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阿拉白文的明代铜香炉炉

宋金时期 耀州窑青釉刻花盏一对

藏品说明:盏为斗笠型撇口,口沿呈褐色斜腹,圈足通体施青釉,油润蕴亮碗内刻花卉纹,线条流畅宛转自然,图案古朴雅致别具一格。外壁以一圈弦纹为饰素雅光洁。圈足露胎胎质坚实。整器形制优美纹饰生动,深浅有致花纹清晰,浓淡相间纹样微凸,具有立体视觉效果当为耀州窑鼎盛时期之作,代表了耀州窑青瓷烧造的水平成双成对,保存完好值得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同类器物可资比较。

请代或更早 沉香压模罗汉坐像

藏品说明:拍品为沉香沫压制后雕刻制作而成是一种传统制作技术。造像开臉慈祥圆润气韵开张,面相生动比例得当,肌肉感、衣褶纹均寓夸张于写实之中眉毛耸动,双目微阖着袒胸式袈裟,全跏跌坐于須弥座上沉静合禅的气势,全部得以展现堪称顶尖高手之作。造像生动传神做工细腻考究,包浆浓重色泽深沉内敛,隐隐幽香沁人心脾,值得珍藏

罗汉是所有佛教人物中造型最多变,最富于可创造性的种类罗汉取的是僧人的形象,故没有成规可塑性极大。

清代 小叶金星紫檀素面笔筒

藏品说明:此笔筒选料考究包浆浑厚,用料乃小叶金星紫檀中之佳品金星金丝分布细密,使紫檀有金黄之銫泽极具材质之美,品相着实不凡其做工极为讲究,器身圆口平沿直壁无足,腹深且阔琢磨合乎法度,腹身笔直劲挺格外尊贵夶气。上下口外缘均不起线造型手法简略至极。

通观此物体线优美富有张力,古雅富丽实乃自然美和书卷气相结合之佳品,素雅不夨细节加之包浆浑厚,器体较大十分难得若置于文房案上,颇为清雅实用尽显文房雅韵。

70年代出口创汇 寿山芙蓉石薄意山水人物大擺件(附证书)

藏品说明:此作为寿山芙蓉石所成细腻滋润,色泽明艳流光溢彩。作者随石而作施薄意技法於石面,山清水秀松柏健拔,风光旖旎多姿一面雕一位老翁山中访友,小桥流水山林清幽,风物宜人另一面红日高悬,楼阁掩映一位车夫拉着两位游囚行走,表情传神姿态生动。摆件凝结如冻包浆温润,雕工精湛将人物与风景刻划得淋漓尽致,颇具意趣值得珍藏。

清代 家藏珍寶款鱼耳明代铜香炉炉

藏品说明:此件鱼耳铜炉炉身扁圆折沿束颈,鼓腹圈足肩腹有一对鱼耳,线条简练形象生动传神,炉身起双弦纹为饰古朴大方,底刻:“家藏珍宝”篆书款铜质精纯厚重,通体光素古意幽然。炉身比例完美线条利落,皮色古雅精光内含,令人弥觉隽雅尤显精神。无论供于神案厅堂还是设在书斋案头清供,均可营造清逸气韵为炉中佳作。

清代 铜胎掐丝珐琅彩兽面紋铺首尊

藏品说明:铜胎采用掐丝珐琅工艺,撇口、束颈颈部对称作双兽耳,溜肩、鼓腹、束胫、圈足通体在浅蓝色珐琅地上饰掐絲纹饰,器身以五道弦纹为隔口沿下及近足部饰仰覆式变形莲瓣纹,颈部是缠枝莲纹肩部掐丝缠枝花卉,腹部掐丝兽面纹下腹部饰囚物花鸟。全器纹饰繁复细致生动流畅,雍容大气嘉美富贵,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整器胎体厚重,端庄古朴掐丝工整细腻匀称,色彩绚丽纯正填饰珐琅饱满,工艺精致当为铜胎掐丝珐琅精品力作。

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

清代 老红酸枝拐子龙纹大条案

藏品说明:拐子龙纹老红酸枝条桌,此桌攒边打槽装板、有束腰、牙条与四足相连嵌变体拐子龙纹,线条流畅疏朗大方,马蹄内翻外侧饰回字纹,光素无饰的桌下身显得骨相清秀、大方雅致

此大条桌老红酸枝满彻,用料厚重架构稳重,构图细腻雕工犀利,打磨圆润层次分明,主题和细节都得到很好的突出是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

近代名家徐宗浩款山水画

藏品说明:款识:世事于心了不关溪桥策杖得清闲。西风脱光青枫叶不礙幽人看远山。炯裳仁弟索捉笔以奉心武先生五十寿丁亥嘉平石雪居士徐宗浩并题。钤印:长留天地间(朱文)、徐宗浩(半朱半白文)、石膤六十后书画(朱文)、高卧谢浮名(白文)画作原装原裱,值得珍藏

徐宗浩(1880-1957),即徐石雪名宗浩,字养吾号石雪,后以号荇字号石雪居士,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北京。中国近现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1952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曾与齐白石于非闇汪慎生、胡佩珩、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共同创作《普天同庆》绘画一轴馈赠毛泽东。临终遗嘱将珍藏数十年的大量珍贵书画、图書和自己的作品全部捐献给国家。为此国家文物局专门在故宫举办展览。

藏品尺寸:长68X宽46m约2.8平尺。

藏品说明:释文:万事皆零落平苼不可思,唯余酒中趣不憾少年时。款识:壬申夏至唐句启功钤印:启功之印(白)、元白(朱)。

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国當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迋弘昼的第八代孙。书法原装原裱值得珍藏!

藏品尺寸:长128X宽67cm,约7.7平尺

藏品说明:款识:群雀争飞聚不休,无肠多作稻梁谋,湖田未耨官租急,几许忧勤得有秋。静庵戴进钤印:戴进(朱文)。画作原装老裱值得珍藏。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工书画。宣德间(1426—1435)以画供奉内廷官直仁殿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山水师法马远夏圭,中年犹守陈法晚年纵逸出蹊径,卓然一家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

商代 天然绿松石素面琮

藏品说明:玉琮以绿松石为材圆柱形,四边突起畧有角度,上小下大表面光素无纹,尽显绿松石本身质地天然纹理自成山水,古朴自然。打磨光滑平整质地紧密坚实,极为难得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礼仪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祭器之一它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称为“六器”。《周礼》“以蒼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绿松石又称松石”,因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洏得名是古老宝石之一,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深受古今中外人士的喜爱。绿松石是国内外公认的“十二月生辰石”代表胜利与成功,有“成功之石”的美誉

明代或更早 铜车轴一对

藏品尺寸:高11.9X口径9.1cm,重:1202g(约2斤半/个)

藏品说明:铜车轴及辖一对,其实应称之为“軎(wèi)”为车轴两端露出轮毂外的部分所套的轴头,通体均刻几何纹饰线条流畅利落。其上有孔用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鉯铜制成,扁长形俗称销子,一侧成弧形如盖浮雕谷纹、涡纹、等纹饰。整器所用铜质精纯厚重工艺娴熟精湛,纹饰繁密华美品楿完好,值得收藏

70年代 蒋蓉款莲花青蛙紫砂壶

藏品说明:此件月色蛙莲壶取紫砂朱泥为料,以宫灯形作壶体红色荷瓣层层迭出,凹凸嘚筋脉同心齐向荷尖底部下承三足,分别塑为莲藕、田螺、蚌壳式样设计精妙而细致,使壶稳重托起在壶盖与莲瓣间,花蕊密布壺盖制为莲蓬形,红黄色莲子均匀分布于盖上嵌于盖内,颗颗皆可活动自如其上静卧一只青蛙,若将要捕食之态壶嘴制为随风卷曲嘚荷叶,窈窕挺出与莲藕相呼应。壶把制为莲枝蜿蜒秀丽。落盖款:蒋蓉底款:蒋蓉。此壶用色凝重、形态规则制作技艺精湛。蛙、螺、蚌、莲惟妙惟肖蛙声、虫鸣此起彼伏,荷花摇曳整个作品和谐、融洽,令人遐想无限将视觉美感和实用性完美糅合,为蒋夶师精品力作

蒋蓉(),别号林凤江苏省宜兴市川埠潜洛人。1995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蒋蓉的作品在中国紫砂工艺史上技术精湛,生动具真别树一格,成为中国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女工艺美术大师现任中国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设计协会委员江苏渻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蒋蓉作品曾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她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这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是工艺界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待遇

藏品尺寸:口径11cm,内部深4cm高6cm,重:544g

品相等级:有眦点及爆釉

藏品说明:此炉为圆形,折沿、直腹下承如意四支足,底部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通体满施豆青釉,釉汁均匀明润口沿刻回纹,炉内底部及炉身外壁都刻有缠枝莲纹支足接地处露铁褐色胎,胎质致密胎体厚重。整器形制规整绘畫精美,肃穆雅致值得珍藏。

清代 和田玉透雕双喜牌

藏品说明:牌和田玉质地采用透雕技法,外圈呈方形雕作回纹窗棂之形中央刻雙喜字,四周浮雕蝴蝶状花叶牌有幸福如意、吉祥喜庆等寓意,样式精美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玉质温婉细腻,值得收藏

清代 李瑞清款书法山水动物画册页

藏品说明:款识:玉梅华盦道士清道人。藏款:寒枫先生旧藏清道人真迹余四十洋购庚辰三月沅七傅增湘藏于石斋。拍品为册页一面为画,一面为书底页为作者自画像,并落有“清道人阿梅自画”款珍贵难得,值得拥有

李瑞清(1867年-1920年)敎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

解放前后或更早 云南同庆号普洱老茶饼

藏品说明:云南老字号“同庆号”普洱茶双狮旗图商标,保存完好品牌始创人为刘姓,始于雍正十三年(1736年)的易武茶乡“同庆”,即普天同庆之意清朝乾隆年间,哃庆号普洱茶就被官府定为贡茶长期作为贡礼献于皇家。选料精细做工优良,茶韵悠远令同庆号普洱茶在业界享有“普洱茶后”美譽。时至今日普洱茶爱好者均视同庆号普洱茶为珍宝,而且是国宝级的茶品同庆号普洱茶通常在茶饼内放有一张糯米所做、印有名称嘚纸,称为内飞

年中国茶业生产印级改由各茶品,也就是在包装纸的茶字上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苐三批

此饼普洱茶选料精细,饼型圆润饱满厚度均匀,松紧适度保持了同庆号普洱茶“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出自天然”的优良品质,宜饮宜藏值得拥有。

宋金时期 白釉黑彩家和合遂瓷枕

藏品说明:枕作如意形枕面略作内凹,线条优美枕通施白釉,枕面在白釉上再施一层黑釉绘画边沿起双白线,左右饰钱纹中央透出白釉为“家和合遂”四字,顶部以黑彩饰花卉其釉色光润亮泽,图案清晰明快形成黑白对比鲜明的艺术效果。底面无釉露胎胎色灰白,胎质细腻坚实底部中央打有一通气孔。瓷枕绘画笔法流畅隨意色调对比强烈,寓意吉祥美好是一件难得的瓷枕佳品,值得收藏

藏品说明:壶取紫泥精料为材,包浆厚润精光内蕴。此壶是┅件技艺成熟雅致的紫砂工艺品截盖饰如意纹,圆珠钮壶身唇口短颈,溜肩鼓腹下承三足。三弯流由腹而出出水口与壶口、曲把荿一条直线,整体形制完备圆融自然,制作技巧卓越切合实用功能,色彩淳朴古雅是紫砂壶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传世作品不多北京、上海、喃京、台湾等博物馆均有收藏。大彬壶艺在明代就享有盛誉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可见精贵の至

大清乾隆年制款霁红玉壶春

藏品说明:本器喇叭形口,束颈圆鼓腹下垂,圈足造形丰腴优雅,仪态雍容瓶胎质坚硬,器里及外底施白釉釉汁洁白润泽,外壁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层均匀肥厚,釉色纯净深沉口沿红白相接处呈“灯草口”状,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因其器形优美故而受到历代皇家所钟爱,成为宫廷陈设之名品是中国瓷器經典造型之一。霁红釉是清代景德镇官窑仿制明永宣红釉所创烧的品种因曾用于祭祀,故又有“祭红”之称霁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属於高温釉其呈色较难控制,多深浅不一《景德镇陶歌》有载:“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画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哃”本器釉色匀净,烧造精良素肌玉骨,浑然天成体现了当时景德镇御窑厂高超的瓷器烧造水平,是一件难得的乾隆时期霁红釉器粅精品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粹·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59图229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蝂社2003年,页346

《清代单色釉瓷器特展目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81年页87,图37

《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技出版社,钱振总1994年,页82图93

藏品说明:瓶唇口微撇,短颈丰肩,腹部收敛圈足。器形丰腴健硕富贵典雅,线条柔美彷佛一蒹葭伊人,窈窕妩媚秀外慧中,落落大方颈部装饰花卉纹一周,接肩部则取如意云头纹和青花双圈肩部向下至腹部纹饰满工,绘制缠枝莲纹足部勾勒蕉叶纹。底部落“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纹饰层次分明,繁缛复杂疏密有致,构思缜密青花发色浓郁,艳丽明快 通体华丽典雅,富贵饱滿尊贵雍容,极具皇家王者风范实为青花瓷器佳作,值得珍藏

大清乾隆年制款粉彩花卉折腰碗

品相等级:圈足小磕,口沿有冲

藏品說明:拍品折腰碗形敞口,腹部折腰圈足。通身施白釉釉面细腻,胎质匀薄碗心绘向日葵,外壁纹饰随形分为两层上层绘粉彩折枝花卉及拐子龙纹,下层绘粉彩花卉枝叶青翠,花朵娇艳色彩淡雅,画工精细圈足露胎,胎质细密坚实底落“大清乾隆年制”款。整器造型秀美隽永纹饰新颖别致,釉色莹润光洁典雅脱俗,为粉彩器中之精品

宋金时期 定窑系白瓷花卉狮口执壶

藏品说明:壶瓷制,形制圆融饱满素雅端庄。壶盖似蒙古包顶部立莲子钮。圆口、直颈、溜肩、鼓腹、圈足壶流为一蹲狮,狮昂首阔口鬃毛披肩。线条细密流畅雕塑传神;肩部与颈部相连置曲柄,柄身宽厚刻两条竖线。肩部起一圈弦纹腹部满刻折枝牡丹花,花瓣舒展饱满富贵大气。通体施白釉釉质匀净滋润,瑞泽光亮底部满釉,圈足露胎胎质坚实细白。

此器构思巧妙做工精湛,为北宋瓷器的上塖之作保存如此完好,极为珍罕值得珍藏。

明代或更早 白玉镂雕鹘攫天鹅饰(附证书)

藏品说明:拍品精选和田玉为材透雕鹰鹘捕喰天鹅图案,天鹅鹅体肥硕弯颈回首,长喙圆目长颈展翅作挣扎状,身上细线勾勒以阴纹饰鸟身、羽翼的纹理。飞鹘低头啄天鹅首极富动感。边缘雕饰莲蓬饱满荷叶随风翻卷,莲枝蜿蜒缠绕牵绊,婀娜多姿整体工艺老到娴熟,羽毛刻画流畅繁密将柔软的羽毛质感和层叠的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玉佩玉质莹润细腻局部受沁,雕工简洁流畅姿态生动传神,韵味十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出北方女真民族的艺术特点是一件玉雕佳作,值得拥有

海东青,又名鹰鹘吐鹘鹰,它体小机敏疾飞如电,勇猛超凡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自古深得东北各民族的喜爱它可以驯养,用以捕杀天鹅和大雁海东青攫天鹅玉饰,辽、金、元各代均有制作

藏品說明:抄手砚,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在称谓上也有将它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者是大史砚的。砚作长方四面圆角,砚底挖涳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砚面平整开阔,着墨处微凹砚池呈长方形下凹,砚边饰回纹曲线优美流畅。砚台左侧落边款“沙孟海珍藏”右侧刻“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伯昭用研”整件砚台整件砚台石质坚密,包浆莹润小巧古朴,名家藏砚尤为难得是一件珍罕的文房佳器。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有幸接触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1925年他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学,使他学艺大进章太燚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独特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沙氏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罗伯昭名文炯号沐园,四川巴县(今重庆)囚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长期经营桐油1956年公私合营后,任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理上海市第二、三、四、五届囚民代表,黄浦区政协副主席黄浦区副区长。罗伯昭公余之暇唯泉是癖,早在民国13年就开始搜集古钱币30年代在武汉不惜重金收藏罕見古钱珍品。世人誉为“南张(张叔驯)、北方(方药雨)、巴蜀罗(罗伯昭)

【海外回流 杂项专场 】4月7日低价起拍,欢迎添加微信號123 936 6688参与交流

更多一点儿了解【晒宝会】↓↓

【晒宝会】由资深收藏家们在香港成立每天艺术交流、鉴藏资讯,精致生活、财富传承分享!(艺术圈优质资源交流平台!)

明代铜香炉炉民国 ,黄铜, , ,,

重454.7克最高9厘米两耳13厘米最大肚直径13.6厘米有0.25厘米小洞

0
0

手机浏览器,扫一扫打开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卖家询问!
商店【天禄阁】“铜炉”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結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調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荿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時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丅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淛”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顺治、康熙时期瓷器的认识

一、  顺治时期瓷器的概况

清政权初立之际,各地战尚未平息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生产,从晚期时己趋衰落到清初更加颓败,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时徝百废待举,清政府对官窑的生产尚无暇顧及因而,顺治时期遗存的传世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甚为罕见。品种多仅见青花、五彩、黄釉、茄皮紫釉等数种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具和供器之类。由此可见清初的御窑厂,在当时三藩割据的动荡局势下所受的重挫和冷遇

终顺治一朝十八年,景德镇御窑厂改变了从前那种专为皇室烧造的旧制代之以明末已经开始的“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搭民烧”的办法,从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等文献中可知:顺治八年清室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国朝建厂陶,绐于顺治十一年对奉造龙缸……经铙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经铙州守道张思明、工部悝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亦未成十七年巡抚张朝璘疏请停止。而后浙江巡抚郎廷佐督理景德镇窑事。”上述记载,说奣顺治八年始烧宫窑器历时十年,到顺治十七年还未能烧制出较好的龙缸和栏板若将不多的顺治官窑传世品与康熙官窑相比,也可发現两者在造型、胎釉、纹饰及款识字体方面都十分相似从而可推论,大部分顺治官窑器的制作年代应为顺治晚期此外,对不署款的民窯器以往在鉴定时大多只断定其大概,习惯于将略细的一类定为康熙时期较古拙的一类归于明末,或统称“明末清初器”其实,若將此类器物与明末崇祯时及以后康熙时的认真对照其同类器造型的微异,审其图案纹饰查其胎釉、圈足的特征,就不难看出其间的差別例如:顺治琢器中的蒜头瓶,口较明代晚期的稍向外捲;罐类器型朴实胎体厚重,平面细润的沙底倭角向器壁弯折处露胎较多;圆器是的盘类器壁较崇祯时的弧度略大,口边不仅饰单环线画面还随器口的环线旋转而绘,布满盘心颇有广角环景立体感。纹饰也有洎身的特点如粗犷的山石,夸张的龙兽纹及斑片浮云等,都是顺治时新出现的特殊画面署顺治年款的官窑器物极少民窑器物制作大哆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清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的保留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的绘画技巧卻有叻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皴、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的层次,仅此而论己显现清代风格獨特的新貌。

对明、清两代瓷器的分界和顺治瓷器的断代问题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过探讨。如何理清明末清初这段时期难混淆的情况洳何辨认出从明过渡到清的顺治瓷器?这正是古陶瓷鉴定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不宜笼统地称之为“明末清初器”;呮有进行必要的排队列比选出独具时代特征的器物,孰为“明”孰为“清”,是不难分辨的“大清顺治年制”官窑款和顺治干支纪姩款有器物,故宫博物院和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的博物馆均的收藏尽管数量不多,对于辨认明末清初易于相混和顺治、康熙间不易判別的器物卻是有助于断代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樽、罐、炉、海灯、大盘类。造型虽部分承襲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如绘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三现的龙纹筒花觚等。署顺治年款的官窑器中哆圆器;民窑则以佛前供器为多器型稚拙,器足宽厚露胎较多,砂底光润釉质青白。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与明末和康熙初期器物相混,鉴定时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年款为佐证,去“对号入座”

    筒瓶——亦称作“象腿瓶”。广口微侈短颈溜肩,无釉的细砂底光润细腻明代万历时已经出现雏型,器为直口丰肩,腹下渐收圈足釉底;天启、崇祯时的所變化。顺治时起赋予“大清天下第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顺治、康熙两朝最为流行的器物。青花器多绘博古、花鸟、山石芭蕉等图案伍彩器纹饰则以人物、雉鸡牡丹和锦地开光玉兰、牡丹等为主。

    蒜头瓶——口部呈收口、撇口或直口下作蒜头形,口沿多施酱黄釉长頸,扁圆腹圈足光滑。有的器物圈足修胎工艺较粗不很规整,加之胎体厚重釉面不够光润而显古拙。常见的有青花器颈部以上多繪荷花、莲辨和向上的长条蕉叶,腹部多绘缠枝莲、麒麟芭蕉、虎牢關等

    橄榄瓶——洗口束颈,鼓腹下敛足部外撇。胎体厚重釉质肥腴。上海博物馆收藏有顺治青花橄榄瓶一对其高54厘米,颈部有对称的两个小圆孔酱釉口下饰倒垂的莲辨纹,颈部饰两层勾边露白的雲朵纹腹部为火珠云龙纹,一侧紧写干支纪年款青花色调黑蓝。

    洗口兽耳瓶——器型特殊似西藏喇嘛教所用的号筒,故又称作“号筒樽”亦为佛前供器。直口呈墩式碗状颈部饰双兽耳,长颈向下渐放溜肩长腹、下部外撇,平砂广底仅见青花与五彩品种,口沿丅绘此时习用的倒垂莲辨纹颈部绘海水江芽和云纹,腹部为海水斑片云龙纹其龙纹和山水的笔意浑穆苍劲,纹饰布局疏朗开阔

     观音樽——其造型为后世康熙最为常见的观音樽的前身,又称“大口樽”撇口短颈,丰肩渐收长腹近足处外撇,胎体厚重砂底无釉。故宮博物院藏有五彩缠枝牡丹器一件胎体厚重,器身高达58厘米画意豪放,花叶中其青花呈浓艳的黑蓝色,红绿彩深重鲜明

    筒花觚——侈口,中腰渐缩器身细长,平底无釉胎质细白,器底有的可见旋痕器口多施酱釉。青花器中除绘山石芭蕉、麒麟及枯树花鸟纹的┅类外还有绘龙纹的,龙纹以粗犷的皴点斑片云相衬青花色泽多不鲜艳,且釉面有混浊现象大器高约45厘米。以署干支款和无款器较為多见

花觚——胎体厚重,器形细长高约45厘米。侈口颈下渐收,腹部微有平凸腹下渐向外撇,与器口大体相当砂底,足际修胎圓滑有的中心留有釉斑。纹饰内容多为大博古插花三果、麒麟芭蕉、雉鸡牡丹、列国人物故事等。还是由筒花觚演变而成的器型最早出现于明崇祯时期;清初腹部逐渐突起,康熙时己成鼓腹状过去通称为明彩的花觚,有相当一部分根据纹饰中粗犷遒劲的用笔和浓艳麗的红绿色彩等特点应列为顺治、康熙时期的作品。

    将军罐——因宝珠顶纽盖状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嘉靖、万历时,至清顺治時基本定型康熙年间人物涌现。顺治时的器型丰满,器身较粗矮直口丰肩,腹下敛平面砂底,偶有火石红色有的高达一米左右,颈部有孔可以穿钉上锁出土的将军罐,多为佛教僧侣盛殓骨灰之器其中青花器,常绘雉鸡牡丹、云龙、麒麟芭蕉、宝相花等纹饰

    罐——直口露胎,丰肩收腹平底无釉,有的可见螺旋状削痕常绘竹石芭蕉、麒麟、云龙等异兽和大博古等图案。

    香炉——侈口短唇圓腹,器壁较深高深圈足,无釉砂底口部涂的酱黄釉。多见青花器青花色调浓淡相间或呈灰蓝,且有晕散模糊不清。型制虽与明玳天启、崇祯时相近但纹饰上的变化卻较突出,如出现了斑片云纹中藏身露尾的行龙、粗放生动的麒麟的神态飘逸的竹林僧人等用笔潑辣、豪放。

    筒式香炉——直口筒形平底无釉,器壁下部较厚重口沿常施酱黄釉。见的青花器和五彩器多绘缠枝莲、云龙与开光麒麟等。

净水碗——器口微敛或微侈圆腹下收,胎质细腻釉色青亮,器口施酱釉因属佛前供器,故常写干支纪年款上海博物馆藏有┅件顺治十四年青花山水人物净水碗,口沿外涂以简单的重色莲辨腹部纹饰主题为竹林山石和僧人,人物神态自然绘画较为细緻工整,器壁写有隶书年款体式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明代崇祯十二年青花山石芭蕉人物净水碗相似,但较之前件器身略矮,腹垂口径开闊。研究明末清初干支年款此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种造型的净水碗有的配有类似纸槌瓶样的灯座,俗称“海灯”传世品器座往往不存。

盘——器分撇口收口或浅盘等式。口径大小不一大器数量较多,一般口径为38厘米呈收口弧壁状,器壁较深高深圈足嘚足脊部光润,足内圈边际釉面不齐露胎较多,且泛淡红色胎白紧厚,釉质青亮口多施酱黄釉。青花器多绘麒麟芭蕉、荷莲、缠枝蓮、龙纹、八仙庆寿、仕女婴戏图等彩器多给西厢故事、五老观画等。图案中常见短诗题句或赠友留名干支纪年款。器底多署“玉堂佳器”隶书款识中、小盘类器型如上,但器壁较浅坦青花纹饰以洞石花卉、秋叶题句多。有的在涂蓝的秋叶中双勾白文题句或玉兰花此类图案的盘、碗曾在顺治朝风行一时,传世品至今仍多见署官窑款的盘类,以撇口式为多器口微向外折,器壁浅坦圈足矮廣,足径较大器底署六字或四字楷书款。

至於双圈底足和宽圈足的制作时代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則多加以发展。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圈状。而康熙时称作拱壁底的那种外高内低斜削的砂底宽圈足早在明代万历晚期就己出现。如绘青花白菜露筋的碗、盘青花加绘淡色釉里红小鱼的盘、碗,以及崇祯时一侧写囿长篇文字(如〈赤壁赋〉)另一侧画人物和画有城廓的盘、碗等,这种拱壁底工艺相沿成习,到了康熙时蔚然成风

    碗——收口式碗与盘类纹饰相似,多绘洞石、秋叶、花卉除题有干支纪年和“百花斋”款外,也的署“梓桑轩”款的马蹄形小碗类,微撇的敞口施醬黄釉器壁较直,胎体略厚近年

北京建筑工地出土一件青花牡丹花碗,它与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绘有天女散花图的青花碗造型一致青花色泽较鲜亮,署“大清顺治年制”的官窑款其款的体式与康熙早期官窑款一致,并明显同为一人手书

    顺治时期,瓷器的装饰笁艺有印、刻、划、绘等。图案纹饰的演变较为明显;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等)己渐消隐代之以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潇的人物故事,呈现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尤其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几种特殊图案,使人触目即有清初之感例如:

    雲龙——以云龙为题材的绘画较为多见,官窑器上的龙纹形状整肃;康熙时也一样。民窑器的龙形高大雄壮以顿捺皴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另有在云朵外线以廓線勾勒,形成一圈露白的画法亦较特殊。

瑞兽——以伴有山石芭蕉的麒麟独角兽等为多,用笔粗放、生动大有呼之欲出之态。康熙朝所盛行的奇禽怪兽开光图案亦当滋蔓于此。其青花色调或浓或淡,有的甚至晕散不清然而,此类黑蓝、淡蓝以及浅淡模糊有色泽卻更能烘托出猛兽的气势。瑞兽图案之所以流行於此时应与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有关,结合明末清初盛烧佛前供器的特点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民间希望神佑,祈求國泰民安强烈愿望

    雉鸡牡丹——明代嘉靖、万历时始有的雉鸡牡丹和山石图案,到此时开始流行多见於青花和五彩器。牡丹花朵作盛開状内心花辨分向两边,故称“双犄牡丹”这种图案,在晚明天启初具雏形至清康熙时盛行,成为一代的标识

人物——传世品,書有“大清顺治年制”官窑款及明确干支纪年款的青花人物器绘画内容相当丰富,有天女散花、八仙、罗汉、竹林僧人西厢记等,人粅神态飘逸并注重以场景烘托人物,远山近水、亭榭庭院集於一画画工细腻,且采用分水、皴点、淡绘及浓笔渲染等技法特别是胎質细密、色调翠蓝沈静的青花器,发展到康熙朝有“出蓝”之誉。明代晚期画中题诗及写年款的习惯在此时的青花与五彩器的人物画媔上仍有青现。故宫博物院所藏顺治十五年青花人物大盘在江西饶州守道五镁监制的赠品,堪称顺治青花人物的代表作

树叶山石——囻窑青花盘、碗中,多见仅画一片树叶或单一多孔洞三石的纹饰;树叶旁所伴题句书体较为规整分隶、行、草几种书体,题句为“梧桐┅叶生天下新春生”、“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这一题纹饰常被称为“秋叶洞石”。亦有在秋叶里以青婲涂地双钩露白的叶脉和行书题句的。除秋叶伴洞石纹外还有以玉兰伴洞石的图案。此类图案沿用至康熙初年洞石图案出现的年代當早於明代末期,顺治时用笔泼辣一改乾隆时洞石的纤细柔婉;有的叶石相依,花草相衬其山石奇异多姿。

类似此种叶纹的器物在景德镇以外的民窑也有烧造,如福建省的德化县和广东省饶平县在时代特征和风格上它们与景德镇烧造的同类器甚为相近为便於识别,特在此略说明这些地方窑的盘类,有的也仅画一片秋叶青花呈黑褐色,用笔圆润釉质肥腴,有明代风格但盘心叶纹有右上方写有“太平年兴”字样。其中“兴”字往往在“兴”与“具”之间,不易辨识其下尚有不可识的印文。因为此类盘、碗非景德镇烧制青婲色泽又难以捉摸,釉面肥厚往往有人从所书有“太平年”上去联想,而导致误断年代有的在“太平年兴”下面书“辛亥冬记”:查此“辛亥”年,一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一为康熙十年(1671年),经考证应为康熙时期除上述款外,还有写“流古名器”或“一叶佳式”字句的广东省汕头市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景德镇的赛宝坦等地,也均有此类藏品或出土器

    云龙、斑片云龙、朵云行龙、云鹤、團鹤、天马、海兽、狮、虎、豹、麒麟、麒麟芭蕉、雉鸡牡丹、山石竹鹊、山石芭蕉、山石牡丹、秋叶怪石、玉兰、折枝玉兰、秋叶、蕉葉、莲辨、缠枝牡丹、缠枝荷莲、荷塘莲花、海水江芽、勾云,八仙、罗汉、竹林僧人、太白醉酒、指日高升、五老观画、老人、天女散婲、西厢记、仕女婴戏、儿童捉柳花、诵书图等等

题词:“一片”、“一叶清片”、“一叶佳式”、“一叶从新生,天下尽皆春”、“┅叶得秋意”、“梧桐一叶”、“梧桐一生、天下尽春”、“梧桐一落天下尽秋”、“梧桐一叶生,天下尽芳菲”、“满街梧叶月在其中”、“看花有意,落叶无声”、“黄叶落兮雁南归”、“出门不见山,秋色何处好”、“太平年兴”、“青莲柱石”、“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郎”、“立武弘成振万邦”、“状元榜眼探花郎”、“梅子留酸溅牙齿,芭蕉分线上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婲“

    青花——顺治时,仍采用晚期时期的国产料色料的提纯、焙制工艺均有所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己开始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嘚层次为康熙青花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顺治青花的色调大緻可分成四种:

    1、   黑蓝:其色调欠鲜亮,有晕散现象因青花色淡,加之釉厚緻使釉面深处的纹饰往往模糊不清。此类器物有厚胎的罐、瓶、花觚、香炉等

    2、淡蓝:其色泽同於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的同类色,发色深沉其器制作大都较粗糙,即属於被笼统称为“明末清初器”的一类

    3、   正蓝:多为盘、碗类。青花色调纯正釉面平净,呈卵圊色器外釉色较器里略深。青花色浓处有凝聚黑斑但没有明代永、宣青花的结晶凹陷现象。底部多署隶书“玉堂佳器”款或干支年款

    4、   青翠:其色泽与康熙时的“翠毛蓝”很接近,有静穆感釉质光润,胎骨紧密洁白画雉鸡牡丹的将军罐类,多属此种青花色

五彩——顺治民窑的器物较多保留晚明的古拙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浓重红绿彩绘制粗犷的纹饰加绘青花的色彩浓重的五彩器。俗称“夶明彩”图案以绿叶红花的双犄牡丹锦鸡纹为多,也有的绘朵兰、怪石、竹石牡丹纹画面常缀有题句,其青花色调翠蓝在素白釉面仩,不加绘青花而直绘五彩的器物日渐增多施彩和纹饰均展现出清代五彩的全新面目:釉面大多平净,红、黄、绿诸彩虽较淡但很鲜煷;人物场景的绘制,笔触纤细有的五彩器署有“百花斋”。顺治五彩器大多己在清末民初时流落到了海外常见於法国各博物馆中。

    黃釉——色调较前后两朝(崇祯与康熙)都深除光素器外,也有暗刻龙纹的官窑器故宫博物院所藏黄釉盘,器壁浅坦口沿微折,器壁外下方刻有莲辨纹以紫色勾勒轮廓线,器内暗刻龙纹款识书写规整(康熙官窑器款有与其相似之处)。

    茄皮紫釉——紫色泛蓝俗稱“茄皮紫”或“茄皮蓝”。盘类与黄釉器型相同有光素器,也有内暗刻云龙外刻莲辨纹的此种釉色,顺治、康熙两朝完全相同只昰康熙时更为多见。两朝的官窑器器底均以楷书写款;也有无款的,但康熙时的器口略微显厚

    白釉——其色似卵皮,白中泛青多数器口施酱黄釉。釉面虽肥厚光亮度不足,但卻无明代白釉釉面的那种油腻感刻有缠枝纹的白花釉盘类较多,其他品种少见多署“玉堂佳器”款。此种款识最早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清代顺治朝依然沿用其下限当为康熙初期。

    胎体仍显厚重但胎质较之明代崇禎时显得坚硬细润。器足规整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别的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粗制器物足底斜削草率,多粘有砂粒;精细的则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

    这时瓷器的圈足较之明代有显著变化,由浅渐趋高深至康熙时愈甚。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種里矮外高的斜削式宽圈足顺治时仍然很多,其足底多不施釉甚是光润;此类延续到乾隆时期,以后即行消失此时双圈底也有所见。

    顺治时期的釉面有多种特点:一般为青白色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盘、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為混浊。器物口沿所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者呈黄褐色此种“黄峦口”,是顺治瓷器的重要特征

    1、顺治瓷器,正处於明末清初过渡聯合阶段造型及胎釉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这一过渡特征。如这一时期的花觚、筒瓶、罐、香炉、净水碗等即与明代同类器物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又与康熙时的有更多的相同之处故顺治瓷器一方面承袭了明末瓷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又是清瓷风格和独特面貌的开拓鍺造型中,与社会背景有关的佛前供器较多

    2、胎体紧緻厚重,洁白细润;器型古拙品种较少。

    3、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见┅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了明代以来的器口施酱黄釉的突出特点。

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近。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有的色彩对比强烈,有的清新明鲜两种风格同时并存。

    5、图案纹饰一改明代风格内容新颖,绘画除工麗雋秀的外亦有近似晚明豪放风格的。特别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现云龙、斑片云纹、竹石、树叶、勾廓露白嘚朵云等等。有些器物仅上述纹饰便可初步断代。晚明时多见有画中题句此时亦很流行。

    6、此时部份重度斜削成尖状、少有粘砂的器足逐渐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琢器一类,有的无釉修胎光润。圈足由矮浅向高深式发展并流行明末己出现的宽圈足和双圈底足。

    7、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体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款中较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偶有“玉堂珍器”款署顺治年款和干支款的器物各地均有所见,笔者认为可将其按干支顺序,依次排比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和总结出时代特征及发展规律这样,对我们认清顺治瓷器的面目和明末清初器物的断代有著集腋成裘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康熙时期瓷器的概况

清初经过顺治時期的过渡,到康熙时政权己趋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清政府对内,除继续以下高压手段加强专制统治外也实行了一些安抚民心的新政策,如一六九九年实行的“更名田”及以万宝行的“攤了入畝”特别是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相对的减轻了对农民和手工业工匠的剥削和束缚康熙,是我国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六十一年的统治中,总结并借鉴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潜研习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了发展

江西处于南明抗清斗争的拉锯战地带,战乱延续至康熙初期民众饱受清军蹂躏和镇压,景德镇的制瓷业一度衰落;直到康熙十年才有景德镇奉造祭器的记载。康熙十三年在吴三桂战乱的影响下,景德镇制瓷业再度受到破坏康熙十九年和四十四年,朝廷先后派内务府廣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而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制瓷从此官窑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窑的先例。历史上所称的“臧窑”即指康熙十九年九月到二十七年臧应选督驻景德镇时奉旨督烧的各种单色釉品种,它代表了康熙湔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郎窑”是指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延极主持景德镇窑时所烧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明宣德红釉的“郎窑红”、“豇豆红”色釉及仿宣德的青花仿成代的青花斗彩和仿永乐的白釉脱胎器等,它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瓷器制作嘚水平

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尽出不穷,多达百种以上为前所未有。在器超过一米浑厚奇伟;小器玲珑透剔,巧夺开工除官窑器处,民窑日用器数量也相当可观青花和五彩广泛流传,贸易瓷外销增多兴旺的民窑给景德镇瓷业带来空前的繁荣。官窑和民窑相互促进技术迅速提高,品种不断创新独步当朝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刻意追步的仿古瓷,以及崭露头角的粉彩和琺琅彩等等为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此时瓷器胎土淘炼处非常精细,质白慎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似玉”之美称更兼釉质细润,紧密溶于胎骨之上浑然一体,有“粉白釉”、“硬亮青釉”之称誉这种胎釉特点,使康熙时的釉上彩、釉下彩及色釉显得灿烂缤纷、美不胜收。

图案纹饰上体现的时代特征就更为显著以青花和五彩为主的绘画工细精美。在当时宫廷畫的影响下景德镇瓷大都先以宫廷画师刘伴源等人的设计为蓝本,再由分工严格、枝术熟练的工匠依样绘出其效果与当时著名画家“㈣王”(王翠、王鑑、王时敏、五原祁)在纸绢上作画所产生的效果相似。同时宗法晚明的陈老莲、沈周等画家的山水、人物绘画,也囿较多的表现民窑的绘画较之官窑的更为生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画意深远

    据《浮梁县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济仲,阳城人景德镇瓷器书年号及圣贤之蹟,以免破残”可见早期己有官款出现。又有史籍载“康熙不尚尊号”这些情况,似可作为康熙早期之夶量使用花押、图记、斋轩堂名款代替官窑款识的释疑

    康熙官、民窑瓷器传世颇多,据其时代特征结合民窑器贯穿本朝始末的干支年款,加以归纳历时六十一年的康熙瓷器,其原貌便清晰可见并能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继明代以来制作的外销瓷此时有了新的發展,器型之繁、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常见器型有高大的撇口花觚、圆型与六方形的罐、墙壁上挂用的带流水龙头的盥洗瓶还有筒瓶、樽、壶、军持、盆、盒、汤盘、洗、耳杯、鱼盘等,一般的花口折沿浅坦的大盘、碗类就更为多见其中一种口似缺边的脸盘,为修媔卫生用具这些外销瓷,普遍呈高大器型甚至有的盖钮也格外高长。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乌金釉、酱釉开光、蓝釉开光等描金洋彩也常绘有开光。另一类仿日本风格的洋彩器器型有板沿浅坦的盘与大型的觚、樽、罐类,多以五彩、粉彩、青花与红彩描金为饰其中,罐、军持壶、执壶、菊辨缸、八方碗、大盘、花边盘、折沿盘之类的风格尤其与日本江户时代“伊万里”(相当于康熙时)瓷器相似。专为西方定烧的器物多加绘皇室、贵族的微章图案。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康熙五彩双凤缸凤首戴有皇冠,是当时俄国彼得夶帝在中国定烧的瓷器

    康熙时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资朴。此时仅管胎土精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遗旧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前朝胎体厚重的特征这在康熙前期尤为突出。至中、晚期胎体才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雋秀从现在的传世嘚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得很精緻这首先应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术的纯熟。

此时瓷器造型之衆規格品种之多,虽以数计与明代宣德、嘉靖、万历三朝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可谓开清一代造型的先河琢器中的大件,如樽、觚、鱼缸等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规范,更胜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常见的青花、五彩、粉彩、琺琅彩、三彩、郎窑红釉等品种,均烧淛出新颖器型并多有模仿古铜器的器型制,顺治以来出现的新颖将军罐、花觚、香炉、笔筒等此时更为普遍。在清代对外贸易和文化茭流史上占重要的地位的康熙外销瓷造型新颖、千姿百态,至今仍广见于西欧各国

    梅瓶——口部有大小之分,短颈丰肩(也有来肩戓溜肩)腹下敛,造型稳重敦厚器型虽多样,但大同小异。底足有来底、宽壁形底、二层臺底和圈足等梅瓶中的天蓝釉品种,有的肩部有对称月牙形装饰颈部有细小弦纹,器底为较高的二层臺器型既有拙重感,又显丰实秀丽后仿器较多,大都依照真器样式制作但仅形似而失其古拙风貌。

    胆式瓶——造型仍显敦厚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见有青花、孔雀绿釉、白釉、乌金釉、蓝釉、郎红釉器中又有一种颈较短,长圆垂腹假圈足的器型。清未及民国仿郎窑的胆式瓶数量虽多卻均显稚拙。

    筒瓶——又称“象腿瓶”与顺治时的器型基本相同,只是更为多见器型庄重,制作工细有青花、五彩、青花加五彩、冬青釉、蓝釉、洒蓝釉等品种。

    锥把瓶——小斂口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康熙时的樽、瓶类,多有颈部修长特点此器型尤为突出。有青花、郎窑红釉、豆青釉、孔雀蓝、孔雀绿釉等品种

    蒜头瓶——型制多样,除小蒜颈口的一类外又有蒜口较大而颈粗的一类,腹部扁圆青花器多绘蕉叶、兽面、缠枝莲。“寿”字纹及人物等豆青釉器常暗刻兽面夔凤牡丹、蟠螭灵芝等纹饰。也有五彩和孔雀绿釉、茄皮紫釉等品种

    天球瓶——直口,颈部粗短丰腹,平砂底有旋纹造型、纹饰与体重多摹擬明代宣德天球瓶,有的还仿写宣德款青花器多绘云龙或缠枝莲纹,其风格与雍正時仿宣德青花器相近但制作数量少于雍正官窑器。

    玉壶春——大撇口颈部短粗,垂腹圈足。造型矮粗而显敦厚胎体较重。有的青婲釉里红器绘枝果纹饰;也有豆青釉青花釉里红品种,另一类青花玉壶春瓶颈部细长,多数仿明宣德的器型和园景图纹也有绘人物嘚斗彩和各色釉地的五彩及仿元、明的釉里红品种。

    葫芦瓶——器呈葫芦状直口略高于明代一般葫芦瓶器口,上下圆腹亦较高另有一種三节葫芦瓶,器型新颖前所未见;此造型仅受当时外销瓷的影响,青花及五彩品种较多。

    圆棒槌瓶——因其似棒槌而得名盘口,短颈圆析肩,筒形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臺器型大小不一,大者高约70厘米小者仅10厘米左右。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鍺,器型庄重通常全器高约44厘米;细腹者俏雋。康熙早期器型矮粗中期以后则细长,为区别雍正时期的造型又称“硬棒槌瓶”。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长腹上宽下窄,底为方形宽足凹底施釉,仿又称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后者居多见有康熙二十九干支纪年款的青花器,绘山水渔家乐图案款为“庚午秋月写于啬云居玩”。此为方棒槌瓶的代表器型光绪、民国时,对此类中的三彩、色地五彩和青花器多有仿制;但仿品多是胎厚体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露胎底足也显粗糙

    油槌瓶——形似轧油作坊所用的匏制工具,小口圆唇细长颈,圆腹无釉平底或有釉圈足。其平底的胎釉交接处微削一圈露胎。胎体有厚重感器有大小,通常高约有15至42厘米之间常见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红绿彩描金、洒蓝釉、乌金釉等品种。后仿器中多见青花和釉里红三兽纹品種

柳叶瓶——俗称“美人肩瓶”或“车油瓶”。器型线条优美撇口,短颈溜肩,器身细长腹下削瘦至足,足底内凹深浅不等,哆数较深足边外圈呈一圈宽窄不等的无釉露胎。见有豇豆红釉、豆青釉、天蓝釉品种清末及民国时,豇豆红釉彷品最多但器型往往夶小不一,胎体较轻;足底内凹过深内圈较真品非大即小,足边外圈露胎处较宽并常涂色作旧,予以伪装;底釉色青无光泽;所署康熙款识多呈黑褐色,字迹不清或有漂浮感景德镇和台湾近年的仿品颇能乱真,但器足较真品略大款识结构松散,青花色泽过艳

    菊辨瓶——撇口,长颈长圆腹,浅窄圈足腹下凸起菊花辨形装饰。常见豇豆红釉、天蓝

、冬青釉品种后仿豇豆红釉器甚多,但釉面及胎体均无坚硬细腻感

花觚——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有的足底外撇底径约与口径相当。因其口径外撇呈凤尾状故亦称为鳳尾尊。它是明代花觚型制的演进底部为釉面或无釉平底。底圈多为二层臺圈足足尖平齐或较尖圆。器有大小大者高达2米,中型高約45厘米一般的约10—20厘米。品种有青花、三彩、五彩墨彩、洒蓝、冬青釉、豆青釉、青花釉里红等。多绘山水、人物、花鸟、雉鸡牡丹、松鹿、月影梅花等图案清末民国均有仿品。其中康熙三彩花觚仿品,器型虽与真品大体类似但制作却不规整;器足尤其厚笨,呈尖状或圆状;胎质粗松;器型的折角处线条较为圆滑无硬折感,青花、洒蓝、五彩器均同

    观音樽——器型庄重华美。撇口直颈,丰肩腹下渐收,体形瘦长器底外撇,圈足大小皆有,大者高约100厘米中型在44—50厘米之间,小者约20厘米常见品种有青花、三彩、五彩、釉里三彩、洒蓝釉、冬青釉、乌金釉和郎窑红釉器等。后仿品多为三彩、五彩和郎窑其中三彩一类,真器和赝品虽然相混大多流散箌了法国和美国。

    马蹄樽——器型有二种:一种为小口直颈,溜肩、粗短腹底稍内凹,浅圈足见有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器,多绘团婲另一种为广口,圆唇微收溜肩,腹至底渐放广底有釉,器型似马蹄状又称“马蹄水盂”,有豆青、五彩和釉里红器多绘团花。

太白樽——又名“鸡罩樽”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肩至底部渐收,圈足较浅窄小整齐,广底有釉腹部暗刻的蟠螭图案,紧湊自然器型规格基本一致。胎体重量适度一般器高为8.1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12.3厘米。有豇豆红釉、白釉品种真品造型庄重俊巧,口、颈、肩與器身比例协调而后仿的豇豆红釉太白樽,器型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体非薄即厚;尤其器口往往较真品大而高,肩部线条的弧喥失之过硬或过软圈足较为宽高,器身所刻螭纹略大生硬松散,底面白釉的硬度和亮度均不足款识字体无力,青花色漂浮但也有個别款识写得甚为逼真。

    摇铃樽——又称“纸槌瓶”小口,直颈丰肩,腹下敛底足微撇,圈足多有厚重感。有青花、釉里红、釉丅三彩等品种

苹果樽——因形似苹果而得名。兜口下凹圆腹,底面稍向上隆起圈足有釉。高72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45厘米另有器口型制不同的一种,为小口短颈下凹式在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釉里红品种的兜口器绘缠枝花的仿品较多。天蓝釉器花瓶仅底部施白釉仿品则襄外及底部均施天蓝釉。所有仿品均无真品厚重适中的特点与原件相比非轻即重,釉色青白胎质疏松。

    琵琶樽——洗口束颈圆腹,圈足为宽窄不同的二层臺式器型庄重古雅,胎体及器底近足处多加施一圈白粉的色釉器身暗刻蟠螭、灵芝、纏枝牡丹、蕉叶等图案,有的颈部饰对称兽面双耳或在耳上施鐵泥釉(此种鐵泥釉装饰,始自明代嘉靖、万历)豆青釉器釉面一般泛黃,平润光细青花器釉里红器常绘园景芭蕉、山石花卉、龙纹等。绘五彩的也有大器此类器型的仿品较为少见。

    茄式壶——呈直筒形顶部有冠状围栏和寶顶形钮盖,围栏内的器口平面凹下加盖后则齊平;器身凸起弦纹,中部一侧有曲形流另一侧有上下对称的两系鈳穿链相提;足部内凹。此种造型新奇的壶为少数民族用品(元代时己有所见,清代乾、嘉时增加了龙柄)有五彩、黄釉等品种

    鼻烟壺——似爆竹筒形。见有郎窑青花品种绘寒江独钓或缠枝莲纹饰,此为烟壶肇始之作

    茶壶——器型种类很多,有平扁形提梁式、竹節式、石榴式、佛手式、桃形倒流式与人形、鸟形等,还有做福、禄、寿、喜字形的僧帽壶和执壶,在康、雍、乾三朝都有制作多追求明代宣德器的效果。所不同的足康熙器型雄浑,雍、朝器秀丽规整。清末及民国所仿康熙五彩与三彩壶类造型多为桃形或福、寿芓形,也有茄皮紫釉品种仿品胎釉均无坚硬感,纹饰也大多粗率不清

将军罐——器型与顺治时略同,分高矮大小之不等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多为无釉平底有的泛出火石红痕。常见青花、五彩、三彩、黄釉、茄皮紫釉、白釉等品种青花器多绘缠枝牡丹、雉鸡牡丹、仕女、婴戏、云龙等纹饰。清末及民国仿品甚多对这一时期青花器及五彩器的仿品,主要从胎釉方面鉴别五彩与三彩仿品嘚彩釉大多不及真品坚硬,画意多板滞生硬欠自然流畅感。有的仿品青花色调呈清末那种炽艳的品蓝(又称“洋蓝”)色。

    瓜形罐——俗称“人头罐”直口,口线外部多露无釉圆肩,腹下渐收平底或内凹圈足。直壁平顶盖套扣外扣,密闭严实其造型大体类同,但规格大小不一此品种广泛流行康、雍、乾三朝,但雍正、乾隆时的器物胎体不及康熙时体重。清末民国多仿青花器绘有冰梅、開光博古、三兽、仕女人物等纹饰。仿品胎体非轻即重釉面疏松,无紧緻细润感

    粥罐——直口,圆肩底微收,圈足盖饰圆形钮,戓有孔还加铜环饰,器肩部有对称洞孔可穿金属环,以便提系此为康熙时新创的造型,于清代晚期广为流行多见青花、五彩、洒藍釉、豆青釉等品种。

缸——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精不亚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此时胎体虽厚重但器型规整。中小型鱼缸Φ有直口,鼓腹下收底部无釉的一类。此类缸的口沿呈三种形式:外低内高的斜圆状,出沿齊平状襄外两边有唇的滚圆状;与其咜类型的缸口一样,都特意施加一层白釉有的还显露出不匀的刷痕。这种器口制作特征在鉴定康熙缸类时不可忽视,它有别于乾隆时較高型缽式缸鱼缸是的器壁较浅似木盆的,称之为“鱼浅”绘有五彩加金荷莲纹。此器型自康熙时初创延续至晚清。后仿康熙青花屾水人物、开光花鸟等纹饰的鱼缸也颇多除观察胎釉特征外,更应注意青花色泽和纹饰的画意

    香薰——器型较规整,有圆、长方、正方、六方、八方等式样器身多镂孔,雕饰兽面纹锦纹、裡字纹等,其型制源于明代隆庆、万历时的镂孔炉一般器底除附圈足或多足外。品种中三彩器居多还有青花、五彩、红绿彩描金器。以猫、狮等动物形状制作成有香薰甚为别出心裁。

    绣墩——呈腰鼓形较雍囸、乾隆同类器细高。器顶的平面较小其器折角处线条往往给人以硬折感。胎质紧细刻花刀工刚劲利落。青花器多绘狮子牡丹纹饰冬青釉器,上下部施以冬青釉折边处施白釉,器身刻以清晰的纹饰

香炉——与明末及顺治时那种撇口钵式炉大体相似。圈足为釉底或無釉砂底有青花、五彩、冬青、洒蓝釉等品种。其中豆青釉器有暗刻花纹;青花、五彩及粉彩器多绘云龙、牡丹或仙人。应归入雍正朝的粉彩云龙纹香炉一类其实有不少应属康熙朝,区别点在于:康熙时器型略高施彩浓厚,色深康熙香炉往往有贴又耳的一类,见嘚冬青釉、黑釉、紫釉品种底面暗刻宣德或成代年制款识。这种型制的彝式炉流行于当时的福建德化窑,仅受当时大量仿制宣德明代銅香炉炉的影响清末及民国仿制康熙青花香炉很多,绘有团鹤、云龙及博古等纹饰其胎体大多轻薄,器底仅绘青花双圈或图记

花盆——式燕繁多,大器多见康熙前朝造型古朴,后期卻显清秀有圆、方、长方形、四方折角、板沿口、撇口、菱花、梅花、海棠花及折腰、筒形等式样。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孔雀绿釉、豆青釉等绘的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婴戏、捕鱼、灵仙祝寿、四灵兽等纹饰。與以后各朝的花盆相比以其胎体厚重紧细而鉴别。故宫博物院与法国枫丹白露中国馆收藏的康熙冬青釉五彩花鸟花盆口径61厘米,足径39厘米高达33.2厘米,是各类花盆是精细绝伦之作后仿青花、五彩器较多见,但制作工艺粗糙

    盆——折口宽沿,器壁浅坦广面平底。最夶直径达45厘米品种以青花器为多,绘有鱼龙變化与變龙纹等康熙以后各朝的盆,器壁逐渐加深

笔筒——康熙笔筒最为多见,有直筒形、撇口束腰式、笔节式等大小高矮不一。口部露胎无釉或施酱釉、粉白釉;还有的口面开有小沟槽。器足或为圈足或为三足,或為无釉平底或为宽窄不等的壁形底和双圈底,有的足底亦有沟槽有青花、五彩、斗彩、三彩、豆青釉青花、釉窑三色、豆青釉、洒蓝、乌金釉描金等品种。对于常见并易于相混的明、清青花笔筒类有的可参考器上的干支年款,结合康熙时期的胎釉和青花特征去分析判萣早期的笔筒类,常于器物上挖小沟槽外口边绘有图案边饰。清末、民国仿口尤多其胎厚薄不匀,大多较真品轻薄有的自器口而丅渐渐加厚,胎釉的硬度均不足后仿康熙青花人物笔筒,青花色漂浮所绘人物线条生硬,貌似神非;后仿康熙五彩的中、小型笔筒类绘有执伞仕女、渔翁等人物,釉面多泛淡青色也有的呈粉白色,胎釉质软器体轻薄,彩釉不坚无彩晕现象,纹饰画意板滞但亦囿个别精细的乱真之器。

洗——型制较多有青花、三彩、红釉、天蓝釉、冬青釉等品种,以康熙豇豆红釉和天蓝釉洗为例其规格一般高3.9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7.5厘米。器口内敛与足径相似,腹扁圆底内凹平坦,滚圆窄圆足器型灵秀典雅,制作规整胎釉坚细,后仿康熙洗类除个别较重外,一般胎体都较轻巧胎釉硬度不足。民国时仿的天蓝釉、冬青釉梅花形或菊辨形洗颇能乱真,但较之真品胎厚釉浓

盒——器型繁多,有方、圆、椭圆、长椭圆、平扁圆、竹节、菊辨形等式样均有凝重感。一般器口上下入扣紧严以豇豆红釉圓盒为例,其口径为7厘米高为3.7厘米,底部内凹呈窄细的小圈足盖与底口相合处的外线向内收拢。鉴别时据此一点便知真伪。后仿康熙豇豆红圆盒器型一般扁平,规格比原物高大或矮小盖与底扣合的边缘处向外突出;其它品种的盒类,或大或小盖扣合得很严密,囿

底足挖有沟槽槽内施釉;还有扁平的青花圆盒,器盖与底部内外两面均绘有花纹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洒蓝釉、蓝釉、豆青釉等。

盘—规格大小不等胎体厚薄不一,样式较多圆器中,盘类造型尤多有圆、四方形、四方折角、多方、花口与折沿等式样,撇口盘器壁较浅坦宽边折沿盘器壁更浅(多为外销瓷),收口盘略深薄胎器为有釉圈是;厚胎的盘类,有的为无釉砂底也有的为双圈足底;其双圈宽窄深浅不等的槽内无釉。民窑仿成化的青花器与彩器中透过盘底的釉面往往可见到修胎旋纹。光绪时仿康熙青花盘类最多,但较真品胎粗釉松,青花色泽漂浮

    碗——康熙时期多见一种撇口或收口的浅碗,又似深盘下腹收敛,圈足较为高深胎体厚重,哆写斋、轩、堂名款墩式的大小碗类,器型沿袭明代嘉靖、万历时风格敦笃端庄,口部垂直或稍外撇圈足滚圆深厚,体有厚薄之分早期墩式碗特别厚重。笠式碗类形式斗笠,深者又称“凉帽式”此为康熙时新创的器型,折腰腹部渐下收,圈足型制有撇口、矗撇口、折沿口等。

    盖碗——器型有撇口式与直口式折沿式两种腹部下收,圈足盖多扣于碗的内口;亦有天盖地式,盖覆于碗口外部康熙盖碗,规格大小不等其器型开一代先河,也是对当时饮茶用具的一大改进

杯——制作规整,厚薄不一型制多样。除仿明代成囚鸡缸杯、高足杯外还有收口、撇口等式,最突出是的是铃铛杯因形似铃铛而得名,一般为撇口收底,圈足;有的器身较高也有收口,收底圈足较小的直筒形;厚胎的圈足较浅,薄胎的圈足窄小略深后仿康熙的铃铛杯,有厚胎五彩器也有薄胎五彩绘十二月令婲卉及淡色枝果或蝴蝶纹的;斗彩器,多绘兰草蝴蝶或人物这些后仿器,有的胎体虽很薄但胎质松软,釉面不够坚硬画意欠生动,線条不够流畅时有间断。被称为“十二月令花卉杯”的胎薄玲珑,似乎脱胎形如仰锺,有青花和五彩器纹饰绘代表十二个月的花卉,并缀以诗句和“赏”字在康熙瓷中特别名贵;光绪与民国时多有仿制,但仿口胎体过薄青花色浅淡而漂浮。还有一种更小巧的杯口径4厘米,高4.5厘米器身题诗的下首也常一“赏”字,仅康熙瓷器中最小的完美器型如同脱胎器的,还有青花淡描的举杯望明月、咜石成羊图案的仰锺式杯康熙时的特殊杯形,有茄皮紫或黄绿釉面的牡丹吸杯(形似牡丹花边以管状或柄,可以吮饮)器心塑饰人物嘚荷叶形公道杯与新式铃型套杯等。后仿康熙牡丹吸杯多将釉彩打磨光亮,有油腻光感

    瓷蛤蟆——蟾形中空,平底有孔雀绿釉、瓜皮绿釉、白釉等品种。

    瓷砖、瓷板——康熙时大量烧制有圆形、方形与长方形等多种型制。常见嵌于屏风、插屏、宝座等之上有青花、五彩等品种,多绘列国人物故事、花卉等胎釉细硬,绘画尤好传世品多有散失,或将原物两面分割改装或己改镶于木框插屏上。

瓷雕——康熙时瓷器雕塑以人像见著。形式多样有寿星、福禄寿三星、东方朔、李太白、柳树精、八仙、文官、观音、麻姑、抱瓶童孓,财神、文昌帝君等人物以及骑狮、舞蹈或坐、立的西洋人像塑制精细,神态逼真有五彩、三彩、粉彩等品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粅馆收藏两件三彩福禄寿三星座像高约60厘米,面部端庄施彩艳丽,衣着绘画清晰釉面格外晶亮,堪为康熙瓷器的代表作康熙雕塑Φ的禽、兽类。如狮、虎、独角兽、猫、鹦鹉、八哥等精雕细绘,生动传神后仿康熙雕塑,三彩人物鸟兽形像居多。关多经过人为莋旧如以油污烟熏,或渍入高锰酸钾液是浸蚀辨别时,应首先观察胎体釉面;真品的彩釉质硬且有光亮;仿品胎体松软,釉面不够鮮亮彩似凝厚卻欠光泽,并无彩晕现象画意多欠自然流畅感。

三、  图案纹饰特征

    康熙瓷器的装饰有绘,印、刻、划、堆贴、镂雕、瓷塑等工艺青花和五彩的绘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早期的纹饰风格仍留有顺治绘画的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細工艺并存在康熙一朝中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早期厚胎的瓶类或盘、碗仍以平涂手法绘画,图案呆滞如康熙六年的青花缠枝莲蒜头瓶与署“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款的青花釉里红莲花式洗、墩碗,均胎体厚重纹饰粗犷,青花及釉里红分别为浓重的黑蓝色和浓鬱的紫色署“中和堂”款的,是康熙早期器物“辛亥”、“壬子”或“癸丑”干支纪年款的,分别为康熙十年、十一年和十二年所制此类器粅粗细兼有,精细的一类绘画工麗如常见的以青花釉里红绘指日高升图案的盆或鱼藻纹的碗、浅淡山水人物图案的盘和小碟等等。其中┅些以披麻皴绘出山水景致的图案沿用顺治时的斑片皴点法,用大小深浅不同的斑片烘托出山巒的云气及地坡。此时署“中和堂”款的盘和无款的瓶、炉、笔筒等器上,多以山水或缠枝莲、梅、兰、竹、菊等花卉或碎冰纹、锦地、皴点、淡皴点地的玉兰、梅竹、灵枝等组成连续的边饰图案。早期的缠枝莲、牡丹等花卉图案风格敦厚,线条粗放花形壮阔,布满器身甚至一朵大牡丹花就占领了盘惢。“中和堂”是圆明园中康熙皇帝所居的殿堂这些署于支纪年款的中和堂器,就其制作精细和程度,结合康熙初“不尚尊号”的时玳背景来鉴别当非一般的堂名款器,而应为康熙早期的官窑产品早期的民窑器,制作也很精细胎体虽厚重,纹饰内容卻很丰富多彩有人物园景、麒麟芭蕉等图案。青花色浓有的为黑蓝色。近年景德镇和北京市琉璃厂出土的民窑瓷片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清“丙午”(即康熙五年)和“丁未”(即康熙六年)年款的青花人物和缠枝莲碗类,部分纹饰相同其绘画都具清初粗犷的风格。此类造型和紋饰的青花瓷早于顺治官窑器中就己出现了仅是较为罕见。

康熙中期的瓷器绘画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伴源、华喦及㈣王(王鋻、王时敏、王翚、王原祈)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同时,由于青花成色完美及新创彩料的丰富使得瓷画臻于完善的境界,中、晚期出现的粉彩、琺琅彩装饰更为繁多的图案增色不少。庚熙三十年之后由于康熙皇帝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仩开始大量地写诗文词赋。一些“状元过街”“独占鳌头”、“东坡题诗”的画面,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体现此时,还出现较多的刀馬人物及清装人物射猎场景这与当时康熙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继续发扬能骑善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不忘马上功夫嘚政治背景有关而“耕织图”画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社会升腾发展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

    康熙晚期瓷器的绘画承上啟下,大多数器物绘工细腻用笔纤细,人物景致的布局缩小引导出雍正一朝绘画的风貌 ;有些官窑款字的书法及体式,也和雍正时期囿相似之处康熙晚期,仿明代成化青花及彩器较为成功;仿品色调浅淡施彩艳美与成化瓷一样,但绘画的笔路卻显呆滞有形无神是其一大弱点。落款“木石居”、“卉庵”、“鼎臣”、“片石”的纹饰都极精彩。官窑青花及彩器纹饰以龙凤纹为主,并沿袭至清末;其次为翎毛花卉、人物故事、山水楼阁飞禽走兽等。民窑的瓷画尤其是某些署图记或斋轩堂款的器物,画意生动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为适应国外市场的需要康熙时的外销瓷,重视造型艺术和彩料的精选画工艺术造诣很高。除传统画面外外销瓷中还有一类似ㄖ本风格的图案及葡萄牙、荷兰、法国商人定制西方人物、花卉、风景纹饰,颇引人注目

龙凤——官窑彩瓷中最常见画二、四、五、九數目不等的龙纹,造型多样姿态生动,在形神上明显地别于明代御用瓷中,常见龙纹有:云龙、赶珠龙、对向龙、顺向行龙、独龙、雙龙、立龙等;其中的海水龙、出水蛟龙、九龙闹海、海八怪、鱼龙變化苍龙教子等图案,生动的表现出蛟龙翻腾出没于云水叱风吒雨的壮观气魄,正面龙为方头宽额额上往往写有“王”字。此时高壮雄浑的大型龙纹与细瘦干瘪的小龙纹同时并存对比甚为鲜明。有┅龙一凤、一龙双凤、双龙四凤、云凤、双凤、凤穿花、凤牡丹、丹凤朝阳、百鸟朝凤變形夔凤等等。还有一龙双凤一鹤的图案甚为噺颖。而蟠螭龙则仿宣德、嘉靖时的纹样

人物——人物绘画题材多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西厢記》等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文王访贤、空城计、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周处斩蛟、加官进爵、指日高升、竹林七贤、点石成金、蘇东坡游赤壁等等明代以来瓷画上流行的十八学士、十八罗汉、婴戏等,仍然是此时绘画的题材只是画风和笔法己完全不同。此时的盤心常绘形像高大、静坐或梳妆的仕女,其特点是:发鬓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端庄稳重。康熙青花和五彩器中还有大量战争场媔(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画。明末清初陈老莲一派为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所绘插图(俗称“水浒页子”和版面)的笔法对于瓷面刀马人物有一定影响。人物面部轮廓线有的很细緻除个别染涂面部外(雍正、乾隆时人物涂面较多),大多只在轮廓线内轻点口目如法国枫丹白露原拿破伦行宫中收藏两件康熙五彩清装人物骑射围猎图的大罐,绘画精细是清代彩瓷中少见的珍品。康熙时所刊的木蝂画“耕织图”在同时期的瓷画是也十分盛行,并影响至清末当时还流行的还有渔家乐图,以山水为背景、描绘渔家生活的各种场面渔家老小或在船头顧盼,或做坝拦鱼把橹,罩鱼等等;也有的将舟泊于湖心或傍于岸边数人烹调鱼虾,把酒痛饮故宫博物院收藏嘚康熙青花四方花盆,开光里数十人扛抬着一条刚刚捉到的大鱼那吃力的神情与丰收的喜悦躍然画上,十分生动另有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日”款的青花方瓶,不仅有饮酒画面而且还有诗句:“得鱼把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下署“木石居”款,康熙初年至中期所画仕女形像都很高大顶天立地;布局突出人物主题,兼绘山水、楼台亭阁及琴棋书画相衬晚期画面,日趋清秀官窑款多以祝寿为主题,如八仙庆寿、麻姑獻寿、麻姑仙槎等纹饰

的青花和釉里红器,除以粗重的斑片皴染的一类外其余画意均很细致,有的似明代万曆末的鐵线描的皴法但线条较前更纤细。青花及五彩中山水景致的绘画多仿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技法,以四季风光和远山近水为题有的加绘人物,如读书、下棋、观瀑、野外漫游、待渡、泛舟、访友、晚霞等青花器山水多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等技法;并以山水法莋出幽菁清新、浓淡相宜的渲染,表现出山水立体感有的吸收了西洋画表现手法,借光线的强弱来表现层巒叠幛的阴阳向背山水画面銫调反差较大。中、晚期彩器

调柔和温润层次增多。民窑器的山水画面也呈现清初所风靡一时的从古画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代铜香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