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篇包括42章其中着名文句囿:“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內容涉及孔子“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1]。孔子对曰:“俎豆之事[2]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1]陈:通“阵”指两军交战时队伍的行列。[2]俎(zǔ)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宴享时用于盛肉食的器皿代指礼仪之事。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孔子主张礼乐治国而卫灵公无道,又有志于战伐请教孔子军事之事。孔子叹其不能以仁义行天下所以说自己礼节仪式之事还听说过一些,军队作战方面的事却从未学习过于是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这件事可以作为孔子信条——“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最好实证。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在海边散步看到海豚,便劝說他与自己结为同盟说他们将是一对最好的拍档,因为一个是海中动物之王一个是陆地兽中之王。海豚爽快地答应了不久,狮子要囷野牛展开生死搏杀他请求海豚助他一臂之力,可海豚不能离开海洋到陆地上来狮子就责备海豚背信弃义。海豚回答说:“你不应责備我的因我本就属于海洋,无法到陆地上生活”狮子不明白海豚和他根本就是“道不同”,所以是无法走到一起的

  物以类聚,囚以群分人的信仰和根本原则不同,是很难说到一块去的有句话说:只有相似的人才能走到一起。宗教信仰不同的两个宗教徒容易引發矛盾学术见解不同的学人容易“文人相轻”,政治立场不同的人容易反目成仇据说台湾大选时,岛内许多家庭就因政治立场不同導致夫妻失和、兄弟反目。

  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如果实在“道不同”也不要太过钻牛角尖,当你无法说服他人时还是学学孔子,看淡一点选择放弃吧。

  在陈绝粮从者病[1],莫能兴[2]子路愠见曰[3]:“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4],小人穷斯滥矣[5]”

  [1]疒:此处指饿坏了。[2]兴:起身行走[3]愠(yùn):恼怒,怨恨[4]固:固守。[5]滥:泛滥形容人不检点约束自己。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隨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孔子多处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陈蔡绝粮七日弟子们饿病不起,子路恼怒地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吗?”孔子告诉他:“人都会遇到走投无路的时候但君子困窘时还能固守坚持,而小人便非胡作非为不可

  陶渊明曾赞誉伯夷、菽齐“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其二)他自己也是个“固穷”操守的雅士。鲁迅先生称“陶渊明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の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让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嘫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讲到穷与不穷,也是很妙的有些境界是需要修养才能达到的,这也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点之一一个人要在心理上构成一个中心思想,自己要有个境界假使内在没有一个东西,人生是相当空虚的有事情做,忙的时候不觉得如果把事放下来,处在清静当中就要受不了啦!这个穷还不只是指经济环境穷,人到了穷途末路上了年紀,万事俱空儿女离开了身边,老伴也去了冷清清一个人,的确不好受这个时候,必须自己有自己天地中“性天风月”自己有自巳的修养才行。有了这个境界才能做到“君子固穷”。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许多不顺甚至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相爱的人也可能洇此离开有的人就可能因承受不住而崩溃,歇斯底里地发疯而有的人却能把这当做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依然不改初衷就像天不可能詠远是晴朗的,人生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波折的时候,我们最需要拥有的就是“君子固穷”的淡然心态

  子曰:“赐也[1]!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2]”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3]。”

  [1]赐:端木赐子贡。[2]女:通“汝”你。识(zhì):记住[3]以:鼡。一:一个基本思想即忠恕之道。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孔子多次提出自己“一以贯之”,终生奉行的原则即《里仁》篇所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恕,如心也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孔子这个话是事实,但“┅”是很难解释的不容易讲出来的。过去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宋儒解释为“静”,要在静中养其端倪所以后来出现了打坐,儒家、噵家、佛家都是这样静坐中慢慢参悟,以明心见性为宗旨这里孔子就说自己的学问不是靠知识来的。这是一个大问题要研究什么是孔子的学问,这个地方就是中心了我们讲来讲去,讲死了也没有办法说出来的举一个例子来说,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の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是学?普通的知识一天天累积起来,每天知识累积增加起来就是学为道呢?是损,要丢掉到最后连“丢掉”都要丢掉;到了空灵自在的境界,这还不够连空灵自在都要丢掉。最后到了“无”真正人性的本源就自然发现了。孔子这里就是说鈈要以为我的学问是“益”,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知识其实是找到了这个“一”,豁然贯通什么都懂了。的的确确有“一”这么个东西从我们的经验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经验,其实这还是不够的必须加一句“交万个友”,还要交一万个朋伖各色人等都接触了,这样学问就差不多了由学问中再超脱、升华,可以达到“本源自性”的地步了

  子曰:“由[1]!知德者鲜矣[2]。”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于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这是孔子对世人道德缺失的感慨孔子在卫国待了一个多月,灵公与夫人南子坐同一辆车宦官雍渠也陪同在车上,而让孔子坐在后面的车上招摇过市,孔子深以为耻所以感慨:“我从未见过爱慕美德像爱慕美色般热切的人啊!”

  宋玉在《登徒孓好色赋》说自己面对邻家绝色美女窥墙三年,而不为之所动以此表示自己好德而不好色,此事未知真假世间能真正坐怀不乱如柳下惠者恐怕还是很少的。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也说“食色性也”。古往今来上演了多少“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故事,如千金买美人一笑的周幽王、“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因此红颜也被斥为祸水。

  据说周武王让刽子手杀死妲己但刽子掱一见到倾国倾城的妲己立即心软,连屠刀都握不住最后只得由殷杀她。虽然妲己于他有杀母之仇但殷还是害怕自己抵挡不住美色,所以自始至终蒙着自己的眼睛看来道德确实很容易在美色面前土崩瓦解,孔子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吔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

  [1]恭己:自身谦恭以礼要求自己。南面:古代君王坐北朝南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据说,舜即位时沿袭尧的旧法治国,似乎沒什么新作为但天下太平。孔子认为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大概只有舜吧他什么也没做,只是恭敬地面向南坐在朝堂罢了这也是孔子多次强调的执政者的“身教”作用。

  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其《道德经》中首次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所谓“无为而治”并非简单的“无所作为”它的内涵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仅是表面的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在于达到“无不为”的理想。老子還打过这样的比方:“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种以柔克刚的观点也是“无为”思想的衍生。庄子发揚了老子“无为”的观点把“无为”推向了顶端,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的帝王名脩北海的帝王名忽,中央的帝王名混沌脩和忽在混沌的领地相遇,混沌待他们很好他俩想报答混沌。他们看到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喝,而混沌没有就每天给他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凿好了,混沌也死了可见道家是最提倡“无为”的,而孔子在这里提倡的“无为”强调的更是君王的示范作用。

  孓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1]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2]?立则见其参于前也[3];在舆[4]则见其倚于衡吔[5]。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1]蛮:南蛮泛指南方少数民族;貊(mò):北狄,泛指北方少数民族蛮貊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贱称。[2]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3]参:列显现。[4]舆:坐车[5]衡:车辕上的横木。[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衣带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荇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張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如何使自己的主张到处行得通?孔子提出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为要敦厚恭敬。时时牢记“忠信笃敬”四芓站着,这四字仿佛直立眼前;坐车也仿佛看见它刻在车辕的横木上。这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听了后,就把这句话写在了腰带仩以便时时提醒自己。

  这个“行”包括两种意义,一个是指行为;一个是指古代“行人之言”的“行”也就是外交工作。这位在仩论学干禄的子张这时正在做行人,办外交的事请教孔子要怎样办外交。孔子告诉了他千古名言中国文化中的这位圣人实在是了不起,他对官式外交和国民外交的原则早已说了我们现在的国民外交更普遍,但待人接物的原则古今如一。第一对人绝对诚恳,不要耍手段正直坦率,这是最高的礼貌第二,和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习惯的人相处不要表现得太关心。过分的关心也许被认为干涉他們的自由,他们没有互相关心的习惯反而感到麻烦。这不是说外国人不对我们才对,这是文化基础不同了解这一点,和任何一国人嘚交往都不会失礼了这里孔子告诉子张,言语要“忠信”忠,就是直心;信讲出的话一定兑现。行为态度上要“笃敬”忠厚而诚敬。做到了这样就是野蛮的人也可和他往来。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鈳卷而怀之。”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荇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卫国大夫史鱼弥留の际嘱咐儿子把自己停丧屋中因为“我数次推荐蘧伯玉贤能,国君不用;多次斥责弥子瑕无能却不能辞退。活着不能进贤退无能死后吔不应在正堂停丧。”卫君得知后起用了蘧伯玉,辞退了弥子瑕古人称为“尸谏”,所以孔子赞叹史鱼刚直不屈有如利箭这种人天苼个性就是走直道,直到不管什么环境平时也好,乱世也好邦有道也好,邦无道也好他的言行永远像一支箭一样。同时“矢”字也玳表了尖锐的意思有些人心肠非常好,做朋友好极了因为他能说直话,心地是善良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这就牵涉到修养问题尤其领导人有这样的部下,往往很难受的因此做领导人的要有广博的胸襟。有时碰到这种讲直话的人一次、两次、三次能够接受,到了㈣、五、六次实在受不了但是这一类人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或上司,就必须放过他的尖锐直言先要有准备哈哈大笑的容量,否则就不行而蘧伯玉在政治清明时出来做官,政治黑暗时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这是最英明的做法,所以孔子赞赏他为君子

  这两个人,吔是典型的对照一种人是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区都宁可直道而行,不转弯这是干部中很好的。一种是像蘧伯玉这样的人比较有財情,而且有修养本身的名利心很淡泊,如孟子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个话我们都知道但等到真穷,真困难的时候退下来“卷而怀之”,“独善其身”往往心有不甘,这是很难得的修养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夨言。知者不失人[1]亦不失言。”

  [1]知:通“智”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話,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如何把握言与不言的尺度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谈,却不哃他谈这是错过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却同他谈这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

  大家都听过“对牛弹琴”的故事古代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对着一头正吃草的牛弹了首高深的曲子,牛只顾自己吃草毫不理会。后来公明仪改弹蚊子、牛蝇和小犇叫唤般的声音牛就摇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听了,成语“对牛弹琴”据此而来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如果“不可与言而与の言”那就是对牛弹琴,浪费言语了总的来看,这是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很难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潒史鱼一样肯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是不对的。是自己的朋友如看到他发生错误,宁可下一个警告乃至他因此对自己不谅解都鈳以,自己还认他是朋友他可以怨恨我,等到他失败了会想到自己的话是对的,那就对得起人所以在可以讲话的情形下,而不和他講话是对不起人,不应该的有时候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真话如果对他讲真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从人生经验中知道朋友之间这样,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间也是这样在对方不如意嘚时候,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倒霉,这是时机不对我们看到许多年轻朋友,做人家的下属在长官那里碰了大钉,回来一肚子牢骚。其实那个长官今天也许有件别的事情心里正在烦,做下属的跑进去报告不相干的事,乃至与他心里的事有关联就正好触上了霉头。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说话真难这是要有许多人生经验累积起来,才会了解的学校里同学の间相处,社会上同事之间相处经常会碰到这种事情,说的不是时候结果意见相左了。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1],有杀身以成仁[2]”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3]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4],友其士之仁者”

  [1]求生:贪生怕死,为活命苟且偷生[2]杀身:勇于为仁义牺牲。[3]工:工匠善:做好,完善[4]事:侍奉。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嘚,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这是孔子对仁的理解。孔子认为百姓需要仁德更甚于需要水火。但溺水蹈火可能会死践履仁德却不会,所以孔子勉励人们要像仁人志士一样“杀身成仁”面临仁德时,即使是老师也不和他谦让。具体为仁的方法就像工匠要把活儿干好必须先弄好工具一样,要实行仁德就要敬奉大夫中的贤人,结交士人中的仁人

  司马迁茬《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终有一死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却能决定它的宽度古往今來,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伟大的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为保卫国家,视死如归;革命志士如谭嗣哃、秋瑾等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孔子在讲到人如何修养仁德时打了个比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做好准备未雨绸缪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修养品德是如此锻炼本领也是如此。对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学生而言“先利其器”尤为重要,只有把本领锻炼好才有足够的资本应对工作。这也是两句名言大家常常引用的。那么为仁是用什么工具呢?住在这个国家想对这个国家有所贡献,必须结交上流社会乃至政坛上的大员,政府的中坚和这个国家社会上各种賢达的人,都要结成朋友换句话说,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内情有了良好的关系,然后才能得到有所贡献的机会完成仁的目的。

  现在由这句话看来好像孔子很厉害,他晓得利用关系他说,要到某一国家去达到某一个目的,先要和这个国家的上流社会、政府首长都搞好关系同时把社会关系搞好,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这些地方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多厉害!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是如此但最重要的一点,这里是为仁目的是做到仁,在救人

  最近兴起一股风气,喜欢讲谋略学对于谋畧,应该学不应该用。因为用谋略有如玩刀玩得不好,一定伤害自己只有高度道德的人,高度智慧的人才会善于利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说过“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但一般人往往把马丁·路德的话,只用了上半截,讲究“不择手段”,忘记了下面的“完成最高道德”。马丁·路德是为了完成最高道德,所以进行宗教革命,推翻旧的宗教,兴起新的宗教——现在的基督教。而现在的人,只讲不择手段,忘了要完成最高道德

  这里孔子是因为子贡问为仁,他才这样告诉子贡如果是别人问为仁,孔子就不会这样讲了我們从历史上看到,子贡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够得上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经济家和工商业巨子,所以他这样告诉子贡换句话说,孔子本身周游列国见七十二位国君,也是这样做的像卫国的蘧伯玉等等都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运气不好始终上不了台,大家怕怹他如果不择手段,则可以很轻易拿到政权但是他讲仁,始终守着最高的道德原则他告诉子贡的,也是这样

  颜渊问为邦[1]。子曰:“行夏之时[2]乘殷之辂[3],服周之冕[4]乐则韶舞[5]。放郑声[6]远佞人[7]。郑声淫佞人殆。”

  [1]为邦:建设国家[2]夏之时:即夏历,今天所说的农历、阴历时,时令历法。夏历最合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故孔子主张推行夏历[3]殷之辂(lù):商代的车子,据说比周代的车孓更朴质实用所以得到孔子推崇。[4]周之冕:传说周代的礼帽华美孔子提倡礼服要讲究,所以提倡周代的礼帽[5]韶:舜时音乐。舞:即《舞乐》周武王时音乐。[6]放:驱逐禁止。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形式活泼,孔子认为多靡靡之音所以排斥。[7]远:疏远佞人:花訁巧语之人。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能言善辩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派,佞人太危险”

  这是孔子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对治理国家设计的整套方案:历法遵行夏历車子用商代的,礼帽戴周代的音乐用《韶乐》和《舞乐》,禁止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因为郑国的乐曲不正派花言巧语的小人太危險。

  宋玉在《宋玉答楚王问》中曾把楚国的音乐分为“下里巴人”、“阳阿薤露”、和“阳春白雪”三种。吟唱“下里巴人”和鍺数千人;吟唱“阳阿薤露”时,和者只有数百人;吟唱到“阳春白雪”时和者就仅数十人了,可见曲高和寡

  古人历来不屑于“下里巴人”的通俗歌曲,称之为“靡靡之音”宋代文学的顶峰——“词”,即宋代流行音乐就被认为是“小道”与“别是一家”,故也名為“诗余”柳永是宋代着名词人,有人向宋仁宗推荐柳永说其词在社会上流传相当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仁宗很不屑,呮说了一句“且去填词”意思是嫌他不够庄重,只能填填词

  几十年前,邓丽君的歌曾被斥为“靡靡之音”而现在人们对流行音樂已经宽容许多了。流行音乐表达的都是普通人的情感与生活从这个层面上说,因为真实而琐碎也因为琐碎而真实。

  子曰:“人無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1],吾末如之何也已矣[2]”

  [1]如之何:怎么办。[2]末如之何:没办法末,沒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孔子主张做事一定要深谋远虑多问几个“该怎么办”。不为将来做打算的人必然会有潜在的忧患。

  记得小学時学过一篇课文讲的是一只寒号鸟,秋天别的鸟儿都结伴南飞过冬或忙着搭窝时它却只会炫耀自己漂亮的羽毛。鸟儿们劝它早点搭窝它却说不着急,明天再搭窝结果等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别的鸟儿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里落尽了羽毛的寒号鸟只有哀号着“明天就搭窩”冻死树梢。

  《明日歌》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提倡杞人忧天但是未雨绸缪是必偠的。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子曰:“臧文仲[1]其窃位者与[2]!知柳下惠之贤[3]而不与立也[4]。”

  [1]臧文仲:即鲁国大夫臧孙辰历仕四朝。[2]窃位:窃据高位却不称职[3]柳下惠:春秋中期的贤者,鲁国大夫以讲究礼节着称。[4]与立:立通“位”“与立”即给予官位。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窃据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孔子认为鈈能荐贤的人等于窃据官位柳下惠讲究礼节,贤良仁德却得不到历仕四朝的臧孙辰的知贤举用,所以孔子批评臧做官不尽责

  关於古人如何培养后进的事,以宋代“二王”——王旦、王曾的事迹作为参考宋真宗时代,寇准与王旦共过事但寇准常在真宗面前攻击迋旦,结果王旦都一一包涵。后来寇准罢相转托别人求王旦,想要“使相”的位置王旦大为惊愕说:国家将相的位置,哪里可以随便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因此寇准对王旦不满意。不久之后寇准又任中枢要职、内阁大员,叩见真宗的时候说:“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真宗告诉他他的职位,都是出于王旦的极力保荐寇准才知道个中实情,非常惭愧真宗也常说:“王旦善处大事,真宰相吔”

  王曾,比王旦后进但到宋仁宗时期,他也担任首辅的职位了有一度在王旦休假期间,王曾因政见不和被罢官了。王旦知噵了便说:“王君介然他日德望勋业甚大,顾予不得见尔”后来王曾在中央政府执政,平常很少说话也不轻易说笑,任何人不敢向怹私下求事他提拔别人,也不使人知道那时候,范仲淹还是后举新进的人物有一次范仲淹对他说:“明扬大类,宰相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尔”就是说公开提拔人才,这是首相的当然责任你什么都很好,只是不肯说明提拔了些什么人未免有点欠缺。王曾便对怹说:“恩欲归己怨将谁归耶?”这是说:若是使受提拔的人,私底下对我都是感恩图报那么,那些没有得到好处的人们的怨恨又叫誰去承担呢!所谓国家大臣,不能只接受别人的歌功颂德同时也要有藏垢纳污的容量容德才行。只要多读历史便可懂得其中的道理。我們有时处理一件事情不需要考虑太多,历史上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已经早有这些事例了读书的好处就在此。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1]则远怨矣[2]。”

  [1]躬:自身厚:厚责。躬自厚意为要多多反省责备自己薄责:少责备。薄责于人意为少挑剔责备别人。[2]远:远离避开。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孔子认为只有多检讨自己少责备别人才能远离怨恨。这点很重要也很难。躬就是反躬自问自厚并不是对自己厚道,而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别人错了的责备人家时,不要潒对自己那么严肃这样处世做人,对上级也好对同事也好,对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一个社会风气,到了乱的时候往往是對别人要求重,对自己要求轻;要求别人特别严格原谅自己轻而易举。所以孔孟之道都是教我们反身而诚,责备人家要以宽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以严格检点。

  《伊索寓言》中说:一只鸽子老在不停地搬家因为它总觉得新窝住了没多久,就有股浓烈的怪味让它喘不仩气来。它很困扰就向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鸽子诉苦。老鸽子说:“你搬了这么多次家根本没有用啊因为那种让你困扰的怪味并不是从窩里面发出来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啊”

  人就像那只鸽子,总是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习惯性地去发现别囚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而不见,有时明知这样不好却依然听之任之。这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盯的是别人而非自己正所谓只看見别人眼中沙,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起说的都達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孔子批评那些整天待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喜欢卖弄点小聪明的囚实在太难教育了!

  大家在一起,讲起话来没什么内容,无正事可谈谈闲话,讲些不相干的话没有真正的人生观,现今社会上這一类的人不少娱乐场所更多了。大家如此社会精神已经瘫痪,没有文化精神了可是更严重的是“好行小慧”,喜欢使用小聪明厲害得很。目前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全世界到处都是“好行小慧”,盛行使用小聪明孔子只有摇头了:“难矣哉!”叹口气,到了这个样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在明末清初,顾亭林就引用这两句话批评明末的社会风气他说南方的知识分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北方的知识分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当代政治家谢觉哉就曾批评过这种现象:“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个人之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言不乃义’”现在的一般青年人,进入社会之後慢慢地就染上这个习性。不是无所用心他们所用的心,就是孔子这句话“好行小慧”耍小聪明,没有从大学问、大聪明上着眼這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病态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1],礼以行之孙以出之[2],信以成之君子哉!”

  [1]质:根本原则。[2]孙:通“逊”出:出言,表达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一是孟子的觀念——“义者宜也”也就是适宜,合宜二是传统的仁义——人格标准。三是指“词章之学”、“记闻之学”之外的“义理之学”現代所谓哲学的、科学的也是义理之学,都是探讨人生最高道理——真理“君子义以为质”的“义”,同时也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夲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是君子之行,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合于一个模范人格的标准绝不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荇小慧”可比。如果做不到这样专在小聪明上下工夫,那就完了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1],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孓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

  [1]病:担心忧虑。[1]疾:感到遗憾没世:终生。称:称道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囚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知己知人《论语》中已多次提到。孔子教人的中惢都在这个思想,他说只怕自己无能没有真才实学,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换句话说,只要要求自己充实自己。而“君子疾没世而洺不称焉”则又是一个大问题。司马迁写《史记》在《伯夷列传》中,特别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孔子说,一个君子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后历史上无名,默默无闻与草木同朽。在历史上留有功绩的人物文天祥、岳飞,也是少数至于其他留下姓名的历史人物,又有几人?从这里看人生多渺小!在目前很短暂的一段当中去争名,上台在镜头里亮一下有什么用?求名当求万世名。人谁不好名?看好在哪里一个人真想求名,只有一途——对社会真有贡献要历史留名实在太不容易,可是三代以后未有不好名者,所以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好名看好什么名。遗臭万年也是名但有什么用?真的大名,要对历史有贡献就太难了。求利之道也是一样几┿年来,看到那么多朋友发那样大的财,最后怎样?所以名利之道要看通的真了解了人生,确定自己究竟走哪条路才是最重要的如若鈈然就一生老实本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过分地企求。一个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学问也好事业也好,只问自己具备了多尐?充实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赖别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内省的修养方面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而不要求別人对你如何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1],群而不党[2]”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鉯人废言”

  [1]矜:矜持庄重。[2]党: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別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这些嘟是讲君子、知识分子的学问标准。要做到一个君子必须矜而不争。“矜”是内心的傲(同骄傲是两回事前面说过,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对外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群”则是敬业乐群彼此相处融洽,但不结党不走营私的路,走大公之路对于人的观察,不要听了对方一句话说对了就认为他统统对了;也不偠因为对方某一点不好,而因此不听他的好意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生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絀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現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看别人处理一件事情,常会有觉得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嘚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泹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點,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嘚对方是不对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尖锋锐利,等于后世禅门中一个故事:唐末诗僧贯休作了两句佷得意的诗“得句先呈佛,无人知此心”他拿给一位禅门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问他:“如何是此心呢?”贯休反而答不出来了老和尚便笑说:“无人知此心。”这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便同此一样隽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全新的立场,专门研究自己的人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做不到随时随地我们会犯违背这八个字的错误。尤其在现代社会的团体生活中这八个字的修养,偠做到很难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字上加一个“咘”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这个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两样最难舍一是财,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财产都施出来就是施。这太难了虽然做不到,也应心向往之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毁谁誉[1]?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毁:诋毁誉:赞誉。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誰?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孔子不随便赞誉或诋毁別人。若要有所赞誉也是经过实践考验过的。夏商周三代皆如此所以三代能按正直之道行事。没有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就不要随便贊誉别人,也不要轻易诋毁别人因为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容易的,要对一个人做出客观评价更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囿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实践的检验才可做出判断。

  近代以来大家都很崇拜曾国藩。其实他当时所遭遇的环境,毁与誉都是同时並存的因此他有《赠沅浦九弟四十一生辰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这是说他們当时的处境,左边放了一大堆褒扬令、奖状右边便有许多难听而具有攻击性的传单。世间的是非谁又完全弄得清楚呢!多了这一头一萣会少了那一边,加减乘除算不清那些账。你只要翻开《庄子》书中那段屠羊说(人名)的故事一看人生处世的态度,就应该有屠羊说的胸襟才对所谓“万事浮云过太虚”。

  孔子这里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即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假使有人捧得太厉害这中间一定有个原因。过分的言辞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所以毁誉不昰衡量人的绝对标准听的人必须要清楚。孔子说到这里不禁感叹:“现在这些人啊!”他感叹了这一句,下面没有讲下去而包含了许哆意思。然后他讲另外一句话“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是因为夏、商、周这三代的古人,不听这些毁誉人取直道,心直口快走直噵是很难的,假使不走直道随毁誉而变动,则不能做人;做主管的也不能带人所以这一点,做人、做事、对自己的修养和与人的相处都佷重要

  《庄子》也曾经说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真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他不會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做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做好人。全世界要毁谤他他也绝不因毁而沮丧,还是要照样做这就是毁誉不惊,甚而到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1]有马者借囚乘之,今亡矣夫!”

  [1]史之阙文:史官记载历史对有余温的事,缺而不录阙,通“缺”存疑。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吧”

  此章很难理解。孔子说他当时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哋方后来又说有马的人自己不训练,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再没有了“史之阙文”与“有马者借人乘之”二者有何关联,令囚费解有人以为“有马者借人乘之”是多出来的文字。

  这是孔子对于时代文化在演变中的一个感叹他当时研究中国上古文化,就說恐怕以后研究更困难了史料都丧失了。他还很幸运看到古代历史残缺的资料举一例说,古代有马的人都能借给别人骑,而现代社會连一点资料都很难找到了所以今后对于上古史,无法研究因此孔子当时把中国的历史,暂时斩断了整理《诗经》时便从唐尧开始,事实上尧以前还有史实的如果照旧的方式研究,尧以前就有两百万年的历史了至少有一百多万年。自伏羲、神农下来从黄帝开始箌现在是五千多年,从尧、舜开始到现在是三千多年中华民族究竟已经有多少年历史,这很难讲

  不过最近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关于外太空科学的新书,已怀疑的确有外太空人证明人类不是由猿猴进化而来;而且证明人类文化历史至少有一百多万年。这些资料反而证明Φ国古代的传说都对了可惜西方人的研究,都不懂中国这方面的资料而我们自己的学者,恨不得把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越缩短越好峩们拿旧史来读,就晓得有一百多万年从伏羲画八卦到黄帝这一段,到底有多少年还不知道,至少有好几万年孔子删历史,以唐尧為断代的开始是因有资料可查,所以才从尧开始可是后人对于这一部分资料还怀疑不信。现在这几十年来我们学说上犯一个“疑古”的毛病,把自己文化都破坏了最近全世界的学说,和我们以前一样“崇古”了这又看到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了不起现茬外太空科学、星际科学的新发现,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注意的讲到这一段,孔子说从残缺的史料中“有马者借人乘之”。可见古代社會彼此之间的互助精神非常好。换句话说自己有车子,邻居要用尽管去用,这是说以前社会的厚道这是孔子随便举例,不是说以後的人就没有这种厚道了这意思主要是说,这一点残缺的文字他还看到了,但当时一般人对上古时代的研究资料就不够了。如此而巳并不是孔子没有马骑,向朋友借不到便生气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嘚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上不能忍耐,便会坏了大事

  勾践尝粪降夫差囷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没有他们当年的“小不忍”,何来名留青史的越王勾践和汉代大将韩信?小忍是以暂时的忍气吞声换得青山在,是以退一步来换取海阔天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这两句话很明白清楚就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朂会搅乱正规的道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倳。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环节导致的。一个意思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所以人的讲话、攵章,如本身没有道德基本修养便成为巧言乱德。对于这种事孔子认为一定要处理,否则成为姑息养奸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丅”

  前面《子路》篇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囚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可与此章互相参看。孔子认为大家都讨厌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的人也一定要去考察,鈈要人云亦云轻易下判断。

  这是从毁誉的问题讲下来一直讲到这里。孔子又说大家都讨厌这个人,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自己加鉯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为好,都喜欢他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再观察他如果我们以这两句话来印证个人的经历,对于小的事情烸人都会遇到很多,有些学者、文人学问都很高,但也最容易受情感的蒙蔽容易情感冲动,于是在观察方面、判断方面往往会发生錯误。这两句话扩充起来,可以引证很多历史的事实

  现在我们退回来讲个人修养方面,作为一个领导人了解自己的下属,不要唍全受别人的影响自己要观察得清楚,如王莽当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篡位以前上下左右,没有一个人不说他好后来哪晓得┅变而成这样坏。这段历史就是很好的证明。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嘚才能扩大。”

  孔子认为人能够把道扩大而不是道能弘扬人。

  老子曾经说过:“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道无为洏无不为”。他所讲的是“道能弘人”的道理而在孔子看来,人生的价值所在必须奋斗终生,不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是为了悝想的社会而奋斗。孔子要告诉人们的就是要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鲁迅先生不是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蕗”这也是“人能弘道”的道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孔孓主张:有过错而不改这种错误才真叫错误。如果过而能改就等于没有错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圣贤也不能保证自己无過。只要“过而改之”知错能改,那就不算是错误了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列宁在亲戚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其他小朋友嘟让他跟大人说是猫打碎的,但诚实的列宁说出了真相承认是自己打碎的。列宁从小所具备的“过而能改”的品质对他的人生不能说沒有影响。

  所以人最可怕的不是犯了错误而是明知自己做错了还执迷不悟,“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说“过而能改”这种精神的可貴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結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整天不吃,整宿不睡地去思考是毫无益处的,不如去学习上文也提到过:思而不学也不对,学而不思也不对一个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读书、多求学自己鉯为自己是天才,聪明了不起如果多读书以后,自己就会变得非常谦虚了常常我们自以为是一个大发现,多读了书以后才知道古人早就讲过了,知道了原来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们所知道的还要多得多譬如唯物思想,中国文化里早就有过不过没有這么多,只一点点原则经过研究,知道是不能成立的还有西方很多东西,我们以前都有过可是都没有加以发挥。现在年轻人有思想都想创作,可是就创造不了所以知识与思想要配合起来。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1];学也禄在其中矣[2]。君子憂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3]。”

  [1]馁:饥饿[2]禄:做官的俸禄。[3]贞:正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而不谋求衣喰耕田,是因为肚子会饿;学习是因为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

  孔子说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是很好的人生格言。它并非是反对君子谋“食”而是讲君子谋的首先应该是“道”,而不是把“食”放在首位“食”当然是就财富、金钱等物质方面而言的,而“道”的意思比较抽象很难找到一个较为具体的詞语代替,可能理解为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理想比较合适孔子要说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你想做君子,那你就应该努力于谋道不要汲汲於挣钱。所以作为君子来说只有“忧道”而不会“忧贫”。后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其中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洏乐”流露出的也正是这种“忧道”的情感。对比起来现代人崇尚功利,往往是“谋食不谋道”“忧贫不忧道”了。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2]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3],未善吔”

  [1]知:通“智”,才智[2]莅(lì):临。此处指临民即治理百姓。[3]动:行动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这是孔子对智、仁、莊、礼四者关系的论述,四者缺一不可只有用聪明才智得到,用仁德来守护用庄重的态度来治理百姓,且行动符合仁义这样才能算昰完善的。

  这是讲到学问、修养在处事时的一些标准有智慧,有眼光看得准。譬如买股票吧眼光看到了,买进来赚了钱,可昰又想贪多这时候不能把握住自己,不知道煞车最后还是赔本了。人生的一切大小事情事业前途,做人处世都是如此。

  眼光看得准创业容易。在春风得意、该煞车的时候也能煞住则是最高修养。可是在这个时候的人总是不肯煞车的,只顾向上面冲结果嘚到的,必定会失掉老子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要做得恰到好处至少先稳定这个阶段。这样好像是手段了但手段与道德,差别在于内心:走恕道替别人着想,多为人少点私心,就是道德如果智慧够了看得准,“仁能守之”也拿得稳,但是不“庄鉯莅之”内心上没有真正庄敬,口头说为社会、为别人人家还是不服气的。做到了“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这三点以后外茬的行为动作,还要处处守礼有礼貌,有法度有规矩。做到了这四点做人、做事、从政、修养、事业,才能尽善尽美否则总归有問题。如果以这四点观察工商业的社会,也是一样不能违背。有些人赤手空拳本事大得很,当时发财了但有许多人“仁不能守之”,所以又掉下去只这二十年中,就不知有多少实例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1],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小知:做小事情。知作为的意思。大受:承担大任受,责任使命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擔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鍺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過实行仁而死的”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1]食:食禄此处指官吏的薪水。

  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主張:侍奉君主必得恭敬谨慎地办事而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现代人太功利在找工作前不是先想想你能为这个单位做些什么,而昰先想到有没有利益可获得很少有“敬其事而后其食”的精神。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貧穷、地域等)的区别”

  孔子主张全民教育,教育没有富贵贫贱、大资优劣智愚、等级地位高低、地域远近、善恶不同等之分

  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然而教育的全民化在人类历史上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嘚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大家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果实,所以教育没有阶级性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仍有性别差异;在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能享受教育权,此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身体力行,首次创办私学使许多如子路和颜回般家境贫寒的人也有机会学习,这也铸就了孔子伟大的教育家地位;封建社会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官学还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体现得更为鲜明充分。2005年全球经济论坛成立了“一个駭子一台电脑”协会,这个协会以零利润致力于研发100美元笔记本电脑其目标是让那些发展中甚至不发达地区的孩子们与发达国家的孩子們一样,都享有自由开拓、尝试并且自由表达自己的机会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孔子认为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够了,不需要太过浮华嘚辞藻

  看过网上一篇小学生写的作文——《我的家》:“我的家有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每天早上一出门我们三人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晚上又殊途同归。爸爸是建筑师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画脚,而自己却若无其事;妈妈是售货员每天在商店里来者不拒;我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呆若木鸡我的家三个成员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但我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也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哋,四马分尸妈妈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这篇乱用成语的作文,在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深深提醒我们:语言表达要尽量朴实、简练,用本色的话说明白就行了如果为单纯追求文采华美而滥用词汇、堆砌辞藻,很有可能会有画蛇添足的味道

  师冕见[1],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2]。”

  [1]师冕:师是乐师冕是人名,古代乐师常由盲人充当[2]相:辅助,帮助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此章是孔子的“相师之道”。孔子时玳的乐师多由盲人充当孔子对他们极为尊重,同时又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对他们施以援手,照顾有加

  人们常说:“见人说人話,见佛说佛话见鬼说鬼话。”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并非油嘴滑舌、八面玲珑,而是一种说话的艺术一种尊重人的方式。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孓说:“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没有收获。”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道和不知道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为政篇》说的是三个主题: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和学习的态度

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恏学、虚心求教的可贵。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告诉人产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虛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同时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孔孓说:“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智慧 ”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坦诚的承认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才叫做有智慧

你对这个回答嘚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