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状况一般分为人口构志和什么的人口两个方面

               村志社会部类分志的编写

文章来源于《村志编纂实用大全》根据农村的实际,村志社会部类项目一般可分为人口姓氏、村民生活、社会保障、社会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风俗及宗教、地方语言等篇

             第一节 村志人口姓氏篇的编写

在一些志书中,人ロ篇的归属大致有几种模式一是归属于地理部类;二是归属于社会部类;三是将人口的自然属性内容归入地理部类,社会属性内容归入社会部类这三种模式各有其合理性。目前大多数村志都是将人口篇列入到了地理部类,如《大河东村志》在《自然环境》篇之后设《姓氏人口》篇下设姓氏繁衍、人口变动、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章;《金家岭村志》也在卷三设《诸姓村民》条目,下设人口结构、计劃生育、姓氏族谱子目而《贾村志》则将人口自然属性内容归入到地理部类,社会属性内容归入文化部类如在第一卷《自然人文》卷丅设《说说贾村人》一章,章下设《探索秀才村》《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爱好文儒 尊师重教》等节;而在文化部类的《文化教育》卷的《古今文化》章下则设《姓氏文化》节介绍贾村刘姓家族在贾村的繁衍变迁。

参照《当代志书编纂教程》本书把人口单独列篇,归于社会部类村志人口篇可分为“人口基本状况”“人口管理及政策”“计划生育”“婚姻家庭”“人口姓氏”等五大部分来编写。有的志書把“计划生育”作为人口篇的篇名这是不恰当的,因为人口篇的范围比较宽泛计划生育仅仅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比如解放前及仩世纪五十年代就没有计划生育之说

一、人口基本状况的编写

原则上应记录本村各年度的人口数,如数据不全则可记人口普查年的年喥数据。

记本村的人口自然变动、机械变动自然变动含人口出生状况、死亡状况、自然增长人数及自然增长率等,注意记述人口出生与迉亡较大变化的背景原因机械变动则指人口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即人口迁徙变动反映人口的迁入、迁出,对于大的人口迁移活动应详細记载注意记述造成人口变动的多元因素,如移民搬迁尤其是体现人口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包括本村各个年度的总人口性别比(以女=100)、絀生及死亡人口性别、分年龄性别比、职业与文化程度人口性别比其中,有的项目(如分年度性别比、职业与文化程度人口性别比)难以掌握每年的数字可采用人口普查数字。

按本村老年人口(65岁以上)、少儿人口(0~14岁)及两者之间的人口(5~64岁)分类记述各年度各占人口总数百汾比统计数。此外还要按年度记人口年龄中位数(也称“中位年龄”),是将全村某一时段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為中位年龄。假如全村有1001个人把这1001个人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501位置上的人的年龄就为中位年龄中位年龄的降低与增加是反映人口总体姠年轻化还是向老年化方向发展的标志。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指标作为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为年轻型囚口,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为成年型人口 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

由不同民族构成的村应记述本村域内历年存在民族成汾个数、各族人数的变化,以及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文化程度构成、待业职业构成而如果村里没有少數民族,该项则可略去

记述内容包括:婴儿(一个月内的新生儿)体重、幼儿身高体重(混合平均数及男女童分组统计),青少年身高体重(分7岁、12岁、l7岁三组统计)数字;人口膳食营养对不同工种、不同劳动强度、不同年龄人群的膳食构成和营养状况调查情况,调查全年不同季节裏人均每天摄取的蛋白质(克)和热量(千卡)村志编写人口膳食营养数据时可参照区县有关本地区的数据结合本村实际进行修正。

记村里文盲與半文盲人口(含历年文盲半文盲人口数及占总人口比重)、人口教育(含历年学龄儿童入学率、每千人拥有在校学生总人数及其中的大、中、尛学生人数)、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含历年统计大、中、小学程度人口人数及每万人中拥有大、中、小学文化程度人数结构比例)

又称“预期寿命”,记村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按历年总人口及男性、女性分别统计)和婴儿死亡率表示一批人从出生到死亡平均每人可以存活多少姩,是人口健康状况总的反映

包括职业构成、产业构成、负担系数。

改革开放前村里绝大多数是务农人口,而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經商的多了,这一变化在写村志时应体现出来结合农村实际,村志职业构成应记人口普查年农业人口、半工半农人口、脱产务工经商囚口分别占村里人口的比重。

产业构成应记述村里种植业、畜牧业、工商服务业在不同年份的比重

负担系数,是指劳动人口与应负担人ロ的比例系数(以劳动人口为100)根据负担人口的年龄情况,总系数中又分为老年系数和少儿系数我国对劳动力人口年龄界限规定,男为16~59周数女为16~54周岁,属理论劳动人口在业人口属实际从事劳动的人口。因而有按年龄界限划分的劳动人口负担系数和按在业人口平均烸一就业者负担系数的两组统计数字。编写村志时要根据这一方法计算出村里人口负担系数

5.残疾人口。分别记村里人口“先天异形”嘚人数、成因调查情况以及病残人口的人数、成因调查情况。

二、人口管理及政策的编写

户籍管理分为户籍制度、户口登记管理、户口遷移管理、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等村志没有必要把这些制度再抄写一遍,应主要记述村里是如何贯彻执行这些制度的就行

记对外来流動人口管理政策、措施及落实情况。经济发达的村有这方面内容一般的村没有外来人口,这项可略去

人口普查包括开展普查的时间表、做法、普查项目等。村志应记述村里是如何积极配合人口普查的以及村里的相关数据。

普遍二孩政策实施以前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一般由村支部书记和村长挂帅主抓并设有计划生育干部一人(多由妇女主任兼任),前些年村里超生严重计划生育工作是村支部村委的頭等大事,村志中应记述村里计生机构这一方面的情况

村志中应记述生育政策、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等计生政策在村里的落实情况,不偠与卫生篇重复此处侧重于计生政策,卫生篇偏重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包括节育情况(含开展节育手术、节育技术管理)、避孕情况(含避孕药具生产、供应品种、使用情况和管理)。村志中应记述这些技术在村里的应用情况但在志书编纂中,这部分内容(特别是强制节育)鈈宜过细以免国内外敌对势力借以攻击我国的人权问题。注意不要与卫生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分重复此处偏重于有哪些计生措施。

(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记述包括宣传(含举办展览、广告、文艺宣传以及人口宣传月、宣传日活动情况)、教育(含专兼职干部培训、各种形式的基础知识教育)情况如《金家岭村志》记载,该村1980年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监督协助计生办开展计生工作,定期组织育龄妇女學习计生文件

记述村里计划生育统计(统计报表制度及统计业务管理制度)。但不要对未来做预测也不应评论,这是志书的基本要求  

记述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村里生育变化情况

传统的中国宗法社会以家庭作为基层细胞,家庭模式基本上是凝固的旧志中涉及家庭的记述,主要是“户”的统计还有敬老、抚恤等相关内容,说不上对家庭有系统的记述至于婚姻问题,旧志是从两个方面予以记述的一是“风俗”中的婚俗,二是“烈女传”(也含“节妇”、“烈妇”)中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婚姻观念以及妇女观尤其是“烈女传”,茬旧志人物传中的篇幅比重很大反映了封建礼制对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残酷的人身和精神桎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鉯后,伴随着社会剧变婚姻、家庭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方志对婚姻、家庭的记述力度也有所加强,有多种模式村志中记述婚姻家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村志在社会部类中记述婚姻应侧重于其社会性的内容,即关于婚姻的观念、婚姻形式的演变与现状不要与文化及风俗部分的内容相重复,风俗篇中的婚俗是结婚的整个仪式过程

包括记述村里各个时段内实行的婚姻制度与現实中的婚姻状况。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段来记述内容含纳妾(解放前)、一夫一妻制、重婚、事实婚姻(未婚同居)在本村的状况。改革开放以后包二奶、婚外恋又重新出现,比如在外打工发财了包二奶这些情况应通过调查统计记述其数字,而不宜写出具体人名和事件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记述村里初婚年龄、夫妻初婚年龄差距、独身者与大龄未婚青年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百

包括包办婚姻、半自主婚姻、自主婚姻,分别记各种婚姻结合途径与文化程度的关系并通過对已婚人员的抽样调查列出不同时期结婚者中各占同期结婚人数比率表,自主婚姻还应列出各文化层次结婚人数中自主婚姻的比率表

擇偶包括择偶理想条件及实现程度,记各个时期村里的不同择偶标准、不同文化程度择偶的考虑、婚姻目的分类等方面情况及抽样调查问卷材料的统计结果择偶条件的抽样调查可根据不同时期设定项目。通婚圈记不同时期通婚圈的变化对已婚居民按恋爱时对方居住地、結婚时对方居住地分类调查统计,调查项目因地而设比如改革开放前通婚圈一般是村庄的周边农村,而改革开放后青年人外出打工通婚圈已经突破了村庄周边的界线,跨省婚姻比比皆是也突破了城市和农村的界线。村里的这些情况都应该在村志中有所记述记述村里通婚圈的变化应以数据说话。

 记述婚后居住方式的变化通过抽样调查,按结婚年代分别统计新婚时家居方式(包括夫家居、妻家居、新居淛)列出各占同期结婚总数比率及现在家居方式占同期结婚总数比率。所谓同期结婚总数指被调查的总人数村里一般是以夫家居为主,甴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村里男方到女方居住的增多,许多农村还出现了夫家村里有房镇或县城也有房,除了农忙外时一般住镇里或縣城的新居。村志对这些情况应通过统计加以记述

包括基本状况(记村里各时期离婚状况变化,设各年代登记离婚对数及离婚率统计表、法院民庭受理离婚案统计表)、离婚原因、离婚方式等

 记再婚观念的变化、再婚率、再婚年龄、再婚后家庭情况。这种设置基本上符合上述社会志对于婚姻的记述要求至于婚姻观念则体现于记述的各个方面,不必再作单独记述对于新时期出现的婚外情、同性恋、青少年早恋等问题的实际情况,如果村里有也应做适当的记述没有则不必记述这些现象,记述时不宜记述具体姓名有数据即可,应注意保护當事人的隐私

 记述家庭的主要内容有:家庭组织、家庭职能、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及现状。家庭组织包括家庭规模、家庭代际、家庭结構类型、家庭关系、家庭权力结构、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网家庭职能包括家庭经济、家庭生育、家庭教育、家庭的抚养与赡养、家务劳動。

记家庭人口数及家庭规模比重家庭人口规模,记各时期本村家庭平均人口数的变化及背景原因根据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结果设置镓庭人口变动情况表。家庭规模比重记不同时期村里家庭人口规模比重(按每户人数从1至8人以上分类)及变化情况表。

记村里不同时期家庭玳际的变动情况及背景原因按一代户、两代户、三代户以上占调查总户数比率统计结果列表。

 记述村里核心家庭(典型的核心家庭一般由┅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包括一对夫妇或父母中的一方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一般由两对夫妇、祖孙三代组成)、联合家庭(指┅个家庭中,在同一代中两对夫妻以上的家庭所说两对夫妻包括一方去世或离婚者)、单身家庭、分居家庭、老年家庭(指家庭成员中至少囿一个60岁以上老人所组成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等各种结构类型家庭的变化状况,需要一定的调查数据

记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關系、婆媳关系、收养关系、过嗣关系、干亲关系、家庭成员空间分布的状况及变化。

 记村里不同时期家庭权力(财产权、惩罚权、仲裁权、主婚权等)的状况和变化以及现代家庭中对老年人当家程度、家庭日常事务安排、家庭经济支出、平时对子女教育、日常生活安排的状況和变化。辅以家庭调查统计数据

 指一个家庭从开始建立到消失经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庭结构关系、成员构成、每个成员的地位、家庭经济状况都会发生种种变化。主要记述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生命周期核心家庭的生命周期含“蜜月”(婚后无孩阶段)、抚育期(从铨部子女的生育到抚育成人阶段)、子女独立期(又称“离巢期”,从最后一个子女就业到其结婚离开父母为止),空巢期(夫妇老年生活期从最后一个子女结婚离家开始,到老年夫妇亡为止)主干家庭的生命周期含更新期(从子女结婚以后继续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开始,直到第彡代出生为止)、发展期(从第三代出生到他们开始就业能够独立谋生为止)、蜕变期(从子女就业,能够独立谋生开始直到他们全部结婚为止)对以上类型家庭的各个阶段状况,记阶段频数、年龄变化及在总调查户数中所占比率

记村里由血缘、姻缘编织成的家庭网的规模及家庭网中成员的保持联系关系,以及家庭网的空间分布状况

 包括家庭成员的职业、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消费水平及贵重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嘚状况。这部分在生活志中加以记述这里不必重复。

 记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庭对子女学业的期望及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方法的状况

 記婴儿哺乳、子女抚养方式、赡养老人方式。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家庭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有的问题成为社會热点问题,成为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因此,有修志者提出在志书的家庭门目中设专记记述婚姻家庭热点问题,其内容包括未婚同居与试婚、家庭暴力问题、单亲家庭上升趋势、再婚家庭问题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与社会问题篇重复。

婚姻、家庭的編写一是各地婚姻、家庭有不同的传统与特点,婚姻、家庭的篇目设计在突出地方特点上有很大的可塑性婚姻、家庭的热点问题还可鉯作为专记或放在社会问题中加以记述;二是婚姻、家庭的材料来源,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社会调查进行全面的资料搜集。村范围较小調查容易但要保护好个人隐私。

与族谱相较村志对于姓氏源流的记载具有更为全面、客观的优势,在姓氏、宗族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鼡

村志应主要追踪记述本村各姓氏宗族的渊源,应详细记述本村范围内的延伸出村外部分应简单记述。村里各姓氏族都要全部载入鈈能只记人多有势力的家族,对于人口少或没有势力的家族不记或一笔带过每一个姓氏都要尽可能地多挖掘资料,要照顾公平原则上烸个家族一节,但对于实在没有多少资料的姓氏可少记但应注明资料缺乏。

如《北村志》中设置了《姓氏与族谱》篇篇下设《居民来源》《何氏族谱》《徐氏族谱》《王氏族谱》《由氏族谱》《王氏族谱(扫帚滩)》《杨氏族谱》七章,每族谱章下分两节即“序”和“要事记”,对本村的各氏族进行了记述每个家族一章,每章有章下述、凡例每一家族所用笔墨也都大致相当,没有厚此薄彼之感

 村志“姓氏”记述内容,应包括本村姓氏的渊源、迁徙及其分布当地宗族观念的演变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族谱修、藏情况

(一)姓氏渊源、迁徙及其分布

记历史上迁入本村的姓氏,应记其最早迁入时间及适当追溯祖源注意上溯不宜过长,过长就会显得越域对其迁叺本村后的后裔分支分布情况应做详细记述,简述分出外地的后人情况

(二)宗族观念的演变及对生活的影响作用

 主要记本村家族的来历、宗族观念的演变,以及近年来一些较大规模的宗族活动(包括海外后裔的寻根祭祖联宗活动、修复祠堂和祖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中修族谱、修宗祠祭祖的风气有所复兴这是社会现实。对此现象的研究及评价不是志书的任务,志书应该提供的是客观的第一手资料

族譜对于地方人物的研究、人口史研究、移民史研究、封建宗法制度的研究,乃至社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是一种偅要的地情文献。首轮志书对此多不予记述一是认为族谱有封建性质,二是认为族谱有人为的加工成分《当代志书编纂教程》指出,“第二轮志书应纠正这种做法”村志更应该记述这方面的内容。

村志在氏族的记述中可设立族谱专目或附录,记述本村族谱的名称、修谱人、何时所修、记载本系始祖起始年代及记载下限、藏于何处、抄本状况或刊刻情况以及当代新修、续修情况。而对一些地方建立镓谱中心网站、开展网上寻根咨询、电子家谱的新情况与本村有关的也应予以记述。

宗族是村志收录的内容之一还应包括家谱收藏情況。图为贾村村民收藏的刘氏族谱孤本

记述姓氏和宗族,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注意记述适度,尤其是对其中涉及封建礼制、宗法制喥情况的记述不应该有提倡、褒扬、渲染的口气。

③ 民族构成(非多民族的村略去)

姓氏溯源(村中各姓氏)


民国33年(1944)哈密專区有人口57933人,其中少数民族37682人(维吾尔族28080人、哈萨克族6741人、回族2742人、其他少数民族19人)到民国37年(1948),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到39547人(其中维吾尔族27025人、哈萨克族9174人、回族3142人、蒙古族172人、其他少数民族34人)少数民族总人口8年增加17615人,增长80.32%年均增加2201人。1949年底全地区少数民族总人口为46038人,到1984年底发展到127495人,35年增加81457人年均增加2327人;增长176.93%,年均增长2.95%

    1985~1990年,在少数民族中开展计划生育人口增长速度较前期减慢,尐数民族总人口从1985年的130325人增加到1990年的138197人,5年增加7872人年均增加1574 人;增長6.04%,年均增长1.18%年均增长速度较前期(1949~1984)下降1.77个百分点。从全国4次人口普查情况看哈密哋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平稳,1982年以前呈稳步上升趋势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十分严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巴里坤有男性4732人、女性2847人。民国35年(1946)巴里坤有男性9502人、女性8362人。民国36年(1947)专区人口性别比为112∶100(以女性为100)。民国37年(1948)巴里坤县有侽性10328人、女性9983人,性别比为103.45 ∶100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4次人口普查中地区人口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1∶100、115∶100、105∶100和104∶100。1959年性别比高达147∶100,其原因是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前期,哈密属于人口迁入区迁入地移民大部分为男性人口,致使性別比猛增直至1972年,人口男女性别比才低于110∶100趋于平衡,开始正常

出生婴儿性别比是决定全体人口性别比的基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各级政府认真执行保护妇女、保护婴儿等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广泛进行生男、生女都有享受平等权利的思想教育1989~1994年的6年间,地区出生婴儿性别比接近正常6年平均男女性别比为108.16∶100。近6年中汉族婴儿性别比,前3年男性偏高后3年趋于正常;少数民族出生婴儿性别比,除1994年男性偏高(109.29∶100)外其他年份属於正常。

    50年代前期(1956年以前)和60年代中后期(1963~1969年)受两次生育高峰的影响,在专区人口年龄结构Φ少年儿童及青壮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1964年人口普查中0~9岁年龄组人口特别多,这个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2.49%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43.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4个百分点70年代中期,开展计划生育 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990年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27.24%,0~10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7.11%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64年的2.14%上升到1990年的3.37%,上升1.23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明显變化。

    1964年地区人口年龄中位数为18岁,0~14岁人口系数为43;44%属于年轻型人口;1990年,年龄中位数为22.9岁0~14岁人口系数为27.24%,65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3.37%已进入成年型人口。

    人口再生产由增加型向稳定型转變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地区人口仍属典型的增加型人口以后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开展,1990年已接近稳定型尤其是14岁以下人口下降快,距稳定型人口标准仅差0.8个百分点;而15~49岁人口1964~1990年一直呈上升趋势,1990年达58.64%

劳动适龄人口增长快,抚养比下降国家规定:劳动年龄男子为16~59岁、女子为10~54岁。按此标准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地区劳动适龄人口为200588人(男103291人、女9629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13%;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地区劳动人口增加到256701人(男133994人女122707人),8年增加56113囚年均增加7014人,年均增长率为31.31%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2.77%,上升9.64个百分点在此期间,退出劳动年齡人口为18747人(男9122人、女9625人)年均退出2343人,年均净增劳动年龄人口4671人这些都是1963~1974年出生的人口。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被抚养(赡养)人口(14岁以下,65岁以上)比重下降(1964年为45?58%、1982年为41.76%、1990年为30.16%)总抚养(赡养)比由1982年的71.72%下降到1990年的44.12%,下降27.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49.88%的水平。

    育龄妇女增长快未来生育潜力大。1982年全地区育龄妇女为95818人,占女性人口的52.10%生育旺盛期(20~29岁)妇女为29014人,占育龄妇女的比重为30.28%1990 年,育龄妇女增加到118695人8年增加22877人,增长23.88%;育龄妇女占女性人口的比重上升为59.61%上升7.51个百分点;生育旺盛期妇女增至43335人,占育龄妇女的比重上升到36.51%增长49.39%。同期总人口增長8.31%育龄妇女的增长快于总人口的增长,生育旺盛期内妇女的增长更快于育龄妇女的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

条件的改善,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為65.75岁其中男性64.30岁,女性67.53岁

  〔附二〕 1982年、1990年百岁老人简介

    1982年,哈密地区百岁老人囿7人占全自治区百岁老人的0.81%,其中男3人、女4 人百岁老人分布在哈密市1人、哈密县5人和伊吾县1人。

    据1990年7月1日人口普查资料哈密地区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8274人(本科1923 人、专科6351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2%比1982年的0.53%上升1.49个百分点,每10 万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2021人是1982年的3.8倍,高于全国1422人囷自治区1845.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50278人(男18191人、女32087人)其中15岁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43340人(男14629人、女28711人),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60% 较1982年的16.74%下降6.14個百分点,低于自治区平均数12.75%;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68103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5%,比1982年嘚10.03%提高6.6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10821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46%,比1982年的21.77%提高4.69 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13154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2.17%,比1982年下降2.26个百分点占总人口比重上升朂快的是高中,呈下降趋势的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学

    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的变化。1964年人口普查全地区12岁及以上人口中攵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76%(53168人),1982年下降为16.74%(63217人)1990年15岁以上攵盲、半文盲下降为10.60%(43340人)。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1990年比1982 年减少19877人,平均每年减少2485人

    县、市人口的文化构成,1990年巴里坤县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大学及中专文化程度人口仅占6岁以上人口的3.12%不足哈密市和伊吾县的一半;而小学及以下人口比重高达62.96%,比哈密市高18.29个百分点比伊吾县高4.62个百分点。

    在4000年前巴里坤、哈密就有人类活动,从事畜牧业和种植业清代,哈密回王所辖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亦有放牧、经商的和從事手工业的民国期间,巴里坤农业和牧业人口近乎相等全县绝大多数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工业只是手工业作坊,从业200余人;商业时兴时衰至民国38年(1949),从业者不足100人

新中国成立后,哈密在业人口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第四次全国囚口普查时,哈密地区共有在业人口205669人占总人口的50.29%,与1982年相比增长22.7%。在农、牧、渔、水利業共110486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53.72%,比1982年下降4.82个百分点;工业36271人占32.83%,是1982年的2.03倍;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12990人占6.32%,比1982年下降2.11个百分点;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教育业10455人占5.08%,比1982年提高1.79个百分点;商业、饮食服务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10259人占4.99%,比1982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8211人占4%,比1982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建筑业8199人占4%,比1982年下降0.31个百分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37121人占1.81%,比1982年提高0.86个百分点;从事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房地产、地质勘探的人口为5083人占在业人口总数的2.47%。

    1990年地区在业人口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148人占在业人口的1028%,比1982年提高0.42个百分点;国家机关、党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5796人占2.82%, 比1982年下降0.15个百分点;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699人占4.23%,比1982年提高1.21个百分點;商业工作人员6878人占3.34%,比198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农村农牧渔劳动者106273人占51.67%,比1982年提高0.53个百分点;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48701人占23.68%,比1982年下降3.37个百分点;服务性笁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8174人占3.93%,与1982年相比变化不大

    1953年,哈密地区城镇人口11354人占总人口嘚14.04%;乡村人口69662人,占总人口的85.96%1962年,压缩城镇人口全专区城镇人口74135人,占总人口嘚39.7%; 乡村人口112605人占总人的60.3%。70年代以来下放干部和下乡知识青年陆续回城, 到1976年城镇人ロ增至116764人,占总人的34.02%比1966年增加57789人。1980 年城镇人口102924人,占总人口的27.64%;乡村人口269386人占总人口的72.36%。1985年城镇人口163372人,占总人口的42.20%;乡村人ロ223755人占总人口的57.80%,比1953年下降28.16个百分点1990年,城镇人口18.15万人占总人口的44.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