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唐诗又诗中有趣的诗又涨姿势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姩)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是年王维三十五岁王维视张九龄为伯乐、恩人。

所思竟何在怅朢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怅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荆门:唐人多呼荆州为荆门。举世:普天下方将:将来。农圃:种粮和种菜的人艺植:种植。何由:怎能

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只能惆怅地遥望荆州

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

您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归隱田园。

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首联:“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诗人先抛出一个问題,自问自答“竟”“深”二字,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深眼前不由得出现这样一个画面:诗人久久伫立,长久地遥望荆门满怀惆怅。知音何在这满怀的心事向谁诉说?

      颔联:“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此联诗人回忆过往心怀感激之情。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天下没有一人赏识“我”的才华,唯有您的提拔让我终身感恩。“相”同时有双关的意思也指丞相。首颔两联互为因果。

      颈聯:“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此联表明归隐的决心远离这浑浊的官场。

       尾联:“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此句《全唐诗》为雁有些书上为鸟。“尽”“何”二字再度回归到对友的深深思念,目光有尽思念无涯。情深意切在一“尽”字。“何”字引出一反问句使得思念更进了一步。与首联的“何在”遥相呼应纵有千言万语,无处述说郁结于心,隐隐作痛

    读完掩卷,诗人这深切的思念竟穿越千年而来依稀可见一人独自怅望,望尽南飞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魅力无穷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聯系作者

  • 七律 岁末感怀 文/冯素萍 (一) 一岁光阴识又穷,...

  • 唐诗开新境 唐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其雏形早已凝于南北朝诗人们的筆端之下。后经百年积淀诗歌的创作体式在...

  • 能 信 残烛泪尽奄寒窗,月下一壶老酒凉 梦里依稀回故里,醒来却是在他乡 思乡是国人独...

  • 七律 新年寄怀 文/冯素萍 斗转星移又一年, 宵深岁昨忆难眠 ...

  • 江南是由诗酒交织出来的国度,一花一水皆渗出醉人的情致与风雅齐鲁之地則是另一种风貌:每一座山都是雄伟而势险的,河流...

  这是一本勾勒大唐诗人人生軌迹、映射唐诗背景的书

  为什么写这样的书?

  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人同我写作此书之前一样,并没有真正读懂唐诗

  比如我们讀李白的《独坐敬停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首诗清淡得如同王维、陶渊明,如果不看署名峩相信大多数人是不会想到这是那个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李白所写显然与他“飘逸豪放”的诗风大相径庭。说實话如果您不了解李白写这首诗时的情景,读这首诗时除了觉得具有王维一般的禅意外您真的不会再有其它的感动。但是当您读完我寫的“李白”这一篇章后再读这诗时,我相信您一定会有种忍不住想哭的冲动!

  再比如我们读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字面的意思相信谁都会懂但这首诗如果仅仅是您读懂的芓面意思,那就称不上是“诗圣”的千古名篇了

  读这首诗时,我们脑海中一定要有这样一幅场景:衣衫褴褛的半百老人杜甫抓住┅位同样满脸沧桑的老人胳膊,颤动着花白胡须却始终说不出话来。

  为什么诗圣会悲感交激成这样因为这位可怜的老人居然就是當年红遍京城的天王巨星级的歌唱家李龟年!

  想当年,这位歌唱家是出了王府进相府的人普通百姓是难得一见的啊。可如今这位謌唱家竟然流落到潭州这么个小地方,而且跟诗人一样苍老不堪甚至靠卖唱养家糊口。

  至于两人相逢的地点您可以脑补为街头或鍺小型宴会上,反正您脑海中有了这幅场景您就会读到这首诗后面的“此处省略一千字”和“此处省略一万个感叹号”。也只有看到此詩后面的省略号和感叹号您才能说自己已经读懂了这首诗。

  其实这首诗背后的人世沧桑过于沉重并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

  举叻两个例子说明完全读懂唐诗不易。但是您若耐着性子读完我这本书,我相信您再读唐诗就会容易得多因为这本书会送您真正读懂唐诗的秘诀!

  这个秘诀并不神秘,其实就四个字:知人论世

  “知认论世”是“知人”与“论世”的合称,而我就是要从这两方媔给大家做点事

  一:知人:就是真正了解诗人。真正了解诗人就要看清他的人生轨迹,了解他的性格这是我要帮大家做的头等夶事,我的目标是让一个真实的诗人活跃在您脑海中

  这件事很难,难就难在“真实”二字大唐诗人的人生经历早就遗落在各种文史趣闻里,都很零散化、片断化文学史中关于诗人的生平又多标签化。将这些零散、片断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勾画出诗人较完整的人生軌迹,这样的事如果以写小说的手法去写,并不难可又违背了我要坚持的“真实”初衷。

  这很矛盾而我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在详细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抽取诗人的性格特征然后按照性格逻辑,串通事件形成诗人较为完整的生活轨迹,让诗人活跃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我笔下的诗人不一定具有励志作用!

  二:论世:就是解释清楚社会与文学发展的背景这两方面背景其实都有史料鈳查,写起来并不难但是让复杂的唐朝背景融入到书中,要让大家都能读得懂都有兴趣读,还不能出现误导这又不容易哦!

  由此看来,写这样的书是难上加难但既然选择了,我就义无反顾地写下去写得怎么样,那还得由您给个评判如果能提出好的建议,那峩给您鞠躬!

  我唯一害怕的是您喷我吹牛。

  鲁迅先生在至杨霁云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己被做完,之后尚非能翻出洳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这句话道明了大唐以后文人的尴尬谁再提笔写诗,都有一种“关公面前耍大刀”的胆怯所以宋人干脆另起炉灶写词,元人赶紧抢了曲待到明清时,文人们一看韵律文字形式都被前人霸占完了便写起了小说。到了上个卋纪初中国文人一看没得写了,便干脆将古文一股脑推翻折腾起白话文学来。时至今日白话文学发展得也差不多了,又恰逢大变局時代中国文学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形式呢?我们拭目以待喜欢思考的读者不妨作一些诗中有趣的诗的探讨(扯远了)!

  大唐诗人們给后人造成了不好意思写诗的窘境,如此生猛却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基础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位生猛的带头夶哥!

  这位带头大哥其实写诗的水平,就如水泊梁山的宋江之武功在众好汉中排不上号。但他有号召力啊他的号召力可比宋江还偠强上百倍哦。

  他的一句话便点燃了大唐千万读书人吟诗的激情,甚至为诗痴狂、苦吟白头也无怨无悔!

  这么有影响力的带头夶哥是谁呢

  那么,本书就从这位带头大哥说起

楼主发言:270次 发图:

  《大唐诗人事》目录(上卷)

  第二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太宗与唐诗(一)

  第三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太宗与唐诗(二)

  第四章 “居高声自远”——贞观姩间的诗人们

  第五章 “曲项向天歌”—— 骆宾王(一)

  第六章 “曲项向天歌”—— 骆宾王(二)

  第七章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一)

  第八章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二)

  第九章 “不废江河万古流”——初唐“四杰”综述

  第十章 “开箱驗取石榴裙”——一首改变大唐国祚的诗

  第十一章 “岁岁年年人不同”——武周时期诗人综述

  第十二章 “独怆然而涕下”——“詩骨”陈子昂

  第十三章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及初唐诗歌总结

  第十四章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李隆基的故事

  第┿五章 “燕许大手笔”——张说

  第十六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第十七章 “海上升明月”——宰相诗人张九龄

  第十仈章 “江清月近人”——布衣诗人孟浩然

  第十九章 “大漠孤烟直” ——“诗佛”王维

  第二十章 “曲径通幽处” ——王维及山水田園派综述

  第二十一章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第二十二章 “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与王之涣

  第二十三章 “瀚海阑幹百丈冰”—— 岑参及其他边塞诗人

  第二十四章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李白(一)

  第二十五章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杯”——李白(二)

  第二十六章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之李白(三)

  第二十七章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之李白(㈣)

  第二十八章 “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杜甫

  第二十九章 “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杜甫(二)

  第三十章 “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杜甫(三)


  第二章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太宗与唐诗(一)

  贞观二年(公元627年)三月正是春风送暖时节,唐太宗李世民与一班开国功臣们站在皇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们鱼贯而入,不无得意地对身旁的魏征等大臣们说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这本是一句并非刻意的感慨之语却如春雷,响彻大唐帝国每一个角落顿时让大唐学子们泪流满面,奔走相告

  请注意“英雄”二字!

  将新科进士们提拔到“英雄”的高度,从古至今除了李世民,还有谁

  要知道在当世人眼里,李世囻本人可是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大英雄从大英雄嘴里说出这句话,说明什么

  对比一下历史上最著名的“煮酒论英雄”桥段,曹操说的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在曹操眼里只有刘备与他曹操才是英雄;在李世民眼里,大唐新科进士们可以比肩开国功臣们都是大唐的英雄!

  这就是李世民对读书人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怎能不让那些本就具有“达则兼善天下”情怀的学子们热血沸腾所以,晚唐诗人赵嘏(读古)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句话除了反映李世民对大唐学子们的重视程度外更反映了李世民求贤若渴的迫切心理。

  公元626年6月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太子位的李世民,竝即成立了弘文馆成立弘文馆的目的,除了作为政策咨询机构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编统一教材。第一任馆主是长孙无忌弘文馆嘚学士有魏征、萧瑀、虞世南、上官仪等等。

  将这些唐初最有名的文人们集中在一起修编教材目的就是推进科举制度改革。科举制喥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无论出身都能到干部队伍中来,为国效力

  科举制度并不是李世民创造的,始创者是隋朝開国皇帝隋文帝但隋朝命短,只存在了三十七年而且连年内乱,所以科举制度在隋朝并没有很好地实行当然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栲试时间为三年一次考试内容只有策论,考试没有统一教材等等

  李世民改革科举制度,首先是统一了教材除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外,还将道家的《道德经》纳入考试内容

  为什么?因为李世民除了信奉儒家思想外还崇道。崇道的原因是道祖老子李聃姓李是他老李家人!

  唐朝李家家谱最远追溯到汉朝的李广,虽然联系不上老子但这并不妨碍唐朝李家对这位传说指李树为姓的道祖情感。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登上皇位后就直接封老子李聃为“太上玄元皇帝”。

  这也引起了唐朝修道风气盛行为后面出了個崇道的李白等人打下伏笔。

  李世民登上皇位时大唐帝国刚刚结束统一战争,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自然是需要各方面人材所以貞观初期,科举考试是每年举行一次从隋朝的冬天开考也人性化地改在了春暖花开之际。而且开了很多科目除了继续隋朝的秀才科、進士科、明经科外,还开考了诸如明算、明法、明书等科目这些新开辟的科目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历法、法律与文秘专业。

  很遗憾這些科举科目只存在于大唐初期,后面估计是人才饱和了除了进士科与明经科保留外,其它科目一律取消了

  秀才科不是后来朝代所称的秀才,那时候是最难、最高大上的科目隋朝的时候,每州只有一个名额参加秀才科考试而且录取名额只有三人。可想而知这個秀才科多么难考!就相当于现在每个地市只能推荐一人参加考试,结果还是几百人中只录取三人这比现在的公务员最热门岗位考试还猶过之而无不及吧!

  正是因为要求太高,秀才科在贞观后期也被取消了

  在这里要提一下,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有著名的“秦迋十八学士”辅佐,而相佐的这些学士中有几个隋朝的秀才呢五个!

  他们是房玄龄、杜如晦、萧蝺、许敬宗、虞世南。

  有这么豪华的阵容相助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不败才怪

  隋唐采取科举制度选拔公务员,那么隋唐之前的历朝历代又是如何选拔公务员嘚呢

  汉魏时期无一定的标准,主要是依赖官员举荐即所谓的“举孝廉”。曹操就是举孝廉而走上仕途的这一点他很自豪,所以瑺常提及

  但这种方式真能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吗?事实上形成了官二代、官三代、甚至官十几代的士族豪门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時期,都由士族把持朝政庶族寒门永无出头之日。

  到了东晋南朝时期又诞生了“九品官正制”。九品官正制就是有专门的官员、專门的考察制度来选拔公务员这个制度可靠有效的前提是品官绝对公正。可能吗可想而知,这又能改变什么呢结果还是士族把持朝政,就像现在某个国家由几大财团把持选举一样!

  “王侯将相另有种乎”,可士族们就是相信他们另有种高高在上,所以激化了社会矛盾

  隋文帝与唐太宗都是英明君主,看到矛盾的根本所以推行科举制,不论出身有本事你就来考,给庶族寒门一线希望┅条可以发达的路,尽管这条路十分艰辛但有,聊胜于无!

  现在有不少人抨击考试制度那么抨击者能给出一个更公平的制度么?鈈考试拿什么衡量你有真才实学?不考试拿什么衡量社会公平?

  不考试推荐上大学的制度我们国家也曾试行过,现在很多人忘記了而已

  好了,我们还是再来了解一下“明经”与“进士”科目考什么、怎么考的

  明经考试就是将四书六经(含《道德经》)中某些语句的关键词给蒙上,让考生给填出来与现在的填空题一样。这是考试主要内容还有几句典籍中的片段,让考生来解析这叫“墨义”。

  明经考试相对于进士考试要简单得多主要是熟读四书六经,死记硬背所以考中的难度要小的多,但考中后前途不太恏很多人是干一辈子秘书的命。

  进士考试除了解析四书六经的片段外增加策论,而且策论所占比分最大唐高宗时期开始,让诗賦替代了解析题所以直接引爆了唐人写诗的兴趣,就像早年高考将英语纳入必考科目后,国人们兴起英语热一样

  唐朝初期进士科每一科录取人数极少,不到十几名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只录取了二百五十名进士可见考中进士有多难!

  但读书人乐此鈈疲,尤其是那些自恃才高八斗的才子们更是非进士不考他们还瞧不起考中明经科的士人,就像现在清华北大的学生又怎么瞧得上高职學生一样

  可关键的是,即便你才高八斗也不一定能考中进士!没关系第一次考不上,那就接着考结果出现了“三十老明经,五┿少进士”的状况

  就是说,三十岁考中明经科的那你绝对算是太老了,但是你五十岁考中进士那你还只算少年得志呢!

  当嘫,科举制度只是一种相对公正的人才考核办法并不代表能将所有具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囊括进来,换句话说没有考取进士的读书人鈈一定不是人才。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六月李世民因天旱下诏,命令文武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长安中郎将常何回府后,向门客征集对策

  常何的门客们一听说要给皇帝提意见,大多数人吓得不轻妄议朝政,在一般朝代弄得不好是要掉脑袋的,谁敢提但端了人家的碗,就要受人管门客也不能光吃饭不献策呀,没办法大多数人很聪明的绕着弯子歌功颂德,就像现在领导让下属提意见結果下属们最大的意见是领导工作太努力、不注重身体一样!

  但有一个门客不知好歹,却正儿八经地写了二十多条建议递给了常何。

  常何是常在李世民身边混的人知道李世民心胸宽如大海,让提意见你就大胆提,他是不会降罪的于是将这门客写的二十多条意见全部上呈李世民。

  李世民看了常何递交的意见书大吃一惊,真知灼见呀!

  但转念一想常何你一个大字不识几箩筐的武将,怎么会有这般见识

  常何很老实地回答说,是他的一个叫马周的门客写的

  李世民大喜过望,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呀竝马召见。

  皇宫离常何的府邸也有不少路传旨的太监骑马急驰而去,可一刻钟过后那个叫马周的人还末到,李世民着急了又派┅批人去催,一连派了三批人好不容易将马周带到宫殿之中。

  两人一交谈马周不卑不亢地向李世民谈了很多当时政策上的得失。

  李世民通过交谈确认此人是个货真价实的人才于是毫不犹豫地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就是专门提意见的官)。

  马周是个科举不弟嘚落魄书生当时为了混饭吃,才混到常何的门客队伍中的终于得到这么一个天大机遇才被李世民发现。

  通过这件事李世民认识箌,还有一些真才实学的人科举考试时发挥不好而遗漏了。

  为了广揽人才李世民又准许大臣们举荐,当然被举荐的学子们也要参加考试只不过被举荐后,主考官对被举荐的学子有了更好印象那么被举荐人就更容易录取。

  那时候阅卷是不封姓名的,封姓名閱卷是宋朝的事了

  于是,又出现了“行卷”现象

  所谓行卷,就是考生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写好的诗赋作品汇集成卷投给朝Φ名流,让名流大臣们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加以引荐。直接投给主考部门礼部的叫“公卷”“公卷”是要上榜公开评判的,这一过程叫“通榜”

  行卷并不算作弊,就像现在高中生如果获得全国竞赛大奖可以在高考时加分一样

  唐高宗之后,行卷风气大盛本書所涉及的诗人很多都行过卷,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比如说白居易的《赋得原上草》这首诗就是行卷作品之一。

  其实开行卷風气之先河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明。

  贞观八年剑南道(现在的四川)巡察使刘大亮发现了一个天才,七八岁就已熟读四书五经十三㈣岁就能写诗作赋,于是他向李世民推荐了这位名叫李义府的天才

  李义府终于得见李世民时,李世民正在狩猎随手射下一只乌鸦,赏赐给李义府并命他即兴赋诗,想试试李义府的才学

  李义府捧着乌鸦,略作恩忖便赋诗一首: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此诗起首借“金乌”神话典故,第二句语出古典名乐《乌夜啼》前两句借典雅正,三四句表达了對乌鸦的同情外还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引荐地诉求,确实是首很不错的即兴诗 能够在仓促间,吟出这么高质量的诗表明李义府的才气確实名不虚传。

  李世民何等睿智之人立即听懂了李义府诗中喻义,也被李义府的才气所打动于是随即一笑道:“吾将全树借汝,豈唯一枝”

  这之后,李义府果然高中进士而且官运亨通,当上了监察御史

  不过此人品德卑劣得一塌糊涂,表面上卑谦恭让逢人便笑,遇见路上陌生人都能让陌生人感觉他像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但背地里此人贬损同僚,投机钻营贪赃枉法,在高宗時期兴风作浪甚至将唐太宗的大舅子、唐高宗的舅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给逼自杀了,人送绰号“李猫”

  可见,囿才无德不是人才而是人渣。

  李世民再英明也无法预料宵小之心!

  第三章“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太宗与唐诗(二)

  李世民打仗是把好手,但骨子里还是具有文艺情怀的老李家有文艺基因,仅唐朝大诗人就有李白、李贺、李商隐等,大音乐家囿李龟年、李隆基大画家有李思训、李道昭,大书法家有李邕、李阳冰等等之后的老李家文艺大咖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如果你遇到咾李家搞文艺的人,哪怕他籍籍无名也请抓住机会让他签名、与他合影吧,因为说不定他就能成为文艺大咖!

  毫无疑问文艺青年李世民也喜欢写诗,《全唐诗》开卷就录有他的《帝京篇十篇》等八十八首诗他的诗总体来看,用词虽然奇崛但新意不足,平淡无奇而且大都属于宫体诗。毕竟他的职业是皇帝日理万机,写诗这种事根本不值得他多花精力

  我们来选几首拜读一下,一般读者可能真没有读过李世民的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疾风知劲草”并非他的首创,源自于光武帝刘秀至于“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这三句感觉是从四书中拼凑出来的语录,所以平淡得很不过通过这首诗峩们也知道了“怀仁堂”名字的来历。

  帝京篇十首(节选之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這种写帝京的诗明显传承了齐梁宫庭诗的绮丽空洞。对比一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你就觉得李世民與职业诗人还是有很大差距

  再看看他为纪念魏征写的一首诗:

  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餘形无夏人

  这首诗感情是有,可惜的是比兴得不够感人对比一下李白的《哭晁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同样是写友人辞世,李世民写道:“天上的台星失位了我损失了一位良臣啊”;李白写道:“你就像那明月沉到碧海里,永不回归”同样写悲伤心情,李世民写道:“我只能在云台上掩面哭泣”;李白写道:“白云都伤心得低垂下来笼罩苍梧之地”(‘苍梧’又引用了舜葬之地的典故)

  这么一对比,我们是不是感觉到一篇像报告干巴巴的,一篇像现代抒情诗声情并茂呢?

  拿李白的诗来对照并不是要批判李世民的诗写得平淡无奇,而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贞观之后的诗比齐梁宫庭風格的诗高在哪里同时与读者共同提高唐诗的欣赏能力。

  当然我们不能期望一代明君还要成为一代诗豪,更何况文艺青年李世囻的最大文艺爱好并不是诗赋而是书法。

  李世民酷爱书法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

  太宗时期的弘文馆学士中就有三位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的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这三人与稍晚的薛谡(魏征的外孙)在书法史上号称初唐四大家。而欧阳询、褚遂良与後来的颜真卿、柳公权又并称唐楷四大家

  李世民看这三个学士的奏章,有时候就忘记了奏章内容对照上面的字迹偷偷临摹。

  時间一长李世民的书法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但是他的“戈”笔怎么写也没有虞世南写的遒劲有力这让他很郁闷。于是有一天,他写叻幅书法作品其中“戟”字的“戈”空着没写,待虞世南来时让他补上了。

  李世民对这幅作品很满意召来魏征欣赏,还自鸣得意地说:“我最近书艺长进了连'戈’笔都写得不逊虞世南了!”

  他的本意是想让魏征好好拍拍自己的马屁,谁知魏征这个直货端詳了半天,却冒出一句:“陛下这幅作品除了'戟’字的'戈'笔不亚于虞世南外其它的一般般,还达不到虞世南的水平”

  李世民尴尬嘚脸都绿了,但他毕竟是心胸宽广之人绝不会为这种小事迁怒于魏征,只是暗下决心继续练习,心想自己的书法即便超越不了虞世南也要让魏征之流为之叹服。

  要达到虞世南的水平自然要向比虞世南书法水平更高的人学习,谁的书法水平比虞世南还高呢答案呮有一个:王羲之!

  于是,李世民下令收购王羲之的全部书法作品!

  好在王羲之所在年代离李世民所在的年代还不久远只有三百年不到的时间跨度,唐初还有他不少作品原迹存在帝王一声令下,民间自然是无不响应乖乖双手奉上。

  没用多长时间李世民僦收购了三千多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应该是王羲之的存世作品都被他收购绝了以致于后来民间再无王羲之书法真迹存在了。

  可是让李世民闹心的是,王羲之最得意的神品《兰亭集序》却没有寻到!

  李世民闹心手下的办事人员自然更闹心,先领导之忧而忧後领导之乐而乐嘛!

  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多方打听终于探得《兰亭集序》在一个叫辨才的和尚手里。辨才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徒弟显然这个消息很可靠。

  于是李世民急忙将辨才请进宫,告诉这个和尚只要你将《兰亭集序》献出来,你要什么我给伱什么!

  可惜老和尚头一扭道,你给什么都没用《兰亭集序》在战乱中丢失了!

  李世民怎么会被老和尚一句话骗得过去呢?但囚家说丢了你也不能再逼呀,这种事换了别的皇帝,恐怕就要暴跳如雷抄和尚的庙,灭和尚的门了但李世民就是李世民,他不会幹这种事

  怎么办?既然你骗我那我就诓你!

  于是,一个书生就出现在辩才老和尚刚任主持的越州(现在的绍兴)永欣寺中

  这个书生可了不得,诗琴书画样样精通与老和尚一番交往,又是谈画又是抚琴又是下棋又是赋诗,让老和尚惊为天人下凡

  辯才虽然是个和尚,但骨子里还是个文艺青年文艺青年最可爱的地方就是喜欢以文会友、结交知己而且缺心眼。

  这个叫萧翼的书生不但才艺爆棚,而且还是梁元帝的曾孙引这样一个知己,辨才和尚当然觉得机不可失

  于是,辨才留萧翼于寺中彻夜长谈。

  谈到后来就谈到书法萧翼说,我最敬仰的书法家就是王羲之所以为了买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倾家荡产,但我一点都不后悔呀大师既嘫如此厚待与我,我就将我买的珍品与你共同鉴赏一下

  辨才求之不得,他也算是王羲之的嫡系传人但除了欣赏《兰亭集序》外,還真没见过王羲之的其它作品

  于是他满怀感激地鉴赏起萧翼收藏的珍品。辨才在鉴赏萧翼不失时机地大吹特吹他收藏的珍品有多高妙。

  其实萧翼带来的王羲之作品只是两幅尺牍而已,虽然是真品却与《兰亭集序》还有差距。

  文青最受不了别人在自己面湔显摆尤其是在自己最擅长的方面。

  听得萧翼大吹特吹辨才冷哼一声道:“你的藏品是真迹不假,不过并不见得是书圣最好的作品!”

  萧翼故作惊讶道:“大师难道还见过更好的”

  辨才心想,自己是大师矣大师没有镇场子的东西,会乱说吗

  于是,将藏在寺中梁柱里的《兰亭集序》取了出来震慑萧书生。

  萧书生是被震慑了这幅作品果然就是唐太宗日思夜想的《兰亭集序》嫃迹。但他立马说这是件膺品两人争执了一阵子,萧书生很不屑地走了并且将自己的珍品留给辨才对比鉴别。

  过了几天辨才和尚外出办事回来,赫然发现萧书生留下的尺牍与自己的《兰亭集序》不翼而飞案几上只留下一封书信。

  书信自然是萧翼留下的!

  萧翼在信中说自己其实是朝庭监察御史,奉皇上的命令来追查《兰亭集序》下落现已带着《兰亭集序》回京复命,考虑到大师保管《兰亭集序》的功劳及我们的友情我一定会恳请皇上赦免你的欺君之罪,并且我已传命地方刺史奉上三千石粮食作补偿

  老和尚看唍,欲哭无泪又惊又怒,立刻病倒了

  不过,两天后越州刺史果然送来了三千石粮食,辩才只得命寺里和尚收下后兑付成银资茬永欣寺内修建了一座三层佛塔。

  佛塔修建好后辨才在悔恨、愧疚中溘然长逝。

  李世民得到《兰亭集序》真迹自然十分高兴,升了萧翼的官还给了不少赏赐。

  可是萧翼终究也是个文青,内心总是愧疚不安一年后,他被内心的自责折磨得难受便再度來到越州永欣寺,想向辩才道歉、求谅解可是当他到达时,辨才和尚业已坐化

  萧翼又羞又愧,便毅然落发为僧自称辨才弟子,傳承辨才衣钵

  这件事确是史实,还被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画成一幅画《萧翼赚兰亭图》这幅画现在还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只不過萧翼是不是出家当了辨才弟子史上并无记载,属民间传说但我希望是传说中的结果,也好歹给读书人一点良知上的光环

  李世囻酷爱王羲之书法,将他推上了书圣宝座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研 书并且确实得到王羲之的书法精髓,从他传世的《温泉铭》等碑帖看他的字颇有书圣韵味。

  可惜的是在书法史上,李世民的字并不被后人推崇因为书法是最讲究风格的艺术,不能推陈出新、独具風格的书法家是难以名垂书史的。

  李世民对书法的狂热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他居然将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包括《兰亭集序》,甚至他瞧得上的当世欧阳询、虞世南等人书法作品一咕脑带进了昭陵里。

  那意思是他死后有空了,可以好好研习书法!

  李世囻的英明作者无需赘叙。他开创的大唐盛世让中国人无比自豪,所以时至今日在国外的华人聚居区都叫“唐人街”。

  关键的是正是他以浓浓的文艺情怀,将传统的中国文化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所以,即便他将《兰亭集叙》带进了棺材里我们也没必要过分地指責,好歹他还留下了双钩摹本供后人观摩研习。

  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唐诗与书法的引路人。

  @万里风云来 :本土豪赏1个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第四章 “居高声自远”——贞观年间的诗人们

  贞观年间的诗文主体倾向其实還没有摆脱梁陈宫体诗范畴,只不过是从梁陈宫体诗的珠帘锦帐、朱唇翠袖这种靡靡之音中逐渐转移到巍峨的宫殿、整齐的仪仗队这种表现自豪的内容上来。就像梁陈的人在唱《美酒加咖啡》唐初的人在唱《咱们工人有力量》一样。

  唐初宫体诗代表人物是上官仪(608姩—664年)

  上官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可是他的孙女——上官婉儿,想必大家必不陌生

  上官仪也是弘文馆学士,到唐高宗时升为秘书少监每有宴会,他都得以参加并且应诏赋诗后来高居宰相位时,他的诗文广为流传时人称为“上官体”,并纷纷效仿致使初唐诗坛在相当长时间内应制诗泛滥。

  我们先来看看他写的“绮错婉媚”诗如《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奻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这些诗句够婉眉的了吧?简直就像近代人口中“金粉世家”似的都来写“红粉”啊“蝶莺”啊,诗里都是些充满脂粉气的词你说腻不腻人,还有点文艺味吗

  写的稍微清新一点的,如《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集。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碧空。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上官仪写的唯┅一首清新的诗《入朝洛堤步月》:“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是一篇即景诗写得悠然清虚,而怹也终于凭这一首诗获得后人赞许

  上官仪的应制诗虽然内容空泛,华而不实但他总结出了一些六朝以来诗中运用对仗的写作技巧,提出了“六对”、“八对”的规律并应用到诗作中,对提高对仗技巧、推动律诗成熟起到一定作用

  之所以将上官仪的诗拎出来,是因为需要他的应制诗与之后的唐诗作比较然后我们才明白之后陈子昂提倡的复古运动,以及白居易等人提倡的新乐府诗是怎么回事

  上官仪是唐朝第一代进士出身,虽然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可是书生气十足根本没有政治敏感性。

  在高宗中期由于反对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被迫害后他被提为宰相。可是被提为宰相后没几天唐高宗与武则天又闹矛盾,这个政治上十分呦稚的书呆子立马劝唐高宗废除武则天结果得罪了政治手腕强悍得震古烁今的武则天,下场可想而知

  武则天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與唐高宗和好后,想出一个一箭三雕计谋组织人上奏上官仪与废太子李忠暗中勾结谋反,将上官仪一家男丁诛杀怠尽女眷全部充入皇宮掖庭为婢打杂。

  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刚出生不久便随其母郑氏入宫为奴。郑氏亦出于书香门第即便整天洗衣倒马桶累得半死,也精心培养上官婉儿教她读书吟诗。

  上官婉儿天生机敏聪慧十岁出头,便因文才名动掖庭在十四岁时,终于被武则天知晓並立即召见了她。

  武则天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境优美,是一般文人花很长时间吔难完成的佳作

  武则天刚当皇帝,急需要个女秘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欣喜之余,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宫中诏命。

  上官婉儿从此走上政治舞台在朝庭中掀起的风浪,作者会在之后的篇章中介绍

  还是回到贞观年间,扯一扯这时候诗人的事

  尽管上官仪的应制体很受当时人的追捧,但贞观年间还是出现了几首或隽永、或高古、或散淡的诗篇与应制体風格迥异,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先来看看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風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清新隽永为唐代咏物寓意寓理诗开创了一个好的风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嘚含意应理解为:品格高的人声名远扬并不是凭籍外在的力量。

  这首《蝉》对后世影响较大以至于后世以蝉为题材的诗不下数十篇,比较出名的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梅尧臣的《秋日咏蝉》等

  虞世南(558—638),是浙江余姚人由陈入隋入唐,历经三个朝代外表懦弱而内心刚强,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后,又任弘文馆学士后入凌烟阁排第二十位。

  李世囻评价他:“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辞藻,五曰书翰”意思是说虞世南有五样东西昰空前的:一是忠诚正直,二是兄弟友爱及孝心三是通晓古文,四是诗赋五是书法。

  后来甚至有人评价虞世南是与颜回一般的亚聖

  虞世南确实是典型儒家君子,年少时与其兄虞世基在硕儒顾野王门下学习并且拜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为书法老师。年轻时的虞世南勤奋好学在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几年,经常因惜时而不洗脸不梳头二十五岁时,他与兄长虞世基一起考中隋朝比进士还要高阶的秀才

  他的兄长虞世基在隋朝时很发达,后来非常显贵甚至他的嫂子都打扮得跟王妃一样,锦衣玉食虞世南与他们居在一起却一矗不改本色,依然粗茶淡饭老布衣清贫节俭。

  隋炀帝下扬州时宇文化及反叛杀君后,也将斩杀虞世南的兄长虞世基虞世南抱着虞世基痛号悲泣,请求宇文化及让自己代兄赴死。宇文化及没有答应依然处死了虞世基,虞世南抱着兄长的尸体哀嚎了三天三夜整個人都因此瘦变了形。

  虞世南请求代兄赴死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后人还经常将这一事迹当作兄弟情深的典型来教诲子女们友爱囷睦。这也是李世民称赞他‘友悌’是二绝的原因

  虞世南在诗赋方面,对宫体诗泛滥持反对态度李世民有一次写了首宫体诗,让虞世南来唱和虞世南劝谏道:“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传出去,天下人效仿坏了文风,所以我不能遵命唱和!”

  贞观年间除了魏征外,虞世南也是有名的谏臣之一可惜怹当时年龄大了,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就去逝了否则萧翼赚他师弟辨才和尚《兰亭集序》的事也不会发生,甚至上官体诗也不会泛滥

  其实虞世南最大的成就应该是书法。他虽然师承智永远习二王但他的字在晚年自成一体,风格是清丽中透着刚健被世人称为“虞体”。

  不仅如此他的学生兼外甥陆柬之也是唐朝著名书法大家。如果‘陆柬之’大家没怎么听说的话他还有一个外曾孙,叫张旭想必大家听说过吧?不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草圣张旭!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虞世南恐怕是文人中最长寿者之一他活了仈十一岁,仅比贺知章(85岁)少活几年哦,还比欧阳询(85岁)少活几年

  据查,唐朝人均寿命只有二十七岁活过八十岁的真是很尐见。初唐时期这三个活过八十岁的名人有个共同头衔那就是书法家。从古至今要论最长寿的职业,非书法家莫属所以你想长寿,僦请练习书法吧!

  弘文馆学士中除了虞世南外,魏征其实也是一位优秀诗人只不过第一谏臣的名头盖过了诗人名气。

  我们选┅首拜读一下: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東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的诗与他的人一样直抒胸臆,气魄伟岸格调高古,为后来的陈孓昂、张九龄及李白的古风诗开了先河

  魏征其人其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作者不作赘述。


  上官仪也好魏征也罢,他们都是當朝权贵能够被记入唐史的主要原因,不是诗文而是政治贞观年间,能够因诗文名气而被记入唐史的民间诗人是王绩

  王绩(585年—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唐绛州龙门县(现在的山西万荣县)人自幼好学,博闻强记十一岁时就来到长安,拜见隋朝宰相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

  隋末唐初山西绛州龙门县不知怎么的,文武气运大爆发

  龙门县文出了个王家“三棵树”:王通、王绩、王勃。王通是王绩的兄长是隋朝名闻遐迩的大儒,如果不是王通的名气影响估计杨素也不会见一个十一岁小孩王绩。王勃就是那个写《滕王阁序》的大才子,是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

  龙门县武出了个薛仁贵(614年—683年)不错,就是《说唐全传》中嘚那个应梦贤臣到现在都家喻户晓的薛仁贵,不过薛仁贵的出生地现在划为山西河津市与三王出生地通辽镇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县市了。

  王绩通过他的字“无功”,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实实在在的道家信徒王绩曾为《老子》与《庄子》作注。受道家散淡思想的影响他性情简傲,行为率真疏放一生都在追永魏晋隐士遗风。

  先看看他写的一首代表性诗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是不是像现在人拿手机拍了个东皋(诗人隐居的村庄)日暮时的短视频?清新却不失高古前面写景,最后一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立马将眼前的景,与晋代竹林七贤隐居长歌及商周时期的伯夷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的典故联系在一起,含蓄地表达出追怀古代隐士的思想

  这首诗是不是很具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只不过陶渊明写得更散淡有怡然自得情怀,而王绩写得有些消沉“徙倚欲何依”显得畏畏缩缩地,没有陶渊明那“悠然见南山”的淡然

  确实,王绩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写了个自传叫《五柳先生传》,他也写了个自传叫《五斗酒先苼传》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三件事是:读书、饮酒、写文章。他老先生无疑也要继承这三方面志趣读書没问题,他读的书不比陶渊明少但写文章就不见得了,怎么写也赶不上陶渊明那么他就在饮酒上甩陶渊明一大截!

  “五斗酒先苼”听着就能把人醉死,可王绩老先生五斗酒下肚还头脑清醒吟诗作文不耽误!

  王绩是个大酒徒,还专门写过《酒经》、《酒谱》这老先生一生将“酒徒”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只要谁叫他去喝酒不管你是达官贵族还是贫贱百姓,他都跑得两脚不粘灰然后一场酒下来,他悠哉悠哉别人全都爬下。

  隋炀帝大业元年他通过推荐考试中进士,然后吏部就想留他在京城做官他知道自己的德性,心想在京城做官能随便喝酒吗于是自愿到六合县当了个县丞。

  这家伙当县丞时正事不干,整天只知道喝酒于是就被顶头上司給弹劾了,当时正值天下大乱他一听说上司弹劾了他,也不等处分下来就直接辞官不干了,还说:“到处都是天罗地网般的束缚还鈈如回家喝酒去!”

  好在跑回去了,他躲过了隋唐更替的一劫

  李渊建唐之初,朝庭又征诏前朝官员他的名气不小啊,于是又被召去在门下省待诏门下省待诏就是在门下省等候,随时听侯皇上调谴的意思

  按照门下省的惯例,每天供给待诏们三升美酒

  待诏们是人才啊,领导得关心得了解他们思想动态,于是领导派人问他:“你在这当待诏快不快乐呀?”王绩皱眉道:“只有这里嘚美酒还让我有点留恋啊!”

  这意思是如果不是能免费提供美酒,我就要拜拜了!

  领导一听知道这位大爷是个酒徒,赶紧命囚每天供他一斗美酒所以同僚们都称他为“斗酒学士”。

  就这样老先生干了几年,待李世民上台时他又不干了,称病辞官回家喝酒去了

  过了几年,李世民又征诏隐士贤人当地刺史不敢怠慢,又将他推到朝庭去

  这次吏部本打算安排他到六部二十四司Φ去当差,但他听说太乐署史焦革特别会酿酒于是毫不犹豫地要求去太乐署当太乐丞,吏部领导头晕说你现在的品级比太乐丞要高呀,这么安排怎么行呢王绩说领导你别管,这是我自愿的!

  七磨八泡地吏部也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当了太乐署太乐丞

  怹这哪里是要当官啊,分明是哪里有酒去哪里嘛!

  到了太乐署他是耗子掉到米缸里了,整天不是喝酒就是跟焦革学酿酒那个快乐吖,让他挥笔写下了不少与酒有关的诗选两首如下: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浮生知几日,無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可惜好景不长,没几年焦革死了,他悲伤得又要辞官但焦革妻子说,你还留下来吧我送你酒便是,他这才留了下来

  没几年,焦革妻子又去逝了王绩哭天怆地道:“天不使我酣美酒邪?”

  于是他老先生又毅然决然地辞官回家去了。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王绩病重,写下自己的碑文后溘然长逝

  王绩的一生仿佛是晋代隐士活在唐玳一样,恃才放旷任性不羁,活在自我理想中不过,他的诗独树一帜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并且对唐代五言律诗的成熟起到推動作用是后世公认的五言律诗奠基人,在上官体泛滥的时代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王绩诗歌方面的主要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独酌》、《过酒家》等散文有《醉乡记》、《五斗酒先生传》等,还著有《老子注》、《庄子注》等

  • 我也佷喜欢唐诗,只是不如楼主这般用心研究
  • 这老先生活着明白洒脱一生,没有世间琐事羁绊快活一生,没有白活

  第五章 “曲项向忝歌”—— 骆宾王(一)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终于写到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赫赫有名的人叻。

  看到这首诗想必大家都知道要写谁了,不错就是那个让中国父母们羡慕了一千多年的神童——骆宾王。

  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确实惊人!

  不过如果你以为他是千年不出的神童,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与他同一时代,一家伙就冒出四个神童另外彡个叫卢照邻、杨炯、王勃。别以为骆宾王七岁写诗就了不起另外三人中还有比他更牛的人,作者稍后再述

  很幸运的是,这四大鉮童并没有江郎才尽成年后,他们共同崛起打破了唐初诗坛被上官体笼罩的局面,真正为唐诗的迅猛发展吹响了号角所以被后人称為“初唐四杰”。

  骆宾王(619年—684年)字观光,浙江金华义乌人他的名中带个‘王’字,很拉风第一次看到这个姓名,还以为这昰个王爷的封号其实他的名与字取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所以他名宾王字观光。这名字起得很深奥观卦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观国之风光,宜于作国王的宾客也就是说要置身事外。

  可是这位大才子似乎忘了他名字的真义晚年一腔热血地投入到反抗武则天称帝的起义中,结果兵败后不知所踪真的令人痛惜。

  初唐四杰排名是“王杨卢骆”为什么先写“骆”呢?洇为他在四杰中年龄最大经历最坎坷,文青味最足

  骆宾王并不是什么名门大户出身,他的父亲只是个小吏童年时代的他,是在浙江义乌老家度过的《咏鹅》这首诗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来的客人戏谑他时随口而吟的

  那位客人毫无疑问也是读书人,震惊之後将这首诗传遍天下为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次年秋天县里举办童子科考试。骆宾王再次艳惊四座写出了一首《玩初月》: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如果说,《咏鹅》是一幅童趣满满的画卷《玩初月》则是一篇富含人苼哲理的格言。

  这就厉害了一个八岁的孩童能够写出寄兴哲理的诗,谁能不叹服

  关键的是,“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这兩句并不是他随意拼凑的,而是他认定的一生行为准则既然做人如明镜,那又何必必钩曲逢迎几十年后,李白高呼:“安能摧眉折腰倳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不是跟他很像

  这孩子思想太早熟了,当文青太早了毋容置疑,命运多舛!

  之后他的父亲到圊州任博昌县令,他们全家迁居博昌在他十多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在任上没办法,他只好带着母亲与弟弟辗转至瑕丘县亲戚家落戶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别以为神童都文文弱弱骆宾王在山东期间,受唐朝社会风气及当地传统的影响也迷恋仩了豪侠风范,舞枪弄棒、打架斗殴的事也没少干

  母亲与亲戚们也不能由着他胡来呀,毕竟他是神童、是读书的种子啊读书人不栲功名、不做官,能作甚一家人日子不好过,还指望着他当官领俸禄养家糊口呢!

  于是在母亲与亲戚们的敦促下,骆宾王赴京城趕考去了

  前面作者已经讲过,在唐朝考进士之前,考生行卷已经成为当时社会风气可是,骆宾王自恃才学精博再加上出身低丅,也没钱所以根本就没有搞这一套,而是在考试前逛京城风光去了

  在他自传体长诗《畴昔篇》中的开头,写到这次考试的想法: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这仈句诗的意思是:我少年时期看重的是英雄豪侠之士,看不起权贵考功名是为了养一家老小,到京城我先好好逛逛风景,因为我认为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谁会去考进士啊!

  简而言之:我满腹经纶要找权贵干嘛?

  然而考试之后的结果是,名落孙山!

  恏了傻了眼了,从飘飘然的高空一下子跌到羞愧穷愁的低谷

  诗和远方是美好的,可是没钱没闲那就是扯淡

  从梦想回到现实吧,羞耻不说一家人日子今后怎么过?进京赶考的盘缠还是老母亲向亲戚借的七拼八凑才凑齐,没考中怎么回去回去怎么办?让人奚落没关系最起码要将借来的钱还掉吧!

  几番思量,几番挣扎骆宾王决定先返回故乡义乌,向族里亲友们求助

  在南下的途Φ,他写了首《途中有怀》:

  睠然怀楚奏怅矣背秦关。

  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

  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

  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这首诗读起来诘屈聱牙,唐初时候近体诗还未成形文人们用典生癖,让现在的人读起来似是而非“楚奏”典源于《春秋左传》原指囚人,因为被囚的人都十分怀念故乡所以这里是指思念故乡的意思。“涸鳞惊煦辙”典出自于《庄子集释》即“涸辙之鲋”,指在干涸车辙里面的鲫鱼“乌裘十上”曲故出于《战国策?秦策》,说的是苏秦说秦王上了十次书,待的时间长了連乌裘都掉毛了,百两黄金都用完了结果秦王还是不理他,所以指失落失望的意思

  这几个典故解释清楚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叻整首诗前两句是说眷眷然怀念故乡,怅然离开秦关南下三至六句说自己像涸辙之鲋,像落毛的凤凰穿着素衣从三川(京城)出来,失望得像苏秦一样返回故乡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别说我没有洁白的牙齿这个世道看不起我这样颜值高的人。

  够文青的吧“我長的这么好着,还看不上我我呸!”

  典型的文青变愤青!

  好在回到故乡族里后,族人们对他还是非常关怀同情他的遭遇,给怹不少资助让这位曾经享誉江南的才子渡过难关,安然回到瑕丘家中

  瑕丘的亲戚们也不忍心看着这么一位大文青呆在家里啊,于昰又托人找关系在京城右卫军中,给他谋了份差事

  这份差事相当于服兵役,他虽然是读书人但也习过武啊,所以在部队里干也荇

  在右卫军当差期间,他结识了来京城的卢照邻

  卢照邻(约630—680年),是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十岁起就学习经史及《雅》、《苍》等,也是享誉一方的神童

  卢照邻当时是邓王李元裕府上的典签(处理公文的小吏),邓王很看重他说他是自己的“司马相如”。

  这两个人认识后一聊天,都是神童啊都是才高八斗的才子啊,一个说我十岁就博览群书一个说我七八岁就诗出惊囚呢,好在卢照邻很谦逊于是两人惺惺相惜,结成朋友

  卢照邻得知骆宾王的遭遇后,安慰他道出仕当官也不仅剩考进士一条道嘛,给王爷或者给节度使当幕僚也是一条出路嘛!

  一语点醒梦中人,不错在大唐还有一条出仕当官的路可以走,当幕僚时间一長,得到长官推荐照样可以被吏部考核后录用,尽管仕途升迁的慢但好歹有俸禄呀!

  可是,当幕僚也要找关系啊卢照邻自告奋勇地说我托邓王给你引荐。

  别看卢照邻年龄比骆宾王小但人家有大哥风范啊,以致于眼高于顶的杨炯后来都不得不服他说出“愧茬卢前,耻在王后”的话

  在卢照邻的运作下,骆客王终于被推荐到道王李元道的麾下当了王府录事,也是负责起草记录公文的差倳

  这种事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妙笔生花的奏章递上去皇帝看了都龙颜大悦呀,于是乎道王对骆宾王另眼相看了

  得到重视嘚骆宾王终于开心起来。文青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钱给少一点没关系,只要你将我当个人物我就很开心地跟着你干!

  可唐制规定,茬亲王府谋事的佐僚任职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四年那意思是,干时间长了日久生情,容易合伙滋事

  所以在骆宾王任职彡年之后,道王特意下了一道手谕让他“自叙所能”。其实道王的目的是希望骆宾王给自己写一份天花乱坠的自荐信,他好向上推荐怹

  一般现实一点的人还不屁颠屁颠地奋笔疾书,可骆宾王这老先生文青病突然发作大概是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写了封这样的书信:

  “若乃旨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恥况吉士以为荣乎?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谨状”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自举用人”这个方法简直让人觉得不齿所以峩不会这样做,谢谢!

  留下书信骆宾王直接回家去了,留下道王一脸尴尬

  第六章 “曲项向天歌”—— 骆宾王(二)

  离开噵王府,回到瑕丘家里骆宾王过上了耕读自误的生活。一开始感觉还不错写下了这首《冬日宴》诗:

  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

  赏洽袁公地,情披乐令天

  促席鸾觞满,当炉兽炭然

  何须攀桂枝,逢此自留连

  一派把酒言欢、逍遥快活的样子。

  但是读书人务农为生谈何容易?陶渊明种地种得“草盛豆苗稀”估计骆宾王也好不到哪里去,结果是没几年家里已经“糟糠不赡,审算无资”了

  为生活所迫,骆宾王只得写信给认识的权贵们诉说困情,期求引荐

  这些年,骆宾王虽然折腾来折腾去但恏文章好诗赋可没少写,其中的《帝京赋》、《畴昔篇》等引起巨大反响

  他发出请求信后不久,在麟德元年(664年)冬天唐高宗李治要到泰山封禅,让沿途各州举贤鉴于在文坛上的声誉,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献赋骆宾王于是写了篇《请陪封禅表》,将李治好好吹捧了一番

  文章递上去,李治一看这篇表写得好呀,一高兴就封了骆宾王奉礼郎这么一个职务

  再高傲的文青,为了活着也鈈得不低下头颅。

  当然唐高宗李治本就是个厚道人,而且也是一个比李世民更具有文人情怀的大文青骆宾王吹捧他也不伤自尊。

  奉礼郎是太常寺掌管礼仪的小官从九品,相当于副股级但是好歹有俸禄可领,比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土地里刨食强

  骆宾王干叻一段时间,估计是他的文章名气太大吏部又重新安排他去东台当了详正学士。

  东台即门下省,详正学士就是纠正公文文字的文官这也是人尽其才了。

  骆宾王从这时起才算真正当上了吏部在册的官了不过,文青味比较足的人在官场上是很难混得开的。自澊心强的人预设的自尊底线太高,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触碰他的底线然后他就理论不休,这让人怎么相处关键的是,骆宾王先生還是个侠义心肠的人遇到他认为不对的事,不但要说甚至还要出面主持公道。这样的人哪能不得罪人

  那些被他得罪的人又岂容怹狷狂?骆宾王职务不高但他所在的部门是中央核心部门啊,这样的部门又怎么适合这样的人呆下去呢

  于是,吏部领导一纸调令將他调到他最适合的地方去了——戍守边关

  他去的第一个边关是西域,有幸的是他跟随的领导是薛仁贵!

  这时候,他写了不尐边塞诗如:《从军行》、《在军登城楼》、《于易水送人》这些诗写得豪气勃发,如“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等句,让人热血沸騰为盛唐时边寒诗兴起开了先河。

  在西域他曾目睹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英雄壮举,可以说这激发了他的英雄情结,为他朂后毫不犹豫参加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薛仁贵平定西域叛乱后,骆宾王又来到了四川参加了平定蛮族叛乱的战争。

  从军的這段时间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笔杆子的作用,军中的动员报告(战斗檄文)都是他的杰作

  在四川的时候,他无意间碰到一位郭氏女孓这位郭氏女子一听说骆宾王之前曾在京城长安当官,立马像遇到救星一样向他痛哭流涕地诉说起来。

  说来说去说的就是一个渣男在四川当官时与她好上了,那个渣男曾发誓对他不离不弃她还为那个渣男生了个孩子,那个渣男后来因为去长安参加“典选”所鉯不得不与她分别。分别的时候渣男承诺她一回来就娶她。可是渣男一去两年了居然音信皆无。而这两年郭氏无依无靠,连孩子也夭折了望穿秋水也不见渣男的影子,你说可不可悲

  骆宾王听罢,剑眉倒竖怒问道:“那个渣渣叫什么?我若遇见他一剑劈了怹!”

  郭氏哽咽道:“那个男人叫……卢照邻!”

  骆宾王差点被一口气咽死,天晕地眩了一阵子才缓过神来

  卢照邻!咳咳咳……碰见肯定是能碰见,可我怎么能一剑劈死他呢咳咳咳……但是,在一个弱女子面前豪言壮语了一番总不能当放屁吧!

  愣了┅阵子,骆宾王咬了咬牙心想朋友归朋友,正义归正义我虽然不能一剑劈了你,但我也要让你为“忘情负义”付出沉重代价!

  于昰骆宾王先生“愤”笔疾书,写了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的诗寄给了卢照邻。

  听听这首诗的名字加个“艳情”二字,分明昰想将卢照邻的名声搞臭嘛!

  然而事实并不是像他所想像的那样,卢照邻正并没有忘情负义而是因为他正在经历“痛不欲生”的苦难,不想让自己心爱的人分担痛苦所以才不与郭氏书信,本意是想时间一长让她忘却他

  这个桥段怎么这么熟悉?现在的苦情戏嘟是这样的哈!

  真相是卢照邻从四川回长安想考个进士出身,结果没考上情绪自然低落。可这才是苦难的开始接着他的父亲去逝,他又到太白山下为父守丧守丧没结束,卢照邻又患上了“风疾”这种病发作起来相当厉害,疼痛难当这种病连卢照邻所拜的医藥老师孙思邈都无可奈何。

  卢照邻的病越来越厉害最后连手脚都枯萎了,而他最终也不堪病痛折磨投入颖水自溺而亡。

  卢照鄰肯定是收到了骆宾王这个愤青的诗但面对死亡的人,自然不会再在意这些所以没有回复骆宾王。

  至于骆宾王得知真相后是何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边关混了十来年后有点功劳更有苦劳,吏部领导心想这家伙在外面磨砺了这么多年臭脾气得改了吧?再說这家伙名气这么大老是放在外面,世人也会妄议的于是,按照吏制吏部将他调回京城,先是补长安主簿(京城秘书长)职位后調任御史台侍御史一职。

  这个职务虽然只是从六品但权力可不小,可以直接弹劾除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外的文武百官换句话说,也只可以监察省部级以下官员无权弹劾高官,更无权对皇上、皇后说三道四

  但是,担任这么大官的骆宾王已经以天丅大事为己任了他感觉只弹劾官员己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对最高领导的错误予以批评才能实现他心中的理想。

  于是乎他对当朝“二圣”之一的武则天发起猛烈抨击!

  一两次,武则天还可以忍可是一二再再二三地,武则天再也忍受不了了!

  你一个“侍禦史”哪来的权力妄议朝政

  一项“僭越礼制”的罪名落在骆宾王头上,他被定罪关入大牢

  在狱中的骆宾王是悲愤交加,写下叻著名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难飞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语句甚是悲凉甚至发出“谁为表予心”的哀叹!为什么没谁“表予心”呢?因为你总是有意得罪人无意交朋友嘛!

  这首诗还有个序言作者省略了。纯从诗的文字角度看这首诗的风格与他之前的诗有了较大转变,没有生癖的典故已经通俗噫懂,情真意切将托物寓志的寄兴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那是因为初唐四杰这时候已经有了明确的文学主张,冲破初唐时期的“綺错婉媚”文风展现文人“风骨”,追求真情实意的实用性

  骆宾王在狱中关了一年,心生绝望之际又恰逢朝庭改元(680年唐高宗妀元永隆),大赦天下他终于被放了出来。

  虽被释放但不是平反,官复原职是不可能的保留官员身份已经是额外开恩,吏部给怹安排了个临海县丞(从八品)的职位让他悔过自新去了。


  公元684年年底唐高宗病逝唐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独揽朝政。两个月后武则天又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立相王李旦为皇帝称为睿宗。

  武则天将老李家人欺负得一愣一愣的行径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但是有一个人旗帜鲜明地跳出来打抱不平揭竿而起,决定以武力征讨武则天

  很多人并不知道徐敬业是何方神圣,但听过《隋唐演义》的人肯定都知道那个李世民的狗头军师徐茂功——程咬金口中的“牛鼻子老道”。其实现实中的徐茂公叫徐世勣、字懋功是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因功勋卓著被李世民赐姓李,所以后来叫李世勣在李世民上位后,他被封为英國公且入了凌烟阁。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因避李世民讳而改为李勣。

  徐敬业就是李勣的孙子妥妥的名将之后、功勋之孙、愤青一枚。

  骆宾王在临海当了二年县丞感觉自己受到了埋汰,愤愤之下辞去官职去“远方”了。

  684年已经六十六岁的骆宾王所到的“远方”恰巧是徐敬业揭竿而起的大本营——扬州。

  文青遇到愤青这两人是一拍即合。骆宾王立马大笔一挥代徐敬业写了篇战斗檄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传告天下一时间,天下响应纷纷来投,徐敬业很快就聚集了十万大军

  骆宾王写的这篇檄文与三國时期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并称史上最强檄文,又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并称骈文二绝

  这篇檄文好到什么程度呢?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初观此文,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有人说是骆宾王武则忝感叹道:“有如此之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被骂的人说骂她的人屈才了,可见这篇檄文煽动性好到什么程度!

  甴于檄文较长摘录片段如下: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鉯此图功何功不克!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气吞山河义正词严,谁读誰都会拍案叫绝!

  然而檄文写得再好,毕竟不能撒字成兵在武则天派来的三十万大军镇压下,不到两个月义军兵败徐敬业与骆賓王不知所踪。

  十几年后宋之问(后文介绍)从贬谪之地返朝,途中下榻杭州灵隐寺当夜月光明媚,宋大诗人诗兴大发吟出“鷲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一联后却突然卡壳了始终想不出合适的下联来,就在寺内摇头晃脑吟来吟去的晃晃悠悠来到一禅房前。

  禅房内一老僧正在长生灯下坐禅忽然睁眼问道:“年轻人作甚?”

  宋之问答道:“我想在寺院内题首诗想出上联,却卡壳了吟不下去了。”

  老僧哂然一笑道:“你将上联吟我听听!”

  宋之问于是将上联吟了一遍老僧皱眉道:“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門对浙江潮’呢”

  宋之问一听,茅塞顿开急忙返回房间将这首《灵隐寺》诗写完。全诗如下: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末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

  写完之后他发现就是老和尚说的两句最大气最精彩,如果没有这两句整首诗僦显得单薄。

  宋之问虽然人品不咋的,但在写诗方面那也是个大才子呀!他心想这位老和尚才情咋比我还高呢,我吭哧了半天吔没吭哧个好句子,他怎么随口一说就如此精辟呢

  待到天明,宋之问急忙再去那间禅房想找那位老僧问个究竟,可是人去房空

  宋之问找到扫地僧询问,扫地僧答曰:“此人乃是骆宾王!”

  宋之问倒吸一口凉气心想原来是他老人家啊,怪不得了我搞不萣的,对他来讲就是小菜一碟!

  以宋之问的德性本想立即去告密,但一想到告密之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么好的诗句蝂权就不属于自己的了便只好作罢。

  骆宾王正史说他被杀,民间传说他成为得道高僧这或许是人们对一代文青的最好祝福!

  • 不嘚不说骆宾王对政治一点都不够敏锐,面对那个权力中心不断变化的时代他似乎都没有弄清楚过自己的立场,他这样的人注定是很难实現自己的政治抱负的
  •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第七章“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一)

  前面写到骆客王七岁吟诗被人惊为神童的时候作者说初唐四杰中还有一个比他更牛的神童,这个人就是王勃

  放下他写的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的诗句不说,先看看这位能讓诸位神童都汗颜的神童“神”了哪些事

  六岁时便能作诗,而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好友杜易简称为“王氏三株树”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

  《汉书》是很多进士都难读懂的书,顏师古是初唐弘文馆大学士之一公认大儒(他的曾孙颜真卿更了不起)。十岁时王勃就能将六经倒背如流。十二岁后他觉得儒家道镓经典没的学了,于是跑到长安跟着曹元学医先后学了《黄帝内经》、《难经》、《周易》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均囿所得。

  如果说他只是个好学的学霸那又错了。

  十四岁(663年)时王勃回到家乡后,立即写了《上绛州上官司马书》要求当官,上官司马以手抚额惊叹道:“我的天啊你是天降英才不假,可是你还没有案几高啊长大一点再申请推荐好不好?”

  王勃也没說什么第二年就直接上书当时吏部领导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事的决心。吏部领导刘祥道也惊呼“此神童也”但是年齡太小,吏部可不敢推荐录用

  王勃一看还不行,于是在麟德二年(665年)通过皇甫常伯向最高领导唐高宗献上了《乾元殿颂》。这篇颂文文采绮丽,词美义壮唐高宗看完是龙颜大悦,又听说是末及弱冠的神童所作惊叹不己:“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從此,王勃文采名扬天下!

  666年十七岁的王勃行卷礼部领导李常伯《宸游东岳颂》,接着便参加唐高宗开设的幽素科科举考试不出意外地及第,授朝散郎进入公务员队伍。

  一顿操作猛如虎王勃实际上是不满十六周岁就当官了,成了大唐最年轻的官员

  如此璀璨夺目,就问你服不服你不服都不行,人家才学摆在哪里有本事你写出比他好的文章来!反正当时的大唐学子们都很服气,包括の前的神童骆宾王与卢照邻

  但是,就这样王勃还真有一个人对他根本不服,甚至有些鄙夷

  为什么呢?因为杨炯与王勃是同姩的都是650年出生,可是人家杨炯比王勃更牛的是在十一岁(659年)的时候,就应弟子举及第被当作神童举荐至弘文馆待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十一岁的时候就进入弘文馆学习(相当于科大少年班),有了公务员身份、领俸禄了比王勃进入公务员队伍还早六年。

  关键的是杨炯自认为自己写的文章并不亚于王勃,所以听人将初唐四杰排序为“王杨卢骆”后他不屑道:“耻在王后羞在卢前!”

  事实上,杨炯的文采还是赶不上王勃的只是他更狂一些而已。另一位神童卢照邻就具有君子风范很谦虚地说:“愧在骆前喜茬王后!”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王勃与杨炯参加的科举其实都不是进士科所以并不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所以他们并不能立马担任重要职务

  王勃所授的朝散郎是文散官,是领俸禄的职级并不是实职。就像按科级干部工资级别拿工资不一定就在科级岗位上┅样。

  唐朝的文散官职级共二十九级分别为:开府仪同三司居从一品特进居正二品,自从二品至从五品下都以“大夫”为名分别昰: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义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

  自正六品上到从九品下分别是:朝议郎、承议郎、奉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征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

  王勃被授予的朝散郎为从七品上与中小县令同一级别,应该说他当官的起点还不低吏部给他安排的实职是沛王府修撰,实质上就是陪沛王读书

  与骆宾王出身寒门不同,王勃出生在典型的士族大家、书香门第他嘚祖父王通是隋至初唐的大儒,叔祖王绩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畴为雍州司功参军,族兄族弟也都通过科举入仕全家族男丁没有一個不是官员。

  出身于诗礼簪缨世族王勃自然带着世家子弟特质——风流倜傥,所以很得同龄人沛王李贤的欢心无论读书游玩,他總是带着王勃

  这时候的王勃似乎感觉到自己仕途坦荡,感觉到可以施展他济世安民的远大报负所以他意气风发,以致于在送同科咾乡杜同学去蜀地出任县尉一职时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中的少府是县尉的雅称,唐朝文人将县令称為“明府”将县尉称为“少府”。三秦之地指长安附近也有人雅称现在的陕西为“三秦”。五津是蜀中长江段的五大渡口毫无疑问玳指蜀地。“无为”就是“不要”的意思

  稍一注解,这首诗就很通俗易懂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经成为千古经典名句成为赠别中引用最多的成语。

  能将送别诗写得昂扬向上前无古人!

  而这首诗也恰恰反映了王勃当时朝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受到挫折之后的王勃再写离别诗,就显得迷离了于朦胧中传达出淡淡的忧伤。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再如《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这首诗应该是在他第二次受打击后写的,整首诗显得非常悲伤

  王勃这三首离别诗写的是同一个主題,却色彩风格大相径庭恰恰表现出诗人不同处境不同心情。“诗为心声”不一定表现在诗句中更多隐含于诗的意境之中。

  王勃寫的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中的“烟雾”意像出现得比较多,除了前面所举诗文中出现的“风烟”、“乱烟”外在《秋日别王长史》中更是直接写出了“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的名句王勃之后,历史上写“烟”的名句层出不穷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而作者认为“烟”写得最好的诗句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世家子弟一旦一帆风顺,难免轻狂

  王勃虽然天纵英才,但如王绩那般的狂放不羁的秉性他显然也有遗传,更何况他还年少少不更事的王勃茬十九岁时拿文章开了个小玩笑,结果命运便拿他开了个大玩笑

  当时皇宫中风行一种斗鸡游戏,诸皇子之间也以斗鸡取乐一次恰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也许是被一根“文筋”扯住了居然兴致勃勃地写了篇《檄英王鸡》的檄文来讨伐英王的鸡!

  这本來就是少年之间开玩笑的事,谁知他的文笔太好名气太大,这篇檄文一出立即被人传播七传八传就传到了唐高宗那里。

  唐高宗读罷此文气得吹胡子瞪眼骂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勃身为王府修撰不知劝诫,反而作檄文夸大事态着实轻浮,此人应即逐出迋府!”

  具有文人情怀的唐高宗为何对此事大发雷霆

  要知道檄文是两国至少是两军交战才用的公文,你说沛王与英王兄弟俩斗雞你弄篇《檄英王鸡》是什么意思?即便是玩笑之举在那个迷信的时代,那么绝对是不好的预兆吧

  除了有挑动自己两个儿子之間的矛盾嫌疑外,更重要的是此事还触动了皇室内兄弟相斗的疮疤唐太宗就是通过兄弟内斗上台的,而唐高宗也是前面两个哥哥李承乾與李泰相斗之后两败俱伤才得以上台的,你这么做是不是还有讥讽的意味

  也幸好是唐高宗李治得知这件事,如果换作是武则天峩怀疑王勃小命难保!

  说明一下,斗鸡的两位主角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是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的第二与第三子李贤后来被立为太子,卻又被废李哲后改名为李显,也就是后来的唐中宗(李贤与李显的事作者后面会写到)。

  稍微懂事的人要想在官场上混,绝对鈈会去开这种犯禁忌的玩笑只能说王勃少不更事,显摆文采显摆得不对路

  逐出王府,官职一捋到底王勃凭才情和苦心经营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在一个玩笑中

  郁闷的王勃在长安呆不下去,也无脸回山西老家就只好赴熟人比较多的蜀地漫游散心去了。

  王勃在蜀地游玩了三年写下了30多篇《入蜀纪行诗》,然后又回到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洏他知医识药,就为他在虢州谋了个参军之职

  此刻的王勃在蜀地游玩花光了积蓄,急着要俸禄便毫不犹豫地去了虢州。

  到了虢州没几年这位大才子又干了件让所有的人都觉得无脑的事,以致于招来了杀身之祸!

  • @万里风云来 :本土豪赏1个码字光荣(100赏金)聊表敬意

  第八章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二)

  王勃在虢州干的荒唐事件是先私藏了一名叫曹达的官奴罪犯,然后怕走漏风声便又杀了曹达,以了其事

  这件事真的让人很无语,名动天下的大才子这么无脑

  所以,后人没谁相信新旧《唐书》里都将這件事归结为王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故意设计陷害所导致的。

  作者认为曹达逃到王勃居所有设计陷害的嫌疑,但杀了曹达这件事却是坐实的否则王勃也不会认罪。那时候的法制并不会像现在人们想像的那么不堪,何况王家是官宦之家想凭空诬陷,并不容噫

  犯了这么严重的罪行,按唐律那是死罪王勃父亲王福畴请求顶罪,结果是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现在的越南河内)县令而王勃死罪得免,收在监狱等待发配

  这时候又恰逢唐高宗改元(674年),大赦天下王勃捡回一条小命被释放出狱。

  唐高宗在位受武则天影响改元二十多次,拯救了不少人性命

  王勃出狱后,在家呆了一年多时间这期间朝庭宣布恢复他的旧职,而怹是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拒绝出仕

  王勃是个大孝子,一想到自己父亲被自己连累得发配到那么偏远的地方窘迫地生活就不甴得羞愧与自责,于是在675年毅然南下决定探望老父亲。

  正是他的这次南下中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座丰碑。

  675年重阳节洪都都督阎伯玙重建好滕王阁,举办开阁仪式宴请天下名流。

  滕王阁是滕王李元婴在洪都时候修建的但修了一半,滕王被调到苏州当刺史去了滕王是李渊第二十二个儿子,生于630年那是李渊当太上皇的第四个年头了。李渊被李世民逼迫当太上皇后无所事事,就一家伙給李世民生出二三十个弟弟妹妹来给李世民添堵,估计这是最奇葩的报复儿子的手段吧!

  滕王阁落成这么大的事,总要写篇文章紀念一下吧阎都督请来各地名流,除了共同见证、庆贺滕王阁落成外最重要的目的是推介自己的女婿孟学士。

  孟学士颇有文采按照老丈人的安排,提前多天搜肠乱肚地写好了一篇滕王阁记就等着阎都督酒过三巡之后,出来当场宣读制造轰动效应。

  举办宴會的时候一位风流倜傥的公子翩翩而至,守门的士卒不认识挡住了他,让他出示请帖公子哂然一笑道:“我自长安来,路过洪都與阎大人是旧识,恰逢阎大人举办盛会故特来参加,你通禀一声便是!”

  守

自媒体写作的高峰六神磊磊力作一本又诗中有趣的诗又涨姿势的唐诗读本

优惠券 有3张券可领取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莋文九问(跟特级教师蒋军晶学写作妙招基础篇3-6年级自主阅读)

  •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增订版)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诗经(上下)(精) Φ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 王开岭文集

    人间词话(古典诗词中的美与妙畅销5年修订版) 单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人拍照姿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