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至人 贤人 圣人

《列子》新论第六讲(之二)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得已
第六讲(之二)
主观和客观条件
【力命篇第六】
本篇是列子讨论命运的专论。他给”命运“下的定义是: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也就是说:说不出理由,分析不出道理,就那样发生了,就是命运。反过来说,那么,知所以然而然,就是:能说得清楚,分析得有条有理,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合乎人类思维逻辑的事发生了,就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凡是人力所能左右的事物发生,是人类谋划的成果,就不属于命运,是人的自由意志。
西方的“宿命论”,与列子的“命运论”,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宿命论”好像还是知道为什么这样发生,因为他们把人类的贵贱,贫富,穷通,归结到神的旨意,是上帝事先规定如此的,叫做:Predestination。至于上帝为什么要如此规定?回答是:同样是一块泥土,匠人可以凭他自己的意思,做出任何式样的器皿。他可以造出高贵的器皿,也可以做些低贱的器皿,只凭他一时的高兴,器皿自己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因为器皿是被造之物,没有资格与匠人争论,何况在人的一生中,上帝每分钟都看着你,你没有神的许可,连一根头发都不会脱落。同时,因此到处都是:“上帝拣选论”。人在母腹中早已被神拣选或丢弃,所以,人生的一切都在神的手中,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人似乎觉得好像有自己的选择,而那种选择--人在那时,做了那样的选择--根本就是神所事先安排好的,早就知道你会做那样的选择。而列子的“命运论”完全没有上帝或神祗的意志成分,或前生所造之业的因果成分在内,而是自然而然,谁都不可能知道。没有任何人能改变它,所以求神拜鬼都是白费,神祗越求越拜越糟糕。唯一的办法,就是运用自己智慧去认识,去承受。同时,去开创对自己有利,有价值的契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一样可以快乐,怡然自得,延年益寿。
本篇是列子从各个方面,各种观点来讨论命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备和理智的学术讨论,并且在提问题的时候,也同时嵌入应对的最好方法。最重要的是:叫人不要迷信,迷信是自讨苦吃。本文大致可分下列六部分:
第一部分:谈人力与命运的比较,说明人生很多事物,都不是人力所可以自己能定规和管制的。没有人能知道所以然,称之谓:自然而然。能够明白,想的通,就是大梦中的醒悟,就可以生活的怡然自得。不要抱怨自己不富贵,越抱怨就越忧郁,甚至于不快乐而死。一旦大梦醒觉,就会发现不富贵和富贵一样的快乐,甚至更快乐。
第二部分:谈人生无论贵贱,都有许多是:不得已的。而各种条件的汇集,主观的或是客观的,不得已非那样做不可,或非不那样做才行,都是形势所驱,身不由己,谁也怨不得。但,如果你本身没有那种欲望,什么形势也驱动不了。
第三部分:谈生死,祸福的极大限度和意义,是人自身可以选择的,可以不受命运的摆布,而获得自己的最大价值。死,虽然无法避免,但死得其时,死得其所,死得有意义,就是最大福气。
第四部分:谈我行我素,独特的自我价值。自由意志是没有人能剥夺的权利。
第五部分:知命的没有夭折,知时的没有贫穷。即使在无可奈何之中,人生悠游,还是游刃有余。
第六部分:认知人所以受命运的摆布,是因为自己有忧伤,有得失的顾忌。顾忌越多,自由意志的失去就越大,人就成为命运的奴隶。树木胜霜雪者,不听于天;鱼鳖不食饵者,不出其渊。这就是大道的至理,谁也推不翻。
纵观列子的“命运论”,表面是在讲命定,实际是在讲自由意志。人生有大局和小局。大局是群体的共同命运;小局是自己的命运。似乎都是那样的无可奈何,其实智慧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他的认识是高超的,他的作风是独特的,他的价值也是非凡的。
第二部分:不得已
(一)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君与小白战于莒道, 射中小白带鉤。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疾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 可。其为人也,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使之理国,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小白曰:“ 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 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终;薄之于终,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二)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当子产执政,作《竹刑》。郑国用之,数难子产之治。子产屈之。子产执而戮之,俄而诛之。然则子产非能用《竹刑》,不得不用;邓析非能屈子产,不得不屈;子产非能诛邓析,不得不诛也。
(一)管仲(字夷吾)和鲍叔牙,两个人做朋友,非常亲密,一同住在齐国。管夷吾侍奉公子纠(公子纠是齐僖公的庶子,齐襄公的庶弟。);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小白是公子纠的哥哥)(所谓侍奉,是师傅兼侍从的官职。)当时齐僖公的儿子很多,又对儿子们很宠爱,嫡庶的儿子们没有分别的待遇。国人预测将有动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逃到鲁国;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逃亡莒国。后来公孙无知作乱,齐国没有了君主。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两个人抢先回国,谁先到谁就可称为齐侯。管仲为堵住小白,和公子纠到莒境去作战,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带钩环,以为小白死了。而小白诈死,急急驰入齐国得了君位。就威胁鲁国,要鲁国杀掉公子纠。召忽殉职陪公子纠死了,管仲被鲁国监禁。鲍叔牙对齐桓公(以前的公子小白)说:“管夷吾非常有才能,可以让他来帮您治国。”桓公说:“管仲当时差点要了我的命,他是我的仇人,把他杀掉才趁我心愿。”鲍叔牙说:“我听说贤德的君主,不顾一己私下的仇怨。而且当一个人能为他的主人尽忠,也必定会对他现在的君主尽忠。君上如果要想兴起霸业,就非用夷吾的大才不可。君主您必须放下您个人的私怨!”桓公就召用管仲。鲁国放他回齐。鲍叔牙到郊外去迎接管仲,把他从囚车中释放出来。桓公对他十分礼貌,把他位置在齐国高氏、国氏两位上卿的职位之上。鲍叔牙自己也做了他的部下。他就负担起国家的政务,称号为:仲父。桓公于是就成为诸侯的霸主。管仲曾经叹说:“从前我年少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挣了钱就多分一点给自己。鲍叔不责备我贪,因为他知道我实在太穷了。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却遭遇到大大的困境,鲍叔不说我愚笨,因为他知道当时的环境对我有利还是不利。我曾经三次出来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驱逐,鲍叔没有说我无才,因为他知道时机对我不利。我曾经在战场上打仗,打三次,就败了三次,鲍叔没有说我胆怯,因为他知道我有老母亲在堂的顾忌。公子纠事败,召忽殉职,而我没有从死,却被囚禁受辱,鲍叔没有说我无耻,苟且偷生,因为他知道我不愿意为小节无谓牺牲,却以功名不能彰显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我的父母,知我的,就只有鲍叔了。”这就是世上所乐于称道的:管鲍之善于交好,小白的善于用贤才。其实,并不是什么善于交好,善于使用贤才。实在是他们没有更好的朋友可交,没有更贤的才能可用。召忽不是要死,却是不得已非死不可;鲍叔不是要举荐管仲这样的贤才,而是不得已非举荐不可。小白不是想用自己的仇敌,而是不得已非用不可。后来管仲生病了。小白来探问,说:“仲父的病看起来有点严重,那我也就不回避了。设若您大病不起的话,寡人把国家托付给谁比较合适呢?”夷吾说:“您心里想要给谁?”小白说:“鲍叔牙可以吗?”夷吾说:“不可!他的为人,的确是个廉洁的好人。不过他不肯亲近那些不像他自己的人,一旦发现了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会忘怀。如果让他治理国家,他对上必定忤逆君主,对下必定不顺民情。他一旦得罪了君主,他又怎么能长久啊!”小白说:“那么,谁又可以呢?”答说:“实在不得已的话,隰朋还可以。他的为人,对上不忘记尊重君主,对下不忘记审辨民心。自己常常觉得惭愧不能像黄帝那样完善,同时对不如自己的人怜恤同情。把德行与人分享的是圣人;把钱财与人分享的是贤人。用才能去辖制别人的,一定不能得人心;如果用才能去服务别人的话,就一定不会不得人心的。他对于有些国事,可能装作不闻不问;对于有些家事,可能装作视而不见。所以,万不得已,隰朋还是可以的。”然而,管夷吾不推荐好友鲍叔牙,并不意味着他不讲交情,是他不得不把交情放淡一点。他推荐隰朋也并非他与隰朋友谊深厚,而特别卖这个交情,是他不得不卖这个交情。殊不知,人们开始的时候大讲交情深厚,最后结果反倒没有了交情。开始时不讲交情的,到后来反倒维护住了交情。对朋友之间交情的深淡厚薄,并不是表面显示的那样,好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不得不那样做啊!
(二)邓析善用是非两面的的说法,设置无穷无尽的词句。在子产执政的时候,邓析制作了写在竹简上的成文法典,在郑国通行。因此,子产执政的政见时常受到阻挠,子产强不过他。就把他抓起来侮辱他。过了一段时期就把他杀掉了。子产对于竹简的成文法,并不情愿执行,是不得不执行。邓析并不愿意去阻挠子产的政见,是不得不阻挠。子产并不愿意要杀邓析,而是不得已,不得不杀他。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大事小事,常常在客观或主观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了许多“不得已”。就是当事人本不愿意那样做,可是为了适应和生存,就被逼得非那样做不行,于是就违背本心去那样做了。其结果可能好,也可能很不好。
譬如,齐桓公对箭射自己的仇人,不得已任用他为相国,而齐国大大地兴旺了起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天子称他为伯舅,对天下诸侯,得专征伐,不可一世。这是小白的一个重要的“选择”,其结果非常好,不但他自己好,整个国家也都兴旺了起来,带领全国,同奖王室,于是四夷宾服,中国强大。在管仲临终的时候,管仲劝齐桓公不可以任用鲍叔牙继任相国,并且详细的分析了为什么不能任用的原因。但是小白还是做出了另外的“选择”,任用了鲍叔牙。结果非常不好,不仅桓公这样一世的大英雄,被囚禁活活饿得吐血而死,死后腐烂尸虫爬得到处都是,都没有人收尸。这样齐国就大乱了好几十年。同样是“选择”,结果大不相同。
列子的“不得已”“不那么做不行”,不得不那么做那样的“选择”,表面上好像是“命运的安排”。然而,不得已也好,不得不那样做也好,其中都有个“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妥协”的过程。因为当时也可以选择不那样做,但为了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和条件,为了得到某种利益和目的,就迁就了环境,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于是就不得不那样“屈就”了。换句话说,就是放弃坚持自己原有的主张,而做了“妥协”的将就。虽然是现实上的迫不得已,究竟还是有坚决不妥协的余地,所以,说来说去,还是可以有自由意志的“选择”在内,不能说完全是命运的主宰。既然是自由选择,那么就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后果必须由自己承受。上面齐桓公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切,齐桓公前后两次的“选择”,其结果就有天差地别的不同。
本月(一月)十五日(09年)一家从美国纽约的喷射机从纽约拉瓜地机场起飞,不到五分钟,两个喷射引擎都失去了动力,致使机身变成滑翔的局面。驾驶当时可以做三项选择:一是飞回拉瓜地机场降落;二是选择一处空旷的地面降落;三是选择哈德森河降落。在千钧一发(总共只有53秒钟的时间)的时机中,驾驶选择了第三种降落方法(机场的控制塔建议他回到机场降落)。在降落之前,据地面上的目击者说,机身已经起火。好在降落在水中,水的冲击力使火没有机会燃烧得起来。这样才使得全机155个乘客保全了生命。于是这位机师被轰成美国的大英雄,特别是在美国目前所有的新闻都是坏消息的时候。这位驾驶的选择,创下了好的结果。
同时,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喝得醉醺醺(警方检测他含酒精量是0.9。法律规定十八岁少年,即使含酒精量是0.01也不行。)把车子一头撞上了一颗大树。警方处罚他停止驾驶执照使用权一年,一千八百元罚款。他的父母不服,到法院打官司。法官说:这个少年,从前就有醉酒闹事的前科,今番所幸未曾伤人,可见此子的基本问题不在驾车,而在酗酒。所以父母管教不严,也要处罚,除了维持警局的处罚外,再加罚三千元,以示警戒。这对父母花了五千元律师费,官司还打输了。他们的选择,不去接受教训,管教子女,反而仗着有钱有势,借机打官司。却碰到了这位法官不买账。可是为了长远计,也许因此救了这个十八岁的少年也不一定,照着他父母的溺爱,任他酗酒,不但不管教,还替他仗声势,如此,岂不要毁掉他的一生?这也是一个特殊选择上的问题。
父母管教儿女,爱之深,责之切,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溺爱,就由性去惯他,从小偷针,长大就要偷金。管教的时候当然不好受,往往无知的儿童,就会把好心当成驴肝肺。如此,这样的儿童前途就危险了。
·在子产与邓析的故事里,竹简成文法典的铸作可能是中国成文法典的鼻祖,本是一件非常好的创新措施,好到连守旧派也非要施行它不可。所以说是:不得不用它。既然有了成文法典,一切就都要依法行事才对。如果有人任凭己意,做出违法主张,就必定遭到护法者的非难和阻止。护法者即使不愿意得罪人,也是非出来非难和阻止不可,不然成文法典就形同虚设,不能产生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邓析是一位为人民说话和请命的护法运动者,他是当年的人民辩护律师,对当道来说是个很讨厌的人物。为了当道能够任意舒展他们欺压人民的行动,他们就非要除掉邓析不可。于是就仗着手里的权威,把邓析拘捕了,然后加以侮辱,邓析当然是不屈服,最后就把他杀掉。列子说:子产并不愿意要杀邓析,而是不得已,不得不杀他。
列子的这句话,如果子产是封建传统的代表者,代表着欺压人民的势力;而邓析是受压迫人民反抗的代表者。那么,为了维护封建势力的利益,就不得不对邓析采取杀戮的镇压手段。因为他是不得已,不得不采取镇压的手段。似乎是帮压迫者说话。如果列子帮子产说话,就不像列子的一贯立场了。这不就像递一把刀给凶手,说你杀吧,这是命该如此,也是不得已,不得不杀呀,你的本意是不想杀的呀。既然是逼不得已,是他逼你动手的,所以你杀人也不算错。这也等于说,纣王杀死许多忠臣,连自己的叔父比干的心也挖掉,这样并不算错,因为他也是不得已的。谁叫你们这些忠臣,终日絮絮叨叨,让他耳根不清净,不能畅所欲为呢?这话如果出自孔子的口里,还情有可原,若出在列子的口里,简直就匪夷所思了。所以,有人认为:可能这不是列子自己写的,是后世儒家的人借列子的口说话。
其实这点也不难理解。列子是在说事实和实在的现象。世界上的确有过这样的事实发生,历史昭然,岂容否认。历代的亡国昏君大多是运用“我逼不得已”这种口实去压迫,甚至屈杀多少好人和百姓。问题是: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因为他们也有权做出他们的“选择”,他们既然选择了这样做,他们也要承受它的后果,就是:亡身,亡家和亡国。这也是:历史昭然,不容否认的。
纵观本篇列子的意思,很显然的,他是在说:人在凡事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并不能把这种现象推给“命运”,不了了之。很显然的,他是在说:人既然做出了他的选择,他就必然要承受他所作出选择的后果。
那么,人作选择是不可避免的,人到底在做出选择的当时是否有什么准则可以依据?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有依据的,那就是:道,宇宙的规律。“选择”本身是自由的,不然就不是选择了。人可以依照“道”去选择,也可以选择违反“道”。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道灭亡。
Copyright Since 2008 张绪通
Copyright Since 2006 Tao Longevity LLC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精品文档】: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精品文档】: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53|
上传日期: 06:07:2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7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文档】: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先人者谓
关注微信公众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③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注]①子固:指曾巩。②正之:指作者朋友孙侔。③若:或。④輔(lin):车轮碾过。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慕而友之
友:以……为友
B.辞币未尝相接也币:礼品.C.其相似也适然适:恰好
D.而造于其堂
造:建造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网络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造:到、往。结合语境不难理解出“辅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的意思是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因此“造”的意思是到、往。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道”解释为称道,“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正之不疑予也”,翻译时要调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长江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子固,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位贤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现在所说的一般贤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这两位贤人,脚不曾相互来住,嘴也不曾相互讲话,书信和礼物也不曾接受过。他们的老师或朋友,难道完全相同吗?我考察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么少啊!说:学习圣人罢了。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或朋友,必定是学习圣人的。圣人的言论和行为,难道会有两样吗?他们的相似也是恰好的。我在淮南,向正之称道子固,正之对我不怀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称道正之,子固也以为对的。我又知道所说的贤人,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怀友》一首诗赠送我,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帮助,拉着我以至于到达中庸的境界罢了。正之大概也曾经这样讲过。安稳地前进,慢慢地行走,车轮碾过中庸之道的庭上,就进入他的家,舍弃这两位贤人还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自信必定能达到的,今天也愿意在你们左右干,帮助我进家恐怕就可以了。唉!官员有职守,私家有牵扯,我们会合不能够经常啊!因此写作《同学》一首向子固告别,来互相警诫,并且互相安慰。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③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注]①子固:指曾巩。②正之:指作者朋友孙侔。③若:或。④輔(lin):车轮碾过。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慕而友之
友:以……为友
B.辞币未尝相接也币:礼品.C.其相似也适然适:恰好
D.而造于其堂
造:建造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同学》一首别子固王安石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③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辅④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注]①子固:指曾巩。②正之:指作者朋友孙侔。③若:或。④輔(lin):车轮碾过。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慕而友之
友:以……为友
B.辞币未尝相接也币:礼品.C.其相似也适然适:恰好
D.而造于其堂
造:建造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____”相似的习题。12-冲虚至德真经解卷之十二
我的图书馆
12-冲虚至德真经解卷之十二
冲虚至德真经解卷之十二  宋杭州州学内舍生臣江遹上进  力命上  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於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於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於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於首阳,季氏富於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比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邪?力曰:若如若言,我固无功於物,而物若此邪,此则若之所制邪?命日: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  解曰:力者,人之所为也。命者,天之所谓也。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力之制於命,命之因於力,未易以差殊论功也。取力之重者与命之薄者而比之,奚翅力之功多?取命之厚者与德之薄者而比之,奚翅命之功厚?主於力者虽命也,以为有性而不谓命也。主於命者虽性也,以为有命而不谓性也。是皆一偏之论也。尝即其一端而考之,彭之寿,颜之夭,疑若制於命矣,然彭之为不必皆寿,颜之才不叉必夭,是或因於力矣。然则谓力为有功於物而无预於命,则不可也;谓物物皆制於命而无预於力,亦不可也。虽然,莫之致而至,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既谓之命,则命万物而无所听也。如亦有制之者,安可以为命乎?故直而推之,亘万世而不穷;曲而任之,成万物而不遗。虽曰推之,无有推者;虽曰任之,无有任者。直者自直,曲者自曲,寿夭穷达,贵贱贫富,亦不由天,亦不由人。如鸟之黑,如鹄之白,如椿之寿,如菌之夭,咸其自取。致者其谁耶?唯其自为,无为之者,是以之八者之在人,犹草木之生根在苗。先实从花,后嘉谷之实,以其美种,虽有恶卉,生必从根。究其根源,曾无毫屋之缪,安知今之厚於命不因於昔之厚於德耶?又安知今之厚於德不为异时厚於命之积耶?:是皆不可知也。若是则命未必非力,力未必非命,若之何其有命耶?若之何其无命耶?虽命亦不知其所以然矣。是所以为命也,安可遽以当生脔巷伧囊之所为规规然责报於造物者,必欲颜寿而跖夭,贵贤而贱愚,富善而贫恶邪?其不通乎命亦甚矣。唯真能知命者,则因天理之自然,修人为而不废,寿夭两忘,穷通皆乐,贵财俱适,贫富不变,此圣人所谓乐天知命,而《列子□力命》之篇所由而作也。《庄子》於《大宗师》以子桑之言命终焉,以此为《大宗师》之至也。  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与子并世也,而人子达。并族也,而人子敬。并貌也,而人子爱。并言也,而人子庸。并行也,而人子诚。并仕也,而人子贵。并农也,而人子富。并商也,而人子利。朕衣则短褐,食则粢蛎,居则蓬室,出则徒行。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居则连欐,出则结驷。在家熙然有弃朕之心,在朝谔然有敖朕之色。请谒不相及,遨游不同行,固有年矣。子自以德过朕邪?西门子曰:予无以知其实。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北宫子无以应,自失而归。中涂遇东郭先生,先生曰:汝奚往而反,偊偊而步,有深愧之色邪?北宫子言其状。东郭先生曰:吾将舍汝之愧,与汝更之西门氏而问之。曰:汝奚辱北宫子之深乎?固且言之。西门子曰:北宫子言世族年貌言行与予并,而贱贵贫富与予异。予语之曰:予无以知其实。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将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东郭先生曰:汝之言厚薄,不过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异於是矣。夫北宫子厚於德,薄於命,汝厚於命,薄於德。汝之达,非智得也,北宫子之穷,非愚失也。皆天也,非人也。而汝以命厚自矜,北宫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识夫固然之理矣。西门子曰:先生止矣,予不敢复言。北宫子既归,衣其短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荜辂,若文轩之饰。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东郭先生闻之曰:北宫子之寐久矣,一言而能寤,易怛也哉。  解曰:天道之运,自西而之北。酉为万物之阖户,故谓之西门子。北则万物之所藏而化精之所奥也,故谓之北宫子。西门子方向於室处,故为厚於命而薄於德。北宫子则其藏深矣,故为厚於德而薄於命。东郭先生则既劳乎坎而复出乎震,是不住於无为,即动而静者也,故能释北宫子之愧而使之寤也。尝原命出於莫之政而至,有生者之所不能逃也。虽以尧、舜、夷、齐、孔子之圣,季札、展禽、颜子之贤,一制於命,终身不易,宜乎北宫子以德厚自愧,西门子以命厚自矜也。然而谓命出於莫之致而至,则其至自然无有致之者。致之者本无物,则其至也,孰受其制哉?或制或不制,在我而已。故苟不安於命,则制於命;苟能知其命,则制命而不制於命矣。由是圣可穷而仁可夭,善可贫而贤可贱,不闻能以命而易圣贤之操也。是以北宫子一闻东郭先生之言,而识夫固然之理,则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若是则命果能制之乎?此则能至於命者之事也。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於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於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雠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於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紏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雠,不得不用。  解曰:天下之事,凡非智虑之所及而成,亏於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方管夷吾、鲍叔牙相友之戚,其心可谓无间矣。及夷吾事公子纠,鲍叔事公子小白,所奉虽不同,其心未有异也。至二公子之争入,战於莒道,管仲射中桓公,於斯时也,夷吾安有事桓公之心哉?及桓公既立,胁鲁杀子纠,方且请於鲁,以管仲为雠,愿得甘心而醢之,则桓公安有用仲父之心哉?鲍叔至此虽能忘莒道之异志,而不替昔之善交,宜亦以桓公之雠而不敢举其贤也。抑管仲之奉公子纠,既不能立其功於前,又不能死其节於后、其贤不足尚矣。今也鲍叔弗顾齐之嫌而举之,桓公忘其无功於子纠,且不念其雠而用之,管仲亦不以向之幽囚受辱为耻,不辞其位而尽忠於齐,忘其向之奉子纠也。是皆非智虑之所可期者。及管仲既为齐用,务实仓廪,明礼节,富国强兵,因祸为福,转败为功,遂能九合诸侯,一正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故孔子称之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然则管仲之有功於天下后世,岂浅浅哉?夫管仲固不守匹夫匹妇之谅,而为沟渎之自经也。向使鲍叔之言不行,桓公之雠不解,则鲍叔安能全其交?管仲安所施其功哉?虽然,管仲既终有合诸侯正天下之功,使民到于今受其赐,则鲍叔之举雠,桓公之用雠,管仲之忍垢於鲁而尽忠於齐,皆有不得不然者矣。由此观之,世称管鲍善交,小白善用能者,实无善交,实无善用能者,皆命之自为,非人之所能为也。如曰有善交者,则方其莒道之战,管仲之交情何如哉?亦曰有善用能者,则桓公之用管仲,奚必俟鲍叔之言哉?其言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者,以为非特桓公管鲍为然也。凡朋友之信,君臣之义,罔或不若是矣。然而究观数子之为,皆能公其心者也。心存於至公,故交不期於全而自全,雠不期於弃而自弃,忠不期於效而自效矣。此桓公所以成霸业之本也。噫,人苟能公其心矣,则其於天命之自然无往而不合矣,又、焉,以屈身枉道求合於物情之屑屑为哉?且以霸者之治成於智谋而力取,犹以为非人力之所能为,则推而上之,皇之道,帝之德,王民之皡皡,其莫为而自然,抑又可知矣。  及管夷吾有病,小白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於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夷吾曰:公谁欲欤?小白曰:鲍叔牙可。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於不已若者不比之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理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将弗久矣。  解曰:人常以管仲不许鲍叔之属国为言,盖管仲知鲍叔之才不可以属国也,恐其得罪於君也。与其使之理国而得罪,孰若不属之国而俾其自全欤?是乃管仲之全交也。  小白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黄帝而哀不已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於国有不闻也,其於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然则管夷吾非薄鲍叔也,不得不薄;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於始,或薄之於终;薄之於终,或厚之於始。厚薄之去来,弗由我也。  解曰:上忘者,其政闷闷之谓也。下不叛者,其民淳淳之谓也。愧不若黄帝,则不自满假也。哀不已若者,以善救为心也。以德分人,则使斯民各得以复命反常,此圣人之道也。以财分人,则使斯民不乏於仰事俯育,此贤人之德也。以贤临人,犹山之杀瘦也。以贤下人,犹泽之增肥也。所谓於国有不闻,於家有不见者,非真莫之见闻也,其道足以容之尔,隰朋之可与夫鲍叔之不可,在此而已。古语曰:不瞽不聋,不能成功。盖为是也。《诗》於《葛屦》之序言魏君之险啬褊急,而其诗则曰:唯是褊心,是以为刺。褊心之害治如此。夫与人为徒,厚薄之去来,有至公之道,有自然之理,弗由我也。唯管鲍隰朋知其然也。故始终厚薄,依乎天理而弗徇乎我,此齐国之治所以能尊周强国欤。  冲虚至德真经解卷之十二竟
馆藏&16668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人 至人 圣人 贤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