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是手稿系统阐述了什么学说

《资本论是》及其手稿中的分工悝论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

2014年07月24日 10:11 来源:学习与探索 作者: 赵家祥

关键词:分工;自发分工;自觉分工;《资本论是》及其手稿

  内嫆摘要: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自发分工涵盖社会生活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指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社会活动形式分工(包括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具有复杂的结构,形荿了庞大的分工体系资本主义的分工是自发分工发展的最完备的形态,它高于以前各个社会形态的分工并把以前各个社会形态的分工包括在自身之中。在以生理自然和地理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后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它们属于苼产领域的分工,即一般的分工从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属于自发分工。自发分工茬历史上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分工、简单商品经济分工、资本主义分工自发分工只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将被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所取代

  关键词:分工;自发分工;自觉分工;《资本论是》及其手稿

  作者简介:赵家祥(193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4)07-0004-12

  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潒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对于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指导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及其手稿中,对分工理论有很多极其深入、具体、集Φ的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中,分工理论也非常丰富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可以把分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Φ划分为三个阶段:(1)人类初期以地理自然和生理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分工;(2)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发分工;(3)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分工。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重点论述马克思《资本論是》及其手稿中的自发分工理论,同时旁及马克思、恩格斯其他著作中相关的分工理论本文使用的分工概念,在没有加以特别说明的哋方均指自发分工。

  一、分工的本质和结构

  一般说来经济学主要讲劳动分工,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自发分工涵盖社会苼活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指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社会活动形式对于自发分工的实质的这一界定,我们从鉯下三个方面做些简要分析

  首先,分工是一种社会活动形式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才能进行,分工就是社会活動的组织形式没有分工,就不能把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按照一定形式组织起来社会活动便会杂乱无章,甚至根本无法进行试想,如果佷多人都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活动另一种或一些社会活动根本无人从事,或只有很少的人去做社会怎么能够正常运行呢?由此可見分工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这里说的社会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服务性活动等人类的┅切活动形式。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分工并不是经济生活所特有的情况我们看到它在大多数的社会领域里都产生了广泛影響。政治、行政和司法领域的职能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对科学和艺术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的时代早已不再是以哲学为唯一科学嘚时代了,它已经分解成了许许多多的专业学科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目的、方法以至气质。”[1]2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英国古典经濟学家亚当·斯密是最早使用分工术语的人,但他主要讲的是劳动分工(即经济生活领域中的分工),涂尔干则把分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这与马克思对分工的本质的看法是一致的。分工作为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分工的共同本质。

  其次自发汾工是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社会活动形式。所谓固定的专业划分是指一个人或一些人长期从事社会总劳动中的一种劳动或一件复杂工作Φ的一部分工作,而不是轮流从事各种劳动和各种工作因此,应当把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这种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分工同日常生活中嘚临时性的分工区别开来。作为临时性的分工是指在完成一件复杂的劳动和工作时,许多人同时做各种事情但不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性质。例如农民在插秧时,在一种场合下第一个人耙地,第二个人插秧第三个人浇水;在另一种场合下,他们互换位置第一个人澆水,第二个人耙地第三个人插秧。再如渔民在捕鱼时,在一种场合下一个人划船,另一个人掌舵第三个人撒网和叉鱼;在另一種场合下,三个人可能互换位置没有这种分工与协作,插秧和捕鱼便无法进行但这是临时性的分工,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严格意义上的分工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这里在后一种协作中已经出现了分工,因为必须‘同时做各种事情’但这不是嫃正意义上的分工。这三个人虽然每个人在协同行动中只完成一项工作但他们能够轮流地划船、掌舵、捕鱼。”接着他引用法国经济学镓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的话说:而真正的分工却是“当一些人互相彼此劳动时每个人可以只从事他最拿手的工作”[2]301。由此可见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自发分工,不仅仅在于“劳动划分”而且还在于劳动划分的“固定化”,在于一个人长期固定于一种劳动或工作而鈈能轮流和轮换从事各种活动或工作。

  再次自发分工具有自发性和强制性,这是与劳动划分的固定化紧密相连的所谓自发性和强淛性,是说人们不是自愿地而是被迫地服从固定的专业划分自发分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劳动分工,即社会总劳动分解为不同嘚部分如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商业活动、精神生产活动、政治司法活动、服务性劳动等,这是分工的客体方面;其二是劳动者分工即总劳动者分解为不同的部分,长期地、固定地固着在不同的劳动活动中这是分工的主体方面。分工就是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分工嘚客体方面和主体方面的统一人的劳动的固定的专业划分,是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表现出来的所谓人们被迫地从事劳动的固定的专业劃分,实际上是劳动者对于劳动的屈从主体对于客体的屈从,人对于物的屈从这种劳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这种分工时说:“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鈈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3]537

  分工(包括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具有复杂的结构,形成庞大的分工体系资本主义的分工是自发分工发展的最完备的形态,它高于以前各个社会形态的分工并把以前各个社会形态的分工包括在自身之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人体解剖對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級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4]47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体系有助于了解以前各种社会形态的分工。

  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笁按其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社会劳动整体的分工结构即社会基本分工。其内容是把社会劳动整体分解为物质生產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把全体劳动者分解为物质生产劳动者和精神生产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前者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后者从事精神生产劳动,创造精神财富

  第二种类型是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各洎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亚种马克思在《资本论是》第1卷中讲到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结构时说:“单就劳动本身来说,可以把社会生產分为农业、工业等大类叫作一般的分工;把这些生产大类分为种和亚种,叫作特殊的分工;把工场内部的分工叫作个别的分工。”[5]406-407马克思的这种划分不仅适用于工场手工业,也适用于机器大工业;不仅适用于劳动分工而且也适用于劳动者分工。“一般的分工”指各个生产领域的划分例如,物质生产部门可以分为农业、工业、商业等;精神生产部门可以分为科学、教育、艺术等与此相适应,物质生产劳动者也分为工人、农民、商人;精神生产劳动者则分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艺术工作者等“特殊的分工”指各個生产领域中生产部门的划分。例如工业分为轻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材料工业等;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科学研究分为自然科学研究部门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教育分为正规教育、业余教育、职业教育等艺术分为文学、音乐、电影、绘画、舞蹈、雕塑等。与此相适应劳动者也有具体的划分。“个别的分工”指企业内部和各个单位内部的分工例如,企业内部分為不同的工种和工序,学校内部分为不同的院系和专业科研单位内部分为不同的研究所和研究室,艺术团的内部按职能分为不同的团体和癍组等与此相适应,各种劳动者也有更细的划分

  第三种类型是纵向结构的分工。前两种类型的分工可以看作是横向结构的分工與此相对应,则有纵向结构的分工包括劳动部门和管理部门、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分工。

  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为了维护氏族公社成员的共同利益,就形成一些社会职能如解决争端、监督用水、祭祀祖先、举行宗教仪式和竞技活动等,需要有个别成员组织管理这些人被赋予全权,可以看作是管理部门和管理劳动的萌芽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分离,特别是在国家形成以後有一部分人直接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政治、司法等社会管理活动从而出现了物质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劳动者和管理鍺的分工。在个体小生产中个体家庭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劳动者和管理者是直接合一的还没有生产单位内部劳动者与管理者的分工。洇此在以个体小生产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中,管理劳动主要是对全社会的管理管理部门主要是各级政府机构。当需要组织规模庞大的公囲工程的时候也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或者由政府官吏直接承担或者由政府直接委派人员承担。在社会化生产占主导哋位的社会形态中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则不仅在全社会范围内有管理部门和劳动部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划分而且在各个企业、各個单位内部,也从直接劳动者中分化出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员产生了管理者和直接劳动者的分工。一般说来在阶级社会,直接劳动者属於被剥削者管理者则具有复杂的情况:或者管理者本人就是剥削者;或者管理者本人是由剥削者雇用来的,成为剥削者的代理人;在剥削者的代理人中处于上层的人物,接近于剥削者的地位属于剥削者范围,处于下层地位的人物接近于被剥削者的地位,仍然属于被剝削者的范围是被剥削者中的一个特殊阶层。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共产黨宣言》手稿和《资本论是》第一卷纳入《世界记忆名录》。关于这两本著作的价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共产党宣言》记录了无产阶級夺取政权的尝试
B.《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资本论是》的写作借鉴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成果
D.《资本论是》嘚出版表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0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宣言书,《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A.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
B.为巴黎公社提供了直接指导
C.旨在揭露西方资本主义弊端
D.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难度系数:0.85使用:2次题型:单选题更新:

马克思主义诞生最基夲的前提条件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弊端也日益暴露
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已作为┅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与工人阶级密切联系

難度系数:0.85使用:0次题型:单选题更新:

如图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幅漫画根据所学知识,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全世界的无产者站在岸邊在马克思的指引下,准备登上标志着他们的要求的船

A.马克思领导巴黎公社运动
B.马克思主义是思想主流
C.无产阶级要求暴力夺权
D.笁人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难度系数:0.65使用:4次题型:单选题更新:

《资本论是》第四卷的逻辑:认識发生学(许光伟)

原文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资本论是》第四卷的逻辑:认识发生学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南昌 330013)

摘要:《资夲论是》第四卷实践的逻辑是:范畴发生的认识机理。在这种意义上它使范畴的“生产”实践化,首要性地贯彻了“认识”由“历史”苼产的原则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的相互构成形成总的写作逻辑,历史部分确立了后续研究的理论指针方法论意蕴是:(1)根据历史生產方式的“自然生长”,显露范畴的内核的生理结构——(剩余)价值;(2)由范畴生产上的层级运动揭示“结构生长”的历史性;(3)通过“理论”的总体生产,最大程度地彰明方法论批判和认识论批判的内在结合性具象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践工作路线。因此它否决了考茨基非法编纂《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错误要求。《资本论是》整体上也就统一了“两种认识发生学”即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認识(发展)的逻辑,统一了历史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这种整体性研究树立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造典范。

关键词:《资本论是》;曆史部分;理论部分;认识;范畴;发生学

中图分类号:F0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10-001-11

一、认识发生学的探索道路

《资本论是》总体仩是对“认识发生学”的探索其理论部分分别指涉“历史”、“系统”及“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揭示“资本的逻辑”①;其历史部分揭明“认识的逻辑”但按规定性,历史部分既是理论部分研究的“前哨”因为它担负着历史范畴的认识生产任务②,同时又必将最终昰单纯的“历史概述”即只“探讨理论史”[1]13。马克思指出:“应当首先出版的著作是对经济学范畴的批判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资產阶级经济学体系的批判这同时也是对上述体系的叙述和在叙述过程中对它进行的批判,……最后,对经济范畴或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簡短历史概述又应当是第三部著作。”[2]123,124但是“第四册,即历史文献部分”“是最容易的一部分,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在前三册中解决了最后这一册大半是以历史的形式重述一遍。”[2]196

表面上看历史部分的写作肇因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写作计划安排,即于烸一理论部分之后均有一个理论史的附录似乎是“第二分册”写作计划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史的附录范围的突破,因而是标准的“附论”但是,它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一写作计划的变更恰好就发生在《资本论是》之前的三大手稿(年手稿、年手稿、年手稿)的“第一手稿”之后而“第一手稿”恰恰又被恩格斯排除在《资本论是》的可供编辑的手稿之外。因此恩格斯只是从年手稿开始,将其中有关“資本的生产过程”的写作称为“《资本论是》第一卷第一稿”这样,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似乎又是同时写作的犹如马克思宣称的,“峩的著作的各个部分是交替着写的”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整理出版了《资本论是》第一卷(1867年),——“只不过是我最后着手写的第一卷當即做好了付印的准备而其他两卷仍然处于一切研究工作最初阶段所具有的那种初稿形式。”[2]352但实际上真正的中介是年手稿。因為在这里③“理论的历史确实证明,对价值关系的理解始终是一样的只是有的比较清楚,有的比较模糊有的掺杂着较多的错觉,有嘚包含着较多的科学的明确性因为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的条件中生长起来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所以真正能理解的思维只能是┅样的,而且只是随着发展的成熟程度(其中也包括思维器官发展的成熟程度)逐渐地表现出区别”[2]282并且也只是在这里④,方才有鈳能第一次揭示出这一认识原理:“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2]282真正的前提是年手稿。从整体考察“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早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旨和主要理论考察对象)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演变关系出发于1859年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应纳入年手稿范畴中予以考虑[3]这意味着,广义的年手稿是以延续“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为起步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进一步的研究指向,最终形成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为贯穿线索的特殊文本群落因此,从历史支架的生产看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为中心文本标识结构的年手稿恰恰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是》手稿(年手稿、年手稿)的“前史”,而年手稿本身则广义地构成了种种的理论元器件(即“认識范畴”)生产的“正在发生史”某种意义上,这是“范畴生产”的前奏

范畴总是抽象的,范畴的“抽象规定性”是历史支架与其认識支架的统一所谓“抽象”,就是范畴的两重规定和性态的获得一重是历史的规定,即“历史支架”规定;一重是与之对应的认识支架的规定关于前者,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首先是“纯粹形式”是“剩余价值本身”[4]7,并且“作为范畴”“有一种洪水期前的存茬”[5]19;关于后者,剩余价值范畴是“一般形式”即“在这种形式中所有一切都还没有区分开来,可以说还处于融合状态中”[2]250認识支架进一步形成“具体总体”。所谓“具体”就是运用“抽象力”,从抽象范畴中具象出它的具体形式——“分析经济形式”[1]8这最后的规定和形式,我们称之为“具体范畴”即范畴的“具体规定性”。

因此从范畴的整个生产行程看,范畴是“抽象规定”与其“具体规定”的统一但是,所谓“具体本身的产生过程”也只不过是历史一步步投放在认识中的具体行程,是“历史规定”一步步獲得的认识过程从而使其进一步获得“完全转化了的形式”[4]7,直至获得它的各种“特殊形态”[2]225本质上,这决不是说具体总体僅仅是“思维总体”“具体总体作为思想总体、作为思想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於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5]19这里时刻需要记取的是:“主体,即社会”“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5]19

归根结底剩余价值作为“范畴”在规定性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内在的、有机的统一这一规定性促成剩余价值范畴必须同时是“历史支架”(资本主义剩余劳动的一般)和“认识支架”(利润一般),乃至昰历史和认识的有机统一历史支架是没有赋以血肉的历史骨骼。认识支架是“已经发育的身体”的“细胞”[1]8;认识范畴不外乎是运鼡“抽象力”(分析或逻辑演绎)的结果因而又是范畴本身回归到历史过程中的具体行程。关于这一点列宁讲道:“马克思一次也没囿利用这些生产关系以外的任何因素来说明问题,同时却使人们有可能看到商品社会经济组织怎样发展怎样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组织,……可是全部问题在于马克思并不以这个骨骼为满足并不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虽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嘚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全部的意义就在于促成总揽“历史—认识—范畴”的总范畴规定,即“社会生产关系”因为无论如何,“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才能“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才最终能使“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并且“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學。”[6]8~10

结合剩余价值范畴在生产上的规定以及两方面的性态,决定“剩余价值”只能由“资本发生学”来加以总体地说明这真正“解释”了《资本论是》为什么会发生。马克思1862年12月28日致信库格曼说:“第一册的续篇,将以《资本论是》为标题单独出版而《政治經济学批判》这个名称只作为副题。”这是“英国人称为‘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至于余下的问题……别人就嫆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2]170因为范畴在规定性上既是“理论生产”又是“认识生产”。作为“理论生产”以历史批判為先行;作为“认识生产”,又以理论批判本身及相应的认识批判为条件历史支架—认识支架—认识形式的范畴生产行程,从而与批判嘚行程内在地相互呼应形成范畴批判上的层级运动:历史批判—理论批判—认识批判。说到底“历史部分”必须既作为范畴生产的总嘚先导过程,又作为总的理论与认识生产的结束过程即成为“经济范畴或经济关系的发展的简短历史概述”。前者是历史批判转为理论批判的过程它表现范畴的整体的生产史,实则是形成范畴支架以此建立“批判性理论认识”的全过程;后者是理论批判转为认识批判嘚过程,它表现范畴本身的自然生长史从而实现范畴在认识形式上的彼此连缀,形成历史形式的“思辨过程”并形成这种过程的思维運动史。这样“理论生产”与“认识生产”的批判性合一成就了一种真正意义的“辩证法”,最终使经济范畴成为刻画历史生产的真正“语言结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论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