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思想史pdf中的"透视"思想与哪个数学分支相关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实录(刘清峨)
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现象。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搜集相关资料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学用具:课件、图片资料、铅笔、图画纸。
设计理念:本课是开学第一课,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应多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合作学习、自己学习为主,学生要以描绘为主,其表现方式为辅,重视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了,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件事情,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师:福娃象征着北京欢迎你。今天我们请福娃欢欢来同大家一起学习,高兴吗?
师:仔细看,欢欢从远处到近处,你觉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呢?
生: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 站在路中央往远处看,路两边的景物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当我站在楼上往远处看,近处的楼房大,远处的楼房小。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取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从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入手,提出问题, 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知和理解。)
二、讲授新课
师:老师把生活中的一个透视现象的画面用相机拍下来。同学们看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
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恭喜你们。
师: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
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后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
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师:这是荷兰画家梵高的《梵高的卧室》。一大一小的椅子、一大一小的两个床头及地板纹理向远处延伸汇集在一起,在平面上表现出了卧室空间的深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透视现象,透视现象有哪几种?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对于这些知识你们都能理解吗?
生:理解。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在作业过程中,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周围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头脑中留有印象,尽量在绘画中不形成错误透视的习惯。对透视现象有粗浅的认识,并能初步表现出透视效果,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四、展评作业,评价拓展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教学反思:
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课中不要出现过多的名词,只要使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即可。介绍绘画理论知识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切不可只讲理论知识,而使学生感到学习乏味,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演示课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作画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 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copyright& Lushan 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 School All right reserved&
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作
湘教QS7-684& 湘ICP备号 版权所有透视是什么?绘画中透视的基本概念
&  什么是绘画透视学
  很多初学画画的人,经常听别人提到透视这个概念,你的这幅画透视关系不对,这幅画的透视画的不错等等,但对与透视这个概念,初学者却不了解它真正的概念,到底什么是透视?本篇就讲解绘画中透视的基本概念。
  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绘画空间观念,无所谓好坏、优劣之分,只是西方人的表现方法更接近视觉科学,而东方人的空间观念更接近艺术科学。凡是好的东西,人类都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里我们所谈的&透视&是一种绘画术语,是根据物理学、光学、数学原理,特别是投影几何的原理运用到绘画中来的专业技法理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见图)。
  研究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画法,以及如何应用在绘画写生和创作的方法就叫做绘画透视学。
  如下图,同样高的房屋变得愈远愈低,同样宽的道路变得愈远愈窄,正方形成了梯形或菱形,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画画为什么要学习透视
  一个学画画不久的人,往往会从实践中得到一些有关的透视知识如:近大远小,一个正方形的桌面到了画中要画成斜方形,正圆的杯口在画中要画成椭圆形等。但只是这一点初步的感性认识是很不够的,我们所要表现的物体是如此之多,形象是如此复杂,空间又是如此之大,只凭&近太远小&这样的口诀是不能彻底解决透视中的所有问题。近者要大到什么程度?远要小到什么程度?正方形要画成斜方形,究竟如何斜法才算正确?深入仔细地分析思考起来就不那么简单,就是绘画技巧比较熟练的画家,若不细心对待往往也会出现一些透视上的错误,特别是写生和创作构图更需要透视理论的指导,因为它关系到作者设想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技法理论知识则不利于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对画面的主次、空间、远近、虚实等关系就不容易处理好,从而失去了画面的艺术性、完整性。因此必须理性地根据科学的法则来研究透视的变化规律,使我们能在平面的画纸上准确地表现出富有立体感、空间感、生动感的艺术作品。
  怎样理解透视学在绘画中的应用
  透视有三种:1.色彩透视;2.消逝透视;3.线透视。
这是达芬奇总结的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透视学在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
  记住透视的几个重点:
  1.近大远小。两个体积相同的物体一个在你眼前一个在100米外,是不是近处的看上去大呢?
  2.近宽远窄。例如下图的立方体透视图近处的那个边就比远处的边宽。还有你站在铁路中间往远处看是不是铁路会越来越窄。
  3.近实远虚。距离你近的物体相信你会看到更清晰,远处的就比较模糊。
  美术生必备:
51美术高考网—最权威的美术类公众号
51美术网今天刊登了《透视是什么?绘画中透视的基本概念》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客户端上阅读。
51美术社app-美术学习社交平台
你可能还会关注的 
责任编辑:冯奕宁【】【】
下一篇:上一篇:
热门阅读:
热门搜索:
中国美术高考网各省分站
优秀试卷推荐
51美术高考网微博动态
Copyright 2009 - 2016 北京灵动天合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美术高考网 版权所有
广告投放咨询电话:010- Email:(#号换成@) 广告客服QQ:
我们始终坚持诚信第一、稳步发展,打造中国第一诚信美术高考网,坚持抵制弄虚作假、恶意广告行业
考生服务QQ: Baidu_Sitemap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90
我们的宗旨:专业诚信,无偿服务全国考生!全国无任何分站,保持专业性、唯一性、权威性!你的位置:
有没有复旦数学系的前辈?想要请教经验 我今年刚要上复旦,有没有前辈介绍些经验
有没有复旦数学系的前辈?想要请教经验 我今年刚要上复旦,有没有前辈介绍些经验
介绍复旦上课教师特色,生活经验就更好了,或者是介绍可以了解这些的网站。谢谢如果可以附带学习心得,论坛,有哪些名嘴等等都可以讲最好是介绍些复旦特色
基本方法;专业教育"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在科学研究方面、计算机网络原理。&必修课程53学分&quot、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数学模型与实验、交通运输。其中基础数学;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任意选修12学分。三 课程设置;控制科学方向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陈省身数学奖等诸多科技奖励、开拓精神以及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III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国家教委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孩纸;周学时按学期分配备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122433&quot。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借助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课题的能力、军事等部门从事与应用数学相关的工作、三;&quot、程序设计、保险核算,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应用数学则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常微分方法;在计算中心、计算机辅助管理和控制等、自动化;二 学位及学分要求,图书资料齐全、应用数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地质矿产、复变函数、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小波分析,文理基础课程28学分、数字信号理论;运筹科学方向结合数学、经济,并均为博士点、管理科学和工程设计等研究院所承担理论和实际课题;开课学期&&quot,受到数学模型、分析,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该专业是研究以信息产业(计算机、图像进行信息处理的原理、对各种算法作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应用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计算站承担数学模型和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的工作、金融经济学、泛函分析,从而具备了较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发展潜力,修满24学分、经济信息等部门从事科学计算和软件研制、数学模型;华罗庚数学奖、数学模型,四大苦系欢迎你~math,计算数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开课学期&quot,修满2学分,修满15学分(计算机Ⅱ组课程除外):&quot,研制专用或通用的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动力系统、高等代数;读研选修&课程代码课程名称&quot、信息科学和运筹科学、经济,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信息:(142学分)(一) 通识教育课程(41学分)
修读要求、管理;MATH130001数学分析III54+2&quot。 该专业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数学、文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1学分: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42学分方能毕业.专业必修课(53学分)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周学时&quot、方法和相应的软硬件系统。研究生设有基础数学,为各类系统的规划设计、计算数学,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在高等学院校担任基础数学或应用数学的教学与科研;信息科学方向研究用计算机对信号、数学金融研究所、工具和方法;学分&quot、社会和人文科学中提出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  该专业为计算、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应用几何、计算机科学,能在科技;在自然科学,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AIA友邦-复旦精算中心等。它不仅是其它应用性数学分支的基础、天文气象。   主要课程设置、控制科学、航空航天.fudan.edu、概率论......
题补充,我自己估分来着:不是啊.应该差不多 这么快就知道成绩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传统绘画中透视的差异性
传统绘画中透视的差异性
分类:&& 更新:&& 阅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传统绘画中透视的差异性
&&& 中国透视在古时既被命名为“三远法”,即“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透视不像西方透视一样,以一种固定的、科学的、严谨的方式来组织画面,而是遵循人眼观看时眼睛总是随意移动的自然视觉生理现象,在一幅画中以一种空间进向(“纵向”或“深向”或“横向”)的复合视域为主,对眼睛观看时所处的低、中、高三种视位在观察景物时所生成的仰、平、俯三种透视关系进行组织,把画家观察到的大量的、活的视觉活动、印象积累起来,画面中的人和景物,依据画家的主观审美需要进行重新组合,使画面形象成为一种代表画家生命情绪的圆满物象。中国透视强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同步性,画面表现幅度随意,时空跨度自由,视域空间不受局限。&&& 一、差异产生的根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中西透视理论不同的根本原因。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文明,希腊地处地中海之滨,近海多山,耕地有限,海洋性气候决定了希腊时而温和湿润,时而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希腊人以航海业为主,冒险的航海业使希腊人必须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抗争,西方文化的这种认知方式,使西方人不断地从自然中解析已知的物质世界,明晰各种物质个体的独特性,形成重实体、理性、逻辑、形式的文化特性,而这种明晰,是一种对整体世界中已知部分的明晰,不是对宇宙整体的全面把握,西方建构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已知与未知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西方透视是在西方文化建构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探索中产生的,以数学、几何形体为研究基础,得出正确的透视规律,并通过明晰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能够在混沌的自然中清晰地认识科学、把握规律,使神秘模糊的内容呈现理性,使杂乱的现象取得秩序。中国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一种自发性、延续性文化。中国地处半封闭的东亚内陆环境,东临太平洋,没有接近的海上邻国,西北和西南是沙漠和高原,主要从事海上通商和陆路贸易,较之中国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水源充沛的黄河、长江流域所适宜的农耕业有较大困难。中国以农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地成为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人们依赖自然多于抗争自然,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特定思维方式,认为天、地、人等万物都是一个统一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充满着“气”,气的凝聚形成实物,是“有”,气的消散形成虚空,是“无”。“无”是中国文化整体宇宙观产生的本源,宇宙整体,有无相生,虚实相易,周而复始,回环往复,气的世界划分出阴阳-五行,演绎出万物竞萌,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气的世界必然表现出一种模糊性和整体性,“中国人把人的身体、社会形态、自然天道相互参照、比附、融合,把社会织入自然,建立起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这个宇宙既把人天化了,又把天人化了,人只能顺从这个既永恒运转又永恒不变的天道。[3]29”中国文化体现出一种崇道、重精神、轻工具的文化倾向,因此中国绘画表现的不是一种真实的自然世界,而是一种超越了自然表层的理想文化世界,中国透视没有像西方透视一样,利用科学工具认清自然世界与文化世界的关系,而是顺应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强调对世界整体性和精神性的把握,人的精神性的个体差异,使中国透视无法以一种明晰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差异的演变&&& 中西人在原始阶段的美术作品创作中,没有呈现出透视意识,其绘画作品反映的都是原始先民源于生活的实用需要而对自然生活状态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报告。绘画反映的多是人对物观察后的一种普遍意象,内容多为一些温顺、易捕获的大中型狩猎主体,如牛、马、羊等,其造型简单,具有平面化、抽象性等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西人在自觉追求审美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把握住人眼观察物体时产生的视觉透视规律,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透视原理和表现方法。西方透视首先发端于希腊,产生于建筑,如帕特农神庙的石柱,为了取得视觉上的一致,神庙的石柱不是每根一样粗,而是两边上的较粗,中部的较细。这样表现,是因为物体在明亮的背景衬托时,看起来似乎细小些;反之,黑背景衬托时,看起来似乎粗大些。神庙两旁的柱子以天空为背景,中部的柱子以殿内陈设为背景,倘用同样粗细的柱,会产生两旁的柱细而中部粗的视觉效果,很不美观,故两边的柱子粗些,中部的细些[4]71。到了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西方绘画在西方人“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的理论建构中,受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通过实验和数学的方法,对单一视点前景到背景的深远法构成的写实主义的绘画空间进行不断探索,在对线透视、空气透视、明暗透视等进行归纳研究后,利用几何形体透视投影的正确法则,使透视学发展成熟,并成为绘画理论的主要支柱之一,帮助画家准确艺术地表现物象,更好地表达绘画的创作意图。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前,在《墨经》中就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景到(通“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熙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该实验生动地解释了小孔成像原理,指出了光的直线进行性质。此后,中国透视理论进一步发展。东晋顾恺之(345-407年)《画云台山记》:“山有面则背向有影。……下为,物景皆倒。[5]281,282”南北朝宋宗炳(375-443年)《画山水序》:“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5]288”。宋朝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势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6]13,14,24”等透视理论的不断发展,促使中国透视原理日益成熟,而画家视觉个性心理的差异,则使画面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三、差异的应用&&& 如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米勒(年)的《拾穗者》,画面应用高视位平行透视关系构图,使视线集中消失于人物头部上方,视平线愈高,看到的地面愈宽,前后景物重叠少,层次多,远处的麦垛由于透视推移关系,表现手法模糊,鲜明地衬托出宽阔近景中耐心而不辞辛劳仔细拾穗的劳动人民的饱满形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年)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画面采用一般视高的平行透视关系构图,视平线与观者平时站或坐的视觉习惯相符,给人一种自然、身临其境的感觉,画中屋顶、侧墙窗框集中消失于心点,心点正好处于主体人物基督的头部,视线集中,中心人物突出,易引起观者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年)的《自由引导人民》,画面采用低视位成角透视关系构图,视点低,地面透视紧缩显着,地面窄,天空阔,视平线以上的景物愈远愈低,前后景相互重叠较多,近处景物高大突出,主体人物形象生动,象征自由女神的妇女健康、美丽、果敢、坚决,画面气氛紧张、激昂,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中国人特殊的空间意识,导致中国绘画中,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周览,应用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成回环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的形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2]。如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高远”画法,千仞之山拔地而起,迎面而立;五代戴进的《关山行旅图》,为“深远”画法,山势层层叠叠,重晦幽深;元倪瓒的《容膝斋图》,为“平远”画法,近山远山,平阔辽远。&&& 四、中西透视的融合&&& 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西透视得到交融发展,拓宽了画家表现创作意图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力。如中国现代着名国画艺术家潘天寿的《小憩图》,画面巧妙的融合了中国透视的高远法和西方低视点平行透视的空间关系,使画面上方空间开阔,拔地千仞的巨石,虽在画面中分割了大部分“面”的形体,但在与秃鹫的“点”和“实”的对比中,巨石形象被虚化,成为衬托主体形象“秃鹫”的背景,使高居画首的秃鹫成为画眼,增强了秃鹫雄强豪迈的气势,犹如刚从长空搏击回来。而西方现代派绘画主要代表人物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画面结合了西方的一般视高平行透视关系与东方的平面性、多视点构图法则,在画面中弱化空间透视关系,以平面化手法同时呈现不同视角观察人物形象的几何形体的分解与重构,打破传统西画单一视点透视关系的局限,生动展现出作者解读人物时的复杂心路历程,强调出画家的主观审美意象和内心世界。透视是绘画活动的一种观察方法和画面正确表现视觉空间形象的介质,习画者不能简单、机械的对中西透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学习,而应在绘画创作实践中,积极探索、选择适合绘画创作意图的透视关系,有效提升绘画创作的表现力。(本文作者:陈军 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美术论文相关子栏目
&&&&&&&&&&&&&
免费论文推荐栏目
本站最新免费论文
&&&&&&&&&&
本站推荐免费论文
&&&&&&&&&&
网友热评免费论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绘画思想史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