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谁射伤黄忠时,若黄忠不死的话,会跟随刘备前去伐吴吗

为关羽报仇而伐吴?非也,正史枭雄刘备伐吴的真正原因!_分享专区_酷友杂谈_酷友社区_酷派手机_cool1生态手机粉丝论坛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请完成以下验证码
与更多酷友一起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自立为帝(史称魏文帝),时蜀中“或传闻汉帝见害”,于是群臣劝汉中王刘备称尊号,备谦让未敢当,诸葛亮进言说: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由上可知,刘备之建立蜀汉政权,也是其群臣的共同愿望与利益。于是刘备便作了皇帝,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年号为章武(时为221年)。史言刘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按刘备既以汉王朝的继承者自居,照理说他即位后应立即进兵讨伐篡汉的头号敌人曹丕,可是刘备却硬是要伐吴,“群臣多谏,一不从”。连刘备的亲信将领赵云都说:“国贼是曹氏,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可是刘备不肯听从。他这样作,既轻重倒置,也违背了联吴攻魏的既定方针。孙权闻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从刘备的态度看,好像是把替关羽复仇做为首要之务,实际也并非如此,从史书上看,刘备所最得力和喜爱的要员,首先是法正和庞统。他们死后,刘备都难过得流涕数日。《三国演义》说刘备闻关羽死讯,痛不欲生。正史并无此记述,只言备“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刘备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不是“忿”,而是“骄”。他一贯对吴估计不足,所以当他令关羽进攻襄、樊时,对吴戒备不周。根据避强攻弱的道理,他要攻吴而不听群臣谏阻。愿意跟随刘备伐吴的主要将领只有张飞。那时张飞镇守巴西,他本准备从阆中率兵万人与刘备会江州(今重庆市)。但飞在临行前,被其帐下将张达、范强刺杀。赵云因谏阻征吴,刘备未令他同行,而留他督江州。从刘备此次出征带领的文武官员看,其中既无卓越谋臣,也无知名宿将。只有一个黄权,原为刘璋部将,曾劝璋勿迎备入蜀;又不肯在刘璋降备之前投降。因此备对权甚为叹赏。后黄权向备献策进取汉中,取得了胜利。这次权向备献言:“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备不从,只遣权督江北军,以防魏师。这样,权虽出征,亦未得发挥多大作用。这是为什么?只因一个“骄”字占领了刘备的脑海,他认为自己伐魏,虽不能克,但对付吴还是满可以的。
娱乐组组长
娱乐组组长
感谢分享了
来自大神Note(酷友社区5.3.3版)
版块推荐百宝箱
一切都是新的样子,这一刻就是春·韵。
酷派,我们一起成长
只为热衷手机游戏的你
手机同步.新时代打开最美,放飞好心情无限量 零距离分享
酷派官方精品配件
|备案证号: 粤ICP备号-1&&Copyright (C)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刘备伐吴,魏延去哪儿了?
我的图书馆
刘备伐吴,魏延去哪儿了?
|品论|刘备伐吴,魏延去哪儿了?
这是小编在近期读到的少有的一篇对魏延有所非议的文章。在如今更多网友了解三国历史的现在,诸葛亮与魏延之间的恩恩怨怨让更多人对魏延产生了“可惜”之感。而此文中,作者认为魏延在刘备东征这件事的态度突显了魏延相对“自私”的一面。小编不作评价这言论是否对错,但这样比较新的观点还是值得讨论的。
公元219年,关羽从江陵出兵,北攻襄樊,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可惜的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事进展的出乎意料的顺利,使关羽忽略了对根据地江陵的防守,而抽调江陵守军,北上增援,终至吕蒙白衣渡江,陆逊溯江而上,封堵关羽退蜀之路。
东吴机心之深,行动之诡,而关羽毫无察觉,随着糜芳的投降,也宣判了关羽的宿命。然而,和关羽恩若兄弟的刘备,却从此背负上了复仇的使命,刘备称帝前后,已经在积极筹划伐吴事宜。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伐吴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强大的阻力,刘备所倚重的势力:前荆州帮,以关,张,赵,糜竺,简雍,孙乾等为代表;荆州帮: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刘巴,诸葛均,蒋琬,等为代表;益州帮:以法正,董和,黄权,李严,吴懿,费观等为代表;凉州帮:以马超,马岱兄弟为代表。
前荆州帮,糜竺因糜芳的投降,郁郁而终,孙乾和简雍待遇虽高,但不擅长带兵打战。本来,张飞是统领伐吴大军最合适的人选,他资格在蜀汉政权中最老,作战经验丰富,公元218年,还在巴西大败曹魏名将张合,几乎活捉张合。
到了公元221年,张飞也不过55岁左右,正是再立新功之时,遗憾的是,他因为关羽的死,心情不好,爱鞭挞手下的老毛病又犯了,在出兵前夕,竟被部下谋害。张飞的死,将刘备的复仇计划全盘打乱。
张飞死后,赵云也是统领全军的最适合人选。甚至,我认为,赵云更合适,因为张飞当时已经让仇恨占据全身,因怒而战,容易被对手挑动,丧失理智。而赵云勇猛又不失谨慎,早年追随刘备,有几十年的丰富作战经验,随诸葛亮镇守荆州两年,对荆州很是熟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是,让刘备意外的是,这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在伐吴的大事上,竟然跟自己唱反调,而且唱的是有板有眼: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态度如此坚决,而且洋洋洒洒一席话,让人大跌眼镜,不想,赵子龙竟还有如此好的口才。
最终,刘备只能理屈词穷的以“先主不听”来反击赵云。
前荆州帮的代表人物赵云,反对伐吴;而益州帮的代表人物法正,在公元220去世,其余的李严和吴懿等,作战能力并不是很强,且益州以步兵为主,而东向伐吴,需要大量长于水战的军士。吴懿的弟弟吴班,在伐吴时,也只是在平地上,取得了一两次胜绩。长于水战的部队,还得在荆州,关羽败亡后,精锐水军或亡或降,剩下还在蜀汉的,只有原荆州帮。
荆州帮可算是人才济济,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冯习,张南。汉中之战,争夺的太剧烈,刘备虽得汉中,却损失了法正和黄忠,估计这两人都太操劳了,220年,黄忠也病逝。庞统就不说了,早在公元214年,攻占雒城之时,中流矢而亡。因此,荆州帮的代表人物只余诸葛亮和魏延了。
诸葛亮为何不参加伐吴之战,众所周知的,自然是孔明是联吴抗曹的始作俑者,《隆中对》中明确的提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仲谋,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当年,号称常胜军的曹军,在北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吕布,灭袁绍,降刘琮,何其威风!然而,在赤壁,却被一把火烧的灰溜溜窜回北方。可见,东吴的实力,从来不可小觑。
现在,刘皇叔被仇恨蒙蔽双眼,违背战略计划是小,和东吴一旦开战,正如子龙所云: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若局势僵持,则可能会让曹魏钻了空子。干这种事,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诸葛亮反对伐吴是坚定的。但孔明为何不出面劝谏,如赵云?
可以说,孔明太了解刘备了。关张赵跟了刘备十几年了,刘备一旦招来孔明,欣喜若狂:孤得孔明,如鱼得水。一下把关张赵比下去。
可见,孔明揣摩领导的功夫,那是登峰造极。正因为孔明深深知道刘备的性格,孔明就明白了,纵然是自己出面,也难以劝服刘备。但法正若在,可能是可以劝服刘备的。孔明和法正不同,孔明是道德模范的代表,而且排兵布阵,为人处事,都以“正道”为准则,孔明不会干出强逼刘备的行为。法正则不同,法正善出奇招,敢于冒险,争夺汉中之时,一次战役到白热化,形势不利,刘备却打急了,不但不退,反而亲临前线,当时箭如飞蝗,非常危险,然而没人敢劝刘备后退,当此时,“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现在大家明白,火烧连营后,孔明会说:若法孝直在,则能制止主上东行也。法正是会干一些逼主的事情。然而,这和法正的性格有关。若孔明强迫自己去学这种方式,可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赵云以理劝谏不管用了,孔明若再出面,必会给刘备巨大的压力。然而,刘备是极为看重情义的,若孔明劝谏的结果,刘备仍是要出兵,那必然会对集团内部造成巨大的混乱,我们知道,荆州帮是蜀汉政权的基石。而孔明是荆州帮的灵魂人物。因此,为了维护刘备的权威,孔明只有选择莫不作声。
刘备也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东征并未强迫孔明参加。所以说,蜀汉为什么一直为后人推崇,就是不管是君是臣,都能互相理解,而不会互使心计。
这一分析,大家就明白了,为何东征军中的大将,竟是冯习,张南这样的名气不大的将领。当然,还有一个人,名气很大,却也没有出现在东征的名单中。此人正是魏延。
魏延可算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刘备入蜀时,魏延带着一些军士来投,在夺取成都和汉中之战中,魏延数有战功,被刘备提拔起来,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当时,汉中太守的人选,黄忠是首选,因黄忠在汉中争夺战中,功勋卓著,这才能入选五虎之一,除了黄忠,张飞,赵云,马超,不论哪一个人,资历,经验,能力都比魏延强。
但是刘备是一个敢于起用新人的领导,黄忠当时已经71岁高龄了,张,赵也都年过半百,马超还在壮年,但是用他还是必须有些心存疑虑。相比,只有魏延当时才3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黄金时段。
魏延当上汉中太守,全凭刘备力排众议。刘备这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就不要怀疑了。关张赵诸葛,都是很有个性的人,然而,一个个被他收拾的服服帖帖。刘备论功行赏,将黄忠列入五虎时,孔明预测到关羽会不服,刘备很有自信的说:“吾自当解之。”最终,关羽发完牢骚,也就拜受印绶。
其实,用费诗劝解关羽的话语,就能理解为何,张,赵对魏延任汉中太守,并不排斥。“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
“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
你魏延虽是汉中太守,然而,张,赵和刘备那是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是一体君臣,这是魏延不能比的。并非,张,赵的能耐就不如魏延,在此辨析。
但无论如何,刘备是魏延的恩人。那魏延又是如何回报恩人的呢?正当刘备为伐吴的人选焦头烂额之际,魏延却稳坐汉中,仿佛伐吴之事,与我文长没有任何干系。整整两年的时间里,这个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将领,对伐吴这件干系蜀汉命运的大事,没有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更遑论为恩人刘备出谋划策,甚至毛遂自荐,替刘备担当伐吴急先锋。
魏延从荆州来,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是熟悉的。虽然之后近十年,一直在蜀中争战,但从统兵作战来看,他的能力显然是高于冯习张南许多的。
魏延为何不参加伐吴之战,显然,不是因为他是汉中太守,汉中的将领军士,黎民百姓离开他就活不下去了。就像后来的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逼的退军时,北方的父老拦道恸哭,不让岳飞离开。
魏延不参加伐吴之战,自然有他的心思:
魏延刚刚升任汉中太守,根基还相当的不稳,如果此时就申请参加伐吴,一旦出征,战事非一两个月能解决,而汉中是战略要地,岂可没有大将把守?魏延既然已在荆州,那汉中就一定要有一个主将,刘备不敢放权给马超,赵云可没有问题。魏延前思后想,还是当汉中太守实在,比前景不广阔的伐吴之战,还是留在汉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是首选。
魏延这个人,还是很自命清高的,然而,他在蜀地却一直怕一个人,这个人叫做诸葛亮。有诸葛村夫在的时候,文长虽然总爱发牢骚,然而,却不敢对孔明有太多违拗,一旦孔明过世,魏延就私欲膨胀,不可一世,结果兵败被杀。不过,这说明,文长对孔明还是很敬畏的,在伐吴之事上,孔明既然莫不作声,文长也就明白了,这事难度太大。皇叔虽然有恩于我,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我文长还是不会去做的。
当然,客观的说,刘皇叔虽然复仇心切,但还是没有完全丧失理智,诸葛和赵云虽然和他意见相左,但若他要强征,二人也还得跟着去;魏延虽然缩在汉中不敢做声,但若刘皇叔点他的名,要他随军出征,你魏延敢说声“不”么?
昭烈帝其实还是延用了十年前的策略,十年前,荆州是根据地,皇叔入蜀时,留关张赵诸葛等大将精兵镇守荆州,而自己带着黄忠,魏延,庞统等新起用的将领谋士入蜀,打出一片新天地后,才将荆州留守人马召入蜀。
同理,十年后,益州反变为根据地,这时,刘备要伐吴,他仍是留下赵,诸葛,魏延,马超等精兵猛将,把守益州,而自己带着冯习,张南,吴班等二线队伍,东向伐吴。
毕竟,刘备年近五十,才打下一片天地。成果来之不易,刘备也份外珍惜,他虽然一直在赌,但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入蜀他自己扛重担,伐吴还是他自己扛重担,难怪,罗贯中在演义中会那样吹捧蜀汉,刘备这个人,品质还真是非常优秀的,这样的领导,不跟都难啊!
相比之下,魏延在伐吴之事上,表现的让人非常的不满意,赵云和诸葛亮要负担守卫益州的重任,魏延在蜀汉集团算是二号人物,而且,赵云诸葛亮攻守兼备,而魏延善攻不善守,正该协助刘备伐吴;刘备伐吴,正缺乏人才猛将,你魏延正该在此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才华,来报效刘备的恩情。
关羽当年在官渡,不正是阵斩颜良,报效了曹操的恩情,才坦然离去?这世上,人情最难还,若魏延能担当伐吴先锋,陆逊虽然能力出众,要想火烧连营,也未必能得逞,纵然伐吴不能全胜,也不至于惨败。
如此,魏延也还了刘备一个恩情,就不会被人骂为脑后有“反骨”。可惜,魏延为了一己之私,置刘备的困窘而不顾,龟缩汉中,对伐吴之事,仿若不见,真真让人不齿啊!
馆藏&28989
TA的最新馆藏最专业的娱乐资讯网站
当前位置:&>&&>&&&&&正文
刘备伐吴为什么要御驾亲征?刘备的无奈之举
皇帝带兵出征叫做“御驾亲征”,不过,这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的,不为别的,皇帝亲征那个响动儿就实在是太大。所以,皇帝一般都是坐在京城里遥控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不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一般都不会亲征。可是,刘备当皇帝的第二年,却亲率大军征伐东吴,其结果是被东吴的陆逊打败。刘备的这次亲征,不但损失了蜀国的很多兵将,使蜀国大伤
皇帝带兵出征叫做“御驾亲征”,不过,这御驾亲征的事情还是很少的,不为别的,皇帝亲征那个响动儿就实在是太大。所以,皇帝一般都是坐在京城里遥控指挥,不到万不得已,也就是不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一般都不会亲征。可是,刘备当皇帝的第二年,却亲率大军征伐东吴,其结果是被东吴的陆逊打败。刘备的这次亲征,不但损失了蜀国的很多兵将,使蜀国大伤元气,也因为恼羞于这次失败一病不起,间接导致了次年的死亡。那么,刘备伐吴为什么要亲征呢?  汉朝末年,由于董卓废掉了汉少帝刘辩而另立了刘协,引起了关东氏族的强烈不满,于是,关东诸侯纷纷拉起队伍共同讨伐董卓。由于关东诸侯各怀心思,每个人都想扩大势力,占地为王,致使讨伐半路夭折。这时候,国家实际上已经撕裂,时代进入了一个相互兼并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诸侯要想不被他人吃掉,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而这个军队还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军队是要打仗的,吞并其他诸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其打败,而只有自己掌军又能打胜仗的诸侯才能走到最后。可以说,这是那个时期常规做法,他可以防止将军尾大不掉,野心膨胀后自己搞独立。曹操、孙策和刘备自己都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曹操虽然没有当皇帝,但他当上魏王后,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帝。这时候,曹操的军队基本上都掌握在曹氏和夏侯氏这些“皇亲国戚”手中,像张辽、乐进、于禁这些大将虽然也能掌握一支大军,但他们已经难以独立成事,所以,曹操晚年是可以坐在京城里调度指挥了。尽管如此,对于像汉中这样可以自成一体的地区,曹操还是要亲征的。而到了刘备东征的时候,魏国已经是曹丕当了皇帝,曹丕就更不需要像他父亲那样东征西讨了。  孙权是继承父兄的基业据有一方的,这些地方,都是孙坚和孙策一地一地打下来的,可以说,这整个江南地区,是早已经姓孙了。同样的情况,周瑜死后,江南的军事将领也没有人能够自成一体。即便是这样,孙权还是要偶尔的上前线表现一下自己。  刘备也算得上是马上皇帝,最早起事也是靠拉队伍讨伐黄巾军起家。后来无论是当徐州刺史、豫州刺史还是荆州刺史,都因为手里有一支队伍,而这只队伍都是由他亲自指挥,跟着他征战。可以说,这是一种当时的习惯性做法。只不过,曹操早已经有了广大地域,孙权的江东已经有了两代人的开拓,这两人已经成功“转型”,可以专心为王,而刘备由于当皇帝时间较晚,还没有改变这种习惯做法而已。  刘备伐吴,蜀汉国的大臣是一致反对的。《三国志·法正传》记载这件事时说:“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雪耻,群臣大多劝谏阻止,刘备一概不听。”失败以后,诸葛亮叹息说:“如果是法正在世,就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即便是仍然东征攻打吴国,也不至于惨败到如此程度。”根据这个记载,刘备东征,除了张飞以外,大概很少有人支持。像诸葛亮这般最为倚重的心腹大臣,恐怕也是属于东征的反对派。在这种意见不能统一,而反对意见又占主流的情况下,主张东征的刘备,不自己御驾亲征,谁又能背负着这般大的压力担当起领兵出征的重任?只有皇帝亲征,反对者才能噤声,才能形成举国上下一致的支持战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刘备非这样做不可的原因。  刘备是在彰武二年(公元222)讨伐东吴的,这时候,蜀国的四员大将只剩下一个张飞。关羽在荆州被杀,这就是刘备东征的起因和理由;黄忠已经在两年前去世;马超就是在这年去世,即便马超仍然健在,刘备也不可能把这样的重任交给他,因为马超并不受刘备十分的信任。四大将还有一个张飞。不过,张飞这个人对待士兵不好,经常鞭打他们,打完了还把他们留在身边。刘备认为,这是引起祸患的做法,因此,刘备不可能敢把征伐东吴这样大的战役交给张飞去指挥。事情也果然和刘备担心的那样,张飞在准备从阆中出发,到江州和刘备汇合,出发前,被部下杀死。  四大将之外,蜀汉国还有四个人,诸葛亮、赵云、李严和魏延。诸葛亮需要辅助太子镇守国家,更重要的是需要保证后勤供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是最佳配置,所以,诸葛亮不能东征。赵云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五虎将之一,他也没有独立领兵进行过大战役的经历,其职务到刘禅登基才是一个中护军。刘备临死,遗嘱的托孤大臣是诸葛亮和李严,李严负责军事方面。为什么是李严不是赵云?可能的情况是,赵云单兵作战能力可以称得上是天下一流,而统兵能力很一般。至于李严和魏延,无论是当时职务还是在刘备心中的地位,都还不足以独立担当东征大任。  如此说来,刘备的蜀汉国,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够独立带兵进行大战役的将领。  从刘备伐吴亲征也可以看出,刘备能够亲待人,却不能大胆启用新人。曹操拥有“战将千员”,是因为他地盘大,人口多,那孙权呢?孙权在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刘备在四大将之后有谁?不是说荆、蜀两地就没有人才,关键是不敢大胆启用人才。诸葛亮死后,蜀国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看起来,这责任不仅仅是在诸葛亮,寻根溯源,却是从刘备这儿开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我们对慈禧的第一印象是垂帘听政对列强俯首称臣。而在某些领域方面,慈禧身上依然还有很多神秘的谜团带我们去探索和解答。其中,关于慈禧太后卧室中所隐藏的地下密室,就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网络配图  在记载清史资料最为详细的民间书籍《清稗类钞》中,就曾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书中记载,在慈禧太后的卧室旁,还有一个单独的
大清朝有名的大贪官和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虽说是乾隆的身边重臣,但贪污金额多到可以与清延十多年的财政收入相比。但我们也都知道和珅深得乾隆的宠爱。可是为何乾隆会在身边放任一个重大贪污人员不管不问呢?这有点不符合常理,除非是和珅聪明过人,又会说话哄皇帝,不然就是与乾隆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否则必然会被杀头。网络配图 
王莽改制内容是什么?王莽利用外戚势力,于公元8年,登上皇帝宝座,根据“更受命”的原则,改国号为“新”。为了缓和当时十分尖锐的阶级矛盾,在第二年下诏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历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  1、实行王田私属制。王莽认识到土地和奴婢问题是主要社会问题,乃于公元9年依据《周礼》记载的井田制度,实行王田私属制,更名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筑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最早要追溯到西周,延续不断地修筑了两千多年,总长度达到50000多千米。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于长城的评价一直都是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对抵抗外来侵略起到了重要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皇帝,他身边的老婆很多。皇帝就该有皇帝的派头,女人,自然不能少!不仅不能少,洪秀全似乎对这方面格外痴迷,于是后宫里除了洪天王外就没男人了。洪天王的宫里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有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又有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光妃嫔就有1,168人。加上宫中服役的女官,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王朝铺路。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朱元璋登基之后,立
关于邓绥这一名字的读法,很多人对此都还有疑惑。其实第一个字邓,这个字很简单,就是读作dèng,读成第四声,并且是后鼻音,其复韵母是eng。这个字部首为阝,部位笔画为2笔,总笔画为4笔,写起来也很起来,只用折捺折竖就可以写出邓。可以说这个字大多都是当成姓氏或者是用地名,没有其它的含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绥这个字就难很多,其
民间传说,曹操死后三天下葬,所有城门大开,抬棺之人鱼贯而出,奔向四面八方,最终在高陵下葬,沿山坡密密麻麻排列若干陵寝,形成一片墓葬群,真正的曹操墓就藏在里面,这就是所谓“曹操七十二异冢”。曹操怕贼人惦记,去盜他的墓,故布疑冢,让盗墓者无法找到真正的曹操墓。生性多疑的性格甚至在死后都表露无遗。网络配图  曹操这个人,历史上褒贬
鲁迅作品集为何宁愿&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为鲁迅参与的历次论争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史料,也为研究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论争内容涵盖20世纪早期鲁迅和复古派、现代评论派的论争。左联内部的几次论争等等,论争人物涉及吴宓、章士钊、陈源、梁
温庭筠这个名字,实在是温婉得像个对镜贴花黄的姑娘。即便知道他是男子,读到他诗词里充满了那么多的&香腮&、&蛾眉&、&梳洗&、&明镜&时,不禁也让人联想是不是一名清俊的风流才子形象。然而并不是。温庭筠不仅不是玉树临风,反而有些丑陋。《旧唐书》的温庭筠本传中,对温庭筠的评语您的位置:
刘备伐吴 究竟是不是为了帮关羽、张飞报仇
发贴人:221.220.162.*发贴时间:【】[]
&& ()&& ()  死后,刘备并没有马上报仇,而是迫不及待地在曹丕后面跟着称帝了,所以不是为复仇,刘备的目标是试图夺回竞争,并被在川中的荆州集团一个交代。&& ()&& ()&& ()&& ()&& ()&& ()&& ()&& ()&& ()&& ()
    ----    报仇只是其一,夺取荆州才是主要的,实现隆中对诸葛亮的战略布局,如果可能的话灭掉孙权,与曹操南北抗衡     ----    报仇?刘备恨不能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如果没被孙权杀,逃回蜀国的话,刘备一定会亲手杀了他.
            ----      我想报仇可能只是为了可以师出有名   重新夺回荆州的所有权才是真   LS说灭掉孙权我想刘备当时没想过     ---    伐吴内部发对声音很高,这就是不安定因素,徐州算是前车之鉴吧     ---    不学好的光往坏处想      遇害的时候,刘备打下,汉中还没有多久,兵力主要集中在汉中,刘备举国伐吴,自然需要调整兵力部署,留谁带谁,整备军务粮草    荆州,,汉中,三种势力混合的蜀汉本身就不稳定,徐州前车之鉴给刘备留下的印象不会浅吧    内部反对伐吴的呼声高涨,刘备不可能无动于衷,你在前方打仗,后面粮草给你断了,造反了,捅你一刀,谁敢保证    魏延受汉中,诸葛亮赵云反对开战没有参加名义上守备,张飞遇难,刘备带的黄忠,张南,冯习,联动武陵蛮王沙摩柯,刘备一死蜀汉的危机就出现了    我还是愿意相信刘备为兄弟报仇伐吴的,全了桃园三结义的忠义之名    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刘备伐吴 究竟是不是为了帮关羽、张飞报仇》&&&& 地址: .cn/Article/200906/showp1.html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备伐吴谁射伤黄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