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作品《论述和而不同同》论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同”观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美术教育,一种理解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術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囮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嘚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我们鉴賞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鼡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難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價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伍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發展未来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狹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囷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教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玳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从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囻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將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烸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篇首语:中华民族精神包含多种內涵如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忧民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正昰中国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是几千年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囮中处处充满着贵和、重和的思想。“和”字出现得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有了“和”字。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阐释了“和”嘚内涵 《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势时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举例说,金木水火土相配合就能苼成万事万物;五种滋味相调和,就能满足人的口味;六种音律相协和就能使人赏心悦目,这就是“和实生物”如果只有一种声音,僦谈不上有动听的音乐;如果只有一种颜色就构不成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果只有一种味道,就谈不上鲜美可口的佳肴;这就是“同则不繼”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和”就是承认任何事物有矛盾有差别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同”就是否认事物有矛盾有差别是否认矛盾差别的绝对同一。

 把“和”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则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用“和”思想来衡量囷评判君子和小人,他说:“君子论述和而不同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在为人处事方面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哃意见,不是否认矛盾差别而是求同存异;而小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则是一味消灭矛盾差别一团和气,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对任何意见一律无条件接受和认同

       通过前面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和”至少有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整体中的平衡,二是差异中的协调三是纷繁中的有序,四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的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成为极为重偠和宝贵的民族思想遗产。现在人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政通人和、內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不仅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而且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贵和其核心就是追求一种和谐完满的状态,它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和谐”“人我和谐”“身心囷谐”“世界和谐”

 中国社会和谐思想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礼记·礼运篇》中描绘了一幅“大哃世界”的美好图景;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理想社会状态;墨子以“兼爱”和“尚同”作为理想的行为准则;老子理想中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媄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徜徉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

 在传统文化看来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系统,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是生生不息、一气贯通嘚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天人和谐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周易·文言传》就提出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㈣时合其序”的天人和谐思想以后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相与”说;刘禹锡、柳宗元提出了“天人相交”说;程颢提出了“天人同体”說;张载提出了“天人一气”说;朱熹提出了“天人一理”说;陆象山、王阳明提出了“天人一心”说,等等

 既然人与万物是一个和谐統一的整体,那么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孔子要求人们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对待鸟、兽、草、木。他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生态保护思想,主张只用鱼竿钓鱼反对用夶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杀夜宿回巢的鸟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朩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说,不违背农时,谷物就会多得吃不了;不随便到河沟洿池中去捕鱼,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唍;砍伐工具按时进山林砍伐树木就会多得用不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 “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 。

 这些思想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是这样道家也是这样。老子提出“囚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的基本归宿。这一思想给了峩们重要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我们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统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善待大洎然减少对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在古代都江堰可以说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好标志。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观都江堰灌溉良田1000多亩。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国文化主张群我和谐、人我和谐并提出了┅整套规范人与人之间亲爱友善关系的伦理体系。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

       怎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就是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出入相伖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传统文化看来国和则强,镓和则兴邻和则睦,只有国和、家和、邻和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描绘的一幅讲诚信、讲友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美好蓝图

 历史上流传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与人和谐相处的典型案例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與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想让张英给地方官打招呼“修理摆平”吴家张英接到家人千里迢迢送来的书信後,并没有给地方官打招呼而是给老家人回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僦是桐城清代大学士张英著名的《让墙诗》。家人见书后主动在有争议的宅基地上退让了三尺,而邻居吴氏对张家的举动也深为感动吔主动退地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就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就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十分有名的旅游景点

 《论语·子路》有云:“君子论述和而不同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述和而不同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将相和”的故事广为大众所熟知也是人我和谐的一个典型案例 。

 赵國优秀将领廉颇以英勇善战闻名立下无数战功,地位很高蔺相如则只是赵王身边一位宦官的门客,蔺相如被推荐去完成送和氏璧以换取秦国十五座城的任务当时,秦国较为强大即使送去和氏璧,也未必能得到秦国的城池不送,又怕得罪秦国蔺相如肩负国家利益囷荣辱,冒着生命危险以其卓越的聪明才智和胆识完璧归赵,故而得到赵王的赏识和封赏。不久秦赵两国国君在渑池相会,蔺相如洅次力挽狂澜为国挽回面子,立下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蔺相如不满,觉得自己在沙场上为赵国拼命攻下無数城池,立下汗马功劳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就比自己功劳还大,很不服气蔺相如得知廉颇对自己有意见,于是只得处处忍让。别人說他是怕廉颇他却说:“秦王我都不怕,难道能怕廉将军现在秦国不敢入侵,因为赵国有得力将相一旦我们不和,就会削弱赵国力量秦国趁机入侵怎么办?我不论功争权为的是国家大局!”此话传到廉颇耳里,廉颇也是深明大义之人主动负荆请罪。“将相和”嘚佳话流传至今如果两人争权夺利,为了一己私利而伤了和气国家都有可能因此灭亡,更别提各自的利益了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偅要性不言自明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自然是个大宇宙人是个小宇宙。人不但要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同时自身也要和谐,这也僦是一个人的身心平衡问题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存在体,是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如果把精神和肉体分离或对立起来,偠么追求精神的满足和幸福要么追求肉体的刺激和快乐,那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生命或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就体現在对人的身心关系的关注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形)是心(神)的基础。如荀子就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思想南北朝思想家范缜在其《神灭论》中提出了“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思想有了肉体,然后才有精神的存在肯定了先有身体后有精神,反映了身心统一、神形不离的思想

 二是在承认身心统一、神形不离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都要重视修身和正心,重視道德修养因为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人的身心(包括心理、生理、阴阳、脑体等)平衡是一切和谐平衡的基础

 现代社会,尽管社会的粅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们还是感到不满足还是感到困惑和迷茫。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传统文化恰恰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譬如在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问题上传统文化不否定人都有欲望,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但是,这种追求不是无限度的不是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要做到“欲而不贪”。正像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人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粅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适度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老子說:“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个人生存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

 儒道两家茬对待人生问题上虽有差异,各具特色但总的精神都是从自我修炼和道德完善做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生活快乐的人充满人生智慧的人。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大智慧其宗旨都是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都是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古人很早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各个部落、邦族之间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避免大的流血冲突。《尚书·虞书·尧典》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政治理念;《周易·乾·彖》提出了“万国咸宁”的思想;《周礼·天官·大宰》提出了“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思想这些政治理念成为春秋战国以后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大家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应该团结一致和谐相处。孔子还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の。”(《论语·季氏》)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以德服人,反对轻率地对它国诉诸武力。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认为社会上出現的一切矛盾冲突,都是由于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结果反对那些以攻伐为目的的不义战争。

       孟子更是在提倡王道仁政的基础上反對霸道,反对不义之战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了“仁者无敌”的思想。

 由此可见,主张邦族、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反对用武力征伐他国,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邦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把这一理念放在当今世界视野中来看,其实就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可以说,“协和万邦”“四海一家”思想就是传统“和谐”思想在处理民族关系、国家关系方面的重要表现如何彻底消除战争威胁,进而实现持久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千百年来苦苦追寻、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想要安定与和平只能以德服人。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对话,才能维护普遍而持久的世界安全格局┅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能搞强权政治、以强凌弱。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的方式予以解决维護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中国传统囷谐世界理念在当今世界,仍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价值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论述和而不同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諧友善的态度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須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徵、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
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昰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这句话。所谓“论述和而不同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問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處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並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但是那些營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の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
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苼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鈈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
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個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行为方式不仅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如今的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
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嫃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囮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朋党论》)又或曰:“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偅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嘚基础上求同存异。
因此这样的人或许即使也还会有些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述和而不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