有学者根据史料考证说:老子晚年并没有西去,而是回到家乡办学,最后长眠故土,有很多人参加了葬礼。但无具体去世年月日记载。
关于释迦牟尼佛的住世,说法不一,为了宣说我想说的话,我采用世界佛教纪元,即:佛陀公元前623年诞生,543年入灭,住世80年。
如此算来,佛陀年长老子52岁,长孔子72岁,老子长孔子20岁。
在中国,儒、释、道三大教的教徒之间,曾长期不和,儒和道的信徒还曾一致排斥外来的佛教。作为三大圣人,从现存的史料看,老子和孔子都未同佛陀谋过面,孔子是老子的弟子,孔子称赞老子如龙,称佛陀这个“西方之人”为圣。可见,儒、释、道三大教之间的恩怨,同他们是毫无干系的。
& &二、都劝人学好佛陀劝人正心;老子劝人正命;孔子劝人正身。
佛陀劝人求快乐;老子劝人求自然;孔子劝人求功名。
佛陀劝人明心见性;老子劝人无为而治;孔子劝人克己复礼。
佛陀劝人悟心悟法悟空;老子劝人无为无争无过;孔子劝人立功立德立言。
& & &三、都收授过弟子
佛陀有十大弟子,他们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持戒第一的优婆离,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天眼第一的阿那耶,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多闻第一的阿难陀。
孔子也有十大弟子,号称为“孔门十哲”,即:卜商〔字子夏〕、颜回〔字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端木赐〔字子贡〕、仲由〔字子路〕、宰予〔字子我〕、言偃〔字子游〕。
老子亲授的才高名大的弟子有:孔子、尹喜、亢仓子、南荣趑、文子、杨朱、蜎子、柏矩等八位。
从言行对比中看三圣的异同
三大圣人的言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在名相,异在内涵;同在内涵,异在目的。需要反复体味。他们的行为,大多一见便明,无需再加旁白。下面从8个方面加以比较:一、经典史书描写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二、佛陀和老子否认造物神,孔子对鬼神下了定义;三、佛陀和老子反对战争,孔子主张用兵禁残止暴;四、佛陀不杀生,老子不滥杀无辜,孔子既杀动物又杀人;五、佛陀与孔子都讲孝道但目的不一样,老子的孝道观惊世骇俗;六、佛陀和老子主张万物平等,孔子提倡等级森严;七、佛陀和老子倡导“以德报怨”,孔子主张“以直报怨”;八、三圣都倡导言而有信,孔子又说特殊情况可不守诺言。
& & &一、经典史书描写了他们完全不同的日常生活
《金刚经》是这样描述佛陀日常生活的:每天午时之前,到了乞食的时候,佛陀便披上袈裟,拿着钵盂,同比丘们一起到舍卫城去乞食化缘。在舍卫城内,佛陀不分贫富贵贱,次第乞食之后,返回祇园精舍。用完斋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双足,在法座上跏跌而坐,安住于正念之中。﹝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洗足已,敷座而坐。〕
弘一大师在《常随佛学》中,还举了这样七件事:1、佛陀在逝多林,见地
上不干净,拿起扫帚就扫,众弟子一见,立马跟着佛陀扫起来;2、佛陀经常同弟子一起扛抬东西,看到衣钵没洗,就自己到井里去提水;3、佛陀在阿罗毗国时,看到寺庙的门楣坏了,自己拿工具修理;4、如有弟子生病,佛陀立即看望,对病重不能起床的比丘,佛陀亲自搀扶他们,亲自为他们洗身子、洗衣服,洗好就拿去晒干;5、佛陀还亲自为弟子制做衣服;6、有的老比丘眼花,缝补衣服时,穿不了针线,佛陀看到,忙说:“我来为您穿。”7、佛陀经常问弟子说:我有什么过失吗?如有,要立即举报。《释迦牟尼佛佛传》中还说,佛陀文武双全,力大无穷,一箭能射穿七个铁鼓。
史书对老子的记载非常少,他日常是怎么生活的,后人无法知道。从他的《道德经》中,仅能看出他非常注重俭朴,他把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作为自己的三宝。由于真实的老子没有真实的记录,这就为道教徒将他神化成玄之又玄的仙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孔子就大大的不同了,他的弟子为了赞美他,将他的日常生活细节,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比如说穿衣:穿羊羔皮衣要配黑色的外衣,穿小鹿皮衣要配白色的外衣,穿银狐皮衣要配黄色的外衣﹝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比如说吃饭:颜色不好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饪不当,不吃;不到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正确的刀法切的肉,不吃;没有合适的调料,不吃﹝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烹,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比如说坐卧:坐席摆得不合规矩,不坐﹝席不正,不坐﹞;睡觉,床上一定要有小被子,要有用狐貉皮做的厚靠垫。比如说出行:由弟子们赶着五驾马车,前呼后拥而行。
请看弟子们对他入朝见国君的描写:“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yǜ门槛〕。过位,色勃如也,足躩〔jué迅疾〕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cùjí惊恐不安〕如也。”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进入朝廷的大门时,非常恭敬谨慎,好像无地容身似的。站立时,不停在门的中间,走过的时候,不踏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神色庄重严肃,脚步惶恐迅疾,说话显得中气不足。他提着衣裳的下摆,走上堂时,谨慎恭敬,好像不能呼吸了一样。出来时,降下一级台阶,面带喜色,心情怡然。走完台阶,恭敬地疾步向前。回到自己的位置,有点惊魂未定的样子。
从以上的史记中,可以看到三大圣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为人处世亦可从中略见一斑。
& & 二、佛陀和老子否认造物神,孔子对鬼神下了明确的定义
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中可以看出,他同佛陀一样,承认有鬼神存在,但无造物主,不相信有什么创造万物的神帝存在。可有些道教徒和西方学者,偏偏认为,老子说的“道”就是创造万物的“神”和“上帝”。
有学者以“子不语怪力乱神”,断定孔子也是无造物神论者,说服力似乎太勉强。孔子对鬼神颇有研究,他对什么是鬼神作了详细的解说。当他的弟子宰我说:我听说有鬼神这种称呼,不知是什么东西时,孔子解释说:“气,是神兴盛的表现;魄,是鬼兴盛的表现。把鬼和神合在一起,是教化的极至。一切生命必有死亡,死了必然归于土壤,这就叫做鬼。骨肉腐烂埋在地下,化为野土。它的灵气却在上面飞扬,成为光明,香气四溢,使人凄怆,这是各种生物的精灵,是神的显露。圣人根据万物的精魂,制定出准则,命名为鬼神,使它们成为百姓敬畏的对象。”〔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xūn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这是孔子对鬼神所下的定义,他的这种鬼神观,成了很多后人解释鬼神的依据。
孔子还在多次谈到:鬼神具有的德行,够盛大的吧!〔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神灵的来到,是不可揣度思议的!〔神之格思,不可度思!〕郊祭和社祭的目的,就是用来仁爱鬼神,供鬼神得到享用的。〔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鬼神得其飨〕。可他的弟子却偏偏说,孔子从来不谈怪异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如果说孔子不传播鬼神的怪异,还说得过去,如果说他从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和从不言说鬼神,则是自欺欺人。从他对弟子宰我的解释看,在中国的古书中,将鬼神的来龙去脉,表述得最清楚、最形象的还数孔子。
& &&三、佛陀和老子反对战争,孔子主张用兵禁残止暴
佛陀视所有的众生为自己的父母,视所有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他劝国王“以法治国,以德化民,不行非法事”;“多行善护之事,不要暴戾”。他劝所有的人都“以慈悲为要”。佛陀住世时的印度,大小国家林立,战争不断,有一年,阿阇〔shé〕世王因一桩小事感到不愉快,一气之下要攻打越祇国,佛陀即用至诚的言说进行了化解;当凶恶残暴的琉璃王,统领大军来灭亡迦毗罗卫国时,佛陀曾三次一个人坐在大军必经之路的枯树下,拦住军队,琉璃王为其慈悲的劝说所感动,三次下令撤军。佛陀还劝有缘的国王皈依佛门,成了对内不用暴力、对外不动武力的仁慈君主。
老子也是极力反对战争的。他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意思是说,战争,是不吉利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和它相处的。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称霸天下。动用暴力战争这种事,是必定有报应的。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大军过后,必是百姓的灾难之年。以杀人为快乐的好战者,是不可能久控天下的。
孔子则不然,他主张使用战争和暴力。当鲁哀公问他:“用兵者,其由不祥乎?”他说:“胡为其不祥也?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也。”译成白话的意思是:鲁哀公问他,动用军队攻打别国,用心不善,会不会不吉利呢?孔子说,这怎么会不吉祥呢,圣人用兵打仗,是在天下禁止残暴啊!——这是孔子在多个国家主张发动战争的最大理由。
孔子投奔卫国时,途中被蒲人拦截,到了卫国,卫灵公问他,可不可以出兵讨伐蒲人,他主张讨伐,说,可以。﹝卫灵公问曰:“蒲可伐乎?”对曰:“可。”﹞谁知卫灵公既不伐蒲也不用他。他只好悻然离开卫国,投奔赵国。
得知齐国的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立即斋戒沐浴,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成子把他的君主杀了,请您出兵讨伐他。”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但鲁哀公可能不想干涉别国内政,或担心为此大开杀戒会遭世人谴责,所以没有同意孔子发动战争的主张。
在孔子的言行录中,不仅有赞美他到处主张战争的记载,还有赞美他亲自指挥弟子杀敌和表彰弟子杀敌的记载。因为历代统治者和御用文人,都认为孔子的“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也”是金科玉律。
说到战争,请看这段来自高中教材的文史资料——有史以来,战争就像恶魔一样,不断吞噬着人类的财富和生命,据专家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公元1964年的5164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共发生14513次战争,其间只有329年处于和平时期。人类在这些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约有36.4亿人死于战火。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给人类造成空前的劫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有33个,战争中伤亡3000万人,其中死亡1000余万人,经济损失达2700多亿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7个国家卷入战火,死亡5100多万人,造成的巨大物质损失达40000亿美元。
写到这里,我要将我特别推崇的著名作家、大手印研究专家雪漠,反对战争
和暴力的呐喊,敬录在此,供有缘者分享——
雪漠说:永远都要记住,战争是悲剧,而不是功绩,它可泣,但不可歌。所有战争都会有牺牲者,军人也罢,老百姓也罢,都会失去生命,失去生活,失去实现梦想的所有机会,他们的人生会因此而终结,他们的家人会陷入巨大的痛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给别人带来这样的痛苦。
雪漠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屠杀人类的人肯定是罪人,不管他是否为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带来了利益。拿破仑法国人说他是英雄,但是对于被他屠杀的别国人民来说,他就是刽子手。每个国家都把这种罪人当成英雄、神灵膜拜,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为什么人类的战争不断呢?雪漠极为透彻地剖析了两个原因:一是靠暴力取得胜利的人,其目的就是满足他最大的淫欲、食欲和贪欲,他满足的时候,看的人就很羡慕,所以战火不断;那些坐龙椅的人,怕人家来抢他的龙椅,就像宋朝皇帝那样,号召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学习岳飞,精忠地报宋国,残忍地杀辽国,所以屠杀不绝。二是那些没有智慧、没有操守的文人,迎合统治者的意图,把为他卖命保龙椅的行为叫“爱国”,为他保龙椅而屠杀人类的屠夫叫“英雄”,用笔记载下来,并将这种集体无意识融入教育体系,进一步毒化人文环境,直到今天也是如此。那些教孩子杀人、骗人、算计人、玩弄人当英雄的等等传递罪恶价值观的游戏,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罪恶的种子,非常可怕。这些毒害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毒品,成了崇尚暴力的文化;这样的文化人成了讴歌罪恶的拉拉队。所以,千百年来,包括现在,这些文人,都应该承担充当讴歌暴力的罪责。
雪漠说,在我们的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被我们讴歌的英雄,都是杀人最
多的屠夫!当每一代人都把这种杀人屠夫当成英雄膜拜时,人类就群体堕落了!目前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在赞美自己的“英雄”,而这些“英雄”都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屠杀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民族。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屠杀,每个朝代的文人都在讴歌这样的“英雄”,为此,他大声疾呼:面对历史上的一把把屠刀,我们应该放直了声音——哪怕招来屠刀——歇斯底里地大叫:那是罪恶!
这些都是他在国家公开出版的书刊上、国内外讲坛上发出的呐喊。说的多好啊!超越国界,穿越时空,石破惊天!
关于战争和文化的关系,雪漠指出,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用刀治道,以暴制暴,比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当强盗闯进家时,我们可以将他赶出去,我们可以有抵抗的行为,可以有正义的行为,但那是行为,而不是文化。文化永远都要有比现实更高的眼光,我们的文化必须歌颂和平,不能歌颂血腥。因为暴力文化会诞生新的暴力。人类只要出现一个讴歌罪恶的人,他就会影响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第一百个人……就会对暴力拉拉队的讴歌习以为常,最后成为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孔子可以说是这个拉拉队资格最老、名气最大、粉丝最多的明星队员。
关于战争,我还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谁都知道,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应该反对和谴责。可秦国侵略六国并灭了他们,为何人们又称赞他的侵略作为,说他为统一中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呢?如若有朝一日,美国像秦国那样,灭掉世界所有国家而一统天下,人们是不是也要像称赞秦国那样称赞美国呢?有人赞美“孔子是全人类的”,说得好,美国屡屡出兵他国,发动战争的借口都是出自人道,都是为了世界和平,这不正是孔子的出兵理由——“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吗?
古今中外的战争发动者,有哪一个不是为自身利益的?又有哪一个不是打着正义旗号的?当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我说是非正义的,可他说是正义的,因为他有自己“正义”的理由——建立大东亚和平共荣圈。如果中国最终被日寇征服,那么,史书对南京大屠杀的记载,就不是滔天大罪,而是赫赫战功了。
孔子“为正义而用兵”的理论,真的成了全人类的用兵理由。我制造核武器,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了人类正义。你若跟着制造,我反对你制造,是为了和平,为了正义;可你任凭我怎么反对,还是制造成功了,你的理由同我一样——为了和平,为了正义;接着,他又跟着制造,你又跟着我一起反对他制造,我们都是为了和平,为了正义;可他,任凭你、我怎么反对,坚定不移地制造,理由同你、我完全一样——为了和平,为了正义!
据周恩来总理说,当美国屡屡用原子弹威胁中国时,居里建议我们:你想反对原子弹,必须拥有原子弹。于是,任凭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和苏联如何反对,我们也勒紧裤腰带拥有了原子弹。理由只有一个——你有原子弹,并且要用原子弹来攻打我,我凭什么不能拥有?
战争都是由老子说的“乐杀人者”发动的。人类要想没有战争,没有暴力,只能“以佛光救世”,即用佛光净化人心,使每个人都不乐杀人,世界就和平了。非常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未意识到,那些教孩子杀人、骗人、算计人、玩弄人当英雄的罪恶游戏,就是正在培养的“乐杀人者”。这种现状非常可怕!
未来的世界,不是人类自灭战争,就是战争毁灭人类,和制造它的人类同归于尽。
【注:本文写完八个月之后,我无意中读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1961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演说中的名言“人类必须消灭战争,否则战争将消灭人类”。原来别人早有这种观点,遗憾的是,他的国家至今还在世界各地不停地发动战争,还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唆使多国参战,他说的“消灭战争”,仅仅是不在美国本土作战。】
& & 四、佛陀不杀生,老子不滥杀无辜,孔子既杀动物又杀人
众所周知,佛陀是慈善的代名词,佛陀珍爱一切生命,反对伤害各类众生。佛陀说的“十恶”,首恶就是“杀生”;佛陀说的“十善”,首善就是“不杀生”。
老子认为,除罪大恶极者可抓来杀掉〔“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通常情况下应该让人们自然死亡〔“常有司杀者杀”〕。这里的“杀”指死亡,“司杀者”指专管死亡的自然规律,由自然规律主宰杀生,即让人自然死亡。如果代替自然规律杀人,致人死亡,可以说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伤自己手的。他的原话是:“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言下之意,滥杀无辜,必有恶报。
孔子则不然,他不忌讳杀生,他在鲁国做官时,老百姓争夺猎物,他也争夺猎杀〔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他觉得不仅动物可杀,有些人都是必须杀掉的。他的弟子们记载的他的杀生行为,都是当作美行供后人效仿的。他们认为,孔子的这些杀生行为,有的体现了他的仁慈,有的体现了他的忠君,有的体现了他有大智慧,值得讴歌,应该流芳千古,成为万世楷模。
如:为了证明孔子仁慈,记载他:“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就是说:孔子钓鱼时,只用一个钩的钓杆而不用多钩的鱼竿;射鸟时,只射正在飞行的鸟,不射归巢的鸟。你看多么仁慈!换句话说,入室杀生、入窝杀生、入巢杀生是不仁慈的,要等他们出来了,在光天化日之下再杀死他们则是仁慈的。用某种凶器杀生是仁慈的,用另一种凶器则是不仁慈的。
这种“杀生仁慈观”演变到当今世界,更有意思——发动战争杀生,可以用飞机大炮,不要用化学武器,因为用化学武器不人道。也就是说,用飞机大炮杀人的战争是人道的,用化学武器杀人的战争是不人道的。这是什么逻辑?是人类的进步吗?不!这正是雪漠说的全人类的堕落和集体无意识!你就是不用任何凶器而故意置人于死地,同样是不人道的!
孔子还认为,冒犯了君主的老百姓,都该杀掉。史书讴歌说,当他觉得优倡侏儒为景公表演,是迷惑君主时,当机立断、斩钉截铁地喝道:“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于是,这些靠音乐、歌舞、演出杂戏为生的矮小匹夫们,就被拖出去一一诛杀,据史书记载,个个被砍得“手足异处”。
最有名的是他一当上大司寇,就诛杀抢了他生源的少正卯。各种书籍都认为,孔子杀少正卯体现了他的大智慧,值得讴歌而争相传播。如自称“中华传世名著经典文库”的《智囊 智囊补》,将其列为最高智慧——上智。原文如下:
上智部& 孔子得理诛少正卯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台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译成白话就是——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办学,孔子的学生多次满堂,又多次被少正卯的讲学吸引而走空。孔子一当上鲁国管司法的大司寇,就把他杀死在朝廷门前的两座观台之下。孔子的门生子贡进见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您把他杀掉,对国家不是一种损失吗?”孔子说:“人有五种大恶,而盗窃还不在内:一是内心通达而阴险,二是行为怪癖又顽固,三是说话虚伪又善辩,四是记人隐私又宣扬,五是随顺错误又堂皇。这五者中,只要有一条,就难免君子的诛杀,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枭雄,不可以不杀。”
你看看,按照孔子说的这几条杀人的理由,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要被他这样的君子们杀掉。如果谁不懂得什么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看看孔子杀少正卯的理由,就什么都明白了。大文学家苏轼说这是“无罪而诛”;尊孔大家梁启超也不得不承认,孔大圣人这种以权定罪,杀掉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是“一个污行”。但,历代的大儒们对此都讴歌效仿不已。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仁义”、“仁慈”、“仁德”、“仁政”,都是有分别的,都是有条件的,即便国君权贵比这五种人恶劣一百倍,他也会对他们施仁义、仁慈、仁德、仁政,而不会杀掉他们的。他不可能像佛陀那样,爱所有的人,爱一切众生。从孔子杀少正卯的行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只爱颜回那样拥护他、敬仰他的人,因为他的三千多门生被少正卯吸引过去成为空门时,“唯颜回不去”。对他不利的人,他不仅不爱,还得杀掉才行。他因此成了万世师表。
后来历朝历代的文字狱、言论罪,都能从孔子诛少正卯这里找到理论依据和行动榜样。他的这种排除异己的杀生行为,确实成了千古不朽的典范,代代大小官员,都能活学活用,有的甚至无师自通。学得最早、影响最大的要数秦始皇,他在孔子死后的66年,就是孔子杀少正卯的第82年,即公元前213年,为了排除异己,上演了名留千古的杀生悲剧——坑杀了460多“皆诵孔子”的儒生。可以说,这是孔子杀少正卯所得的最大回报。
& & 五、佛陀与孔子都讲孝道但目的不同,老子的观点惊世骇俗
佛陀在很多部经典中都讲到了孝道,认为“父母于子,恩极深重”, 应“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不可能成佛。有人以为,学了佛就六亲不认,就不讲亲情,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恰恰相反,佛陀对孝敬父母的体悟,是无与伦比的深广!
在《分别经》中,佛说:“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父母。”在《大集经》中,佛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在《本事经》和《孝子经》中,佛还讲了如何孝敬父母:不仅要供给衣食,病缘医药,使他们健康、快乐、长寿,还要劝导父母去恶为善,这是最大的孝道。据佛学专家统计,讲到孝敬父母的佛经,还有《末罗经》、《心地观经》、《四十二章经》、《贤愚经》、《梵网经》、《杂宝藏经》、《大涅槃经》等十多部,其中论述孝道最著名的有《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地藏经》等。
尤其难得的是,“父母”在佛陀心中,不仅生养自己的父母是父母,而且认为:“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这是佛陀反对杀生的根本原因。
佛陀不仅要求弟子尽心尽力孝敬父母,他自己就是这样的光辉榜样。他出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成佛后,为报答母亲怀胎十月的生育之恩,他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父亲病危时,他割自己身上的肉供养父亲;父亲逝世,他亲自举丧,亲自为父抬棺入殓,然后同儿子罗睺罗、堂弟阿难、难陀一起,将父棺抬到自己经常说法的灵山安葬;为报答姨妈的养育之恩,他破除不收女弟子的规定,答应姨妈出家的请求,佛教也因此有了比丘尼的教团。
佛陀行孝道,目的很单纯,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不求任何回报,因为这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事。
孔子则不然了。他提倡的孝道,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在家孝顺父母来培养服从长官、效忠国君的官员和百姓。他把孝道当做训练忠君的演出节目,所谓的在家孝敬父母,只不过是一种家庭彩排而已。
请看他说得多明白,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树立爱心要从侍奉父母开始,这是教导训练百姓要懂得亲情和睦;树立恭敬要从尊重长辈开始,这是教导训练百姓要懂得敬畏顺从。用慈睦来教训,百姓就会看重亲情;用敬畏来教训,百姓就会服从命令。懂得了孝道才能把君主当父母,懂得了恭顺才能服从命令听指挥,通过这种办法训练天下百姓,百姓都敬畏国君了,国君就会无所不能。
难怪鲁迅说:孔子所言,都是为统治者着想,没有一句为老百姓的。我这次同读三圣才注意到。他连倡导在家行孝,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政权。鲁迅所言,真是一针见血!著名作家何士光说得更为尖刻:孔子所说的一切,就是教我们如何磕头。
关于孝道,老子的观点惊世骇俗,他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因为天然的社会公德被废弃了,才有所谓的“仁义”出现;因为名为智慧的心计一出,严重的虚伪欺诈便随之而来;因为六亲关系不好,家庭矛盾重重,才有所谓的“孝慈”;因为国家陷于混乱,才出现了所谓的“忠臣。”《王蒙品读老子》的书中说:这几句话分量很重,内容尖刻,逻辑铁定,观念惊人,语气沉痛,字字带血,掷地有声。我的感觉是,这是老子的警告,是老子的痛心疾首,是老子击起的一道闪电。
这种相状在今天似乎越来越多:因为贪腐成风,前腐后继,“廉洁奉公”才成了新闻;因为很多“打假”假打,很多“严肃查处”成了动假格的官话,“动真格的”才成了新闻。因为伤山害水,污天秽地,“保护环境”才成了新闻。乃至农民没买到假种子,主妇没买到注水猪肉,妈妈没买到有毒奶粉、病人没买到假药,乃至某一天没接到骗子的骚扰电话和短信,都成了值得庆幸的喜事。
老子入木三分地指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只有抛弃了所谓的仁义,人民才能恢复本具的孝慈。换句话说:母慈子孝是人的天性,孝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孝道不应该成为新闻——这就是老子的孝道观。
& 六、佛陀和老子主张万物平等,孔子提倡等级森严
在佛陀的弟子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尊有卑,一律平等,无论是国王,还是掏粪工、贱族女,只要虔诚修行,都能证得佛果。处理教团的各项事务,佛陀制定了全僧公决性的羯磨法,人人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2600多年前,佛陀就有如此民主平等的制度,开创了人类民主管理的先河。在修法时,他因材施教,十分重视弟子的个性发展,允许兴趣相投的自由组合。布萨日,允许语言相同的弟子,在一起举行诵戒仪式和羯磨作法。他经常对弟子说: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员,没有什么秘密,我不会给人压迫,要人来服从我。要以戒为师。他自己就是以戒为师的光辉典范。
老子说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了他对天地万物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认为,人不过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其智慧甚至不如其它生物,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万物。
孔子则认为,君君臣臣,男男女女,必分上下、尊卑、贵贱。比如说,他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所以在他的三千多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的。
这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意思本来是很明白的。可现如今,被一些“国学大师”解说得越来越糊涂了。如有的“国学大师”说,这里的“女子”不是指女性,而是“你们”,“小人”也不是他常说的“君子和小人”的“小人”,是指“儿童”、“小孩子”。理由是孔子从来不鄙视女性,从来都是尊重妇女的。
还有两句表达孔子等级观的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如今也被某些“国学大师”解释为反应孔子伟大的平等观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历来的解释都是——孔子对国君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跟着我们做事,不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有人认为应该这样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成了:老百姓认可的事,就随便他怎么做;不认可的,就要让他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还有一种现代化的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老百姓,可以放任自流吗?不!应该教他们学习知识。
对此,我不能说对与不对。我只觉得,从古至今,统治者都是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的意思行政的。举个小小的例子: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年代,提拔大小命官,在没有公布名单之前,是不能让大家知道的。众所周知,谁要是提前透露了消息,就是泄露了组织机密,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人们才热衷于打探小道消息。
孔子主张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刑法不针对大夫以上的达官贵人,礼节不针对庶人以下的平民百姓”。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换句话说:“庶人没有享受礼遇的资格,大夫拥有不受刑的特权”。
可在今天,有的“国学大师”硬说这句话中的“上”、“下”是“重”和“轻”的意思,即“不会因为看重他是大夫就不执刑,不会因为小看他是庶人就不施礼”,体现了孔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伟大思想。
有网友看到此等否认孔子有等级观念的各种“高论”写道:如此尊孔,实为罕见!有的批示:请看×××们的又一大胡说!还有网友说:感谢《论语》养活了这么多“专家学者”,感谢孔圣人成全了这么多“大师”!
其实,有什么必要讳避孔子的等级观呢?连动物都有,何况人类;今人还如此强烈,何况古人。没有达到佛陀和老子那样境界的世俗之人,有等级观念,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何况人们并没有谴责所有的等级观,仅仅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像佛陀那样,生命不分大小,地位不分高低,在人格上一律平等相待。这点要求,不高啊。
& & &七、佛陀和老子倡导“以德报怨”,孔子主张“以直报怨”
佛陀和老子都是“以德报怨”的倡导者。孔子则不然,当弟子问他,有人说:“要用恩德回报怨恨,怎么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那用什么回报恩德呢?要用直回报怨,用德回报德。”〔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孔子的“以直报怨”的“直”,有的说是“正直”,有的说是“公正”,朱熹认为是“公而无私”,就是对于怨恨自己的人,依然秉公办事,该提拔的照提拔,该惩罚的照惩罚。如果真是这样,孔子就会同意“以德报怨”而不会反问何以报德?因为公正、正直、公而无私,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因为他说过:以德报德,对人可以起到勉励的作用;以怨报怨,对人可以起到警戒的作用;以怨报德的黎民,该杀掉。原话是“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可见,孔子赞同以德报德,反对以怨报德,不褒不贬以怨报怨,但就是不解说“以直报怨”有什么好处。
读完《孔子言行录》可以看出,孔子“以直报怨”的“直”,不是什么“公正”,而是“对等”。所谓“公正”,就是用小怨回报小怨,用大怨回报大怨,不要用大怨回报小怨,即不要人家打你一拳,你还人家十拳,你只打一拳就可以了。
这种对等的报怨观,清楚地体现在他要求弟子如何对待仇人的教导中。当子贡请教他怎样对待杀父仇人时,孔子说:要同仇人不共戴天〔弗与共天下也〕,在朝中或市上遇见仇人,不用回家拿兵器,当场就决斗〔不反兵而斗〕;对杀害兄弟的仇人,不与仇人在同国家做官,遇到他可以不立即决斗;对杀害堂兄弟的仇人,自己不必带头去复仇,如果死者家属去报仇,就拿着兵器跟在后面。
孔子的这段教导,清楚地说明,如果对杀害堂兄弟的仇人也不共戴天,就不是以直报怨了。
他本人也是这样对待得罪过自己的人。孔子言行录中,载有这样一件事:孺悲想见孔子,孔子让人给等在大门外的孺悲传话,说自己病了,不见。听到传话人出了大门,孔子就取来琴玄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见。原文是:“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令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可以说,这是孔子对什么是“以直报怨”的现身说法。所以,朱熹赞扬说:孺悲得罪过孔子,孔子仅仅用这种羞辱的方式来对待他,而不用大怨报复仇人。
由此可见,后来流行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对等的报怨观,都是孔子“以直报怨”的演绎和发挥。孔子对大仇人要“不共戴天”的千古名言。人们代代相传,所以,冤冤相报也绵绵不绝。
佛陀却不主张冤冤相报,他提倡化敌为友。人生在世,尽管自己奉行与人为善的原则,从内心不想树敌,可难免有人对自己有敌意,像佛陀这样的大善人、大圣人都在所难免。佛陀的弟子提婆达多还是他的堂兄弟,却处处与佛为敌,一心要害死佛陀。如佛在山下行走,他从山上抛下大石头想砸死佛陀,结果将佛的脚趾砸出血;他蛊惑僧侣脱离佛陀;使用暴力逼赶佛陀;派八个恶汉刺杀佛陀,驱发疯的大象践踏佛陀;派战遮女用木盆捂着肚子装怀孕诬陷佛陀……
佛陀是怎样对待他的呢?“如来常以慈悲力,愍而哀伤”,“常垂慈愍”,以大善感化他,还在《法华经》中,为他授记,于未来世成佛。孔子却不然,他代理宰相刚七天,就按不在内心的喜悦,把使他学堂三度空虚的“鲁之闻人”、“民以为贤”的少正卯残忍地杀掉了,还“暴尸三日”。
从此,“立言立德”成为大圣人的就不可能是少正卯了。像佛陀这样,对任何伤害自己的敌意,总是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不但不报复,反而主动地施以种种善行恩德,尽力化敌为友,不能,也不计较,随其自然——这就是“以德报怨”。
&难能可贵的是,老子不但提倡以德报怨,他还看到:大的仇怨&和解了,必有余怨难消,怎么可能达到善终呢?&&因此圣人从不与人结怨,只把他人对自己的冒犯,当做留有借债的存根,而不强迫他归还。&所以有德的人只用契约来明确责任,无德的人却像主管租税的人追索计较。&老天爷虽然无亲无疏,但却永远将福气赐给行善之人。原话是:“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圣人经常以善心挽救人〔是故圣人常善救人〕。因此,善良的人应该做不善之人的榜样,不善之人可以作为行善之人的借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然而,有些学者却认为,“在当代现实生活中,孔子的以直报怨,很现实;佛陀的以德报怨,很高尚。这种高尚的东西值得钦佩,但不值得肯定。”
既然是很高尚又值得钦佩的东西,为何又不值得肯定呢?不错,佛陀和老子提倡的以德报怨,一般人很难做到,但并非不能做到。古今中外,能做到时时处处以德报怨的贤圣,大有人在!很多老百姓,有时也能以德报怨。真正的学佛之人,达到大善铸心境界时,都能把不利自己的人当成逆行菩萨。这其中的道理,雪漠说得很清楚:凡是打击你、压迫你、刺激你、欺负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来的人,都有可能是逆行的菩萨,因为菩萨有逆行的法门。当你能够宽容和感激自己的逆行菩萨时,你就进步了。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只提倡很现实的“以直报怨”,而不提倡很高尚的“以德报怨”,这个世界就永远不得安宁!
& & &八、三圣都倡导言而有信,孔子又说特殊情况可不守诺言
& & & &&老子在《道德经》中,先后使用了“美”、“善”、“真”三字,可以说,老子是将“真、善、美”
联系在一起的开篇始祖。“言而有信”是既真又善亦美的德行,所以,他倡导“言善信”。
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从“不妄语”,无论何时何地,对任何人都说真话。在任何情况下都遵守诺言,“不使诈”。
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更是教育着无数后人要诚信的千古名言。可他同时又主张在特殊情况下誓约可以背弃。比如,孔子从陈国投奔卫国,路过蒲国时,被蒲人拦截。蒲人说:“只要你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苟毋适卫,吾出子。〕他便向蒲人立下盟约,答应不到卫国去,蒲人就放了他。但一出蒲邑东门,他便直奔到了卫国。﹝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他的弟子子贡不解地问他:“您刚刚同他们立下盟誓,怎么可以背弃呢?”孔子说:“这是在要挟的情况下立的盟誓,神仙听到也不会管它的。”〔子贡曰:盟可负耶?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这是一篇赞美孔子有智慧,列在《智囊》里供后人效法的文章。无数背信弃义毁约的人,都从这里找到不守诺言的依据。以致赫赫有名的战将、后来叛逃的林彪副统帅,道出了如下感慨——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
上一篇:下一篇:
你必须结识的神医——自愈力 佚名 我们身体...& & &&孔子、老子...钱基博《国学必读》: 谈国学教育中的现代性...& 千年武功两大类&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与孔子谁境界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