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的古汉语与郭锡良的古代汉语郭锡良最主要的差别在哪方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569|回复: 6
请教:王力本和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有哪些不同和区别?
一般战友,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 积分
在线时间121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 积分
知识应该都是相通的吧?是不是就是文选不同而已,通论中的古代常识和一些知识都一样是么?还是说有其他方面的不同,请教各位大虾的指点哈~~~我只看过王力本的。。。。
新手上路,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在线时间7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为什么没有人回答啊,我很想知道
新手上路, 积分 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在线时间15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 积分
我觉得王力本更详细!我两套都买了。顺便说下,郭是王的学生,而且王力本的内容更大(四册)郭本三册,所以考研看王立本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新手上路,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在线时间7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 积分
我买的郭的,怎么是2本啊
一般战友, 积分 2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在线时间122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2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7 积分
貌似郭的以前是三本,现在改成两本了
我用的也是两本的
新手上路, 积分 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 积分
在线时间14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1,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 积分
郭锡良延续的是王力本的传统,但在内容的灵活度及创新度上有所提高,仅此而已。王力那套更经典喔~
一般战友,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 积分
在线时间121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459, 距离下一级还需 41 积分
我刚把郭本的拿来看了下,发现有些地方还是跟王力的有些微差别,特别是在文选字词解释上,貌似更通俗易懂,看了对文选的理解要透彻一点,不过王本也很好,因为我看过王本了,现在就专心看郭本了,有些时候还是两本对照着在看
您还剩5次免费下载资料的机会哦~
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使用手机端考研帮,进入扫一扫在“我”中打开扫一扫,扫描二维码下载资料
Powered by Discuz!《古代汉语》教案(上册)-古代汉语
||||||||||
当前位置:
>>>>>>>>正文
《古代汉语》教案(上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授课计划表(首页)
计划总 学时
学期计划 学时
理论讲授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
授课班级 编码
初教文1301
《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三版
授课计划编写人(签字):
2014年8 月30日
教 研 室 意 见
系(部) 审 批 意 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古代汉语》为古代汉语知识和古文选文相结合的教材,教学时要将学习古汉语知识与文选结合,在实际的语言素材中掌握语法知识。每篇文章教学完后布置相应的作业,批阅二分之一,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辅导
授课计划表(续页)
教 学 内 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训、上机等)
绪论 1、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2、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无逸》选讲 1、《无逸》全文及注释 2、重点实词:逸、稼、穑、淫、观、训、德、诞
2、常用实词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翻译句子
古代汉语的通假字
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
《郑伯克段于鄢》
掌握课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并翻译句子
授课计划表(续页)
教 学 内 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训、上机等)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条件
《齐桓公伐楚》
介词宾语前置
找出文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并翻译句子
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前置
利用助词“之”复指使介词宾语前置
宫之奇谏假道
理解文中的判断句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翻译句子
授课计划表(续页)
教 学 内 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训、上机等)
古文中的判断句
判断句的形式和翻译
《晋灵公不君》
掌握文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找出文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并翻译句子
古文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时间名词活用为动词
《齐晋鞍之战》
掌握文中的被动句
找出文中的被动句并翻译句子
授课计划表(续页)
教 学 内 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训、上机等)
古文中的被动句
被动句形式
《召公谏厉王弭谤》
找出文中的否定句并翻译句子
虚词“也”和“矣” “焉”和“诸”
“也”和“矣”的区别; “焉”的语法作用。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于&&”的位置及作用。
找出文中含有的“于&&”句并翻译句子
古文中“于&&”作补语与现代汉语状语的关系
“于&&”作补时如何翻译
授课计划表(续页)
教 学 内 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训、上机等)
《冯谖客孟尝君》
“者”字词组
找出文中的“者”字词组并翻译句子
古代汉语中“者”字词组与现代汉语的“的”字词组
“者”字作为指示代词所指的内容
《触龙说赵太后》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的语法功能
找出文中含“之”字句并翻译句子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的语法功能
“之”字作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伯乐荐九方皋
“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找出文中含“者”或“所”的句子并翻译
授课计划表(续页)
教 学 内 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训、上机等)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和物的态度同表示比喻的区别。
《论语》十则
1、掌握连词“而”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双宾语的特点
你认为“为之辞”是一个双宾语句吗?
双宾语的语法特点
特殊的动宾关系句子
找出处动、使动、意动、为动的句子并翻译
夫子当路於齐
理解“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的含义 古代汉语表达比较的句子
找出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子并翻译
授课计划表(续页)
教 学 内 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训、上机等)
连词“则”的用法
“则”的语法作用。
连词“而”“则”“虽然”“且”等的作用和意义 介宾词组“以&&”的用法。
根据连词“之”“则”、“而”的用法类型,从文中找出2—3个相应的例句,并翻译。
古汉语的副词
古今词义差异较大的副词
结构助词“之”的用法
“之”的语法作用
连词“而”的用法
“而”的语法作用。
授课计划表(续页)
教 学 内 容(包括理论、实验、实训、上机等)
典籍注释所用术语
归纳注释所用术语
归纳教材注释所用术语
归纳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知识
归纳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知识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1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 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
重 点 难 点
“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 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学生手头几乎没有任何工具书,所以给学生介绍工具书是应结合实例,教师自己带上基本工具书,要给学生强调随后要适当购买相关的工具书。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绪 论 【导课】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从共时性上来说,汉语分为多种方言,从历时性上来说,汉语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这学期开始,我们学习古代汉语。 【讲授新课】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和对象是什么?1、“古代汉语”的内涵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 前的汉族语言。——→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 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 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古 白 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二、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三、怎样学习文言文?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第一学习文言作品,接触第一手材料,熟读那些思想健康, 语言典范的历代名篇。 第二学好有关语法,词汇,音韵和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指导阅读实践。第三学会运用工具书,熟悉常用工具书的体例和用法。阅读古书,要排除文字和知识性的障碍,除了应该利古人的注释处,还需要借助于工具书。 四、简介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语言文字学著作。它成书于汉和帝永远12年(公元100年)。作者许慎, 《说文》的最大特色是以形释义,是求本义、辨通假的重要依据,是学习文言言语必备的工具书。 2、《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型词典,收单字、复词等合共五万余条,范围亦相当广泛,除了成语、古籍词汇外,更收录不少现代各科专门术语,故不单能解决语文方面的疑难,还能解答与专门学科有关的一般疑问。这本词典的特色是着重规范化的处理,即批注精密及重科学性,较少词义源流的考据。 3、《辞源》 《辞源》是中国现代印行较早、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辞典。旧版的《辞源》收单字一万三千多个,复词十万多条,不仅包括单字、语词,而且包括成语、典故、典章制度、古今地名、人名、名著等方面的材料。《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现代辞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结合书证,着重溯源。 修订版《辞源》删去旧版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词语,集中收录古汉语词目,成为专供阅读一般古籍用的古汉语辞典。 4、《辞海》 《辞海》是五十年代以前最大的一部综合性辞典,共收单 字一万三千多个,词目八万条左右。收词多是当时常见的,主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要是古书中常见的字词、历史上重要的名物制度、流传较广的新词、行文时习用的成语典故、各行各业的重要用语、常用的古今地名、重要的名人名著、习用的科学和文艺术语等。 5、《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汉语词典。全书十二卷,共 收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多万字,另有检索表和附录一卷。所收词语,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所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社会生活、古今习俗、中外文化,以至各种宗教的词语,亦尽罗列。条目力求义项完备,释义确切。单字的解释则以有文献例证者为限。例证古今皆引,用途广泛。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字典收古代常用字3,700多个,复音词2,000多个,后附《难字表》,收较生僻的字2,600个。例句多用常见的、典型的,并有注释和串讲,便于读者理解;对于古汉语中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同义词、近义词进行了辨析。释义语言通俗易懂,可供大中学生和语文爱好者学习古代汉语使用。 7、《古汉汉语虚词词典》 共收录古代汉语单音、复合虚词以及惯用词组和固定格式1,800余条,约150万字。它的主要特色是对每一词条都从用法、意义、举例几方面予以解析,并注明词类及结构类型,特别是对单音虚词还勾画了它的虚化过程,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了历时的研究和描述,反映了著作者在虚词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学术观点。适于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和专业研究者使用。 【】【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古代汉语的含义,学习方法,了解古汉语的几种主要工具书的特点及用法。 【作业】 利用英特网上的古汉语工具书,查阅下列汉字的解释: 逸 稼 穑 淫 观 训 德 诞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2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了解《尚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无逸》全文的意思 3、理解《无逸》中对通假字的注释
1、《无逸》全文及注释 2、重点实词:逸、稼、穑、淫、观、训、德、诞
重 点 难 点
通假字 常用实词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从唐代以来,人们把《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混编在一起,后来经过明、清两代的一些学者考证、辨析,确认相传由汉代孔安国传下来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写的《尚书传》是伪造的,因此被称为《伪古文尚书》和《尚书伪孔传》。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首次给学生讲解文言文,要注意帮助学生明白现代人注解古文的方法和专用术语。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点名】 【导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国人的古训,我们看周公是怎样教育周成王的? 【讲授新课】 一、 教师讲解第一段 通假字归纳:无:通“毋” 衣:通“” 否则:通“丕则” 二、学生自读第二段 1、重点理解下列实词: 观 训 德 淫 2、 归纳文中的通假字: 共:通“恭” 正:通“政” 皇:通“惶” 训:通“顺” 时:通“是” 三、课堂练习 找出《无逸》一文中的通假字,解释本字的意思,并将所在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小结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3
古代汉语的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掌握通假字基本知识,熟记一批常见的通假字
古典作品中常常出现古今字、通假字等,这类字数量很大,往往形成障碍。甚至诱使我们误解文意,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通假字基本知识,熟记一批常见的通假字是一项基本功。
重 点 难 点
古书中各类用字情况的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应多具实例。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点名导课】 《无逸》中的古今字和通假字比较多,我们有必要对古今字和通假字的知识有所了解。 【讲授新课】 一、 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是文字学上对同一个字的初期字形和后起字形的称呼。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 2、古字和今字的关系: (1)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增加了意符或改换了意符。如莫暮、孰熟、反返、说悦。 (2)古字和今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如:昏婚、益溢、县悬、知智。 (3)今字仅有古字多个义项中的某一义项。如今字“避、譬、僻、嬖、闢”分别具有古字“辟”的一个意义。 二、通假字 (一) 什么叫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a.假 (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⑤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2.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三) 通假字的辨识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古今字和通假字,在以后的文言选文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古今字和通假字,同学们学习中要注意辨析,准确理解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作业】 自主学习下册教材中有关古今字和通假字的章节。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4
郑伯克段于鄢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掌握本文虚词“于(於)”、“为”、“焉”以及常用词“克”、“及”、“具”、“乘”、“鄙”的用法; 2、归纳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课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兄郑庄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是一篇比较典范的文言文。几乎所有关于古代汉语的教材、文选,都会选《郑伯克段于鄢》。
1、归纳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课文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本文涉及的古代汉语语法现象较多,通过该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全面了解文言文的多种语法现象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几乎所有关于古代汉语的教材、文选,都会选《郑伯克段于鄢》,这一方面是由《左传》这一特定因素决定的,另外也因它是一篇比较典范的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的标题是后人加的。本篇课文代表了《左传》的思想及文章风格。作为史书,本篇文章实际是记叙了诸侯家族的内部矛盾,人物的对话和性格都非常生动,语言非常典范。 【讲授新课】 一、教师讲解第一、二自然段 1、古代汉语的补语: 娶于申。 亟请于武公。 2、使动用法: 惊姜氏。 无生民心。 3、为动用法: 夫人将启之。 4、宾语前置: 佗邑唯命。 姜氏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 5、重点实词: 恶 即 都 城 厌 毙 二、学生自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1、重点实词:崩 完 甲 兵 2、“请”的双向性 3、合音词:诸 焉 4、语法现象归纳: 数词活用为动词:贰于己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使动用法:无生民心 为动用法:而誓之曰 三、教师讲解第六自然段 1、重点实词:封 语 2、古今字:舍——捨 3、双宾语:公赐之食 4、名词作状语:遂而相见。 四、小结 五、作业 1、找出《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找出《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钟 18分钟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5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能够识别宾语前置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古汉语中里,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可以提到谓语前面,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要有条件,其规律是: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谓语前面有助词“之”、“是”等的句子,宾语前置。
重 点 难 点
宾语前置的条件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介词宾语与动词宾语都可以前置,但前置的规则有细微的差别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介词宾语的前置与此类似,课堂上没来得及讲,以后专门讲授。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宾语前置 【导课】 在古汉语中里,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可以提到谓语前面,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要有条件,其规律是: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谓语前面有助词“之”、“是”等樗的句子,宾语前置。 一、教师讲授宾语前置语法知识 1、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前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二是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 (1)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例如: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例如: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何由知吾可以也?《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了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只限于带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的句子。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3、“之”、“是”为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动词谓语前面有代语“之”“是”“焉”“斯”等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公四十年》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七月》 这种两句式中有时前置的宾语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惟(唯)……是……”“唯(惟)……之……”的形式。例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三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二、小结 三、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和《齐桓公伐楚》全文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子,并归类,翻译。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 6
齐桓公伐楚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掌握本文虚词“以”、“其”、“於”以及常用词“表”、“再”、“启”的用法;归纳课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式
《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记叙了齐楚两个强国在春秋初期的一场斗争。文中涉及的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比较多,有宾语前置、双宾语、兼语、补语等。
重 点 难 点
介词宾语前置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中的“祭”既可以作祭品理解,也可以作祭祀活动理解。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巩固宾语前置的语法知识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点名】 【导课】: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在管仲的辅佐之下“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原本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被杀后,他归服了桓公,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齐桓公率领诸侯之师来楚国兴师问罪,楚国的使者以其智慧免除了遭受兵祸之灾,并最终使齐桓公与之达成协议,齐国退兵。 【讲授新课】 一、 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 1、 宾语前置: 寡人是征。 寡人是问。 2、 双宾语: 赐我先君履。 3、 补语、方位名词作状语: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4、 古今字: 共,“供”的古字。 5、 常用实词: 侵、伐、功、征、次、复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二、 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 1、 兼语: 楚子使屈完如师。 寡人是问。 2、宾语前置: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3、 介词宾语前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4、 常用实词: 邑、社稷、池 三、小结: 本节课所学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比较典型,在以后的选文学习中要注意搜集整理这样的句子。 四、作业 1、整理文章中“宾语前置的例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你怎么理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一句话的意思? 3、“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是兼语句吗?为什么?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7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掌握宾语前置的条件和类型,并能翻译该类型的句子
宾语置于动之前是特殊语序一种,一般分为三类:
重 点 难 点
用代词“之”、“是”复指使介词宾语前置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句:这种句式不属于语法规则,而是一种强调手段,即把介词“以”后的宾语提到“以”前加以强调。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以是)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上节课涉及到了宾语前置,故本节结合下册相关知识学习宾语前置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宾语前置 【点名】 【导课】: 在古汉语中里,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可以提到谓语前面,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要有条件,其规律是: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谓语前面有助词“之”、“是”等的句子,宾语前置。 【讲授新课】 1、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前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二是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 (1)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例如: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例如: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何由知吾可以也?《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子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只限于带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的句子。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3、“之”、“是”为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动词谓语前面有代语“之”“是”“焉”“斯”等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公四十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七月》 这种两句式中有时前置的宾语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惟(唯)……是……”“唯(惟)……之……”的形式。例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三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4、介词宾语置于介祠之前是特殊语序一种。一般分为三类: 其一,疑问代词作介介词宾语前置,如《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之“奚”。 其二,利用代词“之”复指使介词宾语前置,如《左傅&昭公十五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之“戎狄”。 其三,为强调而将介词宾语直接提置介词前,如《左傅&成公九年》“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之“仁”、“信”、“忠”、“敏”。 有的论著列有地位名词作介词宾语前置一类,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之“北”、“西”。 《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麦梅翘《&左傅&中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析为三类。一为须加以强稠的宾语。一为长宾语如《左傅&昭公十二年》“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水火醯醢盐梅”.三为“何”及包括“何”字之短捂作宾语。如《左傅&定公九年》“何故以役诸侯”之“何故”.王力《汉语史稿》第三章第四十二节指出,代词“是”字作介词宾语,在古代一般放在介词前。 小结:宾语前置分为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但两者其实区别不大,主要区别是宾语前(后)的词语不同。 作业:从学过的文选中找出宾语前置句子,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钟 10分钟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 8
宫之奇谏假道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文中的判断句 2、记住“以”字的连词、介词、动词用法 3、理解重点实词:谏、寇、室、盟、享、祀
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个国灭被囚的下场。
重 点 难 点
1、理解文中的判断句 2、记住“以”字的连词、介词、动词用法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文中的判断句比较多,结合具体句子讲解并让学生多做练习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听人劝得一半”,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可是愚蠢而固执的虞公却既无视晋国的野心,又不听虞国大夫宫之奇的劝告,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宫之奇谏假道》这篇文章叙述的是这样一个事情: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个国灭被囚的下场。 一、 教师讲解第一、二、三自然段 1、 判断句: 虢,虞之表也。 晋,吾宗也。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2、 宾语前置: 其虞、虢之谓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3、 “以”的连词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 4、 “以”的介词用法: 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 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二、 学生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 名词活用为动词: 虞不腊矣。 馆于虞。 2、 “以”的动词用法: 宫之奇以其族行。
三、 小结:本课除了判断句外,还有些列词语需要重点掌握。 谏、寇、室、盟、享、祀 四、 作业: 1、 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 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3、 找出文中用“以”字的句子,指出“以”的用法。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 9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常见格式 2、记住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词(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
重 点 难 点
1、理解古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常见格式 2、与判断句相关的词“为、非”的作用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用系词“是”表示判断的句式,至少在战国后期已经产生,如“是是帚彗”“是是竹彗”。(《马王堆三号墓帛书》)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重点学习下册关于判断句的类型,学生对“是”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 往往与在现代汉语中的作用混淆不清,要重点加以强调。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古汉语判断句 【点名】【导课】古代汉语的谓语可以由名词充当,也可以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一般说来,由名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判断句,由动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叙述句,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谓语的是描写句。本节讲判断句。 【讲授新课】 (一)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语言表达形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基本形式是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如“我是中国人”,“我不是海南人”。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今天星期四”,但这种情况很少,且不能随意运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从一开始就不用判断词“是”,后来出现了与现代汉语一样使用判断词“是”的新形式,但书面语中一般仍用旧形式。在“是”还没有演变为判断词以前,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要是下面两种语言表述形式:1……者,……也。如: (1)彼吾君者,天子也。《鲁仲连义不帝秦》 (2)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同上) (3)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已忧者,农夫也。《许行》 (4)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所谓故国者》 2、……,……也。如: (5)制,岩邑也。《郑伯克段于焉》。 (6)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同上) (7)贡之不入,寡君之过也。《齐桓公伐楚》 (8)晋,吾宗也。《宫之奇谏假道》 (9)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夫子当路于齐》 上面两种形式,从文献中看,只有“也”者最多,既含“者”又有“也”者较少。“也”用连判断句末尾煞句,帮助表示判断,“者”于主语后表示停顿。这个“者”一般认为是语气词,郭锡良认为是代词,复指主语。 除了这两种形式,还有只用“者”不用“也”和“者”“也”都不用两种。如: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10)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11)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老子》 (12)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这两种远不如前面两种常见。四种形式中,有“者”有“也”者判断的意味最佳,“者”“也”都者这种判断的意味最弱,加上“也”,判断的意味就得到加强。如(11)句《孟子&縢子公上》为: (14)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加了“也”,判断的意味就明显了。由于古书没有标点,这种“者”“也”都不用的判断句在断句中就更难些,后两种可以说是前两种的变异。“者”“也”都不用这种如果判断句单独出现,则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加逗号停顿。 以上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第一大类形式,这种类型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谓之间书面上一般要加逗号表示较长的停顿,二是用语气词“者”“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有另一种大类型,它们在主谓之间往往都不需加逗号,又分为三种情况。 1、主语和谓语之间有副词“诚”“亦”“皆”“乃”“即”等。如: (15)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16)子诚齐人也!《夫子当路于齐》 (17)是亦圣人也。《许行》 (18)充即庐江人。《世说新语&方正》 (19)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庄子&盗跖》 其中,“诚”“乃”“即”是加强判断肯定语气的,带有申明或辩白的口气,“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确”,“乃”“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是)”“便(是)”,因此在白语文中,“即”“乃”后面还可以加判断语“是”,说成“即是”“乃是”。由此可知,“即”“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 2、主语和谓语之间有语气词唯(惟、维)联系。如: (20)民惟邦本。《伪故尚书五子之歌》 (21)是维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此类判断句中的“维(惟)”很像判断词,其实是句中语气词,其作用是引用谓语和加强语气,若换上副词“乃”“即”,肯定的语气会变得强一点。我们之所以说它们不是判断词,是因为它们的后面不仅可以跟着名词,还可跟着形容词和动词,跟着形容词的是描写句,跟着动词的是叙述句。如: (22)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宫之奇谏假道》 (23)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 例(22)中的“馨”是形容词,例(23)中的“时”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及时”之意。 3、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动词“为”。“为”是一个包罗万象,用途很广的动词,有点类似于英语的do,几乎可译成任何一个动词。如我们在前面的文选中学过的“为之驾”“为国以礼”“杀鸡为黍而食之”“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各自可译为“安排”“治理”“煮”“针对”等。由于它经常用在名词或代词之间,因此动词的意味逐渐减弱,有时十分接近判断词“是”。如: (24)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25)汝姓何,是荷叶之荷,河水之河。《北史&何晏传》 例(24)为两个判断句,一个用“为”,一个不用。例(25)也含两个判断句,“是”与“为”互文而用,意为即是荷叶之荷,又是河水之河。 但是,真正相当于判断词“是”的例子并不用,这可能是文言文中已有语气词“也”这种形式,而口语中后来又有判断词“是”这种形式,使得“为”作判断词不能广泛推行。古汉语中类似判断词的“为”,很多还有实在的动词义,如“颖考叔为颍谷封人”的“为”是“担任”的意思,教材中所举的四个例子虽然可译为“是”,但动词义还比较实在,因此,王力先生认为不是真正的系词,而是以叙述句的形式代替了判断。 判断句的否定形式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否定副词“非”。如: (26)是非君子之言也。《有子之言似夫子》 (27)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蹇叔哭师》 “非”虽然可译为“不是”,但这是否定整个谓语的,不是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不”与“是”的结合体。 (二)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28)曹公,虎也。《赤壁之战》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29)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因果关系: (30)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关于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鉴别 在叙述句中是皆为指示代词。例如: (31)吾堂疑乎是。《捕蛇者说》 (32)是叶公非好龙也。《列子&叶公好龙》 在判断句中,两种用法都有需认真鉴别,一般情况下,是如表示总结成分则为指示代词,否则是判断词。例如: (33)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见者也。《荀子&天论》 (3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贪与贱是人所恶也。《孟子》 (35)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36)安能辩我是雌雄。《木兰词》 (37)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例(33)(34)中的“是”是指示代词,例(35)(36)(37)中的“是”是判断词。 小结: 判断句类型虽不复杂,但辨别起来比较困难,学习中要根据标志和句意综合识别。 作业: 从学过的古文中找出十个判断句,并翻译呈现到汉语。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 10
晋灵公不君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古代车骑制度 2、掌握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3、掌握文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晋灵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左传》继承上古史官“秉笔直书”、“采善贬恶”的优良传统,本着“不隐恶,’的态度,对晋灵公的奢侈无道、乱杀贤臣,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抨击。同时也歌颂了赵盾等一批忠臣贤士。 该文判断句较多,学习时要注意辨别。
重 点 难 点
1、掌握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3、掌握文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诸”是“之于”的合音词,但在使用时,“之”作前面动词的宾语,而“于”作后边名词的介词,组成介宾词组,学生对之一点比较模糊,需要重点强调。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也是规范社会各界曾任的行为。就是君臣父子,各就各位。也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中庸》里面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然的话,上司不像个上司,下级不像个下级,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教师去卖布,文盲来教书,屠夫来治病,医生去杀猪;或者,“党政工青妇,一起来出书”,工农商学兵,都去做生意。那岂不会乱套了吗?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晋灵公为君不君,就违背了孔子所说的“君君”之道,结果招来了杀身之祸。本文着重记叙了晋灵公不行君道和赵盾遵循臣道的一系列事件,塑造了一个暴君的形象和几个忠臣的形象。 【讲授新课】 一、教师讲解第一段 1、补出文中省略的成分。 2、名词活用为动词: 晋灵公不君。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为动用法 问其故而患之。 4、“之”字的用法 二、学生自读第二段 1、识别判断句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2、重点实词 贼、触 三、学生自读第三段 1、特殊的动宾关系(为动、使动) 2、找出该段的判断句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四、教师讲解第四段 1、判断句: 翳桑之饿人也。 2、代词“之”所指的内容。 3、重点实词: 田、与、饿 五、学生自读第五段 1、注意补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所在的位置 2、重点实词: 越、讨 六、教师讲解最后一段。 1、判断句: 董狐,古之良史也。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2、倒装句: 惜也,越竞乃免。 七、小结:本课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较多,要注意掌握。 八、作业 1、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2、找出使用“之”字的句子,指出“之”字的用法。
1分钟 14分钟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 11
名词活用为动词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 2、掌握其活用的类别、如何辩认和翻译。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什么词归属于什么词类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肉、骨”等是名词,这是一般的、经常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一些词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用作与之有联系的相关的词类,这种灵活的用法就叫词类的“活用”,原来的用法又叫本用。
重 点 难 点
1、掌握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为动词语法特点。 2、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类别、辩认和翻译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名词用如动词的辩认虽然在课堂上讲完了,但学生很难掌握,需要以后在文章讲解中经常练习巩固。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的基本特征和用如动词的情况: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及时间地点名称的词,如君、蔬、父、犬、马、衣、冠、岁、月、朝夕、长安、洛阳等。 名词的基本特征和用法古今完全相同,都能用作句子的主语、定语、和宾语,可以受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的修饰,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但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可能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可临时用作动词。 晋军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例(1)中的军,例(2)中的肘,例(3)中的衣冠都是名词,但在句子中都分别用如动词,表示驻军、用肘撞、穿衣戴帽。用如动词的名词可以是普通名词,也可以是方位名词。 (二)名词用如动词的辩认: 我们怎么知道一个名词是用如动词了呢?这主要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否用如动词,要看整个句子的语意,同时要考察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前后词语的搭配关系。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具体讲有如下几点: 1、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因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而可作动词的宾语,代词前出现名词,则该名词一定用发动词。 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见白书,乃举火烛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2、副词后名词用如动词,因为名词不受副词修饰、副词经常修饰动词、副词后出现名词该名词用如动词。前面的副词为其状语。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距关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但副词“非”后面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非”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愿动词也和副词一样,经常修饰动词而不修饰名词,所以,能愿动词后出现的名词也用如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左右欲刀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名词不是主语和宾语,又处在介宾结构前或后时,用如动词: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战国策&魏策》 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史记&淮阴侯列传》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诚则不达。《孟子&尽心上》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5、连词而前后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而”经常连接的是动词形容词,一般情况下不连接名词,所以而前后的名词一定用如动词,例如: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史记&淮阴侯列传》 孟尝君怪其疾也。《战国策&齐策》 进城梯而下之。《资冶通鉴&李朔雪夜入蔡州》 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8、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名词用如动词: 所、者作为特指代词常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合用,一般都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不是名词,如出现名词,又不是宾语则一定是用如动词。例如: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 7、连用的两个名词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连用的名词有联合、偏正、同位三种关系,如果不是这三种关系,则可能为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或动补关系,其中一个用如动词。例如: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吴广列传》 许子冠乎?《孟子&滕文公上》 冠素。 同上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12
齐晋鞍之战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各段的意思 2、了解春秋车战时乘员的位置 3、掌握文中的被动句 4、掌握文中特殊的动宾关系
《左传)以其娴熟的驾驭文字的技巧,展现了一幅幅的错综纷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齐晋鞍之战””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四大战役之一。
重 点 难 点
1、被动句 2、为动、使动、意动用法句子的理解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是一个意动套使动的句子,学生难于理解,通过细致的语法分析,学生基本理解了,以后遇到类似的句子,还要多加分析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日益强大的诸侯们再也按捺不住称霸的野心,于是。中原大地上呈现出一派刀光剑影、鼙鼓动天的征伐景象。《左传)以其娴熟的驾驭文字的技巧,展现了一幅幅的错综纷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齐晋鞍之战””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四大战役之一。 战车隆隆,马鸣萧萧,干戈耀日,俘鼓喧天,这样的战争场面,差不多可以作为春秋时代的象征。在轰轰烈烈的争霸浪潮中,春秋霸主们莫不以道义为面具,以武力为手段,恃强凌弱,蚕食鲸吞。人们常说“春秋无义战”,但《左传》记录的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战争,所留给后人的绝不仅止于此。它所蕴含的战争规律、战略战术思想,仍能给现代人以启示。至于它在描述这些战争中显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则更给后世同类文学以滋养。 一、 教师讲解第一段,与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 古汉语被动句用什么特点? 郄克伤于矢。 2、 文中的“及”字各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3、 重点实词理解:右 驰 病 殿 从 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二、 学生自读第二段,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该段中的方位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并翻译。 2、找出该段中判断句省略的句子,并翻译。 3、找出该段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句子。并翻译。 4、找出文中“其”字,说明其指代的对象。 5、下面的句子中的补语可以移到状语的位置吗?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使立于后。 三、 教师讲解第三段,讨论以下语法知识 1、“于&&”的作用 2、意动用法 3、使动用法 四、 小结 五、 作业 1、 找出文中带有补语的句子,并翻译。 2、 找出文中的被动句,并翻译 3、 “及”字在文中有哪些用法?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 13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掌握被动句的类型 2、理解被动句中主动与受动之间的关系
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都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说的。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 古今的被动句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没有结构标志,一类有结构标志。没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只能通过上下文意去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
重 点 难 点
1、被动句的类型 2、没有标志被动句的理解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这类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不是被动句。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的形式有六种,采用意合法构成的被动句最难识别,以后要在选文的学习中多加留意,及时训练学生识别。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请大家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讨论它们意义和句法的异同 1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管晏列传》)
2宰予昼寝。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 古汉语中表示被动大致可分以下六种类型 (一)“于”字句,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郤克伤于矢《左传》 (二)“为”字句 身为宋国笑。《韩非子&王五蠹》 有进行为的主动者已见于上文,在被动句中主动者可能省略,为直接服务态度动词前,也可表示被动,例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三)“见”字句 “见”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帮助”动词体现出被动的意义。如引进主动者则需用“于”,例如: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四)“为……所”式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记&檀弓上》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五)“被”字句 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 今月十日,臣被尚收召问。 (六)意合法虽然句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但从意义上可以感到被动的含义。例如: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庄子》 兵挫地削。《过秦论》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 14
《召公谏厉王弭谤》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深刻含义 2、掌握因果连词“是故”“故”“是以”在文中的用法 3、熟悉否定句的表示法
《召公谏厉王弭谤》真实地记录了厉王由信用佞臣、专擅财利到雍塞民口、推行暴政,终于引发“国人暴动”的历史过程,刻画了一个 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昏庸愚蠢、拒不纳谏的暴君形象。厉王可 悲而又可耻的下场,对后世无疑具有警戒的作用。
重 点 难 点
掌握因果连词的用法和否定句的表示法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本课“于&&”句子较多,让学生把这些句子摘录出来,以便下节内容的学习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对执政者的一句振聋发聩的警告。可是周厉王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使民众“道路以目,莫敢言。”结果,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公元前842年“国人”起义,放逐了厉王。看来,治国必须顺应民心,倾听民众的呼声。召公的谏言就是劝告厉王广开言路的,他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那个时代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一、 教师讲解第一自然段 否定句中的否定词 因果连词 重点实词: 谤 监 防 决 宣 二、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任务 1、 翻译有因果连词的句子 2、 指出文中“焉”字的用法 三、 教师讲解第三、四自然段 1、“于是”、“所以”的意思 2、否定词“弗”“莫”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3、重点实词:史 庶 阜 四、 小结 五、 作业 各重点实词的本义是什么?在文中具体句子中表示什么意思?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 15
古代汉语“于&&”的位置及作用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理解介词“于”的作用
古汉语中介词“于”也可写作“於、乎”。“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同。“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完全相同。
重 点 难 点
“于&&”的位置及作用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古汉语中介词“于”也可写作“於、乎”。“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作介词用时,它们的用法完全相同。“乎”与“于”古时音近,也经常作介词用,其用法与“于”也完全相同.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乎”字常常相当于“于”字的用法,要告诉学生应 注意“乎”同于“于”和不同于“于”的区别。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常用虚词介绍(1) 介词“于(於)”的用法 “于(於)”字的用法大致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例如: ①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城濮之战》) ② 壬戌,战于韩原。(《韩之战》) ③ 遂寘姜氏于城颍。(《郑伯克段于鄢》) 以上二例“于”字介绍出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①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诗&豳风&东山》) ②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③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於时也。(《柳子厚墓志铭》) 以上二例“于”(於)介绍出时间,相当于今天的“到”或“在” 第二种用法,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例如: ①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於大国。(《鞍之战》) ②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论语&卫灵公》) ③ 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於王,外责傅相。(《龚遂传》) ④ 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左传&庄公三十一年》) 以上二例的“于”(於)介绍出对象,可译为“向”或“给”。第三种用法,是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例如: ①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管晏列传》)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③师少於我,斗士倍我。(《韩之战》) 第四种用法,是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这一点在讲古汉语中的被动式已介绍,这里从略。 介词“于”在古籍中又写作“乎”,这是由于“于”和“乎”音近而借用。“乎”字用法和“于”字基本相一致。例如: ① 与夷复曰:“先君之所以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致国乎与夷,此非先君之意也。(《公羊传&隐公三年》)——与夷:宋宣公之太子,后产为殇公。先君:指宋宣公。君:指当时继其兄宋宣公之位为宋君的宋穆公。 ②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③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 ④ 以吾一日长乎尔。(《论语&先进》) ⑤ 或问乎曾西曰。(《孟子&公孙丑上》)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 16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于&&”的位置及作用 3、理解文中特殊的动宾关系的句子
重耳和齐姜是文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其思想性格形成对比。重耳贪图安逸,而齐姜深明大义;重耳鼠目寸光,只看重眼前的荣华富贵,而齐姜则具有远见卓识。
重 点 难 点
1、齐姜的思想品质 2、“于&&”的位置及作用 3、特殊的动宾关系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国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这篇文章中的“于&&”比较多,教学中对前边“于&&”的位置及作用结合文中的句子再一次予以训练。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豫剧《花木兰》中有句唱词说:“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有见识的女人,齐姜应该算一个吧。她不是政治家,却有政治家的头脑;她没有丝毫政治野心,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耳在齐国有美妻姣妾,良马豪车,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安齐而有终焉之志”,打算“死于齐而已矣”。可齐姜深明大义,力劝丈夫成就事业,不也是一位女中豪杰吗? 一、 教师讲解第一段和第二段 1、“妻之”质疑 2、“于&&”的位置及作用。 3、特殊的动宾关系 为动:齐侯妻之 使动:天未丧晋 二、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 几个常用词的含义 启 处 及 民 2、含“之”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3、判断句、特殊的动宾关系 三、 教师讲解第四段 1、“以”的用法 2、“是以”的意思 3、“焉”的用法 四、 重点实词讲解 善 安 贰 成 极 岁 济 释 五、 小结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 郝正全 NO 17
虚词“也”和“矣” “焉”和“诸”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理解“也”和“矣”、“焉”和“诸”的语法特点,熟练掌握它们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
“也”和“矣”是语气词 “焉”和“诸”是兼词
重 点 难 点
“也”和“矣”的区别;“焉”的语法作用。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第一,“也”表静态,无时间动程;“矣”表动态,有时间动程。第二,“也”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气词;“矣”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了”。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焉”的用法比较复杂,特别是作“兼词”的用法学生往往当成语气词,要特别留意。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常用虚词介绍(2) 一、“也”和“矣” 1、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语气。如: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矣 句尾语气词“矣”主要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与“也”所表达的语气的差别:第一,“也”表静态,无时间动程;“矣”表动态,有时间动程。第二,“也”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气词;“矣”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了”。如: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余病矣。(《左传&鞌之战》)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二、“焉”和“诸” 1、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相当于“之”。例: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2、诸 只用作兼词,有两种情况: (1)相当于“之于”,放在句中。 (2)相当于“之乎”,放在句尾。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18
冯谖客孟尝君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冯谖形象的意义及文章表现冯谖性格的方法 2、掌握文中的“者”字词组 3、掌握文中的双宾语
战国时代,“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既依附于一定的社会集团,又可自由来去,相对独立。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随意逞才,有的鸡鸣狗盗,竟一技之长;有的朝秦暮楚,图一己之利;有的足智多谋,排难解纷闻名于世。冯谖就是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奇士,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表现了策士在战国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 点 难 点
1、掌握文中的“者”字词组 2、掌握文中的双宾语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这就是战国策士的风采,司马迁在《史记》中褒扬,而班固在《汉书》里贬抑。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应注意古代汉语的双宾语与现代汉语的双宾语的区别。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策士张仪游于楚,楚人诬赖他盗取了楚相的璧,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回家后妻子讥笑他,他张开嘴,反问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道:“还在。”张仪说:“那就够了!”此即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的战国策士的神采。在《战国策》一书中,他们的形象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战国时代,“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既依附于一定的社会集团,又可自由来去,相对独立。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随意逞才,有的鸡鸣狗盗,竟一技之长;有的朝秦暮楚,图一己之利;有的足智多谋,排难解纷闻名于世。冯谖就是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奇士,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表现了策士在战国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 教师讲解第一段 1、“者”字结构:齐人有冯谖者。 2、兼语句式:使人属孟尝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3、双宾语:食以草具。 食之 为之驾 4、特殊的动宾关系: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食之,比门下之客。 5、重点实词: 食 比 乘 揭 给 二、学生自读第二段,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文中的古今字 2、找出文中的“者”字词组 3、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翻译 4、找出文中的被动句,并翻译 5、找出文中的带补语的句子,并翻译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5、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的句子 三、 教师讲解第三段,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之”字的多种用法 2、分析“以责赐诸民”的成分 3、名词作状语句子的翻译 四、 学生自读第四、五段,完成下列任务 1、“西游于梁”“先迎之者”中的“西”“先”怎样理解? 2、找出文中的判断句,并翻译 五、 教师讲解第六段,与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数词后量词的添加 “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三句的句式是否一样? 2、“无纤介之祸者”一句的中心语是否能补出来?如果能补出来,应该补什么? 六、 小结 七、 作业 找出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并翻译。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 19
古代汉语中的“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掌握文中的“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
“者”和“所”这两个代词是特殊代词。说它们是“特殊代词”,是因为它们不像别的代词可以单独直接充当句子成分,而必须和其他词类的词(或词组)组成具有偏正关系的词组,即“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才能充当句子成分,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称代的对象才是明确的。
重 点 难 点
1、 “者”字词组的语法功能 2、 “所”字词组语法功能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古汉语中的“所以”是凝固结构,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的人”等。第二,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的原因”。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要注意区别现代汉语的“所以”和古代汉语的“所以”。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比较下列两个句子中“所以”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他是本文的作者,所以就来了。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介绍 几个代词的用法 1、“者”庸者笑而应曰。(《史记&陈涉起义》)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以上例句中的“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者”结合的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行词组,也可以是数词或时间词等。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2、“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十年》)民无所依。(《左传&晏婴论季世》)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宴》) 以上例句中的“所”都是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词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词组。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3、“者”、“所”指代对象的差别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庄子&养生主》)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以上例句中“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所”指代行为的受事者。4、“所……者”结构的含义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5、“所以”的用法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以上例句中“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凝固格式。古汉语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不同,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于因果复句中,起连接出结果的作用,一个连词。而古汉语中的“所以”是凝固结构,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的人”等。第二,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的原因”。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 20
触龙说赵太后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谏方式 2、掌握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的语法功能 3、掌握文中“所”字词组的翻译
触龙从日常生活琐事谈起,设法先把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然后谈到自己的儿子,却又不触及长安君;谈到长安君,又不触及当前的现实间题,引起了赵太后的兴趣,创造了继续谈下去的条件。于是把话头转移到怎样爱子女,以及怎样才是真正爱子女的间题,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禄”的危害性,很快把矛盾的焦点突出了,从而因势利导,促使赵太后醒悟,终于答应让长安君“质于齐”,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稳定了赵国的局势。
重 点 难 点
1、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的语法功能 2、文中“所”字结构中“所”字所指的内容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触龙的说词即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战国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重点实词 “衰”有“shuāi”“cuī”两个读音,其意义和读音相关联,但中学教师教学生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却让学生读“cuī”,据说是为了押韵,既如此,那为什么不把本诗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读作“|&i”呢?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战国策》中,记载了不少以下谏上的故事,虽然进谏的目的不同,但进谏的方式往往大同小异。或以历史故事为例,或以寓言传说为喻,或以日常琐事为比;有的夸夸其谈,有的娓娓叙说。总之,晓之以理者多,动之以情者少,情理兼备者则不多见,惟《战国策&赵策四》中的《触龙说赵太后》,真正做到了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 教师讲解第一、二段,重点讨论下例语法现象 1、“者”字词组 2、“于&&”的位置及翻译 3、时间名词“日”作状语 4、重点词语讲解:质 谢 走 恕 少 和 二、学生自读第三段,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含有“之”的句子,解释“之”字的意义或用法,并翻译。 2、找出含有“于&&”的句子,解释“于&&”的意义和用法,并翻译。 3、重点词语理解:衰 怜 丈夫 贤 三、教师讲解第四段和第五段,重点讲解下列语法现象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1、主谓之间的“之”字的语法功能 2、为动用法 3、重点词语讲解:泣 奉 五、小结 六、作业: 找出主语和谓语之间包含“之”字的句子,解释“之”字的语法功能,并翻译。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 21
连词“之”字的语法功能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掌握连词“之”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作用; 2、掌握连词“之”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作用。
连词“之”所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主要有两类:一是定语和中心语,形成偏正关系;二是主语和谓语,形成主谓关系。
重 点 难 点
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字的语法功能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之”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邵公谏厉王弭谤》)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之”字连接主语和谓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很普遍,其作用也最难理解,以后要在古文的学习中经常引导学生辨识。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连词“之”字的语法功能 一、连接偏正关系,即定语和中心语。 内分三类:领有关系、同一关系、修饰关系。 1、领有关系:“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谊论》)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即:中心语是名词,定语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字可译为“的”。连接时间、方位词亦属领有关系: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贾谊论》) 2、同一关系:偏正关系的前项是名词,而“之”字连接的前后两项,指的是同一类事物,这就是同一关系,这种关系往往是个别与一般、种与属的关系。这种“之”字可以译成“这样”、“这些”等,也可不译。如:“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贾谊论》)译:这样的(贾生是臣中之一员)。“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译:这样的(魁父是某一丘之专名)。 3、修饰关系: A、前项是名词,以此词的特性修饰后项。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译为“那样的”,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像……一样的”。 B、前项是形容词、动词(包括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如:“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贾谊论》)译:的 二、连接主谓关系。其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此主谓词组在句子中充当成份,这种“之”字不用译出。 如::(仲尼)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贾谊论》)“之”连接主语“君子”和谓语“欲得其君”,组成主谓词组,作“如此其勤也”的主语。 “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柳子厚墓志铭》)“之”连接主语“梦得”和谓语“穷”,组成主谓词组,作“忍”的宾语。 这种主谓词组,也可以作分句。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这种主谓词组,可表示时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这种表示时间的主谓词组,有人认为是时间状语,也有人认为是时间分句,这两种看法,都不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有时,“之”字像是用在主语和介宾词组之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矣。”(《寡人之于国也》)“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定法》)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孟子&告子上》) 这种词组仍然可以看作是由“之”字连接的主谓词组。 三、学习连词“之”时,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之”字连接偏正词组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并不一样,有限制关系,有同一关系,还有修饰关系,因此在翻译这个偏正词组时,不能一律把“之”译成“的”。根据具体上下文,有的要加比况性的词语,有的则可以不译。 第二,“之”字连接主谓词组,在翻译时不用译出。我们学习“之”字的这种用法时,应着重体会它在连接词与词时的结构作用。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 22
伯乐推荐九方皋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1、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2、掌握文中名词作状语的翻译 3、掌握文中的“所字词组”和“者字词组”的翻译
毛色、性别并不是千里马跟普通马的本质区别。光凭这些找不到千里马。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能光注意表面的东西,只有深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候,为了集中精力探索事物的本质特点,可以忽略某些非本质的方面,但并不是说非本质的特点就可以完全不管不顾。故事里说九方皋弄错了马匹的毛色、性别,带有夸张的成分,目的是为了突出故事的主题。
重 点 难 点
1、名词作状语 2、“所字词组”和“者字词组”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报社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学生对于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不能识别,这节课先让学生感性认识, 下一节系统讲解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导课】 传说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无底深渊,叫做归墟。普天下的江河湖海,全部流到那里。可那里的水,从不上涨,也不下降,可见归墟有多么大和多么深。归墟中有五座神山,名为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高三万里,方圆也是三万里;山和山之间的距离一般是七万里,山顶平地方圆九千里。山上有金银珠宝建成的楼台宫殿,还有纯白色的珍禽异兽。树上结满了密密麻麻的珠玉宝石,花朵与果实的味道都很鲜美,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住在那里的人,都是道法无边的仙人,日日夜夜飞来飞去,数也数不清。这就是列子描述的海外仙山。列子,即列御寇,郑国人。他的事迹较多地记载在《庄子》和《列子》两书中。《庄子&逍遥游》把他描绘成为神仙:“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这样列子本身也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形象,他那驾风而行的绝技,寄托了古人对自由的心驰神往和对更广阔天地的热情憧憬。这对于我们这个崇尚朴厚务实的农业民族来说,具有很特殊的文学意义,并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篇千古绝唱,那里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云云,显然是从列子的“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里点化而出,借以表达他那渴望超越世俗的一片高洁情怀。 列子描绘的海外仙山,是人们理想中无比美丽的仙境,是清雅脱俗的去处,所以后世称为“蓬莱仙境”。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几句,就表达了一种思神仙而不得的惆怅的无奈;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二句,表达了对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无限同情,所以才将死后的杨贵妃安顿在高洁优美的仙山中。不难看出,列子开创的游仙主题及其仙山意象,给唐人的诗歌以多么深厚的影响啊!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列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与道家十分接近,后来被道教奉为经典。其中有些寓言故事古朴无华,如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伯乐推荐九方皋》就是其中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一、教师讲解第一段 1、名词作状语: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2、者字词组:若此者绝尘弭辙。 3、所字词组: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 二、学生自读第二、三段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文中的兼语句子。 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者”和“所”的作用。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子的语法特点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三、重点实词掌握 对 形容 相 亡 见 报 败 遗 四、小结 五、作业 找出含有“者”或“所”的句子,并翻译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郝正全 NO 23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掌握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四种类型及其名词的功能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同主谓结构的形式完全相同,要判断名词是否用作状语,可以根据句子是否另有主语来考察,也就是看这个名词是否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重 点 难 点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和物的态度同表示比喻的区别。
主要教学 媒 体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之一,不一定非要看成名词活用为副词不可。名词充当状语,修辞色彩强烈,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古代汉语知识详解》马文熙、张归璧等 中华书局出版
教研室 审查意见
应注意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动词的区别以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物的态度和一般句子表示比喻的区别。
注:“NO ”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同主谓结构的形式完全相同,要判断名词是否用作状语,可以根据句子是否另有主语来考察,也就是看这个名词是否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传) ②操刀挟盾,猱进鸷击。(冯婉贞) ③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最常见的有四种情况: (1)表示方位或处所。 ①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北:往北] ②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庭:在庭中] (2)表示工具或依据。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②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起义)[法:依照法律] 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聊斋志异&促织)[笼:用笼子] (3)表示对人、物的态度。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物:像对待动物一样] (4)表示比喻(类比?)。 ①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庄子&达生)[柴:像枯柴一样] ②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人:像人一样]
教 学 内 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注意] A、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动词的区别。比较: ①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隧:挖隧道] ②意将隧入以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汉语郭锡良wor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