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这段笔记写的木矛木心是什么字

木心讲课笔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木心讲课笔记
|0|0|暂无简介
总评分4.2|
浏览量9010272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与木心...”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斯滕伯格(美)①2010年12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写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他的人来说,木心的影响力同样强大。在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与他的受众保持着距离。他的一生践行着福楼拜的信条:“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②我们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通过网上一小幅山水画《会稽春晖》的复制品,画中的世界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雾霭沉沉的远山以君临之姿凌驾于近处的小屋之上。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直接以意志刻写在纸上的记忆,直抵人心与思想。然后我们又知道了他的“狱中笔记”,在其中他以雄辩、探究的智慧创造了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家之间的虚构对话。③陈丹青计划作为我们的引荐人,与我们一同前往。如果木心先生喜欢并信任我们,那么他会同意我们的拍摄,否则,我们将无功而返。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显然,木心很反感被采访,我们还得知,即使他同意采访,也很可能情绪易怒且缺乏耐心。大家都知道,被问及昔日尤其是他的牢狱生活时,木心总是转弯抹角地回答,或干脆保持缄默。对木心先生来说,他断不自认为“受迫害的艺术家”,但谈论这个话题,就像是给那些一心想为木心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提供更多弹药。木心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艺术作品如何或者为何被创作其实无关紧要。” ④显然,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我们应该赠送礼物。听说他热爱西方古典音乐,我们就带上了一盒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CD。见面时木心先生安静地说“你好”,随后把我们带到客厅。面对面坐着时,他打量着我们。他戴着一顶遮盖着前额的羊毛帽子,面色十分平静,只有锐利的双眼不断轻微移动着,透过厚厚的镜片斜视我们。他显然对愚蠢的采访者不抱耐性。我们试着通过翻译向他阐述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告诉他,这部电影将成为他的一幅肖像。⑤没有任何反应,过了第一关。“告诉他我们的电影将成为他的肖像,不过是以他自己的话来诉说。”他听着翻译的话,点燃了一支香烟,耸了耸肩。这是同意吗? 还是只是第二关? 随后,我们将贝多芬四重奏CD送给他,这时他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他连珠炮似地讲了几句话。“他对于你们不远万里给他带来贝多芬感到十分惊讶,”翻译告诉我们,“现在他想知道你们到底想谈什么?”我们看着木心,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倾,面带微笑。我们通过了他的考验,在陈丹青和木心开始追忆叙旧时,我们架起了灯光和摄像机。与先前的传言很不一样,木心轻快活泼地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一个话题,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轻松游走于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与艺术传统。不带一丝傲慢自负,他与达芬奇、李煜、马克思·恩斯特、米芾、托尔斯泰、尼采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对话——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为一个对手。醇酒般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狡黠而戏谑的幽默,在对音乐发表了大段见解后,他笑着说,“你们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诗人,可如今这里只剩一个老头了。”⑥那么他的过去呢?他讲述了狱中的可怕经历,在70年代末离开故土在纽约奋斗三十年的种种经历。他讲述了他的作品在美国只公开展出过两次,在2003年他的巡回展启动之时,他已经七十六岁了。他讲述了他是如何等待了三十多年才让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发表,并讲述了在七十六岁时最终回到中国定居的经历。在讲述所有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没有丝毫怨言。它们只是事实而已,他仿佛叙述的是很久以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仿佛一切与他的创作无关。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所做的创作。”⑦在简朴的工作室里,他向我们展示了过去几年的画作。这是另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小型风景画。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所著的贯穿研究生涯的各种书籍摆满了整面墙。这些新画作和著作,是他总是孜孜工作、信守诺言的最好佐证。就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无愧于我年轻时为艺术许下的诺言。”⑧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能够将木心先生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介绍给更多的人。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阴影中面对逆境,他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人生在世,真正做了什么才是关键。人们将深切地怀念他。【小题1】第③段写到的“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原因是&。(2分)【小题2】第⑤段加点的“对手”的含义是 &。(2分)【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3分)【小题4】对本文第⑤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段主要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来表现与传言不一样的木心。B.通过木心的“笑”表现其作为艺术家平和的一面。C.本段也展现了作者由担心到释然的心理过程。D.送贝多芬四重奏CD的细节是为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小题5】作者在②⑦两段两次写到木心的小型画作的用意是什么?(4分)【小题6】本文行文多次运用引用手法,颇具妙处,请以画浪线的句子为例,立足文章整体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赏析。&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上海市高三高考压轴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斯滕伯格(美)①2010年12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写作和艺术...”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从这个句子在原文的前后找答案。看原句“如果木心先生喜欢并信任我们,那么他会同意我们的拍摄,否则,我们将无功而返。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显然,木心很反感被采访,我们还得知,即使他同意采访,也很可能情绪易怒且缺乏耐心”,句子前可概括出“木心不轻易信任采访者”之意,句子后可概括出“木心反感采访,情绪易怒没耐心”之意。试题分析:回到原文找答案,从原句“不带一丝傲慢自负,他与达芬奇、李煜、马克思·恩斯特、米芾、托尔斯泰、尼采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对话——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为一个对手”中可概括出“不带傲慢自负、也不作为弟子或信徒的平等的交锋”之意,如摘编原句,注意去掉不影响意思的修饰语,可得出“不带傲慢自负,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地与伟人们保持平等对话”。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回到原文找答案是阅读题的答题至宝,本题答案从原句前后句子“面对面坐着时,他打量着我们”“他显然对愚蠢的采访者不抱耐性”中可概括出。问句子作用,首先回答本句的写法与好处,概括本句含意,再看上下文联系,如何照应(对照、呼应)。本句的写法是“肖像描写”,表现的是“木心的不信任”和“对采访的排斥”,再看下文内容,表现的是他随和的一面,前后形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为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错,第④段说“显然,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我们应该赠送礼物。听说他热爱西方古典音乐,我们就带上了一盒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CD”,可看出“送贝多芬四重奏CD的细节是”“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跟“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无关,故D项赏析错误。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5】试题分析:作者在②⑦两段两次写到木心的小型画作,这是选材上的前后呼应,且在第7段特别强调是小型的新的画作,表明木心先生这么多年仍然在画,突出表现木心在这一艺术领域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及成就之高,表现作者的敬慕之情。从原文“这是另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小型风景画”“这些新画作和著作,是他总是孜孜工作、信守诺言的最好佐证”可概括出答案。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6】试题分析:从题目要求上看,应注意,“立足文章整体”“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赏析”。从结构上看,用这些引用的句子把文章串联成一个整体,首段引用福楼拜的话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下文引用木心自己的话不断与前文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这些引用还突出表现文章了主旨,表现木心对艺术的执着与尊重,做人的低调。抓住题干要求,结构上往往是照应、完整等;内容上往往突出主旨、升华主旨等。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斯滕伯格(美)①2010年12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与木心...”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斯滕伯格(美)①2010年12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写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他的人来说,木心的影响力同样强大。在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与他的受众保持着距离。他的一生践行着福楼拜的信条:“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②我们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通过网上一小幅山水画《会稽春晖》的复制品,画中的世界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雾霭沉沉的远山以君临之姿凌驾于近处的小屋之上。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直接以意志刻写在纸上的记忆,直抵人心与思想。然后我们又知道了他的“狱中笔记”,在其中他以雄辩、探究的智慧创造了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家之间的虚构对话。③陈丹青计划作为我们的引荐人,与我们一同前往。如果木心先生喜欢并信任我们,那么他会同意我们的拍摄,否则,我们将无功而返。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显然,木心很反感被采访,我们还得知,即使他同意采访,也很可能情绪易怒且缺乏耐心。大家都知道,被问及昔日尤其是他的牢狱生活时,木心总是转弯抹角地回答,或干脆保持缄默。对木心先生来说,他断不自认为“受迫害的艺术家”,但谈论这个话题,就像是给那些一心想为木心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提供更多弹药。木心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艺术作品如何或者为何被创作其实无关紧要。” ④显然,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我们应该赠送礼物。听说他热爱西方古典音乐,我们就带上了一盒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CD。见面时木心先生安静地说“你好”,随后把我们带到客厅。面对面坐着时,他打量着我们。他戴着一顶遮盖着前额的羊毛帽子,面色十分平静,只有锐利的双眼不断轻微移动着,透过厚厚的镜片斜视我们。他显然对愚蠢的采访者不抱耐性。我们试着通过翻译向他阐述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告诉他,这部电影将成为他的一幅肖像。⑤没有任何反应,过了第一关。“告诉他我们的电影将成为他的肖像,不过是以他自己的话来诉说。”他听着翻译的话,点燃了一支香烟,耸了耸肩。这是同意吗? 还是只是第二关? 随后,我们将贝多芬四重奏CD送给他,这时他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他连珠炮似地讲了几句话。“他对于你们不远万里给他带来贝多芬感到十分惊讶,”翻译告诉我们,“现在他想知道你们到底想谈什么?”我们看着木心,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倾,面带微笑。我们通过了他的考验,在陈丹青和木心开始追忆叙旧时,我们架起了灯光和摄像机。与先前的传言很不一样,木心轻快活泼地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一个话题,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轻松游走于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与艺术传统。不带一丝傲慢自负,他与达芬奇、李煜、马克思·恩斯特、米芾、托尔斯泰、尼采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对话——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为一个对手。醇酒般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狡黠而戏谑的幽默,在对音乐发表了大段见解后,他笑着说,“你们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诗人,可如今这里只剩一个老头了。”⑥那么他的过去呢?他讲述了狱中的可怕经历,在70年代末离开故土在纽约奋斗三十年的种种经历。他讲述了他的作品在美国只公开展出过两次,在2003年他的巡回展启动之时,他已经七十六岁了。他讲述了他是如何等待了三十多年才让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发表,并讲述了在七十六岁时最终回到中国定居的经历。在讲述所有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没有丝毫怨言。它们只是事实而已,他仿佛叙述的是很久以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仿佛一切与他的创作无关。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所做的创作。”⑦在简朴的工作室里,他向我们展示了过去几年的画作。这是另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小型风景画。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所著的贯穿研究生涯的各种书籍摆满了整面墙。这些新画作和著作,是他总是孜孜工作、信守诺言的最好佐证。就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无愧于我年轻时为艺术许下的诺言。”⑧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能够将木心先生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介绍给更多的人。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阴影中面对逆境,他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人生在世,真正做了什么才是关键。人们将深切地怀念他。【小题1】第③段写到的“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原因是____。(2分)【小题2】第⑤段加点的“对手”的含义是____。(2分)【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3分)【小题4】对本文第⑤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3分)A.本段主要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来表现与传言不一样的木心。B.通过木心的“笑”表现其作为艺术家平和的一面。C.本段也展现了作者由担心到释然的心理过程。D.送贝多芬四重奏CD的细节是为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小题5】作者在②⑦两段两次写到木心的小型画作的用意是什么?(4分)【小题6】本文行文多次运用引用手法,颇具妙处,请以画浪线的句子为例,立足文章整体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赏析。”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0分)与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时光斯滕伯格(美)①2010年12月,我们有幸会见并采访了当今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木心先生。他对任何一个有幸与其相识的人均影响重大,对于许多通过其写作和艺术作品来认识他的人来说,木心的影响力同样强大。在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与他的受众保持着距离。他的一生践行着福楼拜的信条:“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②我们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是通过网上一小幅山水画《会稽春晖》的复制品,画中的世界迷失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雾霭沉沉的远山以君临之姿凌驾于近处的小屋之上。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直接以意志刻写在纸上的记忆,直抵人心与思想。然后我们又知道了他的“狱中笔记”,在其中他以雄辩、探究的智慧创造了与历史上的思想大家之间的虚构对话。③陈丹青计划作为我们的引荐人,与我们一同前往。如果木心先生喜欢并信任我们,那么他会同意我们的拍摄,否则,我们将无功而返。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显然,木心很反感被采访,我们还得知,即使他同意采访,也很可能情绪易怒且缺乏耐心。大家都知道,被问及昔日尤其是他的牢狱生活时,木心总是转弯抹角地回答,或干脆保持缄默。对木心先生来说,他断不自认为“受迫害的艺术家”,但谈论这个话题,就像是给那些一心想为木心贴上这个标签的人提供更多弹药。木心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艺术作品本身,而艺术作品如何或者为何被创作其实无关紧要。” ④显然,为了表示诚敬,也为了建立融洽的关系,我们应该赠送礼物。听说他热爱西方古典音乐,我们就带上了一盒全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CD。见面时木心先生安静地说“你好”,随后把我们带到客厅。面对面坐着时,他打量着我们。他戴着一顶遮盖着前额的羊毛帽子,面色十分平静,只有锐利的双眼不断轻微移动着,透过厚厚的镜片斜视我们。他显然对愚蠢的采访者不抱耐性。我们试着通过翻译向他阐述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我们告诉他,这部电影将成为他的一幅肖像。⑤没有任何反应,过了第一关。“告诉他我们的电影将成为他的肖像,不过是以他自己的话来诉说。”他听着翻译的话,点燃了一支香烟,耸了耸肩。这是同意吗? 还是只是第二关? 随后,我们将贝多芬四重奏CD送给他,这时他的脸上泛起了笑容。他连珠炮似地讲了几句话。“他对于你们不远万里给他带来贝多芬感到十分惊讶,”翻译告诉我们,“现在他想知道你们到底想谈什么?”我们看着木心,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倾,面带微笑。我们通过了他的考验,在陈丹青和木心开始追忆叙旧时,我们架起了灯光和摄像机。与先前的传言很不一样,木心轻快活泼地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一个话题,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轻松游走于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文学与艺术传统。不带一丝傲慢自负,他与达芬奇、李煜、马克思·恩斯特、米芾、托尔斯泰、尼采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对话——不是作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为一个对手。醇酒般的对话中不时穿插着狡黠而戏谑的幽默,在对音乐发表了大段见解后,他笑着说,“你们来是为了寻找一个诗人,可如今这里只剩一个老头了。”⑥那么他的过去呢?他讲述了狱中的可怕经历,在70年代末离开故土在纽约奋斗三十年的种种经历。他讲述了他的作品在美国只公开展出过两次,在2003年他的巡回展启动之时,他已经七十六岁了。他讲述了他是如何等待了三十多年才让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发表,并讲述了在七十六岁时最终回到中国定居的经历。在讲述所有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没有丝毫怨言。它们只是事实而已,他仿佛叙述的是很久以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仿佛一切与他的创作无关。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所做的创作。”⑦在简朴的工作室里,他向我们展示了过去几年的画作。这是另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小型风景画。他从20世纪80年代起所著的贯穿研究生涯的各种书籍摆满了整面墙。这些新画作和著作,是他总是孜孜工作、信守诺言的最好佐证。就像他告诉我们的那样:“无愧于我年轻时为艺术许下的诺言。”⑧我们希望我们的电影能够将木心先生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介绍给更多的人。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阴影中面对逆境,他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人生在世,真正做了什么才是关键。人们将深切地怀念他。【小题1】第③段写到的“我们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的原因是____。(2分)【小题2】第⑤段加点的“对手”的含义是____。(2分)【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是____。(3分)【小题4】对本文第⑤段赏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3分)A.本段主要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来表现与传言不一样的木心。B.通过木心的“笑”表现其作为艺术家平和的一面。C.本段也展现了作者由担心到释然的心理过程。D.送贝多芬四重奏CD的细节是为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小题5】作者在②⑦两段两次写到木心的小型画作的用意是什么?(4分)【小题6】本文行文多次运用引用手法,颇具妙处,请以画浪线的句子为例,立足文章整体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赏析。”相似的习题。木心:被高估的文学大师?
  
15:06      【字号:  】
2006年起,在陈丹青的推介下,木心的作品得以陆续和大陆读者见面,读书界甚至将2006年称为“木心年”。日,木心逝于乌镇,逾百名年轻读者从各地赶来,表达哀思。
  谈木心
  木心,本名孙璞,日生于浙江乌镇,1982年定居纽约。他读书、绘画、写作,他在纽约给陈丹青、曹立伟等一群中国艺术家上课,讲世界文学史讲了五年。
  2006年起,在陈丹青的推介下,木心的作品得以陆续和大陆读者见面,读书界甚至将2006年称为“木心年”。日,木心逝于乌镇,逾百名年轻读者从各地赶来,表达哀思。
  2012年底,木心逝世一周年之际,陈丹青公开了十八年前的木心讲义,并将他在纽约听课时的五大本笔记一一录入电脑,交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逾千页的《文学回忆录》。最近,该出版社又推出《木心纪念专号》,“专号”分上中下三辑。一些报刊也连篇累牍地刊载木心的作品,对他进行集中报道。有媒体将木心称为“被遗忘的文学大师”。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木心的影响力纯粹是陈丹青一厢情愿的推介结果,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并没有所说的那么高超,甚至认为他的行文间流布着一种“酸腐”气。究竟木心的文学价值如何?为什么今天我们在谈论木心?当我们谈论木心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现在对木心的评价过高
  羊城晚报:据陈丹青介绍,木心先生开始写作,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恢复密集写作,是在八九十年代。他说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张柠:从文学价值来看,我认为现在对木心的评价是过高的。陈丹青对木心的这个评价,应该是有边界的。仅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可以这么说。但换个作者,作品里出现既古典又现代的词汇和知识,也完全可以。现当代的东西中融入古典知识要素,这是从文字和词汇层面来看的。
  但从文学角度来看,木心的文字当然没有“衔接古今”这么高的地位。“文学”有其自身的要求,“语言”不过是“文学”的直接呈现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固然重要,但语言结构、叙事结构和意义体系之间的关系,是文学评价的重要尺度。木心是画家出身,人文素养和文史哲功底不错,但这和文学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能说人文素养好,文学创作就一定很好。
  羊城晚报:有喜欢木心的人认为,他的魅力在于他的“自成一家”,他太特别了。甚至还有观点认为,说我们都不配读木心。你认为木心的文学价值何在?张柠:木心的散文集、诗集、小说集我大致看过。较好的如《琼美卡随想录》,也只是些随感录式的东西。鲁迅的《热风》也是随感录,有很强的总体性和针对性,从文明批判和社会批评的角度唤醒国民,是现代启蒙的声音体系中的强音符。木心的随想录的特点,是超时间的生命感受的表达,带来的好处是,他创作时代的读者可能觉得不错,今天年轻人读来也觉得可读。他的随想有很多对先贤哲人观点的转述和零星点评,尼采的转一点,蒙田的转一点,把这些东西串在一起,像是生命感悟的“串烧”,名人观点的“串烧”。这种串烧再加上他比较清晰干净的文字,读者很快就能理解和接受。因此他有可读性,有市场,但这不代表他有多高的文学价值。木心的作品不能满足对文学阅读要求稍高的读者。
  他诗歌中的机智、机灵、幽默还是有点可爱的。不过他的诗歌跟他的随感录很相似,因而是分行的“随感”,不像诗歌。
  羊城晚报:他的小说呢?有当代小说家在微博上评论木心的小说“矫揉造作没有人味”。
  张柠:拿《温莎墓园日记》来说,不能算小说,只能算是“故事”。故事(story)和小说(novel)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文类,后者是一种现代文体。木心的小说基本上像故事。但和标准的“故事”又不一样,有很多抒情成分,自己跳出来的时候较多,不像个讲故事的人。既有故事的外形,又有散文的笔调;既不是现代的小说,也不是传统的故事,又不是标准的散文,我只能称它为“特写”。
  总体来说,木心不擅长诗歌,也不擅长小说,最擅长的还是随感,但他个人过多地跳出来议论时,让人有点厌恶。一位作家在表达过程中太注重自我,好像要将每个词汇、每句话,都变成一串项链,挂在自己脖子上。
  木心的文字有点“老清新”
  羊城晚报:你前面提到木心的文字还是不错的,你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张柠: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语言没有1949年以来其他中国作家所受到的政治化的影响。为什么当代年轻读者会喜欢木心这类文字?因为看多了“红色经典”,还有那些过强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文字,遇到去意识形态化的文字,读起来反而很舒服。这几年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比较畅销,比如白先勇、朱天文、朱天心,甚至胡兰成,大陆读者觉得这样的作品新鲜,里边没有政治化的东西,吸引读者也是有道理的。
  羊城晚报:其实木心的随感非常适合在微博上传播,短小、机灵,读者喜欢他和现代的传播媒介有关系吗?
  张柠:现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点“老清新”。小清新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物来议论,而不是对物所处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环境进行总体把握。比如,看见一朵开放的花,传统现实主义的写法,首先是环境描写,然后再写这朵花。但小清新是,没有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直奔这朵花。比如这朵花开得真美,摘回家放在花瓶里,然后我睡觉了,第二天醒来发现水干了,花死了,我哭得一塌糊涂。花的命运本身变成了历史事件,但没有告诉你这朵花在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遭遇。
  小清新最典型的特点是,瞬间感受物的历史。日本人叫“物哀”。看着一朵樱花绚烂地开在树上,落在地上,化入泥土,这是花的历史,避免了对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的把握。木心的东西就有这样的味道,他的随笔可以称为“老清新”。“老清新”跟他年轻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就是大上海的小布尔乔亚生活。
  其实木心这种小机灵也蛮好,就像是风铃一样,叮当作响,很惬意,但“木铎金声”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风铃的那种叮叮当当。
  陈丹青过分推崇说了外行话
  羊城晚报:谈论木心不得不谈到陈丹青,一直是他在不遗余力地推荐木心。
  张柠:我们不去猜测这背后的动机,比如师生之谊什么的。实事求是地看作品,陈丹青推崇木心的文字,这没问题。除了读读鲁迅那些严肃的、冷峻的文字之外,读读木心这种软而轻的文字也可以。但是,从推崇木心,变成认为木心是文学大师,是有问题的。
  羊城晚报:这让我想起董桥。先是说,你一定要读董桥;然后是,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再然后是,你一定不要读董桥。现在我们谈论文学,是不是都特别喜欢捧杀和棒杀?
  张柠:这可能是出版商为了达到宣传效果的说法。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可能比较热衷于关注短时段的事情,也就是“事件”。中时段的叫“局势”,长时段的就是“历史”。我们讨论问题,要关注不同时段里的效果。
  作为短时段的出版新闻事件,要达到的时尚阅读效果。但不要急于把这个东西变成中时段或是长时段的东西。时尚阅读要放入文学史,那当然要很谨慎。一定要读懂和一定不要读某某某,这些都是新闻事件而已。
  羊城晚报:微博上不少人转发陈丹青前阵子接受采访的视频,有作家对他在视频里关于文学的表述有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的批评。他说自己到了一定年纪后就不读小说了,因为不再需要小说来提供阅历。
  张柠:陈丹青关于小说阅读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本人作为画家,有很好的艺术感觉和人文素养,在大原则问题上的看法也正确。接受采访时估计他没有做太多准备,他谈论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不是作为文学内行在谈,更多是从一般读者的角度谈,甚至于他作为艺术家应有的敏锐性,在这个对话中也不见了。
  文学传递的不仅是经验,传达经验甚至是次要的。真正的文学,不是讲故事,不一定传递经验,更重要的是唤醒你坏死的经验。一个人活得越长,他的经验被钙化的可能性越高,文学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唤醒”,重新激活你钙化了的僵死了的经验。
  文学作品中甚至会出现有没什么现实逻辑可言的经验。难道能说活到四五十岁,有很多人生经验,就可以不再读文学作品了?
  谈非专业话题容易出问题
  羊城晚报:陈丹青作为公众人物有一大批粉丝,尽管他对文学的这段看法有失偏颇,但还是有大批年轻人都追着他,相信他的品位。
  张柠:当他变成公众人物,经常裸露在公众面前,就很容易出问题。公众这个群体非常庞大,同时也包括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当这些人带着专业知识背景,去看你作为公众人物如何谈论某个专业问题,就会发现漏洞。公众人物在书斋里可出现在公众领域,谈论非自己专业领域的话题时,就很容易出问题。
  就好比大家在公园里围观一只猴子,猴子身手麻利,捉虱子一捉一个准。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猴子开始兴奋,翻跟斗,但一翻跟斗,猴子屁股就露出来了。
  羊城晚报: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喜欢陈丹青?
  张柠:因为陈丹青讲常识。我们在各个领域培养了很多所谓的“精英”,但忽略常识,甚至反常识。他讲常识讲得比较好,很生动。这也是我对他印象不坏的原因。但我们刚才谈论了很多话题,还是谈文学专业的问题。所以会觉得他有漏洞,但常识问题他是讲得不错的。
  羊城晚报:颇为吊诡的是,他以讲常识而被大众喜爱成为公众人物,但现在他在文学领域推荐木心,而且得到了相当多读者的认可。
  张柠:公众需要导师,公众人物就是公众的导师。用一个优秀的大脑,去替代众多的大脑进行思考、判断、选择,成本相对较低。但也有问题,那就是我们上面所谈论的。我倒是希望我们的教育目标,去要培养众多能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大脑,而不是一个万能的大脑。
  议心木
  别把木心
  造成文学的神
  @沈浩波(著名诗人、出版人):我只读过木心的诗歌,觉得该说两句。1、木心的诗歌,文学格调不高,过于文人了。2、文人气、才子气等,是文学的天敌,莫把文人当文学,别给文学穿长袍。3、警惕文人趣味,警惕趣味化,应是文学的常识。4、陈丹青先生在很多领域成就卓著,但对文学的鉴赏,文人趣味过重。文人气和痞子气都是品格不太高的文学,本质上都是文学精神不纯的表现,从某种程度来讲,甚至可以说是一回事,都是文学之外的东西占了上风。
  @漫游者粒子(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艳萍):同意。别把木心造成文学的神样。读过木心的书,有些见识,才子气、文人气重,文学味淡。文学史讲座特别是日本文学,也有知识的错误——很奇怪,丹青先生出版时为什么没有校订,编辑也没有校订?
  @深圳陈寅(深圳特区报总编辑):绝对同意。木心、董桥等等是一路的,不喜欢。
  不能赶尽杀绝
  文人才子
  @李月亮(专栏作家):严重不同意。1、木心的主要成就不在诗歌,所以不该只读过诗歌,就下全盘的结论,否则就好比我只看过你照片,就说你人品不好一样。2、若文人气、才子气是文学的天敌,那什么是文学的朋友?这个社会已经够功利够世俗了,现在还要把文人和才子赶尽杀绝,不带这样的。
  @孤山鹤亭(出版人钟高渊):不敢苟同沈浩波先生的观点,别的就不说了,文人气,乃至文人的骨气,正是当下文学界所缺失,需要补充的“钙片”。陈丹青先生的眼力是独到的。
  @徐江微博(作家、诗人、批评家):我对这路作家的看法是:给汉语带来了精致性上的丰富,但造神不必。
  他们也曾被高估?
  “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她因进入一线采访非典而为广大观众熟知,因多数选题涉及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曝光社会问题而被人们称为“新闻女侠”。
  2012年12月,柴静讲述自己央视十年经历的新书《看见》出版。在新书首发式上,柴静的央视老友邱启明担纲主持,张立宪、崔永元、白岩松、罗永浩、陈晓卿、史航、周云蓬等一众好友到场助阵。随后,在北京、广州、深圳的签名售书现场,上千名读者排队等候,只为见见心中的“偶像”。有人说她是当代林徽因,有人说她是央视最穷主持人,也有人说她是当今的“女神”。
  然而,声名鹊起时,一场“倒柴运动”也随之而来。“倒柴风波”从八卦柴静的情史开篇,娱乐杂志爆出她早已结婚,甚至挖出了她之前的段段情史。紧接着,有人质疑其新闻素养的专业性。闾丘露薇认为:“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不过,随后她也在微博上表示,“我对批评个人没有兴趣。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一个新闻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表达我的观点,也希望大家对于新闻这个行业更多讨论。”
  没过多久,节目主持人董路发表博文《柴静,你能看见自己吗?》,董路认为,柴静的名气依托于两个舞台,中央电视台和老男人饭局,老男人是倾力相助的“编剧”,CCTV的团队是鼎力烘托的“导演”,而柴静需要的只是——“演”。
  港台图书一直是大陆出版界、读书界的一大热点,近些年来,受大陆读者追捧的港台作者更层出不穷。《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蒋勋说红楼梦》……台湾作家蒋勋的一系列作品跟大陆读者见面后,很快掀起一阵蒋勋热。这阵热风也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注意,但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2012年3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江弱水接连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对台湾作家蒋勋的几本图书进行文本细读式批评,指陈其中许多错误。江弱水在《美言不信的蒋勋》一文中写道:“读了《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觉得中古的几位大诗人,陶渊明,李白,王维,白居易,都会出来找蒋勋拼命。”“我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不严谨的写作,比所有的‘戏说’和‘大话’都强,几乎算得上‘穿越’了。如果说这是中文世界的三聚氰胺或者塑化剂,不算是过于严厉的指控吧?”江弱水甚至在文中最后说:“这是忽悠的典范。”
  作家廖伟棠、张晓舟、王晓渔等也在微博发表评论,认同这种批评,甚至称蒋勋“轻浮无耻”。
  江弱水还在接受采访时称,他在台湾大学里的朋友来信说:“蒋勋的东西一向如此,他在台湾的主力读者是不太读书的,偏偏他们很担心自己跟不上,就喜欢去听听蒋勋演讲,教学生买他的书,这样就懂得美了,懂得艺术了。台湾瞎吹大陆乱捧,蒋勋就这样成了美学大师。他是被营销出来的,也许富而好礼的社会正需要这样的人。有了蒋勋,证明了国人心中对美和艺术有多向往,纵然那是被歪曲颠倒过的。”
  尽管被方舟子质疑代笔,韩寒至今仍然有着一帮坚定的铁粉。1999年,韩寒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小说《三重门》的出版让他收获了众多荣誉。
  他玩赛车,他写博客,他办杂志,他的一丁点风吹草动都会引来大批媒体和粉丝的关注。2010年4月,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2011年12月,韩寒连发《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博文,简称“韩三篇”,引发网络论战,有人很喜欢,有人很失望。2012年初,韩寒被麦田及方舟子等人质疑其作品有人代笔。
  导火索是2012年春节前的一篇博文《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麦田在博客中公开质疑韩寒作品另有代笔。1月16日,韩寒发表博文《小破文章一篇》回应质疑,“我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亲手写下的”,并悬赏2千万“奖励”找到幕后团队操作证据的人。随后,方舟子应声加入战团,将质疑声推向高潮。
  日至28日期间,方舟子在微博上发表《造谣者韩寒》等多篇文章,指出韩寒作品为他人“代笔”与团队“包装”的结果。1月29日,韩寒委托律师正式起诉方舟子,但随后又撤诉。风波渐息,不了了之。
  2006年国庆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7天讲解《论语》,她用轻松、通俗的语言解读常人读来不无深奥的《论语》,并将《论语》心得结合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一下俘获了众多观众。名牌栏目遇上黄金假日,再加上国学热在大陆的兴起,于丹一下火了起来,被称为“学术超女”。
  不过,于丹的讲解也引发不少争议。在节目中,她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一句中的“小人”,解释为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不少学者站出来对其公开批判。但这并不影响“粉丝们”对她的追捧。2006年11月,于丹签售新书《于丹〈论语〉心得》,从下午1点半开始,到晚上10点签完最后一名读者,于丹的手酸得抬不起来。
  就在于丹爆红的这几年,关于她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一直没停过。《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一书中,她将《邯郸梦》卢生被贬之地“陕州”,说成“陕州就是现在的陕西”,但事实应该为河南省三门峡市。2008年春节期间,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再讲《论语》,又引来不少批评。有批评者指出,于丹开场第一讲就存在多处硬伤,几乎是一分钟一处错。2011年,新书《于丹趣品人生》中提到了伯牙与钟子期,但在《琴之趣》这一篇章中,读者发现她将“伯牙”误称为“俞伯牙”,共有7处之多。
  于丹开了微博后,被网友调侃为“鸡汤盆”,因她善写“心灵鸡汤”。最近,她发布了一条关于张大千的微博,微博最后写道,张大千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世间诸事,敞开心扉,顺其自然。”不过,于丹所说的张大千这句名言,其实出自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在和灭绝师太打斗时,猛然想起《九阳真经》中这句经文,打败灭绝师太。
  (本版资料文字由何晶撰写)
来源: 金羊网—羊城晚报  编辑: 潘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心 来自地下的笔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