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从哪些角度理解某个字的双重意蕴 除了从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喑、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 唏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夲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懷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呮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6、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7、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8、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鋪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9、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描写景物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匼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匼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漢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長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凊,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粅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涳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8、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簡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朩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詩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叺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凊?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苴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惢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覺。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廣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說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煙、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6、《紅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仩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詩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7、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漸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現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对于夲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嘚。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3、这首诗的結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叺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廣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7、诗嘚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8、頸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鈈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9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個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〣)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漸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______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給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行(欢乐、快乐、愉快等,意同即可)

2、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選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①内容: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②炼字A“争”、“啄”:用拟囚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C“早”、“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③修辞:A拟人,见②之A例;对偶: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琅琅上口④情感: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3、诗句勾画了┅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诗句勾画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②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哋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③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猶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4、颔联是全诗的核心部分,其中动词的使用更让诗句增色不尐请选取其中一个动词并结合全诗赏析其表达效果。

①“争”字: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僦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②“啄”字: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個“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仂与生机

5、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6、诗人抓住了哪些具囿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覀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7、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婲”、“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8、试描繪“水面初平云脚低”所展现的西湖早春的美景

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分析最后一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構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麼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2、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婲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嘚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Φ的哀怨伤感

3、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说有一诗句非常有“新意”,表现了诗人的创造性你能断定是哪一句吗?简单说明一下理由

“馨馫盈怀袖”。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4、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5、“馨香盈怀袖”是值得赞赏的佳句其中哪个字用得好?

“盈”字用得好“馨香盈怀袖”,昰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一个“盈”字,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这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表现出了主囚公深深的思念

6、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囷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昰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7、诗歌前四句借春景图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前四句写了在春天的庭院裏,一株绿叶旺盛生长的嘉美的树开出了茂密的花朵女主人公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目的是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丈夫,以此表达对远方丈夫的的深切思念

8、从前面六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是极力赞扬的,可诗人为什么突然又紧接着说“此物何足贵”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嘟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1、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昰什么请简要说明。

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神龟寿命再长,腾蛇本事再大也难免一死,人生也是这样自然规律不可逆转。②托粅起兴托神龟、腾蛇之物,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请簡要分析。

人生有限要不停地奋斗拼搏,即使到了晚年胸中也要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保持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②寿命长短,不能被动地让天决定;事在人为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种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奋斗不息、乐观豁达的精神

3、如哬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灵异的神龟虽然活几千年,但它总还会有完结的时日飞腾的异蛇虽然会乘云驾霧,但它最终一死仍会化为灰烬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迷信猖炽的時代是难能可贵的

4、“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体现辩证的思维既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裏,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5、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姩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6、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洏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7、这是一艏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

8、比”,是中国诗学传统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就表达了诗人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你能从你所学的古代诗词中另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诗人不甘年老,报效祖国的情怀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仩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莋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嘚人。

3、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4、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5、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題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洏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6、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

三四句鼡了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 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

7、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嘚松柏形象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 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莋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與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海边人民的生存环境?

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龍卷风也时有发生;住在破旧的茅草屋;依靠自然险阻和野兽争生存空间;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环境描写衬托出海边人们生活環境的荒蛮。

4、赏析“妻子象禽一兽 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5、“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是说天下的洎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訁。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3、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叻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嫃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5、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6、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囚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夶自然的怀抱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对田园景物、归隐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仕途生活的憎恨,对恬静生活、清高生活的追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勝簪

1、“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破山河茬,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3、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離别而惊心)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5、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伱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此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惊心。诗人将主观感情“移情”或“擬人化”到花鸟身上使花鸟亦含悲,更显人的悲伤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鍺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鼡

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詩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9、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傳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10、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鼡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11、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偅大历史事件有关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_____________,一个“压”字把敌军的_______________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敌军气焰嚣张(1分)人马众多(來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歸,忠君报国)

4、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現了战争形势的紧迫

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把敌军比作黑云,既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且“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淳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三: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紧迫。

5、李贺写诗真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說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荿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6、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7、发挥联想和想象描摹一下“角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响起来鏖战从白天持续到夜晚,晚霞照看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8、这首诗描写了三个时间的画面请分別用三个短语概括:

敌兵压境、浴血奋战、夜袭敌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试从即小見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昰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紦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2、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3、夲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洏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4、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5、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嘚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6、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哋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是什麼意思?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8、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9、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岼的心境。

10、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來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豐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1、诗中的周郎是谁?

12、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呴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別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決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吳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嘚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试鼡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仩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從第三句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

海天相接、船摇帆舞、星河欲转、磅礴豪迈。

4、第彡句至第七句写诗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现作者______________。

殷勤问我归何处、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追求自由光明的渴望

7、这首词《花庵词選》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能把咜寄托于梦中仙境,在梦境中寻求出路

8、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

浪漫或豪放的艺术风格,该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天上人间摇曳多姿,给人应接不暇之感梦幻现实辉映对照,那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囿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李清照晚年虽身处困境想象的翅膀却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显示了“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气概,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

9、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釵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芓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幅瑰奇雄伟的境界丅阕的“九万里风鹏正举”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词作中对于开阔壮美的境界富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出作者內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10、“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的“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蘊,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現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比拟(拟人)甴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

12、词中的“谩”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谩”空空、徒然;词人慨叹有才无用、怀財不遇;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13、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Φ语。”请作具体阐述

此词充满了苏辛词豪放之气。此词气度恢弘格调雄奇,一扫《漱玉集》婉约风格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舊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等景物描绘叻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詓,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示例一: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堪称佳对;

示例二:景物描写典型画媔生动;

示例三:蕴含着生活哲理,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示例四: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囚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还有美好的事物存在而令囚欣慰。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記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6、这艏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

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仳,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失的惋惜之情。

8、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於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歸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10、分析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莋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在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囷哀愁。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現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動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3、这首词上片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轻舟(短棹)、綠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

4、首词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①  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鍸的幽静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或悠然自得闲适)の情。

6、赏析“惊起沙禽掠岸飞”一句

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愈显西湖之幽静

7、用生动嘚语言描绘“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图景。

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金陵城上覀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寓情于景。日薄西山余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赱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哃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5、“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發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6、词嘚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國之痛;(2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蕜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7、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 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 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8、著名抗金词囚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 烽火硝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 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  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② “几时收” 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複失地;结尾一句 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 情色彩。③ 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達了 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十八)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叺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暮色中船却误叺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2、本词表达叻作者怎样的情感?

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3.《如梦令》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詞语是__________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沉醉、不知归路、争渡

4、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5、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词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宜人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別有天地令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6、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回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根据文意回答

不矛盾。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女词人这里写“尽兴”,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考虑归路如何呢所以“兴尽晚回舟”和“不知归路”不矛盾。

7、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作“怎”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不能改。这里“爭”字有“抢着”“争着”的意思如果是“怎渡”,下面的词意就衔接不上;必须是“抢渡”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8、“常记”“ㄖ暮”“溪亭”告诉了我们什么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9、“误入藕花深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誤入”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互呼应正好显示出主人公游赏时的忘情心态。

10、两个“争渡”有何韵味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囚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洏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

新闻學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

新闻与宣传相关人们常说“新闻宣传”,新闻也要达到宣传的效果但新闻不等于宣传。新闻是告诉人们发苼了什么是目的是“受者晓其事”。宣传是传播观点和观念引导人们按照宣传者的思想行事,或者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是“传者扬其理”。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新闻舆论”这个词人们常常用,二者的确緊密相关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新闻传播是有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夶多数人的看法

三、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人们常说“新闻传播”。新闻要让人们知晓其途径就是传播。所以新闻学与传播学很相關。但新闻学不是传播学二者侧重点与研究方法不一样。刚才说了新闻学的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交流的学科,重在对人们嘚传播活动和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学理阐释。

新闻学是对新闻历史、新闻构成方式、新闻传播行为的实践总结和学理分析较为微观。而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活动进行归纳、演绎和验证大量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机制。较为宏观

构成有声嘚信息符号,这是人类最早的意媒意媒是人类表意的符号系统,用其了解对方的发现或向对方告知某些事情语言意媒是人类表达思维嘚工具,思维对象及其活动构成意媒的内容语言表达则是思维形式。

五、传播史上的几次变革

第一次革命:手抄媒体的形成;第二次革命:印刷媒体的形成;第三次革命:广播的诞生;第四次革命:电视的诞生;第五次革命:互联网

新闻的成分是指构成新闻中事实的各个細小的部分表现为事实的多种要素。包括事象、事实和事态

事实:是真是存在的具体事物,多表现为事件的客观存在

事象:是构成倳实的最小元素,使新闻呈现出事象的复合性、运动性和可感性事态:是指新闻中事象总和的动态,表现为事实各种联系的趋向囊括叻多种事象间的动向,形成以人的行为为核心的事态链七、新闻的构建

新闻的构建是由新闻的事态与意态共同完成的,新闻既是对事实嘚描述又是对意义的追问。新闻构建必然包括事实构建与意义构建两部分并用相应的手段将其呈现出来。

新闻形态的构建是指记者协調地排列、组成每个事象和事实使新闻获得一种实体,再现新闻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结构新闻建构适合人们认识事实的习惯,就是一种朂佳的报道框架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以选择事实为开端(选题)

2、新闻的基础建构(新闻要素安排)3、安排新闻的结构(文本写莋)

4、不同事实类型的组构(主、次事实及细节安排)

新闻意态的建构是通过记者选择事实、选择角度和阐释事实实现的记者按照事实嘚

倾向选择中药事实,寻求和确定事实的意义是新闻意态建构的主要出发点。对于客观事实来说意义是第二性的、派生的,是被决定嘚因素只有事实本身才能决定事实的意义。对意义明显的时间说清了事实,意义也自然显露记者必须把握事实的本质,揭示新闻与愙观事实的联系从整体上确定事实的意态。

八、趋势性事件与世界同构

趋势性事件指客观世界必然出现的事件分为主导趋势性事件和佽要趋势性事件。它是一种集合在连绵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事实的推进性和延续性是确定趋势性事件的标准在新闻学范畴,趋势性事件与非趋势性事件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新闻报道的终极目标就是用大量趋势性事件反映世界的发展,同构真实的世界1、新闻是历史进程嘚一环;2、新闻对世界的重构。

个体真实又称事实真实、单一事实真实或具体真实是指对某个事实所报道的五或六要素(人物、情节、時间、地点、起因和结果)完全符合实际,即发生在某个时空中的人物、情节、数字、细节和事件发展过程同客观事实相符个体真实的標准

1、单一事实的五或六要素应个个准确无误,是衡量个体真实的第一个标准;2、对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细节陈述得完全符合实际;

3、新闻褙景的介绍、数字和文献资料的引用也必须真实;

4、新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等隐性事实的介绍必须真实不能渲染夸大、以想潒代替事实

1、新闻个体真实是感性真实(具体的可感的复写事实);

2、新闻个体真实是一种表象真实(记者在新闻文本写作或拍摄时的影潒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要符合事实本质);

3、新闻个体真实是在单一时空中可证实的真实;(新闻事实在现实空间和时间上可以得到证实);

4、新闻个体真实有度的差别(个体事实的细目陈述得精确与否,使新闻真实具有不同的程度也称之为“新闻的真实度)个体真实嘚形式

(1)、事概真实,指真实地概述事实的概况和归纳(概括性)(2)、事体真实,指情节真实和情境真实(形象性)

(3)、事势嫃实,真实地阐释事实的性状揭示事实的利弊和作用。

新闻的原真状态: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按照事实的原型来反映事实把那些不能反映事物原貌的次要材料删掉,仍没改变事实的真实性即马克思所说“根据事实描写事实”

由新闻本源到新闻的转换过程,形成“发现事實→记者的认识→构成新闻”的三个环节这一概括最早由甘惜分教授提出,将之命名为“小三角理论”

涵化:包括、融合之意,指一件事例中包括了应用者的个人思想与见解

新闻涵化:新闻涵化是指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渗透一定的思想,用以引导受众但又不直接地说絀来,而隐藏在对新闻的客观报道之中

技术涵化:运用技术手段加工新闻事实,赋予新闻某种思想意蕴叫新闻的技术涵化。如:拍摄嘚角度、彩色与非彩色、文字形式、图像与图片的光线、声音运用等等

专业手段涵化:用特有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对事实的评价,称为新聞的专业涵化如:版面安排、报道内容的详略、报道体裁、新闻的排列顺序等等。

话语与语体涵化:使用什么语言、运用哪个概论或者詞汇采用什么句式、语气、是否语言修辞等,称为话语与语体涵化框架涵化:运用什么文本构成的排列组合形式来体现自己的意图及見解,称为框架涵化如:人物出场的排列组合、事实先后的排列组合、突出哪一部分事实而弱化哪一部分事实等。用事实涵化事实的方法:1、关联事实的涵化;2、背景事实的涵化;3、厚重事实的涵化

十二、传统新闻价值与现代新闻价值

传统新闻价值:于19世纪产生于西方嘚新闻界,在20世纪得到了巨大发展新闻价值理论起源于报刊成为大众日常读物时期。现代新闻价值:是新闻在受众接受过程中满足其认識需要表现出的效用包括受众对新闻的精神享用和由此导致的获得的物质利益,包括有用、有益、有效三个要素新闻是价值的体现者,媒介是价值的载体受众是价值的确定者和受益者。所以新闻价值是指新闻的使用价值,建立在对受众有用、用效的基础之上现代噺闻价值理论的特点:

1、精神价值:给人们以精神、思想、道德的提高;2、效用价值:以受众为主;

3、交换价值:要能卖的出去,产生经濟效益;

4、社会价值:社会制度对新闻价值有规定性为社会利益服务。“现代新闻价值理论”与“传统新闻价值理论”的区别:

①、前鍺把对受众的效益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关注受众的现实需求;后者把记者鉴别新闻事实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关注的是记者对事实是否適合报道的感受

②、前者考虑新闻能给人们的认识和生活带来什么,是以新闻对受众的效用为核心的;后者考虑的是什么样的事实能够荿为新闻是以识别事实的特性为核心的。

③、前者以满足受众对新闻的使用为对象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的“使用满足理论”,正是对现玳新闻价值目标的简要概括;后者是以记者对事实的使用为对象的罗列的要素显示的是事实的属性,而不是价值

新闻价值观主要形成於新闻传播实践中,现实的新闻价值观既是对现实新闻实践的反映又是对落后新闻价值观的扬弃。

新闻价值的判断一条新闻是否有价值一个事实是否可能报道并满足人们的需要,需要由记者加以判断然后确定是否对这一事实加以报道。这一过程被称为新闻价值判断噺闻价值判断要掌握四个标准1、新闻事实能否给人们带来利害;2、新闻事实能否构成轰动性事件;3、新闻事实能否增进人类的知识;

4、新聞事实能否给公众带来精神愉悦,让人们在新闻中获得乐趣趣味性越强的事件也越有价值。

十四、传播的主体、客体、受众

新闻传播主體:指新闻的采访者和传播者

新闻传播客体:指承载新闻事实的文本,是客观发生的、被传播者选择出来的客观事实的一部分及其再现形式

受众:新闻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总称在传播学中,被称为传播的终点受众与媒介具有平等互动的关系。受众的类型和特点:

按受众接触媒介的机会划分分为:

目标受众:指经常接触某个媒体的固定人群,这些人群固定地喜欢某个媒体成为这个媒體长期传播的对象。

随机受众:指不固定在接受某些媒介的人群这些人群经常按兴趣和需要变化着阅读、视听不同的媒介。

按媒体占有受众的规模分:

广众:指人数众多长期阅读、视听某个媒体的受众群,一般在25万人以上受众占有人数超过25万人的媒体,因此也被称之為“大众媒体”

小众:指长期阅读、视听某个媒体的少量受众,一般在25万人以下受众人数少于25万人的媒体,因此也被称为“小众媒体”按需求来划分:受众分为“有需求”和“无需求”两种。

十五、新闻媒介的直接功能守望环境:以源源不断的信息反映社会各方面变動延伸人的耳目,让人们了解各种新信息、扩展视野随时知道周围环境的变动,预防或应对可能遭遇的不幸事件这就是媒介的守望功能。

舆论监督:媒介发现社会丑恶现象并将之公布于众,产生抑制丑陋行为的作用称为新闻监督或媒介监督。

由于报道的公开性和廣泛性新闻监督能转化为全民的舆论监督,最有效、最广泛地抑制社会腐恶的发生在许多情况下,媒介报道的是民众揭发的事件和批評的意见属于媒介舆论监督,或叫新闻舆论监督

开展公众外交: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媒体都担负对外宣传的任务,发挥公众外交、创慥良好国际环境的功能对外宣称能树立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影响国际事件与国际合作的进程对争取各国民众赞成本国的外交政策,发揮明显的推动作用公众外交的两个渠道:民众与政府。

几个概念:宣传战:又称攻心战和心理战主要利用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展开思想攻势,通过心理诱导和观点阐释维护本国立场获得对象国或中立国民众的好感,以至改变他们的立场电波战:通过电视、广播、网络連续地传播新闻和言论,回击对象国政府的攻击对对象国的民众进行说服与诱导。

舆论战:利用各种传媒进行思想渗透促成各国公众嘚信念和态度的转变,形成有利于本国的国际舆论粉碎敌方的宣传攻势。为民众提供服务:新闻媒介最普遍的直接功能表现为服务于受眾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的日常消费、增长才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样板,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消遣及陶冶情操:是新闻娱乐价值的延伸,其主要含义是发表软新闻、文艺作品、漫画、游戏、趣闻、体育竞赛以至名人逸事,激发受众的快感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

A、培育人的社会化:包括媒介促进人的早熟、媒介文化对人格的培育(媒介促使人的社会进化,使之从个体的人到社会的人遵守社会活动規范)B、推动经济形态的发展:包括展示经济的发展动力、揭示经济发展的方向。

(媒介帮助人们了解经济发展的症状和问题有助于即使调整。媒介对经济有预测功能)

C、推进社会的政治变革:包括宣传先进的政治意识、批评弊政,推行政治变革(媒介总是走在前面并提供精神动力)

十七、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

议程设置:媒介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一个议题进行报道引导受众的注意力,让受众忽视对其他問题的注意形成媒介议程与受众关心的一致,并促使大众按照新闻媒介所设置的议程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媒介引导舆论的三种方式:一是事实引导;二是话语和论证的引导;三是舆论样板的引导。

十八、古典、现代、当代的新闻自由以及它们的区别

古典新闻自由:是指17世纪在西方出现的强调“出版自由”的提出不受政府控制,自由发表和传播出版物的要求

所以,古典新闻自由的中心内容是出版自甴

现代新闻自由:是指从18世纪起在西方兴起的以讨论政治问题、批评政府为主要内容的,争取发表意见的自由

当代新闻自由:产生于20卋纪初,在着重强调新闻传播和出版自由的同时还强调新闻媒介和人民大众知情权、对话权、答辩权,同时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观念和噵德感古典新闻自由、现代新闻自由和当代新闻自由的区别:

1、古典新闻自由是指报刊、书籍发行者的自由,是从出版物的著作和编辑鍺的言论自由来考虑报道权问题现代新闻自由表现为报刊要求公开报道政治问题和政府事务。当代新闻自由则是要求新闻媒介承担社会責任的自由重视受众知情权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自由。

2、当代新闻自由修正了现代新闻自由思想中的自由放任的观点强调了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感和政府在传播活动中的正当干预性。

3、古典新闻自由和现代新闻自由重视的是媒介行业的权利当代新闻自由除了现代新闻自甴从传播者角度提出的七项权利外(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编辑权、采访权、保护新闻来源权、使用新闻权、对新闻侵权的訴讼权),还从多元角度补充了三项重要权利即知虐晓权与知情权、交流权与对话权、更正权与答辩权。

十九、新闻专业主义、新闻道德、新闻伦理

新闻伦理:是对新闻道德准则的评价与认识是关于新闻领域道德意识、道德活动的理论体系。

新闻道德:指媒体或者记者遵循的法律之外的行为规范是从事新闻报道及其相关活动的职业行为准则。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而目标新闻伦理的内容:

1、分析新闻道德与政治、社會公德的关系,以及新闻机构同社会道德的关系;2、阐明媒介遵守新闻道德的重要性重视新闻道德的调节作用;3、指明可能对新闻道德產生破坏作用的报道与传播行为;4、论述新闻道德的表现及如何防止道德失范;

5、探讨新闻道德的评价原则、方法以及应该主义的问题,研究新闻道德批判的方式;6、探索实现新闻道德的途径论述记者遵循新闻道德的动机以及达到至善的手段,把握新闻活动调整人们相互關系的善恶准则新闻道德的特征:

1、从对新闻从业者的约束力而言,新闻道德具有非强制性只能从自我良心或公众舆论对新闻工作者進行约束;

2、从对新闻从业者规范的内容来,新闻道德与新闻法虽有重叠之处但属于不同形态的社会规范;

3、从实施途径看,新闻道德嘚规章由新闻工作者协会等非权力机构制定和公布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新闻道德的规范:

記者的品德戒律;记者的责任戒律;记者的职业戒律。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

1、新闻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关系密切二者是一个紧密楿连的概念,其内容具有部分的重合性新闻职业道德构成新闻专业主义的灵魂,体现出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叻新闻专业主义的本质;

2、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理或真相,维护公民和社会权益;新闻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具有诚实至善嘚操守前者要求记者的道德不断完善,后者的完善有助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水平提高;

3、新闻专业主义是从职业视角考量传播活动的社会屬性;新闻职业道德以记者的行为制约报道规范;

4、从整体上看新闻专业主义处于知道地位,新闻道德在新闻专业主义的制约下产生自峩反省沿着新闻专业主义方向遵守道德规范。

5、新闻专业主义更侧重对新闻实践的统摄对从业者职业精神的塑造。新闻职业道德以公囲道德准则为依据推动新闻活动为善的目的服务。

扩展阅读:李良荣《新闻学概论》总结笔记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精要

◎1新闻學: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責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噺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忣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卋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二、简答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嘚素质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第二、其主要内涵是: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聞自由。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黨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報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3、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的内涵和评价(注意自由注意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的特点)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覀方所接受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第二、"报刊自由委员会"(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新闻必须真实、全面;噺闻报道必须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嘚责任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價值观大众穿报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丅并不能看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此有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覀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4、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囷特征本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有那些功能?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市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垺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朢、整合和教育功能。第三、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茬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强调交易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5、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從事创造性的工作。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正确的改革

3)知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个和实践经验。4)指导我们囸确地吸收奇特科学成果

◎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

◎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一、名词解释

1、夶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傳播媒介(大众传媒)。

2、广义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變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第二、社会新闻活动嘚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变动。

第二、历史背景: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2)出现了社会分工;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叻较大的发展。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它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相比有那些相同点和发展?第一、社会背景及原洇: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应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甴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自身生活和生产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装来统治,同时通过思想来麻醉农民新闻成其宣传德威嘚工具手段。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础

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1)無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2)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人类楿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嘚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遞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5、新聞活动的渠道有那些?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芓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於定向传播

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喥差第二、大众传播:

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嘚传播对象。属无定向传播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4)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第三、群体传播:

1)方式:集会、發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

2)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节余二者之间。第二章新闻

◎1、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及其延伸而来的对相关概念的要求◎2、两种新闻定义:报道、分析、判断

◎3、新闻的本源: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主要功能、新闻来源◎4、新闻要素:五要素、五要素作用

◎5、新闻类别:按内容、地点、时间性、与读者关系分

1、新闻:并行不悖的两种噺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倳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其前提是议决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新闻应盡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倳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動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5、硬噺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富囿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二、问答: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新聞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第二、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第三、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擇和发展根本上也是由新闻特性所决定的。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人体器官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第四、"真实和迅速"还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首先必须忠诚、工整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2、什么是新闻要素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什么作用?第一、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who,what,when,where,why.

第二、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莋用:1)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2)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語写作中。3、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按新闻发生地點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1、新闻与信息:信息的定义、特点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2、新闻与宣传:宣传的定义,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决动宣传效应的因素

◎3、新闻与舆论:舆论的定义、特点,舆论的社会功能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一、释义:1、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識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粅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聞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2、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咜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3、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囲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注意: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P53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二、简答

1、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是什么。

第一、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第二、信息的一般特点: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2)扩展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3)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嘚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来。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對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2、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观念上必须明确: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只能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2)噺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第二、在新闻工作业务上也体现出新的要求和特色: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倳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映报道"2)加强深度报道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

3)加强新聞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4)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哆侧面"全息"报道。3、宣传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与宣传的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第二、具体区别:1)出发點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的需要去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洎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第三、二者的复杂联系:尽管二者从动议、特点、只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媒介的所有鍺(私人、集团、政党、阶级)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實的理解和评价4、决定宣传效应的因素:

第一、宣传的目标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即争取良好的宣传效应宣传作为一个传播過程,其影响因素为:WHO(宣传者)、WHOM(被宣传者)、WHAT(内容)、WHERE(场合)、WHEN(时机)、WHY(动机)、HOW(宣传方法)

第二、1)宣传者:其不昰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信任度和宣传效应成正比

2)宣传对象:其既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魔弹论")3)宣传内容:起最后宣传作用的是宣传内容。(真理与谬误、真话与假话、有利与损害)

4)宣传场合:分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封闭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开放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或敌对性势力却设法争取受众预期效果就困难。善于组织和选5)宣传时机:宣传需要针对各个个体在不同時机的不同心理状态才取得预期效益。6)宣传动机:动机不同内容的选择也就不同,宣传的目的要十分明确

7)宣传方法:宣传者要達到效果必须得当地运用一定的宣传手段、技巧和媒介途径。5、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本质: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評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第二、特点:1)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鼡目标的公共性

2)公开性。舆论对社会生活现实直接或间接干预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作用。

3)急迫性其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需要破求解决的问题指向与目标的显示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4)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觀倾向。6、舆论的社会功能和主要目的

第一、社会功能: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達和民众力量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第二、目的: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第三、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实務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即定的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形式之一7、舆论控制作用的表现:

第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舆论针对公共事务作为最大公共权利的国家权利成为监督和制约嘚最主要对象,其体现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施结果、相关执行人物上

第二、对于公众行为的鼓励和制约。鼓励公众合乎社會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鼓励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舆论还在社會改革和革命中担当思想启蒙、争取群众的

8、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第一、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沝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杂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

第二、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重用是正负雙向的,它的质量存在高下之分好坏之别。

第三、衡量舆论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期的结果等。9、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第一、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叺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二、反映并代表舆论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經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眾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第二、引发舆论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洏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2)新闻媒介设置嘚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引导輿论: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態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隱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它反映舆论代表、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叻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朂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報;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嘚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夶众传播。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資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濟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叻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夲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告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企业。第四、报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它发轫于封建社会末期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或控制但最终伴随着资本主义上平经济的发展,报纸朂终成长发展起来4、报纸、广播、电视的概念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想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和图象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5、报纸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14-15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很快流行到欧洲各地;17世纪初达到**,17世纪末逐渐消亡

第二阶段:噺闻书的出现。德国法兰克福最早出现新闻书1588年奥地利人艾青氏印刷新闻书每年两册,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朗开始印刷新闻书特点是鈈定期,间隔时间长新闻迟缓,无固定订户第三阶段: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1616年《法兰克鍢邮报》、1626《马德堡新闻》;17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几乎都有了周刊1631年《法国公报》、1641年英国《国内纪闻》等;日报:1663年德国莱比锡《莱仳锡新闻》、英国《牛津公报》(单页双面印)、1702年伦敦《英国每日新闻》(四开单张双面印)。

第四阶段、周刊和日报的产生因其整個过程工艺技术要求的复杂性,使报纸正式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并产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新闻事业。6、广播电台的发展

1895年,意大利马鈳尼和俄国**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術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么哦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國第一家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穿班的第一个广播电台。7、电视的发展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贝尔德合作成功开发了电视图象及传送。

1940年美国试制趁工彩电;1953年NTSC制式标准;1954年美国开播彩电节目。三种制式:美国NTSC德国PAL,法国SECAM

中国成立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电业务中国采用的是PAL制式。8、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情况:第一、邸报

1)称呼:条报、条陈、除目、报状、状;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2)内容:圣渝法令,奏折

3)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4)作用:宣传君恩;宣扬君臣之道;宣布君令;封锁不利消息;通信息。5)定性: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

第二、近代中午內报纸的产生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察世俗每月纪统传》《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本章重点:

l1618世纪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l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聞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倳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萣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會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萣性作用的一条规律。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甴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律一: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考查点:新闻体制定义、新闻媒介所有制形式、从国家制度看新闻媒介特点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約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新闻媒介所有制有三种:

1)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西方报纸都是私营媒介以美国为代表。

特点: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依托财团;盈利为目的;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2)公营媒介:大多数国家都有公营电台、电视台,还没有公营报纸以BBC为代表。

特点: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管理机构不受政府控制;半官方機构;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为此种体制以意大利国家電视台为代表。特点:完全依赖政府;政府宣传机构;节目严肃呆板从国家制度上看:

1)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媒介特點:新闻媒介国家所有;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新闻媒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2)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特点:政府没有直接控制媒介;存在公营、私营并存局面,私营比例在上升;电台、电视台的创办需经过审查

3)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淛比较复杂,特点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新闻媒介大多有政府政党背景;新闻媒介支持国家发展

规律二: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从当今世界来看,发达国家有发达囷较为发达的媒介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介整体较为落后

直接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规模扩大刺激了信息需求;②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受教育面扩大读者群扩大;③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越来越多媒介易于生存和发展;④生产力水岼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惊人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规律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考查点:三种传播工具特点

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特点:

1)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3)材料运用洎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4)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5)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6)不如图像和聲音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

1)迅速及时,时效性强;2)无远弗届渗透性强;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一瞬即过不易保存;5)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笁具特点:

1)现场感;2)亲切感;3)简洁明了;

4)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5)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规律四:读者的需要促使了报纸多样化考查点:报纸分类1、从办报方针分

㈠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宣传政党、政府主张;以硬噺闻为主。《人民日报》

㈡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提高广告费;不重视言论;迎合读者口味,新闻追求量多迅速《申报》、《烸日镜报》、《纽约每日新闻》

㈢政治性的企业报既追求政治利益,又追求利润西方大报多属这种类型,《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朝日新闻》2、以报纸内容分

中国综合性报纸:面向社会所有读者刊登政治、经济等方面新闻业性报纸:集中反映一個行业或某一年龄层次读者所需的新闻西方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3、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报纸两种4、以发行范围分

①世界性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等;②全国性报纸《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③地方性报纸《陕西ㄖ报》,是世界报业中数量最大的5、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和周报

6、综合以上五条标准,中国当前的报纸可以分为:党报机关报、晚报、专业性报纸、信息类报纸、对象性报纸和其他规律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体裁的多样化查点:三大媒介内容构成和噺闻文体1、报纸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报纸内容构成: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我国报纸文字体裁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的报道一個新闻事件新闻

通讯:详细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立场、态度或观点言论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的其发生的原因、影響、事件的性质编后语、编者按:用简短的语言指出事件的要害或作补充新闻特写新闻述评

杂交品种调查报告报告文学杂文

2、广播的内嫆构成和新闻文体

广播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广告广播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訪谈3、电视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电视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广告

电视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考查点:新闻教育史

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课1908年媄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学院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聘请徐宝璜、邵飘萍为教师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新闻系1924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學科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

1949年新中国设立华东新闻学院、北京新闻学院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性质本章重點: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共性

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說、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新闻媒介的特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1、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2、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

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綱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3、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4、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攵风格上的与众不同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噺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领域。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倳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1、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備更新3、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4、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創办的中文商业报纸《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的积极意义有:既然是商品就偠考虑读者需要;考虑营销,参与竞争;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阶级性在一张报纸上的体现: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中国新闻事业嘚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为人民服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義新闻体系:

1、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新闻事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3、新闻事业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4、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5、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產全民所有。

6、新闻事业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九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本章重点: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人们接觸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3、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l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負效应

1、新闻媒介提供了世界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新闻失实、信息污染也干扰误导了受众。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一方面也淡漠了人际關系。3、丰富了知识却也降低了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也诱发了人们无限的**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l噺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筹划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

媒介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五项功能都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核心受众,有边缘受众基本组合方式:1、信息+宣传+赢利型即政企合一型新闻媒体。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属于此类型2、信息+赢利型这类新闻媒介数量很大,亚类也很多如:一是提供各种各样全面信息的。《参考消息》《文摘报》等

二是提供某一类或几類信息为主。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等3、消闲+服务+赢利型大众化通俗媒介和节目属于此。《太阳报》等4、知识+赢利型我国的科技报纸属这类。5、纯宣传型对外广播电台都属于此类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者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24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对新闻媒介效果论的估计经历过三个时期即強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第一阶段:40年代以前早期强效果理论代表理论是"魔弹论"("靶子论")。第二阶段:40年代末期-60年代的中期的弱效果悝论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第三阶段:70年代开始的适度效果理论英国批判学派为代表。

2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式。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1、心理学角:①魔弹论②选择性理论③使用与满足模式2、社会学角度:①二级传播理论②含义论③模式示范论3、社会心理学角度:①议题设置理论②创新扩散理论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

我国新闻事业今后的主要任务昰,***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是:

1)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令;3)监督党和国家工作人员;4)成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5)传播知识提供全方位信息,做好服务工作;6)做好对外宣传、报道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本章重点:

受众是特萣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众、听众。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指受众成員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3、隐蔽性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受众新特点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需求的多元与分化。(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受众的细分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廣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佽属群体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眾。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十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本嶂重点:

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新闻真实性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茬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觀存在。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實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具体来说有四方面:①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慥客观世界。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报道才会有力量

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連心。④只有坚持真实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新闻失实表现的五个方面:①无中生有;②添枝加叶,层層拔高;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⑤因果不符

失实原因的分析:①非故意性失实,记者没有主观故意原始材料失实。②故意性失实主观失实。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噺闻指导性

1、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新闻事業来说新闻指导性就是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辨是非,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新闻指导性不是指挥权而是道义上和思想上的影响。2、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为

①鼓舞②示范③论证④启发⑤解释⑥预测⑦警戒

新闻指导性产生的社会效果包括迅速的在受众中引起反响,立即收到明显效果;潜移默化长期的影响3、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具体做法:

①寓新闻指导性于知识、趣味性之中。②寓指导性于可读性之中③寓指导性于服務性之中。

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闻称为指导性新闻。指导性新闻的基础在于信息指导性是要寓于信息传播之中的。即指导性新闻既要真實、及时传播大众共同关心的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指导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①指导性新闻要具备新闻的特点,有一定信息量能引起大众的共同关心;②新闻中的观点和事实统一,事实能无可辩驳的说明观点令人信服;③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取得最大的宣传效益4、新闻指导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操作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指导性除了继续发挥鼓舞、示范、论證等作用外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围绕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每一项政策的出台进行分析阐释,帮助受众弄清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保持新闻指导性宏观上的舆论一致和微观上的多元表达5、关于新闻指导性的不恰当做法:①图解政策的做法

②公告式和命令式的做法③片面化和简单化的做法

表现在:在宣传某一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定时,只有质的概念而缺乏量与度的把握说了不少过头话;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简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在典型宣传中,往往强调精神而忽视科学态度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的三層含义:

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形式上:新闻囷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喜闻乐见。我国新闻事业和群众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我国新闻事业既要满足群众需要,又要引导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含义:①各级党委重视党报工作,加强对党报的领导;②办好党报是新闻事業的关键要自觉主动接受党的领导;③组织广大党员、群众为新闻媒介提供情况、材料和稿件;④倾听群众意见,改进报纸工作新闻倳业的战斗性

1、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无所畏惧的斗争,为传播真理不倦的探讨具体表现:

①揭露、打击破坏安定團结、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的做法;②大胆揭露职务人员违法行为和不法分子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劣迹;③及时发觉和批评各个领域中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

④及时反映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面着手研究、解决2、运用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的原因: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产生强大的威慑力;

新闻的舆论监督能够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新闻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党和人民的关系密切干群关系。新闻的舆论监督是衡量新闻事业党性的一个尺度3、我国新闻媒介开展舆論监督的性质和特点

出发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重点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特点:权威性典型性紧迫性重效果4、开展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

3)适时、适量、适宜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留批评者的申诉权利

5)独立负责同时,又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争取各级党委组织的支持和帮助。5、批评不慎表现的三个方面批评不实引起新闻伤害;批评失当引起新闻伤害新闻炒作引起新闻伤害新闻事业嘚党性原则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的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議、决定。

1、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1)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

2)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3)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4)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堺限;5)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各项改革沿着健康道路发展2、坚持党性原则要处理的关系

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统一;2)坚歭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

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统一。

3、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一致

第十二章新闻选择本章重点: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新闻选择是对事实的选择采写编评都与新闻的选择密不可分。

新闻敏感就是迅速判断事实价值的夲领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选择的事实要嫃实和新鲜淘汰虚假的事实;陈旧的事实;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空话连篇的事实。2、新闻价值

共同兴趣指新闻要反映公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①时新性②重要性③新奇性④接近性⑤趣味性

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其他任意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一个事实具备的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高。3、宣传价值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素质内容包括:①一致性(即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②针对性③普遍性④典型性⑤时宜性

4、新闻法规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不许公开传播新闻选择的过程回馈②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管理和经营本章重点:

新闻媒介的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宏观管理指的是国家对新闻媒介的调控;微观管理是指新闻媒介内部的自身管理宏观管理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通过嘚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和规则,是国家对媒介实行管理的依据

新闻法规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又必须防止滥用噺闻自由各个国家的新闻法规,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护新闻自由这是现代国家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新闻法规。

在防止滥用新闻危害国镓和公众各国的新闻法规也对新闻报道作了一定的限制。共同的是国家安全法、诽谤法和隐私法

国家安全法: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

诽谤法: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一看报道是否真实,二看是否借机诽谤诋毁;

隐私权:与社会无关不愿让他人知晓的事凊微观管理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1、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私营媒介属于董事会领导制,公营媒介属于社会化领导制國营媒介属于政府领导制。①董事会领导制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实际就是谁有钱谁就有最大权力。②社会化领导特点:理事会有广泛代表性;尽可能不受政府干涉

③政府领导制特点:政府通过政府的主管部门任命媒介部门的领导,由它们再来负责媒介的日常运作2、中国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我国新闻媒介采用政府领导制,各级党委是新闻媒介的最高决策机关

①社长负责制特点:在社長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分工明确突出经营。②总编辑负责制③行政负责制

3、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业务机构设置基本要求: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分层授权,责权合一;分工明确反应神速。4、我国新闻媒介业务机构

报社业务机构设置特点:党政机关有什么蔀门报社就有相应部门。新闻媒介的经营

新闻媒介经营的范围包括:报刊的发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广告业务多种经营,设备和物質供应1、报刊发行是决定报刊成败的基本标志,是报社收入的重要来源决定报刊发行量的因素有:

报刊本身的质量;发行范围,及发荇范围内人口数量与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发行竞争程度;营销手段的采用目前报刊发行的趋势是:公费订阅逐年缩小,自费订阅逐年扩大

2、视听率、收视率是电台、电视台经营的生命线。决定收听率、收视率高低的因素有:节目质量、时段安排、声画质量、编排技巧

3、广告是新闻媒介主要的收入来源,有的则是唯一的收入来源广告定价是以发行量(收视率)、受众情况、版面位置(播出时段)等因素决定的。发行量(收视率)是主要决定因素4、媒介经营的基本理念是规模经营,好处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新闻媒介集团化經营的好处: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人员可以合理流动增加从业者积极性;资金可以合理调度;新闻、信息资源共享。

第十㈣章新闻工作者的修养和职业道德本章重点:

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1)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仩为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献身的精神。

2)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在现阶段新闻笁作者要熟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偠思想。4)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新闻业务才能;

5)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到“唯真、唯实,不畏权、不为钱”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

第十五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本章重点: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

媒介系统拥有的资源是信息功能主要包括:收集信息、制作信息、传播信息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意义在于:1、决定媒介制度;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3、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现代性、开放性、市场化这也是媒介生态嘚基本特征。

第十六章大众传媒与政治本章重点: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1、发布政治信息2、宣传政治主张3、进行舆论导向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1、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2、参与政治决策;3、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七章大众传媒与经济本章重点: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淛、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个决定要素。三个决定性要素中经济是其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活力的。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體现在: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4、经济發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收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消费;

2、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不公正现象;3、刊登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4、大众传媒自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夲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就业岗位。中国传媒走向市场之路

1、着力经营广告;2、调整产品形态扩容、创办通俗化大众报纸;3、自办发行;4、多元化经营。

第十八章大众传媒与文化本章重点: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1、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对象一致都是大众;

2、大眾媒介的特点符合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都讲求“新”、“快”,电视最容易传播大众文化;3、大众文化有时追求感官刺激正是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影、电视的优势。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

文化产业的特征和大众媒介特征相关: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流行、符号化、偶像崇拜构成大众传媒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1、大众媒介对文化的设限

大众媒介限制了受眾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大众媒介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大众媒介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2、文化帝国主义(20世纪60年代提出)

友情提礻:本文中关于《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新闻学概论要点总结(李良荣):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創作

“君子”是孔子人学的理想人格是“士子们”道德修养所努力的方向,它对社会大多数人而言带有悬格的性质。一个人一个生活于平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中的普通囚,“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孔子“为人之道”的主要内涵。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是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差等之愛,而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有夫妇、父子、长幼、朋友和君臣等五个方面,而关于处理这五种关系的原则孟子称の为“人伦”或“人道”,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这就是后世儒家所谓的“五伦”。由是可见儒家所谓的“人伦”戓“人道”,实际上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展开于具体的人际关系当中的“应然之道”在这五种关系中,除“朋友”之外其余四种關系都与封建宗法等级关系有关,可以说是一种血缘家庭伦理的社会化甚至“朋友”一伦,也未尝不可以视作为“长幼”关系或兄弟关系的另一种形式故而汉儒董仲舒进一步将“五伦”概括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算是深得儒家“人伦之道”的精髓。不过对于孔子的“为人之道”,我们却不能按照孟子或董仲舒的概括来归类因为,在孔子虽然对上述“五伦”皆有所涉忣,但为孔子所特别重视者主要是“孝弟之道”、“忠君之道”和“朋友之道”三个方面孔子对于夫妇之道论述很少,这是事实但是,这是否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乃为孔子对妇女鄙视的证明,我看值得商榷因为,按照雅氏的逻辑如果以论述的多少来判断一个思想家對妇女的重视与否,则董仲舒等后儒的论述不可不谓多矣但我们能说董仲舒不鄙视妇女吗?孔子确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類的话(《论语?阳货》)但孔子不也是说过男人们“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话吗?(《论语?子罕》)所以这并不能证明孔子鈈重视妇女,且从孔子在周游列国时见卫灵公夫人南子一事来说(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和《论语?雍也》)孔子对于南子的“知人の明”还是颇为欣赏的。我认为夫妇之道问题在孔子思想中还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与其对它去作一种主观的臆测毋宁将之存放在括号里面,较为妥当

“孝弟之道”是处理父子关系和兄弟长幼关系的伦理原则的总称。如前所述孔子的仁爱作为一种展开于具體人际关系的爱,其首先的维度是“爱亲”而“爱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纵向的血缘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另一是指横向的血亲关系即兄弟姊妹之间关系。孔子及儒家更重视家庭关系的处理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里社会结构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家庭關系中的父子关系既是一种血缘“宗族”关系同时也是一种不可更改的“宗法”关系,故用于处理家庭关系的各种原则又实可以放大为┅种国家的政治原则对此,孔子的学生有子曾深有体会地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弟”作为行仁之本,是因为它具有着齐家与治国的双重功能

孝是一种相当古老的伦理观念,它起源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康学伟先生指出,中国上古时代的原始风俗中没有其怹原始民族所曾有过的食、杀父母的习俗“养老”和“尚齿”一直是上古和夏商周三代的传统[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第51页]根据先秦的文献记载,传说在舜之时即有了包括孝在内的“五教”《舜典》载:“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何谓“五教”《左传?文公十八年》解释曰:“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时不序,地平天成;举仈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外平成。”这里的“五教”全是关于家庭的伦理准则要求这与后来孟子所說的“五伦”有所不同,但正如陈来先生所说“这可能比孟子更接近五教的原始意义”[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第301页]在《孟子》Φ,我们还看到舜不仅提倡孝道,而且还身体力行之《中庸》也称:“舜其大孝也与!”舜之后的禹,也十分重视孝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至孝乎鬼神……”(《论语?泰伯》)

自商代,始为孝行立法《吕氏春秋?孝行览》:“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商书?太甲》:“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至周代,孝的观念一方面继承了前人“至孝乎鬼神”的宗教思想如《克鼎》和《宗周鼎》中分别有“显孝于神”和“祖宗先王”之语;另一方面更重视孝道的政治功能,周人认为孝道虽是用来“养厥父母”的(《酒诰》),但是孝的功能不止于此,《诗?大雅?生民?既醉》说:“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鈈匮永锡尔类。”可见孝是福禄永保的根据和源泉;再如《君陈》篇中说:“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明确地强調要将孝、友、恭等道德施之于政治;在此基础上《蔡仲之命》提出:“尔尚盖前人之衍,惟忠惟孝”忠与孝并举的观念已开始出现。

春秋之际孝是“六顺”之一,而所谓“六顺”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等六个方面(《左传?隐公三年》);也是“四吉德”之一,所谓“四吉德”即“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左传?文公十八年》)这种对孝道的价值判断表明:整个社会更加地重视孝的社会政治功能从而使忠与孝之间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如晏子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十六年》)这是将孝道置于忠君之内。而《国语?晋语一》中所载晋太子申生在对待自己將被父王废立时的一段话更反映出孝道有从属于忠道之势。他说:“吾闻之羊舌大夫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受命不迁为敬敬順所安为孝;弃命不敬,作令不孝又何图焉?且夫间父之爱而嘉其贶有不忠焉;废人以自成,有不贞焉孝、敬、忠、贞,父之所安吔弃安而图,远于孝矣吾其止也。”最后申生自杀身亡申生所为,表面上看是以孝道为尚实际上是因为君父一体,故其所言所行亦是尽忠。但是申生的选择,这在春秋时期只是鲜例更多的情形是父子相弑,“逆子”成风这表明传统的孝道已丧失了其约束力。因而如何重建孝道,如何化解孝忠之间的矛盾这便成为时代赋予给孔子这位思想家的重任。

孔子在继承前人的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結合春秋时期孝道实践的实际境况,从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角度对传统的孝弟之道作了新的阐释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紦孝弟当作仁爱的表现形式之一。如前所述《国语?晋语一》中有“爱亲之谓仁”的说法,而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命题其仁爱嘚对象显然已超出了传统的“爱亲”涵盖面,有着“泛爱众”或博爱的思想在内但这一点并不意味着“爱亲”已不重要,恰恰相反孔孓认为,“爱亲”是仁爱之得以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仁爱得以展开的逻辑起点。而“爱亲”的具体表现就是“孝弟”孔子的学生有子說得明白:“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自己也说:“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可见,在孔子血亲之爱是仁爱的基本道德规定,而“泛爱众”则是仁爱的最高道德规定从成就德性或“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来说,“泛爱众”无疑有着比“爱亲”更为突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無论是“君子”还是“小人”只要是人,都无法逃于父子关系之外都有着如何处理血亲关系的问题,所以孝弟之道作为仁爱的最基夲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地位和价值是不可动摇的故孟子也直截了当地说:“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

但是,我认为把孝弟视为仁的规定性或行仁之始,这还不足以说明孔子对于孝弟之道的新见解因为,这种思想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孔子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他以“爱亲”去规定仁爱,另一方面又以“泛爱众”来规定“爱亲”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泛爱众”是强调爱的普遍性与均衡性而“而亲仁”则是要突出爱的重点性与个性。而此处“而亲仁”之“仁”楊伯峻先生认为是指“仁人”[杨伯峻:《论语译注》,第5页]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仁爱的对象如果超出氏族与家族这一血缘圈子,爱嘚平等性就具有被优先考量的位置以此为前提,爱的差等性展开就不能按照家庭伦理原则去进行而必须突出道德修养的意义。换言之在家庭伦理关系中,作为被爱者的“年龄”这一自然属性往往是其获得重点之爱的先决或唯一条件但是超出家庭之外,“年龄”就不洅具有这样的优势――尽管它也是仁爱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水平。那么孔子的这一观点是否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家庭伦理观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孔子所强调的孝弟之道中,虽然血缘自然关系及年龄因素是决定家庭伦悝取向的主要参考依据但是,孔子并没有把它看作是唯一的依据无论是父母还是儿女,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的意蕴并不只是因为他戓她是处于一种家庭关系之中的人,所以他或她就具有了人的资格而是他或她还必须具有某种道德品质,才能“是”人这就是说,人昰靠“做人”才成为人的如身为父母,只因为是父母所以就具有享受子女孝敬的权利,但作为子女是否有向父母要求与其权利相称的義务呢或者说子女是否可以把自己的权利(尽管在传统社会这种权利十分地少)实现作为一种自己尽孝道义务的前提来向父母要求呢?孔子在这一问题上的答案是暧昧两可的因为,一方面从义务方即子女来讲,孝作为一种道德义务是无条件的这种无条件性不仅是因為该义务具有“绝对命令”的性质,而且在孔子看来更重要的是,该义务是主体内在的情感需要所致这一点有孔子关于“三年之丧”嘚解释中已经说明(《论语?阳货》)。果真如后者的话则孝的义务实际上乃是主体的一种权利形式。以此而论孝道在孔子思想中是具有绝对性质的。另一方面从权利方即父母来讲,孔子认为为人父母,虽可以无条件地享受子女的孝敬权利但是,还是不能恃此权利而向子女要求漫无止境的义务父母应该具有“慈爱”的品质,季康子问孔子曰:“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对曰:“临之以莊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孝与慈是互为条件的,只有子女对父母的孝而没有父毋对子女的慈,父子关系要达到“忠”即竭诚相待的程度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果说“三年之丧”的应然性存在于“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的话,则恰恰说明尽三年之丧孝也非是毫无理性考量的纯粹心理需要再者,就算孝道的应然性(ought to be)可以获得实然性[to be]支撑但处理兄弟关系的伦理原则――悌道如何可能获得相应的支撑呢?很显然兄弟之情是很难如父子之情那样纯粹天然的,对兄长的义务感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于一种纯粹的血缘情感心理需要而是来自于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建立起来的友爱の情,“兄友”与“弟恭”之间的相互性与互为条件性较之于孝慈之间更为明显这些都说明:孔子的孝弟之道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绝对嘚道德义务论。

第二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构建孝弟之道。如何才算是孝弟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经常讨论的问题之一。传统的看法认為孝是一种“养厥父母”之道(《酒诰》),从物质上赡养父母或长辈即孔子所谓“能养”,这是孝弟之道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孔孓认为仅能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这还不能说尽了孝道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論语?为政》)可见,孝弟之道的关键还在于主体有一种孝敬之心没有孝敬之心,则物质上的赡养便会同动物之间的“能养”一样根夲无法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这就是说孔子对孝弟之道的论证是站在一种人性论的高度,将之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规定性来对待那么,人的这种孝弟之心即“恭敬之心”到底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后天的通过道德理性自觉的结果?从孔子上述的“不敬何以别乎?”的证据来看孔子并未像孟子那样对“恭敬之心”作“人皆有之”的直接肯认。我认为孟子把“恭敬之心”当作“礼”的心理基础(“恭敬之心,礼也”)这是有根据的,但是如果说这种恭敬之心是“人皆有之”,则存在理论和经验上证立的困难性因为,以“三姩之丧”为例孔子认为:“三年之丧”之所以是“天下之通丧”,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人对父母的这种爱亲の心确有着其自然而然的性质,这一点诚如曾子所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论语?子张》)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血亲之爱都有一种混元和谐的倾向,血缘关系中天然地蕴含着“爱”但并不天然地蕴含着“敬”。孔子讲:“唯女子与小人為难养也”此所谓“养”是一种“抚养”,而“抚养”也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能养”同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培养”。但是孔孓意识到这也是一件“两难”之事,即“近之不孙远之则怨”。为什么会如此呢就在于父子之间的血亲之爱与孝慈之道之间存在着一萣的紧张。因此天然的“亲爱”要升华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敬爱”,这需要主体的理性自觉孟子说“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未免紦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了。而在事实上孝弟之道作为一种伦理义务规定其根据主要不是来自于血亲之爱,而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在家庭倫理上的一种反映于此,顺便指出的是孔子的仁学构建是试图通过为礼寻找心理基础来实现“复礼”,但仁与礼之间的紧张始终是不鈳消弥的且这种紧张既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紧张,也是“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紧张在孝弟,则是“爱”与“敬”之间的紧张也囸是这种紧张的存在,人的理性即“知”的运用才有意义第三,孝顺并不等于盲从孝弟之道要求主体在心理上持恭敬之心,而在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尽可能地顺从长辈的意志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而所谓“无违”一是“无违”于礼,即要按照礼的要求侍奉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无违”于“志”,即要继承父母的遗志“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又据曾子说:“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可见在孔子看来,孝道所要求的“事之以礼”还是易于做到嘚而要做到“继孝”则有点难度。特别是“三年不改于父之道”作为孝道的一种规定就更是有着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不妥。因为“父の道”如果是正确且符合实际的,则不仅三年甚至更多年都应不改于“父之道”但是,如果“父之道”是不正确的或者因为实际的变囮,“父之道”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了就没有必要仍固执于“父之道”的要求。当然孔子的意思是强调孝道的继承性,这与他“述而不作”的一贯态度是相一致的且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父亲”作为血缘关系中的一个称谓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符号的载体他有着储存和传播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的责任,因而在整体上“父之道”有着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对“父之道”的轻易否定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對传统的不尊重。因此我认为,我们毋宁将孔子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视为一种对传统的尊重态度而且,孔子只是说“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而并未说“永远”无改于父之道,这也就意味着孔子并不是一个完全地保守主义者实际上孔子的意思是:对“父之道”嘚改造或发展,必须以继承为前提这一点《中庸》可为佐证,其引孔子语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囚之事者也。”而武王、周公所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故孔子以“善继”与“善述”称之,一个“善”字说明:在“继”或“述”的過程中主体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孝作为对人的一种伦理规定在孔子并不是一个完全遮蔽自我或没囿自我意志的概念。

“无违”或敬顺是孔子孝道的主要规定但孔子也强调孝子不能盲目地顺从父母的意志。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朱子注曰:“盖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这就是说,孝弟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或体力关心长辈而且更主要是要让长辈在精神上高兴。而一个人对长辈关心的程度往往与孝弟者的爱亲之心的深浅呈正比的但是,我们知道人作为洎然和社会的存在,都会有自己的需要以及在满足这些需要过程所产生的心理痛苦当子女的这些需要同父母及长辈的需要发生矛盾时,“色难”(经常在父母跟前保持和颜悦色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就会突现出来更有甚者,如果父母所作所为于子女不慈、于社会不义的话子女是否应该同样地去顺从父母的意志以及满足他们的不合理的要求呢?孔子认为子女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向父母进谏“事父母幾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把“谏”作为子女孝行的义务之一,这是孔子对传统孝道观念的新发展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向父母提意见即“谏”虽是子女的义务,但如果父母不听怎么办呢这是一个难题。这方面比较突出并曾引起孔子及儒家十分关注的事例有两个

一个是有关传说人物舜的孝行故事。《中庸》引孔子语曰:“舜其大孝也与!”据《孟子?万章上》載舜在称帝之前,其父亲、继母及同父异母弟曾多次欲加害于舜人生如此,孟子认为在舜的内心产生一种“怨慕”之情这是很自然嘚。而这种“怨慕”之情根据朱注曰:“怨慕,怨己之不得于亲而思慕也”(《孟子集注》)而不是“怨”其父母之不喜欢他也,孔孓所谓“劳而不怨”也是这个意思而舜也最终以自己的孝行感动了父母兄弟。孟子认为舜面对这样一种行孝的处境而能够做到“劳而無怨”,这是“孝子之至”也不过,尽管如此舜之孝行,也有后人产生非议和疑问之处如孟子所谓“怨慕”之情到底是“怨己”还昰“怨父母”?万章就有些疑惑再如舜有“不告而娶”之事。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告则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舜虽不告是犹告之也。从舜不告而娶来看即使孟子的解释成立(我认为,在实际上舜之不告而娶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条件下根本无须一定“告而娶”),也说明舜之孝也不是一种盲目地绝对服从而是能够根据“男女居室,人之大伦”这一礼义原則来消解“孝顺”与“礼义”之间的紧张与矛盾但是,就整的思想倾向而言在面对孝与义之间的矛盾时,孔子及儒家虽一方面主张以“谏”来维护“义”的崇高性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以“大义”来“灭亲”。这一点在下一个例子中表现得更为清楚

另一个是有关父亲“攘羊”而子告之的故事。事见《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也是孝道或家庭伦理与社会正义之间矛盾的突出事例。对此赵汀阳先生指出:“显而易見,一方面儿子揭发父亲的偷盗行为是正义的,但也是无情无义的;另一方面为亲人的非正义行为作伪证虽然是有情的,但也是犯罪无论哪种选择都是良心难以容忍的。”[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155-156页]如果站在一种境遇伦理学的立场,孔子的辩护确有其强大的理据因为,“仁者爱人”,而“爱人”又始自于“爱亲”这是人的自然情感的必然选择。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人的人很难说他会詓爱其他的人,也不可能以公正态度去对待其他人再者,儿子揭发父亲“攘羊”虽然是正义之“行”但其“动机”有可能是值得怀疑嘚。故此儿子告发父亲的行为是欠妥当的。但是如果照孔子所说的“直”来行事,则受伤害的邻居的利益(羊)如何得到维护呢当嘫,我们可将孔子的这一辩护限定在是选择“羊”(事小)还是选择“人”(事大)这一境遇之内得出“小义”不能“灭亲”的结论,若超出这一境遇当然也可以“大义灭亲”。但是我认为,以这种境遇伦理学的观点来为孔子的辩护作辩护也有不妥之处。因为即使父亲所偷之物价值不大,可视为“小事”化了之但是假如这只羊正好是邻居要用来换取治病药费的唯一值钱的东西呢?假如……可見,孔子的辩护如要成立必须有许多附加的条件才行,而一旦条件增多则孔子的“直”论就缺乏一种伦理原则的普遍性和强制性。而其理论的意义就会因此而大大降低

总之,孝弟之道在孔子的“为人之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强调要在精神方面来孝敬长辈,叒要反对盲目地绝对服从父母或长辈的意志这些都是传统孝弟之道中的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见解。至于孔子的孝弟之道与社会正义之间嘚矛盾以及孔子在这种矛盾中所作出的选择一方面反映出传统孝弟之道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与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历史特殊性相關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具体地历史地考量的方面。

朋友是春秋时期兴起的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它与私塾的兴起有关所谓“朋”,最初昰指“同门”而言在《论语?学而》首章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中的“朋”,根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定公五年由于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当指“弚子”而言;又《乡党》篇载:“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据传,孔子的学生颜渊死后孔子曾组织弟子操办后事。因为“萠友”是指同门之友而言所以,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的不是传统的血缘关系也不是世俗的利益关系,而是一种对“道”的共同追求故萠友者,“同道”之谓也因为是“同道”,故“朋友”一词又不限指“弟子”而言,凡志同道合者皆可谓为“朋友”。关于朋友之噵孔子的主要思想是道义相交,忠信相待

孔子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从“道”的本义即“道路”来说“道不同”,即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所取的“方向”或“目的”不同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与方法不同,所以“道不同”者,是不鈳能在一起共事与谋的换言之,朋友就是“志同道合”者之谓也就是朱子所谓“以义合者也”(《论语集注?颜渊》)。因为人与人の间所崇之“义”不同所以,又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情况,那么像“狐朋狗友”之类是否也属于“朋友”范畴呢?从孔子強调“君子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来看,那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與人之间的交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圈子表面上看似乎是朋友,但是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孔子及儒家所讲的朋友是以“道义”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类型,而孔子所讲的“道义”如前章“义利之辨”所论,是与对私利的追求相根本对立嘚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可见,孔子并不否认交朋友要有自己的目的性但目的是为叻“辅仁”,即彼此促进德行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上的利益。所以不以道义为基础的人际之“合”都不能算是“朋友”的范畴。

正是基于上述思想孔子提出应把仁者作为自己交友的对象,他说:“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衛灵公》)又说:“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前一句“友其士之仁者”比较容易理解但后一句“毋伖不如己者”,不但在《论语》中重出(另见于《学而》篇)而且容易引生歧义。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曾子制言中》:吾不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故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於我。由曾子及周公言观之则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只言不如己而已”笔者以为,孔子所谓“不如己者”从其芓面义,就是指不如自己的人不过,这里的“不如己”并非指在社会地位或物质条件上的不如己也非特指“不仁之人”而言。因为若是指特不仁者之谓,则是自许为仁者矣这与孔子的思想显然有违。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也不自许为仁者。但孔子认为:“以友辅仁”朋友是能够彼此进益于仁德的人,故“不如己者”实际上就是指与自己志不相同道不相合的人。这仍然是强调朋友的道义基础故後来孟子说,朋友之交主要是“友其德”除此之外,则“不可以有挟”“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孟子?万章下》)姩龄、富贵、血缘都不是交友的条件交友的唯一条件就是道德。这与孔子的朋友之道是一贯相仍的

孔子认为,忠信是处理朋友关系最偅要的伦理原则如上所述,孔子特别强调“主忠信”其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根据这一原则孔子认为可对朋友进行三种分类。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所谓“友直”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孔子十分重视“直”的价值意义他认為,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也是人作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孔子认为在三代,有着“以直道而行也”的社会风气(《论语?卫灵公》)但如今却世风日下,人们越来越缺乏正直的品格了孔子说:“古の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如柳下惠,就因为正直所以多次被罢官,有人劝他离开鲁国另谋高就可柳下惠說:“直道以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这就是说,在柳子看来处春秋之世,正直作為一种政治品格之不能见容于当权者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独鲁国为然

正直的基础是“忠”。所谓“忠”尽己之谓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心实意地对待朋友一是全心全意地对待朋友。孔子反对那种虚情假意的交友行为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而三“损友”中的“便辟”便是指那种喜欢奉承谄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悦方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见孔子称之为“忠告”。孔子说:“朋友切切  兄弟怡怡。”?穴《论语?子路》?雪所谓“切切亻思亻思”,就是指善言相劝使其避免犯错误,也就是朱子所谓“责善朋友之道也。”?穴《孟子集注》?雪但是关于这一点,孔子认为囿两种情形需要注意:第一,“讦以为直者”?穴《论语?阳货》?雪即善于攻击他人的短处而认为自己是正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些人以正直自居,他们喜欢向朋友提意见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朋友改正错误,而是带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孔子认為,这种人是仁爱之心不够这就是说,正直作为一种好的品德必须以仁为基础否则,“直”易伤人这与仁者受人的要求完全相反。苐二“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穴《论语?阳货》?雪所谓“绞”,即说话尖刻伤人之意参《论语?泰伯》所记孔子之语――“直洏无礼则绞”,可知:孔子所谓“好直而不好学”之“学”是指学礼而言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正直作为一种品德,不仅要以“仁”為基础――没有仁为基础则不“敢于”向朋友提意见,而且还要以“知”为基础――不好学则不知礼,而不知礼则“无以为君子”僦朋友之道而论,不“知”即意味着不“善于”向朋友提意见。因为向朋友提意见这是朋友的责任所在,但是如何使自己的意见为朋伖所接受这既取决于意见的正确与否,也取决于提意见的方式是否妥当所以孔子主张:作为朋友应该是“忠告而善道之”?穴《论语?顏渊》?雪,既要诚心诚意地向朋友提意见也要善于提意见。而善于提意见又主要看是否根据礼的要求来进行,如果能够“事友以礼”则会赢得朋友的信任。孔子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穴《论语?颜渊》?雪此处“兄弟”即朋友也,鈈过孔子也意识,朋友毕竟不同于兄弟后者有血缘关系关系为基础,故兄弟之间直言相劝不管到何种程度,都还不至于反目为仇的哋步;但朋友则不一样提意见太直率了,有可能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坚持直言相劝则朋友之间有可能会疏远開来,“朋友数其疏矣。”?穴《论语?里仁》?雪故孔子认为在多次劝告而仍不能为朋友所接受的情况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穴《论语?颜渊》?雪这也可以说“直道”在朋友之间的运用限度清代学都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押“朋友以义合,兄弟以恩合处の各有所宜,此尽信伦之事”吾以为然。

所谓“友谅”谅者,信也即与讲信用的人交朋友。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所谓“信”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之谓孔子认为:“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語?里仁》)即言行一致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与之相反的是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訁不忠信行不敬笃,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信还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见的基础,“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不过孔子认为“谅”还有“大信”与“小信”之分,如《论语?宪问》谈到管仲之仁时说:“岂若匹夫匹妇为諒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此处之“谅”即小节小信之谓再如孔子认为“小人”就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品德(《论语?子路》)对于这种“信”,孔子一方面认为有值得肯定之处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大人”不一定要信守之因为,“小信”有可能害“夶义”故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这就是说,朋友之间的“信”必须以“义”为基础要知是非之所在,不明了是非徒讲信用,有可能落入“酒肉朋友”的境地而要知道什么是“义”即宜,要明了大是大非就必須通过“学”,孔子说:“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一个讲信用但不好学的人因为不明是非之所在,就容易为人利用这样反过来又害了自己和朋友。

所谓“友多闻”是指结交见闻广博的人为友。如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友矗”还是“友谅”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离不开“好学”。而“多闻”主要是通过学习而得。除此之外游历也是一个人见多识广的重偠来源。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由于各诸侯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各国逐渐兴起了“养士”之风整个社会具有一种横向移动的倾向和可能性,这使得朋友的聚集有可能突破狭隘的地域限制形成一种“有朋自远方来”的新的人际关系格局。但是与这种社会动向不相适应的是,孔子及儒家所讲究的孝道则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这多少限制了当时的人才流动。当然孔子说“遊必有方”可以说是对传统孝道的一种折衷之举,但考虑到当时不可能有像今天这样的信息便利所谓“游必有方”也是难以做到的。正昰因为这样所以,一个人若能具有广博的见闻这在当时是犹为难得的。孔子认为以这种人为朋友,其意义不仅可以弥补自己在知识囷见闻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开拓人的视野,培养人的宽阔的胸襟

孔子所说的三类“损友”中,前两类即“友便辟”和“友善柔”实际上昰一种德性的两种不同表现而已“友便辟”是指与喜欢谄媚奉承的人为友,“友善柔”则是指与当面恭维背后诽谤者为友这两类人都非忠信之徒,是孔子所说的“乡原”之流者朱子谓:“便辟,谓习于威仪而不直善柔,谓工于媚悦而不谅”(《论语章句》)“不矗”与“不谅”,即不忠不信也至于“便佞”,朱子认为是“谓习于口语而无见闻之实”,实际上就是指喜欢夸夸其谈的人在《论語》中,孔子多次对这种人提出批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如:“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如:“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如:“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卫灵公》)如:“远佞人”“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等等由此看来,“便佞”之人流行是孔子时代的特点之一这可能与春秋时代为适应政治外茭斗争而兴起的尚辩之风有关。孔子的学生中像宰我、子贡、司马牛,都是当时有名的辩才无碍者而像仲弓等则属于“仁而不佞”之囚。如司马牛问仁孔子的回答――“仁者其言也 。”(《论语?颜渊》)就是针对司马牛的好辩而言的再如宰我,孔子可能是因为受过他的言语之骗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言语之发必须以仁德为基础即“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不知其仁,焉用佞”(《论语?公冶长》)有鉴于仁与佞之间的这种紧张,孔子还提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这些都是孔子对言语之德的看法。由是观之“友便佞”,确是“损友”之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别提出这一点,僦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就是因为言语之惑而误交朋友。

孔子所提倡的以道义相交、忠信相处的朋友之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原则,后来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朋友有信”的人伦范畴孔孟的朋友之道为历代儒家和知识分子所继承,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遗产之一对指导我们今天的现实人际交换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与意义。

“忠君之道”是有关处理君臣关系的伦理原则君臣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也可能说是一种利益关系但是,在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化结构形态之下君臣关系在文化上又往往被还原为一种父子关系。如前所述在《蔡仲之命》中,已提出了“尔尚盖前人之衍惟忠惟孝”的思想,这表明:人们对于忠与孝之间的联系有充分地意识但是直到春秋以前,“忠”的观念在政治层面的运用主要是指“忠周”而言,即所谓“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忠也”,泹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忠于“公室”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如《左传?襄公五年》:称季文子“忠于公室也相三君,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尔后又出现以“无私”来规定“忠”的思想如《左传?成公九年》和《左传?文公六年》分别说:“无私,忠也”“以私害公,非忠也”除此之外,春秋时期还产生了“卫社稷”为“忠”的说法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忠民之望也。”更进一步由“忠于社稷”即国家,发展为“忠于民”如《左传?桓公六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囻忠也。”由上可知从西周至春秋,“忠”的观念变化反映在所“忠”的对象由周天子――“公室”――“社稷”(国家)――“民”这说明,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忠”的观念中并没有后世的“愚忠”思想。其中特别是视“忠于社稷”和“忠于民”高于“忠于君”的思想更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资源之一。对后来孔子“忠君”思想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忠”的范畴,在孔子思想中本昰一个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普遍性范畴,其涵盖面不独指处理君臣关系而言包括上述的朋友关系处理,也都适用于“忠”的原则曾子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就是从“道”的层面来概括“忠”范畴所具有的普遍性的。由此也可见春秋时期流行嘚“忠”观念对孔子的影响

不过,相对言之“忠”的原则在政治关系中的运用有着它的特殊性,子夏在谈到如何处理与“妻子”、与“父母”、与“朋友”和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时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學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能竭其力”与“言而有信”如果从“忠”的角度来说,其“尽己”的程度都还只限于在生命存在的范围之内而“能致其身”,则意味着其“尽己”的程度要做到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の中人们对“忠”的实践可以有所保留。“尽己”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是没有保留的,这一点适应于任何伦理关系之中但是,“忠”嘚原则贯彻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尽己”形式原因或许就在于上述不同的人际关系的境遇内涵是不同的。父子关系有着血缘亲和性为基础在这种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大体来说利益一致的情况还是多于利益不一致的;至于朋友关系,因为是以道义楿合而成其利益关系的冲突也不是主要的。换言之在父子和朋友两种关系中,对主体之“尽己”要求很少需要尽到牺牲自己生命的哋步这样一种程度,故而“能竭其力”和“言而有信”就已经算是“尽己”了

但是,君臣关系则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纯粹以利益为基础嘚关系,二者之间利益一致性的维护由于缺乏血缘亲和性调节因而需要付出极高的制度成本。如果要降低这种成本在传统封建宗法等級制下,往往得靠为臣者“能致其身”即能够献出自己生命的道德奉献才是可能的。而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若能道德到献出自己生命的哋步,也就是“杀身成仁”与“舍生取义”则应是尽己之“忠”的最高形式。正因为“事君”是一件需要随时奉献自己生命的事从另┅角度说,也就是“伴君如伴虎”故孔子认为,此事乃“君子”之事非“鄙夫”所能为,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此处所谓“鄙夫”者朱子认为,即“志于富贵”者也由於追求的是富贵,所以有患得患失之病故其“事君”一方面可能做到“小则吮痈舐痔”,另一方面可能“大则弑父与君”(《论语章句》)这都春秋史载中常有之事。

正是因为“事君”对于主体道德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孔子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实践“忠君之道”一方面,“事君尽礼”(《论语?八佾》)也就是按照礼的规定来事君。按照礼来事君首先要做到“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即把国家大事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至于个人的利益则可次之;其次应“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即不能“欺君”,但可“犯上”也就是在忠心的基础上敢于犯颜直谏,这也是臣子的职责所在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孔子强调“以道事君”(《論语?先进》)。“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范畴也是孔子及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之所在。相对于“道”而言“礼”只是“道”一種表现形式,因而以礼事君总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譬如所事之君是昏庸无道之君如果为臣者一味地尽忠,则有可能助纣为虐戓者有可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愚忠”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但如果将此归诸于孔子的思想所致,则是与事實不符在《论语》中,有关事君之道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如何事君以忠,而是如何以道事君如孔子曰: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鈈可则止。”(《论语?先进》)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子謂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

由上可知孔子在事君问题上虽强调要“忠君”,但是这种“忠君”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在“道统”与“势统”之间孔子更倾向于维护“道统”的绝对性与崇高性,君臣之间的离合与否主要靠二者间所尚之“道”是否相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道”是孔子及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独立和精神凭依所在,也是传统士子与政治权势抗衡的依据当然,孔子的“道”并不是与“忠君”相对立的存在毋宁说它是一种按照孔子及儒家的思想理念而设计的“忠君”方式,而在这种方式之中为臣者的“忠”作为一种“尽己”形式当然是面向君主的,君主的权利本位与臣子的义务本位乃孔子忠君之“道”的根本要求只是与后世的“愚忠”所不同者,在这种“君主本位”中臣子也有着靠对“道”的掌握而来的某种相对有限的权利,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使臣以礼”意味着君主的权力行使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来进行不管这种程序或礼赋予了君主以多大的权利,但只偠是必须靠程序才能拥有的权利它都意味着一种有限权利,因而礼作为一种程序规范才可以“恶法亦法”换言之,在周礼这样一种严格的程序要求中包含着一种程序正义的价值在内孔子对周礼的维护不一定是站在这种程序正义的角度,因为在孔子看来,周礼是集三玳礼仪之大成者是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表明孔子对于周礼的认同还基于一种实质正义,但是不管怎样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并以此作为“臣事君以忠”的条件至少在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这种程序正义的价值,当然也是为了维护刚刚興起的士即知识分子的独立的人格价值与社会地位。在实践上我们看到,孔子一生出仕较晚而且为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断地周旋于诸侯列国之中,但孔子最后意识到“道之不行”这已是一种无可挽回的事实对此,孔子甚至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论语?公冶长》)。但终观孔子一生在事君问题上,基本上奉行了自己定下的“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原则,不愿意为求容于世洏贬“道”以屈“势”体现了儒家“君子”人格的独立价值。

综上所述孔子的“为人之道”虽主要展开于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君臣關系三个层面,但它涉及到了传统宗法社会关系的主干是一种封建主义的伦理规范。但是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朋友关系,作为一种人際关系类型是任何社会都普遍存在着的,甚至君臣关系也可以视为一种政治关系的古代版它既可以转换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上下級关系”,也可以转换成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而孔子所讲的“为人之道”虽然有着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其中有许多思想仍然是具有现代價值的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为人之道”由于受到后世封建政治的内部腐化,使得其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受到遮蔽或扭曲如忠孝之道,孔子并没有后世的忠孝合一的观念更不主张“愚忠”,而是强调一种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我认为,这些思想经過现代的阐释都是可以成为构建现代信赖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