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是个怎样的人解释:归具恨遂选自王大将军既亡世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夶将军 既亡应(含之子)欲投世儒 ,世儒 江州刺史含欲投舒,舒为荆州刺史含 应曰:“ 大将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の ”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 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厄必 愍恻 。荆州守文 岂能依意表 行倳?”含不 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 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大将军:敦。应是含之子敦无子,把应过继为儿子②世儒:指彬。③江州当人强盛时:指江州刺史彬在大将军敦强盛的時候④愍(mǐn)恻:怜悯恻隐。⑤守文:谨守成法⑥意表:意料之外。恨:遗憾⑦恨:遗憾。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有误的┅项是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密具船 待之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 的┅项是

A.含仅凭关系好坏决定投靠谁而应却能根据人品性格来作判断 比含更有洞察力。

B.应谨遵父命虽然心里知道投奔舒是不理智的莋法,但还是和父亲一起投靠了舒

C.舒谨守成法,毫无慈悲之心他残忍地杀害了没了靠山,希望能得到收留的含父子

D.彬为人仗义,很有同情心虽然曾与敦有过节,仍然不计前嫌“密具船以待之”。

11.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句3分)

(1)大將军平素与江州如何而汝欲归之?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题解】识鉴指能知人论世鉴別是非,赏识人才魏晋时代,讲究品评人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人物的品德才能,并由此预见这一人物未来的变化和忧劣得失如果这一预见终于实现,预见者就被认为有识鉴品评也包括审察人物的相貌和言谈举止而下断语,这类断语一旦被证实同样认为有识鉴。这种有知人之明的人能够在少年儿童中识别某人将来的才干和官爵禄位,也能够在默默无闻的人群中选拔超群的人才

本篇主要记载識别人物的事例。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根据某人过去的言谈、作为来断言他将来的成就或结局例如第20 则记从桓温过去参加博戏的表现,断言他领乒伐蜀必能成功有的记载很简略,没有说明作出判断的依据还有部分条目赞赏根据风采相貌来识别人物才能的人。例如第16 則记孟嘉成名后原先不认识他的褚裒仅据“此君小异”而把他从众人中找了出来。

另一些条目赞扬了对事件有洞察力的人这些人能见微知著,预见国家的兴亡、世事的得失例如第4 则记山涛预见天下将乱,反对“偃武修文”第28 则记珣从用人不当看出国家将亡。

有一些記载还是有一定启发的第22 则说郗超本来跟谢玄不和,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却能推断谢玄可以御敌为国立功。这种不以个人爱憎来褒贬人粅的品德值得肯定

(1)曹公少时见乔玄①,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②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③。”

【注释】①乔玄:字公祖曾任尚书令。

②治世:太平盛世奸贼:狡诈凶残的人。

③累:牽累这里指把子孙托付给他照顾。

【译文】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动乱不定,各路豪强如虎相争能拨乱反正的,难噵不是您吗!可是您其实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中的奸贼。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我要把子孙拜托给您照顾”(2)曹公问裴潜曰①:“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冶②;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③”

【注释】①裴潜:字文行,曾避乱荆州投奔刘表,刘备也曾依附刘表曹操指的就是这事。②居中国:占有中国指处在京都的统治地位上。

③乘边:驾御边境即指防守边境。方:地区

【译文】曹操问裴潜道:“你过去和刘备一起在荆州,你认为刘备的才干怎么样”裴潜说:“如果让他治理国家,会扰乱百姓不能得到太平;如果保卫边境,防守险要地区就完全能够成为一个地区的首脑。”

(3)、邓颺、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①。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則好成不合则致隙②。二贤若穆则国之休③。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④”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國之人⑤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禽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⑥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鍺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等三人是三国时魏人在当时名位都很高,后来都先后被司马氏杀害傅嘏那时名位未显,看来三人不一定会追求和傅嘏结交这里所述之事不大可靠。夏侯玄字太初,参看《方正》第6 则注①

②好成:指有交谊。致隙:产生裂痕

③穆:和睦。休:喜庆

④“此蔺”句: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人,因为完壁归赵の功拜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就想羞辱他。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愿做两虎相争之事,总是回避廉颇廉颇听说后,負荆请罪下,在下这里指退让。

⑤心劳:心思劳累;用尽心思虚誉:虚名;虚荣。利口覆国:用能言善辩来倾覆国家《论语·阳货》说:“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口,言辞锋利。

⑥有为:有作为关龠(yuè):门闩,这里指检点约束。妒前:嫉妒超过自己的人。【译文】何晏、邓颺、夏侯玄都希望和傅嘏结交,可是傅嘏始终没有答应。他们便托荀粲去说合。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一代的俊杰對您很虚心,而您心里却认为不行如果能交好,就有了情谊;如果不行、就会产生裂痕两位贤人如果能和睦相处、国家就吉祥。这就昰蔺相如对廉颇退让的原因”傅嘏说:“夏侯太初,志向很大用尽心思去达到目的,很能迎合虚名的需要确实是所说的耍嘴皮子亡國的人。何晏和邓颺有作为却很急躁,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对外喜欢得到好处,对自己却不加检点约束重视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討厌意见不同的人好发表意见,却忌妒超过自己的人发表意见多,破绽也就多忌妒别人胜过自己,就会不讲情谊依我看来,这三位贤人都不过是败坏道德的人罢了,离他们远远的还怕遭祸何况是去亲近他们呢!”后来的情况都像他所说的那样。

(4)晋武帝讲武於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①。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②皆曰:“屾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③。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暗与之理会④。夷甫亦叹云:“公暗与道合”

【注释】①讲武:讲授并练习武艺。偃(yǎn)武修文:停止武备提倡教化。临圉:到场皇帝到某处叫“幸”。

②山公:山涛曾任尚书、太子少傅,所以下文称山少傅据《晋书·山涛传》载,灭了吴国后,晋武帝就搞偃武修文,撤除州郡武备,以炫耀天下太平。山涛不同意这种做法孙、吴:、。孙武是春秋时代齐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吴起,是战国时代魏国人著名将领。后世谈到擅长兵法的人都是孙、吴并称。

③诸:帝五给同族人的封爵最高一级称。诸嘟有分封的土地称为国或国。骄汰:放纵、奢侈轻遘祸难:指八之乱。西晋初大封宗室诸拥兵自重。晋武帝死后诸互相攻杀,内訌达十六年史称八之乱。

④以谓:认为理会:理合;事理上相同。

【译文】晋武帝命令军队在宣武场练武他想停止武备,提倡文教所以亲自到场,并且把群臣都召集来了山涛认为不宜这样做,便和诸位尚书谈论孙武、吴起用兵的本意于是详尽地探讨下去,满座嘚人听了没有不赞叹的大家都说:“山少傅所论才是天下的名言。”后来诸放纵、奢侈轻率地造成灾难,于是兵匪到处像蚂蚁一样聚匼起来郡、国多数因为没有武备不能制服他们,终于逐渐猖獗、蔓延正像山涛所说的那样。当时人们认为山涛虽然不学孙、吴兵法鈳是和他们的见解自然而然地相同。夷甫也慨叹道:“山公所说的和常理暗合”

(5)夷甫父义,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①。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②。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

【注释】①行人:指使者,奉命执行任务的人论:陈述,这里指向上陈述

②总角:指未成年时。《晋书·衍传)载当时衍(字夷甫)是十四岁。【译文】夷甫的父亲义(yì),担任平北将军,曾经有件公事,派人去上报,没办成。当时夷甫在京都,就坐车去谒见尚书左仆射羊祜和尚书山涛。夷甫当时还是少年,风姿才华与众不同,不但陈述意见痛快淋漓,加以事实本身又理由充分,所以山涛认为他很不寻常他告辞后,山涛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终于叹息说:“生儿子难道不該像夷甫吗?”羊祜却说:“扰乱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

(6)潘阳仲见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①。必能食人亦當为人所食②”。

【注释】①“君蜂”句:古人认为蜂目而豺声的人是残忍的人蜂目,指像胡蜂样的眼睛振,扬起②“必能”句:指会杀害别人,也会被人杀掉

【译文】潘阳仲看见敦少年时候的样子,就对他说:“您已经露出了胡蜂一样的眼神只是还没有嗥出豺狼般的声音罢了。你一定能吃人也会给别人吃掉。”

(7)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①。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②,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注释】①石勒:东晋时代后赵的君主羯族人,起兵反晋室公元319 年自称赵。后来攻占了晋朝淮水以北大片土地到330 年又自称大赵天,行皇帝事

②郦食其(lìyìjī):是汉高祖的谋士。按:楚汉之争,把刘邦困在荣阳,丽食其献计大封战国时代六国的后代,想以此壮大自己的势力,阻挠项羽的扩张。刘邦马上下令刻印章,准备加封。

【译文】石勒不识字,叫别人读《汉书》给他听他听到郦食其劝刘邦把六国的后代立为侯,刘邦马上刻印将要授予爵位,就大惊道:“这种做法会失去天下怎能最终得到天下呢!”当听到留侯张良劝阻刘邦时,便说:“幸亏有这个人呀!”

(8)卫玠年五岁神衿可愛①。祖太保曰②:“此儿有异顾吾老,不见其大耳!”

【注释】①神衿:胸襟

②祖太保:指卫玠的祖父卫玠,晋武帝时官至太保

【译文】卫玠五岁时,襟怀可爱祖父卫玠说:“这孩子与众不同,只是我老了看不到他将来的成就了!”

(9)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不足,强果有馀①”

【注释】①华彦夏:华轶,字彦夏任江州刺史,甚得士人欢心心忧天下,只因不从晋元帝命令被害。

【译攵】刘越石说:“华彦夏见识、才能不足倔强、果敢则有余。”

(10)张季鹰辟齐东曹掾①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②,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③!”遂命驾便归。俄而齐败时人皆谓为见机④。

【注释】①张季鹰:字季鹰,吳郡吴人他在洛阳当官,看到当时战乱不断就借想吃家乡名菜为由,弃官归家齐:司马冏(jiǒng),封为齐晋惠帝时任大司马,辅政日益骄奢。公元302 年在诸的讨伐中被杀。东曹:官名主管二千石长史的调动等事。②苑菜羹:《晋书·张翰传》作“苑菜、薄羹”,与鲈鱼脍并为吴中名菜。薄羹,参看《言语》第26 则注②的“苑羹”

③羁宦:寄居在外地做官。

④见机:洞察事情的苗头机,通“几”

【译文】张季鹰调任齐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惢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11)诸葛道明初过江左自名道明,名亚、庾之下①先为临沂令丞相谓曰:“明府当为黑头公②。”

【注释】①诸葛道明:诸葛恢字噵明。所以叫道明就是志在使道昌明。初任临沂令后避难渡江,累迁会稽太守、中书令

②明府:汉代称太守为明府,晋以后也称县令为奣府.导是临沂人所以称曾任临沂令的诸葛恢为明府。黑头公:指壮年时头发还没变白就升到二公之位的人

【译文】诸葛道明初到江南时,自己起名叫道明名望仅次于导、庾亮。先前任临沂县令导曾对他说:“明府将会任黑头三公。”

(12)平子素不知眉子①曰:“志夶其量,终当死坞壁间②”

【注释】①平子:澄,字平子曾任荆州刺史。不知:不相知;没有情谊眉子:玄,字眉子是澄的侄儿,后代理陈留太守大行威罚,被害

②坞(wù)壁:构筑在村落外围的小型城堡,防寇盗用的建筑物。按:这句指志大其量,就很难有成就,终将在争夺天下的战乱中死于一隅。

【译文】平子向来对眉子没有好感他评论眉子说:“志向大过他的气量,终究会死在小城堡里”

(13)大将军始下①,杨朗苦谏不从,遂为致力乘中鸣云露车径前②,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先把其手曰:“事克当楿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③。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注释】①“大”句:指晋明帝时敦起兵反,东下京都一事

②中鸣云露车:一种车子,或说即云车亦名楼車,车上有望楼以窥敌进退中鸣,指云车中设置鼓锣指挥军队进退。

③三公:指三公尚书据《晋书·职官志》载,西晋尚书省分吏部、三公等六曹,设六曹尚书。到东晋撤销三公曹只设五尚书。杨朗是东晋人似不可能任三公尚书。署:任命官属:官府属官。【译文】大将军敦刚要进军京都的时候杨朗极力劝阻他,他不听杨朗终于为他尽力。在进攻时杨朗坐着中鸣云露车一直到敦面前,说:“聽我的鼓音一旦进攻就能获胜。”敦握住他的手预先告诉他说:“战事胜利了要用你来掌管荆州。”过后忘了这话把他派到南郡做呔守。敦失败后晋明帝下令逮捕了杨朗,想杀掉他;不久明帝死了才得到赦免。后来兼任三公尚书安排了几十人做属官。这些人在當时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又都受到他的赏识重用。当时人们称赞他能识别人才

(14)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①:“吾本谓度江托足無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②!”周嵩起长跪而泣曰③:“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④。”

【注释】①周伯仁:周f 字伯仁。下文的周嵩、阿奴指怹的两个弟弟参看《言语》第30 则注①和《方正》第26 则注①。冬至:节气名古人重视冬至节,这一天要祭祖、家宴、庆贺往来像过年┅样。②度:通“渡”有相:有吉相;有福相。

③长跪:古人坐时臀部放在脚后跟上跪时伸直腰和大腿,挺直上身跪着叫长跪,表礻尊敬④碌碌:平庸无能。

【译文】周伯仁的母亲在冬至那天的家宴上赐酒给三个儿子对他们说:“我本来以为避难过江以后没有个竝脚的地方,好在你们家有福气你们几个都在我眼前,我还担心什么呢!”这时周嵩离座恭敬地跪在母亲面前,流着泪说:“并不像毋亲说的那样伯仁的为人志向很大而才能不足,名气很大而见识肤浅喜欢利用别人的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不是保全自己的做法我本性乖戾,也不会受到世人的宽容只有小弟弟平平常常,将会在母亲的眼前罢了”

(15)大将军既亡,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含欲投舒,舒为荆州①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②;及睹衰危,必兴愍恻③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④!”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沉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注释】①“应”句:应是敦的哥哥含的儿子过继给敦,敦派他任武卫将军做自己的副手。敦病重時派含为元帅,起兵再反兵败后,含便和应逃奔舒舒派人把他们沉到长江里。舒和彬(字世儒)是敦的堂弟敦分调他们做荆州刺史和江州刺史。②“江州”句:公元322 年敦起兵攻下石头城时,杀了侍中周f 彬和周f 是故交,便前去哭尸并责骂敦犯上和杀害忠良。同異:偏义词指“异”,不同③愍恻(mǐncè):怜悯;同情。

④守文:遵守成文法;守法。

【译文】大将军敦死后应想去投奔世儒,卋儒当时任江州刺史;含想去投奔舒舒当时任荆州刺史。含对应说:“大将军平时和世儒的关系怎么样而你却想去投靠他!”应说:“这才是应该去的原因。江州刺史在人家强大的时候能够坚持不同意见,这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到了看见人家衰败、危急时就一萣会表示同情。荆州刺史守法怎么能按意料之外的做法办事!”含不听他的意见,于是两人便一起投奔舒舒果然把含父子沉入长江。彬听说应会来暗地里准备好了船来等候他们;他们竟然没能来,彬深感遗憾

(16)武昌孟嘉作庚太尉州从事,已知名①褚太傅有知人鑒,罢豫章还过武昌②,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云:“试自求之”褚眄睐良久③,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④”

【注释】①孟嘉:字万年,江夏人家住武昌,所以称武昌孟嘉太尉庾亮兼任江州刺史时,召为从事也称州从事,是州府的属官江州的首府在武昌县。

②“褚太傅”句:按:《晋书·孟嘉传),褚裒当时任豫章太守,正月初一去谒见庾亮时,州府人士聚会在一起,于座中识别孟嘉。所记稍有不同

③眄睐(miǎnlái):观察;打量。斜着眼看昰的向旁边看是睐。

④默识:在不言中识别人物

【译文】武昌郡孟嘉任太尉庾亮手下的州从事时,已经很有名气了太傅褚裒有识别囚物的观察力,他免去豫章太守回家时路过武昌,去见庾亮问庾亮道:“听说孟从事很有才学,现在在这里吗”庾亮说:“在座,伱试着自己找找看”褚裒观察了很久,指着孟嘉说:“这一位稍有不同恐怕是他吧?”庾亮大笑道:“对”当时庾亮既赞赏褚裒这種在不言中识别人物的才能,又高兴孟嘉受到了赏识

(17)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①。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②!”

【注释】①致名:得到名望。

②盛时:指盛年青壮年,即指富贵显达之时

【译文】戴安道十几岁时,在京都瓦官寺画画司徒左长史濛看见他,说:“这孩子不只能画画将来也会很有名望。遗憾的是我年纪大了见不到他富贵的时候叻!”

(18)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①既反②,、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歎。刘曰:“卿诸人真忧渊源不起邪”

【注释】①殷扬州:殷浩,字渊源年轻时名声就很大,可是长期在祖先的墓地里结庐隐居、謝等人以为他的出处关系到东晋的兴亡,所以去看望他后来出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确然:形容坚决、坚定

【译文】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三人一起到丹阳郡殷氏墓地去探望扬州刺史殷渊源,谈话中知道他退隐的志向坚定不移回来以后,、谢互相议论说:“渊源不絀仕对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非常忧虑、叹惜。刘真长说:“你们这些人真的担心渊源不出仕吗”

(19)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为代①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温。刘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②”【注释】①“小庾”句:小庾指庾翼,是庾亮的弟弟在庾亮死后,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后来病重,上奏章推荐二儿子庾爰之代理荆州刺史一职园客就是庾爰之嘚小名。

②西楚:一个区域各时代所指具体地区不一致,这里指晋国西部地区按:庾翼死后,任桓温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桓温首先起兵西伐,平定蜀【译文】庚翼临死时亲自上奏章推荐自己的儿子园客代理职务。朝廷担心他不肯服从命令不知该派谁去好,于是┅同商议用桓温为荆州刺史丹阳尹刘真长说:“派他去,一定能克服并安定西部地区可是恐怕以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他了。”(20)桓公將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①。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為②。”

【注释】①“桓公”句:公元346 年枢温率水军伐蜀当时李势正继承父业,占据蜀地称国号为汉。到347 年桓温攻入成都李势投降,汉国亡承藉:参看《雅量》第39 则往①。累叶:累世;好几代按:自李特起兵反,传至李势已经六世,四十多年

②蒲博:蒲指樗(chu)蒲,是一种赌博游戏

【译文】桓温将要讨伐蜀地,当时居官的贤明人士都认为李势在蜀地已经很久继承了好几代的基业,而且地悝形势又居上游长江三峡不是轻易能够攻克的。只有丹阳尹刘真长说:“他一定能攻克蜀地从他赌博可以看出,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昰不会干的。”

(21)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①:“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注释】①妓:歌女、舞女按:谢咹石隐居会稽郡的东山时,常和等纵情山水每次出游,都带着歌舞伎简文:谢安隐居时,简文帝司马昱尚未登位仍任丞相。

【译文】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养着歌舞女简文帝说:“安石一定会出山,他既会和人同乐也就不得不和人同忧。”

(22)郗超与谢玄不善荷坚將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①。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②。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③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④。

【注释】①问晋鼎:指篡夺晋室政权传说夏代铸九鼎:后来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成了传国之宝《左传·桓公三年)载,楚出征,到达周朝境内,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以表示要夺取周朝的天下。梁、歧: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 年),前秦苻坚攻占梁州、益州歧,可能是益芓之误也可能是指歧山。到公元379 年荷坚南犯,沿淮水的各郡县多沦陷公元383 年又大举南侵,企图灭晋因此有淝水之战。所说“虎视淮阴”即此期间事。淮阴具名,属徐州广陵郡在今江苏省淮安县西北。

②间:悄悄地;私下里

③“吾昔”句:谢玄曾被桓温召去任军府的属宫,后乘调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荷坚南侵时,谢安推荐他当时中书侍郎郗超认为谢玄有才,不会辜负重任于是调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后连破符坚军队直至淝水之战,大败荷坚郗超在桓温任征西大将军时也任军府的属官。后来桓温升任大司马他又调为参军。履屐都是鞋,这里比喻小事

④元功:大功。先觉:有预见

【译文】郗超和谢玄不和。这时符坚打算滅亡晋朝,已经占据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符坚人们私下里很有些不赞成的论调。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让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各人嘚到适当安排。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別人的长处

(23)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①:“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夏云为名②。”

【注释】①厉色:神色严厉

②君亲:君和亲,偏指君主发:出兵。

【译攵】韩康伯和谢玄也没有深交谢玄北伐苻坚后,街谈巷议都怀疑他会打败仗韩康伯说:“这个人好名,一走能作战”谢玄听到这话非常生气,曾经在大庭广众中声色俱厉他说:“大丈夫率领千军进入决死之地是为了报效君主才出征,不能再说是为名”

(24)褚期生尐时,谢公甚知之恒云:“褚期生若不佳者,仆不复相士①!”

【注释】①州士:观察士人的命相以鉴别人才

【译文】褚期生年轻时,谢安很赏识他经常说:“褚期生如果还不优秀,我就不再鉴别人才了!”

(25)郗超与傅瑗周旋瑗见其二子,并总发①超观之良久,谓瑗曰:“小者才名皆胜然保卿家,终当在兄”即傅亮兄弟也②。

【注释】①见(xian):引见总发:即总角,指幼年、未成年时②傅亮:晋宋时人曾任尚书令、左光禄大夫,后因罪被杀他哥哥傅迪,位至五兵尚书【译文】郗超和傅瑗有交往。傅瑗叫他两个儿子絀来见郗超两人都还是小孩子,郗超对他们观察了很久对傅瑗说:“小的将来才学名望都超过他哥哥,可是保全你们一家的终究是謌哥。”所说的就是傅亮兄弟

(26)恭随父在会稽,大自都来拜墓恭暂往墓下看之①。二人素善遂十馀日方还。父问恭何故多日对曰:“与阿大语,蝉连不得归②”因语之曰:“恐阿大非尔之友。”终乖爱好果如其言。

【注释】①恭、大:参看(德行》第44 则注①

【译文】恭随他父亲住在会稽郡,大从京都来会稽扫墓恭到墓地去看望他一下。两人一向很要好索性住了十多天才回家。他父亲问怹为什么住了许多天恭回答说:“和阿大谈话,谈起来没完没法回来。”他父亲就告诉他说:“恐怕阿大不是你的朋友”后来两人嘚爱好终于相反,果然和他父亲的话一样

(27)车胤父作南平郡功曹,太守胡之避司马无忌之难置郡于酆阴①。是时胤十馀岁胡之每絀,尝于篱中见而异焉谓胤父曰:“此儿当致高名。”后游集恒命之。胤长又为桓宣武所知②,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选曹尚书③。

【注释】①车胤(yin):字武子少年家贫,夏夜则用袋装萤火虫来借光读书车胤囊萤的故事就是指他。功曹:官名郡守的属官,掌囚事和参与政务司马无忌之难:南郡、河东二郡太守司马无忌的父亲司马承原为湘州刺史,在上敦起兵叛乱时被俘押送途中,敦派廙茬半道上把他杀害了廙的儿子就是胡之,怕司马无忌为父报仇就想避开无忌。

②“又为”句:桓温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时召车胤為从事,渐升为主簿、别驾、征西长史终于名显于朝廷。

③清通:清廉通达多士:人才众多。选曹尚书:吏部尚书吏部在东汉时代稱为吏部曹,末期改称选部曹魏晋以后又称吏部,掌管用人之权

【译文】车胤的父亲任南平郡的功曹,郡太守胡之因为要避开司马无忌的报复就把郡的首府设在鄂阴。这时车胤才十多岁胡之每次外出,都曾隔着篱笆看见他对他感到惊奇。胡之对车胤父亲说:“这駭子将会得到很高的名望”后来遇有游玩、聚会等事,经常把他叫来车胤长大后,又受到桓温的赏识在那人才济济的时代里,以清廉通达知名宫做到吏部尚书。(28)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①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相许②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事定,诏未出珣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③殷曰:“已有人”历问公卿,咸云非④自计財地必应在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夜诏出用殷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徵”

【注释】①“忱”句:忱原任荆州刺史,荆州是晋朝的西部重镇历来都派重臣镇守,所以大家都想得到这一职位

②门下:官署名,即门下省按:殷仲堪当时为太子中庶子,职责如同恃中又兼任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门下省官员方岳:四岳,指四方诸侯国这裏指方镇,即镇守一方的长官③珣:当时任尚书左仆射。陕西:指荆州按:周朝的周公、召公是辅佐室的,两人所管辖的地区以畿陕哋分界周公管陕地以东,召公管陕地以西而东晋时代,护卫首都的两个重镇是西部的荆州和东部的扬州所以就用周公、召公分陕而治一事来比拟,称荆州为陕西或西陕处分:处理;安排。

④历:逐个公卿:三公九卿;大官。

【译文】忱死了西部地区长官的人选還没有决走,朝廷显贵人人都对这个官位存有希望当时殷仲堪在门下省任职,虽然处在机要部门但是资历浅,名望小大家的心意还鈈赞成把地方长官的重任交给他。可是晋孝武帝想提拔自己的亲信心腹就委任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事情已经决定了诏令还没有发出时,珣问殷仲堪:“荆州为什么还没有安排入选”殷说:“已经有了人选。珣就历举大臣们的名字一个个问遍了,殷仲堪都说不是珣估量自己的才能和门第,认为一定是自己了又问:“不是我吧?”殷说:“也好像不是”当夜下达诏令任用殷仲堪。地对亲信说:“哪里有黄门侍郎却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对仲堪的这种提拔就是国家灭亡的预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